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38 卷 第 2 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ol. 38 No. 2

2017 年 2 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Feb. 2017

[文章编号]1004—5856( 2017) 02—0096—04

《诗经 · 邶风 · 击鼓》“平 ”字释义


徐银萍

(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是《诗经·邶风·击鼓》中的一章,对于这章中的“平”字的理解,
历来都有很多争论。文章详细考辩了前人的释义,再结合《击鼓》的本事,最终确定了此处“平”应为“调
停”之意。
[关键词]击鼓; 平; 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5856. 2017. 02. 024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出自《诗经·邶风·
一、历代学者对于“平”字释义
击鼓》第二章,现将整首诗兹列如下: “击鼓其
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 孙 子 《说文解字》中“ ”,
是会义字,
“从亏从八,
[2]( P383)
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 居 爰 语平舒也 ”。 “平 ”最 初 的 意 思 与 语 调 有
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死生契 关,
指语调悠长, 无起伏变化。显然,它是被当做
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 嗟 阔 形容词来解释的,但在“平陈与宋 ”这句诗中,
[1]( P77)
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平”是作为动词用的。所以,《说文解字》中关
从这首诗诞生之初,学者们对“平陈与宋 ” 于“平”字的释义不可取,下面我们看看历代研
这句话 都 多 有 阐 释,然 而 一 直 到 今 天,对 于 究《诗经》的学者对于这句诗中“平”字的释义。
“平”字的释义却一直没有定论。 笔者认为要 ( 一) 释“平”为“成”
想对“平 ”字 做 出 正 确 的 解 释,需 从 三 方 面 入 郑《笺 》将“平 ”解 释 为“成 ”,郑 玄 认 为:
手。首先,梳 理 出 历 代 学 者 对 于“平 ”字 的 释 “将者,将兵以伐郑也,平,成也。 将伐郑先告
义,分析其解释理路,再进行辨析。 其次,梳理 陈与宋,以成其伐事。”郑《笺》是以鲁隐公四年
出同时代其他典籍中“平 ”字的常见用法,以此 州吁伐郑的事作为基础来解释的,《左传 》中记
来对照《击鼓》中“平”之用法。 因为代有因革, 载: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 郑人欲
文有定法,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总的来说属于 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
一个系统,具有横向相通性。 最后,从《击鼓 》 于诸侯,以和其民。 使告于宋曰: ‘君若伐郑,
文本出发,考察“平 ”字本身释义。 本身的考察 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都尤为重要,所谓“知人论 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于是陈、蔡方睦于卫,
[3]( P49)
世”“知世论文 ”就是此意,以史实为基准分析 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仔细分
字义,可谓基础夯实,具有可信性。以下笔者主 析这段话,不难发现郑玄把“平”释为“成 ”是有
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问题的。郑玄认为,卫国州吁想要攻打郑国,事

[收稿日期]2016 - 04 - 07
[作者简介]徐银萍( 1990 - ) ,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第2 期 徐银萍: 《诗经·邶风·击鼓》“平”字释义 97

先告知陈国与宋国,想让他们事先知道这件事, 书》《左传》《战国策》《国语 》等历史典籍以及


然而根据《左传 》记载,攻打郑国,是宋、蔡、陈 《诗经》《论语》《孟子》《荀 子 》等 儒 家 经 典 中
与卫一起行动,卫国不可能只告诉陈与宋这件 “平”字用法。检索发现,惟《左传 》出现次数高
事,而把蔡国置之度外,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 达 210 次之多,所以,下面举例仍以《左传 》为
把“平”解释为“成”是不合理的。 主。由于“平陈与宋”的“平”是作为动词讲,所
( 二) 释“平”为“平定”之意 以,笔者着重考察了“平 ”作为动词的用法。 归
此说最早见于姚际恒《诗经通论》: “此乃 纳起来,其作为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含义。
卫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 ( 一) “平”作“平定”讲
[4]( P55)
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 现 “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
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 》里也将“平 ”解释为 [3]( P1201)
平秦乱。”
“平定”之意。 在先秦时代,“平 ”作为“平定 ” “十 五 王 而 文 始 平 之,十 八 王 而 康 克 安
之意讲,一般是指某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使 [5]( P100)
之。”
得一场 战 争 结 束。 例 如,《左 传 · 庄 公 十 三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6]( P124)

年》: “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 [7]( P348)


“禹傅土,平天下。”
[3]( P194)
至。” 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当时的卫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1]( P911)

国算不上大国,其军事实力应与宋国、陈国差不
( 二) “平”作“议和”讲
多,以它一国之力平定当时两国的战争 ,显然不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夏,盟于艾,始与
太符合常理。 第二,按照姚际恒“卫穆公背青 [3]( P49)
齐平也。”
丘之盟救陈”这一本事而言,查阅《左传 》可知, [5]( P152)
“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鲁宣公十二年,晋、宋、卫、曹等国同盟于青丘, [3]( P54)
“秋,
宋及郑平。七月庚申, 盟于宿。 ”
晋、楚交战,陈国归服于楚国,宋国因为结盟的 [3]( P427)
“宋及楚平, 宋成公如楚。还,
入于郑。

缘故去攻打陈国,而卫国违背盟约帮助陈攻打
( 三) “平”作“治理”讲
宋国。这是姚际恒所说的“背青丘之盟 ”的事, [5]( P155)
“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没完,卫国压根就没有平定 [1]( P708)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陈宋两国的战争,反而使战局复杂化,因为在这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
之后,楚国也加入攻打宋国的行列,晋国则因为 [6]( P185)
之。”
卫国违背盟约,转而讨伐卫国。 在这里姑且不
( 四) “平”作“调停”讲
讨论“平陈与宋 ”到底是不是指“青丘之盟 ”这
“秦、晋 伐 戎 以 救 周。 秋,晋 侯 平 戎 于
件事,即使如姚际恒所说是指这件事,结合上述
[3]( P339)
两个原因,也不能把“平 ”作为“平定 ”之义讲。 王。”
所以,《诗经通论 》把“平 ”释为“平定 ”之意不 “王以戎 难 故,讨 王 子 带。 秋,王 子 带 奔
符合事实。 齐。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
[3]( P341)
( 三) 释“平”为“和” 晋。”
此说见于朱熹《诗集传》: “平,和也,合二国 “卫人平莒于我。 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
[3]( P436)
之好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本事却不肯定,他 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说 旧说以此为春秋隐公四年,州吁自立之时,
: “ “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王叛王孙苏,而
宋、 卫、 陈、 蔡伐郑之事, ”所以,他只是
恐或然也。 使尹氏与聃启讼周公于晋。赵宣子平王室而复
[3]( P604)
孤立的将“平”解释为“和”的意思,却并没有给 之。”
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如此定义的合理性。笔 以上四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已在前面分析
者将在此基础上对“平”字进行释义。 过,用在《击鼓》中是讲不通的。 至于把“平 ”当
做“治理”讲,主要着重于内政而言,所以用在
二、先秦典籍《左传 》中有关“平 ”字
此诗中也讲不通。 至于第二种用法亦讲不通,
释义
我们翻阅《左传》《国语 》就会发现,凡是“平 ”
在先秦诸多典籍中,笔者主要检索了《尚 作“议和 ”的 意 思 时,一 般 都 是 两 国 之 间 达 成
9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年

“和议”,很少有第三国加入。例如,《庄公十三 公背清丘之盟救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
年》: “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这是指鲁国于 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为此他对《毛
庄公十年在长勺打败齐军后,关系一直不好,在 诗序》提 出 的 六 点 疑 义: “按 此 事 与 经 不 合 者
十三年 时,鲁 国 和 齐 国 重 新 议 和。 《文 公 九 六: 当时以伐郑为主,经何以不言郑而言陈、宋
年》: “夏,楚侵陈,克壶丘,以其服于晋也。 秋, 一也。又卫本要宋伐郑,而陈、蔡亦以睦卫而助
楚公子朱自东夷伐陈,陈人败之,获公子茷。陈 之,何为以陈、宋并言,主客无分? 二也。 且何
惧,乃及楚平。”这也是说陈、楚两国之前发生 以但言陈而遗蔡? 三也。 未有同陈、宋伐郑而
战争,后来,陈国畏惧楚国,所以请求议和。 由 谓之平陈与宋者。 平者,因其乱而平之,即伐
此,可以看出,当“平”作“议和 ”讲时,通常都是 也。若是,乃伐陈、宋矣。 四也。 隐四年夏,卫
有矛盾的两个国家自己商量要缓和关系,所以 伐郑,左传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可谓至速
提出议和。而当有第三国介入时,《左传 》中一 矣。经何以云‘不我以归 ’,及为此‘居、处、丧
般都把“平”解释为“调停”之意,比较适合。 这 马’之辞,与死生莫保之叹乎绝不相类。 五也。
种用法在《左传》中出现很多,例如,《桓公十二 闵二年 卫 懿 公 为 狄 所 灭,宋 立 戴 公 以 卢 于 曹
年》中 记 载: “十 二 年 夏,盟 于 曲 池,平 杞、莒 ( 同漕) ,其后僖十二年,《左传 》曰: ‘诸侯城卫
也”,在隐公四年时,莒国曾讨伐过杞国,两国 楚北之郛’。定之方中诗,文公始徙楚北,升虚
自此以后就一直有矛盾,而鲁国又与两国相邻, 望楚。毛、郑谓升漕墟,望楚丘。 楚丘 与 漕 不
与两国的关系都不错。因此,桓公十二年夏天, 远,皆在河南。 夫《左传 》曰: ‘卢者,野处也 ’,
桓公在曲池举行盟会,想要调解杞、莒两国的纠 其非城明矣。州吁之时,不独漕未城,即楚丘亦
[4]( P55)
纷。又例如,《宣公十六年》: “冬,晋侯使士会 未城,安得有城漕之语乎? 六也。”
平王室,定王享之。”这次事件发生在宣公十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姚氏论点的提出是建
年。周王室执政卿士发生争权事件,所以在十 立在把“平”字释义为“平定”基础之上的,所以
六年冬季时,晋景公派遣士会去调解王室的纠 推论出“平陈与宋 ”是卫穆公背青丘之盟而救
纷,使得卿士各归其位,周定王设享礼招待他。 陈之事的。 但是,通过上文分析,姚氏把“平 ”
由此看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把“平 ”解释 释为“平定 ”之意本身就不太合适,所以,以此
为“调停”之意可行且合理。 为根据推论出“平陈与宋 ”是卫穆公背青丘之
笔者通过详读《击鼓 》文本,再结合史实, 盟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在此基础上,他的
对之前 的 释 义 进 行 辨 别 分 析,进 一 步 确 定 了 第四点疑义就站不住脚了。
“平 ”意 为“调 停 ”。 接 下 来,笔 者 将 会 从《击 如果把“平 ”字解释为“调停 ”之 义,他 的
鼓》文本出发,详细论述把“平 ”字解释“调停 ” 一、二、三点疑义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首先,
之意的合理性。 通过上文的引述,我们知道郑国是卫国与宋国
有共同的敌人; 其次,陈、蔡二国与卫国交好,而
三、从《诗经 · 邶风 · 击鼓 》文本看
宋国和陈国是有矛盾在的。 所以,要想使这次
“平”字释义
讨伐郑国的联盟成功,首先得调解宋国与陈国
首先,从《击鼓 》所描述的史实说起。 诗有 的矛盾,所以,在诗中才陈、宋并言。 至于第六
“本事”。序称: “《击鼓 》,怨州吁也,卫州吁用 点疑义,前人已进行考证,这里就不再赘述。关
兵暴乱,使公孫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 于第五点,只要详细看一下《左传 · 隐公四年 》
而無礼也。”州吁的事迹见于《左 传 · 隐 公 四 就会发现实情。《左传 》记载,从州吁四年春即
年》,上文已经引过此段话,这里就不在赘述。 位至九月被杀,这中间有两次伐郑之事,第一次
诗中点出人名、地名,与此大致相合,因为王先 是“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不过,在同年秋天,还
谦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 》的记载,已考证出孙 有一次伐郑,《左传 · 隐公四年 》说道: “秋,诸
子仲即是公孙文仲,与州吁同时。 学者也大多 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 羽父请以
赞成此种说法,认为此事应是发生在隐公四年, 师会 之,公 弗 许。 固 请 而 行。 故 书 曰: ‘翬 帅
不过姚际恒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 “此乃卫穆 师’,疾之也。”《击鼓 》应当说的是第二次伐郑
第2 期 徐银萍: 《诗经·邶风·击鼓》“平”字释义 99

之事。卫国百姓因为州吁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 最后,将“平 ”字解释为“调停 ”之意,其实


发动战争,因此心里有怨气,所以《序 》称: “《击 在朱熹那里已经有此端倪,朱子说: “平,和也,
鼓》,怨州吁也。” 合二国之好”,只不过,这种说法有点模糊,“合
理清诗所说的事实后,把“平陈与宋 ”放在 二国之好”,可以是两个国家自行举行和议,也
当时语境中加以考察,笔者发现,把“平 ”释为 可是在第三方的调解下和好,所以,笔者认为把
“调停”之意讲,最为妥当。 因为整件事情是卫 “平”解释为“和”不若把“平”解释为“调停 ”更
[8]
国让宋国作为攻打郑国的主帅,卫国、陈国、蔡 为准确。
国参与这次讨伐。 然而,陈国和宋国关系不是
四、结语
很和睦,要想让这次的军事行动顺利完成 ,在攻
打敌人前,自己内部必须团结,所以,作为此次 综上所述,对于“平陈与宋”中“平 ”字用法
行动的主要策划者卫国就要使陈国和宋国和 的考察,关键在于对《击鼓 》本事的解释。 忽略
好。翻阅《左传 》会发现,当时陈、卫关系良好, 史实的分析,就如无源之水,其结果只能是空中
《左传·隐公四年》记载: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 楼阁,远观美矣,近则虚浮。 其次,在充分了解
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 ‘王觐为可。’曰: ‘何 史实的基础上,对前人的释义再次进行辨析总
以得觐?’曰: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 结,笔者倾向于认为《击鼓 》中的“平 ”意为“调
[3]( P37)
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而且,在这之 停”,再结合《左传 》所记之事及平字的相关用
前,卫、陈两国还有联姻之亲。《左传 · 隐公三 法,特别是在朱熹对“平 ”字解释的基础上,得
年》记载: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 出“平”字应该解释为“调停”之意,这样更符合
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 》也。 又娶于 诗的原意。
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 [参 考 文 献]
姜以为己子。”再加上,卫国与宋国因为有共同 [1]程俊英. 诗经注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的敌人郑国,而两国关系也不错,也就是说,这 [2]许慎.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

时的卫国同陈、宋两国都交好,所以由它出面来 版社,
1981.
[3]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调解陈、宋两国的纠纷是说得通的。由此可知,
[4]姚际恒. 诗经通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平陈与宋”是卫国在攻打郑国前,先调停了陈
[5]徐元诰. 国语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国与宋国的不睦,为陈、蔡、宋、卫一起攻打郑国
[6]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作准备。 [7]梁启雄. 荀子简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其次,通过分析,发现将“平 ”释为“调停 ” [8]苏影,王征. 释渔阳铍铭中的“齊阝”[J]. 哈尔滨学院
之意讲,符合《左传》中出现类似事情时“平 ”字 2014,( 5) .
学报,
的用法,即两国有纠纷,第三国介入,平其纠纷,
使二国和好。这是“平”多解释为“调停”之意。
责任编辑: 思 动

The Meaning of “ping”in “the Book of Songs·Beifeng·Drumming”


XU Yin-ping
(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ping”in “The Book
of Songs·Beifeng·Drumming”. Previous studies are examined first and the text of “Dru-
ming”is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ping”means “mediate”.
Key words: drumming; ping; interpreta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