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32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张涌泉1   刘  丹2
(1.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 古籍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
2. 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敦煌变文多用当时口语, 俗字俗词, 纷繁复杂。 《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对以变文为代表


的敦煌文献中的疑难词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考释, 既对前人研究成果作补充, 也对前人研究中的未解
之谜作解答。 现摘取其中和变文相关的条目共计十条, 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敦煌  变文  疑难词  俗字
中图分类号: K87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52 (2022) 04-0032-08

变文作为我国失传已久的一种通俗文学体裁, 正如郑振铎所说 “ 这个发现使我们


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探讨, 面目为之一新” ; 同时由于变文采用的是接近当时口语的文
字, 保存着大量的口语资料, 它对于推究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 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
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变文发现后, 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关的整理校勘、
字词考释论著达几百篇之多, 扫除了阅读理解中的大量障碍, 也为中古汉语、 近代汉语
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 但由于变文写本大多残缺不全, 图版清晰度不高, 俗字丛
杂, 口语纷乱, 辨识解读不易, 有待后人解决的疑难问题仍然很多。 自 2000 年开始,
在一些前辈学者的督促鼓励下, 我们开始了 《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的编纂工作, 变
文等通俗文学作品是该词典收词的重中之重。 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 此书即将由四
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书中既汇集了前贤的许多研究成果, 也凝聚着我们自己的很多研究
心得。 现把其中与变文有关的一些疑难字词考释的条目摘选如下, 敬请方家指正。 ( 说
明: 本文采用以下三个缺字符号: “ □” 指古书原文缺字; “ ” 指古书原文某字存残
形或字形模糊无法确认; “ ” 指古书原文此行上部有残缺, 又无法判定具体字数。)
    【 浑塠自扑】
S. 2614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 目连见母吃饭成猛火, 浑塠自扑如山崩, 耳

收稿日期: 2022-06-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敦煌变文全集” (14ZDB09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 敦煌文献语言大典” (2001ZDXM740005)
作者简介: 张涌泉 (1956-  ), 男, 浙江义乌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刘丹 (1993-  ),
男, 湖北恩施人。 讲师, 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33

鼻之中皆流血。” 其中的 “ 浑塠自扑” 异本 P. 2319 同, BD3789 ( 北 8443, 霜 89) 作


“ 浑塠自仆” 。 S. 3711V 《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 “ 发遣连 ( 车) 匿却回归, 朱鬃白马泪
双垂。 车匿闻言声哽咽, 浑塠自扑告夫人。” BD3024 ( 北 8437; 云 24) 《 八相变》 :
“ 至于北门, 忽见一人, 归于逝路。 四支全具, 九孔□□ ( 常流) , 卧在荒郊, 胮胀坏
烂。 六亲号叫, 九族哀啼, 散发披头, 浑塠自扑。”
此词又见于其他敦煌写本文献。 P. 4654 《 佛母经》 : “ 尔时忧婆梨告言: ‘ 佛母, 佛
母, 我如来大师昨夜子时舍大法身, 入般涅槃, 故遣我来告诸眷属。’ 尔时佛母闻此语
以 ( 已) , 浑塠自扑, 如须弥山崩, 遍体血见, 如波罗奢花, 闷绝躃地。” 其中的 “ 浑
塠自扑” 异本 S. 1371、 S. 2084、 S. 3306、 S. 6367、 P. 2055、 P. 2066V 等卷同。 S. 4270V
《 涅槃经变榜题底稿》 : “ 尔时忧波离奉世尊敕语, 往忉利天请母, 摩耶夫人以闻世尊灭
度, 浑塠自扑, 如五须弥山崩, 遍体血见, 闷绝擗地, 良久乃惺 ( 醒) 。”
按: 《 玉篇·土部》 : 塠, 同 “ 堆” 。 “ 浑塠” 指整个身体作一堆儿, 形容 “ 自扑”
的状态。 佛教有所谓 “ 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 其状 “ 五体投地, 如太山崩” , 即所谓
“ 浑塠自扑” 。 敦煌文献又有 “ 举身自扑” 一词。 如 S. 2614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 目连既见孃孃别, 恨不将身而自灭。 举身自扑太山崩, 七孔之中皆洒血。” P. 3627
《 汉将王陵变》 : “ 王陵既见使人说, 肝肠寸断如刀割。 举身自扑似山崩, 耳鼻之中皆洒
血。” S. 2073 《 庐山远公话》 : “ 于是道安起下高座, 举身自扑, 七孔之中, 皆流鲜血。”
又云: “ 于是相公闻语, 举身自扑, 匐面在地, 更不再起。” 亦见于传世佛经。 如三国
吴支谦译 《 菩萨本缘经》 卷中一切持王子品第三之余: “ 妻闻是语, 其心迷没, 举身自
扑, 闷绝躃地。 尔时菩萨以水洒之, 水洒之后还得醒悟。” 西秦圣坚译 《 佛说睒子经》 :
“ 父母闻之, 举身自扑, 如太山崩, 地为大动。” 为此词之早见者。 考 《 汉书·严助传》
“ 且秦举咸阳而弃之, 何但越也” 颜师古注: “ 举, 总也。 言总天下乃至京师皆弃也。”
慧琳 《 音义》 卷二三惠苑 《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卷音义: “ 举体燋然, 刘兆注
《 仪礼》 曰: 举, 毕也, 尽燋。 言举体燋者, 遍体也。” “ 举身” 谓全身, 整个身体,
“ 浑塠” 与 “ 举身” 含义略同, 也就是佛教自扑法 “ 五体投地” 的 “ 五体” 。 《 敦煌变
文字义通释》 以 “ 塠” 为 “ 搥” 字之误, 释作搥击, 恐不确 ( 敦煌写本多见 “ 浑塠” ,
罕见 “ 浑搥” ) 。
“ 自扑” 指猛然投身于地, 表示极度悲伤。 敦煌写本中屡见, 如 S. 2428 《 佛说延寿
命经》 : “ 八国诸王皆自扑, 血汗流泪如暴雨。 何期大师入涅槃, 我等凡夫更久住。”
P. 2257 《 太上大道玉清经》 卷二: “ 须臾之顷, 一切河海悉皆血沸, 五帝地祇震动大
地, 同其悲苦, 金石流泪, 草木拥雾, 源泉逆流, 大地出声, 殷殷如雷。 地中众生, 心
意战栗, 目不能瞬; 飞鸟堕落, 走兽自扑; 五帝地祇两眼流血, 遍洒大地; 地及河海,
一时变赤, 犹如丹霞, 足经八月而色始变。” 传世文献亦多见, 如姚秦鸠摩罗什等译
《 禅秘要法经》 卷中: “ ( 尔时行者) 昼夜六时, 忏悔诸罪。 ……心内毒蛇, 复更踊身腾
住空中, 口中有火, 欲吸摩尼珠, 了不能得。 如前失捨, 自扑于地, 身心迷闷。” 其中
34 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 

的 “ 自扑” 后带上了表示地点的介宾结构 “ 于地” , 其义可见。 隋费长房 《 历代三宝


纪》 卷十二 “ 占察经二卷” 下云: “ 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依 《 占察经》 , 自扑
法, 依诸经中, 五体投地, 如太山崩。” 称 “ 自扑法” 是 “ 五体投地, 如太山崩” , 可
见 “ 自扑” 是一个倒地的动作。 慧琳 《 一切经音义》 卷七八 《 经律异相》 第七卷音
义: “ 自 , 庞邈反, 搏也, 高举投于地也。 从手、 僕声也。” “ ” 即 “ 扑 ( 撲) ”
的异体字, 据慧琳所释, “ 自扑” 大约本是一个从高处跳投地面的动作。①
据此, “ 浑塠自扑” 应是指整个身体倒仆于地, 表示极度悲伤。 《 敦煌变文字义通
释》 释作 “ 搥击全身, 自投于地” , 恐怕只说对了一半。
【 留贱】
S. 2073 《 庐山远公话》 : “ 是时远公来至市内, 执标而自卖身。 ……是时看人三三
作队, 五五成行: ‘ 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 实是不曾见有!’ ”
按: “ 留贱” 疑当读作 “ 流贱” , 指流亡他乡的微贱之民。 “ 留” “ 流” 古通用。
P. 2187 《 保护寺院常住户不受侵犯帖》 : “ 连粘留传, 合于万固 ( 古?) 。” 其中的 “ 留”
《 敦煌文献通读字》 读作 “ 流” ②。 S. 4654 《 舜子变》 : “ 夫人唤言苦瘦 ( 瞽叟) : ‘ 妾有
姑 ( 孤) 男 姑 ( 孤) 女, 流 在 儿 壻 手 顶 ( 底) , 愿 夫 莫 令 边 ( 鞭) 耻。’ ” 其 中 的
“ 流” 《 敦煌变文集》 括校为 “ 留” 。 故 “ 留贱” 可读作 “ 流贱” 。 《 文选·班彪 〈 王命
论〉 》 “ 饿馑流隶, 饥寒道路” 李善注: “ 流隶, 流移贱隶也。” “ 留 ( 流) 贱” 殆即李
注所谓 “ 流移贱隶” 也。 《 新唐书·白居易传》 : “ 天子以旱甚, 下诏有所蠲贷, 振除灾
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 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 以救流瘠。” “ 流瘠” 指逃荒的饥民,
可参。
【 名部】
S. 2614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 太山都要多名部, 察会天曹并地府。 文牒知
司各有名, 符印下 来 过 此 处。” 例 中 的 “ 名 部” 项 楚 谓 当 作 “ 名 簿” , “ 名 簿” 即
名册。③
按: 上揭引例中的 “ 名部” 应是指重要部门。 P. 4093 《 甘棠集·贺官》 : “ 尚书道
著昌辰, 功宣名部, 坐拥旌旗之贵, 行闻襦袴 ( 后缺) 。” 唐元稹 《 元氏长庆集》 卷四
八制诰 《 齐煚饶州刺史、 王堪澧州刺史》 : “ 惟尔煚洎堪等, 皆践台阁, 亟历名部, 号
为良能, 俾分两地 之 忧, 伫 听 二 天 之 谚, 煚 可 使 持 节 饶 州 刺 史, 堪 可 使 持 节 澧 州 刺
史。” 其中的 “ 名部” 义皆同, 可证。 《 汉语大词典》 失载这一意义的 “ 名部” 。
【 陌刀】

① 关于 “ 自扑” 的含义, 可参看杨同军 《 释 “ 自扑” 及相关词语》 , 《 敦煌学辑刊》 2005 年第 4 期, 第 97-


101 页。
② 王继如、 吴蕴慧 《 敦煌文献通读字》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年, 第 250 页。
③ 项楚 《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补校》 , 《 古籍整理研究》 (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第 27 辑) , 1985 年,
第 16-24 页。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35

S. 2144 《 韩擒虎话本》 : “ 皇后问言: 将军今夜点检御军五百, 须得阔刃陌刀, 甲


幕下埋伏。” P. 3451 《 张 淮 深 变 文》 : “ 然 后 收 军 遮 逆 虏, 陌 刀 生 拥 入 敦 煌。” 又 云:
“ 儿郎气勇, 胆颤肉飞。 陌刀乱揊, 虎斗 □。”
此词又见于其 他 敦 煌 写 本 文 献。 P. 3841V 《 开 元 间 州 仓 粟 麦 纸 墨 军 械 什 物 历》 :
“ 壹伯玖拾伍张枪, 伍拾陆面弩弦, 玖张戎袒弩弓, 叁拾捌口陌刀, 壹阡壹伯玖拾伍只
弩箭。” P. 2488 《 秦将赋》 : “ 谷深涧远, 山峻天高。 陌刀下兮声劈劈, 人声枉兮沸噌噌
( 嘈嘈) 。”
按: 《 汉语大词典》 收有 “ 陌刀” 条, 释为 “ 长刀” , 引 《 旧唐书》 等三例, 其中
所引 《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六载》 例 “ 仙芝以郎将高陵李嗣业为陌刀将” 下胡三省
注引 《 唐六典》 云: “ 武库令掌兵器, 辨其名数, 以备国用。 刀之制有四: 曰仪刀、 曰
障刀、 曰横刀、 曰陌刀……陌刀, 长刀也, 步兵所持, 盖古之斩马剑。” 考 《 唐六典》
卷十六武库令: “ 刀之制有四: 一曰仪刀, 二曰鄣刀, 三曰横刀, 四曰陌刀。” 原注:
“ 陌刀, 长刀也, 步兵所持, 盖古之断 ( 斩) 马剑。” 即胡三省注所本。① “ 陌” 应该是
一个记音字, 字书作 “ 銆” 。 《 玉篇·金部》 : “ 銆, 莫伯切, 銆刃, 军器。” 释义 “ 銆
刃” 胡吉宣 《 玉篇校释》 作 “ 銆刀” 应该是对的。 P. 5531 《 大唐刊谬补阙切韵》 入声
陌韵莫白反 ( 与 “ 陌” 字同一小韵) : “ 銆, 銆刀。 亦作百刂。” 《 集韵·陌韵》 : “ 銆,
銆刀, 兵器。” 《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 《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卷四十一上唐高宗 “ 永
隆元年春三月, 以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 讨突厥, 平之” 元徐昭文考证: “ 初行俭至
朔州, 谓其下曰: ‘ 抚士贵诚, 制敌尚诈。’ 乃为粮车三百乘, 每车伏壮士五人, 各持
陌刀劲弩, 以羸兵为之援, 且伏精兵于险要以待之。” 元王幼学集览: “ 陌刀, ‘ 陌’ 本
作 ‘ 銆’ , 《 广韵》 注 ‘ 銆’ 莫白反, 《 玉篇》 注 ‘ 銆’ 莫陌反, 并训銆刀, 军器也。
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两刃刀, 长大, 名曰拍刀, 疑 ‘ 拍’ 字误。” 王幼学谓 “ 陌刀” 之
“ 陌” 本作 “ 銆” , 当是。 其所引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 “ 拍刀” 事载 《 旧唐书·阚稜
传》 ( 百衲本) : “ 阚稜, 齐州临济人, 善用大刀, 长一丈, 施两刃, 名为拍刃, 每一举
辄毙数人, 前无当者。” 其中的 “ 拍刃” 中华书局标点本同, 清武英殿本改作 “ 陌刀” ,
所附考证云: “ 善用大刀, 长一丈, 施两刃, 名为拍刀。 臣德潜按: 《 唐六典》 有陌刀,
长一丈, 即斩马刀也。 今改正。” 所谓 “ 拍刃” 武英殿本考证及王幼学集览引作 “ 拍
刀” 应该是对的, “ 拍刀” 的 “ 拍” 其实也应该读作 “ 銆” ②。 《 集韵·陌韵》 : “ 、
拍, 击也, 或从白。” “ 拍 ( ) ” “ 陌” 与 “ 銆” 同在莫白切小韵, “ 拍” “ 陌” 应皆
即 “ 銆” 的记音字, “ 拍刀” “ 陌刀” 应皆即 “ 銆刀” 。 S. 5437 《 汉将王陵变》 : “ 中军
家三十将士, 各执阔刃蓦刀, 当时便喝: ‘ 来者甚人?’ ” 其中的 “ 蓦刀” 袁宾谓应作

① “ 陌刀” 又称 “ 长刀” , 参看郑炳林 《 敦煌写本 〈 张淮深变文〉 所见兵器陌刀考》 , 载 《 庆祝宁可先生八


十华诞论文集》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② 《 汉语大词典》 有 “ 拍刀” 条, 释 “ 刀名, 古代兵器” , 列在 pāi 音之下, 恐不妥。
36 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 

“ 陌刀” , “ 蓦” “ 陌” 同音通用①, 近是。 这个 “ 蓦刀” 也应该校作 “ 銆刀” ( “ 蓦” 也


在莫白切小韵) 。 从上述资料来看, “ 銆刀” 应该是阔刃或两刃长刀, 步兵所持。
不过 “ 銆刀” 的写法主要见于字书或韵书, 却几乎未见实际用例, “ 銆” 或 “ 百刂”
也许是辞书作者根据形音化的原则为 “ 拍刀” “ 陌刀” “ 蓦刀” 所造的后起专字。 就语
源而言, 这个字也许来源于 “ 貊” 。 胡吉宣 《 玉篇校释》 “ 銆” 字条疑 “ 銆刀” “ 为北
方貊人之刀, 犹今之蛮刀、 缅刀也” , 极是。 “ 貊” 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
部少数民族句丽 ( 又作 “ 句骊” ) 的异称。 《 后汉书·东夷传·句骊》 : “ 句骊, 一名
貊耳, 有别种, 依小水为居, 因名曰小水貊。 出好弓, 所谓貊弓是也。” 《 隋书·东夷
传·百济》 : “ 百济自西行三日, 至貊云。” 句丽的一些特产往往被冠上地名 “ 貊” , 如
上引 《 后汉书》 的 “ 貊弓” 。 又如 《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 “ 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
使者, 使相主领, 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赋, 貊布、 鱼、 盐、 海中食物, 千里担负致之。”
“拍刀” “ 陌刀” “ 蓦刀” 也许就是 “ 貊刀” 的记音字, “ 貊刀” 如同 “ 貊弓” “ 貊布” ,
本指貊地出产的大刀。 “ 拍刀” “ 陌刀” 这类兵器隋末唐初始见, 其早期的使用者往往
与辽东地区或句丽移民有一定关系, 如 《 旧唐书·阚稜传》 所载隋末唐初善用 “ 拍刀”
的阚稜, 齐州临济人, “ 临济” 即今山东济南章丘, 便与当时辽东的句丽来往密切, 两
地人口杂居, 所以这个 “ 拍刀” 很 可 能 就 是 貊 地 所 出。② 但 由 于 “ 貊 刀” 记 音 写 作
“ 拍刀” “ 陌刀” “ 蓦刀” 等, 写法混乱, 字形也不能反映字义, 于是唐代前后的字典
辞书便把这个兵器定形为 “ 銆” 或 “ 百刂” , 成为从金或从刀、 百声的专字, 而与貊地
的联系便被切断了。
【   】
S. 6836 《 叶净能小说》 : “ 又取雄黄及二尺白练绢, 画道符吹向空中, 化为一大将
军, 身穿金甲, 上兜 , 身长一丈, 腰阔数围。” 又云: “ 忽有一将军, 身穿金甲,
上兜 , 拔剑上殿, 拟斩岳神。”
按: 引例截图字当是 “ 鍪” 的讹俗字 ( 《 敦煌变文集》 以下各整理本多已校正作
“ 鍪” ) 。 元熊忠 《 古今韵会举要·尤韵》 ( 明嘉靖江西刻本) : “ 務
金 , 鞮鞪, 首铠也。

金 。” 《 说文》 “ 務” 从 “ 敄” 声, 故 “ 金 ” 应即 “ 鍪” 的改换声旁繁
本作鞪, 今文作務 務

化俗字。 俗书 金 旁、 食 旁 相 乱, 故 “ 務
金” 又 进 而 讹 变 作 “ ”。 上揭写卷截图字即
“ ” 手写之变。 《 四声篇海·食部》 引 《 搜真玉镜》 : “ , 音務。” 《 汉语大字典》
《 中华字海》 此字义未详。 今谓此字与 “ ” 盖一字之变, 当亦即 “ 鍪” 的讹俗字。
“鍪” 字韵书音莫浮切, 与 “ 務” 音异, 但 “ 鍪” “ 務” 皆从 “ 敄” 得声, 古音本近;
且 “ 鍪” 既讹变作 “ ” , 俚俗不识其字, 径从上部取音, 遂亦可读从 “ 務” 音。
【 秃  秃 】

① 袁宾 《 〈 敦煌变文集〉 校补》 ( 二) , 《 华东师大学报》 1985 年第 2 期。


② 岳东 《 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 , 《 河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 期, 第 58-62 页。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37

S. 6267 《 燕子赋》 : “ 燕子不分, 以理从 ( 撦) 擘; 尞乱尊拳, 交横 秃。”


P. 2653 《 燕子赋》 : “ 凤凰判云: ‘ 雀儿 秃, 强夺燕屋, 推问根由, 元无臣伏。’ ” 其
中的 “ ” 字底卷截图如下附前二个所示, 后例截图字左侧兼于 “ 昜” “ 易” 之间,
应从前一例截图字定作 “ 昜” 。 又前例 “ 秃” 异本 P. 3666、 P. 2653、 P. 2491 作 “ 秃
” , 后例 “ 秃” 异本 P. 2491 亦作 “ 秃 ” , 各号 “ ” 字底卷截图依次如下附后
四个所示, 也都应判定作 “ ” , 左部应为 “ 昜” 旁或其小误。
按: “ 秃” 应即双声联绵词 “ 踼突” “ 唐突” “ 搪揬” 记音用字之异, “ 秃 ” 则
应为 “ 秃” 之倒, 联绵词往往可以倒序而其义不变。 慧琳 《 一切经音义》 卷四六
《 大智度论》 第十八卷音义: “ 踼突, 今作逿, 同, 從 ( 徒) 郎反, 《 说文》 抢也, 《 苍
颉篇》 驱驰貌也, 亦失迹也, 《 考声》 ‘ 踼, 跌也’ , 案字宜作 ‘ 搪揬’ 二形也。” ① 此
词出于 《 大智度论》 “ 或狂逸唐突” 句 ( 今本在卷十六) , 其中的 “ 唐突” 《 大正藏》
校记称宋、 元、 明及宫本作 “ 搪揬” , “ 唐突” “ 搪揬” “ 踼突” 为同一双声联绵词记音
用词之异。 《 燕子赋》 作 “ 秃” , “ 秃” 为 “ 突” 的音变字, “ ” 当又为 “ 踼突”
之 “ 踼” 的换旁字。 “ 昜” “ 易” 俗书形近相乱, 故 “ ” 易于与 “ 剔” 相混, 如上引
慧琳 《 音义》 例本于玄应 《 音义》 卷九同一经音义, 其中的 “ 踼” “ 逿” 后书各刻本
类皆误刻作 “ 踢” “ 逷” 形, 是其比。 同样, 敦煌写本 《 燕子赋》 的 “ 秃” 或 “ 秃
” 的 “ ” , 抄写或整理者亦多误作 “ 剔” , 甚或进而校读作 “ 詆 ” ②, 不可从。

                                     
        S. 6267      P. 3666          P. 2653            P. 2491
又按: “ 唐突” 为双声联绵词, 指顶撞、 冒犯、 亵渎。 又作 “ 搪揬” “ 搪突” “ 盪
突” “ 湯突” “ 棠突” 等, 字无定形, 其中 “ 唐突” 汉代已见用例, 或是此词的初始形
式。 《 诗·小雅·渐渐之石》 “ 有豕白蹢, 烝涉波矣” 郑玄笺: “ 豕之性能水, 又唐突难
禁制。” S. 107 《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 : “ 或在下贱, 凡愚凶险, 无所畏忌, 詈天
骂地, 唐突胜己, 试拤 ( 挵) 道士, 公行不逊, 以为凶健。” 这是作 “ 唐突” 者。 姚秦
鸠摩罗什译 《 大智度论》 卷一: “ 譬如大力狂象, 搪揬蹴踏, 无能制者。” 其中的 “ 搪
揬” 《 大正藏》 校记称宋本、 宫本作 “ 唐突” , 圣本作 “ 搪突” ; 玄应 《 一切经音义》
卷九引作 “ 唐突” , 释云: “ 《 字体》 作搪揬, 二形同, 徒郎、 徒骨反, 《 广雅》 ‘ 触、
冒、 搪、 冲、 揬也’ , 《 字书》 ‘ 揬, 揩也’ 。” “ 搪揬” 大约是魏晋以后增旁字, 释者多

① 慧琳 《 音义》 所引 “ 踼突” 玄应 《 一切经音义》 引作 “ 踢突” , 《 唐五代语言词典》 谓 《 燕子赋》 的


“ 秃剔” 或作 “ 剔秃” , 即玄应 《 音义》 的 “ 踢突” , 即唐突、 冒犯之义, 把此二词关联起来, 极是。 但
“ 剔” “ 踢” 字形有问题。 徐时仪 《 玄应 〈 众经音义〉 方俗词考》 ( 孙力平主编 《 钱江学术》 第 2 辑, 百
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谓玄应 《 音义》 的 “ 踢突” 当作 “ 踼突” , 又谓 “ 踼突” 与 “ 唐突” “ 搪揬”
“ 汤突” “ 棠突” 等为一词记音之异, 可从。
② 参看 《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 剔秃” 条。
38 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 

以 “ 搪揬” 为本字, 传刻者也往往把古本的 “ 唐突” 改刻作 “ 搪揬” , 其实未必妥当。


又作 “ 湯突” “ 盪突” 。 晋佛陀跋陀罗、 法显译 《 摩诃僧祇律》 卷二一: “ 勿令不觉檀
越持热器来湯突手面。” 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 《 善见律毗婆沙》 卷八: “ 是时王与大众
入寺驱逐诸人, 诸人众多摒叠一边, 大众乱闹, 更相盪突, 遂失衣不见而出。” Дх1166
《 善恶因果经》 : “ 为人蛇体, 从着轻衣盪突佛像□□ ( 中来) 。” 后例 “ 盪突” 异本
P. 2922 作 “ 湯突” 。 隋阇那崛多译 《 大宝积经》 卷八十护国菩萨会第十八之一: “ 自在
游行背师教, 搪揬如象醉无钩。” 其中的 “ 搪揬” 《 大正藏》 校记引宋、 元、 明本作
“ 搪突” , 宫本作 “ 盪突” 。 又作 “ 棠突” 。 S. 1824 《 受十戒文》 : “ 不孝父母, 不敬师
僧, 棠突圣贤, 陵蔑道俗。” S. 4407 《 说八关斋戒文》 、 S. 543V 《 文样·戒忏文》 都有
相同的文句, 其中的 “ 棠突” S. 4407 同, S. 543V 作 “ 棠宊” , “ 宊” 为 “ 突” 的换旁
俗字。 《 燕子赋》 写本的 “ 秃” “ 秃 ” 正是这个连绵词的又一记音异写形式。
【 一寸肠】
S. 2614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 青提夫人闻语: ‘ 门外三宝, 若小时字罗卜,
是也。 罪身一寸肠娇子!’ ” 又云: “ 青提夫人一个手, 托着狱门回顾盼。 言 ‘ 好住来,
罪身一寸 { 长} 肠娇子’ 。” 后例 “ 长” 乃 “ 肠” 字误书而未删去者, 异本 BD4085 正
无 “ 长” 字。
按: “ 一寸肠” 指身体的一部分, “ 一寸肠娇子” 谓娇子是母身的一部分。① 古人
把 “ 肠” 视作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每与 “ 心” 等同, 或 “ 心肠” 连用, 甚或以
“ 肠” 等同于 “ 心” 。 《 南史·高爽传》 : “ 孙抱为延陵县, 爽又诣之, 抱了无故人之怀。
爽出, 从县阁下过, 取笔书鼓云: ‘ 徒有八尺围, 腹无一寸肠, 面皮如许厚, 受打未讵
央。’ ” 此以鼓讽喻孙抱皮厚无实。 S. 328 《 伍子胥变文》 : “ 一寸愁肠似刀割, 途中不
禁泪沾禁 ( 襟) 。” “ 一寸愁肠” 即 “ 一寸肠” 的扩展形式, “ 一寸愁肠似刀割” 犹言
“ 身如刀割” 或 “ 心如刀割” 。 唐杜甫 《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 《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
集》 卷一) : “ 精理通谈笑, 忘形向友朋。 寸肠堪缱绻, 一诺岂骄矜。” “ 寸肠” 即 “ 一
寸肠” , 诗中犹言 “ 寸心” , 异本 ( 如清仇兆鳌 《 杜诗详注》 、 清玉钩草堂本 《 杜工部
集》 ) 作 “ 寸长” , 非是。 《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 上以为廉, 忠实无他肠, 乃拜绾
为河间王太傅。” 司马贞索隐: “ 小颜云: 心肠之内无他恶也。” 小颜 ( 唐颜师古) 以
“ 心肠” 释 “ 肠” , “ 肠” 即 “ 心肠” , 可参。②
【 灾分】
S. 3872 《 维摩诘经讲经文》 : “ 忠既行, 孝既展, 必见官高名位显。 善神密护镇随
身, 自然灾分常除遣。”

① 《 敦煌变文选注》 : “ 以 ‘ 一寸肠’ 比喻亲生之子, 乃唐人习语, 犹云 ‘ 亲骨血’ 。” 可参。


② 陈开勇、 龙延 《 说 “ 一寸肠” 》 (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5 期, 第 76-80 页) 谓古代 “ 肠” 可指
代 “ 心” , 甚是; 但谓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的 “ 一寸肠” 代指自己的 “ 心肝宝贝儿” 源自东晋僧
伽提婆译 《 增壹阿含经》 卷二三 “ 失我穷肠子” ( “ 穷肠子” 指亲生儿子) , 似求之过深。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39

按: “ 灾分” 当作 “ 灾氛” 。 不祥之气, 灾异的征兆。 “ 分” 通 “ 氛” 。 北周庾信


《 庾子山集》 ( 明屠隆刻本) 卷十三 《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 : “ 渝川毒水, 僰道灾氛, 地
亡都尉, 滩悲使君。” 正用 “ 灾氛” 一词。
【 攥】
P. 2653 《 燕子赋》 : “ 一冬来修理, 涴落悉皆然。 计你合惭愧, 却 我见王身。” 俗
书竹头多作艹形, 故截图字形即 “ 攥” 字俗写。
按: “ 攥” 谓揪住、 抓住。 唐菩提留志译 《 一字佛顶轮王经》 卷四大法坛品第八:
“ 以金刚杵定印弟子手掌心中, 当以前酥蜜香等, 右手攥掷, 一咒一烧, 一称弟子之名
满一七遍。” 慧琳 《 一切经音义》 卷三五释云: “ 右手攥, 纂括反, 或从最作撮, 《 说
文》 三指撮, 两体并通也。” 又同书卷三九 《 不空羂索经》 第十四卷音义: “ 爴攥, 下
纂活反, 《 广雅》 云 ‘ 攥, 持也’ , 《 说文》 正作撮, 从手、 最声也。” 卷六二 《 根本毗
奈耶杂事律》 第二十五卷音义: “ 打攥, 纂活反, 《 考声》 云 ‘ 攥, 牵持也’ , 《 字林》
云 ‘ 把也’ , 《 文字典说》 云 ‘ 攥, 手取物也’ , 从手、 纂声。 纂音子管反。 亦作撮。”
据慧琳所释, “ 攥” 应即 “ 撮” 的后起异体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