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史記》紀傳體裁之繼承與開創

1.司馬遷《史記》名義解詁:

早在西漢司馬遷以前,已有「史記」之名,其義為古史。《史記》七次提及「史
記」之名,皆言西漢以前之古史。《史記.周本紀》:「太史伯陽讀史記。」又《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又《史記.陳杞世家》:「孔子讀
史記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所謂「史記」皆謂古史。(說參錢大昕《廿二史
考異》、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史記講錄》)

司馬遷書,漢世未有《史記》之名,《漢書.藝文志.春秋家》記「《太史公》百
三十篇。」又《漢書.司馬遷傳》謂史遷「為《太史公書》」,可見班固時司馬遷書稱
《太史公》,又或《太史公書》
。所謂《太史公》,依錢大昕所言,蓋「以官名書」之法
及後范曄《後漢書.班彪傳》又記云:「《左氏》、
《國語》、
《世本》、
《戰國策》、
《楚漢
春秋》、
《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可見范曄仍
然沿用漢世舊名,稱司馬遷書為《太史公書》。惟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則稱「太史
公記」,可見東漢以後,司馬遷書,可稱《太史公書》,又或《太史公記》。及陳壽
《三國志.魏書.王肅傳》記云:「帝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
非貶孝武,令人切齒。」乃文獻首見將《太史公記》簡稱為《史記》者。依王國維《觀
堂集林.太史公言行序》、游國恩〈史記講錄〉推論,《史記》名稱之衍變如下:
《太史公》→《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記》→《史記》

2.《史記》以前之史官記載與史書體裁:

殷周以前,已有史官之職,專事記錄時事、起草公文、掌管文書。《周禮.春
官》總論史官之職,分有太史、小史1,太史掌邦之六典,小史則掌邦國之志;又
有所謂內史、外史之別2。概略而言,內史掌書王命;又有左史、右史之別3,左史記

1
《周禮》云:「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凡辯
法者攷焉,不信者刑之。」至於六典所指,亦見《周禮》:
「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
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
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
百官,以生萬民。」太史以外,又有小史;小史則掌邦國之志,《周禮.春官》云:
「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大祭祀,讀禮法,史以書敘昭穆之
俎簋。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大史。凡國事之用禮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謚
讀誄。」
2
內史之職,見《周禮.春官》云「內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
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攷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
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
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至於外史,《周禮.春官》云:「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
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
3
此說見《禮記.玉藻》,《禮記》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王夢鷗注云:「左史謂太史,
右史謂內史。書者,以記得失,傳之後世,使人君知所警惕,以免罪過。」(見《禮記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頁 485)

1
言,而右史記事。

春秋末年,孔子據《魯春秋》而撰編年史書《春秋》,乃史學上最早之私人撰史
從史書之編撰而言,《春秋》依年、時、月、日順序記事,其規模雖然未算宏大,而
史事之取舍剪裁,亦鮮有聯繫。然而全書之排列,實已見編年體之規模。及至戰國
然後有編年史《左傳》,《左傳》以外,又有《紀年》
。《紀年》敘述史事,上起夏代而
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99 年),亦屬編年體4;至於《世本》,乃「古史官記
黃帝以來,迄春秋時諸侯大夫」之史書,全書以世系為主,重在編年,而內容與
體裁則包括〈帝系〉
〈居〉
〈作〉〈譜〉等,當中〈居〉記古帝王都邑,而〈作〉記古器物
之製作者,與後世正史之〈志〉相近,可見《世本》亦古代通史,初具紀傳體之規模
此外,《國語》《戰國策》大抵乃「記言」之屬,亦有「記事」部分。

總而言之,則先秦史書之編纂,其主要之體裁乃編年體,然亦兼包其他體裁,
諸如《世本》兼有表譜之體裁,《左傳》略具紀事本末之風格,《國語》 《國策》主要
記言。是以劉知幾歸納唐朝以前史書體裁,以為統共六家,《史通.六家》:「古往
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
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
5
」其結論則云:「於是考茲六家,商榷千載;蓋史之流品,亦窮之於此矣。6」可見太
史公編撰《史記》,於體例而言,自有開創之功。

司馬遷即以此等史書之撰述體例為基礎,而創立紀傳體,乃一嶄新之編撰史
書體例。全書由〈本紀〉 、
〈表〉、〈書〉
、〈世家〉
、〈列傳〉五種體例構成,當中〈本紀〉
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合共一百三十
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2.1「本紀」
本紀:劉知幾《史通.列傳篇》:「紀者,編年;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蓋言用
其紀元,紀其時事也。」五體之中,論者或以為〈本紀〉 、〈世家〉皆非史遷所創,而
早見於西漢以前,蓋《史記.大宛列傳》曾言: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
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
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可見「本紀」一體,古已有之,太史公專用此體以記帝王事跡而已。

2.2「表」
4
《紀年》敘事,頗見詳略去取之道,例如歷述三代之事,則無分輕重;記周平王東遷以後,則重
在記述晉國事跡;及至三家分晉以後,又特詳魏國史事。 
5
見《史通通釋》頁 1
6
見《史通通釋》頁 22

2
表:劉知幾《史通.表歷篇》引桓譚云:「太史公之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
譜。」趙翼《廿二史札記》亦云:「《史記》作十〈表〉,仿於周之譜牒。」沈濤《銅熨斗
齋隨筆》:「『表』猶言『譜』,『表』
、『譜』一聲之轉。」其實,史遷以前,早有「表」
體,其時多稱「譜諜」 。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 。」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諜,舊聞本於茲,
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可見「表」作為史書體裁,亦古已有之,史遷蓋沿習舊體而已。

2.3「書」
書:司馬貞《史記.禮書.索隱》:「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
大體。班氏謂之「志」,「志,記也。」趙翼《廿二史札記》:「八書,史遷所創,以紀
朝章國典。」王利器云:「五經、六籍,太半為說典章之書,太史公八書(禮、樂、律
曆、天官、封禪、河渠、平準),不獨其大名本之於六藝,即其取用之所資,亦可從
經籍中得其消息。」7
可見「書」之為記史之體,則為史遷所獨創。

2.4「世家」
世家:謂諸侯開國承家,世世相續。《孟子.滕文公》:「仲子,齊之世家也。」董
仲舒曰:「王者封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代為家也。」《史記.衛世家贊》
8
:「余
讀世家言云云」,可見「世家」之體,亦古已有之,並非史遷所創。

2.5「列傳」
列傳:謂敘列人臣事跡,令可傳於後世。趙翼:「古書凡記事立論及解經者,皆謂
之傳,非專記一人事蹟也。其專記一人為一傳者,則自史遷始。」
可見「傳」之體古已有之,史遷則取之以專記一人,又或以類相從,專記同類,諸
如儒林、刺客之類。

7
見王利器《曉傳書齋集.太史公書體裁探原》頁 29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
見司馬貞《史記.吳太伯世家.索隱》引。《史記》頁 14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