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一課

鴻門宴 司馬遷

課前 作家身影 史學家的生命地圖―司馬遷
國學論壇 承載歷史的長河―史書
《史記》、《漢書》的比較
古人的聊天群組―了解《史記》的價值與評價
英雄心語―楚漢豪傑小檔案
楚漢人物相關詩詞
課中 文本補遺 字詞解釋 文意解析
文章深論 心智繪圖―文本初探
文本深究 文本省思
課後 延伸閱讀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陳大為〈再鴻門〉
決戰大考 歷屆大考試題

高度
態度,決定你的

格 局 ,決定你的結局

些資源 ▌
要,重要的是懂得利用這
▌擁有多少資源並不重
文學流變 文本補遺 心智繪圖 延伸閱讀 決戰大考

課前 課中 課後

作家身影:史學家的生命地圖―司馬遷

居家自修期:
幼年∼19 歲 早年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便能誦習以古文
書寫的典籍,資質穎異過人。

壯遊南北期:
為「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
20∼37 歲
遊歷,考查民俗風情。之後擔任郎中,隨漢武帝出巡四
方,亦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繼志修史期:
38∼47 歲 接任父親司馬談之職,擔任太史令,並著手撰寫
《史記》。

忍辱著作期:
因「李陵案」得罪漢武帝,牽連入獄,被判宮刑。
48∼56 歲
原已萬念俱灰,但因還有《史記》的任務未完成,
故忍辱負重,以刑後餘生完成《史記》。

晚年:
57∼60 歲
死因不明,一說他退居鄉里,頤養天年。

※「李陵案」說明: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與匈奴打仗,寡不敵眾,
失敗被俘。大臣們議論紛紛,指責李陵有罪,而漢武帝也為此「食不甘味,聽朝
不怡」。司馬遷根據平時觀察,覺得李陵是個「奇士」,能夠不顧身家性命,共
赴國難,本身即令人敬佩,因此上奏武帝,為李陵辯說。起初,武帝接受司馬遷
的說法,派公孫敖深入匈奴迎回李陵。公孫敖於邊境偵察李陵一年多,藉捕獲的
俘虜之口謊報李陵訓練單于軍隊以防備漢朝(其實是李緒非李陵),武帝大怒,
族滅李陵一家。李陵痛心至極,斷絕歸漢之念,投降匈奴。司馬遷受株連,被判
欺君的誣罔之罪。誣罔罪是死罪,按漢律,有兩種情況可免死:一是繳納五十萬
贖死,一是以腐刑(即宮刑,為古代閹割男子生殖器的酷刑)代死罪。司馬遷因
為家貧,無法自贖,於是只有在死刑與腐刑二者之間作抉擇。由於司馬遷想到《史
記》尚未完成,不能輕易言死,所以選擇了以腐刑替代死刑。

2
文學流變 文本補遺 心智繪圖 延伸閱讀 決戰大考

課前 課中 課後

國學論壇
一 承載歷史的長河—史書

「史」的涵義:本義為「記事之官」(古代王者左右,有記事、記言的史官)。

分類 說明

由官方授權、政府主持編寫的史書,例如《晉書》即為唐太宗建立史館後,命
官修
專人編修的史書。
依修撰
非官修史書,例如:
者區分
私修 1. 司馬遷《史記》、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
2. 歐陽脩《新五代史》:為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

內容貫通各代,不以單一朝代為限,例如司馬遷《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
通史
依時代 武帝,所記時間長達二千五百年。
區分 內容專記單一朝代為主,例如班固《漢書》,專記西漢一代歷史;范曄《後漢
斷代史
書》,專記東漢一代歷史。

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編纂體例,例如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連
紀傳體
橫《臺灣通史》。

依體裁 編年體 以時間(年代順序)為中心的史書編纂體例,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鑑》。


區分 紀事本末體 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的史書編纂體例,例如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編纂體例,例如《國語》(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戰國策》
國別體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由西漢劉向編訂)。

二 《史記》、《漢書》的比較

《史記》 《漢書》

作者 司馬遷。 共歷經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而成。

體例 紀傳體、通史。 紀傳體、斷代史。

時間 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 上起漢高祖,下迄王莽篡漢。

本紀十二篇(專記帝王)、表十篇(用年
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
代記時事)、書八篇(記各朝代典章制度)、
內容 篇。體例多採自《史記》,將「世家」併入「列傳」,
世家三十篇(專記諸侯)、列傳七十篇(記
改「書」為「志」。
各類人物事蹟),共一百三十篇。

雅俗並收,所以書中有舊俗風謠,有奇事 重視典雅之文,所以書中多記載各種經術文章及辭
取材
異聞,使得《史記》之文具有獨創性。 賦,且取用眾多現成文獻,編纂方向傾向於文獻保存。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善用辭賦,注重藻飾,韻偶
特色 文字雄深雅健,善敘事理,行文多用散體。
多而散行少。

1. 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 1. 斷代史之祖。
價值
2. 金聖歎列為六才子書之一。 2. 漢代以後各朝代之正史,皆以《漢書》為範本。

第一課 鴻門宴 3
課前 課中 課後

三 古人的聊天群組—了解《史記》的價值與評價
《史記》首創以「人」為主的紀傳體通史,總匯各朝代典籍,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不只在史學上有重
要價值,在文學上也是一典範之作。試想,若是與《史記》相關的人物,有機會聚集在同一個聊天群組裡,
他們又會如何談論《史記》呢?且看以下想像的對話紀錄:

〈 《史記》的聊天群組(6)

司馬談
兒子,聽說你完成了二千五百年的歷史紀錄,從黃帝寫到漢武帝,真
是具有獨創性的鉅作啊!

司馬遷
對啊!這本書開啟了史書的系統性,首先創立了五體的體例,分別為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項羽
聽說我被分類在本紀中,獲得了帝王級別的待遇。雖然我沒有稱帝,
但有眼光的史學家,果真鑑別得出英雄本色。

孔子
那些身外之名,我並不在意,只是老夫並非王侯將相,竟也被分類在
世家中,委實怪哉!

司馬遷
我夢想中的史書,是以「文化史觀」為中心,即不從成敗的單一面向
下定論。項羽雖沒有稱帝,但曾有一段時間,天下聽其號令,為當時
政權的實際執掌者;孔子雖無爵位,但在教育文化上的貢獻,使民間
稱其為「素王」,肯定其地位。視野與眼光的寬闊,也是我這部作品
,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曾國藩
自從漢代以來,寫作文章最優秀者莫過於司馬遷了。

魯迅
《史記》這本書真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史學
與文學的代表之作。

4
課前 課中 課後

四 英雄心語—楚漢豪傑小檔案

楚陣營 漢陣營

楚漢相爭

主帥:項羽 VS 主帥:劉邦

「年少氣盛」,擅長鬥力。 年紀 「世故老人」,只想鬥智。

缺乏遠見、輕忽劉邦的野心。 見識 高瞻遠矚,並注意全盤局勢。

恃勇無謀、婦人之仁。 權謀 忍辱負重、善於應變。

剛愎自用、不聽諫言。 納諫 察納雅言、從善如流。

謀臣 范增(亞父) 謀臣 張良(字子房)
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 沉著冷靜,善於謀畫。
褊狹躁急。
陣營組成
勇將 項莊 勇將 樊噲
項羽堂弟。項梁(項羽叔父)、 跟隨劉邦起義。鴻門宴上言
項羽起義抗秦時,項莊也加 行豪壯神勇,後因功封為
入其陣營。 「舞陽侯」。

五 楚漢人物相關詩詞
•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擬力爭。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汪遵〈項亭〉)
譯:不修養美好的德行也不學習文學之事,不管天道如何就想全憑力量來爭奪天下。隔一條
烏江就是故鄉了,卻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歸返,十年征戰只落得空有「力拔山兮氣
蓋世」的名聲。
•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
項羽 江亭〉)
譯:上百次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失敗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
現在還在,但是他們是否願意為了項羽而捲土重來?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
且偷生、退回江東。
•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李商隱〈題漢祖廟〉)
劉邦 譯:是男兒就應該趁著時代的機遇,以八方荒遠的地方為家、建功立業,怎麼能留戀在自己
小小的家園。漢高祖自新豐起兵後,項羽又何曾在故鄉待過。(八荒,代指整個天下。)

第一課 鴻門宴 5
課前 課中 課後

• 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張方平〈題沛縣
漢高祖廟〉)
譯:(漢高祖)年少時整日狂放喝酒,不事生產,家鄉有土地卻不回去耕作。偶然因為亂世
趁著時機成就帝王功業,又在父親面前爭論自己與哥哥誰的成就更大些。
劉邦
•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臆一時吞。(徐夤〈讀漢紀〉)
譯:(漢高祖)以一介布衣的身分空手打下中原江山,那些強勁的士卒、兵力強大的軍隊在
他眼裡都沒什麼大不了的。面對楚國項羽手下的八千子弟兵、秦國的百萬戰士,他都依
然氣度從容,用宏觀的戰略將他們全部吞滅。
•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陳孚〈范增墓〉)
范增 譯:一個衰老且兩鬢花白的七十歲老翁,伴隨項羽往西來到咸陽,談笑中一把火便將阿房宮
給燒了。平生所出的謀略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有勸項羽在鴻門宴中殺掉漢王劉邦。
•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王安石〈張良〉)
譯:漢代霸業的存亡就在瞬息之間,但張良對此總是從容自若。在固陵向漢高祖進計,拉攏
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又勸劉邦封賞仇家雍齒(,免去一場
政治動盪)。
張良 •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楊重雅〈過紫柏
山謁留侯祠.其二〉)
譯:張良在圯橋替黃石公撿起鞋子並幫他穿上時,情緒安然自得;韓信在年輕時遭受到的胯
下之辱也廣為流傳。最後兩人一人追隨赤松子雲遊成仙,一人被高祖比為功狗(受人指
示而奔走有功的人)。所以要評論某個人的優劣,還得等到他死後蓋上棺蓋那時。

  文本補遺
一 字詞解釋
1 詞義、句義補充

段落 字詞/文句 說明

《史記》體例當中的「本紀」,主要為帝王的傳記。項羽雖然沒有稱
《史記.項羽本紀》 帝登基,但曾有一段時間,天下聽其號令,分封王侯,故司馬遷將他
列入本紀。可見司馬遷忠於實際情況,並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觀。

項羽一生經歷七十餘戰,但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只選取三事:鉅
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確實是影響項羽一生成敗的關鍵。鉅鹿
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左右的義軍擊敗秦軍四十萬軍隊,成為義軍的
揭示項羽勢力由盛轉衰
題解 領袖。鴻門宴則是錯失除掉劉邦的契機,導致項羽在日後的楚、漢相
的關鍵
爭居於下風。最後的垓下之圍,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孤掌難鳴,自
刎而死。由鉅鹿之戰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至垓下之圍的無路可退,
悲痛問天。鴻門宴一事正是項羽的勢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秦將章邯擊敗項梁軍隊後,渡過黃河,往北攻擊趙國,秦將王離把
趙王為秦兵所困,楚懷
趙王(趙歇)圍在鉅鹿城。趙國數度請求救援,楚懷王命令宋義、
王令項羽北上救趙
項羽、范增前往救趙。

6
課前 課中 課後

段落 字詞/文句 說明

楚懷王身邊諸將認為項羽為人驕悍凶狠,所過之處動輒屠滅,若令
其西進,可能會失去秦地父老的支持。劉邦則善於收攬民心,由他
命劉邦西進攻秦
率兵西進,當能得到秦地百姓擁護,取勝較有把握,故推舉劉邦為
將,入定關中。

在項羽等人救趙時,劉邦先用計利誘秦將領,乘機偷襲武關而獲勝。
後來在藍田南邊與秦軍交戰,劉邦樹立很多旗幟以誤導敵軍,又下
項羽與秦軍主力決戰時,
令不得擄掠秦地百姓,因而獲得民心,結果大破秦軍。接著又在藍
劉邦乘機進咸陽城
田北邊與秦作戰,也取得勝利。最後乘勝追擊,攻潰秦軍。隨後到
題解
達霸上,西入咸陽。

當時楚懷王(此指戰國楚懷王之孫─熊心。因當初楚懷王受秦昭
王之騙,囚死於秦國,楚國引以為恨。秦末項梁起義,擁立熊心,
項羽自認功勛最高,卻 名楚懷王,用以號召人心)與諸將領約定:先進入函谷關者可稱王
被捷足先登,於是大怒 關中。項羽認為自己戰功彪炳,最應該稱王,卻讓劉邦搶先入關,
攻入函谷關 他因而出兵,想奪回關中的領導權。
補充 函谷關,為中原進入秦國要道,關位在谷中,谷深險而狹如函
(匣子),故名函谷關,易守難攻,號稱天險。

太史令 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搜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

二十歲時,司馬遷懷抱著凌雲壯志,為「網羅天下放失舊聞」,進
行人生旅程中第一次遠遊。所經路線:長安→江陵→沅水→九疑山
(找尋舜的遺跡)→長沙→汨羅江(憑弔屈原)→長江→廬山(考
察相傳是禹所疏導的九江)→登會稽山(傳聞會稽山為禹之安葬處)
作者 →淮陰(尋訪韓信的事蹟,並考察淮、泗、濟、漯的水利狀況)→
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泗水→曲阜(考察齊、魯地區文化,感受孔子留下的遺風)→彭城、
沛、睢陽(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歷史人物的故鄉及楚、漢相爭的
戰場)→回長安。以今地言之,司馬遷此次壯遊,跨越了陝西、湖
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九省區,行程近
三萬里,歷時約二、三年。

「使」當陽君等擊關 派。

沛公欲「王」關中 稱王,動詞。

使子嬰「為」相 擔任。
第一段
為擊破沛公軍 「為吾擊破沛公軍」的省略。為,替。

范增「說」項羽 音ㄕㄨㄟ ˋ,勸告。

皆為龍虎 都是龍虎形狀。

「素善」留侯張良 一向友好。

往。
第二段 補充 人名加上「之」或「適」或「如」,再加上地名時,此時「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或「適」或「如」當以「往、到達」解釋。課文第四段:「沛
公起『如』廁」義同。

第一課 鴻門宴 7
課前 課中 課後

段落 字詞/文句 說明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之」的省略、倒裝。具,全部、詳盡。

沛公今事有「急」 急難。

不可不「語」 音ㄩ ˋ,告訴。

為之奈何 該怎麼辦呢?

1. 前一「為」字:音ㄨㄟ ˋ,替。
誰「為」大王「為」此
2. 後一「為」字:音ㄨㄟ ˊ,謀劃。
「計」
3. 計:指派兵守關拒項羽之策。

「料」大王士卒 估量、衡量。

「固」不如也 原本、本來。

「請」往謂項伯 求對方允許做某事,表敬意。

沛公不敢「背」項王 違背、反叛。

君「安」與項伯有故 何、怎麼。

秦時與臣「游」 同「遊」,交往。
第二段 臣「活之」 使之生存、活下去。活,使動用法。

故「幸」來告良 多虧。

1. 得:能夠。
吾「得」「兄」事之
2. 兄:對待兄長般的禮儀。

「要」項伯 音ㄧㄠ,邀請。

約為婚姻 約定結為親家。

「所以」遣將守關者 為何、何以。相當於「……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

偏義複詞,取「入」之義,入侵。
備他盜之「出入」
補充 另一解既指「出」也指「入」,即盜賊出出入入。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
親自。
謝項王

沛公曰:「諾」 表示同意的應答聲。

「因」言曰 接著。

不如「因」善遇之 乘機。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 音ㄘㄨㄥ ˊ,使……跟隨,引申為帶領。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 自己沒有料想到。

何以至此 怎麼會到這地步。
第三段
項王「即日」「因」留 1. 即日:當日。
沛公 2. 因:於是。

張良西嚮「侍」 在尊者旁邊陪著。

8
課前 課中 課後

段落 字詞/文句 說明

壽「畢」 完畢。

「因」擊沛公於坐 乘機。

欲止不「內」 音ㄋㄚ ˋ,同「納」,使之進入。

「仆」地 音ㄆㄨ,跌倒伏於地上。

客「何為者」 「為何者」的倒裝,做什麼的、是什麼人。

臣死「且」不避 尚且。
第三段
卮酒安足「辭」 推辭。

「毫毛」不敢有所近 即秋毫。喻細微之物。

欲「誅」有功之人 殺。

此亡秦之「續」耳 延續。

1. 竊:私下,謙詞。
「竊」「為」大王「不
2. 為:認為。
取」也
3. 不取:不應該如此。

坐「須臾」 短時間。

「因」招樊噲出 乘機。

未「辭」也 告別。

大行不「顧」細謹 關注。

1. 乃:就。
「乃」令張良留「謝」
2. 謝:道歉。

「相去」四十里 相距。

「脫身」獨騎 抽身離開,指脫離軍隊。
第四段
「度」我至軍中 音ㄉㄨㄛ ˋ,估計。

再拜 古禮,拜而又拜,表示恭敬。

大將軍 指范增。

足下 古代下對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沛公「安」在 何處、哪裡。

「置」 之坐上 放置。

「不足」與謀 不可、不值得。

吾屬今「為」之虜矣 被。

第一課 鴻門宴 9
課前 課中 課後

2 注釋延伸

段落 注釋 延伸說明

2 坑秦卒二十 秦二世三年(西元前二〇七),秦將章邯率二十餘萬士卒降楚。次年十一月,
餘萬人新安城 項羽率諸侯兵及秦降卒至新安(今河南新安)境,秦降卒怨言四起,軍心不
第一段 南 穩。項羽擔心秦士卒不服,發生變故,於是在新安城南活埋秦卒。

項羽謀士,輔佐項羽,善奇計,項羽尊之亞父。後項羽誤信劉邦反間計,誤
e 范增
解范增勾結漢軍,遂奪其權力。范增憤而離去,途中背上毒瘡發作而死。

字子房。秦末時起兵反秦,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之命隨劉邦入武關,出謀
劃策,識見過人,屢立奇功。
補充
1. 張良是本文危機處理的靈魂人物。
o 張良 2. 文中稱劉邦為「沛公」,稱張良為「留侯」,相較之下,表現出太史公對
第二段 張良的偏愛與敬重。
3. 張良之形象:劉邦譽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太史公曰:「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
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史記.留侯世家》)

漢高祖劉邦曾罵儒生或曰「鯫生」、或曰「豎儒」、或曰「腐儒」,都是對
s 鯫生
儒生的蔑稱。

第三段 & 與之同命 一說指和項莊拚命。

好奇計。先跟隨項羽,後輔佐劉邦定天下。在劉邦的陣營,陳平較能發揮才
能。投靠劉邦後,曾提出以反間計離間項羽、范增二人關係;楚、漢相爭時,
第四段 P 陳平
韓信平定齊國,自封假齊王(代理之齊王),劉邦聞之大怒,陳平進言冊封
韓信為齊王,方能使韓信信服,劉邦從之,更直接封韓信為真齊王,使之心服。

3 形音義判讀
1. 字形比較

字 音 例

饗 ㄒㄧㄤ ˇ 饗宴(招待賓客的宴席)、配饗(賢人或有功於國家的人,附祀於朝,同受祭饗)。

嚮 ㄒㄧㄤ ˋ 嚮往、嚮導。

噲 ㄎㄨㄞ ˋ 羞與噲伍(漢人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為伍。後用以指不屑與平庸的人並列)。

膾 ㄎㄨㄞ ˋ 膾炙人口、蓴蓴羹鱸膾(比喻歸隱之思)。

劊 ㄎㄨㄞ ˋ 劊子手。

獪 ㄎㄨㄞ ˋ 狡獪。

儈 ㄎㄨㄞ ˋ 市儈(介紹買賣雙方成交而居間牟利的人。後常用以形容唯利是圖的人)。

薈 ㄏㄨㄟ ˋ 人文薈萃。

燴 ㄏㄨㄟ ˋ 燴飯、雜燴。

10
課前 課中 課後

字 音 例

啗 ㄉㄢ ˋ 餘桃啗君(比喻愛憎喜怒無常)。

萏 ㄉㄢ ˋ 菡菡萏(荷花的別名)。

埳 ㄎㄢ ˇ 埳井之蛙(譬喻見識淺陋的人。埳,同「坎」)。

陷 ㄒㄧㄢ ˋ 陷阱、淪陷、缺陷、衝鋒陷陣。

餡 ㄒㄧㄢ ˋ 餡料、露餡。

諂 ㄔㄢ ˇ 諂媚、貧而無諂(雖然貧窮也不去巴結奉承人家)。

掐 ㄑㄧㄚ 掐指一算、掐住。

俎上肉(比喻無力抵抗而任人宰割的人)、越俎代庖(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
俎 ㄗㄨ ˇ
人做事)、折衝樽俎(指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阻 ㄗㄨ ˇ 阻止、阻礙、嚇阻、通行無阻。

詛 ㄗㄨ ˇ 詛咒。

咀 ㄐㄩ ˇ 咀嚼、含英咀華(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

ㄐㄩ ˇ 沮喪。

沮 ㄐㄩ 沮溺(《論語》中的二位隱士—長沮、桀溺)。

ㄐㄩ ˋ 沮澤(水草叢生的地方)、沮洳洳(低溼的地方)。

齟 ㄐㄩ ˇ 齟齬齬(比喻彼此不合)。

狙 ㄐㄩ 狙擊。

殂 ㄘㄨ ˊ 崩殂(天子死亡)。

貲 ㄗ 所費不貲(耗財無數。貲,估量)。

眥 ㄗˋ 目眥盡裂、睚涯眥必報(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髮指眥裂(形容極度忿怒)。

訾 ㄗˇ 訾議(指責、批評)。

2. 字義比較

字 義 例

帝王親臨 隋煬帝之幸江都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親近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1.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希望
幸 2. 計之詳矣,幸無疑焉。(杜光庭〈虬髯客傳〉)

多虧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幸運 今日多幸,遇一妹。(杜光庭〈虬髯客傳〉)

慶幸、歡喜 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洪繻〈鹿港乘桴記〉)

第一課 鴻門宴 11
課前 課中 課後

字 義 例

1.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道歉
2. 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告別、告辭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白居易〈長恨歌〉)

凋零、衰亡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推辭、拒絕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黃庭堅〈寄黃幾復〉)

詢問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佚名〈陌上桑〉)

更換、替代 新陳代謝。

表示感激、酬答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於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1.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2.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乘機
3.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4. 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通過、經由 靖之友劉文靜者與之狎,因文靜見之可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憑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 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吳敬梓〈范進中舉〉)
因為、由於
2. 且因是而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洪繻〈鹿港乘桴記〉)

3. 字音比較

字 音 義 例

1.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2. 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出師表〉)
ㄕㄥ
勝 1.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能夠承擔、承受
2. 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蒲松齡〈勞山道士〉)

ㄕㄥ ˋ 美好的、優美的 良宵勝樂,不可不同。(蒲松齡〈勞山道士〉)

二 文意解析
1 文句闡釋

段落 文句 文意

據史實記載,子嬰投降後並未為相,且「珍寶盡有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與下文范增言「財物無所取」有所出入,或許曹無傷
第一段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
言語有誇大之嫌,或別有所圖,意在引起項羽對劉邦
盡有之。」
的猜忌,從中得利。

12
課前 課中 課後

段落 文句 文意

項羽大怒之因有二,一為函谷關有兵守關,項羽軍隊
不得入,二為主因――聞沛公已破咸陽城。楚懷王與
項羽大怒 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破秦,自己
居首功,不能忍受他人搶先稱王。本段提及項羽兩次
「大怒」,已寫出項羽情緒化的人格特質。
第一段
與曹無傷所言有出入,可見范增未盡信曹無傷的話,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
可是項羽卻輕易聽信。

沛公的欲望不只是獲得財貨、美姬,與後文「此天子
其志不在小
氣也」呼應。

一段之中出現了二次「為之奈何」(本文共出現三
為之奈何
次),凸顯沛公遇事積極尋覓對策的態度。

劉邦此問,足可見其政治上的敏感度,探詢張良與項
君安與項伯有故
伯的關係,為拉攏項伯而預作打算。

吾得兄事之 欲藉此籠絡項伯,可見沛公身段柔軟,政治手腕靈活。

呼應首段范增所言: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無所幸」數句,也說明曹無傷「珍寶盡有之」之言為
封府庫,而待將軍
挑撥離間之語。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強調「他盜」,表示防備對象不包括項羽。劉邦見形
常也 勢不利,只好向項羽輸誠。

言辭中表現出劉邦的低姿態,無怪乎蘇軾〈留侯論〉
第二段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 說:「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
臣之不敢倍德也 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劉邦稱「臣」,是迫於現
實,卻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除項羽殺機。

謝項王 為「遣將守關」與「先破咸陽」之事向項羽道歉。

先分析事實,再用道德勸說。由項伯的說法可知項伯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
已完全信服劉邦的說法,也可見項羽「以義自許」的
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形象。

顯示項羽的輕敵:
1. 對於項伯洩漏項羽欲攻擊劉邦之事,項羽沒有追究,
項王許諾 甚至不太在意。
2. 項羽輕易接受劉邦之所以遣將守關的說詞,顯現他
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

先用「將軍」尊稱項羽,以「臣」自稱臣服於項羽之
臣與將軍勠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 下。劉邦採取低姿態,緩和項羽殺機。再以「不自意
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能先入關破秦」宣稱入關純屬意外、表明自己無稱王
第三段
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野心。最後將入關、據守之事,操作成有心人士挑撥
令將軍與臣有郤 離間之舉,委婉說明情勢,足見劉邦陣營已做好充足
準備。

第一課 鴻門宴 13
課前 課中 課後

段落 文句 文意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項羽性情直率,坦言不諱。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玦」、「決」諧音,范增暗示項羽要下決心。

項羽當決不決,顯其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導致范增
項王默然不應
另生計畫。

表面上說項羽為人心胸仁慈,實指項羽未諳政治,缺
君王為人不忍
乏遠見,無法乘機除掉心腹大患。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 范增語詞簡短、有力、篤定,顯示情況的緊急與必殺
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沛公的決心。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劉邦事前的拉攏奏效。
莊不得擊

用詞短促、簡潔明快,凸顯情況的緊急。此處人物之
第三段 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
摹寫,以樊噲的形象最為突出,多用短語與動詞描寫
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
樊噲的豪邁、勇敢,動作刻劃極其細膩,充分展現劍
指,目眥盡裂
拔弩張、一觸即發之氛圍。

項羽表現英雄相惜之器度,亦可見面對具威脅性的樊
壯士!賜之卮酒
噲,項羽警備不足,反而感情用事。

項羽賜「卮酒」,屬下卻端上「斗卮酒」,二者相差
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甚大。項羽賜「彘肩」,屬下卻送上「生彘肩」。可
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 見楚營人士刻意刁難樊噲,而樊噲絲毫不懼,更凸顯
樊噲勇猛形象。

意近於「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
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樊噲以秦王暴虐速亡,
皆叛之
說明暴政不得民心,藉此消除項羽殺害劉邦之心。

沛公起如廁 對照後文之「未辭也」,可知「如廁」只是藉口。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提醒劉邦明辨輕重緩急,安然離開為要。

沛公「置車騎」為「障眼法」,目的是為了製造仍在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鴻門帳中的假象。

1. 劉邦自行離去,令張良留謝。
2.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第四段
以上三事將劉邦膽怯、怕事、不敢承擔面對的性格具
體呈現。

由項羽、范增不同的態度,可知項羽已接受劉邦的說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
辭,原諒了劉邦。范增則是憤慨、憾恨不已。可見項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羽短視近利、范增高瞻遠矚。

豎子不足與謀 在此范增明斥項莊,而暗責項羽缺乏決斷,不足與謀。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相比項羽的婦人之仁,劉邦則行事果決、殘酷無情。

14
課前 課中 課後

2 段落大意

段落 段旨 段析

本段藉由記敘項羽二度大怒,展現其易怒的性格。項羽一怒因聞
項羽得知劉邦進入咸陽, 劉邦攻破咸陽,二怒為曹無傷告密的內容。透露項羽不夠沉穩,
第一段
大怒,發兵欲攻。 易相信他人。但後文又提及他聽聞范增的建議時不置可否,凸顯
他缺乏判斷力,聽從敵人的消息卻不信謀臣所言。

本段寫項伯前來通報消息,卻呈現劉邦沉穩細心的個性。一來,
項伯向張良通報項羽欲出 他未透露鯫生的身分。二來,他在危急時刻,仍記得詢問張良為
第二段
兵,二人為劉邦商謀。 何與項伯有交情。此外,本段承上啟下,項伯建議劉邦明日至鴻
門道歉,促成了鴻門宴一事。

本段為雙方陣營鬥智逞謀的高潮所在。作者對比二邊的主帥、謀
劉邦親自至鴻門道歉,項
第三段 臣、武將,以張弛交錯的筆法,數度記述緊急事件、化解危機的
羽留他宴飲。
過程,讓讀者的心情隨之高低起伏。

本段呈現項、劉陣營各因行事主軸的分歧與一致,加上主帥的抉
項羽未下殺手,劉邦全身 擇,影響團隊與日後發展走向。作者以史實為前提,補充合理的
第四段
而退,范增預言未來。 想像與詮釋,如:劉邦尿遁時與部屬們的對話,增加了史事的合
理性與豐富變化。

第一課 鴻門宴 15
課前 課中 課後

文章深論
A 心智繪圖――文本初探(訊息檢索 × 廣泛理解)
A1 第一段:項羽兩次大怒的原因分別是什麼?(2 格)
A2 第一段:項羽決意發兵討伐劉邦後,對此,范增的想法是什麼?
A3 第二段:就在項羽準備討伐劉邦前夕,項伯前往漢營的目的是什麼?
A4 第二段:劉邦接見項伯時做了哪三件事情?這些行為背後的用意為何?(廣泛理解)
A5 第二段:項伯回營,轉述劉邦話語時,認為項羽應當如何?項羽有何回應?(2 格)

※ 說明:
鴻門宴為楚、漢相爭起始,為便於理解,本文
一、背景&目標
以「楚營」為項羽陣營,「漢營」指沛公劉邦
陣營,凡是文本言沛公者,一律以劉邦稱之。

二、阻礙

三、努力

四、小結

五、意外
鴻門宴 項羽稱王記

六、轉彎

七、結局

16
課前 課中 課後

A6 第三段:鴻門宴上,范增作何動作,暗示項羽應該如何?而項羽有何反應?(2 格)
A7 第三段:當范增出去召項莊,表面上請以劍舞,實際上的真實目的為何?對此,項伯有何反應?(2 格)
A8 第三段:樊噲呼籲項羽以何為借鑑?對此,項羽有何反應?(2 格)
A9 第四段:當劉邦脫身獨去回營後,所做第一件事是什麼?對於劉邦離去,范增有何感嘆?(2 格)

1. 秦末大亂:陳勝起義,群雄響應,皆叛秦
項羽欲滅秦稱王
2. 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A1 項羽見聞: 有兵守關,聞劉邦已破咸陽
項羽大怒
A1 項羽聽聞: 曹無傷言:劉邦欲王關中

項羽:使當陽君等擊關/旦日饗士卒,擊沛公軍
B1
A2 范增:劉邦入關不貪財好色,其志不小,急擊勿失
A4 劉邦:
以兄禮事項伯、奉卮
項羽勝券在握,劉邦岌岌可危 酒為壽、約為婚姻
用意:
A3 項伯往漢營: 呼張良與之俱去 →張良具告劉邦 拉攏項伯

A5 項伯回楚營: 言劉邦有功擊之不宜,宜善遇之 A5 項羽 許諾

劉邦謝項羽:臣服、入關實意外、稱王乃小人言 項羽釋懷、留劉邦宴飲 B2

A6 范增 舉玦示之 :暗示項羽 果決殺劉邦 A6 項羽 默然不應

A7 范增召項莊:請以劍舞, 乘機殺劉邦 A7 項伯 以身翼蔽劉邦

A8 樊噲闖入帳,籲項羽 以亡秦為鑑 A8 項羽 未有以應

劉邦起如廁,問為之奈何。樊噲勸其不辭而別 劉邦令張良留謝

漢營:劉邦脫身離去,安然回營 A9 劉邦 立誅曹無傷

楚營:劉邦離去,項羽不以為意 A9 范增嘆豎子不足與謀

第一課 鴻門宴 17
課前 課中 課後

B 文本深究(統整解釋)
B1 第一段:項羽、范增主張攻擊劉邦軍的理由有何不同?試從二人的理由分析他們的眼界。
答:(參考答案)
項羽因聞劉邦先入關,且有意稱王,因此盛怒之下,決議攻打劉邦。項羽只著眼於當
下,不能接受自己的稱王之路被劉邦捷足先登。范增則是從劉邦舉止異於往昔,洞悉劉
邦野心勃勃,將威脅到項羽地位,因此以劉邦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不可錯失良機。范增
是預測未來情勢發展,可見其高瞻遠矚,思慮深遠。
B2 第三段:
1畫
 出鴻門宴劉邦、張良、項羽、范增、項伯的座次安排,並在方框內以數字標示尊卑關係(1 最
尊→ 4 最卑)。
范增
2
項伯
1 4

項羽
3 張良 北
劉邦
2 請說明座次安排有何意義,是否合乎禮儀?反映項羽何種想法?
答:(參考答案)
因劉邦向項羽致歉言「臣與將軍」,自稱臣下,視己為項羽部屬,藉此換取項羽收起殺
機。因此鴻門宴上,項羽讓自己「東嚮坐」,自以為尊。由范增「南嚮坐」、劉邦「北
嚮坐」,表示項羽已將劉邦看作自己部屬,且范增之位高於劉邦。說明項羽認為范增比
劉邦重要。因此看似不合禮儀(項羽、劉邦同為楚懷王底下將領,此次項羽雖為聯軍總
司令,劉邦為聯軍將領之一,但劉邦地位仍在范增之上),卻符合項羽心意,所以當主
客入坐之時,說明項羽正式接受劉邦的臣服,已不復有殺劉邦之心。而讓項伯與己同
坐,可見項伯地位遠在眾人之上,可見項羽任人唯親、公私不分。
B3 全文:
1 試從主帥、謀臣、勇將、密告者,分析〈鴻門宴〉中,楚、漢陣營相關人物的言行,各自反應其
個性形象為何?( 一 二 三 四 為課文段落)
人物言行 個性形象
一 聞劉邦入關、聽曹無傷之言 易怒暴躁 器量褊狹
二 答應項伯,善待劉邦 婦人之仁/感情用事
楚營 三 直言欲殺劉邦,乃因曹無傷告密 胸無城府 粗心率直
項羽 三 面對范增數目舉玦,默然不應 優柔寡斷
三 稱許樊噲壯士,賜之酒肉 英雄相惜
四 接受劉邦所贈白璧,置之坐上 見識淺薄 輕重不分
主帥
二 兩次呼喊「為之奈何」 緊張怯懦 虛心下問
二 問張良何以認識項伯 謹慎小心/猜忌多疑
漢營 二 以兄禮事項伯、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身段柔軟 八面玲瓏
劉邦 三 向項羽稱臣謝罪,言小人挑撥離間 卑躬屈膝/示弱臣服
四 留張良持禮謝罪、置車騎脫身獨去 知人善任 冷酷自私
四 回營立誅殺曹無傷 果決殘忍
18
課前 課中 課後

人物言行 個性形象
一 直指劉邦志不在小,急擊勿失 識見深遠
楚營 三 數目項王,舉玦再三 機智敏捷
范增 三 見項王不應,出召項莊 行事果決
四 怒碎玉斗、責罵豎子、預言楚漢相爭結果 意氣用事 洞見機微
謀臣
二 將項伯言語具告劉邦 忠義為主
漢營 二 請劉邦見項伯,言不敢背叛項羽 沉著冷靜 思慮周全
張良 三 見情勢緊急,出門召樊噲 機智敏捷
四 張良獨自謝項羽、言劉邦已至軍中 忠心義膽/從容應對
楚營
三 項莊舞劍 聽命行事
項莊
勇將 三 帶劍擁盾闖帳、瞋目視項王 勇猛豪邁 義憤填膺
漢營
三 直言項羽殺劉邦為亡秦之續 直言不諱
樊噲
四 勸劉邦不拘小節、不辭而別 粗獷機智
楚營 二 夜往劉邦駐軍處,欲呼故人張良俱去 重視情義
項伯 三 項伯舞劍,以身翼蔽劉邦 公私不分
密告者
漢營
一 使人言項羽,曰劉邦欲王關中 挑撥是非 不忠不義
曹無傷

2 承上,從中任舉四人各一項,說明其個性形象判斷的理由。
答:(參考答案)
1 項羽聽聞劉邦入關破咸陽,以及聽聞曹無傷稱劉邦欲王關中,反應都是大怒,可知
其暴躁易怒,而容不下他人捷足先登,可見其器量褊狹。
2 劉邦離去時決定帶勇武的樊噲離去,留機智的張良善後,且「置車騎」意在以障眼
法佯裝身在楚營假象,可見其冷靜規劃、知人善任。然將危機留予張良、置百餘車
騎不顧,也是殘酷自私。
3 范增身為謀臣理當理智慎言,卻怒碎玉斗、諷刺項羽為豎子,可見其個性急躁、意
氣用事。能清楚楚、漢局勢終為劉邦獲勝,可見洞見機微。
4 項伯舞劍,以身翼蔽劉邦,雖是重視與劉邦情義,但作為楚陣營之人,未能明白劉
邦威脅,反保護劉邦,此舉顯是公私不分。

第一課 鴻門宴 19
課前 課中 課後

C 文本省思(省思評鑑)
C1 全文:劉邦三次言「為之奈何」,過往論者皆以為司馬遷點出劉邦驚慌失措的窘迫情態。請寫出劉
邦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為之奈何」?並說明劉邦真的是驚慌失措嗎?有沒有其他看法?
答:(參考答案)
細觀劉邦三次言「為之奈何」,其實涵義各自不同:
1 第一次是聞張良言項羽欲擊沛公軍,劉邦大驚曰:「為之奈何?」此事出乎劉邦意
料,因此「大驚」可見劉邦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窘迫。
2 第二次是張良問楚、漢兩軍優勢,劉邦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
以客觀事實詢問,劉邦坦承不如。此處「為之奈何」不是驚慌,而是展現劉邦懂得尋
求援助的特質。
3 第三次是劉邦以如廁為由,向樊噲說:「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看似沒有
主意,尋求樊噲意見,實則當劉邦以如廁為由時,早就決定欲乘機離去,否則何必乘
機召樊噲出?因此「為之奈何」實際上是尋求樊噲的認同,為離去找一個合理的理
由。(請想像:不想上課、想要蹺課的小夫對大雄說:「上課好無聊唷。」大雄說:
「那我們就蹺課吧。」等到被老師發現痛罵時,小夫才說:「是大雄說的,不是我的
主意。」)
這就是劉邦,看似驚慌失措,實則老謀深算。

C2 全文:
1 劉邦從生死一瞬到化險為夷,你認為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2 你認為誰是劉邦真正的貴人?為什麼?他做了什麼事?
答:(參考答案)
1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化險為夷,真正的關鍵有二:
1 能清楚地判斷利害關係,而後採取行動:認為「距關」、「毋內諸侯」可行便立
刻做,等危機出現立刻說是鯫生之言,撇清關係。疑心張良與項伯關係,但在張良
釋疑後判斷項伯可以利用,立即拉攏項伯。聽聞曹無傷出賣自己,能忍氣吞聲,在
回營後立誅之。
2 劉邦懂得在緊急時詢問他人意見,請求張良、樊噲支援,讓自己能有更多解決問
題的方案。
2 劉邦真正的貴人是自己,因為他能虛心下問尋求張良支援,能身段柔軟拉攏項伯協
助,能低聲下氣換取項羽收起殺意,更能在必要時毅然決然離開鴻門宴,留下張良善
後謝罪,留下百餘車騎故作疑陣,換取回營緩衝空間,只為讓自己能安然離去。

C3 人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恐懼,與大腦掌管負面情緒的「杏仁核」相關。當人遇上引發強烈負面情
緒的狀況時,負責理智、控制衝動的「前額葉」,會將發號權交由杏仁核。杏仁核能喚起過去負面
情緒相關記憶,人會依慣性做出相關反應,此一狀況被稱為「杏仁核劫持」。擺脫「杏仁核劫持」
有四個步驟:

先離開現場再深 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轉
盯著東西看,不 慢慢察覺自己情緒
呼吸,不要馬上    換對困境的想法,以新的
要去想事情。 後,試著冷靜。
反應。 思考取代原先情緒。

試問,鴻門宴前,如果項羽能理解到自己已「杏仁核劫持」,你認為項羽應該如何做才能不被憤怒
控制,並進一步做出正確抉擇?

20
課前 課中 課後

答:(參考答案)
項羽生氣是因為自己本欲先破關入咸陽,稱王於天下,但這樣的美夢卻被劉邦搶得先
文學流變 文本補遺 心智繪圖 延伸閱讀 決戰大考
機,因此大怒。如果項羽能在聽聞消息之後,先緩和情緒,慢慢冷靜,理解到自己的情
緒可能包含恐懼(稱王之路為人捷足先登)和憤怒(不滿自己厥功甚偉,卻被劉邦搶先
進入關中),或許可以理性思考該如何解決劉邦稱王之事。也許他能理解到曹無傷與范
增的說詞有歧異,進一步判斷曹無傷言語背後的目的,再推論范增的想法是為了什麼,
說不定能發現:自己的欲望是稱王,那劉邦呢?他入關中為什麼不貪財、好色?是為了
贏取民心;他最終目的是什麼?稱王、或者更大的野心?……或許項羽就能察覺,未來
稱王於天下之路,劉邦就是最大的威脅,無論誰替劉邦講話,只能殺之,不留後患。

延伸閱讀
一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
2 3 4
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
5
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
6 7 8
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
9
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
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注:1 重瞳:眼珠上有兩個瞳孔。2 暴:急速。3 蠭起:成群而起。蠭,音ㄈㄥ。4 非有尺寸:沒有一
尺一寸的土地。5 將:音ㄐㄧㄤ ˋ,率領。6 背關懷楚:放棄關中,懷念故鄉楚地。7 義帝:指楚
懷王熊心。秦亡後,項羽尊稱他為楚義帝。後項羽自立為王,流放義帝,還命令英布於江河中刺殺他。
8 自矜功伐:自己誇耀戰功。9 師古:效法古代。

1. 《史記.本紀》本來只記載帝王事蹟,但項羽並未正式稱帝、創建王朝,司馬遷卻將他編入「本紀」,
形成少見變例。試根據本文,推論司馬遷將項羽編入本紀的原因為何?(80 字以內)
答:(參考答案)
項羽率領諸侯滅秦,且從「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可知,項羽能封賞王侯、頒
布政令,實際掌握著秦亡後的天下政權,與帝王無異。因此司馬遷將之列於「本紀」。
2. 根據本文,項羽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是否認同項羽的說法?(65 字以內)
答:(參考答案)
項羽認為是上天不保佑他,而非是作戰贏不過劉邦。司馬遷對於這樣的說法不能認同,認
為項羽只想憑藉武力經營天下是荒唐的想法。
3. 根據本文,司馬遷分析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以原文寫出。
答: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語譯: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大概有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有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為什麼
會這麼急速地興起呢?秦王朝政治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起義,英雄豪傑成群而起,當時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而
項羽並沒有一尺一寸的土地(能作為根基),只不過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分趁勢而起,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劃分
秦的天下,並且自行封賞王侯,所有的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未能維持長久,但近代以來未曾有過這
樣的人物。等到後來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故鄉楚地,又流放義帝,自立為王,卻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想成大事就很難了。他誇
耀戰功,只知道獨逞個人的私慾,卻不效法古代(的歷史經驗),自認為霸王的功業,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
年他的國家就滅亡了。死在東城的時候,他仍然沒有覺悟,也不反省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他還以『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
是我用兵的過錯』為藉口,這難道不荒謬嗎?」 第一課 鴻門宴 21
課前 課中 課後

二 陳大為〈再鴻門〉
來,坐下來,翻開你期待的精裝 展讀這件古老的大事,在烈酒的時辰 在遺憾叢生的心理位置。
如你所願的:金屬與流體的夜宴 音樂埋伏在戈的側面,像鷹又像犬 偉大事件的構圖不留縫隙
氣氛裡潛泳著多尾緊張的成語 你不自覺走進司馬遷的設定: 成為范增的心情,替他處心替
他積慮;
情節僵硬地發展,英雄想把自己飲乾 你在范增的動作裡動作 形同火車在軌上無謂掙扎 劍舞
完,你立刻翻頁並吃掉頁碼! 也來不及暗算或直接狙殺 你的憤恨膨脹,足以獨立成另一章。
來,再讀一遍鴻門這夜宴 坐進張良的角色,操心弱勢主子 會有不同的成語令你冷汗不止。
(節錄自《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 1992-2013》,聯經出版)

1. 閱讀完本詩,請以自己的話,簡單寫出本詩畫線處能與課文〈鴻門宴〉相呼應的情節。

陳大為〈再鴻門〉 司馬遷〈鴻門宴〉

(參考答案)鴻門宴有殺機,項莊以舞劍助興為由,想藉此取劉邦
金屬與流體的夜宴/音
性命。(從「金屬」、「音樂」、「戈」可知,此段描寫的應為「項
樂埋伏在戈的側面
莊舞劍」的情節)

(參考答案 1)樊噲接受項羽的賜酒,並豪邁飲乾。
英雄想把自己飲乾
(參考答案 2)項羽因不聽范增勸告,輸掉原本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參考答案)鴻門宴上,范增授意項莊舞劍,以狙殺劉邦,沒料到
來不及暗算或直接狙殺
項伯竟以身保護劉邦,使之暗算不及。而後樊噲更衝入帳保護劉邦。

(參考答案)范增在得知劉邦脫逃後,對著項莊怒言「豎子不足與
你的憤恨膨脹
謀」。

2. 詩中提到「氣氛裡潛泳著多尾緊張的成語」及「會有不同的成語令你冷汗不止」,請結合課文〈鴻門宴〉
的內容,寫出兩個能呼應此氣氛的成語。
答:1「氣氛裡潛泳著多尾緊張的成語」:(參考答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會有不同的成語令你冷汗不止」:(參考答案)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讀想時刻
1. 影音連結:中華文明之美第 189 集:鴻門宴(上、下集)
(上集網址:https://ltn.tw/ZV1pe8r,或掃描 QRcode)
(下集網址:https://ltn.tw/UeiLWhu,或掃描 QRcode)

2. 網站連結:洪大倫〈得人心的項羽,為何會把天下輸給劉邦?談領導的祕訣〉
(網址:https://ltn.tw/uwAsVTs,或掃描 QRcode)

22
課前 課中 課後

決戰大考 》歷屆大考試題(以下標示★的題目內容涉及後面課次,請斟酌使用)
B 1. z 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
x 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
c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v 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95 學測】
A 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 關羽/華佗/項羽/孟子
C 文天祥/華佗/劉邦/孔子 D 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 2. 關於下列甲、乙二人的陳述,敘述正確的選項是:(多選) 【103 學測】
AB
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
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
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
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甲 予在京師,因借館閣諸公家藏數本,參校之,蓋十正其
六七,……其要皆主於利言之,合從連橫,變詐百出。然
自春秋之後,以迄于秦,二百餘年興亡成敗之跡,粗見於
是矣!雖非義理之所存,而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學者
所不宜廢也。 乙
A「甲」強調該書的政治功能;「乙」肯定該書的言辭效益
B「甲」所修之書可能是《資治通鑑》;「乙」所校之書可能是《戰國策》
C「甲」和「乙」的陳述,皆為呈給皇帝的上書,勸諫治國應以歷代興亡為鑑
D《史記》、《漢書》是「甲」用以成書的主要材料,也是「乙」用以成書的主要憑藉
E 〈燭之武退秦師〉可在「甲」所修之書中檢得;〈馮諼客孟嘗君〉可在「乙」所校之書中讀到
3-4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3-4 題。 【107 指考】
世人論司馬遷、班固,多以固為勝,余以為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
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敵,固之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
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
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逞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
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稱遷良史也。(張輔〈名士優劣論〉)
A 3. 依據上文的看法,《漢書》不如《史記》之處在於:
A 取材雜蕪,有失精審 B 抄撮眾說,有失創新 C 隱惡揚善,有失客觀 D 用詞典麗,有失質樸
A 4. 上文述及「蘇秦、張儀、范雎、蔡澤」的用意,是為了說明司馬遷撰作《史記》:
A 能依所敘人物選用最合宜的筆法 B 能發掘不被其他史家注意的史料
C 善透過所敘人物寄寓其落拓之悲 D 善學縱橫家言辭以充實史家才識
★ 5.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多選) 【108 學測】
AE A「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欲呼張良與俱「去」
B 斫而「為」琴,弦而鼓之/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D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E 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第一課 鴻門宴 23
課前 課中 課後

CD 6. 古文表達兩事物相比較時,常運用「形容詞+於+名詞」的句型,例如:「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
草」,「多於堤畔之草」即「比堤畔之草多」的意思。下列含有「於」的句子,屬於此種表意方式的
是:(多選) 【110 學測】
A 松柏後凋於歲寒
B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C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E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解析
1. z 由丹心義氣、喜讀《春秋》,可知為關羽 x 華佗曾醫治關羽箭傷,亦因向曹操提及為其動腦部手術而下獄被殺 c 天意興
劉邦,故項羽失敗乃非戰之罪,父老仍稱之「西楚霸王」 v 孟子自認紹承孔子,提出四端。
2. A 從「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可知「甲」強調該書的政治功能;由「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
學者所不宜廢也」可知「乙」肯定該書的言辭效益 B 從「編年一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推知「甲」所修之書可能是
《資治通鑑》;由「其要皆主於利言之,合從連橫,變詐百出」、「自春秋之後,以迄于秦」推知「乙」所校之書可能是《戰國
策》 C「甲」為呈給皇帝的上書,勸諫治國應以歷代興亡為鑑;「乙」則並非呈給皇帝的上書,旨在陳述此書具有保留的價
值,亦非以勸諫治國為主 D「甲」《資治通鑑》用以成書的材料眾多,除《史記》、《漢書》外,尚有數百種史料,取材豐
贍;「乙」《戰國策》成書於《史記》、《漢書》之前,不可能取材於這兩本史書 E〈燭之武退秦師〉出自《左傳》,所記為
春秋之事,而「甲」所修之書上起戰國,所以不可在其中檢得;而〈馮諼客孟嘗君〉則可在「乙」所校之書中讀到。
甲文語譯:常常擔憂自從司馬遷、班固以來,史籍越來越多,即使普通人有的是時間,還讀不完,更何況是君王,日理萬機,哪
有閒暇遍讀?我常自不量力,打算整理史書,刪除多餘的文字,擇取其中的精要,專門收集有關國家興衰,與人民休戚相關的
事,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奸惡的可以用做警戒,編著成一部編年史,……從戰國開始,結束於五代,總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編成二百九十四卷。(宋代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
乙文語譯:我在京師,因此向任職館閣(掌管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的官署)的官員們借了幾本他們家中的藏書,參照校勘《戰國
策》,大概訂正了十分之六七,……文章大部分都是強調功利的言論,談論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充滿巧變詭詐。但是從春秋以
後,一直到秦代,二百多年來興盛滅亡成功失敗的事件,大略可在書中看到!雖然未必合於倫理道德的準則,但是文辭華美綺
麗,氣勢奔放,文筆也是極為卓越,學者不應該廢棄不讀。(宋代王覺〈題戰國策序〉)
按:王覺,福建泉州人,宋英宗治平間嘗校勘《戰國策》。
3. A「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可見《漢書》「取材雜蕪,有失精審」 B《漢書》「有失創新」是因為沿
襲《史記》的體例,不是因為「抄撮(音ㄘㄨㄛ)眾說」 C 全文未提及《漢書》有隱惡揚善的敘述 D 用詞華麗的是《史
記》書寫辯士的文風,不是《漢書》。題幹語譯:世人評論司馬遷、班固,多認為班固較優秀,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說法。司馬遷
的著作,文辭簡約而事理清晰,敘述三千年史事,只用了五十萬字。班固敘述兩百年史事,竟然用了八十萬字,語言繁簡不同,
這是班固比不上司馬遷的第一點。優秀的史官敘述人物事蹟,善行足以用來獎勵、勸勉,惡行足以用來鑑察、警戒。人情常理,
普通小事,不值得取錄,但班固都記了下來,這是班固比不上司馬遷的第二點。班固在書中詆毀、貶低晁錯,有傷忠臣之道,這
是班固比不上司馬遷的第三點。司馬遷已經首創了紀傳體例,班固又沿襲,難易更加不同。又司馬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
作傳,馳騁文詞,流利而富有文采,也足以彰顯他高明的才情。書寫辯士則詞藻華麗,敘寫實錄則會暗中考核其人的名譽與行止
是否合於禮法,這是所以稱司馬遷為良史的原因。
4. 由文中「述辯士(即是蘇秦、張儀、范雎、蔡澤)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稱遷良史也」可知,作者述及這些辯
士的用意,是說明司馬遷在寫辯士和寫實錄時,所使用的筆法不相同。所以 A 為正解。
5. A 離開。范仲淹〈岳陽樓記〉。語譯:離開京城、懷念故鄉的情懷,擔心被人毀謗、害怕被人譏諷 離開。司馬遷〈鴻門宴〉
B 製作。劉基〈工之僑得良桐〉。語譯:經過砍劈製作成一把琴,裝上琴弦而彈奏 句末疑問助詞。屈原〈漁父〉。語譯:為何思
慮深遠、舉止高潔,而讓自己被放逐呢 C 叩頭拜見。蒲松齡〈勞山道士〉 詢問。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語譯:詢問寺裡的和
尚,才知道那名書生是史可法 D 端正。蘇軾〈赤壁賦〉 危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語譯:顧念位高勢危,就應想到用謙虛
的態度來自我修養 E 供養。杜光庭〈虬髯客傳〉 供養。黃宗羲〈原君〉。語譯:使天下百姓的子女流離失所,以供奉我一人的
荒淫享樂。
6. A「後凋於歲寒」為「主語(松柏)+ 表語(後凋於歲寒)」的表態句,意為「在歲寒時節後凋」。顧炎武〈廉恥〉。語譯:松
柏在歲末嚴寒時,依然蒼勁不凋 B「困於周郎」是「主語(孟德)+ 於(被)+ 施動者(周郎)」的句式,「孟德」是「行為
動作」(困)的接受者,意為「被周郎所困」。蘇軾〈赤壁賦〉 C「長於臣」符合題幹「形容詞(長)+ 於 + 名詞(臣)」的
句型,意為「比臣年長」。司馬遷〈鴻門宴〉 D「賢於弟子」符合題幹「形容詞(賢)+ 於 + 名詞(弟子)」的句型,意為
「比弟子賢」。韓愈〈師說〉 E「有益於君」即「於君有益」,「於君」是對「有益」的補充。意為「對秦君您有益」。《左
傳.燭之武退秦師》。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