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3 年第 4 期 史学史研究 No.

4 ,2003
总 112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12

书刊春秋

文史互证细思量

——读卞孝萱先生《唐人小说与政治》

雷 艳 红  陈 双 燕
( 南京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不久前 ,鹭江出版社刊印了卞孝萱先生的大作 —
—— 《唐人小说与政治》。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文
史名家 ,卞先生毕生都致力于文史互证的实践和探索 《唐人小说与政治》
, 一书更是融史学的审慎平
和与文学的灵动丰赡为一体 ,将文史互证的精妙演绎得淋漓尽致 。全书以唐人小说的写作背景 、 作
者的政治态度为研究的切入点 ,旨在探求小说的创作意图 ,进而考证或补正若干重要史事 ,加深读
者对有唐一代政治变迁的理解 。该书荟萃了卞先生近半个世纪的治学心得 ,其中不乏精彩见解 ,细
心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笔者无须在此处搜罗章句一一印证 。由于卞先生深谙文史互证之道 ,笔者拟
就“文史互证” 谈几点粗浅识见 。

一、
文史互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所谓文史互证 ,顾名思义即文学与史学互为补证 。具体做法包括两方面 : 其一 ,从文学作品中
挖掘出有价值的史料 ,补正史书之漏 ( 误) 载 、 曲笔与讳言 ; 其二 ,借史释诗文 ,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文
之寓意 。
唐人小说之所以可以用于文史互证 ,皆因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历史的影子 。在卞先生看
来 “文学作品是心声的反映
, 。从一个人的诗赋小说 ,可以见这个人的心 ; 从一群人的诗赋小说 ,可
以见这个时代文人的心”。而且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 “造成了人们在复杂环境
,
中的种种心态 ,这在史书中是看不到的 ,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探索出来”。加之 “唐人小说寓意 ,
深、 成就高”,这些因素使得小说与历史互证成为可能 。
在史学界 ,历来有一不成文的看法 ,即认为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史 ,少有以小说证史者 。实际
上 ,私家著述小说与官修史书各有短长 。就史书而论 ,虽然史家无不标榜秉笔直书 ,但历代史书之
记载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 ,尤其是官修史书 ,因受官场复杂的人际关系 、 当局者的政治意图乃至史
家的避祸取向与个人感情偏好等因素影响 ,或多或少都有曲笔之事 。且我们所研究的历史 ,去今数
千年 ,据以立论之材料 ,好似雪泥鸿爪 ,只剩残余片段 ,致使今人对当时历史之真相 ,无法窥其全貌 。
就小说而言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虚构的 ; 小说的年代 、 地点也不一定准确 ,甚至可能
是小说作者的故意讹传 ; 小说作者的署名往往也是虚假的 ,或冒名前人 、 或假托名流 ,甚至恶意栽赃
为他人之作 ; 至于小说内容 ,作者为避免祸及己身 ,常借神仙鬼怪之言行表达创作意旨 。上述这些
因素尽管妨碍了小说成为信史 ,但这并不表明小说不具备史料价值 。这是因为 :
( 一)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 ,一方面 ,小说的创作 ,非作者凭空捏造 、 妄想猜测 ,而是与现实社会紧
密联系 ,其中必有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描述 ,正所谓文由心生 ,亦为时著 。另一方面 ,由于小说的涵
盖面广 ,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它“可以比诗 、 骚、史书更方便地表达作者的寄托”。作者在创作的过
70
                  史学史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程中 ,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 对人事的见解反映到小说中 ,后来读者或可从中对当时


的社会风气 、 精神文化探知一二 。
( 二) 从创作者自身而言 ,小说作者亦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知识占有与文化传播具有相
当垄断性的古代社会 ,大多数小说的作者来自上层社会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洞察力强 ,熟悉
官场 ,了解政局 。因此 ,他们的研究旨趣 、
价值取向也可以归入思想史 、
文化史的研究范畴 。虽然就
个体而言 ,他们的价值观 、人生观不乏片面性 ,但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 ,却有一定的涵盖面 ,至少是
他们所生活时代的一个缩影 。
由此可见 ,文史互证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 。关于材料的真伪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 “然真 ,
伪者 ,不过相对问题 ,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 ,而利用之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
同一可贵 。如某种伪材料 ,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 ,固不可也 。但能考出其作伪
时代及作者 ,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 ,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 ”( 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
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第 508 页 。问题的关键是在于 ,
)
研究者是否具备史家的“通识”
和去伪存真的能力 ,做到详辨慎取 。

二、
卞孝萱文史互证的特点
谈到文史互证 ,就不能不提陈寅恪先生 。上个世纪 ,陈先生提倡诗文证史 ,著名的《元白诗笺证
稿》
即是诗证史的标志性之作 ,陈先生亦将元白诗证史视为生平治学之功 ,从中可见他对该研究方
法的重视 。卞先生的文史互证与陈先生的诗证史旨趣相类 ,同出一脉 ,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 ,从
史料的角度看 ,陈先生主要是从唐诗中挖掘史料 ; 卞先生则属意于唐文 ,尤其是唐传奇 。其次 ,从研
究方向看 ,陈先生的诗证史 ,着眼点在历史而不在诗 ; 卞先生的文史互证却是文史皆重 ,齐头并进 。
卞先生之所以对文史互证情有独钟 ,与他早年的学术经历不无关系 。卞先生是扬州人 ,清代扬
州学派的“通核”
学风对他的影响颇深 ,如他自己所云“对于同乡前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我自
少至老铭记在心”。解放后 ,他师从范文澜先生 ,对范老倡导的“专 、
通、坚、
虚”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
度更是心领神会 。虽然卞先生谦言“对于扬州学派和恩师范老 ,我是高山仰止 、 心向往之”,但他的
学术成就表明他已得前贤治学之要义 。以唐传奇研究为例 ,唐代小说多荒诞无稽 ,虽然学界普遍重
视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但却较少注意它的史料价值 。研究者多从文学体例的角
度探讨传奇在题材上的继承关系及对其它文学形式 ( 如话本 、
小说 、戏曲 、
讲唱文学) 的影响 ,抑或就
某一传奇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评论 ,抑或对传奇的创作手法 、写作技巧等结构因素作具体分析 。卞
先生并未拘泥于此 ,而是善加利用传奇作品 ,细心揣摩传奇之寓意 ,并与历史互证 ,探讨唐传奇与当
时官场政治 、
社会风气及精神风貌之联系 。所论别具慧眼 ,启人以思 ,显见其治学功底之深厚 。
不仅如此 ,卞先生还根据自己多年治学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制定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
效的判断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 ,这为正确解读传奇作品 ,挖掘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作出了重要贡
献 。在《唐人小说与政治》 中 ,卞先生专设一章答问 ,阐释如何识别唐小说有无寓意 。作者以唐代记
载同一女报父仇的四篇作品为例 ,通过分析小说作者的身份及写作时间先后 ,比较小说叙述手法和
情节安排上的差别 ,认为在《义激》( 崔蠡撰) 《
、唐国史补・妾报父冤记》( 李肇撰) 《
、集异记・贾人妻》
(薛用弱撰) 《
、原化记・崔慎思》( 皇甫氏撰) 这四篇作品中 , 只有崔蠡的《义激》是有为而作 , 不是猎
奇 ,不是无病呻吟 。至于其它三篇作品 , 或为逞文才而虚构加工 , 或是故弄玄虚 、
实无关宏旨 。据
此 ,卞先生指出 ,倘要识别小说有无寓意 “仅看作品的表面是不够的
, ,必须联系作者的家世 、
生平与
政治立场 、 观点 ,进入作者的心胸 。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卞先生一贯主张文史互证 ; 小说尤其是唐传奇又是他毕生研究的重点 ,但
考察卞先生治学之终极目的 ,小说只是他通融史识的工具 ,而非研究之本 。对此 ,读者不可不为意 。
倘若读者只为汲取书中考史笺文的点滴知识 ,收获难免会受限制 。一个善于思考的读者 ,是要在掌
71
文史互证细思量

握书中传递的知识的同时 ,循着作者的治学思路 ,体验其中思细如发 、


深达幽微的意境 。

三、
关于文史互证的补充说明
尽管文史互证常常可给研究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发现 ,但这份惊喜却是得之不易 。这是
因为 ,文史互证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甚为严格 : 非有开阔的学术眼界 、
扎实的史学功底与良好的文
学素养 ,则无法恰当运用 、 自如掌控之 。
以唐传奇研究为例 ,研究者不仅要精于历史掌故 ,还要掌握大量古代文学文本知识 ,熟悉唐传
奇在内容和形式的特点 。唐传奇作为小说 ,在体例上与六朝志怪小说很有渊源 “传奇者流
, ,源盖出
于志怪 。”( 鲁迅) 若要从传奇作品的荒诞表面找出有价值史料 ,研究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 一方面 ,
“史说同质”,唐传奇确有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寄托作者的创作意图 ,实现“寄笔端” 的功能 。传奇作者
并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 ,而是借用小说灵活多变的形式表达作者不便公开但又不得不说的感情
和思想 ,藉以避免政治的迫害 。另一方面 ,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
味 ,至于唐传奇 ,尤其是中晚唐时期创作的传奇作品多为朋党之争的产物 ,其中不乏别有用心者利
用传奇进行政治攻讧 ,恶意诽谤 。研究者若要正确解读传奇 ,必须要对当时之历史了然在胸 ,方能
明辨是非 ,不为作品本身所惑 。否则所谓的“解读”很可能是误读 ,所论也必是各执一词 、
聚讼纷纭 。
最后 ,虽然我们既提倡文史一家 ,但同时也要提醒研究者注意文学与史学的分野 ,毕竟不同的
学科有着不同的学术规范 、 操作标准 、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乃是基
于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提炼 ; 不仅如此 ,文学创作者还可在作品中展开丰富的联想 ,杂糅现实与理
想 ,充分发挥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而历史叙述则是个别的事 ,强调叙述的准确性和叙述者的平实 、
客观 。此外 ,文学意境与史学意境有别 ,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艺术赏鉴 , 更不能拘泥于历史的真实 。
正因如此 ,卞先生不忘提醒读者 “我研究唐人小说的创作意图
, ,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写 ,绝不意味着用来代替对作品的赏析 。”

( 唐人小说与政治》,卞孝萱著 ,鹭江出版社 2003 年版)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 ( 历史类)
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

创办于 1961 年 6 月的《史学史研究》,得到读者 、


作者的爱护和支持 ,刊物在国内外学
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刊物三度被评为全国中文 ( 历史类) 核心期刊 。
热诚希望学术界 、 教育界朋友继续给我们支持 , 欢迎赐稿 , 欢迎订阅 。2004 年刊物征
订工作已经开始 。本刊自办发行 , 订购者可将款汇至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资料室 。
邮编 100875 。每期每份 7100 元 ,全年 28100 元 。

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