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8 期) 4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
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武汉  430079)

  [ 摘要]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 , 在新中国 60 年大庆前夕


全部出齐 。 其中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由钟敬文先生任主编 。 本文作者作为民间文学集成总编
委会成员和湖北省故事集成副主编 , 联系故事集成这部巨著的成书经过 , 评述了故事集成按三性
原则编纂所构成的鲜明特色 , 指出它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朝向民间文艺学的中国化 、本土化 , 将
民间故事的采录选编和学理建构融为一体 , 以几代学人的精诚合作 , 将这一新兴人文学科推向成
熟的标志 , 作出了对中华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
  [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民间文艺学 ;
文化长城
  [ 中图分类号]  I05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0)
02-0041-06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 由中央文化部 、国家民委 采录得来 。为此 ,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民间文


和中国文联三家协作 、组织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文 学普查 。其规模之大 , 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 , 也为
艺十部集成志书 , 经二十余年群策 群力的不懈努 当今世界所罕见 。 记录成文的故事资料 , 据全国集
力 , 于 2009 年新中国 60 年大庆之际全部出齐 , 被 成办粗略统计 , 已达 183 万余篇 , 实际上远远超出
誉为一座民族文化长城 。 其中包含民间文学方面 此数 。《四川省故事集成》在《后记》中就告诉我们 ,
的故事 、歌谣和谚语三套集成 。我们素所敬仰的钟 短短几年中 , 他们通过普查收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
敬文先生 , 担任故事集成的主编 ① 。 我作为民间文 达 73 万件 , 其中故事 16 万多篇 , 编印的故事资料
学集成全国总编委会的成员之一和湖北省故事集 本就达 104 种 。 云南省 编印的故 事集达 149 种 。
成的副主编 , 亲身 体验了这一文化 工程的曲折艰 湖北省编印的故事资料本达 43 种 , 因经费不足未
辛 。 现在特就参与编纂活动的感受 , 说一说《 中国 能辑印成册的估计超出此数 。 湖北大冶县的一些
民间故事集成》 ②这部大书的鲜明特色及其重大学 乡村 , 还有村民自己动手来记录老人所讲故事 , 用
术文化价值 。 草纸油印“家庭故事集”的 , 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阅
后极为赞赏 , 曾以《民间文学民间办》 ③为题撰写论

文在国际性刊物发表 。
《故事集成》这套书的鲜明特色 , 首先是它所收 80 年代的这次民间文学普查 , 在全 国各地实
录的口头文学作品的厚实与鲜活 。《故事集成》一 施的广度与深度自然是很不平衡的 , 可是放眼地球
书的编纂 , 按“民间故事”的广义 , 含神话 、传说和故 村 , 据相关故事学论著相告 , “在欧洲 , 那些最成功
事三种民间口头叙事散文 , 它基本上不收录现成书 的民间故事集成是在 19 世纪中叶和晚期形成的 。

面资料 , 要求所有作品及相关资料均从田野调查中 “尽管大规模的组织活动是可能的 , 但民间故事的

  [ 收稿日期]  2009 -11-05


[ 作者简介]  刘守华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教授 ;
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中心 , 主任 ;
《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 主编 。
①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的副主编为刘魁 立 、许钰 、张紫 晨 , 张许 两位不 幸病 故后 , 后 期副主 编为 刘魁立 、陈 子艾 、贺
嘉。
② 下文中为叙述方便常简称《故事集成》 。
③ 〔美〕丁乃通 :
《 民间文学民间办》 , 《亚洲民俗研究》(英文版), 1987 年第 2 期 。
4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8 期)

实地搜集却基本上是一种个体的活动 。” ①相比之 影响 。
下 , 中国为编纂民间文学集成所开展的这次普查 , 1.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上 , 由于受极左思
却是由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所发动 , 吸引广大城乡居 潮干扰 , 对牵涉到帝王将相和 鬼神信仰的那 些作
民参与的一次宏大规模的民间文学采录活动 , 即使 品 , 常视为“封建主义糟粕”而予以粗暴践踏 。在这
还有不少死角 , 其所得丰硕成果也不能不令世人惊 次关于故事集成的编纂方案中 , 强调指出“应坚持
叹 。 我近日在一篇论及中国民间文艺特质的文章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 注意搜集各方面的材料” , 反对
中写道 :
“民间文学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 20 世 用现代思想去要求过去的民间文学作品 ;
“对于某
纪初期和中期的中国社会 , 民间文学正保持着它最 些故事中含有的相信鬼神宿命 、因果报应等因素 ,
鲜活的姿态 , 发散出它最强旺的生命力 , 因而有力 只要作品确属民间流传而且整体倾向无害 , 并具有
的吸引着一大批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开发这一文化 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 , 也应适当予以选录” 。 还就
宝藏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就是在这样的基地之 那些将历史人物神化的传说故事指出 : “群众对这
上矗立起来的文化大厦 。 就它收录写定的作品总 些人物有的也作为神灵来崇拜 , 这种崇拜既是对神
体而论 , 同欧美学界当代同仁辗转他国以浮浅方式 的信仰 , 也包含着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对历史人物及
所见所录的民间文学相比较 , 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 其功绩的崇敬心理和自身的愿望 。”因此应予以肯
” ② 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这个历
值实有天渊之别 。 定 。 总编委会制订的编辑细则中 , 还为此专门设置
史时期开展的这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 , 使集成 了“仙道传说” 、“宗教人物传说” 、“异类婚姻故事” 、
这部书得以将各地区 、各民族的鲜活民间文学珍品 “鬼狐精怪故事” 以及“帝王后妃传说” 、“贤相清官
收罗于其中 , 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成果 , 传说” 、“奸佞传说” 等类目借以统一体例 。 由此便
它不仅成为这部故事书的最大特色 , 积累的大量故 促使人们解放思想 , 将过去被视为封建糟粕的民间
事资料 , 同样十分宝贵 。 正是以此为依据 , 中国民 故事广泛采录起来 , 推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的进展 。
间文艺家协会于 2004 年 4 月开始启动另一套《中 我主持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和《佛经故事传译
国民间故事全书》3000 卷的编纂工程 , 将中国民间 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 这两项课题 , 正是借助于这
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持续向前推进 。 一次的民间文学普查采录所得才得以完成 。
2.
由于在《总方案》提出的三性原则中 , 全面性

和代表性都突出地强调要选录“全国各地区 、各民
《故事集成》 是按科学性 、全面性 、代表性的三 族的作品” , “入选作品应注意在地区 、民族 、内容 、
性原则而将科学性置于首位编纂成书的 , 这是它的 形式 、风格 、类型等方面的代表性” 。因此有力地推
又一重要特色 。 进了全国各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采
在编纂《总方案》中写道 :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 录 , 不论是故事集成 、歌谣集成 , 少数民族的作品在
集成是在全国范围内进 行普查 , 广 泛搜集的基础 其中都占有引人注目的突出位置 。故事集成四川
上 , 按照科学性 、全面性 、代表性原则编选出来的 , 卷还将彝 、藏 、羌 、土家 、苗 、回 、纳西 、傈 僳 、布依 、
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各地区 、各民 傣 、蒙古 、白这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和汉族故事
族民间故事 、歌谣 、谚语优秀作品的总集 。”“科学 并列成为几个分卷 , 给人以鲜明印象 。 中国少数民
性 、全面性 、代表性三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 科 族的口头语言艺术作品之丰饶优美 , 深受海内外学
学性是三性的核心 。” ③ 人重视 。在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下 , 上世纪 50 年代
以科学性为核心的三性原则 , 贯串在总的指导 就掀起过开掘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热潮 ; 这次编纂
思想以及从普查 、采录到编辑细则的全过程中 。特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活动 , 成为又一次更为广泛深
别是总编委会在以下几个问题申述并坚持贯彻的 入的开掘民族民间文艺宝藏的文化工程 , 它成为费
意见 , 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卓越识见 , 具有深远 孝通先生所精辟论述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
① 〔美〕汤普森 :《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 , 郑海等译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1 年版 , 第 490 页 。
② 刘守华 :《 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两项工程》 ,《文化 遗产》 , 2009 年第 4 期 。
③ 《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15 、17 页 , 中国民间文学 集成总编委 会办公室 1987 年 3 月 编印 。 以 下引述 总编委
会意见均出自此书 。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的特色与价值 43

生动有力之体现 。这些语言艺术珍品的持续传承 , 学者提出质疑道 :


“所谓机智人物 , 无非是一个恶作
将给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以深远影响 。 剧的骗子” , 不赞同中国学者所持的肯定其思想艺
3.
在编纂《民间文学集成总方案》中 , 最初仍沿 术价值的主导倾向 。 故事集成总编委会在分类意
用我们多年使用的“搜集整理”一语 , 只是特别强调 见中 , 将它作为一 个独立类别 , 认定“机智人 物故
了“ 忠实记录 , 慎重 整理”的 要求 。 1990 年 3 月 6 事 , 是关于特定主人公(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的富
日印发的关于故事集成吉林卷审稿纪要的《简报》 有幽默意味的故事群 , 大多表现主人公运用自己的
中 , 按照主编钟敬文先生的意见 , 引人注目地提出 : 聪明才智讽刺和反抗压迫者的活动 , 以及他在日常
“过去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署名常常标明`搜集整 生活中的种种趣事 。
”机智人物故事的大量涌现 , 同
理' 字样 。 鉴于过去整理的做法缺乏统一的规范 , 近现代中国下层民众民主与抗争意识的觉醒有着
差别很大 ; 同时集成工作对作品的记录 、整理又有 密切关联 , 被学人称为在近现代社会历史土壤上开
自己特定的要求 , 与一般作品的作法不同 , 因此会 放的一朵口头文学奇葩 。 故事集成编委会对这朵
议规定故事集成作品执笔人署名标明为`采录者' , 新花的肯定表现出学术上的敏锐眼光 。
以示区别 。
”在随后举行的编选工作会议并印发的 再如神话的分类 , 国际学术界有“宗教神话”之
纪要中 , 重申这一规定 , 并引述了钟老就此发表的 说 , 有的学者就主张将中国神话分为“佛教神话” 、
意见 :
“钟敬文主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 特别指出这 “道教神话”等 , 以便将它和世界范围内的“基督教
是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 … …有些人 神话” 、“伊斯兰教神话” 相对应 。总编委会的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态度 , 一方面是习惯于`加工' , 其次 分类意见认为 :
“后世宗教神话的故事 , 其事件一般
是对民间文学的`文学性' 理解得不够准确 。
” 此后 发生在人所经历的历史时代 , 神奇幻想的比重及其
编定和正式出版故事集成以及歌谣 、谚语集成时 , 在故事中的地位和古代神话不同 , 其形象构成方式
便按此意见均用“采录”代替“搜集整理”字样 , 成为 也不同于古代神话之把自然形象化 , 而是把现实的
一种规范性要求了 。 人神化” , 所以不赞成将这些作品看作神话 , 而主张
尽管在一般人看来 , “采录”和“搜集整理”似乎 归入传说一类 , 另立“仙道传说”项目 。 这一分类意
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 可是就广大范围内的民间文学 见已在故事集成成书时付诸实施 。有些研究者则
工作而言 , 由于“整理”和“创作” 之间并无明确界 用“仙话” 、“佛话”相称 , 以示其体裁性质不同于神
限 , 其灵活自由度便常常促使执笔者走向非民间文 话 。 这也是故事集成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性的一个
学乃至反民间文学的境地 。 现在以“采录” 二字标 重要实例 。
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和要求 , 本身就鲜明地体现出

忠实于民间文学本真面貌的科学性 。 虽然在已成
书的卷本中 , 忠实于原作的程度很不一致 , 作为一 以上是就《故事集成》编纂方案的几项具体意
种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基本理念的改变 , 其学术意 见来看“三性”原则的体现 。 下面再就本书对民间
义却是巨大深远的 。 故事学学理的探索与成就略作评述 。
4.
故事分类的规范化 , 也是总编委会在学理上 1.
首先值得提起的是以故事集成全国总编委
的一大贡献 。故事分类看来简单 , 却是建构一个学 会署名发表的《总序》 ① , 它虽由副主编许钰教授执
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总方案对故事分类既沿用 笔写成 , 却是在主编钟敬文先生“直接指导下”完成
了我们多年积累的分类系统 , 并非另起炉灶 ;
同时 的 , 不仅经过刘魁立 、张紫晨等几位副主编的反复
也对原有分类系统有所取舍扬弃 , 表现出一种科学 研讨 , 而且参阅了全国许多学者的故事学论著 , 可
分析的严肃态度 。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 全国 以说是一项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集体智慧的结
各地曾掀起一个采录和评说“机智人物故事” 的热 晶 。 它不同于那种导言式的简短序文 , 而是篇幅近
潮 , 国内学人对这类故事并未形成共识 , 还有日本 三万字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 。其内容不是平面地 、
①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总序》 , 载于《 中国民间故事集 成》 各卷之 首 , 定稿于 1992 年 5 月 。 许钰 在《 口承故 事论》 一
书中说明 , 此文的撰写“ 由钟敬文先生主持 , 几位副主编 和总编辑部同志参加 , 进行 了多次讨 论” , 是集体 研讨的产
物 , 在故事卷本中以“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 会” 的名义 刊出 。 见《 口承 故事论》 , 北京 师范大 学出版社 , 1999
年版 , 第 270 页 。
4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8 期)

静态地点击中国民间故事的方方面面 , 而是将中国 的却是优美善良人性和美好憧憬与期望 。 这些论


历史文化与民间故事 , 古代故事的深厚积累及其在 述通过精辟透视天府之国的精美故事 , 已触及近现
近现代的巨大嬗变 , 全面统一风格与民族地域间之 代中国乃至整个地球村口头叙事艺术的一些本质
丰富变异诸要素加以融会贯通 , 概括出中国民间故 特征 , 具有开拓故事学学理的宝贵价值 。
事在广大时空中存活演进的态势 , 探寻贯串其中的 中国故事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和丰硕成果 , 可令
文化脉络 。虽是置于书首的序文 , 所含内容却博大 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多限于南腔北调 、东鳞西爪 ,
精深 , 实为一部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压缩篇 。由于民 缺乏全面观照和宏观鸟瞰之作 。 这次《 故事集成》
间故事具有程式化 、类型化的特点 , 国际学界常借 30 卷的成套问世 , 将遍及全国各地区的 精美故事
此夸大其陈陈相因的一面 ,《总序》就中国各族民间 代表作及其生存演变状况之科学解析交织成一部
故事的生动实例 , 简明而有力地揭示出 :
“古代作品 大书 , 其价值将远远超出友邦印度闻名于世的《故
中的某些因素逐渐淡化 , 致使体裁发生变化 , 这也 事海》 , 成为一项传之不朽的文化瑰宝 。
是民间叙事创作发展演变的一种方式 。
” 又说 :
“现 3.
《故事集成》中还附录了一些闪光耀眼的相
代民间故事活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 , 关资料 。
它的许多方面(从作品的情节 、人物到作品的体裁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国民间文学 事业的突
特征等等), 都经常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 这正是口头 出成就 , 是对优秀故事讲述家和故事讲述者比较集
故事生命力的表现 。”这些论述都显示出《总序》的
中 、故事蕴含量较大的故事村的发现 。《前言》对这
卓越见地 。
一发现予以热情肯定 。 故事村有河北蒿城县的耿
2.
《故事集成》 按省 、市分卷 , 每卷都撰 有《前
村 、河北行唐县的杏庵村 、湖北丹江口市的伍家沟
言》 , 它是对各地区民间 故事的概述 , 写法不拘一
以及重庆市巴县的走巴镇等 ,《故事集成》中都选录
格 , 但均以探讨本地区民间故事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了它们的代表作 。普查时发现的优秀故事讲述家
为重点 , 它也是各地区民间文艺家深入体察当地历
达 9900 多人 , 每个省卷本不仅选录了他们的口述
史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学特质精心研究撰写的学术
故事 , 列出了当地众多故事讲述家的姓名及简况 ,
成果 , 含有许多真知灼见 , 我读后深受启迪 。 例如
还附录了优秀故事家的小传 , 各卷从十多人到几十
《故事集成 ·云南卷》的《前言》 ① , 将多民族聚居因
人不等 。 我们过去多年流行的“民间文学概论” 知
而民间故事分外妖娆的云南故事的主要特色归结
识 , 大都袭用欧美说法 , 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抽
为以下三点 :
第一 , 具有多元 文化汇聚的特色 ;

象化 、空洞化了 , 这也就不能不影响到对这些口头
二 , 具有含量丰富的古文化特色 ;
第三 , 具有内陆边
缘地带的地域特色 。 这就是一项具有广阔视野的 语言艺术优美之作的深切理解和中肯评价 。《故事

精要概括 。另一部同样编纂得很有特色的《故事集 集成》中所选录的口述作品精粹和相关讲述者的身

成 · 四川卷》 , 在《前言》 ② 中 , 特别着重于各类故事 世资料交相辉映 , 有力地开拓出故事学研究的新境


体裁的跨地域跨民族比较 , 在比较中突显四川故事 界 , 不论对民间文艺学还是对人类文学史 、文化史
的出类拔萃品格 , 如说四川境内“寓言近似于动物 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难得的重要价值 。
故事 , 但它比动物故事更富于生活哲理” 。又说“彝 《故事集成》中所附录的还有各地主要神话 、传
族故事中这种主观抒情重于客观叙述的艺术特点 说及故事类型分布图 , 以及常见故事类型索引等 。
表现得十分鲜明 。 … …大概由于奴隶制度特别残 将口头叙事作品按情节类型来立型编码 , 便于相关
酷 , 可人民内心世界和内在情感却特别丰富 、强烈 , 学人作微观剖析与宏观考察 , 这已成为国际现代人
情动于中 , 抒情的表现方法就如泉涌了 。
”再如论及 文科学的通行方法 。《故事集成》各卷本的附录虽
幻想故事时 , 说“沉淀下来的原始习俗和原始信仰 较为粗略 , 却是将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导入国际现
在这里作为幻想的桥梁 , 把现实和 理想联结起来 代人文学科殿堂的 有益尝试 , 无疑将产生深 远影
了 。”透过这些具有原始文化意味的情节 , 折射而出 响。
① 见《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云南卷》 , 中国 ISBN 中心 2003 年版 。
② 见《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四川卷》 , 中国 ISBN 中心 1998 年版 。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的特色与价值 45

是在编文学 , 重点在文学 。 有些历史人物很有名 ,



那些“事实谭”对研究历史有参考价值 , 但还没有演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一书以钟敬文先生为主 变成口头文学中的传说 。搞故事集成不是编历史 ,
编 , 刘魁立 、许钰 、张紫晨等为副主编(后期副主编 我们要的是与历史有关的口头文学 。
还有陈子艾 、贺嘉)。 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投身于民 《湖北卷》选录的机智人物故事较多 , 这涉及如
间文学采录和研究工作的众多中青年民间文艺家 , 何看待人物形象的类型化问题 。 钟老说 :
民间故事
都被吸引到这一文化工程中来 , 分别担负着三套集 的人物一般是类型化的 ,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
成正副主编的职责 , 因而它不是普通的图书编纂活 加强 , 我过去很强调类型化 , 现在有些改变 。 小戏
动 , 实为一项由中国几代民间文艺学家精诚合作的 刻画人物就不同 , 不能一刀切 。 时代不同了 , 近现
科学工程 。 代民间文学人物也有非类型化的 , 故事家的作品也
钟敬文先生晚年呕心沥血 , 投入巨大精力的一 有个性化的 。 民间文学一般比较朴素 , 也有些地方
件事 , 就是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虽然他当时 存在美丽精致的东西 。 实际资料大量涌现 , 对许多
已是 90 多岁高龄的老人 , 却不折不扣地忠实地履 问题要作新的考虑 。
行着自己的主编职责 , 从制订编辑方案 , 到解决各 这次审稿会开了几天 。 5 月 3 日还 讨论过一
地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 再到审定篇幅达 次 , 钟老再次发言 , 补充讲了一些意见 , 如说 :
将来
百万字的一册又一册省卷稿本 , 莫不以严谨精细的 可以编一部湖北传说集 , 解决材料过多问题 ;
虚构
作风 , 悉心对待 。我手头存有总编委办公室印发的 性人物传说如鲁班 , 可以单独列为一类等等 。
全套《简报》 , 其中关于故事集成审稿情况的报道有 钟老指出的一些问题 , 看起来具体而细微 , 却
好几期 , 不仅传达了以钟老为首的总编委会的集体 又是常常事涉关键 。他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裁决 ,
意见 , 对钟老个人的某些重要意见还常常予以单独 而是抓住这些事从学理上给以阐发 ;
而且不以权威
表述 。 自居 , 十分尊重新发现的事实 , 尊重地方学人的探
我作为《故事集成 · 湖北卷》的副主编 , 有幸赴 索成果 , 在许多方面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理念 , 更
京听取以钟老为首的总编委的终审意见 。 开会地 新自己的见闻 。 因此 , 对于埋头于编辑事务 , 被许
点在国防大学 , 时间是 1993 年 5 月 1 日至 5 月 3 多难题所困扰的我们 , 听到钟老的这些宝贵意见之
日 。 参加终审的除钟老外 , 还有许钰 、刘魁立 、王一 后 , 顿觉豁然开朗 。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修订 , 《故
奇 、孙剑冰等 。 其中钟老的讲话长达一个多小时 , 事集成 · 湖北卷》便于 1999 年 9 月出书了 。
我埋头笔记 , 密密麻麻记了好几页纸 。 审稿照例是 钟老作为《故事集成》的总主编 , 除亲自参加各
围绕入选的各色作品展开讨论 , 钟老不是就事论事 卷书稿审定工作之外 , 还同总编委会的其他成员精
地止于评说具体作品的优劣 , 而是生发开来 , 就事 诚合作 , 制作 出两个 具有深 远影响 的文件 , 一 是
论理 , 如对湖北卷选录的一组神话 , 他认为这些作 1990 年年底印发的《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编选工作
品有特色 , 比较满意 。可是和通行古典神话并不一 会议纪要》 , 二是载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卷之
致 。 由此他便引申说 :神话有模式 , 但我们不能拿 首的《总序》 。
古代神话为标准来要求现在民间口头流行的神话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一书之非同寻常 , 在于它
不能搞一刀切 。 神话有历史和民族生活的折变 , 有 不仅篇幅浩大 , 具有东方“故事海”的规模 , 还由于
所发展是自然的 。我现在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看法 , 它吸纳全国民间文艺学精英协力攻关 , 在前所未有
不能够搞模式主义 , 不能吃模式化的亏 。 的普查基础上选录精粹 , 并在一系列相关问题上以
《湖北卷》初稿中传说比重过高 , 编者对反映湖 缜密的现代学理作指导 , 整个工程将科学性置于首
北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许多传说不忍割舍 。 钟老就 位 , 因而它是以钟老为主帅的一项集体科研成果 。
此讲到民间文学和历史 、文学的关系问题 。他说 : 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人文学科 , 启
楚文化有特色 , 湖北的神话 、传说多 , 比重高一点也 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之中 , 早期受欧美和日
可以 , 但比例还是要适当 , 这涉及民间文学同历史 本学界的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又深受前苏联学界的
和文学的关系 。 民间文学反映历史 , 不过我们终究 影响 。既没有大规模开展采录民间文学的活动 , 也
4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8 期)

没有可能在本土资源基地上进行坚实有力的理论 了一个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 , 中国文化大学的


建构 , 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 民间 金荣华教授主持采录出版了台湾卑南族 、鲁凯族 、
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 , 其最大价值就是朝向民间文 赛夏族和金门 、澎湖地区的民间故事集 ;
清华大学
艺学中国化 、本土化的方向 , 将全面普查采录 、深入 的胡万川教授指导和推动了对台中 、云林 、彰化 、高
考察研究和科学编纂三者融合 , 其最终成果完全称 雄 、宜兰 、苗栗 、桃园 、台南等地民间文学的采录 ;

得上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经历百年风雨大步迈向成 正大学的陈益源教授也参与到对云林县民间文学
熟的标志 。 采录编辑工作之中 , 他在《民间文学的采录》一书的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辑出版 , 给海峡对岸 《自序》中坦言 :
“在观念和作法上 , 台湾民间文学采
的台湾同胞以巨大震撼 。在 1995 年 5 月 27 日于 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启
台北举行的一次“抢救台湾民间文学”的座谈会上 , 迪” 。②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成书对中华文化建设
旅法的陈庆浩教授就讲 :
“80 年代初 , 我开始整理 之巨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
收集到一千多种书刊 , 发现台湾民 间文学数量太 我平时仿效钟老准备了一个师友留言簿 , 首先
少 , 质量不高 。 每次来台 , 都和学术界的朋友们谈 请他留言 。 他于 1993 年 5 月 11 日在这个本子的
到如何推动台湾民间文学的采集 、整理 、教学 、传播 首页以苍劲的笔法写道 : “吾侪肩负千秋业 , 不愧前
和研究 。 当时大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编纂中国民 人庇后人 !”这句话寄托了他对下一代学人的殷切
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 , 而台湾却是无声无息 , 令 期望 , 而用它来概括作为故事集成主编的钟老的豪

人焦急 。” 正是在大陆编纂民间文学集成热潮的 壮胸襟与辉煌成就却更为恰当 。现在就以它作为
有力推动下 , 台湾学人纷纷行动起来 , 很快也掀起 本文的结尾 。
(责任编辑  宋媛   责任校对  宋媛  侯珂)

Antholog y of Chinese Folkloric Stories :Features and Values


LI U Shou -hua
(Sch ool of Chi nese Lan guage and Lit erat ure, M iddle -China N ormal U niversi ty , Wu han 430079 , China)
T he ten antho log 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lo ric lite rature , w hich came o ut com pletely at the 60th an-
Abstract:
niv ersar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have been pr aised as the G rea t Wall of Chine se culture .Of the ten , the Anthol-
ogy o f Chinese Folkloric S tories is com plied by Sir ZH ON G Jing -w en .T he present author , as a member o f the general ed-
itorial bo ard of the Anthology and the vice -edito r -in-chief of the P rinting Ho use Hubei Pro vince , by asso ciating the for-
ma tion process o f this g reat vo lume , tells and comments on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 ntho lo gy ba sed on three
principles .The A ntho lo gy sy mbolizes a tr ansfo rmatio n f rom the tr aditional Chinese fo lkloric lite rature study to its Sinoliza-
tion and localization .It also integ rates the recor ding , collecting and selecting with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It is the co llabo-
rative o utco me of the scho lar s f rom severa l ge nera tions with absolute sincerity , a sy mbol for pro pelling this new humanistic
discipline into its maturity .It is therefo re a rema rkable co ntributio 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co nstr uction .
antholog y o f Chinese na tional and folkloric literature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loric Stories ;folkloric lit-
Key words:
er ature study ;cultural G rea t w all

① 见 1995 年 6 月 25、26 日《联合报》 副刊 。


② 陈益源 : 《 民间文学采录》 , 里仁书局 , 1999 年版 , 第 1 页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