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11 卷 第 6 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Vol. 11,No.

6
2011 年 12 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11

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志渊源
娥 满
( 昆明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我们承认人类学、民族志等概念来自西方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方志学意义的民族志对人类
学意义民族志构成的影响和渗透。一方面,方志民族志与人类学民族志共享着 “志” 的功能,即对资料
性的强调; 另一方面,方志民族志也影响了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考察的时间长度和研究深度。
关键词: 民族志; 方志; 人类学; 田野时间
中图分类号: GO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254 (2011) 06 - 0098 - 05

On the Local Chronicles Origin of Anthropologic Ethnography


E Man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Yunnan,650500,China)

Abstract: It shouldn’t be ignored that ethnography in local chronicles meaning influences and penetrates
ethnography in anthropologic meaning while we admit the concepts such as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y come
from the west. On one hand,local chronicles ethnography shares the function of “records”with anthropologic
ethnography,emphasiz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influences the time length and the studies
depth of anthropologic ethnography field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ethnography; local chronicles; ethnography; field time

“民族志” ( Ethnography) 一词自 20 世纪初 将其回溯到马林 诺 夫 斯 基 在 《西 太 平 洋 的 航 海


传入中国后, 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史志传统、 者 》 中将民族志定义为一种经典研究手段 、 学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学和 20 世纪 80 术范式和文本体例的结合 。 由此派生出的 “科
年代复兴壮大的中国人类学不得不共同使用 “民 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 “反思民族志 ” 等
族志” 一词,竞争各自理解的 “民族志” 的合法 概念显然也只对应于西方人类学从 20 世纪初期
性和使用 “民族志” 言说的话语权。 至 21 世纪的书写范式 。
面对中西 两 种 不 同 传 统 , 尤 其 是 方 志 学 与 不过,在史志传统发达的中国, 我们在承认
人类学这两个 不 同 学 科 的 困 扰 、 纠 缠 , 中 国 的 人类学、民族志等概念西来的事实之外, 有必要
人类学界在使用 “民族志 ” 这 个 概 念 时 , 常 常 重拾起自己的民族志传统, 将其追溯到已有两千
把西方学术语境下的学科规范放 在 更 显 要 的 位 余年历史的方志。因为传统如同我们随母体带来
置加以强调 , 理由是人 类 学 是 一 个 创 始 自 西 方 的胎记, 总在我们意识或无意识中影响、 浸润、
的国际性的通 行 学 科 。 故 此 , 每 一 部 对 民 族 志 形塑着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色。
进行理论探究的论著 在 用 到 这 一 概 念 时 , 无 不

收稿日期: 2011 - 09 - 3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从 ‘调查报告’ 到 ‘民族志’ 的范式转变” ( 10YJC850003) ; 云
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以建国六十年来云南民族研究文本为对象的研究” ( HZ2009006) 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 娥满 ( 1972 - ) ,女 ( 藏族) ,四川阿坝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民族志书写,中国传统文化。
第6 期 娥 满: 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志渊源 · 99·

文字都可以看作事实上的民族志之作。 故而有学
一、方志语境中的民族志
者将中国民族志的起源上溯到 《史记 》 为四境少
方 志 的 起 源 可 以 追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的 《尚 数民族所做的四部列传 《大宛列传》、《西南夷列
[4]( P39)
书·禹贡》①。《禹贡 》 以山脉、 河流等自然地理 传》、《匈奴列传 》 和 《东越列传 》, 或者推
实体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并对每州的自 源到战国时期的 《禹贡》、 《山海经 》 等书对当
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作了简要描述。 汉魏南北朝时 时华夏周边四夷生产、生活情况的记载。
[5]

期,方志类型进一步丰富, 有东汉 《三辅黄图 》 19 世纪末,随着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中


那样的图经,有晋朝常璩 《华阳国志 》 那样的地 的 “民族” 一词被译介到中国, 汉语也有了现代
区综述性方志,有晋朝陈寿 《益都誊旧传 》 那样 意义的 “民族”。 而后, 中国有了西方知识影响
的地方史,还有梁代宗凛 《荆楚岁时记 》 那样的 下撰著的第一部以民族志命名的文本, 即刘师培
专志。 隋炀帝大业年间 “普诏天 下 诸 郡 条 其 风 编篡于 1904 年的 《中国民族 志 》。 值 得 注 意 的
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 ”, 这是国家下令编写 是,刘的研究对象为 “以汉族为主,而以他族为
地方史志的开始。 唐代方志门类较多,刘知几的 [6]
客” 。出版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林惠祥、 王桐
《史通》 在六家二体之外所分的十类史籍中就有 [7]
龄和宋文炳的三部同名著作 《中国民族史 》 ,
“郡书”、“地理书 ” 和 “都邑簿 ”等三类地方史
同样以汉民族历史为主要考察对象。 林著中构成
志和地图性质的图籍, 唐代还有属于全国性总志
[1]
汉族来源的华夏系、 东夷系、 荆吴系、 百越系占
的 《元和郡县图志 》 。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编
据了总篇幅的四分之一。 王桐龄和宋文炳也把汉
修的 《太平寰宇记》 是志书成熟的标志, 该书志
族作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体。 西学对刘师培诸
的类目已发展得相当完备, 成为熔铸一个地区的
人的影响主要是 “民族 ” 这 个 概 念 的 借 用 和 反
政治、经济、 军 事、 文 化、 教 育、 民 族、 宗 教、
思,同时,刘的 《中国民族志》 并不是一部人类
人物、典章制度、 天文地理、 民俗风情等各种情
学意义上的民族志,而是一本民族史著作。
形于一炉的文体。至此, 方志的著述体例大致定
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总结, 民
型。明清尤其是清朝, 方志已达鼎盛, 并发展成
族在中国语境中有中华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和少
一项专门的学科———方志学。
数民族中的某种 “人” 三种所指涵义。 不过, 在
回溯方志的发展, 可以发现其趋势为内容由
人们的日常习语中,民族逐渐由一国之所有国民
少及多,形式由简入繁, 正如 《四库全书总目 》
转化成专指 少 数 民 族, 于 是 有 了 “民 族 政 策 ”、
所说 “古之地志,载方域、 山川、 风俗、 物产而
“民族地区”、 “民族问题 ” 等说法。 这种用法直
已…… 《元和郡县志 》 颇 涉 古 迹, 盖 用 《山 海
接催生了方志中民族志的诞生。
经》 例。《太平寰宇记》 增以人物,又偶及文艺,
在方志的话语系统下, 民族志是指以某一少
于是为 州 县 志 书 之 滥 觞。 元、 明 以 后, 体 例 相
沿,列传侔乎家牒,艺文滥于总集 ”
[2]( P13)
。 梁启 数民族 或 某 一 地 区 各 少 数 民 族 为 对 象 的 专 志。

超在 《说方志 》 一文里指出方志的内容从山川、 《中国方志大辞典》 这样定义民族志: “以民族为

城邑、宫室、 名胜等, 逐渐加进了风俗、 掌故、 记述对象的专志。在某些民族聚居地区, 也作地


经制因革等,日趋复杂。
[3]( P21)
在这个日益丰富而 方志中分志的名称。 记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以
庞大的方志系统中,民族志是后来者。 及该 民 族 的 分 布、 习 俗、 生 产、 生 活、 教 育
[8]( P92)
在 “民族” 一词尚未产生、传入中国前, 传 等” 。 《中国地方志 》 说 “除了单一的汉族
统史志中是无从寻找所谓 “民 族 志 ” 这 一 类 别 地区外,凡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是多民族杂居的地
的。不 过, 虽 无 “名 ”, 我 们 却 可 以 找 到 其 区,新方志中均应设民族志, 以记载这一地区各
[9]( P169)
“实”。史志中记录边疆风土人情的章节, 官员、 民族的基本状况。” 今天, 我们可以很容易
文人、旅行家描述边疆的山川物产、 奇风异俗的 在各地方志办负责编撰的地方志书中找到这种用

① 方志的起源,另外还有源于东汉 《越绝书》 一说。


· 100·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 11 卷

法的民族志。而且发现这类民族志的编撰人员大 志”,会议决定拟用 “民族志 ” 和 “民族学 ” 为


多具有 历 史 学 而 不 是 人 类 学、 民 族 学 的 学 科 译名。说的是 “拟用”,并且译名有两个备选项,
背景。 编辑部希望 “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这些术语译名
[10]
的可用性” 。从后来的情况看, “民族志 ” 的
二、人类学意义的民族志
译法显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在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中, 民族志是一个核心 通过查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表和出版的
概念。它由 “民族” ( ethno) 与 “志 ” ( graphy) 人类学文献发现,西方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在
这两个词合成, 既是 20 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 数量上呈逐渐递增之势, 一些出生、 生长在新中
家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也是人类学家对其研究 国,一直习惯使用 “调查报告”、 “民族调查 ”、
的文化对象作田野调查, 通过观察和认知, 形成 “实地调查 ” 等名称, 在写法上也还延续了过去
客观描写的那个文本。 模式的学者也开始频频使用 “民族志 ” 来为自己
1903 年,德奥帝国的人类学家哈伯兰的著作 新的作品命名。
《人种学 ( Ethnology) 》 被林纾和魏易合作从英译
三、追溯传统: 方志民族志对人类学民族志的影
本转译为汉语, 由北京大学堂官书局印刷发行,
响和渗透
这是 20 世纪初中国学人译介西方人类学相关学
科理论和方法的开始。1926 年 12 月, 蔡元培在 我们发现大多数时候, 人类学界和方志学界
《一般》 杂志上发表 《说民族学 》 一文, 认为民 在各自封闭的领域内谈论民族志这一概念, 人类
族学有记录和比较两类, “偏于记录的, 名为记 学家谈民族志的发展往往只追溯它的西方来源,
录的民族学”。他还说,ethno 源于希腊文 ethnos, 勾勒它西方式的从希罗多德到业余冒险家、 传教
就是民族,graphie 源于希腊文 graphein, 就是记 士时代再到专业民族志作者的变化历程。 方志学
录。因 而,ethnography 指 的 就 是 “记 录 的 民 族 界谈论民族志则完全放在方志学背景下, 把民族
学”。此后, 林耀华、 凌纯声等人开始使用 “民 志看作专门 志 的 一 种, 无 视 人 类 学 民 族 志 的 存
族志” 来 指 区 别 于 ethnology ( 民 族 学 ) 的 eth- 在。汉语 “民族志” 一词的双重所指带来的混乱
nography。 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人类学作为资产 有学者认为,汉语 “民族志 ” 应该包含两方
阶级学科被打倒,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传承脉 面的内涵,即撰写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志及延续西
[11]
络被切断,重新封闭起来的国家和学术更多从已 方科学民族志传统的民族志。 如何沟通两者相
有的资源中攫取力量, 大量基于中国志书写作惯 互隔绝、壁垒森严的状况, 相互借鉴彼此的思路
例书写的少数民族 “民族志” 取代了人类学民族 与资源,正视方志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对人类学意
志。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以 义上的民族志构成的影响和渗透, 这是需要我们
及七八十年代的民族研究的成果最终以声势浩大 去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典型的例子是建国初期
的 “五种丛书” 的形式结集出版, 其中大量作品 进行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其调查提纲的制定者
类似于或者受制于方志或门类志 。 绝大部分是当时人类学的重要学者, 其中许多人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人类学在国内重建时, 曾留学欧美,师承西方人类学大家, 但我们却在
“民族志” 一词再次出现在学者的论著中。 当时, 提纲中发现浓厚的来自传统方志的影响 。1956 年
对 ethnography 一词,有的人译为 “民族志 ”, 有 7 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专家编
的人译为 “民族志学 ”。 为统一类似 ethnography 写通过的 《社会性质调查参考提纲 》, 其字数接
这样外来词的译法,《民族译丛 》 编辑部于 1987 近十 万, 从 族 源、 地 理、 人 口、 语 言 文 字、 历
年专门召开 “民族研究术语译名问题座谈会 ”, 史、经 济、 民 族 关 系、 社 会、 生 产 与 习 俗、 宗
参考港台人类学、社会学辞书的译法和国内学者 教、阶级等各个方面, 要求调查者尽可能搜集资
的意见,希望敲定一些外来术语的统一译名。 对 料、了解民族风俗,显示出调查内容设计得十分
[12]( P309 - 450)
于 ethnography,港台四本辞典的译法都是 “民族 详尽。 虽说早期的人类学也有全面民族
第6 期 娥 满: 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志渊源 · 101·

志一类,但研究内容所涉广度决不会像传统志书 作 时 间 集 中 在 1954 年 5 月 至 10 月 的 半
[14]( P122)
般事无巨细、无一遗漏。 年。 1956 年开始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传统方志的民族志与人类学的民族志共享着 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全国共分为 8 个组, 云南组
“志 ” 的功能。 方志之 “志 ”, 其意为 “文字记 为其中之一。1956 年 8 月,由费孝通担任组长的
录”。方志因其 “存史 ” 的目的, 强调资料的搜 云南组抵达昆明,调查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集、罗列和保存。 民族志之 “志 ” 同样指记录, 和 工 作 人 员, 持 续 到 1958 年 才 结 束, 其 间,
对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描述是民族志的基础。 不 1957 年 下 半 年 因 为 反 右 派 斗 争 使 调 查 一 度 中
[15]( P7)
过,志书更倾向于如实记录而不加评价, 即所谓 断。 以上这些调查的时间从半年到两年 不
“志无褒贬”。而对于人类学的民族志, 在描述之 等,以至在后来一些学者的描述中, 五六十年代
上的解释与分析才是最重要的追求, 因为田野中 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大调查的田野时间是有充
[16]
零碎的描述性资料不会自我表达, 只有经过研究 分保证的。 但是以具体的某个地点为对象进行
者整理,寻求内在于一定文化系统的意义解析, 考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其考察时间并不充分, 而
[13]
民族志者的工作才获得真正的价值。 尽管中国 且在较短时间内大多调查了数个田野地点 。
的人类学与中国的史志传统走着不同的道路, 追 马曜 1953 年率领一个工作组到德宏州潞西
求不同的目标,后者对今天中国人类学书写的影 县遮放西山区蹲点, 历时 40 天, 共调查了 40 个
[15]( P9 - 10)
响仍有或深或浅的痕迹。 在许多人类学的民族志 寨子、6 个典型寨、14 个典型户。 杜玉亭
文本中,我们 看 见 的 主 要 是 丰 富 翔 实 的 田 野 资 回顾自己 1958 年 8 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田野
料,缺少的是个人的经验与解释以及由资料总结 调查,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项任务: 一是基
得出的理论。 诺山基诺族民族识别及现状考察; 二是景洪县橄
区分两种民族志的不同特点并无褒贬意味。 榄坝公社大跃进状况调查; 三是景洪农场与热带
西方民族志 “深描 ” 的理论功力固然令人钦佩, 作物试验场的发展状况考察; 四是勐腊县瑶区社
注重源流和类目的史志描述在民族志也有永恒的 会历史 与 现 状 调 查。 接 下 来 对 路 南、 弥 勒、 石
位置。 事 实 上, 具 有 史 志 传 统 烙 印 的 书 写 范 式 屏、元阳四县彝族的调查, 完成时间也被限定在
[15]( P18)
( 包括 “三套丛书” 和 “五种丛书 ” 的宏大实践 三个月内。 龚荫回忆 1958 年 9 月至 1959 年
及其成果) 在今日中国的人类学还是不可忽视的 2 月历时半年参加民族调查工作经历的文章, 文
一种类型,并且在未来的民族志发展中也将长期 章的小标题就分别被命名为 “1958 年 10 月调查
占据一席之地。 景颇族”、“1958 年 11 月调查阿昌族”、“1958 年
[15]( P97,
103,
108)
方志民族志对中国民族志的另一个影响反映 12 月至 1959 年 2 月调 查 白 族 ” 1954
在田野时间的长短上, 田野时间一直是西方人类 年参加云南省第二次民族识别工作的 28 人, 分
学界衡量研究成果质量的核心指标。 人类学传统 为四个小组,其调查时间始于 8 月 12 日, 终于 9
[17]( P1)
上将一个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周期作为研究该社 月底或十月初,仅一个月多。
会的标准时长,它通常不能少于一年, 这使某项 20 世纪 80 年代, 人类学全面复兴以后写作
人类学成果具备了基本的信度, 尽管这不是一个 的民族志,其田野调查时间长度同样无法满足标
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但它曾长期占据田野范式 准人类学田野实践的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时间长 与社 会 学 学 院 的 李 成 武 博 士 在 他 的 专 著
度却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 《克木人——— 中 国 西 南 边 疆 的 一 个 跨 境 族
[18]( P2 - 3)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访问团二分 群》 中自述其在勐腊县的克木村寨进行了
团,8 月 6 日抵达云南,先后访问了宜良、 丽江、 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工作。 北京大学社会学
保山、大理、 楚雄、 武定、 蒙自、 普洱、 文山等 人类学所舒瑜的著作 《微 “盐” 大义———云南诺
[14]( P53) [19]
地,到 1951 年 5 月底结束了工作。 1953 至 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没有明确地交代他
1956 年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 , 共组 田野时间的长度,只在 《前言》 中笼统地说了一
成了 6 个访问团, 云南团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工 句 “我于 2006 年、2007 年两次到诺邓开展田野
· 102·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 11 卷

工作”。厦门大学石奕龙教授经过分析, 估计她 社,1992.

在诺邓的调查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 [4] 王建民. 中国民族学史: 上卷 [M]. 昆明: 云南教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 来自方志民族志 育出版社,1997.


[5] 张孔景. 民族志编写研究综述 [J]. 新疆地方志,
的影响却首当其冲。 如前所述, 由于资料性和实
2006,( 1) .
用性是编修方志的优先目的, 而方志编撰机构人
[6] 曾黎梅. 刘师培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以 《中国民族
员构成往往较薄弱,因此只能提倡长度和深度都
志》 为中心 [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 7) .
有限的田野考察。因此到田野目的地寻求一些经 [7] 林 惠 祥. 中 国 民 族 史 [M].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过设计的问题的答案然后返回, 成为方志民族志 馆,1998.
的典型工作方法。在中国从事人类学研究多年的 [8] 中 国 方 志 大 辞 典 编 辑 委 员 会. 中 国 方 志 大 辞 典
美国华盛顿大学郝瑞教授曾说: “对他们 ( 中国学 [Z].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者) 中的很多人来讲,长期的田野工作似乎是不 [9] 温益群. 方志理论研究 [M]. 贵州: 贵州科技出版

必要的自讨苦吃。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广泛的面上 社,1992.

调查而不是深入的点上调查。”
[20]( P264)
在他看来, [10] 民族译丛编辑部. 民族研究术语译名问题座谈会材
料 [J]. 民族译丛,1987,( 10) .
很多人类学者的田野目的只是为了按图索骥、 搜
[11] 胡鸿保,左宁. “民族志” 译名的歧见———从几部
集资料,至于规范的田野所希望的通过参与观察
“中国民族志” 教 材 说 起 [J]. 满 族 研 究,2008,
去深入把握和理解对象的文化和认识过程中存在
( 2) .
的各种困境对最终的认识结果的干扰, 中国学者 [12] 林 耀 华,凌 纯 声,等. 社 会 性 质 调 查 参 考 提 纲
思考甚少, 或者根本认为不是问题而予以否认。 [A]. 20 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以至于郝瑞感慨,“过去 20 年来在国外人类学家 [C].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
头脑里盘根错节的认识论困惑似乎还没在中国的 [13] 娥满. 时 间 与 空 间: 科 学 民 族 志 的 叙 述 学 分 析
[20]( P264)
人类学界扎根” 。 [J]. 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8,
传统方志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共同使用 “民 ( 4) .

族志” 一词的现象短时期注定无法消除, 在竞争 [14] 王建民,张海 洋,胡 鸿 保. 中 国 民 族 学 史: 下 卷


[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语词使用的合法性和言说的话语权, 将对方置于
[15] 郝时远. 田 野 调 查 实 录———民 族 调 查 回 忆 [M].
与己遥遥相隔的处境的同时,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和承认相互间从古至今的血脉联系, 通过借鉴传
[16] 徐姗姗. 对 “民族大调查” 与 “社会历史调查丛
统资源来建设和加强中国人类学的地方性特色,
刊” 的再解读 [J]. 广西民族研究,2007,( 2) .
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17]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 云南民族识别参考
资料 [Z]. 1955.
参考文献: [18] 李成武. 克木人———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跨境族群
[1] 来新夏. 地方史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 山东 [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图书馆季刊,1982,( 3) . [19] 舒瑜. 微 “盐” 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
[2] 崔绍全. 方志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A]. 温益群. 类学考察 [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方 志 理 论 研 究 [C]. 贵 州: 贵 州 科 技 出 版 [20] [美] Stevan Harrell.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A].
社,1992. 庄孔韶. 人类学经典导读 [C]. 北京: 中国人民
[3] 梁耀武. 论民国时期志家的方志观 [A]. 温益群. 大学出版社,2008.
方 志 理 论 研 究 [C]. 贵 州: 贵 州 科 技 出 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