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国翻译 译介研究

2015年 第6期

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 :回顾与展望
王雪明 刘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 要 :中国的科幻小说源于西方,在翻译的熏陶与启发下应运而生。近几年中国科幻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纵观科幻翻译的历史,从译介、模仿到原创、反哺,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已共同走过
了一百多年。本文旨在勾勒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历次高潮及其对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总结其特点与趋势,指
出当前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受冷落的边缘地位,以期引起翻译研究领域对科幻小说译介的关注,推动以科幻小说为媒
介的科学与文学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科幻小说 ;译介 ;科幻小说创作 ;边缘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6-0028-06

一、引言 内涵,将 Science Fiction 译为“科学小说”才是比较


中国的科幻小说翻译始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 准确的(黄禄善,2003 :43) 。
百年历史。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科幻小说是中国 在中国,Science Fiction 最初是被翻译为“科学
传统文学中唯一没有过的文学类型(韩松,2010 : 小说”的。解放前,鲁迅、老舍、茅盾先生等人都曾
28)。因此,科幻小说翻译的发生与发展也直接促成 使用“科学小说”这一名称来指称我们现在所说的“科
了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化土壤的落地生根,并持续为 幻小说”。20 世纪 50 年代因为大规模引进苏联的科
本土科幻创作提供给养。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科 幻小说,便根据俄文的 НАУЧНАЯфАНТАСТИКА
幻小说翻译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历四次高潮,其 (译成英文应是 Science Fantasy)翻译为“科幻小说” ,
中伴随着翻译策略的变动、译者身份的变化与出版 沿用至今,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一科学特色的
机构地位的提升。受科幻翻译起伏的影响,科幻创 文 学 样 式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与 发 展( 郭 建 中,2004 :
作也历经数次高潮与低谷。近年来,刘慈欣长篇科 52)。尽管有各种限制与不妥,但“科幻小说”已经
幻小说三部曲《三体》的出版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界 成为约定俗成的译名。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不仅在国内反响强烈,而且
还引起了国外读者的极大兴趣与专业评论界的热评 三、中国科幻小说翻译回顾
和推崇。在此前后,中国陆续有科幻小说被翻译到
西方世界,并频频获得国际科幻类奖项,成为“走出 (一)1900-1919 :科幻小说翻译的兴起,
去”的中国文化中非常兴盛的一脉。中国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小说的诞生
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不能不说是中国科 在晚清,科幻小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思潮进入
幻小说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一由输入转向输出 中 国。 资 料 显 示,第 一 部 科 幻 小 说 译 作 是 1900 年
的历史转折时刻,对整个中国科幻小说译介进行梳 翻译的法国小说家儒勒 · 凡尔纳的经典之作《八十
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而且有意义。本文旨在勾勒 天环游地球》 ( 当 时 汉 译 名 为《 八 十 日 环 游 记 》)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特点与 ( 郭 延 礼,1998 :168) 。 从 此,科 幻 文 学 在 中 国 登
趋势,指出当前科幻小说翻译研究受冷落的边缘地 上 了 舞 台,它 以 大 众 喜 闻 乐 见 的 小 说 模 式,通 过
位,以期引起翻译研究领域对科幻小说译介的关注, 奇 幻 的 故 事 情 节 来 传 播 西 方 先 进 的 科 学 知 识,一
推动以科幻小说为媒介的科学与文学跨文化交流。 出 现 就 得 到 许 多 进 步 人 士 的 推 崇,表 现 出 当 时 仁
人志士希冀通过科幻小说来推动社会变革的愿
二、科幻小说的定义
望。1902 和 1903 年,梁 启 超 分 别 翻 译 了《 世 界 末
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小说”的简称,来源于 日记》和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 。这些翻译的科
英文的 Science Fiction。在西方,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幻小说与梁启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新
·
雨果 根斯巴克创造的,它的形成经历过比较混乱的 中 国 未 来 记 》 具 有 共 通 性,即 都 是 面 向 明 天 的 未
历史,直到 20 世纪中叶才最终被公认确定为 Science 来 主 义 文 学( 吴 岩,2010 :25) 。1903 年,在 日 本
Fiction。雨果 · 根斯巴克当初创造这个词的本意是想 留学的鲁迅则翻译了《月界旅行》 ,并在《月界旅
要突出这类小说的“科学性” 。为了传递原文的文化 行 · 辨言》中这样说道: “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

· 28 ·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6 2015

科学小说始” (转引自陈平原、夏晓红,1989 :51) 。 然科学转向人的思想观念科学化,以传播自然科学


他希望通过科幻小说这种载体生动地传播西方先进 为目的的科幻小说不再符合时代要求,二是因为国
科学文化,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从 1900 年到 1919 年, 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人民基本生存都是问
有 40 多种西方科幻小说被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 题,更无人有心从事处于边缘地位的科幻小说翻译,
民众(姜倩,2007 :227) 。 数量减少导致影响减小, 科幻小说创作也陷入停滞。
这一阶段科幻小说翻译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实
用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译者具有明确的“科学救国” (二)1950-1960 初 :科幻小说翻译与创
的政治目的,主要引进西方科幻小说的科学观,艺术 作的新时代
效果受到忽略;二是译者对源语言的理解有限,特别 解放之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苏联的科幻小说
是对科幻术语不了解;三是很多译者不是从原文直 成为科幻小说翻译的主要来源,占到全部译文的三
接译成中文,而是通过英文、日文等译本转译,比如 分之二(姜倩,2010 :96)。在引入苏联科幻小说
《月界旅行》就是鲁迅从日文译本翻译成中文的,而 的同时,也引入了“科幻小说”这一译法,取代了解
日文译本又是从法语原文的英译本翻译而来(姜倩, 放前普遍使用的“科学小说” ,并沿用至今。
2010 :69) ,经过三次转译,译文的准确性自然难以保 由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繁荣的需要,语言
证;第四,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且改写痕迹明显, 与翻译的标准化也在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的科幻小
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任东升、袁枫,2010 : 说翻译既增加了对原文的忠实度,又兼顾了可读性,
74) 。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两种具体的翻 主要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保留原文文体
译方法上,一是对书名、地名、人名的改编,如凡尔纳 质量,又不局限于原文的句法与顺序,同时增加新的
的 Les Cinq Cents Millions de La Begum(
《蓓根的五亿 脚注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
法郎》 )翻译成《铁世界》 ,柯南道尔的 The Lost World 别利亚耶夫的作品。作为苏联科幻小说的奠基人,

《失落的世界》 )被翻译成具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的 别利亚耶夫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既通过优美
《洪荒鸟兽记》 ,又如方庆周翻译、吴趼人再创作的《电 的语言形象传播大量的科学知识,又对未来进行大
术奇谈》中就将原文的地名改成了中国地名,将原文 胆的幻想,可以说是和凡尔纳、威尔斯比肩的科幻大
的人名改成了中国常见的人名“苏氏马” “林凤美” 师。早在 50 年代,他的一些作品就被陆续译介到我

等;二是小说文体的中国化,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 国,深受读者的欢迎。1955 年,潮锋出版社推出了
行》就采用章回体的形式,还配有诗词。 苏联科学幻想小说译丛,最早以丛书的形式引进苏
早期的西方科幻小说翻译直接促成了中国科幻 联科幻文学作品。这些融科学进步与美好幻想于一
小说这一崭新文类的诞生(孔庆东,2003 :41) 。这 体的科幻小说丰富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的科学
一时期科幻小说创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模仿。1904 精神世界,尤其是滋养了青少年的科幻梦想。
年,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创作了《月球殖民地》 , 受苏联科幻小说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作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湖南湘乡 家创作目的一致而且明确,就是要通过科幻小说将尽
人遇到一个驾驶气球探险的日本人,开始月球旅行 可能多的科学知识传达给广大青少年和儿童读者,并
的故事,显然受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 且描绘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使青少年读者对祖
星期》的影响,是对西方科幻小说中科技设备的移 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郑文光于 1954 年创作的
植。在西方科幻小说的强烈影响下,1905 年徐念慈 《从地球到火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科幻
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谭》 ,实际是对德国《法螺先生 小说,之后的《火星建设者》获得了 1957 年莫斯科
谭》的续写。1908 年包天笑创作了《世界末日记》 , 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小说大奖。郑文光的作品代表了
与美国天文学家 Simon Newcomb 的小说 The End of 同时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整体特点,那就是科普意
the World 很相似(李艳丽,2009 :159) 。处于这一 识与儿童文学特色鲜明,直接为科学普及服务。
起步阶段的科幻小说在创作上与翻译持有相同的目 然而,苏联科幻小说的翻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
的,幻想与现实结合得也较为紧密,如《月球殖民地》 创作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科幻小说学习
就是以救国为主题。 了苏联科幻小说中流行科学的写作风格,多采取乐
虽然这一时期有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 观的未来主义视野,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很难
主”两面旗帜,但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上下对科学 产生深刻而有内涵的作品;另一方面,苏联科幻小
技术的重视都不够,译者与作家的科学知识储备也 说面向儿童的创作目的也改变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
十分有限,因此,这样的社会背景并没有促进科幻小 的初衷,由最初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逐渐转变为提
说的发展,一是由于此时所追求的科学内涵已从自 高儿童对科学的兴趣爱好。这两方面的影响都不利

· 29 ·
中国翻译
2015年 第6期

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 翻译开始了由“少儿科普化”向“社会成人化”的探
科幻小说在中国不受主流文学重视的局面。 索,题材与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并受
到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与接纳。无论是软科幻还是硬科
(三)1978-1983 :科幻小说翻译与创作 幻,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翻译,各有佳作问世。
的短暂春天
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的发展为科幻繁荣提供了 (四)21 世纪 :科幻小说翻译的第二次
良好的背景,国家政策不仅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 浪潮,中国科幻小说对世界科幻小说的
还引发了民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与热情,这一阶 反哺
段科幻小说翻译表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科幻小说 90 年代起,科幻翻译与创作得到复苏,并稳步发
期刊成为除出版之外最大的科幻小说翻译来源,比如 展(Jiang,2013 :122-123) 。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随
1979 年创刊的《科幻世界》与 1981 年创刊的《科幻 着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与国际的交流日
海洋》 。《科幻海洋》创刊之际,茅盾为刊物题写了刊 益增多,科幻小说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与上一
名,高士其、华罗庚、茅以升等科学家、科幻文艺研 个时期相比,首先,这一时期科幻小说的翻译数量大
究专家为其撰稿(钱晓宇,2013 :139) 。这些科幻 幅度增长。据统计,2010 至 2014 年共计出版科幻小
期刊除了刊登中国科幻作家的原创作品之外,还大力 说译著 276 部,远远超过上一时期总和。仅就 2015 年
译介国外优秀的科幻小说,同时开辟专栏与读者探讨 上半年(截至 6 月 7 日) ,我国出版科幻小说译著 70
科幻小说的理论问题,梳理史料与流派研究,持续关 余部,相当于上一年全年的出版总数(2014 年为 75
注世界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的最新动态;二是科幻小 部) 。其次,在国外科幻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也呈
说的译者由过去的作者、诗人、文学家转向外语专业 现出多元化趋向。虽然,以太空歌剧(space opera) 、
毕业的学生(周馥郁,2011 :33);三是文本的选 另类历史(alternate history)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仍然
择权从译者转向了出版社和编辑,选择更加具有开放 是这一时期科幻翻译的主流,然而技术惊险 (techno
性与多样性,与 50 年代主要翻译苏联科幻小说相比, thriller)、赛博朋克(cyberpunk)
、蒸汽朋克(steampunk)

这一时期更倾向于翻译西方的科幻小说,特别是发展 军事科幻、社会科幻等题材也开始得到翻译,体现出
强劲的美国科幻小说。无论是科幻小说译者、创作者 中国科幻读者对科幻文学欣赏的多样诉求。再者,出
还是科幻小说的读者,都在这一时期大大扩展了视 现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翻译作品。这一时期
野。这一时期以图书形式出版的科幻翻译小说达 216 除了对一些科幻经典如儒勒 · 凡尔纳、艾萨克 · 阿西
部,其中以 1980-1983 年最为集中,占这一时期翻译 莫夫的作品的重译、补译① 和重印,主要集中在当代
总量的 70%(周馥郁,2011 :18)。 科幻作家的作品上,国别也从英法两国逐渐扩大到包
到了 80 年代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达到了 括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波兰、瑞典等国在内的更
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科幻小说频繁出现在《人民 广泛地域的科幻文学作品。除优秀科幻作品和名家
文学》 、《北京文学》 、《上海文学》、《当代》、《小说 名作外,这一时期还对西方科幻小说相关的研究产生
界》等重要文学期刊上,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 了关注,翻译了一些科幻经典文论,如《科幻小说面
刘兴诗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四大金刚” (孔庆东, 面观》 (Posi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in Science Fiction)
2003 :42)。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风行 (2011) 、《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 (How to
全国,在青少年中掀起了巨大的影响,他于 1980 年 Write 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2015) 。
当选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亚洲地区的唯一 在科幻翻译两次浪潮的持续影响下,中国的科
理事,是他促使中国科幻小说第一次走向世界。郑 幻小说创作在硬科幻与软科幻方面都有所成熟(陈
文光创作的《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 捷,2014 :47) ,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新生代科幻作家,
小说。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78 年刊 如星河、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等人。中国科
登在《人民文学》上,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刊 幻小说创作的成熟一方面体现在对西方科幻题材的
物第一次刊登科幻小说。 写作手法的熟练驾驭上,如刘慈欣作为硬科幻的代
然而,在 1983 年的思想整风运动中,科幻小说被 表,擅长描绘宏大的宇宙背景和利用科学知识构建
贬低为“精神污染” ,学界指责科幻小说格调低俗、宣 他想象中的世界,而韩松跟随着软科幻小说翻译的
扬伪科学、揭露社会黑暗面,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脚步,将科幻小说作为思考社会问题的工具,这种个
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发展再次陷入沉寂。但不 人风格与书写主题的反差反映了中国科幻作家对科
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的数量 幻传统的理解与学习。在具体写作手法上韩松对善
与影响,都是之前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科幻小说的 于运用荒诞手法的科幻作家詹姆斯 · 冈恩(James E.

· 30 ·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6 2015

Gunn)有所借鉴,其科幻作品时空错综复杂、变化莫 Fiction & Fantasy Translation Award)(旨在奖励每一年


测,难以理清逻辑脉络。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科幻 度由其他语言翻译成英文的优秀科幻奇幻小说)评
小说的本土元素上。在翻译与学习西方科幻小说的 选中,台湾作家黄凡的《零》获得长篇类奖项,大陆
同时,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作家们意识到,中国科幻 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获得短篇类奖
小说的创作必须立足于本民族,关注本国的社会、思 项。宋明炜编辑的香港《译丛》中国科幻专辑,翻译
想、传统与生活,只有建立起扎实的民族根基,才可 了晚清和近二十年共 13 篇华语科幻小说。2013 年香
能独立于世界科幻小说之林(王卫英,2008 :66) 。 港作家董启章的《地图集:一个想象的城市的考古
许多作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创作出很多具有中 学》 (Atlas: The Archaeology of an Imaginary City)获得
国特色的科幻小说,推动中国科幻小说的本土化进 第三届“科幻奇幻文学翻译大奖”长篇类奖项,入围
程。一些“新生代”作家以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掌 作品还包括陈楸帆和夏笳的小说《沙嘴之花》和《百
故为创作素材,重新诠释古代文明(如杨鹏的《太 鬼夜行街》 。也是从这一年起,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
空三国志》 、《太空 36 计》等) ,或展开现代科技文 世界》 (Clarkesworld)定期发表一篇中国科幻小说的
明与古老文明的对话,借以批判现代文明的浮躁,怀 英文翻译,截至 2015 年上半年已发表的作品包括韩松
念传统文化(如江渐离的《伏羲》 )。 的《安检》 (Security Check,2015.7) 、陈楸帆的《开光》
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对 (Coming of the Light,2015.3) 、夏笳的《2044 年春节
世界科幻小说的反哺。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海外输 旧事》 (Spring Festival: Happiness, Anger, Love, Sorrow,
出由来已久,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记录是 1964 年由 Joy,2014.9)等十篇。而 2014 年 11 月,全球知名的
James E. Dew 翻译成英文的老舍长篇科幻小说《猫 权威科幻类文学出版社之一托尔图书出版公司(Tor
城记》 。但最初的翻译非常零散,并没有形成规模。 Books)出版了由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的《三
从 表 1 中 可 以 看 到,2000 年 之 后 中 国 科 幻 小 说 被 体》第一部,上市三个月内,全球销量已超 2 万册,
翻译成英文译出的作品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 位列“2014 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 ,相继获得雨果奖
2010 年之后仅 5 年的时间已有 67 部,差不多是之前 (Hugo Award) 、星云奖(Nebula Award)③、坎贝尔奖
40 年总和的 5 倍(见表 1),证明了中国科幻小说发 (John W. Campbell Award)
、普罗米修斯奖(Prometheus
展的巨大潜力。 Award)、轨迹奖(Locus Poll Winners)等多项科幻小
说世界大奖的提名,并于今年 8 月 23 日最终获得雨
表 1. 中国科幻小说英译情况
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些提名与获奖充分证明国际
年代 译出英文作品数量(部)
2010- 至今 67
科幻界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认可。2015 年,哥伦比亚版
2000-2009 5 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幻小说英译计划即将完成出版。这
1990-1999 0 种反哺还在继续,刘慈欣的《三体》第二部已于今年
1980-1989 8
1970-1979 1
8 月出版,第三部英文版业已完成,将于明年在海外出
共计 81 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原创科
幻小说“走出去” ,与世界科幻小说读者共享。
除英文外,中国一些优秀科幻小说还被翻译成
纵观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
意大利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可以说在非英语国家中
现其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向:首先,科幻小说的翻译
也有一定的影响(见表 2)。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对社会变革的一种
表 2. 中国科幻小说各语种译出情况② 文化响应。但其中不同时期的科学观对科幻小说翻译
语种 译出作品数量(部) 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翻译
英语 81 的发生是当时“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实践,反映出
意大利语 25
日语 22 当时国人对西方强大科技的崇尚与向往,并在一定程
德语 8 度上推动反封建、建立新民主的社会变革,这就是为
法语 2 何这一文类在当时被称为“科学小说”;新中国成立
波兰语 2
韩语 1 初期提出“向科学进军” (1956)的口号,本应为科
瑞典语 1 幻小说的翻译提供良好的氛围,但在总的指导原则上
共计 143 却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即科幻小说应当反映
2012 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从 科学思维的想象过程和消除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年起,中国科幻小说开始受到国际科幻界的频频 的未来景象(Wu,2013 :4) ,也就是侧重于“科幻”
关注与认可。在第二届“科幻奇幻翻译奖” (Science 中的“科学”因素,并强调科技为共产主义服务的政

· 31 ·
中国翻译
2015年 第6期

四、问题与展望
治目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下,科幻小说的翻译自
然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改革开放为科幻小说的翻译提 中国科幻小说的迅猛发展与不断推陈出新,以及
供了良好的契机,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世界科幻文学界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关注与认可,推动
产力”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文学类别逐渐摆脱自己长期被边缘化的境遇,开
极大推动了西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然而,在经 始向文学中心靠拢。随着《三体》系列小说在国内
历了几年短暂的繁荣期之后,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翻 外引起的巨大轰动,2012 年第三期《人民文学》以
译却因受到“伪科学”的指摘而几乎陷于停滞。新世 特选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微纪元》 、 《梦之海》 、《诗
纪的人们对科技采取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从而迎 缘》和《赡养上帝》等 4 篇旧作,这是自 1978 年刊
登《珊瑚岛上的死光》后时隔 30 年《人民文学》再
来了科幻小说翻译的复兴。从科幻小说的翻译历程可
次关注科幻作家。中国科幻文学的兴盛还引起了学
以发现,科幻小说的翻译宛如科技历史长廊,展出不
术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2010 年 7 月韩松和飞氘以
同时期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对我们今天认识与展
科幻作家的身份应邀参加了上海“新世纪十年文学:
望科技的作用与价值不无裨益。
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 ,随后《南方文坛》在 2010
其次,从译者的知识素养与构成来看,科幻翻译
年第 6 期组编了“当下中国的科幻文学”专辑,这是
译者群逐渐由初期的文人作家转为精通外语或理工科
主流文学评论界第一次对中国科幻文学进行集中全
专业背景的人士。早期从事科幻小说翻译的文人作家
面深入的介绍。2011 年 5 月,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在
学识背景也较为复杂,不一而足,包括旧学(如林纾)

北京大学做了题为《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
新式西学(如茅盾、程鹤西)、新旧融合(如孙毓修)

迅到刘慈欣》的演讲,将科幻文学看作是“过去的十
海外留学经历(如鲁迅、杨心一) 。鲁迅本人也有特
到二十年里面,中国现代叙事方面所呈现的一个新的
殊的地方。他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但他具有地质学、
转折” 。同年 8 月,第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在上
矿产学、医学等现代学科知识,又是在日本学习医学,
海作协召开,其中的“韩松科幻小说”专场会议更是
之后才放弃专长,转向创作。尽管背景不同,但 1949
文学研究领域第一次对科幻文学进行专题研讨。2015
年以前仍以文人作家和翻译家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比较文学》在第 3 期开设“科幻文学”专栏,
年,
的科幻小说译者具有良好的双语背景,多为外语专业
发表了一组以“全球化时代的科幻文学: 晚清与当代”
人才。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科幻小说译者中不少还
为主题的研究文章,代表了“北美与中国学者对于科
具有计算机、化工、系统工程或电子工程等专业学科
幻文学,以及通过科幻来理解历史与当前的时代的
背景。2010 年起,愈来愈多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走出
探索”(主持人的话) 。此外,中国学者还努力将科幻
国门,进入世界科幻的视界,同样离不开科幻文学译
文学研究推向海外,进行学术交流。2013 年国际科
者的努力。这其中美籍华人刘宇昆用力最勤,成就最
幻理论杂志《科幻研究》 (Science Fiction Studies)出
多,他本人既从事科幻小说创作,又积极将中国科幻
版中国专辑,发表了吴岩、宋明炜、刘慈欣等十位作
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目前翻译和发表了 38 篇
者的文章,分四个方面向西方介绍中国科幻文学的发
中国科幻短篇小说,两部科幻长篇小说。
展,包括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各不同时期,如晚清、民
第三,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出版发行也逐渐由译者
国、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情况,中国科幻在外国的
选译、分散出版的方式转为以科幻杂志与出版机构为 译介情况研究,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研究和中国科幻电
主导的体制化运作,杂志和出版社在科幻小说的翻译 影研究等。这一中国专辑的出版对中国科幻的国际
中发挥越来越主要的作用,这与晚清由官方主导转为 影响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以“科幻”为主
留学生主译的科技文本翻译操作方式恰恰相反(洪 题的学位论文研究也不断丰富,2003 年起北京师范
卫、杨跃,2014 :41)。早期的科幻小说翻译多发表 大学文学院吴岩教授就开始招收“科幻文学”硕士
在文学杂志中,如《小说林》 、
《小说月报》等。自改 研究生,2015 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给蓬勃发
革开放之后,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有了自己专属的杂 展的科幻文学与科普界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志,包括《科幻世界》 、
《科幻海洋》、
《科幻世界博览》、 可以看到,长期处于“边缘”的科幻文学终于有
《科幻大王》 。随着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个别杂志, 了进入“中心”的动向。然而,遗憾的是,科幻文学
如《科幻世界》还专门推出《译文版》 ,集中向国内 创作及其研究所引发的热潮并未在翻译研究领域激
读者译介国外科幻文学精品。2003 年,科幻世界杂 起同样的兴趣与关注。与科幻文学创作和研究热闹
志社又组织出版“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目前已推出 非凡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幻文学翻译研究一
140 多部世界各国科幻名著。无论是在短篇还是中长 直冷冷清清,乏善可陈,并没形成整个翻译研究一个
篇上,当前我国科幻小说翻译可以说是门类齐全,题 可以持续关注的领域。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学者有两
材多样,规模是个别译者所无法达到的。 位。浙江大学郭建中教授长期从事外国科幻小说的
· 32 ·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6 2015

翻译与研究工作,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幻文学翻译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理论家。早在 1991 年郭建中教授就获得了世界科幻 [3] 邓健 .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 1900-1919 年科幻翻译对中国的
影响 [D]. 重庆大学,2007.
小说卡佩克翻译奖,并主编和翻译《外国科幻小说译 [4] 郭建中 . 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 [M]. 北
丛》达 40 余部,他还与美国科幻作家、评论家和科幻 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4.
史学家詹姆斯 · 冈恩共同编辑翻译了《科幻之路》 (六 [5] 郭建中 . 关于 SCIENCE FICTION 的翻译问题 [J]. 上海科
技翻译,2004(2): 52.
卷本,1997-1999)
,是第一部以中文全面介绍国外科
[6] 郭建中 . 中国科幻小说盛衰探源 [J]. 杭州大学学报,
幻文学史的理论书籍。在科幻翻译研究方面,郭教授 1992(1): 87-90.
的《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则是任何 [7] 郭延礼 .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
涉足科幻翻译与研究人士的必读书目。在他的促成 版社,1998.
[8] 韩松 . 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 [J]. 南方文坛,2010(6):
下,杭州大学外语系成立了中国首个“科幻文学研究 28-30.
所” ,然而这个研究所存在的时间不长,作为研究单 [9] 洪卫、杨跃 . 再读鲁迅—鲁迅早期科技文本及科学小说
位所造成的影响也有限。复旦大学姜倩博士的博士 翻译考量 [J]. 中国翻译,2014(2) :39-43.
[10] 黄禄善 . 是“科幻小说” ,还是“科学小说”? [J]. 上海
论文《幻想与现实: 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科技翻译,2003(4): 42-44.
(2006)主要探讨 20 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接 [11] 姜倩 .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翻译—简评清末民初科幻小
受,既有宏观历史梳理,又选取不同时期典型科幻作 说的译介 1900-1919[A]. 胡庚申 .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
品做微观分析,揭示了译介过程中翻译与历史和社会 转向与拓展 [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 姜倩 . 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D].
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除以上两部专著外,多为零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0.
的研究论文(任东升、袁枫,2010 ;任冬梅,2012 ; [13] 孔庆东 . 中国科幻小说概说 [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Jiang,
2013;
洪卫、杨跃, 2014)和硕士学位论文(邓健, 2003(3): 37-45.
[14] 李艳丽 . 清末科学小说与世纪末思潮 —以两篇《世界
2007 ;袁枫,2009 ;支之,2011 ;曾婷,2012 ;陈
末日记》为例 [J]. 社会科学,2009(2) :157-167.
捷,2014 ;吕婕,2014) ,且清末民初时期科幻小说 [15] 吕婕 . 1900-1919 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社会学研究 [D]. 华
翻译研究较为集中,从数量、深度和广度上看都是远 中师范大学,2014.
远不够的,尤其未能反映新世纪科幻小说翻译的新动 [16] 任冬梅 . 论鲁迅的科幻小说翻译 [J]. 现代中文学刊,
2012(6) :90-93.
向与特征。究其根本原因,当前科幻小说翻译研究遇 [17] 任东升、袁枫 . 清末明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探
冷主要还是与我们对科幻小说的认识有关。长期以 究 [J]. 上海翻译,2010(4): 72-76.
来,科幻小说一直被视为“儿童文学”或“通俗文学” [18] 王卫英、张懿红 . 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本土化进
程 [J]. 贵州社会科学,2008(6): 62-66.
的范畴而不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今后
[19] 王德威 .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 [N].
的翻译研究可以开拓视野,给予科幻文学翻译更多的 文艺报,2011-6-3.
关注,因为我们认为,科幻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认识 [20] 吴岩 . 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 [J]. 南方文坛,2010(6): 25-28.
[21] 叶永烈 . 纪念中国科幻小说百年 [N]. 中华读书报,2004-
科幻文学翻译与社会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
9-15.
指导科幻文学翻译实践,助力于科幻文学的“拿进来” [22] 袁枫 . 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探究 [D]. 中
与“走出去” ,推动中外科幻文学之间的交流。 国海洋大学,20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 [23] 新华网 .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全球销量逾 2 万册
位列“列科幻小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EB/OL]. [2015-2-6].
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成果。
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5-02/06/c_127464570.
htm.
注 释 [24] 曾婷 . 接受理论视域下科幻小说翻译—以阿瑟 · 克拉克
① 例如,阿西莫夫于 1955 年完成的《永恒的终结》 (The 《太空漫游》系列汉译为例 [D]. 中南大学,2012.
End of Eternity)一直没有中文译本,2014 年崔正男将该 [25] 支之 . 科幻虚构词与特殊表达法的翻译研究——以科幻
小说《深渊上的火》为例 [D]. 重庆:西南大学,2011.
书翻译为中文,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26] Jiang Qian. Trans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② 以上数据均来自“华语科幻奇幻对外翻译资料站(http://
Fic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J].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tcsff.org/index.php?nfssp=index)
”。
2013 (1): 116-132.
③ 星云奖与雨果奖是科幻小说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合称 [27] Wu Yan.“Great Wall Planet”: Introducing Chinese Science
“双奖” 。其中,雨果奖还被称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Fiction[J].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013(1):1-14.
如果一部小说能同时拿到“双奖” ,就标志着它已经毋庸
置疑地进入了经典作品的殿堂。
[ 作者简介 ] 王雪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参 考 文 献
刘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
[1] 陈捷 . 2000-2012 年西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D]. 四川 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
外国语大学,2014. [ 作者电子信箱 ] goldwayne@hotmail.com
[2] 陈平原、夏晓红 . 20 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 lindaliupiner@163.com
· 33 ·
中国翻译 英文摘要
2015年 第6期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Toury’s Notion of Assumed Translation: A Contextual Analysis


ZHANG Daozhe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5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oury’s notion of assumed transl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To this end, we look into this concept’s relation to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whole, its constitutive elements and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s well as the crucial functions it
has been performing in DTS. As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our investigation, assumed translation lays claim
to conceptual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primarily through its emphasis on the need to
contextualize the object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to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function, the process and
the product of translation are inter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Keywords: assumed translation; DTS; contextualization; methodology

Poetry Translation as Poetic Dialogues: With Paul Celan as a


Case in Point
WU Jiangua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22

Abstract: In poetry translation, whether the translator is him- or herself a poet also would mak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is is illustrated tellingly by Paul Celan’s German translation of Russian poets such as Blok, Esenin
and Mandelstam. In attempting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impossible that is poetry translation, Celan, himself
a notable poet, would insist on the translator’s independence. By adopting a wide range of strategies, including
syntactic restructuring, lexical and syntactic amplification, meaning transfer and the use of synecdoche, he
integrate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s and poetic understanding into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his renditions,
conducting what in effect is a poetic dialogue with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words: translation; poetics; dialogue; Celan; Russian poetry

Science Fiction Transl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WANG Xueming & LIU Y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p.28

Abstract: Science fiction (SF), a literary genre tha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in
China, came from the West by way of transla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is country a century ago, SF as
translations into Chinese and as original literary creations in Chinese have been developing side by side with
each other, progressing together through three distinct phases: the initial translations-of-foreign-SF-works-only
phase;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SF translations comingled with imitative SF writings by local authors; and the
current phase that sees original SF writings in Chinese mushrooming up and even getting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In tracing SF’s first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we identify several peak periods
in its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d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periods of intensive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
had impacted on indigenous SF writings in Chinese. In addition, we identify the generic features and the general
trend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SF translation as well, throwing light in particular on its marginalization so far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We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paying more scholarly attention to this genre of
translation as a way of promoting China’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Keywords: science fiction; translation; writing; marginalization

· 12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