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 20 卷 第 3 期 古 地 理 学 报 Vol. 20 No.

3
2018 年 6 月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Chinese Edition) Jun. 2018

文章编号: 1671-1505( 2018) 03-0477-12 DOI: 10.7605 / gdlxb.2018.03.035

*
黄河晋陕峡谷 1.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刘运明
安庆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摘 要 对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 4 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河曲地区共发
现 3 级河流阶地,更高的则为唐县期宽谷; 唐县期宽谷的海拔高度约 1000 m ( 拔河高度 150 m) ,而 3 级河流阶
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 110 m、80 m 和 12 m。黑峪口地区也存在唐县期宽谷,宽谷之下发育 5 级河流阶地,唐
县期宽谷西高 东 低,海 拔 高 度 位 于 970 m 和 940 m 之 间,5 级 河 流 阶 地 的 拔 河 高 度 分 别 约 为 130 m,80 m、
50 m、12 m 和 4 m。延水关地区共发现 6 级河流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期间形成,6 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
180 m、130 m、95 m、50 m、20 m 和 4 m。壶口地区共存在 8 级阶地,也全部为第四纪期间的阶地,阶地的拔
河高度分别约为 260 m、210 m、180 m、120 m、80 m、60 m、35 m 和 15 m。对壶口最高阶地进行了地层学研
究,发现这一阶地上覆厚度约 110 m 的黄土地层,黄土层的最底部为 L13,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古土壤断代都指示
了这一阶地的形成时间在距今 1. 1 Ma 左右。综合晋陕峡谷地区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3. 3 Ma 之前,鄂尔多斯地
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古黄河在此夷平面上主要以侧蚀拓宽为主,下蚀极其微弱; 3. 3—
1. 1 Ma,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黄河小幅度下切; 而 1. 1 Ma 以来,受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的
影响,黄河发生剧烈下切,1. 1 Ma 阶地和晋陕峡谷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形成。
关键词 晋陕峡谷 黄河 河流阶地 阶地年代 黄土
作者简介 刘运明,男,1977 年生,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演化等方面的研
究。E-mail: npku@163.com。
中图分类号: P534. 63 文献标志码: A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errace about 1. 1 Ma


along the Shanxi - Shaanxi Gorge and its tectonic background

Liu Yun-M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133,Anhui

Abstract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on river terraces was carried out in Hequ,Heiykou,Yan-


shuiguan,and Hukou along the Shanxi -Shaanxi Gorge of the Yellow River. Three terrace staircases and one
strath were found in the Hequ area. The strath was formed during the Neogene ( Tangxian Age) and hence
is named Tangxian Strath,whereas the terrac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overlapped
aeolian deposits. The altitude of the Tangxian Strath is about 1000 m ( 150 m above local modern Yellow
River) . Heights of three terraces above local modern Yellow River are 110 m,80 m and 12 m. Development
of five terrace staircases below the Tangxian Strath was also found in the Heiyukou area. The Tangxian Strath

* 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编 号: 40901006) 资 助。[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
40901006) ]
收稿日期: 2018-03-08 改回日期: 2018-03-22
478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is higher on the western bank and lower on the eastern bank and has an altitude ranging from 940 m to
970 m. The heights of these five terraces above modern Yellow River are 130 m,80 m,50 m,12 m,and 4
m. Six terrace staircases are present in the Yanshuiguan area. The heights of these terraces above local mod-
ern Yellow River are 180 m,130 m,95 m,50 m,20 m,and 4 m. Eight terrace staircases were counted
in the Hukou area. The heights of river terraces in this area are 260 m,210 mm,180 m,120 m,80 m,
60 m,35 m,and 15 m. In both Yanshuiguan and Hukou areas,all the terrac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studies at the Hukou area indicate that the topmost terrace is overlain by a layer of
loess which is about 110 m in thickness. Oriented loess samples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the highest terrace
in the Hukou area. Twelve paleosols were counted,and L13 is recognized in the lowest part of the section.
Magnetostratigraph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errace was formed around 1. 1 Ma B. P. Three stages of the
Yellow River can be divid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 terraces and Tangxian Strath along the
Shanxi -Shaanxi Gorge. Firstly,Ordos Block experienced a long stable phase before 3. 3 Ma B. P.,when
the Tangxian Strath formed. Dominant process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is stage was lateral cutting with
minimal downcutting. The second stage was during 3. 3 Ma B. P. to 1. 1 Ma B. P. The stable Ordos Block was
probably disrupted,and the Yellow River experienced a slight downcutting. After 1. 1 Ma,the Yellow River
suffered significant downcutting. The Yellow River terrace about 1. 1 Ma and the Shanxi -Shaanxi Gorge were
formed due to a quick uplift of the Ordos Block during this period.
Key words Shanxi -Shaanxi Gorge,Yellow River,river terrace,terrace age,loess
About the author Liu Yun-Ming,born in 1977,is a lecturer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 on river evolution.

1 概述 振海,1995) , 甚至可能出现 于 中 新 世 晚 期 ( Lin


et al.,2001; 刘 运 明 等,2007; 王 小 燕 等,2013;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
刘运明,2017) ,当时河流的上游可能已经达到现
是新生代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 ( Li,1991) , 这次
今青铜峡一带 ( 袁宝印等,2012) , 早成说的观点
事件不仅使青藏高原成为平均海拔高度达 4000im
近年来得到了河套盆地钻孔资料 ( Li et al.,2017)
的 “世界屋脊 ” ( Yin and Harrison,2000) , 其影
和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Nie et al.,2016) 等方面研
响甚至波及中国的山西地堑系以及俄罗斯的贝加尔
究的支持。“晚成说” 认为晋陕黄河水系的形成是
湖地区 ( Molnar and Tapponnier,1975; Tapponnier
and Molnar,1976) , 对东亚 季 风 乃 至 全 球 的 大 气 相当晚的,大致自晚更新世以来才由下游向上游串

环流也产生了重要影 响 ( Molnar et al.,1993; An 通形成外泄水系 ( 张抗,1988) , 这一观点很重要


et al.,2001; Fan et al.,2015) ,是驱动中新世以来 的一个证据便是三门古湖在这一时期消失 ,为黄河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风尘堆积的一个重要因子 ( Guo 切穿三门 峡 所 致 ( Wang et al.,2002; Jiang et al.,
et al.,2002)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的巴颜喀 2007; Zheng et al.,2007) 。除此以外,更多的学者
拉山,奇特的 “几 ” 字形流路表明其形成和演化 依据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认为黄河形成于第四
深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下的构造格局的控制 ( Li 纪的早中期 ( 朱照宇,1989; 岳乐平等,1997; 程
et al.,1997; 袁宝印等,2012) 。 绍平 等,1998; Pan et al.,2005; Sun,2005; Li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历来是中外地质地理学者们 et al.,2014; Hu et al.,2016) , 这一观点可以称之
关注的重大问题。 张抗 ( 1988) 总结了有关黄河 为 “中成说”。
发育的意见,将黄河的发育概括为 “早成说 ” 和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历史悠长,由
“晚成说”2 种观点。 持 “早成说 ” 观点的学者认 于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上观点都未被普遍接
为,流经晋陕峡谷的现代格局的黄河形成于上新世 受 ( 袁宝印等,2012) , 但不同观点的碰撞无疑会
之前 ( 王乃樑,1956; 李容全,1988; 袁宝印和王 推动地理学者对黄河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新近纪以
第 20 卷 第3期 刘运明: 黄河晋陕峡谷 1. 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479

来,黄土高原大部连续堆积了厚层的风成红土和黄 流比降急剧降低,河谷宽浅,发育地上河,最终在
土地层 ( Ding et al.,1999) , 为区域内河流阶地的 山东东营一带注入渤海。
测 年 提 供 了 便 利 ( Pan et al., 2003; Hu et al., 黄河自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喇嘛湾镇向南至
2016) 。作者在晋陕峡谷地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野 禹门口一段为著名的晋陕峡谷 ( 图 1) , 整个晋陕
外考察,对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 4 个地区 峡谷长约 700ikm, 自北向南纵贯黄土高原, 河面
的河流阶地进行了测量,并对壶口地区的最高阶地 的海拔高度由 1000im 左右下降为不足 400im, 河
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合作者在晋陕峡谷早期的工 流两岸崖壁陡立, 河流湍急 ( 中国科学院 《中国
作,对晋陕峡谷最高阶地的发育及其构造背景进行 自然地理》 委员会,1980) 。 自喇嘛湾至山西保德
了探讨。 县天桥水库,黄河流经区的基岩主要是下奥陶统的
灰岩,区域内的河曲县周边则为二叠系砂页岩 ( 马
2 区域概况与阶地序列 丽芳,2002) 。保德天桥水库向南至乡宁县, 流经
区的基岩为三叠系的砂页岩, 河流长度近 500ikm,
2. 1 区域概况 至禹门口一带则又转变为灰岩 ( 马丽芳,2002) 。
黄河源远流长, 全长约 5464ikm, 是世界第 6 晋陕黄河流经岩性坚硬或年代古老的古生界灰岩地
长河, 流 经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极 其 复 杂 ( 张 保 升, 带多形成峡谷,阶地发育少,而岩性较为松软的三
1957) 。黄河自唐乃亥至青铜峡, 河流流经区的地 叠系砂页岩地带则河谷较宽( 张保升,1957) 。
形多为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峡谷地区多出露坚硬
2. 2 阶地序列
的变质岩和火成岩,而盆地则堆积了新近纪的红色
对晋陕峡谷的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
岩系 ( 中 国 科 学 院 《中 国 自 然 地 理 》 委 员 会,
地进行了广泛的实地野外考察和阶地测量 ,现主要
1980)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
对这 4 个地区的河流阶地进行介绍。
响,在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发育了银川地堑系 、河套
河曲地区黄河发育的曲流极为完美 ( 张保升,
地堑系 和 汾 渭 地 堑 系 等 一 系 列 大 型 的 断 陷 盆 地
1957) ,河道向西凸出, 河流沉积分布范围极广。
( Zhang et al.,1998) ( 图 1) , 新生界沉积厚度达数
经考察,本区河谷内存在 3 级黄河阶地,更高位置
千米以上 ( 高胜利等,2007; 李 智 超 等,2015) 。
为唐县期宽谷 ( 图 2 - a) 。 宽谷海拔高度约 1000im
黄河出汾渭地堑系切穿三门峡后进入华北平原 ,河
( 拔河高度 150im) , 谷 面 极 为 宽 阔, 东 西 向 宽 达
7ikm,东部高,靠现今黄河一侧稍低。宽谷上保存
河流砾石层、河漫滩相砂层和淤泥层以及红黏土,
其形 成 年 代 在 8—3. 7iMa B. P. 期 间 ( Pan et al.,
2011; 刘运明,2017) , 为近南北流向的河流侧向
侵蚀迁移所致 ( 刘运明,2017) 。3 级河流阶地覆
盖黄土,为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阶地,河流沉积的宽
度也超过 7ikm。T1 阶地为堆积阶地, 阶地面拔河
高度 12im,阶地顶面覆盖薄层黄土, 河曲县城即
坐落在阶地面上。T2 阶地为基座阶地, 阶地面拔
河高度约 80im,站在河曲县城南的黄河河漫滩上,
可以看到 T2 阶地前缘陡坎。T2 阶地上堆积黄土,
阶地最前缘的陡坎上, 出露 2 条棕红色的古土壤
层。T3 阶地基座拔河高度约 110im 左右, 砾石层
上覆厚层黄土,且阶地前缘与阶地后缘黄土地层厚
图1 晋陕峡谷与黄河河谷横剖面位置 度不一致。阶地后缘的一个剖面,黄土地层厚度超
Fig. 1 Location of the Shanxi-Shaanxi Gorge and measured 过 110im,根据采样时发现的标志层, 该剖面包含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了上砂质层 L9 和下砂质层 L15 ( 图 3 - a) , 剖面底
480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a—河曲地区; b—黑峪口地区; c—延水关地区; d—壶口地区。T1—T8 为河流阶地代号,S2 等为古土壤层代号


图2 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河谷横剖面
Fig. 2 Cross sections of Hequ,Heiyukou,Yanshuiguan and Hukou along the Shanxi-Shaanxi Gorge,Yellow River

部可能发育古土壤 S26。T3 阶地前缘黄土地层厚 为宽广( 图 3 -b) 。


度小得多,邬家沙梁村东的一个剖面,最底部发育 延水关地区黄河发育深切曲流, 东岸为凹岸,
S14,这表明 T3 阶地前后缘形成的年代是不一样 谷坡陡峭,西岸为凸岸, 保存河流阶地 ( 图 3 - c) 。
的,这级阶地是否可以细分需要利用差分 GPS 测 本区共发现有 6 级河流阶地( 图 2 -c) ,受制于考察
量更精确的高程数据。 范围的限制,并未发现唐县期宽谷。 最高的 T6 阶
黑峪口地区发现了 5 级河流阶地和唐县期宽谷 地砾石层之上覆盖黄土,因此 6 级阶地应全部为第
( 图 2 - b) 。 唐县期宽谷西岸高、 东岸低, 海拔位 四纪期间形成。T6 阶地拔河高度 180im, 河流相
于 970im 和 940im 之间,宽度极大,自现今黄河位 砂砾石层之上覆盖厚层的黄土 ( 图 3 - c) , 因未找
置向西一直可追索至邱家墕村一带 ,达 5ikm 以上, 到合适的采样剖面, 具体厚度并未测量。T5 位于
形成年代在 6. 8—3. 3iMa B. P. 期 间 ( 刘 运 明 等, 黄河东岸,河流相砂砾石层之上仅残留极薄层的黄
2007) 。宽谷内存在河流相砾石层, 邱家墕村一带 土,本阶地在西岸仅有极少量侵蚀残存 ,拔河高度
的砾石层上还覆盖厚度近 10im 的灰绿色的湖相层。 约 130im。T2—T4 阶地虽然位于河流的凸岸, 但
5 级阶地中, 除最低的、 拔河高度为 4im 的 T1 阶 阶地宽度也很小,T4 阶地仅覆盖薄层黄土, 未发
地是堆积阶地外 ( 图 3 - b) , 其余 4 级均为基座阶 现砾石 层, 为 侵 蚀 阶 地, 阶 地 拔 河 高 度 约 95im。
地,4 级 基 座 阶 地 的 拔 河 高 度 自 下 而 上 分 别 为 T3 和 T2 阶地存在砾石层 ( 图 3 - d) , 为基座阶地,
12im、50im、80im 和 130im。T2 阶地上的黄土剖 拔河高度分别为 50im 和 20im。 由于阶地面窄, 不
面底部存在古土壤 S1,T3 阶地上覆厚度 33im 的黄 利于厚层黄土的保存,外加植被较为茂密,仅存的
土,剖面中至少存在 4 条古土壤层。T4 阶地上覆 黄土又无良好剖面出露,T2—T4 阶地的年代难以
38im 的黄土地层,包含 7 层古土壤,T5 阶地黄土 通过古土壤断代方法判读。T1 阶地位于河流的西
地层厚度 43im, 剖面中下部存在标志层 L9。4 级 岸,阶地顶面拔河高度约 4im,为堆积阶地。
基座 阶 地 的 形 成 年 代 分 别 为 0. 129iMa、0. 6iMa、 壶口地区共存在 8 级阶地 ( 图 2 - d) , 根据其
0. 87iMa 和 1. 07iMa ( 刘运明等,2016) 。5 级阶地 上覆黄土层判断,8 级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时期形成
中,T1 阶地、T3 阶地和 T5 阶地的阶地面相对较 的。T1 和 T2 阶地为侵蚀阶地, 拔河高度 分 别 约
第 20 卷 第3期 刘运明: 黄河晋陕峡谷 1. 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481

a—河曲 T3 阶地最老的黄土剖面; b—黑峪口黄河西岸河流阶地; c—延水关河流阶地; d—延水关 T3 阶地砾石层;


e—壶口留村 T8 阶地砾石层; f—壶口 T8 阶地前缘保存的裂点。“向北” 等表示相机镜头朝向
图3 黄河晋陕峡谷野外考察照片
Fig. 3 Field photos of the Shanxi-Shaanxi Gorge,Yellow River

15im 和 35im,阶地面上基岩裸露, 河流相沉积比 平台上覆薄层黄土。 壶口 T6 阶地为基座阶地, 拔


较少见,阶地 面 上 个 别 部 位 覆 盖 薄 层 马 兰 黄 土。 河高度 180im,阶地上可见河流相沙层和磨圆很好
T3 阶地为基座阶地, 拔河高度 60im, 在黄河两岸 的砾石,沙层最厚处约 2im,上覆薄层黄土, 厚度
都可见该阶地保存的河流相砂层和砾石层 , 厚度 数米。T7 阶 地 为 基 座 阶 地, 拔 河 高 度 约 210im,
4im 左右,砂层中可见斜层理和砾石透镜体, 砾石 阶地前缘沉积河流相砂砾石层, 厚度约 3im 左右。
层上覆 黄 土。T4 阶 地 为 侵 蚀 阶 地, 拔 河 高 度 约 砾石磨圆很好,向阶地后缘,砾石的磨圆变差,砾
80im,在陕西一侧阶地上覆盖厚度约 15im 的黄土, 石层的厚度也变大, 达 10im 左右, 个别砾石的最
因植被覆盖,无良好剖面出露,古土壤序列无法识 大粒径甚至达 1im 左右。 砾石层之上覆盖 10im 左
别。T5 阶 地 也 为 侵 蚀 阶 地, 拔 河 高 度 约 120im, 右的黄土,在一采石场的黄土剖面,出露 2 条弯曲
在陕西一侧保存完整, 沿河存在明显的基岩平台, 的深红色古土壤, 无法判断其序列。T8 阶地为基
482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座阶地,拔河高度约 260im, 在壶口瀑布景区东岸 层即为上砂质层 L9,是野外采样时确定古土壤层序


的下市村,由于遭受沟谷溯源侵蚀( 图 3 - f) , 该阶 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深度 86im 至剖面底部,共包含
地前缘出露河流相砾石层,厚度约 1im, 向后缘砾 4 条古土壤层,自上而下依次是 S9—S12,古土壤层
石层厚度变小,之后为厚层黄土覆盖。沿该阶地面 之间的黄土紧实,剖面最底部的黄土层为 L13。
向北追索至留村,沟谷内出露的砾石层厚度约 6im 对下市剖面采集了古地磁定向样品 。采样的方
( 图 3 -e) 。T8 阶地覆盖巨厚黄土层, 受地形影响, 法是,首先在层位出露较好的剖面上剥掉风化的黄
自东部山地向现今黄河河谷黄土地层顶部高度逐渐 土层,露出新鲜的原生黄土,用无磁刀在原生黄土
降低,厚度 110 ~ 150im, 黄土内古土壤序列明显, 剖面上切割出平面,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平面的水平
在壶口下市村的剖面中,发现了 12 条古土壤层。 状况并标记方向,最后将标记方向的样品从剖面中
从 4 个地区基座阶地砾石的岩性组成方面看, 取出并包裹编号。L9 之下的地层, 采样间隔为 20
同一地区新老阶地上河流相砾石的组成非常相近 , ~ 30icm,以尽量避免遗漏极性倒转事件,L9 及其
而不同地区河流阶地上砾石的组成不同 。晋陕峡谷 之上的黄土地层, 采样间隔 40 ~ 50icm。 古土壤由
北部河曲地区阶地上砾石的岩性主要为灰岩 ,其次 于含有较多的铁磁性矿物,其磁化率明显较黄土高
为砂岩,此外,还存在一定比例的石英岩。向南至 ( Heller and Liu,1982; 安芷生等,1989) ,在磁化
黑峪口,阶地上灰岩砾石和砂岩砾石所占比重旗鼓 率曲线上表现为峰值,而黄土的磁化率较低,在磁
相当 ( 刘运明等,2007) , 至延水关和壶口, 阶地 化率曲线上表现为波谷。为了更好地突出古土壤的
上砾石的岩性主要是砂岩 ( 图 3 - d,3 - e) , 灰岩砾 磁化率形态,每当遇到红色古土壤层,采样间距重
新改为 20 ~ 30icm。 在采样时, 没有单独采集磁化
石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以小粒径为主。这种情况表
率粉末样品,而是考虑在实验室通过测量定向样品
明,虽然黄河源远流长,但晋陕峡谷地区阶地上保
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提取样品的磁化率 。整个壶口下
存的大多数河流砾石其物源区不会太远 ,主要来自
市剖面共采集有效古地磁定向样品 299 块。
数百千米的范围以内。
所有定向样品都带到挪威卑尔根大学地球科学
系古地磁开放实验室完成测试, 首先用 AGICO 公
3 最高阶地年代的测定 司生产的 MFK1 -FA 磁化率仪测试了样品的磁化率
3. 1 地层与样品采集、测试 各向异性,以获取磁化率数据,然后对样品进行称
重,用以校正质量磁化率,最后再进行热退磁。退
对晋陕峡谷 4 个地区的野外考察表明,最高阶
磁采用自动控温的 MM60 热退磁仪进行,从室温开
地都覆盖有厚层黄土,可以利用古土壤断代和磁性
始,以 30 ~ 60i℃ 为间隔将样品加热, 然后冷却至
地层学的方法获取最高阶地的形成年代 。近期我们
室温后测量其剩磁强度。多数样品的剩磁在退磁温
在河曲地区 T3 阶地上采集了 2 个黄土剖面, 由于
度 580i℃ 时 已 完 成 清 洗, 部 分 样 品 一 直 加 热 到
时间限制,地磁结果暂未获得,但可以根据古土壤
680i℃ 。样品的剩磁采用美制 2G755 型低温超导磁
断代的方法大体获得河曲最高阶地的形成年代 。黑
力仪测量。
峪口地区 最 高 阶 地 的 年 代 已 经 获 取 ( 刘 运 明 等,
2016) ,而延水关最高阶地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采 3. 2 阶地年代的测量结果
样剖面, 因 此 这 里 主 要 介 绍 吉 县 壶 口 镇 下 市 村 风尘堆积的磁化率是季风强弱的一个替代性指
( 36°09'20″N,110°27'35″E) 的一个黄土剖面及其 标 ( An et al.,2001; Qiang et al.,2001) ,不同剖面
年代学研究结果。 整个下市剖面的厚度约 110im, 磁化率进行对比, 可以了解剖面地层的完整程度。
剖面上部约 72im 厚的黄土共包含 8 条古土壤层, 依据磁化率各项异性提取的磁化率曲线如 图 5 左所
自上而 下 依 次 为 古 土 壤 S1—S8, 古 土 壤 发 育 好, 示,该曲线与前人在洛川剖面所得到的磁化率具有
古土壤之间的黄土呈灰黄色,土层不紧实。深度约 很好的可比性,一些标志层如古土壤 S5 和上砂质
72 ~ 86im 的黄土层质地较粗, 特别是古土壤 S8 之 层 L9 都能很好地一一对应, 特别是上砂质层 L9
下的厚度约 2im 的黄土层,质地最粗,对野外采样 中都 记 录 了 一 条 弱 古 土 壤 层 L9SS1 ( 安 芷 生 等,
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层厚度约 14im 的黄土地 1989; 鹿化煜等,1996) 。 但壶口下市剖面与洛川
第 20 卷 第3期 刘运明: 黄河晋陕峡谷 1. 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483

图4 黄河晋陕峡谷下市剖面典型样品的退磁曲线与向量图
Fig. 4 Typical demagnetization curves and vector component diagram of samples from Xiashi Section
at Hukou in the Shanxi-Shaanxi Gorge,Yellow River

剖面在地层厚度方面是不同的,自地表开始至黄土 仅存在 1 个向量, 次生向量与原生向量无法区分。


层 L13, 洛 川 剖 面 的 厚 度 仅 74im 左 右 ( Liu and 上砂质层 L9 中有些样品较为特殊, 样品在常温时
Sun,2012 ) , 而 在 壶 口 下 市 剖 面 中, 自 地 表 至 携带的剩磁强度就比较弱, 在退磁温度为 250i℃
L13,地层厚度超过 110im,比洛川剖面厚 36im 左 时,剩磁基本被清洗完毕, 此后, 随温度的增加,
右。其可能的原因是, 河流下切后,T8 阶地的宽 剩磁强度变化不大,干扰信号较为明显。
度足够大,废弃河道的地貌部位相对处于较低的位 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壶口下市剖面共出现了 3
置, 有 利 于 黄 土 堆 积。 此 外, 我 们 与 Hu 等 段正极性时和 3 段反极性时 ( 图 5) , 剖面上部近
( 2016) 在壶口地区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比较, 不同 70im 的正极性时 N1 包含了古土壤 S1—S8 共 8 条
之处主 要 有 两 点: 一 是 在 整 个 剖 面 的 厚 度 方 面, 古土壤层, 对 应 于 标 准 极 性 柱 ( Cande and Kent,
Hu 等研究的黄土剖面厚度约 130im, 比下市剖面 1995) 的布容正极性时, 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反
厚 20im,主要原因是 Hu 等 ( 2016) 研究的剖面 极性时的界限 ( B / M) 位于深度约 70im 的古土壤
古土壤 S1 之上的地层更完整, 而下市剖面位于阶 S8 中, 与 黄 土 高 原 洛 川 标 准 剖 面 ( 刘 维 明 等,
地最前缘,越是靠近剖面顶部, 黄土越不容易保 2010) 一致。中间一段正极性亚时 N2 位于上砂质
存。二是在壶口下市剖面中, 上砂质层 L9 的厚度 层 L9 之内,标准极性柱中并没有记录这一极性事
近 14im,而 Hu 等研究的 2 个黄土剖面中,上砂质 件,因此极性柱用灰色表示。关于这一段正极性亚
层 L9 的厚度都很小,仅 3im 左右。 时的成因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是
古地磁的退磁曲线和矢量图表明 ( 图 4) ,多数 一次极性漂移事件 ( Zheng et al.,1992,2007) , 也
反极性样品都包含 2 个向量,1 个次生向量和 1 个 有学者认为是重磁化现象 ( Wang et al.,2005) 。 最
原生特征向量, 次生向量在温度 280i℃ 时被清洗 近的研究表明,L9 的这段正极性亚时还可以继续
掉,为次生黏滞剩磁,此后,原生特征向量出现并 细分 ( 王 荣 华 等,2016) 。 最 底 部 的 正 极 性 亚 时
随退磁温度升高稳定趋向原点。而多数正极性样品 N3 位于深度约 92 ~ 103im 的黄土地层中, 跨越了
484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图5 黄河晋陕峡谷壶口下市剖面的磁化率和古地磁结果及与标准极性柱 ( Cande and Kent,1995) 对比


Fig. 5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magnetostratigraphy of Xiashi Section at Hukou in the Shanxi-Shaanxi Gorge,Yellow River,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scale ( Cande and Kent,1995)

古土壤 S10—S12, 对应于标准极性柱的贾拉米洛 在形成时间上与 Hu 等 ( 2016) 在壶口地区相似拔


事件。贾拉米洛事件的起始时间为 1. 07iMa B. P. 河高度测得的阶地形成年代一致, 基本上确定了
左右, 结 束 时 间 为 0. 99iMa B. P. 左 右, 据 此 判 1. 1iMa B. P. 阶地在壶口地区是存在的。 河曲地区
断,壶口 T8 阶地的形成年代应该在 1. 07iMa B. P. 虽无确切的年代数据,根据野外采样时识别的标志
之前,结合剖面的沉积速率,这级阶地的形成时间 层 L9 推算, 河曲地区 T3 阶地前缘黄土层底部存
在 1. 1iMa B. P. 左右。 在 古 土 壤 S14, 表 明 河 曲 T3 阶 地 前 缘 形 成 于
1. 2iMa B. P. 之前 ( Heslop et al.,2000; Sun et al.,
4 讨论 2006) 。山西兴县黑峪口地区 T5 阶地前缘, 作者
曾做过古地磁和 ESR ( 电子自旋共振 ) 的年代学
4. 1 晋陕峡谷 1. 1iMa 阶地及其成因
工作, 给 出 的 年 代 为 1. 07iMa 左 右 ( 刘 运 明 等,
通过对壶口下市剖面磁化率曲线和古地磁结果 2016) 。Pan 等 ( 2012) 在陕西吴堡进行过阶地古
分析,壶口地区 T8 阶地的形成年代为1.1iMaiB.P., 地磁年代学研究,得出吴堡黄河最高阶地的年代在
第 20 卷 第3期 刘运明: 黄河晋陕峡谷 1. 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485

1. 2iMa 左右。位于延水关一带的 T6 阶地虽无进行 龄则应为 0. 8iMa 左右。 因此, 如果黄河的形成是


年代学工作,但根据该阶地上的黄土地层和阶地特 由于河流在 1. 2iMa B. P. 溯源袭夺造成, 则河曲
征来看,该阶地的形成年代与上述阶地基本类似。 等地 1. 2iMa 阶地与壶口等地 1. 2iMa 阶地必然不是
这样,在晋陕峡谷不同地区,基本上都能找到距今 同一级阶地。
1. 1—1. 2iMa 左右的河流阶地。
4. 2 晋陕峡谷 1. 1iMa 阶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河流阶地的成因可以归结为构造升降运动 、气
前文对晋陕峡谷的河流阶地和唐县期宽谷进行
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 3 个方面 ( 杨景春和李
了介绍,并对壶口地区最高的 T8 阶地进行了年代
有利,2017; 钟岳志等,2017) 。 鄂尔多斯地块位
学研究,结合现有的晋陕峡谷地区的研究工作 ,可
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受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的影
以对黄河 1. 1iMa 阶地的构造背景进行分析。
响,在第 四 纪 期 间 发 生 了 剧 烈 抬 升 ( 程 绍 平 等,
根据晋陕峡谷北部河曲、保德和黑峪口等地区
1998) 。黄河自北向南切穿鄂尔多斯地块, 在此发
的工作,古黄河自 8iMa B. P. 开始至 3. 3iMa B. P.
育的河流阶地主要是构造成因的 ,受横穿禹门口的
前 ( 王小燕等,2013; 刘运明等,2016; 刘运明,
韩城断裂带的控制,溯源侵蚀非常普遍 ( Hu et al.,
2017) 主要是以侧向侵蚀拓宽河道为主 ( 袁宝印
2016) ,壶口瀑布即是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一个裂
和王振 海,1995; 刘 运 明,2017) , 东 西 方 向 上,
点,在壶口一带的支流沟谷中,可以找到多级裂点
同一地区河流砾石层基底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大 ,河
( Qiu et al.,2014) 。 晋 陕 峡 谷 南 部 地 区 阶 地 数 量
流侧向侵蚀造成当时河谷的宽度可达 5 ~ 8ikm, 形
多,而北部地区阶地数量少,也是河流受构造控制
成壮观的唐县期宽谷。南北方向上,自河曲至黑峪
而溯源侵蚀的重要特征。
口,河谷长度约 100ikm, 而砾石层基底的海拔高
目前,学者们在晋陕峡谷南部所能获得的最老
度仅下降了 30im 左右,表明当时河流的比降很小。
的河流沉积的年代为 1. 2iMaiB. P., 这也被认为是
因此,尽管中新世以来吕梁山进入了最为强烈的构
现今黄河的形成时间。根据 Hu 等 ( 2016) 和潘保
造抬升期 ( Zhao et al.,2016) , 但吕梁山以西晋陕
田等 ( 2012) 的研究, 正是 1. 2iMa B. P. 开始的
峡谷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 ,这一
溯源侵蚀,袭夺了此前北流入河套的古水系 ,导致 时期,区域内主要以夷平作用为主,发育了著名的
了晋陕峡谷贯通河套盆地,黄河形成。这一模型与 唐 县 期 夷 平 面 ( Pan et al., 2012; Xiong et al.,
第四纪韩城断裂活动相对应,能够解释本区很多阶 2017) ,黄河就诞生在这个极为平坦的夷平面之上
地的形成过程。 然而, 对于长度约 700ikm 的晋陕 ( 张保升,1957) 。 稳定的构造背景和平坦的夷平
峡谷,河流溯源侵蚀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面使古黄河可能发育了自由曲流,河流裁弯取直造
必须考虑其溯源到上游所需要的时间 。按照壶口瀑 成区域内存在数量不菲的牛轭湖,晋陕峡谷北部地
布溯源侵蚀 1. 07im / a 的速率 ( 程绍平等,1998) 区存在的相当一部分湖相地层 ( Pan et al.,2011)
计算 ( 晋陕峡谷地区的基岩岩性较为均一 ) , 自壶 即是当时牛轭湖或河间洼地残存的证据 。此时,鄂
口至黑峪口或河曲, 河谷的长度分别约为 320ikm 尔多斯高原的海拔高度与现在相比还比较低 ,发育
和 450ikm, 裂 点 溯 源 侵 蚀 所 需 要 的 时 间 至 少 为 了干热的亚热带气候 ( Li,1991) , 并堆积风成红
0. 3iMa 和 0. 4iMa 左右, 当然, 这种侵蚀速率和时 土 ( Qiang et al.,2001) 。
间差是以现今黄河的侵蚀能力来计算的 ,如果考虑 自 3. 3iMaiB. P. 至 1. 1iMaiB. P., 这 一 时 期 的
的是 “贯通前的河流 ” 的侵蚀力, 考虑到其汇水 黄河阶地或河流沉积报道极少。目前掌握的资料看
面积,其水量肯定比现今黄河小得多,其溯源后退 来,这一时期黄河至少有 2 次下切: 一次发生在距
的时间会更长,如壶口地区的黄河支流仕望河,其 今 3. 3iMa 左右 ( 刘运明等,2016) , 晋陕峡谷北
在 0. 1iMa 的时段内, 仅后 退 了 30ikm 左 右 ( Qiu 部地区黄河下切深度约 20 ~ 30im,由于此时青藏运
et al.,2014) 。即便依据现今黄河溯源侵蚀速率计 动开始活跃,鄂尔多斯地块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
算,壶口地区 1. 2iMa B. P. 形 成 的 阶 地, 溯 源 侵 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 考虑到全球气候在 4iMa 以
蚀后退 至 黑 峪 口 地 区, 其 形 成 的 阶 地 年 龄 只 有 来频繁波动 ( Zhang et al.,2001) , 河流下切的原
0. 9iMa 左右, 而溯源侵蚀至河曲地区, 阶地的年 因还需更多的研究工作; 另一次下切发生在第四纪
486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早期。我们在山西河曲地区进行野外采样时 ,除记 主,河谷下切深度不及南部地区的一半 。


录了上述 T3 阶地前缘出露古土壤 S14 的 1 个剖面 2) 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表明,晋陕峡谷南部壶
外,还在 T3 阶地后缘采集了 1 个更老的黄土剖面 口地区 T8 阶地上覆黄土地层的厚度约 110im,内部
( 图 3 -a) , 按照剖面中的标志层 L9 和 L15 计算, 共发育了 12 条古土壤,剖面最底部的黄土层为 L13,
河流沉积上覆古土壤 S26,据此估算此处河流沉积 古土壤断代和古地磁结果均揭示了壶口下市黄河 T8
的形 成 年 代 应 该 在 1. 9iMa B. P. 左 右 ( Heslop et 阶地的形成年代在 1. 1iMa B. P. 左右。
al.,2000; Sun et al.,2006) , 当 然, 更 为 确 切 的 3) 1. 1iMa 是晋陕峡谷黄河发育的一个重要的
年代则需对古地磁结果进行分析才能确认 ,兰州黄 分界点,1. 1iMa 之前鄂尔多斯地块构造隆升幅度不
河 最 高 阶 地 也 于 此 时 形 成 ( Li et al., 1997, 大,河流下切幅度有限。在此之后,受青藏高原东
2014) 。根据待发表的碎屑锆石测试资料, 这套河 北缘向东北扩张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块发生了多次
流沉积与现今河曲黄河河漫滩和 T2 阶地的物源是 阶段性构造抬升,河流急速下切,晋陕峡谷形成。
一致的。河曲地区这一时期的河流沉积较之上新世
晚期有 20im 左右的下切, 其他地区的下切幅度则 致谢 已故挪威卑尔根大学地球科学系 Reidar
还需继续研究。 总体来讲, 虽然持续时间达 2iMa Lvlie 教授生前对作者进行过古地磁退磁技术和数
之久,但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抬升幅度还不 据处理方面的指导,研究生刘伟、孙强一起进行了
能与 1. 1iMa 以来的相提并论。 野外采样工作,两位评审专家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
1. 1iMa B. P. 以来晋陕峡谷段黄河主要是以下 修改意见,一并表示感谢。
切侵 蚀 为 主, 且 下 蚀 速 率 很 快 ( 刘 运 明 等,
2016) ,主要归结于渭河—三门峡盆地的强烈下陷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和鄂尔多 斯 地 块 的 相 对 大 幅 度 抬 升 ( 袁 宝 印 等, 安芷生,Kukla G,刘 东 生. 1989. 洛 川 黄 土 地 层 学. 第 四 纪 研 究,
2012) ,整个鄂尔多斯地块的平均隆升量达 167im 9( 2) : 155-168. [An Z S,Kukla G,Liu D S. 1989. Loess stratigra-
phy in Luochuan of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s,9( 2) : 155-168]
左右 ( 程绍平等,1998) 。 这一时期, 峡谷南部地
程绍平,邓起东,闵伟,杨桂枝. 1998.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
区河流下切了 300im 以上 ( Hu et al.,2016) , 峡谷 多斯 高 原 第 四 纪 构 造 运 动. 第 四 纪 研 究,18( 3) : 238 - 239.
北部地区下蚀的幅度要小得多, 如河曲地区仅有 [Cheng S P,Deng Q D,Min W,Yang G Z. 1998. Yellow River and
Quaternary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Ordos Plateau. Quaternary Sci-
110im 左右的下切幅度。下蚀速率快还表现在河谷
ences,18( 3) : 238-239]
两岸保存的阶地其阶地面都很窄 ,阶地上河流沉积 高胜利,任战利,周义军,李民才. 2007. 河套地区呼和坳陷第四系更
物保存不好,多侵蚀阶地。河谷两岸发育的支沟都 新统地震相与沉积相. 古地理学报,9 ( 1) : 87 - 96. [Gao S L.
比较年轻,甚至保留了几条支沟切割形成的三角面 Ren Z L,Zhou Y J,Li M C. 2007.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Pleistocene of Quaternary in Huhe Depression of Hetao
( Hu et al.,2016) , 沟谷裂点后退的距离也极其有
are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Chinese Edition) ,
9( 1) : 87-96]
限( 图 3 -f) 。晋陕峡谷南部壶口地区这一时期至少 李容全. 1988. 黄河、永定河发育历史与流域新生代古湖演变间的相
发育了 8 级河流阶地,而北部河曲地区同期仅存 3 互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4) : 84- 93. [Li R
Q.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级阶地,说明存在裂点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并未传递
and the Yongdin River,and the evolution of fossil lake of drainage
到河曲地区的情况,而是消失在峡谷中。多级河流 basin in the Cenozoic Era.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阶地的存在也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下的鄂尔多 ( 4) : 84-93]
斯地块的抬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阶段性。 李智超,李文厚,李永项,李玉宏,韩伟,闻金华,陈萌,秦智. 2015. 渭
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 古地理学报,17( 4) : 529- 540. [Li
Z C,Li W H,Li Y X,Li Y H,Han W,Wen J H,Chen M,Qin Z.
5 结论 2015.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enozoic in Weihe Basi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Chinese Edition) ,17( 4) : 529-540]
通过对晋陕峡谷地区黄河阶地进行野外考察和 刘维明,张立原,孙继敏. 2010. 高分辨率洛川剖面黄土磁性地层学.
阶地上覆黄土地层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 53( 4) : 888-894. [Liu W M,Zhang L Y,Sun J M.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High resolution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Luochuan loess-pal-
1) 晋陕峡谷南部地区黄河两岸发育的阶地数
eosol sequence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量多,阶地面窄,存在多级侵蚀阶地,且河谷下切 53( 4) : 888-894]
of Geophysics,
深度大。峡谷北部地区阶地数量少,以基座阶地为 刘运明. 2017. 山西河曲地区新近纪砾石层的磁性地层年代与成因.
第 20 卷 第3期 刘运明: 黄河晋陕峡谷 1. 1 Ma 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背景 487

第四纪研究,37( 3) : 597-611. [Liu Y M. 2017. Magnetostratig- 袁宝印,王振海. 1995.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 第四纪研究,


raphy and origin of Neogene conglomerate in Hequ,Shanxi Province. 15( 4) : 353 - 359. [Yuan B Y,Wang Z H. 1995. Uplift of the
Quaternary Sciences,37( 3) : 597-611]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 Yellow River physiographic period.
刘运明,李有 利,吕 红 华,司 苏 沛,赵 洪 壮. 2007. 黄 河 山 陕 峡 谷 保 Quaternary Sciences,15( 4) : 353-359]
德—克虎段高阶地砾石层的初步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 岳乐平,雷祥义,屈红军. 1997. 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发育时代. 地质
学版) ,43( 6) : 808-815. [Liu Y M,Li Y L,Lv H H,Si S P, 论评,43( 2) : 186-192. [Yue L P,Lei X Y,Qu H J. 1997. The
Zhao H Z. 2007. Preliminary study of alluvial pebbles on high ter- age of terrace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
rac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Baode to Kehu in Shanxi-Shaanxi er. Geological Review,43( 2) : 186-192]
Gorge.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43 张保升. 1957. 黄河河 道 地 形 的 发 育. 科 学 通 报,2( 8) : 231 - 237.
( 6) : 808-815] [Zhang B S. 1957. Landform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Chi-
刘运明,李有利,周葆华. 2016. 晋陕峡谷北部盘塘-黑峪口地区黄河 nese Science Bulletin,2( 8) : 231-237]
阶地序列及其形成年代.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2( 2) : 张抗. 1989. 黄河中游水系形成史初探. 第四纪研究,8( 1) : 185 -
257-264. [Liu Y M,Li Y L,Zhou B H. 2016. Terrace sequences 193. [Zhang K. 1989.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hydrog-
and their formation ages in Pantang-Heiyukou Area,Northern raphic net along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Quaternary
Shanxi-Shaanxi Gorge,Chin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 Sciences,8( 1) : 185-193]
tatis Pekinensis,52( 2) : 257-264]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委员会. 1980. 中国自然地理: 地貌. 北
鹿化煜,安芷生,杨文峰. 1996. 洛川黄土序列时间标尺的初步建立. 95-103.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Commit-
京: 科学出版社,
高校地质学报,2( 2) : 230- 236. [Lu H Y,An Z S,Yang W F. te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
1996. A preliminary time scale for loess stratigraphy in Luochuan, na: Geomorph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95-103]
central China.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 2) : 230 钟岳志,李有利,熊建国,雷惊昊,辛伟林,胡秀,刘飞. 2017. 祁连山
-236] 东段童子坝河阶地对气候变化与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古地理学
马丽芳. 2002. 中国地质图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1- 348. [Ma L F. 19( 6) : 1075-1086. [Zhong Y Z,Li Y L,Xiong J G. Lei J H,
报,
2002. Geological Atlas of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Xin W L,Hu X,Liu F. 2017. Terraces of the Tongziba River,eastern
House,
1-348] Qilian Mountain and their responses to 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潘保田,胡振波,胡小飞,张忱,李富强. 2012. 晋陕峡谷北段晚新生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Chinese Edition ) ,19
代河流演化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32( 1) : 111- 121. [Pan B ( 6) : 1075-1086]
T,Hu Z B,Hu X F,Zhang C,Li F Q. 2012. Time-slice of the fluvial 朱照宇. 1989. 黄河中 游 河 流 阶 地 的 形 成 与 水 系 演 化. 地 理 学 报,
evolution of in the Northern Jinshaan Gorge during late Cenozoic. 44( 4) : 429-440. [Zhu Z Y. 1989. The formation of river terraces
Quaternary Sciences,32( 1) : 111-121] and evolution of drainage system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Acta
王乃梁. 1956. 对于张伯声先生“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一 Geographica Sinica,44( 4) : 429-440]
文的意见. 科学通报,1( 7) : 67- 72. [Wang N L. 1956. Objec-
tion on the paper“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channel on the An Z S,John E K,Warren L P,Stephen C P. 2001. Evolution of Asian
basis of the loess line”by Mr. Zhang Bo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 monsoons and phased uplift of the Himalaya-Tibetan Plateau since
letin,1( 7) : 67-72] Late Miocene times. Nature,411( 6833) : 62-66.
王荣华,郭雪莲,蒲宗文. 2016. 兰州九州台“上粉砂层”黄土 L9 的剩 Cande S C,Kent D V. 1995. Revised calibration of geomagnetic polarity
磁记录特征研究. 第四纪研究,36( 5) : 1139 - 1153. [Wang R time scale for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Journal of Geophys-
H,Guo X L,Pu Z W. 2016. The paleomagnetic records of the upper 100( B4) : 6093-6095.
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sandy loess L 9 in Jiuzhoutai section,Lanzhou. Quaternary Sciences, Ding Z L,Xiong S F,Sun J M,Yang S L,Gu Z Y,Liu T S. 1999. Pe-
36( 5) : 1139-1153] dostratigraphy and paleomagnetism of a ~ 7. 0 Ma eolian loess-red
王小燕,邱维 理,张 家 富,李 容 全,周 立 平. 2013. 晋 陕 峡 谷 北 段 保 clay sequence at Lingtai,Loess Plateau,north-central China and the
德—府谷地区唐县面上冲积物的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第四纪研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evolu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
33( 4) : 715- 722. [Wang X Y,Qiu W L,Zhang J F,Li R Q,
究, 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52( 1-2) : 49-66.
Zhou L P. 2013. Features of the alluvium on Tangxian Surface near Fan M,Song C,Dettman D L,Fang X,Xu X. 2015. Intensification of the
Baode-Fugu and its geomorphologic implications in the northern Jin- Asian winter monsoon after 7. 4 Ma: Grain-size evidence from the
shaan Gorge,Yellow River. Quaternary Sciences,33( 4) : 715 - Linxia Basin,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13. 1 Ma to 4. 3 Ma.
722]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48( 1) : 186-197.
杨景春,李有利. 2017. 地貌学原理( 第四版)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Guo Z T,Ruddiman W F,Hao Q Z,Wu H B,Qiao Y S,Zhu R X,Peng S
社, 1-243. [Yang J C,Li Y L. 2017. Principle of Geomorphology Z,Wei J J,Yuan B Y,Liu T S. 2002. 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 The Fourth Edition) . Beijing: Press of Peking University,
1-243] by 22 Myr ago inferred from loess deposits in China. Nature,
袁宝印,汤国安,周力平,郝青振,李发源,陆中臣. 2012. 新生代构造 416( 6877) : 159-163.
运动对黄土高原地貌分异与黄 河 形 成 的 控 制 作 用. 第四纪研 Heller F,Liu T. 1982. Magnetostratigraphical dating of loess deposits in
究,32( 5) : 829-838. [Yuan B Y,Tang G A,Zhou L P,Hao Q Z, 300( 5891) : 431-433.
China. Nature,
Li F Y,Lu Z C. 2012. Control action on the geomorphic differentia- Heslop D,Langereis C G,Dekkers M J. 2000. A new astronomical times-
tion in Loess Plateau and the formation of Yellow River by Cenozoic cale for the loess deposits of Northern China. Earth and Planetary
tectogenesis. Quaternary Sciences,32( 5) : 829-838] 184( 1) ,
Science Letters, 125-139.
488 古 地 理 学 报 2018 年 6 月

Hu Z,Pan B,Guo L,Vandenberghe J,Liu X,Wang J,FanY,Mao J,Gao ic dating of the topmost terrace in Kouma,Henan and its indication
H,Hu X. 2016. Rapid fluvial incision and headward erosion by the to the Yellow River's running through Sanmen Gorges. Chinese Sci-
Yellow River along the Jinshaan gorge during the past 1. 2 Ma as a ence Bulletin,50( 7) : 657-664.
result of tectonic extensi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133: 1 - Qiang X K,Li Z X,Powell C M A,Zheng H B. 2001. Magnetostratigraph-
14. ic record of the Late Miocen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and
Jiang F,Fu J,Wang S,Zhao Z. 2007.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in- Pliocene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
ferred from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in Mangshan and lacustrine ters,187( 1-2) : 83-93.
sediments in Sanmen Gorge,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Qiu W L,Zhang J F,Wang X Y,Guo Y J,Zhuang M G,Fu X,Zhou L P.
175( 1) : 62-70. 2014. The evolution of the Shiwanghe River valley in response to the
Li B,Sun D,Xu W,Wang F,Liang B Q,Ma Z W,Wang X,Li Z J,Chen Yellow River incision in the Hukou area,Shaanxi,China. Geomor-
F H. 2017.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 phology,215( 3) : 34-44.
cords from drill cores from the Hetao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n J. 2005. Long-term fluvial archives in the Fen Wei Graben,central
the formation of the Hobq Desert and the Yellow River. Quaternary China,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India-Asia col-
Science Reviews,156: 69-89. lision system during the Quaternary.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Li J J,Fang X M,Wagoner der Voo R,Zhu J J,Niocaill C M,Ono Y,Pan 24( 10-11) : 1279-1286.
B T,Zhong W,Wang J L,Sasaki T,Zhang Y T,Cao J X,Kang S C, Sun Y,Clemens S C,An Z,Yu Z. 2006. Astronomical timescale and
Wang J M. 1997. Magnetostratigraphic dating of river terraces: Rap-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 of stacked 3. 6-Myr monsoon records from
id and intermittent incision by the Yellow River of the northeastern 25( 1- 2) :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Quaternary. Journal of Geo- 33-48.
102( B5) : 10121-10132.
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Tapponnier P,Molnar P. 1976. 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large-scale con-
Li J,Fang X,Song C,Pan B,Ma Y,Yan M. 2014. Late Miocene-Quater- tinental tectonics. Nature,264( 5584) : 319-324.
nary rapid stepwise uplift of the N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effects Wang S,Wu X,Zhang Z,Jiang F,Xue B,Tong G,Tian G. 2002. Sedi-
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Quaternary Research, mentary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Sanmen Lake Ba-
81( 3) : 400-423. sin and the Yellow River running through the Sanmenxia Gorge east-
Li J. 1991.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 ward into the se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45( 7) : 595-608.
Plateau.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10( 6) : 479-483. Wang X,Lvlie R,Yang Z,Pei J,Zhao Z,Sun Z. 2005. Remagnetization
Lin A,Yang Z,Sun Z,Yang T. 2001. How and when did the Yellow River of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 A case study from SE Chinese Loess
develop its square bend. Geology,29( 10) : 951-954. Plateau. 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6 ( 6 ) . DOI: 10.
Liu W M,Sun J M. 2012. High-resolution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 1029 /2004GC000901.
bility record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s paleoenvir- Xiong J,Li Y,Zhong Y,Si S,Lei J,Xin W,Yao Y. 2017. Paleomagnetic
onment implications.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55( 3) : 488 - age of the Tangxian planation surface,northwestern Zhongtiao Shan
494.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North China. Geomorphology,283: 17
Molnar P,England P,Martinod J. 1993. Mantle dynamics,uplift of the Ti- -31.
betan Plateau,and the Indian monsoon. Reviews of Geophysics, Yin A,Harrison T M. 2000. Geolog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31( 4) : 357-396. orogen.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28( 1) :
Molnar P,Tapponnier P. 1975. Cenozoic tectonics of Asia: Effects of a 211-280.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189( 4201) : 419-426. Zhang P,Molnar P,Downs W R. 2001.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Nie J,Stevens T,Rittner M,Stockli D,Garzanti E,Limonta M,Bird A, grain sizes 2-4 Myr ago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e-
Andò S,Vermeesch P,Saylor J,Lu H,Breecker D,Hu X,Liu S,Re- rosion rates. Nature,410( 6831) : 891-897.
sentini A,Vezzoli G,Peng W,Carter A,Ji S,Pan B. 2016. Loess Zhang Y Q,Mercier J L,Vergely P. 1998. Extension in the rift systems a-
Plateau storage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derived Yellow River round the Ordos(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trusion tecton-
sedi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6( 1) : 8511. ics of south China with respect to Gobi-Mongolia. Tectonophysics,
Pan B,Burbank D,Wang Y,Wu G,Li J,Guan Q. 2003. A 900 k.y. re- 285( 1) : 41-75.
cord of strath terrace formation during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s Zhao J F,Liu C Y,Mountney N,Lu J J,Cao J L,Yang Y,Xue R. 2016.
in northwest China. Geology,31( 11) : 957-960. Timing of uplift and evolution of the Lüliang Mountains,North China
Pan B,Hu Z,Wang J,Wagonerdenberghe J,Hu X. 2011. A magne- Craton.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59( 1) : 58-69.
tostratigraphic record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Ordos Zheng H,An Z,Shaw J. 1992. New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Plio-pleisto-
Plateau,China: Transition from Late Miocene and Early Pliocene cene magnetostratigraphy.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
stacked sedimentation to Late Pliocene and Quaternary uplift and in- ors,70( 3-4) : 146-153.
cision by the Yellow River. Geomorphology,125( 1) : 225-238. Zheng H,Huang X,Ji J,Liu R,Zeng Q Y,Jiang F C. 2007. Ultra-high
Pan B,Hu Z,Wang J,Wagonerdenberghe J,Hu X,Wen Y,Cao B. 2012. rates of loess sedimentation at Zhengzhou since Stage 7: Implication
The approximate age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and the incision of the for the Yellow River erosion of the Sanmen Gorge. Geomorphology,
Yellow River.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85( 3-4) : 131-142.
356 -357: 54-61.
Pan B,Wang J,Gao H,Guan Q,Wang Y,Su H,Li J. 2005. Paleomagnet- ( 责任编辑 李新坡; 英文审校 李志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