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27 卷第 2 期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 27 No .

2
2014 年 3 月 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Mar . 2014

doi :10 . 3969/j . issn . 1009-2080 . 2014 . 02 . 019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初步研究
孙 强 1,
刘运明 2
( 1 .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2 .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 )

摘要:黄河有着复杂的发育历史。黄河全程流经多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与气候类型区,因此分段研究
成为了解整个黄河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黄河的分段研究中,晋陕峡谷段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河段之
一。河曲地处晋陕峡谷北段,河谷开阔,曲流发育,因此在河流凸岸阶地保存相对完好。作者在河曲地区实地
考察发现河曲县城附近至少有三级阶地发育,其中 T1 、T2 阶地的年龄分别为 10ka 、200ka 。三级阶地的成因
也不尽相同,T1 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T2 阶地的形成则是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
的结果,T3 阶地的成因可能受到了地方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河曲;
黄河阶地;
分布;
成因

中图分类号:K928 . 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4)02-0062-05

引言 对低级阶地的研究略显不足。作者在河曲地区考察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又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发现该区县城附近分布有三级阶地,并对其上覆地
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的发育历史复杂[1][2],其形 层进行磁化率采样分析。
成和演化在地学界一直备受关注[3][4][5],也是世界各大 1 研究区概况
河流中最值得研究的河流之一。黄河的发育演化既 河曲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
与当今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与青藏高 [6]
省交界。该地区地处晋陕峡谷北段,河谷开阔,有曲流
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构造单元的演化有紧密的 发育(图 1)。气候上,河曲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
因果联系,是综合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 处,年均气温 8 . 8℃,年降雨量 460 毫米[17],降水季节
迁的重大地质问题。[7] 对于黄河形成演化的研究,河 变化与年际变化均比较大。构造上,河曲地处鄂尔多
流阶地的研究是主要内容之一。河流阶地是由于河 斯高原东北边缘,主要的断裂带有呼和浩特-河曲断
— 环县断裂。[18][19]在河曲县城附
流侵蚀下切,原河流谷底被迫抬升至洪水位以上,并 裂以及南部的保德——
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貌形态。河流阶地 近可识别出三级阶地,各阶地河流相砾石的岩性与现
的形成多与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 代黄河边滩砾石岩性一致。各阶地特征描述如下(图
以及河流袭夺有关。[8]河流阶地是由原河流作用形成 2):
的,可以反映河流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因此对河流阶 1 . 1 一级阶地(T1):堆积阶地
地的研究对于理解河流的发育历史及构造运动有着 观测点位于河曲县城西面古渡广场南 200m 处。
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全程流经多个不同的地貌单 该级阶地面拔河高度约 2-4m ,上覆砾石层厚度 2-
元,因此流域内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各个河段的分段 3m ,砾石层底部未见有基岩出露,因此判定该级阶地
研究也就显得很有必要。[9]各河段的研究中晋陕峡谷 是 一 级 堆 积 阶 地 。该 套 砾 石 层 沿 道 路 延 伸 约 5 0 -
是重要河段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0][11][12][13]以 70m ,延伸方向呈弧形,与现代黄河的流向一致。该级
往对黄河河流阶地的研究多侧重于高级阶地 [14][15][16]
, 阶地沿河两岸均有分布,但并不连续,砾石层之上覆

收稿日期:2014-03-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黄河中游地区晚第三系砾石层的初步研究”
(40901006)。
作者简介:
孙强(1988-),
男,山东莱芜人,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62
2014 年第 2 期 孙 强,
刘运明: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初步研究

盖了厚度约 3-4m 的马兰黄土。由于黄土层剖面太薄 露。阶地海拔 935m 左右,经纬坐标 39°20′46″N ,


加之实验条件限制,我们并未对阶地上的剖面采集样 111°11′40″E ,砾石层厚度 6-7m ,最大厚度可达 9m ,
品。邱维理等在距该处不远的唐家会村附近的黄河凸 砾石磨圆度好,粒径以 1-15cm 居多,亦存在大粒径
岸 T1 阶地上采集了光释光年代学样品,其测年结果 砾石。砾石岩性仍以灰岩为主并含有砂岩,石英岩及
[20]
显示 T1 阶地的形成年代约为 10ka 。 少量泥岩。
下覆基岩为暗红色泥岩。
2 区域内典型地层剖面研究
在对河曲县城附近的考察发现,县城附近发育
有 3 级阶地(更高级的阶地研究见于本文之外)。T2 、
T3 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其上覆沉积物为我们的研
究提供了方便。我们选择县城 T2 剖面及船湾村 T3
剖面采样点。对阶地河流相沉积物上覆地层以 10cm
为间隔采集磁化率样品(古土壤处适当加密)。磁化
率样品放置实验室风干,干燥后样品在不损伤颗粒
结 构 的 前 提 下 进 行 研 磨 ,然 后 将 样 品 放 入 直 径
1 c m 、高 2 c m 的 无 磁 圆 柱 盒 中 压 实 称 重 ,用 英 国
Bartington 公司产的 MS2 型双频磁化率仪分别测量
图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低频(976HZ)和高频(15616HZ)磁化率。剖面研究结
果描述如下。
2 . 1 县城 T2 剖面
县城 T2 阶地上覆沉积物为黄土,剖面位于河曲
县城内部,剖面所在的经纬度坐标为 39°22′42″N ,
111°9′22″E ,该剖面是工地开挖取土而出露的,剖面
出露的总厚度约 11m ,其中河流相沉积物上覆的黄土
层厚度约 7m ,黄土层底部发育有两层古土壤,最上层
有一层古土壤由东南向西北渐灭。从下往上县城剖面
的地层描述如下:
砾石层 上覆沉积物 基岩 (1) -5- -2m ,
河流相砾石层
图 2 阶地示意图 (2) -2-1m ,河流相砂层
1 . 2 二级阶地(T2):
覆盖基座阶地 (3) -1- -0 . 5m ,
倾斜砂砾石层
该级阶地在县城可见出露。阶地海拔约 920m 。在 (4) -0 . 5-0m ,
河流相砾石层
河曲县城中部观测点附近砾石层出露厚度大于 5m (5) 0-0.3m,
古土壤层,
颜色偏红,
发育不是很强烈
但底部未见基岩出露,在县城南部公路旁接近同海拔 (6) 0 . 3-2 . 5m ,
黄土层
高度的位置有明显基岩出露,出露基岩有轻微倾斜。 (7) 2 . 5-3 . 5m ,古土壤层,发育强烈,是整个剖
砾石岩性以灰岩为主,并含有砂岩、花岗岩。粒径以 1 面磁化率值最高的
-5cm 占大多数,
有小于 1cm 砾石分布,
只有少数砾石 (8) 3 . 5-6m ,灰黄色黄土层
粒径可达 15-20cm 。砾石磨圆度较好。该级阶地的河 (9) 6-7m ,
红色古土壤层
流相沉积其二元结构明显并有多个沉积旋回。在接近 县城 T2 阶地上覆黄土剖面的磁化率测量结果如
上部的河流相沉积有明显的倾斜层理,倾角最大可达 图 3 所示。磁化率曲线与岩性柱有非常好的对应关
15°。河流相沉积上覆约 8m 的黄土沉积。 系,即古土壤对应磁化率曲线的峰值区。该剖面磁化
1 . 3 三级阶地(T3):
基座阶地 率的最高值出现在剖面中部 2 . 5-3 . 5m 处,该处古土
该级阶地在县城南部船湾村附近公路旁可见出 壤也是此剖面发育最好的。该剖面保存较为完整,最

63
2014 年第 2 期 孙 强,刘运明: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初步研究

上层古土壤发育程度一般,保存完好,有人为作用痕 绿色,
有明显的湖泊作用痕迹。
迹,推断为古土壤 S0 。中部古土壤层发育强烈,颜色 (7)砂层,厚度 6m ,颗粒均匀,有流水作用痕迹,
鲜艳,根据剖面的完整程度应为古土壤 S1 。据此推论 属于河流相冲积砂层。
最下层古土壤应为 S2 。由于 S2 层并未达到低界,因 (8)古土壤层,厚度约 1 . 5m ,是该剖面发育最好
此我们只能根据剖面沉积速率推断其低界年龄。如果 的古土壤层,颜色暗红,有灰色斑迹,磁化率结果呈现
以整个剖面的沉积速率测算,剖面底部 S2 层所达到 峰值。
的年龄应为 198 . 5ka ;若单纯以古土壤 S1 的沉积速 (9)钙结核层,
厚度约 0 . 8m ,
未采样。
率测算,则低界年龄可达 206 . 5ka 。鉴于黄土及古土 (10)砂层,
厚度约 5 . 5m ,属河流相冲积砂层。
壤在沉积速率上的差异及计算误差,我们推断,剖面 (11)红粘土层,厚度约 4m ,颜色较古土壤更深,
低界年龄约为 200ka 。 有明显流水作用的痕迹,属于河流冲积相红粘土。
(12)古土壤层,厚度约 0 . 8m ,发育弱,红棕色,颜
色明显较上面地层深,肉眼观察较明显,有灰色斑迹,
成壤作用强,
磁化率测量值高。
应为古土壤 S1 。
(13)黄土层,
厚度约 2 . 5m ,
典型的风成黄土。
该剖面虽较复杂,但磁化率曲线与岩性柱仍可进
行很好的对比,即磁化率峰值区对应古土壤。由于剖
面的复杂岩性我们仅能确定最上层古土壤层为 S1 ,
其余层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该剖面中部存在灰绿色
泥岩沉积层,属于湖相沉积,可能与地方构造运动形
成的湖泊或静水作用有关。
图 3 T2 剖面磁化率及岩性 图 4 T3 剖面磁化率及岩性 3 阶地成因分析
图例说明:
图 3 中:1 . 黄土层 2 . 古土壤层 3 . 砾石层 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侵
4 . 倾斜砂砾石层 5 . 河流相砂层。 蚀基准面的变化等影响,河流的袭夺亦可形成局部阶
图 4 中:1 . 砾石层 2 . 河流相砂层 3 . 古土壤层 4. 黄
地[8],其中构造运动是影响河流阶地尤其是大型基座
土层 5 . 砂层 6 . 钙结核层 7 . 灰绿色泥岩 8 . 红粘土
阶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河流阶地是
2 . 2 船湾 T3 剖面(图 4)
构造运动灵敏的晴雨表。[21]气候变化对河流阶地形成
该剖面位于县城东北部船湾村附近。剖面经纬坐
的影响主要通过控制河流系统的含沙量与搬运能力
标 39°20′46″N ,111°11′40″E 。剖面基座为灰红色砂
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来实现[22] ,在气候稳定湿润期,
岩、泥岩构成。该剖面岩性复杂,上覆沉积物厚度接近
河流发生下切,而在气候发生明显转化的时期,河流
45m ,为了方便我们仅对采样高度进行描述,自下而
则发生加积。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也是推动阶地形成的
上描述如下:
重要作用,可以由海平面升降引起也可以由局部的构
(1)河流相砂层,
厚度约 0 . 8m 。
造抬升或下降引起。研究表明海平面升降对大型河流
(2)古土壤层,厚度接近 1m ,肉眼观察暗红色,有
影响不会深入到内陆很远,侵蚀基准面变化对河流上
白色丝状物质,磁化率曲线上表现为峰值,应为一层
游影响在 400m 以内。
古土壤。
3 . 1 T1 阶地
(3)黄土层,厚度约 8m ,灰黄色,颗粒较粗,有风
该级阶地分布较为广泛,沿河分布基本连续且大
成黄土的特点。
部分地方表现为堆积阶地,在河曲地区亦是如此。对
(4)砂层,厚度约 9m ,颗粒粗,无明显河流作用痕
于该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学术界观点也比较统一,即该
迹,
目测是风成。
级阶地形成于 10ka 前后。[10][20][23][24]10ka 左右末次冰期
(5)钙结核层,
厚度约 1 . 1m ,未采集磁化率样品。
结束,冰后期开始,8ka 左右开始的大西洋期是气候
(6)灰绿色泥岩,厚度约 1m ,泥岩岩性细腻,呈灰
最适宜的时期[25] ,据此推断,该级阶地形成可能是气
64
2014 年第 2 期 孙 强,刘运明: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初步研究

候原因。邱维理等对该区域研究表明 T1 阶地形成时 此可见构造运动在此级阶地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容忽


河流下切幅度不大,但河流的侧蚀速度却比较大且河 视,0 . 2-0 . 15Ma 左右,青藏高原及其周围经历了一次
流沉积物较薄,以均衡沉积为主[20] ,这说明这一时期 广泛而剧烈的隆升过程——
— 共和运动,此次构造运动
内该区域构造稳定,因此也证实该级阶地的形成主要 也引起了周围河流的强烈下切。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了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系列阶地。[24] 从区域性构造作用来看,河曲所在的
3 . 2 T2 阶地 鄂尔多斯高原在 196 . 7ka-76 . 4ka 平均隆起量达到
该级阶地上覆黄土地层底部有一层古土壤,研 28m ,速率达 0 . 23mm/a 。[31]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河
究表明该层古土壤可能为 S2 ,据此推断阶地形成年 曲 T2 阶地的形成是气候变化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
代应为约 200ka 。王均平对河曲地区研究认为 T2 阶 结果。
地上覆黄土地层发育有三层古土壤,其中最下层古 3 . 3 T3 阶地
土壤为 S3 ,据此 T2 阶地形成年代应为 336ka 。[26] 二 由于 T3 阶地上覆地层剖面岩性复杂加上研究
者在形成年代上稍有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研 手段的限制我们仅能确定其第一层古土壤为 S1 ,剖
究的共同点,即剖面最下部即河流相沉积物之上都 面最底部的年龄并不能确定。S1 之下有多层河流冲
有一层古土壤发育。纵观整个黄河流域的研究现状, 积层,剖面中部有一层灰绿色泥岩,湖相沉积层。王
此种现象并非该地区独有。苏怀等对三门峡地区的 均平对该区研究证实,保德地区在第三纪时期已有
研究表明黄河在三门峡地区有 1 . 24Ma ,0 . 86Ma , 古湖形成,古湖边缘存在一些以古湖为中心的短小
0 . 62Ma ,0 . 25Ma ,0 . 13Ma 和 0 . 05Ma 六个时代的阶 河流,5-3 . 6Ma 期间,随着河流溯源侵蚀的作用,在
地,分别对应古土壤 S14 ,S8 ,S5 ,S2 ,S1 和 Sm 。[27]潘 晋陕峡谷北段,已形成自河套地区向保德古湖的河
保田等对兰州地区黄河阶地的研究也表明该地区 流,1 . 2Ma 之后黄河切传三门峡东流入海,同时河流
河漫滩相沉积物之上都有一层古土壤发育。[ 2 8 ] 由此 溯源侵蚀,将河套与汾渭地堑贯通,晋陕峡谷形成。[26]
可见,在整个黄河流域阶地序列中,河流相沉积物 T3 上覆剖面湖相地层可能与保德古湖边缘作用有
之上发育古土壤的现象十分普遍。古土壤发育时期 关,但其年龄并不确定,二者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正好位于气候相对比较适宜的间冰期。[ 2 9 ] 河曲地区 研究区所处的鄂尔多斯高原在 1409 . 8ka-196 . 7ka
处于东亚季风的边缘,受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冰期 平均隆起量为 46m [31] ,其平均隆起速率并不大。而复
气候干冷,冬季风相对强盛,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 杂的地层沉积可能更多地记录了该地区地方性的气
流减少,黄土堆积也比较旺盛,黄河泥沙含量增大, 候变化。我们推测该级阶地形成更多是与气候变化
河流作用主要表现在侧蚀和拓宽谷底。[ 3 0 ] 而间冰期 有关。构造运动在阶地形成中的作用还有待于寻找
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反而增强,气候变得相对湿润, 以及阶地年代的确定。
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径流也相对增加,黄河泥沙 结语
含量也减少,河流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强烈下蚀,发 第一,河曲县城附近发育有三级河流阶地,其中
育阶地。[30] T1 阶地为堆积阶地,T2 阶地为埋藏基座阶地,T3 阶
气候变化只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 地为基座阶地。
件。从黄河的下切速率和阶地形成年代来看,地面抬 第二,T1 阶地年龄为 10ka ,其形成主要受气候
升仍是形成阶地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当地面抬升速 变化影响。T2 阶地形成时代约为 200kaBP ,其形成原
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候变化才能导致黄河堆积 因主要受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共同影响。T3 阶地的
与下切交替形成阶地;而地面上升缓慢时期,即使发 形成年代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成因可能与地方性
生了大幅度的气候变化,黄河也没有阶地记录。[28] 由 的气候变化有关。

65
2014 年第 2 期 孙 强,
刘运明: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英生 . 黄河的形成与发育简史[C]//人民黄河编辑部 . 黄河的研究与实践 .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17-26 .
[2] BarbourG B . Pleistocene history of the Huangho[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33 ,44(6):1143-1160 .
[3] 潘保田,李吉均,
曹继秀 .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4 ,30(1):115-123 .
[4] Wang C C . The physiographical hi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between Shansi and Shensi[J].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
ety of China ,1925 ,4(2):87-92 .
[5] 德日进,杨钟健 . 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期前之地层观察[J]. 地质专报,1930 ,甲种,第八号:1-19 .
[6] 程进豪,王维美,
王华,
等 . 黄河断流问题分析[J]. 水利学报,1998 ,(5):75-79 .
[7] 吴锡浩,蒋复初,
王苏民,
等 .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问题[J]. 第四纪研究,1998 ,
(2):188 .
[8] 杨景春,李有利 . 地貌学原理(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9] Renner G T . A phys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Hwang Ho[J]. Geographical Review ,1930 ,(20):160-162 .
[10] 傅建利 . 壶口-风陵渡段黄河河流地貌演化[D]. 北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 .
[11] 刘运明 . 黄河中游保德-南村段河流地貌演化[D]. 北京: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
[12]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等 .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J]. 地理科学,2007 ,27(4):567-572 .
[13] 张抗 . 黄河中游形成史初探[J]. 中国第四纪研究,1988 ,8(1):185-193 .
[14] 潘保田,王均平,
高红山,
等 . 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年代及其对黄河贯通时代的指示[J]. 科学通报,2005 ,50 ,
(3):
255-261 .
[15]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等 . 黄河山陕峡谷保德-克虎段高阶地砾石层的初步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3
(6):807-815 .
[16] 潘保田,苏怀,胡春生,
等 . 兰州地区 1 . 0Ma 黄河阶地的发现和 0 . 8Ma 阶地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J]. 自然科学进展,2006 ,
16(11):1411-1418 .
[17] 裴彤 . 山西河曲 1955~2010 年气温变化特征初步分析[J]. 科技咨询,2011 ,(32):123 .
[18] 逄永库,沈鸿章,
吴荣康,
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图(1∶20 万)准格尔幅,清水河幅[C]. 呼和浩特:
内蒙
古自治区地质局印,1978 .
[19] 刘为,赵善付,贡凤文,
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图(1∶20 万)五寨幅 . 榆次[C]. 太原:
山西省地质局印,
1980 .
[20] 邱维理,张家富,
周力平,
等 .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8 ,28(4):544-552 .
[21] 徐叔鹰 . 陇中西部黄土区黄河及其支流阶地反映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 ,17(1):116-143 .
[22] Schumn S A ,Dumont J F ,Holbrook J M . Active tectonics and alluvial Rive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23] 潘保田,
李吉均,
曹继秀,等 .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4 ,30(1):115-123 .
[24]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州,等 .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D 辑),1996 ,26(4):316-322 .
[25] 夏正楷 . 第四纪环境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26] 王均平 . 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D]. 兰州: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 .
[27] 苏怀,王均平,潘保田,
等 . 黄河三门峡至扣马段阶地序列及成因[J]. 地理学报,2008 ,63(7):744-750 .
[28] 潘保田,苏怀,刘小丰,
等 . 兰州东盆地最近 1 . 2Ma 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J]. 第四纪研究,2007 ,27(2):172-180 .
[29] 刘东生 . 黄土与环境[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30] 潘保田,
李吉均,
朱俊杰,等 . 兰州地区黄河阶地发育与地貌演化[C]//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271-276 .
[31] 程绍平,
邓起东,
闵伟,
等 .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J]. 第四纪研究,1998 ,
(3):238-248 .

(责任编辑:
刘学伟)

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