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1 2 1 3

期末复习 4 姓名_____________ A.
3
B.
5
C. 2 D.
4
一、单选题 6.关于 x 的方程 x 2  x  a  2  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 a 的值可能为( )
1.下列立体图形中,主视图是三角形的是( ).
A.2 B.2.5 C.3 D.3.5

7.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少的是( )
A. B. C. D.

A. B. C. D.

2.2022 年北京打造了一届绿色环保的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按照“渗、滞、蓄、净、
8.如图,在 ABC 中, C  90,AC  5,BC  10 ,动点 M、N 分别从 A、C 两点
用、排”的原则,在古杨树场馆群修建了 250000 立方米雨水收集池,用于收集雨水
同时出发,点 M 从点 A 开始沿边 AC 向点 C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点 N 从
和融雪水,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将 250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点 C 开始沿 CB 向点 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 t,点 M、C
A. 0.25  105 B. 2.5  105 C. 2.5 104 D. 25  10 4
之间的距离为 y, △MCN 的面积为 S,则 y 与 t,S 与 t 满足的函数关系分别是( )
3.如图,直线 a ∥ b ,将一个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
A.正比例函数关系,一次函数关系
示的位置摆放,若∠1=58°,则∠2 的度数为( )
B.正比例函数关系,二次函数关系
A.30° B.32°
C.一次函数关系,正比例函数关系
C.42° D.58°
D.一次函数关系,二次函数关系
4.有理数 a,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二、填空题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9.若 x  6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实数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0.因式分解: 2 x 2  8  _____________.
A.a>b B.﹣ab<0 C.|a|<|b| D.a<﹣b 3 2
11.方程  的解为________.
5.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有四张卡片,上面分别写有数字 1, 2,3, 4 ,除数字外四张卡片 x  3 x 1
3  a2
无其他区别.随机从这个口袋中同时取出两张卡片,卡片上的数字之和等于 5 的概 12.若点 A  4, y1  , B  2, y2  在反比例函数 y  ( a 为常数)的图象上,则
x
率是( ) y1 _________ y2 (填“  ”“  ”或“  ”)

试卷第 1页,共 6页
13.某班准备从甲、乙、丙三名同学中选一名参加 三、解答题

禁毒知识比赛,三人选拔测试成绩的相关数据如下 1
 1
17.计算:     8   5     4cos45 .
0

表所示,则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是__________.  3 

14.如图,在 ABC 中, AD 平分  BAC ,DE  AB

垂足为 E , S△ ABC  100 , AC  12 , DE  4 ,则 AB 的长是_________.

2 x  2  0

18.解不等式组:  2 x  1 .
 3  x  1

15.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 C 在⊙O 上,ABC  70 ,PA,PC 是⊙O 的切线.∠P

=_________°.

16.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某校初三(5) 19.已知 x 2  2x  4  0 ,求 2( x  1)2  x ( x  6)  3的值.

班举办了“古诗词”大赛,现有小恩、小王、小奕三位同学进入了最后冠军的角逐,

决赛共分为六轮,规定:每轮分别决出第一、二、三名(没有并列)
,对应名次的得

分分别为 a , b , c ( a  b  c 且 a , b , c 均为正整数)分,选手最后得分为各轮得

分之和,得分最高者为冠军.下表是三位选手在每轮比赛中的部分得分情况,小恩 20.已知:如图,△ABC 为锐角三角形,AB=AC.

同学第三轮的得分为_______. 求作:点 P,使得 AP=AB,且 APC  BAC .

作法:①以点 A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圆;

②以点 B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 A 于点 D(异于点 C);

③连接 DA 并延长交  A 于点 P.

所以点 P 就是所求作的点.

试卷第 2页,共 6页
(1)使用直尺和圆规,依作法补全图形(保留作图痕迹);

(2)完成下面的证明.

证明:连接 PC.

∵AB=AC, 22.已知一次函数 y  kx  b 的图像经过 1, 2  ,  3, 4  两点且与 y 轴交与 A 点.


∴点 C 在  A 上.
(1)求函数解析式及点 A 的坐标;
∵
DC  
DC ,
(2)当 x  1 时,对于 x 的每一个值,函数 y  mx 的值都小于函数 y  kx  b 的值,求 m 的
1
∴ DPC  DAC (____________________)(填推理的依据), 取值范围.
2

  BC
由作图可知, BD ,

1
∴ DAB  ______  DAC .
2
∴ APC  BAC .

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过点 D 作 DE  AC 于点 E , DE 的延长线交 AB

于点 F .过点 B 作 BG ∥ DF 交 DC 于点 G .交 AC 于点 M .过点 G 作 GN  DF 于点

N.

(1)求证:四边形 NEMG 为矩形;


23.2021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小刘同学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到了
5
(2)若 AB  26 , GN  8 , sin CAB  ,求 我国 2021 年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数据(万吨).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13
线段 AC 的长. 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

a.反映 2021 年我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数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数据分成 8 组:0  x  1000 ,1000  x  2000 ,2000  x  3000 ,3000  x  4000 ,

试卷第 3页,共 6页
4000  x  5000 , 5000  x  6000 , 6000  x  7000 , 7000  x  8000 ): 自 2016-2021 年间,设北京市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平均值为 x A ,方差为 S A ;河南
2

2 2 2
省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平均值为 x B ,方差为 S B ;则 x A ______ x B , S A ______ S B (填

写“”或“<”)

(3)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657 亿斤,比上一年增长 2.0%.如果

继续保持这个增长率,计算 202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约为多少亿斤(保留整数).

24.如图, AB 是 O 的直径, C 为 O 上一点, D 为 O 外一点,连接 AC , BC ,

b.2021 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在 1000  x  2000 这一组的是: BD , CD ,满足 BC  BD , CBD  2CBA .

1092.8,1094.9,1231.5,1270.4,1279.9,1386.5,1421.2,1735.8,1930.3 (1)证明:直线 CD 为 O 的切线;

(1)2021 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粮食产量的中位数为 万吨; 1


(2)射线 DC 与射线 BA 交于点 E ,若 AB  6 , sin E  ,求 BD 的长.
3
(2)小刘同学继续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北京市与河南省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千

克/公顷)比较接近,如下图所示,他将自 2016 年至 2021 年北京市与河南省的单位

面积粮食产量表示出来:
粮食总产量
(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 )
播种面积

试卷第 4页,共 6页
25.如图是集体跳绳的示意图,绳子在最高处和最低处时可以近似看作两条对称的 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  a  x  h   4a 的顶点为点 A,且 0  h  3 ,
2

抛物线,分别记为 C1 和 C2,绳子在最低点处时触地部分线段 CD=2 米,两位甩绳


(1)若 a  2 ,
15
同学的距离 AB=8 米,甩绳的手最低点离地面高度 AE=BN= 米,最高点离地 ①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3
AF=BM= 米,以地面 AB、抛物线对称轴 GH 所在直线为 x 轴和 y 轴建立平面直 ②已知点 M  1, 6  , N  3, 6  ,若抛物线与线段 MN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 h 的
16
角坐标系. 取值范围;

(1)求抛物线 C1 和 C2 的解析式; (2)已知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 4,此抛物线与直线 y  2 x  1 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B  x1 , y1  ,


(2)若小明离甩绳同学点 A 距离 1 米起跳,至少要跳多少米以上才能使脚不被绳子
C  x2 , y2  ,其中 x1  x2 ,若点 D  xD , y D  在此抛物线上,当 x1  xD  x2 时, y D 总满足
绊住?

(3)若集体跳绳每相邻两人(看成两个点)之间最小距离为 0.8 米,腾空后的人的 y1  yD  y2 ,求 a 的值和 h 的取值范围.

最高点头顶与最低点脚底之距为 1.5 米,请通过计算说明,同时进行跳绳的人数最多

可以容纳几人?(温馨提醒:所有同学起跳处均在直线 CD 上,不考虑错时跳起问

题,即身体部分均在 C1 和 C2 之间才算通过),
(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试卷第 5页,共 6页
27.在 ABC 中, ACB  90 , AC  BC  4 ,将线段 CA 绕点 C 逆时针旋转  角得 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我们给出如下定义:将图形 M 绕直线 x  3 上某一点

到线段 CD ,连接 AD ,过点 C 作 CE  AD 于点 E ,连接 BD 交 CA ,CE 于点 F ,G . P 顺时针旋转 90 ,再关于直线 x  3 对称,得到图形 N,我们称图形 N 为图形 M 关

(1)当   60 时,如图 1,依题意补全图形,直接写出  BGC 的大小; 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

(2)当   60 时,如图 2,试判断线段 BG 与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点 A  0,1 .


(3)若 F 为 AC 的中点,直接写出 AD 的长.
(1)若点 P 的坐标是  3, 0  ,直接写出点 A 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的坐标________;

(2)若点 A 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与点 A 重合,求点 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3)已知 O 的半径为 1,点 A 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在 O 上且不与点 A 重合.

若线段 AB  1 ,其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上的任意一点都在 O 及其内部,求此

时 P 点坐标及点 B 的纵坐标 y B 的取值范围.

试卷第 6页,共 6页
参考答案: ∴∠2=∠4=32°,
1.B
故选 B.
【分析】根据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是主视图,可得图形的主视图.

【详解】A、C、D 主视图是矩形,故 A、C、D 不符合题意;

B、主视图是三角形,故 B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圆锥的主视图是三角形.

2.B 4.D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 10 n 的形式,其中 1≤|a|<10,n 为整数.确定 n 【分析】根据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得出 a、b 两点到原点距离的大小,进而可得出结

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 a 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 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 论.

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 时,n 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 时,n 是负数. 【详解】解:∵由图可知 a<0<b,

【详解】解:250000=2.5 105 , ∴ab<0,即-ab>0

故选 B 又∵|a|>|b|,

【点睛】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 10 n 的形式, ∴a<﹣b.

其中 1≤|a|<10,n 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 a 的值以及 n 的值. 故选:D.

3.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熟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解:如图,过点 A 作 AB ∥ b , 5.A

∴∠3=∠1=58°, 【分析】画出树状图得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数,再找出卡片上的数字之和等于 5 的

∵∠3+∠4=90°, 情况数,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解即可.

∴∠4=90°﹣∠3=32°, 【详解】解: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 a ∥ b, AB ∥ b,

∴ AB ∥ a ,
答案第 1页,共 15页
【详解】A.有 1 数条对称轴,

B.有无数条对称轴,

C.有 2 条对称轴,

D.有 3 条对称轴,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

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有 12 种,其中卡片上的数字之和等于 5 的有 4 种, 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


4 1 8.D
则卡片上的数字之和等于 5 的概率 P 为:  .
12 3
【分析】求出 y 与 t,S 与 t 满足的函数关系式,再根据函数的类型进行判断即可.
故选择:A.
【详解】解:由题意得,AM=t,CN=2t,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求概率,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
∴MC=AC−AM=5−t,
与总情况数之比.
即 y=5−t,
6.A
1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即可得. ∴S= 2 MC•CN=5t−t2,

【详解】由题意得:此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  ( 1)2  4(a  2)  0 因此 y 是 t 的一次函数,S 是 t 的二次函数,

9 故选:D.
解得 a 
4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意义是正确解
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只有 A 选项符合题意
答的前提,求出 y 与 t,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故选:A.
9. x  6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熟记根的判别式是解题关键.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即可求解.
7.A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 x  6  0 ,
【分析】根据轴对称及对称轴的定义,判断各选项的对称轴数量,继而可得出答案.
解得: x  6 .

答案第 2页,共 15页


故答案为: x  6 ∴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且在每一象限,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 ∵ 4<0 , 2  0 ,

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 ∴点 A  4, y1  , B  2, y2  都在第三象限,

10. 2  x  2  x  2   4  2 ,

【分析】先提公因式,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即可.  y1  y2 ,

【详解】解: 2 x  8  2  x  4   2  x  2  x  2  .
2 2 故答案为: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故答案为: 2  x  2  x  2  .
是解题的关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13.甲
11. x  3
【分析】首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较小的人参加即可.
【分析】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检验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从平均数看,三人的平均数相同,
【详解】解:去分母得,
从方差看,甲方差最小,发挥最稳定,
3( x  1)  2( x  3) ,
所以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禁毒知识比赛,应该选择甲,
解得: x  3 ,
故答案为:甲.
∵当 x  3 时 ( x  1)( x  3)  0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的含义,熟悉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并利用方差作
∴方程的解为 x  3 ,
决策是解题的关键.
故答案为: x  3 ;
14. 36
【点睛】本题考查解分式方程,解题的关键是要检验根的情况.
【分析】过 D 作 DF  AC 交 AC 于点 F,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到 DE  DF  4 ,求出
12. 
△ADC 面积即可得到  ADB 面积,利用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分析】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解.
【详解】解:过 D 作 DF  AC 交 AC 于点 F,
3  a2
【详解】解:∵反比例函数 y  , 3  a2  0 , ∵ AD 平分  BAC , DE  AB , DF  AC , DE  4 ,
x
答案第 3页,共 15页
∴ DE  DF  4 , ∵PA,PC 是⊙O 的切线.
1 1 ∴∠OAP=∠OCP=90°,
∴ S ADC  AC  DF   12 4  28 ,
2 2
∴∠P+∠AOC=180°,
∵ S△ ABC  100 ,
∵ ABC  70 ,
∴ S ADB  100  28  72 , ∴∠AOC=2∠ABC=140°,
2  72 ∴∠P=40°.
∴ AB   36 ,
4
故答案为:40
故答案为 36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圆周角

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6.5

【分析】根据三位同学的最后得分情况列出关于 a,b,c 的等量关系式,然后结合

a  b  c 且 a,b,c 均为正整数确定 a,b,c 的值,从而确定小恩同学第三轮的得分.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得到 △ADC 面积从而得

到  ADB 面积.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  a  b  c   6  27  11  10  48 ,

15.40 ∴a bc  8,

【分析】连接 OC,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OAP=∠OCP=90°,从而得到 ∵a,b,c 均为正整数,

∠P+∠AOC=180°,再由圆周角定理可得∠AOC=2∠ABC=140°,即可求解. 若每轮比赛第一名得分 a 为 5,则最后得分最高的为 4  6  24  27 ,

【详解】解:如图,连接 OC, ∴a  4,

又∵ a  b  c ,

∴ b  c 最小取 3,

∴ a  5, b  2, c  1 ,

∴小恩同学最后得分 27 分,他 5 轮第一,1 轮第二;

答案第 4页,共 15页


小王同学最后得分 11 分,他 1 轮第一,1 轮第二,4 轮第三; 由不等式②,得 x  4

又∵表格中第二轮比赛,小王第一,小奕第三,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为 1  x  4

∴第二轮比赛中小恩第二,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准确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题的关键

∴第三轮中小恩第一,小奕第二,小王第三, 19.9.

∴小恩的第三轮比赛得 5 分, 【分析】将 x 2  2x  4  0 化为 x 2  2 x  4 ,整体代入化简后的代数式即可.

故答案为:5. 【详解】解:∵ x 2  2x  4  0 ,∴ x 2  2 x  4 .

【点睛】本题考查方程的解逻辑推理能力,理解题意,分析数据间的等量关系,抓 ∴ 2( x  1) 2  x( x  6)  3  2 x 2  4 x  2  x 2  6 x  3  x 2  2 x  5  4  5  9 .
住第二轮比赛情况是解题关键.
【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混合运算及化简求值,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和单项式乘多项
17. 4
式的法则正确计算是解题关键.
【分析】针对负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化简,零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 个
20.(1)见解析
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2)圆周角定理或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BAC
2
【详解】原式  3  2 2  1  4   4 .
2
【点睛】此题考查了实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负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化简,零 【分析】(1)根据作法按步骤作图即可;

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题的关键. (2)根据圆周角定理进行证明即可

18. 1  x  4 【详解】(1)解:如图所示,即为所求;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

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

不了(无解)
 2 x  2  0①

【详解】解:  2 x  1
 3  x  1②

由不等式①,得 x  1 ;

答案第 5页,共 15页


∵
DC  
DC ,
1
∴ DPC  DAC(_圆周角定理 或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__)
2
(填推理的依据),

  BC
由作图可知, BD ,

1
∴ DAB  _∠BAC__  DAC .
2
∴ APC  BAC .

故答案为:圆周角定理或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BAC.

【点睛】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作圆,圆周角定理,掌握圆周角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1.(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连接 PC.
(2)40.

【分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  GNE   MEN  90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 MGN  90 ,即可证明四边形 NEMG 是矩形;


5
(2)根据 sin CAB  可求出 MB 得长,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 AM 的长,根据平行
13
四边形的性质可得  CAB   ACD ,利用 AAS 可证明  ABM ≌CDE ,可得 CE  AM ,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 ME  NG ,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答案.

【详解】(1)证明:∵ DE  AC , GN  DF ,

∴  GNE   MEN  90 ,

∵AB=AC, ∵ BG ∥ DF ,

∴点 C 在  A 上. ∴  MGN   GNE  180 ,

答案第 6页,共 15页


∴  MGN  90 ,

∴四边形 NEMG 是矩形. (1)将 1, 2  ,  3, 4  两点代入解析式求解得到一次函数解析式,再令 x  0


【分析】
(2)解:∵四边形 NEMG 是矩形, GN  8 ,
即可得到答案;
∴  AMB   AMG  90 , ME  GN  8 ,
(2)根据 x  1 时函数 y  mx 的值都小于函数 y  kx  b 的值列不等式求解即可得到答
5
∵ sin CAB  , AB  26 , 案;
13
∴ MB  AB  sin CAB  10 , 【详解】(1)解:将 1, 2  ,  3, 4  两点代入解析式可得,

∴ AM  AB 2  MB 2  24 ,
k  b  2
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3k  b  4

∴ AB // CD , AB  CD ,  k  3
解得:  ,
∴  CAB   ACD , b  5

在  ABM 和 CDE 中, ∴ y  3x  5 ,

BMA  DEC 当 x  0 时, y  5 ,

CAB  ACD , ∴ A(0,5) ;
 AB  CD

(2)解:∵ x  1 时,函数 y  mx 的值都小于函数 y  kx  b 的值,
∴  ABM ≌CDE ,
当 3x  5  mx ,
∴ CE  AM  24 ,
即 ( m  3) x  5 ,
∴ AC  AM  CE  ME  24  24  8  40 .
当 m  3  0 ,即 m  3 时,
【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 5
x ,
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m3
5
22.(1) y  3x  5 , A(0, 5) ; 即  1,
m3
(2) 3  m  2 ; 解得: m  2 ,

答案第 7页,共 15页


即当 3  m  2 时, x  1 时,函数 y  mx 的值都小于函数 y  kx  b 的值;

当 m  3  0 ,即 m  3 时, 1
(2) x A  (6148  6146  6137  6183  6244  6197)  6176 ,
6
5
x , 1
m3 xB  (5781  5894  6097  6237  6356  6075)  6073 ,
6
不符合题意,不存在此类情况;
 x A>x B ,
综上所述当 3  m  2 时,在 x  1 时,函数 y  mx 的值都小于函数 y  kx  b 的值;
由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波动小,比较稳定,河南单位面积粮食产
【点睛】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坐标轴交点问
2 2
量波动大,所以可知 S A<S B ;
题及一次函数与不等式之间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
(3)由题意得:202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657 (1 2.0%) = 13657 1.02 13930
23.(1) 1421.2
故 202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930 亿斤.
(2)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的定义,平均数和方差的公式,方差的意义以及增长率
(3)202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930 亿斤
问题,牢固掌握各项概念和公式以及正确计算是本题关键.

24.(1)证明见详解
【分析】
(1)根据中位数的定义计算即可;

(2)分别计算出北京和河南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平均数即可比较平均数大小,方 (2) 2 6

差大小根据图像判断:方差越小越稳定,方差越大波动越大;

(3)202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021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 + 2.0%) ,即可得出. (1)连接 OC ,根据 OC  OA ,BC  BD ,可得 OCA  OAC ,D  DCB ,
【分析】

(1)解:2021 年省份数量共 9+9+3+5+2+1+1+1=31(个),


【详解】 根据三角形内外角关系可得 OCA  2CBA ,结合 CBD  2CBA ,可得

∴将 2021 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从小到大排列: OCA  DCB ,再根据 AB 是 O 的直径可得 OCA  OCB  90 ,即可证明;

中位数出现在第 16 个,位于 1000  x  2000 这一组中,由题意,这组中的数据分别 1


(2)过 B 作 BF  ED 交 ED 于点 F,根据 AB  6 得到 OC  OB  3 ,结合 sin E  可
3
为:
得 EO ,即可得到 EB ,从而得到 BF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EC 、 EF ,即可得到 CF ,
1092.8,1094.9,1231.5,1270.4,1279.9,1386.5,1421.2,1735.8,1930.3,
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答案;
∴2021 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粮食产量的中位数为:1421.1;
【详解】(1)证明:连接 OC ,
答案第 8页,共 15页
∵ OC  OA , BC  BD , ∴ OC  OB  3 ,

∴ OCA  OAC , D  DCB , 1


∵ sin E  ,
3
∵ OC  OB ,
3
EO  9
∴ OCB  OBC , ∴ 1 ,
3
又 COA  OCB  OBC ,
∴ EB  9  3  12 ,
COA  2CBA , 1
∴ BF  BE  sin E  12   4 ,
∵ CBD  2CBA , 3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 COA  CBD ,
180  BDC 180   COA EC  92  32  6 2 , EF  12 2  4 2  8 2 ,
∵ DCB = , OCA = ,
2 2
∴ CF  8 2  6 2  2 2  DF ,
∴ OCA  DCB ,

∵ AB 是 O 的直径, ∴ BD  BF 2  DF 2  2 6 ,

∴ OCA  OCB  90 , ∴ BD 的长是 2 6 ;


∴ DCB  OCB  90 ,

∴ CD 为 O 的切线;

【点睛】本题考查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三角函数,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得到

直角三角形.
(2)解:过 B 作 BF  ED 交 ED 于点 F, 1 2 39 1 1 1
25.(1) y1  x  , y 2  x 2  ;(2) 至少要 跳米以上才能使脚不被绳子绊
∵ BC  BD , 16 16 16 16 2

住;(3) 8 人.
∴ CF  DF ,
【分析】(1)先写出点 C、D、E、F 的坐标,然后设解析式代入求解即可;
∵ AB  6 ,
答案第 9页,共 15页
(2)小明离甩绳同学点 A 距离 1 米起跳,可得此点的横坐标,代入 C2 解析式,即 ∴x≤8.07

可求得; ∴同时进行跳绳的人数最多可以容纳 8 人.

(3)用 y1 减去 y2,让其等于 1.5,解出相应点的横坐标,求出这两个点的横坐标之 【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题,需要分析题意,构建函数模型,从而求解,

间的距离,然后用间隔 0.8 乘以人数减 1,即可解出. 难点在于如何分析题意列式.


15 23 26.(1)①8;② 2  h  0 或 2  h  4 ;

【详解】解:
(1)由已知得:C(﹣1,0),D(1,0),E(﹣4, )
,F(﹣4, ),
16 16
3
 15  15 (2) a  1 ,  h 3;
设 C2 解析式为: y 2 = a ( x + 1 ) ( x - 1 ) ,把  4,  代入得 15a= , 2
 16  16
1
∴a  ,
16 【分析】(1)①将 a  2 代入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即可得到答案;②令 y  6 解出方
1 2 1
∴ y2  x  . 程的解,根据只有一个交点列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16 16
1 2 23 39
由对称性,设 C1 解析式 y1   x  c ,把 F(﹣4, )代入得 c= , (2)根据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 4 求出 a,
结合当 x1  xD  x2 时,yD 总满足 y1  yD  y2 ,
16 16 16
1 2 39 分类讨论 a 的值列式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 y1   x 
16 16
1 2 39 1 1 【详解】(1)解:①将 a  2 代入解析式可得,
故答案为抛物线 C1 和 C2 的解析式分别为: y1   x  , y2  x 2  .
16 16 16 16
y  2( x  h)2  8 ,
1 2 1 1 1 1
(2)把 x=﹣3 代入 y2  x  得 y2   9   ,
16 16 16 16 2 ∴ A(h, 8) ,
1
∴至少要跳 2 米以上才能使脚不被绳子绊住. ∴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8,
1 2 39 1 2 1 故答案为:8;
(3)由 y1﹣y2=1.5 得:  x   x   1.5
16 16 16 16
②当 y  6 时,
∴ x1  2 2, x2  2 2 ,
2( x  h)2  8  6 ,
∴x1﹣x2= 4 2 ≈4×1.414=5.656,

设同时进行跳绳的人数最多可以容纳 x 人 解得: x1  h  1 , x2  h  1 ,

则 0.8(x﹣1)≤5.656, ∵抛物线与线段 MN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答案第 10页,共 15页
h  1  ( h  1)  2  3  ( 1) , 将 x  h 代入 y  2 x  1 得,

∴ h  1  1  h  1 或 h  1  3  h  1 , y  2h  1 ,

解得: 2  h  0 或 2  h  4 ; 5
∴ 2h  1  4 ,解得: h   ,
2
(2)解:∵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 4,
∵ 0  h  3,
∴ 4 a  4 , ∴不存在此类情况;

解得 a  1 或, a  1 , 3
综上所述: a  1 ,  h 3;
2
当 a  1 时,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性质,二次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分
y  ( x  h) 2  4 , A(h, 4) , 类讨论开口问题.

此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在 x  h 时 y 随 x 增大而增大, 27.(1) BGC  45

∴点 C 在 A 点或其左侧即可符合当 x1  xD  x2 时, y D 总满足 y1  yD  y2 , (2) BG= 2CE ,证明见解析

4 10
将 x  h 代入 y  2 x  1 得, (3) AD 
5
y  2h  1 ,

3 【分析】(1)根据题意作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求
∴ 2h  1  4 ,解得: h  ,
2
解;
∵ 0  h  3,
3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 GDE  45 ;连接 AG ,
∴  h 3;
2 可证明 AGB 是直角,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 AG= 2 DE ,进而
当 a  1 时,
证明  AGB∽CED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y  ( x  h)2  4 , A(h, 4) , (3)过点 F 作 FN  AB ,通过 BNF∽BGA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

此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在 x  h 时 y 随 x 增大而增大, 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点 B 在 A 点或其右侧即可符合当 x1  xD  x2 时, y D 总满足 y1  yD  y2 , 【详解】(1)依题意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答案第 11页,共 15页


由旋转得, AC  DC , 由旋转得, AC  DC ,

∵ ACD    60,CE  AD , 又 CE  AD ,
1 1 1 1
∴ ECD= ACD  60   30 ,  AE  DE ,DCE  ACD  ,
2 2 2 2
又∵ ACB  90,  AG  DG,

∴ DCB  DCA  ACB  60  90  150,  ACB  90 , ACD  ,

∵ AC  BC , BCD  ACB  ACD 90   ,

∴ CD = CB,  AC  BC , AC  DC ,
1 1  BC  DC ,
∴ BDC  180  BCD  180  150    15 ,
2 2
1 1 1
∴ BGC  BDC  ECD  15  30  45 ; CDB  CBD  (180  BCD )  (180  90  )  45   ,
2 2 2
(2) BG= 2CE ,证明如下: 1 1
DGE  CDB  DCG  45     45 ,
2 2
连接 AG ,
 DEG  90 ,

GDE  45 ,

 DG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DG  2 DE. ,

 AG  2 DE,
答案第 12页,共 15页
又 AG  DG , BF NF
∴  ,
AB AG
GAE  GDE  45
∵F 为 AC 的中点, AC  BC  4,ACB  90 ,
AGE  45 , 1
∴ CF = AC = 2 = AF , AB  AC2  BC2  4 2, ABC  45 ,,
DGA  DGE  AGE  45  45  90 , 2

AGB  90, ∴ BF  BC 2  CF 2  2 5,NF  2,

 AC  BC, ACB  90 ,
2 5 2
∴  ,
ABC  45, 4 2 AG

1 1 4 5
ABG  45  CBD  45  (45  )   , ∴ AG  ,
2 2 5
GBA  ECD, ∵  B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 DEC  AGB  90, 2 2 10


∴ AE= AG= ,
2 5
 ABG ~DCE ,
4 10
∴ AD 
BG AG 2DE 5
   2, 即 BG  2CE
CE DE 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过点 F 作 FN  AB ,则 BNF  90  BGA  ANF ,
和性质,熟练掌握知识点,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28.(1)  2,3

(2)  3, 2 

1 1
(3)  3, 3  , 2 , 0  yB 
2

【分析】(1)根据二次关联图形的定义分别找到 A 和 A ,过点 A 作 A D  x 轴于点


∵ BNF  BGA ,
D,可证得  AOP≌PDA ,从而得到 OA  PD  1, OP  AD  3 ,即可求解;
∴ BNF∽BGA ,
答案第 13页,共 15页
(2)根据题意得:点 P 位于 x 轴的下方,设点 P 的纵坐标为 m,过点 P 作 PE  y 轴 ∴ A  4,3 ,
于点 E,过点 A 作 A F  x 轴交 EP 延长线于点 F,坐标为 m,表达点 A 的坐标,可
∵点 A 和 A 关于直线 x  3 对称,
得出结论;
∴点 A  2,3 ,
(3)由(2)可知,点 A 的坐标,由 A 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在 O 上且不与点
即点 A 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的坐标为  2,3 ;
A 重合可得出点 A 的坐标,由线段 AB  1 ,其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上的任意一

点都在 O 及其内部,找到临界点 B  ,可得出 B  的坐标,进而可得出点 B 的坐标, 故答案为:  2,3

即可得出 y B 的取值范围. (2)解:根据题意得:点 P 位于 x 轴的下方,

设点 P 的纵坐标为 m,
(1)如图 1,根据二次关联图形的定义分别找到 A 和 A ,过点 A 作 A D  x
【详解】
如图,过点 P 作 PE  y 轴于点 E,过点 A 作 A F  x 轴交 EP 延长线于点 F,
轴于点 D,

由(1)得:  AEP≌ PFA ,


∴ ADP  AOP  90
∴ AE  PF  1  m, EP  A F  3,
由旋转可知, APA  90, AP  AP ,

∴ APO  APD  APD  PAD  90 , ∴ A  4  m,3  m  ,

∴ APO  PAD , 根据题意得:点 A 和点 A 关于直线 x  3 对称,

∴  AOP≌ PDA   AAS  , ∴4m  6,

解得: m  2 ,
∴ OA  PD  1, OP  AD  3 ,
答案第 14页,共 15页
3
∴点 P 的坐标为  3, 2  , ∴ BM  ,
2
(3)解:设点 P 的纵坐标为 n,  1 3
∴ B   ,  ,
 2 2 
由(2)得: A  4  n,3  n  ,

 13 3
∴ A  n  2,3  n  , ∴ B  ,  ,
2 2 
∵ A 在 O 上,
 3 1
∴B , ,
∴  n  2  3  n   1 ,
2 2
 2 2

解得: n  2 (舍去)或 3 ,  3 1
由对称性得:另一个点的坐标为 B   ,  ,
∴点 P 的坐标为  3, 3  ,  2 2

1
∵ AB  1 , AB 其关于点 P 的二次关联图形上的任意一点都在 O 及其内部, ∴ y B 的取值范围为 0  y B  .
2
此时点 B  是一个临界点,连接 OB ,如图, 【点睛】本题属于新定义类问题,主要考查轴对称最值问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

判定,圆的定义等相关知识,关键是理解给出新定义,画出对应的图形.

∵ OA  AB  OB  1 ,

∴ OAB  是等边三角形,
1
过点 B  作 BM  x 轴于点 M,则 AM  OM  ,
2

答案第 15页,共 15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