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 *
刘  晨 ⊙

内容提要: 泰
  山从地域性信仰中心转变为国家祭祀和民间信仰中东方山岳的最高代表,从而获得
了古代时空观念中东方的二元交替性格,并表现为通天达地、沟通阴阳之特征。由此
出发,泰山成为祭告天地之所、干涉生死之地,泰山神也必然兼有双重性格。因此,
专司冥界的泰山府君并非泰山神,而是“天神主死、地吏治鬼”观念与泰山通天达地
“神德”结合以后,逐渐固定于泰山之下的死后地下世界即泰山冥界,以及地吏长官
“地下二千石”的同义转化。
关  键  词: 泰
  山信仰 时空观 泰山神 地下二千石 泰山治鬼
作者简介: 刘
  晨,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泰山府君,其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冥界想象中的泰山死后世界主宰,
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逐步变为阎罗王下治下的地狱“十王”之一,甚至还作为日本阴阳道的
主 神 备 受 天 皇 及 权 贵 的 崇 祀, 无 疑 是 泰 山 信 仰 中 不 容 忽 视 的 重 要 内 容 。 然 而 , 围 绕 泰 山 府 君 ,
尚存诸多疑问没有解决,就连先行研究中对泰山府君的态度也是分歧明显:泰山府君在泰山
民间信仰研究中备受关注、甚至时常被理所当然地视作泰山之神,在讨论泰山国家祭祀等问
题时却极少被提起,遑论被当成崇祀的对象了。A 即便在论及泰山府君的研究当中,对于它
的 身 份、 起 源 、 在 泰 山 信 仰 中 的 地 位 等 问 题 , 也 并 未 达 成 一 致 结 论 。 认 为 “ 泰 山 府 君 就 是 泰
山神”的研究虽多,具体理解却相去甚远:贾海建视泰山府君为山岳信仰与早期地府观念融
合而成的泰山神;萧登福认为泰山神由山岳神转变为冥界主宰后就成了泰山府君;刘增贵则
认 为 泰 山 府 君 不 同 于 汉 代 有 召 死 之 能 的 岳 神 “ 太 山 君 ”, 乃 是 后 世 民 间 信 仰 所 新 创 。 B 持 相
反 意 见 的 研 究 亦 是 如 此 : 余 英 时 认 为 泰 山 府 君 就 是 太 山 君 , 但 仅 为 掌 管 泰 山 周 边 蒿 里、 梁 父
等 冥 界 的“ 泰 山 郡 ” 太 守 而 非 山 神 ; 储 晓 军 认 为 泰 山 神 乃 主 死 的 人 格 神 , 不 同 于 本 就 是 冥 界
神灵的泰山府君;尚鸿则强调泰山神东岳大帝主生亦主死,与佛教地狱观影响下出现的泰山
府君并非一 人 。 C
出现如此差异化的结论,却未必源于泰山府君性格的复杂,毕竟在以泰山为死后世界或
死 后 世 界 中 心 的 民 间 信 仰 中, 对 于 泰 山 府 君 司 职 冥 界 这 一 点 是 并 无 争 议 的 。 真 正 的 问 题 在 于 ,
前 述 先 行 研 究 中, 关 于 泰 山 神 乃 至 泰 山 信 仰 的 性 格 与 形 成 过 程 等 讨 论 的 前 提 和 背 景 缺 乏 有 效

*  本文由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支持。
A 参见吴荣曾: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
《文物》1981 年第 3 期;刘兴顺:
《泰山国家祭祀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第 1 — 20 页。
B 贾海建:
《魏晋六朝时期泰山府君与泰山神关系考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1 期;萧登福:
《先秦两汉
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1 年,第 125 页;刘增贵:
《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
《大陆杂志》1997
年第 94 卷第 5 期。
C 余英时: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余英时著、沈志佳编: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第 23 — 25 页;储晓军:
《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文学院 2009 年,第 242 页;尚鸿:
《泰
山主生死信仰观念溯源》,叶涛、孙爱军主编:
《东岳文化与大众生活:第四届“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91 页。

1 27
世界宗教 文化 2021 年第 6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的 共 识。 这 种 基 本 认 知 的 分 歧 , 也 使 得 我 们 对 于“ 泰 山 冥 界 ” 观 念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演 变 之 理
解 同 样 存 在 讨 论 的 余 地 。 换 言 之 , 有 必 要 从“ 何 为 泰 山 府 君 ” 这 一 问 题 出 发, 重 新 梳 理 泰 山
在古代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中的具体表现、基本性格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泰山死
后世界观念的真实状态,以期对泰山神和泰山府君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内容得出准确
和全面的认识 。

一、泰山信仰的形成与泰山神
依托于山体雄浑挺拔的自然特征和周边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承,以泰山为对象的信仰
活动出现很早,甚至可以上溯至大汶口文化时期。A 而且,泰山作为山东半岛的最高山,还
被认为是上古时代东夷文化的信仰中心,乃至居于华夏世界“天地之正中”的古中岳。B 拥
有如此自然与人 文 属 性 , 为 泰 山 信 仰 的 产 生 与 传 播 提 供 了 充 分 的 基 础 。
不 过 , 这 种 以 泰 山 为 中 心 的 山 东( 胶 东 ) 原 始 山 岳 信 仰 具 有 显 著 的 地 域 局 限 性 , 并 不
适 用 于 先 秦 以 降 的 大 一 统 国 家 。 关 于 泰 山 祭 祀 活 动 的 早 期 记 载, 见 于 《 礼 记· 王 制 》 中 周 天
子巡守的相关描述:天子分别于均分一年的四个时间巡守四方中的一方,并以该方一座名山
为 目 的 地 祭 祀 山 川 诸 神 ; 其 中 , 二 月 巡 守 东 方 时 “ 至 于 岱 宗 ( 泰 山 ), 柴 而 望 祀 山 川 ”;
《尚
书· 尧 典 》 中 亦 有 相 近 叙 述 。 C 由 此 可 见 , 岱 宗 即 泰 山 并 非 天 子 巡 守 的 唯 一 或 核 心 目 标 , 而
是 作 为 四 方 时 空 体 系 中 的 东 方 目 的 地 与 其 他 三 方 名 山 并 列 — 当 然, 作 为 后 世“ 五 岳 独 尊 ”
的 山 岳 代 表, 泰 山 或 许 享 有 高 于 他 方 名 山 的 地 位 和 待 遇 , 但 是 至 少 通 过 天 子 巡 守 这 一 重 要 国
家祭祀活动可知,泰山不仅已经被纳入大一统国家的信仰体系之中,而且在这一信仰体系中
也并不享有其作 为 地 域 性 信 仰 中 心 时 所享 有 的 绝 对 核 心 地 位 。
诚 然, 早 期 地 域 性 山 岳 信 仰 为 泰 山 成 为 大 一 统 国 家 的 山 岳 最 高 代 表 提 供 了 必 要 条 件 , 亦
有 研 究 指 出, 周 初 的 泰 山 祭 祀 乃 是 周 天 子 对 东 方 宗 教 文 化 的 妥 协 与 认 同 , 秦 汉 时 期 的 泰 山 封
禅也深受齐地方士影响。D 但是,将包括泰山在内的四方山川纳入国家祭祀范围,却显然源
于它们作为重要地理标志物的国土象征意义,甚至在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王朝体国经野的象征
符 号, 而 巡 守 本 身 也 被 认 为 是 古 代 帝 王 威 服 四 方 、 巩 固 王 权 的 重 要 仪 式 。 E 另 外 , 以 中 央 和
四 方 名 山 之“ 五 岳 ” 和 四 大 河 川 之 “ 四 渎 ” 为 最 高 代 表 的 国 家 山 川 信 仰 体 系 , 也 随 着 商 周 以
来山川祭祀的制 度 化 而 逐 步 确 立 , 儒 家礼 经 中 还 出 现 了 “ 五 岳 视 三 公 , 四 渎 视 诸 侯 ”F 等 对应
国家官僚等级的 表 达 。
在 这 一 山 川 信 仰 体 系 中, 泰 山 不 仅 是 毫 无 争 议 的 “ 东 岳 ”, 更 成 为 五 岳 之 首 , 与 黄 河 分 列
山 川 之 长。 另 外 , 秦 汉 时 期 的 泰 山 祭 祀 , 特 别 是 汉 武 帝 多 次 封 禅 、 巡 幸 泰 山 等 崇 祀 活 动 , 也
进一步强化了泰山的特殊地位。田天就认为,至汉武帝时,泰山已经成为东方地区祭祀的地
理 中 心、 山 岳 祭 祀 的 中 心 乃 至 武 帝 管 理 东 方 事 务 的 施 政 中 心 。 G 其 中 影 响 最 大 且 直 接 的 , 应

A 刘慧:
《东岳大帝信仰研究》,第 3 — 8 页。
B 何新:
《诸神的起源第一卷·华夏上古日神与母神崇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第 120 页;刘宗迪:
《失落的天书:
〈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第 445 页。
C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1989 年,第 341 — 342 页;顾颉刚、刘起舒: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
2005 年,第 129 页。
D 刘兴顺:
《泰山国家祭祀史》,第 32 页。
E 唐晓峰:
《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二十一世纪》2000 年第 8 号。
F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礼记集解》,第 347 页;叶涛:
《泰山香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第 38 页。
G 田天: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年,第 186 — 191 页。

128
“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
属封禅大典。封禅一般被认为是先秦以来帝王告祭天地的重要祭祀活动,其仪式内容乃至祭
祀意义在不 同 时 期 有 多 种 演 变 , 惟 独 祭 祀 场 所 始 终 是 泰 山 ( 及 梁 父 诸 山 )。 A
对于封禅为何选定泰山,历来存在多种解释与推测。不过,至少在东汉以前,以东方在古代
时空观中的性格作为泰山特殊性与泰山封禅之依据的观点已经趋于主流:
《 白虎通义》“封禅”章
言“(封禅)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同“巡狩”章又言“东方为岱宗者何?
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 B ;
《风俗通义》言泰 山(岱宗)乃“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
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故而易姓受命之帝王于功成之时在此封禅以告天地 C 。可
见,东方“万物交代”的性格,是当时一般认识中泰山成为祭祀圣地的主因。此外,纬书《孝经
援神契》中亦言“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或为主)人生命之长短”D ,此说
得西晋张华《博物志》等后世文献反复引用,可见泰山以地处东方所具有的更始交代性格,不仅
成为了其主要信仰特征,还进一步“催生”出了泰山主生死、召魂魄的信仰内容。
这 一 性 格 的 确 立 还 不 仅 源 于 其 地 处 东 方 的 地 理 属 性。 在 以《 礼 记· 月 令 》 为 代 表 的“ 时
间 空 间 化、 空 间 时 间 化 、 时 空 一 体 化 ” 的 古 代 时 空 观 念 中 , 空 间 上 的 东 方 与 时 间 上 的 春 季 相
应, 本 就 与 初 始 更 新、 阴 阳 交 替 同 义 ; 而 且 , 泰 山 更 精 确 的 地 理 位 置 其 实 在 中 岳 的 东 北 方,
东北乃是古代空间中“四维”之一,与二十四节气之始的立春相应,更是后天八卦中象征山
岳 的 艮 卦 所 属 之 方 位。 E 东 方 或 东 北 方 往 往 如 前 所 述 , 被 认 为 具 有 二 元 交 代 甚 至 沟 通 阴 阳 、
通天接地的性格;与此相关,东亚世界中则广泛流传东北方向为沟通人鬼两界的“鬼门”之
说。 F 此 外 , 西 汉 宣 帝 神 爵 元 年 ( 前 6 1 ) 郊 祀 制 度 改 革 , 五 岳 四 渎 作 为 山 川 最 高 代 表 开 始
享受常祭;东汉明帝时五部郊兆制度确立,其中立春日天子于首都洛阳东郊祭祀东方青帝时,
泰 山 从 祀。 G 可 以 说 , 至 少 从 两 汉 开 始 , 泰 山 就 已 经 从 原 始 性 或 地 域 性 山 岳 崇 拜 对 象, 彻 底
变 成 了 大 一 统 国 家 地 理 认 知 与 时 空 观 念 中 东 方 山 岳 的 最 高 代 表。 此 后 , 泰 山 信 仰 也 主 要 与 通
天 求 仙、 司 冥 治 鬼 等 天 地 、 阴 阳 、 生 死 内 容 相 关 , 足 见 东 方 ( 东 北 ) 在 古 代 时 空 观 念 中 的 二
元交替性格 正 是 泰 山 神 圣 性 的 主 要 来 源 , 同 时 也 是 泰 山 “ 神 德 ” 的 基 本 特 征 。
可 以 推 断 , 作 为 泰 山 信 仰 首 要 载 体 和 直 接 表 现 的 泰 山 神, 其 性 格 也 必 然 会 受 此 影 响, 从
而区别于一般的山神或性格单一的下级神灵。值得一提的是,唐宋以降供奉泰山神“东岳大
帝 ” 的 各 地 东 岳 庙 中, 都 设 有“ 七 十 二 司 ” 分 管 阴 阳 两 界 事 务 , 恰 恰 反 映 出 其 与 前 述 “ 神 德 ”
相吻合的兼司生死之双重性格。H 相比之下,泰山府君却专司冥界,有“治鬼”之能却无主
生之能,显 然 无 法 真 正 代 表 基 于 二 元 交 替 性 格 的 泰 山 。

二、民间信仰中的泰山神与泰山府君
那 么, 无 法 完 整 匹 配 泰 山 “ 神 德 ” 的 泰 山 府 君, 是 否 有 可 能 在 特 定 的 时 期 或 条 件 下 —

A 福永光司:
《封禅説の形成:封禅と神仙説》,
《東方宗教》1955 年总第 7 号。
B 吴则虞点校:
《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 1994 年,第 278、299 页。
C 王利器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447 页。
D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
《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61 页。
E 刘晓峰:
《中国古代时空体系中的泰山》,
《世界宗教文化》2020 年第 6 期。
F 例如,
《论衡》曾引《山海经》佚文言度朔山大桃木上“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张宗祥校注:
《论衡校注》,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第 451 页)。日本曾长期流传东北方向为鬼门之说,参见王秀文:
《日本“鬼门”信仰之实态及渊
源》,
《东北亚文化》2000 年第 2 期。
G 刘兴顺:
《泰山国家祭祀史》,第 59 — 64 页。
H 尚鸿:
《泰山主生死信仰观念溯源》,第 93 — 94 页。

1 29
世界 宗教 文化 2021 年第 6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比如泰山神形象确立的过渡阶段,或者仅在死后世界观念中 — 被视作泰山之神呢。解决这
一 疑 问, 需 要 尝 试 梳 理 对 应 泰 山 信 仰 的 不 同 发 展 阶 段 的 泰 山 神 形 象 , 及 其 与 泰 山 府 君 之 间 的
关联性。
早 期 的 泰 山 神 形 象 往 往 具 有 原 始 山 岳 崇 拜 的 特 征 , 如《 庄 子 · 大 宗 师 》 言 “ 肩 吾 得 之,
以 处 太 山 ” A , 肩 吾 就 被 认 为 是 居 于 泰 山 的 猪 形 山 神 ; 人 形 化 的 泰 山 神 也 从 很 早 就 开 始 流 传,
如 《 晏 子 春 秋 》 言 齐 景 公 过 泰 山 时 梦“ 二 丈 夫 立 而 怒 ”, 占 梦 者 自 然 地 将 “ 二 丈 夫 ” 解 释 为 泰
山 神, 虽 然 该 说 法 遭 到 了 晏 子 的 否 定 。 B 不 过 , 这 些 相 对 原 始 的 山 神 不 仅 形 象 各 异 , 性 格 也
无从知晓,更找 不 到 或 者 说 很 难 建 立 它们 与 后 世 泰 山 神 之 间 的 确 切 关 联 。
随 着 周 代 以 来 基 于 儒 家 思 想 的 国 家 祭 祀 活 动 逐 步 制 度 化, 五 岳 四 渎 成 为 山 川 最 高 代 表,
并 以“ 具 有 神 格 的 自 然 神 , 或 超 自 然 的 自 然 神 ” C 的 身 份 享 受 崇 祀 , 地 位 也 依 照 官 僚 等 级 被
认 定 为“ 五 岳 视 三 公, 四 渎 视 诸 侯 ”。 不 过 , 虽 然 祭 祀 活 动 中 山 川 神 的 偶 像 化 和 人 格 化 倾 向 由
来 已 久, 却 因 有 违 儒 家 鬼 神 观 而 屡 遭 批 判, 至 隋 代 方 才 得 到 国 家 认 可 和 保 护 。 D 如 此 形 成 的
泰 山 神 本 就 化 生 自 泰 山, 自 然 拥 有 完 整 的 泰 山 “ 神 德 ”。 另 外 , 隋 唐 以 后 山 川 神 的 人 形 化 以 及
加 封 人 爵 等 趋 势 愈 演 愈 烈, 至 北 宋 时 期 泰 山 神 获 封 “ 天 齐 仁 圣 帝 ”, 祭 祀 泰 山 神 的 东 岳 庙 ( 行
宫 ) 被 推 广 至 全 国 各 地 , 民 间 信 仰 中 的“ 东 岳 大 帝 ” 形 象 也 由 此 确 立。 换 言 之, 基 于 国 家 祭
祀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泰山神,不仅是毋庸置疑的泰山之神,更构成了后世东岳信仰的主要
内容和基本前提 。
当 然,
“ 泰 山 神 ” 这 一 概 念 的 所 指 范 围 并 不 局 限 在 国 家 祭 祀 之 中。 在 泰 山“ 神 德 ” 和 泰 山
祭祀逐步确立的两汉时期,就同时存在区别于国家祭祀中自然神的人形化泰山神,汉画中题
榜 为“ 泰 山 君 ” 的 冠 服 驾 鹿 者 , 抑 或 是 怒 目 持 剑 立 于“ 大 山 上 ” 者; 性 格 可 考 且 符 合 泰 山 神
身份的,则要数 出 现 在 汉 代 墓 券 ( 镇 墓 券 或 买 地 券 ) 文 中 的 “ 太 山 君 ”。E 汉 代 墓 券 文 中 ,泰
山( 常 作 大 山 、 太 山 ) 是 与 生 者 所 归 之 西 长 安 相 对 应 的 死 者 归 处, 与 之 相 关 的“ 太 山 君 ” 则
往 往 具 有“ 召 ” 死 或 “ 阅 ” 死 之 权 。 刘 增 贵 指 出 , 此 处 的 “ 山 君 ” 是 对 自 然 神 明 中 山 神 的 常
见 称 呼, 且“ 太 山 君 ” 既 非 余 英 时 认 为 的 泰 山 郡 神 , 亦 非 后 世 出 现 的 泰 山 府 君 。 F 换 言 之 ,
称呼表明了太山君的山神属性,召阅死者之权则表明了其执掌(或化生于)泰山这一死者归
处 的 地 位。 因 此 , 太 山 君 确 实 称 得 上 泰 山 之 神, 而 且 从 其 称 呼 与 职 能 的 人 格 化 特 征 上 看, 应
是以人形出现的 泰 山 神 。
值得注意的是,太山君一般被认为是民间信仰中的人格神,故而先行研究中往往在否定
其与泰山国家祭祀有关的同时,又视其为泰山神人格化进程的阶段之一。实际上,在汉代民
间 信 仰 中, 太 山 君 所 依 托 的 泰 山 本 身 , 就 不 仅 具 有 “ 死 者 归 处 ” 的 一 面 , 还 有 作 为 “ 求 仙 长
生 处 ” 的 一 面: 在 大 量 制 造 于 两 汉 之 际 、 被 统 称 为 “ 上 太 山 镜 ” 的 汉 镜 上 , 多 有 “ 上 太 山,
见 神 人 ” 等 相 似 叙 述 的 铭 文, 这 些 铭 文 清 晰 地 反 映 出 以 泰 山 为 通 天 之 路 、 神 仙 居 所 的 求 仙 观
念。G 也就是 说 , 即 便 在 汉 代 民 间 信 仰 中 , 泰 山 也 同 样 具 有 沟 通 天 地 与 阴 阳 的 二 元 交 替 性格,

A(晋)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 1998 年,第 146 页;于淑娟:
《中国古代人神共名现象的文化解
读》,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 3 期。
B 吴则虞:
《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79 页。
C 甘怀真: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47 页。
D 雷闻: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第 40 页。
E 刘增贵:
《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第 196 页;吴荣曾: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第 59 页。
F 刘增贵:
《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第 196 页。
G 钱志熙:
《两汉镜铭文本整理及文学分析》,
《中华文史论丛》2009 年第 1 期。

13 0
“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
并 直 观 地 表 现 为 升 仙 ( 生 ) 之 处 和 召 魂( 死 ) 之 所, 本 质 上 与 国 家 祭 祀 中 的 东 岳“ 神 德 ” 完
全 一 致。 那 么 , 身 为 泰 山 之 神 的 太 山 君, 也 就 不 应 只 干 死 而 不 涉 生, 而 应 与 国 家 祭 祀 中 的 泰
山神性格相 通 。
已知材料虽然无法确切证明太山君与长生或求仙直接相关,但是同样无法否定其关联性。
更何况,即便我们可以推知泰山为死者归处、太山君有召阅死者之权的观念在汉代已经流传,
但由此便将太山君推定为地下世界的总管,或者将其等同于泰山府君,仍未免有过度解读之
嫌。A 毕 竟 在 汉 代 墓 葬 材 料 中 , 相 比 只 能 “ 召 ”“ 阅 ” 死 者 的 太 山 君 , 天 帝 、 黄 神 、 北斗才是
定 夺 生 杀 、 主 掌 死 籍 的 神 明, 地 下 世 界 的 管 理 者 则 是 地 下 两 千 石 、 冢 丞 冢 宰 等 阴 曹 官 吏。 B
比 如《 刘 伯 平 镇 墓 文 》 中, 就 在“ 大 山 君 召 ” 和 “ 生 属 长 安 , 死 属 大 山 ” 之 后 注 明“ 有 天 帝
教,如律令 ” C , 可 见 天 帝 主 死 之 权 并 未 分 与 太 山 君 。
与其将太山君(泰山神)视作冥界之主,不如将其定义为民间信仰中逐渐形成的死后世
界 之 所 在, 同 时 也 是 沟 通 天 地 与 阴 阳 两 界 之 地 的 泰 山 之 主 更 为 妥 当 。 这 一 身 份 不 仅 与 泰 山 二
元 交 替 性 格 相 吻 合, 而 且 能 够 合 理 解 释 《 孝 经 援 神 契 》 等 文 献 中 关 于 泰 山 为 天 帝 孙 且 召 魂 魄 、
知生死的叙述。当然,这也意味着,专司冥界的泰山府君在身份和性格上都与太山君有本质
区别,绝非民 间 信 仰 中 的 泰 山 之 神 。

三、泰山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府君
如此一来,以泰山府君为泰山神的可能,就只有泰山死后世界观念成为泰山信仰核心内
容, 或 泰 山 神 兼 司 泰 山 冥 界 时 被 称 为 泰 山 府 君 这 两 种 情 况 了 。 明 确 这 两 种 情 况 的 关 键, 无 疑
是泰山死后 世 界 观 念 的 真 实 性 格 及 其 形 成 过 程 。
前 述《 孝 经 援 神 契 》 等 文 献 中 关 于 泰 山 召 魂 魄、 知 生 死 的 叙 述, 以 及 墓 券 文 所 表 现 出 的
死 归 泰 山 观 念 , 无 疑 推 动 了 泰 山 在 死 后 世 界( 冥 界 ) 观 念 中 的 地 位 上 升。 不 过, 前 章 也 已 经
说 明, 这 些 内 容 基 本 源 于 东 岳 泰 山 的 二 元 交 替 性 格 , 并 不 意 味 着 泰 山 冥 界 观 念 已 经 形 成。 事
实 上, 不 仅 泰 山 冥 界 的 成 立 时 间 无 法 确 定 , 其 成 因 和 具 体 位 置 也 存 在 争 议 。 余 英 时 就 认 为 原
本 分 别 上 天 下 地 的 魂 魄 二 元 , 因 神 仙 占 据 天 界 才 魂 归 泰 山 ; 汉 武 帝 之 后 泰 山 成 为 仙 界, 魂 魄
只 得 各 自 归 于 其 下 的 梁 父 与 蒿 里, 故 而 辖 制 二 者 的 泰 山 郡 才 是 泰 山 府 君 的 管 辖 所 在 。 D 刘 屹
则认为泰山是因汉初承担了天帝的治鬼功能才演变为地下冥府的,并在此后才逐渐与死人聚
集的蒿里连为一体。E 刘增贵认为泰山冥界观源于依托“人死山葬”习俗的“死者归山”习
俗, 泰 山 冥 界 是“ 山 中 死 界 ” 在 泰 山 成 为 山 岳 之 首 之 后 统 归 泰 山 所 形 成 , 并 指 出 泰 山 “ 地 狱 ”
在 东 汉 中 叶 “ 上 太 山 镜 ” 骤 减 、 泰 山 “ 天 堂 ” 消 退 之 后 才 日 趋 凸 显。 F 也 就 是 说, 泰 山 冥 界
的 成 因 存 在 天 界 ( 仙 界 ) 观 念 转 变、 天 帝 让 渡 权 力、 原 始 山 岳 信 仰 等 多 种 猜 想, 其 所 在 则 主
要有泰山本 身 和 泰 山 之 下 两 种 可 能 。
据 前 章 可 知 , 泰 山 和 泰 山 神 与 冥 界 之 关 联, 本 质 上 是 由 东 岳 二 元 交 替“ 神 德 ” 延 伸 而 成

A 参见刘增贵:
《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第 201 页;吴荣曾: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第 58 页;储晓军:
《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第 241 页。
B 参见刘屹:
《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华书局 2005 年,第 80 — 85 页;马新等:
《中国古代民间信
仰:远古—隋唐五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第 162 页。
C 罗振玉:
《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出版社 2003 年,第 358 — 360 页。
D 余英时: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第 23 — 25 页。
E 刘屹:
《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第 75 — 87 页。
F 刘增贵:
《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第 197、201 页。

131
世界 宗教 文化 2021 年第 6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的 沟 通 天 地、 干 涉 生 死 之 能。 因 此 , 泰 山 原 本 既 非 “ 天 堂 ” 亦 非 “ 地 狱 ”, 泰 山 神 也 不 应 被 视
为 二 者 主 宰。 神 仙 界 亦 不 等 于 天 界 , 无 论 是 泰 山 变 成 仙 界 , 还 是 神 仙 居 所 因 两 汉 之 际 神 仙 观
念的“现世化”而由山中向市井转移, A 都与泰山通天之能无关。于泰山之上告天或赴泰山求
生之类的活动在泰山冥界形成之后也依然存在,皆因“天”乃是需要“增泰山之高”以报的
“天上神境”而 并 非 泰 山 本 身 。
同 理, 于 泰 山 之 下 所 祭 之 “ 地 ” 也 不 是 泰 山, 与 冥 界 主 宰 含 义 相 近 的“ 地 下 主 ” 也 不 会
是 泰 山 神。 两 汉 以 后 关 于 泰 山 冥 界 所 在 的 认 知 并 不 明 确 , 不 过 从 唐 代 《 括 地 志 》 中 引 道 书 所
述“ 周 回 二 千 里 ” 的 泰 山 “ 又 有 地 狱 六, 曰 鬼 神 之 府; 从 西 上, 下 有 洞 天, 周 回 三 千 里, 鬼
神考谪之府”B 可 知 , 后 世 观 念 中 的 泰山 冥 界 同 样 是 在 山 下 或 地 下 而 非 山 中 。 由 此 看 来 , 被当
时 的 人 传 为 “ 下 里 ”“ 黄 泉 ” 的 蒿 里, 以 及 在 陆 机 《 泰 山 吟 》“ 梁 甫 亦 有 馆 , 蒿 里 亦 有 亭 ” 一
句中与蒿里并举 的 梁 父 等 泰 山 周 边 , 可 能 也 是 对 泰 山 冥 界 位 置 的 模 糊 认 识 。
另 一 方 面, 泰 山 之 下 能 够 成 为 冥 界 或 冥 界 中 心, 或 许 确 与“ 死 者 归 山 ” 或“ 天 帝 治 鬼 ”
有 关, 但 恐 非 缘 于 其 山 岳 之 首 或 天 帝 之 孙 的 地 位, 而 是 基 于 泰 山 沟 通 天 地 的 二 元 交 替 属 性。
在汉代信仰中真正定夺生死的乃是天神,除了天帝治鬼以外,北斗及其下辖司禄、司命等星
神 主 杀 注 死, 与 北 斗 并 举 的 黄 神“ 生 五 岳 , 主 死 人 录 , 召 魂 召 魄 , 主 死 人 籍 ” 等 内 容 , 也 都
见于《后汉书》《 老 子 中 经 》 等 文 献 和 汉代 墓 葬 材 料 之 中 。C 作 为 通 天 达 地 之 所 的 泰 山 , 也因
此 变 成 了 死 后 接 受 天 神 裁 断 的 必 经 之 地 , 以 至 于 拥 有 了 召 魂 魄 、 阅 生 死 的 职 能 。《 风 俗 通 义 》
云“ 俗 说 岱 宗 上 有 金 箧 玉 策 , 能 知 人 年 寿 修 短 ”,
《后汉书》云许曼因病“谒太山请命”等典
故,应该都与此 有 关 。D 由 于 泰 山 本 来 就 同 时 具 有 达 “ 地 ” 之 能 , 加 之 上 述 观 念 的 推 动 作 用,
才使得原本各个地方性地下冥界逐步丧失独立性,进而统合成为单一的整体,也就是泰山之
下 的 死 后 世 界 。《 三 国 志 · 管 辂 传 》 云 管 辂 预 言 自 己 死 后 将“ 至 泰 山 治 鬼 , 不 得 治 生 人 ” E ,
表明当时泰山冥 界 观 已 经 形 成 , 而 这 也 正 是 所 谓 “ 泰 山 治 鬼 ” 成 立 的 标 志 。
在 此 之 前 , 民 间 信 仰 中 已 经 出 现 了 对 于 冥 界 实 际 管 理 者“ 地 吏 ” 的 体 系 化 构 想。 汉 代 墓
葬材料中出现的地吏官职经吴荣曾整理,由最高级别的地下二千石至最低级别的亭长、父老、
伍长乃至狱史、 卒 史 等 , 基 本 “ 以 汉 官 制 度 为 范 母 扣 制 ”F ; 而 “ 二 千 石 ” 正 是 俗 称 府 君 的府
郡太守之俸禄。也就是说,泰山冥界形成以前的汉代冥界观念中,具体管辖冥界的最高级别
官 员 本 就 可 以 称“ 地 下 府 君 ”。 待 泰 山 之 下 变 成 了 统 合 其 他 “ 地 下 ” 的 单 一 冥 界 , 其 最 高 管 理
者 也 就 自 然 可 以 相 应 地 称“ 泰 山 府 君 ”。 也 就 是 说 , 汉 代 民 间 信 仰 中 地 吏 长 官 “ 地 下 二 千 石 ”
与泰山冥界观念 的 结 合 , 才 是 泰 山 府 君这 一 管 理 泰 山 冥 界 之 神 灵 出 现 的 正 源 。
需要指出的是,贾海建也注意到了地下二千石的意义,并认为泰山府君是泰山神与土府
及地下二千石结合的产物。G 但是,当时的墓葬材料冢,身为泰山神的太山君不仅与“地下
二 千 石 ” 同 时 存 在, 而 且 显 然 不 属 于 冥 界 地 吏 , 其 召 阅 死 者 之 能 更 不 同 于 只 有 管 理 冥 界 之 权 、

A 刘屹:
《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第 479、489 页。
B 贺次君辑校: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 1980 年,第 121 页。
C 参见吴荣曾: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第 59 — 61 页;朱磊:
《中国古代的北斗信仰研究》,文物出版社 2018 年,
第 67 — 69 页。
D 王利器校注:
《风俗通义校注》,第 65 页;
《后汉书》,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2731 页。
E《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819 页。
F 吴荣曾: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第 60 页;另参见黄景春:
《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
衣物疏为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第 269 — 280 页。
G 贾海建:
《魏晋六朝时期泰山府君与泰山神关系考论》,第 4 页。

13 2
“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
并无裁断生死之能的泰山府君。可见即便是在死后世界观念中,泰山府君也是不同于泰山神
的独立存在 。
当 然, 随 着 汉 魏 以 降 泰 山 冥 界 观 念 的 确 立 与 广 泛 传 播 , 加 之 佛 教 地 狱 观 的 影 响 与 重 塑 ,
泰山府君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也一度提升,未免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不过仅就所见之魏晋
至隋唐志怪、游冥文献和资料而言,其中罕有明言泰山府君为泰山神的例证,隋唐以前更是
只 有 魏 晋 之 际 成 书 的《 列 异 传 》“ 蔡 支 ” 节 中 , 出 现 过 自 称 “ 太 山 神 ” 的 天 帝 外 公 , 有 仪 卫
“具如太守”的间接关联而已,更何况这位“太山神”也必须将人间生死交由其外孙“天帝”
裁 断, 自 己 并 无 实 际 主 死 之 权 。 A 不 仅 如 此 , 早 期 关 于 泰 山 府 君 的 志 怪 文 献 中 , 几 乎 从 未 触
及府君裁断生死的内容,至多是将阳寿未尽而误死游冥之人送归人间;直到宣扬佛法教化的
内 容 大 量 进 入 志 怪 故 事 之 后 , 相 关 文 献 中 的 泰 山 府 君 才 逐 渐 变 为 裁 决 死 者 善 恶 的 地 狱 主 宰。
这也从一个 侧 面 反 映 出 了 在 佛 教 影 响 渗 入 之 前 泰 山 府 君 形 象 和 性 格 形 成 过 程 的 独 立 性 。

结 语
以从地域性中心山岳向大一统国家之山岳最高代表这一转变为契机,古代时空观念中东
方( 东 北 ) 所 代 表 的 万 物 更 始 、 二 元 交 替 性 格 , 由 此 构 成 了 国 家 和 民 间 信 仰 中 泰 山 “ 神 德 ”
的 本 质 特 征。 随 着 政 治、 宗 教 特 别 是 国 家 祭 祀 的 发 展 , 泰 山 成 为 通 天 达 地 、 沟 通 阴 阳 的 神 山,
由此化生而成的自然神则构成了后世加爵封王以至于“东岳大帝”等泰山神的正源;另一方
面, 民 间 信 仰 中 的 泰 山 同 样 具 备 “ 仙 人 居 所 ” 与“ 死 人 归 处 ” 的 双 重 身 份, 由 此 推 动 了 与 国
家祭祀中自然神性格相近的人格化泰山神“太山君”形象的出现。专司冥界的泰山府君显然
不同于以二元交替性格为本质特征的泰山神,后者因此特征而可以召魂魄、阅生死,前者则
是依托于汉代死后观念中的地吏“地下二千石”而形成、因作为统合于泰山之下的死后世界
的最高管理 者 而 得 名 。
明 确 的“ 泰 山 府 君 ” 之 名, 最 早 见 于《 列 异 传 》 之“ 胡 母 班 ” 残 节 中, 东 晋《 搜 神 记 》
“ 胡 母 班 ” 节 中 则 首 次 对 其 身 份、 职 权 以 及 泰 山 冥 界 进 行 了 较 为 详 细 的 描 述 。 B 结 合 本 文 论
述, 可 以 推 断 其 形 象 应 是 在 魏 晋 之 际 形 成 并 开 始 传 播 , 而 这 也 正 是 所 谓 “ 泰 山 治 鬼 ” 思 想 开
始 流 传 的 时 期, 二 者 相 辅 相 成。 隋 唐 以 降 , 佛 教 地 狱 逐 步 吸 收 并 取 代 民 间 信 仰 中 的 泰 山 冥 界,
泰山府君也最终成为阎罗王麾下的地狱主宰之一,以至于伴随密教修法东渡日本,演变为日
本阴阳道信仰中有“祛病消灾”之功的重要神明,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则反映出了中国民间信
仰与佛教信 仰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 以 及 东 亚 世 界 中 泰 山 信 仰 和 冥 界 观 念 的 流 传 轨 迹 。

(责任编辑  王  伟)

A 李剑国辑释: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第 170 页。
B 李剑国辑释: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修订本)》,第 272 页;李剑国辑校:
《搜神记辑校》,中华书局 2019 年,第 96 — 97 页。

1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