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7

綠色能源


[循環經濟與永續環境]
扮演之角色
一.如何利用循環科技達到碳平衡來解決
永續環境面臨之困境

吳榮宗
循環科技(二)通識講義
教學目標與範圍
此課程主要是讓學生瞭解:
(1)目前人類生活的環境生態到底出了什麼問
題? 如何發生的?
(2)地球能否持續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3)如何善用人類聰明才智,利用循環科技來
解決人類可能面臨大災難的威脅?
(4)如何使人類在不大幅改變生活習慣,且不
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下,由石油時代順利進
入後石油時代。
教學探討內容(一)
1.何謂綠色能源?在永續環境中扮演之角色?
2.人類為何必須捨棄可輕易取得的化石能源,而費盡力氣去開發綠
色能源?
3.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會帶給人類什麼樣的災難?
4.全球碳排放逐年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如
何因應?
5.綠色能源有哪些?如何取得?
6.如何做到糧食、能源、塑化與生態間的碳平衡?
7.如果全球完全沒有碳排放,會給地球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8.全球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可能解方?
綠色能源之發展趨勢(1/4)
 何謂綠色(Green)?
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綠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
綠色能源(Green Energy) 綠色產品(Green Product)
綠色製程(Green Process) 綠色生態(Green Ecology)
[所謂綠色科技即是提供人類無毒無污染且淨零碳排生活
需求的科技]

 人類為何必須捨棄化石能源,積極開
發綠色能源(再生能源)?
人類社會生活型態的演進
石器時代

農業時代
生活所必需者 走循環經濟與
比例逐漸降低 永續環境發展 地球持續
生質碳源 提供人類生 (傳統材質之 之路(保護地 成為適合
工業時代 存及生活所 生活用品與生 球環境)
必需 質燃料),只 達到糧食/能
人類居住
四次工業革命: 化 剩生存所必需 源/塑化/生態 的環境
1.機械代替手工 石 (農、林、漁 之間的碳平衡
(機械化,1760~1830) 碳 、牧業食物)
2.電力/內燃機動力 源 ?(第五次工業革命)
(電氣化,1870~1920)
3.原子能/新能源/ 以便宜且易取 百年來帶給 不知不覺中帶
電算機/生物技術 得之化石碳源 地球人類經 給人類毀滅性
(自動化,1950~2010)
人類走向
提供人類生活 濟的蓬勃發 災難(地球暖
4.資訊/網路/行動通訊/ 所必需(石化 展與生活品 化/氣候變遷 滅亡?
雲端運算
(智慧化,2010~ )
產品及化石能 質的改善 以及海洋污染
源),壓倒性取 )
[第五次工業革命?] 代生質碳源
資源循環化與環境永
續化
綠色能源之發展趨勢(2/4)
石油時代帶來全球人類經濟的發展與生活的改
善,但也使地球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生態突變、糧食短缺、臭氧層消失]

過多的碳排放,造成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氣
候變遷,保護地球意識逐漸高漲。
[危及人類生死存亡的浩劫,不斷發生,毀滅性災難一再重演,
是天災還是人禍?]

可預期的是,未來化石能源將逐漸式微,煉油
業發展會逐漸下滑,再生能源比例逐漸提昇,
碳稅與碳權交易將逐漸形成。
[內燃機添加生質燃料,電動車崛起,美國頁岩氣大量開採,
所幸拜登已扭轉川普以石油為經濟主軸的政策,與全球同步]
綠色能源之發展趨勢(3/4)
 科學家已證實由於過多的碳排放,造成溫
室效應,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攸關人類
生死存亡的嚴重災難,一再重演,同時也
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減少化石能源,開發綠色能源]
[減少石化產品,開發生質產品]
[以Renewable carbon逐漸取代Petro-carbon]
[2015/12聯合國氣候高峰會195個國家通過巴黎協議,於2016/11/4正式生效,
以延續1997/12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於2020年開始實施,各國訂出INDC,期能
使地球於世紀末溫度升高不超過2℃,但美國川普政府於2019/11/4申請退出協
定,2021年拜登政府執政又重新加入,帶領全球共同減碳抗暖化及氣候變遷]
綠色能源之發展趨勢(4/4)
近年來有不少關心地球未來的環保團體人士,試圖透過
各種不同方式,宣導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 之嚴重性,期
盼全球人類能及早覺醒,以因應已成常態的極端氣候。
1.2004年5月 ,科幻災難片,[明天過後]
2.2006年9月 ,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I&II]
3.2009年6月 ,盧貝松,[搶救地球]
4.2011年5月 ,陳文茜,[正負2℃]
(台灣氣候風險指數已由2016年第51位躍升至2017年的全球第7位,2020年氣候變遷績
效指標全球倒數第三,只贏川普政府的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
5.2015年2月 ,柴靜,[穹頂之下]
6.2016年9月 ,李奧納多,[洪水來臨前]
7.2016年11月,西席爾迪昂,[明日進行曲]
8.2019年6月 ,李奧納多,[燃冰之急]
9.2021年3月 ,比爾蓋茲,[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已成常態(1/3)
2020/ 美國2020年森林大火破歷史紀錄,長達75天,燒毀315萬英畝(五個大台
北地區)土地
2020/2 氣候變遷,海溫上昇,有利蝗虫繁殖,造成肯亞70年來最慘重的農作物
損失,更逐漸遷徙到中國及印度等地,農業損失難以估計
2020/3 澳洲失控野火延燒8個月(2019/9~2020/3),燒毀1000萬公顷(3個台灣),
33人死亡,10億隻動物被燒死,迫使莫里森總理承認氣候變遷是真的
2020/4 南極已出現極地雪藻,原為綠色,受紫外光照射呈紅色,代表溫度上升,
雪冰融化,減低太陽光反射而吸熱,如此惡性循環,直到物種滅絕
2020/6 北極圈西伯利亞小鎮氣溫高達38℃(一般均溫13℃,曾創下-68℃低溫),
引發大火燒毀2000萬公頃(5.5個台灣),永凍土融解,釋出更多溫室氣體
與病毒
2020/6 巴西亞馬遜雨林森林大火,2020年增加10%,成千上萬物種喪生,同時釋
放8.3億噸溫室氣體,另外為了開發,大砍1000萬英畝雨林,不利減碳
2020/ 水災、風災席捲全球,日本九州強降雨,百萬人被迫遷離,中國大陸也
遭逢50年來最大暴雨,印度也難逃暴雨侵襲,680萬人受災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已成常態(2/3)
2021/2 美國德州暴風雪造成全州大停電(獨立電網無法支援)
2021/6 溫哥華49.6℃(130人死亡),加州死谷54.4℃,北極圈34℃
2021/7 西歐洪災,大陸鄭州水淹地鐵(時雨量200毫米,損失5000億台幣,300人
死亡,百年一遇之災難)
2021/8 南歐希蠟、土耳其熱浪野火,雅典45℃,加州野火再起
2021/9 艾達颶風侵襲美國東北各州及紐奧良,2005/8/29的卡崔娜颶風侵襲紐奧
良幾乎再度重演(1833人死亡,百萬人大撤離,財損1600億美元)

[近年來全球有九成地區達創記錄高溫,有六成地區達創記錄淹水]
(台灣已由亞熱帶逐漸變成熱帶地區,農、林、漁、牧物種以及人
民生存能否適應? 或被淘汰出局?)

[2020/2021(鼠年/牛年)不平靜,新一波流行病毒COVID-19跨年
燒,社會大亂,經濟停滯,可能延續2~3年,比爾蓋茲預言,
將來使類滅絕的可能是氣候變遷帶來之病毒而不是戰爭]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已成常態(3/3)
■極端氣候帶來危及人類生死存亡的浩劫:
1.海冰融解,海平面上升,海溫升高,海水蒸發,海洋生態改變,
洋流改道,氣候變遷
2.乾旱、水災、熱浪、野火、颱風、龍捲風、寒流、暴風雪等幾
乎是毀滅性災難頻繁發生
3.南北極永凍土融冰,釋出人類無法應付的細菌病毒,同時釋出
地表層的甲烷,造成地球暖化的惡性循環
4.海平面上升造成陸地板塊傾斜,引發地震及火山爆發
5.氣候不穩造成亂流,飛安出問題
■地球暖化設定目標是世紀末地球氣溫升高不超過1.5℃(435ppm),
巴黎協定則暫定為不超過2℃(450ppm),如果沒有中國與美國的參
與則可能超過3.6℃,若全球毫無作為,到世紀末地球氣溫可能升
高4.2℃[2021年已比工業革命前升高1.2℃]。
[海平面上升高度: 2℃(1.4公尺); 4.2℃(4公尺); 6℃(6公尺)
格陵蘭冰帽全融 (7.2公尺); 全球500萬平方公里冰層全融 (80公尺)]
[全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各種跡象顯示,地球已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途中]
石油時代的化石能源

(防銹油、變壓器油、樹脂、油漆、石蠟等)

[石油煉量逐漸萎縮,煉製結構逐漸改變]
後石油時代的再生能源

初級再生能源:太陽能、地熱 衍生性再生能源:風能、水能、生質能(含沼氣)、氫能
主力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 穩定再生能源:地熱、水能、生質能、氫能
[地球最終能源是太陽能與地熱,核能與化石能源及生質能由於有
核安/核廢料與碳排及空污問題,因此只能算是一種過渡性能源]
二十一世紀能源發展趨勢

[2050年之後,再生能源將超過50%,太陽能將成主要能源,石油與天燃氣仍需使用,但
煤則逐漸被淘汰,內燃機汽、機車亦將全面電動化,煉油量逐漸萎縮,煉油結構改變]
[石油將主要提供航空及軍用航油、工作車與工具機柴油、LPG、溶劑、柏油、硫磺、清
潔劑、肥料、潤滑油脂、變壓器油、石蠟、樹脂、油漆、碳黑等石油產品]
全球碳排放增加趨勢

工業革命前 京都議定書(1997) 2014  2019/4 2020/5  2060 2100


(280ppm) (360ppm) (400ppm) (415ppm) (417ppm) (450ppm?) (450ppm?)
[大氣中CO2含量每年增加2~3ppm,24億噸/1ppm,如何控制2060年淨零碳排且不
超過450ppm,使世紀末地球溫度上升低於2℃? (大陸2060年達碳中和?)]
[如果全球2050淨零碳排可控制在435ppm以下,則地球上升溫度可低於1.5℃(?)]
全球碳排放比較
巴黎協定全球減碳自我承諾(INDC)(1/2)
[全球2017年碳排368億噸,台灣2017年碳排2.93億噸]
全球減碳目標: 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2000年為245億噸]
2050年回到2000年水準的一半[123億噸]
[2021/11在蘇格蘭的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將修訂為2050年達淨零碳排]
台灣減碳目標: 2025年比2005年少10%[2005年為2.69億噸]
2050年比2005年少50%[與全球減碳目標脫勾?]
[全球61個國家氣候變遷績效排名,台灣由2017的倒數第7,退到2019倒數第3]

■全球已有127個國家於2020年提高減碳目標,期能於2050年前實

現淨零碳排(中國也承諾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
[2050年全球能否達成淨零碳排,核能將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全球30個國家擁有450座核電廠,供應全球13%電力,應設法延役]
■為使地球在本世紀末溫度升高不超過2℃,大氣中CO2含量需控
制在450ppm以下,每年排至大氣中之CO2應由現今的60~70億噸減
少至10~12億噸,亦即每年總排碳量應控制在60~120億噸。
巴黎協定全球減碳自我承諾(INDC)(2/2)
■ 2021/4/22世界地球日,美國總統拜登邀40國領袖及企業代表舉
辦氣候變遷峰會,並在會中宣示2030年碳排比2005年減少50%,
2050年達淨零碳排目標。大陸習近平宣示2030年碳達峰,2060年
碳中和。歐盟宣示2030年比1990年碳排減少量由40%提高至55%,
並將2050年達碳中和目標納入「氣候法」,不顧過去中、美、俄
等29國的反對,決心再次推動「碳邊界稅」,重回全球氣候變遷
領導者角色。日本也從2030年碳排比2013年少26%提高到46%,
2050年達碳中和。韓國也跟上全球腳步,2050年達碳中和。
[台灣則仍停留在2030年比2005年少20%,2050年比2005年少50%? 碳中和?]

■台灣似乎無減碳決心,地球日已淪為一個節日? 想要跟進2050年
淨零碳排,又要2025年非核家園(已被公投否決?),減碳成績幾乎
全球敬陪末座,但政府仍舊處變不驚,沒有碳總量管制、碳交易
制度,沒有碳稅訂價,更沒有氣候變遷法,只有過時的溫減法,
將來可能被排除在世界經濟競爭之外,逼著台灣企業出走?
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

[牛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全球約有14億頭牛,每年排放約0.8億噸甲烷,雖遠
低於人類每年所製造出的380億噸的碳排放量,但其溫室效應為CO2的25倍,因
此牛隻的甲烷排放將會是未來後石油時代必須解決的另一重要課題?]
[餵食牛羊等反芻動物吃紅海藻(蘆筍藻),可有效降低甲烷之排放]
[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 CO2 415ppm, CH4 2.9ppm, N2O 0.31ppm, H2O 0~4%]
[溫室氣體產生之效應: H2O 60~70%, CO2 25~30%, 其餘 2~10%(CH4/N2O/CFC)]
[如果大氣中沒有CO2,則地球溫度可能達-160℃,生物體無法生存,且無法行光
合作用,沒有糧食,也沒有呼吸及燃燒所需的氧氣,但過量則造成地球暖化氣候
變遷,極端氣候帶給人類毀滅性災難,因此必需做到所謂的碳平衡]
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帶給人類之災難
本世紀末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C的因應之道
[預期目標:使大氣中CO2濃度在2060年前不超過450ppm,同時達到淨零碳排]
可行措施:●逐年降低化石燃料燃燒之排碳量(提高內燃機與鍋爐用之生質燃料比例及CCU技術),並推廣再生能源
●將大氣中之CO2逐漸導入Renewable carbon cycle中(光合作用),並強力保護熱帶雨林
●各國政府展現決心,訂定法規(E10、B5、BJ10、BF10、、),釋出誘因,共同推動綠能產業

(40~60%)

(30~40%)

(Petro-carbon)
[全球共同努力,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亦即達到大氣中的碳平衡(大陸?)]
後石油時代的再生能源
生質能的Renewable Carbon Cycle
生質能開發(Bio-energy)
■利用光合作用,培育生長陸上及水中生質物,

結合發酵與化學/化工技術,有效開發生質能
■生質甲烷(廚餘與禽畜排泄厭氧發酵)[Fermentation]

■ 乙醇及丁醇(纖維素水解/發酵) [Fermentation]
■ 生質柴油(轉酯化/交換酯化) [Trans-esterification]
■ 綠色柴油(加氫除氧) [Hydro-deoxygenation]
■ 生質航油( 加氫裂解/異構化) [Hydrotreating]
■ 生質合成油(BTL製程) [Fischer-Tropsch]
太陽能之應用
太陽能光電技術(1/2)
1.太陽光照射地球一天,可供全人類一年所需能源,如能有效提
高轉換效率,可大大降低火力發電之碳排放,解決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問題。但太陽能屬於不穩定能源,需有儲能設備搭配
,未來必須大幅改善儲能技術,否則仍無法廣泛應用。

2.太陽能光電系統,目前有單晶系、多晶系、薄膜系、染料
敏化系與高分子系等,其中單晶系及多晶系技術較成熟,薄膜
系自主技術則尚待建立(CIGS 、CZTS) 。鈣鈦礦( perovskite)型
太陽能電池,是近年來興起的下一代薄膜太陽能技術。
[理論上,矽晶電池最大轉換效能為33%,而薄膜太陽能電池可推升到44%]

3.日本2011年311核災之後,16個月內,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30%
(5.8GW),比台灣三座核電廠還大,其中97%是太陽能,日本已
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市場。[台灣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板生產國,利
用太陽能發電卻是排名最後]
太陽能光電技術(2/2)
4.台灣為達到2025年太陽能發電20GW的目標,可善加利用建築物
屋頂、廢耕農地及工業污染地、養殖業魚塭、水庫蓄水池、掩
埋場及高速公路斜坡地等,皆可建構太陽能發電設備。
[1公頃面積可容納1MW太陽能系統,但變電所成本500MW系統約需1億台幣
,同時變電所位置及高壓電纜通過區域之抗爭將是一大阻力。屋頂型太陽
能大約3坪1KW。規劃2026年開始每年增加1GW太陽能光電]

5.太陽能與地熱才是真正的初級再生能源,地熱發電則是目前唯
一的基載型再生能源,除了地熱外,其餘再生能源皆直接或間
接來自太陽能,如風能(空氣流動)、水能(海水蒸發)、綠色氫
能(利用太陽能或風電電解水,沼氣與乙醇之蒸汽重組,以及碳
捕捉之乾式重組)與生質能(光合作用)等,因此太陽能與地熱為
未來人類使用之最終能源。
風力發電的原理
風力發電技術(1/2)
1.丹麥為風力發電先驅(1970開始),為全球最普及,占總發電比
例最高的國家,2011年3.9GW占28%,預計2020年比例達50%。
德國1980年開始,2015年44.9GW占總發電12.3%,僅次於大陸
及美國。美國2015年為74.5GW,占總發電4.5%,預計2030年比
例達20%。

2.各國離岸風電發展過程:
(1)英國初期每度5.72元台幣,18年累積至10GW,第19年開始降至每度2元
(2)德國初期每度6元台幣,13年累積至8GW,第14年降至每度2.5元
(3)台灣初期每度5.5元台幣,7年後(2025年)累積至5.5GW,降至每度2.5元
[台灣離岸風電預計2035年達15GW,2050年可達20GW,1GW容量每年發電42億度]

3.陸域風電投資費用0.75億/MW,約7~8年可回收,另外有碳權收
入。[離岸風電1.6億/1MW,太陽能(地面)0.4億/1MW,(屋頂)6萬/1KW]
風力發電技術(2/2)
4.離岸風力發電成本已下降到每度約新台幣3元,如能善加利用浮
動式風力發電,將可再降低發電成本。
[全球最大浮動式風力發電機,在距日本福島20公里的太平洋海上(7MW,
83.7公尺扇葉,6500噸重,可承受322公里/小時風速),於2015/6/22完工]

5.風機容量之發展,1980年55kW,1990年250kW,2000年2000kW
,目前全球超過6萬部機組,主流機組為2000kW,最大5000kW。
[風速需大於2~4公尺/秒,滿載發電為10~16公尺/秒,但不可超過25公尺/秒
,穩定的風速也是發電的關鍵,每年平均發電時數約2500小時]

6.全球2025年的風力發電,預計占總發電量8%。台灣則預計於
2025年陸上風電1.2GW,離岸風電5.5GW,海陸風電總投資超過
7000億台幣[規劃2026年開始每年增加1.5GW離岸風電]。
[全球風力發電占發電量比,2000年0.2%,2005年0.57%,2010年為1.59%,
2015則提高至3.49%,預計2025年達8%]
替代能源(Alternative energy)
(1)氫能
(2)太陽能
(3)生質能
(4)風能 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4438762

(5)地熱能
(6)水力能
(7)潮汐能

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940

www.co188.com/neteaseivp/ecatalog/product_det...

www.gdepb.gov.cn/ztzl/hywr/t20051118_34773.html
綠色氫能開發(Green Hydrogen)
蒸汽重組產氫(沼氣/乙醇)
[Steam reforming]
乾式重組產氫(沼氣/CO2)
[Dry reforming]
(搭配煤電與氣電及煉鋼與水泥業的CCU技術)
奈米光觸媒產氫 (水分解)
[Photocatalysis]
綠電電解水產氫(儲能)
[Electrolysis]
奈米光觸媒產氫 (水分解)
新世紀能源---太陽能與氫能
水電解產氫與氫燃料電池原理

[利用太陽能及風能產生的綠電來電解水產氫,每3度電可產出
1m3 H2,而燃料電池1m3 H2可發1度電,1公斤H2等於11.2m3 H2]
氫氣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1/2)
■氫燃料電池車(FCV)與電動車(BEV)為兩種不同科技,但兩者皆是
以電池提供電力來驅動車輛,電動車的電池基本上有鎳氫電池或
鋰離子電池,可直接插座充電,氫燃料電池車則是使用燃料電池
,須充的是氫氣而不是插座充電。

■鋰電池電動車(BEV)雖比燃料電池車(FCV)較早被推出市場,但充
電站,充電速度,充電量,續航里程,電池成本與使用壽命等問
題亦需加以克服,目前以Tesla Model S & X為主,昂貴的鋰電池
是純電動車的致命傷,但鋰離子電池已由2010年每度1000美元降
至2016年的每度350美元,未來可能降至125美元。
[全球鋰電池產能仍以中國大陸占73%最多,美國只占12%]

■豐田認為燃料電池驅動的電動車(FCV),才是環保電動車中的王道
,氫氣可由太陽能及風力等方法產生,而非由傳統化石燃料,包
括鋰電池在內的純電動車,只是過渡性技術[HEV/PHEV/BEV/FCV]
氫氣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2/2)
■目前全球90%的氫氣仍由化石燃料製成,並沒有解決化石原料枯竭
及減碳與氣候變遷問題,除非以沼氣或生質酒精為燃料產氫,或
以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再生能源產生電力,結合電解水產氫,
或奈米光觸媒產氫,才有實質意義,即需使用綠色氫能。

■豐田氫燃料電池車Mirai(2014/12推出)已於2016年初5德國完成10
萬公里測試,可於3分鐘內完成充氣,續航力與傳統汽車無異。
[豐田預計2020年東京奧運推出4萬台,2025年25萬台,2030年80萬台]

■日本為電動車發展最快速的國家,大陸則為全球最大市場,日本
國內可用之充電站數目已超過加油站,估計2020年日本新車有半
數為環保車,此為全球因應地球暖化、氣候變遷之趨勢。
■除日本外,韓國亦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車,加氫站將由2019的15
站增至2040年的1200站,預計2040年產能620萬輛,2030年有10%
氫動力城市,2040年達30%氫動力城市。
純電動車(BEV)鋰離子電池技術開發(1/2)

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是一種充電電池,它主要
依靠鋰離子在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鋰離子電池使用一個嵌入
的鋰化合物作為一個電極材料。目前用作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
主要常見的有:鋰鈷氧化物(LiCoO2)、鋰錳氧化物(LiMn2O4)、
鋰鎳氧化物(LiNiO2)及鋰鐵磷酸鹽(LiFePO4)。
[一般以正極材料區分鋰電池,如磷酸鐵鋰電池、鈷酸鋰電池、
錳酸鋰電池,負極材料則為石墨或鋰鈦氧]
純電動車(BEV)鋰離子電池技術開發(2/2)
1.目前純電動車用蓄電池分四種:鉛酸電池、鎳鎘電池、鎳金屬氧
化物電池及鋰離子電池,其中鋰離子電池有其高能量密度、重量
輕及環保等優勢,廣泛應用於可攜帶式電子產品上,未來鋰離子
電池將朝向降低成本、提昇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改善。
2.鋰離子電池快速充電,取決於鋰離子往負極移動的速率,劍橋
大學科學家於2018年發現一種叫鈮鎢氧化物的材料,鋰離子在其
中可以超高速移動,比典型之陶瓷材料快好幾百倍,因此充電速
度更快。鈮鎢氧化物於1965年被發現,質地堅硬,便宜且易於製
造,可望為電動車及太陽能儲能技術帶來革命性之發展。
3.石墨烯之開發為鋰電池開創生機,石墨烯的導電係數是人類已知
材料中最高的,已逐漸被應用於導熱或散熱領域,未來輕薄智慧
型手機散熱膜塗料厚度可由目前24微米降至石墨烯的5微米。由
於石墨烯可能引爆新一波技術革命,廣泛應用於手機散熱膜、抗
腐蝕材料及鋰電池等,未來商機上兆美元。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英日三位學者,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開發之貢獻]
全球汽機車電動化發展現況(1/2)
■全球禁止生產及銷售內燃機汽機車時程
挪威、荷蘭: 2025年 印度、德國: 2030年
歐盟、英國: 2035年 法國、台灣: 2040年

■未來電動汽機車(充電式電池或氫燃料電池)逐漸取代內燃機
汽機車,是否真能達到減碳或減空污效果?
[一般而言,內燃機機車1公升燃油可以跑40公里(汽車15~20公里),電動機車
1度電可跑20公里(汽車7~8公里),而造成空污的PM2.5中有4%來自火力發電廠
,25%來自汽機車活動污染源,因此縱使電動車使用的電來自傳統火力發電,
電動汽機車仍有降低空污效果,但如果不使用綠電或綠色氫,則電動車對減
碳抗暖化毫無幫助]

■台灣如何因應電動車時代的來臨?
1.目前台灣約有1400萬輛機車,800萬輛汽車,如全部汰換成電動車,約需4GW
綠電(約占總發電量7%),哪裡來? 有無足夠的充換電站及加氫站?
2.全台約有28000家機車行,目前僅約有2200家轉型為電動機車維修,未來如
何輔導轉型?台灣四大機車系統仍無法取得共識,建構標準電池及充電系統?
全球汽機車電動化發展現況(2/2)
●Toyota燃料電池車2016年完成10萬公里測試(HONDA推出Clarity FCV)
●Tesla Model X及Model 3已於2019量產銷售(並在大陸設廠生產)
●Jaguar I-Pace純電動車CUV已於2018年正式上路
●Posche Mission E電動車Taycan已於2019年量產
●BMW與大陸長城汽車合資生產BMW MINI純電動車(年產16萬輛)
●Audi於2018推出SUV型e-Tron電動車,並將在歐洲廣設充電網

●Toyota與Panasonic於2020合資成立公司,積極開發電動車電池

●ISUZU將與HONDA合作生產氫燃料電池重卡車,同時亦著手於特
殊儲氫合金系統及甲醇重組製氫技術研發
●HYUNDAI於2020年與法國佛吉亞(Faurecia)合作,以先進複合材
料儲氫罐專利技術生產FCV,預估2030年達200萬輛
[2017年全球13家汽車及能源大廠共同成立氫能源學會,跨領域合作與投資,期
能加速汽車電動化發展,每年投入470億台幣]
糧食、能源、塑化與生態之碳平衡(1/3)
糧食、能源、塑化與生態之碳平衡(2/3)
■利用太陽能經由光合作用進行大氣層減碳增氧,並提供
未來能源與塑化所需之生質碳源,解決人類未來必須面
對的兩大問題,[Carbon balance & Carbon source]

■火力發電與內燃機,水泥生產與煉鋼皆為大宗碳排放產
業,其運作過程中無法避免產生大量碳排放[2019年全球水
泥與鋼材產量分別為41億噸及18億噸],前兩者屬於能源產業
,可利用其它綠色能源取代來降低碳排放,後兩者則屬
民生不可或缺的材料,如何因應此造成的大量碳排?
[利用CCU技術,將現場產生之CO2收集後,與生質甲烷(沼氣)進行
乾式重組反應(dry reforming),生成CO與H2,提供綠色氫能與塑
化碳源,或結合養藻產油技術]
[未來化石燃料鍋爐,除需搭配脫硝(DeNOx)設備以減少氮氧化物排
放外,尚需結合碳捕捉利用設備(CCU)以達到減碳排/產綠氫目標]
糧食、能源、塑化與生態之碳平衡(3/3)
因應後石油時代的來臨,再生能源、生質化學

品及生質與可分解塑化產品將是開發之重點。
[開發生質能與零碳電能,逐年提升塑化產品中生質成份比例,
亦即以生質碳源逐漸取代化石碳源,在能達到地球環境碳平衡
的情況下,提供人類生存及生活所需的糧食、能源與塑化產品]

生質物將會是未來能源與塑化之主要料源,應

強化陸上與水中生質物之培育。
[陸上種糧食、農林與能源作物,水中則為藻類與貝殼養殖,保
護熱帶雨林,善加利用光合作用與發酵技術,結合化學、化工
與農改、基改等人工培育技術]
[掌握肥料、農藥與種子,即掌握全球未來,2018年拜耳併購孟山都,是全球農民惡夢的開始]

除創能科技外,儲能與節能科技之開發亦是未

來糧食、能源、塑化與生態平衡中重要之一環。
[儲氫儲電、有效燃燒、省電照明、隔熱降溫、廢熱利用、超導
磨潤、變頻馬達]
全球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解方?(1/2)
1.開發生質甲烷(沼氣)生產及碳捕捉再利用(CCU)技術
(提供綠色氫能及塑化材料碳源,同時提供氣電所需燃料)
2.利用光合作用與農改基改技術,培育並成長耐極端氣候
及病虫害之作物,同時開發養藻減碳產油新技術,共同
保護熱帶雨林
(提供生質內燃機燃料及生質塑化材料碳源,同時減碳增氧)
3.開發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綠色能源及有效儲能與輸配
電設備(提供人類生活所需之電能、動能與熱能)
4.開發更安全的核電技術及現有核電廠延役,以核電養綠
電減煤電(在核安保證下,先非煤再非核,最終綠電成主力)
[全球現有核電廠450座機組,興建中有55座,2017年占全球總發電量10.3%]
[大陸2018年有44座機組,興建中有13座,2018年占總發電量4.2%,目標
2035年占比達10.3%,期能於2060年達碳中和]
[日本2019年有42座機組,韓國24座機組,核電占比分別為20%及29%
(韓國目標2060年非核家園,台灣2025?)]
全球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解方?(2/2)
[從水中取氫取氧,從大氣中取碳]
■達到地球環境碳、氫、氧與水之循環,有效利用
外來的太陽能,開發再生能源,搭配核電與儲能
及節能技術,實現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
[有效利用太陽能,經由光合作用與發酵作用及化學化工等循環科
技,提供人類生存所需之糧食,以及生活所需之能源與塑化產品
,達到環境生態鏈之平衡]
■面對暖化帶來的種種挑戰,全球立場都相同,不
是全體安然度過,就是集體走向滅亡
[中國、美國、歐盟、印度及俄羅斯等排碳大國有責任領導全球制
定並恪遵規範,強力推動碳足跡、碳稅、碳交易,目前歐盟已成
領頭羊角色,中國則更有機會經由綠色金融與循環經濟,透過龐
大內需市場與一帶一路將效果外溢到歐亞,及早達到淨零碳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