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39 卷第 3 期 浙 江 大 学 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 .

39 , N o.
3
2009 年 5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 2009

DOI :10 .
3785/ j. 1008-942X .
issn. 09 .
2008. 101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吴  平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系 , 北京 100083)

[ 摘  要] “ 使”字句 的事件结构由表致 使关系 的和表描 述结果 的两个 原子事 件组成 。 前 一个事 件
中的谓词“ 使” 不但决定了该事件的致使性质 , 而且 使得“ 使”字 句的整 个句式 表示的 是致使性 质的事 件
结构 。“ 使”字 在事件结构中可以有颗粒度或粗或细两种描写方式 , 前者强调对“ 使” 字语义的 概括性 , 后
者突出“ 使” 字的词汇特征 。 实际书面语语料中出现的“ 使” 字句 可归纳 为两种基 本句法 格式 , 但是这 两
种格式可以在语义上一致性处理为表致使的事件结 构 。“ 使 得” 句可以 看做是“ 使” 字句 的变体 形式 , 因
此 ,“ 使” 字句事件结构的描写方式也适用于“ 使得” 句的情 况 。 运用新 戴维森 分析法 来描写“ 使” 字句 的
事件结构 , 不仅能够准确 、规范地刻画出“使” 字语义内容 及整个“ 使” 字 句的句式 语义 , 而且丰 富了传 统
逻辑描写自然语言的手段 。
[ 关键词] “ 使” 字句 ;事件结构 ;新戴维森分析法

A Semantic Analysis of Event Structure of Shi-construction


Wu Ping
(Department of Engli sh , Bei j ing Lang uage and Cult ure Univ ersit y , Bei j ing 100083 , Chi na)

Abstract :T he event structure of shi-const ruction consists of tw o atomic event s , one m anifesting a
causative relation and the ot her illust rating the result t riggered by t he preceding event .Serving as the
predicate of t he first atomic event , the property of shi presuppo ses the causative nature of the event ,
which percolates t he entire shi-co nst ruction .Shi in shi-construction can be analy zed wi th eit her a
coarse-grained account o r a fine-g rained account , the f ormer emphasizing shi
s universal semantic
nature , w hile the latt er hig hlig hting its lexical feat ures .T he data collected in t he w rit ten language
dem onstrate t hat shi-const ruction can be g rouped into t wo sy ntactic pat terns , w hich , sem antically ,
can be treated as a generalized causative event structure .As a sub-type o f shi-construction ,
shide-const ruction shares t he same event structure as shi-const ruction .T he application of the
neo-Davidsonian approach in the analy sis of the event structure o f shi-construction can secure precise
and standard semantic info rm ation of both shi itself and shi-construction , and off er more practical

[ 收稿日期] 2008 -09 -10 [ 本刊网址 · 在线杂志] ht t p :


// ww w .
jou rn al s .
zju .
edu .
cn/ s oc
[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 2009 -03 -21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Y Y 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6 JA 740010)
[ 作者简介] 吴平 , 男 ,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形式语义学 、理论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研究 。
15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9 卷

techniques t o describe natural languages than classical logic does .


Key words:shi-co nst ruction ;event st ruct ure ;neo-Davidsonian analy sis

一 、 引  言

现代汉语中带有“使” 、“让” 、“叫” 、“令”等表示“致使” 义的句式合称为致使句(也称使役句)。


致使句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带有“使”的句式 , 称为“使” 字句 。本文拟运用事件语义学的研究方
法对“使”字句的事件结构作出形式 化描写和分析 。 事件语义学的 基本思想集中体 现在戴维森
1967 年发表的《行为句的逻辑式》[ 1] 一文中 。 时至今日 , 事件语义学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语言学理
论 , 其研究方法通常称为新戴维森分析法(neo-Davidso nian analy sis)①。 本文从事件语义学的视角
出发 , 重点讨论“使”在事件结构中的描写方式和“使”字句的基本事件结构类型 , 以及运用新戴维森
分析法描写“使”字句的一些优势所在 。
事件语义学认为 , 事件性质是由事件结构中的相关谓词所决定的 。戴维 森的这篇文章主要
讨论的是由行为动词(事件动词)引入事件论元(event arg ument)的问题 。但 是按照新戴维森分
析法的研究思路 , 在事件结构中充当 谓词的形容词 、介词等也同 样能够引入事 件论元 。 本文所
采用的正是新戴维森分析法的路子 , 所以 , 如果我 们把同一个句子中前 、后出现的 V(或 Adj)所
对应的谓词分别记作 α和 β , 那么 , 这两个 谓词的合 取关系构 成的是整 个句子事 件结构的 基本
形式 。
Ro thstei n 通过事件结构对表结果句式的语义作出了一致性的描写[ 2] , 如(1):
  (1)α+Rβ =λy[ λ
e[ e1 [ e 2[ e =S(e 1 ∪ e2 )∧ α(e 1 , y)∧ β (e 2 , y)∧ Cul(
e 1 ) e 2] ] ] ]
(1)中的 α和 β 分别代表的是前 、后两个谓词 , 这两个谓词的合取关系在此是表结果的 , 用符
R R
号“ + ”来表示 , 上标“ ”是 resultat ive 的首字母大写形式 , 意为“表结果的” 。 因此 , 表结果类句式
的事件结构通常称为结果合取式(result ative co njuncti on)。α和 β 各自引入了事件论元 e 1 和 e2 。
事件结构中的“ S(e 1 ∪e 2 )
”表示两个原子事件 e 1 和 e2 构成的是单一事件(single ev ent)。“Cul(e 1 )
e 2”表示的是在这类事件结构中前一个事件的积累终点不能够超过后一个事件的积累终点 , 其
culmina tion 的缩略形式)② 。举例来讲 , (2a)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 , 其
中 , “Cul”表示的是积累终点(
事件结构是(2b)。
  (2)a .M ary painted t he house red .
b . e[ e 1[ e 2 [ e =S(e 1 ∪e 2 )∧ paint (e 1 )∧ Ag t (e1 )=M ary ∧ T h (e1 )=
t he house ∧ red (e2 ) ∧ Arg (
e 2 )= the house ∧ Cul(e 1) e 2 ] ] ]
(2b)中的 α和 β 分别是“pai nt”和“red” 。 在整个事件结构中 , 前一个事件 e 1 是 e 1 [ paint (e1 )

① 有关新戴维森分析法对戴维森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具体讨论 参见吴平《试论事 件语义学 的研究方 法》 , 载《外 语与外语 教


学》 2007 年第 4 期 , 第 8 -12 页 。 事件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参见 T .Parson s , E vents i n S emant ics o f Eng li sh :A
S t ud y i n S uba tomic S emant ics , Camb ri dge, M as sachuset t s :M IT Press , 1990 ;C .Tenny , et al , Event s as Gra mma rt ica l
Obj ects , S tanf ord , C A :CS LI Publicat ions , 2000 ;
J .Higgi nbot ham , et al , S peaki ng o f Event s , N ew Y ork , O xf ord :O xf ord
U niversi ty Press , 2000 ;
S .Rot h stein , E vents and Grammar , D ordrecht :K luw er , 1998 ;S .Rot hst ein , P redi cates and t hei r
S ub ject s , Dordrecht :K luw er, 2001 ;S .Rot hst ei n , S t ruct ur ing Event s :A S t udy i n t he S emant i cs o f Lexica l As pect ,
M alden , M as sachuset t s : Blackw ell Publi shing , 2004 ;F .Landman , Ind ef ini tes and t he Ty pe o f S et s , M alden ,
M as sachuset t s :Black well Publi shing , 2006 。
② 相关讨论参见 T .Parsons , E vents i n S emant ics o f Eng li sh :A S t ud y in S ubatomi c S emant ics , Camb ridge , M as sachuset t s :
M IT Press , 1990 。
第3期 吴  平 :“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159

∧ Ag t(
e 1 )=M ary ∧ T h (
e 1 )=t he house] , 后一个事件 e2 是 e 2 [ red(e2 )∧ A rg(
e 2 )=the house] ,
e 1 中的客体(T heme , 略作 T h)与 e2 中的 Arg 同指 , 即 t he house 。“Cul(
e 1 ) e 2 ”在这里就实例化
为 :“玛丽刷房子”的事件(
e1 ) e 2 )发生之时结束的 。
是在“房子变成红色”的事件(
致使句与结果句关系紧密 :一般来说 , 结果关系不一定是由致使关系引发 的 , 但致 使关系
一定会导致结果关系的产生 。 由此 可见 , 我 们可以认为致使句 式是结果 句的一个 非常重要 的
次类 。 因此 , 我们就有理由借用如(1)的结果关系句式的事件结构来 描写致使 句的事件 结构 ,
如(3a):
C S
(3)a .α+ β =λy[ λ e[ (e1 [ (e 2[ e = (e1 ∪ e 2)∧ α(
e 1 , y)∧β (
e 2 , y)∧ Cul(e1 )
e2 ] ] ] ]
Shi S
b .α+ β =λy[ λ e[ (
e 1 [ (e2 [ e = (
e 1 ∪ e2 )∧ 使(e 1 , y)∧ β (e 2 , y)∧ Cul(
e1 )
e2 ] ] ] ]
(3a)的致使句事件结构中 , 前 、后两个谓词的合取关系表致使 , 可以用符号“ +C ”来表示 , 上标
“ C ”是 causat ive 的首字母大写形式 , 意为“表致使的” 。
就“使”字句而言 , (
3a)中的 α是谓词常项“ 使” , β 则仍是谓词变项 。 因此 , “使”字句更准确的
S hi
事件结构是(3b)。 符号“ + ”表示“使”与后面一个谓词的合取关系 。

二 、“使”在事件结构中的功能描写

“使”字句最基本的句法表现形式是 :N P1 +使 +NP2 +V/ Adj , 如(4)中的例句 :


  (4)a .这件事使刘强很生气 。
b .张三使李四为难 。
沿着上一节的分析思路 , “使”字句中的“使”和 V/ Adj 均应该被看做是其事件结构中引入事件
论元的谓词 , 故此(
4a)中的谓词分别是“使”和“生气” , ( 中的谓词分别是“使”和“为难” 。
4b)
我们认为 , “使”的事件语义性质不仅决定了前一个原子事件中论元的语义角色的指派 , 而且要
影响到后一个 原子事件 中论元的 语义角色 的指派 。 具体地说 , 前一 个原子 事件表 示的 是致事
(causer)对主体的致使事件 , 后一个原子事件表示的是作为致使结果的描述事件 , 整个“NP 1 +使 +
NP2 +V/ Adj”格式所表示的则是致事致使主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致使事件 。 由此 , 我们可以看
出 :一方面 , 谓词“使”在这一格式中更大程度地表示的是“致使”义的功能 , 而不是“使”字本身的词
汇义 ;另一方面 ,“使”所表示的“致使”义对于整个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会产生直接的 、至关重要的
影响 , 这体现在由谓词“使”决定的前一个原子事件的致使性质传递给了整个事件结构 , 并使之具有
了致使的性质 。 基于这样的认识 , 我们可以用表示抽象“致使”义的谓词 Cause 来替代“使” 。 故此 ,
“使”字句事件结构中的前一个原子事件的谓词“使” 、后一个原子事件的谓词 , 以及这两个谓词的合
5b)和(5c)①:
取分别是(5a)、(
  (5)a .α=λy[ λ
e[ Cause(e)∧ Causer(e)=x ∧ T h(e)=y] ]
b .β = λ Pλy[ λ
e[ P(e)∧ Arg(e)=y] ]
c .α + β =
Shi

λPλ
y[ λe [ (
e 1 [ (e2 [ e =S (
e 1 ∪ e2 )∧ Cause(e1 )∧ Causer(e 1)=
x ∧ T h(
e 1 )=y ∧ P(
e 2 )∧ A rg(e 2)=y ∧ Cul(e 1) e2 ] ] ] ]

① 在此 , Cause 被看做是原 始谓 词(primi ti ve p redicat e), 其性 质和 作 用不 同 于词 汇 分解 法中 的 Cau se。 后 者的 用法 参 见


D .D ow ty , Word Meaning an d Mont ag ue Grammar , D ordrecht :Reidel , 1979 。
16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9 卷

来表示“NP1 +使 +NP 2 +V/ Adj”格式中动词“使”的事件语义的词条信息 , 这样的描写


用(5a)
方式在相关研究文献中被称为颗粒度粗的描写(co arse-g rained account)。 相对而言 , (6)就属于颗
粒度细的描写(fine-g rained account):
(6)α=λy[ λ
e[ 使(e)∧ Causer(e)=x ∧ T h(e)=y] ]
如果采用概括性较强的 、颗粒度相对较粗的描写方式进行描写的话 , 那么与(4a)和(4b)相应的
语义解释分别是(7a)和(7b);
如果采用词汇特征较为显著 、颗粒度相对较细的描写方式进行描写的
话 , 那么与(4a)和(4b)相应的语义解释则分别是(7c)和(7d):
  (7)a . e[ e 1[ e2 [ e =S(e 1 ∪ e2 )∧ Cause(e1 )∧ Causer(e 1)=这件事 ∧ T h(e 1)=
刘强 ∧ 很生气(e 2 )∧ Arg(e2 )=刘强 ∧ Cul(
e 1 ) e 2] ] ]
b . e[ e 1[ e 2 [ e =S(e 1 ∪e 2 )∧ Cause(e1 )∧ Causer(e1 )=张三 ∧ T h(
e 1 )=
李四 ∧ 为难(e2 )∧ A rg(e 2)=李四 ∧ Cul(e1 ) e 2 ] ] ]
c . e[ e1 [ e 2 [ e =S (e 1 ∪e 2 )∧ 使(e1 )∧ Causer(e1 )=这件事 ∧ T h(e1 )=
刘强 ∧ 很生气(e 2)∧ Arg(
e 2 )=刘强 ∧ Cul(e 1) e2 ] ] ]
S
d . e[ e1 [ e 2 [ e = (e 1 ∪e 2 )∧ 使(
e 1 )∧ Causer(e1 )=张三 ∧ T h(
e 1 )=
李四 ∧ 为难( e 2 )∧ A rg(e 2)=李四 ∧ Cul(e1 ) e 2] ] ]
在通常情况下 , 描写颗粒度的或粗或细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分 。以“张三让李四为难” 、
“张三叫李四为难”和“张三令李四为难”这三句话中的动词“让” 、“叫”和“令”为例 , 如果按照颗粒度
细的描写方式 , 那么它们的语义词条信息分别是(8)、(9)和(10);
但是 , 如果按照颗粒度粗的描写方
式 , 那么它们的事件结构则都与“张三使李四为难”中的“使”是完全一样的 , 即(5a), 广义的“使”字
句研究通常会把具有相同用法的“让” 、“叫”和“令”也纳入其中[ 3] 67 。
(8)λy[ λ
e[ 让(e)∧ Causer(e)=x ∧ T h(e)=y] ]
(9)λy[ λ
e[ 叫(e)∧ Causer(e)=x ∧ T h(e)=y] ]
(10)λy[ λ
e[ 令(e)∧ Causer(e)=x ∧ T h(e)=y] ]
我们会观察到 , 若采用颗粒度较细的(6)、(8)、(9)和(10)来分别描写“使” 、“让” 、“叫”和“令”的
词条信息的话 , 它们与实际词汇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为紧密和直接 , 但不能够体现出它们三者之间
语义的相通之处 ; 若采用颗粒度较粗的(5a)来进行描写的话 , 就能够在较宽泛的层面上揭示出这些
词在语义上的相通性 , 但词条信息与实际词 汇之间的关联 性则似乎体现 得不够直观 , 甚至有些
隔膜 。
需要注意的是 , “让” 、“叫”等词的语义与“使”并不总是相同 , 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是 , “让” 、
“叫”等词还经常用做“使令”义 , 如(11):
  (11)a .父母让孩子多吃水果 。
b .父母叫孩子多吃水果 。
“使令”义的用法有别于“致使”义的用法 ,(11)中的“让”和“叫”不能用“使”来替换 ① 。 因此 , 对
于(10)中“让” 、“叫”这类的使令用法 , 我们显然不能用(5a)中的词条信息来进行概括 。

三 、“使”字句的基本事件结构类型

根据我们对近一百七十万字书面语语料中所出现的“使”字句的调查 , 我们注意到除了(12a)这

① 郭姝慧区分了“ 致使义” 与“ 使令义” 的不同 , 并且讨论了“ 让” 和“ 叫” 的不同 , 以及“ 使” 的“ 使令义” 用 法。 参见郭姝慧《“ 使”


字句的成句条件》 , 载《语文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 第 24 -27 页 。
第3期 吴  平 :“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161

类格式外 ,“使”字句的常见格式还有如下的(12b)① :
(12)a .N P1 +使 +NP2 +VP
b .NP 1 +V P1 , 使 +NP 2 +V P2
例(13)—(14)分别是对应(12a)—(12b)中各类格式的例句 :
(13)a .他的话使我的心燃起希望之火 。
b .这些古人的格言使人深受教育 。
(14)a .桂花生了一个女娃 , 使铁牛很伤心 。
b .我们只用了 50 年 , 使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
(12a)和(12b)这两个格式最显著的差别在于 :在前一个格式中“使” 前面出现的是名词(短
语), 在后一个格式中“使”前面出现的则是名词(短语)加上动词(短语)。 由于“使”前面的“NP 1 +
V 1”构成独立的句子单位 , 因此“NP1 +V 1 ”的后面通常有逗号出现[ 3] 68 -71 。
  (15)a .α= λ
y[ λ
e[ Cause(e)∧ Causer(e)=E ∧ T h(e)=y] ]
b .β =λP[ λ
y[ λe[ P(e)∧ Arg(
e)=y] ] ]
c .α+Shi β =λP[ λ
y[ λe [ e 1 [ e 2 [ e =S (e 1 ∪e 2 )∧ Cause(
e 1 )∧ Causer(e1 )=
E ∧ T h(e 1)= y ∧ P(
e 2 )∧ A rg(e 2)=y ∧ Cul(e 1) e2 ] ] ] ] ]
(15a)、(15b)、(15c)分别是(
12b)中事件结构前 、后谓词的词条信息 , 以及这两项谓词的合取
式 。与(12a)的情况相比较 , 即前文(
5), 其不同之处在于 , 谓词“使”的致事 , 即 Causer(e 1)的取值是
事件 E , 而不再是个体 x 。
如果我们忽略 Causer(e1 )的取值的话 , 那么“使”字句基本格式的事件结构就可以进一步统一
16b):
概括成(16a)或(
(16)a .λ
P[ λ
e[ e1 [ e2 [ e =S (e1 ∪ e 2)∧ 使(e 1)∧ Causer(
e 1 )∧ T h(
e 1 )=
y ∧ P(e2 )∧ A rg(
e 2 )=y ∧ Cul(
e 1 ) e 2] ] ] ]
S
b .λ
P[ λe[ e 1[ e2 [ e = (
e 1 ∪ e2 )∧ Cause(e1 )∧ Causer(e 1)∧ T h(e 1)=
y ∧ P(e2 )∧ A rg(e 2)=y ∧ Cul(
e 1 ) e2 ] ] ] ]
从上一节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 ,(16a)和(
16b)的差别仅在于对谓词“使”的描写颗粒度的粗细
有所不同 。
接下来 , 我们来考察(17)中的各个例句 , 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这些句法格式与前文所讨论的
(5a), 即 N P1 +使 +N P2 +V 格式的语义性质是否相同 ?
(17)a .太子朱标的死 , 使情况有了转机 。
b .安南问题的解决 , 使中国的西南边界获得了安宁和平静 。
c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使浙江农民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 。
d .核技术的发明 , 使人类陷入从未有过的巨大危险之中 。
不难看出 , (17a)—(17d)共同的特点是 :NP 1 均是“ 的”字结构 , 且其中心词均是动词而非名
词 。 我们认为 , 在这种情况下 , NP1 在语义上表达的是命题而不是个体 。 出于这样的理解 , 这一类
格式的事件语义描写应该与 NP1 + VP1 +使 +NP 2 +VP2 格式相同 。如下的(18)便是(17a)的事
件语义表达式 :

① 这些语料包括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年版 ;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贰), (北京)中国
《小说选刊》 选编《2005 年中国年度中篇小说》 ,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6 年版;
友谊出版公司 2007 年版; 中 共中央宣传部理论
局编《2005 年理论热点面对面》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1 年版 。 本文以下部分所用的例句若非专门注明其出处, 均源自这些语料。
16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9 卷

(18) e[ e1 [ e 2 [ e =S (e 1 ∪e 2 )∧ Cause(e 1 )∧ Causer(e 1 )= e


[ 死(e
)∧ T h(
e)
=太子朱标] ∧ T h(e1 )=情况 ∧ 有转机(e 2)∧ Arg(e2 )=情况 ∧ Cul(
e 1 ) e 2] ] ]
(17b)—(17d)可以依照(17a)的方法来描写各自的事件语义表达式 。

四 、“使”与“使得”的比较分析

在常见的字典中 , “使”和“使得”通常被列为两个独立的词条 , 不过 , 这两个词的用法显然是关


系密切的 。根据我们所作的语料调查分析 , “使”字句中的“使”均可以替换成“使得” , 且意思相同 。
除此之外 , 我们发现(12a)—(12b)
的格式实际上均有相对应的“使得”句出现 , 即(19)—(
20):
(19)a .这件事件使得朱棣十分气恼 。
b .幼年时的经历使得朱棣早熟 。
(20)a .丁普郎的攻击带动了军队的士气 , 使得朱元璋能够撑到决战的时候 。
b .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使得他们能够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有学者指出 , 现代汉语中“使得”这类“V +得”的形式 , 是由词汇意义虚化的动词与“得”一起形
成凝固的用法 , 其功能相当于表示抽象致使的“使”[ 4] 64 。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 。然而 , 有一种认为
“使”与“使得”有差别的且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 从句法层面来看 ,“使得”后面的成分可以独立成句 ,
但“使”后面的成分却不能够独立成句 , 这一点可以从如下(21)中“使”后面经常会跟随“之” 、“其”等
的用法体现出来 。
(21)a .两个民工冲洗着道路 , 使之光亮如初 。
b .必须根据具体条件接受外来思想 , 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
c .必须保持社会经济中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 , 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 。
(21a)的“之”与前面的“道路”同指 , (
21b)中的“之”与“外来思想”同指 ,(21c)中的“其”与“社会
经济中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同指 。以(21a)为例 , 其事件结构是(22):
(22)λy[ e[ e 1 [ e 2 [ e =S(e 1 ∪e 2 )∧ Cause(
e 1 )∧ Causer(e1 )= e
[ 冲洗(e
)∧ Agt(e
)=
两个民工 ∧ T h(e
)=道路] ∧ T h(
e 1 )=y ∧ 光亮如初(e 2)∧ Arg(
e 2 )=y ∧ Cul(e1 )
e2 ] ] ] ] (
道路)
尽管在我们自己的语料中没有“使得”后面出现“之” 、“其”等代词的情况 , 但如果扩大范围找寻
的话 , 如(
23a)—(23c)所示 ,“使得”后面跟“其”的情况还是有的 。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使”与“使得”
用法的一致性 。
(23)a .Linux 的开放式架构和开源形式 , 使得其迅速成为操作系统家族中最令人眩目的
新星 。(马小河《谁在左右操作系统 ?》 , 载《软件世界》2005 年第 5 期)
b .这一款香槟冷却器采用了类似于鸡蛋的流线型设计 , 配以粉红色的内衬及光照 ,
使得其更像是一款艺术品 。(王朝网络 2009 年 3 月 20 日)
c .亚洲的快速发展 , 使得其在经济 、商业 、文 化等领域越来越凸显价值 。(全景网
2008 年 8 月 29 日)
根据以上分析 , 我们可以认为“使得”句是“使”字句句法上的变体形式 。在语义上 , 这两种句式
的事件结构是相同的 。

五 、 几点思考

对于运用新戴维森分析法处理“使”字句的可取之处 , 我们集中谈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 , 新戴维


第3期 吴  平 :“ 使”字句事件结构的语义分析 163

森分析法为我们对自然语言的描写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从传统逻辑语义分析的思路出发 , 陈宗
[ 5]
明把“NP1 +使 +NP2 +V”的句式分析为一个二价谓词带有两个论元 。在与此句式相应的逻辑
式中 , 二价谓词并不是“使” , 而是一种带包孕论元的复合形式 , 即“使 …V” 。 以(4b)为例来讲 , “张
三使李四为难”被分析成如下的(24), 其中的“张三 ※使为难(李四) ”表示的是两个论元(注意 :前
[ 5] 165 -166
一个论元是个体 , 后一个论元是命题)之间的致使关系 。
(24)张三 ∧ 使为难(李四)∧ [ 张三 ※使为难(李四)]
我们认为 , (24)中的逻辑表达式明显暴露出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一 , 由于把“使为难”处
理为带包孕论元的复合谓词 , 因此缺失了对“使”独立的语义解释 ; 其二 , “张三”是个体 , “使为难
(李四)” 和“张三 ※使为难(李四)”是命题 , 把个体和命题用逻辑联结关系并列在一起 , 这样的表
达方式似欠妥当 。 不难发现 , 采用事件语义学的 新戴维森分析 法很好地解决了 这两个问题 , 也
就是说 , 不但能够提供比过去的逻辑式更为 充分的语义内容 , 而且能够 避免传统逻辑语 义描写
的不足 。
其次 , “使”字句中“使”的句法性质一直以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认为它是动词的 ; 有认
为它是介词的 ; 也有认为它是动词与介词兼类的 ; 还有认为它是组成连词的一部分 。 从事件语义学
的视角来看 , “使”并无争议 , 就是谓词 。 此外 , 有一点很重要 :“使” 决定了整个“使”字句事件结构
的基本表达式 , 这说明“使”字语义对于“使”字句这一类句式所表达的致使语义事件起到了根本性
的决定作用 。
我们运用新戴维森分析法对“使”字句中的“使”所作的描写 , 可以得到从历时演变视角对“使”
[ 6] [ 7]
字句所作的独立研究成果的支持 。 在新近的相关研究成果中 , 吴锡根 、张美兰 均明确指出 , 现
代汉语“使”字句中的“使”主要表示“致使”的抽象语义关系 , 而非典型的表示动作义的动词 。张美
兰考察了“NP1 +使 +NP2 +V”的格式从出现到近代的历时演变过程 。文章指出 , “NP 1 +使 +NP2
+V”的用法上古时已有 , 这一句式初用时通常表示“施动者有目的的使成事件” , 其中的“使”是自
主性较高的使役动词 ; 到了中古以后 , 整个句式开始转为表示施事性较低的事件 , 其中“使” 的“致
使”义也随之逐渐成为主要用法 。 吴锡根在文本抽样统计的基础上对近现代的“使”字句作了对比
研究 , 其主要结论之一是 :现代汉语“使”字句中的“使”绝大多数已非实义动词(占 95 .
08 %), 而是
表示虚化的“致使”义 , “使”的意义与其说是词汇意义 , 倒不如说是这一句式的结构意义 。 张美兰和
吴锡根所作的研究刚好串联起了“N P1 +使 +NP2 +V”格式从出现到现代发展过程的整体脉络 , 其
各自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即这一格式中“使”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历了由实到
虚的演变过程 ①。
再次 , 就“N P1 +使 +N P2 +V”格式的句法性质而言 , 在经典的汉语语法研究中 , “使”字句或被
归入兼语式 , 或被归入递系式 , 又或被归入连谓结构等 。但无论把“使”字句归入这几类中的哪一种
结构 , 它在句法上均属于紧缩结构的形式 。近年来 , 有学者对于“使”字句在句法上具有紧缩结构的
性质提出挑战 。 刘利认为 ,“使”字句相应的语义结构应该被看做是由表“致使”义的二价动词“使”
[ 8]
携带表“原因”/“条件”(NP 1)和“结果”(NP 2 +V)这两部分的配价 。 这就是说 , 从配价语法的视
角来看 , “使”并非三价动词 。 我们注意到 , 这一结论的关键之处在于 , 认为“使”字句所对应的句法
格式不属于兼语式 , 不属于递系式 , 也不属于连谓结构 , 而应该作为一种非紧缩的结构形式来看待 。
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 既然“使”字句事件结构中的第二个原子事件中的 Arg 总是与第一个原
子事件中的 T h(客体)保持同指关系 , 那就意味着事件语义学的分析支持了“使”字句在句法上具有
紧缩结构性质的传统观点 。

① 梁银峰从历时的视角出发所做的独立研究 , 其相关的结论 与张美兰 和吴锡根 的结论基 本一致 。 参 见梁银峰《汉语动补 结


构的产生与演变》 ,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年版 。
16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9 卷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 , 事实上 , 在国际范围内 , 包括事件语义学在内的形式语义学的研究越来


[ 9 -10]
越重视为计算机语言的语义自动分析提供形式化所需的理论依托 。 因此 , 运用新戴维森分
析法来描写和分析自然语言句式的语义这种做法的意义 , 不仅体现在描写本身的严谨性和规范
性 , 而且体现在使得语义描写的计算机语言 的实现成为可能 , 虽然这部 分不在本文的讨 论范围
之内 。

[ 参  考  文  献]

[ 1 ] D .Davidson ,″T he L ogical F or m of A ction Sentences,″in N .Rescher (ed . ), T he Logic of Decision and
Action , Pittsbur gh :U niversity of P it tsburgh P ress , 1967 , pp .
81-120 .
[ 2 ] S .Rothstein , P redicates and T heir S ubjects , Dordrecht :Kluw er , 2001 .
[ 3 ] 宛新政 :《 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 ,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5 年 。[ Wan Xinzhe ng , A Study of Causativ es
in Chinese , Hangzhou :Zhejiang U nive rsity Press , 2005.
]
[ 4 ] 牛顺心 :《 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 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 , 《语言研究》 2008 年第 1 期 ,
第 60 -68 页 。 [ N iu Shunxin, ″A T ypological Study of Sy nthetic Causativ es in M andarin ,″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 inguistics , N o .
l (2008), pp.
60 -68.
]
[ 5 ] 陈宗明 :《 汉 语 逻 辑 概 论》 , 北 京 :人 民出 版 社 , 1993 年 。 [ Chen Zo ng ming , An I ntroduction to L ogic in
Chinese Language , Beijing :P eoples P ublishing H ouse , 1993 .
]
[ 6 ] 吴锡根 :《〈金瓶梅〉与〈骆驼 祥子〉 、〈围 城〉中“ 使” 字 句比较 研究》 , 《浙 江树 人大 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 , 第
64 -69 。[ W u Xige n, ″A Com par ative Study of the Sentences with the Char acte r ′Shi′in J in Ping Mei Ci
H ua , Camel X iang Z i and A S urrounded City ,″J ournal o f Z hejiang S huren University , N o .
2 (2004),
pp.64 -69 .]
[ 7 ] 张美兰 :《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 、语义结 构》 , 《 清华大 学学报(哲 学社会 科学版)》 , 2006 年第 2
期 , 第 96 -105 页 。[ Zhang M eilan, ″Causa tive V erb , Rela ted Sy ntactical and Semantic S tructur e in M o der n
Chine se ,″J ournal of T 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N o .
2 (2006), pp. 96 -105. ]
[ 8 ] 刘利 :《 现代汉语使役句的语义分析》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 , 第 49 -53 页 。
[ Liu Li ,″Semantic A nalysis of Causative Sentence in M odern Chinese ,″ J ournal o f X uz hou N 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nces), No .
4 (2006), pp.49 -53.]
[ 9 ] F .Hamm & M .van Lambalg en , The Proper Treatment of Events , M 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ing , 2005 .
[ 10] 吴平 :《 句式 的形 式 语 义分 析 与计 算》 , 北 京 :北 京 语言 大 学出 版 社 , 2007 。[ W u Ping , Formal Semantic
Analy sis and Computation of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 nive rsity Pre ss , 200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