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6

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

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6-2035 年)
COMPREHENSIVE PLAN AND GENERAL

LAND-USE PLAN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2016-2035

报告
(草案公示稿)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8.03
前言
Foreword

第一部分 总体发展战略
Comprehensive Developing Strategy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 发展规模

第二部分 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 CONTENTS


Spacial Layout and Land Use
第四章 空间体系
第五章 空间分区管制
第六章 土地使用

第三部分 重大专项统筹
Special Aspects Planning
第七章 生态环境
第八章 综合交通
第九章 产业发展
第十章 住房
第十一章 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二章 农用地保护和土地整治
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保护和总体城市设计

第四部分 实施保障
Implementary Security
第十四章 实施保障
前言
FOREWORD

闵行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形似一把“钥匙”。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相接,
南襟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吴淞
江流经北境,黄浦江纵贯南北,将闵行区分为浦东、浦西两部分。全区行政总面积 373.3
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的 5.86%。闵行区下辖 4 街道、9 镇、1 个工业区。

2006 年以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闵行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06-2020 年)》


在指导闵行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 2020 年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
现,但其提出的“1223”城市空间体系变化较大,尤其是 23 个中心村基本尚未实施,同
时“郊区新城”的发展定位也呈现出诸多的不适用性。与远郊新城相比,闵行区依托近
郊区位,呈现出与中心城互为依托的半独立特征,且在人口集聚和市场活力方面也更具
优势。因此,在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中,提出将闵行等近郊
部分区域纳入主城片区,强化其作为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支撑区域的地位,尤其是
突出科技创新功能。

基于上海面向 2035 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规划理念和控制要求,依据全市第六次规土工


作会议要求和对区县总规的工作部署,采用“多部门共同协作、多领域专家咨询、多渠
道公众参与、多方位区域协调”的工作方式,闵行区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以实现面向主城区新定位下,统筹全区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补短
板、提品质,谋划闵行发展的新蓝图。
第一部分
总体发展战略
Part 1 Comprehensive Developing Strategy

第一章 总则
Chapter 1 General Provisions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Chapter 2 Developing Target and Strategy

第三章 发展规模
Chapter 3 Developing Scale
1
第一章 总则
Chapter One General Provisions

第一节 规划背景

1 资源环境紧约束要求减量提质
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
秀,进而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的总体要求,上海市 2035 总体规划提出“锚固生态
基底、建设规模负增长、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集约化发展要求。严控常住人口总量,
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人左右,其中闵行区常住人口控制在 254 万人;建设用地
负增长,2035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 3200 平方公里,其中闵行区建设用地总规
模锁定在 288.8 平方公里。

2 全球城市建设需要功能空间转型调整
上海 2035 年的目标愿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
生态之城”
,并提出以功能提升为出发点,以结构性优化调整为核心,从市域层面对城
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格局优化,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
的市域城乡体系。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主城片区,其中中心城重点强化全球城市功能能
级,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水平,主城片区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
市功能作用,以强化生态安全、促进组团发展为空间优化的基本导向,促进产城融合。
闵行区浦西部分被提升为主城区,其中,虹桥主城片区聚焦枢纽、会展、商贸功能;闵
行主城片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换乘枢纽提升商贸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强化科技创新的核
心功能。在全市新的空间格局下,闵行从近郊新城走向主城区,功能空间亟需做出回应。

3 存量发展需要实施路径探索
在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触顶,增量开发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之下,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
成为闵行区当前体制机制调整与空间整合的重要机遇。转变原有以街镇主导的分散开发
模式,以功能区为引领,整体承担区域职能,提升区域地位;补足重点地区的公共服务
设施、城市绿地、城市交通等公益性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城市整体的开
放空间系统和景观风貌系统,提升城市品质等,成为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的另一项重要
任务。

1
第二节 规划范围、期限与依据

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闵行区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约 373.3 平方公里。

2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6-2035 年。

3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 年修正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年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
,2010 年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
》国函〔2017〕147 号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
规划范围图

3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Chapter Two Developing Target and Strategy

第一节 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发展新要求,突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衔接上海建设新举措,全面对接上
海五个中心的功能要求。顺应区域协同新态势,关注与主城区、周边新城及长三角区域
在功能、设施、交通上的一体化。

重点关注四个维度的战略支撑,包括突出创新功能支撑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
的承载区,成为全市最具创新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之一。突出开放功能支撑区,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成为全市面向国际面向长三角开放合作的门户地
区。突出文化交融支撑区,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承载区,营建多元文化交融
的国际化新城区。突出生态宜居支撑区,建设上海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重要承载区,
营建品质卓越的生态宜居新城区。

至 2020 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主动适应与中心城共同构成上海
市主城区的新定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跨越,形成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
新中心功能集聚区的基本框架,城市功能持续提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实现。

至 2035 年,把闵行建设成为上海全球城市重要的战略支撑区,品质卓越、生态宜
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至 2050 年,全面建成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构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第二节 发展战略

1 人文品质战略
营建有温度的社区。按照居职平衡,以 20 万人左右组织地区公共中心和就业核心;
践行 15 分钟生活圈标准,以 3-5 万人左右组织社区中心,实现设施全覆盖,出门见公
园;推进社区渐进式更新,提升已建社区的生活居住品质。

营建产城融合的创新园区。强化居职平衡,实现 5 公里范围内居职平衡占比达到 70%


左右;通过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促进创新融合,建设更具引领性的产业研发社区;
通过中运量环线+巴士环线+慢行绿道环线促进便捷通勤,打造工作生活圈。

4
营建充满活力的中心区。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强化站点周边高强度和复合开发,支
撑“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提升主城区活力。

营建适合漫步的街区。贯通蓝绿网络,在局部地区形成环线,打造示范性的线性公
园系统。鼓励开放公共建筑围墙,优先植入口袋公园,营建开放式街区。

营建生态人文的郊野区。对生态地区赋予文化内涵,在近郊生态保育的基础上,以
“生态+”、“文化+”的理念建设近郊文化休闲功能区,并预留一定的建设指标鼓励新
业态发展。

2 生态宜居战略
+公园: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全覆盖的公园绿地网络,实现全区城市开发边界内
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 15 平方米,3000 平方米以上公园 500 米覆盖率 100%。

+服务:构建国际化、高品质、全覆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每 20 万人市区级
公共设施覆盖率 100%、15 分钟社区级公共设施覆盖率 100%的“两个全覆盖”目标。

+保障: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加大租赁性住房供给。新建住房中,确保政府、机构
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达到 20%。

+秩序:优化多模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支撑。积极构建 45 分钟接轨中心城区、
30 分钟便捷内部出行的高效通勤圈,实现多模式轨交站点 600 米覆盖率不低于 40%。

3 创新支撑战略
发挥闵行产业创新优势,与张江共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大
紫竹”为核心,全力打造沪西南科创中心。重点关注“创新五要素”
,推动产学研联动
发展。

依托创新产业,发挥高端制造、科技研发产业优势;

吸纳创新人才,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人才导入,优化人口结构;

打造创新载体,以紫竹为核心形成一批创新园区,以集中商务区为载体提升现代服
务业;

完善创新服务,为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所需的配套服务,促进产城融合;

健全创新政策,全面完善闵行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建设的配套政策。

产学研联动,依托闵行已有的产业基础、创新载体以及交大、华师大等知名高校、
科研机构、世界 500 强企业集聚等优势,全面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以高校、科研机构为
技术创新源,以紫竹高新区为产业孵化器,与周边产业园区联合创新,助力闵行创新发
展。

5
4 存量更新战略
强化减量为先,大幅减量低效工业、低效商办和村庄用地;

强化增量管控,强调土地出让优先落实公共性功能,经营性项目和一般工业项目的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通过城市开发边界外减量化予以解决;

强化存量活化,强调以存量用地更新激活城市功能与品质的提升,鼓励用地兼容使
用,优先补短板和生态修复;

强化全区统筹,对于增量和减量化指标,加大统筹力度,全面上收至区级层面实施
统筹,针对重点地区,全面推进以区级平台主导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加快规划实施,制定专项政策,加快推进已批规划的实施,保障公共设施、生态绿
地、基础设施等有效实施;

实施动态规划,制定减量化、存量转型的年度实施计划,滚动式开发。

6
第三节 核心指标
闵行区城市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注:※为闵行区特色指标,其余为全市统一要求)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项 单位 类型 基准年(2015) 2035 年
1 常住人口规模 万人 预期性 253.8 254
发展规模
2 建设用地总规模 平方公里 约束性 287.9 288.8
3 生态空间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 ≥115
4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0.17
5 城市开发边界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276.9
空间分区
6 城市开发边界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 17.7
管制
7 战略留白空间规模 平方公里 约束性 19.58 —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 公顷/亿元 预期性 14.8 4.2
9 职住平衡指数 预期性 — ≥100
10 河湖水面率 % 约束性 8.2 10.46
11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15.72 ≥20
12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 约束性 — 100
生态环境
城市开发边界内 3000 平方米以上公园
13 % 约束性 — 100
绿地 500 米范围覆盖率
14 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 % 约束性 — 100
15 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 % 预期性 27 ≥40
综合交通 16 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用地覆盖率 % 预期性 ≥40
17 全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 约束性 6.0 ≥8.0
18 全社会 R&D 支出占 GDP 的比例 % 预期性 — 7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 预期性 — 50
产业发展
20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预期性 — 35
21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预期性 40.9 60
22 新增城镇住房套数 万套 预期性 — 25
23 新增中小套型住房比重 % 约束性 — ≥70
新增住房中政府及机构持有的租赁型住
24 % 约束性 — ≥20
房比重
住房和公共
25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15 分钟步行可达率 % 约束性 — 100
服务设施
2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1.7 ≥2
27 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 张 约束性 0.9 ≥2
28 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比例※ % 约束性 3.6 ≥4.6
29 每 20 万人拥有的市区级文体设施数量※ 处 约束性 — ≥1
公共开放空间(400 平方米以上的绿地
30 % 约束性 — ≥90
和广场)5 分钟步行可达率
历史保护和 31 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 0.24
总体设计 323 生态、生活岸线占比 % 约束性 — ≥60
33 绿道总长度 公里 约束性 — ≥400
34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约束性 9.3 ≥15
35 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 ≥2
市政公用 36 原生垃圾填埋率 % 约束性 — 0
设施 37 城镇污水处理率 % 约束性 90 100
3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 100

7
第三章 发展规模
Chapter Three Developing Scale

第一节 人口规模

1 常住人口调控
至 2035 年闵行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254 万人以内。

2 弹性适应
以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为导向,积极调整各类用地的比例和人均指标,对水资源、
能源、交通、信息、生态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就业岗位等要素资源的
配置作一定弹性预留,保障人口的合理需求。建立人口动态变化的跟踪机制,定期评估
本区内人口变化情况、绿地及公共空间和公益性设施实施情况,依据常住人口调控目标
和年度任务及时调整土地供应计划,提高住房供应、公共设施配置、市政交通保障等方
面的匹配度,控制商品住宅用地的供应节奏。

第二节 用地规模

1 建设用地调控
规划期内,闵行区应贯彻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要求,提出“总量锁定、锚固边界、
存量增效、局部留白”。

总量锁定

按照全市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要求,至 2035 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锁定在


288.8 平方公里,坚持城市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内新增建设
用地相挂钩,严守建设用地底线,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新增
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公益类项目、民生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锚固边界

以保障城市生态底线、保护基本农田为前提,优化闵行区的城乡布局,落实重大项
目,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范围面积 276.9 平方公里。

城市开发边界内,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 261.4 平方公里,引导城镇建设集中集约紧


凑式发展,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8
城市开发边界外,加强对郊野地区空间优化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运用土地综
合整治平台,逐步完善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减量。
至规划期末城市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总规模 27.4 平方公里,预留 3.2 平方公里的机动
指标,用于保障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存量增效

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重点关注存量工业用地、城中村等地区的规划转型,
聚焦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方式,逐步对存量地区进行优化改善,优先补足公共服务设施和
绿地,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开发边界外工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的减量化。

局部留白

结合全区的功能布局调整,在规划城市开发边界内划定 19.58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作


为战略留白区,包括吴泾工业区、莘庄工业区东区、浦江南部工业地块(东方经济城)

2 农用地规模
保护重要的农业空间,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态休闲功能,确保 2020 年耕地保有量
不少于 35.1 平方公里(5.26 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 29.7 平方公里(4.45 万亩)

9
第二部分
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
Part 2 Spacial Layout and Land Use

第四章 空间体系
Chapter 4 Spatial System

第五章 空间分区管制
Chapter 5 Space District Control

第六章 土地使用
Chapter 6 Land Use

10
11
第四章 空间体系
Chapter Four Spatial System

第一节 空间格局

1 空间组织模式

轴带连板块

“轴带”将成为整合全区空间结
构的核心。分散的街镇、板块将由南 廊道分组团示意

北、东西两条复合创新与服务功能的
区域性空间轴带串接,形成紧密关联
的空间格局。

廊道分组团

“廊道”将成为城区、社区、园
区建构的空间本底。以区域性水、绿
廊道为基底,形成生态化、组团化的
空间结构。

绿环串中心
绿环串中心示意
“绿环”将成为公共空间组织的
脉络。各个中心将由连续的环线型绿
道串连起来,并与中运量、慢行系统
复合,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公共中心体
系和开放空间系统。

郊野显人文

“人文”将成为每个郊野公园的
主题要素。通过文化要素的植入,让
闵行的郊野公园成为展现全区人文魅
力的场所。

郊野显人文示意

12
2 总体空间结构
梳理全区空间格局,总体形成“一带两轴四板块”的空间结构。

以功能区促进街镇空间整合,形成四大板块,即北部国际商务集聚区,中部宜居生
活提升区,南部科技创新核心区,东部宜居宜业文化新市镇;

加强板块之间联系,形成三条发展轴带,即黄浦江发展带、七莘路-沪闵路服务轴、
紫竹创新轴,强化城市功能与综合交通的复合。

空间结构规划图

13
3 片区发展:四大板块

北部板块:国际商务集聚区

包括华漕镇(南虹桥地区)及新虹街道(虹桥核心区),是虹桥主城片区的重要组
成部分。针对现状虹桥核心区功能割裂、空间联系不畅的问题,规划重点提升南虹桥地
区的国际配套功能,提高设施能级,完善虹桥主城片区的高等级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和
居住生活配套,强化综合交通衔接,尤其是强调完善骨干路网和中运量系统,促进南虹
桥与虹桥核心区的直接通勤联系,建设虹桥商务区的国际化配套新中心。

中部板块:宜居生活提升区

包括七宝镇、虹桥镇、莘庄镇、古美路街道和梅陇镇,是闵行区城市化程度最成熟、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针对现状生活居住高度集聚,但城市建设短板明显、居职存在一定
程度失衡的问题,规划重点结合存量更新增补设施、增补绿地,提升城区宜居生活品质,
并引导低效商办退出,围绕轨道站点集聚一批集中商务区,形成就业核心,优化职住关
系。

南部板块:科技创新核心区

包括颛桥镇、莘庄工业区、马桥镇、江川路街道、吴泾镇,是闵行区先进制造业最
核心的承载区,龙头园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度集聚。针对现状产城交织、中心体
系不完善、城市功能欠缺的问题,规划重点促进园区、校区、社区的三区联动,强化生
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产业社区的建设理顺产城关系,
通过公共中心体系的健全优化产城配套,通过综合交通体系的提升优化通勤环境,打造
上海西南部的科技创新中心。

东部板块:宜居宜业文化新市镇

包括浦江镇、浦锦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周边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市镇之一,也是上海
城乡统筹试点之一。针对现状有浦江漕河泾园区、意大利风貌小镇、大型居住区、郊野
公园等重大市级项目落位,但对全镇发展的整体思路缺乏提前规划,导致多种功能之间
缺乏联系,空间拼凑的问题,规划重点强化对区域性职能的培育,通过闵东工业区转型、
郊野公园建设和古镇开发,彰显文化特色,形成中心城周边新兴经济的重要集聚空间。
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减量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周康航浦
城镇圈的统筹发展,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综合交通、生态廊道等方面的衔接。

14
4 发展廊道:一带两轴

黄浦江发展带:蓝映两岸

采用“生态先行、两岸联动、交通支撑、适度留白”的方式,注重吴泾生态修复和
战略留白,推动紫竹-江川-闵开发-浦江的滨江绿岸和功能提升工程,增设元江路、东
川路、昆阳路等跨江通道促进与奉贤区、浦江镇的两岸联动发展,促进龙吴路、浦业路
等主干路提级改造,强化与黄浦江中心城段沿岸的联系。

七莘路-沪闵路服务轴:红贯南北

依托七莘路、外环-S4 抬升、嘉闵线南延伸等纵向干线和嘉闵线、5 号线等纵向轨


道交通网络,串联城市公共中心和重要就业核心,形成南北向的城市综合服务轴,促进
板块整合与就业服务的均衡布局。

紫竹创新轴:绿劢闵南

依托元江路、剑川路等多条横向干线和元江加密线、东西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网络,
串联多个创新单元、创新校区和创新社区,结合元江地区开发建设南部地区中心,完善
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创新、服务、生态、交通融合的东西向创新综合服务轴,并将其打
造为闵行建设全球城市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的核心地区。

第二节 城乡体系
构建闵行区“主城区(中心城、主城片区)—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参照中
心城模式和标准实施设施配建和规划管理。

1 主城区

中心城(闵行部分)

规划范围:中心城闵行部分包括闵行区外环以内地区。

发展策略:突出生活宜居功能,重点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增补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
和城市绿地。

闵行主城片区

规划范围:闵行中部外环以外地区和闵行南部地区。

发展策略:强化莘庄主城副中心,培育颛桥、七宝等地区中心。对于颛桥和江川路
等就业岗位较为集中的工业区片,适度增加住宅用地促进职住平衡,增加租赁性住房的

15
规模。促进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产业转型提升,与紫竹共同形成产业创新
单元。积极推动吴泾地区战略留白。结合存量更新新增生态空间。加强闵行南部与中心
城的联系,构建片区内部中运量轨道交通网络。

虹桥主城片区(闵行部分)

规划范围:包括新虹街道和华漕镇。

发展策略:培育虹桥主城副中心,聚焦枢纽、商贸功能。完善虹桥主城片区的综合
配套功能,并针对创新型人才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供给。加快构建虹桥主城片区的多层
次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完善虹桥枢纽交通疏解通道,增加与核心区联系的轨道交通线路
和内部中运量轨道系统。控制和建设沈海高速、沪渝高速两侧绿带,加快推进吴淞江两
侧的生态空间建设。

2 新市镇
规划范围:浦江镇和浦锦街道

发展策略:结合闵东工业区转型,完善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参照中等城市标准配
置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浦江郊野公园,打造中心城
周边文化休闲功能区。构建组团内部轨道接驳系统,加强与中心城的公共交通联系。

3 乡村
发展策略: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为基本原则,对闵行区农村
居民点布局进行分类引导。规划确定保留 3 处保护村,包括马桥镇的彭渡村、浦江镇的
正义村和革新村。保留 6 处保留村,位于马桥镇和浦江镇。

16
城乡体系规划图

17
第三节 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完善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三级公共中心体系,形
成两大城市副中心和五大地区中心的中心新格局。

其中,两主包括虹桥和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五副包括南虹桥、七宝-虹桥、梅陇、
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和浦江五大地区中心,并进一步形成多个社区中心完善基本公共
服务。

公共中心体系规划图

18
1 城市副中心
包括虹桥城市副中心和莘庄城市副中心,承担区域的综合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成为引领虹桥、闵行两大主城片区的功能核心。服务范围可以达到全市层面,服务人口
约 50-100 万。保证至少 3 条轨道交通支撑城市副中心建设,其中有轨道交通可以便捷
直连重大枢纽地区和中心城区。

虹桥城市副中心

包括虹桥核心区,是引领虹桥主城片区的功能核心,同时成为面向国际、面向长三
角的门户枢纽,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前沿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同时
为虹桥副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门户枢纽预留空间。

莘庄城市副中心

包括莘庄枢纽和莘庄商务区等区域,重点培育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核心功能,
形成面向闵行主城片区以及上海西南近郊地区的区域级综合服务中心,远景考虑与闵行
滨江地区联动发展,强化向闵行南部地区的辐射功能。

19
2 地区中心
包括南虹桥、七宝-虹桥、元江-剑川路、梅陇和浦江五个地区中心,承担地区性的
综合服务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强化功能特色,以中心提升板块,实现整体品质优化。
地区级中心服务人口约 20-50 万。保证至少 2 条轨道交通支撑地区中心建设,同时围绕
地区中心至少配建 1 处城市公园和 1 处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土地混合利用。

南虹桥地区中心

联动虹桥城市副中心,以国际医疗、国际文体、国际服务等配套功能为主导。在空
间布局上,加强南虹桥与虹桥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互补和交通联系,形成服务闵行北部地
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七宝-虹桥地区中心

跨外环整合七宝文化公园、七宝商务区和吴中路上盖地区,重点培育商务、商业、
文化、休闲等功能,形成服务七宝、虹桥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

联动元江地区、剑川路商务区、向阳工业区,通过园区、校区、社区的三区融合发
展,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业、文化等功能,形成服务闵行南部地区的特色服务中心。

梅陇地区中心

结合梅陇春申地区更新和春申塘结构绿带建设,重点培育商业、文体、休闲等功能,
形成服务梅陇、颛桥地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浦江地区中心

结合闵东工业区整体转型和浦江郊野公园开发,重点培育商业、文创、文体、休闲
等功能,形成服务浦江地区乃至中心城区的特色服务中心。

3 社区中心
形成多个社区中心,服务人口约 5-10 万,承担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完善生态宜居
主城区的功能体系。空间布局上,保证至少有 1 条轨道交通支撑,并至少配建 1 处地区
级公园和 1 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20
第五章 空间分区管制
Chapter Five Space District Control

第一节 生态空间

1 生态空间划定
2035 年,闵行区划定城市生态空间不小于 115 平方公里。

闵行区二类生态空间为黄浦江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 0.17 平方公里,同时


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刚性管控。

三类生态空间,为城市开发边界外除一类、二类生态空间外的其他重要结构性生态
空间,包括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湿地、湖泊河道、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保护区域以
及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近郊绿环、生态间隔带、生态走廊等生态修复区域。闵行区三
类生态空间总面积约 94 平方公里。

四类生态空间为城市开发边界内的结构性生态空间,包括外环绿带、城市公园绿地、
水系、楔形绿地等。闵行区四类生态空间面积约 21 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闵行区七宝
镇、莘庄镇和梅陇镇的外环绿带区域,以及骨干河道、结构性道路两侧。

闵行区结合二类生态空间(一级水源保护区)划定滨岸带生态保护红线,位于马桥
镇西南角。

2 生态空间管控
按照各类管理主体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空间分级管控、分类管控和
生态保护机制。

分级管控要求

闵行区以滨岸带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建设用地管制上作为禁止
建设区,禁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三类生态空间划入限制建设区予以管控,禁止对主导生态功能产生影响的开发建设
活动,确保控制线性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和独立型特殊建设项目用地的落实。

四类生态空间着重改善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强化严格保护和提升生态功能。

分类管控要求

21
严格按照饮水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国家和上海市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条例等,对区内饮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永久基本农田、重要林地、重要野生动物
栖息地、生态走廊及生态间隔带、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等各级生态空间进行分类管控,
确保生态空间规模,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强化“绿、水、田、林、湿”等各类生态基本
功能和复合功能。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健全生态建设和保护机制,统筹行业管理要求和多部门联动管理政策,制定生态建
设计划和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确立协调机制,加强对管理矛盾突发区域的协调,共
同实现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引导。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其它生态空间内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的
积极性,生态保护红线内以市级财政补贴为主,推动生态建设与开发权转移、生态补偿
与生态空间保护挂钩的支持政策和机制。

22
生态空间规划图

第二节 永久基本农田

1 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城市生态安全为底线约束,将布局集中、用途稳定、具有
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闵行区全域共划
定永久基本农田 4.55 万亩,其中 A 类永久基本农田 2.3 万亩。

闵行区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主要位于华漕镇、马桥镇、浦
江镇,通过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锁定,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育功能,倒逼城镇紧凑发
展。

23
2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在上海市划定的闵行区两大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基础上,划定 5 片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模基本上都在 500 亩以上,各保护区内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量的比
例不低于 80%。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浦江镇。

3 基本农田管控
对划定的基本农田实施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实施基本农田“数
量、质量、生态、景观、文化”五位一体管控,提升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全域永久基本农田管控

锁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育功能,倒逼城镇紧凑发展,
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闵行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通过完善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质量管理和保护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实现基本农田精细化管理和刚性管控。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落实基本农田
“集中区-保护区-保护地块”的管理体系,依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将划定的城市
周边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图斑逐级落实各乡镇、村组的具体地块上,明确基本农田
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地块编号,并落实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及编号等,有效实现基本农田精细化管理和刚性管控。

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到镇、
村,并充分调动村镇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建档-立册-
设标志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动态巡查。健全基本农田监测评估体系,提升定期
监测与动态评估的技术手段,构建基本农田规模、质量与环境品质等多维监测评估体系,
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政府考核事项,确保基本农田质量不降低。

加大投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生态效益。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的集中投入,围绕“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的目标,推进闵行区优质农田发展带建设;
围绕“设施配套、智能管理”的目标,结合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菜田的
投入产出效益。同时立足于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城市生态安全,拓展特色农产品生产、
开发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促进生态高
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24
基本农田保护区管控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入限制建设区,确保区内基本农田所占比例不减少,限制经营性
开发、工业项目建设和成规模农村居住区建设,逐步引导现状低效工业用地退出,加强
水土环境监测、评估。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主导用途为粮食和蔬菜生产,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适度发
展家庭农场、农家乐等形式的休闲观光产业。

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

25
第三节 城市开发边界
综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276.9 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内的新增建设用地与城市开
发边界外的减量化挂钩,进而倒逼减量化的实施,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城市开发边界外,
积极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减量化腾挪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城市
开发边界内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严格限制除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特殊用地以外的其他新增建设用地。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图

26
第四节 文化保护控制线
为保护文化资源,保障文化发展,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景观和重大公共文
化功能区,逐级分类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

1 历史文化保护线

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

保护七宝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浦江革新村中
国历史文化名村、马桥彭渡村中国传统村落。

依法严格保护闵行区各级文物与优秀历史建筑 144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处(含优秀历史建筑 1 处)
,并实施定期评估增补。加强
保护重要的风貌保护道路(街巷)
、风貌保护河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保护对象和
范围。

依托七宝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划定历史文化保护
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文化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定期评估与更新机制,根据历史文化发展
要求,逐步增补保护对象,明晰文化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

历史文化保护线是历史城区、历史城镇、历史村落、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历史文化街
区、文物与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等各类历史文化要素
保护控制线的集合,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环境,科学引导、积极推动历史遗产的更
新与活化利用。

2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划定

保护黄浦江、吴淞江生态廊道,按照不小于 100 米的宽度控制生态廊道范围。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管控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涵盖各类自然保护区、历史公园、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等自然人
文环境要素,重点保护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环境、生态系统与文化遗存,保护承载历史
信息环境的临场感和体验感。

27
3 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

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划定

包括全区重大市级文化、体育设施的布点区域。

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管控

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涵盖城市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较为集聚、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的区域及战略留白空间,确保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功能,不得擅自改变用地
性质,严格控制文体功能空间规模占比下限。

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

28
第五节 战略留白空间
战略留白空间指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市开发边界内为长远发展预留的规
划建设用地。未来将根据城市规划的导向要求,安排实施时序,逐步优化、深化规划用
地功能,保障符合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导向的重大项目、重大事件落地,适时启动实施
建设,是为长远发展留有空间的规划创新机制。

落实上海 2035 总体规划对于战略留白空间的规划要求,划定全区 19.58 平方公里


左右的建设范围作为战略留白区,包括吴泾工业区、莘庄工业区东区、浦江南部工业地
块。其中吴泾工业区逐步引导现有污染型工业用地的退出,严格控制留白地区的建设活
动,实施生态修复。莘庄工业区东区和浦江南部工业地块主要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战略
留白区域,未来引导实施工业用地逐步更新。

29
第六章 土地使用
Chapter Six Land Use

第一节 土地使用结构
明确闵行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中主要地类的规划构成,合理引导城市开发边界
内外土地使用,统筹城乡各类用地资源的空间安排。

规划建设用地总量 288.8 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 284 平方公里(含战略留白


空间),农村居民点用地 1.6 平方公里,机动指标预留 3.2 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开发边界范围面积 276.9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量 261.4 平方公里,强化


开发边界内的建设用地加快实施存量更新、结构优化和弹性发展。

规划城市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 27.4 平方公里。引导低效用地减量,包括农村居民


点用地、零星工业及仓储用地等,结合集建区外存量用地,服务郊野地区和新经济新业
态发展需求;保障交通和市政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面向未来不确定性,预留 3.2 平方
公里机动指标。

30
土地使用规划图

31
第二节 土地使用布局

1 布局原则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进一步提升现有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外围有动力、有资源地区土地
布局的相对集中、集约和高效。

加强城镇功能融合

引导教育园区、产业园区与周边居住、服务空间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在社区范围内
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生活、就业、休闲融合发展。

推进土地混合利用

探索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复合开发。鼓励公共服务
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根据业态需求,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和建筑复合利用,进
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

2 土地用途分区规划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发展导向,将闵行区按照土地用途类型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
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林复合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其他建设用地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规划闵行区内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总面积 0.17 平方公里,为滨岸带生态保护红线


范围。

基本农田保护区

规划闵行区内基本农田保护区总面积约 35.4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马桥镇西南部、


浦江镇大治河南部、申嘉湖高速北部地区、浦江镇黄浦江东侧和和浦江镇同浦东新区接
壤区域等基本农田集中度较高、占比较大、需重点保护和整治的区域。保护区内的基本
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量的比例达到 80%。

农林复合区

规划闵行区内农林复合区面积约 43.3 平方公里,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以农业、


林业、果园等发展为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漕、浦江、梅陇、吴泾等镇以农业种植、
林木种植为主的地区。

32
城镇建设用地区

规划闵行区内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约 276.9 平方公里,包括城市开发边界内人口和


产业集聚,以居住生活、商业商务、科教文卫和产业研发等城镇建设发展为主的区域。

其他建设用地区

规划闵行区内其他建设用地区面积约 8.3 平方公里,包括除城镇建设用地区外的其


他规划建设用地,具体包括郊野地区的规划市政交通运输用地、农民集中居住用地、乡
村旅游和休闲产业配套用地、特殊用地和规划保留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等。

其他用地区

主要是黄浦江等骨干河道,总面积约 9.1 平方公里。

3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闵行区以滨岸带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禁止建设区,在禁止建设区外,将城市开发边界
外的陆域空间以及城市开发边界内的规划非建设用地划入限制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区
和其他建设用地区作为允许建设区进行管控。

禁止建设区

规划禁止建设区面积约 0.17 平方公里,区内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主导功能无关的


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抵触的现状建设用地应逐步减量退出,不得扩大面积。

限制建设区

规划限制建设区面积约 98.2 平方公里,区内禁止对主导生态功能产生影响的开发


建设活动,控制线性工程、市政、水利基础设施和独立型特殊建设项目用地。

允许建设区

规划允许建设区面积约 274.9 平方公里,鼓励低效用地实施城市更新,鼓励土地的


节约集约利用,在建筑总量不突破全市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和公共中
心区适度提高开发强度,节约土地优先用于增强生态宜居功能。

33
第三部分
重大专项统筹
Part 3 Special Aspects Planning

第七章 生态环境
Chapter 7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第八章 综合交通
Chapter 8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第九章 产业发展
Chapter 9 Industry Development

第十章 住房
Chapter 10 Housing

第十一章 公共服务设施
Chapter 11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第十二章 农用地保护和土地整治
Chapter 12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Renovation

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保护和总体城市设计
Chapter 13 Historci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Overall Urban Design

34
35
第七章 生态环境
Chapter Seve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改善闵行区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
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安全格
局基本形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筑
低碳生态闵行。

第一节 生态体系

1 总体生态格局
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形成“一廊两环五带”的总体生态结构,其中“一廊”
指大治河生态走廊,
“两环”指近郊绿环及外环绿带,
“五带”指黄浦江间隔带、浦闵间
隔带、吴泾间隔带、申嘉湖间隔带、吴淞江间隔带等生态间隔带。

结合闵行区内绿地、林地以及河湖水系等生态空间布局,在闵行区城市开发边界内
形成“五横五纵”的生态绿带网络,并与闵行区大治河生态走廊、近郊绿环、外环绿带、
生态间隔带等结构生态空间相衔接,共同形成闵行区的总体生态格局。

2 生态空间布局

“一廊”:大治河生态走廊

大治河生态走廊分布在浦江镇大治河东南部区域,面积约 1214 公顷,是长三角区


域沿太湖生态走廊的组成部分,属于重要的市级生态廊道。

“两环”:近郊绿环与外环绿带

近郊绿环主要包括近郊绿环沈海高速段、近郊绿环林海公路段、近郊绿环申嘉湖高
速以及近郊绿环黄浦江段等,面积约 1673 公顷。

外环绿带主要包括外环绿带七宝莘庄段、外环绿带梅陇段以及外环绿带华漕段,面
积约 552 公顷。外环绿带具有限制城市蔓延,保障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作用。

“五带”:生态间隔带

闵行区生态间隔带中黄浦江间隔带、浦闵间隔带、吴泾间隔带、申嘉湖间隔带、吴
淞江间隔带等五条生态间隔带在闵行区生态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此外闵行区
内还有沪渝高速间隔带、沪杭铁路间隔带以及淀浦河间隔带等生态间隔带。生态间隔带

36
总面积约 6069 公顷。生态间隔带起着构筑绿化开敞空间、隔离工业与居住组团、限制
城市无序蔓延等功能。

生态绿带网络

闵行区开发边界内主要建设“五横五纵”生态绿带网络,“五横”分别指淀浦河生
态绿带、春申塘生态绿带、六磊塘生态绿带、剑川路生态绿带以及周浦塘生态绿带;
“五
纵”分别指北沙港生态绿带、北横泾生态绿带、沪金高速生态绿带、新泾港生态绿带以
及浦星公路生态绿带。

推进滨水廊道建设,淀浦河、春申塘、六磊塘、北横泾、新泾港等主干河道按照河
道两侧 50 控制滨河廊道,
周浦塘、北沙港等次干河道按照河道两侧 30 米控制滨河廊道,
控制防汛通道,通过林地建设提升滨水廊道生态效益;推进沿路廊道建设,沪金高速按
照两侧 100 米控制沿路廊道,剑川路、浦星公路按照两侧 50 米控制沿路廊道,加强林
地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活动廊道。

生态网络规划图

37
3 河湖水系
强化吴淞江(苏州河)、大治河、春申塘、淀浦河等河道的保护与管控,整理修复
骨干河道水体。提高水体水质等级,恢复小型湖泊和河道水网。至 2035 年,全区水面
率不低于 10.46%。

闵行区规划骨干河道共 30 条段,涉及河道长度约 260.6 千米,其中主干河道长度


约 168.2 千米,次干河道长度约 92.4 千米。骨干河道中的主干河道有黄浦江、淀浦河、
苏州河、北横泾、张家塘港、漕河泾港、新泾港、蒲汇塘、北竹港、春申塘、六磊塘、
俞塘、女儿泾、姚家浜、大治河等 15 条段;次干河道横新港、张正浦、西界河~青虬江、
蟠龙港、南虹港、杨树浦、庙桥港、小涞港、梅陇港、北沙港、淡水河、三鲁河-泰青
港、盐铁塘、航汇港、周浦塘等 15 条段。骨干河道水面率为 5.4%。

在河道两岸控制各不小于 6.0 米的陆域范围作为防汛抢险通道,通道内应保持畅通,


余下陆域控制范围可结合地块绿化统筹考虑。

骨干河道水网规划图

38
4 林地
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和空间
布局,增加林地数量,提高林地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至 2035 年,全区森林
覆盖率不低于 20%。

强化“总量达标、布局合理、功能丰富、形式多样、景观优美”的林业生态网络体
系。规划以大型片林、水源涵养林为核心,以通道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环镇林等为
生态屏障,利用道路林带、水系林带、农田林网串联区域内公园,形成“两区、三带、
多带多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其中,
“两区”为浦江片林区、
旗忠体育森林区;
“三带”为苏州河水源涵养林带、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带、闵行高压走
廊林带;“多带多点”为道路与河流的通道林、区内各公园林地等。

第二节 低碳发展

1 规划目标
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承诺,促进生产生活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绿色、低碳、
宜居转变,建成低碳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2 发展策略

全面降低碳排放

保护闵行区各类碳汇空间,降低碳排放,至 2035 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碳


排放总量比峰值减少 5%以上。

合理优化能源结构

倡导“源头-输配-应用”全过程优化,提高能源经济运行效率。推进天然气等清洁
能源替代煤、油等能源,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至 2035 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
源供应的比重达到 20%以上。

降低产业和建筑消耗

通过科技创新构建低碳化、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体系,降低闵行区综合碳排放量。
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鼓励装配式市政基础设施和建筑的技术应用,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
标率 100%。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

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39
通过智能交通技术实现交通需求管理,强化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推广节
能和新能源技术,推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使用。完善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
骑行出行条件,加强与公共交通间的无缝衔接,鼓励作为短途出行的主导方式。

第三节 环境质量

1 改善大气环境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大气污染控制,推进大气污染物的协
同减排,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关注并逐步提升吴泾等地区的空气环境。2035 年,PM2.5
年均浓度值下降至 25 微克/立方米。

2 提升水环境质量
提升城乡水体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水系连通性,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提高骨干
河道水质,强化农村地区中小河道治理。通过截污、扩容、升级等措施完善城乡污水处
理系统,加强农村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规划至 2020 年,闵行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至 2035 年,全区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


境)功能区要求,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稳定并持续改善。

3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加强农田土壤环境保护。明确闵行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建立耕地环境网格化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制度。

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强污染土地开发使用和
流转管理。建立完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监控体系。

结合工业用地减量化和城市更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重点加强吴泾等重点工业
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邻避市政设施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环境风险防控。

4 加强固废处理处置
完善固废处置体系。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完善涵盖生活垃圾、
餐厨垃圾、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固废、医疗废物及其他危险废物的城
乡固废处置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确保固废处理设施绿色安
全运行,防止二次污染。

构建以资源化利用为发展方向的城市产业链,近期着重解决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减量
化,远期加强其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收集率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100%。

40
第八章 综合交通规划
Chapter Eigh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第一节 交通发展目标及战略

1 发展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以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为主体,“集约低碳、集疏高效、内
外畅达、接轨中心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节约
利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程度。

努力打造闵行区“45 分钟”对外出行圈、“30 分钟”区内出行圈和“15 分钟”社


区出行圈。规划至 2035 年,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个体机动化交通分担率分别为 40%、
40%和 20%,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为 80%以上,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 35 分钟左右。

对外交通发展目标

铁路:高效利用铁路通道资源,完善铁路枢纽布局,不断提升以虹桥枢纽为核心的
区域铁路辐射能力。

公路:以提升通道能力、城区化改造为方向,打造与用地结合更紧密、内外衔接更
高效的公路干线网络。

水运:优化岸线功能,整合港口资源,推进航道升级,结合工业用地更新,合理优
化滨江码头布局,促进低碳交通运输模式的形成。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道路网系统:在基本成型的既有道路通道基础上,整合挖潜、扩能提升、打通完善,
形成结构基本合理、路网相对均衡、过境交通通畅、区内交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规
划闵行区内道路网总规模 1500 公里以上,城市开发边界内干路网密度不低于 2.0 公里/
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明显提升。

轨道交通系统:优化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提高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着力提升重
点发展地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为城市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规划闵行区内建成轨
道交通线路 240 公里以上,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出行量的 40%以上。

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交吸引力,创建“公交城区”,形
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交为重要补充,出租汽车等其他方式为辅助,集约高效、
功能互补、相互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

41
交通设施:强化“15 分钟”生活圈的交通设施配置,加强慢行交通与客运枢纽的衔
接,优先保障公交和慢行交通设施资源分配;以静制动,合理布局静态交通设施。

2 发展战略

加密轨道交通线网,支撑城区整体发展

加密轨道线网,构筑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优化完善进出中心城区和闵行区内部的
轨道交通系统,引导重点功能发展地区的建设,支撑闵行主城区发展。

完善道路网建设,提升通道空间效能

构筑对外通达的干道路网系统,有效分离过境交通和区域交通,打通断头路,强化
跨江交通联系,全面提高路网畅达性。并借助工业用地更新的契机,提高路网密度,健
全多层次的路网体系,缓解交通拥堵。

利用轨道枢纽整合公交体系,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

以“TOD”理念优化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开发和城市空间布局,并基于轨道交通站点
和枢纽,调整地面公交网络,提高公交设施配建标准,增强公共交通运营服务能力。

打造社区绿色出行生态圈,增添城市发展魅力

回归“以人为本”
,以社区居民交通出行需求为核心,打造社区绿色出行生态圈,
塑造优美、舒适、连续、快慢分行的慢行空间,增添城市的温情和魅力。

第二节 对外交通

1 铁路
规划一方面通过在沪杭铁路通道内新建沪苏湖铁路、沪杭城际等高速铁路,提高虹
桥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建吴泾铁路支线,形成东西联络线,增加为市
域客流服务的城际线功能,增强城市交通服务能力。

2 公路
考虑增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减少绕行交通压力,规划新增 2 处高速公路出入口,
分别为申嘉湖高速浦星公路向西的出入口、申嘉湖高速昆阳路出入口。研究预留 G60 沪
昆高速莘松路东向进出中心城出入口和嘉闵高架在崧泽高架-北翟高架段的出入口,便
捷沿线居民出行。

42
3 水运

岸线

岸线资源利用应与区域整体发展规划、航道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利用
区内内河航道资源,在重点区域实施航道水系景观化,开展滨河绿带、沿河生态区的规
划建设,形成以服务居民休闲娱乐功能为主,集旅游客运、水上休闲、滨河景观为一体
的复合利用模式。

港口

规划形成 3 大港口,分别为浦江港、北沙港和俞塘港。其中,浦江港和北沙港维持
既有货运功能,码头吨位分别为 1000 吨和 300 吨;规划俞塘港为客运港口,结合远期
吴泾地区的用地调整,提升其水上客运功能。

航道

规划形成“八横五纵”内河航道网络,总里程约 118 公里。


“八横”分别为黄浦江
(大治河-松江界段)
、大治河、淀浦河、春申塘、六磊塘、周浦塘、俞塘和姚家浜;
“五
纵”分别为北沙港、北横泾、蟠龙港、黄浦江(徐汇界-大治河段)和三鲁河。

第三节 公共交通
发展多层次、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系统

坚持公交主导,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整体结构,做好轨道交通、地面公交
和辅助公交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多层次、多模式、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

努力提高轨道交通对重点发展地区的服务能力

利用轨道交通支撑重点地区的发展,提高重点地区间及其与中心城、区域交通枢纽
之间的联系;建设多模式、多通道轨交线路,提高轨交服务覆盖水平,实现轨道交通站
点 600 米用地覆盖率大于 40%。

加大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建设,完善区内公交网络

发展多种制式并存的中运量公交系统,结合区域衔接要求、用地特征、道路条件及
交通枢纽布局,紧密衔接和有效补充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并在优化主要公交走廊基础上,
进一步覆盖次要客流走廊,提升整体公交品质。

43
大力发展 TOD 模式,积极引导存量用地调整和二次开发

坚持 TOD 开发模式,结合存量用地调整和二次开发,引导对公共交通枢纽、轨道站
点周边地区进行高效、复合的开发,实现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公共交通三者协调发展。

第四节 骨干路网

1 高/快速路
规划形成“七横五纵一射”的高/快速路网络布局,总里程为 123.6 公里。其中,
“七
横”分别为 G2 京沪高速、北翟高架-北青路高架、崧泽高架、G50 沪渝高速、S20-G60
沪昆高速、S32 申嘉湖高速、漕宝路;“五纵”分别为嘉闵高架-嘉闵高架南延、S20 外
环线-S4 沪金高速、中环线、虹梅南路高架、浦星公路;“一射”为沪闵高架。

2 主干路规划
规划形成 34 条主干路网络布局,总里程为 218.1 公里。

3 次干路规划
规划形成 55 条次干路网络布局,总里程为 354.3 公里。

4 支路
全面贯彻“小街坊、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大力度建设支路网。城市开
发边界范围内,规划全路网密度大于 8.0 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支路网密度超过 5.7 公
里/平方公里。

44
第九章 产业发展
Chapter N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第一节 产业发展目标
聚焦创新引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提高土地效率,构筑更加完善、更
具特色、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建成面向国际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国际贸易中心的重
要承载区、科技创新功能的重要集聚区。至 2035 年,全区实现全社会 R&D 支出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7%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占比 30-35%。

促进产城融合,提升产业、人口、住房的布局匹配度,减少通勤距离,完善服务保
障,鼓励产业园区土地复合利用和产业用地的兼容使用,建立职住相对平衡的产城融合
区域。

第二节 产业发展策略
推动创新引领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的有机融合,
全面提升以交大、华师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能力,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其中大学校区发挥支撑引领作用,高新园区发
挥集聚和辐射作用,社区发挥统筹和承载作用。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承接主城区非核心功能和就业岗位的梯度转移,引入高端服务业,
完善生活配套服务。

支持先进制造发展,,统筹区内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推进智能制
造、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传统优势产业等六大重点领
域产业创新发展。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

1 产业园区布局

布局原则

坚持高端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促进产业创新,释放创造潜能,加快突破重点
行业、重大装备、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重点领域的创新
突破,鼓励政府创新、企业创新、高校创新以及三者联动,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

45
坚持转型发展,推动集约节约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园区品牌联动发
展能级,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
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

整体形成一大产业基地、七大产业社区的产业布局体系。预期至 2035 年,全区工


业用地规划总量为 33 平方公里(不含留白区域)
,占全区总建设用地的 11%。产业基地
包括闵行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包括航天、莘庄、漕河泾浦江园、马桥、向阳、
紫竹和科技绿洲。

2 商业商务集聚区布局

发展原则

统筹全区商办设施发展规模,对重点的商务集聚区进行高品质、精细化开发,并对
存量和规划预留的商办设施进行优化。强化产城融合,依据人口规模与区位特征,形成
特色化、复合化、便捷易达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

引导商务集聚,突出商务特色,形成 14 个高品质集中商务区。集中商务区的建设
应确保至少有两条轨道交通支撑,并以“每 20 万人左右布局一处就业核心,就业核心
与公共中心、轨道交通站点加强复合”为主要原则,强化集中商务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
发展,促进就业-居住-服务-轨道的一体化。

3 现代农业发展导向
闵行区现代农业发展应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总
体构建以粮食和蔬菜种植为主、以草莓、西甜瓜、葡萄、水蜜桃、水晶梨、花卉等具有
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浦江“农业综合功能区”、马桥
“生态稻田区”、华漕“市民菜园区”等特色农业地区,同时结合村集体用地,考虑休
闲观光农业发展。

46
第十章 住房
Chapter Ten Housing

第一节 住房发展目标
在人口严控的导向下,以“建设与人口结构调整相匹配的,与就业居住人口和功能
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住房,同时使住宅更具公共导向性、经济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为发展目标,加快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和住宅用地布局。

第二节 住房结构
规划 2035 年,全区城镇住宅新增住宅总套数约 25 万套,中小套型占比超过 70%。

第三节 住房空间布局

1 布局原则
在住宅总量平衡的前提下,以既有规划为基础,结合职住平衡、存量更新需求,实
施住宅动态规划。原则如下:

鼓励公共设施实施率好、轨道站点周边的地区优先实施,并创新实施机制,可将公
共设施、结构绿地的实施与住宅增量指标进行捆绑;

就业中心区域适度增加住宅供应促进产城融合,并按比例配建租赁住房;

住宅开发、减量化和城市更新工作中,应优先处理好动迁安置需求;

加大租赁住宅供应,建立多层次住房租赁体系;

考虑地区开发的经济平衡;

鼓励存量住宅的有效利用。

47
2 住宅空间布局

商品房空间布局

保障华漕地区,结合地区整体转型,鼓励新增商品住宅规模,以中小套型为主,支
撑大虹桥地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保障闵行南部地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活动中心,适度增加商品住宅规模,
促进职住平衡发展;

适度控制闵行中部板块和闵行浦江地区的新增商品住房开发规模,重视存量住房的
改造。

保障房空间布局

市属保障房重点新增区域为梅陇南部地区。

动迁房的重点新增区域为梅陇南部地区、颛桥地区和浦江地区。

租赁住房鼓励就业核心区域着重增加,包括颛桥元江地区、欣梅转型地区、吴泾紫
竹园区、浦江漕河泾地区等;租赁性住房按照新增住宅不低于 20%的比例配建,并结合
动迁回购、存量住房再利用等政策创新,探索多种配建模式。

48
第十一章 公共服务设施
Chapter Eleve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第一节 发展目标

1 社区生活圈解读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 15 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
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
平台。生活圈一般范围在 3 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约 5-10 万人。当人口密度为 2-2.7
万人/平方公里时,更有利于营造兼具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的社区生
活圈。

社区生活圈内要求提供服务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一方面提供便捷可达
的高品质服务,以 4-5 个社区生活圈满足约 20 万左右居民的高品质地区级设施需求,
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地区级设施中心应注重配置满足居民文体、医
疗等需求的地区级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剧院等文体和医疗设施等。确保各个
社区生活圈中心到达地区服务设施中心的公共交通便捷联系,鼓励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
行紧凑、高密度的综合开发,加强空间连通和功能融合。另一方面要求构建多层次的社
区服务体系。包括基础保障类设施体系和品质提升类设施体系。基础保障类设施是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设置的设施,内容和标准延续《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
术准则》控制要求。品质提升型设施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根据人口结构、
行为特征、居民需求等可选择设置的设施。

15 分钟生活圈示意图(单位)

49
2 目标与原则
依照全市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
要求,结合全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现
状特征,构建具有闵行特色的“国
际化、高品质、全覆盖”的高能级
地区服务和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
强化每 20 万人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覆盖率 100%,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
施 15 分钟步行覆盖率 100%的“两个
全覆盖目标”
,并坚持更高标准,打
造华漕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紫竹
国际教育、马桥国际体育、浦江国
际文体等多个国际化特色公共服务
设施集聚区。

规划明确“提标准、保落地、 市区级设施每 20 万人全覆盖示意


塑特色、优半径”的基本原则,重
点关注四个方面:第一、对接全市
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关于公共服务
设施配置的要求,以主城区的公共
服务设施标准配置各类设施;第二、
规划应确保高能级地区级设施和必
须单独设置的社区级服务设施落地;
第三、在满足生活圈各项要求的基
础上,构建多个特色的公共服务中
心;第四、各类社区级设施在现状
和既有规划的基础上,依据人口结
构调整和社区规划,优化服务半径,
提高设施覆盖率,鼓励经营性用地
兼容设置。

社区级设施 15 分钟生活圈全覆盖示意

50
第二节 文化设施

1 高等级文化设施
规划 4 处市级文化设施,其中现状保留 1 处,规划新增 3 处市级文化设施,分别虹
桥国际文化中心(华漕镇)
、浦江文化综合体(浦江镇)、莘庄文化中心(莘庄镇),以
四大高品质文化设施引领四大板块发展。

规划 26 处区级文化设施,其中现状保留 12 处,新增紫竹文化中心、宝龙美术馆、
号上书院、马桥遗址陈列馆等 14 处区级文化设施。

2 社区级文化设施
社区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
中心等。按照每 5-10 万人标准配置社区学校,按照每 0.8-1 万人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
心,鼓励与体育活动场地等进行复合设置。

第三节 教育设施

1 高等院校
结合闵行区科创发展与产业布局, 积极引进与产业相匹配的高等院校。以紫竹园区
为主形成全区高等教育核心。规划保留现状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闵行北
部地区新增一处大学。

职业教育方面,以每 10 万人配建 1 所中等职业学校。未来可根据产业区块发展的


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第四节 体育设施

1 高等级体育设施
规划 4 处市级体育设施,其中现状保留 2 处,规划在华漕镇、浦江镇各新增一处市
级体育设施,通过高能级体育设施的建设,吸引人口集聚,带动闵东、南虹桥地区的整
体发展。

规划 17 处区级体育设施,其中现状保留 7 处,规划新增 10 处。

51
2 社区级体育设施
社区级体育设施包括市民健身中心、室内外体育场地(馆)等。保障每个街镇至少
有一处市民健身中心。鼓励体育设施与商业、办公设施兼容布局,鼓励公园绿地内部设
置体育场地,通过复合设置,使居民步行 15 分钟可达至少一处体育场地(馆)。

第五节 医疗卫生设施

1 高等级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 6 处市级医疗卫生设施,其中现状保留 1 处,改扩建 2 处,于紫竹、华漕、元
江地区各新增 1 处市级综合医院;

规划 11 处区级综合医院,其中现状保留 9 处,于鲁汇、梅陇各新增 1 处区级综合


医院。

规划 17 所专科医院,于七宝、马桥、浦江地区各新增 1 所专科医院。

2 社区级医疗卫生设施
保障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处社区医疗卫生设施(中心),且确保独立占地。按照每 5-10
万人配置 1 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卫生服务站的标准。针对不同生活圈类型和人口
类型,可差异化引导配建标准。

第六节 养老设施

1 高等级养老设施
规划 8 处市区级福利设施,其中保留 3 处市区级养老设施,规划新增 5 处市区级养
老机构。

2 社区级养老设施
规划设置 42 处社区级(镇级)养老机构,其中现状保留 30 处,规划新增 12 处。

规划建议引导设置一定量的市场类机构养老设施床位,以满足居民对机构养老设施
不同层次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布局应选址在人口集聚的大型居住区,优先与社
区服务中心合设。

5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53
第十二章 农用地保护和土地整治
Chapter Twelve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Renovation

第一节 农用地保护

1 保护目标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面积稳定

锁定耕地保有量目标。以确保上海市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耕地保护优
先、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
质量不下降,为努力实现“农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
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
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切实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以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为引导,重点推进生态型基本农田保
护区的建设用地整理复垦。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施永久保护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锁定全区生态底线。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先将已建成的高
标准基本农田,设施粮田、设施菜地、粮食功能区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予以锁定,并结合
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和基本农田环境质量普查成果,将 2967 公顷(4.45 万
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到镇(乡)
、村,实施特殊保护,作为全区粮食安全和
生态安全的底线,同时作为锁定全区生态底线的重要空间管制手段。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促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完善用途管制、质量管理、规划预
留和保护责任机制落实,在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将布局
集中、用途稳定、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粮田、菜田和其周边可调整的农用地
等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并积极引导基
本农田保护区内零星农用地整理为基本农田。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进
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环境综合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保证基本农田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中,建成集中连片、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高
标准农田。

54
推劢农用地复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耕地资源保护意识,发挥耕地的多种功能,全面树立空间、质量、资源、生态、
景观“五位一体”耕地综合保护新理念,确立耕地空间和资源并重的管护方式,推动农
用地复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积极引导
耕地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生态保育、休闲景观、文化教育等方面转变,促进耕地保
护与多元利用相结合,全面提升耕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在生态保育方面,强化耕地利用的休养生息,结合农业耕作模式和水土环境质量,
通过轮作休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耕地从高投入、高产出的传统利用方式转向养护
与育肥相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促进耕地绿色安全利用。

在休闲景观方面,强调耕地资源的空间共享和集约利用,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混合种养模式,促进种植业的功能复合,并在充分挖潜闵行地方
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营造独具崇明特色的大地农业景观,实现农业与休闲景观深度融合。

在文化教育方面,强化耕地利用功能的相融共生,以不破坏土壤耕作层和控制污染
源为前提下,转变耕地传统利用方式,通过“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体验”的
模式全面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的生活功能。

2 积极引导农用地复合利用
统筹优化全区农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的引导农用地空间功能复合、融合发展,综
合农、林、水等各类空间要素的景观性、生态性、生产性功能,在林地、水域增加的同
时,充分拓展耕地和粮食生产空间,丰富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农林复合、农水复
合和林水复合等复合利用新模式,建立农林水一体化生态屏障,提出农林水复合利用模
式及策略,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能力。

第二节 郊野地区土地整治

1 体现城郊特色和景观风貌

农用地整治引导

鼓励因地制宜拓展多样化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步形
成浦江现代农业产业区和浦西都市田园布局。

建设用地整治引导

闵行区郊野地区建设用地整治注重体现区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郊野地区人文景
观和生态环境,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特色民宿、生态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等产业。

55
综合整治(生态用地整治)指引

闵行区综合整治应以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空间实施和郊野公园建设为载体,深化落
实生态空间体系,减少工业污染,加强绿化隔离,改善黄浦江、苏州河、大治河、春申
塘等主干河道和老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

2 推进农村特色土地整治工程

推进精品农业型土地整治工程

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企业落户,鼓励农业前沿科研成果落地,以绿色、生态的都市现
代农业为导向,兼顾新品种引入和生态种植模式,分类分批逐步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型土
地整治工程。

马桥镇重点依托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特色区位优势,大
力发展高端生态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品牌农业副产品,打造“生态精品”都市农业。

浦江镇加强大治河南部区域农用地整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宅基地置换
等政策,推进工业仓储用地拆除复垦和农村居民点归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3 推进郊野公园土地整治工程
通过土地整治扩大城市绿地范围。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
,加强城市绿道和生
态廊道。评估完善浦江镇郊野公园一期建设,推进浦江镇郊野公园二期建设,开展黄浦
江东侧城市开发边界西侧区域土地综合整治,以生态片林为特色,以森林游憩、滨水休
闲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园和滨江景观带,借助郊野公园建设和黄浦江两
岸开发的契机,重新规划布局,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归并和集中,
保证生态廊道的贯通。

配合虹桥交通枢纽和南虹桥开发,实施苏州河涵养林改造工程和虹桥枢纽配套公园
绿地建设,加快推进南虹桥区域的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启动华漕镇苏州河南岸郊野公
园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以及游憩、观赏的需求,在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和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节约型、 生态型、
功能完善型郊野公园。

56
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保护和总体城市设计
Chapter Thirteen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Overall Urban Design

第一节 历史文化保护

1 保护目标和原则
保护闵行区历史文化要素的系统性及整体性。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增补风貌
街巷、风貌河道、传统村落等保护要素。加强自然风貌资源保护,合理设置历史文化街
区、街道、建筑的风貌协调区范围,增强群体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依法保护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
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整体性原则。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物建筑、水乡传统民居、传统街巷、
河流等所构成的历史风貌和空间形态以及历史场所,延续风貌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保护
优秀的无形文化遗产。

可持续性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景观,采取多种保护手段,使历史建
筑与周边环境在保持风貌特色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提高风貌区整体品质。

分类保护原则。根据保护对象不同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类型特征和完好程度,
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控制规定和整治措施,增强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2 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

保护范围

闵行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 144 处,其中已定级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 37 处,包括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2 处,另有未定级
的文物保护点 107 处。

保护导向

闵行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坚持以下导向。第一,坚持以原真性导向。在保护范
围内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
原状”的原则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第二,建立创新更新活化的政策机制。鼓励保护与更
新相结合,建立由政府、居民、开发商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保护利用的平台和机制,
设立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保护,拓展多元的保护资金来源。

57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方面,首先明确保护范围。对保护区内文物或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与修缮,
对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彻底清除,同时应满足消防要求。其次,划定
建设控制地带。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及优秀历史建筑本身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边
地段,一般为保护范围界线外 30 米左右(应视现状建筑、周边环境而定)
。该范围内各
种建设必须在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建筑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风貌特征要与
保护对象相协调;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对已建的不符合要求的新旧建筑,要
进行适当改造。第三,建立动态维护的保护对象增补机制。定期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建立保护对象预备名录,制定抢救性保护机制。

3 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

保护范围

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范围包括风貌道路两侧第一层建筑街面以内的所有要素,包括
街面、临街建筑、沿线绿化及市政设施等。闵行区保护道路主要位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内。

保护导向

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坚持四个导向。第一,延续街道整体风貌,保护街道风貌,协
调街道空间中的各项要素;第二,注重空间营造,保持街道的尺度、梳理人行空间。第
三,加强街道氛围渲染,构建环境给自然宜人以及营造具有特色的空间感受;第四,梳
理交通,细化交通组织,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以及安排好静态交通。

保护措施

对风貌街道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缮、合理利用,恢复原有历史风貌。根据国家有
关政策、法规、条例为依据,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下,维护街道
风貌的特色。发掘街道历史文化,并保持其延续性;整理沿线功能,激发活力,在保护
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合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街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对临街历史建筑的主要控制立面提出整治和保护的控制要求,对建筑外立面的设施
进行统一美化、设置。建筑立面附加物统一规整,空调机箱统一相对位置并添加护栏,
窗户及店面雨棚统一形式、大小及位置。对于享有质量较差的配套设施进行更换,保持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风格统一的整体。

梳理全线沿街建筑,提出业态导向建议。对于建筑底层商业店面,划分允许开店和
禁止开店区域。明确适宜的店招大小、位置、形式和颜色风格,确保与风貌区整体环境
风格相协调。对于陈旧破损的门或围墙,进行合理的修缮和更换,拆除违章搭建的建筑
多于部分,还原建筑原有风貌。

58
4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保护范围

闵行区共有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即七宝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浦江召楼老街历史
文化风貌区。

七宝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范围,北至青年路,南至宝南路,东至横沥港,西至九
曲弄、浴堂街和南街,总用地面积为 16.37 公顷。

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范围,北至沈杜公路,南到礼园路北侧,西至秦裕
伯路及复兴港,东到上海华灵阀门厂,总面积约 7.60 公顷,南侧梅园、宁俭堂区域为
规划研究范围。

保护导向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应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相结合。第一应坚持整体性保
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街巷系统、水系和整体空间尺度;第二,维持风貌区的原真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中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历史信息;第三,以可持续发
展为导向,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运用多种保护、利用和更新方式,全面提升
风貌区的品质。

保护措施

按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
保护范围内建设行为的相关规定,对七宝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
风貌区进行核心保护范围的划示。面积不足 1 公顷的历史地段,虽不宜划为历史文化风
貌区,但可作为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

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除确
需建造的建筑附属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
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
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不得新建工业企业,现有妨碍历史文化风
貌区保护的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迁移。

核心保护范围外围的建设控制范围按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
护条例》中对建设控制范围的规定划示,考虑到目前郊区的保护规划控制相对薄弱的实
际情况,为加强规划管理和建设最严格的保护制度,适当扩大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以
实现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控制的整体性保护的要求。

59
在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
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历史文化风貌;不得新建对
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现有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有计划迁移。

建议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均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范围内的规定进行管理,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违反保护规划的大
面积拆除、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损坏或者拆
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
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
道路和古树名木等;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5 传统村落保护

保护范围

包括马桥镇彭渡村、浦江镇正义村和革新村。

保护导向

闵行区传统村落保护应注重以下方面。第一,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
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及周边环境的整体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
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
时期的风貌。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
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第二,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注重文化
遗产存在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
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注重村民生产生
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比例。第三,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注重经济发展的
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实现安居乐业。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
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
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保护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传统村落名录。继续开展补充调查,摸清闵行区传统村落底数,
抓紧将有重要价值的村落列入闵行区传统村落名录。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
“一村一档”要求建立闵行区传统村落档案。统一设置闵行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实
行挂牌保护。

第二,加强建设管理。对传统村落保护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经乡
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区规土局同意,并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
征得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严禁拆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

60
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相关建设及文物迁移的,
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传统建筑工匠应持证上岗,修缮文物建筑的应同时取得文物保护
工程施工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61
第二节 总体城市设计

1 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规划目标

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有特色、人性化的环境,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全覆盖”
的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出门见公园。规划 2035 年全区城市绿地 48 平方公里,绿地占建
设用地比重接近 17%。

城乡公园体系

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线性)公园”
的五级城乡公园体系。规划至 2035 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 15 平方米,公园绿地
500 米半径居住用地覆盖率 100%。

规划以口袋公园、线性公园为补充,总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单个面积不小于 500


平方米,实现闵行居民出门见公园的目标,以沿路及滨河线性绿地为载体,通过贯通滨
河绿道,打造线性公园带。口袋公园及线性公园内适量布局日常休闲游憩设施,为社区
居民健身、交流提供空间。

绿道体系

规划形成“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的三级绿道体系。至 2035 年,全区绿


道总长度不低于 400 公里。

2 城乡景观体系

目标与原则

打造具有“江南韵味、国际风范”的魅力主城区。注重展示闵行良好的自然本底,
通过蓝映两岸、田园入城,通江达绿、步步林荫等策略,展现闵行江南气质,凸显生态
魅力;依托红贯南北、绿动闵南、水绿交织、城景相依等策略,展示闵行优质的城市建
设以及特色的历史文化魅力。

坚持四个优先原则:

整体优先:优先考虑城市结构,局部地区涉及以不妨碍城市整体发展为前提。

格局优先:优先确定生态、景观等要素构成的城市框架,形成城市总体格局。

文化优先:优先考虑人文、历史要素对城市的价值,促进空间品质的提升。

体验优先:优先考虑人的感知与体验,以之作为空间形态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62
总体景观结构

整体形成“四河四环四田园、多廊多心多组团”的总体景观风貌结构。

“四河”
:包括黄浦江、苏州河、春申塘、大治河四条区域性骨干河道,也是全区
重要的区域级滨河绿道。

“四环”
:包括全区四大板块内部串联中心的四条活力绿道环,依托蓝绿复合的品
质空间,联系起板块内各级活力中心,形成适宜通勤、可以游玩、串接中心的公共绿色
走廊,城市线性公园。

“四田园”
:包括四个文化主题鲜明的郊野公园。

“多廊”
:包括依托闵行区内部河道及沿路绿地形成的多条蓝网绿道,形成各风貌
板块之间的链接廊道。

“多心”
:包括城市的多个亮点地区,也是城市的景观核心。

“多组团”
:包括居住、产业、商务、中心、郊野五类组团化城乡风貌区。

景观风貌分区

塑造“板块清晰、绿廊融城”的空间景像,划定五类景观风貌片区,包括居住风貌
区、产业风貌区、商务风貌区、中心风貌区和郊野风貌区。

居住风貌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片区,建设住宅、商业设施、公园绿地融合的综
合性城区,展现现代城市生活魅力的宜居城市形象,以高强度、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开
发方式引导。

产业风貌区:包括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开发区、紫竹高新区和浦江高科技园区等
产业发展主导的片区,形成以生产空间形象主导的片区,展现研发园区、生产园区、校
区和社区多元交融的魅力格局,以现代建筑为主导,低层低密度格局为主,体现创新引
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主城区形象。

商务风貌区:展现以现代商务及高端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体现国际化、现代化、
个性化的商务办公形象,采用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

中心风貌区:以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体系为基础的区域。是彰显具江南韵味、国际
风范的主要窗口片区。凸显现代都市魅力,形成居住、商业、办公、娱乐、公共服务、
绿色开敞空间多元交融的公共中心空间,突出可识别性及地段特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
力的开放空间,营造以低密度、低强度开发为主导,落实密路网、步行主导的具有丰富
内涵的魅力城市空间。

郊野风貌区:位于开发边界外以原生态风貌为住的特色景观地区。风貌方面突出以
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特色的景观。

63
应强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以生态保育为前提,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整合农
田、湿地、林地、水网等要素,同时引入“生态+”
、“文化+”的理念,以主题性项目激
活生态地区开发,科学组织游憩、休闲、健身、科普等多样化户外活动,建设郊野公园,
体现江南水乡文脉和自然野趣,打造上海近郊文化休闲功能区。

景观廊道与界面

以“景廊观城、步步林荫”为愿景,建设一条风景带和 15 条风景街道的景观廊道
系统,构建闵行特色的“宜车、宜人”的景观视觉界面。

风景带:建设三条风景带,包括黄浦江风景带、七莘路风景带和紫竹风景带。建设
黄浦江风景带,提升黄浦江两岸景观及休闲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尤其是徐汇滨江的
无缝衔接,突出闵行老工业基地及生态资源本底优良的特色,西岸展现国际闵行建设水
平,东岸展现生态闵行特色;通过滨江两岸垂直通道的联通,实现江景可见,滨江可达;
加强滨江步行空间、绿地以及夜景观的设计建设,打造连续优美的浦江岸线。建设七莘
路风景带,对七莘路沿线进行风貌整治和提升,对两侧建筑立面形式、高度、色彩、广
告牌设置进行风貌引导与控制,尤其应对两侧的绿化及行道树及路灯等进行专项设计,
突出作为闵行南北红色动脉的独特景观;七莘路沿线应展现差异化风格,强化车行及步
行共融的友好交通环境。建设紫竹风景带,通过梳理南部绿化斑块,整合创新资源,建
设风景宜人、园区景区融合的公园风景带,风景带以绿为底,串联元江中心、浦江文化
创意中心以及滨江中心,整合水系、建筑、绿地等要素,构建尺度宜人,作为闵行创新
轴的组成部分,提供风景宜人的景观界面。

风景街道:建设七横八纵、覆盖全域的 15 条风景街道,包括纪鹤公路、北青公路-
北翟路、漕宝路、顾戴路、沪昆高速路、颛兴路-陈行路、江川东路等等。对风景街道
的建筑立面、街道家具、沿线绿化、界面铺装进行整体风貌改造提升,形成风景优美、
尺度宜人的动态街道景观界面。合理控制街道两侧街区尺度,中心区及轨道交通沿线宜
采用较高密度的开发区,形成 200*200 米的基本街区单元,控制车流速度,提升步行的
感知体验,实现宜人的尺度感。外围产业地区则结合道路及生态空间的特征,以 300-500
米作为基本控制尺度。同时对街道的高宽比进行合理引导,根据街道的不同宽度及两侧
的业态功能,确定不同的高宽控制要求。加强风景街道沿街界面的控制,对两侧的建筑
风貌、贴线率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控制。

景观节点与地标

构建“环园塑心、多心融城”的景观节点架构。强化风景核对风貌区的核心带动作
用,以风景提升推动商务、居住、创新、文化等功能嵌入,在四大板块结合现状基础好
以及规划中心体系,设置七大景观核。提升七大风貌核的开放空间魅力及景观品味,配
置不小于 2 公顷的集中公共绿地,以及配建 20%以上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设置必要的慢
行交通网络,同时建议每处景观核设置不少于一处的地标建筑,展示地区文化景观特色。

64
此外,围绕古镇老街、市级文体设施、大学和创新园区、国际社区,形成特色景观节点,
整体提升闵行城市意象。

总体城市设计引导图

65
第四部分
实施保障
Part 4 Implementary Security

第十四章 实施保障
Chapter 14 Implementary Security

66
67
第十四章 实施保障
Chapter Fourteen Implementary Security

第一节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衔接
落实上海总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分层、分级落实总体
规划的目标和各项指标。针对闵行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的要求,总体层面重点加强各类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城市开发边界外农林水复合利用等规划编制,地区
层面推进重点地区的规划研究和编制。

加强各层级规划与各条线专项规划的规划统筹,建立以空间规划体系为载体,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专项规划协调一致的“多规合一”平台。一方面重点加强虹桥、
闵行中部及南部单元规划、浦江新市镇总规与总体规划的衔接,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
底线要求和指标分解,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

第二节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发展
针对闵行存量为主特征,统筹全区建设指标和可开发用地,实施指标全区统筹,土
地出让优先落实公共性功能等政策创新。推进底线管控、存量更新补短板、公共设施和
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等的专项政策。创新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机制,推动集体用地和宅基地
的合理确权和转性,有效推进减量化工作的开展。强化用地弹性管控和动态开发,建立
市级战略留白区、区级机动指标预留等弹性留白机制。

完善规划决策协调机制,遵循“区级统筹”为主,听取职能部门和街镇意见,建立
区、镇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建议成立闵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
员会作为区政府重大规划决策的咨询机构,涉及对各类重大规划、专业系统规划和重要
建筑方案提供相关咨询和意见,为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开发模式,发挥各类合作组织的作用。政府层面
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制定实施符合闵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权
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资产招租等公共
资源交易平台。建设闵行市民中心。企业和社会层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多样的投
资途径,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如共同出资、合建、公设民营、PPI、PFI 等投资开发方式,
推进非政府间的市场合作。

68
第三节 加快制定近期规划,保障公益落地
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公园绿地等项目的实施。
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北部板块的高能级文化、体育设施、南部板块的高能级医
疗设施以及浦江新市镇的高能级文化设施的推进落实。公共交通加快推进近期轨道交通
线路及北部板块中运量交通的实施。公园绿地在全区层面近期重点完善社区/口袋层级
的公园建设,推进北部板块城市级公园的实施。

为落实近期建设规划,在近期建设规划目标下增加年度实施计划,加强部门协同,
组织编制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落实近期建设要求。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完善检测指标
建立实施评估监测机制。形成年度监测、五年评估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总结城市
发展状况与阶段问题,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正。

针对闵行发展特征,制定检测指标,重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每 20 万人拥有的市区级
文体设施数量、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等闵行的特色型指标。

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