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筹备:1949.9.

21-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国名;通过
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 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成立 1949.10.1开国大典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当家作主

意义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继续追歼大陆国民党残余势力,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人 1950-1952

中 民 过程:1950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政 土地改革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华 权 结果: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
人 的 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民 巩
背景: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共 稳定物价 手段:“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和 结果: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实现财政经济统一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的 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成 背景
1950.10-1953.7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图扩大侵朝战
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立 抗美
和 援朝 过程:1950.10,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志愿军开赴朝鲜;
1953.7,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意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的
社 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主 开创独立 确立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义 自主的和 日内瓦会议:1954.4,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的 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2,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即“互相
过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渡 “求同存异”方针:1955.4,万隆会议提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基本制度 颁布宪法: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建立 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 政治制度体系: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思想:毛泽东思想
1956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是对我国建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
全 中共八大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 成功探索
面 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建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设 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8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
会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义 “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
视客观经济规律
表现

“左”倾错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片面追求农
社 误发展 业合作社的大规模和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
调整超越生产力水平

教训: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造成经济建设方针的严重失误

概况:1960年冬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义 政策 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国民经济恢复
建 调整
“四个现代化”: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


“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中 伟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
在新中国
经济体系
曲 大 历史上具
有开创
的 工业 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折 建
性、奠基
性的意
发 设
两弹一星
义,为新
的历史时
展 成 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
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期开创中
就 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
外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重返联合国、 路提供了
中日建交、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并建交等 物质基
础、宝贵
其他:教育医疗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 经验和理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论准备
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中共十
内容: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
一届三
中制,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
中全会
过是非问题
1978.12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伟大的历
平反冤假错案: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史转折
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一届
六中全会
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
1981.6 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宪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农村: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按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
色 对内
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社 改革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大力推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经济特区;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道 改革开
放进程 建立一批经开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
路 对外 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的 开放
2000.10,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
开 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辟 2001.12加入WTO

与 21世纪的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
第二位,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
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
”与祖国统 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大业
港澳回归: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1979《告台湾同胞书》——1992“九二共识
”——1993汪辜会谈——2005《反国家分裂法》——2015“习马会”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
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 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理论的形
成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党全国
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
改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
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开 经济实力总体提升
放 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世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以 教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来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巨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
成 国际影
表现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
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就 响力不
断扩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一带一路”等

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
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影响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