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龙滩水电站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王艳萍 1 张祥瑞 2
(1.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六分局 2.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六分局
龙滩项目部)
摘要:龙滩水电站混凝土生产系统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混凝土拌和系统,混凝土生产系

统的规划设计在水电工程中均具有代表性,本文阐述龙滩水电站混凝土生产系统规划布置

中方案优化的方法,在其它水电工程中可借鉴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 系统 规划 设计

1 前言
龙滩水电站为目前我国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装机 5400MW,龙滩水电站
计划分两期开发,主体工程之一的拦河重力坝也将分两期施工:初期建设时,
正常蓄水位 375m,坝顶高程 382m,最大坝高 192 m,坝顶长 735.5m,后期正
常蓄水位 400m,坝顶高程 406.5m,最大坝高 216.5m,坝顶长 830.5m,是我国
目前在建的最大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2003 年 4 月,大坝标由七局八局葛洲坝
联营体中标承建。大坝标施工总体布置中共布置三个混凝土生产系统来满足浇筑
大坝混凝土的需要,右岸布置二个拌和系统分别为高程 360m 混凝土生产系统
和高程 308.5m 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月高峰生产强度 26 万 m3/月,承担混凝土
生产总量 518 万 m3 ,其中:碾压混凝土量约 420 万 m3 ,常态混凝土量约 98 万
m3。左岸布置一个拌和系统及高程 382 混凝土拌和系统,设计月高峰生产强度
6.5 万 m3/月,承担混凝土总量 122 万 m3,其中:常态混凝土量约 99 万 m3,碾
压混凝土量约 23 万 m3,三个混凝土拌和系统由中标单位进行设计施工。

2 设计方案评价
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方案中,右岸的砼生产系统在招标中提供了一期场平
图及初步布置方案,系统技施阶段的总体布置均在招标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左岸则根据投标阶段的施工方案进行方案优化,并由施工单位根据业主能提供
的施工场地选择布置位置。
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由于是在招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布置,系统布置
调整后具有更合理、更经济、更能满足施工需要的特点。
左岸高程 382m 混凝土生产系统实际的施工布置同投标方案比较做了较大变
化,布置场地及布置方案、设备选型都做了较大改动,改动后的系统布置,系统
布置紧凑、设备用量少、距离坝轴线最近、系统投资最省。

3 系统布置及工艺设计
3.1 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工艺流程
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成品砂石料由大法坪砂石系统加工,然后经 长距离胶
带机、回转给料器运至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骨料罐储存。骨料罐内的粗骨料按拌
和楼需求混合放料,经带式输送机送入筛洗脱水车间,筛洗脱水后的粗骨料分
级进入予冷调节料仓,然后由带式输送机送入混凝土搅拌楼;砂则直接经带式
输送机送入混凝土搅拌楼。
水泥、粉煤灰采用罐车由南丹中转站运至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气送入罐
储存,然后采用单仓泵气送进入搅拌楼。
根据温控要求,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为 12℃,采用二次风冷
粗骨料、适量加低温水和片冰搅拌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预冷;常态混凝土的出机
口温度为 10℃,采用二次风冷粗骨料、加冰及低温水搅拌的方式对碾压混凝土
进行预冷。

3.2 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布置
按照坝区右岸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大坝混凝土浇筑、运输技术要求,在坝
址右岸下游约 350m 处的高程 360.00m~高程 403.00m 平台和高程 308.50m~高
程 320.00m 平台分别布置 2 个混凝土生产系统。
根据工艺流程设计,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由 3 大部分组成,即混凝土骨料
运输线、高程 360.00m 混凝土生产系统及高程 308.50m 混凝土生产系统。

3.2.1 混凝土骨料运输线
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所需骨料均由大法坪砂石加工系统供应,骨料设计输
送能力为 3000t/h。从大法坪砂石系统成品堆场下部的给料机给料,到 2 个混凝
土生产系统成品骨料罐顶部的卸料小车带式输送机卸料,由数条头尾相接的带
式输送机组成。骨料在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头部通过回转漏斗,可分别经带式输送
机上运至高程 360.00m 混凝土生产系统的成品骨料罐,或下运至高程 308.50m
混凝土生产系统的成品骨料罐。

3.2.2 高程 360.00m 混凝土生产系统


系统布置于坝址右岸下游约 350m 处。根据施工进度和大坝混凝土浇筑工艺,
本系统主要担负右岸 2~21 号坝段常态混凝土及部分碾压混凝土的生产任务,
系统设计生产能力 480m3/h(其中碾压混凝土 300m3/h,常态混凝土 180 m3/h)。搅
拌楼出料线地面高程 360.00m,厂区布置高程 360.00m~403.00m,总占地面积
约 5.3 万 m2。顺山坡地形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关车间及设施。
3.2.3 高程 308.50m 混凝土生产系统
系统布置于坝址右岸下游约 350m 处,根据施工进度和大坝混凝土浇筑工艺,
本系统主要担负右岸 7~21 号坝段碾压混凝土及部分常态混凝土的生产任务,
系统设计生产能力 600m3/h(均为碾压混凝土)。搅拌楼出料线地面高程 308.50m,
主要利用通航建筑物(中间渠系)一期开挖形成的高程 308.50m 平台和扩挖形成
的高程 315.00m 平台、高程 320.00m 平台,布置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各个车间设施。
系统占地面积约 4.1 万 m2。

3.3 规划布置方案调整
3.3.1 混凝土骨料运输线
由于从大法坪到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的骨料供应设计为一条长约 4KM 的胶
带机供料,如长距离胶带机发生故障,则直接造成右岸整个混凝土生产系统的
停产,为了增加运行的可靠性,在到 308.5m 砼系统的 B-1、B-2 胶带机之间增设
骨料受料坑和回车场,作为备用方案,解决在长距离胶带机发生故障或检修时
系统无法供料造成的高低系统全部停产的局面,使 308.5m 砼系统通过增设的骨
料受料坑和回车场可进行持续生产。更改投标阶段中长距离胶带机机头分料采用
分叉斗的方案,更该为回转漏斗,利于供料系统的自动切换和自动控制。

3.3.2 高程 308.5m 混凝土生产系统


(1)扩展系统场地,在施工进场后对施工地形进行了复测,扩展了系统边
界线。使 2#拌和楼具备车辆环形通过的能力,同时避免了高峰期水泥、煤灰车辆
对混凝土运输车辆进行的干扰。
(2)对拌和楼位置进行了调整,原设计 1# 拌和楼调整由于距离高挡墙约
2m,在实际规划中,向下游方向移动了 5m,降低了基础建设处理费用。
(3)制冷楼位置调整:原制冷楼布置在调节料仓上游,调整后制冷楼距离
拌和楼更近,而且冷却塔也集中布置一起,便于氨、水管路的布置,输冰管路的
布置,且安装方便。而且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其它设备的运行或安装干
扰也比较小。
(4)水泥罐位置调整:根据现场放点状况,原布置图中水泥罐放置在高程
308.5m 平台靠边坡侧,考虑到水泥罐自重较大及边坡的稳定性,将水泥罐位置
进行了调整,布置在开挖形成的渠道上,基础为新鲜的基岩,保证了水泥罐建
成后的稳定。
调整后的总布置图见图 1。

图1 右岸 EL308.5m 混凝土生产系统总平面布置图

3.3.3 高程 360m 混凝土生产系统


(1)拌和楼位置调整:系统布置二座拌和楼,由于场地原因,投标阶段设
计的系统布置车道不畅,形不成环形车道。鉴于 4×3 m3 拌和楼主要为生产常态
砼服务且为汽车受料,调整了该搅拌楼的布置位置,使之便于汽车拉料。同时调
整了上楼胶带机位置和调节料仓胶带机出料方向,并根据系统场地,同时调整
了 2×6 m3 拌和楼的位置,使之能满足汽车受料和胶带机受料,加大了系统供应
的保障能力。
(2)制冷楼位置调整:投标阶段设计的制冷楼布置在高程 360.00m 平台上,
由于制冷楼是在拌和楼安装完成后建设,考虑到制冷楼建设期间的施工方便性
将制冷楼布置位置进行了调整,使主楼布置在高程 365m 平台上,副楼布置在
360m 平台上。在安装期间车辆和安装设备及材料在 2 号公路上就可以进行安装。
避免了制冷楼安装同拌和楼安装运行相互干扰的现象。
(3)调节料仓位置调整:调节料仓布置在高程 390m 平台上,由于 390m 平
台一半是开挖行成的台地,一半是砌浆砌石挡墙回填形成的台地,基础承载力
不同,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了布置,使调节料仓布置在开挖形成的基础
上,避免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同时配合拌和楼的调整,满足向拌和楼供料的
需要。
调整后的总布置图见图 2。

图 2 右岸 EL360m 混凝土生产系统总平面布置图

3.4 左岸混凝土生产系统
左岸混凝土生产系统相对投标阶段比较,系统布置及工艺做了较大改动。
3.4.1 系统工艺
左岸混凝土生产系统成品砂石料由大法坪砂石系统加工,然后经汽车运至
左岸混凝土生产系统受料坑,然后由胶带机运至成品料场储存。成品料场的粗骨
料按拌和楼需求单级放料,经带式输送机送入筛洗脱水车间,筛洗脱水后的粗
骨料进入予冷调节料仓,然后由带式输送机送入混凝土搅拌楼;砂则直接经带
式输送机送入混凝土搅拌楼。其它工艺与右岸系统相同。

3.4.2 系统布置
系统布置于坝址左岸上游约 50m 处,根据施工进度和大坝混凝土浇筑工艺,
本系统主要担负右岸 21~26 号坝段碾压混凝土及部分常态混凝土的生产任务,
系统设计碾压混凝土生产能力 200m3/h,常态混凝土生产能力 240m3/h,低温混
凝土生产能力生产能力 180m3/h。搅拌楼出料线地面高程 382m,主要利用左岸一
期开挖形成的高程 382m 平台和的高程 415m 平台,高程 372.00m 平台,布置混凝
土生产系统的各个车间设施。系统占地面积约 1 万 m2。

3.4.3 左岸混凝土调整
(1) 总体布置位置调整
投标阶段中,左岸布置二个混凝土生产系统,在坝上游及下游各布置一个
混凝土生产系统,上游布置高程 320m ,距坝轴线约 50m,下游布置高程 360m,
距坝轴线约 1.5km。由于左岸混凝土月高峰强度不高,布置在高程 320m 的拌和
楼受大坝蓄水影响的先期拆除,然后由下游的混凝土生产系统供应剩余的混凝
土,造成了系统重复建设,设备购置量大,系统投资大的特点。经过在现场认真
考察,在设计中利用了左岸的地形进行了混凝土系统的集中布置,拌和楼出料
高程 382m,避免了大坝蓄水的影响,同时系统设计紧凑,运行管理方便。
(2)设备选型方案调整
左岸拌和系统投标设计主要混凝土生产设备为 4×3 m3 拌和楼和二座 90 搅拌
站,后研究了投标文件,二座 90 站是由于布置在大坝上游的 4×3 m3 拌和楼要先
期拆除的情况下布置的,解决了 4×3 m3 拌和楼的先期拆除问题就可不安装下游
的二座 90 搅拌站。在技施设计中,调整拌和楼布置到高程 382m 后,由于拌和
楼不受蓄水影响,就取消了二座 90 站,根据母体工程局搅拌楼闲置状况,有二
台 3×1.5 m3 拌和楼闲置,就用二台拌和楼取代了愿布置中的一座 4×3 m3 拌和楼,
节约了系统设备购置费用,同时提高了混凝土生产的保障率和连续型。
调整后的总布置见图 3:

图3 左岸 EL382.0m 砼生产系统总平面布置图

4 设计成果
最终建设的系统方案同投标阶段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4.1 节约系统投资、更安全
通过对三个系统的分析研究,调整布置,节约了在不良地段基础处理的投
入,而且系统更安全。左岸系统布置的优化,节约了系统建设和设备购置费用。

4.2 利于快速建设
通过调整布置,避免了系统建设中拌和楼和制冷楼等的施工干扰,利于系
统的快速建设。

4.3 系统生产和供应的可靠性更高
调整后的右岸系统布置具备六条汽车出料线,三条胶带机供料线,比原设
计多了四条汽车出料线,所以系统混凝土供应的可靠性更高。
系统生产中,对部分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生产的可靠性也得到了较大提
高。
5 问题讨论
5.1 系统建设的衔接问题
由于系统设计和建设是在确定承包人后由承包人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设计
时间和施工工期都非常紧张,系统设计和施工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基础进行的
设计人员的压力很大。而且由于系统一期场平不是由本标施工,系统建设一期场
平工作未能按时移交,系统场平工作中的微小变动直接影响混凝土系统布置,
在本次混凝土系统总布置设计中,因一期场平的变动使系统总布置进行了多次
调整。在类似的施工中,应注意系统建设的衔接性。

5.2 系统初步设计的深度问题
龙滩混凝土生产系统由于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右岸混凝土生产系统仅进行
了系统布置,左岸混凝土系统未做详细考虑,承包商在进场后,在工期很紧张
的情况下,施工单位花费较多精力来研究系统的布置及地质状况,进行调整修
改,不利于业主控制工期的按时实现,同时加大了承包商的投入。在大的工程中
对于关键的施工辅助企业布置,在规划阶段就应进行综合考虑,详细论证,这
样才能使施工方案最优。

5.3 招标阶段与技施阶段的设计
投标设计和技施阶段设计,由于各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在不同的阶段应有
不同的侧重点。在投标阶段,应根据所了解的现场状况及招标文件,响应标书,
做到设计工作不漏项、工程量力求准确,为投标报价提供合理的依据。而在技施
阶段要深入现场,了解其目的与用途,最大化的优化投标设计。在取得可靠论证
的基础上,可以用更优的施工方案替代原设计方案,谋求最大的施工利益。

5.4 系统设计与建设工期的合理性
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混凝土生产系统,龙滩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速度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处于前列,系统于 2004 年 4 月 30 日开始设计,2004 年 5
月至 2004 年 10 月进行系统设备招标采购, 2004 年 6 月开始系统建设施工 ,
2004 年 12 月 15 日,308.5 系统一期建成投产,满足了大坝前期混凝土供应的
需要。但同招标文件中工期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出入,招标文件要求所有系统建
设于 2004 年 12 月 1 日建成投产。由于时间紧,设备采购、制造到设备安装时间
均一压再压,设备制造和设备安装质量不易控制。所以系统设计和建设时间的合
理性仍值的我们在类似工程中注意。

参考文献
(1)龙滩水电站大坝(Ⅰ)标招标文件 中南院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2 年
(2)龙滩水电站大坝(Ⅱ)标招标文件 中南院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2 年
(3)龙滩水电站大坝(Ⅲ)标招标文件 中南院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2 年
(4)龙滩水电站大坝(Ⅰ)标投标文件 七局八局联营体 2003 年
(5)龙滩水电站大坝(Ⅱ)标投标文件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 2003 年
(6)龙滩水电站大坝(Ⅲ)标投标文件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2003 年
(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第四册辅助企业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 年。

王艳萍(1960-),女, 辽宁阜新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从事水电施工管理工作。
张祥瑞(1978-),男,河南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砂石加工和混凝土拌和系统
的施工技术及运行管理工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