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傳院⼆_110405162_陳姿琳

加分學習⼼得 — 反思愛情依附關係理論

在姿葶老師上完愛情⽩⽪書後,我似乎找到⾄今⺟胎單⾝的原因了...!我極有
可能是「逃避型依附」的⼈,往往對⽅想靠近⼀步時,我就會想往後退⼀步,
害怕被離開的感覺。⽽該理論的源頭雖然是要回溯到嬰兒時期,但我能回想起
的記憶只到國⼩時期,因此以下會由童年經驗進⾏分析。

媽媽在我⼩時候的確⼯作很忙,通常是爸爸負責打理我的⽣活,像是接送、溫
飽等, 但因為爸爸是偏傳統、陽剛的男⽣,比較少問我⼼靈⽅⾯的狀況,多關
⼼我物質⽅⾯的需求是否有缺失,⽽且媽媽也很少跟我聊天。印象很深刻的⼀
次是發⽣在我國中想買吉他時,因當時仍無經濟能⼒,要尋求⽗⺟⽀援,但爸
爸挑了⼀把我不喜歡的吉他,且跟我說不喜歡的話去找媽媽說,於是我⿎起勇
氣去跟媽媽說,結果只得到冷漠的拒絕,因為媽媽覺得沒必要花那筆錢,還斥
責我說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上,多讀書比較實在。雖然在他們眼裡看
起來是件⼩事,但對當時的我真的造成了蠻⼤的傷害,造成我逐漸養成不太跟
他⼈說⼼事的習慣,總和⼈們之間保持⼀段距離,對於進入親密關係時也會感
到害怕,我怕我的付出會得不到回應,也怕⾃⼰在感情裡被傷害,更怕我辜負
了對⽅。

但其實也不是沒有⼈對我⽰好過,我也不是沒有對任何⼈有好感過,只是⼀旦
要進入更親密的關係時,我就會開始退縮,變得⼩⼼翼翼。「我有⾜夠的⾃信
能回應他⼈的情感需求嗎?」、「我有強⼤到⾜以擔負照顧他⼈的責任嗎?」,
這些是我⾼中離愛情最近之際,不斷產⽣的疑問,雖然我最後選擇了逃避、漸
漸與他疏離,⽽且他⼤學時也順利的交了新女友,讓我覺得這世界好像沒有誰
非誰不可,不適合就找下⼀個⼈就好,只是我永遠找不到那個⼈。

⼤概在愛的三⾓理論中,我做不到「承諾」這點,我沒辦法信任我跟對⽅往後
都能愛彼此,若有天失去愛,我沒辦法承受後果,因此我傾向⼀開始就選擇不
要踏進親密關係,不要有開始就不會有失去的可能。

不過我也會對⼤學沒交到男朋友這件事感到焦慮,認為⾃⼰處理親密關係有障
礙是不正常的,但在業師演講中,我有釋懷了。 GJ 在跟同學利⽤網路問答互
動時,有問到⼀題「喜歡過的⼈是男⽣還是女⽣?」時,我感到很不知所措,
畢竟我沒有真正喜歡過誰,但他後來無⼼地補充道:「沒有喜歡過⼈也沒關
係,這也是很正常的。」時,我得到了巨⼤的安慰,原來像我這樣永遠沒辦法
喜歡上誰也是合理的,我可以愛我⾃⼰便⾜夠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