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No. 2,

2018( Sum No. 185)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2 期( 总第 185 期)

“天圆地方 ”宇宙观的考古印证
与文化阐释
Archaeological Verification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 Square Earth and Spherical Heaven" Cosmology

许 凯
XU Kai
(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 Yantai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China 264005)

[摘
要]“天圆地方”作为中国早期文明所产生的一种朴素宇宙观 ,考古新材料和传世文献证实其源起
的早期性。 濮阳西水坡 M45、红山文化祭坛和良渚文化玉琮等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天圆地方 ”宇宙观的源
起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考古新资料的涌现,时间可能溯及更早。“天圆地方 ”宇宙观念产生后
逐渐与原始巫术和宗教融合,经过巫觋改造从原始自然观念渐渐融入社会 ,对后世政治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
要影响,嬗变为“规矩”“八方九天”等观念,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中晚期至夏商周三代的方形城址 、甲骨文的
四方风及四方神、《楚辞》中诸多语句便是明证。
[关键词]考古发现; 传世文献; 天圆地方; 巫觋; 规矩; 四方风; 四方神; 八方九天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0597( 2018) 02 - 0084 - 07
DOI: 10. 16161 / j. issn. 1008 - 0597. 2018. 02. 014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念。 了以往对于古代社会的认知。 亦如陈寅恪先生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部分学者据传世文献和考 言: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
古资料对这一观念的起源做过探索,近年又有学者 此 材 料,以 研 求 问 题,则 为 此 时 代 学 术 之 新 潮
[2]P236
从社会学角度进一步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未达成共 流。” 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新材料的选取至关
识,待研究的问题很多。 将考古新材料与传世文献 重要。要探究“天圆地方 ”的源起,更需要厘清相关
相结合,依据“二重证据”将“天圆地方 ”观念的源头 概念。
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可成一说。 现不揣谫陋,拟对 一般认为,传统“天圆地方 ”包含两个概念: 一
“天圆地方 ”宇宙观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做简要梳 是“天圆”观念,二是“地方 ”观念。《说文 》云: “圆,
理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全也。”段注: “圆者天体,天屈西北而不全,圆而全,
则上下四旁如一,是为浑圆之物。”初民们对于“天
一、文献所见“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生成
圆”最早的认识抑或源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
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为“天 通过长期观察,他们发现太阳在天上的运动轨迹为
圆地方”宇宙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契机,诚如王 自东向西的“圆弧形”,故认为天像圆盖笼罩于大地
国维 先 生 所 言: “古 来 新 学 问 起 大 都 由 于 新 发 之上,太阳的陟降带来了光明与黑暗。 但对于太阳
[1]P87
见。” 考古发掘资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在地下的运动则只能凭借想象和推测 ,联想到大地

[收稿日期]2018 - 04 - 26
[作者简介]许凯,男,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

— 84 —
许 凯 “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考古印证与文化阐释 历史学研究
之下可能存在黄泉,太阳在西降后沿着黄泉水自西 西方曰韦,风曰彝;
而东运动,这样的循环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 ,也带来 北 方 曰 勹,风 曰 役。 ( 《甲 骨 文 合 集 》
了四季更替。 14294)
古人对 黄 泉 的 认 识 在 传 世 典 籍 中 多 有 记 载。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 》中已有详
《左传· 隐公元年 》载: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 细考证,诸位甲骨学专家亦进行过大量考释工作 ,在
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杨伯峻注: “黄泉,地下 此仅对甲骨文字内容作简要解释说明 。
[3]P15
之泉。此二句犹言不死不相见。” “及黄泉 ”即 “东方曰析,风曰协”。《说文》: “析,破也。 一
死,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因伤庄公甚深 ,庄公在克段后 曰折也。”春季大地复苏,气候回暖,种子破土,故东
所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也表现出对其母姜氏所 方之神曰“析”。协,当为和畅之风。
为之痛恨,古人的生死观念由此可以管窥一斑。 古 “南方曰因,风曰凯”。《说文》: “因,就也。”裘
[6]P50
人观测天象所认识的日月星辰运动,也多与黄泉相 锡圭先生认为,南方名既可作“因”也可作“殷”
关。《逸周书 · 周月解 》载: “惟一月,既南至,昏昴 《广雅· 释诂》: “殷,大也。”《诗 · 溱洧》: “殷其盈
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 矣”,毛《传》: “殷,众也”。江林昌先生认为,南方与
物。”朱右曾 云: “冬 至 日 在 牵 牛,出 赤 道 南 二 十 四 夏季相配,而夏与殷同义。《尔雅 · 释诂》: “夏,大
[5]P82
度,故曰南至。古历冬至中星去日八十二度,日在牵 也。”《独断》: “夏为太阳,其气长养。” 夏季日光
牛初,则奎十度为中星,自奎十一度至毕十六度,凡 强烈,万物能因之生长茂盛,故 南 方 之 神 曰“因 ”。
五十九度,故峁、毕见极。 基,始; 践,履也。 冬至日 《诗· 邶 风 · 凯 风》: “凯 风 自 南,吹 彼 棘 薪。”毛
出辰入申,阳照三不覆九,故极短。 夏至日出寅入 《传》: “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也 ”。 凯风,当为
戌,阳照九不覆三,故极长。阳伏泉下,故泉动而温。 微拂之风。
[4]P573 - 574
阴气盛于地上,故物惨而死。” 需要指出的 “西方曰韦,风曰彝 ”。 胡厚宣先生指出,西方
是,“阳伏泉下,故泉动而温 ”证明了古人认为太阳 神名与风名应据《甲骨文合集 》261 互倒,即释为:
在夜间沿黄泉运动,不仅使黄泉变暖,而且还带动了 “西方曰彝,风曰韦。”李学勤先生指出“彝与夷为通
[7]
黄泉的运动。 假字。” 《说文》: “夷,平也。”《广雅 · 释诂》: “夷,
要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需要将其与古代的 灭也。”《诗· 大雅 · 桑柔》: “乱生不夷。”毛《传 》:
四方观念和四时观念结合起来,这皆源于古人对太 “夷,平也。”秋季,气温转凉,作物收藏,故西方神曰
阳循环运动的观察。 对于先民四方观念之形成,江 “夷”。韦,当为丰盛之风。
林昌先生曾有详述: “黄河流域的初民观察太阳于 “北方曰勹,风曰役”。“勹”字据曹锦炎先生考
早晨从东方升起,到中午则偏向南方,及傍晚则从西 证,当读为“伏 ”,并据《尸子》: “北方者,伏方也。”
方下落。东西南代表了太阳整个白天运动的三个 《尚书大传》: “北方者何也? 伏方也。伏方也者,万
点。……古人认为,太阳西落后便与白天空中相反 物伏藏之方。”故北方神曰“勹 ”。 役,当 为 肃 寒 之
的方向———地底运动,于是便有了与天空正端‘南 ’ 风。
相对应的另一个方位词‘北 ’的出现。 北者,背也。 李学勤先生指出: “由《大荒经 》可知,析、因等
这 样 一 来,东、西、南、北 四 方 方 位 就 全 齐 是四方之神,分处于四极 ( 或隅 ) ,而从四方所来之
[5]P74 - 75
了。” 太阳对于初民们来说就是“至上神 ”,他 风则如刻辞所言。 分称协、凯、韦、役等风,或如《大
们很早就崇拜太阳并祭祀太阳神,通过对太阳升落 荒经 》所 言,称 为 俊 风 等 等。 来 风 与 神 是 不 可 分
[7]
方向的观察而认识了东方和西方,并在此基础上认 的。” 诚哉斯言,先民将四方之风与四方之神联系
识了南方和北方。 起来,再结合对太阳循环的观察,亦可看出商代对于
甲骨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四方之神的信仰。
东方曰析,风曰协; 对于“四时”问题,于省吾先生论述到: “商代和
南方曰因,风曰凯; 周初只有春秋两季,后来发展为四季。 甲骨文有时
— 85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2 期( 总第 185 期)

以春与秋为对贞。甲骨文无夏字,虽有冬字,但均作 部分传世文献。 如《尚书 · 虞书 · 尧典 》载: “乃命


终字用,当然亦无冬夏对贞之例,此乃商代之有春秋 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
[8]P2
而无夏冬之明征。” 虽然于省吾先生考证商代甲 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
骨文中无“冬”“夏 ”两季,但据甲骨文“四方风 ”表 鸟,以殷仲春。 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
明,商代已存在“四方”与“四时”观念。 冯时先生结 交。平秩南为,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
合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指出: “二十四节气恐怕 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
是今天的人们最熟识的天文知识,尽管完整的二十 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厥民夷,鸟兽毛
四节气迟至战国时代才最终定型,但是远在数千年 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 日短,
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运用各种手段寻找这些 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依文可知,帝
时间的标记点了。 最重要的基点当然有两个,这便 尧分别命令同族两氏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
是春分与秋分,正像古人最早懂得了日出日落一样 , 官吏掌管四方之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
他们也最早找到了这两个分点。两个分点之所以重 岁时,并且制定历法以供民众使用。命令羲仲、和仲
要,是因为他们是确定二十四节气所有其他各点的 分别在东方和西方,主持日出和日落的祭祀仪式,查
基础,原因很简单,在使用平气的时代,所有的节气 看民众春季和秋季的农业生产; 命令羲叔、和叔分别
都是在平分两个分点的基础上得到的 。首先他们通 在南方和北方,观察太阳的运行情况。《尧典 》中的
过平分两分日的距离很快找到了两个至点 ( 冬至和 记载,证明了古人是将“四方”与“四时 ”观念相结合
夏至) ,而后又通过平分四时———冬至、春分、夏至、 而认识客观世界的,“东”“西”“南”“北 ”四方分别
秋分,找到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接着他们把八 对应“春”“秋”“夏”“冬 ”四时。 在我国古代家族
节之间 的 距 离 平 均 三 分,于 是 定 立 了 二 十 四 节 中,兄弟的排行分别是“伯”“仲”“叔”“季 ”,像“羲
[9]P154
气。” 冯时先生从天文学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古 仲”与“和仲”在兄弟中排行靠前的人,在宗族中的
人关于“四时”的认知过程,他的这一阐释有助于我 地位也就相应较高。 帝尧命令“羲仲 ”与“和仲 ”掌
们了解古人对“四时”和“四季”的理解和把握。 管东西两方的祭祀,春秋两季的农业生产,也反映出
此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 四 ) 中《筮法 》 了古人对于“东”“西 ”和“春”“秋 ”的重视。 由此,
篇的卦位图,也体现了古人的“四方 ”与“四时 ”观 也可以看出古人先知“春”“秋 ”和“东”“西”。“寅
念,《筮法》卦位图最外周中间标有: 宾出日,平秩东作。”“寅饯纳日,平秩西成。”用以表
东方也,木也,青色。 示这两方的祭祀,而对南北祭祀的重视程度则有所
南方也,火也,赤色。 减弱,这在“平秩南为,敬致 ”和“平在朔易 ”两句中
西方也,金也,白色。 即有所体现。祭祀作为早期社会的重要内容,历来
北方也,水也,黑色。 为君主和贵族所重视,如《左传 · 成公十三年 》所
最外周角隅记有四正卦: 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祀 ”置于“征
奚故谓之震? 司雷,是故谓之震。 战”前,体现了其重要地位。《尧典 》中记载的帝尧
奚故谓之劳? 司树,是故谓之劳。 命四人祭祀,亦体现了五帝时代的人们对于“四方 ”
奚故谓之兑? 司收,是故谓之兑。 与“四时”的重视。
[10]P111
奚故谓之罗? 司藏,是故谓之罗。 虽然“天圆地方 ”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
由此观之,这其中既含有“东、南、西、北 ”四方 甚至更早,但“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真正系统见诸文
之观念,又含有“春、夏、秋、冬 ”四时 之 意 味。《筮 献应该是在汉代,《淮南子 · 天文训》: “天道曰圆,
法》中将四时与四方相配,证实了“四方 ”与“四时 ” 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明者,吐气者也,
观念的渊源与内在联系。 是故火曰 外 景; 幽 者,含 气 者 也,是 故 水 曰 内 景。”
我国古代关于“天圆地方 ”这一宇宙观的记载, 《大戴礼记· 曾子天圆》: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
除上述甲骨和简帛等出土文献中有反映外 ,还见诸 曰幽而圆曰明; 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 幽者含气
— 86 —
许 凯 “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考古印证与文化阐释 历史学研究
者也,是故内景。”两部文献所载内容虽略有差异, “第一次盖天说认为,天象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扣
但皆言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卢文弨注: “道曰 在方形平坦的大地上,即‘天圆地方 ’。 如果我们以
方圆耳,非 形 也。”“方 曰 幽 而 圆 曰 明; 明 者 吐 气 者 这个学说比较西水坡 45 号墓的墓穴平面形状,便能
也,是故外景; 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方者阴 明显地意识到,该墓的形制,正是这种古老宇宙学说
义,而圆者阳理,故以名天地也。 景,古通以为‘影 ’ 的体现。墓主的葬卧方向为首南足北,古代中国人
字。外 景 者,阳 道 施 也。 内 景 者,阴 道 含 藏 的观念正是以首、以南属天,以足、以北属地,而墓穴
[11]P109 - 110
也。” “天圆地方”至汉代已与“道 ”相结合, 恰恰又是于南部呈圆形,北部呈方形,象征天圆地
[13]
并发展为较为系统的宇宙观。 方。” 以往学者对西水坡 M45 的研究,过多强调
“龙”“虎”两种动物之象征,较少从其他角度进行探
二、考古所见“天圆地方”宇宙观之生成
析。冯时先生“濮阳西水 坡 45 号 墓 ”的 天 文 学 研
鉴于传世文献的阙如、讹误,致使后世对许多文 究,从科学角度揭示了西水坡 M45 的性质,为我们
献所载史事之真伪持怀疑态度。随着考古学的新进 认识蚌壳龙虎图形以及整个墓葬的性质提供了新的
展,我们不仅要利用甲骨文、金文、简帛、玺印等出土 视野,也从侧面反映出地处豫北冀南地区的西水坡
的文字、文献材料来与传世文献进行对读 ,还要结合 先民,很可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圆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墓葬等考古遗存,来探寻 地方”的宇宙观。
“天圆地方 ”宇宙观形成的时代。 下面我们分别以 ( 二) 红山文化东山嘴石砌建筑基址和牛河梁
濮阳西水坡 M45、红山文化祭坛、良渚文化玉琮等考 三、五号祭坛。
古遗迹遗物为材料,对先民“天圆地方 ”宇宙观念的 喀左东山嘴石砌建筑基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
形成、发展和内涵进行阐述。 高出 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
( 一) 濮阳西水坡 M45 祀遗址,其“建筑形式具有特定风格,与居住址明显
濮阳西水坡 45 号墓发现后,学界对于该墓的性 有别,是文化内涵较单纯的祭祀遗存。 石砌建筑基
质颇多争议,尤其是其精致的“龙虎蚌壳摆塑 ”成为 址呈组群布局,而且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纵
争论焦点。有关 M45 的具体情况,发掘者有这样的 轴线排列为主要建筑注重中心建筑与两侧建筑对
[14]P219
描述: “M45 中没有发现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但在 称,方形建筑与圆形建筑对应。” 此对称布局
墓室中部壮年男性人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 的方与圆建筑基址,便反映了“天圆”与“地方 ”的宇
的摆塑着龙虎图案,其龙图案,摆在人骨架的右侧, 宙观念。对此,王震中先生认为: “纵观整个方形祭
头朝北,背朝西身长 1. 78 米,昂首拱背,身子弯曲, 坛的布局和内涵,结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可以认为
前爪扒,后爪蹬,尾尖摆动,犹遨游于大海,似腾飞于 这是 我 国 东 部 地 区 史 前 较 大 规 模 的 祭 社 遗 址 。
太空。其虎,摆在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 ‘社’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包含颇广、内容极丰的崇拜
长 1. 39、高 0. 63 米。 其头微低,身子略高,四肢交 实体,但他最原始最基本的内涵则由生殖与土地崇
递,尾巴下垂,牙齿外露,张口伸舌,如行走状,形似 拜相结合而构成。 至于方形祭坛南边的圆形祭坛
[12]
下山之猛虎。” 依据地层判断 M45 大致处于仰韶 ( 圆形台子) 则应是祭天之坛,或可称为原始的‘天
[15]P165
文化的早中期,距今约 6000 余年。 坛’” 王先生所言甚确,我们亦可推断,方形祭
对于 M45 的性质,李学勤先生认为“龙形在东, 坛为原始的“地坛 ”,如此我们便可窥探红山先 民
虎形在西,便和青龙、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至于墓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主足下的梯形,方向是正北,我们不妨猜想是代表帝 牛河梁“女神庙 ”遗迹位于牛河梁主梁北山丘
星”。发掘者丁清贤先生认为: “龙虎象征神武与权 顶部,第二地点位于“女神庙 ”南一公里处。“第二
力,墓主人很可能就是颛顼 ”。 需要指出的是,该墓 地点所在山岗地势较为平坦开阔 ,略呈北高南低,有
室的整体构造呈南圆北方,很可能就是“天圆地方 ” 5° ~ 8° 的自然坡度。 位于牛河梁西梁的顶部,在东
观念在墓葬形制上的一种体现,就此冯时先生指出: 西长 150、南北宽 80 米的范围内,东西一线排开四
— 87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2 期( 总第 185 期)

冢二坛。”其中“三号坛为一结构独特的坛式建筑, 礼地’之说的束缚,只往‘地方 ’一方面去捉摸。 琮


平面近正圆形。由三层以历史为界桩的阶台和坛上 的实物实际形象是兼含圆方的,而且琮的形状最显
积石组成。”五号坛“平面呈南北长的长方形,中部 著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方和圆相贯串起来,也就
东 西 横 砌 一 石 墙 带,使 坛 体 又 呈 ‘ 日 ’ 字 是把天和地相贯通起来。 专从形状上看,我们可以
[14]P225 - 234
形。” 冯时先生对牛河梁第二地点三号坛进 说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
[17]350
行分析后说: “牛河梁第二地点三环石坛的外衡直 段或法器。” 《周礼 》中记载的玉琮的用法是周
径为内衡直径的两倍,…… 石坛的拱形外观可以视 代人所使用的习俗,琮在周代以前的用途未必是用
作天穹的象征,而三个同心圆正可以理解为分别表 来“礼地”的,可能是周人在承袭玉琮的用途时有意
示分至日的太阳运行轨迹,三环石坛表达了当时人 或无意改变了琮的用途。 王巍先生亦指出: “良诸
的宇宙理论,同时准确表述了分至日的昼夜关系 ,具 玉琮应与当时人们的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 ,并不
有较强 的 实 用 性,这 里 应 为 古 人 祭 祀 上 天 的 场 完全用于祭地,将其随葬于墓中‘可以保佑死者平
[16] [18]
所。” 冯时先生的这一分析为我们从天文学角度 安吉祥、避祛凶邪 ’”。 从两位先生的论述中我们
窥探红山文化时先民们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提供 可以看出玉琮与原始的巫术宗教活动有关 ,且不完
了新思路。如果三号坛为祭天的祭坛,结合其周围 全用于祭地,或可以张光直先生的观点来看琮的性
的方形积石冢,可以管窥古人“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 质,即“沟通天地之法器”。
念。据此,我们推测红山文化先民们相信人能够死
三、“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政治、
而复生,就像太阳一样能够降而又升,故将死去的同
哲学思想嬗变
伴埋入祭坛周围的方形冢内,使其灵魂能够进入黄
泉,随着太阳在地下空中的循环而循环 ,这抑或与古 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分析 ,我们
人的生死轮回观念相关。 认为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已产生了“天
( 三) 良渚文化玉琮 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这种宇宙观在产生之初,便
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玉琮,也体现了古人的“天 深刻影响着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上述三种考
圆地方”观念。 关于玉琮的用途,我国古代诸多文 古学遗存所体现的“天圆地方 ”观念和三种考古学
献已有介绍,简选几例,迻录如下: 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可以发现: “天圆地方 ”观念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产生之后,在发展中逐渐与原始巫术和宗教相融合 ;
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 经过巫觋的改造,将其从原始的自然观念渐渐融入
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社会之中。
———《周礼·大宗伯》 巫觋们将生成“方”“圆”的工具“矩”“规 ”与早
上宜以苍璧,下宜以黄琮。而不以者,则上 期社会相结合,以“规”“矩 ”这样具象化的物,替代
下之神,非天地之至贵者也。 抽象化的“方”“圆 ”,从而将“方”“圆 ”融入社会之
———《礼记正义》 中,形成“规矩 ”这种社会政 治 道 德 规 范。 甲 骨 文
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 “巫”字即两个工字相套,《说文》: “工,巧饰也,象人
———《考工记·玉人》 有规矩也,与 巫 同 意。”张 光 直 先 生 指 出: “金 祥 恒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玉琮不断出土,尤其是 《续甲骨文编 》把甲骨文的巫字排在‘巨 ’字下,引
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琮的大量出土,使许多学者对玉 《说文》: ‘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这都明确地指出
琮的用途展开了新的讨论。我们认为玉琮不仅象征 巫与巨的关系,也就说明了甲骨文中巫字的来源,即
[17]P351
“天圆”与“地方”,而且为天地相通的法器。 张光直 巫是使矩的专家,能画圆方,掌握天地 ” 《周髀
先生认为,玉琮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随后又指出 算经》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内圆象天外方象地这种解释在琮的形象上说是很 商高曰: 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
合理的,但后人受了《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 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 88 —
许 凯 “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考古印证与文化阐释 历史学研究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方数为典,以方出 斡维焉系? 天极焉加?
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 八柱何当? 东南何亏?
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者智,知天者圣。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据《周髀算经》可知,在古代“矩 ”的用途是非常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广的,既可作方亦可画圆,由张光直先生分析“巫是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使矩的专家”,可以窥见“规矩 ”这一社会规范之形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王逸注: “言 天 圜 而 九
成与“巫”有关。因此,张光直先生的分析或可印证 重,谁营度而知之乎 ”洪兴祖补: “圜,与圆同。《说
我们上述结论。 文》曰: ‘天体也。’《易 》曰: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20]P88
《国语· 楚语下 》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 “昭王 《淮南》曰: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 “斡维
问于观射父曰: ‘《周书 》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 焉系? 天极焉加?”王逸注: “言天昼夜旋转,宁有维
者,何也? 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 ‘非此之 网系缀,其际极安所加乎?”洪兴祖补: “《说文 》云:
谓也。古者民神不杂。……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 ‘斡,毂端沓也。’《淮南 》曰: ‘地张四维,运之以斗,
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 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
侵渎,是谓绝地天通。”颛顼最初或为大巫,在绝天 维,西北 为 蹄 通 之 维 ’注 云: 四 角 为 维 也。 先 儒 说
地之通后,颛顼及重、黎通过对“沟通天地 ”权力的 云: 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天
垄断而享有了特殊的权力,进而成为凌驾于整个部 如弹丸,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旁行四表
[20]P89
落之上的人物。对于颛顼绝地天通,张光直先生认 之中,冬南 夏 北,春 西 秋 东,皆 薄 四 表 而 止。”
为: “古代,任何人都可借助巫的帮助与天相通。 自 “八柱何当? 东南何亏?”王逸注: “言 天 有 八 山 为
天地交通交绝之后,只有控制着沟通手段的人,才握 柱,皆何 当 值? 东 南 不 足,谁 亏 缺 之 也?”“九 天 之
[17]P279
有统治的知识,即权力。” 际,安放安属?”王逸注: “九天,东方皞天,东南方阳
江林昌先生进一步分析指出: “颛顼改革巫术 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
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少数氏族贵族阶层通过掌握沟 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 其际会何分,安
[20]P89
通天神的巫术权力,从而占有因生产力发展而出现 所系属乎?” 由上论可知,《天问》中不仅反映了
的剩余产品。氏族贵族阶层以祭祀天神时需要公共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先民们还在此基础上发展成
祭品的名义,占有这些剩余产品,而祭祀天神的宗教 “八方九天 ”的观念。 先民们 认 为,方 正 的 大 地 之
[19]
活动又是以为全氏族谋求福利的名义进行的。” 上,覆盖着一个浑圆的天盖,天与地之间有八根天柱
颛顼通过对祭天权力的垄断,强化了自己在氏族中 ( 即大山) 立于大地之上,支撑着天盖,顶天且立地。
的权力,占有了氏族的剩余财富,而对物质资源的占 而日月星辰则在天中作循环运动 。
有又刺激了其对祭祀天神权力的强化。 如此,“绝 需要指出的是,《楚辞 》中吸收继承了大量原始
地天通”便促进了社会分化,推进了文明起源。 由 先民所创之神话。 姜亮夫先生在《楚辞今绎讲录 》
此后观,三代之创立者亦带有巫术宗教色彩。 夏禹 中指出: “楚辞中保存了最早的神话、寓言。 楚辞是
[21]P18
有治水之神力,即“禹步 ”,商汤能祭天而求雨,后稷 保持了原始民族风俗的文学。” 其实《楚辞 》不
生而能懂种植之术,被尊为“农师”。 仅具有 文 学 价 值,而 且 还 具 有 极 高 的 史 料 价 值。
由“天圆地方”衍生出的“规矩 ”观念,通过巫术 《楚辞》中诸语句也向我们展现了许多古人的思想
宗教融入社会,并对后世政治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 观念,通过对《楚辞 》思想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
要影响。在“天圆地方 ”流传过程中又由此形成了 了解古人的宇宙观。
“八方九天”的观念。《楚辞·天问》载:
四、简短的结论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 孰初作之? 文献和考古“二重证据 ”证实了“天圆地方 ”宇
— 89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2 期( 总第 185 期)

宙观源起的早期性,意义深远。 虽文献记载受文字 我们留待以后分析。


产生时间的限制,或较考古发现偏晚,但通过对传世 第二,“天圆地方”宇宙观念自产生后对后世王
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周汉文献所记“天圆地方 ”宇 朝的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漫长的发
宙观已较为成熟和系统,欲溯其源头,便须寻考古之 展过程中嬗变为“规矩”“八方九天 ”等观念,中原地
材料,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新发现可以明晰对“天 区自龙山时代中晚期至夏商周三代的方形城址 、甲
圆地方”宇宙观的两点认识。 骨文的四方风及四方神、《楚辞 》中诸多语句便是明
第一,依据对濮阳西水坡 M45、红山文化祭坛 征。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中
和良渚文化玉琮的分析可以推断: “天圆地方 ”宇宙 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综合辨析,了解当时的社
观的源起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考古新 会风俗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演进脉络 。
资料的不断涌现,有可能上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王国维.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A]. 王国维考古学 [12]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 濮
文辑[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1988,( 1) .
阳西水坡遗址试掘简报[J]. 中原文物,
[2]陈寅恪.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A]. 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 [13]冯 时. 河 南 濮 阳 西 水 坡 45 号 墓 的 天 文 学 研 究[J]. 文 物,
三联书店,
2001. 1990,( 3) .
[3]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4]刘国祥. 红山文化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4]黄怀信等. 逸周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5]王震中.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增订本) [M]. 北京: 中国社
社,
2007. 会科学出版社,
2013.
[5]江林昌. 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2. [16]冯 时.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J]. 北方文物,
1993,
[6]裘锡圭. 古文字论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 1) .
[7]李学勤.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J]. 中州学刊,
1985( 5) . [17]张光直. 青铜挥麈[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8]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8]王 1986,( 11) .
巍. 良渚文化玉琮刍议[J]. 考古,
[9]冯 时. 中 国 天 文 考 古 学[M]. 北 京: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19]江林昌.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以
2001. 2010,( 10) .
“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J]. 东岳论丛,
[10]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四) [M]. 上海: 中西书局, [20]洪兴祖. 楚辞补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2013. [21]姜亮夫. 楚辞今绎讲录[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
[11]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责任编辑: 降小宁]

— 9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