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鴉片戰爭

一、原因

A. 遠因
1. 天朝上國心態
政治: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視臣屬中國四鄰各國為「藩屬國」,屬國以外的國家包括西
方國家為「化外蠻夷」,故無外交平等之觀念。經濟:清廷以為中國地大物博,一切不假
外求,故無需從外貿中獲利,視與外國貿易為「嘉惠遠人」的手段。而來華之國家必先向
中國「朝貢」,才可進行貿易。

2. 英國對外擴張政策
政治:十八世紀,英國國勢上昇,對外實行殖民侵略政策。單單在亞洲,英國已控制了印
度,又佔領新加坡及緬甸部份,隨後擴張矛頭遂指向中國。 經濟:工業革命後,英國經濟
蓬勃,為追求進一步發展,尋找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中國為亞洲第一大國,故成其重要
目標。

3. 兩國外交交涉不果
清初以來,英國向中國大量購買茶葉、生絲等貨物,中國卻鮮向英國購買商品,大量白銀
由英國流入中國,嚴重損害英國利益。英國派使節來華交涉,企圖改善貿易關係,但交涉
無果。

B. 近因
4. 公行規條之限制
清廷實施獨口通商,只容許廣州一關口讓英國貿易。同時,清廷頒佈禁例,限制英國人在
廣州之活動:必須入住商館;不准在廣州過冬;不得乘轎、攜同婦女入城、僱用中國人等
等。
公行作為中國與英國貿易的中間人,負責所有貿易 :海關徵稅、承辦出入口貨品銷售、規
定貨品價格和公文傳遞等事務。公行經常拖欠款項,令到英商不滿。

5. 未能改善關係
1833 年,英國取銷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專利權,改派商務監督律勞卑來華。律氏不經公
行,直接「平行款式」投遞公涵,要求與兩廣總督盧坤會面被拒。盧坤認為律勞卑不按公
行慣例,下令停止貿易。律氏遂命軍艦炮轟虎門,兩國關係緊張。後英國指律氏擅用武力 ,
令其退走。

6. 白銀急劇外流
英國為了改善對華貿易易差,從印度向中國輸入鴉片。乾隆初年,每年輸入 400 箱,道光
初年,每年輸入 2 萬多箱。中國對英貿易優勢逆轉,由出超變為入超,大量白銀流出,每
年達 1 億多萬元。白銀為當時之流通貨幣,銀源枯竭導致銀價急劇上昇,百姓要以大量銅
錢換取白銀,使政府稅收減少,且造成嚴重通貨澎脹,損害經濟和民生。

7. 國民身心備受摧殘
由於鴉片禁而不絕,國人吸食情況越趨嚴重,城鄉市鎮煙館林立。上至官員、士兵,下至
工商、倡優、僕隸、僧道,偏佈社會各階層。據估計,道光時期全國吸食鴉片的人數超過
二百萬。吸鴉片令人精神萎靡,骨瘦如柴,國民體質日弱,軍隊亦趨癱瘓,社會衰頹。
8. 促使賄賂風氣盛行
不少地方官員及水師官兵接受賄賂,包庇煙商走私,甚至參與其事,導致吏治敗壞。煙販
依靠賄賂打通關卡,鴉片逐年遞增,無從遏止。

1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C. 觸發點
8. 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禁煙,道光深受感觸,於 1838 年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
林則徐下令外商交出鴉片,並書面保證以後不再販賣,如有違反,「貨盡沒官,人即正
法」。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阻撓英商呈繳及具結。林則徐封鎖商館,義律及英商終交出
鴉片,並退至澳門。林則徐將沒收二萬多箱鴉片在虎門銷毁。義律在英國國會演說中國封
鎖商館絕糧絕水的慘無人道,議會以九票之差使英廷出兵。
9. 林維喜事件
1839 年,有醉酒英國水兵在九龍尖沙咀毆斃村民林維喜,義律不肯交出兇犯,輕判了事。
此舉既蔑視清朝法律主權,亦違反中國「殺人償命」的原則,林則徐交涉無效,下令驅逐
澳門英人,兩國關係更形緊張。英國政府最後決定對中國採軍事行動,終爆發第一次鴉片
戰爭。

二、經過
時間 戰爭概況
a. 喬治‧懿律率英艦封鎖珠江口,派軍攻擊廈門,遭鄧
第 1840 年 6 月 英 軍 封 廷楨擊退。英軍 遂北上,陷定海,抵天津,脅北京。
一 鎖珠江口起,至 b. 道光帝派琦善交涉,英軍退回廣州,林則徐被革職。
階 1841 年 1 月 義 律 發 琦善與義律談判,在雙方政府未批准下,義律單方面
段 佈《穿鼻草約》止。 公佈《穿鼻草約》,並派英軍強行登陸香港。

a. 清廷得悉《穿鼻草約》之賠款、割地等內容,大為震
怒,革琦善職,對英宣戰,派奕山督師。時英軍已佔

1841 年 清 廷 宣 戰 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奮戰陣亡。

起,至同年 5 月《廣 b. 奕山與英軍交戰,即告潰敗。英軍圍困廣州城,奕山

州和約》止。 向英人求和,與英國簽訂《廣州和約》,賠償軍費六

百萬元。

a. 英國不滿《穿鼻草約》的條件,撒回義律,改派砵甸
第 1841 年 8 月 英 軍 再 乍領軍。英軍陷廈門、定海、寧波等地。清廷反攻失
三 攻 廈 門 起 , 至 1842 敗,委任耆英赴南京議和。
階 年 8 月《南京條約》 b. 英軍續攻長江,佔上海、鎮江,抵南京。砵甸乍與耆
段 止。 英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

2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三、南京條約內容
1. 割讓香港島
2. 中國向英國賠款 2100 萬銀元。
3.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居住。
4. 取銷「公行」制度,英國商人可在中國自由貿易。
5. 承認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法,交由英國領事按英國法律審判。
6. 規定海關稅率相當於值百抽五。
7. 英國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

3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四、影響

史料 分析
1. 開不平等條約之先例
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與列強訂立的首項不 從此各國不斷製造紛端,與中國簽訂新
平等條約,其後,美、法兩國先後威嚇清 約,在華奪取利益,中國慘變而為列強的
廷訂立《望夏條約》和《黃埔條約》。 魚肉。

2. 中國國際地位驟滑
鴉片戰爭中,清廷由廣州至天津一帶的海 自是天朝上國的威信盡失,更引發列強侵
防可謂不堪一擊,完全暴露了中國軍事上 略的野心。每當與中國爭執,皆訴諸武力
的弱點。 解決,令戰爭頻仍。

3. 領土淪喪
據南京條約及其附則規定,清廷不單割讓 此後不少中國領土成為了列強的「殖民
香港島,又准許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 地」;列強在華的居留地亦形成了不受中
屋。 國法律管制的「租界」。

4. 司法權備受剝削
英國享有領事判決權,英國僑民在中國犯 清室喪失司法自主權後,外國人在中國橫
罪,交由英國領事按英國法律辦理,清廷 行無忌,乃至欺凌中國官民。
無權過問。

5. 關稅自主權被奪
南京條約本已規定關稅由雙方秉公議定, 惡例一開,中國既不能藉提高關稅保護本
附則更以現商品價格的百份之五為稅率, 土手工業,亦不能開拓稅源,以增國家收
實行定額關稅。 入。

6. 開最優惠國之惡例
虎門續約規定,中國如給其他國家特殊利 先例一開,各國爭相效尤,遇有中外衝
益,英國可「一體均沾」,故謂「片面最 突,列強皆坐待分沾利益,互通聲氣,聯
惠國待遇」。 手侵略中國。

7. 工業發展受阻
中國不能自主關稅,百份之五的低稅率使 歐美技術發達,中國手工業遠遠落後,既
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傾銷,城鄉滿佈洋貨 無關稅保護,由是產品滯銷,無法競爭,
店。 難於發展。

8. 百姓生活困頓
鴉片雖無合法,但走私比從前更盛;而 由於鴉片並無限制輸入,加劇白銀外流;
且,清廷又把二千一百萬賠款轉嫁於人民 百姓同時為政府的無能繳付鉅額賠款,民
頭上。 生困苦。

4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附:英國使節與中英外交概況

使節 概況
a. 1792 年,英國派馬甘尼率領使團,以賀乾隆帝壽辰為名來華,意
圖改善對華通商條件。
1. 馬甘尼 b. 中英雙方就覲見禮儀發生爭執,馬甘尼提出的改善商務要求,都被
乾隆帝加以拒絕。

a. 1816 年,英國派阿美士德來華,要求改善中英通商關係。
b. 阿美士德抵京後,因覲見皇帝的禮節問題與清廷相持不下,被嘉慶
2. 阿美士德
帝驅逐回國。

a. 1834 年,英國派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管理在華英商。
b. 律勞卑抵廣州後,不經公行,而以「平行款式」直接致函兩廣總督
盧坤,要求接見,盧坤勸喻他遵守舊制。
3. 律勞卑
c. 律勞卑不肯屈從,盧坤遂下令停止中英貿易。後來英商不願貿易停
頓,與公行達成和解。律勞卑只好撤出廣州。

a. 1836 年,英改任查理‧義律為駐華商務監督。
b. 義律再次提出中英兩國官方文書採用「平行款式」,但兩廣總督鄧
4. 查理‧義律 廷楨不肯讓步。
c. 義律不滿,向英建議用武力迫使中國改善通商關係。

5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英法聯軍之役

一、原因
史料 分析
1. 英對華貿易不張
即使南京條約規定,增加通商口岸和取銷 由是之故,英國對中國的貿易並無預期的
公行制度等貿易限制,但由於中國小農經 高速增長,由是令英人企圖藉戰爭尋求更
濟體系,農村消費極低;城市購買力則集 多利益。
中在鴉片。

2. 英、法、美要求修約
英國援引《南京條約》附則的「最優惠國 英國一面進行武力威脅,一面提出協助鎮
待遇」,以及中美《望夏條約》十二年修 壓太平軍,但清廷依然不為所動,遂致其
約的規定,聯同法、美多次向清廷要求全 策動新的對華戰爭。
面修約。

3. 廣州拒英人入城
鴉片戰爭後,廣州民眾情緒激昂,自組團 中英雖雙方多番交涉,仍然未能解決入城
練,堅拒英人入城,與其屢生衝突,外商 問題,兩國關係惡化,終觸發英法聯軍之
只能按舊例在城外貿易。 役。

4. 清廷態度轉趨強硬
承上段言,清廷見民情可用,遂撤回主和 清室利用廣州「民氣」,對外立場轉趨強
派的耆英,先後改派徐廣縉和葉名琛為兩 硬,中英衝突逐漸加劇,終致兵戎相見。
廣總督,應付英國。

5. 清廷外交政策失誤
承上段言,咸豐帝既指示不得與外國修 清廷外交政策矛盾,主事官員難以拿準,
約,又要求不可激生事端,故葉名琛對各 終讓列強有機可乘,發動戰爭。
國公使的要求,只一味敷衍。

二、觸發點

1. 亞羅號事件
1856 年,中國水師在廣州緝私,登上香港註冊的中國船亞羅號,逮捕水手,並以船隻登
記過期,扯下英國國旗,其間踐踏到英國國旗,英國正尋求藉口進兵中國,亞羅號事件
成為英人侵略的機會。

2. 西林教案
1856 年,法國馬賴神父潛入內地傳教,被西林知縣以「勾結亂黨」罪名處死。法國提出
抗議,要求賠償及懲兇,遭清廷拒絕。與英國聯合出兵。

3. 廣州衝突
1857 年,阿羅號事件後,英國駐廣東領事巴夏禮炮轟兩廣總督衙門。由廣州人組成的三
元里平英團練,焚燒英國商館報復。巴夏禮由是促請英廷派兵侵華。

6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三、經過

時間 戰爭概況
a. 英國及法國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入城、修約及賠償
第 1857 年,英法入城 損失。葉既不答應要求,也不備戰,並撤退團練兵勇,以求「息
一 通 牒 至 1858 年 中 兵」。結果聯軍迅即攻佔廣州,葉被俘。
階 英、中法答訂《天 b. 1858 年初,聯軍北上,攻陷大沽、天津,清廷派桂良、花沙
段 津條約》 納議和,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戰事暫告一段落。

a. 清室派遣僧格林沁在大沽重新佈防,不准外船駛入。 1859
年,英法公使前往北京換約,他們拒絕了朝廷指定的登陸地點,硬闖
第 1859 年,英法公使 大沽失敗,退回上海。
二 前往北京換約至 b. 1860 年,英法關軍再度北上,先佔舟山、煙台、旅順,繼而
階 1860 年中英、中法 陷大沽、天津、北京,在京城姦淫殺掠,火燒園明園。咸豐帝逃往熱
段 答訂《北京條約》 河,恭親王奕訢留守談判。最後,中、英、法在俄國調停下,訂《北
京條約》,戰事結束。

四、天津條約內容
1. 外國商船和軍艦皆可在內河停泊、行駛。
2. 中國與外國互派公使,外國公使長駐北京。
3. 外國人在中國犯罪或牽涉訴訟,由外國領事辦理。
4. 增開牛莊、登州、台灣、淡水、潮州、瓊州、鎮江、南京、九江、漢口等十個口岸。
7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進出口貨除絲、茶、鴉片外,一般抽百份之五的定額關稅。
6. 鴉片為「洋藥」,可合法進口。
7. 外國人可在中國自由遊覽、通商和傳教。
8. 對英賠償四百萬兩、對法賠償二百萬兩。

五、北京條約內容
1. 除北京條約更改之處外,原《天津條約》繼續生效。
2. 割讓九龍半島於英國。
3. 增天津為商埠。
4. 准許華工出洋。
5. 准許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房屋和教堂
6. 對 英 法 之 賠 償 各 增 至 八 百 萬 兩 。

8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六、影響
史料 分析
1. 領土喪失
《北京條約》規定,中國租借九龍半島予 列強進一步吞蝕中國的領土,霸佔殖民
英國;且外國紛紛在中國領土內成立「租 地;租界則成為「國中之國」,由外國人
界」。 控製。

2. 門戶大開
《天津條約》規定,列強獲得中國內河的 經濟上,大大打擊了中國的航運業;軍事
航行權,商船和軍艦皆可在內河停泊、行 上,讓列強盡佔先機,國防如同虛設。
駛。
3. 侵吞藩屬
英法聯軍之役,清廷猛將僧格林沁亦一敗 自此列強不單向中國內侵,亦進佔清廷的
塗地,中國之國防無法與西方的船堅炮利 藩屬,如越南、緬甸等地,中國勢力日
對抗。 損。

4. 趨生改革
《天津條約》規定中國與外國互派公使, 中國在英法聯軍之役再度挫敗;奕訢、文
准許外國公使長駐北京後,朝廷又設立 祥等與列強往還的親貴,認識到西洋軍力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與各國交 的強大,「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
涉。 動的出現。

5. 俄國略地
俄國自持調停有功,迫清廷簽訂中俄《璦 此後俄國不斷侵蝕中國東北及西北的領
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 土。取得暖水港海參威後,更成為其遠東
約》,吞併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 海軍基地1。
土地。

6. 失關稅自主權
《天津條約》附約規定,外國人可幫助中 自此中國關稅由外國人控製,朝廷收入嚴
國海關稅務,造成各口岸由英人長期出任 重受損。另外,海關總稅務司名為中國官
「海關總稅務司」。而且,關稅為定額 員,卻屢屢干涉中國內政、外交等事務。
稅,非按貨價而浮動。
7. 白銀流出
《天津條約》則規定,鴉片正式列為合法 由是鴉片得以大量輸入和傾銷,國民健康
商品。 大受摧殘,白銀亦不斷流出,嚴重影響經
濟民生。

8. 教案頻生
《天津》和《北京》條約規定,准許外國 部份教士專橫過甚,乃至包庇教徒故作非
人在中國傳教,並容許傳教士在各省租買 為。由是令國民仇視外人,以至教案頻
田地、建造房屋和教堂。 生,殺逐教士屢見不鮮。

9. 中外衝突
《天津條約》進一步擴大領事裁判權,外 由是外民恣行不法,欺凌華人,造成國人
國人在中國犯罪或牽涉訴訟,由本國領事 懼外、仇外以至排外心理。而且,隨列強
辦理,往往獲得輕判。 深入內地,民間衝突無日無之。
附:下圖展示俄國侵略中國領土的進程2。

1
1991 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2001 年,簽訂《中俄睦
鄰友好合作條約》,承認自沙俄以來侵略中國的領土歸俄羅斯所有。
2
香港教育局: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必修部分),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列強的入侵(4),頁
14。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236&langno=2
9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附:對葉名琛之評價

正面 負面
論點: 論點:
葉名琛和列強打交道雖然昏庸無知,但並無獻媚妥協。 葉名琛不屑講求外交之道,少與各國溝通;又未嘗審察
形勢,為戰爭作準備。
論據及論證:
a. 他面對英國藉亞羅號事件施壓,沒有屈服,盡力維 論據及論證:
護國家尊嚴。 a. 他在處理亞羅號事件,對英國人置諸不理,拒絕與
b. 在咸豐帝盡量避戰的要求下,能堅持不准列強入廣 英國總督包令見面,以致未能解決事件。
州城。 b. 當英軍闖入省河挑釁,下令各炮台守兵不許抵抗,
c. 被俘印度後,他也沒有屈膝求生,最終被囚至死。 且大撤團練兵勇,只迷信扶乩,以求息兵。

結論: 結論:
同情地了解,他亦頗具傳統士大夫氣節,稱其六不總督 由是之故,時人譏葉名琛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未免過刻。 走」的六不總督,確為的當之論。

10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甲午戰爭

一、日本崛起原因及侵略
1868 年起,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維新」,海軍經費不足,明治天皇節衣儉食,親自掏腰包
捐錢,日本官員深受感觸,上行下效,日本才得以購買新型海軍軍艦。使日本海軍與北海
艦隊有一戰之力。
日本建立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學習西方制度與技術,發展工業及建立近代化正
規軍等,以實現富國強兵。日本國力透過明治維新日益強大,「不甘於島國之境」,急欲
向外擴張,於是確立「大陸政策」,圖謀先吞併一水之隔的朝鮮,作為入侵中國東北的踏
腳石,繼而進侵全中國。

1. 流求事件與《中日協定》 ( 同治十二年,1873 年 )
日本藉口流求水手被台灣土著殺害,派兵攻台,並策封流球王。由於日本不
能一舉致佔台灣,故接受美國調停,與清廷訂立《中日協定》,賠償日本 50
概況
萬兩。

條約中,中國承認日本為流球出兵是「保民義舉」,等於承認日本對流球的
保護權,由是失去對流球的宗主國地位。到光緒五年(1879),日本廢流球王,
簡析
併為沖繩縣。

2. 《江華條約》 ( 光緒元年,1875 年 )
日本軍艦駛進朝鮮江華島測量水位,挑釁朝鮮。朝鮮守軍發炮攻擊,日軍遂
概況 乘機侵略,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條約中,日本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旨在否定清廷對朝鮮的宗主權,但清廷卻
簡析 並未對此反對。

3. 壬午事變與《濟物浦條約》 ( 光緒八年,1882 年 )
朝鮮王朝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派以大院君為首,親華;新派(開化黨)以金玉均
為首,親日。光緒八年(1882),大院君發動兵變,焚日本使館,史稱「壬午事
概況 變」,日本遂有藉口出兵保護僑民。其後,日本與朝鮮簽訂《濟物浦條
約》,取得在朝鮮的駐兵權。

「壬午事變」,清廷也有派兵朝鮮,故《濟物浦條約》後,開中、日兩國共
簡析 同在朝鮮駐兵之始。

4. 甲申事變與中日《天津條約》 ( 光緒十一年,1885 年 )
光緒十年(1884),日本鼓動新黨政變,被袁世凱率軍平定,日使自焚使館而
逃,史稱「甲申事變」。日本派兵朝鮮,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賠償日
概況 本。光緒十一年(1885),清廷與日本簽訂中日《天津條約》,商定共同退兵朝
鮮,但日後兩國任何一國出兵朝鮮,須與對方先行照會。

中日《天津條約》置朝鮮為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兩國對朝鮮地位相
簡析 等。

11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導火線:東學黨事件 ( 光緒二十年,1894 年 )
東學黨是一反西學的組織。光緒二十年(1894),他們四處搗亂。日本遂以此為
藉口,要求中國共同出兵平亂。亂平後,日本拒絕撤軍,並脅迫朝鮮王與中
概況
國脫離關係。

日本早預備發動侵略朝鮮以至中國東北的戰爭,但清廷仍希望以外交手段斡
簡析 旋,最終失卻先機,受制於人。

二、甲午戰爭經過

戰役 經過
1. 豐島戰役 豐島戰役中,日本偷襲清廷運兵船高陞號,突擊牙山的清軍,由
是掀起甲午戰爭。

2. 平壤戰役 平壤戰役中,日軍攻陷平壤,總兵左寶貴戰死,主帥葉志超過鴨
綠江,撤回中國。

3. 黃海海戰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護送陸軍增援朝鮮,途中遭日軍突襲,
經遠號、致遠號等船艦被擊沉,艦長鄧世昌、林永升戰死。北洋
艦隊退守威海衞,失制海權。

4. 遼東戰役 在遼東戰役中,日本海陸進兵,一破大連,再破旅順。日軍在旅
順屠殺 2 萬中國人。

5. 威海衞戰役 在威海衛戰役,日軍從海陸兩路夾擊,攻威海衞,提督丁汝昌 3、
總兵楊用霖和劉步蟾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6. 遼中戰役 在遼中戰役中,日本陸軍陷牛莊、營口等地;海軍破澎湖,控制
台灣海峽。四月,中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

3
丁汝昌發出第二封投降書後服毒自殺。張鳳翔:〈汀汝昌之死考析〉,內蒙古大學學報 1986 年第 3 期;〈再析丁汝
昌之死〉,內蒙古大學學報 1994 年第 1 期。
12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三、馬關條約

1. 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2. 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3. 賠償日本軍費 2 億銀兩。
4.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船可沿河駛入上述商埠口岸。
5.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產品運銷內地時,可免收內地稅。
6. 日本可享有最惠國待遇及領事裁判權。
7. 《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國聯同德、法,三國干涉,迫日本交還遼東半島,但中國須
繳付「贖遼費」3 000 萬銀兩。

13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四、甲午戰爭失敗原因

史料 分析
1. 和戰不定
其時對日戰爭之取向,可分為主戰派和主 德宗雖堅決主張對日作戰,但當時掌握最
和派。德宗(光緒帝)受老師翁同龢影響, 高權力的卻是慈禧太后。後來,日本擴大
加上力圖振作,主張開戰;慈禧太后是年 侵略,她轉而支持開戰,但已然為時太
60,恐戰爭影響其「萬壽慶典」,故主張 晚。因此,清廷和戰不定,準備不足,故
妥協。 遭敗績。

2. 誤信列強
李鴻章一直對日本採取「避戰求和」的政 李鴻章過份依賴外交手段,卻不防列強各
策,以為透過俄、英等列強居中調停,可 懷鬼胎。俄國望中日戰爭,坐收漁利;英
以解決問題。在中日開戰後,李鴻章請美 國則望日本壯大,牽制俄國。由是形勢被
國出面斡旋,遣使赴日求和,結果發生了 動,倉卒應戰,最終慘敗於日本。
「廣島拒使」事件

3. 事權分割
財政上,海軍並無專項經費,需由李鴻章 由於各省自顧不暇,也不欲李鴻章獨大,
自行與各省商討籌組。軍事上,李鴻章只 故不願合作,到戰爭爆發,一切已然太
能控制北洋艦隊和淮軍,卻無權調動南洋 遲。戰爭期間,李不能發動其他水師共同
艦隊、福建水師以及其他陸軍。 作戰,且海陸軍也各自為政,缺少協同,
由是敗於日本。
4. 軍備不足
自平定太平天國,洋務運動興起後,清廷 當時,北洋艦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致
漸次向外國訂購軍艦。可是,自光緒十四 遠」和「靖遠」,只能與對手的一般戰艦
年(1888)後,海軍軍費被挪用興建頤和園, 看齊;且僅配備少量速射炮,裝備遠遠落
朝廷已再無經費購入新式船艦和武器。 後於日本。由於軍備不足,自是慘敗於日
軍手下。

5. 管理不善
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竟改用德國陸軍軍 海陸作戰環境截然不同,不能混淆行事,
官為總教習;又以不懂水戰的淮軍騎兵將 尤其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更引發艦隊
領丁汝昌任海軍提督。而且,就算北洋艦 內的不滿。至於操練不足,自是軍紀敗
隊和淮軍,以至其他陸軍皆疏於操練。 壞,難怪不少兵將臨陣退縮。如此軍隊,
戰敗自是理所當然。
6. 戰術錯誤
例如,黃海海戰中,以陸軍常用的「雁行 承上段言,北洋艦隊作戰時竟採用陸上戰
陣」對付日本;總兵劉步蟾,臨敵易陣, 術,自然難與敵軍抗衡。而且,退守威海
改原有兩行縱列式的戰陣為橫列式,令艦 衞,令艦隊無所作用,反遭日軍圍剿,丁
隊被日軍逐一擊沉。以至丁汝昌決定退守 汝昌不理李鴻章主動出擊的命令,終致甲
威海衞。 午的慘敗4。

4
張鳳翔:〈李鴻章「保船制敵」新議〉,內蒙古大學學報,1995 年第 2 期;楊曉偉:〈是丁汝昌「避戰保船」還是
李鴻章「保船制敵」〉,隴東學院學報,2009 年 7 月第 4 期。曹華清:〈讓「層累」現象遠離中學歷史教學——從甲
午中日戰爭李鴻章的「避戰求和」說起〉,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 年第 3 期
14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五、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影響

重點 內容
1. 面臨瓜分危機 詳參下節

2. 激發救國運動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民族的覺醒,明白光靠船堅炮
利不足以圖強救國。清末,政治變革有兩大主流:一是以康有
為為首倡導的維新運動,主張改革政治;一是由孫中山領導的
革命運動,以推翻滿清為目標。

3. 被迫大舉外債 《馬關條約》規定賠款 2 億銀兩,加上贖遼費 3000 萬銀兩,


接近清廷每年收入的 3 倍。為了繳付巨額賠款,清廷大舉外
債,並以關稅、鐵路、礦山等利權作抵押,列強遂得以控制清
廷的財政,進一步打擊中國的經濟。

4. 打擊中國工業 日本獲准在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援例共享,紛紛在中國
設廠生產,然後傾銷中國內地,嚴重打擊在洋務運動後期開始
萌芽的民族工業,使中國的經濟更形枯竭。

5. 引起日俄戰爭 《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國便聯合德、法兩國,脅迫日本退還
遼東半島。日俄關係自此惡化。俄國向中國租借旅順、大連,
將東北劃入其勢力範圍,激化日俄間的矛盾。1904 年,兩國竟
然在中國的東北爆發戰爭,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

6. 伏下日後大患 日本於甲午戰後一躍成為東亞的強國,先後奪取了台灣和朝
鮮。日本在戰後獲得巨額賠款,又在台灣和朝鮮掠奪了大量的
資源,加速了本國的工業和軍事建設,令侵華野心膨脹,逐步
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

六、列強瓜分中國

A. 背景
1. 甲午戰爭失敗
中國於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唯恐日本獨佔利益,打破各國在華的勢力平衡,於是展開激
烈爭逐,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 三國干涉還遼
俄國不容日本染指東北,遂聯合德、法兩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中國。事後三國向
中國索取報酬,以擴大在華利益。

3. 中俄簽訂密約
三國干涉還遼後,清廷希望「聯俄制日」。俄國遂與清廷簽訂密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修
築鐵路、開採礦山的特權。消息傳開後,列強紛紛向中國租借港灣,並強行將中國的土地
劃為其勢力範圍。

B. 列強勢力範圍
國家 勢力範圍
a. 德國以兩名傳教士在山東被殺為藉口,出兵佔領膠州灣。
1. 德國 b. 德國又強迫中國簽訂租借條約,並取得修築鐵路、開採礦山及優先承
辦各種工程等權利,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2. 俄國 a. 俄國訛稱幫助清廷抵抗德國,派軍艦進佔 旅順、大連,然後強行租
15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借。
b. 俄取得南滿鐵路的修築權,並乘勢把東北納入其勢力範圍。
a. 法國以傳教士在廣東被殺為藉口,強迫清廷租借廣州灣,並享有該地
修築鐵路與架設電線權。
3. 法國
b. 法國又要求清廷答應不割讓雲南、廣西及廣東三省給他國,西南、嶺
南一帶遂成為法國勢力範圍。
a. 英國迫使清廷承認長江流域為其勢力範圍,並以法國租借廣州灣為藉
口,與清廷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北部及香港附
4. 英國
近的島嶼,合稱新界。
b. 英國以維持華北均勢為由,強行租借山東半島的威海衞。
5. 日本 ● 日本強迫清廷答應不割讓福建給他國,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C. 列強在華勢力範圍圖5

七、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A. 背景:
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時,美國無暇東顧。直至 1898 年打敗西班牙,奪取菲律賓後,美
國遂着意遠東的貿易市場,尤其在中國的龐大商業機會。1899 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
「門戶開放政策」,得到英國的支持6。由於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吞中國,各國為免發生
衝突,損害自身利益,於是接納美國的建議。八國聯軍之役後,美國重申門戶開放政策。

5
香港教育局: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必修部分),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列強的入侵(3),頁
12。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236&langno=2
6
英國恐怕各國劃分勢力範圍後,關閉各地門戶,阻礙通商,損害其商業利益,故支持門戶開放政策。
16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B. 內容:
1. 各國對他國在中國所取得的任何勢力範圍、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加以
干涉。
2. 各國勢力範圍內的出口貨物,均由中國按照現行約定的關稅率徵收。
3. 在各國勢力範圍內,向他國船舶徵收的港口稅及貨物的鐵路運費,應與其本國的港口
稅和運輸費相等。
4. 各國必須保持中國的領土與行政完整。
5. 各國在華商業機會均等。

17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之役

一、義和團事件之背景

史料 分析
1. 仇外情緒
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不斷在中國奪取利 眼見國家飽受欺凌,甚至面臨被瓜分的危
益,迫使清廷訂立各不平等條約,如南京 機,由是激發強大烈的仇外情緒,導致反
條約、北京條約、曖暉條約、馬關條約等 洋的義和團出現,以及繼之連串的排外活
等。 動。

2. 民生日困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市場;甲午戰 由是嚴重打擊剛起步的民族工業和傳統的
爭後,列強紛紛在華設廠經營,傾銷商 農村經濟。百姓生活艱難,轉而仇恨外
品;又發展礦務、紡紗、自來水等新興事 人,以至加入了反洋組織,義和團由是崛
業。 起。

3. 教案頻生
北京條約之後,傳教士來華日眾。天主 由於不平等條約給予教士「治外法權」,
教、基督教反對祭祖、祀孔,抵觸中國傳 在中國橫行霸道,引起國人極度不滿。反
統;部份教士甚至袒護教徒,欺壓百姓7。 洋教的情緒日益高漲,乃有義和團事件之
發生。

4. 天災頻仍
華北地區連年發生天災,例如黃河數度決 百姓生活於水深水熱之中,無以為生,朝
堤,山東區域達六十州縣受災。其後直、 廷又不能有效善後,遂淪為盜匪。到義和
魯等地又發生旱災,人民變賣子女。 團與起,民眾大加響應,表現對社會之不
滿。

5. 迷信無知
朝廷親貴,如載漪、載勛、剛毅;地方大 由於對列強無計可施,故有迷信拳民神功
員,如李秉衡、張汝梅、毓賢、裕祿等, 護體的法術,能夠對付洋人;亦有袒護包
以為義和團可資利用,作為打擊洋人的工 庇拳民者,借助民間力量反洋8。
具。
6. 慈禧報復
戊戌政變後,慈禧不滿英、日庇護康有 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本搖擺不定,但她對
為、梁啟超。她欲廢罷光緒帝,外國不接 外人的不滿恨情緒日增,故終決定利用拳
受;欲立太子,使節亦不支持。 民攻擊洋人,發洩心頭之恨。

7
據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統計,從 1856 至 1898 年 40 多年間,重大教案有 78 宗,其中與因教士偏袒教民
而引發的有 8 宗。
8
由於清廷沒有能力阻止列強入侵、外國人來華活動,故利用民間力量阻擋列強、外國人,由是不斷挑起百姓與傳教
士的敵意。一、對於基督教的各種謠傳,如挖小孩心肝製藥、在教堂彌撒集體荒淫等等,從不向民眾澄清,令民眾對
教會的仇恨增加。二、百姓與傳教士、教民的官司,地方政府先偏袒民眾,但受干預:或外國炮艦威脅,或上級指示,
則將案情完全推翻,宣佈民方敗訴,傳教士、教民得直,令百姓心感冤屈,怨恨教會。( ﹝美﹞周錫瑞:《義和團運
動的起源》,張俊義、王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
18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二、義和團的崛起與發展
1. 源流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地理上,起源於山 義和團本是反清組織。自英法聯軍之役
東、河北一帶;性質上,則來自北方民間 後,洋人洋教每多為非作歹,義和拳遂反
秘密宗教──白蓮教,自稱能降神附體,刀 洋反教。甲午戰爭後,則甚至轉而支持清
槍不入。 室。

2. 山東崛起
義和拳得山東巡撫李秉衡支持,勢力迅速 義和團得地方官員支持,正名後,遂以
發展;繼任的張汝梅,改義和拳為團練義 「扶清滅洋」為號召,專事殺害洋人及教
和團;再繼任的毓賢亦袒護義和團襲擊欺 民、搗毁教堂、鐵路及電線等與洋人有關
壓民眾的教民。 的事物。

3. 朝廷鎮壓
義和團的反洋反教活動,引起各國不滿, 清廷中央此時並不認同義和團的舉動,恐
遂向清廷施壓。朝廷改命袁世凱出任山東 怕影響與列強的關係,故實施武力鎮壓。
巡撫,武力殲滅團民,死者無數9。

4. 團民入京
義和團輾轉到直隸活動,以至入京。入京 直隸總督裕祿蹤容團民,慈禧默許入京,
後,炸毁比利時、奧地利、荷蘭和意大利 朝廷轉而支持義和團反洋反教之行徑。
四使館,殺傷外國兵、教民及傳教士三百
多人。

三、八國聯軍之役的經過
1. 聯軍出兵
1900 年 5 月,各國駐華公使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俄、英、美、法、
德、意、日、奧八國之聯軍,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途中,聯
軍遭義和團和清軍的強烈抵抗,一度退回。

2. 慈禧宣戰與逃亡
6 月,慈禧召開會議,商討對策,最後決定向各國宣戰 10。聯軍攻佔大沽炮台,繼而天津
失陷,提督聶士誠戰死。聯軍續朝京進發,李秉衡、裕祿戰死。 8 月,聯軍入京,慈禧
挾光緒帝逃往西安。

3. 東南互保
清廷向各國宣戰後,東南各省督撫拒不受命。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各國
訂立《東南互保條約》,李鴻章、袁世凱等亦表贊同。條約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
護;各省禁義和團,外國僑民的生命財產由督撫保護,外國戰艦不入長江。

四、辛丑條約內容
1.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一帶駐兵防守。
2. 在北京設立使館區,不准中國中在區內居住,各國可以派兵駐守。
3. 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改善外使覲見的禮節。
4. 清廷向各國賠償 4 億 5 千萬兩,分 39 年清還,年息 4 厘,共銀 9 億 8 千多萬。

9
八國聯軍之役前,袁世凱在山東「先後報獲匪犯王立言等三十餘名,訊供擬辦,其胁從勒令解散」,並未大力鎮壓
義和團。八國聯軍之役後,則大肆屠殺,如「擊毙悍匪三千九百餘名」。袁世凱任山東巡撫而令義和團聲勢沉寂,在
於嚴緝首要,然後解散其餘成員;且控制交通要道,防止義和團聚集鬧事,但非以殲滅團民為方法。詳參林華國:
《歷史的真相──義和團運動的史實及其再認識》,第三章第二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0
據今人考證,清廷(慈禧)並無向列強宣戰,同樣,列強也無向清廷宣戰。詳參趙春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何以
會出現戰與非戰的矛盾〉,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 4 期。
19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懲處支持義和團之官員,禁止各種仇外組織;屠殺外國人的地區,停止科舉 5 年。
6. 與各國重新修訂商約。

五、影響
史料 分析
1. 門戶洞開
辛丑條約規定,列強可駐兵北京的使館 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削弱中國的防
區,以至山海關沿線要地;清廷亦要拆毁 衞,門戶洞開。在軍事上處於極劣之勢,
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任由列強宰割而不能反抗。

2. 干預內政
辛丑條約規定,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更 自鴉片戰爭後,列強已屢屢干預中國之主
改外使覲見的禮節;懲處支持義和團之官 權,但未見於喪權辱國條約內文;辛丑條
員,屠殺外國人的地區,停止科舉 5 年。 約,則各國明目張膽地干涉中國的內政。
3. 民生日苦
辛丑條約規定,清廷向各國賠償 4 億 5 千 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轉嫁於百姓之上,民
萬兩,分 39 年清還,年息 4 厘,共銀 9 億 生困頓;且中國已關稅等抵押賠款,令鐵
8 千多萬。 路、採礦等利權落入外人手中,經濟命脈
受控。
4. 地位下降
義和團事件中,團民炸毁大使館,殺傷外 鴉片戰爭後,中國飽受欺凌,但仍被視為
國兵、外國人、教民及傳教士,以至破壞 文明國度。義和團事件後,中國被目為野
鐵路及電線等與洋人有關的事物。 蠻國家,國際聲譽由是大損。
5. 民族自卑
八國聯軍之役後,國人不得不承認遠遠落 國民的自信心跌至谷底,從以前的輕外、
後於外國,天津、北京更有民戶寫上「某 仇外,變成懼外、媚外,一切以外國為馬
國良民」的標籤扁額。 首是贍,此等情況可謂自今未減。
6. 列強搶掠
八國聯軍入京後,殺人放火,姦淫擄掠, 繼英法聯軍之役後,京師再一次受到列強
無所不為。京城之內,珍貴文物被搶劫一 搶掠,不少國寶流入歐洲,被賣到外國的
空,如《永樂大典》的孤本。 博物館去,誠中國的恥辱。

7. 地方勢力坐大
八國聯軍之役中,南方督撫抗拒中央宣戰 由是地方勢力澎脹,逐漸脫離朝廷的控
的命令,私自跟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 制。此既影響清末的政局,甚至延伸到民
約》。戰後清廷不加追究,且作嘉許。 初,出現軍閥割據之情勢。
8. 激發革命
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之役,朝廷竟倚賴 有識之士明白到清朝已無可指望,必須推
怪力亂神的義和團,以為可與外人對抗, 翻。不少熱血青年也紛紛加入革命行列,
充份顯示出清室的無知和無能。 促成辛亥革命的成功。

20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比較表

《天津條約》及《北
比較項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京條約》
英國 英國、法國 日本 英、美、德、法、
俄、日、意、奧、
1. 簽約國家
西、荷、比

2 100 萬銀元 英法各 800 萬銀兩 20 000 萬銀兩 45 000 萬銀兩


2. 賠款
香港島 九龍半島南部 台灣、澎湖列島 無
3. 割地
廣州、廈門、福州、 牛莊、登州、台灣、 沙市、重慶、蘇州、 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
寧波、上海 淡水、潮州、瓊州、 杭州 圍後,中國已全境開
4. 開放港口 漢口、九江、南京、 放。
鎮江、天津

廢除公行制度,英人 鴉片改稱洋藥,允許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


5. 商務 可在各口岸自由貿 繳稅後合法進口。 資設廠。 無
易。
中英兩國秉公議定稅 a. 進出口貨物稅率 日本在華生產的貨物 以關稅及鹽稅作為賠
率。 規定值百抽五。 免納稅項。 款的擔保。
6. 關稅 b. 聘用洋人幫辦海
關稅務。

英國軍艦可在各口岸 外國軍艦可在內河航 日船可沿內河駛入各 a. 拆毀北京至大沽


停泊。 行。 通商口岸。 口沿線的炮台。
b. 各國可在北京、
7. 國防
天津至山海關鐵
路沿線駐兵。

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


8. 司法
a. 兩國官方往來文 a. 中外互派公使。 最惠國待遇 a. 在北京劃定使館
書一概用平行款 b. 外國公使可常駐 區,由各國領事
式。 北京。 管理,並可駐
9. 外交 b. 最惠國待遇。 c. 最惠國待遇。 兵。
b. 改總理衙門為外
務部。

英人可在各口岸租地 a. 外國人可進入內 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 a. 懲辦支援義和團


建屋,永久居住。 地遊歷、通商、 主。 的官員及派大臣
自由傳教。 赴德、日請罪。
b. 傳教士可在內地 b. 禁止中國人成立
10. 其他
租買土地興建教 或參加仇外組
堂。 織。
c. 准許招聘華工出 c. 部分地區停辦科
國。 舉。

21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圖強運動 / 洋務運動

一、概況
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奕訢、文祥、桂良等主持,專責外
交事務,亦為辦理圖強運動的總機關。其後,又在天津、上海分設「北洋、南洋通商大
臣」,負責對外貿易事宜。

自強運動大抵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 1861-1872 )「強兵」:學習西方船堅炮利,以製造武


器、訓練新式海陸軍為要;後期(1873-1894)「富國」:開辦民用企業,拓展財源。

二、背景
史料 分析
1. 戰敗刺激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敗於英國,朝廷還 由於連續兩次慘敗於外國軍隊,終於警醒
不承認本身的落後。到英法聯軍之役,連 朝廷中有識之士,認為必須推行軍事等方
清室的頭號猛將僧格林沁亦一敗塗地。 面的改革,才可以改變中國的落伍。

2. 維持統治
太平天國興起,席捲半壁江山,甚至建都 事平以後,清室明白到要維持統治,保有
南京。清廷幾經艱苦,最終倚靠湘軍、淮 政權,必須引入西方的先進軍備,方可鎮
軍配合外國的槍炮,方能平息叛變。 壓變亂,故願意推行改革。

3. 朝中大臣提倡
同治到光緒三十多年間,支持改革的中央 他們或眼見外國強大的火力,或深深體會
官員有: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地 到洋人武器的厲害,又有鑑於列強不斷侵
方大員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 略中國,遂謀思中國自強,倡導學習西
之洞、劉坤一。 方。

4. 西方思潮
鴉片戰爭後,士子始倡研究西學。魏源提 知識份子提倡西學,認為西方得以戰勝天
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之說, 朝上國,在於船堅炮利,科技先進,值得
則演成「中國為體,西學為用11」。 學習取長,由是推動了洋務運動的出現12。

11
1861 年,馮桂芬《校邠廬抗記》:「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1898 年,張之洞《勸學
篇》:「舊學為體,新學為用。」
12
同時期,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徐繼畬著《瀛寰志略》出版。咸豐三年( 1853 ),在華美國傳教士在福建鑄制花崗石
碑,上刻《瀛寰志略》讚揚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頌詞,送予美國華盛頓紀念塔。其文謂: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
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見其畫像,氣貌雄
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之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
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22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經濟殘破
《南京》、《天津》、《北京》等條約簽 外國的經濟侵略,嚴重打擊本土工業,危
訂後,清廷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又要開放 害國家財政。為了挽回頻臨破產的經濟體
商口,由是外國商品大量輸入,傾銷中 系,故倡議效法西方,振興實業,變法圖
國。 強。

三、內容

A. 軍事 內容 說明
1. 軍械 a. 曾國藩、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自強運動前期,以「強兵」為目標,
b. 李鴻章:金陸製造局 強兵之基礎,在軍事工業製造槍炮火
c. 張之洞:漢陽兵工廠 藥,所以創立了不少兵工廠,供應軍
器。

2. 陸軍 a. 奕訢在天津組織洋槍隊 清廷首度引入西式武器,訓練中國軍
b. 李鴻章任用美國人華爾、英國人 隊。至於外國軍事顧問,不少卻是無
戈登 賴之輩,毫無辦事能力,前來中國不
過貪婪高薪。

3. 海軍 a. 左宗棠:福州馬尾船局 馬尾船船局在光緒十年(1884 年)中法馬


b. 建立海軍衙門,置南洋、北洋和 江之役其中被毁,福建水師亦死傷慘
粵洋三支海軍。其中,北洋軍艦 重,埋下甲午之戰失敗的伏線。
噸位佔世界第八。

B. 實業 內容 說明
1. 交通 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京漢鐵路、津 招商局是第一個官督商辦的民用企
沽鐵路 業,打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壟斷航
運的局面。鐵路運輸亦促進了中國內
陸的交通。

2. 電訊 李鴻章:南北洋電報總局,完成鋪設 1874 年,日本侵略台灣,朝廷才認識


上海至香港海底電線、天津至上海電 電報的重要性,但到 1880 年,電報總
線。 局才成立。甲午之戰中,電報被截,
高陞號遭擊沉。

3. 開礦 a. 李鴻章:天津開平礦務局 由於生產軍器、運作戰艦和鐵路等需
b. 張之洞:大冶礦廠、漢陽鐵廠 要,中國自建礦廠、鐵廠,供應煤、
鐵等能源、原材料,減低對外國的倚
賴。

4. 紡織 a. 左宗棠:蘭州機器織呢局 不少官辦織廠最後都因經營不善而招
b. 張之洞:廣東繅絲局、武昌織布 民商承理。另外,亦有民辦的現代實
局 業,如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但為
數甚少。

23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C. 培育人才 內容 說明
1. 設館授徒 a. 奕訢:同文館( 北京 ); 由外國人授課,學習英、法、俄等語
b. 李鴻章:廣方言館( 上海 ); 言。其後,增設天文、化學、算學、
c. 其後廣州、廈門亦設同文館 格物四館,教授西方學術,培育翻
譯、外交等人材。

2. 翻譯典籍 a. 江南製造局附設「譯書局」; 官方的,數年之間已譯出數理化等書


b. 西洋傳教士李提摩太《泰西新 籍百餘種;私人的,譯書的數量與種
史攬要》、林樂知《萬國公 類更多,以至影響日後維新運動之發
報》 展。

3. 出國留學 a. 同治十年( 1871 年 ),容閎策劃 雖然清廷於光緒七年( 1881 年 )終止


派遣學童出國留學,前後赴美 計劃,但當中不少學生進入哈佛、耶
的學生有一百二十人,如詹天 魯、麻省理工等美國著名大學就
佑、唐紹儀等。 讀13。

4. 培育軍材 a. 左宗棠:船政學堂; 學員不單在中國學習,亦有前往英、


b. 李鴻章:水師學堂、武備學堂 法、德等國家留學,學習西方的戰
陣、船政、航海、科技等軍事知識。

13
其時,96 名在美幼童,僅 2 人大學畢業,62 人尚在大學,32 人還在中學。後來,當中 16 人成為外交官;14 人任職
鐵路部門,著者如詹天祐;17 人成為海軍將領,其中兩人升至元帥;15 人在電報局任職;12 人從政,著者如唐紹儀。
此外,還有 4 名醫生、6 名礦山工程師,2 名海關官員( 以上為粗略分類,如周壽臣,初助袁世凱處理朝鮮事務,後任
鐵路總辦。民國後,回港創辦東亞銀行,為首位議政局﹝立法局前身﹞議員 )。又其中,4 人死於中法馬尾海戰;3 人
死於中日甲午戰爭。詳參錢綱、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香港中華書局,2003 年。
24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四、失敗原因

史料 分析
1. 洋務派侷限
自強運動中,大量設置兵工廠、建立新式 可是,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
海陸軍,延請西人教習,以至興辦紡織、 用」,不知兵事背後有民政,外交背後有
鐵路、電力等實業。 內務,只能學習外國的皮毛知識,缺乏基
礎。

2. 洋務派不和
例如,李鴻章與左宗棠不和,中法越南戰 開明的洋務派要員在政府裏頭已佔少數,
爭,李的北洋艦隊拒援左;甲午戰爭,左 但猶不能團結一致,開創新局面。由是更
的南洋艦隊拒援李。 讓保守份子有機可乘,攻擊不斷。

3. 管理落後
例如,官督商辦的企業,無需自負盈虧, 自強運動雖引進西方的硬件設備,卻沒有
賺賠與否由朝廷負責,官員乘機中飽私 新式的軟件制度相輔相承。結果毫無效
囊,貪污舞弊,又安插親朋戚友任職。 率,虧損甚大,以至影響國家收入。

25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4. 資金困難
前期,兩次鴉片戰爭,賠款甚鉅;後期, 圖強運動需動用大量資金應付各種開支。
慈禧又挪用三千萬北洋軍費,興建頤和 可是,國庫空虛,甚至橫遭挪用,所以只
園,其中又有八成為太監李蓮英侵吞。 好依靠地方財政,難免力有不逮。

5. 守舊派反對
朝中守舊派大臣如倭仁等,認為天朝無所 由於守舊勢力仍佔朝廷的多數,他們敵視
不有,不假外求;又以為西方科技,是 洋務運動,以至百般阻撓,令改革困難重
「奇巧淫技」,不值一學。 重,事倍功半,終失敗收場。

6. 民眾反對
當時社會風氣保守,一般士紳和群眾亦排 由於修路、鋪線、開礦等工程,難免拆毁
斥西洋事物,以至認為修築鐵路、鋪設電 民房和祖墳,激起百姓的反對。改革既未
線、開採礦產會破壞風水。 能得到地方的認同,自是難產收場。

五、影響 / 評價

史料 分析
1. 軍事改革
清廷逐漸改用西方武器,設立江南製造局 中國開始放棄了刀槍劍矛等傳統兵器,引
等兵工廠;組織洋槍隊;建置南洋、北洋 進西洋火槍、船艦,提昇了戰鬥力。在中
和粵洋等三支海軍。 法越南戰爭14中之得勝,可見一斑。

2. 開新式教育
自強運動中,朝廷設同文館等新式書院, 此為中國近現代化造就一批人材,如中國
教授外文和西方學術;同時,又派員前往 鐵路之父詹天佑、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
歐美等地留學,學習各種知識。 儀。同時,亦開闢了西式教育之路。

3. 奠定工業基礎
官辦方面,如李鴻章創立輪船招商局,張 官督商辦的企業,固然是近現代化的實
之洞建置大冶礦廠、漢陽鐵廠,左宗棠成 業,而且,一些商人、豪紳也投資創立新
立蘭州機器織呢局等。民辦方面,如陳啟 式工業,即使規模甚少,但亦屬一重要開
沅的繼昌隆繅絲廠 端。

維新運動

一、背景

史料 分析
1. 戰敗刺激
1895 年,當《馬關條約》簽訂之際,康有 中國自同治帝以來三十多年的圖強運動,
為號召在京科考的千多名舉人,要求朝廷 竟不敵新興的日本,喪權辱國。有識之士
「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皆以為必須推行更徹底的變法。

2. 瓜分危機
列強紛紛以不同的藉口,向清廷強行掠奪 國家面對列強瓜分的危機,警醒了知識份
「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如德國強借 子的憂患意識,深明進一步的改革,方可
膠州灣、英國佔威海衞等等。 挽救病入膏肓的中國,

3. 明治影響
日本原為亞洲小國,備受列強欺凌。但經 日本幅員狹小,資源貧乏,仍可經過變法

14
中法越南戰爭歷時十六個月( 1883 年 12 月-1885 年 3 月 ),法國的戰敗導致主戰的茹費福內閣倒台。可是,即使中國
得勝,依然簽下喪權的《中法越南條約》,包括失去對越南的宗主權,讓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等等。
26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明治維新,短短二十年間,一躍而起,擊 而強大起來。中國朝野由是得到啟發,欲
敗中國之餘,竟與歐美大國平起平坐。 借日本成功經驗為鑑,推行改革,

4. 西學影響
例如,西洋傳教士李提摩太辦《泰西新史 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
攬要》、林樂知辦《萬國公報》,鼓吹改 進化論 15 」思想影響最深 16 。有識之士以為
革。此外,還有嚴復翻譯的《天演論》。 中國必須推行變法,適應時勢,方可繼續
生存。

15
甲午戰爭後,嚴復發表《原強》、《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辟韓》四篇文章,主張向西方學習,文章以
社會進化論考察中國社會的變遷,解釋近代中國的落伍。1898 年,嚴復翻譯出版赫胥黎的《進化論與論理學》為
《天演論》一書。《天演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混和體。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論理學》一書絕非對社會達爾文主義闡述,且恰恰相反,是對社會達爾
文主義的攻擊。實際上,嚴復的《天演論》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進化論與論理學》的意譯;一是與赫胥黎觀點相
反的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評注。這就是說,嚴復的《天演論》並非忠於赫胥黎原著的翻譯。嚴復只是利用
赫氏的大名來彰顯自己的社會進步論的見解。同樣情況亦出現於康有為、梁啟超身上。因此,其時引入的社會進步論
或社會達爾文主義都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

16
例如,胡適之名,就從「『適』者生存」而來。他在《四十自述》中說:「《天演論》出版之後,不上幾年,便風
行到全國,竟做了中學生的讀物了。讀這書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學史上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他們能了解的只
是那『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在國際政治上的意義。在中國屢次戰敗之後,在庚子辛丑大恥之後,這個『優勝
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
著許多少年的心和血。」
辛亥革命成功後,有人認為中國未可實行共和,仍提議虛君立憲,即被視為不符社會進化論。袁世凱帝制運動,當然
更違背社會進化論,為國人所鄙。
27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維新流播
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這些著作、學會和報刊,宣傳了維新的理
書;發起「強學會」、「保國會」等組 念,鼓動維新思潮的興起,極力提倡改
織;出版《中外紀聞》、《時務報》等刊 革,促成戊戌變法的出現。
物。

6. 光緒改革
光緒帝雖貴為九五至尊,親政有年,但實 光緒帝眼見國家內憂外患,自己卻偏偏受
權由始至終皆為慈禧太后所掌,不過一傀 制於慈禧。適逢康有為上書改革,故深受
儡皇帝,鴻圖大志未能發揮。 感動,決意推行變法,振興社稷。

二、維新運動的經過和失敗

重點 經過
1. 公車上書 1895 年,當《馬關條約》簽訂之際,康有為號召在京科考的千多名舉
人,要求朝廷「拒和、遷都、練兵、變法」,是為「公車上書」。上書未
得應允,但內容廣為流傳,康儼然改革領袖。

2. 下詔變法 1898 年 6 月 11 日,德宗下詔變法。16 日,康經德宗之師翁同龢的介紹,


謁見德宗,闡釋其變法主張。德宗任康為總理衙門章京,許專摺奏事,開
展維新運動17。

3. 密謀奪權 變法之初,慈禧即罷翁同龢之職,並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嚴控
京津。光緒帝亦密謀奪權,密詔袁世凱協助。袁向榮告密 18,慈禧囚光緒
帝,重掌政權,下令捉拿維新派。

4. 流血收場 康得英人相助,逃往香港;梁啟超日人相助,流亡日本。譚嗣同 19 、楊
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 20、楊深秀等「六君子」殉難。新政被罷,維
新派被革被逐,改革失敗收場。

17
德宗發佈變法詔書後,才與康有為和梁啟超見第一次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譚嗣同等更未曾與德宗相見。維新百日,
德宗一直僅以公涵書信與康、譚等人聯繫。
18
史家房德鄰提出異議。據袁世凱的《戊戌日記》,顯示袁之告密函未到慈禧手中,慈禧已發動政變,故告密無關痛
癢。不過,另一史家戴逸則指出,即使袁未曾告密,但卻和盤托出維新派圍劫慈禧之謀,激發慈禧捕殺維新黨人。
19
譚嗣同拒絕逃亡,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請自嗣同始。」
20
並無參與維新,悲慘地成為兄長康有為的代罪羔羊。
28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三、內容

範疇 重點
1. 政治 a. 裁汰冗員:撤銷通政司、光祿寺等閒散部門。
b. 澄清吏治:簡化各衙門的規則,詔諭推薦新人。
c. 廣開言路:准許一般官員,以至平民百姓上書奏事。

2. 軍事 a. 裁減軍隊:裁撤綠營兵。
b. 整頓軍備:軍隊改以西式槍炮訓練,添加新艦。
c. 改革武舉:廢弓箭騎射,改考槍炮。

3. 經濟 a. 編制預算:制訂國家預算,公佈財政收支。
b. 設局管理:立路礦總局、農工商總局、各省商務局。
c. 倡辦實業:創立商會、農會;授發明專利權。

4. 民教 a. 改革科舉: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科。
b. 設辦學校:創建京師大學堂,中小學生兼修中西,派員留學。
c. 提倡翻譯:設置「譯書局」,翻譯西方著作。
d. 新聞自由:准許開設報館,自由辦報。

四、失敗原因
史料 分析
1. 新黨無力
光緒帝雖稱親政,但二品以上官員的任 由於運動倚重光緒帝之力,但他卻無實
命、重要決策等還需請示慈禧。康、梁等 權,由是變法難以推行。而且,維新派形
官職卑微,翁同龢變法四日即被革退。 勢孤單,力量薄弱,亦無法與慈禧對抗。

2. 舊派阻撓
康有為遷都之議,早激起京城保守派不 由於守舊勢力強橫,又未能爭取洋務派的
滿。而且,洋務派的奕訢、李鴻章、張之 支持,故維新派只能借助少數年青知識份
洞亦不贊同維新派的主張。 子和開明士紳的協助,實力遠有不逮。

3. 未與洋務派合作
李鴻章曾派人送強國會 2000 兩銀遭康有為 維新派既勢孤力弱,但卻未有爭取與同情
拒絕21。梁啟超往見張之洞,張親自迎接, 改革的洋務派合作,以得到、借助他們的
但維新派對張的態度,一直不冷不熱。 支持和施政的經驗,由是失敗告終。

4. 滿漢衝突
維新派以漢族士子為主,如康、梁、譚嗣 由此可見,這是新興漢族集團與舊有滿族
同、翁同龢等;慈禧亦有「寧予外邦,不 貴戚的對壘。維新派又未能鼓動握有兵權
予家奴」之想法,調動榮祿鎮壓。 的袁世凱相助,結果一敗塗地。

5. 推行過急
例如,在 103 天變法期間,推出百多項命 由於維新派急於求成,力求「全變」、
令;又如主張開設「制度局」,卻無視軍 「速變」,致官員難以執行,人民無所適
機處和內閣六部的存在,致流言四起。 從。同時,亦忽略現實,引發內部不滿。

21
維新運動失敗後,有人向慈禧太后彈劾李鴻章為康黨。李鴻章答慈禧說:「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即變法
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慈禧無言以對。康梁流亡海外,李鴻章寫信勸勉他們「精研西學,歷練才幹,
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29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6. 外力介入
英、日支持光緒帝,俄國支持慈禧。適值 維新運動背後,亦涉及英、日、俄的國際
日相伊藤博文訪京,慈禧疑維新派與日本 角力。俄國在政變後派兵入京,乃至有學
勾結,遂先下手為強。 者認為俄國涉及策動政變。

五、影響
史料 分析
1. 引入西方思潮
維新運動期間,出版《中外紀聞》、《時 維新雖然失敗,但通過辦報、著書、翻譯
務報》、《強學報》等刊物。其後,康、 等工作,引進西方的民主思潮,解放國人
梁繼續發表政見、翻譯西學。 思想,以至傳播革命意識。

2. 引發義和團事件
戊戌政變後,康得英人相助,逃往香港; 慈禧由是一直懷恨在心,到義和團出現,
梁啟超日人相助,流亡日本。光緒帝亦得 竟迷信拳民的力量,終致八國聯軍入京,
外國支持而不被罷黜。 慈禧挾光緒帝逃走西安之事。

3. 推動革命運動
維新運動由康、梁等鼓吹,在光緒帝的支 由此可見,即使倚靠皇帝來施行變法,只
持下推行;可惜不過百日,即被慈禧發動 要守舊的勢力、腐敗的清廷仍在,一樣無
政變粉碎,改革全盤落空。 成。唯有通過革命,中國才有希望。

4. 民辦工業興起
維新運動提倡興辦民用實業,創立商會、 洋務運動以官督商辦為主,政府主導,維
農會;頒授發明專利權,承認商人合法投 新則轉為自由與辦企業,民間主導。由是
資的得益。 民辦工業興起,紳商地位亦得以提高。

30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革命運動

一、背景22

史料 分析
1. 清廷腐敗無能
自鴉片戰爭始,清廷對外屢戰屢敗,繼有 中國已淪為列強的次殖民地,國人盡皆明
英法聯軍之役、甲午之役、八國敗軍之 白滿清的無能,唯有把其推翻,國家才有
役,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扭轉危局的希望,由是紛紛投入革命。

2. 漢滿持續衝突
一直以來,漢人反對清朝統治的活動頻 滿漢兩族地位,高低有別,故漢人的反清
仍,包括南方的秘密會社天地會;北方的 思想從無間斷。因此,「驅除韃虜,恢復
秘密宗教白蓮教,以至後來的太平天國。 中華」的革命綱領,對民眾號召力極大。

3. 立憲運動失敗
八國聯軍之役後,實行「新政」,之後又 立憲運動不過是清廷的拖延手段,由是喪
推行所謂「立憲」。1911 年,內閣成立, 盡人心。不單革命派激烈反對,連立憲
盡皆滿州權貴,被譏為「皇族內閣」。 派、軍閥亦表不滿,不少因而支持革命。

4. 國家經濟破產
道光以後,國家已然入超;鴉片戰爭後, 朝廷因對外戰爭失敗而造成的種種經濟損
關稅率受到限制,不能超過百份之五。而 失,全部轉嫁於百姓,又無方法改善人民
且,對列強賠款的總數,約十億兩。 生活。國家經濟破產,百姓支持革命23。

5. 舊式士子無路
清代中葉以後,朝廷無財,對捐官多所接 士子無法任官,已長期積怨,造成社會危
納,致通過科舉為官者,僅得一半。光緒 機。廢科舉後,有錢的尚可出國留學,無
三十年( 1904 年),更停辦科舉。 錢的則投入新軍,日後參與革命。

22
「過去研究革命或者起義,尤其是改換代成功了的革命和起義,大抵有個套路。無非是被推翻的王朝腐敗透頂,社
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民變蜂起。然後有人振臂一呼,群起響應。但是,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朝,其實不是這樣。」轉
引自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 聯經出版社,2011 年 )頁 461。

23
民不聊生,國家破產之說,已堪相榷,見前註。換另一角度說,這是對晚清「新政」評價的分歧;所謂百姓支持革
命之說,則甚為籠統。對於革命的取態,從地域而言,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城市與農村,各不相同;從社會階
層、份子而言,農民、市民、鄉紳、商人、會黨( 黑社會 )、軍人、學生……,人多未必勢眾;人少也可帶頭。而且,
革命成功後,無可無不可、混水摸魚者,不一而足,並不能以果推因,輕言百姓支持革命,否則,民國初年之政治:
袁世凱之專政則無法解釋。

31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6. 反清思潮形成
報刊方面有:《民報》、《國民報》、 自八國聯軍之役後,投身革命的知識份子
《蘇報》等;書籍方面有:章炳麟《駁康 出版大量刊物,鼓吹革命,在輿論上戰勝
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陳天 了保皇黨24,革命思潮風起雲湧。
華《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7. 順應世界潮流
十八世紀以後,革命風潮在世界形成,先 鴉片戰爭後,隨西學東傳,西方的民主、
後出現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德國 共和思想,在中國逐漸散播,國人的革命
與意大利的統一活動等等。 意識日夕高漲25,終產生辛亥革命。

8. 革命團體成立
例如,孫文的興中會,黃興的華興會,蔡 革命團體初期各自為政,成效不彰。到聯
元培的光復會等等。 1905 年,他們在日 合組織同盟會建立,革命力量聯成一氣28,
本26組成「中國同盟會27」。 形成風潮,武裝起義此伏彼起。

二、革命運動的發展

1. 武裝起義迭起
早在 1895 年,孫文策動廣州起義,事敗,陸皓東等被捕遇害。 1905 年,同盟會成立
後,革命活動轉趨活躍,單在 1907 年已先後發動五次起義。1907 年,光復會在安徽、
浙江策劃起義事敗,徐錫麟、秋瑾遇害。

2. 黃花岡之役
1911 年 4 月 27 日,黃興、朱執信、林覺民等百餘義士起義。他們雖攻入兩廣總督府,總
督張鳴歧奔逃,但遭清軍包圍,終告失敗。百多位烈士陣亡,黃、朱負傷而逃。事後,
收拾遺骸共 72 具,合葬黃花岡,史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3. 四川保路風潮
二十世紀初,清廷擬向美國借款修川漢及粵漢鐵路,百姓反對,自行集資建路。1911
年,清室強行收回,激起四川紳民組成「保路同志會」抗爭。四川總督血腥鎮壓,釀
「成都慘案」。朝廷急調湖北軍隊入川,造成湖北的空虛,讓革命軍有機可乘。
24
初由革命黨人所宣稱,辛亥革命成功後,為不少史籍所引用、覆述、定論,但事實未必如此。可參張代春:〈關於
革命派與立憲派論戰兩個問題的探討〉,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校報, 2001 年 6 月。張鳴先生以為,革命黨與立憲
派在輿論聲勢上的起落浮沉,實與清廷政策成正反比:表現開明,立憲派佔優;表現頑固,則革命黨得勢 (《重說中
國近代史》,香港中和出版,2012 年 ) 。

25
稍稍細緻來說,具備民主、革命意識只是革命黨人,受過西式教育的士兵和學生,只佔全國人口極極少數。參與諮
議局、資政院的立憲運動的地方紳商,部份也具民主意識,但更多想從清廷手中分享權力。

26
日本朝野一直多助中國改革、革命,唯因日後侵華之緣故而備受忽略。詳參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第六章
〈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27
此所謂「( 革命 )團體聯合說」及「興中會中心說」,頗值商榷。一、興中會:1900 年後,領袖楊衢雲等被殺,黨
務停頓;二、華興會:1904 年,成員流亡日本後,多以個人而非團體名義活動;三、光復會:領袖並無流亡或前往
日本,故沒有與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簡言之,同盟會只是由富有革命志向的留日學生擁戴孫文為領袖所成立的革命
組織。因此,「( 革命 )團體聯合說」並不妥當。此外,興中會只有 3 人參與同盟會的成立,孫文被推舉為同盟會會長
也跟其興中會身份無關。因此,「興中會中心說」也並不得切。詳參郭漢民:〈同盟會非「團體聯合」史實考〉,湖
北社會科學,1987 年第 6 期。

28
同盟會內部衝突日增。例如,1907 年,孫文與黃興因國旗的緣故一度鬧翻。章太炎、陶成章分別於 1907 及 1908 年
發動「倒孫風潮」。1910 年初,光復會在日本重組後,脫離同盟會。簡言之,同盟會僅為鬆散的革命聯盟,而非堅
實、統一的組織。
32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三、辛亥革命的經過

1. 策劃辛亥革命
同盟會深入湖北新軍進行革命推廣29。隨保路風潮大盛,湖北革命黨人準備在 1911 年 10
月 11 日發動起義。10 月 9 日,黨人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時誤爆,由是被清兵偵破黨員
名冊。革命黨於是決定提前在 10 日起義。

2. 黃武昌起義成功
10 月 10 日晚,新軍革命黨人在武昌發難,進攻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澂落荒而逃。一
夜血戰,革命黨人成功佔領武昌,又迅即攻陷漢陽及漢口,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
洪30任軍政府都督,宣佈獨立。

3. 各省紛紛獨立
武昌起義成功後,湖南、陜西、江西省隨即響應,其他各省亦紛紛宣佈獨立。年底前,
全國剩下直隸、山東、河南、東三省和西北仍受清廷控制。袁世凱復出31,任內閣總理大
臣兼湖廣總督,攻佔漢口、漢陽,成南北對立之勢。

4. 中華民國成立
各省獨立後,意見分歧,至孫文回國,獲各省一致擁戴。1912 年元旦,孫就任臨時大總
統 32,宣佈中華民國成立。袁派唐紹儀與革命黨議和,達成協議:清帝退位、袁贊同共
和,孫讓總統位於袁33。2 月 12 日,清帝遜位,結束 268 年統治。

四、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史料 分析
1. 官員潛逃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新軍革命黨人在武 孫文曾說,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
昌發難,進攻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澂落 主因在瑞澂一逃。於此可見,由於清廷官
荒而逃。革命成功,建立湖北軍政府。 員懦弱無能,狼狽潛逃,令起義得以成
功。
2. 新軍勇猛
湖 北 新 軍 革 命 黨 人 原 準 備 10 月 11 日 發 名冊被偵破後,湖北革命黨不少頭領出

29
武昌辛亥革命由共進會和文學社發動。共進會乃於 1907 年同盟會分裂後,由部份同盟會成員創立,但並不隸屬同
盟會。1908 年,湖北新軍之中有同時參加同盟會及振武學堂者,但兩組織因形勢吃緊而先後停止活動。1910 年,振
武學堂蛻變為文學社。1911 年中,共進會與文學社策劃武昌革命,最終成功。同盟會是否可稱之為領導辛亥革命,
誠屬疑問。事實上,武昌起義所舉樹的,是共進會的十八星旗,而非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詳參李楨峰:〈孫
中山及同盟會並非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中共四川省黨校學報,2012 年 1 月。
另,有謂共進會曾受同盟會資金所助,亦屬不盡不實。一者,資金僅得 800 元;二者,資金乃為響應廣州革命,而非
在武漢活動;三者,資金由居正所控,共進會不能運用;四者,武昌革命經費 5000 大洋實由共進會劉公( 家族為襄陽
巨富 )所出。

30
黎元洪出身自北洋水師學堂,曾參加甲午戰爭。駐武昌時,多次鎮壓革命黨。起義成功當日,親自手刃兩名革命黨
人,以警部眾。後來,恐革命黨報復,匿藏躲避。革命黨因群龍無首,推舉黎元洪為鄂軍都督。
31
1908 年 11 月,德宗中砒霜毒被弒 ( 詳參鍾里滿等:〈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專項課題成果:清光緒
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清史研究,2008 年第 4 期 ),20 小時後慈禧病逝。3 歲溥儀繼位,父載灃攝政,奪袁世凱之
權,袁回鄉歸隱。
32
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並非理所當然。例如,章太炎推舉黃興、宋教仁、汪精衞;宋教仁擁戴黃興;汪精衞支持袁
世凱。詳參楊華山:〈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的原因新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 年第 6 期。
33
孫文讓位袁世凱的原因眾說紛呈,研究論文多達數十篇。可參朱更勇:〈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關於孫中山讓位原因
國內研究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11 年第 5 期。。
33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難。9 日,黨人名冊被清兵偵破,革命黨於 走,3 名黨人被擒就義。當此群龍無首之


是決定提前在 10 日起義。 際,新軍革命黨人放手一博,終成革命大
業。

3. 防衞空虛
1911 年,清室強行收回民有鐵路,激起四 湖北革命黨由兩湖人士組成,熟悉環境。
川紳民抗爭。四川總督血腥鎮壓,釀「成 他們趁湖北軍防空虛,發動營內新軍起
都慘案」,朝廷急調湖北軍隊入川。 義,經過一夜激戰,破總督府,武昌起義
成功。

五、革命成功原因

史料 分析
1. 同革命原因 1:清廷無能

2. 同革命原因 4:經濟破產

3. 同革命原因 6:反清思潮

4. 袁世凱倒戈
武昌起義成功後,袁世凱復出,任內閣總 袁世凱控制北洋軍,是清廷最後皇牌。由
理大臣兼湖廣總督。一方面,他派兵攻佔 於從革命黨手中取得優厚條件:任大總
漢口、漢陽;一方面,派員與革命黨和 統,故袁反過來脅迫清帝退位,結束滿清
談。 統治。

5. 孫文之功
孫文建興中會,後又組成同盟會,提出 孫文建立革命團體,組織反清活動,包括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 在海內外宣傳革命、招攬革命精英份子,
地權」的口號,在海外宣傳,籌款支持革 策劃武裝起義,促成辛亥革命的成功。
命。

6. 孫文回歸
起義成功後,各省獨立,但群龍無首,意 孫文一直參與策劃革命,在海外籌募經
見分歧,臨時政府幾無法成立。幸孫文年 費,廣受推崇。正正憑其威望,及時歸來
底前回國,獲一致推舉,任大總統之職。 主持大局,免革命陣營分裂,保有革命成
果。

7. 立憲派倒戈
清末,民間要求「立憲」,各省成立「諮 由於清廷曾採武力鎮壓請願,令不少立憲
議局」,發起請願。1911 年,清廷成立內 派轉投革命;皇族內閣之立,亦令民心盡
閣,盡皆滿州權貴,被譏為「皇族內 失。到武昌革命成功34,各省遂加入獨立。
閣」。

8. 華僑支持
華僑子弟回國參與起義,如黃花岡之役 由於愛國的熱枕、孫文的積極游說,華僑
中,就有二十九位華僑參與。此外,僅 鼎力支持革命。既不惜生命,歸來參加起
1911 年,南洋華僑捐款港幣 5 百多萬。 義,又或捐獻錢財,促成革命的成功。

9. 列強中立
武昌起義成功後,清廷向列強領事訛稱拳 既由於孫文不斷在歐、日等地宣揚革命,

34
例如,辛亥革命成功第二天(10 月 11 日),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湯化龍隨即參與武昌的指揮、善後:起草起義通電、
說服各國領事宣佈中立等等。
34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民亂事再起,要求派兵協助。法國領事拒 爭取支持成功;也因士紳倒戈,說服各國
絕出力,列強由是紛紛宣佈中立。 領事,令列強在關鍵時刻,並無派兵插
手,干預政局,中國得保革命成果。

六、革命之隱憂

史料 分析
1. 民主意識薄弱
革命推翻了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建立共和 因此,即使革命令中層勢力抬頭,但他們
政體。可是,國人對民族、民權、民生的 經歷二百多年的異族統治、受八股科舉
三民主義,或者共和、民主之真義卻不了 的,仍不脫升官發財、結黨爭權的舊習
解。 氣。

2. 革命力量有限
辛 亥 革 命 成 功 後 , 共 20 個 地 區 響 應 獨 總體來說,南方響應革命之省份數量雖然
立 35 ,其中長江以南佔 16 個,北方大抵仍 甚多,但不過乘勢而起,論軍事、以至經
由清廷控制,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濟力量,卻遠遠未及得上北方的舊勢力。

3. 地方各自為政
辛亥革命成功,造成骨牌效應,各省紛紛 即使孫文被各省推為臨時大總統,但各省
獨立。但是,同盟會並不能控制全局,如 依然各自為政,團結不足,故難與袁世凱
蘇州、桂林都由舊官僚出身者主持政治。 抗衡,甚至造成日後地方分裂之局。

35
山東、濟南、開封後取銷獨立。
35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4. 政治取態分歧
革命政府由不同人物組成。例如,孫文、 雖說是一種「全民革命36」,但龐雜不一的
黃興是革命黨;黎元洪、伍廷芳是舊官 政治力量結集,難免意見分歧,無法團結
僚;張謇、湯壽潛是立憲派。 一致。最後讓袁世凱有機可乘,騎劫革命
成果37。

七、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史料 分析
1. 推翻帝制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 辛亥革命順應世界潮流,廢除皇帝制度。
建立皇帝制度,中國奉之二千多年。直到 自此以後,帝制亦為國人唾棄,無論袁世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帝制方才終結。 凱稱帝或張勳復辟,都以失敗收場。

2. 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成功後,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成立 中華民國以共和、民主立國。簡言之,共
臨時政府。1912 年元旦,孫文、黎元洪就 和為非皇帝血緣傳承的政治制度,民主則
職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強調人民以選舉等形式參與政治。此等皆
是中國歷史的創舉。

3. 改變體制
由秦代三公九卿制演變為唐代三省六部 中國政制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內閣與
制,延至清代,中央政制大抵相沿。直到 國會都是模仿現代西方先進國家的體制,
革命成功後,實行責任內閣和民選國會 尤其國會由人民選舉產生,更是前所未
制。 見。

4. 解放思想
三民主義為革命綱領。民族主義改為強調 自漢代獨尊儒術起,儒家為中國思想主
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民權主義包括了立 流,歷二千年而不衰。民國建立,以西方
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等五權;民 民主、分權等思想為主導,解放傳統思
生主義強調各階層經濟地位平等。 想。

36
此說是否得切,可參前註。
37
袁世凱竊國、盜取革命成果之說,近年備受質疑。可參常宗虎:〈試論袁世凱取得臨時大總統職位的是非〉,人民
雜誌,1992 年第 1 期;朱鐘頤:〈評袁世凱「竊取」政權〉,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 第 6 期;王星宇、楊羽西:
〈袁世凱取得臨時大總統職位原因分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第 5 期;丁健:〈袁世凱獲
選臨時大總統歷史原因新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 年第 4 期。
36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KAN SIR 清代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筆記 中國文憑試中國歷史科 2013

5. 民族實業
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着力改善經濟, 中國數千年來以農立國,民生主義滲入了
發展實業。民國成立後,工廠、銀行、貿 不少資本主義成份,令西方式工業、金融
易、運輸等各類行業、機構紛紛出現。 業等,如雨後春筍,發展一日千里。

附:三民主義

1. 民族主義
對內推翻滿族的統治,對外擺脫外國侵略的枷鎖,維護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獨立,追求各
族獨立自由平等。

2. 民權主義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府,實現人民的四大權利——創制權、複決權、選舉權與罷
免權,以及政府的五大權力——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與考試。

3. 民生主義
以「節制資本( 私人不能操控國民經濟 )」和「平均地權」的方法,實行「耕者有其
田」,解決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

八、孫文的貢獻

史料 分析
1. 組織革命團體
1894 年,孫文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第二 孫文建立革命團體,組織反清活動,包括
年,在香港成立總部。1905 年,在日本與 在海內外宣傳革命、招攬革命精英份子,
華興會、光復會結盟,組成「中國同盟 策劃武裝起義,促成辛亥革命的成功。
會」。

2. 制定革命綱領
孫文首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張 孫文確立了革命的目標,令革命方向明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以及 確。同時,結合世界政治潮流與中國的傳
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的「五權 統、情況,作為建國綱領,推動革命的發
憲法」。 展。

3. 爭取海外支持
孫文口才出眾,感動海外華僑出力出錢。 自 1895 年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
黃花岡之役中,有 29 位華僑參與;僅 1911 文即流亡海外,但他依然努力宣揚革命訊
年,南洋華僑捐款港幣五百多萬。 息,令華僑鼎力贊助,終令革命成功。

4. 建立中華民國
同盟會發動 11 次武裝革命而成功;辛亥革 由此可見,孫文一直參與策劃革命,又憑
命後群龍無首,孫文眾望所歸而為臨時大 其威望,免革命陣營分裂。而且,不惜名
總統,其後又將總統之位讓予袁世凱。 位,讓袁世凱成為總統,令民國得以建
立。

37
只作教育用途 不得翻印買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