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十二课提纲

上师课前开示
1、麦彭仁波切引用“菟丝草”这一比喻作了说明,教诫我们一定要分开
胜义量和世俗量,否则自己的心识也会变成菟丝草一样。
2、依靠胜义量得出来的结论,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实相;依靠世俗量
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众生在世俗中见闻觉知的现相。
3、在学习《中观庄严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两种量分开,因为二量
各自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依靠世俗量根本无法得出胜义量的结
论,依靠胜义量也不可能得出世俗量的结论,所以,绝对不能将这两个量混为
一谈。否则,将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互相错乱,闻思中观也就起不到任何
作用了。如果我们将二量的界限区分得非常清楚,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也
是分开理解,那么抉择任何一个法也会非常容易。
4、依靠世俗量抉择世俗法时,主要依靠《释量论》、《俱舍论》等论典 ;
而以胜义量抉择万法真相时,则依靠《中观六论》等论典。如果用《阿含经》
来解释般若空性,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阿含经》和《俱舍论》主要是抉择
世俗法的论典,依靠它们根本无法解释、衡量般若空性的究竟含义。反之,用
般若空性的教义抉择因明、《俱舍论》、《阿含经》、《毗奈耶经》的话,也
是根本行不通的。
5、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的内容比较深,不管你的智慧如何,只是看一
两遍、听一两遍肯定是不行的。因此,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利用比较多的
时间反反复复地看、认认真真地思维,首先了知文字所表达的字面含义,然后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挥,这样是非常好的。
6、因为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非常深奥,其中的任何一句话,如果没有运
用很多语言来解释,根本挖掘不出其中甚深的意义。
7、麦彭仁波切间接地讲到:即使在名言中详细观察也不会有成为胜义量
的过失,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

一、中观派未否认显现亦未承认有实法
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
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1、中观未否认显现
1)对于眼前各种各样的显现——瓶子、柱子、鲜花、佛像等,一概否认或
者遮破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世俗中,所有的见闻觉知、前世今生等可以承
认,即使中观派也不会遮破这些显现。
2)教证:《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中说:破显现的中观
派何处也无有。
3)破疑:如果一切都空的话,是不是连世俗法也空了?现在汉传佛教的个
别大德也是如此,既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万法皆空”,那因
果是不是也空了?前世后世是不是也空了?现在的见闻觉知是不是已经全盘否
定了?这样的话,整个世界不是已经毁灭了吗?
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否认见闻觉
知等一切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然,中观应成派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抉择中
观见解时,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但在后得位时,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的
那样,因果等世俗法都可以成立,《入中论》当中对此也未作遮破中观自续派
更不用说,对于显现是根本不破的。
4)荣敦大师观点:现在的见闻觉知的显现部分,即使胜义中也是不破的,
因为遮破的理证不存在之故。
麦彭仁波切以及其他大德并不承认:在胜义中,不被遮破的法一丝一毫也不
存在,一概否认;世俗当中,以胜义量遮破世俗的显现根本毫无必要。
2、承许自性成实的中观不存在
1)所谓的中观,根本不承认实有的法。
2)中观自续派实有的答复:无有这一过失。因为中观自续派最究竟的观点实际
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他暂时抉择的“胜义中单空、世俗中自相存在”的
观点,并不是中观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因此,从究竟而言,即使中观自续派也
根本不承认实有之法。

二、因智慧不同对胜义的抉择有差异
然而根据证悟二谛圆融双运的智力不同,致使抉择胜义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1、中观应成派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显宗一般分四大宗派,按照宁玛巴的观
点,可以分为九乘宗派。那么,这些宗派的高低如何安立呢?并不是从世俗角
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
来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一层层
上来时,他们对二谛圆融的见解也是越来越高。由于中观应成派对二谛圆融的
见解最高,因此将其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
2、间接说明宗派高低是从抉择胜义角度安立
并非如同后译派个别论师所说的那样:在见解上,声闻缘觉与菩萨没有任何差
别;但在行为和修行上,二种资粮圆不圆满或具不具足方便方法等方面有很大
差别,所以小乘的宗派低一点,然后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对于这种说法,麦彭
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宗派、续部的高低并不是从世俗资粮圆不圆
满等方面安立的,而是从智慧见解方面安立的。
不管是创始人还是修行人,由于对证悟二谛双运的智慧力量不同,因此出现了
小乘到中观应成派之间的种种差别。

三、以名言无法抉择宗派高低
除此之外,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根本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1、原因:中观宗就有种种名言安立(略)
广说---比如中观派,随世间共称安立的称为世间共称中观;随唯识观点安立的
称为瑜伽行中观;随经部观点安立的称为经部中观;还有名言随有部观点安立
的中观。这样一来,如果宗派的高低以名言安立的话,因为月称菩萨和龙猛菩
萨是随世间共称来安立名言,那中观应成派应该是最低的,唯识宗则是最高的,
然后是经部宗、有部宗。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2、麦彭仁波切教言:各宗派高低的差别,最关键就是在证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
不同。
3、证悟者、高僧大德也是从证悟实相大圆满方面观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弘
法事业很广大,所以非常了不起。而是从他是否真正证悟大圆满的究竟实相来
观察,如果确实已经证悟,不管什么人都是值得敬仰的。)
4、境界宗派高低都是从证悟空性角度安立。

四、一般无需加胜义世俗的鉴别
例如,“瓶子无自性、是空性”这一句话,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加上胜义的鉴别,
但作为精通宗派与名言的智者,从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中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
是从观察胜义的角度而言的,
1、对于精通名言和宗派的人而言,根本没必要再三强调:胜义中瓶子不存在、
世俗中瓶子存在。
又能明白“瓶子以量成立及自相成立”也是指的名言,不至于生起相互错乱的
愚痴之念。
1、精通者与非精通者:对不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而言,恐怕会出现这种错误的
愚痴之念。但对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来讲,根本不会有相互错乱的念头。
2、格鲁派将胜义量和世俗量错乱:格鲁派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如果“瓶子以
瓶子空”的话,担心名言中的瓶子也不存在了,所以说“瓶子以瓶子不空”,
以此来建立名言法;又说“瓶子以实有空”,以此来建立胜义法。他们认为:
没有说“实有空”,恐怕胜义中瓶子已经存在了,因此加上实有的鉴别。所
以,“瓶子以瓶子不空”,是从名言量角度来讲;“瓶子以实有空”,则是从
胜义量的角度而言。他们已经将胜义量和世俗量完全错乱了。这样一来,对后
来学习中观的各位修行人而言,也是非常困难的。
3、宁玛派认为不必加此区分:一般来讲,按照前译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瓶子空性”,肯定是说胜义中空,不可能理解成名
言中瓶子空;而“瓶子不空”,肯定是指世俗中不空,也不可能理解成胜义中
瓶子不空。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知道。
4、有特别必要可以加鉴别,一般没有必要加: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说:如果
有一些特别的必要,加上鉴别也是不矛盾的,但一般来讲,没必要加上这些鉴
别。只要对中观二谛稍微有一点概念的人,一听到所谓的“瓶子空”、“瓶子
不空”,就会马上知道:“空”肯定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不空”肯定是从
名言角度来讲的。根本不会出现互相错乱的现象。
相反,那些被表面词句所迷惑的咬文嚼字、持乌鸦禁行之人,一门心思放
在常常耽著的词句上,
1、持乌鸦禁行:《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有类似的词句,有些人被表面的词句所
迷惑,非常担心在文字上出现问题、受到太过,于是一味守持乌鸦的禁行。乌
鸦一般非常害怕荆棘刺伤它的脚,经常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十分小心谨
慎。
2、空与不空的例子: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说“空”的话,可能不行,
因为名言中存在的缘故,于是说“不空”;但说“不空”也不行,因为胜义中
应该是空的缘故,然后又“空”。因此,就像持乌鸦禁行一般,“瓶子以瓶子
不空,瓶子以实有空”,不断地在词句上重复。
3、原因:有智慧的人来讲,只要直接说“瓶子空”、“瓶子不空”就可以了,
根本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这种风格解释起来非常方便。因为对没有智慧的人
来讲,无论对他如何宣讲也根本不懂;对没必要添枝加叶地增添许多词句。
五、词句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
其实涉及多种意义、人们共称的所有词句,没有一个是决定不观待特定意义而
专门表达一法的。
1、对于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些词句,如“成实”、“佛陀”、“声闻”、“缘
觉”等,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其涉及面是非常广
的。

例如,一说到“成实”,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经得起胜义观察而成立的意义,
1、小乘和大乘认为的成实不同: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成实,大乘唯
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
2、其他解释:我们可以将成和实分开解释,从“实”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胜
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从“成”的角度来讲,可以解释为以名言量成立或
者以胜义量成立。
3、不能说成实就是胜义量:不一定这样。在不同的场合中如此宣说,也未尝不
可。否则,“瓶子的本体不空,以成实来空”,认为依靠所谓的“成实”就可
以一网打尽,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但实际上,对“成实”详详细细分析时,
它的涉及面是相当广的。
实际上所谓的“实”也可以理解为二谛,
1、世俗谛解释: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因此,眼
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
2、胜义谛解释:因为“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
的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
所谓的“成”如果仅从字面来考虑,没有理由不会理解为名言(,如此说来,
成实应为经得起二谛观察之义)。
1、精通宗派者无需加鉴别:这样一来,“瓶子的成实不成立”、“瓶子没有成
实”、“瓶子的本体以成实来空”等等,这类词句只是多此一举而已。所谓的
“成实”,并非全部是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意思,它的意义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某些添加的鉴别并非完全能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误解,
1、加胜义鉴别不一定是件好事:所以,加上胜义等鉴别不一定会遣除别人所有
的迷惑,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有些人来讲,你说“胜义中不存在”
或者“成实的法不存在”时,反而会误解成其他含义,因此,加上鉴别不一定
是件好事。
2、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宗喀巴大师在《中观根本慧论释·理证海》中说: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都需
要加胜义的鉴别,这一点非常重要。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对此观点破斥说:“自续派论许所破,加成实等
之鉴别,然就观察胜义言,加此鉴别有何用?”中观自续派的确是经常加上胜义
等鉴别,但从中观应成派抉择胜义的角度而言,加上此种鉴别又有什么必要
呢?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因此根据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确定名言、
根据当时的语言场合来理解是最好的。
遵照印度诸大论典的格调来解说极为妥善
1、印度各种各样的论典当中,所运用的语言非常甚深,根本不
会咬文嚼字、依靠种种词句来断除各种增益。
2、加许多鉴别:1)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说:“不不不……
我今天想出去;不是不是……想出去也不是这个目的,出去是指到
县上去;到县上去,也不是要干坏事……”小小的语言依靠很多分
别念来装饰,这样没有必要。
2)在藏地,尤其喜欢因明的个别论师,担心的事情特别多:这
样说会不会有很多太过?名言中存在不行,胜义中存在也不行,应
该怎么办呢?于是加上很多很多的鉴别。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必要,
应该像印度的月称论师等大德那样来解释是最好的。
为了帮助理解附加鉴别也不矛盾,
如果对理解非常有帮助的话,加上胜义或者成实的鉴别也未尝不可,
没有什么矛盾。
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
1、语言是表达想法的:实际上,每个人内心的想法都可以通过
语言来表达。比如心里生起嗔心,在说话的时候,所谓的嗔心可以
从中表现出来;或者,心情比较高兴,这种高兴的意乐也可以通过
语言表达出来。
2、《释量论》中也说:所有的语言实际是人的意乐的一种果法。
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比较诚实的人,通过他的话语,就可
以了知他内心的想法。因此,如果对理解有帮助,加上鉴别也是非
常必要的。
六、总结
因此,所有论典中对成实与自相成立等均无有差别地予以遮破。
1、实际上,“成实”和“自相成立”的意义相同。
比如人们说瓶子成实,也就是指名言中的瓶子实有存在;人们说自
相成立,也是指名言中的瓶子自相成立。
2、他宗:认为两者差别很大
有些高僧大德认为瓶子的实有不能成立,如果这一点成立,就
已经变成胜义中实有成立了;而瓶子的自相成立可以承认,因为这
是名言中的自相成立。他们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并
且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进行宣说。
3、自宗:一个含义
麦彭仁波切说:根本没有这种必要,“成实”和“自相成立”
其实是一个含义。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
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而讲说一些分清差别之类的言词无非是为了不让众生感到迷惑不解。
1、说有差别的是因为密义:1)在世俗中建立的、2)不让众生迷惑

2、胜义世俗差别:有时候对此二者一并破除,这是在胜义中遮破的;
有时候对此二者以具有差别的方式建立,这是在世俗中建立的。
3、目的:就是为了使众生不要沉溺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应该头
脑清醒地了知中观真实了义的见解。
每一正量都有一个衡量方式的要点,
1、二量都有衡量的要点:
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
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
2、具体要点:如果是在胜义中,依靠中观应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
共四大因进行驳斥时,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现量、比
量等成立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如果对此不作辨别,只凭措词语调来分析宗派那实在是太荒唐了
1、如果将中观自续派的所有观点都加上鉴别等,并以这种词句区分
宗派,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2、例子:对于“胜义中成实不存在、世俗中瓶子以瓶子的自相成
立”等观点,格鲁派的高僧大德章嘉国师在他的道歌中,严厉谴责
自宗的个别论师:加上这种成实的鉴别是不合理的。麦彭仁波切在
解释章嘉国师道歌的讲义当中说,这种观点与自宗完全相同。
所以,在辨别后得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1、抉择根本慧时二量不做区分: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过程中,对胜
义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区分的,就像《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
中所讲的一样。
2、后得位做区分:但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必须有序地分析胜义量和
世俗量所得出来的法。
3、胜义量:依靠胜义量——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
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
样,这就是胜义量的作用。
4、世俗量:在世俗量面前,中观派对于因明中所承认的现量、比量
也全部承认。所以,在抉择后得时,千万不能把这两种量混杂在一
起,一定要分析清楚。
否则,仅仅分析名言似乎也成了观察胜义的话,那么承许说入大乘的补特伽罗
有成佛也好像变为承认胜义中存在了,
1、只是观察就成了胜义谛有极大过失(破后译派)
如果对名言法稍微观察就变成胜义量的话,名言中说,入大乘
时,补特伽罗可以成佛,这一点是不是成为胜义谛了?这是非常可
笑的事情。或者,对瓶子的颜色、形状、质量等稍微观察时,是不
是变成胜义量了?而且在名言中,补特伽罗首先积累资粮、发菩提
心,最后获得佛果,如果这也变成胜义谛的话,那对一切万法都不
敢观察了。这种局面是非常可怕的!
千万不要这样承认!对于一切万法通过金刚屑因等胜义量进行
推理时,万法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胜义谛。但以世俗量观
察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依靠世俗量来观察,某法的颜色什么
样、形状什么样、质量什么样,以自己的分别念依靠现量、比量继
续观察时,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也不会变成胜义谛。
甚至说“世俗谛”也会面临着需要犹豫不决的险隘,
有些人认为:既然“谛”是真实义的意思,那不应该说“世俗
谛”,因为世俗 ß 本来是假的。有位道友也问:“谛是真实的意思,
那世俗谛不能说,只能说世俗吧?”麦彭仁波切已经对这位道友作
了授记:你没必要特别害怕,认为一观察就变成胜义谛。一般智慧
没有得以究竟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顾虑得特别多。
就连道果、宗派也难以启齿了。
比如说五道有资粮道、加行道等等,对这些不能观察,不然已
经变成胜义谛了;果位的功德当中,本来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
共法等,对这些一观察、分析,会不会也变成胜义谛了?本来显宗
有三种宗派、四种宗派,对这些宗派一分析是不是全部变成胜义谛
了?然后,将所有的五道十地、果位、宗派的安立全部抹杀,这是
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最关键就是要看:到底用胜义量观察还是用世俗量观察 ?
如果以胜义量来观察,万法都不能成立;以世俗量来观察,万法都
可以成立,这种观察也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