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结构性整骨

如何真正理解整骨医学 原创 Jimmy Zhao 康复小部落 2023-04-03 12:00 发表于湖北


“整骨是一门科学。”
1、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使结构发生改变。
2、整骨结束不代表功能障碍解除,整骨结束是身体自愈的开始。调整关节结构时重要的不
是将骨骼推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整骨更强调通过整骨师的操作,给患者大脑传递正确的信
息。
3、所有骨的运动都是以近端骨为参照点,所以测试单块骨的活动时,一般会固定其近端骨。
4、测试骨的活动时,整骨师的手一定要放松,才能准确地感受到活动的难易程度及软组织
的张力变化。
5、足踝有问题,一定是先解决足踝的问题。
6、整骨医学将更容易活动的方向定义为功能障碍(Dysfunction)。
7、功能障碍不一定会有形态学改变,轻度的功能障碍身体会通过代偿保持形态不变,失代
偿时就会导致形态学改变,因此出现形态学改变时,病情往往相对比较严重。
8、测试骨的活动时,一定要和健侧肢体作比较,但健侧(无症状的一侧)不一定就是正常
的。
9、做功能测试时,不仅仅是感受活动的幅度大小,还要感受活动的难易程度、软组织的张
力变化及活动到末端的感觉,同时测试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或不适。
10、整骨不要急于发力,调整骨结构发力之前,必须反复确认力是否能够精准地传导至需
要调整的地方。
11、整骨不要一味追求thrust时的响声,整骨师真正的目的是给予患者正确的感觉输入。
12、整骨技术的基本步骤: 1.患者体位;2.整骨师体位;3.触摸需要评估的结构;4.运
动测试评估; 5.调整技术应用; 6.运动测试复查。
13、调整技术一般步骤:1.牵引打开关节间隙;2.活动到终末端;3.thrust技术。
13、thrust技术核心要领是:快速、低幅。
14、调整时尽量将患者需要调整的部位接近整骨师的身体,这样可以更容易、更有效地发
力。
15、施展整骨调整技术时,首先应保证整骨师自己身体的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力。
16、人体是一个整体,过度关注整体,往往会忽略局部细节,过度在意细节,又难以顾全
整体。作为整骨师,一定要兼顾整体与局部。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整骨师必备的
本领。
17、骨的功能测试一般要固定近端骨,活动测试骨,比较难易程度,我们把更容易活动的
方向定义为dysfunction。
18、进行thrust技术时,患者应保持放松,一般在患者呼气末或者咳嗽后施展。
19、整骨医学中把骶髂关节以上称为身体上部,把骶髂关节以下称为身体下部。
20、对于有禁忌症的患者,我们可以采取“反复同向关节松动技术”,或者采取“肌肉能
量技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21、调整关节时,借助长杠杆会更省力,但长杠杆适用于广泛的调整。如果针对某个关节
调整时,必须利用短杠杆,把力集中在需要调整的位置。
22、调整脊柱前,最重要的是关键点摆位,摆位标准后整骨师就能够轻松精准的把力传导
至目标关节面。摆位标准的表现是:1.患者身体能够保持稳定;2.目标关节面与床面垂直。
23、每次调整只针对当前的评估结果,有的患者可能今天与昨天的评估结果不同。
24、关节复位是整骨医学最大的误区,不要追求“咔擦”响声。理解透彻三亚系模型(被
动系统、主动系统、神经调控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25、整骨技术的基本步骤:1.患者体位;2.整骨师体位;3.触摸需要评估的结构;4.运动测
试评估;5.调整技术应用;6.运动测试复查。

脊柱精准定位分析和触诊技巧
一、颈椎:
1、枕外隆突的触诊
受检者坐位。检查者用手掌轻轻压迫受检者的枕骨,选择最突出的隆起部位即为枕外隆突

2、上项线触诊
检查者将手指按在枕外隆突的位置,由此确认像缓坡般向左右延伸的隆起线。此线即为上
项线。

3、下项线的触诊
确认上项线后,轻轻伸展受检者的颈部,以使斜方肌上部纤维及头夹肌相对松弛。在距离
上项线下方约一横指的位置可以触及一隆起线,此线即为下项线。向外延伸至乳突。
4、寰椎横突的触诊
受检者坐位。轻轻压迫受检者的乳突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即可触及小的突起,此处即为
寰椎横突。用力压迫会引起疼痛,因此触诊时务必轻柔。

5、第2颈椎棘突触诊
确认枕外隆突的位置后,检查者的手指直接向第7颈椎棘突方向滑动,同时轻轻地压迫,最
先感觉到的隆起即为第二颈椎棘突。

6、第7颈椎棘突触诊
受检者坐位,颈部屈曲至最大限度,最突出的隆起即为第7颈椎棘突。有少数人在颈部屈曲
时,其它椎体也会呈现同样程度的突起,因此难以判别是否第七颈椎棘突。此时应以第一
肋的高度为基准找出第一胸椎棘突,再往上数。

6-1、颈部旋转确认第7颈椎棘突
两手指夹住第七颈椎棘突,受检者分别在颈椎伸展位(面部朝上)和屈曲位(面部朝下)
做颈椎旋转的动作。面向上方旋转时主要为环枢椎运动,第7颈椎棘突不会移动。

面向下方旋转时主要为椎间关节运动,第7颈椎棘突会发生移动。

7、第6颈椎棘突的触诊
确认第七颈椎棘突位置后,触诊位于上方一横指的第6颈椎棘突。
8、第3到5颈椎棘突的触诊
触诊第三至第五颈椎棘突时,先让受检者颈部轻微伸展以松弛项韧带。由于这几节颈椎的
棘突比其他颈椎棘突短,因此手指要更深一些。从第二颈椎棘突依次向尾侧触诊,或从第
六颈椎棘突依次向头侧触诊。

9、项韧带的触诊
受检者颈部轻微伸展位,以减轻项韧带的紧绷感。检查者将手指放在颈椎棘突上(3-5颈椎
棘突附近较容易触诊),接着让受检者进行颈部的屈曲运动,此时即可触及连接于棘突之
间的项韧带随之紧绷的状态。
二、胸椎触诊
1、上位胸椎棘突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检查者屈曲受检者颈部,确认第七颈椎棘突后,以每次触诊一个棘突方式
往远端触诊。

2、第2胸椎棘突确认
找到受检者两侧肩胛上角的位置后,检查者触诊其连线是否通过T2棘突与T1棘突之间。

3、第7胸椎棘突确认
受检者俯卧位,确认受检者两侧肩胛骨下角的位置后,触诊其连线是否通过T7棘突与T8棘
突之间。
三、腰椎触诊
1、第4-5腰椎棘突的触诊受检者俯卧位,左右髂嵴最高点连线为Jocoby线,该线经过第四
腰椎棘突下,上方即为第4腰椎棘突,往下一个棘突即为第五腰椎棘突。

2、第1-3腰椎棘突触诊
确认第4腰椎棘突后,往上数棘突即可。

3、小关节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将手指压迫第四腰椎棘突下部外侧约一横指的位置,以确定第五腰椎乳突
在第五腰椎乳突稍内侧的位置可以触及小关节。
4、腰部多裂肌触诊
(1)L1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0°伸展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1棘突与髂后上棘的连线。在此过
程中以使髂后上棘笔直地远离L1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体位,检
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2)L2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0°伸展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2棘突与骶髂关节上部的连线。在
此过程中以使骶髂关节上部笔直地远离L2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
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3)L3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45°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3棘突与骶髂关节下部的连线。在
此过程中以使骶髂关节下部笔直地远离L3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
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4)L4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90°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4棘突与骶骨背面外侧部的连线。
在此过程中以使骶骨下外侧部笔直地远离L4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
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5)L5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90°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5棘突与骶正中嵴外侧部的连线。
在此过程中以使骶正中嵴外侧部笔直地远离L5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
来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5、腰方肌触诊
受检者侧卧位,沿着12肋下缘向后下方移动进行触诊,然后让受检者反复上提骨盆,以触
诊随着运动而收缩的腰方肌。如果此时若先用另一只手下压受检者被触诊侧的骨盆,则更
容易触及腰方肌的收缩。

四、骶椎触诊
1、S2棘突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找到两侧髂后上棘位置连线,触诊位于该连线上的S2棘突。图中左手拇指
为S1棘突,右手拇指为S2棘突。
足踝整骨培训笔记
“足踝功能障碍一定是优先处理。”
一、足踝骨的构成及触摸定位:
足部共有26块骨(手部27块)。

1、内踝与外踝(胫腓骨远端)
触摸比较容易。矢状面看,外踝比内踝靠下1cm,靠后1cm。内外踝构成踝夹。
2、距骨
位于踝夹。手指沿着胫骨前端向下滑,出现阻挡感的位置就是距骨。
3、跟骨
4、舟骨(内侧纵弓的顶点)
在内踝正下方处慢慢向前滑动,感觉到像山一样突出来的地方就是舟骨。

5、骰骨(外侧纵弓的顶点)
在脚的外侧沿着第五跖骨慢慢向后滑动,摸到凸出来的地方是第五跖骨的基底部,然后突
然凹进去的地方就是骰骨。
6、楔骨*3(横弓的顶点是中间楔骨)
一手固定第一跖骨,另一手向后探索,双手尝试做跖骨与楔骨上下相对滑动,当感觉到明
显滑动时,近端手的位置就是第一楔骨。另外两个楔骨也可按此方法触摸。

7、跖骨*5,趾骨*14
8、跗横关节和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
跗横关节由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联合构成,呈“S”形。
Lisfranc关节即楔骨、骰骨与跖骨构成的关节。
二、踝关节运动:
内收:足尖朝向内。
外展:足尖朝向外。
旋前:脚底朝向外。
旋后:脚底朝向内。
(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类比手的运动会更容易理解。)
跖屈:足背远离小腿。
背伸:足背靠近小腿。
内收必定伴随着旋后和跖屈,足处于内翻。
外展必定伴随着旋前和背伸,足处于外翻。
跟骨内翻。
跟骨外翻。
距骨,踝关节背屈时踝夹打开,距骨后移,踝关节此时最稳定。
跖屈时距骨前移(此时胫距关节不稳定,最容易扭伤,拉伤外侧韧带)。
舟骨:只能内旋,活动时靠近中线。
(是以人体中线为参考,不是足中线。)
骰骨:只能外旋,活动时远离中线。

三、足踝评估与调整:
评估前足和后足时,患者采取仰卧位体位;
评估中足(舟骨、骰骨和楔骨)时,患者俯卧位屈膝90°;
评估时踝关节均处于中立位即90°位。
挥鞭技术: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45°,操作者拇指叠加在需要调整的骨的底面,挤压组织
至临界点,在向上方向施展thrust技术。
(力量沿小腿力线,注意力量来自于伸肘的力量,而不是利用体重去压)
环抱技术: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中指掌侧贴在要调整骨的背面,向下牵拉慢慢寻找
临界点,操作者向自身后方发力施展thrust,以中指带动目标骨向下。
(力量朝向操作者胸骨方向,注意力量来自于屈肘的力量,而不是利用体重向后牵拉)
1、外踝:
评估体位:仰卧屈髋屈膝,患者足底置于整骨师腿上,保证踝处于自然站立位。
评估方法:以拇指和食指捏住外踝前后方,从中立位开始,分别向前方以及后方推拉外踝
若外踝向后更容易:患者俯卧,距骨紧贴床沿,操作者一手垫在胫骨远端与床面之间,另
一手鱼际将外踝向前推,末端thrust。
(注意用大腿辅助将患者踝关节稳定在中立位90°,背屈踝夹张力过大不易调整,跖屈踝夹
张力太小不稳定操作不安全)
若外踝向前更容易:患者仰卧,操作同上。
2、距骨:
评估体位:同外踝评估。
评估方法:一手锁住距骨,一手握住胫骨,分别向前向后两个方向推(拉)胫骨。
若胫骨更容易向后,则代表距骨更容易向前:操作者一手中指置于距骨上面,拇指置于足
底,将踝关节固定于稍背屈位,另一手托住跟骨,向下牵拉慢慢找到临界点,向操作者后
方施展thrust(朝操作者胸骨方向,熟练后可略带向下的力),以中指带动距骨向下。
主要目的是拉开距骨与胫骨的间隙,利用组织张力使距骨自动回弹复位。
若胫骨更容易向前,则代表距骨更容易向后:操作同上,不同的是要将踝关节固定于稍跖
屈位。熟练后可略带向上的力。
3、跟骨:
评估体位:患者仰卧位。
评估方法:操作者一手托住跟骨,一手握在距骨前方,分别在跟骨内侧面和外侧面施加推
力,使跟骨进行外翻和内翻运动。
若跟骨内翻更容易:患者足伸出治疗床外,踝内面向上,操作者利用大腿内侧背屈足踝,
一手固定胫骨远端,一手置于足跟,“向下”挤压达到最大张力,thrust使踝外翻。
若跟骨外翻更容易:患者足伸出治疗床外,踝外面向上,操作同上。
4、骰骨:
评估体位:患者俯卧位屈膝90°,操作者站在患侧下肢的对侧。
评估方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后足,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骰骨上下两面,做外旋测试。
若骰骨很容易外旋:采用挥鞭技术,接触点在骰骨底面内侧(靠近舟骨的一侧)。
5、舟骨:
评估体位:患者俯卧位屈膝90°,操作者站在患侧下肢的同侧。
评估方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后足,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舟骨上下两面,做内旋测试。
若舟骨很容易内旋:采用挥鞭技术,接触点在舟骨底面外侧(靠近骰骨的一侧)。
(因为挥鞭技术调整舟骨内旋障碍时不易发力,所以经常采用环抱技术进行调整。)

6、楔骨:
评估体位:患者俯卧位,屈膝90°。
评估方法:一手固定舟骨,一手拇指与食指捏住楔骨上下骨面,进行向上及向下的评估。
若楔骨更容易向上:环保技术,接触点在楔骨近端。
楔骨更容易向下:挥鞭技术,接触点在楔骨底面。
7、跖骨:
评估体位:患者仰卧位。
评估方法:一手固定中足,一手拇指与食指捏住跖骨上下骨面,进行向上及向下的评估。
第1、2、3跖骨调整方法同楔骨。
(由于4、5跖骨比较靠近外侧又比较小,因此用上面的方法调整比较困难。)
调整4、5跖骨时病人仰卧位,治疗师背对病人坐在障碍侧的尾端,并将病人障碍侧腿放在
治疗师腿上。
若4、5跖骨更容易向上:操作者近端手豌豆骨放在第五跖骨基底部背侧,远端手豌豆骨放
在第五跖骨头的掌侧,然后近端手向下用力,同时远端手向上用力,找到障碍点后两手突
然相对发力做thrust。
(利用的是剪切力,靠胸肌发力)
若4、5跖骨更容易向下:操作者改变手豌豆骨的接触点即可,操作同上。
四、软组织技术:
1、跗横关节:
患者俯卧位屈膝90°,操作者一手握后足,一手握中足,做挤压、分离、扭转。
(固定要牢固,动作要慢,力度要渗透,末端维持20-30秒。)
2、lisfrank关节:
操作同上,操作者一手握中足,一手握前足。
3、韧带:
最容易损伤的韧带是位于踝关节外侧的韧带:后距腓韧带、跟腓韧带、前距腓韧带。
一手活动踝关节使目标韧带从紧张到放松,同时另一手沿外踝划半圈,划圈时要经过目标
韧带的附着点。(力度要渗透到韧带,操作过程中会产生疼痛)
跟腓韧带,紧张位:旋后

前距腓韧带,紧张位:跖屈、内收、旋后
后距腓韧带,紧张位:背屈、内收

【膝关节】整骨培训总结
一、胫骨前移/后移:
1、评估:患者仰卧位屈膝90°,整骨师固定患者足部于床面,推拉患者胫骨(类似于抽屉
试验)。
2、若向前更容易:整骨师将患者膝关节由屈到伸活动到最大角度,然后给予轴向牵引;远
端手固定患者小腿远端;近端手向下按压胫骨粗隆,使胫骨后移至最大范围,然后
thrust。
3、若向后更容易:整骨师近端手置于患者患侧膝关节腘窝;远端手屈曲患者膝关节到最大
远端手thrust(利用了杠杆力量)。
二、胫骨内旋/外旋:
1、评估: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90°,整骨师一手于关节面处固定触诊,一手内外旋患者胫
骨。
2、若内旋更容易:整骨师边伸直边外旋患者膝关节,终末给予轴向牵引。
3、若外旋更容易:整骨师边屈曲边内旋患者膝关节,末端thrust。
三、腓骨小头前移/后移:
1、评估:患者仰卧位屈膝90°,整骨师固定患者足部于床面,轻度内旋膝关节,推拉腓骨
小头。
2、若更容易向前: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并稍内旋,整骨师一手大小鱼际卡住患者腓骨
小头,垂直床面向下活动腓骨小头到极限,然后thrust。
3、若更容易向后: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并外旋,整骨师近端手第二掌指关节固定患者
腓骨小头,远端手外旋屈曲膝关节到最大范围,然后thrust(腓骨头后端被卡住,膝关节外
旋屈曲时,腓骨小头会相对向前运动)。
四、膝关节内收/外展:
1、评估: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微屈,整骨师双腿固定患者小腿末端,双手分别置于膝关节
内外侧关节间隙处,向内、向外分别推膝关节,使膝关节产生外展和内收活动。
2、向内推更容易(即膝关节外展更容易):摆位同评估,向外推使膝关节内收达到最大范
围,末端thrust。
3、向外推更容易(即膝关节内收更容易):摆位同评估,向内推使膝关节外展达到最大范
围,末端thrust。
五、胫骨内移/外移:
1、评估: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微屈,整骨师双腿固定患者小腿末端,双手分别置于膝关节
内外侧大腿与小腿处(尽量靠近关节面),给予股骨和胫骨剪切力,使胫骨相对于股骨产
生内移或外移。
2、胫骨更容易内移:整骨师一手固定股骨外侧,另一手于胫骨内侧向外推,使胫骨外移至
最大范围,然后thrust。
3、胫骨更容易外移:整骨师一手固定股骨内侧,另一手于胫骨外侧向内推,使胫骨内移至
最大范围,然后thrust。
六、内收外展与内移外移同时存在:
1、评估:同前。
2、调整:内收/外展决定施力的方向,内移/外移决定施力的位置。
七、半月板的评估:
俯卧屈膝90°,一手于腘窝处稳定膝关节,一手于足底轴向给予膝关节压力。
若内旋膝关节时出现疼痛,则可能内侧半月板后角或外侧半月板前角撕裂(再屈曲膝关节
仍存在疼痛,则损伤的为内侧半月板后角;若伸直膝关节,仍疼痛,则损伤的为外侧半月
板前角)
若外旋膝关节时出现疼痛,则可能外侧半月板后角或内侧半月板前角撕裂(再屈曲膝关节
仍存在疼痛,则损伤的为外侧半月板后角;若伸直膝关节,仍疼痛,则损伤的为内侧半月
板前角)

表格记忆法
轴向加压(起始位:俯卧膝关节屈曲 屈曲(45°) 伸展(45°)
90°)
内旋 内后半月板损伤 外前半月板损伤
外旋 外后半月板损伤 内前半月板损伤

八、膝关节深部筋膜放松:
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治疗师双手分别置于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尽量靠近关节面),
两手向相反方向旋转(“拧毛巾”);
从皮肤层开始,边转力度边向下渗透,直至骨关节,末端停留20-30s,然后再反方向旋转
注意速度要慢,力度要渗透。

膝关节整骨笔记(补充)
“整骨完成是身体自愈的开始。”
1.半月板损伤部位评估:
内旋测内后半月板(屈时加重)、外前半月板(伸时加重);
外旋测外后半月板(屈时加重)、内前半月板(伸时加重)。
2.半月板损伤部位解压放松?
内侧损伤向内推,使膝关节做外翻运动,内侧间隙打开;
外侧损伤向外推,使膝关节做内翻运动,外侧间隙打开;
内旋时测出的损伤,放松时就让膝关节外旋;
外旋时测出的损伤,放松时就让膝关节内旋。
半月板的评估与治疗,记忆可以按下表记忆:
轴向加压(起始位:俯卧膝关节屈曲 屈曲(45°) 伸展(45°)
90°)
内旋(治疗时向外旋) 内后(向内推,外 外前(向外推,外旋)
旋)
外旋(治疗时向外旋) 外后(向外推,内 内前(向内推,内旋)
旋)

3.膝关节深部筋膜放松:
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治疗师双手分别置于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尽量靠近关节面),
两手向相反方向旋转(“拧毛巾”);
从皮肤层开始,边转力度边向下渗透,直至骨关节,末端停留20-30s,然后再反方向旋转
注意速度要慢,力度要渗透。
4.肌肉能量技术:
不适宜做整骨手法的患者,调整时可采用肌肉能量技术。
例如,膝关节外旋功能障碍,如果做整骨,则需做屈曲内旋的Thrust;如果利用肌肉能量
技术,则将膝关节处于最大内旋位,做外旋方向的等长收缩5s,患者放松时,将膝关节继
续内旋至更大幅度,再做等长收缩5s,如此循环3-5次。

【髂骨】整骨培训笔记
“骶髂关节在人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髂骨运动有旋前和旋后两种,其运动轴为S2水平轴。
2.髂骨运动时,骨盆各部分运动如下表:
髂骨旋前 髂骨旋后
髂前上棘 下、外、前 与前相反
耻骨支 下
髋关节 下(生理性长腿)

髂后上棘 上、内、后
坐骨结节 上、内、后

骨盆上口 变大
骨盆下口 变小

3.髂骨相关评估及调整如下图所示:
(后台回复“髂骨整骨”,可获得高清版思维导图)

4.其他相关内容
(1)髂肌放松技术:
①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
②治疗师一手的手指沿患者髂前上棘缓慢地向下(可朝稍往外的方向)触及髂窝内髂肌
(可配合患者呼吸慢慢渗透,呼气末时向下渗透),另一手环抱患者大腿,朝各个方向伸
展髋关节,牵伸髂肌,触摸髂肌的手指感受髂肌的张力。
(2)骨盆放松技术(耻骨联合分离回弹技术):
①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用最大力量夹治疗师拳头,充分收缩内收肌。
②治疗师双手拉住患者对侧膝盖外侧,腹部抵住患者同侧膝盖,患者用最大力量打开双腿
充分激活外展肌。
③患者再次最大力量内收,治疗师快速撤手。
此手法施展成功的表现是:患者下肢出现惯性内收,紧接着出现保护性外展动作。

如何利用MET技术解决髂骨旋前或旋后的功能障碍?
“建议:不能‘硬’来的时候,要用点‘软’技术。”
对于无法耐受thrust技术或有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如果发现髂骨有旋前或旋后功能障碍,我
们可以利用MET技术。
当然,第一步还是先要评估。临床上评估髂骨旋前和旋后的功能,常采用downing测试。
Downing测试主要是利用髋关节周围韧带将整骨师作用在患者下肢的力量传导至髂骨,使
患者髂骨发生旋前和旋后动作,进而使测试腿出现短暂性伸长或缩短。通过比较下肢长度
变化的程度,判断患者髂骨是旋前功能障碍还是旋后功能障碍。因为测试时施加的力量需
要通过髋关节传导,所以downing测试之前,应先做4字实验。4字试验阴性,downing测试
的结果才有意义。关于downing测试和髂骨整骨的内容,可以后台回复“髂骨整骨”获取详
细资料,或者直接点击传送门。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如何利用肌肉能量技术(MET)解决
髂骨旋前或旋后功能障碍。
1、前髂(髂骨旋前功能障碍):方法一:侧卧位:①关键点摆位。②整骨师两只手的前臂
分别抵住髂嵴和坐骨结节,手指交叉。一边用双下肢带动患者髋关节屈曲,一边用双上肢
将患者髂骨后旋到最大角度,即骶骨刚刚要被带动的时候。

后旋不仅仅是髂骨向后的活动,髂骨上缘固定手应该带动髂骨向后的同时,使髂前上棘朝
上、朝内运动(关闭上口)。因为髂骨相对骶骨的活动是平行于骶髂关节面的,骶髂关节
面并不是在矢状面上。
③整骨师固定患者髂骨和髋关节保持不动,患者对抗整骨师进行伸髋肌等长收缩5s,然后
放松(力量为最大力量的1/3)。整骨师将患者髂骨旋后至新的临界点。④重复②、③步骤
3~5次。方法二:仰卧位:
①患者仰卧位,整骨师位于健侧。②整骨师靠近患者足部的手拖住坐骨,靠近头部的手至
于髂前上棘前部。通过屈曲髋关节带动髂骨后旋至极限。③要求患者膝关节抵住整骨师胸
部,绷紧髋关节伸肌5s,然后患者休息放松,整骨师在屈髋方向寻找新的临界点。④整个
过程重复3~5次。2、后髂(髂骨旋后功能障碍):方法一:侧卧位:①患者关键点摆位。
②整骨师两只手的前臂分别抵住髂嵴和坐骨结节,手指交叉。整骨师一边用双下肢带动患
者髋关节伸展,一边用双手将患者髂骨前旋到最大角度,即骶骨刚刚要被带动的时候。

前旋不仅仅是髂骨相对于骶骨向前的活动,髂骨上缘固定手应该带动髂骨向前的同时,使
髂前上棘朝下、朝外运动(打开上口)。这是骶髂关节面的方向决定的。
③整骨师固定患者髂骨和髋关节保持不动,患者对抗整骨师进行屈髋肌等长收缩5s后放松
(力量为最大力量的1/3)。整骨师将患者髂骨旋前至新的临界点。④重复②、③步骤3~5
次。方法二:俯卧位:①患者俯卧位,整骨师位于健侧。
②整骨师靠近头部的手鱼际抵住髂后上棘,靠近患者足部的手抬住对侧膝盖,使下肢轻微
内收。通过伸展髋关节带动髂骨前旋至极限。
③要求患者向床垫方向下压,使得屈髋肌肉做等长收缩5s,然后患者休息放松,整骨师在
伸髋方向寻找新的临界点。
④整个过程重复3~5次。
【髋关节】结构性整骨系列
一、股骨头内/外旋的测试与调整:
1.体位: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整骨师双手握住测试腿远端。(也可仰卧位,屈髋屈
膝90度体位)
2.测试:将测试腿分别向内、外旋转,感受难易程度(主要是感受关节活动到末端时的张
力大小)。
3.调整:多采用MET技术。仰卧位、俯卧位均可。
(PS:MET技术总原则:
①向功能障碍的反方向活动到极限。
②患者向功能障碍的方向等长收缩5s。
③患者放松,寻找新的极限,继续重复前两个步骤。)
二、股骨头内移/外移的测试与调整:
1.体位:患者仰卧位,测试腿屈髋屈膝,脚平放于床面。整骨师两手虎口分别握在股骨颈
的内外侧,即小转子稍上方(内收肌肌腱处)和大转子稍上方,双上肢前臂与测试腿股骨
颈垂直。
2.测试:整骨师分别向外上/内下方向推动股骨颈(注意推动方向不是向外/向内,应该是
垂直于股骨颈的方向),使股骨头发生外移/内移动作,感受其难易程度。推动股骨颈时,
可以配合髋关节内收/外展。(髋关节内收时,股骨头相对于髋臼外移;反之,内移。)
3.调整:
(1)若内移更容易:整骨师一手虎口卡住小转子稍上方,另一手放在膝关节外侧。远端手
向内推膝关节的同时,近端手将股骨头向外上方向thrust(方向垂直于股骨颈)。
(2)若外移更容易:整骨师一手虎口卡住大转子稍上方,另一手放在膝关节内侧,远端
手向外推膝关节的同时,近端手将股骨头向内下方向thrust(方向垂直于股骨颈)。
三、股骨头前移/后移的测试与调整
1.体位:患者仰卧位,测试腿屈髋屈膝,脚平放于床面。整骨师两手分别握在股骨颈的内
外侧(小转子和大转子稍上方)。
2.测试:前后推/拉股骨颈,使股骨头产生后移/前移,比较其难易程度。
3.调整:
(1)若前移更容易:方法一: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90度,整骨师肩膀扛住患者小腿,双
手扣住患者大腿根部,轻微牵拉至末端,thrust。
(联想:距骨的调整)方法二:患者仰卧位,整骨师屈曲患者髋关节,双手顶住膝盖,沿
股骨长轴方向向下按压使股骨头发生后移,thrust。(2)若后移更容易:患者俯卧位,整
骨师一手于膝关节前部上抬患侧下肢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位均可),靠近头部的手
放在臀沟下方,将股骨头前移至末端后,thrust。
【骶骨】结构性整骨系列学习笔记
一、骶骨解剖:1.触诊:骶骨尖、骶骨下角和骶骨底(骶髂窝深处)。

2.骶骨的运动:
(1)横轴(S2水平):双侧向前、双侧向后、左侧向前、左侧向后、右侧向前、右侧向后。
(2)斜轴:左/左扭转、左/右扭转、右/左扭转、右/右扭转。
(说明:①运动的方向指的是骶骨底的运动方向。②所有向前的运动都伴随着向下的运动
所有向后的运动都伴随着向上的运动。③扭转运动中:左/右扭转表示绕右斜轴向左扭转,
其余扭转命名同理。)
二、骶骨功能障碍分类(共10种):
1.双侧活动功能障碍(2种):双侧向前、双侧向后。
2.单侧活动功能障碍(8种):
左侧向前、右侧向前、左侧向后、右侧向后,左/右扭转、右/左扭转、左/左扭转、右/右
扭转。
3.前骶骨(骶骨向前功能障碍)(骶骨向前dysfunction)(生理性)(骶骨基底部向前、
向下), 5种:双侧向前、左侧向前、右侧向前、左/左扭转、右/右扭转。
4.后骶骨,5种:双侧向后、左侧向后、右侧向后、左/右扭转、右/左扭转。
(说明:人体重心在骶骨前方,人体体重会让骶骨有向前运动的倾向。故前骶骨常为生理
性障碍,后骶骨多为创伤性障碍。)
三、骶骨功能障碍筛查:
1.坐位屈曲测试:区分双侧问题(2种)还是单侧问题(8种)。
患者自然端坐位,让患者从颈椎开始,一节节做屈曲动作,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整骨
师两拇指指腹分别放在患者双侧骶骨基底部,感受患者屈曲过程中双侧骶骨的活动是否相
同。相同则为双侧问题,不同则为单侧问题。
(联想:判断上行性问题还是下行性问题也可用屈曲测试。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在坐位和站
位分别比较两侧髂后上棘运动的差异性。坐位差异性更大,则为下行性问题,反之,则为
上行性问题。)
2.下压测试:区分前骶骨(5种)还是后骶骨(5种)。
患者俯卧位,整骨师一手掌根置于L5和S1关节间隙处,另一手叠加其上。沿关节面方向向
下按压,使骶骨向前运动。如果下压容易,则可判断为骶骨向前功能障碍,反之,则为向
后功能障碍。

(说明:L5和骶骨联动机制:活动方向总是相反。)(联想:膝关节内收/外展测试推的也
是关节面。)
3.骶髂窝和骶骨下角触诊:
通过比较双侧骶骨底、双侧骶骨下角的位置关系,辅助判断骶骨功能障碍的类型。
四、骶骨运动测试:
患者俯卧位,将患者双髋摆在内旋位。(内旋是为了让双侧髂后上棘分离,更好地触诊骶
骨的运动。内旋的幅度以髋关节内旋到髂后上棘刚刚即将开始活动为宜,过度内旋会导致
骶髂之间的韧带紧张,影响骶骨的活动。)
整骨师双肩部平行骶骨运动的横轴或斜轴,靠近患者一侧的手按压骶骨使其发生活动,另
一手辅助。
下图紫色箭头代表10种运动测试施力的点位及方向,所有向下的力的方向均与床面夹角
45°,所有向上的力的方向均与床面夹角约30°。

1.双侧向前/向后功能测试:
整骨师掌根置于骶骨底,朝耻骨联合方向按压(与床面45°),使骶骨发生向前、向下的运
动。
整骨师掌根置于骶骨尖,朝肚脐方向按压(与床面30°),使骶骨发生向后、向上的运动。

比较双侧向前和向后活动的难易程度。
2.左侧向前/向后功能测试:
整骨师掌根置于左侧骶骨底,朝左侧骶骨下角方向按压(与床面45°),使骶骨左侧发生向
前、向下的运动。
整骨师掌根置于骶骨左下角,朝左侧骶骨底方向按压(与床面30°),使骶骨左侧发生向后
向上的运动。
比较左侧向前和向后活动的难易程度。
3.右侧向前/向后功能测试:
同左侧。
4.左/左、右/左功能测试:
整骨师掌根置于右侧骶骨底,朝左侧骶骨下角方向按压(与床面45°),使骶骨发生左/左
扭转。
整骨师掌根置于骶骨左下角,朝右侧骶骨底方向按压(与床面夹角约30°),使骶骨发生右
/左扭转。
比较:左/左扭转、右/左扭转的难易程度。
5.左/右、右/右功能测试:
参考左/左、右/左功能测试。
注意:一个患者只会出现10种功能障碍中的一种。
五、骶骨调整:
总结如下图:
调整的方向与功能障碍的方向相反。
整骨师双肩部平行骶骨运动的横轴或斜轴,靠近患者一侧的手按压骶骨进行调整,另一手
辅助。

详述如下:
1.双侧向前功能障碍调整:
(1)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位,双髋关节摆至内旋位。
(2)整骨师体位:整骨师靠近患者一侧手的掌根朝肚脐方向(与床面约30°)按压住骶骨
尖(大小鱼际分别接触在双侧骶骨下角)。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顺势将骶骨尖向肚脐方向推动。呼气时,抵住保持不动。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一边推动骶骨尖,一边施加振动,使骶骨向后达到极限。呼气开始时,
thrust。
2.双侧向后功能障碍调整:
(1)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位,双髋关节摆至内旋位。
(2)整骨师体位:整骨师靠近患者一侧手的掌根朝耻骨联合方向(与床面约45°)按压住
骶骨底。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抵住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顺势将骶骨底向耻骨联合方向推动。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抵住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一边施加振动,使骶骨向前达到极限。呼
气末时,thrust。
3.左侧向前功能障碍调整:
调整要领同双侧向前的调整。
区别:
①掌根接触的是左侧的骶骨下角。
②施力的方向是朝向左侧骶骨底(与床面夹角30°)。
4.左侧向后功能障碍调整:
调整要领同双侧向后的调整。
区别:
①掌根接触的是左侧的骶骨底。
②施力的方向是朝向左侧骶骨下角(与床面夹角45°)。
5.右侧向前功能障碍调整:
参考左侧向前。
6.右侧向后功能障碍调整:
参考左侧向后。
7.左/左扭转功能障碍的调整:
骶骨左/左扭转最容易,需要做右/左扭转的thrust。
(1)患者体位:
①头转向右侧:调整时需要骶骨向右转,头转向右侧时,会带动骶骨向右转。
②双脚偏向左侧:即左髋外展、右髋内收,此体位下:左骶髂关节下方会打开。右骶髂关
节上方会打开。
③左髋前垫楔形垫,右膝前垫楔形垫:骶骨左/左扭转时,骶骨左下角向后,左髂骨相对
向前,左髋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左髂骨旋后;骶骨左/左扭转时,骶骨右底部向前,右髂骨相
对向后,右膝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右髋后伸,带动右髂骨旋前。
(2)整骨师体位:
整骨师站在患者左侧(骶骨向哪边扭转功能障碍,就站哪边),掌根置于左侧骶骨下角,
朝右侧骶骨底方向(与床面夹角30°)施力。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顺势让骶骨产生右/左扭转。呼气时,抵住保持不动。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一边推动骶骨左下角,一边施加振动,使骶骨右/左扭转达到极限。呼气开
始时,thrust。
8.右/左扭转功能障碍的调整:
骶骨右/左扭转最容易,需要做左/左扭转的thrust。
(1)患者体位:
①头转向左侧:调整时需要骶骨向左转,头转向左侧时,会带动骶骨向左转。
②双脚偏向左侧:即左髋外展、右髋内收,此体位下:左骶髂关节下方会打开。右骶髂关
节上方会打开。
③右髋前垫楔形垫,左膝前垫楔形垫:骶骨右/左扭转时,骶骨右基地部向后,右髂骨相
对向前,右髋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右髂骨旋后;骶骨右/左扭转时,骶骨左下角向前,左髂骨
相对向后,左膝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左髋后伸,带动左髂骨旋前。
(2)整骨师体位:
整骨师站在患者右侧(骶骨向哪边扭转功能障碍,就站哪边),掌根置于右骶骨基底部,
朝骶骨左下角方向(与床面夹角45°)施力。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抵住右侧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顺势让骶骨产生左/左扭转。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抵住右侧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一边施加振动,一边顺势让骶骨左
/左扭转至极限。呼气末时,thrust。
9.左/右扭转功能障碍的调整:
骶骨左/右扭转最容易,需要做右/右扭转的thrust。
(1)患者体位:
①头转向右侧:调整时需要骶骨向右转,头转向右侧时,会带动骶骨向右转。
②双脚偏向右侧:即左髋内收、右髋外展,此体位下:左骶髂关节上方会打开。右骶髂关
节下方会打开。
③左髋前垫楔形垫,右膝前垫楔形垫:骶骨左/右扭转时,骶骨左基地部向后,左髂骨相
对向前,左髋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左髂骨旋后;骶骨左/右扭转时,骶骨右下角向前,右髂骨
相对向后,右膝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右髋后伸,带动右髂骨旋前。
(2)整骨师体位:
整骨师站在患者左侧(骶骨向哪边扭转功能障碍,就站哪边),掌根置于左骶骨基底部,
朝骶骨右下角方向(与床面夹角45°)施力。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抵住左侧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顺势让骶骨产生右/右扭转。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抵住左侧骶骨底保持不动。呼气时,一边施加振动,一边顺势让骶骨右
/右扭转至极限。呼气末时,thrust。
10.右/右扭转功能障碍的调整:
骶骨右/右扭转最容易,需要做左/右扭转的thrust。
(1)患者体位:
①头转向左侧:调整时需要骶骨向左转,头转向左侧时,会带动骶骨向左转。
②双脚偏向右侧:即左髋内收、右髋外展,此体位下:左骶髂关节上方会打开。右骶髂关
节下方会打开。
③右髋前垫楔形垫,左膝前垫楔形垫:骶骨右/右扭转时,骶骨右骶骨下角向后,右髂骨
相对向前,右髋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右髂骨旋后;骶骨右/右扭转时,骶骨左侧基底部向前,
左髂骨相对向后,左膝前垫楔形垫可以使左髋后伸,带动左髂骨旋前。
(2)整骨师体位:
整骨师站在患者右侧(骶骨向哪边扭转功能障碍,就站哪边),掌根置于骶骨右下角,朝
左骶骨基底部方向(与床面夹角30°)施力。
(3)操作:
让患者深呼吸。
第一次吸气时,顺势让骶骨产生左/右扭转。呼气时,抵住保持不动。
第二次同第一次。
第三次吸气时,一边推动骶骨右下角,一边施加振动,使骶骨左/右扭转达到极限。呼气开
始时,thrust。

意大利整骨技术汇总(骨盆及下肢)
“结构决定功能。意大利整骨技术通过各关节及骨的运动性测试,找出功能障碍。针对功能
障碍进行结构性调整,旨在给予患者正确的感觉输入,利用人体自愈能力,恢复患者功
能。”
此篇,对骨盆及下肢的整骨技术做了汇总。希望对从事整骨医学和想要学习整骨医学的朋
友有所帮助。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后台私信与我们交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