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一、萌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1924-1927)

论证了中国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革命的基本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5)
1. 1928.1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 1928.11 《井冈山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
3. 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不同的路
4.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1930.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
和实际相结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
中国情况”,表现论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5. 1931 年前后,形成土地革命路线。
三、成熟(抗日、解放战争时期 1935-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1.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12 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 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 《实践论》、《矛盾论》1937 年夏:批判了教条主义,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路线。
4.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总路线
的内容,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
5. 《论持久战》 :1938. 针对“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轻视游击战,系统地阐
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
6. 《论新阶段》 : 1938.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也
是首次明确提出这个命题,源于对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明确指出共
产党的任务是走相反的道路。
7.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10.4 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总结了中国革命的
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项伟大的工
程也在进行之中”(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8.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系统地形成了完整的新民革命的理论。阐述了新民的政治、
经济、文化
9. 《论联合政府》 :1945.七大. 进一步把新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同党的基本纲领联
系起来,作了具体阐述。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10.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
11.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 完整表述了新民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指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
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
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2.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 的新年贺词
四、发展(建国后)
1.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6.30 公开阐明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经验总结
到一点就是工人领导工农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主要经验也是主要纲领。
2.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良好开端,确定了基本方针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有别于苏

4. 1952 年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5. 1953.6.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6. 同年 12 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一、新民革命的对象疑难点:
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
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紧密联系。它是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
二、新民革命的动力疑难点:
1. 动力组成=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 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其他小资产阶级
3. 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4. 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都是劳动者,不是剥削阶
级)
5.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软弱性
三、新民革命的领导力量疑难点:
1. 实现领导权的基本条件:1、向共同敌人作坚决斗争。2、物质福利,政治教育
2. 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3. 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党的建设。
4. 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思想、政治、组织上的独立。实行又联
合又斗争的方针。
5. 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建立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农
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四、新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民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 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前途 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
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 政)
政)
目标 没收官僚资本、打到官僚资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
产阶级;争取和联合民族资 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产阶级,保护民族工商业
它俩的联系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五、新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
1、国家政权性质: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2、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3、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1、民族:内容、形式
2、科学
3、大众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5 种经济成分
1.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没收官僚资本形成,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

2.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向集体过渡
3.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4.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和高级之分。私人向国营过渡
主要的经济成分:国营、个体、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可以与主要的经济成分相对应):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两个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由经济决定)、还有国际上
新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个体经济、互助合作的 2 个积极性。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3、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消灭富农剥削。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高级社(完全社会主
义)

5、统购统销

二、手工业:
1、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3、供销小组(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4、具体形式:工业中: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经销、代销、代
购代销、公私联营,公私合营。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
1、和平赎买
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
顾”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其中一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主要矛盾变化: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du 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 zhi 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
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
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
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
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
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 1953 年到 1956 年底主要矛盾:到 1952 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


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
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
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农业工业国不能满足——落后——不平衡不充分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 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
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
“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后来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2)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
出了新的概括。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
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新时代的提法,习近平的八个明

,十四个坚持,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改革,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
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1.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年):打土豪、分田地、反地主
大革命时期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虽然前期共产国际提出了一些土地政策,但这些
政策脱离中国具体实际并没有得到推行,自 1926 年往后,农民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
地主等做法,并延续到了土地革命时期。
(2)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并且在 1927 年的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一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
这一时期处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时期,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对抗日本侵略者,我们
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因此在这一时期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土地政策,开始实行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双减双交)”的政策,一方面可以保障地主对土地的所有
权,从而保障地主的权益,联合地主抗日;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抗日的
积极性。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年)
根据 1947 年颁发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剥削制度的封建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政策也能够调动农民进行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从而保证解放战争的
胜利。
(5)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这一时期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改变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国彻底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保障农民权益的
同时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