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改革 : 輔助當時統治者進行變革

革命 : 推翻當時統治者, 樹立全新制度

晚清的革命運動

~ 清末經歷了洋務、維新運動的失敗, 民眾對清感失望, 認為以革命推翻滿清, 才是救國圖強之道.

一. 孫中山與興中會成立 :

1.早年事跡: 孫中山, 原名文, 號逸仙, 26 歲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 1894 年,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求變法自強, 但不被接納

2) 中國於甲午戰爭慘敗, 孫中山決心革命

2. 創立興中會:

① 1894 年, 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提出「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合眾政府」

② 1895 年, 孫中山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 並策動廣州起義, 事泄未成, 流亡海外

孫中山 興中會 1894 年 檀香山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合眾政府

1895 年 香港(總部)
-2-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黃興 華興會 1904 年 長沙 驅除韃虜, 復興中華

蔡元培【秋瑾】 光復會 1904 年 上海 光復漢族, 還我山河, 以身許國, 功成身退.

聯合

二. 同盟會成立與革命運動的發展 :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

孫 同盟會 1905 東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民 推翻滿清統治, 擺脫外國侵略, 追求


中 族
山 年 京 民族自由平等
(中國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

革命 「三民主義」: 民 廢除君主制度, 建立共和政府, 實行



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
同盟會) 民族、民權、民生

考試)
韃虜
民 平均地權, 實行「耕者有田耕」,

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 同盟會成立後, 先後發動十多次起義, 均告失敗

~ 其中最大影響力的是 :

1911 年 4 月黃花崗之役 : 黃興帶領百餘人進攻兩廣總督衙門, 大敗. 事後民眾收殮遺體七十二副,合葬於黃

花崗 (並命名為「七十二烈士之墓」) 黨人犧牲的精神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
-3-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的成立

鐵路修築權

一. 保路風潮與武昌起義 :

1. 保路風潮 :

1911 年 5 月清廷宣布「鐵路國有」法令, 將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並將修築權賣給烈強,

以換取借款, 但卻損害了集資興建鐵路的商民利益. 四川商民抗議及成立「保路同志會」,

罷工、罷市、罷課, 掀起保路風潮.

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四川鎮壓, 造成湖北守備空虛, 革命黨人趁機和部份新軍在湖北

發動起義.

2. 武昌起義 :

1911 年 10 月 9 日, 革命黨人在漢口製造炸彈時爆炸, 暴露起義計劃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新軍內的革命黨人攻擊「總督衙門」,總督瑞澂逃走,革命黨成功控制了
武昌,

並推舉倒戈相向的黎元洪為都督, 成立「湖北軍政府」, 史稱『辛亥革命』.


-4-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二. 中華民國成立 :

武昌起義成功後, 各省紛紛宣佈獨立, 各省代表前往南京,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 年元旦, 孫中山在南京就任第一位『臨時大總統』, 及宣佈『中華民國』成立.

(1912 年 2 月袁世凱 迫 溥儀 退位, 清亡及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

三.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

 洋務、維新運動的失敗, 民眾對清感失望, 及清末立憲暴露了清廷缺乏改革誠意, 有識之士轉投革命.

 西學傳入、 國人海外留學、創辦報章、翻譯西書, 令人民响往西方民主自由, 渴望中國

能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 革命黨人的起義前仆後繼, 激起國人的愛國情緒, 使革命陣營日益壯大.

四.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

推翻無能的滿清政府, 制止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 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

建立民主政體, 更推動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 各種新思潮, 新文化湧現, 帶領中國步向世界.


-5- 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成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