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张祺凡

引言
作为一个巅峰时期每年新增党员在 10 万以上的,曾经拥有着全亚洲顶尖军事实力的党派,
国民党在中国只不过执政了 20 余年。虽然以西方的议会各党轮流执政的制度来看,一党专
政 20 多年已经算非常难得了。但按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时间而言,执政 20 余年只能算是
一个短命的王朝。抗战胜利结束之后,国民党得到了大量的西式装备,还作为中国的执政
党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望。那么为什么国民党的统治在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趋于衰朽?接下来,本文会尝试从国民党早期的组织架构,发展经历以
及运作模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PS:本文的论点较为分散,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

借鉴俄共模式所带来的“弊”
1924 年,由国民党第一代领袖孙中山所发起的党内改组, 借鉴了俄共的管理体系和模式
“以俄为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管理体系。然而,这次改组并没有借鉴到布尔什维克式组
织体系最严密的诀窍之一——以“支部”为基础笼罩着每一层党员的基层组织。虽然在全
国范围内有着一万余处的党部,但当时国民党基层组织依然很不牢固。试看一位国民党青
年的陈述:提起本党的区分部的现状,真是禁不住要痛哭流涕!环顾党内同志,试问对于整顿区分部这
件工作能够加以相当的的注意和努力的,能有几人!大好的区分部,同志们不去打理,变成了有头无足的
畸形儿,完全失却分给同志工作的能力……1。因此,这个时期国民党组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即
“重上层,轻下层”。如此松散的党内组织结构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农村的压迫阶级以及各
种不良分子混入了党内,这些人为了应付国民党当局都进行了身份上的伪装,常常在县和
县以下的机构中占据着领导职位。 2党员人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政党组织实力的重要指标
之一,但政党组织实力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其内部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协调性与实际运
作的有效性。34国民党改组并没有成功的主要后果就是党内散漫的组织纪律和基层组织对
党中央指令的漠不关心,而这些因素对国民党之后的逐步衰退都是极其重要的。在 1945 年
国民党“六大”所做的报告中,把国民党下层的问题主要概括为“空,穷,弱,散”等几
个方面。“空”代表着基层组织空虚,一切形式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穷”,指当时国民
党基层党部太穷,在一些区分部,每月的经费仅相当于两块烧饼的价钱。“弱”,则指软
弱无力,毫无组织可言的基层,不能控制党员,不能控制民众,更不能指导政府。再加上
其他例如党纪散漫,入党方式混乱等问题,整个国民党的内部腐化的现象愈发严重。抗战
中后期,当共产党在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掀起一场以发动基层民众为基础的声势浩大的整党
运动时,国民党却在追求党员和基层党部数量的扩充。作为领导人的蒋介石却并没有做多
少实质性的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党内部的问题。蒋慨言:“我一生之苦厄,在于党务
也。”5

1
亲先:《“我一年来的回顾”的共鸣》,载《现代青年》第 38 期,1927 年 2 月 21 日。
2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原远东局使团关于对广州政治关系和党派关系调查结果的报告》(1926 年 9 月 12
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
3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4
《政党治理中的基层组织形态及其影响力》王玉云-《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蒋介石 1940 年 11 月 26 日日记。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时第一次提出党内改组)

党的“派系化“
派系纷争是国民党最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派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军事集团,也就是在当地有着大规模军队,拥有着以省为单位的地盘的
派系,例如我们熟知的以“东北王”张学良为首的奉系,以“山西王”阎锡山为首的晋绥
系等等,这些人在当地都拥有着独霸一方的实力,但是对党中央则一直持着怀疑以及不信
任的态度一类则是政治性派系,也就是没有军队,但在国民党党内有着较高声望以及发言
权的派系,例如以国民党党内一些有着较高历史地位的“老同志”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以
党内及其富有政治魅力,曾被看好为“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为首的,政见及其左倾的
改组派等等,这类派系既涉及到意识形态上的纠葛,同时也包含着个人利益和权力的争夺。
有学者曾言:“建党的第一代领袖去世后的权力继替问题,会导致党的裂变”6就当时国民党的党内
局势来看,这种说法是客观且正确的。孙中山在世时,党内以派系为基础的矛盾已经逐渐
显现出来,但由于孙中山在党内无人挑战的地位,才使这种矛盾得以缓和。但在孙中山去
世后,各种矛盾便一一浮出水面。例如在如何与共产党相处的问题上,党内高层就分裂成
了两派,一派是以汪精卫和廖仲恺为首,认为与共产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这一派也被认
为是国民党党内的“左派”;而观点相反的则是由国民党元老邹鲁、林森等人组成的西山
会议派,形成了党内的“右派”。而类似这样的派系纷争在当时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
在军事集团中的。蒋介石在一人独揽大权之前最坚定的理想就是统一全国,实行国民党一
党专制。1929 年 1 月,在蒋组织召开的全国军事编遣会议中,他提出了主要针对北伐战争
后期所形成并逐渐壮大的冯玉祥(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第二集团军、
阎锡山(山西)第三集团军、李宗仁(湖南、湖北、广东、)第四集团军和李济深(广
西)第八路军的编遣方案。在此后的一年多,实际上由蒋介石控制的南京政府以统一全国
的名义讨伐了几乎全国所有的地方派军阀,展开了无数次的内战,所过之地,百姓民不聊
生,家破人亡。最终,依靠着张学良的支持,蒋介石赢得了这场史称“中原大战”的军阀
混战。中原大战的结束,标志着蒋介石明面上已经统一了全国,击败了所有敢于挑战他的
军事集团,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再次分裂以及全国百姓对于国民党态度的
明显转变。反观共产党,自 1921 年建党以来,内部从未分化出不同的“党派”,始终只有
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央政府。因此国民党的“派系化”也可以被视作是导致两党不一的
发展速度以及其他方面,例如基层民众口碑,的重要因素之一。

6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中原大战前全国主要实力派的分布)

从“容共”到“容国”

蒋介石的“重军轻党”
蒋介石视军队为生命,没有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便不会有他 22 年的统治可言。在发生与
1927 年 4 月 12 日,由蒋介石发起的著名的“四一二”反共事变之后,国民党内的组织形态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不过,是弱化。在蒋介石因为“中山舰事件”而在党内闻名之前,
他只不过是一个军校的校长,并没有多少的政治影响力和发言权。令人惊讶的是,在国民
党召开一大时,蒋介石的名字不仅没有出现在 24 名中央执行委员中,甚至连包括共产党人
毛泽东在内的 17 名候补委员中都不见他的名字,可见直到 24 年,蒋介石一直都没有取得
孙中山的完全信任。好在蒋介石对于孙中山有着很深的个人崇拜,他并没有固执已见,反
而发展了黄埔军校,并开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逐渐成为了国民党党内一提到“军事领袖
“就一定会出现的人物。学界流行的看法,蒋介石崛起的标志,乃 1924 年出任黄埔军校校
长。因此,在蒋介石独掌大权之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党军”的大规模发展。虽然南
京国民党中央所通过的《训政纲领》将党权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也起
到了一个对蒋介石的威慑作用,但在实际运作方面,北伐之后所形成的军阀割据,蒋介石
利用军权对中央政府的控扼的局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大体而言,国民党党内党权与军权的
较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24-1926 年为党权支配军政时期,也就是在蒋介石尚未上
位之前;1927-1931 年为党权与军权相抗衡时期,也是蒋介石逐步在党内掌握了话语权,
但碍于各派对于“党权为大”的认可和支持,军权并未出现明显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然
而,1931 年以后则为军权控制党政时期,蒋介石从此集党内所有大权为一身,而国民党的
统治体系也成为了以个人独裁为中心的一党专政。蒋介石的“军治”理念,在社会层面中
的体现主要为放大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蒋介石认为,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军人都
应该是社会的主导群体(这点我觉得很好笑)。“盖无论古今中外,国家之兴替,全视军
人为转移”7。蒋介石对于军权和军队的过分关注,分散了他在处理日常党务上的精力。在
这种“重军轻党”思想的主导下,蒋介石把军队抬到了大于一切的地位,不仅是他平定内
外冲突的工具,更是用作社会整合和对于政治上绝对控制的工具。所谓由国民党独掌全国
政权所带来的“党治”模式只不过是空口之谈,真正的模式是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所相融
的“变体”。事实上,国民党从未建立过一个向共产党一样对基层群众有着强烈渗透力和
感染力的强势的政治性组织。国民党政权的实际支持力量从来都不是松散,毫无纪律的基
层组织,而是军人和武力。

7
《蒋主席昨日在平陆大纪念周演说》,载 1929 年 7 月 2 日《中央日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