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75

国内外马里翁现象学研究现状述评

徐 晟 (中山大学哲学系 广东广州 5
102
75)

[ 中图分类号] M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8862(2009)02-0075-04

依据其代表著作及其在当代世界哲学所产生的效应‚法国哲学家马里翁 (J
ean-Lu
cMa
rin‚1
o 946-)
具有三重身份。首先‚他凭借对笛卡尔的卓越研究成为尚健在的最重要的三、四个现代哲学史家之
;其次‚他的现象学三部曲使之成为继德里达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现象学家之一;第三‚不论是他
[ 1]

的哲学史研究还是现象学活动都在宗教哲学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因此也有人将他视为宗教哲学
[ 2]
家。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将一个问题梳理清楚‚现我们主要介绍作为现象学家的马里翁之思想为人所
关切、被传播的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述评
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英语世界‚马里翁的思想已经获得了极大关注‚其著作、言论已经被翻译成
多种语言‚得到广泛传播。截至 2
006年 6月‚除了其本人的 1
7种专著、4种译著和 1
10篇论文以外‚
他还有 3
4种学术对话或媒体访谈被发表;收录其著述的各种文集则有 2
22种之多。
最能够体现马里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是与其思想有关的二手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已经出版的与其
争鸣或专门研究其思想的论著有 1
98种‚论述的角度有现象学、哲学史 ( 笛卡尔研究)、神学、美学、
伦理学等‚主要涉及的主题有主体、他者、上帝、知觉问题等等。可以说‚国外对马里翁思想的回应和
研究是与其本人思想发展大体同步的‚其成果也是十分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卷帙浩繁‚所以我们只能挑
选一些重要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刊物来介绍。
1
991年‚也就是马里翁的现象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还原与自给予性: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现
象学》 (1
989) 发表后的第三年‚法国著名的 《道德与形而上学评论》1
991年第 1期发表了哲学家米
歇尔·亨利的一篇专题论文 《现象学的四条原理》 ‚高度评价了马里翁基于自给予性 ( d n)
[ 3] [ 4]
ona
ti
o 的
现象学对整个现象学运动的重要意义。这篇论文首先概要性地回顾了现象学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三个原
则‚然后‚亨利重点讨论了马里翁所提出的第四原则:“ 第四条原理是晚得多的时候才由马里翁在他的
著作 《还原与给予》中规定的‚然而其重要性影响到现象学的整个发展‚它是这种发展的隐蔽的但始
终起作用的前提。这条原理被表述为:‘还原越多‚给予就越多 ( d’ a
uta
ntp
lusd
ere
duc
ti
on‚d’ a
uta
nt
n)’。”
[ 5]

lusd
edo
nat
io
同年‚德里达在 《给予时间》 一书中展开了与马里翁的争论。在德里达看来‚马里翁所要描述的
[ 6]

纯粹的 “ 呼唤的纯形式 (l
afo
rmep
ured
el’a
ppe
l)” 其实是不可能的‚他甚至指责马里翁是在向形而
上学超越性回归。而马里翁则在他的代表性著作 《既给予:论一种自给予性的现象学》 (1
997)
[ 7]
中做
了系统的回应。此外‚这本书还回应了多米尼克·雅尼考对他的批评。雅尼考的批评是在他总结海德格
尔之后法国现象学 (2
0世纪 6
0年代到 9
0年代前后的 3
0余年) 总体线索的长文 《法国现象学中的神学
é é mé ç )
[ 8]
转向》(Let
our
nan
tthol
ogi
qued
elap
h n
o nol
ogi
efr
anais
e 中提出来的‚此文后来作为一本小书出
76 《哲学动态》2009年第 2期

版‚分为五章‚其中为马里翁单列了一章‚处于列维纳斯之后‚米歇尔·亨利之前‚这样看起来‚马里
翁恰好处在 “ 神学转向” 的转折点上‚最后‚此文还直接批评马里翁的工作是一种神学的阐释对现象
[ 9]
学领地的侵蚀。 这些思想争鸣的过程都将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讨论。顺便提一下‚不仅国外有学者有
这样的批评‚国内也有学者认为马里翁代表了 “ 现象学的神学转向” ‚或者声称在英语世界的影响主要
在神学界‚这些看法从事实和概念两个方面看都不是很准确‚也不全面。马里翁最初是以笛卡尔专家的
‚他关于笛卡尔时期 “ 上帝” 观念的研究收录在 《剑桥十七世纪哲学史》
[1
0]
身份进入北美哲学界的
。换个角度来讲‚马里翁的的许多作品可以被看作是 “ 基督教哲
[1
1]
中‚而不是神学或宗教思想史当中
学的” ‚但是这个概念和 “ 神学” 也有着方法和原则上的根本差异‚不可以因为主题的交叉而混淆学科
的界限。
2
002年‚在 《既给予:论一种自给予性的现象学》 发表五年之后‚法国 《哲学》 季刊出了一期关
于马里翁的专号‚该期杂志除了收录马里翁的论文 《礼物的理性》 之外‚还收录了法国国内外思想家
[1
2]
对他的回应和批评‚其中卡普托的一篇论文专门梳理了马里翁与德里达在礼物思想方面的异同。 埃曼
纽尔·弗拉克在谈到这本书的突破的时候将它与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对举‚称之为 “ 颠倒了的纯
粹理性批判 (Cr é)” 。纯粹从其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一评价反映了在
[1
3]
it
iqu
edel
ara
iso
npu
rei
nve
rse
《既给予》一书中所实现的对现象的重新规定以及对现象与接受它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描述。
在以主体性为专门研究课题的论著中‚值得一提的是弗朗索瓦 -大卫·塞巴在 2
001年出版的一部
专著:《极限之体验》。该书着重介绍了当代法国现象学中那些探索和企图突破哲学边界的哲学家们的
思想历险。在梳理 “ 主体性 (s
ubj
ect
iv
ié
t)” 问题在当代法国现象学中的基本发展线索的基础上‚该书
不仅介绍了马里翁的立场和观点‚而且重新探讨了当年马里翁与德里达的争论‚因此是一部很有参考价
值的专门性著作。在这本书中‚马里翁被认为在主体性问题上与列维纳斯、亨利同属一个家族‚而在是
[1
4]
否可以逾越哲学的极限问题上与德里达处于对立的地位。
此外‚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一些中东欧国家‚马里翁的思想也引起相当的反响‚限于语言
和文献的不足‚我们无法做出更详尽的介绍。
在英语思想界‚马里翁的主要影响是在美国‚因为他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任芝加哥大学的客座
教授。大多数对他感兴趣的人都来自宗教研究领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马里翁思想为其博士论文选题
的学者霍内尔 (Ro
bynHo
rne
r) 就把马里翁视为 “ 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天主教思想家之一” 。好在马里翁
的哲学家身份也渐渐得到正视‚人们承认他 “ 首先是一个哲学家” (Br
uceEl
li
sBe
nsn)。现在‚他的现

象学三部曲全部都有了英译本‚其中‚第三部 《论过剩:充溢现象研究》 法文版是 2
001年出版的‚而
在2
002年就出版了英译本。 相关的研究论文也经常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有的比较马里翁与列维纳斯
[1
5]

在意义给予 (s ) 问题上的异同 ‚有的则质疑马里翁的 “ 充溢现象” 概念是否还具有现象


[1
6]
inn
geb
ung
[1
7]
学的合法性。

二 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在中国国内‚目前对马里翁现象学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许多重要学术机构的众多学者
开始关注其思想:如北京大学的杜小真教授在 《米谢尔·亨利和法国现象学》( 《江苏社会科学》2
004
年第 4期) 一文中认为‚马里翁是当代法国最优秀的哲学家之一……我们从他们的研究中看到了一种
对更加彻底的现象学的追求‚就是他将 ‘赠予’ ( d
ona
ti
on) 从对象性的优先地位中解放出来‚把它归
还给真正的经验。同济大学的高宣扬教授有两次对马里翁的介绍:一次是在 《当代法国哲学导论》 ( 同
0
济大学出版社‚204) 中;另一次是在 《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转折》 ( 同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06年第 1、5期) 一文中‚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些。文章认为 通过礼物在其奉献和捐赠的行动中的
国内外马里翁现象学研究现状述评 77

自我证成、自成理由和自我合法化‚马里翁完成了他对偶像、肉体、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等 “ 最高的不
可能的可能性” 的论证;同时‚他也很关注这种 “ 捐赠现象学的神学意义” 。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 《二
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 《哲学动态》2
005年第 6期) 一文梳理了现象学因素在 2
0世纪法国
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认为目前最有影响的现象学家就是马里翁‚不过他没有谈到神学‚只是说马
里翁的现象学中容纳了天主教信仰。武汉大学的郝长池老师则是在宗教现象学的语境中讨论马里翁的思

[1
8]
想的
以上各位学者大多是在论著或长篇论文中简要评介或者简单提及了马里翁的思想‚不过近两年情况
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专门以马里翁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学所尚杰研究员在 《哲学研究》2
007年第 6期发表了 《马里翁与现象学》 一文‚文章认为马里翁作为
继德里达之后法国新一代现象学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同时作者还以一种独特的
“ 精神连线” 说来解读马里翁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经典现象学的关系。南京大学的方向红教授目前已经
有三篇专门的研究论文发表‚我们在此介绍其中的两篇。其一是 《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
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 “ 现象” 学》( 《南京社会科学》2
006年第 2期)‚文章以马里翁
的思想为指导线索‚得出结论认为胡塞尔的 “ 现象” 与实事的显现相关‚而海德格尔的 “ 现象” 通常
是不显现的;因此前者的意识是平面的‚而后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有深度的。其二是 《通向虚无的现
象学道路》( 《哲学研究》2
007年第 6期) 一文‚文章从海德格尔关于虚无的论述说起‚进而依据对马
里翁的解读探讨一种 “ 情而上学” 的可能性。
[1
9]

笔者发表于 2
007年的 《L’a
don
né:取主体而代之?---马里翁哲学管窥》( 《哲学动态》2
007年
第 2期) 一文简要介绍了马里翁其人其学‚同时围绕 L’a
don
né这一重要范畴展开论述‚描述了它的诞
生过程‚也探讨了关于该范畴未来研究的方向。笔者另有一篇论文 《脸或者圣像:从列维纳斯到马里
翁》( 《江苏社会科学》2
007年第 6期) 则比较了马里翁与列维纳斯思想的异同。
另外 2
004年春季在香港出版的 《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 2
0期) 是 “ 德里达与神学” 专号‚其
中有一篇卡普托 (J
ohnD∙Ca
put
o) 论述其思想的论文被译成中文发表‚也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提
到的那篇论文‚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在相关作品的译介方面‚到目前为止‚已知仅有两本论著即 《没有存在的上帝》 和 《还原与自给
予性》分别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翻译‚目前都还没有出版。北京大学的 《哲学门》
第1
3辑发表了一篇题为 《让 -吕克·马里翁:〈被给予的存在:朝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的书评‚我
[2
0]
们认为书名的翻译不正确。 至于系统的研究专著‚尤其是将其思想放置在主体形而上学解体这一背景
当中作专门论述的中文著作也都还没有问世。

三 评价与展望
综合分析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马里翁思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
史论性著作中概述其人其学与哲学史定位;二是在关注其他思想家的同时展开马里翁与其他思想家的比
较研究;三是谈论他对于宗教哲学研究的启发意义与影响;但是对于马里翁现象学代表著作的深入、系
统的解读和翻译工作却显得十分滞后。这种可以说是本末倒置的情况应该得到纠正。我们认为‚作为现
象学演进至今的 “ 集大成” 者‚马里翁的主要哲学贡献应该是他对现象学最终原则的全新表述、对一
。自然地‚对这些贡献
[2
1]
系列充溢现象的重新描述与阐释‚以及将现象学推进到其极端可能性的努力
的专门介绍、分析和阐释也就成为目前马里翁研究的当务之急。
最后我们可以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状况提出两点看法: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相对于国外
的研究‚国内对于马里翁思想的研究从时间上讲起步不过是稍晚‚可是在研究、翻译的成果无论在数量
78 《哲学动态》2009年第 2期

上和还是深入程度是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马里翁的主要作品‚尤其是现
象学著作都是在 2
0世纪 9
0年代以后才出版的‚因此国外的研究虽然比我们要广泛深入‚但是也很难说
得上系统和充分‚更何况马里翁属于新生代的现象学家‚其思想在未来也还有着很大的发展变化的空
间‚因此从客观上讲‚在好多方面要对他的思想下 “ 定论” 还为时过早。而从国内许多重要机构的学
者近年来对他的关注来看‚表明国内学界已经认识到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随着
交流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以后这样的差距可以逐渐缩小。

注 释

[ 1] J
ean-LucMa
rin‚Car
o tes
ianQue
sti
o ‚Me
ns tho
dandMe
tap
hys
ic‚f
s o
rwo
rdb
yDani
elGar
be‚t
r heUni
ver
sit
yofChi
cag

Pr
es‚Chi
s cag
o&o n‚
mndo 1999‚f
ore
wod‚p.
r 1.
[ 2] 徐晟:《L’a
donné
‚取主体而代之?---马里翁哲学管窥》‚《哲学动态》2007年第 2期。
[ 3] [ 5] M.He
nr‚Quat
y rep
rinc
ipe
sdel
aphé
nomé
nol
ogi
e‚Re
vuedeMé
taphy
siquee
tdeMo
ral
e‚1991/
1‚“ ? pr
opo
sde
Ré
duc
tio
netdo
nat
iondeJ
ean-LucMa
rin” .

[ 4] 这个词在马里翁的语境中主要可以依据动词“ s
edo
nne
r” 来领会‚那么从作为接受者的主体出发‚它是自己发生‚然
后影响及于我的‚从现象本身出发来说‚它就是自己发生;此外‚即使在中译本的《逻辑研究》中‚它在许多段落中
也主要是指现象的“ 自身被给予性” ‚因此应该译作“ 自给予性” 。
[ 6] J
.De
rri
da‚Do
nne
rlet
emp
s‚I
.Laf
aus
semo
nnai
e‚Pa
ri‚Ga
s lié
le‚1991‚pp.
72-74e
t204.德里达与马里翁的争论还
在许多其他地方‚比如《给予死亡》( J
.De
rri
da‚《Do
nne
rlamo
rt》‚i
nL’é
thi n.J
quedudo acque
sDe
rri
dae
tlape
nsé

n.Co
dudo llo
quedeRo
yaumo
nt.dé
ce e1990‚Es
nbr sai
sré
uni
spa
rJ.-M.Ra
baée
t tM.We
tze
l‚Mé
tai
lé-Tr
l ans
it
ion‚
Pa
ri‚1992‚p.
s 52s
q) 以及《论礼物》( Ont
heGi
f‚adi
t scus
si
onb
etwe
enJ
acq
uesDe
rri
daandJ
ean-LucMar
ion‚mo
dea-


edb
yRi
char
dKe
arne
y) 等著作或对谈中有体现‚我们这里只是择要介绍。
[ 7] ? t nné
antdo ‚es
said'unep
hé mé
no no
logi
edel
ado
nat
ion‚Pr
ess
esUni
ver
sit
air
esdeFr
anc
e‚Pa
ri‚1998.p.
s 6.
[ 8] [ 9] Do
mini
queJ
ani
caud‚Let
our hé
nantt o
logi
quedel
aphé
nomé
nol
ogi
efanç
r ais
e‚Edi
ti
o ’e
ndel c
la‚
t1991‚p.
40;p.
40.
[ 10] Ro
bynHo
rne
r‚J
ean-LucMar
io o-l
n‚aThe ogi
calI
ntr
oduc
ti
on‚p.
3.
[ 11] J
ean-LucMar
ion‚Que
sti
onsc
aré
tsi
enne
sI.L’e
I goe
tDi
eu‚Pa
ri‚P.U.F.‚1996‚p.
s 393.
[ 12] [ 13] Phi
los
ophi
e‚Re
vuet
ri
mes
tre
ll‚Nume
e ro78 -1‚l
esEdi
ti
onsdeMi
nui
t‚Pa
ri‚2003‚p.
s 33;p.
52.
[ 14] Fr
anc
ois-Da
vidSe h‚l
bba ’ep
reuv
edel
ali
mié
t:De
rrda‚He
i nr‚Le
y vinase
tlap
heno
meno
logi
e‚PUF‚2001‚p.
147s
q.
[ 15] J
ean-LucMa
rin‚I
o nEx
ces
s‚t
r.pa
rR.Ho
rne
retV.Be
rrud‚F.U.P.2002.

[ 16] J
ohnD.Dr
abi
ns ‚s
ki e
nseandi
con‚t
hep
rob
lemo
fsi
nnge
bungi
nLe
vinasandMar
ion‚Phi
los
ophyTo
da‚1998‚v
y ol.42‚
pp.
47-58.
[ 17] Al
eande
rCo
o ‚whats
ke atur
ate
s?J
ean-LucMar
ion’sp
heno
meno
logi
calt
heo
lo ‚Phi
gy los
ophyTo
da‚s
y umme
r‚2004‚

ol.
42‚pp.
179-187.
[ 18] 郝长池:《宗教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现代哲学》2006年第 1期。
[ 19] 同一作者还有《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一文‚《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 8
2006‚第 246-268页。
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 《哲学门》第 13辑‚
2007‚第 279-284页。
[ 21] 徐晟:《现象的概念:从康德到马里翁---走向“ 极端” 的现象学》‚《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 1期。
(责任编辑 孔明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