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民族主義的語言意識形態轉向

You might also like

You are on page 1of 5

〈菲律賓民族主義的語言意識形態轉向〉

閱讀報告
之所以選擇此篇文獻作為閱讀報告的主要文獻,是因為我的成長背景,
我的媽媽是菲律賓人,故從小便生長在時常接觸他加祿語(Tagalog)和伊洛卡
諾語(Ilocano)的環境下。然而,在生長的過程當中,我將父母常使用到的語
言視為理所當然,認為菲律賓話就是 Tagalog,而 Ilocano 就跟台灣的台語的地
位很類似,並無任何好奇或疑問之處。直至最近,在閱讀到相關議題的內容
時,才思索到為何是 Tagalog 才是菲律賓話,而非是 Ilocano,甚至是宿霧語,
於是帶著此一動機,我選擇了這篇〈菲律賓民族主義的語言意識形態轉向〉文
章進行閱讀報告的主題。
首先,筆者對於菲律賓人的特質引用了 James Fallows 對於菲律賓人的論
述,標題為 a damaged culture 的報導,其中亦有許多菲律賓人認同 James
Fallows 所論述的內容,以此來區別出菲律賓人和其他國家人種的特質。再者,
則是說明菲律賓的民族主義問題,菲人將民族主義問題歸咎於美國文化對當地
的支配,但其實是因為無法整合內部的不同文化和歷史觀點,才導致民族主義
的問題日益擴大。
之後則是說明他加祿語(Tagalog) 、菲律賓話(Pilipino)與菲律賓話
(Filipino),他加祿語(Tagalog)為既存地區所使用之地方語言,主要分布在呂
宋島中南部與巴拉望島。而菲律賓話(Pilipino)則是在 Tagalog 的基礎上發展出
來的國語。另外,菲律賓話(Filipino)則為將在所有菲律賓語言的基礎上發展
出來的國語(1973 年憲法);之後,成為已經存在,且將持續在所有菲律賓語
言及外國語言的基礎上發展的國語(1987 憲法)。接著便是提到菲律賓國語爭
議與台灣情況的相似情形,筆者認為菲律賓語和台語相似,都是為了要對抗外
來語言的霸權,在菲律賓是針對英語,在台灣則是針對國語(Mandarin)。而在
對抗的同時,又會被本土其他語言指控為新霸權。
筆者將語言意識形態明確表示出來,認為關於語言,以及作為一種集體秩
序展現的溝通行為,其本質、形式與目的的文化概念。其中主要分為本真性與
匿名性兩大特點區隔:
1. 本真性(authenticity):語言之權威性繫於其與特定族群與地域的連結,因
而能夠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身分認同。本真性較容易獲得支持,因為該語言能
夠反映一個人的身分認同,它具有「社會索引性」的功能,真正強調的是「你
是誰?」而非你講甚麼語言?
2. 匿名性(anonymity):語言之權威性取決於他是否能夠抽離特定的個人或族
群,從而使其具備兼納與包容的公共性。公共既抽離個人,又包含個人的社會
場域,同時正因這個抽離,使得它能夠宣稱其代表所有人,經常被賦予中立、
理性、客觀、公正等特質。
本真性與匿名性不僅反映了行為者對語言的看法,同時也反映民族主義者
對於民族建構所採取的立場、態度與論述。
語言的發展,其實和歷史的脈絡有相當大的關連性,故筆者從過往菲律賓
人受到西班牙殖民政府統治的脈絡來看,為何會發展至現今的局勢。
筆者首先提到菲人未能在西班牙統治期間普及西班牙語之原因,其歸納出
幾點原因如下:
1. 當地西班牙裔人口不多:未能將西班牙語成為普及使用的語言。
2. 西班牙政府給予的資源缺乏:當地教會傳教所使用語言為當地語言,雖然試
過用西班牙語傳教,但是礙於資源上的缺乏,當地語言則成為較為可行的方
法。
3. 普及教育未能完善落實:資金的匱乏與西班牙教會的反對,促使推行教育的
政策未能完善落實。
由於西班牙政府未能完善幫助菲律賓當地居民,因此菲律賓知識分子開始
了宣傳運動,在菲律賓與歐洲,試圖透過游說西班牙政府及政治人物,來促成
殖民地的政治改革,其運動的核心人物:Jose Rizal,該運動之目標為讓菲律賓
與西班牙同化,讓菲律賓成為西班牙的其中一個省份,在席會上是有席位的。
雖然運動失敗,但是成立了菲律賓同盟會。而菲律賓同盟會的組成促使第一、
二次革命運動的發生,當時為了訴求西班牙政府能重視菲律賓當地政府,由菲
律賓知識分子進行號召,並且成立了秘密組織卡蒂普南,推廣、散播相關思
想。第一次革命則有強烈的他加祿色彩,第二次則是產生西班牙語的轉向。
接著來到了美國殖民菲律賓時期,其中美國所提出之方針為「慈善同化」,
為美國統治菲律賓期間的指導性意識形態,而推廣美語的師資一開始是由軍隊
來充當,被稱作為 Thomasites,之後,則是讓完成基礎教育的菲律賓人來接
手。英語快速擴張之原因,主要可分為三項,分別為公共教育系統的完備、菲
律賓人對美國的正面觀感以及美語提供的福利,如:當官的權力或是和外國人
溝通的能力。
在美國殖民期間之後,則是以三位著名學者來進行菲律賓語認同的辯證,
分別以 Lope Santos、Renato Constantinou 以及 Leopoldo Yabes 三位人物之論述
進行分析。
首先,Santos 支持他加祿語的理由:
1.強調其歷史意義:革命的語言,也具有最豐富的文學成果。
2.強調其表現成果:是首都語言,也是最廣泛被使用的語言
此外,Constantino 的立場:
強調外來語所造成的危害,對英語的態度由包容轉向排斥,認為他加祿語成為
菲律賓語的主要依據來源是相當合理的事情。
另外,Yabes 的論述是他仍然支持發展一個菲律賓國語,但最根本的原則
為,不應偏袒任何一個語言族群,而傷害到其他族群。而他加祿語成為菲律賓
話則是違反其原則。並且推起了反純粹主義運動,反對他加祿語成為菲律賓語
的唯一來源。而其看法接近匿名性,他認為一理想國語,應超越特定的族群,
以符合種族平等與多元文化的價值,本土目前還沒有產生這樣的語言,最符合
此一原則的語言為英語。
看完了本篇文獻,意識到一個國家的語言其實不單單只是日常使用或是教
育上所使用之語言,如此簡單的事情,語言一事更可以被衍伸來說明一個國家
或一個民族對於自己的認同或理解,原來我們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其實背後野
許多的歷史脈絡和政治因素在裏頭,雖然菲律賓語的狀況至今仍未有一個有效
的方法可以解決之,但是可以以菲律賓語的狀況來反觀我們台灣現在的處境,
無論是台語的現況或是台灣要推行雙語政策的聲音,也都在表明我們自己對於
民族認同或是文化價值的判斷,期許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鏡,來找出最適合台灣
發展的相關政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