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二部分

第三十八章

翻译:邓莹

考量德

1.拥有能量的人,之所以拥有能量,因其不显现能量。没有能量的人,之所以失去能量,因其害怕失去能量 。

2.前者无为,也没有必要为;后者为,也有必要为。

3.有善心的人,须常常谨记善心;有正义的人,也要常常温习正义。

4.有礼仪的人,须彬彬有礼;若有人责难他的礼仪,他将与之决斗。

5.因此,一旦人们失掉了道,“魔法能量”就会显现;紧接着,善心、正义、礼仪都会一一失去。

6.礼仪是诚信的阴影,也是混乱到来的前兆。对事物固有的理解是道之浮华,也是愚蠢之前奏。

7.因此得道之人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避免变动;他要立足于树根,而不是花枝。他要远离一个,去接近另一
个。

第三十九章

起始的规则

1.有些事物生而有道:天,清朗而闪耀;地,坚强而简单;精神,在魔法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工具,充满着趣
味性;万物,生机勃勃;统治者,制定人类的法则。所有这些,都得到了道的真传。

2.若是没有道,天将溶解,地将开裂,精神将失去魔力,工具将索然无味,万物将了无生气,统治者也将失
去威信。

3.谦虚是高贵的根本,也是它力量的来源。战车的美德并非出于战车身上的任何一部分。因此统治者常自谓
“无父性”、“无美德”、“无价值”,他们的荣耀出自于他们的谦逊。他们不求如玉般精雕细琢,只求如石般
朴实无华。

第四十章

忘记实用性

1.道在紧密关联的弧线上运行,它的威力即在于它的柔弱。

2.万物由德而出,德与道为伴。

第四十一章

不同事物的同一性

1.一流的学生习道,认真揣摩,勤于练习。二流的学生习道,珍爱它,放任它。
三流的学生习道,嘲弄它。他们认为道的意义,仅在于被嘲弄而已。

2.古语有云:道最明亮的地方显得最晦暗。你向它前进,反而倒退回来。它的坦途是荆棘。它的顶端是溪谷。
它的美丽是丑陋。它的富有是贫困。它的美德是邪恶。它的坚守是善变。它的有形是无形。它的满是空。它的音
是静。它的真是幻。

3.道无名,也无法被感知;但它影响万物,使万物尽善尽美。

第四十二章

道的面纱

1.道制定一。

一生发二。

二是三的父母。

三是万物的父母。

万物从隐到显,受到“真空”之气的启发,而达到和谐。

2.人人都不愿“无父性”、“无美德”、“无价值”:但这些恰恰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增长带来衰减,但衰
减却能将增长带给其他人。

3.别人教导我们的;我们谨记。强暴之人以及暴死,都得不到自然的死亡。这就是我法典的基石。

第四十三章

宇宙的法则

1.最柔软之物,能捕到最坚硬之物;不坚固之物,能穿过无间隙之物。这就是无力的美德。

2.这样的人实在罕见:他说的话是沉默,做的事是无力 。

第四十四章

告诫

1.若一个人拥有了名誉与财富,却失掉了生命,那他终归得到了什么?

2.一个人苦苦追寻名誉与财富,到头来为它们所罹患的风险却更多。

3.所以我们要心存满足,不要害怕丢脸。不行动,就不会罹患风险。就可以安享无忧的生活。

第四十五章

德之漫溢

1.你若轻视自己的成就;就能恢复创造力。
你若将满视为空;满就永远不空。

所以你要将弯视为直,巧视为拙;和弦视为变调。

2.动能对抗冷;静能缓解热。保持纯洁与静籁,是天下不二的真理。

第四十六章

超脱野心

1.天下有道时,再好的马也只用来拉粪车。天下无道时,人们把马养壮,让它们去边关征战。

2.没有什么比野心更邪恶;没有什么比不满更痛苦;没有什么比贪婪更罪孽。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达到思想上
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远见

1.一个人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之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上之道。一个人走的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

2.圣人无须跋山涉水便可获得知识;不见万物就可合理的命名它们;他们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却能得其所愿。

第四十八章

忘记知识

1.学者们日益寻求知识;习道之人却日益减损所学。

2.他日益减损所学,直至无欲无为。他自我完善,以达到无力的境界。

3.他夺取天下靠的是无为。有为,无法得到天下。

第四十九章

德的适用性

1.智者从不固定自己的思维;他因时而变。

2.我善待好人,也善待坏人;我善待所有人。我以真为真,也以假为真;我以一切为真。

3.圣人一出现,万物便踌躇,因为圣人的思维超凡脱俗。他引领人们;人们也仰慕他,象孩子般听他的话 。

第五十章

对生命的看法

1.人带着生命来到这世上,离开时又复归死亡。

2.十分之三的人,眷恋生命;十分之三的人,寻求死亡。

3.十分之三的人,渴望活下去,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加快了死亡的步伐。为何?因为他们躲躲藏藏,想要保全
生命。

3.我听闻,善于保护生命的人,是一个季节的守护神,他无须躲避老虎和犀牛,不着甲胄,便在刀光剑影的
军队中穿行,而面不改色。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用角的地方,老虎找不到用爪的地方,尖兵利器也找不到下刀的
地方。为何?因为他的身上根本就没有死亡。

第五十一章

德的疗伤

1.万物都由道而来,并由道的美德所维系。每件事物都遵循着道的自然性,遵循着道独特的方式,而臻于完
美。因此,每件事物都给道带来荣耀,并崇拜道的美德。

2.给道的荣耀,对德的崇尚,都是发自每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出于法律的规定。

3.道悉心的照顾万物,让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落地归根。

4.道养育人们,却从不称王;他监守着万物的变化,却从不自夸;他保护人们,却从不干涉人们;这就是美德
的神秘性。

第五十二章

复归沉默

1.道养育天下所有的事物;它是全天下之母。

2.我们不但要了解母亲,还须了解她的子女。她的子女了解自己的母亲,并终身守护她,停留在她的自然性
中。

3.若闭上嘴,控制呼吸,则终身都可获得安逸。若张开嘴,直接应对外物,则终身都没有安宁。

4.我们须知道,“分秒之小”即是“真实的幻象”。守柔才是“真实的力量”。

5.我们应适时的使用“内在之光”,让它回归“原初”,一个人应防止自己的身体堕入恶魔的深渊,他应在
所有人面前保持沉默。

第五十三章

贪婪的见证者

1.我若被人发掘,并参与政事,那么我会随时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2.真正的大道是坦途;人们却更爱旁门左道。

3.达官贵人们只顾把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却对农务不闻不问,导致粮仓空空。他们锦衣玉食;佩带华美的刀
剑;他们囤积货物,鬼鬼祟祟并且高傲自负。这些都有悖于道。

第五十四章

智慧的见证者
1.一个人若是循着道来种树,他就不会随意搬移它;如果他想要抱住什么,也绝不会落空。他的子子孙孙们会
到祠堂里去祭拜他们的祖先。

2.道若用于自身,可强身健体;若用于家庭,可带来财富;若用于乡镇,可使之兴旺;若用国家,乃是国之大
幸。若用它来制定天下的法则,则所有人都可增长美德。

3.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观察道的影响,以自身观之,以家庭观之,以乡镇观之,以国家观之,以天下
观之。

4.我如何知道这是全天下都适用的呢?靠经验。

第五十五章

神秘的魔咒

1.拥有道之魔法的人,就象个小孩。昆虫不叮他,野兽不咬他,飞禽不袭击他。

2.这个小孩的骨头柔软,肌腱有弹性,但他的握力很强。他不知男女之事,但生殖器却会勃起。这是天性使
然。他哭一整天,喉咙也不会沙哑,这是和使然。

3.知道了和,就了解了道的奥义,就能成为真正的圣人。所有让我们过的更舒适的装置,以及加速的呼吸,
都是虚假的,是我们精神上的宿敌。

4.一个事物如果变壮,就会衰老。这有悖于道,不遵从道的人,将自取灭亡。

第五十六章

出众的神秘

1.得道之人往往沉默;多说之人并非得道之人。

2.得道之人闭上嘴,并控制呼吸。他让自己的锋芒变的愚钝;他放下复杂;放下巧舌如簧的小聪明,在人群中
隐姓埋名。这就是和之神秘。

3.亲近或者厌恶他,都无法让他感到耻辱;得与失,荣与辱,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不同
于天下之人。

第五十七章

真正的影响力

1. 一个统治者也许会用各种各样的限制来管理国家;也许会用各种各样的奇招来使用武器;但一个人真正的
需求是否被满足,是由自由所决定的,被给予自由或被剥夺自由。

2.我如何知道这些?靠经验,一个国家的苛政,只会给百姓带来贫穷;机器的滥用,只会导致国家的动荡与种
族的分歧。人们越是喜欢出其不意,就会有越多的机器被制造出来;法律越多,罪犯也越多。

3.一位智者曾说过:我克制自己的行为,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喜好安静,人们就会自我完善;
我不制定标准,人们就能享受真正的富足;我制止野心,人们就会活的简简单单。

第五十八章
适应环境

1.政府越少操练政事,百姓过的越好;政府若事事干涉,反而对百姓有害。这世上几家欢喜几家愁,谁又能猜
到哪家欢喜哪家愁?

2.我们应该拒绝管制吗?是的;管制扭曲了自然,把好的变成了坏的。人类对此已经误读了百年。

3.智者直率,不攻击别人;他从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伤害他人。他走直线,从不偏移;他聪明,却从不被聪明所
误。

第五十九章

守护道

1.为了平衡我们世俗的人性,养护上天赋予的天性,我们须走中道。

2.中道引领我们即时的回归本性。这种即时的回归是魔法能量不断累积的结果。累积使我们具有控制力。有
了这种控制力,便可窥见无极的状态,一旦到达了无极的状态,我们便可统治这个国家。

3.有道之人可以长久。就象植物有了牢固的根茎,就能长盛不衰。

第六十章

政府的职责

1.治理一个国家就象烹调一条鱼。

2.若用道来治理国家,祖先的灵魂便不会显德。这些灵魂有德,但不会用它来反对人类。德可以伤害人;君王
也能伤害人;但聪明的君王不会那样做。

第六十一章

谦虚的德

1.一个国家若想变的强盛,就要象大河一般的稳重;如此,才能照料天下的小河。

2.这和女人用沉默来战胜男人,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沉默能让人肃然起敬。

3.大国采纳小国的意见,便可吸引小国,小国崇敬大国的卓越,便可拉拢大国。

4.大国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养育他们;小国憧憬大国,并服从于大国;它们各自都能成其所愿。但大国须保
持沉默。

第六十二章

道的杰作

1.道受到万物的推崇。它美化美好,净化邪恶。

2.它的言辞是荣誉之源,它的行为是丰功伟绩之动力。就算是恶人,道也不会抛弃他。
3.即便是天之骄子和三位公爵都听命于他,他也只出示手掌般大小的圆拱,只让一队马车来随从,这个礼物
不能与道相提并论,道只能被虚心的人所提供。

4.为何古人会如此传说道?因为用心找寻它的人也许能找到它,它是从邪恶中提纯而来的“纯洁”。因此全天
下的人都尊重它,万物都推崇它。

第六十三章

深谋远虑

1.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工作不要焦虑;不要贪恋于唇齿之味;把小尊为大,把少尊为多;温和的驱逐暴力。

2.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解决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无论多么大的事或者多么难解的题,都要从小处着手。
因此智者即便完成伟大的工作,也不会遇见棘手之处。

3.遇到棘手难题的人,当然不会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把事情想的太简单,真正做起来时却又发现很难。聪明人
会把易事想难,那么难事也就变易了。

第六十四章

对细节的磨练

1.还未移动的事物容易被掌控,还未显现的事物容易被抵挡,不坚实的事物容易被破坏,不连贯的事物容易
被打散。所以我们要在事物显现之前就采取行动,在它混乱之前就进行规划。

2.参天大树由根稍生发;九层高殿从基石垒起;十日之旅始于足下。

3.有为之人会带来破坏;挽留之人会感到损失。所以智者不为,就不会带来破坏;他也不挽留,随它去。人们
常在事情成功之时功亏一篑,因为他们在结束时失去了开始时的谨慎。

4.智者愿他人所不愿,不去衡量事物的价值。智者学他人所不学,收集别人所遗弃的事物。因此他能与事物
自然的进程保持一致,不会鲁莽行动。

第六十五章

纯洁的德

1.古时的贤人精于道,但他们不去开导人们,而是让人们淳朴。

2.政府最头疼的就是百姓拥有过多无益的知识。政府用耍聪明的方式来为政,就是在祸害百姓;政府为政淳朴,
就是为百姓造福。

3.你若了解了这些,就会把它们作为你的法则和信条。有了这个法则,你就掌握了“隐秘的完美”。这个完
美是无限深远的;一旦拥有了它,就会与众不同,就能吸引众人与你一起来达到完满的状态。

第六十六章

己为人之后

1.江河能汇聚溪流,因为它们总能保持比别人低的姿态;圣人也是如此。因此圣人虽身处高位,说话却放低音
量;先人一步,却谦卑谨慎。

2.所以即便圣人高人一等,也不会让人感到压力;先人一步,也不会让人感到耻辱。

3. 人们心甘情愿的尊崇他,热情永不消退。他不与任何人为敌;所以他天下无敌。

第六十七章

三颗宝石

1.人们都说我的道很大,却不精深。那我就来证明它的精深。如果真如人所说,它与其它事物相仿,那它早
就露出破绽来了。

2.我坚守着三颗宝石;即温顺,节俭,以及谦虚。

3.温顺让我无所畏惧,节俭让我丰衣足食,谦虚让我受人尊敬。现在的人要暴力不要温顺,要奢侈不要节俭,
要荣誉不要谦虚:这些都是致命的错误。

4.温顺可以让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能够稳固疆土。老天也会救助温顺的人,因为老天也有温顺的美德。

第六十八章

天人合一

1.善于征战的人不会让自己显得凶残;善于搏斗的人不会让自己生气。常胜者会尽量减少交战;能者在工作中
常常保持沉默。也就是说:“他不善战;却善于任用贤人,让他们各司其职;他使那些心比天高的人发光发热。”

第六十九章

神秘之道的用途

1.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曾说过:“我不敢攻击;我更愿意防御。我不敢往前一寸;我更愿意往后一步。”因此我
们应在没有军队的地方如临大敌;在没有战斗的地方随时准备行动;在没有交锋的地方发起攻击;在没有敌人的地方
抗击敌人。

2.这世上最大的错误,就是打无准备之仗。这样做就是危害温顺的德行。因此当军队真正开始交锋时,惋惜
没有作好更多准备的人才是胜者。

第七十章

正确的敬畏

1.我说的话,浅显易懂,也便于施行;但世上能否有人能听懂我说的话,并施行它们?

2.我说的话,是源自那充满创造力、用之全宇宙皆准原理,与“唯一准则”相一致。人类若不了解这些,当
然就无法理解我。

3.理解我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应当更加的珍惜我。智者虽穿着粗布衣裳,但他真正珍贵的,是他胸中的那
颗宝石。

第七十一章
知识的瘟疫

1.有的人知道一切,却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最高的境界;有的人什么都不知道,却想知道一切,这是瘟疫。

2.瘟疫是沉痛的;所以我们要尽力避免。智者没有瘟疫。他知道瘟疫与悲伤密切相关,因此他赶走了自己的悲
伤。

第七十二章

爱自己

1.人们若是不敬畏应当敬畏之物,那么这个敬畏之物就会占据他们。

2.它让他们无法生存,没有思想,过的浅薄。让他们渴望获得生命的活力,对之孜孜以求!

3.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过的浅薄,便会不知疲倦的追寻生命的活力。

4.智者看穿了这些道理,却不说:他爱自己,却不独自衡量自己的价值。他接受前者,摈弃后者。

第七十三章

自由的法则

1. 勇敢者,被处死;怯懦者,可活下去。这两种情况,看似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但老天爷非要选一个人来
惩罚,谁来完成他的心愿呢?因此圣人十分胆怯。

2.天道不争,却能胜;它沉默,却能得到回应;它不召集,人们却欣然而至。他处事缓和,却成事高效。天之
网如此巨大;当它散开来时,无人能逃。

第七十四章

减少误解

1.人们不害怕死亡;为何要用死亡来恐吓他们?若人们害怕死亡,我将杀掉那始作俑者,叫谁还敢再那样做?

2.有一个人被任命去施行死亡。他本没有那金刚钻,却非要去揽那瓷器活,这就象伐木工去做了木匠的活。
这样的人,终将砍伤自己的双手。

第七十五章

贪婪致害

1.统治者若征收重税,百姓就会挨饿。这是饥荒产生的原因。

2.统治者若对百姓管制过多,百姓就变的难以管制。这是烂政产生的原因。

3.人们寻死,是因为活的太辛苦。所以他们轻视生命。在如此没有安全感的国家里,轻视生命远比重视生命
要容易。

第七十六章
对刚硬的告诫

1.人出生时,柔韧脆弱;人死时,刚硬笔挺。这是常理;树木也是如此,生之柔韧;死之刚硬。

2.因此刚硬是死物的跟班;柔韧才是活物的信徒。

3.一往无前的并不是胜者;树壮反而易折。

4.因此刚硬为下,柔韧为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

1.天之道就象拉弓,弦位高了就要调低,弦位低了就要调高。边缘须减少,中部须增加。

2.天之道就是这样,把过量的部分减损,用以填补不足的部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人们只顾去剥夺那些不
足的部分,来增益过量的部分。

3.谁能将自己过量的部分分享给天下所有人?有道之人。

4.所以智者不会为了结果而行动;就算成功也不自夸;他不愿张扬自己的伟大。

第七十八章

信念

1.世上没有什么比水更柔韧;它能溶解刚硬之物;没有什么能与之匹敌。

2.所有人都知道柔可以战胜刚,弱可以征服强;但却没有人将之付诸实践。

3.一位智者曾说过:“掌控国家的人,被人们象神一般的供奉着;但人们心中真正的主人,却是那个承担着所
有人苦痛的人。”

第七十九章

契约之真

1.敌人的妥协,常常导致憎恨。那么,就算妥协又有何用?

2.因此,智者持有敌人妥协的凭证,却不急于实施。有德之人对事物考虑的周全,无德之人只考虑自己。

3.在天道的大爱中,人与人是没有差别的;但它只会对“真人”现形

第八十章

孤立

1.在一个居民很少的小国里,若有人能做十人的活,并做的很好,人们将不会雇用他。即便他们认为死亡让
人悲伤,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居所。
2.他们有马和船,却不远行;有甲胄和兵器,却不争斗。

3.他们用结绳记事来交流信息。

4.他们认为自己的食物美味,衣服美丽,家庭美满,文化生活丰富。

5.他们能看见另一个国家,能听见那里的狗吠鸡鸣;但从古至今,直到死,人们都不去走访。

第八十一章

对淳朴的深思

1.真实的言辞并不文雅;文雅的言辞也并不真实。知道的多的人不会争论;争论的人知道的并不多。理解透彻
的人并不学习;厌恶学习的人也并没有理解透彻。

2.智者不藏私。他给予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他给别人灌输的越多,自己也越肥沃。

3.天道就象一把利剑,但它不伤人;智者在所有的作品中,从不争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