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3 年 11 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

2003
第 26 卷 第 6 期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26 No. 6

【史学研究】

试 论“ 宋 型 家 庭 ”
邢  铁
(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 :通常认为我国古代的家庭依次分为“汉型家庭”和“唐型家庭”两种类型 ,本文指出宋代的家庭类
型界于这两者之间 ,可以称之为“宋型家庭”,而且这种家庭类型在宋代定型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 。
文章考察了“宋型家庭”
的结构特征 、
规模和形成原因 。
关键词 : 家庭类型 ; 宋代
中图分类号 : K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Ο5587 ( 2003) 06Ο0126Ο07

  血缘关系是划分家庭类型的首要标准 , 也是 低于 5 口 ,直到汉朝初年仍然是这样 ,所以杜正胜


考察家庭形态的主要依据 ,社会学讲的核心家庭 、 先生称之为“汉型家庭”③。其实 , 贾谊等人对商
扩大的核心家庭 , 就是按照家庭中只有直系血缘 鞅变法以来的分家习俗是以批判的口气讲的 , 认
关系还是含有直系和旁系来划分的 。史学论著习 为是“陋习”,建议汉武帝改变这种习俗 。很快 ,汉
惯讲“家庭的规模和结构”, 把规模即家庭人口的 武帝倡行儒术 ,以孝治国 ,从舆论上批评父母在世
数量放在第一位 ,反复查核计算 ,甚至精确到了小 的时候分家 ,所以三代家庭多了起来 ,人口以 5 口
数点后面几位数 , 实际上这是貌似精确而不准确 居多 ,所以形成了“五口之家”的习惯说法 。
的考察方法 。且不说原始资料中的数字的可靠程 东汉末年到魏晋北朝 ,世家大户阴庇人口 ,形
度 ,单就方法而言 , 至少存在两个偏差 : 首先是求 成了“千丁共籍”“
、百室合户”的特大型家庭 ,但这
平均数的办法不一定适合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 只是特殊地区的情况 ,而且也是少数 ,多数人家还
究 ① ; 其次是没分清主次 ,没有把家庭人口作为判 是按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维持着自己的小家庭 。
别血缘关系的依据之一 ,而是作为考察目的了 ,忽 即使这些大户阴庇下的丁 、室 ,也只是在行政隶属
视了家庭结构的重要性 。所以 , 我们应当从家庭 关系上脱离了官府的管辖 ,不向官府纳税服役了 ,
结构即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入手来考察家庭类型 。 成了大姓豪强的私属 ,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上仍然
是小家庭 ,所谓“百室合户”,就是平时按“室”
生产
一“
、宋型家庭”
的形成和结构特征
生活 , 对外的时候才是一个以大姓豪族为主的
大致说来 ,我国古代家庭结构的演变经历了 “户”。隋唐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不允许这种状况
三个阶段 : 战国秦汉 、
魏晋至隋唐 、
宋代以后 。为 继续存在 ,加之门阀士族自身的衰落 ,又恢复了里
了说明宋辽金元时期的家庭结构 , 先简要回顾一 外一致的个体小家庭形态了 。
下唐代以前的情况 。 近年来研究唐代家庭结构的论著 , 一方面纠
战国时期特别是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开始 , 正了同居共财大家庭为唐代的主要家庭形态的说
“家富子壮则出分 ,家贫子壮则出赘”成了习惯 ② , 法 ④ ,另一方面又强调唐代家庭人口比秦汉时期
儿子成年以后必须与父母家庭分开 , 另立户头 。 多 ,并且依据正史典志的记载特别是敦煌户籍资
这样 ,通常的家庭便是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在一 料的统计 ,计算出一般家庭都超过了 5 口 ,多的时
起 ,形成了社会学讲的“核心家庭”,平均家庭人口 候可以达到平均 9 口以上 ⑤。杜正胜先生据此称

① 收稿日期 :2003Ο09Ο04
作者简介 : 邢铁 (1957Ο) ,男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唐宋经济研究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邢  铁  试论“宋型家庭” 127

之为“唐型家庭”,并且解释说“唐型家庭的特点是 只登记户口 , 还包括家产 、


税役等内容 , 很可能这
尊长犹在”, 子孙多合籍 , 同居 、
共财 , 人生三代同 些奴婢只是作为财产而不是作家庭人口登录在户
堂是很正常的 ,于是共祖父的成员为一家 。否则 , 籍中的 ……总的看来 ,对敦煌户籍所登记的人口
至少也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和父母同居 , 直系的祖 只能认定为每“户”的人口 , 而实际生活中每“家”
孙三代成为一家 “; 唐型家庭结构 , 已婚兄弟共居 的人口则要少一些 , 主要是以一对壮年夫妇为主
同财是他的特色 , 直系的祖孙三代成员共同组成 的家庭 , 包括父母和子女 , 有兄弟的很少 , 而且多
的家庭相当普遍 。 ”⑥这是对唐代家庭结构的最明 是未婚的兄弟 。
确的解释 。 这种“唐型家庭”到宋代 ( 杜正胜认为到唐中
唐代家庭的人口数比东汉以来的家庭规模小 叶) 有了明显的变化 , 规模变小了 , 更主要的是家
了 ,仍然比我国秦汉时期的“汉型家庭”大一些 。 庭结构表面上看与以前相同而实际上已经发生重
不过 ,是不是真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大呢 ? 考察唐 大变化了 。
代的家庭规模 ,需要与家庭的结构结合起来分析 。 与“唐型家庭”相比 , 宋代这种家庭的规模小
敦煌户籍中反映的大都是父子兄弟在一起的家 一些 ,但相差不多 ,仍然是 5 口左右 ,从结构上看 ,
庭 ,而且大都有大龄女儿登统在内 ; 且不说这些大 仍然是三代即祖 、父、子 。但是 , 唐代家庭的三代
龄女儿是不是已经在婆家入籍 , 单就父子兄弟同 以最年长的祖父母为核心 , 同一个祖父的后代在
居同籍 ,也需要考虑唐代律令的影响 。唐朝明令 一个户头下 ,有直系也有旁系 ; 宋代家庭的三代却
限制父母甚至祖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孙分家 , 否则 是以中间的壮年夫妇为户主 , 祖父母在此寄养而
要“徒三年”⑦ , 虽然这种律令属于礼法合一的性 不是核心了 。家中只有直系血缘关系 , 因为第三
质 , 含有倡导的意思 , 违背了不一定真的判三年 代只是这对壮年夫妇的子女 , 没有他们的兄弟的
刑 ,但限制的作用还是有的 ,因此便有了这样的一 儿子了 。与“汉型家庭”相比 , 宋代家庭的规模变
种可能 ,已经分财异居了的家庭 ,本来已经分成了 化不大 ,但结构明显不同了 ,汉代主要是父子两代
几家 , 在登记户口的时候 , 仍然合在一起 ; 既满足 结构 ,而儿子必须是未成年的 ,在宋代三代结构的
了子孙们尽快分家的愿望 , 又不公开违背官府的 家庭中孙子都可以是结了婚的 。杜正胜先生说 ,
法令 ,这就是吐鲁番文书中说的“同籍异财”现 宋代以后的这种家庭结构是“唐型色彩渐淡 ,稍偏
象 ⑧。这种做法之所以行得通 , 是因为律令也允 于汉型 ,可以说是两者的折衷”λ
ϖ
g
,分析是准确的 ,
许这样做 ,官方限制的主要不是异财 ( 分家析产) , 我们可以称之为“宋型家庭”。这种家庭类型并不
而是别籍 ( 户籍单列 ) , 不论事实上是否已经分开 是宋代才形成的 ,唐代家庭实际上已经是这样了 ,
了 ,但不能在户籍上与父母 、 祖父母分开户头 ⑨。 只是唐代仍然对外以祖父或父亲的名义 , 以大家
在《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时为给事中的 庭的形式出现 ,宋代则是把名实统一起来了 。
刘仁轨和弟弟仁相不和 ,早早地分了家 ,有人劝告 所谓“宋型家庭”, 就是通常说的“三代五口”
仁相主动与哥哥和解 “何不与给事同籍
, , 五品家 之家 ,其中主要是“三代” 结构 ,即以中间的壮年夫
当免差科”,不然白吃亏 ; 刘仁相却说“谁能向狗尾 妇为核心 , 上养老人 , 下育子女 , 都是直系血缘关
底避阴凉 ?”刘仁相的行为被作为特例记载下来 , 系 。这种家庭类型在宋代形成以后 , 历经元代和
而多数已经分开过的兄弟们为了沾光也会在户籍 明清 ,直到近代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可以说 ,
上与兄弟父祖合在一起 。 “宋型家庭”是宋代以后我国通常的家庭形态 。
对敦煌户籍中的人口统计 , 还有一个需要斟
二“
、宋型家庭”
的规模
酌的地方 ,就是有些家庭把奴婢也列上去了 ,有名
有姓有年岁 ,有的论著把这些奴婢也统计为家庭 两宋时期的户籍资料已经比较齐全 《续资治
,
人口了 。可这些奴婢是作为家庭人口入户籍 , 还 通鉴长编》《、文献通考》
和《宋史》
记录了八十多次
是作为家庭的财产登记的呢 ?《唐律》有奴婢“类 全国性的户口数 《元丰九域志》
, 以神宗元丰年间
比畜产”的说法 ⑩ ,而且唐代的户籍不像现在这样 为横断面 ,记录了全国各州府的户口 。其中《续资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邢  铁  试论“宋型家庭” 129

  供不至 , 使之诣门求索 ; 或分定日数 , 今父母 为了降低户等“至有孀母改嫁 , 亲族分居 , 或弃田


巡门就食 。日数才满 ,父母自出 ,其男与妇亦不愿 ”υ
与人以免上等 , 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 。µg在此前

留 …… 后户部也奏报说 ,民间有“诱母或祖母改嫁而欲规
很明显说的是多次性析分式下的情况 , 都与宋代 分异 ,减免等第者 ; ”µϖg江南地区甚至有“嫁其祖
相似 。就家庭规模而言 ,金代平均每户 6 口以上 , 母 ,及与母析居以避役者 。 ”µω
g这里所说的现象不
|
元代平均 4. 47 口 λ
g, 似乎看不出与宋代 、
唐代的 会很多 ,大臣们奏报各种现象的时候经常过分夸
不同 ; 结 合 家 庭 结 构 来 看 , 则 属 于“宋 型 家 庭” 张 ,但所说的通过“亲族分居”来减少家庭的规模
无疑 。 和田产 ,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因为这样做不仅使
家庭成员的利益不受损失 , 而且为愿意早分家的
三“
、宋型家庭”
的形成和维系的原因
子孙们提供了机会和借口 。宋代律令虽然也像唐
家庭结构类型在宋代以后由“唐型家庭” 转变 代一样规定父母 、 祖父母在世的时候 ,子孙不能分
成了“宋型家庭”, 而且此后历代一直沿袭这种家 财别籍 ,但面对这种随着户等 、 职役压迫而来的分
庭结构类型 ,说明宋代是家庭结构的转型和定型 家风气 , 官府也只能让步 :“诏士庶之家 , 应祖父
的重要时期 。传统的个体小家庭在春秋战国时期 母、 父母未葬者不得析居 。”µξ
g不仅不再规定在世

随着宗法制度的松弛就形成了 , 历经“汉型家庭” 的时候不能分家 , 甚至连过去的在“丧期”即三年


和“唐型家庭”, 到宋代转变成一种新型的家庭结 之内不许分家的规定也不提了 ,只要办完父母 、 祖
构 ,并且从此定型化了 ,这首先是家庭自身发展演 父母的丧葬事就可以分了 。实际上连这也做不
变的结果 ,同时还有两个具体的原因直接影响家 到 ,至多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先分出去 ,独立门户和
庭结构的转变 。 户籍 , 但家产不分光 , 留下一些归父母用 , 待父母
第一个原因 , 是税役制和户等划分制度的逼 去世后再最后分清 , 即前面提到的多次性析分
迫 。从唐朝中叶开始 ,随着均田制的瓦解 ,百姓流 方式 。
离失所的开始增多 ,每年都有大量的流民 ,杨炎为 在这种情况下 ,根本不用说孙子们 ,就是儿子
了增加税收搞两税法 , 规定不分当地人还是外来 们一结婚就会与父母分开 , 而且公开要求单为户
户 ,一律都在所在的州县就地编贯入籍 ,然后按资 籍 ,甚至在还没来得及分开的时候正赶上登记户
产的多少分等级纳税服役 。但杨炎的办法效果并 口划分户等 ( 每三年即闰年整饬 ) , 也声称已经分
不理想 ,流民依然很多 ,陆贽说是资产评估方法不 家 ,要求从原父母家庭户籍中单列出来 ,这便是宋
当造成的 , 李渤说是“摊逃法”造成的 }
λ
g。流民一
代地方官一再说的“诡名子户”现象 。在此 , 我们
离开故地 , 也就离开了原来的家庭 , 即使举家而 看到了与唐代相反的情形 : 唐代的时候是已经分
迁 ,原来的家庭结构也就被改变了 。 家却在户籍上说没分 , 仍然与父母兄弟家庭合在
与之同时 , 户等制度的作用也突出了 。户等 一起登记 , 实际上是若干个近亲家庭组成一个
制度是按人丁多寡和资产多少把民户划为若干级 “户”,当时称为“相冒合户”ψ
µ
g; 宋代则是一经分开

别的制度 ,目的是据此征派不同的税役 。在均田 甚至还没来得及分开就想把户口单列出来 。以至


制时代户等只是用来征收户税 、
地税之类的附加 于宋代有些地方官矫枉过正 , 对一些确实已经分
税 ,正税租庸调与户等的关系不太大 ; 两税法开始 开了的家庭也不承认 ,仍然当作一“户” 来统计 ,结

“约丁产 ,定等第”λ
g,把户等制度与正税连在一起
果便出现了关于宋代家庭平均人口数的矛盾现
了 。入宋以后 , 户等制度广泛地用来征收各种税 象 : 承认了这种分家的事实 ,所有分开的儿子都单
役 ,特别是职役差役 , 资产多 、
人丁多的家庭户等 列户头 , 家庭规模就小了 , 一般在三四口左右 , 多
高 ,户等高的家庭的职役差役就重 ,很多家庭因此 数达不到 5 口 , 如前所述 ; 不承认这种事实 , 仍然
破产 。为了逃避繁重的税役 , 各家都设法降低户 按一个大“户”登记 ( 主要是对一些中上层家庭 ) ,
等 ,方法之一就是尽早地分家析产 ,分散家产和人 就会超过 5 口 , 以至于有的学者估计每户平均达
丁、 缩小家庭的规模 。宋仁宗时韩琦说 ,有的家庭 到 7 至 10 口 。剔除了这些极端因素 ,实事求是地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看宋代家庭的规模 ,确实比唐代小了 ,结构上也以 5 口人的生活了 。这就是宋代关于“借人之牛 , 受


中间的壮年夫妇为主了 。 人之土 ,佣而耕者 ,谓之客户”说法的来历 |
µ
g
, 也是
第二是家庭的供养能力与供养需要之间找到 宋代佃农家庭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 。
了最佳平衡点 ,这是“宋型家庭”形成和定型化的 我们知道 ,就职能来说 ,家庭应当是一个家庭
主要原因 。从汉代开始多起来的土地兼并 , 历经 成员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养单位 , 这种供养必须符
魏晋南北朝隋唐 ,到宋代虽然仍旧很激烈 ,却已经 合社会性的需要 ,即孟子说的要能够“仰足以事父
规律化了 ,不再像以前那样忽起忽落了 。从全社 母 ,俯足以畜妻子”, 使老幼有所养 。虽然历代都
会来看 ,各个阶层的人口比例相对稳定下来 ,佃农 是这样一种追求标准 , 虽然比前已经是以供养 5
客户约占 35 % µζ
g,地主 ( 包括平民地主 、
官僚贵族 口人为标准来组织小家庭了 , 但是直到“宋型家
地主 ) 不超过 10 % , 自耕农阶层通常占到 将 近 庭”才具备了满足这种要求的条件 , 即不只是 5
60 % ,我们可以分别计算一下自耕农和佃农家庭 口 ,更主要的是三代中的第一代是家庭中“养老”
的供养能力 ,判断一下其家庭规模和结构 。 的父母 ,第三代是“育幼”
的子女 ,中间第二代是家
自耕农是一个人数最多 , 经济实力悬殊也比 庭的主体 。上面说的自耕农 、
佃农家庭的供养能
较大的阶层 ,有接近地主阶层的富裕户 ,也有接近 力和供养需要 ,正好符合这种家庭的结构和规模 。
佃农的半自耕农 ,按唐宋时期的情况看 ,大致维系 之所以到宋代才找到了供养需要和供养能力
在平均每户 20 亩地的水平上 。均田制下按“一 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才形成了“宋型家庭”的规模
夫” 即一个男丁为单位授田 ,所谓露男 ( 口分田) 是 和结构 ,还与宋代生产力 、
人口与土地比例等问题
虚数 ,桑田 ( 永业田) 才是实际授田数 µ{
g,所以从北 有关 。农业生产工具从秦汉到明清没有质的飞
魏到唐朝不论露田 ( 口分田) 如何变化 ,桑田 ( 永业 跃 , 从量的方面看 , 到唐宋特别是宋代已经成熟
田) 总是稳定在 20 亩永业田 ; 从敦煌户籍所记载 了 ; 荒田的开垦 、
梯田和水田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古
的实际授田情况看 , 所满足的也首先是这 20 亩 。 代社会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 人口首次达到了一亿
桑田是即种桑树又种粮食的田 , 扣除桑树阴下不 大关 , 各个阶层的人口数量也大致稳定下来了
能耕种的部分 ,20 亩桑田仍然可以当 10 亩普通 ……这些都是形成“宋型家庭”的社会历史背景 ,
农田使用 ; 如果家有两个男丁 , 则每家可受桑田 也可以说是大环境的因素 。
40 亩 , 当 20 亩普通农田使用 , 按当时亩产平均 2 以上是“宋型家庭” 在宋代形成并定型化的两
石计算 ,20 亩普通农田可收获 40 石 ; 缴纳两个丁 个主要原因 。此外 , 伦理说教也是一个经常影响
的租粮共 4 石 , 余 36 石 。按人均日食米 1 升 ( 合 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因素 。
今 0. 65 公斤 , 亩产量通常按带壳的谷物计算 , 则 宋代形成的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基本内
合 2 升) ,每人每年用 7. 2 石 ,36 石粮食可以养活 容仍然是孔子儒学的伦理纲常 , 加进了一些思辨
5 口人 。宋代自耕农通常也是每家平均 20 亩地 , 的宇宙观方面的内容 。孔子的伦理纲常是从规范
亩产和税率 ( 什一之税 ) 不变 , 也是可以养活 5 小家庭的人际关系入手的 ,所谓父为子纲 、夫为妻
口人 。 纲、父父子子 ,讲的都是小家庭内部的人际 ( 姻缘
再看佃农 。宋代称租地而耕的农户为佃客 、 和直系血缘) 关系 ,尽管孔子的目的是由此入手一
客户 。当时每个男劳力耕田限量 ( 即人地结合的 层层外扩 ,以家庭人际关系的模式来规范国家 、 社
最佳比例) 为 10 亩 ,如果 5 口之家有两个男劳力 , 会上的人际关系 ,整体看来 ,讲得最多的最详细的
可以租耕 20 亩 , 收获 40 石谷 ; 佃农不交官府的 还是家庭人际关系自身的问题 , 而且讲得很通俗
“什一” 之税 , 但要给地主交“泰半之租”20 石 , 只 很实际 , 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分析 , 人人都能懂 ,
留 20 石不够 5 口人的消费 。所以宋代佃客通常 以至于有的研究思想史的人说 , 与其称孔子为思
还要租牛而耕 ,用一头牛与两个劳动力合作耕种 , 想家哲学家 ,不如称之为家庭礼仪专家 ,是有一定
可以耕田 50 亩 ,收获 100 石 ; 交地租加牛租共 60 道理的 。理学则不然 , 从周敦颐开始 , 到张载 、

石 ,剩余近 40 石家用 , 就可以与自耕农一样维系 程和朱熹 ,都喜欢讲一些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思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邢  铁  试论“宋型家庭” 131

辨的道理 ; 不过 ,这些抽象的道理大都用在了宇宙 对家庭关系讲的 。


本源问题的讨论上 ,在讲伦理纲常的时候 ,主要是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 ,讲思辨的内容很多 ,
把家庭关系中的规范论证为“天理”, 是先天就应 却也是首先从“振纲纪”讲起 , 所谓“纲纪”就是三
该有的 ,在此前提下讲的具体问题与孔子的学说 纲五常 ,认为这些都是“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
实际上是一样的 。 然”之事 ,否则就是违背天意 。特别是家庭关系中
比较典型的是张载 。张载从天地一源 、 万物 的孝悌 “ , 亲者 , 我之所自出 ; 兄者 , 同出而先我 。
一气说起 ,从“乾坤父母”入手 ,论证伦理纲常的合 故事 亲 而 孝 , 从 兄 而 悌 , 乃 爱 之 先 见 , 而 尤 切
理性和必要性 , 归结出“事亲则事天”的结论 。他 人”νυg,是完全应该的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
在《正蒙・乾称》 中说 : 时候 ,亲自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把人伦教育
  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貌焉 ,乃混然中处 。 作为首要内容 “立教之目
, ,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故天地之塞 , 吾其体 ; 天地之帅 , 吾其性 。民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一再强调这是天
吾同胞 ,物吾与也 。大君者 , 吾父母宗子 ; 其 理决定的人的本性 。
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 , 所以长其长 ; 朱熹和欧阳修等曾经对规范宋代的血缘型的
慈孤弱 ,所以幼吾幼 。圣其合德 , 贤其秀也 。 家族制度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 创造性地设计出了
凡天下疲癃残疾 ,恂独鳏寡 ,皆吾兄弟之颠连 切实可行的一整套制度 , 但是在倡导规范家庭制
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 , 子之翼也 ; 乐且不忧 , 度 ( 家庭人际关系 ) 方面都没投入多少精力 , 尽管
纯乎孝者也 。 论证了孝悌亲情是天理 , 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并没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 ,是说从一个小家庭来看 ,父母 有多少创新 ,仍然是孔子早就规范了的伦理纲常 。
是这家的儿女的父母 ,从整个社会 ( 天下) 来看 ,天 这不只是因为此时的主要使命是规范家族制度 ,
地是全天下人的父母 。家庭与天下是相通的 , 甚 也是因为家庭制度 、
家庭人际关系在孔子那个时
至可以视为一回事 “事亲”
, 也就是“事天”了 。反 候已经规范得相当细致 , 没有必要改动了 。至于
之 ,不孝敬父母 ,就是对天的不恭敬了 。所有的人 给伦理纲常加上“天理”的解释 , 无非是为了增强
都是天地所生 ,所有的人也就都应当如同亲兄弟 , 人们落实伦理纲常时的自觉性 。
应当天下一家亲了 。 不过 ,伦理说教在孔子那里还比较接近当时
二程兄弟讲 , 仁义礼智信“五常”不仅是天理 的家庭实际生活 ,比较容易操作和落实 ; 到宋代理
的具体化 , 而且是万物之性 ; 不只是人才有 , 连豺 学家进一步补充和论证以后 , 加进了一些理想的
狼鹰犬也有 ,人在表现为对祖先的祭祀的同时 ,更 内容 ,本来是想让伦理学说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结
表现为对父母在世时候的孝敬 。但是 “大抵有人
, 果却是离民间日常家庭生活远了 , 成了文人士大
身 ,便有自私之理 ,宜其与道难一”µ}
g,这种自私的 夫理想化的家庭模式 , 一般家庭很难做到了 。求
念头可能会妨碍对父母的孝敬 , 所以二程又主张 法其上得乎中 , 主要是让人们的行为不要太出格
克服人的自私心理 , 顺从天理 , 不能让“人欲肆而 而已 。在形成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家庭结构和规模
天理灭”∼µ
g。所谓“存天理 , 去人欲 ,”也首先是针 的过程中 ,伦理说教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

注  释 :
① 比如有三个家庭 ,人口数分别是 5 口 、
5 口和 1 口 , 按常识我 ④ 魏承思 《
: 唐代家庭结构初探》《
, 社会科学研究》1986 年 2
们应该认为五口之家居多 、
以五口之家为主 , 但统计平均数 期。
的结果是每家 3. 67 口 ,不仅与常识相背 , 而且这三家没有一 ⑤ 冻国栋 《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
家是 3. 67 口 。 杨际平等 《五
: ———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 岳麓书
② 
《汉书》卷四八 《贾谊传》
, 。 社 1998 年版) 都持这样的看法 。熊铁基 《
: 以敦煌资料证传
③ 杜正胜 《
: 传统家族结构的典型》《
, 大陆杂志》第 65 卷 2 、
3 统家庭》《
( 敦煌研究》1993 年 3 期) 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
期 ,1982 年 。该文又名《传统家族试论》,杜先生 ( 包括下文所 ⑥ 杜正胜先生前揭文 。
引仁井田阝升
土 先生) 说的“家族”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家庭 。 ⑦ 
《唐律疏议》卷十二 《户婚》
,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⑧ 
“同籍异财”的字样不多见 ,却值得注意 。参见吐鲁番阿斯塔 49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
那 239 号墓出土的唐中宗景龙三年争地文案 , 转自宋家钰 }
λ
g 《陆宣公全集》卷二二 《中书奏议》
, 《
; 旧唐书》卷一七一 《李
,
《关于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与唐代自耕农的性质》《中
, 渤传》。
国唐史学会论文集》第 34 页 ,三秦出版社 1989 年版 。 ∼
λ
g 《唐会要》卷八五 《定户等第》
, 。
⑨ 
《唐律疏议》卷十二在限制子孙与父祖别籍异财之后 , 疏议解 υ
µ
g 《长编》卷一七九 。
释说 “
: 但云别籍 ,不云令其异财 , 令异财者明其无罪 。
”即证 ϖ
µ
g 《长编》卷四八一 。
明官府不管异财 ,只管别籍 。 ω
µ
g 《长编拾补》卷一 。
⑩ 冻国栋先生谈到郭子仪“家人三千”和王行瑜家有 500 人 , 说 ξ
µ
g 《长编》卷一二 O 。
其中包含很多“非血亲的奴仆”, 已经点明了这个问题 。见 ψ
µ
g 《唐律疏议》卷十二 《户婚》
, 。
《唐代人口问题研究》第 376 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 ζ
µ
g 《元丰九域志》所记元丰年间各府州户口分主户若干 、
客户若
ϖ
λ
g 前揭杜正胜先生文 。 干 《长编》
; 每三年记“天下户口”,也分主户若干口若干 , 客户
ω
λ
g 研究此问题以及宋代人口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 是袁震 若干口若干 。主户是有资产的户 , 客户主要是佃农 。20 年
《宋代人口》,载《历史研究》1957 年 3 期 ; 资料收集相对完整 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曾经依据这两部书制作了纵横两个曲
的是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 、
田地 、
田赋统计》甲编表 32 - 线表 ,精确地推算出客户佃农都占 35 %左右 。
40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 综述介绍有关论著最全面 {
µ
g 拙文《均田制与租庸调关系的辨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
的 ,是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 、
第三章第 1991 年 2 期 。
五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
µ
g 洪迈 《容斋随笔》
: 卷四 《牛米》
, 。参拙文《宋代的耕牛出租与
ξ
λ
g 《长编》卷四 。 客户地位》《中国史研究》
, 1985 年 3 期 。
ψ
λ
g 程民生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 《浙江学刊》
, 2000 年2 期 。 }
µ
g 《二程遗书》卷三 。
ζ
λ
g 拙著《家产继承史论》第 16 页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
µ
g 《二程遗书》卷二 。
{
λ
g 《元典章》卷十七 《分析》
, 。 υ
ν
g 《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卷一 。
|
λ
g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
: 、
田地 、
田赋统计》甲编表 41 、
44 、
48 、

[ 责任编辑  安拴虎 ]

Song2type family
XIN G Tie
(College of History & Culture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 Hebei 050091 , China)

Abstract : It is usually t hought t hat t here are two types of families , namely , t hose of Han and Tang.
Family style of t he Song Dynasty or t he so2called Song2type family is similar to eit her of t he Han or Tang
type. This typology has never undergone any substantial changes.
Key words : family ; type ; Song Dynasty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