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7

電信工程概要(下)

Fundamenta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蔡 堆
111學年度第2學期
第七章 課前預習重點
使用過那些無線電通訊設備?
聽說過那些無線電通訊設備?
這些無線電通訊設備的共同特徵?
這些無線電通訊設備與行動通訊有何關係?
無線電頻率與波長的關係?
無線電頻段:VLF、LF、MF、HF、 VHF、
UHF、SHF、Ku、Ka、V?
微波通訊、微波中繼?
視界波LOS(Line of Sight)?
同步軌道衛星、低軌道衛星? VSAT? 2
第七章固定式無線通訊系統
7.1 無線電通訊系統簡介 天線

基頻訊息

接收機 載波合成

低雜音放大 降頻器 解調器

3
4
7.1 無線電通訊系統簡介(續)
無線電頻譜是指9kHz-3000GHz頻率範圍
內無線電頻率的總稱。
無線電頻段依照頻率高低分成:
至高頻(THF, 0.3-3THz)極高頻(EHF,
30-300GHz)超高頻(SHF, 3-30GHz)
特高頻(UHF, 300MHz-3GHz)甚高頻
(VHF, 30-300MHz)高頻(HF, 3-
30MHz)中頻(MF, 300-3000KHz)低
頻(LF, 30-300KHz)甚低頻(VLF, 3-
30KHz) 5
7.1 無線電通訊系統簡介(續)
前述無線電頻段中的300MHz-300GHz的
無線電波又稱為微波。微波是指波長介於
紅外線和無線電波之間的電磁波。
微波依照頻率高低又分成:
W波段(75-110GHz)、V波段(40-75GHz)、
Q波段(33-50GHz)、Ka波段(26.5-40GHz)、
K波段(20-40GHz)、Ku波段(12-18GHz)、
X波段(8-12GHz)、S波段(2-4GHz)、C波
段(4-8GHz)、L波段(1-2GHz)
6
無線電頻譜(波長與頻率成反比)
無線電 光波

波長

可見光
微波 紅外線

頻率

7
7.2 無線電通訊系統
那些無線電通訊系統為單向?
那些無線電通訊系統為雙向?
那些無線電通訊系統屬於小容量?
那些系統屬於大容量?
小容量、大容量的主要差異在哪裡?
那些無線電通訊系統屬於固定式?
那些無線電通訊系統屬於移動式?

8
7.2 無線電通訊系統(續)
傳送端 :發射機、發射天線
接收端 :接收天線、接收機

無線電收音機、無線電視為單向系統
通常無線電通訊系統大多為雙向,有小容
量、大容量通訊系統之別,微波、衛星通
訊系統屬於大容量無線電通訊系統,這類
系統大多為固定式點對點無線電通訊系統。
9
7.3 大容量無線電通訊系統
大容量無線電通訊系:微波、衛星
視界波LOS(Line of Sight)

10
11
無線電中繼站
兼話務出入點
終端站 無線電中繼站
終端站

交換機


天 無線電水平面

高 光水平面
度 地表

無線電距離d
7.4.1 微波系統建置5步驟:
• 確定品質需求
• 選擇路由及天線鐵塔高度
• 計算Link budget
• 實地踏勘
• 裝機及系統測試
7.4.2 微波品質需求
-10

• 誤碼率BER < 2 x 10
• 誤秒比率Errored Second Ratio(ESR) <
0.0032/month
• 可使用率Available ratio = 99.99%
無線電中繼站
終端站 中繼站 兼話務出入點 終端站

發射機

接收機

多工
解多工

通路卡片
交換機

用戶線
有線中繼 無線中繼
7.4.3 微波系統之調變
降低調變速率以縮小調變之後所佔之頻譜
QPSK : 2bits/Baud
8-ary PSK : 3bits/Baud
16-QAM : 4bits/Baud, Fig 9.12
64-QAM : 6bits/Baud
128-QAM : 7bits/Baud
256-QAM : 8bits/Baud
512-QAM : 9bits/Baud
Fig. 9.13,高階QAM降低頻寬,Eb/N0要求高
7.4.4 微波天線增益
GdB = 20 log D + 20 log F + 17.8
D in meters, F in GHz
QPSK調變速率(Baud)=資料速率之半

調變輸出

串列資料輸入
16-QAM調變速率(Baud)=資料速率之1/4


越高階之多相QAM可以達到縮小頻寬之效,其代
價在於要達到相同的誤碼率需要較高之單位能量。
7.4.5 Fades, Fading,&Fade Margins
Fade:訊號強度瞬間衰落
衰落時造成BER增加,系統中斷
改善之道:加大fade margin
Time Availability可使用率(%) Fade margin(dB)
90 8
99 18
99.9 28
99.99 38
99.999 48
例:一系統9 區間hops, 系統可使用率99.95%
則系統故障率= 1 – 0.995 = 0.0005
每一hop平均故障率= 0.0005/9
每一hop正常率 = 1 - 0.0005/9
=99.99445%
7.4.5 Fades, Fading, & Fade Margins(續)
造成Fade主因:多路徑(multipath)傳播
Fig. 9.14, 造成碼際干擾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改善方案:
• 低雜音放大器LNA
• 高功率放大器HPA
• 順向錯誤更正碼FEC
• 分集裝置Diversity
7.4.6 分集及熱備援Diversity and Hot-Standby
Fig. 9.15, Fig. 9.16
7.5 衛星通訊
• 衛星通訊亦屬LOS微波技術,但訊號
較弱
• 10GHz以下所需之Link margin很小
• GEO, LEO, VSAT
Fig. 9.17, Fig. 9.18
• 3顆同步衛星可涵概全球(南北緯80度
以下)
• 傳播延遲時間大 250ms
• Free-space loss大, 4GHz:196dB,
6GHz:199dB, 14GHz:207dB
衛星轉頻器(Transponder)示意圖

放大器 混波器 放大器

來自接收天線 發射天線

接收來自地 發射到地面
本地振盪器
面之訊號
同步衛星均位於赤道上空,緯度越高地區與衛星
之距離越遠,超過南、北緯80度以上將無法通訊

衛星





距赤道高度 星
7.5.1 衛星通訊工作頻帶Frequency Bands
•C bands:
IEEE 521-2002標準,頻帶為4-8 GHz
上鏈Uplink(地面站至衛星) 頻率範圍為
5.925-6.425 GHz (頻寬500MHz)
下鏈Downlink(衛星至地面站)頻率範圍為
3.7-4.2 GHz(頻寬500MHz)
• Ku bands(>10GHz,雨衰效應)
頻帶為12-18 GHz
上鏈Uplink(地面站至衛星) 頻率範圍為
14GHz
下鏈Downlink(衛星至地面站)頻率範圍為
11GHz
7.5.1 衛星通訊工作頻帶Frequency Bands
•Ka bands
頻帶為26.5 - 40 GHz
•V bands
頻帶為40 - 75 GHz
7.5.2 VSAT
VSAT天線直徑介質0.5m – 2.5m之間,
發射機功率1W – 50W之間, Fig. 9.21
Outbound link (Hub to VSAT):TDM
56kbps, 1.544 Mbps, or 2.048Mbps
Inbound (VSAT to hub): 9.6kbps
終端站

系統中心
第八章課前預習重點
類比無線電視?
數位無線電視? SDTV? HDTV? 4K?
8K?
HDMI over IP
台灣目前數位無線電視台有哪些台?
CATV:社區共同天線?
有線電視網路(單向)?
傳統同軸電纜CATV網路?
光纖同軸合成系統(HFC)?
語音/數據雙向CATV(寬頻網際網路)?
DOCSIS 4.0?
第八章 電視網路
8.1 無線電視
無線電視是利用大氣電波,完全在地面收
發電視訊號的傳輸方式,又被稱為地面電
視。
電視台透過各地的訊號發射站、天線塔或
電波塔等設施,在大氣層以無線電波方式
發送電視訊號,收視戶再使用天線接收訊
號以收看電視節目。早期無線電視所接收
到的訊號為類比訊號(類比電視),目前
已經完全數位化。
第八章 電視網路
8.1.1 類比無線電視
類比電視的訊號廣播公司通常是使用
NTSC、PAL或SECAM的類比制式把它們
的訊號進行調頻後,調節這些訊號並放進
VHF或者UHF的載波上。類比電視的相對
是較先進的數位電視,目前很多國家和地
區已積極數位無線電視廣播,取代舊有的
類比電視廣播。台灣早期的類比電視採用
NTSC系統,其訊號頻譜如下頁:
8.1.1 類比無線電視(續)
聲音中心頻率
影像載波
彩色副載波
第16章 電視傳輸
電視訊號頻譜Fig. 16.6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傳統電話都採取circuit-switched voice
利用Signaling呼叫、接續建立通話電路
通話過程中該電路供通話雙方專用
NTSC電視頻道頻譜
8.2 數位電視
數位電視涉及很多領域的標準。其中傳輸標
準分為:地面傳輸(無線)、有線傳輸、衛
星傳輸、手持裝置傳輸四個體系。
8.2 數位電視(續)
8.2.1 地面傳輸標準(無線)
美國標準ATSC 8-VSB用於6MHz電視頻道。
歐洲和大部分非洲標準DVB-T COFDM用於
6/7/8 MHz電視頻道。
日本標準ISDB-T COFDM用於6MHz電視頻
道(屬歐洲標準改良型)
目前台灣採用的是歐規DVB-T 6MHz。
8.2 數位電視(續)
8.2.2 有線傳輸標準
美國和其他北美洲國家標準為ATSC-C。
歐洲標準為DVB-C。
日本標準為ISDB-C。
台灣的有線電視標準不一,但以DVB-C為
主,另有系統採ATSC-C。
8.2 數位電視(續)
8.2.3 顯示器(手持裝置)傳輸標準
歐洲標準為DVB-H。
格式標準
標準解析度(SDTV)可以使用多種縱橫比形
式的幾種不同格式中的一種,具體取決於廣
播地區所使用的技術。在矩形像素而言,
NTSC的國家可以在4 :3提供一個640×480
解析度和在16:9 提供854×480,而PAL可
以給在768×576 4:3和1024×576 16:9。
8.2 數位電視(續)
8.2.3 顯示器(手持裝置)傳輸標準(續)
目前能夠直接接收並處理外來數位電視訊號
的電視機已逐漸普及,但如果家庭仍使用類
比電視機,可以利用「數位電視機上盒」
(Set-top Box)把數位電視訊號轉換成類比電
視訊號,就能以類比電視機接收數位電視訊
號。
8.2 數位電視(續)
8.2.3 顯示器(手持裝置)傳輸標準(續)
一條類比電視頻道本來只能傳送一個類比節
目,但數位電視經在數位化壓縮訊號後可同
時播出3至4個標準畫質(Standard-definition
television,SDTV)的節目,因此計算下來
單一頻道或節目的傳輸成本會降低;而觀眾
則有更多的節目可供選擇,另外訊號經數位
化處理,可消除雜訊及干擾,觀眾便能看到
更清晰細緻的畫面。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
臺灣的五家無線電視台自2004年7月1日起,
進行無線數位電視的播出,規格採用歐規的
DVB-T,並與類比無線電視共存8年後,於
2012年6月30日關閉類比訊號。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續)
台灣各無線電視公司的頻道:
中國電視公司:CH24/533MHz
(530Mhz~536MHz)
中視 (頻道)(HD)
中視新聞台(HD)
中視經典台(HD)
中視菁采台(HD)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續)
公共電視台:
CH26/545MHz(542Mhz~548MHz)
公視主頻(HD)
公視台語台(HD)
CH30/569MHz(566Mhz~572Mhz)
公視3台(HD)
客家電視台(HD)
原住民族電視台(HD)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續)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CH28/557MHz
(554~560MHz)
民視無線台(HD)
民視第一台(HD)
民視新聞台(SD)
民視台灣台(HD)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續)
台灣電視公司:CH32/581MHz
(578Mhz~584MHz)
臺灣電視台(HD)
台視新聞台(HD)
台視財經台(HD)
台視綜合台(HD)
8.2 數位電視(續)
8.2.4 台灣的無線數位電視(續)
中華電視公司:CH34/593MHz
(590Mhz~596MHz)
華視主頻(HD)
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HD)
華視新聞資訊台(HD)
國會頻道1台(SD)
國會頻道2台(SD)
8.2 數位電視(續)
8.2.5 SDTV/HDTV
標準解析度電視(standard-definition
television, SDTV),是指解析度達到
720x576像素的標準。根據美國國家電視系
統委員會(NTSC)的規範,SDTV能以
720x480像素(pixels)的16:9寬高比
(40:33矩形像素),720x480像素的4:3寬
高比(11:10矩形像素)及640x480像素的
4:3縱橫比(正方形像素)播送。畫面影格
率(frame rate)可以為每秒24、30或60格
畫面。
8.2 數位電視(續)
8.2.5 SDTV/HDTV(續)
以4:3長寬比放送的數位SDTV和一般的類
比電視(NTSC、PAL、SECAM)效果相
同,但能夠降低鬼影(ghosting)、雪花影
像和雜訊的發生。
8.2 數位電視(續)
8.2.5 SDTV/HDTV(續)
HDTV有三種顯示格式,分別是:720P(1
280×720,非交錯式,場頻為24、30或6
0),1080 i(1920×1080,交錯式,場頻6
0),1080P(1920×1080,非交錯式,場
頻為24或30)。在這三種格式中,1080i/5
0Hz及1080i/60Hz雖然在掃描線數上突破了
1000線,但它們採用的都是隔行掃描模式,
1080線是通過兩次掃描來完成的,每場實
際掃描線數只有一半即1080/2=540線。
8.2 數位電視(續)
8.2.5 SDTV/HDTV(續)
由於一幅完整的畫面需要用兩次掃描來顯示,
這種隔行掃描技術原理上的限制,在顯示精
細畫面尤其是靜止畫面時仍然存在輕微的閃
爍和爬行現象。但720p/60Hz不同,它採用
的是逐行掃描模式,一幅完整畫面一次顯示
完成,單次掃描線數可達720線,水平掃描
達到1280點;同時由於場頻為60Hz,畫面
既穩定清晰又不閃爍。
8.2 數位電視(續)
8.2.5 SDTV/HDTV(續)
720p的字母p代表代表英文單詞progressiver(逐
行),而1080i中的i則是interlaced(交錯)的意思,
1080p中的p代表非交錯。這三種顯示模式,每秒
鐘都提供了60幅的圖像,其中720p每一秒鐘都提
供了60幅圖像;而1080i則採用了隔行掃描的方
式,每秒鐘在奇數行和偶數行交錯提供30幅圖像,
所以1080i模式下的畫面會感覺有些閃爍;而108
0p在1080i顯示模式的基礎上提供逐行掃描的方
式,在所有顯示模式中1080p的顯示效果是最為
出眾的,但是對系統負荷要求也最高
8.2 數位電視(續)
8.2.6 UHDTV
8.2 數位電視(續)
8.2.6 UHDTV(續)
4K正式名稱為Ultra HD簡稱UHD,解析度
是3840×2160,畫素可達到829萬,解析度
為Full HD的四倍。
4K由於畫素數量相比現在普及的FHD一下
子多了四倍,4K畫面的清晰度也就大幅提
高。若把FHD與4K比較在同一個尺吋螢幕
的顯像,FHD為207萬像素,而4K則有829
萬像素。4K UHD目前是電視機中的主流機
種。
8.2 數位電視(續)
8.2.6 UHDTV(續)
8K UHD:8K UHD解析度為7680×4320,
總像素數是Full HD的16倍,也是4K電視
(3840×2160;Ultra HD)的4倍。而目前4K
與8K電視價差最高達近10萬元。主因就是
8K電視擁有更高階解析度的影像格式。但
除了價差之外,現在如果硬是搬一台8K電
視回家,恐會面臨「無8K片源」可看的窘
境,建議想選購8K電視的人可以再等等。
8.2 數位電視(續)
8.2.6 UHDTV(續)
電視尺寸、解析度、最佳收視距離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縮寫:
HDMI)是一種全數位化影像和聲音傳送介面,
HDMI可用於機上盒、DVD播放機、個人電
腦、電視遊樂器、綜合擴大機、數位音響與
電視機等裝置。HDMI可以同時傳送音訊和
視訊訊號,由於音訊和視訊訊號採用同一條
線材,大大簡化系統線路的安裝難度。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續)
HDMI over IP是一種傳輸技術,它會將
HDMI訊號進行壓縮或不壓縮處理,再利用
標準IP網路技術進行影音傳輸或切換。加上
透過網路的特性,可整合多個影音設備,並
集中管理及控制,幫助專業影音的操作更加
彈性及便利。
HDMI over IP將UHD訊號IP化,改用
TCP/IP傳輸協定的資訊網路架構來傳輸、
交換資料,不論系統是要朝向4K或8K,IP
化都是勢在必行。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續)
8.2.7.1 HDMI延長功能
以點對點傳輸,僅需使用一台編碼器、一台
解碼器、網路交換器,即可將HDMI訊號延
長100米。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續)
8.2.7.2 HDMI分配功能
透過一台編碼器、網路交換器及多台解碼器,
就可達到訊號分配功能,同時還能將訊號延
長100米遠。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續)
8.2.7.3 HDMI切換功能
使用多台編碼器、一台網路交換器及一台解
碼器,就可達到一般HDMI切換器的功能,
且將傳輸距離額外延長100米。
8.2 數位電視(續)
8.2.7 HDMI over IP (續)
8.2.7.4 HDMI矩陣功能
建置多台編碼器及解碼器及一台或數台網路
交換器,即可達到多進多出矩陣帶延長功能
8.3 傳統有線電視網路

頭端

屋內引進線
早期CATV之主要功能在解決收訊困難
中繼放大器 橋接放大器
頭端

Taps為被動元件

或Set-top Box

傳統CATV完全採用同軸電纜
8.4 光纖同軸合成系統
Hybrid Fiber-Coax (HFC) systems
HFC網路能夠傳輸的頻寬為
750MHz~860MHz,少數達到1GHz。其
中5~42/65MHz頻段為上行信號佔用,
50MHz~550MHz頻段用來傳輸傳統的類
比電視節目和身曆聲廣播,550MHz ~
750MHz頻段傳送數位電視節目、VOD
等,750MHz以後的頻段留著以後技術發
展用。
8.4 光纖同軸合成系統
Hybrid Fiber-Coax (HFC) systems
優點:放大器數量少
C/N增加
可靠度增加
容易擴大服務區 同軸電纜串列放大器
光纖系統

頭端
雙向CATV系統
較低頻段供上行語音及Data傳輸

上行語音及數據訊號 下行語音及數據訊號
8.5 語音/數據雙向CATV標準
DOCSIS: Data Over 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經HFC提供500住家之服務
Layer 1: Physical layer
Layer 2: Data-Link layer含: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IEEE 802.2 Logical Link
Control (LLC)
Fig. 17.18, 不平衡雙向,下行樹狀一
點對多點,上行Bus Access Network
多點對一點。
下行樹狀一點對多點

主頭端

CATV頭端

光纖中繼線

上行Bus Access 光終端機


Network
同軸電纜
多點對一點
8.6 DOCSIS技術標準演進歷程
* 1.0 March 1997,由CableLabs發展
* 1.1 April 1999,增加QoS,
下行:30Mbps, 上行:10Mbps
* 2.0 Dec. 2001,增加上行速率,VoIP
下行:40Mbps, 上行:30Mbps
* 3.0 Aug. 2006,IPv6
下行:200Mbps, 上行:100Mbps
可自動降低版本以匹配通訊
* 歐規:EuroDOCSIS最大差異在
TV頻寬為PAL之8MHz
* 美規歐規各版本均經ITU-T通過
8.6 DOCSIS技術標準演進歷程(續)
CableLabs 發布 Cable Modem 新興
DOCSIS 4.0 規範,是綜整前世代技術
DOCSIS 3.1 補充與修正,其下載與上傳速
率均達 10Gbps 締造雙 10G 佳績,包含全雙
工 DOCSIS(FDX),可使下載與上傳流量
運行於同頻段,且具備低延遲(目標<1ms);
另新增 DOCSIS(EDS)擴增頻段功能,以
支援 HFC 1.8GHz(較 DOCSIS 3.1 擴增
600MHz)網路流量。
8.6 DOCSIS技術標準演進歷程(續)
第九章課前預習重點
IEEE 802.11?
WiWi各世代? 最新的世代?
您手機(I-Pad)的 WiWi是第幾世代?
藍牙 vs IEEE 802.15 ?
802.11與802.15之差異?
WiMAX vs IEEE 802.16
第九章 無線區域網路
9.1 都會區網路(MAN)
MAN設計方式Design Approach
有線:環狀光纖網路Fiber-optic Ring
Network
每個節點node均具有插入/取出add-
drop功能,各節點經光纖串接。可藉
分波長多工WDM增加系統容量。
無線:> 100km, LOS微波
< 100km, IEEE 802.11
9.2 IEEE 802.11
* 802.11a: 5GHz, OFDM, 6-54Mbs
* 802.11b: 2.4GHz(ISM頻帶,
Industry, Science, Medical公用頻段,不必
申請無線電使用執照), 1-2 Mbps,直接序列
擴散頻譜系統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或6.6 & 11Mbps with
CCK modulation
* BSS: 基本服務集合Basic Service
Set (BSS),含2個以上的無線電節點
或終端站(STAs)
* 獨立BSS:可直接相互通訊
9.2 IEEE 802.11(續)
* 接取點Access Point (AP): 又稱熱點
(Hotspot),AP為無線與有線網路之
間的轉接點,類似於基地台。
* 有了AP之後稱為infrastructure mode
* 擴大式服務區Extended Service
Set(ESS) : 含有相互重疊的BSSs, 各AP透
過Distribution System通訊, 行動台可在系
統之內漫遊。如圖13.1
* 802.11採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AP/A 與 AP/B透過Distribution
System相互通訊
分配系統


基本服務區A 疊 基本服務區B

擴大式服務區(Extened Service Set)


9.2 IEEE 802.11(續)
* 傳送資料前先送RTS, 待對方回應
CTS之後才正式傳送資料, 接收端利用CRC
確認無誤之後會回送ACK。
* 802.11g: 與802.11b同頻段2GHz,但
採802.11a之OFDM,速率可達802.11a之6-
54Mbps,並可與802.11b互通之 1-2Mbps
DSSS或 6.6 & 11Mbps with CCK
modulation。
9.2 IEEE 802.11(續)
*802.11n: 2009年標準,頻段
與與802.11g相同,但採用新的技
術,資料速率大幅提升

*802.11ac: 2014年標準,採用
5GHz頻段,資料速率較802.11g,
802.11n更高
78
9.2 IEEE 802.11(續)
* 802.11a或802.11g之OFDM:
52個次載波(subcarriers),其中48個供
傳送資料,4個作導引頻道Pilot。每一頻道間
隔0.3125MHz(20MHz/64),可以採BPSK,
QPSK,16-QAM, 64-QAM等方式調變。
9.2 IEEE 802.11(續)
WiWi各世代簡要:
1)第一代 802.11b(Wi-Fi 1),只使用
2.4GHz,最快11Mbit/s,正逐漸淘汰
2)第二代 802.11a(Wi-Fi 2),只使用
5GHz,最快54Mbit/s
3)第三代 802.11g(Wi-Fi 3),只使用
2.4GHz,最快54Mbit/s
9.2 IEEE 802.11(續)
WiWi各世代簡要(續):
4)第四代 802.11n(Wi-Fi 4),可使用
2.4GHz或5GHz,在20和40MHz頻寬下最
快為216.7MBit/s和450Mbit/s
5)第五代 802.11ac(Wi-Fi 5),802.11ac
Wave1支援的最高頻寬為866MBit/s,
802.11ac Wave2支援的最高頻寬為
1.73Gbit/s
6)第六代 802.11ax(Wi-Fi 6,向下相容
11a/b/g/n/ac), 2020年通過,可使用
2.4GHz或5GHz
9.2 IEEE 802.11(續)
WiWi各世代簡要(續):
7) 第七代 802.11be 30Gbit/s
預計2023年11月確認
9.3 藍牙IEEE 802.15
* 無線個人區域網路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
* 藍牙Bluetooth WPAN, IEEE
802.15.1
* 技術更新已達5代
9.3.1 802.11與802.15之差異
* 功率及涵蓋範圍
802.15: 1mW-2.5mW,最高100mW
10公尺範圍, Gaussian FSK
* 介接方式:不碰撞Contention-free,
主從式架構master-slave。
* 生命週期: master不見,系統即消失。
9.3.2 Bluetooth WPAN
* 同步:電話
* 非同步:數據
* 2.4GHz ISM頻帶,快速跳頻(1600
hops/sec),Gaussian FSK:
1 Msymbols/sec, 625us/slot, TDD,
* 1 packet/1 slot, 3 slots, or 5 slots
* 數據通訊最高可達723.2kbps,語音
通訊64kbps
* 分為基礎率/增強資料率(BR/EDR)
和低耗能(LE)兩種技術類型
9.3.3 Bluetooth WPAN
Topologies
* Piconet:1 master + 1 or more slaves
* Master: clock + hopping pattern
* Slave: 點對點p-p with master
* Master: p-p or 一點對多點p-mp
* 散射式網路架構Scatternet: piconet
overlapping in time and space, 如圖
13.4
散射式網路架構
點對點 一點對多點 含多個主站
9.3.4 藍牙的用途
* 車內裝置通訊
* 醫療保健裝置間通訊
* 穿戴裝置
* 消費電子產品
* 運動健身裝置間通訊
* 手機與其它周邊裝置間通訊
* 居家自動化
* 電腦與周邊裝置間通訊
* 零售物件即時定位系統
9.4 IEEE 802.16
* 10 – 66 GHz, 固定式一點對多點
fixed p-mp
* 基地台BS 連接到PSTN
* 1 BS服務多個用戶台 (SS)
* 原規範SS應固定,新規範SS可移動
* 頻寬:20, 25, or 28 MHz
* Full-duplex,half-duplex, TDM/TDMA
* FDD, TDD 均可
9.5 WiMAX vs IEEE 802.16
* IEEE 802.16 Dec. 2002, 規範如課本,
固定通訊,單一載波
* 802.16a, p-mp, 2-11GHz, NLOS,
固定通訊, OFDM/OFDMA
* 802.16d,又稱802.16-2004,整合
16a/b/c之內容,為固定式WiMAX
* 802.16e:又稱mobile WiMAX,QoS佳
Scalable OFDMA, BW:1.25-20MHz
最多2048個次載波(sub-carriers),
BPSK, QPSK, 16-QAM, 64-QAM
MIMO antennas, Hybrid ARQ
第十章課前預習重點
• 為何稱為「細胞式」行動通訊?
• 行動通訊系統是否有交換機?與傳統
固網的交換機最大不同點在何處?
• 行動電話的語音編碼與固網電話的差
異何在?
• 如何有效使用NCC所分配的頻譜?
• 何謂通訊細胞分裂?目的何在?
• 5G系統是否全IP網路?
• 您目前使用的行動通訊系統是FDD?
TDD?
第十章課前預習重點(續)
• 台灣5G系統新增的頻譜?
• 「銥」系統低軌道通訊衛星何時商用?
離地球的高度?
• Starlink星鏈衛星?離地球的高度?
商業模式?
• Kuiper衛星?離地球的高度?
• OneWeb衛星?離地球的高度?
• 「低軌衛星國家隊」?
第十章 行動通訊
10.1 簡介
* AMPS類比式第一代行動通訊系統
FM每一頻道30kHz
* 第二代北美TDMA, CDMA
歐規GSM
* 第三代ITU-R UMTS
Indoor, Outdoor, Intermediate region
:Outdoor-to-Indoor
10.1 簡介(續)
1G 類比、語音通訊
2G 數位、語音與數據、國際漫遊
3G 全數位、數據服務漸增(IP)
4G 全IP網路
5G 全IP網路
10.2 細胞式行動通訊基本概念
•行動電話相互通訊或與POTS通訊
Fig. 18.1概念圖
•MTSO:Mobile Telephone Switching
Office,又稱為行動電話交換機
具有交換及控制功能
•每一Cell內置有無線電收發訊機及收
發天線,又稱基地台
•MTSO與基地台之間以專線互聯
•手機包含3元件:控制器(Control unit),
無線電收發器(Radio Transceiver), 及
天線(Antenna)
連接至PSTN(語音及控制電路)
10.2細胞式行動通訊基本概念(續)
• AMPS採劃頻雙工FDD, 上下行頻
寬各為25MHz
上行:824-849 MHz
下行:869-894 MHz
• 頻率重用模式:4, 7, 12, Fig. 18.2
• 細胞分裂以應付高話務量地區,
Fig. 18.3
4細胞重用模式
7細胞重用模式
細胞分裂以應付高話務量
10.2細胞式行動通訊基本概念(續)
•Handover:行動台通話過程中基地台會
監測語音頻道之強度,若低於適當水準
MTSO會經由原基地台告知行動台轉移
新頻道至電波較強的新基地台。
•漫遊Roaming:經由不同業者提供通訊
10.3 行動電話語音編碼
• ADPCM 32kbps,品質佳
• 線性預測編碼(LPC) 2.4kbps
• Subband coding, 4.8k or 9.6kbps
• RELP 4.8k – 16kbps
• CELP 4.8k – 8kbps
10.4網路接達NetworkAccess
FDMA, Fig. 18.7
TDMA, Fig. 18.8
TDMA之問題:Delay, Fig. 18.9
GSM Frame structure, Fig. 18.10
CDMA
FDMA送、收頻道頻率不同,但各自成一對,
例如Ch1與Ch1’係配對使用。
每一時槽供一用戶使用,為達到全雙工通訊功能,
上下行各有一獨立之時槽,GSM系統之上下行時
槽利用不同之頻率傳送,因此又稱此種系統為
TDMA/FDD
10.5 CDMA(SS, Spread Spectrum)
IS-95標準在1992年年底公佈
屬直接序列擴散頻譜(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系統,該系統之特徵如下:
•線路上之訊號頻寬遠大於原傳送資料頻寬。
•利用一隨機循環亂碼(Pseudo-Noise Code, PN
碼)將待傳送資料擴散,該PN碼與待傳
送資料無關。
•接收端之PN碼與發送端相同且同步,以解調線
上所接收訊號,將它還原為原送資料。因
為送、收兩端所使用PN碼同步且獨立,所
以多個使用者可以同時利用不同PN碼在同
一頻率之下通訊。
發送端擴張

發送端調變

接收端解調

接收端解擴散

直接序列擴散頻譜(DSSS)系統
待傳資料

PN碼

擴散後訊號

(資料”0”時,維持PN碼) (資料”1”時,PN碼之反向)

PN碼擴散
10.6 扇形天線
降低同頻干擾源數目
3-Sector適於7細胞重用
6-Sector適於4細胞重用
10.7 台灣行動通訊現況
1G 美規800MHz AMPS系統已經淘汰
2G 900/1800MHz GSM系統已經淘汰
(2G業者: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
3G 900/1800MHz GSM系統4業者:
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威寶
3G 800MHz 美規CDMA系統業者:
亞太
4G 計有700, 900, 1800, 2100,
2600MHz等5個頻段,共5家者
10.7 台灣行動通訊現況(續)
2022年11月底業務統計
2G客戶數:0萬(2017/06停止統計)
3G客戶數:0萬(2018年12月底停用)
4G客戶數:3077萬
每月每戶約440元
10.7.1 台灣4G概況
4G頻譜(2013/10第一次競標)
白色:該頻段已經清空
藍色:該頻段仍在使用中

112
4G頻譜及得標業者(700MHz)
上行 下行 得標者

A1頻段 703-713 758-768 亞太


A2頻段 713-723 768-778 遠傳
A3頻段 723-733 778-788 國碁
A4頻段 733-748 788-803 台哥大
(15 X 2)
113
4G頻譜及得標業者(900MHz)
上行 下行 得標者

B1頻段 885-895 930-945 台灣星


B2頻段 895-905 940-950 中華電
B3頻段 905-915 950-960 國碁

114
4G頻譜及得標業者(1800MHz)
上行 下行 得標者

C1頻段 1710-1725 1805-1820 台哥大


(15 X 2)

C2頻段 1725-1735 1820-1830 中華電


C3頻段 1735-1745 1830-1840 遠傳
C4頻段 1745-1755 1840-1850 遠傳
C5頻段 1755-1770 1850-1865 中華電
(15 X 2)
115
台灣4G頻譜(2015/12第二次競標)
D頻 2600MHz, FDD
上行 下行 得標者

D1頻段 2500-2520 2620-2640 台灣之星

D2頻段 2520-2540 2640-2660 中華電


D3頻段 2540-2560 2660-2680 遠傳
D4頻段 2560-2570 2680-2690 中華電
116
台灣4G頻譜(2015/12第二次競標)
D頻 2600MHz, TDD(單一頻段
25MHz,含護衛帶5MHz)
頻段 護衛帶 得標者

D5頻段 2570-2595 2570-2575 亞太


D6頻段 2595-2620 2615-2620 遠傳

117
新補充教材 第8章 4G系統概要
4G(第一次釋照) 各頻段得標價與底價比較表

8.1 台灣4G頻譜

118
4G(第二次釋照) 各頻段得標價與底價比較表(億元)

頻段 頻寬 得標者 決標價 底價 溢價比

D1 20x2 台灣星 66.15 35 89%


D2 20x2 中華電 69.50 37 88%
D3 20x2 遠傳 69.50 37 88%
D4 10x2 中華電 30.05 19 58%
D5 25 亞太 22.25 9 147%
D6 25 遠傳 21.80 7 211%
合計 279.25 144 93.9%
4G技術及功能概要
ITU的定義:
靜態傳輸速率達到1Gbps
高速移動狀態下可以達到100Mbps
高速的行動電話網路:
頻寬、速度如同ADSL等有線網路。

120
4G與3G之差異
• 非電路交換,採取全IP技術
• 非傳統的擴散頻譜系統(Spread Spectrum,
SS),改用OFDMA多載波傳輸技術,頻
寬從5-20MHz,必要時可達40MHz;
且利用頻域等化技術(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 FDE),以克服多路徑傳播困

• 智能式多天線通訊技術(MIMO)
121
4G技術標準(ITU)
LTE Advanced(LTE升級版):
LTE上軟體升級即可,峰值速率:下行
1Gbps,上行500Mbps。
LTE現有系統:
LTE FDD:目前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
,終端種類最多。
LTE TDD:又稱TD-LTE,由中國主導結合
歐美業者共同開發。
122
10.7.2 台灣5G概況
5G的技術創新:
2018年6月13日,聖地牙哥
3GPP會議訂下第一個國際5G
標準。由於物理波段的限制,
5G將會與其他通訊技術並用,
包含長距離的其他傳統電信波
段。
5G的技術創新(續):
ITU IMT-2020---20Gbps
3GPP 5G NR(New Radio)定義
低頻-FR1<6GHz
高頻-FR2>24GHz
5G的技術創新(續):
• 4G硬體+5G NR軟體,效能改
善15%-50%
• 5G獨立的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軟硬體,
新效能可達: FR1 改善2.5倍
FR2 改善20倍
5G網路要求:
• 10Gbps支援用戶
• 1Gbps同時提供給在同一樓辦
公人員
• 頻譜效率比4G強
• 覆蓋率比4G高
• 延遲顯著低於LTE
5G的技術創新歷程:
• 將採用512-QAM或1024-
QAM
• 除使用4G既有頻譜、3.5GHz
之外,另將採用28GHz毫米
波通訊
• 波束指向配合多輸入多輸出(
MIMO)相控陣列天線
5G的技術創新歷程(續):
• 28GHz訊號的繞射能力有限,
且傳送距離很短,需要更多基
站以增加覆蓋。
• 網路延遲時間將降低到1毫秒
5G的技術創新歷程(續):
• 2016年3GPP第87次會議,中
國華為主推PolarCode(極化
碼)方案;美國高通主推
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方案;法國主推Turbo2.0方案
。最終短碼方案由極化碼勝出
,長碼則由LDPC勝出。
5G的技術創新歷程(續):
• 2016年高通公司發表全球首個
5G基帶晶片X50,在視距路徑
受阻時,非視距(NLOS)路
徑能有替代路徑。
台灣NCC 5G的相關作業
• 公告「5G頻譜整備規劃」諮
詢文件
• 第一波5G頻譜釋出
3.5GHz頻段270MHz、
28GHz頻段2500MHz
• 可以利用4G原有頻譜
台灣NCC 5G的相關作業(續)
• 2019年9月開始受理申請
• 3.5GHz頻段共270MHz頻寬,
分成27區塊,每一業者最多
100MHz
• 28GHz頻段共2500MHz頻寬
,分成25區塊,每一業者最多
800MHz
台灣NCC 5G的相關作業(續)
• 2019年12/10開始二階段競價
,為期45天
• 第一階段多回合競價頻寬
• 第二階段競價頻段位置
台灣NCC 5G的相關作業(續)
• 4G1800MHz 頻段升級至5G,
執照使用年限到2030年底
• 3.5GHz 、28GHz頻段,執照
使用年限到2040年底
• 3.5GHz 、28GHz頻段應在5
年內建1000個基地台,連同
4G升級的基地台,應該涵蓋
全國人口50%以上
各家5G業者頻譜(2020/01/16)
公 司 3.5G 28G
CHT 90M/456e 600M/6e
FET 80M/406e 400M/4e
TWN 60M/304e 200M/2e
APT ------------- 400M/4e
TSTAR 40M/197e -------------
合計 270M/1364e 1.6G/16e
各家5G業者頻譜(續)(2020/01/16)
•共競標27天/261回合
•標金達到1380.8億/全球第三高
• 2020年2月21日競標頻譜位置後合計
總標金達1421.91億元。
•主管機關原來預期標金440億
全球5G產業現況
•2020年底東北亞超過1.93億
•中國1.75億,達到其行動用
戶數11%,佔全球5G用戶八成
•南韓2020年10月底,5G用戶
數已達998萬人(預估年底將可
達1150~1200萬用戶)
•預估2025年全球用戶數將達
到26億。搭奧運機會?
全球5G產業現況(續)
•主要應用將從人的通訊及應
用,逐漸轉移到「物對物」。
•無人車、無人機、遠距醫療
、VR/AR直播、4K畫質直播
•發展瓶頸:融合運用的想象力
不足、創新力不夠,各個垂直
行業參差不齊、暫未形成清晰
的商業模式。
10.8 低軌道通訊衛星
10.8.1 銥(Iridium)通訊衛星
1998年由摩托羅拉(Motorola)發射了66顆
衛星到太空,卻因商業模式不具足而在1999
年宣布失敗。
原始設計是由77顆小型智慧型衛星,均勻有
序地分布於離地面785KM的上空的7個軌道,
後來衛星數降低到66顆,軌道平面降至6個
圓形極地軌道,每條軌道上的衛星仍為11顆,
軌道高度改為765KM,衛星直徑為1.2M,高
度為2.3M,重量為386.2KG,壽命為5年
(最高為8年)。
10.8.1 銥(Iridium)通訊衛星(續)
銥衛星通過微波鏈路形成全球連線網路。銥
衛星允許人們使用手持型 電子儀器做全球性
的語音及數據通訊。
因為使用率不高造成銥衛星計畫的財務困難。
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在於當年地面上的行動電
話(2G, 例如GSM)系統覆蓋率升高,國際漫
遊服務造成極大的競爭壓力。雖然銥衛星提
供全球性的通訊服務,但昂貴的通訊費用、
及笨重昂貴的衛星手機,讓使用者無法接受,
導致整個計畫失敗。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
近期投入低軌道衛星計畫研究有:
美國亞馬遜公司的庫伯(Kuiper)、
英國的一網(OneWeb)、及太空探索科技
公司(SpaceX)的星鏈計畫(Starlink)等。
尤其是2021年6月底,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
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創業家馬斯
克(Elon Musk)以SpaceX首席工程師身分,
發表Starlink的最新進度。MWC主辦單位把
Starlink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寬頻上網服務。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SpaceX計劃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三個軌
道上部署接近12000顆衛星:首先在550公里
軌道部署約1600顆衛星,然後是在1150公里
軌道部署約2800顆Ku波段和Ka波段衛星,最
後是在340公里軌道部署約7500顆V波段衛星
[5]。整個計劃預計需要約100億美元的支出[6]。

已發射衛星總數(2021年9月14日):1791
脫離軌道衛星數(2021年6月16日):76
目前在軌衛星數(2021年9月14日):1715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今年1月6日Starlink已在全球25國擁有超過
145,000名用戶。這高於2021年11月初的
140,000戶,但用戶成長有趨緩現象。
SpaceX 6日發射了獵鷹9號(Falcon 9)運
載火箭,將49顆Starlink衛星送入軌道。
Starlink過去兩個月用戶只增加5,000人,成
長趨勢有減緩跡象。Starlink自2020年10月
開啟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以來,至2021年11月
為止平均每月都能新增約11,000名用戶。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根據Ookla旗下網路測速網站Speedtest.net
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第三季,Starlink
美國下載速度中值從Q2的97.23 Mbps下降至
87.25 Mbps,可能是受到更多用戶加入影響;
上傳速度中值也從13.89 Mbps略減至13.54
Mbps。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衛星訊號若要講究速度和高解析度,仍得靠
地面基地台,據稱SpaceX可能與中華電信合
作,主要著眼在中華電信全台擁有1萬8000
座基地台,可望補SpaceX之不足。
SpaceX在2020年10月推出「Better Than
Nothing Beta」(有比沒有好計畫),用戶
需花499美元買衛星天線連接衛星,每個月
再付99美元Wi-Fi服務費,加上稅金、運費及
安裝天線所需的配備。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Starlink已經與美國電信業者T-Mobile建
立合作,藉由衛星聯網方式擴大T-
Mobile通訊服務覆蓋範圍,而當時便提
及明年發射的新一波低軌道衛星中,將
會嵌入T-Mobile對應中頻段PCS頻譜
(1900MHz規格,L 頻段)訊號發射與接
收功能,讓位於地面上的智慧型手機可
以直接透過衛星通訊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Starlink表示其通訊服務將涵蓋聲音、
訊息、基本上網傳輸功能,理論上
的上傳速度介於3Mbps至7.2Mbps
之間,下載速度則介於4.4Mbps至
18.3Mbps之間。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2022/3 Starlink 指,新用戶的天線
終端設備由原先 499 美元(約台幣
14,277 元)升至 599 美元(約台幣
17,139 元),月費亦由每月 99 美
元(約台幣 2,834 元)升至 110 美
元(約台幣 3,148元)。上述加價
適用於舊有用户,而新客戶預付費
用由 600 美元(約台幣 17,167 元)
提升至 710 美元(約台幣 20,314
元)。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Starlink 表示:「調整價格是要跟
上通膨的步伐。」如舊有 Starlink
用户不滿加價,可取消服務並在
一年內寄回裝備,可收回 200 美
元做部分退款。收到裝設不滿一
個月的用戶則可獲金額退款
10.8.2 Starlink星鏈衛星(續)
若Starlink進入台灣,相關產業鏈包括天線、
地面接收站、訊號接收器、印刷電路板、能
源供應器等零組件設備可望受惠。
2021年底SpaceX所開發的新一代火箭「星
艦」(Starship)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
選為重返月球的載具,並將在12月進行一系
列測試,然而卻有媒體爆料,星艦猛禽
(Raptor)火箭引擎生產陷入生產危機,
SpaceX恐怕得面臨真正的破產風險???
10.8.3 Kuiper衛星
Amazon Kuiper衛星計畫採用V (40GHz-
75GHz) 及Ku (12-18GHz)波道,其衛星將發
送到距離地面590到650公里,以5種高度及
傾斜度提供「高速、低成本、延遲性」的寬
頻服務。Kuiper稱新增的衛星數將有助提高
Kuiper System網路頻寬,並延伸南北緯各
56度,使服務涵蓋兩極內的地表。
Kuiper申請在2029年前,發射3,236顆近地
低軌(LEO)衛星。根據Kuiper和美國聯邦
通訊委員會(FCC)的授權,該公司必須在
2026年前發射至少一半,即1,618顆衛星。
10.8.3 Kuiper衛星(續)
但Kuiper目前一顆衛星都還未發射,該公司
預計在 2022 年底前發射兩枚原型衛星,
與 Starlink一較高下。 Amazon向 FCC 提交
了 KuiperSat-1 與 KuiperSat-2 的原型衛星
的執照申請,用來測試量產版衛星的諸多技
術。這些測試將涵蓋了發射程序、任務與衛
星管理的方面,為未來營運足有 3,236 枚衛
星的 Project Kuiper 衛星群做準備。為了達
成 Project Kuiper 衛星的成本與性能指標,
Amazon 發明了許多新的技術,而這兩枚衛
星是要試驗這些技術是否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10.8.3 Kuiper衛星(續)
依照 FCC 所核定的計畫,Amazon 需在
2026 年前將一半的衛星發射升空,並在
2029 年 7 月前完成整個衛星群的架設,才
能保住申請的網路頻段。為此,Amazon 已
經確定首批衛星將由 Atlas V 火箭載送升空,
但無論是成本還是載送量,Atlas V 都是稍顯
不足的。Amazon 要如何控制發射成本,恐
怕才是與 Starlink 競爭的關鍵吧。
10.8.3 Kuiper衛星(續)
Kuiper與Verizon合作,結合Kuiper的LEO衛
星系統和Verizon的行動網路及基礎架構。
Kuiper將提供行動回傳網路(cellular
backhaul)服務,以延伸Verizon的4G/5G網

10.8.4 OneWeb衛星
(OneWeb Satellites)是一家衛星生產工廠,
由一網(OneWeb)與空中巴士國防航天合資成
立,位於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一網公司的前
身是WorldVu Satellites。2019年2月,一網
公司開始發射組網一網衛星星座,這是一個
由650餘顆近地軌道小型衛星所組建的網路。
截至2020年3月,一網公司已經發射了初級
星座計劃中648顆衛星中的74顆。一網公司
的目標是向「每個地方每個人」提供衛星上
網服務,以將網際網路深入到農村和偏遠地
區及相關的一系列市場
10.8.4 OneWeb衛星(續)
OneWeb公司因為流動資金危機導致難以募
集資金來完成剩下90%網路的建設和部署,
一網公司不得不於2020年3月27日申請破產。
該公司目前已經解僱原有雇員531人中的
85%,但仍表示將維持衛星運營;同時向法
院申請重組,以為衛星星座尋找新的所有者。
2020年7月3日,由英國政府與巴帝企業領導
的財團贏得了競拍而獲得了這家公司的所有
權,雙方均持有42%股權。OneWeb重申了
其繼續建設衛星星座的意圖。軟銀保留了
12%的股權。
10.8.4 OneWeb衛星(續)
OneWeb在2021年12月27日,由
Arianespace於哈薩克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
以俄羅斯所研發的聯盟號第三代載人飛船,
成功再發射36顆衛星(預計19次衛星發射任務
的第12次),衛星總數達394顆,完成該公司
低軌衛星群60%,預計2022年底開始向全球
提供衛星網路服務。OneWeb衛星距離地球
1,200公里,屬於質量和尺寸都較小的衛星。
隨著OneWeb為完成各階段衛星部署而獲得
的進一步投資,英國政府和巴帝企業的持股
比例下降。
10.8.4 OneWeb衛星(續)
預計OneWeb也會循SpaceX模式,來台找合
作夥伴,因此國內相關廠商亦可能受惠。
據統計全世界低軌道衛星數量於2021年達
1791顆、2022年預估為2825顆、2025年至
2027年合計達7518顆,相當於每年發射數量
為2022顆低軌道衛星汰換需求,相對應地面
每一年40~80萬座地面接收站體之汰換需求。
台灣政府看好台系業者在低軌衛星的發展潛
力,2021年底正式宣告組成低軌衛星國家隊,
國內設備系統廠商、晶片廠、電源供應器、
以及航太金屬零組件等均為受益族群。
第11章課前預習重點
• RFID? NFC?
• RFID的頻段?
• 悠遊卡內是否有電池?是否有記憶體?
• 傳統條碼 VS電子編碼?
第十一章 RFID及NFC系統

11.1 RFID系統

160
11.1 RFID系統(續)
從上圖可知RFID系統包含3個主要構件:
1、RFID標籤(tag)
2、RFID讀取器(Reader)
3、後端電腦主機

161
11.1 RFID系統(續)
11.1.1 RFID系統特性
1、數據的讀寫(Read/Write)機能:
只要通過RFID Reader即可不需接觸,直
接讀取訊息至數據庫內,且可一次處理多
個標籤。
2、 容易小型化和多樣化的形狀:
RFID在讀取上並不受尺寸大小與形狀之
限制,不需為了讀取精確度而配合紙張的
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質。
162
11.1.1 RFID系統特性(續)
3、耐環境性:
紙張一受到髒污就會看不到,但RFID對
水、油和藥品等物質卻有強力的抗污性。
4、可重複使用:
由於RFID為電子數據,可以反覆被讀寫,
因此可以回收標籤重複使用。

163
11.1.1 RFID系統特性(續)
5、穿透性:
RFID若被紙張、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屬或非
透明的材質包覆的話,也可以進行穿透性
通訊。但如果金屬屏蔽,就無法進行通訊。
6、數據的記憶容量大:
足夠應付未來物品所需攜帶的資料量。

164
11.1.2 RFID系統基本原理
1、讀取器透過天線發送出一定頻率的射頻信
號,當電子標籤進入磁場時感應電流並獲
得工作能量,於是利用該能量發送出自身
編碼等資訊,經過讀取器讀取並解碼後送
至電腦主機進行相關處理。
2、電子標籤可分為被動標籤(Passive tags)
和主動標籤(Active tags)兩種。

165
11.1.2 RFID系統基本原理(續)
3、主動標籤自身帶有電池供電,讀/寫距離
較遠但體積較大,與被動標籤相比成本較
高,也稱為有源標籤。
4、被動標籤由讀取器產生的磁場中獲得工作
所需的能量,成本低並具有很長的使用壽
命,比主動標籤更小也更輕,讀寫距離則
較近,也稱為無源標籤。

166
11.1.2 RFID系統基本原理(續)
5、讀取器發送的工作頻率劃分為3個範圍:
低頻(30kHz-300kHz)、高頻 (3MHz-
30MHz)、極高頻(300MHz-3GHz) 。
6、常見的工作頻率有低頻125kHz、
134.2kHz,高頻13.56MHz及極高頻
915MHz、2.45GHz等。

167
電子標籤

讀取器
感應耦合
168
讀取器

反向散射耦合 電子標籤
169
頻率區分 工作頻率 速度 感應方式

LF(低頻) 135KHz 慢 感應耦合

HF(高頻) 13.56MHz 中 感應耦合

433MHz 快 反向散射耦合

860M~930MHz 快 反向散射耦合
UHF(超高頻)
2.45GHz 快 反向散射耦合

SHF(極高頻) 5.8GHz 快 反向散射耦合


170
171
11.2 RFID系統應用
身份證、通行證(包括門票)
電子收費系統,如悠遊卡、 ETC
家畜或野生動物識別
金融及護照的防偽機制
校園RFID化 - 學生RFID卡
博物館導覽 – RFID + 數位媒體
公共工程管理:材料與程序
食品防偽機制:病死豬管理
172
11.2 RFID系統應用(續)
病人識別及電子病歷
供應鏈物流管理:從商品設計、原材料採購、
半成品與製成品之生產、運輸、倉儲、配
送、銷售,甚至退貨處理與售後服務等所
有供應鏈環節之即時監控,準確掌握產品
相關資訊。

173
11.3EPCglobal組織與電子編碼
-1.3 RFID電子條碼
UPC UCC 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
EAN.UCC EPCglobal
EAN
EAN International

Auto-ID
EPC EPC系統 RFID
產品電子碼 1999麻省理工學院
技研所創立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明日之星
Source: EPC Global
175
EPC編碼結構
General Identifier (GID-96)
General Identifier (GID-96)
General
Header Manager Object Class Serial Number
Number

Manufacture Product Serial Number


標頭 製造廠商代碼
28 bits 24 bits
產品名稱 36 bits
產品序號
8 bits 28 bits 24 bits 36 bits

Source: EPC Global


176
11.4 NFC系統及應用
(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將RFID系統與行動通訊系統整合,應用
於行動支付、手機票證、人與人之間
的資訊交換、手機資訊讀取等功能,
將所有的卡號、資料等都存在SIM卡之
內,也就是長距離的行動通訊系統與
短距離的電波傳播RFID系統整合為一
個應用系統。
177
11.4 NFC系統及應用(續)
NFC的3種工作模式
•卡模擬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點對點模式(P2P mode)
•讀卡器模式(Reader/Writer mode)
11.4 NFC系統及應用(續)
• 卡模擬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這個模式相當於一張採用RFID技術的IC卡
。可以替代現在大量的IC卡(包括信用卡
)場合商場刷卡、IPASS、門禁管制、車票
、門票等等。其優點是卡片通過非接觸讀
卡器的RF域來供電,即便是寄主設備(如
手機)沒電也可以工作。NFC裝置若要進
行卡片模擬相關應用,必須內建安全元件
(Security Element, SE)之NFC晶片。
11.4 NFC系統及應用(續)
• 點對點模式(P2P mode):這個模式
和紅外線差不多,可用於數據交換,只是
傳輸距離較短,傳輸建立速度較快,傳輸
速度也快些,功耗低(類似藍牙)。將兩
個具備NFC功能的設備鏈接,能實現數據
點對點傳輸,如下載音樂、交換圖片或者
同步設備地址薄。因此通過NFC,多個設
備如數位相機、PDA、計算機和手機之間
都可以交換資料或服務。
11.4 NFC系統及應用(續)
• 讀卡器模式(Reader/Writer mode)
:作為非接觸讀卡器使用,比如從海報或
者展覽信息電子標籤上讀取相關信息
11.5 NFC與RFID之比較(SWP)

182
183
184
第12章課前預習重點
• 第三方支付?
• 中國大陸的電子支付?
• 台灣的電子支付?
• 行動商務?
第十二章 行動商務與行動支付
12.1 新資訊技術對金融的影響
互聯網對於金融業的衝擊相當重大,甚
至會威脅到傳統金融業的生存與發展,
金融業如果跟不上互聯網、行動通訊
的更新腳步,遲早會被淘汰出局。
12.2 NFC與第三方支付
NFC是寬頻行動通訊、智慧型手機普
及所引發的新潮流。
第三方支付則是伴隨電子商務所需而
產生的新行業。
..\..\開南982\KNU_NFC_CF\NFC影片\KNU_NFC_CF_車票.flv
..\..\開南982\KNU_NFC_CF\NFC影片\KNU_NFC_CF_手機遺失.flv
12.2 NFC與第三方支付(續)
➢行動支付僅是NFC的部分功能
➢電子 支付、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
異同
➢NFC的三種工作模式:
• 卡模擬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 點對點模式(P2P mode)
• 讀卡器模式(Reader/Writer mode)
12.2.1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概況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服務開始推出時
採低度管制
• 2015年底達270家
• 逐步採扶大限小政策
➢雙強鼎立,但好日子結束了
• 阿里巴巴的「支付寶」53%
• 騰訊金(微信支付) 39.5%
➢支付寶與財付通採用的QR code方式
12.2.1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
• 2018年總支付額312兆
預估2022年總支付額達458兆
•支付帶來的疊加價值甚大,包括信用
、理財、保險、信貸、行銷等多種服
務,支付業未來仍然有相當大的成長
空間
12.2.1 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2016年2月18日起,Apple Pay行動支
付服務,與中國大陸銀聯最新推出的
「雲閃付」合作。
➢三星在2016年3月推出Samsung Pay
服務,小米於4月宣布與中國銀聯合作
推出小米支付(Mi Pay)服務,華為則
推出自家行動支付服務Huawei Pay,
可以說是各大廠陷入苦戰。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
➢2016年下半年,台灣行動支付市場開
始起步
➢2020 8月底,國內電支使用者人數已
達1008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40萬人,
年成長高達77.46%。
➢第一名是街口支付320.5萬人;第二名
一卡通票證(Line Pay Money)266.9
萬人;第三名玉山銀行的121.3萬人。
年增率高達67.05%。
➢預計2025年達到9成。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2016年下半年,台灣行動支付市場熱
鬧起來,除了Apple Pay、Samsung
Pay及Android Pay開通外,另有6款以
掃瞄條碼進行支付的「GOMAJI」、
「歐付寶」、「Pi行動錢包」、「街
口支付」、「LINE Pay」及「YAHOO
超好付」等手機支付軟體百家爭鳴,
各自採取不同策略途徑。
兩強LINE Pay、街口支付市佔率緊
咬不放,形成角力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目前三大電信業者所推出的行動支
付,皆以更換NFC SIM卡為主,
主要瞄準台灣民眾使用最為普及的
電子票證,綁入行動支付時須藉由
NFC SIM卡才能使用。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2016年推出「Wali錢包」的台灣大哥
大認為,對照目前市場上有多種不同
的行動支付方式,都無法應用於交通
領域,且用戶還需要重新學習如何使
用,顯見電信業者具備的優勢。
台灣大「Wali智慧錢包」成功打響手
機悠遊卡的聲勢,樂觀看好「用戶有
需求,且有強烈意願使用行動支付。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遠傳「friDay錢包」於2016年8月
15日推出,整合遠東集團龐大零
售資源,更集結悠遊卡與
HappyCash有錢卡,讓消費者可
在搭乘捷運、公車,或是商店「手
機嗶一下」小額消費。
12.2.2 台灣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遠傳所推出的系統還可以同步完成
紅利點數平台HAPPY GO累兌點
作業,就連eTag也能拿著「friDay
錢包」進行加值,消費者可透過
APP進行線上購物,再到實體通路
兌換物品;也能在APP設定停車代
繳與遊戲點數購買。「friDay錢包
」用戶數累增相當快速。
12.2.3 韓國第三方支付概況
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為刺激經濟發
展並增加國家稅收,由韓國財政部策
略財政署擬定電子支付普及政策,想
要藉由提升交易透明度來縮減地下經
濟,促使稅基擴大、稅收增加,並帶
動GDP成長。「地下經濟活動常以現
金做為交易工具,相較之下,電子交
易因可追蹤,逃漏稅情況較不易發生
。」
12.2.3 韓國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電子支付除了成功降低地下經濟,也
提高加值型營業稅收入,尤其對餐飲
業及小型零售商,其影響力遠大於
GDP成長所導致的稅收增加,每增加
1%的信用卡消費支出可提高最多達
1.56%。
12.2.3 韓國第三方支付概況(續)
韓國政府透過租稅獎勵,補償商家因
接受電子支付所須負擔的額外成本(如
手續費),提高商家接收電子支付工具
意願。依照交易類別,享有不同的折
扣比率,最高折扣比例可達2.6%(韓國
加值稅之稅率為10%),可折抵金額上
限為700萬韓元(約新台幣19.2萬元)
12.2.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
大陸行動支付市場形成寡佔
向用戶收取費用影響民眾的使
用意願。對轉帳功能停止收取手續
費,但對提現功能開始收取手續費

12.2.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續)
隨著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
付在大陸崛起,主要依賴刷卡業務
的中國銀聯大受衝擊,只好透過與
蘋果、華為和小米等手機大廠合作
,成為中國銀聯維繫刷卡支付業務
的救命稻草。
12.2.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續)
儘管大陸行動支付市場商機龐大,然手
機大廠搶灘大陸市場亦面臨激烈競爭,
目前支付寶與財付通採用的QR code支
付方式,由於基於O2O(Online to
Offline)的雲端服務,可避免在POS終端
交易設備或消費者手機中裝設新硬體,
較具成本效益,受到業者與消費者的歡
迎。
12.2.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續)
目前在大陸支持NFC功能的iOS裝置數
量,或是蘋果大陸Apple Pay實際用戶數
,遠不及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系統的用
戶數,華為、三星和小米亦面臨相同問
題,由於任一家手機大廠在大陸市占率
均不超過30%,且市場龍頭頻換人,使
得手機廠在大陸行動支付用戶數受到局
限。
12.2.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續)
由於台灣使用實體卡片消費、搭乘
交通工具已相當便利,電信業者的
行動支付多半要換SIM卡、下載特定
信用卡,光是申請手續的麻煩,就
讓不少用戶「先卡關」。
12.2.5 第三方支付未來隱憂和風險
第三方支付業者涉入互聯網金
融產業後,雖可打破傳統金融業的
壟斷格局,但其與傳統金融機構之
間的利益衝突也可能持續升高。另
外,互聯網金融在監管尚未健全的
情況下,也可能隱含金融風險,例
如借貸服務風險控管問題。
12.3 行動商務的未來展望
➢IT相關產業變化快速,行動支付、
NFC、 Apple Pay、 比特幣、
Bitcoin, 、區塊鏈, , Blockchain…..
➢過去的成功之路不一定要完全複製
➢掌握綠色產業、高齡社會產業契機
➢大公司具規模競爭優勢,新加入業
者經營艱辛
➢傳統費率結構面臨挑戰
12.3 行動商務的未來展望(續)
➢傳統通訊業務趨飽和,新設備、
新服務(NFC結合智慧型手機)具潛

➢智慧型行動裝置+新媒體資訊取
代傳統平面媒體或網路媒體
➢流量、到訪人數成新商業模式?
➢放眼國際掌握契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