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5 年 1 月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 ,2015

第 38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Vol. 38 No. 1

DOI: 10. 13451 / j. cnki. shanxi. univ( phil. soc. ) . 2015. 01. 007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苏永明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 大革命失败后,人们以社会经济史的眼光来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探讨社会的形态及其变迁的新趋
向,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迅速兴起。然而,在社会史论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试图重新研究中国社会经
济史时,简单化、公式化运用唯物史观的倾向明显,一度陷入“谩骂式”政论。在反思社会史论战的过程中,在理论
与材料关系方面,人们理直气壮地倡言史料,重视史料。陶希圣也积极倡导搜集史料,主张史料与理论并重,掀起了
所谓的“食货运动”。
关键词: 中国社会经济史; 食货派; 陶希圣
中图分类号: 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935( 2015) 01 - 0048 - 05

活跃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学术界的食货派,对近代中 前社会是不够的,所以要深刻认识现实的中国就必然要求人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 们回顾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两个问题都是中国
这个学派中的学人,人生轨迹或政治理念比较复杂,
1949 年 社会运动的苦恼期中,所引起过的。它们同时被提出,又是
[3]167
以后,几乎无人言及他们的学术。新时期以来,人们逐渐把 有一定的社会根据。” 当时学者们的一项共识就是: “认
[4]自序
食货派的政治理念和他们的学术思想分开,重启对食货派的 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方向。” 于是,
研究,呈现出由冷变热的趋势。但从对该学派的相关研究成 各个政治派别及关心现实历史发展的人都出来发表意见了。
果看,虽然从多个层面对食货派进行了探讨,但是仍然缺乏 每位研究者都大胆提出他自己的主张,并各是其是,“对于
对食货派的灵魂人物陶希圣学术转向的深入分析。笔者认 这个上下古今无所不包的社会史问题,在中国、在日本、在苏
为只有将陶希圣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脉络中,对 联,青年人、老年人,实际家、理论家,都曾有过很激烈的争
[3]167
其学术历程中的转向进行系统梳理,才能深刻认识鞠清远、 论。” 霎时间,探讨中国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论
武仙卿、何兹全、曾謇、连士升、沈巨尘等一批青年学子景然 文论著大量 涌 现。1931 年 上 海 神 州 出 版 社 创 办《读 书 杂
相从,迅速形成一支气象殊异、引人侧目的食货派的原因。 志》,在创刊号上特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栏,掀起了中国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与陶希圣 社会史讨论的热潮。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遂上演
的学术转向进行探讨,以期推进食货派的研究。 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由深重的革命要求引发可贵的探
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
寻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史学向近代社会经济史学的学术 观起了关键作用。唯物史观第一次被马克思应用去研究资
转型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渐次兴起的,是在 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其历史判断的正确性得到了证实,并在
[5]32
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中国 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马克思唯物史观经过李大钊的广
[1]
以后才形成的。 1927 年,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第一次国 泛介绍,
1929 年郭沫若“应用马克思、莫尔甘等的学说,考察
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这次政治大转变激发了人们对于自己 中国 古 代 社 会 的 真 实 情 状,成《中 国 古 代 社 会 研 究 》一
[6]91
的革命方略的重新考虑,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重新认识。陶 书。” 该书“论证了中国历史上有奴隶制的存在,而奴隶
希圣指出: “在今日,与其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不如对 制是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奴隶制本身后来又转化为封建
中国社会加以深刻的观察。要解决问题,须先知问题之所 制。这一论点震动了当时国内外的史学界和思想界。它论
在,中国社会构造是中国目前要解决的一切问题的根源,不 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7]335
认识中国社会构造便不知道中国的问题,不知道中国问题, 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同样是受这个规律所制约的。” 郭
[2]绪论
便无从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 但是,中国社会乃 沫若的研究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一次重大变革,开一代风气
是过去社会演进的结果,要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单观察目 之先。唯物史观被视为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

收稿日期: 2014 - 11 - 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陶希圣与食货派的史学研究”( 11YJC770052)
作者简介: 苏永明( 1974 - ) ,
男,江西南昌人,
博士,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

48
第 38 卷 第1 期 苏永明: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风靡一时,成为一种主流思潮。郭湛波把 1927 - 1934 年这 术合作的精神; 2. 为辩护自己的短处,不惜曲解事实,迁就成


[13]3
一阶段的思想特征描述为: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主要思 见; 3. 为驳斥敌人的论点,不惜将其长处,一笔抹杀。 这
想,
以辩证法为方法,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以中国社会史为 种因参与讨论者的政治立场、背景及现实政治斗争的关系而
[8]179
解决中国问题的锁匙”。 学术界普遍运用唯物辩证法,沿 使中国社会史论战陷入“谩骂式”政论的局面,是不利于任
着考察社会经济关系的思路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显示出中国 何一方的,对学术更是无补。代之而起的是大家要求暂时停
史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气象。不过,对研究者来说,所面 止争论,等把中国历史材料研究透了,再来一场更有学术性
临的远非兴奋,而是混战得一团糟。“这几年来,虽有不少的 意义的大讨论。
人用了新的方法来解剖这谜样的社会,并且曾经过了好几次 其三,在理论与材料关系上,人们开始理直气壮地倡言
的所谓‘中国社会史论战’者,但结果仍是各说纷纭,莫衷一 史料,重视史料。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中国社会史的讨
是,而且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真有人觉得‘一国三公, 论,这场争论虽然非常激烈,深度却远远不够。社会史论战
[9]
吾谁适从’之叹! ” 是一场探本溯源式的社会史辩论,本应依据丰富的史料,以
细致深入的论析为基础,但论战的文章不肯在史料上下功
二 学术界对社会史论战反思的特征
夫,
只对史实作简单勾勒,用历史材料附会唯物史观的理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要继续发展不可能始终与社会史 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特别是复杂性的经济层
论战保持交织的状态,到了一定阶段上,它必然要转向对论 面,应对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而
战的重新审视。当时学术界对论战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 不是盲目的套用现有理论。1933 年《读书杂志》停刊之后,
中呈现出以下几项重要特征。 犹如急流迥回,人们纷纷从史料本身来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
其一,对简单化、公式化运用唯物史观倾向的反思。唯 道路。“无论杂志报纸,大学历史系以及专门研究机关,多在
[14]
物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就论战的主流而言,往往 这方面用功夫了。” 例如 1933 年 5 月国立中山大学史学
表现于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发展 研究会主编的《现代史学》第 1 卷第 3 期出版的“中国经济
阶段时,否认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差别和不同,存在严重 史研究专号”,刊载的论文多注意到史料的运用。1934 年中
的“简单化”、“公式化”倾向。王礼锡指出: “非封建社会即 山大学法学院还成立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要工作是搜集
资本主义社会,非资本主义社会即封建社会,中间不容有其 史料及对材料本身之研究,并不断缩小研究的对象,进行专
[10] [15]
他过渡形式的存在。这是何等机械的观点! ” 人们在运用 题的研究 。1934 年南京《中国经济》第 2 卷第 9、
10 期出
唯物辩证法论证中国历史的“普遍性”时,缺乏对唯物史观 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上下两册所集的文章,“关于史料
[16]
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深入探讨,很少留意乃至根本抹杀中国 的整理和考证者居多,而泛论社会史公式者极少。” 此外,
社会历史的特殊性。由于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忽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
中国历史特殊性,在解释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时难免不陷 发表的社会经济史论文也渐渐注意到史料的搜集。而北平
入简单化和公式化运用唯物史观。郭沫若坦言: “我初期的 的《食货》半月刊杂志尤其专以“搜集史料”相号召。嵇文甫
[17]嵇文甫序
研究方法,毫无讳言,是犯了公式主义的毛病的。我是差不 认为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了“搜讨时期” 。
多死死地把唯物主义的公式,往古代的资料上套,而我所据 以上表明,中国社会史论战之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注意
[11]118
的资料,又是那么有问题的东西”。 中国社会经济史本 力转向史料的搜集整理。当时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报
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中国社会史分期能不能简单地套用欧洲 及其他史学刊物和经济学刊物普遍重视史料,是人们要求回
的历史分期,这是人们必须首要正视的问题。在社会史论战 到冷静的学术探讨中来的有力征候,成为推动史学继续向前
中,
人们吸纳唯物史观理论养料时,不可能总是机械的盲从, 发展的动力。学术界对史料的高度重视既反映了人们对中
它有赖于人们对固有理论方法的能动整合。人们对此的自 国社会经济史的深邃识见,又展现了史学研究向多元选择的
觉,经历了一个识见的增进与反思的过程。 迈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随即迎来了更为开阔的局面。
其二,对社会史论战陷入“谩骂式”政论的不满。在中 其中有三支力量最值得重视: 一是以郭沫若、吕振羽等为代
国社会史的讨论和剧烈的辩论中,因为“大部分只是革命的 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仍然坚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理
[6]91
宣传家,而缺少真正的学者” 。所以学术上的分歧与政 论为指导,但主张从史料方面充实建构理论,逐步发展完善
治斗争互相交错纠缠在一起。争论者“你来一 拳,我 来 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二是社会调查所( 即后来的“中央研
[3]167
脚”。 社会史论战一度陷入谩骂式的政论之中。陶希圣 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的汤象龙、梁方仲等以及和他们有
认为当时的风气是: “证据不足之处,以谩骂补足。”“大家都 密切联系的一批学者。他们非常强调史料的收集,大力开展
这样想: ‘你说的便不对,因为是你说的。我说的一定对,因 中国近代经济史料的收集整编工作。三是以陶希圣为核心
为是我说的。’大家也都这样争; ‘我骂你是应当的,这是无 的食货派。应当说,社会史论战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
产者的憎恨。你骂我是不应该的,那是小市民的成见。’这样 偏向史料的转向最突出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食货派的崛
的论 战,大 家 ( 我 也 是 一 个 ) 同 是 在 中 国 史 的 大 门 外 呐 起。
[12]
喊。” 因为论战的文章多囿于门户之见而一时谩骂,因私
三 陶希圣的学术转向
见偏见而流于意气之争,甚少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被认为是
“无结果而散”。陈啸江深刻地指出当时之所辩论者,实为 陶希圣是食货派的领袖,他是由研究法学而转治中国社
名词之争,皆未经精密研究之价值。其中的原因: 1. 失去学 会经济史的。陶希圣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各
49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1 月

地高校讲授亲属继承法,旁及民族学,从民族学而理解中国 论》和《社会主义社会学》( 萨孟武译的书名是这样,陈望道


古代社会组织,进而讲述中国社会史。这一研究旨趣的转向 等译名《社会意识学大纲》) 上抄来的所谓经验一元论( 即经
主要是受时代的革命形势激发。陶希圣说: “北伐完成后,文 济批判论) 的玄学方法论。”“《中国封建社会史》和《中国社
化界有一时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与形态,发生争端。我是研 会与中国革命》两书中,不少应用奥本海末尔的‘海国’‘陆
[25]
究民法的,因家族与婚姻制度的历史探讨,自然涉及中国社 国’‘土地私有权’和‘商业资本主义’之点。” 周予同后来
会史的研究。‘民 国’十 七 至 十 九 年,参 加 中 国 社 会 史 论 深刻地指出,陶希圣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产量相当丰富”,
[18]陶序
战。” 1927—1928 年他在《新生命》月刊上发表《中国社 “但因为陶氏并不是单纯的客观研究的理论家,所以时被不
[26]
会到底是什么社会》等系列论文,引起诸多学者的响应和论 同派系的人所指责”。
战。1929 年 1 月,陶希圣将刊于《新生命》月刊上的论文收 ( 二) 逻辑的混乱与观点的豹变
集成册,冠以《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书名出版,提出要“把 在社会史论战中陶希圣史书最多,差不多在每本书中,
[19]绪论
中国社会史作一决算”。 该书出版后反响甚大,颇为畅 都有一个主张,各书中的见解前后每不一致,甚至在同一本
销( 后三年间销了八版、数万册) ,有所谓陶希圣打响中国社 书内,也有冲突。傅筑夫指出陶希圣《中国封建社会史》的
[20]
会史“论战第一炮”的说法。 随后又出版《中国社会与中 前后观点冲突,“起初还以为是偶尔如此,可以放过不提,那
国革命》进一步阐述他关于中国社会史的看法。二书以其 知道逐章细看下去,都是扑朔迷离! ”“关于封建制度的发生
[21]
“斗争之文字”,“皆尚能流行于社会”。 编辑者小引为促 时期,在这一本为‘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奇书上,有时虽也偶
[27]
进讨论走向深入,
1930 年,陶希圣还收集了当时学者讨论中 尔提到,但不是前后冲突,便是笼统万分。” 马乘风对陶希
国社会史较有代表性的论著,编成《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 圣的观点豹变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指责,“春秋时代封建社会
望》一书在新生命书局出版。1931 年 4 月,王礼锡、陆晶清 已崩溃、春秋时代封建制度趋于崩溃、春秋时代是封建社会
主编的《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 1931 年 1 月 23 日朱其 时代、春秋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封建制度崩溃后,中国没有
华写给陶希圣的一封《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度》的信和 1931 资本主义社会之可能。”“这五项根本不同的见解,若是分之
年 1 月 31 日陶希圣的回信。这两封信的刊登标志着以《读 于五个根本不同的作家或著作,犹有可说,事实上,竟出之于
[17]427
书杂志》为主要阵地的社会史论战的开始。“日本学人关心 陶先生一人之口,真不知陶先生何以自圆其说?” 对于
[22]
或参加中国社会史辩论者,称为‘陶希圣时代’”。 “在数 自己各书中的见解前后每不一致的现象,陶希圣在出版《中
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陶希圣先生算是一位有名的大 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时也承认,“本书各论文依执笔时期的
[19]绪论
将了”,被学界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一位中国社会史的研究 先后,内容时常有冲突矛盾的处所”。
[17]399
者”。 1928—1934 年间陶希圣还陆续出版了《法律学之 ( 三) 史料审视之不严
基础知识》、《革命论之基础知识》、《中国封建社会史》、《中 陶希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史料的处理方面犯有不少
国社会现象拾零》、《辩士与游侠》、《婚姻与家族》、《西汉经 错误。杜荃的《读〈中国封建社会史〉》一文主要针对陶希圣
济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陶希圣的翻译作品以德 的史料问题进行了“不甚客气”的批评。他说: “我仅仅读了
国学者奥本海末( FranzOppenheimer) 的《国家论》为重,以及 那么一小段,便觉得差不多句句都有问题。以下我便不敢再
与人合译了《各国经济史》、《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发展》、《刑 读下去了。一来以下我还没有甚深的研究不敢多谈,二来我
法读本》等。 怕的是错误的观念先进了我的脑中,所以我也不敢多读。”
在社会史论战中,批判式的文章大为流行,因陶希圣敢 “我希望陶君对于历史更要有详细的精密的认识,然后再下
[28]
于立论,每为人所攻击。王礼锡将陶希圣列为“论战”的五 论断。” 傅筑夫对陶希圣《中国封建社会史》一书批评的
[27]
个权威之一,公开号召论战者对于陶希圣的观点提出“挑 要点之一也是认为陶希圣处理史料时有诸多的错误。 马
战”,一时间向陶希圣挑战和批评的文章着实不少,陶希圣 乘风认为,陶希圣“对于旧有的历史资料又舍不得出一番苦
[17]453
所受到的指责、批评乃至谩骂,可谓惨烈。陶希圣言: “在这 力,作一番苦力,作一番整理融贯的功夫。” 关于史料审
文人积习的各张门户的论争里,我是最先受骂的一人。每一 视之不严的问题,陶希圣自己也坦言道: “各篇的论题非常
中国社会史家的开场白,每一中国社会史刊物的发刊文,首 广泛,所用的材料也不过疏略的大体的,没有经过多少考证
[23]陶序 [19]绪论
先攻击的大抵就是我。” 学术界对陶希圣的批判主要 的工夫。”
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四) 中国社会史观点的“歪曲”
( 一) 唯物史观之不纯与治学的因袭 因为陶希圣在探讨中国社会史时,强调中国的特殊性,
与论战者一样,陶希圣在运用唯物史观时为外来解释框 敢立新说,他的观点遂成为学术界不同学派论争和笔伐的对
架所支配,研究上流于比附,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人们指 象。陶希圣曾总结人们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批评之所在: 批评
出陶希圣的每一种主张并不是自己细心研究的结果,只是随 的第一集中点,是士大夫阶级的论议。士大夫阶级这名词,
时随地抄袭别人学说的结果。刘光宇认为: “陶希圣一向就 有好些个党派、好些个刊物书籍乃至决议案都正在使用,然
好利用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来掩护他自己的说教,他自以为 而批评却集中于我。———甚至有人以为这是我的“发明”,
是懂得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其实则只是曲解和利用,并不知 或是我的“罪恶”,好像只有一个人使用这个名词,又好像使
[24]
道历史的唯物主义是甚什。” 王宜昌指出: “陶希圣自己在 用这个名词便是反革命。批评的第二集中点,是封建制度的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的开始就说着他应用什么归纳 论议。我觉得农奴制度自战国时代已经分解。如果农奴制
法、统计法、抽象分析法。这只是从波格达诺夫《经济科学概 度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则中国从此时以后没有完整的封建
50
第 38 卷 第1 期 苏永明: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制度。如果佃租制度才是封建制度,则中国自战国到今日才 愈演愈烈。论战中对陶希圣批判的客观现实令其感到触目
是封建制度。我的意见于此外更着重于商业资本与农村经 惊心。这给陶希圣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
济的有机关系。中国商业资本发达自战国时期,确曾有分解 时间内陶希圣保持着沉默。“陶希圣的沉默是当然的,左派
旧生产方法及孕育旧生产方法使日益进于商品生产的效用。 说他是 xx 派不彻底,右派又说他是左派,在左在右为难之中
[31]32
批评的第三集中点,是游民无产者问题的提出。我读过《德 他只有沉默为最合适,所以他沉默了! ”
意志农民战争》等书之后,深觉游民无产者的问题,在中国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何以前行? 这是萦绕在陶希圣脑
[29]自序
应当及时充分讨论,打开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换的锁。 际最发人深思的问题。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回护、斗争,还
陶希圣既是挑战者,又是凶猛的应战者。面对来自各方 是坦然面对,重整待发? 陶希圣选择了后者。1933 年上海
面的非难,陶希圣在 1930—1931 年初期写了一些涉及多方 新生命书局出版《中国社会史丛书》的《刊行缘起》一文成为
面倾向的短篇随笔,后辑成《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一书进行 陶希圣学术转向的誓词: “我们的誓愿是: 宁可用十倍的劳
应战。“这书中各论文有些是在著者紧张的情绪里写出来 力在中国史料里去找出一点一滴的木材,不愿用半分的工夫
的。著者自感孤独,对于纷至沓来的评论,感谢或接受或驳 去翻译欧洲史学家的半句字来,在沙上建堂皇的楼阁。我们
[32]卷首
覆的工夫都不够。所以紧张的情绪之中饱含着无上的悲苦。 的誓愿是: 多找具体的现象少谈抽象的名词。” 《附言》
在政治斗争尖锐的现代,孤独的个人是不应当多说话以紊乱 这段话明确地表明陶希圣已决意和当时一般的社会史论战
各方的论争战线的。我明知事情是这样,也曾屡次起停笔的 者划清界限,开始逐渐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史料收集和专题研
决意,但一方面有各杂志主编的刺取,他方面又感觉到理论 究上来。这一丛书计划准备收罗以下的编著: 通论中国社会
斗争的参加,或者有贡献于理论的进步。于是我终于拿笔, 全部或一时代的变化过程的; 对中国一时代或一问题作特殊
[29]自序 [32]卷首
终于大胆去受各方的批评。” 在中国社会史论战浪潮 研究的史料的收集。 《附言》陶希圣先后编校组织出版
中,陶希圣一直处于论战的中心位置,对论战的感受实较许 《中国社会史丛书》六部: 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中国中
多人更为痛切。 古时期的田赋制度》、全汉昇《中国行会制度史》、鞠清远《唐
1932 年,陶希圣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社会经济 宋官私工业》、曾謇《中国古代社会》( 上) 、陈啸江《两汉经济
史的解说失之于空泛笼统,认为丰富的材料才是犀利的战 史》。这些著作一改以前只作空洞论列的情形,注意材料的
具,打算少写文章,多搜集材料。他说: “近来我不想批评,我 搜集,着重通过经济要素和社会组织的深入考察来探讨中国
想多少添一些材料来建立。公式主义者大有反对材料而重 社会史的发展。如果说论战中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史的叙述
视公式的毛病。有人批评我说我是经验主义,因为我重视历 限于史料的不丰富而显得薄弱,在这套丛书中得到很大的加
史的记载。又有人批评我说我材料愈多愈弄糊涂了。其实 强,史料更加丰富,内容更为充实,更具学术价值。这套丛书
我的糊涂,正是由于材料太少,即理论所依据的经验太少。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史研究已经渐渐跨过粗略笼
如果材料多了,便不至于乱争盲斗了。用公式来收纳材料, 统的“概说”阶段,力求较为精确地描述中国社会史的发展
这一方法最怕材料多,材料一多则公式主义便会崩溃。历史 全貌。
上两个不同的社会形式,供给我们不同的材料。但因公式主 为了迅速摆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陷入政论的状况,扩
义不许我们指出两者的异点,我们是弃材料而留公式呢? 还 大史料的搜集,改变学术界忽视史料的局面,陶希圣拟创办
是弃公式而取材料,重新估定社会进化的途径? 公式主义是 一种“中国社会史专攻刊物”———《食货》半月刊。1934 年
前者,我的办法是后者。这是我四年来见解屡有变动的原 11 月 14 日,陶希圣在北平《晨报·社会研究周刊》发布《〈食
[30]
因。” 陶希圣主张抛弃公式主义,下苦功读书,从材料出发 货半月刊〉宣言》,阐述了《食货》半月刊的研究旨趣与筹建
对中国社会发达过程进行新的估定。他在通读中国历史,对 食货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方法: “一、凡是中国经济社会史
中国史逐朝逐代都细看它一下的过程中,便感觉立论极难 料,足够提出一个问题或足够解答一个问题,整理成文不论
了。于是,他提出两个希望: 一、唯物史观固然和经验一元论 字数,都可在这里发表。二、多举事实,少发空论,不谩骂,更
不同,但决不抹杀历史的事实。我希望论中国社会史的人不 绝对不做政论。三、凡是愿意或正在做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
要为公式而牺牲材料。二、论战已有四年之久,现在应当是 状况的研究,或特定问题的研究,都可任意做食货学会的会
逐时代详加考察的时期。我希望有志于此者多多从事于详 员。四、食货学会的会员对中国经济史料的收集及研究如能
细的研究。我四年来犯了冒失的毛病,现已自悔。但我四年 分工进行,使工作不致重复,那是最希望的事情。如此,会员
[33]
前冒失下手发表论文,是因为那是很少人注意这种研究。现 应当随时分配工作交换成绩。” 至此,陶希圣决定全身心
在见解已多,如再以冒失的精神多提意见,反把理论战线混 投入到《食货》半月刊的创办和食货学会的筹建当中去,倡
[30]
乱。 导搜集史料,倡言学术的合作,培植学界新人,学术界的一场
以上表明,陶希圣对社会史论战中从事空泛理论争论的 “食货运动”便由此浸浸而起。
现象已日益不满,感觉解决问题应该多从材料入手。在修正
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对论战中普遍存在的不重材料分析的公 参考文献:
式主义提出了一些批评,表现了陶希圣思想转向的迹象。陶 [1]李根蟠.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 历史研
希圣所作的回应是希望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也是对自己在社 1999( 3) : 126 - 150.
究,
会史论战中遭受指责、批评的深刻反思。然而,陶希圣的申 [2]陶希圣. 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M]. 上海: 新生命书局,
论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论战的风气,减少对自己的批判,反而 1929.
51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1 月

[3]何干之.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1977.


出版社, 1989. [19]陶希圣.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M]. 上海: 新生命书局,
[4]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 1929.
社,2000. [20]齐思和.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 北京: 燕京社会
[5][美]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杨 豫,译. 科学,1949( 10) : 1 - 34.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1]陶希圣. 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M]. 上海: 商务印书
[6]顾颉刚. 当 代 中 国 史 学[M]. 沈 阳: 辽 宁 教 育 出 版 社, 馆,
1930.
1998. [22]陶希圣. 八十自序: 上[J]. 传记文学( 中国台湾) ,
1978,
[7]白寿彝. 史学概论[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33( 6) : 12 - 25.
[8]郭湛波.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23]瞿同祖. 中国封建社会[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 1997. 2003.
[9]石 决 明. 中 国 经 济 思 想 史 方 法 论 商 榷[J]. 中 国 经 济, [24]刘光宇. 评陶希圣所谓“流寇之发展及其前途”[J]. 动
1934,2( 6) : 79 - 150. 1930( 2) : 33 - 46.
力,
[10]王礼锡. 论战第二辑序幕[J]. 读书杂志,
1932, 3) :
2( 2、 [25]王宜昌. 中国社会史论史[J]. 读书杂志,
1932, 3) :
2( 2、
1 - 6. 1 - 6.
[11]郭沫若. 海涛[M]. 上海: 新文艺出版社,
1957. [26]周予同.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J]. 学林,
1941( 4) : 21
[12]陶希圣. 汉儒的僵尸出祟[J]. 读书杂志, 1933, 4) :
3( 3、 - 72.
1 - 7. [27]傅筑夫. 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J]. 图书评论,
[13]陈啸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总成绩及其待解决问 1( 10) : 69 - 72.
1933,
题[M]. 广州: 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
1936. [28]杜 荃. 读《中国封建社会史》[J]. 新思潮, 3) :
1929( 2、
[14]张绍良.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为纪念中国史 241 - 313.
学会成立而作[J]. 力行月刊, 7( 4) : 35 - 48.
1943, [29]陶希圣. 中国社会现象拾零[M]. 上海: 新生命书局,
[15]陈啸江. 中国经济史研究计划书[J]. 现代史学, 1934,
2 1931.
( 4) : 39 - 169. [30]陶希圣. 中国社会形式发展过程的新估定[J]. 读书杂
[16]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前言[J]. 中国经济, 2( 9) : 1
1934, 志,
1932, 8) : 1 - 9.
2( 7、
- 4. [31]葛兆光. 走进清华[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17]马乘风. 中国经济史: 一[M]. 北京: 中国经济研究会, [32]刘道远. 两宋田赋制度[M]. 上海: 新生命书局,
1933.
1935. [33]陶希圣.《食货半月刊》宣言[J]. 北平《晨报·社会研究
[18]沈任远. 隋唐政治制度[M]. 中国台湾: 商务印书馆, 周刊》,
1934 - 11 - 14( 5) .

On the Change of TAO Xisheng’s Academic Interest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SU Yong - ming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cial phenomena and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its new chan-
ging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promoted the rapid rise of research on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However,there is an obvious trend of simplistically and formulaically applying materialist con-
ception of history when Marxist materialism is used to re - study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once falling
into a hurling - abuse political debate. In the process of reflection on the controversy of social history,in the aspect
of theory and material relations,the historical data are justly and forcefully advocated and valued. TAO Xisheng also
actively advocated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and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ropo-
sitions,launching the so - called " Shihuo movement" .
Key words: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Shihuo school; TAO Xisheng
( 责任编辑 贾发义,魏晓虹)

5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