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13.03.

015

文化史研究

陈独秀与 “五四 ”后 《新青年 》的转向

罗志田

摘   要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 。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
转变密切相关 ,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 担 任 北 京 大 学 文 科 学 长 。 此 事 既 与 校 外 的 新 旧 之
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 ,以及与办学取向异同相关的人事之争 。而陈独秀在自由主
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转移 ,及其主张的谈政治与《新青年》侧重思想的既定方针之间的紧张 ,还需
作进一步的考察 。与思想倾向关系不大的经费问 题 ,反倒可能是使刊物与中共联系起来的一个实
际考量因素 。重新探讨《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 ,由此揭示出“五四”远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多彩 。
关键词   陈独秀   《新青年》  五四运动   北京大学   中国共产党

   关于“五四”,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大 不仅未到盖棺论 定 的 程 度 ,甚 至 连 一 些 基 本 史 事 都


家都以 1919 年的学生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 ,每 还没搞清楚,仍处于一个言人人殊的状态 。
逢“周年”就发表纪念的言论 ;另一方面,很多人心目 “五四”的内 容 和 意 涵 本 来 相 当 丰 富 ,有 些 史 料
中的“五四运动”会往前后各推移几年 ,即所谓“广义 相当充足的面相 ,研究者对其长期视而不见 ,实处于
的五四运动”(也 有 人 径 名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实则 一种存而不论的状态 ;还有一些面相,却是因为史料
两种“五四”,不仅运动时间长短不同 ,就连其象征性 不足征,不 得 不 借 助 想 象 和 推 论,也 因 此 而 多 有 争
的口号也 各 异 ① 。 不 过,两 种 “五 四 ”的 并 用 已 经 约 议。不论我们对其 已 知 多 少 ,“五 四 ”已 是 活 在 我 们
定俗成,从研究者到媒体 ,大家都共同使用这两个含 血脉中的历史;但作为历史的“五四”,却仍然需要进
义其实各异的概念而不觉其间的冲突 。这反衬出一 一步的探索。要厘 清 基 本 史 事 ,只 能 让 “五 四 ”回 归
个我们可能注意不 多 却 实 际 存 在 的 事 实 ,即 “五 四 ” 历史,而不是去 辩 论 它 的 意 义 和 性 质 。 从 这 个 角 度
的形象原本就不那么“一元化”。
而言,了解“五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
随着对“五四”的研究日益加增,今人对所谓“五
本文要讨论的 是 ,“五 四 ”时 最 重 要 的 一 份 刊 物
四研究”本身也 新 见 日 多 。 然 而 “五 四 ”的 形 象 似 更
《新青年》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转向与其
加扑朔迷离。经 过 了 长 时 期 各 种 取 向 的 解 读 ,在 一
创始人陈独秀关联密切 ,然而过去由于史料不足征 ,
些面相愈来愈清 晰 的 同 时 ,也 不 排 除 被 诠 释 者 增 添
了不少“作雾自迷”(熊十力语)的成分。如今很多人
① 一般被视为“五四”基本理念 的“民 主”与 “科 学”,更 多 适 用 于 广
已在思考 怎 样 继 承 “五 四 遗 产 ”甚 或 是 否 应 当 跳 出 义的“五四”;而当年游行的学 生 口 里 所 喊 的 却 是 “内 除 国 贼、外
“五四的光环”,然而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五四”, 抗强权”一类口号;两者间实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116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使之成为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最近相关的一些书 立,所说基本正确 ⑥ 。
信终于出现(特别 重 要 的 是 当 时 陈 独 秀 给 胡 适 的 几 其实后期参与过《新青年》编务的当事人沈雁冰
封信)。这些关键 性 的 史 料 对 了 解 该 问 题 有 直 接 的 早在 20 世纪 40 年 代 初 就 有 这 方 面 的 回 忆 ,他 的 言
帮助。谨结合当时史事 ,钩稽相关史料 ,重新探讨陈 论后来也 收 入 《茅 盾 全 集 》,并 不 是 什 么 稀 见 材 料。
独秀与《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 ① 。 但不论是主 张 8 卷 1 号 已 是 中 共 刊 物 的 还 是 反 对
者,似乎都很少“借鉴”这一说法(不排除是我孤陋寡

一 、“五四 ”前后的 《新青年 》 闻,有人借鉴而我未见)。以前偏向“科学”治史的人


大多不很信任回忆录 ,尤其沈雁冰将其公开发表 ,减
今天我们都知道《新青年》在“五四”时的主流地 少了一般治史者眼中的可信度 。如果他把此事写成
位,但其重要性的凸显还直接得益于 1919 年的学生 秘密报告放进档 案 ,隔 多 少 年 后 再 由 后 来 的 研 究 者
运动。鲁迅 在 1918 年 曾 两 次 致 函 许 寿 裳 ,一 则 说 “发现”,或许早已成为论证此事最重要的史料了 。
“《新青年》以不能 广 行,书 肆 拟 中 止 ”;再 则 说 《新 青 沈雁冰本人是早期中共成员 ,又直接参与编务,
年》“销路闻大不佳”,颇叹“今之青年,皆比我辈更为 其回忆是在其他 当 事 人 大 多 在 世 时 公 开 发 表 ,虽 可
顽固”② 。陈 独 秀 自 己 在 1919 年 初 也 承 认,《新 青 能不那么精准,但相去不致太远。他是这么说的(下
年》发行已三 年,尚 不 十 分 得 意 。 他 说,本 刊 三 年 来 面三段基本是引用原文 ,但颇有剪裁而略做更易 ,使
“所说的都是极平 常 的 话 ,社 会 上 却 大 惊 小 怪 ,八 面 之接近今日阅读习惯):
非难。那旧人物 是 不 用 说 了 ,就 是 咶 咶 叫 的 青 年 学    “五四”前后,《新青年》原在北平编辑,并由
生,也把《新青年》看 作 一 种 邪 说 、怪 物、离 经 叛 道 的 数人轮流。陈 独 秀 由 北 平 移 居 上 海 ,编 辑 事 务
异端、非圣无法的 叛 逆 ”。 他 因 此 “对 于 吾 国 革 新 的 亦由陈一人主持 。后杂志与亚东图书馆(按,应
希望,不禁抱了无限悲观”③ 。 为群益书社)脱离承印与代理发行关系 ,在上海
可知学生运动之前 ,《新青年》虽已较有影响 ,但 自立门户。同时“新青年社”内部亦有变动,“元
刊物的发行并不很理想 ,社会对其负面观感仍较强 。
即使在青年学生 之 中 ,影 响 也 不 如 我 们 后 来 认 知 的 ① 这些书信由嘉德拍卖行拍卖,并 先 在 北 京 大 学 展 览。 我 曾 得 朋
那样正面,很 多 人 不 赞 同 该 刊 的 言 论 ,甚 至 参 与 到 友帮助,从拍卖会关于古籍善本 的 介 绍 中 阅 读 了 这 些 书 信 中 的
大部分,于是写出了本文初稿(刊 发 在 2009 年 7 月 12 日 的 《南
“八面非难”之 中。 且 陈 独 秀 所 说 的 “八 面 非 难 ”,或
方都市报》上)。现在这些书信 已 入 藏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博 物 馆,并
并非泛指,而是随后就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新旧之 由黄兴涛、张丁 整 理,以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博 物 馆 藏 “陈 独 秀 等 致
争”④ ,紧接着就是“五四”学 生 运 动,一 切 随 之 大 变。 胡适信札”原 文 整 理 注 释 》为 题 刊 发 于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学 报 》
《新青年》借此两次东风(后者尤其强劲),大受欢迎。 2012 年第 1 期。另有同时期李大钊致 胡 适 一 信,周 作 人 致 李 大
钊两信,由欧阳哲生整理,披露 在《新 发 现 的 一 组 关 于 〈新 青 年〉
不过,“五四”后不 久,陈 独 秀 即 因 发 传 单 而 被 捕 ,后
的同人来往书信》(《北京大学学报》
2009 年 第 4 期)一 文 中。 以
来更南 下 上 海 避 难 ,参 与 组 建 中 国 共 产 党 。 《新 青 下引这批信件,均注明是新出 书 信;凡 在 文 中 言 明 者,则 不 再 一
年》的风格和内容在此期间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变 , 一出注。个别文字,已据原信照片更易。
② 鲁迅:《致许寿裳》(
1918 年 1 月 4 日、
5 月 29 日),载《鲁迅全集》
最后正式成为中共的刊物 ,却又未能办多久 。
第 1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45、
350 页。
学界对于《新 青 年 》后 期 的 转 向 一 直 有 些 争 议 ,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③ 1919 年 1 月),载《陈 独 秀 著
除一些人事因素外 ,主 要 是 《新 青 年 》何 时 正 式 成 为 作选编》第 2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 页。

中共的刊物。在相当一段 时 间 里 ,不少人认为1 ④ 参见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 与 民 初 的 新 旧 之 争》,《历 史 研 究》


920
1995 年第 5 期;王枫《五四前后的林纾》,《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年 9 月出版的《新青年》
8卷1号已是中共的宣传刊
刊》
2000 年第 1 期。
物,其理由除内容多介绍苏俄外 ,还因刊物的封面也 ⑤ 虽然这图案似 乎 来 自 美 国 社 会 党 (参 见 石 川 祯 浩 《中 国 共 产 党
有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 ,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 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版,第 42~44
页),但不排除办刊者自己确 实 理 解 为 中 苏 握 手。 参 见 茅 盾 《我
手相握,暗 示 中 国 与 十 月 革 命 后 苏 俄 的 接 近 ⑤。 想
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1 页。
象力更丰富的甚至认为是暗示了全球无产阶级的团 参见庄森《〈新青年〉第八卷 还 是 社 团 “公 同 ”刊 物———中 国 现 代

结。有人曾写了 很 有 力 的 反 驳 文 章 ,其 论 证 大 体 可 新闻传播史重要史实辨正》,《社会科学战线》
2008 年第 6 期。

  文化史研究 117
老”之中,有几位已经貌合神离。 过去对此的研究主要依靠的是胡适收藏的相关
移沪后之 第 一 册 《新 青 年》,即 载 有 陈 独 秀 来往信件,早年曾被张静庐收入其《中国现代出版史
《谈政治》一文,封面上有一小图案 ,为一地球而 料甲编》;后来耿云志先生主编的几种胡适资料集进
上东西两手相握 。内容多一专栏,似名为“苏俄 一步披露了一些相关信函 。但中间有些关键的信件
研究”。可以说是结 束 了 过 去 的 以 “文 学 革 命 ” 却未见,以致一些言论的往还无法连接 ,有些表述难
为中心任 务 的 《新 青 年 》,而 开 始 了 以 “政 治 革 以理解。最近出现 的 这 些 信 件 也 出 自 胡 家 (大 约 当
命”为中心任 务 的 《新 青 年 》。 据 说 “新 青 年 社 ” 初放在不同地方),恰 好 能 与 已 知 各 信 连 接 起 来 ,使
若干老干部不 同 意 《谈 政 治 》一 文 之 立 场 ,争 持 整件事的脉络清楚了许多 。
久之,终使陈独秀挟《新青年》在沪立门户,以为 一般都承认 ,陈 独 秀 的 离 京 南 下 与 《新 青 年 》的
政治斗 争 的 武 器。 但 此 时 中 国 共 产 党 尚 未 成 转向有直接关 联 。 陈 独 秀 南 下 的 直 接 原 因 ,当 然 是
立,《新青年》及陈独秀虽已被目为赤化 ,与第三 因为“五四”后的被捕,保释后在北京不能自由活动 ,
国际亦未有正式关系 。 故避难上海。但 按 照 胡 适 的 看 法 ,导 致 后 来 陈 独 秀
且《新青年》虽 开 始 “谈 政 治 ”,在 “理 论 ”方 思想转变 的 主 要 还 不 是 “五 四 ”后 的 被 捕,而 是 “五
面实甚驳杂 。 译 登 罗 素 之 著 作 ,而 对 其 思 想 体 四”前 北 大 的 内 部 斗 争 。 这 方 面 的 叙 述 已 不 少 ④。
系并无批判;“苏 俄 介 绍 ”栏 杂 登 当 时 苏 联 国 内 惟多非专述,各有侧重,仍有整合叙述的必要 。

各消息,殊 嫌 零 碎,缺 乏 有 系 统 之 研 究 分 析 文
章。若以《新青 年 》为 “理 论 指 导 ”刊 物,能 执 笔 二 、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写理论文 字 者 不 多。 对 唯 物 辩 证 法 有 研 究 者 ,
其时仅一李大钊 。若作为批评现实政治问题的 “五四”前北 京 的 新 旧 之 争 相 当 激 烈 ,旧 的 一 方

刊物,则综合性的月刊便难以活泼而顾及时效 。 曾以陈独秀私德不检为攻击目标 。北京大学校长蔡

不 久,陈 独 秀 赴 粤 主 持 广 东 省 教 育 委 员 会 ,《新 元培本在北京组织进德会 ,对此相当难堪,也甚感难

青 年》编 务 委 托 李 汉 俊 ,常 告 稿 荒,出 版 亦 不 准 以 处 理。 结 果,经 与 同 为 浙 江 籍 的 汤 尔 和、沈 尹 默、

期,又受外界压迫 ,终于停顿了。① 马叙伦 等 在 1919年3月26 日 晚 合 议,决 定 不 让 陈


以 上 回 忆 在 年 代 上 略 有 不 准 确 之 处 ,但 大 致 符 独秀继续 担 任 北 大 文 科 学 长 ⑤ 。 而 汤 尔 和、沈 尹 默

合史实,表述也很 有 分 寸 。 正 如 沈 雁 冰 所 说 ,
8卷1 等当年恰是促成蔡元培任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号的《新青年》和 陈 独 秀 虽 已 被 外 界 目 为 “赤 化 ”,然
并未与第三国际 建 立 正 式 关 系 ,而 中 共 也 尚 在 筹 组 ① 沈雁冰:《客座杂忆———〈新 青 年 〉谈 政 治 之 前 后 》(
1941 年 ),载
之中。成为中共 的 宣 传 刊 物 自 然 是 后 来 的 事 了 ;但 《茅盾全集》第 1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5~97 页。
② 1919 年 1 月,钱玄同就 注 意 到,“《新 青 年 》为 社 会 主 义 的 问 题,
当时已被目为“赤 化 ”,却 也 是 不 可 忽 略 的 事 实 。 沈
已经内部有了赞 成 和 反 对 两 派 的 意 见 。 现 在 《每 周 评 论 》上 也
雁冰反复提到的“新青年社”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其 发生了这个 争 端 了 ”。 《钱 玄 同 日 记 》第 4 册,1919 年 1 月 27
实这个“社”究 竟 是 否 正 式 “成 立 ”,还 有 些 疑 问 。 但 日,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54 页。
③ 《钱玄同日记》第4 册,
1919 年10 月5 日,第1815 页;《周作人日
该社的 名 义 已 被 使 用,且 时 人 一 般 也 都 承 认 这 一
记》中册,
1919 年 10 月 5 日,大 象 出 版 社 1996 年 版,第 52~53
“社”的存在。 页。
《新青年》在出版一段时间后成为轮流编辑的同 ④ 其中材料最丰 富 的 是 胡 少 诚 的 《早 期 北 大 的 治 理 模 式 与 实 践

人刊物。在编辑方针上,“五四”前就有些内部争议 , 1898-1937)———以大 学 权 力 演 化 为 视 角 的 考 察 》,北 京 大 学



历史学系博士论文,
2009 年。以下关于 北 大 学 科 调 整 方 面 的 论
但不很严 重 ② 。 “五 四 ”后 的 第 7 卷,议 决 由 陈 独 秀
述,颇多参考此 文。 另 外,前 引 王 枫 文 也 钩 稽 了 相 当 一 些 较 少
一人编辑 ③ 。在 7 卷 1 号 上,陈 独 秀 发 表 了 号 称 代 为人所注意的报刊材料。
表“全体社员公同 意 见 ”的 《本 志 宣 言 》,胡 适 在 同 一 ⑤ 按,汤尔和时任北 京 医 专 校 长,沈 尹 默、马 叙 伦 则 皆 北 大 教 授。
胡适后来说,“尔和先生是当日 操 纵 北 京 学 潮 的 主 要 人 物,他 自
期也发表 《新 思 潮 的 意 义 》一 文。 两 者 既 有 共 通 之
命能运筹帷幄,故处处作策士,而 自 以 为 乐 事 ”。 胡 适 手 抄 汤 尔
处,也有些“一个主旨,各自表述”的意味。陈独秀南 和日记和跋,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下后,编辑同人因办刊方针等大起争议 ,终至破裂。 283 页。

118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之人,始 倡 终 弃,同 出 斯 人,当 然 不 仅 是 偶 然 巧 合 。 画”④ 。同时,北 大 在 全 国 “专 门 以 上 各 学 校 校 长 会
何以出现这样的变化 ,牵涉甚宽,既与校外的新旧之 议提出讨论之问题”中,也主张“融通文、理两科之界
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 ,自然也免不 限:习文科各门者 ,不 可 不 兼 习 理 科 中 之 某 种 ;习 理
了无处不在、永不歇息的人事之争 ,但又不仅是一般 科者,不可不兼习 文 科 之 某 种 ”;并 明 确 提 出 ,“变 通
人心目中的权势竞争 ,而与办学取向的异同相关 。 现有文、理两科各设学长之制 ,大学本科只设学长一
有 一 点 可 以 明 确 ,废 除 文 理 科 学 长 的 动 议 早 在 人,由大学教授会开全体大会选举三人 ,由校长择一
1918 年秋提出,并形成大 致 的 意 见 。 但 这 只 是 一 个 人任之”⑤ 。这 样,一 旦 文 理 实 现 合 科 ,必 然 导 致 学
意向性决议,具体 怎 样 贯 彻 执 行 ,尚 未 确 定,也 可 以 长制度的变更。
修改。后来校外的新旧之争对这一决议的实行与否 以 北 大 师 生 当 时 在 思 想 界 所 起 的 引 领 作 用 ,校
有直接的影响 。 但 在 不 谙 内 情 的 外 人 认 知 中 ,陈 独 内的学科整理与校外的新旧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秀的去职基本是为新旧之争的大环境所决定 。 联。报 刊 上 大 约 到 1919年2月才开始言及政界对
北京大学原有文 、理、法、工四科,皆既是学科也 北大新派作为的不满 ,到 3、
4 月间,与新旧之争相关
是机构(稍类今日 的 学 院 ),加 上 非 学 科 而 为 机 构 的 的报道渐达高 峰 。 实 则 从 年 初 起 ,北 大 就 已 受 到 政
预科,共有五科。蔡元培 1917 年接受北大校长职务 府很大的压力。钱玄同 1919 年 1 月 7 日的日记说:
后就决定实行改革 。他要让师生了解,“大学乃研究    午 后 到 大 学,半 农、尹 默 都 在 那 里,听 说 蔡
学术之机关。进 大 学 者,乃 为 终 其 身 于 讲 学 事 业 ”, 先生已经 回 来 了 。 关 于 所 谓 “整 顿 文 科”的 事,
以改变视“大学为科举进阶”的习惯认识。其方法即 蔡君之意,以为他们如其好好的来说 ,自然有个
“竭力办理文理两 科 ”,因 为 这 两 科 “乃 法、工、农、医 商量,或者竟实行去冬新定的大学改革计划 ,废
诸科原理原则所由出”,而入此两科者,“又大抵为纯 除学长,请独 秀 做 教 授。如 其 他 们 竟 以 无 道 行
粹讲学而 来,既 不 想 做 官,亦 不 想 办 大 实 业 ”① 。 同 之,则等他下上谕革职 。到那时候,当将两年来
时必须纠正学界 的 另 一 弊 病 ,即 “重 术 而 轻 学 ”。盖 办学之情形和革职的理由 ,撰成英法德文,通告
文、理是“学”,而法、商、医、工 为 “术 ”;“治 学 者 可 谓 世界各文明国 。⑥
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② 。 从其言辞看 ,压力应直接来自总统徐世昌 ,而陈
蔡元培试图以 学 科 调 整 的 方 式 来 落 实 对 “重 术 独秀首当其冲。彼时已考虑将去年的学科调整作为
轻学”的纠正。他在 1917 年 1 月的国立高等学校校 应 对 压 力 而 废 除 学 长 的 方 策 ,但 外 界 尚 不 知 道 。
务讨论会上已正式提出以“学、术分校”的主张:由于
1919年2月22 日,蔡元培召 集 各 学 长、教授会主任
“文、理二科,专属 学 理;其 他 各 科,偏 重 致 用 ”,故 当
及研究所主任会议 ,拟讨论“本校扩张计划及其他各
分立;即“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其法、医、农、工、商五
种重要问 题 ”⑦ 。 这 次 会 上 可 能 议 及 了 陈 独 秀 的 问
科,别为独立之 大 学 ”,或 与 既 存 专 科 大 学 合 并 。 实
题,
2月 26 日,北 大 学 生 张 厚 载 在 上 海 《神 州 日 报 》
际则先去工科 ,并 入 北 洋 大 学 ;改 革 预 科,分 拆 入 各
上说,由于总统徐世昌的干预 ,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
相关学科,不再为 独 立 机 构 ;改 商 科 为 商 业 学 门 ,隶
属 法 科。 北 大 法 科 原 有 政 治 、经 济、法 律 三 学 门,本
① 《北京大学校长蔡孑民先生 与 本 报 记 者 之 谈 话 》,《大 公 报》
1917
较完备,“学生人数亦最多”(法科由清季显学“法政” 年 2 月 5 日。
演化而来,在全国恐怕都人数最多)。但因相关经费 ② 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
1918 年 4 月),载《蔡
预算案尚未提出 ,“故暂从缓议。惟于暑假后先移设 元培全集》第 3 卷,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49~150 页。
③ 蔡元培:《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 1917 年 8 月),载《蔡 元 培 全
于预科校舍,以为独立之试验”③ 。
集》第 3 卷,第 130~133 页。
而北大改革的主要工作 ,则是从 1918 年下半年 ④ 蔡元培:《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 1918 年 9 月 20 日),
起推动文理科合并 为 “本 科 ”,这 也 直 接 关 系 到 陈 独 载《蔡元培全集》第 3 卷,第 192 页。
⑤ 《本校拟在专 门 以 上 学 校 校 长 会 议 提 出 讨 论 之 问 题 》,《北 京 大
秀在学校的地位 。在 1918 年 9 月的开学式上 ,蔡元
学日刊》1918 年 10 月 30 日。
培即提出,“鉴于 文 科 学 生 轻 忽 自 然 科 学 、理 科 学 生 《钱玄同日记》第 4 册,
⑥ 1919 年 1 月 7 日,第 1716~1717 页。
轻忽文学、哲学之 弊 ”,正 拟 定 “沟 通 文、理 两 科 之 计 ⑦ 《校长启事》,《北京大学日刊》
1919 年 2 月 21 日。

  文化史研究 119
“不安于位,故即将引退”。最近北大“曾开一极重大 合并,不设学长,而设一教务长以统辖教务 。曾由学
讨论会,讨 论 大 学 改 组 问 题,欲 将 某 科 某 门 改 为 某 长及教授会主任会 议 定 (陈 学 长 亦 在 座 ),经 评 议 会
系,如是则可以不 用 学 长 ”。 此 事 “亦 必 与 陈 学 长 辞 通过,定于暑假后 实 行 ”。 而 “陈 学 长 赞 成 不 设 学 长
职之说大有关系”。文中并云,陶履恭、胡适之、刘半 之议,纯粹为校务进行起见 ,于其个人之辞职与否无
农也有去职之忧 ① 。 关系”⑦ 。
从今日后见之明看 ,张厚载的叙述虽不无夸大 , 在北大努力“辟 谣 ”的 同 时,相 关 “谣 言 ”的 传 播
其消息来源则大 致 可 靠 。 不 久,《申 报 》亦 载,“日 前 却越来越广,各处 皆 盛 传 陈 独 秀 等 四 人 已 被 逐 出 北
喧传教育部有训 令 达 大 学 ,令 其 将 陈、钱、胡 三 氏 辞 京大学、将封闭趋新杂志等 ,引发一片抗议之声。上
退,并谓此议发自元首”。但“经记者之详细调查 ,则 海《中华新报》指出,其消息来源是章士钊 ,提示出某
知确无此事”② 。可知类似 消 息 已 不 胫 而 走,广为流 些行动或曾在筹划之中 ⑧ 。 不 论 传 说 中 的 动 议 是 否
传。虽教育部并无“训 令 ”,但 “此 议 发 自 元 首 ”却 并 属实,压力是明显的 ,且确实来自总统府。
非捕风捉影。《申报》记 者 的 “调 查 ”显 然 不 够 深 入 。 到3月26 日,久处压力之下的教育总长傅增湘
几天后,张厚载又在 《神 州 日 报 》上 说,“文 科 学 长 陈 正式致函蔡元培 ,明言“自《新潮》出版,辇下耆宿,对
独秀已决 计 自 行 辞 职 ,并 闻 已 往 天 津 ,态 度 亦 颇 消 于在事员生,不无微词”。 双 方 因 批 评 而 涉 意 气 ,实
极”;而蔡校长“拟暑假后将文理两科合并 ,而法科则 已“稍 逾 学 术 范 围 之 外 ,将 益 启 党 派 新 旧 之 争 ”⑨ 。
仍旧独立 ”③ 。 或 许 为 了 强 调 其 信 而 有 征 ,几 天 后, 至此,蔡元培似不得不有所行动了 。当晚,即有本节
张厚载竟然自称日前往访北大校长蔡孑民 ,“询以此 开始提到的会议(不过汤尔和日记说是在 27 日),决
事。蔡校长对于陈学长辞职一说 ,并无否认之表示 。 定陈独秀不能继续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参与会议的
且谓该校评议会议决文科自下学期或暑假后与理科 胡适后来 认 为,这 是 一 个 划 时 代 的 会 议 ,因 此 夜 之
合并,设一教授会 主 任 ,统 辖 文 理 两 科 教 务,学 长 一 会,陈独秀离开北 大 ,“以 后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创 立 及 后
席,即当裁 去 ”④ 。 除 采 访 蔡 元 培 应 属 杜 撰 外 ,张 厚 来国中思想的左倾 、《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
载所言不虚。3 月 4 日《北 京 大 学 日 刊》已 正 式 披 露 者的变弱,皆起于此夜之会”
瑠。

3 月 1 日“评 议 会 议 决 《文 理 科 教 务 处 组 织 法 》”,并 胡适对 此 事 先 后 数 次 调 查 ,以 弄 清 幕 后 真 相 。


明言“于 暑 假 后 实 行 ”⑤ 。 实 际 上,教 务 处 的 组 织 拟 1922 年 7 月,在 出 席 中 华 教 育 改 进 社 年 会 期 间 ,他
“于暑假后实行”是一个关键,表明事情尚无定论 ,各 与丁文江、秦汾(秦汾于 1918 年末代理理科学长,熟
方都还在努力 ,略近于今日坊间爱说的“博弈”。 悉那段历史)等彻夜长谈 ,了解到北大很多内幕都与
先是胡适出面致函张厚载 ,询问“不知这种消息 蔡元培的谋士沈尹默相关 。据说沈尹默初与夏元瑮
你从何处得来 ?我们竟不知有这么一回事”。并云, 联合废工科,又“借 文 理 合 并 的 计 划 以 去 夏 ”。夏元
“此种全无根据的 谣 言 ,在 外 人 或 尚 可 说,你 是 大 学
的学生,何以竟不仔细调查一番 ?”张厚载或以为“君 ① 《学海要闻》(半谷通信),《神州日报》
1919 年 2 月 26 日。
子可以欺其方”,遂信口说“是同学方面一般的传言 。 ② 静观:《北京大学新旧之暗潮》,《申报》1919 年 3 月 6 日。
③ 《学海要闻》(半谷通信),《神州日报》
1919 年 3 月 3 日。
同班的陈达才君 ,他也告诉我这话”。不料胡适将此
④ 《学海要闻》(半谷通信),《神州日报》
1919 年 3 月 9 日。
往来函件公布在《北 京 大 学 日 刊 》上,陈 达 才 随 即 表 《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北京大学日刊》
⑤ 1919 年 3 月 4 日。
示“并无此事”,并让张厚载出具声明书确认 ,又被胡 ⑥ 《胡适教授致 本 日 刊 函 》及 附 件,《北 京 大 学 日 刊 》1919 年 3 月
适公布在《北京大学日刊》上 ⑥。 11 日。
10、
⑦ 蔡元培:《致〈神州 日 报〉记 者 函》,《北 京 大 学 日 刊 》
1919 年 3 月
随后蔡元培本 人 也 正 式 致 函 《神 州 日 报 》,指 出
19 日。
“陈学长并无辞职 之 事 ,如 有 以 此 事 见 询 者,鄙 人 必 ⑧ “前晚本社张季 鸾 先 生 即 为 记 者 言 之 ,谓 章 行 严 先 生 处 得 到 此
绝对否认之”。该报两次“半谷通信”中说“陈学长及 项消息云。”世杰:《谁的耻辱?》,《中华新报》 1919 年 3 月 6 日。
⑨ 傅增湘:《致蔡元培》(
1919 年 3 月 26 日),载 《蔡 元 培 全 集》第 3
胡适、陶 履 恭、刘 复 等 四 人,以 思 想 激 烈,受 政 府 干
卷,第 285~286 页。
涉”;陈独秀以外 之 三 人 ,“由 校 长 以 去 就 力 争 ,始 得 胡适:《致汤尔和(稿)》(


 1935 年 12 月 23 日),载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不去职”云云,“全是谣言”。但蔡元培也确认 ,“文理 选》中册,第 281~282 页。

120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瑮被迫自请出国 考 察 ,由 秦 汾 代 理。 秦 汾 “不 愿 ‘本 包含政治、经济两 门 的 第 五 组 不 过 是 在 拟 议 的 编 制
科’学长 归 仲 甫 ”,故 “首 倡 废 学 长 之 议 而 代 以 教 务 中而已,法 科 也 并 未 “与 文 理 科 同 时 消 灭 ”⑦ 。 因 法
长。但此议后来 久 不 提 起 ,直 到 后 来 蔡 先 生 欲 辞 去 科方面的问题,马寅初不安于教务长职位 ,曾提出辞
仲甫而不欲仲甫居辞去之名”,恰好秦汾调任教育部 职(理由是法律学 门 教 授 会 主 任 未 曾 享 受 选 举 与 被
专门司司长,蔡先 生 “遂 以 废 学 长 之 名 义 去 仲 甫 ,教 选举权)。到 5 月底,评议会和教授会主任联席会数

务长之议遂实行 ”。原议教务长只限于文理二科合 日内连续开会,几 乎 一 次 一 变 :先 是 法 科 补 投 一 票,

成的本科,没有 法 科。 “尹 默 又 怕 我 当 选,故 又 用 诡 选举马寅初为教务长 ;随即又恢复法科教务处(等于

计,使蔡先生于选举之日打电话把政治 、经济两系的 否定了法科参与“本科”的投票);旋又决议不用教务

主任加入”,同时 面 见 胡 适 ,说 陈 大 齐 等 不 希 望 胡 适 处之名,免 生 “误 会 ”,实 则 “法 科 教 务 可 由 法 律、政

当选为教务长 ,拟 举 经 济 系 主 任 马 寅 初。 最 后 在 蔡 治、经济三门主任认真 担 任”⑧ 。 这 些 反 复 的 举 动 已

元培支持下,马寅初当选 ① 。 在“五四”学生运 动 发 生 而 蔡 元 培 离 校 出 走 之 后 ,大

这段内幕印证 了 前 引 蔡 元 培 说 “陈 学 长 赞 成 不 致都可视为前此 教 务 长 选 举 的 余 波 ,表 明 胡 适 关 于

设学长之议,纯 粹 为 校 务 进 行 起 见”,应 非 虚 言。 盖 政治、经济两系主任当日是谋略性的临时加入之说 ,

不论是最 初 议 及 的 本 科 学 长 还 是 后 来 确 定 的 教 务 大体可靠。

长,陈独秀都曾是首屈一指的候选人(秦汾只是代理 对《新青年》而 言,这 次 广 泛 传 播 的 “新 旧 之 争 ”


产生了一个积极 的 附 带 因 素 ,即 引 起 外 界 对 杂 志 的
理科学长,资历 尚 有 欠 缺 )。 所 以 他 赞 成 改 制 ,或 并
关注和同情。上海《中 华 新 报 》刊 文 说,教 育 部 所 代
无让贤的想法 。 在 新 的 形 势 下 ,这 一 原 本 纯 粹 的 管
表的政府压力实赋予了《新青年》以正当性,“从此以
理体制调整,倒真成了逼陈退位的手段 。
后之《新青年》杂 志 发 行 额,必 加 起 几 倍 或 几 十 倍 ”。
实际的教授会主任会于 4 月 8 日举行,《北京大
学日刊》给出的表面理由 ,除理科学长秦汾因任职教
育部司长而辞职外 ,“适文科学长陈独秀君亦因事请 ① 《胡适日记全编》第 3 册,
1922 年 7 月 3 日,曹 伯 言 整 理,安 徽 教
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14~716 页。
假南归”,所以校长召集这次会议 ,“议决将三月四日
② 《大学本科教务处 成 立 纪 事 》,《北 京 大 学 日 刊 》
1919 年 4 月 10
所发表之《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提前实行”,并选出 日;《本校布告》,《北京大学日刊》
1919 年 4 月 15 日。
马寅初为教务长 ② 。法科的 临 时 加 入 显 然 不 符 合 蔡 ③ 按,原来的计划发 展,若 一 切 顺 利,在 文 理 二 科 合 为 “本 科 ”后,
法科只能独立出 去。 否 则,以 一 不 受 校 长 看 重 的 法 科 ,要 与 二
元培的初衷,盖法科也是“术”而非“学”,本在去除之
科合并的“本科”对应相处,地位将非常尴尬,甚难安身。
列,不过尚 未 提 上 议 事 日 程 而 已 ③ 。 但 沈 尹 默 的 提 《评议会开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
④ 1919 年 4 月 23 日。
议,或也不全是“阴谋”———在当日报刊言论中 ,胡适 ⑤ 《本校拟在专 门 以 上 学 校 校 长 会 议 提 出 讨 论 之 问 题 》,《北 京 大

本是仅次于陈独秀的新人物 ,若由他接任教务长 ,政 学日刊》1918 年 10 月 30 日。


⑥ 《教育调查会第 一 次 会 议 报 告 》,《新 教 育 》
1卷3期(
1919 年 4
府方面恐怕亦不乐闻 。
月)。
或 许 为 使 教 务 长 选 举 的 正 当 性 更 充 分 ,北 大 评 ⑦ 北大拟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 议 提 出 讨 论 之 问 题 里 附 有 《大 学
议会 4 月 22 日议 决:“法 科 之 政 治、经 济 两 门,已 编 本科学科课程编制法草案》,说 到 本 科 一 年 级 分 选 修 科 为 五 组,
史学、政 治、经 济 为 第 五 组 (《北 京 大 学 日 刊 》
1918 年 11 月 1
入文理科第五组 。法律一门,无独立之必要 ,宜以法
日)。然那只是拟议的提案,到 1919 年秋季《国立北京大学学科
律门加入第五组 ,以法律门教授会主任加入教务处 。 课程一览(八 年 度 至 九 年 度)》中,上 述 提 案 才 作 为 “新 制”开 始
法科 之 名,与 文 理 科 同 时 消 灭。”④ 还 在 1918 年 秋, 实施,其中第五组改为“史 学 (政 治、经 济、法 律)等”。 不 过 后 面

北大就在专门以上 学 校 校 长 会 议 上 提 出 “法 科 大 学 又有附注说:“此项新制,本拟 全 体 实 行。 今 年 八 月 中 经 评 议 会
及教授主任会决 议,法 科 之 政 治、经 济、法 律 三 系,本 年 暂 时 仍
可专授法律,其政治学及经济学各门 ,可并入大学本
用现行之单位制。”(北 京 大 学 校 史 研 究 室 编:《北 京 大 学 史 料 》
科”的议案 ⑤ 。1919 年 4 月,教育部又向教育调查会 第 2 卷,北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3 年 版,第 1078~1080 页)可 知 至
交议了“法科大学 专 设 法 律 门 ,其 政 治、经 济 各 门 并 此法科问题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⑧ 《评议会议事录》第一册,北 京 大 学 档 案 馆,档 号 BD1919002,转
入文理科”一案,但会议议决“部令从缓修正 ,先由北
引自胡少诚《早期北大的 治 理 模 式 与 实 践 (
1898-1937)———以
京大学试办,再行调查”⑥ 。 大学权力 演 化 为 视 角 的 考 察 》,北 京 大 学 历 史 学 系 博 士 论 文,
评议会使用的 “编 入 ”一 词 耐 人 寻 味 ,或 意 味 着 2009 年。

  文化史研究 121
成都《川报》也预 测,既 有 “政 府 干 涉 思 想 学 说 的 事 ” 他1920 年春的言 行 里 还 真 看 不 出 多 少 又 要 走 向 实
发生,“从此《新青年》的价值,愈增高了”① 。 际政治的意向。 然 而,汤 尔 和 挖 苦 胡 适 的 话 却 不 无
这些预测很快 被 证 实 ,参 与 《新 青 年 》发 行 的 亚 道理,他说,会议不久即有“五四”学生运动,此后“接
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亲见这一转变的发生 。本来由 二连三之极大刺 激 ,兄 等 自 由 主 义 之 立 场 能 否 不 生
于《新青年》实行版式革新、使用新式标点等因素 ,上 动摇,亦属疑问”⑧ 。
海印业 都 “不 愿 代 印 ”② 。 故 自 6 卷 4 号 起 “决 就 北 这话 实 有 所 指。 北 伐 前 胡 适 曾 提 倡 “好 人 政
京印行”③ 。这一决定固因 南 方 的 印 制 出 了 问 题 ,也 府”,那时就几乎 投 入 实 际 政 治 ,这 是 汤 尔 和 亲 眼 所
表明对杂志在北 京 的 发 行 有 信 心 。 到 4 月 下 旬,汪 见;后胡适也曾参加北洋的善后会议 ,北伐后又站出
孟邹更观察到 :“近 来 《新 潮》、《新 青 年 》、《新 教 育 》、 来公开批评新当权的国民党 ,几乎被国民党“法办”。
《每周评论》销路 均 渐 兴 旺 ,可 见 社 会 心 理 已 转 移 向 那时汤尔和即曾 说 ,他 原 以 为 胡 适 已 经 “论 入 老 朽,
上。”④ 可知其在南方的销路 也 不 错 ,尤 其 近 来 “渐 兴 非复当年”,现在才知道 其 实 锋 芒 未 减 ⑨ 。 汤 尔 和 言
旺”的说法,表明 这 是 新 现 象 。 在 6 卷 5 号 上,即 有 外之意,胡适自己也常常“忍不住”要参政议政,遑论
群益书社关于前 五 卷 将 再 版 ,先 印 前 三 卷 的 预 约 广 陈独秀这样的“不羁之才”。其实“自由主义”从未标
告 ⑤ 。到 7 卷 1、
2 号,再 次 发 布 全 五 册 再 版 的 广 榜不涉及实际政治 ,只是对政治有一些特定的看法 。
告 ⑥ 。这些都表明该刊的销售确实已经大有改观 。 汤尔和或不过是 沿 用 胡 适 的 表 述 而 照 本 宣 科 ,但 至
由于不久即有 大 规 模 的 “五 四 ”学 生 运 动 发 生 , 少可知当年对自由主义的认知是相当宽泛的 。
这次“新旧之争”对 杂 志 销 路 的 积 极 影 响 或 被 掩 盖 。 胡适晚年在《口述自 传》里 说,
1919年时李大钊
而该事件对杂志 办 刊 倾 向 更 重 要 的 影 响 ,则 是 陈 独 已写过文章称颂 俄 国 革 命 ,而 陈 独 秀 还 没 有 相 信 马
秀因大学改制而 “自 然 ”成 为 普 通 教 授。 如 此 “提 前 克思主义,甚至 并 不 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 他 是 到 上 海
实行”学长改教务 长 的 仓 促 决 定 显 然 出 乎 陈 独 秀 的 “交上了那批有志 于 搞 政 治 而 倾 向 于 马 列 主 义 的 新
预料,心有不甘的他最终南下上海 。
朋友”后,才 逐 渐 “和 我 们 北 大 里 的 老 伙 伴 愈 离 愈
远”
瑠 。揆诸陈 独 秀 在 1
瑏 920 年 南 下 前 后 的 言 论 ,胡
三 、在自由主义和 适的看法绝非无的放矢 ,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差。
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① 世杰:《谁的耻辱?》,《中华 新 报 》
1919 年 3 月 6 日;因 明:《对 北
   胡 适 1935 年 对 汤 尔 和 说,由 于 文 科 学 长 的 解 京大学的愤言》,《川报》,录在《每周评论》第 19 号,
1919 年 4 月
职,“独秀因此离 去 北 大 ”,引 起 一 系 列 严 重 的 后 果 。 27 日。
因为: ② 汪孟邹:《致胡适》(
1918 年 10 月 5 日 ),载 耿 云 志 主 编 《胡 适 遗
稿及秘藏书信》第 27 册,黄山书社 1994 年版,第 278~280 页。
   独秀在北 大,颇 受 我 与 孟 和 (英 美 派 )的 影
③ 汪孟邹:《致胡适》(
1919 年 4 月),载耿云 志 主 编《胡 适 遗 稿 及 秘
响,故不致十分左倾 。独秀离开北大之后 ,渐渐 藏书信》第 27 册,第 285 页。
脱离自由 主 义 者 的 立 场 ,就 更 左 倾 了。 此 夜 [
3 ④ 汪孟邹:《致胡适》(
1919 年 4 月 23 日 ),载 耿 云 志 主 编 《胡 适 遗
稿及秘藏书信》第 27 册,第 289~290 页。
月26 日]之 会,虽 然 有 尹 默、夷 初 在 后 面 捣 鬼 ,
⑤ 《〈新青年〉一 至 五 卷 再 版 预 约 》,《新 青 年 》
6 卷 5 号,
1919 年 5
然孑民先生最 敬 重 先 生 [指 汤 ],是 夜 先 生 之 议
月。
论风生,不但决定了北大的命运 ,实开后来十余 ⑥ 《〈新青年〉第一、二、三、四、五卷 合 装 本 全 五 册 再 版》,《新 青 年》

年的政治与 思 想 的 分 野 。 此 会 之 重 要,也 许 不 7 卷 1 号,
1919 年 12 月。
⑦ 胡适: 《致汤尔和( 稿)》(1935 年 12 月 23 日),载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是这十六年的短历史所能论定 。⑦
选》中册,第 281~282 页。
对此汤尔和当然不能同意 ,他反驳说,陈独秀本 ⑧ 汤尔和:《致胡适》(
1935 年 12 月 29 日 ),载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选 》
为“不羁之才,岂能安于教授生活?”即使没有这次改 中册,第 291~292 页。
⑨ 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聘,最后还是会脱离北 大 。1935年时的陈独秀当然
235 页。
207~212、
已脱离教育界,但这说法恐怕有些后见之明的意味 。 《胡适口述自传》 ,唐德刚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陈独秀本是从实际政治中回归文化 、教育事业的 ,在 第 195 页。

122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傅斯年也认为 ,陈 独 秀 在 《青 年 》发 刊 词 (即 《敬 建并领导中共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准尚不过如
告青年》)中所说 的 六 点 主 张 ,是 他 后 来 众 多 言 论 的 此,则他在 此 前 更 接 近 自 由 主 义 就 是 非 常 可 能 的 。
“立点”。发轨于 这 一 立 点 ,“后 来 之 伦 理 革 命 论 、文 上述几位中共人士的记忆也都能印证这一点 。
学革命论、民治 论 以 及 社 会 主 义 ,都 是 自 然 的 趋 势 , 更 重 要 的 是 ,胡 适 向 来 提 倡 “拿 证 据 来 ”,他 在
必然的产物。而 陈 氏 之 发 挥 这 个 立 点 ,尤 有 一 个 基 《口述自传》里的表述也是有所本的 。胡适引以为据
本精神,即是他的猛烈的透辟的自由主义”。总体 的就是 陈 独 秀 “写 给 《新 青 年 》杂 志 的 编 者 的 几 封
看,“他的精神到 底 是 法 兰 西 革 命 的 产 品 ,并 不 是 一 信”④ 。我们知道胡适是在 美 国 口 述 其 《自 传》的,他
个‘普罗’的产品”① 。 保存的大部分来往信件并未带走 ,但他当时这么说,
一些共产党当事人的言论也能印证胡适的说 应能看到一些陈独 秀 写 给 《新 青 年 》编 者 的 信 (这 些

法。沈雁冰回忆说 ,陈 独 秀 南 下 以 后 《新 青 年 》虽 多 信件已由胡家后人拿出拍卖 ,此前并在北大展出)。

谈政治,但在理论方面却不纯粹 。不仅真“对唯物辩 在1920 年底陈独秀到广州后 ,那时他已和第三

证法有研究者 ,其时 仅 一 李 大 钊”;同 时 还 刊 登 罗 素 国际的人有了正式的联系 ,恐怕中共也已算成立(虽

的文章而不批评 ,提示出其与自由主义的关联 。 然还没开第一次党 代 会 ),他 仍 希 望 胡 适 所 说 的 “英

那 时 还 有 一 位 西 方 哲 学 家 身 在 中 国 ,其 影 响 比 美派”陶 履 恭 (孟 和 )能 到 广 州 去 办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

罗素有过之而 无 不 及 ,就 是 杜 威。 陈 独 秀 当 时 对 民 他在给高一涵和胡适的信中说 :“师范必附属小学及

主(民治)和科学 的 理 解 ,显 然 受 到 胡 适 和 杜 威 的 影 幼稚园,我十分盼 望 杜 威 先 生 能 派 一 人 来 实 验 他 的

响。他在 1919年12 月 《新 青 年 》
7 卷 1 号 的 《本 志 新教育法,此事 也 请 适 之 兄 商 之 杜 威 先 生 。”此 时 他

宣言》中明确表示:“我 们 相 信 尊 重 自 然 科 学 实 验 哲 刚到广州,尚未与 当 地 人 联 系 ,但 已 在 考 虑 “此 间 倘

学,破除迷 信 妄 想,是 我 们 现 在 社 会 进 化 的 必 要 条 能办事,须 人 才 极 多 ,请 二 兄 早 为 留 意 ”⑤ 。 可 知 陈

件。”在同一期《实 行 民 治 的 基 础 》一 文 中,陈 独 秀 更 独秀的心目中基 本 还 维 持 着 革 新 与 守 旧 的 区 分 ,他

喊出了他常为人引用的口号 :中国要实行民治主义 , 并不像后之研究者那样了解和重视马克思主义与自

应当“拿英美作榜样”。他明言:“杜威博士关于社会 由主义的差异,却敏锐地感觉到了杜威等人的自由

经济(即生计)的 民 治 主 义 的 解 释 ,可 算 是 各 派 社 会 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亲近 。

主义的公同主张 ,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 。” 从 这 些 公 开 和 私 下 的 言 论 看,并 参 照 早 期 中 共

蔡和森也说 ,《新青年》以前“是美国思想宣传机 要员沈雁冰和李 达 的 上 述 看 法 ,陈 独 秀 确 实 未 必 懂

关,但是到了仲甫同志倾向社会主义以后 ,就由美国 多少马克思主义 ,他可能也不那么懂得自由主义 ,但

思想变为俄国 思 想 了 ,宣 传 社 会 主 义 了 。 不 过 在 过 对两者的一些基本准则都有所把握 。不论他对两种

渡期间的文章 ,社会革命的思想是有了 ,杜威派的实 主义各自认识到 何 种 程 度 ,陈 独 秀 那 时 并 不 看 重 两

验主义也是有的”,要 到 1 者的对立,毋 宁 说 他 更 注 重 两 者 互 补 的 一 面 ⑥ 。 胡
920 年 《新 青 年 》五 一 劳 动
节特刊(
7 卷 6 号)“才完全把美国思想派赶跑了”② 。
蔡和森的记忆 有 些 误 差 ,《新 青 年 》
8卷1号都还在 ① 傅斯年:《陈独秀案》(
1932 年),《独立评 论》第 24 号,
1932 年 10
月 30 日。
刊登杜威的演讲 ;但他记忆中的感觉与其他人是类
②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1926 年),载《中 共 党 史
似的。 报告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 页。
中 共 创 立 时 也 在 上 海 的 李 达 曾 回 忆 说 ,陈 独 秀 ③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 一 次、第 二 次 代 表 大 会 经 过 的 回

即使在担任中共领 导 之 后 也 “并 不 阅 读 马 列 主 义 著 忆》,载《“一大”前 后: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一 次 代 表 大 会 前 后 资 料 选


编》(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6 页。
作”,对关于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既“不懂,
④ 《胡适口述自传》,第 195 页。
也不研究”,甚至“《向导》上署他的名字的文章 ,大都 ⑤ 陈独秀致高一涵、胡适,
1920 年 12 月 21 日,新出书信。
是同志们代写的”③ 。如果 此 说 有 些 依 据,陈独秀在 ⑥ 直到 1923 年 7 月,作为中共领导的陈独秀还以为,“适之所信的
实验主义和我们 所 信 的 唯 物 史 观 ,自 然 大 有 不 同 之 点,而 在 扫
该刊上的言论还须小心辨析 。马列主义本非一两天
荡封建宗 法 思 想 的 革 命 战 线 上,实 有 联 合 之 必 要 ”。 陈 独 秀:
可以速成,陈独秀 在 创 建 并 领 导 中 共 之 后 这 方 面 理 《思想革命上的联 合 战 线》(
1923 年 7 月 1 日 ),载 《陈 独 秀 著 作
论水准不高,应 该 也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若 陈 独 秀 在 创 选编》第 3 卷,第 102 页。

  文化史研究 123
适把南下前的陈独 秀 列 入 “北 大 自 由 主 义 者 ”,当 然 任何“主义”,不仅需要学理的系统表述 ,也体现
是在一种较宽泛的意义上说的 ,但彼此皆视为同道 , 在日常的 言 行 之 中 ③ 。 据 前 引 胡 适 的 想 法,陈 独 秀
仍在互相援引 ,则绝无疑义。 在北大不致十分“左”倾,是 因 为 颇 受 他 和 陶 孟 和 等
而且,其他不少被我们视为自由主义者的人 ,恐 “英美派”的影 响,尚 能 维 持 自 由 主 义 的 立 场 。 但 至
怕也未必就更“懂”自由主义。在这批新“出现”的信 少在学潮方面,陈独 秀 似 乎 比 这 些 “英 美 派 ”学 人 更
中,有陈独秀 1920年5月11 日 致 胡 适 的 信。 他 明 坚定地站在自由 主 义 的 立 场 之 上 。 所 以,“主 义 ”的
确表示不赞成当时学生继续罢课 ,认为“牺牲了数百 问题,未必可以简 明 扼 要 地 “说 清 楚 ”。若说陈独秀
万学生宝贵的时间 ,实在可惜之至”。陈独秀建议胡 对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准则都有所把
适“邀同教职员请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单独开课 , 握,却也不至于离谱 。
不上课的学生大可请他走路”。在他看来,这样的学 另一方面,陈独秀本性情中人 ,也就在这段时间
生留在学校“也 没 有 好 结 果”。 更 重 要 的 是,陈 独 秀 里,他曾因《新青年》事而大怒,写出了几乎与胡适和
强调:“政府的强 权 我 们 固 然 应 当 反 抗 ,社 会 群 众 的 陶孟和绝交的信 。过去探索《新青年》同人分裂的研
无意识举动我们也应当反抗 。” 究者未曾看见这些非常重要的信函 。下面就通过这
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表达 。在那个听众决定立 些新出信件来看看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笔者会
说者命运、老师常常跟着学生跑的年代 ,即使是一些 尽量多使用这些 新 出 信 件 的 内 容 ,对 于 他 人 据 既 存
被我们视为自由 主 义 者 的 读 书 人 ,也 未 必 能 认 识 到 材料已说过的,仅简短述及。
这一点,更不用 说 如 此 简 明 扼 要 地 将 其 表 达 出 。 而
在陈独秀,这却 并 非 一 时 脱 口 而 出 的 妙 语 。 到 次 年 四 、《新青年 》的转向和编辑部改组
6 月,他进而在《新青年》
9 卷 2 号上公开说:
    舆 论 就 是 群 众 心 理 底 表 现 ,群 众 心 理 是 盲 陈 独 秀 南 下 上 海 后 所 发 生 的 一 件 事 ,是 《新 青
目的,所以 舆 论 也 是 盲 目 的 。 古 今 来 这 种 盲 目 年》与其长期合作 伙 伴 群 益 书 社 决 裂 ,改 由 “新 青 年
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 ,不合理的也造 社”独立发行。其起因是 7 卷 6 号页数增加很多,书
过许多罪恶 。反抗舆论比造成舆论更重要而却 社要提高定价,而陈独秀不同意,终至决裂。此事汪
更难。投 合 群 众 心 理 或 激 起 群 众 恐 慌 的 几 句 原放在其 《回 忆 亚 东 图 书 馆 》中 曾 说 到,大 体 不 差。
话,往往可以造成力量强大的舆论 ;至于公然反 他的叔叔汪孟邹 当 时 试 图 为 两 边 说 和 ,而 陈 独 秀 大
抗舆论,便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了。然 而 社 会 底 发脾气,无论怎么说都不能成功 。平心而论,大量增
进 步 或 救 出 社 会 底 危 险 ,都 需 要 有 大 胆 反 抗 舆 加页数而以原价出售 ,就要亏本,从商人立场确实很
论的人,因为 盲 目 的 舆 论 大 半 是 不 合 理 的。此 难接受。但陈独秀的动怒也有他的考虑 ④ 。
时 中 国 底 社 会 里 ,正 缺 乏 有 公 然 大 胆 反 抗 舆 论 陈独秀在 1920 年 5 月的三封信里都说及此事 ,
的勇气之人 !① 他在 7 日致胡适、李大钊 的 信 中 说,“因 为 《新 青 年 》
大约同时,他又给胡适写信 ,指责北大的老师们 六号定价及登告 白 的 事 ,一 日 之 间 我 和 群 益 两 次 冲
不仅纵容学生 运 动 ,自 己 也 闹 索 薪 风 潮 。 胡 适 的 日 突。这 种 商 人,既 想 发 横 财,又 怕 风 波,实 在 难 与 共
记载,“仲甫 来 一 长 信 ,大 骂 我 们———三 孟 [蒋 梦 麟、 事”。此后 11 日和 19 日 又 两 次 致 函 胡 适,表 示 “我
顾孟余、陶孟和]、抚五[王星拱]、我———为饭碗问题 对于群益不满意 不 是 一 天 了 ,最 近 是 因 为 六 号 报 定
闹了一年的风 潮 ,如 何 对 得 起 我 们 自 己 的 良 心 。 我
觉得他骂的句 句 都 对 。 这 一 年 半,北 京 学 界 闹 的 确
① 陈独秀:《随感录·反抗舆论的勇气》(
1921 年 6 月),《新 青 年》

是饭碗风潮。”隔天胡适又邀正在调停学潮的蒋梦麟 卷 2 号,
1921 年 6 月,载《陈独秀著作选编》第 2 卷,第 381 页。
来谈,“我把仲甫 的 信 给 他 看 ,他 也 觉 得 仲 甫 的 话 不 ② 《胡适日记全编》第 3 册, 1921 年 7 月 7、
8 日,第 362、
364~365
页。
错”② 。这已是中共一大召 开 之 后 了 ,陈独秀仍坚持
③ 参见王汎森《“烦闷”的本质 是 什 么———“主 义 ”与 近 代 私 人 领 域
学者在学潮方面不应“投合群众心理”,而应具有“公 的政治化》,(台北)《思想史》,待刊。
然大胆反抗舆论的勇气”。 ④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4 页。

124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价,他 主 张 至 少 非 六 角 不 可。 经 我 争 持,才 定 了 五 具体规划。他告 诉 二 人:“章 程 我 已 拟 好 付 印 ,印 好
角。同时因为 怕 风 潮 ,又 要 撤 销 广 告。 我 自 然 大 发 即寄上,请兄等 切 力 助 其 成 。”这 一 次 陈 独 秀 的 要 求
穷气。冲突后他便表示不能接办的态度 。我如何能 得到了贯彻,从胡 适 和 周 作 人 的 日 记 可 知 ,有 12位
去将就他,那是万万做不到 。群益欺负我们的事 ,十 北京同人应胡适之邀于 5 月 11 日在公园讨论了《新
张纸也写不尽”。总之,“群益对于《新青年》的态度, 青年》办刊事宜,但似乎并未涉及根本 。周作人日记
我们自己不能办 ,他 便 冷 淡 倨 傲 ,令 人 难 堪;我 们 认 中明言那次聚会是 讨 论 第 8 卷 的 事,而 陈 独 秀 自 己
真自己要办,他又不肯放手”。 问的也是第 7 卷结束后“拟如何办法”① 。
从这几封信可知 ,确如汪原放所说 ,冲突的起因 就 在 北 京 同 人 聚 会 的 同 一 天,着 急 的 陈 独 秀 再
是加价问题。价 格 最 后 虽 以 妥 协 了 结 ,但 显 然 已 伤 函胡适:“究竟应 如 何 处 置 ,请 速 速 告 我 以 方 针 。”胡
了感情。群益书 社 恐 怕 还 是 想 要 继 续 合 作 ,不 过 总 适随即有两信回 复 陈 独 秀 ,大 概 除 赞 成 自 办 发 行 和
以商人的方式讨 价 还 价 ,难 为 心 直 口 快 的 陈 独 秀 所 建议用“新青年社”的 名 称 外,并 未 明 确 答 复 陈 独 秀
接受。由于 早 有 不 满,陈 独 秀 也 先 有 考 虑 。 他 在 4 提出的三项建 议 ,甚 或 表 示 对 发 行 兴 趣 不 大 。 陈 独
月26日就发出一封给12 位 《新 青 年 》同 人 的 “公 秀对这种只讨论 近 期 事 项 的 处 理 显 然 不 满 意 ,他 在
信”,提出第 7 卷结束后“拟如何办法”,要他们“公同 5月19 日致函胡适说:
讨论赐复”。陈独秀 提 出 的 问 题 有 :1)是 否 接 续 出
(    (
1)“《新青年》社”简直是一个报社的名子 ,
2)原 定 发 行 合 同 已 满 期,“有 无 应 与 交 涉 的
版?( 不便招股。
事”?可知那时他已 启 不 续 约 之 心 。 而 群 益 书 社 要 (
2)《新青年》越短期,越没有办法。单是八
求提价,更助长了陈独秀的不合作情绪 。 卷一号,也非有发行不可 。垫付印刷纸张费,也
陈独 秀 在 5 月 7 日 给 胡 适 的 信 中 说,只 有 自 己 非有八百元不可 。试问此数从哪里来?
发起一个书局 ,才可避免“我们读书人日后受资本家 (
3)著作 者 只 能 出 稿 子 ,不 招 股 集 资 本 ,印
的压制”。这恐怕是 他 怒 不 可 遏 的 思 想 根 源 。 中 国 刷费从何处 来 ? 著 作 者 协 济 办 法,只 好 将 稿 费
读书人对商人既打击又依赖的历史已延续了至少两 并入股本。此事我誓必一意孤行 ,成败听之。
千年,何况又有舶来的“资本家”新概念为之助 ,更强 此 后 陈 独 秀 或 也 略 有 妥 协 ,他 接 受 了 “新 青 年
化了彼此的不 信 任 。 而 群 益 书 社 以 不 续 办 相 威 胁 , 社”的存在,同时决定招股自办一个“兴文社”。陈独
既说明他们对合 作 者 的 个 性 不 够 了 解 ,更 证 明 了 自 秀在 5 月 25 日致函胡适 ,说明“群益不许我们将《新
身的商人气味 ;此后又表示不肯放手 ,恐怕也表述得 青年》给别人出 版,势 非 独 立 不 可 ”。他打算让兴文
不够谦恭,不足以为“读书人”陈独秀所接受 ,事遂不 社和新青年社分 立 ,为 节 省 经 费 ,可 合 租 一 发 行 所。
能挽回。这件事与当时的“主义”和新旧思想倾向无 “如此,八卷一号的稿子 ,请吾兄通知同人从速寄下 ,
关,却也反映出思想上的历史积淀 。 以便付印”。陈独 秀 强 调 ,独 立 自 办 之 初 ,内 容 应 当
陈独秀在 4 月 26 日 的 “公 信 ”中 还 提 出 了 关 于 更好,“吾兄及孟 和 兄 虽 都 有 一 篇 文 章 在 此 ,但 都 是
刊物编辑人的三种选项 :一是由在京诸人轮流担任 , 演说稿,能再专 做 一 篇 否 ?”同 时 请 胡 适 将 几 位 同 人
二是由在京一 人 担 任 ,三 是 由 他 在 沪 担 任 。 这 封 信 进行中的稿件“分别催来”。
似乎没引起北京同 人 的 即 刻 重 视 ,陈 独 秀 又 在 5 月 5月30 日,北 京 同 人 再 次 就 《新 青 年 》事 聚 谈,
7 日致胡适、李大钊的信中再次提出 : 结果不详。但大 体 的 态 度 相 对 消 极 ,似 乎 看 陈 独 秀
   前因《新青年》事,有一公信寄京 ,现在还没 意志坚决,遂由他随意进行 ,却也并不积极支持。陈
有接到 回 信,不 知 大 家 意 见 如 何 ? …… 《新 青 独秀 7 月 2 日写信给高一涵说 :
年》或 停 刊,或 独 立 改 归 京 办,或 在 沪 由 我 设 法    《新青年》八 卷 一 号,到 下 月 一 号 非 出 版 不
接办(我打算招股自办一书局),兄等意见如何 , 可。请告 适 之、洛 声 二 兄,速 将 存 款 及 文 稿 寄
请速速赐知 。
为 了 日 后 不 受 资 本 家 压 制 ,陈 独 秀 自 己 显 然 倾 《周作人日记》中册,
① 1920 年 5 月 11 日,第 123 页;《胡适日记全
向后者,而招股自 办 书 局 就 是 他 落 实 第 三 项 建 议 的 编》第 3 册,
1920 年 5 月 11 日,第 170 页。

  文化史研究 125
来。兴文社已 收 到 的 股 款 只 有 一 千 元 ,招 股 的 青年》转向的重要 标 志 ,然 而 从 此 前 一 信 看 ,陈 独 秀
事,请你特 别 出 点 力 才 好 。 适 之 兄 曾 极 力 反 对 仍表出了应针对 中 国 人 思 想 病 根 下 总 攻 击 的 立 意 ,
招外股,至[如]今《新青年》同人无一文寄来 ,可 至少无意将刊物改变成一个政论性的刊物 。尽管他
见我招 股 的 办 法 未 曾 想 错 。 文 稿 除 孟 和 夫 人 稍后仍说,“因为 我 们 不 是 无 政 府 党 人 ,便 没 有 理 由
[沈性仁]一篇外,都不曾寄来,长久如此,《新青 可以宣言不谈政治”⑤ 。但 在 其 开 始 转 变 之 时 ,仍试
年》便要无形取消了 。奈何! 图顺应北京同人侧重思想的倾向 。
从 陈 独 秀 稍 后 给 程 演 生 的 几 封 信 看 ,他 似 已 放 后来陈独秀自己写出了他对无政府主义的想
弃另立“兴文社”的 计 划,仍 采 用 “新 青 年 社 ”的 名 目 法,以为“近来青 年 中 颇 流 行 的 无 政 府 主 义 ,并 不 完
募款,但效果也不佳 ① 。而既 与 群 益 书 社 脱 钩 ,又没 全是西洋的安那 其 ”,而 是 “固 有 的 老、庄 主 义 复 活,

有固定的经费来源 ,恐 怕 也 是 导 致 《新 青 年 》后 来 成 是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所以他们还不满于无政府

为中共刊物的一个原因 。原本与思想倾向无关的技 主义,更 进 而 虚 无 主 义 ,而 出 家,而 发 狂,而 自 杀 ”。

术性环节,也可能发酵成为一个起作用的因素 。 这“是青 年 底 大 毒 ”⑥ 。 其 言 外 之 意 ,思 想 和 政 治 不

比经费更严重的问题是北京同人几乎都不曾以 能两分,当以政治上的干涉主义来对抗虚无思想 、放

文稿表示支持 ,显然对刊物偏向政治而疏离于学术 任主义。

思想不满。过去在《新青年》同人间划线分派的研究 胡 适 此 前 虽 未 接 受 陈 独 秀 的 命 题 作 文 ,显 然 受

者似未充分注意这一耐 人 寻 味 的 现 象 。 陈 独 秀 在 8 到其影响,且 不 排 除 后 来 直 接 受 到 此 短 文 的 影 响 。

月 2 日致信胡适说 ,
8 卷 1 号 不 做 文 章 就 算 了 ,但 2 他在 1921年6月18 日的日记中说,“现在的少年人

号就要“强迫你做一篇有精彩的文章”。他甚至给出 把无政府主义看 作 一 种 时 髦 东 西 ,这 是 大 错 的 ”,颇

了文章的主题 ,即中国人的思想是万国虚无主义的 像是在引述陈独秀的文字 。胡适强调:“我们现在决

总汇,包括老子学 说 、印 度 空 观、欧 洲 形 而 上 学 及 无 不可乱谈无政府 ;我们应谈有政府主义 ,应谈好政府

政府主义,可以说“世界无比”。故“《新青年》以后应 主义!”同年 8 月 初 在 安 庆,他 “第 一 次 公 开 的 谈 政

该对此病根下总攻击 。这攻击老子学说及形而上学 治”,讲的就是“好政府 主 义”,明 言 他 所 说 的 好 政 府

的司令,非请吾兄担任不可”② 。 主义是有 政 府 主 义,是 反 对 无 政 府 主 义 的 ⑦ 。 可 知

先是胡 适 等 北 大 人 在 1920 年 8 月 1 日 的 《晨 陈独秀对胡适的影响在逐步发酵 。

报》刊出一篇《争自由的宣言》,提 出 “我 们 本 不 愿 意 傅斯年后来说 ,《新青年》可以分做三个时期,一

谈实际的政治,但是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 是1917 年夏以前,是陈独 秀 独 力 编 著 的 ;二是1917

来妨害我们”。在“政治逼迫我们到这样无路可走的 年夏至 1920 年初,是 陈 独 秀 “与 当 时 主 张 改 革 中 国

时候,我们不得不起一种觉悟 :认定政治如果不由人 一切的几个同志 ,特别是在北京大学的几个同志共

民发动,断不会有真共和的实现”。不过,《争自由的 办的”;三是自 1921 年 初 算 起,“这 个 刊 物 变 成 了 共

宣言》明确了实现之法 ,就是先“养成国人自由思想 、
自由评判的真精神”③ 。 ① 陈独秀:《致程演生》(
1920 年 6 月 15、
17 日),沈 寂 辑 注 《陈 独 秀
遗简(二)》,《安 徽 史 学 》
1985 年 第 3 期;陈 独 秀:《致 程 演 生 》
陈独秀 随 后 在 《新 青 年 》
8 卷 1 号 头 版 的 《谈 政
1920 年8 月2 日) 陈独秀:《致王星拱、程演生》(
( 、 1920 年8 月7
治》一文中说,中 国 主 张 不 谈 政 治 的 约 有 三 派 :即 学 日),沈寂辑注《陈独秀遗简(三)》,《安徽史学》 1985 年第 6 期。
界、商界和无政 府 党 人 ,胡 适 就 是 前 者 的 代 表 之 一 。 ② 陈独秀:《致 胡 适 (残 )》(
1920 年 8 月 2 日 ),载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他引用《争自由的 宣 言》中 “实 际 的 政 治 却 没 有 一 时 选》上册,第 107 页。
③ 《李大钊文集》第 5 册,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37~339 页。
一刻不来妨害我们”一语,说胡适等“要除去这妨害 ,
④ 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
8 卷 1 号,
1920 年 9 月,载 《陈 独 秀
自然免不了要谈政治”④ 。 这 已 有 些 占 便 宜 的 意 思, 著作选编》第 2 卷,第 249~250 页。
若由胡适来攻击 无 政 府 主 义 ,等 于 是 让 主 张 不 谈 政 ⑤ 陈独秀致胡适等,1921 年 1 月 9 日,新出书信。
⑥ 陈独秀:《随感录· 中 国 式 的 无 政 府 主 义》,《新 青 年 》
9 卷 1 号,
治的第一派来 攻 击 第 三 派 ,就 更 意 味 深 长 了 。 胡 适
1921 年 5 月,载《陈独秀著作选编》第 2 卷,第 376 页。
看了《谈政治》,自不会接受这一命题作文 。
⑦ 《胡适日记全编》第 3 册, 1921 年 6 月 18 日、
8 月 5 日,第 325、
过去很多人都把 陈 独 秀 《谈 政 治 》一 文 视 为 《新 414~417 页。

126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产主义的正式宣 传 刊 物 ,北 大 的 若 干 人 如 胡 适 之 先 的信中。对陈独秀 所 说 《新 青 年 》“色 彩 过 于 鲜 明 ”,
生等便和这个刊 物 脱 离 了 关 系 ”。 而 《新 青 年 》的 转 胡适表示已经难 以 抹 淡 ,盖 “北 京 同 人 抹 淡 的 工 夫 ,
向也有个过程 ,“自 第 六 卷 起 渐 注 重 社 会 问 题 ,到 第 决赶不上上海同 人 染 浓 的 手 段 之 神 速 ”。他提出三
七卷的下半便显然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八卷以 个解决办法:一是“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
后对社会主义的倾向才“具体化”① 。 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是恢复“不
当年傅先生虽是学生 ,却参与北大诸多事务 ,与 谈政治”的戒约,从 9 卷 1 号起把《新青年》编辑事务
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往还甚多,是深知内情的人 。 移归北京同人处 理 ,并 发 表 一 个 新 宣 言 ,“注 重 学 术
他这一分期显然经过仔细斟酌 ,特别是把 1920 年初 思想艺术的改造 ,声明不谈政治”;三 即 陶 履 恭 所 建
到1921 年初这一 年 的 时 间 划 为 二 三 期 之 间 的 过 渡 议的“暂时停办。但 此 法 与 ‘新 青 年 社 ’的 营 业 似 有
期,尤显 分 寸。 实 际 上,
1921年1月出版的8卷5 妨碍,故不如前 两 法 ”。 胡 适 表 示,除 他 以 外 至 少 有
号上仍有胡适的 文 字 。 所 谓 “脱 离 关 系 ”,只 能 在 此
六人赞同第一二两法 。不过,胡适在信中使用了“上
之后 ② 。换言之,即使在8卷1号的新倾向已经很
海同人”的说法,信末并云“此信我另抄一分,寄给上
明显后,北京同人还在试图寻求妥协 ,直到陈独秀在
海编辑部”,似已实际接受陈独秀的扩军 ⑦ 。
上海引进新人参与编辑才导致最后的分裂 。
这一 次,脾 气 不 好 的 陈 独 秀 又 大 怒 了 。 他 在
1920年 12 月,陈 炯 明 请 陈 独 秀 到 粤 主 持 广 东
1921年1月9 日 给 胡 适 等 9 人 发 出 一 封 公 信。 此
全省教育。陈独秀在月初致函李大钊 、胡适等九人 ,
信重要,兹录如次:
说自己将赴广州 ,“此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
   适之先生 来 信 所 说 关 于 《新 青 年 》办 法,兹
理,另外新加入编辑部者 ,为沈雁冰、李达、李汉俊三
答复如左:
人”。该信仍由胡适处理 ,他批注说:“请阅后在自己
第三条办法 ,孟和先生言之甚易。此次《新
名字上打 一 个 圈 子,并 请 转 寄 给 没 有 圈 子 的 人 。”③
由于这是“公信”,说得较为“客观”,没什么解释 。
① 傅斯年:《陈独秀案》(
1932 年),《独立评 论》第 24 号,
1932 年 10
陈独 秀 于 12月16 日 动 身 前 夕 又 致 信 胡 适 、高
月 30 日。
一涵,进一步申 说 其 意 。 他 表 示,近 来 “《新 青 年 》色 ② 8 卷 5 号是在上海的 陈 望 道 开 始 负 责 《新 青 年 》的 编 辑 工 作,他
彩过于鲜明,弟 近 亦 不 以 为 然。 陈 望 道 君 亦 主 张 稍 在 1921 年 1 月 15 日致信(明信片)胡适说:“来函敬悉。大作 已
载在《新青年》八卷五号了。《新 青 年》内 容 问 题,我 不 愿 意 多 说
改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但如此办法 ,
话,因为八卷四号 以 前,我 纯 粹 是 一 个 读 者;五 卷 [号 ]以 后,我
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 。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 也只依照多数意 思 进 行。”(陈 望 道:《致 胡 适 》(
1921 年 1 月 15
同,京中 同 人 来 文 太 少,也 是 一 个 重 大 的 原 因 ”④ 。 日),载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 35 册,第 419 页)

显然,陈独秀当时 并 不 觉 得 他 对 编 辑 部 的 处 置 有 什 ③ 陈独秀:《致李大钊、胡适等》(
1920 年 12 月 初),载《胡 适 来 往 书
信选》上册,第 116 页。
么 不 妥,对 北 京 同 人 的 感 觉 也 不 错。 所 以 在 12月
④ 陈独秀:《致胡适、高一涵》( 1920 年 12 月 16 日 ),载 《陈 独 秀 书
20 日到广州 的 次 日 ,再 写 信 给 二 人,述 说 了 前 引 希 信集》,新华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92~293 页。
望杜威能派一人来实验其新教育等事 。 ⑤ 如钱玄同于 12 月 16 日 致 信 周 作 人:“我 现 在 对 于 陈 望 道 编 辑
《新青年》,要看 他 编 辑 的 出 了 一 期,再 定 撰 文 与 否。 如 他 不 将
但北京同人显然对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事务
他人底 稿 改 用 彼 等———‘哪 ’‘佢 ’……———字 样,那 就 不 说 什
交与他人,并让编辑部新 增 数 人 的 做 法 非 常 不 满 ⑤ 。 么;否则简直非提出抗议不可了。”(《钱 玄 同 文 集 》第 6 卷,中 国
这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即归因于所谓“新青年社”并未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1 页)

正式“由编辑部同 人 自 行 组 织 ”,则 每 个 人 都 可 认 为 ⑥ 陶孟和:《致胡适》(


1920 年 12 月 14 日 ),载 《胡 适 来 往 书 信 选 》
上册,第 116 页。
自己是“社员”,同 时 也 觉 得 对 “编 辑 部 ”的 扩 充 有 发
⑦ 胡适:《答陈独秀》(约 1920 年底),载《陈 独 秀 书 信 集》,第 293~
言权。最先表态的是陶履恭 ,由于当时官方已“不准 294 页。按,胡适复信时 尚 未 收 到 周 树 人、周 作 人 的 回 应,随 后
邮寄”《新青年》,陶 履 恭 主 张 不 妨 “就 此 停 版 ”,并 建 鲁迅代表二人说,周作人以为 “照 第 二 个 办 法 最 好”。 他 自 己 则
以为三个都可以。 但 如 北 京 同 人 一 定 要 办,仍 以 “第 二 个 办 法
议“日内 开 会 讨 论 一 番 ,再 定 如 何 进 行 ”⑥ 。 这 与 大
更为顺当”,却 不 必 “发 表 新 宣 言 说 明 不 谈 政 治 ”(鲁 迅:《致 胡
家此前对陈独秀办刊的放任态度已经很不相同了 。 适》(
1921 年 1 月 3 日),载《鲁迅全集》第 11 卷,第 371 页)。 所
北京同人的不快系统表述在稍后胡适给陈独秀 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赞同胡适的提议。

  文化史研究 127
青年》续出,弟 为 之 甚 难 。 且 官 厅 禁 寄,吾 辈 仍 这是当时的敏 感 话 题 ,一 时 “北 京 同 人 ”纷 纷 就
有他法寄 出,与 之 奋 斗 (销 数 并 不 减 少 )。自己 “研究系”问题表态。钱玄同劝解说:“仲甫本是一个
停刊,不知孟和先生主张如此办法的理由何在 ? 卤莽的人,他所说那什么研究系底话 ,我以为可以不

阅 适 之 先 生 的 信 ,北 京 同 人 主 张 停 刊 的 并 没 有 必介意。我很希望你们两人别为了这误会而伤了几

多少人,此层可不成问题 。 年来朋友的感情 。”盖陈独秀“本是老同盟会出身,自

第二条办法,弟虽离沪,却不是死了。弟在 然容易和国民党人接近 ;一和他们接近,则冤枉别人

世一日,绝对 不 赞 成 第 二 条 办 法。因 为 我 们 不 为研究系的论调 ,就不知不觉地出口了”。其实,“广


东、上海本来是 一 班 浮 浪 浅 薄 的 滑 头 底 世 界 。 国 民
是无政府党人 ,便没有理由可以宣言不谈政治 。
党和研究系,都是‘一 丘 之 貉’”② 。 李 大 钊 也 对 胡 适
第一条办法,诸 君 尽 可 为 之,此 事 于 《新 青
说,“关于研究系 谣 言 问 题 ,我 们 要 共 同 给 仲 甫 写 一
年》无 关,更 不 必 商 之 于 弟。 若 以 为 别 办 一 杂
信,去辨明此事”。在《新青年》“北京同人”眼中,“我
志,便无力再为《新青年》做文章,此层亦请诸君
们”与“他们”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区分 ,但“研究系”的
自决。弟甚希 望 诸 君 中 仍 有 几 位 能 继 续 为 《新
异己性,似乎超过苏俄 、劳农等标签 ③ 。
青年》做 点 文 章。 因 为 反 对 弟 个 人,便 牵 连 到
同 时,李 大 钊 另 给 胡 适 一 信 ,表 示 “对 于 《新 青
《新青年》杂志,似乎不大好。
年》事,总不赞成分裂 。商议好了,出两种亦可,同出
再启者:前拟用同人名义发起新青年社 ,此
一种亦可”。若是《新 青 年 》“演 起 南 北 对 峙 的 剧 来 ,
时官厅对新青年社颇忌恶 ,诸君都在北京 ,似不
岂不是要惹起旁人的笑死 !”尽管他也说知道胡适和
便出名,此层如何办法 ,乞示知。又白
陈独秀“都不是一定要抢《新青年》这个名称,还是主
从 前 几 封 信 看,陈 独 秀 本 带 着 较 好 的 心 情 离 沪
义及主张有点不 同 的 缘 故 ”。同时他也承认自己的
赴粤,且对自己 的 主 张 并 无 多 少 不 好 的 感 觉 。 他 自 主张“与仲甫的主张相近”,但 仍 强 调:“不 拘 《新 青
有其理由:北京同 人 既 不 怎 么 出 款 ,又 不 寄 稿,上 海 年》在哪里办,或 是 停 办,总 该 和 和 气 气 商 量 才 是 。”
不另找人,稿 件 从 何 而 来? 且 此 信 明 确 了 “新 青 年 陈独秀、胡适二人的“朋友交情”不能“因此而大伤!”
社”实际并未组成 ,所以对他也没有什么太明确的约 若《新青年》“是 你 的 或 是 他 的 ,我 们 都 可 以 不 管 ;如
束。最主要的当 然 是 他 正 在 广 州 满 腔 热 情 地 张 罗 , 果大家都与他有 点 关 系 ,我 们 也 不 应 该 坐 视 你 们 伤
忽然被泼 冷 水,心 情 难 以 扭 转,说 话 也 就 情 绪 十 足 了感情”。他并表示,仍将尝试进行调停 ④ 。
了。其实陈独秀自己在四五月间曾两次提出三项建 那时李大钊调停的对象似乎首先针对钱玄同和
议,都包括不继续出版的选项 ,故陶履恭的建议并不 周氏兄弟。他给钱玄同的信说 :“仲甫由粤寄来信三
太出格。但因陈 独 秀 心 绪 已 不 佳 ,再 加 上 他 注 意 到 件,送 上。 看 过 即 转 交 豫 才 、启 明 两 先 生 。 他 们 看

北京同人多不赞 成 停 刊 ,故 怀 疑 陶 履 恭 已 被 梁 启 超 过,仍 还 我,以 便 再 交 别 人。”钱 玄 同 自 己 的 感 觉 是

等“研究系”收买,单独给陶履恭写了一封几乎绝交 “陈、胡二公已到短兵相 接 的”程 度 ⑤ ,大概陈独秀那

的信(原信未见,从胡适回信中得知)。 几封信的口气已甚尖锐 。钱玄同的日记说,“接守常

胡 适 随 即 回 信 陈 独 秀 ,说 他 “真 是 一 个 卤 莽 的 信,知仲、适两人意见冲突 ,一则主张介绍劳农,又主
张谈政;一则反 对 劳 农 ,又 主 张 不 谈 政 治 ”。他自己
人”。他特别强调,梁 启 超 等 人 与 《新 青 年 》同 人,是
两者皆不以为然 ,视之为“猪头问题”,但他第二天仍
“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长期处于竞争之中 ,最近还
有日趋激烈的 趋 势 。 换 言 之,陈 独 秀 对 陶 履 恭 的 怀
疑几乎等于认友为敌 。但胡适表示,“我究竟不深怪
① 胡适:《致陈独秀(稿)》(
1921 年初),载《胡 适 来 往 书 信 选》上 册,
你,因为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他提醒陈独
第 119~120 页。
秀,现在谣言甚多 ,“北 京 也 有 ‘徐 树 铮 陆 军 总 长 、陈 ② 钱玄同致胡适,1920 年底至 1921 年初,新出书信。
独秀教育总长’的 话 ”。 若 这 也 相 信,岂 不 也 可 以 像 ③ 李大钊:《致胡适》(1921 年 1 月 18 日 ),载 《李 大 钊 文 集 》第 5
册,第 299 页。
陈独秀警告陶履恭一样说出什么“一失足成千古恨”
④ 李大钊致胡适,1920 年底至 1921 年初,新出书信。
的话?胡适并说,“这 事,我 以 后 不 再 辨 了 ”,颇 有 些 李大钊:《致钱玄同》(
⑤ 1921 年 1 月上旬)、钱 玄 同:《致 鲁 迅、周 作
“言尽于此”的味道,显然他也“往心里去”了 ①。 人》(
1921 年1 月11 日),载《钱玄同文集》第6 卷,第14~16 页。

128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为此事“往与守常商量”① 。 多数同人的愿望 。“文艺创作”的淡出与《新青年》的
随着事态的发展 ,胡适很快发现,北京同人因陈 分裂有着直接的关联 。
独秀的动怒似乎对他有些“误会”,于是在 1 月 22日 不过,《新青年》的 当 事 人 虽 然 实 际 分 裂 ,其 “精
给北京同人写了 一 封 详 细 的 信 ,特 别 附 上 他 给 陈 独 神团结”确实仍在维持 ,即使在已经成为中共刊物之
秀的原信和陈 独 秀 给 陶 履 恭 的 信 ,以 说 明 情 况 。 胡 后亦然。老朋友 间 的 感 情 也 并 未 改 变 ,这 次 新 出 的
适在信中不得不两 次 说 “我 并 不 反 对 独 秀 ”和 “我 也 信中还有好几封 此 后 陈 独 秀 给 胡 适 的 信 ,充 分 体 现
不反对《新青年》”,他不过盼望《新青年》像陈独秀说 了二人思想虽渐不一致 ,友情仍继续维持。同时,这
的那样“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些信件表明,胡适、沈雁冰和汪原放等人的回忆文字
这里的《新青年》,当 然 是 特 指 ,即 那 个 已 经 转 向 、而 已大致梳理出事情的脉络 ,却未被看重,研究者也不
北京同 人 此 前 并 未 特 别 支 持 的 《新 青 年 》。胡适表 怎么引以为据,很值得我们反思。
示,他现在“很愿意 取 消 ‘宣 言 不 谈 政 治 ’之 说,单 提 胡适曾强调 ,影响历史的因素是多元的 ,如民初
出‘移回北京编辑’一 法”;盖 正 因 刊 物 “此 时 在 素 不 的文学革命思想 ,就 是 “许 多 个 别 的 、个 人 传 记 所 独
相识的人的手里”,故北京同人未曾多做文章 。他要 有的原 因 合 拢 来 烘 逼 出 来 的 ”。 历 史 事 实 的 形 成,
求各位同人对他的建议“下一个表决”② 。 “各有多元的、个 别 的、个 人 传 记 的 原 因 ”,其 解 释 自
这一次各人 意 见 很 不 一 致 。 基 本 上,虽 然 多 数 不能太单一。“治历史的人应该向这种传记材料里
人不无保留地赞 同 胡 适 移 京 编 辑 的 意 见 ,但 都 强 调 去寻求那 多 元 的 、个 别 的 因 素 ”,不 必 总 想 “用 一 个
任何处置 都 应 坚 持 陶 履 恭 所 说 的 不 能 “破 坏 《新 青 ‘最后之因’来解释一切的历史事实”⑧ 。
年》精神之团结”的 原 则。 团 结 体 现 在 “精 神 ”上,这 同理,《新青年》的转向和同人的分裂也是“许多
一用语相当有分寸 ,尤其周作人和鲁迅都指出了“现 个别的、个 人 传 记 所 独 有 的 原 因 合 拢 来 烘 逼 出 来
在《新青年》的趋 势 是 倾 于 分 裂 的 ,不 容 易 勉 强 调 和 的”。我们久已习 惯 于 把 一 种 有 代 表 性 的 倾 向 视 为
统一”的现实 ③ 。胡适此信 及 北 京 同 人 的 各 种 反 应 , “整体”,实则历史现象至为繁杂丰富 ,有时并存着不
过去都能看到 ,也早有人使用 ,就不再详细引述了 。 止一种代表性倾向 ;在关注这些倾向的同时 ,也不能
随后 胡 适 在 2 月 6 日 致 函 陈 独 秀 说 明 情 况 ,陈 忽视倾向之外 的 内 容 。 在 这 次 新 出 的 信 件 中 ,还 有
独秀在 2 月 15 日复信,说“现在《新青年》已被封禁, 一封钱玄同 1921 年 2 月 1 日致胡适的信,是在胡适
非移粤不能出版 ,移 京 已 不 成 问 题”,算 是 为 此 事 划 要求同人“表决”关于《新青年》是否移京编辑之后所
上句号 ④ 。或 许 是 胡 适 的 解 释 澄 清 了 误 解 ,或 许 是 写,他在表态之余特别声明 :
分裂已成事实 ,陈独秀此函虽仍有一些不和谐的意    我对于《新青年》,两年以来,未撰一文。我
思,口气却 相 当 温 和,大 概 也 是 在 试 图 维 持 彼 此 间 去年对罗志希说 :“假如我这个人还有一线之希
“精神之团结”。他 当 然 知 道 “分 裂 ”的 实 际 后 果 ,在
同一天写给鲁迅 、周 作 人 的 信 中 说,“北 京 同 人 料 无 ① 《钱玄同日记》第 4 册,
1921 年 1 月 18、
19 日,第 1930、
1931 页。
人肯做文章了,唯有求助于你两位”了 ⑤。 ② 胡适:《致李大钊等》(
1921 年 1 月 22 日 ),载 《胡 适 全 集 》第 23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0~292 页。
③ 各收信人对胡适原信的“表决”意见, 1921 年 1 月 22-26 日,载
五 、“五四 ”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胡适全集》第 23 卷,第 292~293 页。
④ 陈独秀:《致胡适》(
1921 年 2 月 15 日 ),载 《陈 独 秀 书 信 集 》,第
《新青年》的分裂和停办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 308~309 页。
⑤ 陈独秀:《致鲁迅、周作人》(
1921 年 2 月 15 日),载 《陈 独 秀 书 信
束。鲁迅后来说 ,“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
集》,第 309 页。
人们风流云散以来”,
1920—1922 年 间 的 北 京 “显 着 ⑥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 说 二 集 序》,载 《鲁 迅 全 集》第 6 卷,
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随后崭露头角的是《晨 第 245 页。
⑦ 鲁迅:《致胡适》(
1921 年 1 月 3 日 ),载 《鲁 迅 全 集 》第 11 卷,第
报副刊》和《京报 副 刊》,但 “都 不 是 怎 么 注 重 文 艺 创
371 页。
作的 刊 物 ”⑥ 。 新 文 化 运 动 本 发 源 于 文 学 革 命 ,使
⑧ 胡适:《中国新文学 大 系 · 建 设 理 论 集 导 言 》(
1935 年 9 月 ),载
“学术思想艺 文 的 气 息 浓 厚 起 来 ”⑦ ,曾 是 《新 青 年 》 《胡适全集》第 12 卷,第 274~276 页。

  文化史研究 129
望,亦非在五年之后不发言 。”这就是我对于《新 摇动了,而且把‘舶 来 品 ’的 思 想 信 仰 也 摇 动 起 来 ”。
青年》不做文章的意见 。所以此次之事 ,无论别 简言之,学生们不要“人家———古人或外国人———替
组 或 移 京,总 而 言 之,我 总 不 做 文 章 的 (无 论 陈 他们想 ”和 替 他 们 说 ,而 是 要 “自 己 想、自 己 说 ”⑤ 。
独秀、陈望道、胡 适 之 …… 办,我 是 一 概 不 做 文 学生辈这样一种 对 古 今 中 外 都 质 疑 的 态 度 ,与 胡 适
章的。绝非反对谁某,实在是自己觉得浅陋)。 主要“重新估定”中国传统价值的态度 ,显然不一致,
这 是 钱 玄 同 的 大 实 话 ,类 似 的 意 思 他 在 别 处 也 两者间可见明显的紧张和冲突 。
曾表述过。陈独秀此前给周作人的信就说 :“玄同兄 在一个充满了矛盾 、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
总是无信来,他 何 以 如 此 无 兴 致? 无 兴 致 是 我 们 不 当时的 任 何 事 情 多 少 都 带 有 时 代 的 烙 印 。 特 定 的
应 该 取 的 态 度 ,我 无 论 如 何 挫 折,总 觉 得 很 有 兴 “主义”或思想倾向,可能影响具体人物的历史选择 ,

致。”① 这倒很 能 体 现 二 人 性 格 的 差 异 ,陈 独 秀 不 仅 却不一定足以解 释 其 言 行 。 “五 四 ”的 人 和 事,也 只

以“终身的反对派”著称,他之所以能屡折屡起 ,恐怕 能“见之于行事”,通过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历

正依靠这“总觉得很有兴致”的精神。 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 。正因个人传记材料是认识历

钱玄同这段话 提 醒 我 们 的 是 ,当 《新 青 年 》面 临 史和解释历史的 一 个 要 项 ,这 次 新 出 现 的 相 关 信 件

转向和分裂之时 ,对个人而言,不写文章并不一定意 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知道了《新青年》究竟是怎样

味着就站在某一边(若是群体不写 ,自然代表着某种 转向的,也对我们理 解 和 认 识 “五 四 ”的 丰 富 性 有 着

倾向性)。过去的 研 究 常 喜 欢 划 线 分 派 ,实 际 上,李 特殊的意义。

大钊在这一事件 的 多 数 时 候 并 未 偏 向 陈 独 秀 ,颇 能
说明意识形态未必是一个选择的关键 。而鲁迅虽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喜欢陈独秀的为人 ,也反对“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 “东方学视野下的 文 学 、学 术 思 想 变 化 与 学 科 认 同 ”

治”,却支持胡适让“学术思想艺文的气息浓厚起来” (项目号:
08J
JD752081)暨四川大学 985 工程三期建

的主张,还说他所知 道 的 几 个 读 者 也 “极 希 望 《新 青 设项目“区 域 历 史 与 民 族 研 究 创 新 基 地 ”的 阶 段 性

年》如此”② 。 另 一 方 面,与 思 想 倾 向 关 系 不 大 的 经 成果。

费问题,反倒可能 是 使 刊 物 与 中 共 联 系 起 来 的 一 个
实际考量因素 ,尽管目前尚未见到明显的依据 。 (本文作者:罗志田   四川大学区域历史与民族

不论对当事人 还 是 对 后 之 研 究 者 而 言 ,“五 四 ” 研究创新基地教 授、北 京 大 学 东 方 文 学 研 究 中 心 教

恐怕都是一个涵 盖 极 为 复 杂 的 符 号 和 象 征 ,很 难 一 授)

言以蔽之。胡适曾给“新思潮”下了一个定义 ,即“新 责任编辑:王 贞

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
做‘评判的态度 ’”。 他 也 曾 明 确 表 示 ,那 需 要 “重 新
估定”的“一切价值”,基 本 是 源 自 中 国 文 化 的 ③。 很
多人即因这一反传统色彩而把“五四”视为西方意义
的“启蒙”;可是我们不要忘了 ,胡适这一表述的思想
资源是尼采的那句 “重 新 估 定 一 切 价 值 ”,而 尼 采 恰
以“反启蒙”著称,这似乎是众皆认可的 。 ① 《陈独秀致周作人》(1920 年 8 月 13 日),转 引 自 周 作 人 《实 庵 的
我无意据此支持或否定“五四”是否类同西方意 尺牍》,载《周作人散文全集》第 9 卷,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9
年版,第 611 页。
义的“启蒙”,因 为 “五 四 ”本 不 宜 一 言 以 蔽 之 。 若 新
② 鲁迅:《致胡适》(
1921 年 1 月 3 日 ),载 《鲁 迅 全 集 》第 11 卷,第
思潮的意义确如胡 适 所 说 “只 是 一 种 新 态 度 ”,据 蒋 371 页。
梦麟当时的观察 ,学 生 辈 的 “态 度 ”与 老 师 辈 是 有 相 ③ 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第 150 页。
④ 蒋梦麟:《学潮后青年心理的态 度 及 利 导 方 法》,《新 教 育》
2卷2
当差别的。他注 意 到,“五 四 以 后 青 年 的 态 度,和 从
期,
1919 年 10 月。
前大变了 ”④ 。 而 一 个 主 要 变 化,就 是 他 们 “事 事 要 蒋梦麟:《这是菌的生长呢还是 笋 的 生 长 呢》,《晨 报 · 周 年 纪 念

问为什么”,这个态 度 “不 但 把 我 国 固 有 的 思 想 信 仰 增刊》,
1919 年 12 月 1 日。

130   天津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