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17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古怡青 **

摘要
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巧妙運用多種文藝虛構,成功塑造出獨特魅力與形象的
三國人物。但《三國演義》為歷史小說,許多三國人物與歷史故事被曲解,如赤壁之戰
中「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等。本文透過《三國志》等史籍探究《三
國演義》記載三國人物與歷史事實不同之處,論述曹操、諸葛亮、關羽、劉備、張飛、
周瑜等人物形象的轉變,藉以釐清歷史故事的真實性。

關鍵詞:《三國演義》、《三國志》、赤壁之戰、曹操、諸葛亮、關羽、劉備、張飛、
周瑜


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文曾宣讀於 2013 年 4 月 12 日明志科技大學舉辦第一屆通識教育「人文與教學」學術研討
會,感謝評論人輔仁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惟真兼任助理教授對拙文提出諸多精闢建議,獲益
良多,特此致謝。
18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Seeing the Truth from History:


The Virtuality and Reality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Ku Yi-Ching ∗

Abstract

Cleverly using a variety of fiction techniques, Luo Guanzhong successfully


created the characters in hi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each one of them
bearing a unigue charm and image. However, as a historical novel, many characters and
episode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distorted, such as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Three visits to the thatched cottage,” “Borrowing arrows with thatched boats,”
“Kung Ming borrowing the east wind,” etc. This paper will discus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ose recorded in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such as Cao Cao, Zhuge
Liang, Guan Yu, Liu Bei, Zhang Fei, Zhou Yu, etc. ,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the storie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 Cao Cao, Zhuge Liang, Guan Yu, Liu Bei, Zhang
Fei, Zhou Yu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Tamkang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History.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19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壹、前言

魏晉南北朝是銜接秦漢,與傳承隋唐制度與文化轉型的醞釀時代。自政治發展而
言,是分裂、黑暗的時代;自思想、學術、文化來論,又顯現出蓬勃、多樣、充滿經
歷的變動時代。
尤其三國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英雄豪傑不勝枚舉,諸如蜀漢政權的劉備、關羽、
張飛、諸葛亮、趙雲;孫吳政權的孫堅、孫策、孫權、魯肅;曹魏政權的曹操、曹丕、
曹植、荀彧、荀攸、賈詡;魏晉的司馬懿等人,每位三國人物都具有獨特的個性與事
蹟,藉由《三國演義》、《赤壁》電影、「三國」大陸劇的盛行,致使三國歷史人物一
直是深受同學歡迎的課程。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並稱四大奇書。其中《三國演
義》是羅貫中在元末明初時根據《三國志》所撰寫的小說,雖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並
非簡單地論述三國的歷史,而是一部經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1章學誠曾
提到:「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 2演義裡許多
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但也因《三國演義》為歷史小說,許多三國人物與歷史故事被曲解,如「三顧茅
廬」、「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的真相、華陀割骨療傷的真假、「曹操中計殺蔡瑁
張允」、張飛的相貌等。
學界對三國人物論述甚繁,茲舉如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 3糕夢庵《三國人物
論集》、 4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 5李則芬《三國歷史人物論集》、 6張大可《三國史
研究》、 7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 8等, 9惜上述學者未針對《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1
相關研究參見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7。
2
(淸)章學誠(實齋)撰《章氏遺書外編‧丙辰劄記》,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5,頁 396-397。
3
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1976。
4
糕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6-2。
5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5-12。
6
李則芬《三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市,黎明出版事業公司,1982-10。
7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2。
8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
相關學術成果可參見朱祖德〈歷史人物課程的教與學—以三國人物為例〉,《實踐博雅學報》第 8
期,2007-7,頁 101-109。
20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記載的差異,分辨小說中史實的真假。拙稿欲運用《三國志》
、《晉書》
、《資治通鑑》
等史籍,探究《三國演義》記載三國人物與歷史事實不同之處,藉以釐清歷史故事的
真實性。

貳 、《 三 國 演 義 》 人 物 的 虛 與 實

《三國演義》從情節虛實鋪陳,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拙稿試圖剖析《三國演義》
描述的歷史人物與赤壁之戰中膾炙人口的情節,在正史中人物形象的轉變與戰場中的
真實情況。

一、曹操(155-220A.D.)形象的轉變

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由
此拉開「官渡之戰」的序幕。「官渡之戰」佔了《三國演義》第 30 與第 31 兩回,是
《三國演義》著重描寫具有戰略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次。羅貫中充分掌握史料,
運用藝術家的生花妙筆,把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寫得波譎雲詭,驚心動魄,成為書中
最具有藝術魅力的情節單元之一。
「官渡之戰」的情節,大部分於史有據,但作者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在細節的
提煉上頗費經營。羅貫中稍加改造「許攸問糧」的史實, 10在其前加上許攸截獲曹操
致荀彧書信,得知其軍糧已盡的伏筆,再把曹操在許攸追問下終吐實言改為一直不說
老實話,最後還裝模作樣地「附耳低言曰:
『軍中止有此月之糧。』
」直到許攸拿出他
的親筆信,當面戳穿假話,他才不得不承認。這看似細小的加工,生動而深刻地表現
了曹操詭詐的性格,成為《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細節描寫。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一開始,袁紹親率七十萬大軍,進逼官渡;曹操聞報,率
軍七萬,前往迎敵。但據推估官渡之戰,劉顏守白馬、于禁守延津各有二千餘人。徐
晃、史渙兩軍有步騎五千。張繡降曹,部眾至少五、六千。曹仁、曹洪、夏侯淵、夏
侯惇等親將所領不下三、四萬,加上曹操所領中軍及宿衛營,至少七、八萬。曹軍兵
力約是袁軍三分之二。 11

10
見《三國志‧魏書》卷 1〈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3,頁 21。
11
張大可〈官渡之戰及袁紹集團的覆滅〉,《三國史研究》,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2,
頁 48-66。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21
DOI:10.6517/MCUT2014.DEC-02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與第三十一回「曹
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成功地塑造曹操和袁紹的藝術形象。曹操在「官渡
之戰」中,深謀遠慮、指揮若定,充分表現他的雄才大略,不愧為傑出的政治家、軍
事家。《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籍認可曹操正統地位,如《三國志‧蜀書》卷 35
〈諸葛亮傳〉(頁 912)記載諸葛亮對於曹操的評價: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
亦人謀也。

諸葛亮認為袁紹看重地利和兵力,而曹操看重人才和道義。
曹操的形象自宋代評書開始轉變,曹操成為篡漢的政權。至明代《三國演義》因
視漢室為正統,曹操才開始轉變為白臉奸臣的形象。這或許是《三國演義》採取「尊
劉貶曹」傾向,刻意扭轉曹操負面政權的形象。

二、劉備形象的轉變

《三國演義》塑造劉備「興復漢室」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具有弘毅寬厚的名聲,
塑造劉備是仁厚君主的名聲,有意淡化劉備梟雄的色彩。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描述劉備娶
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正史中無孫尚香之名,見《三國志‧蜀書》卷 37〈法正傳〉(頁
960):

(建安十四年(209))……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
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

孫權妹性情剛烈,行事如男性作風,連服侍婢女都佩帶刀劍,劉備進入內室都惶恐
不安。此段史籍記載劉備娶孫權妹的時間在建安十四年(209)之後,而劉備於黃武二
年(223)四月薨于白帝城,12享年 62 歲,由此推知劉備與孫權妹的婚姻並不長久, 至
多僅維持兩至四年,孫權妹應年輕便守寡。
以往史籍記載劉備伐吳的理由是為關羽報仇,必須出師有名。如《資治通鑑》卷
69〈魏紀〉「黃初二年」條(頁 2189):「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及《三國志‧
蜀書》卷 32〈劉備傳〉(頁 890):
「(章武元年)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
(章武二

12
《三國志‧吳書》卷 47〈孫權傳〉「黃武二年」條,頁 1129-1130。
22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年)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為關羽報仇」可能非劉備伐吳的真正理由。13令人猜疑的是為何建安
但事實上,
二十四年(219)關羽敗亡未出兵,一直延宕至黃初二年(221)才出兵?或許是因為黃初元
年(220)獻帝禪讓給曹丕,劉備未出兵,至黃初二年(221)孫權立足已穩,劉備難撼動。
於是劉備一直等到黃初二年(221)三月,劉備稱帝後再出兵。因若欲彰顯大義,應先北
伐為漢獻帝報仇,方為君臣大義;若只為關羽報仇只是兄弟小義。
劉備一直在等待伐吳的適當時機。劉備停兵時期,在觀察北方曹魏政權交替,露
出可趁之機,目的在奪回荊州。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知情但未反對,因荊州非奪回不可;
但卻未隨君出征,留守成都、鞏固後方,顯然諸葛亮不看好此役。
最後結果,夷陵之戰中,蜀方劉備的五虎大將中,並無一人在陣,關羽、張飛、
黃忠、馬超皆亡,趙雲雖為後援,但因趙雲反對伐吳,劉備唯獨留趙雲在江州。五虎
將無一人在劉備旁。

三、諸葛亮形象的轉變

(一)羽扇綸巾的真相
諸葛亮手持白羽扇,見《太平御覽》卷 702〈服用部〉「扇」條引東晉裴啟《語林》
「諸葛武侯……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一》:
(頁 3263-1):
「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但事實上,羽扇綸
巾並非諸葛亮個人獨特風格。
魏晉「名士」以「羽扇綸巾」顯示風度瀟灑、舉止雍容之美,即使親臨戰陣,也
如此裝束。如周瑜也羽扇綸巾,
《念奴嬌》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晉書》卷 68〈顧榮傳〉(頁 1813)述及:「榮麾
以羽扇,其眾潰散。」 14顧榮與陳敏作戰時,顧榮手持羽扇神色自若,大敗敵軍。

(二)三顧茅廬的真相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有關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記載,
《三國志‧蜀書》卷 35〈諸葛亮傳〉(頁 912):
「(劉備)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蜀書》卷 35〈諸葛亮傳〉
《出師表》(頁

13
前引張大可〈夷陵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地理均勢〉《三國史研究》,頁 91-104。
14
同條見《資治通鑑》卷 86〈晉紀〉「永嘉元年」條,頁 2726。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23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晉張輔《名士優劣論》(頁
920):
409):「(劉備)屢造其(諸葛亮)廬。」常璩《華陽國志》(頁 362):「先主遂造亮,凡三
往。」
但魚豢《魏略》記載卻是諸葛亮三度主動見劉備, 15《三國志‧蜀書》卷 35〈諸
葛亮傳〉引《魏略》(頁 913):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
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
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
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
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
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
「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
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
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
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
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
亦良為可怪。

當初劉備自顧結毦,也就是用羽毛編織衣服,並未重視諸葛亮。《三國志‧蜀書》
卷 35〈諸葛亮傳〉裴注(頁 911):
「臣松之以為魏略此言,謂諸葛亮為公威計者可也,
若謂兼為己言,可謂未達其心矣。」
張鵬一〈魏略輯本序〉:
「京兆魚豢,即身見聞,私撰《魏略》。」《魏略》體例屬
於「雜史」,所謂「雜史」只是抄,沒有大系統,零零碎碎。 16裴松之《三國志注》引
用《魏略》184 次。從裴注所引雜傳來看,雜傳雖不像正史反映社會重大歷史變化,
但往往從不同側面展現歷史,反映現實,仍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17

15
王文進〈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33 期(秋季號),100-9,頁 1-34。
16
錢穆〈縱論東漢到隋的史學演進〉,《中國史學名著》台北市,三民書局,1993,頁 137。
17
張新科〈《三國志注》所引雜傳述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5,2003-9,
頁 35。
24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另一則記載曹操三顧茅廬見諸葛亮,《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三曹集‧魏
武帝文集》「魏武與諸葛亮書」(頁 1070-1):
「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齊民要
術》卷 5「雞舌香」(頁 264)注云:
「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本草綱
目》卷 34〈木部〉「香木類‧丁香」條(頁 1941)注引《日華子》:「丁香治口氣,與三
省故事載漢時郎官日含鷄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說相合。」雞舌香是種香料,可含在
嘴裡,古代臣子給皇帝口頭報告時,為不讓口臭熏皇帝,嘴巴裡就含著,讓口氣芬芳。

(三)隆中對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讎」。
劉備因諸葛亮提出聞名的「隆中對」
,從此大加讚賞,
《三國志‧蜀書》卷 35〈諸
葛亮傳〉(頁 912-913):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
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
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
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
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
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
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
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
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
是與亮情好日密。

事實上,在孫吳政權中,魯肅騎射、曾領兵、以謀略見長,堪與諸葛亮比肩的謀
略家。建安五年(200)冬,魯肅比諸葛亮更早,就已提出「榻上策」,見《三國志‧吳
書》卷 54〈魯肅傳〉(頁 1268-1269):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
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
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
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
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25
DOI:10.6517/MCUT2014.DEC-02

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
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
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
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
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魯肅亦建議孫權先保江東、進圖荊州,見《三國志‧吳書》卷 54〈魯肅傳〉(頁 1268):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
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
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
業也。

惜孫權只想保有江東,尚未認識荊州重要性,沒有重視魯肅建議。
建安十三年(208),甘寧亦建議孫權在曹操前先佔有荊州,再圖巴蜀,見《三國志‧
吳書》卷 50〈甘寧傳〉(頁 1292-1293):

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
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
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
已甚,財穀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
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
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

可見諸葛亮並非當時唯一認清三國局勢者,諸葛亮的「隆中對」,與魯肅的「榻上
策」,和甘寧提出建議方案實如初一轍。
後人對諸葛亮評價不一,史家認為諸葛亮仍有缺點,如陳壽評論見《三國志‧蜀
書》卷 35〈諸葛亮傳〉(頁 930-934):「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
優於將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認為諸葛
亮為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但缺乏臨敵應變奇謀和將略。
《三國志》(頁 1477)評論《晉
書‧陳壽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髠,諸葛瞻又輕壽。
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陳壽父親曾任
馬謖參軍,連累受髠刑,因此陳壽出於個人因素,對諸葛亮或許所言不實。王鳴盛持
相同見解,
《十七史商榷》卷 39〈陳壽史皆實錄〉(頁 278):
「亮六出祁山,終無一勝,
則可見謂節制之師,於進取稍鈍,自是實錄。」王鳴盛針對諸葛亮六出祁山均失利,
26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認為諸葛亮用兵調度的謀略不足。
學界或仍讚許諸葛亮之智才,田餘慶認為諸葛亮「隆中對」提出江南民族問題,
仍較魯肅高明。18《文苑英華》卷 294〈詩〉「行邁」條引溫庭筠〈經五丈原〉(頁 1498-2):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蜀漢地狹、人少、財寡,無論諸葛亮如何奇
謀將略也只能空寤主。

(四)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 95 回描述「空城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知街亭失守,親引五
千軍到西城搬運糧草,安排大軍撤退,突然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殺奔西城。此時,諸
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僅一班文官,五千軍隊已分一半押運糧草,城中僅剩二千五百
軍士,戰或撤都不可能。諸葛亮焚香操琴,大開城門,每門僅二十名軍士假扮百姓,
灑掃街道。司馬懿因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敢弄險,懷疑有埋伏下令退軍。
此事見於《三國志‧蜀書》卷 35〈諸葛亮傳〉注引郭充三事(頁 920):

亮屯于陽平,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
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
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迹反追,勢不
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
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洒。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
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
將有彊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然裴松之質疑此事,見《三國志‧蜀書》卷 35〈諸葛亮傳〉引郭沖三事(頁 920):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
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
平交兵事。
就如(郭)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
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亮制
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
如(郭)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
且(郭)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風王慨

18
田餘慶〈《隆中對》再認識〉,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史發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頁 163-189。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27
DOI:10.6517/MCUT2014.DEC-02

然善沖之言」

諸葛亮從未在陽平關拒守魏軍,司馬懿也未到陽平關與諸葛亮交戰。蜀建興五年
(227)諸葛亮初屯陽平關,司馬懿以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屯於宛城,兩人相距一千多
里,不可能交兵。裴松之結論「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然三國確有「空城計」,首則為黃蓋對蠻夷的空城計,見《三國志‧吳書》卷 55
〈黃蓋傳〉(頁 1285)記載赤壁戰後:

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黃)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
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

另則空城計是趙雲的「空營計」
,建安 24 年(219)劉備知曹軍積蓄軍糧於北山下,命
黃忠偷襲,趙雲策應黃忠,但黃忠過期未至,趙雲僅率數十騎出營擊曹軍,見《三
國志‧蜀書》卷 36〈趙雲傳〉(頁 949):

公(曹操)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張)翼欲閉門拒守,而(趙)
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
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曹操懷疑趙雲有伏兵,不敢正面迎擊,因而退兵。此時,趙雲命士兵以弓弩射擊曹
軍後方,曹軍受到驚嚇而自相殘殺,實為巧妙的空城計。
另則「空城計」,吳黃武元年(222)魏將曹仁欲取濡須,卻佯裝攻羨溪,朱桓用計
智取曹仁,見《三國志‧吳書》卷 56〈朱桓傳〉(頁 1313):

(朱)桓分兵將赴羨溪,既發,卒得(曹)仁進軍拒濡須七十里問。(朱)桓遣使追還
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
有懼心,(朱)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
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
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
人馬罷困,(朱)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
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朱)桓因偃
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

此外,孫權亦有「空城計」,魏黃初七年(226)孫權領五萬眾圍文聘於石陽,文聘
設計孫權,見《三國志‧魏書》卷 18〈文聘傳〉注引《魏略》(頁 540)記載:

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文)
28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聘聞(孫)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
又自臥舍中不起。(孫)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
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孫權以
五萬眾自圍聘於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餘日乃解去。聘追擊破
之。」

, 19但諸葛亮所設計司
上述四則為史籍所記載黃蓋、趙雲、朱桓、文聘的「空城計」
馬懿的「空城計」,卻未見於史籍記載。

四、張飛形象的轉變

《三國演義》第一回形容張飛長相:「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
雷,勢如奔馬。」第二回形容張飛個性:「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張飛
性「躁」、喜嗜酒,最後被裁縫匠殺死。《三國演義》對張飛主要功能是陪襯諸葛亮、
劉備、關羽等人。 20
事實上,張飛字益德,並非張翼德。張飛為大地主,「桃園三結義」之處為張飛
家產。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銘文記載:
「新亭侯蜀大將也。」明《單鉛總錄》
「涪陵
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明卓爾昌編《畫髓元銓》:「張飛喜畫美
人,善草書」,可見張飛擅於書法與繪畫,並非個性粗暴的武人。張飛兩位女兒均嫁
後主劉禪,劉禪或如一般帝王以美女選妃,女兒相貌雖未必與父親相似,但應可推估
張飛長相應不差才是。

五、關羽形象的轉變

《三國演義》形容關羽長相:「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
棗,聲如巨鐘,手持青龍偃月刀 ,腳踩赤兔馬 。」關羽身高以漢代一尺約 22 公分,
身長九尺約 198 公分。

(一)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關羽號為美

19
劉曉霞〈諸葛亮「空城計」的由來及完善〉《史壇縱論》(總 127 期),2007,頁 54-57。
20
陳瑩嬑〈張飛形象之演變—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台北市,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1。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29
DOI:10.6517/MCUT2014.DEC-02

髯公,神化關羽「忠義誠信」形象。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也被稱為千里走單騎。羅貫中描寫關羽在曹營辭別曹操
後,因未事先取得曹操的放行文書,迫不得已在通過的五個隘口中,斬殺六名曹將,
分別是:過東嶺關斬孔秀; 21過洛陽關斬孟坦、韓福;過汜水關斬卞喜;22過滎陽關斬
王植;過滑州的黃河渡口斬秦琪。
其實《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為虛構,首先,孔秀、孟坦、韓福、
卞喜、王植和秦琪這五位將領,均是史料未載的虛構人物,該情節是《三國演義》塑
造關羽個人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不合乎常理的是依關羽與劉備情誼,又護送甘夫人與糜夫人前往河南投奔
劉備,按理應歸心似箭才是。從許昌到汝南的路程,騎馬往南走一日即可回國,為何
偏偏往北繞過遠地的黃河,渡過相距甚遠的東嶺關、洛陽關、汜水關、滎陽關與黃河
渡口等五關?據《三國志‧蜀書》卷 32〈先主傳〉(頁 867)記載:
「紹遣先主將兵與辟
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可見關羽應直接從許都往汝南投奔劉備,根本無須經過
洛陽、滎陽等地,可見該情節純屬虛構。(參見圖一「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圖」)

(二)從關羽將軍到關聖帝君
《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七十三回「玄
德進位漢中王,雲長攻拔襄陽郡」中,將關羽塑造成功勳卓著的武將,但值得深思的
是關羽的戰績在三國時期並非最卓著,關羽武勇著稱,謀略不足,一生勝績僅斬顏良、
殺文丑;敗績如被呂布所敗、被曹將樂進、文聘敗尋口。
三國時尚未建立關羽神格化的形象。有趣的是武廟祭祀「太公尚父廟」六百餘年
後,武廟祭祀從姜太公轉變成關羽。關羽由凡入聖,在眾多武將中屏雀中選成為武廟
神祇。
中國祀典中,文、武廟對舉,文廟祭祀儒教宗師——孔子,武廟奉祀齊太宮呂尚。
自開元十九年(731),唐太宗正式下詔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尚父廟」一所,
以張良配享,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祀,唐玄宗實施「武舉」,仍奉姜太公的太公廟為

21
白沙水庫的東嶺關,在禹州西北 30 公里處,離許昌也不過 70 多公里,參見〈千里走單騎 東嶺關
是否存在?〉《華夏經緯網》2014 年 7 月 21 日,
http://big5.huaxia.com/ytsc/zywh/dlhn/2009/06/1472304.html。
22
汜水關即虎牢關,在滎陽西北汜水鎮西。參見〈汜水關並無關羽走單騎遺跡〉《華夏經緯網》2014
年 7 月 21 日,http://big5.huaxia.com/ytsc/zywh/dlhn/2009/06/1472307.html。
30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武廟。此時,太公廟遍佈天下,不僅民間信仰,其在帝國祀典的主祀地位完全底定,
成為太公開廟的里程碑。 23
宋代轉變封武聖岳飛、關羽為王、公。直至明太祖廢武成王廟後,關羽、岳飛或
分祀,或合祀,繼之為武廟與孔廟對峙。明神宗萬曆年間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
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或因岳飛殺金人為清女真人祖先,清改奉關帝廟為武廟。清康熙封關羽為「協天
伏魔大帝」。清道光關陵神道碑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漢前將軍
漢壽亭侯墓道」。
自明末清初,台灣開始建造關帝廟,目前全台約 192 座。24台灣關帝廟源自泉州、
漳州,後因兩岸交流頻繁,關帝信仰又從台灣傳回泉州,可謂一脈相承又息息相關。25
關帝信仰也具有東亞文化圈的特色,不僅大陸與台灣有關帝廟,日本、韓國、越南、
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菲律賓都有關帝廟, 26由此不但可印證「東亞文化圈」的
形成與影響,也值得論述台灣關帝廟信仰在東亞文化圈的特殊地位與角色。
如上述,關羽由武將轉變為將軍信仰,進入武廟祭祀成為關聖帝君,具有重要的
轉變意義。由全國各省關帝廟的分佈,可窺知關帝信仰在民間信仰的流傳途徑,與區
域特色和意涵,及「東亞文化圈」的特色與地位。

六、周瑜形象的轉變

周瑜字公瑾,吳軍大都督,人稱美周郎。曾輔佐孫策統一江東。孫策死後,遵其
遺命輔佐年幼的孫權。赤壁一役,以五萬軍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創造以少勝多的傑
出戰例。《三國演義》中將周瑜描寫成氣量狹小、工於心計之武將;正史中,劉備評

23
黃進興〈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七至十四世紀):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周質平, Willard J.
Peterson 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2,頁
249-251、278。
24
陳名實〈台灣關帝信仰起源與發展〉,收入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硏究會編《關岳文化與民間信仰硏
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頁 363。
25
李玉昆〈海峽兩岸的關帝信仰〉、吳鴻麗〈泉台關羽崇拜一脈相承〉、陳義傑、楊妙紅〈通淮關
帝廟和東山關帝廟在閩台關帝信仰中的傳播和影響〉,收入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硏究會編《關岳文
化與民間信仰硏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頁 373-379、385-393、394-404。
26
胡滄澤〈關帝信仰在日本的傳播〉、吳棉國〈福建關帝信仰在海外傳播原因初探〉,收入泉州市
區民間信仰硏究會編《關岳文化與民間信仰硏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頁 435-440、
450-456。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31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其「器量廣大」,而洪邁、蘇東坡等古人皆對周瑜的人品有極高的評價,可見這中間
有些出入。

(一)周瑜娶小橋
《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描述大喬與小喬
的容貌:「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沈魚落雁
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事實上,二喬本姓橋,見《三國志‧吳書》卷 54〈周瑜傳〉(頁 1260):「瑜時年
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
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表一 孔明與周瑜之妻比較表
黃月英 小橋
丈夫 諸葛亮 周瑜
父親 黃承彥 橋玄
籍貫 荆州 睢陽
容貌 黃頭髮,黑皮膚 國色流離,貌壓群芳
才能 可比其夫 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婚姻 二十幾年 八年
貢獻 幫助孔明發明木牛流馬 相夫教子、間接促成吳蜀合作

(二)諸葛三氣周瑜
周瑜英年早逝,應非受諸葛亮「三氣」相逼所致,諸葛亮當時根本沒有和周瑜見
過面,何來「三氣周瑜」之事呢?周瑜可能是死於建安年間大規模流行的疾疫,即「傷
寒」。 27
曹操將赤壁之戰的失敗原因歸於疾病,
《三國志‧吳書》卷 54〈周瑜傳〉(頁 1264)
記載曹操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陳壽亦提及曹軍有疫病,見《三國志‧魏書》卷 10〈賈翊傳〉裴松之注(頁 330):
「至
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淩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
天實為之,豈人事哉?」

27
李傳軍〈疾疫與漢唐元日民俗——以屠蘇酒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民俗研究》4 期,2010,頁
69-76。
32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感染此病通常是夏、秋季
最高,次为春季,最低为冬季。赤壁之戰雖於冬季開戰,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
在秋天。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且秋季是血吸蟲病的
最易感染的季節。
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致使大戰
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
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
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
病。 28

七、華陀「割骨療傷」的技術

《三國演義》中四次記載華陀神醫的形象,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
符大戰嚴白虎」記載華陀治療吳將董襲與周泰,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
明白衣渡江」描述華陀為關羽「割股療傷」,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
奸雄數終」,魏王曹操頭疼懷疑華陀開腦的外科醫療技術。
而《三國志‧方技傳》以 16 個案例,詳盡生動地描繪華陀精湛的醫術, 29但卻未
明確記載華陀為關羽治療箭毒。《三國志‧蜀書》卷 36〈關羽傳〉(頁 941) 記載關羽
曾被流箭射傷: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
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
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
自若。

上述記載並未說明醫者為何人?建安十三年(208)曹沖死時,曹操曾感嘆若未殺華
陀,曹沖就有救了,可見建安十三年(208)華陀已死。關羽受箭傷當於建安二十四年
(219)以前,而此時華陀已去逝約十年,可知為關羽療傷的主治醫者絕非華陀。
古人「割皮解肌」手術,見《史記》卷 105〈扁鵲傳〉(頁 2789)記載:

28
李友松〈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1 卷 2 期,1981。本文亦刊載
於 2014 年 7 月 21 日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181487.html。
29
柯岳君〈神醫華陀形象之探析—由《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論〉,《新生學報》第六期,2010-7,
頁 157-170。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33
DOI:10.6517/MCUT2014.DEC-02

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
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
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

事實上,華陀本名華旉,見《三國志‧魏書》卷 29〈華陀傳〉(頁 799):

字元化,沛國譙人,名旉……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病若在腸
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
平復矣。

華佗來自天竺語(印度梵語)「agada」是「藥」(丸藥或解毒劑)。華敷醫術高明,和
印度神話中藥神相比,去「agada」字首「a」,變成「gada」音譯和「華佗」二字古
音近似。保留「華」姓,轉名為「陀」,是為華陀。華佗神奇醫術與後漢安世高翻譯
《來女耆域因緣經》耆域神奇醫術雷同,明顯抄襲為外來神話,附益於本國之史實。
連遭遇都雷同,耆域為暴君醫病,差點被殺。華陀死於曹操之手。 30
中國早在 5000 年前就有外科手術成功的案例,如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 392
號墓墓主顱骨人頭骨上有個洞,圓洞周圍有明顯刮削痕跡和骨組織修復跡象,直徑為
31×25 毫米近圓形顱骨缺損,是墓主生前施行開顱手術時留下。鮑修風證明缺損邊緣
斷面成光滑均勻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級織修復結果,證明 392 號墓墓主確實作過開
顱手術,而且手術成功,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 31
華陀之前中國西部地區古代醫師已經開始實施外科手術。 321991 年新疆鄯善縣蘇
貝希村墓葬發掘亦可應證,2500 年前男性乾屍腹部有刀口,以粗毛線縫合,可能有腹
腔手術,但沒能挽救性命。 33

參 、《 三 國 演 義 》「 赤 壁 之 戰 」 的 虛 與 實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
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

30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清華學報》六卷一期,1930,頁 17-20。
31
于賡哲〈附錄 被懷疑的華陀——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歷史軌跡〉《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
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10,頁 251-275。
32
林梅村〈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學術集林》 卷 10,上海市,遠東出版社,1997,頁 241。
33
李建民〈失竊的技術——《三國志》華陀故事新考〉《古今論衡》第 15 期,2006-10,頁 4-16。
34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幹中計」、第四十六
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
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描述赤壁之
戰。
但事實上,真正戰場在烏林,並不在赤壁,與其稱為「赤壁之戰」,正確來說應
是「烏林之戰」。

一、與此案同

《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記載孫權表明決
心:

權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言罷,便
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文武
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此事見於《三國志‧吳書》卷 54〈周瑜傳〉(頁 1262):「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同條注引《江表
傳》曰:
「權拔刀斫前奏案曰: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可知《三
國演義》不全是虛構,也有與史實相符之處。

二、雙方兵力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描述赤壁之戰雙
方兵力懸殊:「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紹兵多,而操反勝紹者,因用許攸之謀,先斷
烏巢之糧也。今操兵八十三萬,我兵只五六萬,安能拒之?』

事實上,孫、劉聯軍與曹軍兵力約為一比四。當時,曹操兵力非 80 萬,最多 23-24
萬人。加上曹操帶北方士兵長途作戰已疲累水土不服,喪失戰鬥力。而劉表七至八萬
軍剛歸降,不會賣力替曹操賣命。又時值寒冬,缺乏馬草,給養不足,曹操後方尚不
穩定,有後顧之憂。 34故曹操兵力非八十三萬之多。

34
詹士模〈赤壁之戰〉《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頁
1-29。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35
DOI:10.6517/MCUT2014.DEC-02

三、只欠東風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文中記載周瑜
大病不癒,諸葛亮表示知周瑜病因:
「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
『欲破
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全唐詩》杜牧「赤壁」七絕亦云:「東
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鏁二喬。」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頁 1263)記述黃蓋詐降曹操事
云:「時東南風急。」陳寅恪考證蓋牧之賦七言詩,以字數限制,不得不省「東南風」
爲「東風」。但當時曹軍在江北,孫軍在江南,
「東」字可省,而「南」字不可略。今
俗「借東風」之語已成為口頭禪,殊不知若止借東風,則何能燒走曹軍。 35

四、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但孔明「草船
借箭」史無記載,真正可證「草船借箭」者或為孫權,見《三國志‧吳書》卷 47〈孫
權傳〉注引吳歷曰(頁 1118):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
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
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
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迴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
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牋與曹公,
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
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
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由上可知,真正草船借箭者或為孫權。史籍中並未見諸葛亮「草船借箭」記載。

五、蔣幹中計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描述曹操因蔣幹
中計,誤殺蔡瑁、張允。此事亦見於《三國志‧吳書》卷 54〈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35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 153。
36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頁 1264):

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游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
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
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
曰:「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敍闊,并觀雅規,而云說
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因
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
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
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
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
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
辭所閒。

事實上,《三國志》未記載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因才智平庸,並未受到曹
操重用。史籍中記載曹操的水軍都督為于禁、毛玠。所以,曹操並未被捲入「反間
計」,蔡瑁、張允並非曹操所殺,而是羅貫中冤殺蔡瑁、張允。

肆、結語

《三國演義》第一回卷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
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談中。

《三國演義》第一二○回結尾詞: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以成夢 後人憑弔空牢騷。

羅貫中為元末明初張士誠的軍師,清章學誠《丙辰劄記》對其所撰寫的《三國演義》
評為:「七分真實,三分虛假」。 36章學誠注意到《三國演義》在歷史真實框架中的
虛構成分,而《三國演義》虛實守法的藝術運用創造出的真實感與整體性,產生令
人信服的效果。此正為文學才能的表現,在《三國演義》中虛實藝術與人物塑造成

36
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第三‧丙辰劄記》,收錄於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 28》
北京市,學院出版社,2005,頁 73。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37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功的證明。
胡適對《三國演義》評價:「毛本是最後修正本,有勢力通俗歷史講義,不能算
是有文學價值書,原因第一,三國演義拘守歷史故事太嚴,想像力太少,創造力太薄
弱。水滸傳全是想像,故能出色;三國演義大部分是演述與穿插,故無法能出奇出色。
第二,三國演義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陋儒,不是有天才文學家,也
不是高超的思想家。文學技術最重剪裁,三國演義最不會剪裁。本領在蒐羅竹頭木屑,
破爛銅鐵,不肯遺漏一點,因為不肯剪裁,故此書不成為文學的作品。話雖如此,三
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他的
魔力。」
即便如此,《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與事蹟,具有多少可信度?
透過《三國志》等史籍辨明歷史虛實,對曹操、諸葛亮、關羽、劉備、張飛、周
瑜等人物進行再評價。經過考證後,發現《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杜撰的故事,如「赤
壁之戰」最膾炙人口的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幹中計等情節不符合史實。茲將《三
國志》與《三國演義》類型製成表二:

表二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比較表
《三國志》 《三國演義》
作者 陳壽 羅貫中
成書時間 西晉 元末明初
體裁 紀傳體、斷代史 章回文言小說
類別 正史 歷史小說
立場 以曹魏為正統 以蜀漢為正統

《三國志》是紀傳體史書,陳壽(233-297A.D.)身為晉臣,而西晉政權是由曹魏政
權禪代而來,為維護合法性,陳壽不得不以魏國為正統,魏國君主立為〈紀〉,而蜀
漢、孫吳君主則貶低規格立為〈傳〉
。儘管如此,從陳壽將書名定為《三國志》可知,
將魏、蜀、吳三國視為平行並立的政權,並未故意抬高曹魏而貶低蜀、吳。整體而言,
陳壽記載三國歷史態度較公允持平,基本上秉筆直書,公正求實的態度,加上取材嚴
謹、文筆簡潔,使《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然而陳
壽《三國志》也有不足之處,主要缺點是記載過於簡略,對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事蹟
語焉不詳,甚至遺漏。
到南朝劉宋時期,裴松之(372-451A.D.)廣泛蒐集資料,於元嘉六年(429)寫成《三
38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國志注》。裴松之注引書多達二百餘種,主要補充缺漏、記載異說、矯正謬誤、辨明
是非,對有關史家與著作給予評論,充分彌補《三國志》的不足之處,能以事見人,
更加呈現出史實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多樣性。 37
而元末明初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充分掌握史籍資料,努力發揮想像力,巧
妙運用多種文藝虛構,成功塑造出一個個獨特魅力與形象的三國人物。此外,《三國
演義》試圖透過對歷史興亡的逼真描寫,透露出政治人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
利用智謀擴大政治與軍事實力,如《三國演義》第 60 回劉玄德說明他與曹操不同之
處:

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
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大義於天下,吾不為也。

劉備以仁義為先,曹操急功好利的傾向,然最後成敗卻未必與仁德相應。猶如《論
語‧里仁》: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意涵,成功的政治人物通常是善於利用仁德
的智者,卻不必是仁者。也就是說有德者未必有功,有功者未必有德;有仁心者未
必能行仁術,行仁術者未必出於仁心。 38由此塑造出來的道德楷模,顯然是不符合
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蹟。

後記:拙稿撰成承蒙匿名審查者與英文摘要審閱者,諸多詳盡校閱與指正,
獲益甚多,特此致上萬分的謝意!

37
沈伯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 卷 4 期,2010-8
頁 1 -6。
38
王同舟〈《三國演義》的文體性質與劉備形象塑造〉,《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
卷 5 期,2010-9,頁 157 -161。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39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2。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二、期刊論文

于賡哲〈附錄 被懷疑的華陀——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歷史軌跡〉《唐代疾病、醫療
史初探》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10,頁 251-275。
王文進〈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33 期(秋季號),100-9,
頁 1-34。
王同舟〈《三國演義》的文體性質與劉備形象塑造〉《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 》30 卷 5 期,2010-9,頁 157 -161。
田 餘 慶〈《隆 中 對》 再認 識〉《 秦漢 魏 晉史 發微 》 北京 市 ,中 華 書局, 2004, 頁
163-189。
李友松〈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1 卷 2 期,1981。
李建民〈失竊的技術——《三國志》華陀故事新考〉《古今論衡》第 15 期,2006-10,
頁 4-16。
李傳軍〈疾疫與漢唐元日民俗 —— 以屠蘇酒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民俗研究》
4 期,2010。
沈伯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 卷
4 期,2010-8 頁 1 -6。
林瑞翰〈三國史事試析〉《台大歷史學報》第九期,1982-12,頁 45-65。
邱嶺〈試論日本文學對《三國演義》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國志》中的關羽形象
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卷 3 期,2006-5,頁 113
-120。
高明士〈唐朝的文和武〉《台大文史哲學報》第 48 期,1998-6,頁 145-166。
40 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

高齡芬〈史家與小說家筆下的魯肅形象之比較: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主
要參照〉《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 期,2009-7,頁 1 -21。
張大可〈夷陵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地理均勢〉《三國史研究》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
社,1994-12,頁 91-104。
張新科〈《三國志注》所引雜傳述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2-5,2003-9,頁 34-40。
符麗平〈天命觀與《三國演義》孔明形象塑造〉《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卷 6 期,2006-12,頁 53 -56。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清華學報》六卷一期,1930,頁 17-20。
黃文榮〈趙雲事蹟的虛與實〉《歷史月刊》187 期,2003-8,頁 132 -133。
楊德炳〈夷陵之戰蜀師為何由「忿兵」變為「縻軍」〉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
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二期,1993-4,頁 68-71。
詹士模〈赤壁之戰〉《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
社,2009,頁 1-29。
雷會生〈《春秋》大義與關羽形象的儒雅化、道德化―《三國志》《三國志平話》與
《三國志演義》中關羽形象比較〉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2 卷 5 期,
2010-10,頁 112 -117。
蔡美雲〈《三國演義》對馬超形象的重塑〉《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
卷 3 期,2010-8,頁 71 -75。
鄭欣〈略論關羽〉,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探索》 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4-8,
頁 438-448。
盧世達〈論《三國演義》的歷史敘事與經典轉化―以「猇亭之戰」始末為例〉《臺
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8 期,2010-10,頁 129 -158。

三、碩博士論文

陳瑩嬑〈張飛形象之演變—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台北
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1。
王國宸〈《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書寫〉台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
士論文,2010-1。
從歷史看真相:《三國演義》的虛與實 41
DOI:10.6517/MCUT2014.DEC-02

圖一「關羽過五關圖」 39

黃河渡口

汜水關

東嶺關

汝南

39
本圖引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
(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6,頁 5-6)增補製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