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3

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 10

航空电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Ⅰ卷
无线电导航设备

本版编入了 2006 年 2 月 25 日以前理事会通过的所有修订,


并自 2006 年 11 月 23 日起取代附件 10 第Ⅰ卷所有以前的
版本。

关于标准和建议措施的适用范围,参见前言。

第六版—2006 年 7 月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1)
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 10(Annex 10)

航空电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Ⅰ卷
无线电导航设备

本版编入了 2006 年 2 月 25 日以前理事会通过的所有修订,


并自 2006 年 11 月 23 日起取代附件 10 第Ⅰ卷所有以前的
版本。

关于标准和建议措施的适用范围,参见前言。

第六版—2006 年 7 月
修 订

《国际民航组织出版物目录》的补篇中公布了各项修订;在国际民航组织网站 www.icao.int 上有本目录


及其补篇,以下篇幅供记录修订之用。

修订及勘误表记录

修订 勘误
编号 执行日期 换页日期 换页人 编号 颁发日期 换页日期 换页人
1-81 合成本版
82 22/11/07 ICAO
83 20/11/08 ICAO
84 19/11/09 ICAO
85 18/11/10 ICAO
86 17/11/11 ICAO
87 15/11/12 ICAO
88-A 不影响此卷
目录
页码

前言.................................................................................................................................................................... (iv)

第 1 章 定义...................................................................................................................................................... 1-1

第 2 章 无线电导航设备总则.......................................................................................................................... 2-1

2.1 标准无线电导航设备 .............................................................................................................................. 2-1


2.2 地面检测和飞行测试 .............................................................................................................................. 2-2
2.3 无线电导航服务运行状态信息的条款 .................................................................................................. 2-2
2.4 无线电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的供电电源 .............................................................................................. 2-2
2.5 人为因素 .................................................................................................................................................. 2-3

第 3 章 无线电导航设备规范.......................................................................................................................... 3-1

3.1 仪表着陆系统(ILS)规范 .................................................................................................................... 3-1


3.2 精密进近雷达系统规范 .......................................................................................................................... 3-24
3.3 全向信标(VOR)规范.......................................................................................................................... 3-26
3.4 无方向信标(NDB)规范 ...................................................................................................................... 3-30
3.5 测距仪(DME)规范 ............................................................................................................................. 3-34
3.6 甚高频指点信标(75MHz)规范 .......................................................................................................... 3-54
3.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要求 ........................................................................................................ 3-55
3.8 (保留) .................................................................................................................................................. 3-70
3.9 机载 ADF 接收机的系统特性 ................................................................................................................ 3-70
3.10 (保留) .................................................................................................................................................. 3-71
3.11 微波着陆系统(MLS)特性 .................................................................................................................. 3-71

附录 A 微波着陆系统(MLS)特性 ............................................................................................................. APP A-1

附录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详细技术规范.................................................................................... APP B-1

1. 定义 .......................................................................................................................................................... APP B-1


2. 概述 .......................................................................................................................................................... APP B-1
3. GNSS 元素 .............................................................................................................................................. APP B-1

附录 B 图示 ......................................................................................................................................................... APP B-141

(i)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附篇

附篇 A 利用风险树评估服务目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 ATT A-1

附篇 B 在进近和着陆阶段引入并应用非目视导航的策略 .......................................................................... ATT B-1

1. 引言 .......................................................................................................................................................... ATT B-1


2. 策略目标 .................................................................................................................................................. ATT B-1
3. 涉及问题 .................................................................................................................................................. ATT B-1
4. 策略 .......................................................................................................................................................... ATT B-3

附篇 C 有关 ILS、VOR、PAR、MB、NDB 和 DME 在实际应用中的标准及建议措施的指导信息和材料 ....... ATT C-1

1. 引言 .......................................................................................................................................................... ATT C-1


2. 有关 ILS 的指导材料 .............................................................................................................................. ATT C-1
3. 有关 VOR/DVOR 的指导材料 ............................................................................................................... ATT C-31
4. 精密进近雷达系统 .................................................................................................................................. ATT C-42
5. 指点信标规范 .......................................................................................................................................... ATT C-45
6. 有关 NDB 的指导材料............................................................................................................................ ATT C-46
7. 有关 DME 的指导材料 ........................................................................................................................... ATT C-56
8. 有关电源转换时间的指导材料 .............................................................................................................. ATT C-69

附篇 D GNSS 标准和建议措施使用的指导材料和信息 ........................................................................... ATT D-1

1. 定义 .......................................................................................................................................................... ATT D-1


2. 概述 .......................................................................................................................................................... ATT D-1
3. 导航系统性能要求 .................................................................................................................................. ATT D-1
4.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要素 .............................................................................................................. ATT D-9
5. 空基增强系统(ABAS) ....................................................................................................................... ATT D-12
6. 星基增强系统(SBAS) ........................................................................................................................ ATT D-13
7. 地基增强系统(GBAS)和地基局域增强系统(GRAS) ................................................................. ATT D-18
8. 信号质量监控(SQM)设计 ................................................................................................................. ATT D-52
9. 状态监测和 NOTAM .............................................................................................................................. ATT D-56
10. 干扰 .......................................................................................................................................................... ATT D-58
11. GNSS 参数记录 ...................................................................................................................................... ATT D-59
12. GNSS 性能评估 ...................................................................................................................................... ATT D-60
13. GNSS 和数据库 ...................................................................................................................................... ATT D-60
14. 残差模型 .................................................................................................................................................. ATT D-61
附篇 D 图示 ........................................................................................................................................................ ATT D-62

附篇 E 有关 VOR 机载设备飞行前检查的指导材料 ................................................................................... ATT E-1

1. VOR 机载设备测试设施(VOT)的规范............................................................................................. ATT E-1


2. VOR 机场检查点的选择和使用 ............................................................................................................. ATT E-3

(ii)
目录 附件 10—航空电信

附篇 F 有关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材料 ............................................................ ATT F-1


1. 引言和基本概念 ...................................................................................................................................... ATT F-1
2. 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实际应用 .................................................................................................................. ATT F-4

附篇 G 有关 MLS 应用的标准及建议的指导材料和信息 .......................................................................... ATT G-1

1. 定义 .......................................................................................................................................................... ATT G-1


2. 空间信号特性——角度和数据功能 ...................................................................................................... ATT G-1
3. 地面设备 .................................................................................................................................................. ATT G-11
4. 台址考虑 .................................................................................................................................................. ATT G-12
5. DME 地面设备选址考虑 ........................................................................................................................ ATT G-20
6. 地面设备监视和控制作用的内部关系 .................................................................................................. ATT G-21
7. 机载设备 .................................................................................................................................................. ATT G-21
8. 在公布的 MLS 覆盖区以外工作 ............................................................................................................ ATT G-26
9. 以信号比和传播损耗来表征的间隔规范 .............................................................................................. ATT G-27
10. MLS 在特定地点安装的资料 ................................................................................................................. ATT G-28
11. MLS 地面设备服务的连渎性和完整性 ................................................................................................. ATT G-28
12. MLS 进近方位角、仰角和 DME 地面设备的分类 .............................................................................. ATT G-32
13.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 .................................................................................................................................. ATT G-33
14. 表 G 一 15 关于 MLS/RNAV 运行服务等级目标的应用 ..................................................................... ATT G-39
15. 简化 MLS 配置的应用 ............................................................................................................................ ATT G-40
附篇 G 相关表格................................................................................................................................................. ATT G-41
附篇 G 相关图例................................................................................................................................................. ATT G-56

___________________

(iii)
前 言

历史背景

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1944 年于芝加哥)第 37 条之规定,理事会于 1949 年 5 月 30 日第一次通过了
航空电信标准和建议措施,并定为公约的附件 10。这些标准和建议措施于 1950 年 3 月 1 日起生效。本标准和
建议措施是根据 1949 年 1 月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的建议制定的。

从第一版到第七版,附件 10 都是以单卷的方式出版的,包含四个部分及相关附篇:第Ⅰ部分——设备与系
统、第Ⅱ部分——无线电频率、第Ⅲ部分——程序、第Ⅳ部分——代码和缩写。

到第 42 次修订,删去了附件的第Ⅳ部分,该部分中的代码和缩写已转移到一个新文件—Doc 8400 号文件。

1965 年 5 月 31 日通过第 44 次修订,附件 10 的第七版改为两卷本:第Ⅰ卷(第一版)包含第Ⅰ部分——


设备和系统、第Ⅱ部分——无线电频率,第Ⅱ卷(第一版)包含通信程序。

1995 年 3 月 20 日通过第 70 次修订,附件 10 调整成五卷本:第Ⅰ卷——《无线电导航设备》


,第Ⅱ卷——《通
信程序》,第Ⅲ卷——《通信系统》,第Ⅳ卷——《监视和防撞系统》,第Ⅴ卷——《航空无线电频谱的利用》。
通过第 70 次修订,第Ⅲ卷和第Ⅳ卷于 1995 年出版,第Ⅴ卷随第 71 次修订于 1996 年出版。

表 A 所列是附件 10 和历次修订的出处,以及所涉及的主要议题的摘要和理事会所通过本附件和各次修订
的生效日期与适用日期。

缔约国采取的行动

差异处公告 提请各缔约国注意公约第三十八条所规定的义务,根据此条款,各缔约国需将其本国规章和
措施与本附件中的国际标准及其任何修订之间的任何差异处告知本组织。如果差异处对空中航行安全很重要,
请各缔约国扩大公告范围。此外,还请各缔约国将随后可能出现的任何差异或撤消前已公告的任何差异,随时
通知本组织。本附件每次修订一经通过,将立即向各缔约国发送一份关于公告差异的特定要求。

除公约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各国义务外,还请各国注意附件 15 的规定,即关于通过航行情报服务公布其本
国规章和措施与有关的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和建议措施之间的差异的规定。

资料公布。建立、撤消和或更改附件10中建议措施和程序所规定的影响航空器运行的设备、服务和程序,
应该按照附件15的规定公告和实施。

附件条文在本国规章中的使用。理事会于1948年4月13日通过了一项决议,提请各缔约国注意到在其国家
规章中尽量使用国际民航组织规范性标准中所用的精确语言,同时指明与这些标准的差异,包括对国际空中航
行安全或正常至关重要的任何补充性国家规章所具有的可取性。本附件的规定已尽可能写得便于将其编入国家

(iv)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立法,而无需在文字上作重大修改。

附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

附件由以下各部分组成,但不一定每个附件都具有所有这些部分。各部分的内容说明如下:

1.组成附件正文的材料:

a) 标准和建议措施 根据公约规定由理事会通过。其定义如下:

标准 凡有关物理特征、结构、材料、性能、人员或程序的规范,其统一的应用被认为对国际空中
航行安全或正常秩序是必需的,各缔约国应按照公约予以遵守;如无法遵照执行,应根据公约第
三十八条必须通知理事会。

建议措施 凡有关物理特性、结构、材料、性能、人员或程序的规范,其统一的应用被认为是对国
际空中航行安全、正常或效率是有利的,各缔约国应力求按照公约予以遵守。

b) 附录 为了方便起见而单独组成的材料,但属于理事会通过的标准和建议措施的一部分。

c) 定义 对标准和建议措施中所用术语的界定,这些术语由于在字典中找不到可接受的词义,所以不
能自明其义。定义本身并无独立的地位,但对使用该术语的每项标准和建议措施中都是一个重要
部分,因为术语含义的改变会影响规范的内容。

d) 表和图 在文中提及到并用于补充或说明标准或建议措施,是有关标准或建议措施的一部分,并具
有同等地位。

2.经理事会批准与标准和建议措施一起出版的材料:

a) 前言 包含依据理事会的行为所编写的历史性和解释性材料,其中包括根据公约和决议所产生的各
国在应用本标准和建议措施方面所需承担的义务而作出的解释。

b) 引言 包含列在各部分、章或节的开头的解释性材料,用以帮助理解正文的应用。

c) 注 在正文的适当地方所加的注释,用以说明有关标准或建议措施的事实资料或参考资料,但不构
成标准或建议措施的一部分。

d) 附篇 包含对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补充材料或作为其应用的指南而列入的材料。

对于专利不承担责任的声明

提请注意本附件标准和建议措施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国际民航组织不对未查明
任何或所有此类权利负责或承担责任。国际民航组织不对任何所主张的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的存在、有效性、

(v)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范围或适用性表示任何立场,也不为此或就此承担责任。

语言文字的选择

本附件以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四种文字通过。本版本以英文版作为参照进行翻译。

编辑上的安排

为了一目了然地表明各条的地位,采用了以下做法:“标准”用宋体字 10 字号;“建议措施”用楷体字
10 字号并冠以“建议”黑体加粗 10 字号字样,以表明其地位;“注”用楷体字 10 字号并冠以“注”字样,以
表明其地位。

在编写规范时,采取了以下做法:标准使用关键词“须”
(Shall);而建议措施则使用关键词“应该”
(Should)。

本文件中使用的计量单位与《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5中规定的国际单位制一致。在附件5中允许使用的
非国际单位制的替代单位置于基本单位之后的括号内。当引用两种单位制时,切不可认为这一对数值是相等的
和可以互换的,但可以推定,不论单独使用哪种计量单位均可达到同等的安全水平。

凡提及本文件中用编号标示的部分时,均包括该部分的所有分节。

表 A 附件 10 第Ⅰ卷的各次修订

通过日期
修订 根据 内容 生效日期
执行日期
(第一版)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全球无线电导航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各项标 1949.5.30
准和建议措施及运作方式、程序和代码的引 1950.3.1
言。 1950.4.1
1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3-30MHz 频段的无线电电传打字机终端设 1951.3.28
备条款的修订。 1951.10.1
1952.1.1
2*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增加有关无线电电传打字机系统的指导材 1951.3.28
料。 1951.10.1
1952.1.1
3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关于无线电频率使用标准和建议措施。 1951.3.28
1951.10.1
1952.1.1
4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关于通信程序的标准和建议措施。 1951.3.28
1951.10.1
1952.4.1

(vi)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5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关于代码和缩写的标准和建议措施。 1951.3.28


1951.10.1
1952.4.1
6 第三届通信专业会议 Q 码。 1952.4.1
1952.7.4
1952.9.1
7 空中航行委员会 附件 10 中关于高度、海拔高度和标高定义。 1952.6.17
1952.12.1
1953.4.1
8 第四届通信专业会议 有关 VHF 无线电报听觉接收、DME、SRE、 1952.6.17
NDB、75MHz 航路指点信标、ILS 系统相关 1952.12.1
定义的修订。 1953.4.1
9 第四届通信专业会议 有关利用单工移频的条款。 1952.6.17
1952.12.1
1953.4.1
10 第四届通信专业会议 关于 AFS、AMS 和广播的定义与程序。 1952.6.17
1952.12.1
1953.4.1
11 秘书处提议案 第 7 次修订内容编辑修改,以及对第Ⅳ部分 1952.6.17
编辑上的改进。 1952.12.1
1953.4.1
12 第四届通信专业会议 废除理事会于 1952 年 6 月 17 日第 10 次修 1952.11.28
订通过的 5.1.6.7 条文。 1953.3.1
1953.4.1
13 第四届通信专业会议中爱 航空电台和无线电联络范围外的航空器间 1953.5.5
尔兰的提议 转报程序之管理。 1953.8.15
1953.10.1
14 第一次航行会议 ILS 指点信标、VHF 等信号着陆设备和附属 1953.12.11
监控器选址规范。 1954.5.1
1954.6.1
15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ILS 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配对频率的修订。 1954.11.2
1955.3.1
1955.4.1
16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减少最低波道间隔来增 1954.11.2
加可分配 VHF 频带频率的条款。 1955.3.1
1955.4.1
17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增加中远程无线电助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 1954.12.10
的标准与建设措施,并更新 ILS 规范。 1955.4.1
1955.10.1

(vii)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8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增加中远程无线电助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 1954.12.10


的标准与建设措施,并更新 ILS 规范。 1955.4.1
1955.10.1
19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促进不能在由发起人和航空器遇险规范要 1954.12.10
求的规定时间里发送降低等级或取消的电 1955.4.1
报的程序。 1955.10.1
20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代码和缩写的修订。 1954.12.10
1955.4.1
1955.10.1
21 第三次北大西洋地区航行 发自航空器的无线电报信息与无线电话信 1955.5.27
会议 息的校准。 1955.9.1
1955.10.1
22 第五届通信专业会议 ILS 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频率配对。 1955.11.18
1956.4.1
1956.12.1
23 空中航行委员会 有关无线电话用词的修订。 1955.11.18
1956.3.1
1956.12.1
24 第四届气象专业会议 Q 码 QBB 信号的修订。 1955.11.18
1956.4.1
1956.12.1
25* 附件 3 Q 码 QUK 信号的修订(相应于附件 3 的修 1955.11.18
订)。 —
1956.1.1
26 附件 15 航行通告和参考航行通告的新的定义(相应 1956.2.22
于附件 15 的修订)。 1956.7.1
1956.12.1
27 第二次航行会议 ILS 内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台选址和 ILS 1956.5.11
基准点位置的指导材料。 1956.9.15
1956.12.1
28 世界气象组织(WMO)会 修订 Q 码内关于云的报告方式和空中报告 1956.5.15
议程序和附件 3 (AIREP)的程序。 1956.9.15
1956.12.1
29 澳洲的提议 纸条转报标准。 1957.6.4
1957.10.1
1957.12.1
30* 附件 3 修订 Q 码 QUK 和 QUL(相应于附件 3 的修 1957.11.25
订)。 ——
1957.12.1

(viii)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 法国的提议 修订 Q 码 QNH 和 QNY。 1958.3.21


1958.8.1
1958.12.1

32 第六届通信专业会议 会议的建议。 1958.6.6


1958.10.1
1958.12.1

33 国际民航组织的电传打字 航空固定通讯网内各通信中心间工作程序, 1958.12.15


专家小组 确保用人工凿孔只带通信之半自动和全自 1959.5.1
动系统间的兼容性。 1959.10.1

34 空中规范/空中交通业务部 增加无线电搜救设备的可用无线电频率数 1959.12.8


门 量。 1960.5.1
1960.8.1

35 特殊的通信/运行/空中规 VOR 系统规范、新 DME 规范和延长 VOR 1960.4.8


范/空中交通业务部门 和 DME 保护期至 1975 年 1 月 1 日。 1960.8.1
1961.1.1

36 空中航行委员会 以“国际航空无线电话用语”代替“航空国 1960.4.8


际语言”。 1960.8.1
1961.1.1

37 第五届气象、航行资料业 电报发送程序;修订 Q 码。 1960.12.2


务和航图专业会议 1961.4.1
1961.7.1

38 无线电行政常会 校对附件 10 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相关规 1961.1.20


(OARC-1959) 范。 1961.6.1
1961.7.1

39 国际民航组织的电传打字 简化路由变更的通信程序、明确国际民航组 1961.6.26


专家小组 织规范中有关电台间相互通信程序内提到 1961.12.1
的两字代码电报地址。 1962.1.1

40 第七届通信专业会议 综合更新和修订设备和系统、无线电频率和 1963.4.5


程序。 1963.8.1
1963.11.1

41 气象-飞航业务程序 修订 Q 码之 QFE、OFF 和 QNH,以便能以 1963.6.4


毫巴或十分之一毫巴为单位发送高度表修 1963.10.1
正值。 1964.1.1

(ix)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42 第四届欧洲气象电信网 航空固定电信网的非打印或讯息交换;ILS 1964.3.25


(MOTNE)发展和实施小 航道结构及其飞行校验的新指导材料;ILS 1964.8.1
组会议;第七届通信专业 航道结构和重要通信名称的特殊意义及其 1965.1.1
会议;西德,英国、美国 定义;删除本附件第Ⅳ部分并制定新文件来
的提议 撰编新码和简语;离场电报和二次雷达
(SSR)检测设备的指导材料。

43 第七届通信专业会议 修订有关Ⅰ类和Ⅱ类 ILS 设备的性能。 1964.6.23


1964.11.1
1965.2.1
44 第七届通信专业会议;第 将附件 10 分成两卷,卷Ⅰ(第一版)包括 1965.5.31
五届国际民航组织电传打 第 3 章—设备和系统和第二部分—无线电频 1965.10.1
字专家小组会议;空中规 率;卷Ⅱ(第一版)包括通信程序。更改关 1966.3.10
范/空中交通业务和运行部 于通信故障和切换无线电频率时守听步骤
门;空中航行服务程序— 的条款;电传打字程序相关条款;删除航空
无线电话程序 移动业务中关于无线电话程序(遇险程序的
一些基本条款除外)。

45 第四次航行会议;第六次 VHF 搜救设备技术特性的说明和采用“ILS 1966.12.12


电传打字专家小组会议 基准数据点”替代“ILS 基准点”;一些关 1967.4.12
于航空固定电信网自动化进程的技术条款。 1967.8.24

46 第五次航空交通管制自动 关于在专用或公用波道上,航空交通管制电 1967.6.7


化专业小组会议 报发送的技术规范与定义。 1967.10.5
1968.2.8

47 通信和运行专业会议 几乎更新和扩展了每一项主要规范。特别重 1967.12.11


要的是仪表着陆系统(ILS)和二次雷达 1968.4.11
(SSR)规范的修改;引入了罗兰-A 系统特 1968.8.22
性;扩展了 VHF 通信频率和规范及第一次
关于机载自动方位搜寻器(ADF)、甚高频
和高频单边带通信系统指导材料的发布。

48 通信和运行专业会议;第 规定 VOR/DME 覆盖新的方法;规定有关无 1969.1.23


五次航行会议 线电导航设备工作状况信息的可用性、有关 1969.5.23
无线电导航和通信系统备用电源的条款以 1969.9.18
及机场附近无线电设备主备用电源转换时
间。

49 第一次自动化数据交换系 采用中传输速率交换七单位电码的简介,与 1970.6.1


统小组会议;第六次航行 中传输速率的传送和调制方式;有关地面二 1970.10.1
会议 次雷达设备立即辨认 7600 和 7700 码的条 1971.2.4
款,和有关 A 模式中使用 2000 码的条款。

(x)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50 第二次自动化数据交换系 电气和无线电技术事项中采用名词“Hz”取 1972.3.24


统小组会议;第六次航行 代“c/s”来作为频率单位;数据速率定义, 1972.7.24
会议;航行委员会对地区 扩展速率至 9600bit/s 和关于七单位编码字 1972.12.7
航行会议的建议用于全球 符组的一些解释性条款;有关 VOR 机载设
范围的可能性研究;第四 备飞行前检查的条款;“ILS D 点”和“ILS
次全天候飞行小组会议 E 点”的定义以及一些关于 ILS 和航路用
VHF 信标规范的条款。

51 第三次自动化数据交换系 有关地对地国际数据交换的技术规定;关于 1972.12.11


统小组会议;第三次障碍 下滑天线偏置设置与附件 14 中有关跑道附 1973.4.11
净空小组会议 近障碍物限制规定的指导材料。 1978.8.16

52 第七次航行会议 关于航空器紧急示位信标
(ELBA 的新标准; 1973.5.31
增加航向标和下滑信标配对频率的条款和 1973.10.1
关于国际航空移动业务的 VHF 频段采用 1974.5.23
25KHz 频道间隔的说明;介绍了 ILS、SSR
和 VOR 规范的改进,
延长 ILS/DME 和 VOR
保护期由 1975 年延至 1985 年)。

53 A17-10 和 A18-10 大会决 关于航空器遇到非法干扰时,需要采取措施 1973.12.7


议 的条款。 1973.4.7
1974.5.23

54* 第四次自动化数据交换系 第Ⅰ卷第Ⅰ部分新的附篇 G,包括以中速率 1974.6.17


统小组会议 和较高速率传输线路的地对地数据交换的 —
指导材料,以及在第Ⅰ卷第Ⅰ部分、第 4 章 —
4.12 条中加入相互对照的参考。

55 第五次全天候飞行小组会 ILS 中航向和下滑的技术规范和指导材料; 1975.2.4


议;第二次审议间隔一般 有关以 VOR 定义的空中航路强制转换点的 1975.6.4
概念小组会议;地区规划 指导材料;ILS 设施条款与其他无线电导航 1975.10.9
航空工作小组;第七次航 设施的一致性;ILS 设施所需距离间隔和航
行会议 空 器 受 拦 截 时 , 使 用 VHF 求 救 波 道
(121.5MHz)的规定。

56 系统回应 在遇到非法干扰时,SSR 指定使用 7500 码 1975.12.12


联络。 1976.4.12
1976.8.12

57 亚洲太平洋地区航行会议 VHF 121.5MHz 求救波道守则及其条款。 1976.6.16


1976.10.6
1977.10.6

(xi)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58 航行委员会对于轮距间隙 国际第二号字母表和七单位编码字符组之 1977.6.23 和 27


的一项研究;第六次自动 间电码转换表的简介;修正自动化数据交换 1977.10.27
化数据交换系统小组会 中,用于误差检出的框架检测序列算法;修 1978.2.23
议;法国的提议;民航驾 订关于 ILS 基准数据点的材料。采用关于低、
驶员协会国际联合会的提 中频段残波辐射干扰可能性的新方法的说
议 明,修订第Ⅰ部分附篇 C 和 G 的指导材料。

59* 第九次航行会议;航行委 将 SSR 的 B 模式转为不指配状态;附件 14 1977.12.14


员会对第三次障碍净空小 中,有关航行区导航设施易折性规范条款的 1978.4.14
组会议第 3/5 号建议易碎 相互对照;附件 11 有关测定 VOR 精确度和 1978.8.10
性要求的研究;通信专业 转换点条款的相互对照;第Ⅱ部分附篇 C,
会议(1976) 关于处理远程操作控制通信的指导原则的
说明。

60 第六次全天候小组会议 将 ILS 下滑角由 2.5 度更改为 3 度。 1978.12.4


1979.4.4
1979.11.29

61 第七次自动数据交换小组 引入 ITL 使用的新加入序列号码,并且澄清 1979.12.10


会议;全天候飞行专业会 “无线电规范”一词的含义;修订航空固定 1980.4.10
议(1978 年);通信专业 电信网 AFTN 的定义,更改 ILS 的保护期至 1980.11.27
会议(1978 年) 1995 年;增加了微波着陆系统(MLS)的
资料;根据 ITU1978 年世界行政大会的最后
法案,修订有关无线电频率的规定;修订了
有关 HF SSB 航空移动业务的规定;解释允
许使用七单元编码特性的字符;由单数字改
为双数字编码以及与 BYTE 无关的数据链
控制程序,修订了操作控制通信的定义。

62 第八次自动数据交换系统 修订了 VOR 和 DME 的保护期;修订并增 1981.12.14


小组会议;第八次全天候 补了有关 ILS 机载设备规范和 VOR/ILS 设 1982.4.14
飞行小组会议;航行委员 备的距离间隔规范的材料;增加对通信情况 1982.11.25
会对拦截民用航空器的研 进行连续检查和控制电路的规约;改用七单
究;
秘书处对 VOR 和 DME 元编码,并与第五号国际字母编码方案相
保护期的建议 等;在 CIDIN 数据链中采用特殊校验;增加
了有关字符数据链控制程序的规定;修订了
航空器受拦截时的 VHF 通信规定。

(xii)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63 根据民航驾驶员协会国际 增加并修订 30MHz 以上频段,提供空/空 1982.12.13


联合会的请求,航行会议 VHF 通信特殊功用的方针;增加了采用新的 1983.4.13
对空/空 VHF 频率分配提 选择呼叫的方针;增加和修订关于记录雷达 1983.11.24
出的建议;秘书处根据选 数据和保存雷达性能方针;对第一章至第六
择呼叫编码不够使用的情 章以及附件附件 A 中关于 ILS、NDB、
DME、
况而提出的建议;事故防 电传打字、VHF 和 HF 通信、搜救通信设备
止 和 调 查 专 业 会 议 和求救定位信标等方针做了广泛的修订和
(1979);通信专业会议 增补。
(1981)

64 — 没有变化。 —

65 航行会议依荷兰对 25KHz 修订了有关波道间隔为 25KHz 的航空用移 1984.12.6


波道间隔的航空移动 VHF 动 VHF 通信设备保护期的方针;修订并增 1985.4.6
通信设备保护期请求而提 加了有关航空频段内外来有害干扰源课题; 1985.11.21
出的建议;秘书处对有害 航空语音电路转换及使用情况;修订二次雷
航空频段之外来干扰以及 达的 SPI 脉冲发射的方针;修订了第 3、4
航空语音电路转换及使用 章和附件 C、G、H 中有关 ILS、DME 和
情况而提出的建议;航行 CIDIN 的规定。
会议根据英国请求而对次
级搜索雷达 C 模式的 SPI
序列提出的建议;第九次
全天候飞行小组会议;第
十次自动数据交换系统小
组会议。

66 空中航行委员会 SSR 代码 2000;使用和提供 121.5MHz。 1986.3.14


1986.7.27
1986.11.20
67 通信的运行专业会议 目前二次监视雷达(SSR)技术要求的提升; 1987.3.16
(1985);第十和第十一 介绍 SSR 的 S 模式和关于国家间飞行 SSR 1987.7.27
次全天候飞行小组会议; 系统之 S 模式地址的分配与技术要求;与 1987.10.22
第二次 SSR 改善和防装系 MLS、DME 和 ILS 有关的细节变化和附加
统小组会议;与 MLS 基本 资料;介绍 ILS 和 MLS 保护期和国际民航
数据字奇偶方程有关的全 组织对 ILS/MLS 的过渡计划。
天候飞行小组和秘书处提
出的建议

68 第十一次全天候飞行小组 测距仪(DME)技术要求的提升;删除微波 1990.3.29


会议;航行委员会 着陆系统(MLS)莫尔斯码的要求;关于安 1990.7.30
装 121.5MHz 地面设备的新条款。 1990.11.15

(xiii)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69 通信和运行专业会议 AFTN 通讯程序的更改以及全球气象预报系 1993.3.22


(1982);通信和运行专 统(WAFS)电报通信的增修;VHF 陆空资 1993.7.26
业会议(1990);第四次 料通信的增修与 VHF 载波偏移系统的增修 1993.11.11
二次监视雷达改善和防撞 事项;SSR 模式 S 与 24 单元飞机定址的更
系统小组会议;第五次运 新;ILS 利用率效能的修改;DME/N 全系统
作小组会议;第 30 次欧洲 精确度的修改,紧急定位发射机 ELTs 的修
空中航行规划小组会议; 改与增加。
航行委员会

70 航空导航委员会;第三次 将附件 10 重组分为 5 册;删除老式的手动 1995.3.20


航空固定业务服务的资料 莫尔斯码通讯程序与电报系统规范与参考; 1995.7.24
交换小组会议;第 34 次欧 并入国际民航组织资料交换网络(CIDIN) 1995.11.9
洲空中航行规划小组会议 相关材料。

71 航空导航委员会;通信与 SARPs 完结与微波着陆系统(MLS)的指导 1996.3.12


运行专业会议(1995); 材料,ILS/MLS 过渡时,着陆阶段非视觉辅 1996.7.15
第 12、13、14 届全天候飞 助应用方式的新策略;第Ⅲ、Ⅳ、Ⅴ卷的重 1996.11.7
行小组会议;秘书处提议 新定位;删除多区无线电信标与罗兰-A 系
删除的废止事项 统内过时的规范和设施、研究、开发和评估
的指导材料。

72 — 没有变化。 —

73 空中航行委员会 引入了人为因素相关材料。 1998.3.19


1998.7.20
1998.11.5
74 第六次全天候飞行小组会 引入了: 1999.3.18
议;空中航行委员会 a)进近、着陆和离场操作的所需导航新能 1999.7.19
(RNP); 1999.11.4
b)更新仪表着陆系统(ILS)和微波着陆系
统(MLS)的相关规范;
c)配套指导材料。

75 — 没有变化。 —

76 第三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关于使用在 2001.3.12


小组(GNSSP)会议;由 ⅢA 操作下的 ILS 航向信标和 MLS 方位设 2001.7.16
英 国 提出 的 关 于 ILS 和 备连续性服务的要求;根据国际电信联盟 2001.11.1
MLS 连续性服务的要求 (ITU)无线电法规的更新。

(xiv)
前言 附件 10—航空电信

7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小组 整合 GLONASS 在星基增强系统(SBAS) 2002.2.27


(GNSSP) 和陆基增强系统(GBAS)中相关的技术规 2002.7.15
范部分 GNSS 的需求;使用 GBAS 定位服务 2002.11.28
支持的终端区域导航(RNAV)操作的规定;
使用新的 28 型报文格式来提高 SBAS 的性
能的规定;整合附加的指导材料和澄清/编辑
修正至 SARPs 和指导材料。

78 — 没有变化 —

79 第四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关于垂直引导进近(APV)的 GNSS SAPRs 2004.2.23


小组会议 及其相关指导材料的变化;全球定位系统 2004.7.12
(GPS)选择可用性(SA)中止的信号功率 2004.11.25
值说明;现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M)的规范;陆基增强系统(GBAS)和其
他一些增强系统的频率分配标准。

80 第十一届空中航行会议 更新到非视觉辅助设备进近和着陆的介绍 2005.2.25


和应用的战略。 2005.7.11
2005.11.24

81 导航系统小组(NSP) a)引入了陆基区域增强系统(GBAS)的标 2006.2.24

准和建议措施(SARPs); 2006.7.17

b)修订了 SARPs 中的仪表着陆系统(ILS)、 2006.11.23

测距仪(DME)和微波着陆系统(MLS)内

容。

82 航空电信小组 通用访问收发机(UAT)操作频率的说明。 2007.2.26


2007.7.16
2007.11.22

83 秘书处协助的所需导航性 a)定义和标准的修订,使所需导航性能 2008.3.10

能和特别业务需求研究小 (RNP)和区域导航(RNAV)术语与基于 2008.7.20

组;导航系统小组(NSP) 性能的导航(PBN)概念一致; 2008.11.20

b)解决某些导航系统实现的问题和反映现

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设备的演

变的修订。

(xv)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84 导航系统小组(NSP) a)更新和整理无线电导航总则的材料; 2009.3.6


b)修订仪表着陆系统(ILS)过时的或模棱 2009.7.20
两可的规定; 2009.11.19
c)修订甚高频(VHF)全向信标(VOR)
过时的或模棱两可的规定;
d)删除复制在无线电导航设备测试手册
(8071 文件)中关于无方向信标(NDB)
的测试材料;
e)反映了 6/14 和 6/15 第十一届空中航行会
议中建议的测距仪(DME)相关议题的结果;
f)更新鉴于实际航空电子设备性能情况下
的精确度,并澄清和简化现有的材料;
g)解决微波着陆系统(MLS)Ⅲ类认证过
程中潜在的安全问题。

85 导航系统小组(NSP) a)在机场,由于建筑物或地形反射导致反 2010.2.26


射信号对所需信号的干扰,这种情况下,仪 2010.7.12
表着陆系统(ILS)航向信标信号质量的改 2010.11.18
进;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CATⅠ进近
操作的扩展;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的演变。

86 导航系统小组(NSP) 改动反映出初步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1.4.4


(GNSS)陆基增强系统(GBAS)所获得的 2011.7.18
经验。 2011.11.17

87 导航系统小组(NSP) a)星基增强系统(SBAS)所需接收信号的 2012.3.7


强度的变化; 2012.7.16
b)两个新的 SBAS 服务提供商的识别码的 2012.11.15
介绍;
c)在最终进近阶段(FAS)数据模块中的跑
道编号编码的变化;
d)GNSS 天线所需增益的变化。

*不影响任何标准和建议措施。

(xvi)
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

第一章定义

注1:所有涉及“无线电规范”的内容均符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无线电规范的要求。“无线电规
范”通常是在每两到三年召开的世界电信会议上,根据最终议案中的决定进行修订。更多关于航空无线电频率
使用的ITU信息收录在《民用航空无线电频谱要求手册》(Doc 9718)内,其中包括经ICAO政策批准的陈述。

注 2:附件 10,第Ⅰ卷包括某些具体航空导航设备的标准和建议措施,缔约国可以按照有关标准或建议措
施所说明的条件来决定设置某些特定装置的必要性,理事会则通常根据地区空中航行会议的建议,定期对特定
装备的必要性进行审议并提出国际民航组织对有关缔约国的意见和建议(参阅 Doc8144 号文件关于对地区航行
会议的指导原则以及召开会议的规则和程序的规定)。

本卷使用的术语,具有下列含义:

海拔高度(Altitude)
:从平均海平面(MSL)到一个平面、一个点或看作是一个点的物体的垂直距离。

区域导航(RNAV):一种允许航空器在陆基或星基导航系统覆盖范围内或在机载设备自主导航能力范围内
或以上几种导航方式相结合下能够按任何所需航迹飞行的导航方式。

注:区域导航包括基于性能的导航以及其他不符合基于性能的导航的定义的其他操作。

有效接收带宽(Effective acceptance bandwidth):在考虑所有接收机容限范围后,相对于指配频率能


保证接收的频率范围。

有效邻道抑制(Effective adjacent channel rejection):在考虑所有相关接收机容限范围后,相邻波


道频率上所产生的抑制。

标高(Elevation)
:从平均海平面量至地球表面上或固定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点或一个平面的垂直距离。

重要的无线电导航服务(Essential radio navigation service):此无线电导航服务的中断将对相关空


域或机场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扇形指点信标(Fan marker beacon)


:无线电信标的一种,发射一个垂直的扇形场型。

高度(Height):从某一特定数据参考点至一个平面、一个点或者一个被认为是一点的物体的垂直距离。

人为因素原则(Human Factors principles):这个原则适用于设计、认证、培训、运行和维护,通过对


人为能力的合理评估,找到人为和其他系统组件的安全接口。

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平均功率(无线电发射机)
(Mean power of a radio transmitter):无线电发射机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供给天
线馈线的平均功率,所谓足够长的时间是与正常情况下调制中出现的最低频率相较而言。

注:通常选用平均功率达到最大值的 1/10 秒钟的时间段。

导航规范(Navigation specification):一组用来在规定空域内支持基于性能导航的运行所需的飞行器
和机组的要求。有以下两种导航规范:

所需导航性能(RNP)详述:基于区域导航的一个导航规范,其包括性能监控和告警的要求,通过 RNP 加
前缀来定义,例如:RNP4、RNP APCH。

区域导航(RNAV)详述:基于区域导航的一个导航规范,但不包括性能监控和告警的要求,通过 RNAV 加
前缀来定义,例如:RNAV5、RNAV1。

注 1:基于性能导航的手册(Doc 9613),第Ⅱ巻,包含导航规范的详细指导。

注 2:术语 RNP,之前定义为“在规定空域内对所需导航性能运行所需的陈述”
,由于已经用 PBN 这个概
念将其替代,因此在本附件中已经删除。在本附件中术语 RNP 仅仅用于需要性能监控和告警的导航的规范上下
文中。例如,RNP4 是关于航空器和运行要求,包括了一个机载性能监控和告警的 4NM 横向性能,这些在 Doc
9613 中有详细阐述。

基于性能导航(PBN):基于对航空器沿着ATS航路、在仪表进近程序或指定空域运行的性能要求的区域导
航。

注:在导航规范(RNAV规范和RNP规范)中表述的性能需求以为在特定空域概念中建议运行需要的准确
性(原译为“精度”
)、完好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功能性来表述。

气压-高度(Pressure-altitude)
:以标准大气压力为基准,以所测量的大气压力来表示海拔高度。

保护服务范围(Protected service volume):设备覆盖范围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依照SARPS设备能


够提供一个特殊服务,且提供频率保护。

无线电导航服务(Radio navigation service):向那些使用一个或多个无线电导航设备的航空器提供引


导信息和位置数据,并使其能够有效和安全运行的服务。

接地点(Touchdown)
:名义下滑道与跑道相交的一点。

注:上述定义的“接地点”只是一个数据参考点,不一定是航空器与跑道的实际接触点。

锥形指点标(Z marker beacon)


:无线电信标的一种,发射一个垂直的锥型场型。

1-2
第二章无线电导航设备总则

2.1 标准无线电导航设备

2.1.1 标准无线电导航设备应该包括:

a)仪表着陆系统(ILS)须符合第3章,3.1所包含的标准;

b)微波着陆系统(MLS)须符合第3章,3.11所包含的标准;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须符合第3章,3.7所包含的标准;

d)甚高频全向信标(VOR)须符合第3章吗,3.3所包含的标准;

e)无方向信标(NDB)须符合第3章,3.4所包含的标准;

f)测距仪(DME)须符合第3章,3.5所包含的标准;

g)航路甚高频指点信标须符合第3章,3.6所包含的标准。

注 1:由于目视参考对于最后进近和着陆阶段仍是必要的,因此,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即使安装了无线电导
航设备也无法排除使用目视辅助进行进近和着陆。

注 2:关于无线电导航设备用于支持精密进近和着陆的说明和应用,须符合附篇 B 中所示的要求。

注 3:精密进近和着陆的级别在附件 6,第Ⅰ部分,第 1 章中进行分类。

注 4:与 ILS 设备性能级别有关的运行目标的信息见附篇 C2.1 和 2.14。

注 5:与 MLS 设备性能有关的运行目标的信息见附篇 G11。

2.1.2 无线电导航设备与第 3 章的标准在任何方面的差异,须在航行资料汇编(AIP)中公布。

2.1.3 无论何处安装了一套无线电导航设备,即使不是 ILS 也不是 MLS,只要能被航空器机载 ILS 或 MLS


系统全部或部分使用的,其可使用部分的全部细节须公布在航行资料汇编(AIP)中。

注:此规定只是用来建立发布相关资料的要求,而不是授权此类安装。

2.1.4GNSS 具体规定

2.1.4.1 如果一个服务供应商要终止 GNSS 卫星服务中任何一项服务(第 3 章 3.7.2 条)


,须至少提前六年告
知。

2.1.4.2 建议 批准基于 GNSS 运行的国家,应确保相关运行的 GNSS 数据都被记录下来。

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1:这些记录的数据主要用于事故和事件的调查,也可以用于对批准的运行的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
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定期确认。

注 2:GNSS 参数记录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D,11。

2.1.4.3 建议 记录的运行参数应至少保存 14 天。当这些记录数据与事故或事件调查有关时,应将它们保


存更长的时间,直到这些数据不再需要时。

2.1.5 精密进近雷达

2.1.5.1 精密进近雷达(PAR),连同地空双向通信设备和用于与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有效协调用的设备一起
作为无线电导航设备来安装和运行,须符合第 3 章 3.2 中的标准。

注 1:当确定监视雷达单元(SRE)不是满足空中交通管制处理航空器运行要求的必需的,安装和运行的
PAR 系统中的精密进近单元可以不含有 SRE。

注 2:尽管在任何情况下 SRE 都不被认为是 PAR 的一个满意的替代的选择,但是 SRE 可以不与 PAR 合装


而单独安装和运行,用来为那些需要使用无线电导航设备的空中交通管制在处理航空器时提供帮助,或提供监
视雷达进近和离场。

2.1.6 建议 当使用无线电导航设备提供精密进近和着陆时,如若所需,应补充提供一个或一些引导信息源
与相关的飞行程序配套使用,这些将提供进入预定的基准路径有效的引导信息和有效融合(自动或手动)。

注:DME、GNSS、NDB、VOR 和航空器导航系统都用于这样的目的。

2.2 地面检测和飞行测试

2.2.1 包含在第 3 章规范中,并供航空器在国际航空使用的无线电导航设备,均须定期进行地面检测和飞行


测试。

注:国际民航标准设备的定期地面检测和飞行测试指导材料见附篇 C 和无线电导航设备测试手册(Doc
8071)。

2.3 无线电导航服务运行状态信息的条款

2.3.1 对有关机场进近、着陆和起飞所必需的无线电导航服务的运行状态,应及时地提供给机场塔台和提供
进近管制服务的单位。

2.4 无线电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供电电源

2.4.1 附件 10 中规定的各类无线电导航设备和地面通信系统都要合适的供电电源和措施,以确保相关服务
和使用相关服务的连续性。

注:供电电源转换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8。

2-2
第2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2.5 人为因素

2.5.1 建议 在无线电导航设备的设计和认证时应关注人为因素原则。

注:人为因素原则的指导材料见《人为因素训练手册》
(Doc 9683)和 249 号通告(第 11 期人为因素摘要
—《在 CNS/ATM 系统中的人为因素》
)。

2-3
第三章无线电导航设备规范

注:为将对航空器的危害降到最低,有关设备选址、场地建设和在作业地区的安装规范详见附件 14 第 8
章。

3.1 仪表着陆系统规范

3.1.1 定义

角位移灵敏度(Angular displacement sensitivity):测得的调制度差(DDM)与偏移航道中心线的


角位移的比率。

背航道扇区(Back course sector)


:背航道扇区位于跑道上航向信标的反方向扇区。

航道线(Course line)
:在任一水平面内最靠近跑道中心线的调制度差(DDM)为零的各点的轨迹。

航道扇区(Course sector)
:在包含航道中心线的任一水平面内最靠近航道中心线的 DDM 为 0.155 各点
轨迹所限定的扇区。

调制度差(DDM)
:较大信号的调制度百分比减去较小信号调制度百分比,再除以 100。

位移灵敏度(航向信标)(Displacement sensitivity(localizer)):测得的调制度差与偏离航道中心
线横向位移的比率。

I 类 ILS 性能(Facility Performance Category I-ILS)


:该类 ILS 能够提供设备覆盖边缘至航向与下
滑道相交一点所需信号,这一点位于包括跑道入口的等于或低于 60m(200ft)的水平面。

注:这个定义并不是排除在低于 60m 时使用一类性能设备——当导航信号质量允许且具备出色的飞行


程序,可以配合目视参考实施Ⅰ类 ILS。

Ⅱ类 ILS 性能(Facility Performance Category Ⅱ-ILS)


:该类 ILS 至少能够提供从设备覆盖边缘至航
向与下滑道相交的一点所需信号,这点位于包括跑道入口水平面上方高度为等于或低于 15m(50ft)。

Ⅲ类 ILS 性能(Facility Performance Category Ⅲ-ILS)


:该类 ILS 性能可以在相关设备的辅助下,向
飞行器提供从设备覆盖边缘至跑道表面的信号。

前航道扇区(Front course sector)


:位于航向信标与跑道相同一侧的航道扇区。

半航道扇区(Half course sector):在包含航道线的水平面,由靠近航道中心线的 DDM 等于 0.0775


的各点轨迹所限定的扇区。

ILS 半下滑道扇区(Half ILS glide path sector)


:在包含下滑道的垂直平面内,由靠近下滑道中心线
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的 DDM 等于 0.0875 的各点轨迹所限定的扇区。

ILS 服务连续性(ILS continuity of service):有关于辐射信号不中断的性能。航向和下滑信标服务


的连续性,以不丢失辐射引导信号的概率来描述。

ILS 下滑道(ILS glide path)


:在包含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最靠近水平面的所有 DDM 为零的各
点轨迹。

ILS 下滑角(ILS glide path angle)


:表示 ILS 平均下滑道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ILS 下滑道扇区(ILS glide path sector)


:在包含 ILS 下滑道的垂直平面内,由最靠近下滑道的 DDM
等于 0.175 的各点轨迹所限定的扇区。

注:ILS 下滑道扇区位于包含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并被下滑道分成高扇区和低扇区两部分,分
别称为下滑道上扇区和下扇区。

ILS 完整性(ILS integrity):与设备所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是否可靠的品质有关。航向信标或者下滑


台的完整性等级表示为不辐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概率。

ILS“A”点(ILS point“A”):在进近方向沿着跑道中心延长线,距跑道入口 7.5km(4NM)处测得下


滑道上的一点。

ILS“B”点(ILS point “B”):在进近方向沿着跑道中心延长线,距离跑道入 1050m(3500ft)处测


得的 ILS 下滑道上的一点。

ILS“C”点(ILS point “C”)


:ILS 下滑道通过跑道入口水平面上方 30m(100ft)高度处的一点。

ILS“D”点(ILS point “D”)


:向航向信标方向距跑道入口 900m(300ft)处与跑道中心线上方 4m(12ft)
的一点。

ILS“E”点(ILS point “E”):向跑道终端方向距跑道入口 600m(2000ft)处与跑道中心线上方 4m


(12ft)的一点。

注:详见附篇 C,图 C-1

ILS 基准数据点(“T”点)(ILS reference datum(Point “T”)):位于跑道中心线和跑道入口相交


上方一点,并且 ILS 下滑道下延伸部分通过此点。

双频下滑系统(Two-frequency glide path system):通过在下滑道上辐射两个不同的载波频率所提供


的两个独立的辐射场型进行信号覆盖的一种 ILS 下滑系统。

双频航向系统(Two-frequency localizer system):在指定航向信道频率范围内,辐射两个不同的载


波频率所提供的两个独立的辐射场型来进行覆盖的一种 ILS 航向信标系统。

3-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2 基本要求

3.1.2.1ILS 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甚高频(VHF)航向信标,以及相关监控系统,遥控和指示设备;

b)特高频(UHF)下滑设备,以及相关的监控系统,遥控和指示设备;

c)甚高频(VHF)信标,以及相关的监控系统,遥控和指示设备,但不包括 3.1.7.6.6 条中所述情况。

注:将 DME 作为指点标的替代设备的相关指导材料在附篇 C,2.11 条中。

3.1.2.1.1 满足Ⅰ类,Ⅱ类,Ⅲ类性能的设备,需要在 ILS 遥控器上显示所有地面系统设备组件的运行状态,


具体如下:

a)对于Ⅱ类,Ⅲ类性能的 ILS,管制飞机进近的相关空中交通服务单位应作为远程控制点之一,并且根据
运行环境的要求,同步接收 ILS 的运行状态。

b)对Ⅰ类的 ILS,如果航空器从 ILS 获取关键的无线电导航服务,那么管制飞机进近的相关空中交通服务


单位应作为远程控制点之一,并且根据运行环境的要求,同步接收 ILS 的运行状态。

注 1:这里的标准可作为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的帮助手段,并且根据这些标准制定相应的响应时间标准(见
2.8.1)。完好的 ILS 监控功能可以保护航空器免受 ILS 故障的影响,针对 ILS 监控功能响应时间的标准见
3.1.3.11.3.1 条和 3.1.5.7.3.1 条。

注 2:空中交通系统可能有必要增加关于完整的Ⅲ类运行的附加条款。例如,在着陆或滑行时提供额外的
侧向和纵向引导;或者增加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1.2.2 无论采用哪种地面设备,ILS 的架设和调整必须做到在距跑道入口规定的距离上,航空器上需要有


同样的 ILS 指示以对应的代表距航道线的偏移或距 ILS 下滑道的位移,这与具体的地面安装无关。

3.1.2.3 符合 3.1.2.1 a)和 b)款规定,组成Ⅰ类 ILS 运行的航向信标及下滑系统,用于Ⅱ类运行的部分除


外,至少应符合下列 3.1.3 和 3.1.5 中的各项标准。

3.1.2.4 符合 3.1.2.1a)和 b)款规定,组成Ⅱ类 ILS 运行的航向及下滑系统,应符合Ⅰ类 ILS 中这些组成部


分的标准,并作为Ⅱ类 ILS 标准 3.1.3 和 3.1.5 条标准的补充或修订。

3.1.2.5 符合 3.1.2.1 a)和 b)款规定,组成Ⅲ类 ILS 运行的航向信标及下滑系统,除了应遵守适用于Ⅰ类


和Ⅱ类设备性能 ILS 中的这些组件标准外,还应根据 3.1.3 和 3.1.5 所指明的Ⅲ类设备性能 ILS 标准加以补充。

3.1.2.6 为保证安全性达到足够的水准,ILS 的设计和维护应符合有关运行等级要求,并保持高标准。

注:对于Ⅱ类和Ⅲ类 ILS 的规范,ILS 希望能在最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有最高程度的系统完整性,可靠性


和稳定性;在Ⅱ类和Ⅲ类中达到这一标准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2.8 条中。

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2.7 在一条跑道的正反两端均提供独立的两套 ILS 设备服务的地方,需要有连锁装置以保证只有对进近


方向提供服务的航向信标在发射,除非航向信标是Ⅰ类性能的 ILS,并且不会产生使用上的有害干扰。

3.1.2.7.1 建议 在Ⅰ类运行的情况下,用以目视进近及降落,为一条跑道的正反两端提供服务的单独两套
ILS 设备,须要配有连锁装置,保证只让正对进近方向的航向信标提供服务(假设不要求同时使用另一个航向
信标)

注:如果两个航向信标同时发射信号,则有可能在跑道入口区域对航向信标产生干扰,具体指导材料见附
篇 C,2.1.9 和 2.13。

3.1.2.7.2 在为同一跑道的正反两端提供服务的 ILS 设备或在同一机场的不同跑道的 ILS 设备同时使用同一


配对频率的地方,应该有联锁装置以保证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设备发射。当由一方 ILS 设备转到另一方 ILS
设备时,两个设备应同时抑制发射,抑制时间不得小于 20 秒。

注:关于在相同频段工作的航向信标的附加指导材料,见附篇 C,2.1.9 及第五册第四章中。

3.1.3 甚高频航向信标和相关监视设备

引言。本 3.1.3 条规范包括涵盖 360°方位及前端之指定方位上提供正确引导信号而言(见 3.1.3.7.4)


。在
限定的扇区内提供正确引导信号的 ILS 航向信标,通常在某些适当位置配合导航设备及其飞行程序,以确保扇
区外可能产生的任何错误引导信号,避免对飞行产生不利影响。

3.1.3.1 通则

3.1.3.1.1 航向信标天线系统应该发射一个由 90Hz 和 150Hz 信号所调制辐射的场型,该场型应该在航道上


某一边为一种信号占优,在相反一边为另一种信号占优。

3.1.3.1.2 当观测者在跑道进近端面向航向信标天线,其右手边为 150Hz 信号调制度较大,左手边为 90Hz


信号调制度较大。

3.1.3.1.3 所有航向信标场型的水平角度,都应从提供前向航道扇区信号的航向信标天线中心算起。

3.1.3.2 射频

3.1.3.2.1 航向信标设备必须工作在 108MHz 到 111.975MHz 的频段内。使用单一射频载波的,其频率容差


不超过±0.005%。使用双频载波,其频率容差不得超过±0.002%,并且载波所占的频宽应对称于分配的中心频
率。加上所有的容差,两载波的频率间隔应不小于 5kHz 且不大于 14kHz。

3.1.3.2.2 航向信标发射的电磁波必须是水平极化。当一架航空器位于航道线上并与水平面成 20°仰角时,


航道线上发射信号的垂直极化成分不得超过相当于 0.016DDM 的误差。

3.1.3.2.2.1 关于Ⅱ类设备性能的航向信标而言,当一架航空器位于航道线上并以与水平面成 20°仰角时,


航道线上发射信号的垂直极化成分不得超过相当于 0.008DDM 的误差。

3-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3.2.2.2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航向信标而言,当一架航空器位于航道线上并以与水平面成 20°仰角时,


航道线两边由 0.02DDM 所限定的扇区内发射的垂直极化成分不得超过相当于 0.005DDM 的误差。

3.1.3.2.2.3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航向信标而言,发射机的信号不应含有在 0.01Hz 到 10Hz 频段内引起峰峰


值大于 0.005DDM 的明显的航道波动。

3.1.3.3 覆盖

注:航向信标指导材料见附篇 C,2.1.10 和图 C-7A、C-7B、C-7C、C-8A 和 C-8B。

3.1.3.3.1 在航向信标和下滑台的覆盖范围内,航向信标应向典型航空器提供优质的工作信号。航向信标的
覆盖范围应从航向信标天线系统的中央到下列距离:

在前向航道线左右±10°范围内为 46.3km(25NM)

在前向航道线 10°和 35°之间为 31.5km(17NM)


如提供±35°外的覆盖,则为 18.5km(10NM)。

在那些受地形限制或有特殊作业要求的地方,若有其它导航设备在中间进近区域能提供满意的覆盖时,与±10°
扇区内的覆盖可以减少到 33.3km(18NM),其余部分的覆盖可减小到 18.5km(10NM)。在跑道入口标高以上
600m(2000ft),或在中间和最后进近区域内最高点的标高以上 300m(1000ft)(以较高的为准),此外,当需
要保护 ILS 性能或者运行要求允许的话,从前航道线的 15°以外较低覆盖门限应该从 15°时的高度到前航道
线 35°时入口高度 1350 米(4500ft)的位置线性提高,在上述规定的覆盖范围内,必须能接收到航向信标的信
号。在上述规定距离内,从航向信标天线向外延伸并与地平面向上成 7°夹角的平面内,必须能接收到信号。

注:当干扰障碍物穿透较低表面,意味着在视线范围内不需要引导信号。

3.1.3.3.2 除 3.1.3.3.2.1,3.1.3.3.2.2 和 3.1.2.3.2.3 中所规定的外,在 3.1.3.3.1 中规定的立体覆盖的所有部分,


场强不得低于 40μV/m(-144dBW/m2)。

注:此最低场强根据能够保持 ILS 航向信标正常工作的要求设定。

3.1.3.3.2.1 对于Ⅰ类设施性能的航向信标而言,
在 ILS 下滑道上和航向信标的航道扇区内,从 18.5km
(10NM)
到包含跑道入口水平面以上的 60m(200ft)高度,最低场强不应低于 90μV/m(-107dBW/m2)。

3.1.3.3.2.2 对于Ⅱ类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 下滑道上和航向信标的扇区内,最低场强在 18.5km(10NM)


处不得低于 100μV/m(-106dBW/m2),在跑道入口上方 15m(50ft)的高度上不得低于 200μV/m(-100dBW/m2)。

3.1.3.3.2.3 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 下滑道上和航向信标的扇区内,最低场强在 18.5km(10NM)


处不得低于 100μV/m(-106dBW/m2),在跑道入口 6m(20ft)的高度上增加到不低于 200μV/m(-100dBW/m2)。
从这一点向航向信标天线前进 300m(1000ft)、离跑道面 4m(12ft)的高度上,场强不得低于 100µV/m
(-106dBW/m2)。

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在 3.1.3.3.3.2.2 和 3.1.3.3.2.3 条中所给出的场强,是为改善完整性所需的信噪比。

3.1.3.3.3 建议 在 7°仰角以上,信号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小。

注 1:1.3.1.3.3.3,3.1.3.3.2.1,3.1.3.3.2.2 和 3.1.3.3.2.的要求是建立在航空器直接朝向航向信标的推断。

注 2:关于机载接收机的重要参数指导资料,见附篇 C 的 2.2.2 和 2.2.4 中。

3.1.3.3.4 当使用双射频载波的航向信标达到覆盖范围时,一个载波在前向航道扇区提供一个辐射场型,另
一个载波在该扇区以外提供一个辐射场型,在前向航道扇区指导 3.1.3.3.1 中所规定的覆盖限定的空间内,两载
波信号强度差不得少于 10dB。

注:关于使用双频载波达到覆盖范围的航向信标的指导材料,见 3.1.3.11.2 及附篇 C,2.7。

3.1.3.3.5 建议 对于Ⅲ类航向信标,前航道扇区的两载波空间信号强度差比率不得小于 16dB。

3.1.3.4 航道结构

3.1.3.4.1 对于Ⅰ类性能的航向信标,航道线的弯曲程度应不超过下列幅度:

区域幅度(DDM)(95%概率)

覆盖区边缘到 ILS“A”点 0.031

ILS“A”点到 ILS“B”点 在 ILS“A”点为 0.031 线性下降到 ILS“B”点的 0.015

ILS“B”点到 ILS“C”点 0.015

3.1.3.4.2 对于Ⅱ类和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航道线的弯曲程度应不超过以下幅度:

区域 幅度(DDM)
(95%概率)

覆盖区边缘到 ILS“A”点 0.031

ILS“A”点到 ILS“B”点 在 ILS“A”点为 0.031 线性下降到 ILS“B”点的 0.005

ILS“B”点到 ILS 参考点 0.005

对Ⅲ类 ILS 而言:

ILS 参考点到 ILS“D”点 0.005

ILS“D”点到 ILS“E”点 在 ILS“D”为 0.005 线性增加到 ILS“E”的 0.010

注 1:上述 3.1.3.4.1 和 3.1.3.4.2 中所设计的幅度,是当设备校准后,由于弯曲面在平均航道线上呈现


的 DDM。

3-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2:关于航向信标航道结构的指导资料,见附篇 C 的 2.1.4,2.1.6 和 2.1.7 中。

3.1.3.5 载波调制

3.1.3.5.1 由 90Hz 和 150Hz 信号调制的射频载波的额定调制度,在航道线上应各位 20%。

3.1.3.5.2 由 90Hz 和 150Hz 信号调制的射频载波的调制度门限,在航道线上应为 18%至 22%。

3.1.3.5.3 调制信号的频率应采用下列容限:

a)调制信号必须是 90Hz 和 150Hz,且在±2.5%以内;

b)对于Ⅱ类性能设备,调制信号必须是 90Hz 和 150Hz±1.5%以内;

c)对于Ⅲ类性能设备,调制信号必须是 90Hz 和 150Hz±1%以内;

d)90Hz 信号的总谐波成分应不超过 10%;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90Hz 信号的二次谐波应不超过 5%;

e)150Hz 信号的总谐波成分应不超过 10%。

3.1.3.5.3.1 建议 如有可能,对于Ⅰ类性能 ILS,其调制信号应为 90Hz 和 150Hz±1.5%以内。

3.1.3.5.3.2 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由于电源频率或其谐波,或其他不需要的成分所调制的射频载波调
制度应不超过 0.5%。电源谐波,或其他无用干扰成分可能与 90Hz 和 150Hz 导航信号或其谐波相互调制而产生
航道线波动,这些成分的射频载波调制度不应超过 0.05%。

3.1.3.5.3.3 两调制信号必须相位相关,以使在半航道扇区内,解调的 90Hz 和 150Hz 波形,在下述范围内其


合成波形的每半周期相对于 150Hz 成分的下列相位以内,以同一方向通过零点:

a)对于Ⅰ类和Ⅱ类性能的航向信标为 20°;

b)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为 10°。

注 1:以这种方式定义相位关系,并不是要求在半航道内去测量相位。

注 2:关于这种测量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图 C-6。

3.1.3.5.3.4 对于双频航向信标系统,3.1.3.5.3.3 的要求必须应用到每一个载波。此外,一个载波的 90Hz 调


制信号必须与另一个载波的 90Hz 调制信号锁相,以使解调的波形相对于 90Hz 的相位在同一方向,在下列范围
内通过零:

a)对于Ⅰ类和Ⅱ类性能的航向信标为 20°;

b)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为 10°。

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同样,两个载波的 150Hz 信号也必须锁相,以使解调的波形相对于 150Hz 的相位在同一方向,在下列范围


内通过零:

1)对于Ⅰ类和Ⅱ类的航向信标为 20°;

2)对于Ⅲ类的航向信标为 10°。

3.1.3.5.3.5 应允许使用其信号定相不同于上述 3.1.3.5.3.4 条中所述的同相位条件的双频航向系统。在这些可


选系统中,应将 90Hz 对 90Hz 的定相和 150Hz 对 150Hz 的定相调整到相当于 3.1.3.5.3.4 中规定的预定值。

注:这是为了保证机载接收机在远离航道线以外的区域(两个载波信号强度大致相等)能正常工作。

3.1.3.5.3.6 建议 由 90Hz 和 150Hz 信号调制的射频载波调制度和,在所要求的覆盖区内不小于 30%,不大


于 60%。

3.1.3.5.3.6.1 对于在 2000 年 1 月 1 日以后安装的设备,90Hz 和 150Hz 信号调制的射频载波调制度和,在所


要求的覆盖区内不小于 30%,不大于 60%。

注 1.:对于Ⅰ类的航向信标如果调制度和大于 60%,标称位移灵敏度就要按照 3.1.3.7.1 调整。

注 2:对于双频系统,最大的调制度和标准和并不是应用于或接近航道和余隙载波信号相同的方位角(例
如,发射机系统对于总调制度有重要作用时的方位角)

注 3:最大调制度标准是基于附篇 C 2.3.3 中所述 30%故障告警等级设置。

3.1.3.5.3.7 当利用航向信标作无线电通信时,有 90Hz 和 150Hz 信号调制的射频载波的调制度总和,在航道


线左右 10°以内不超过 65%,在其他范围内不超过 78%。

3.1.3.5.4 建议 应该尽量减小会对航向信标机载接收机 DDM 值显示产生影响的 ILS 航向信标载波的干扰频


率和不佳相位调制。

注:相关指导材料间附篇 C2.15。

3.1.3.6 航道校直精确度

3.1.3.6.1 在 ILS 参考点,必须将平均航道线偏离跑道中心线位移调整和保持在下列限度以内:

a)对于Ⅰ类性能的航向信标±10.5m(35ft),或相当于线性 0.015DDM,以小者为准;

b)对于Ⅱ类性能的航向信标±7.5m(25ft);

c)对于Ⅲ类性能的航向信标±3m(10ft)。

3.1.3.6.2 建议 对于Ⅱ类性能的航向信标,必须调整和保持航道线,使其在 ILS 基准数据点处偏离跑道中

3-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线的位移等于±4.5m(15ft)。

注 1:希望Ⅱ类和Ⅲ类设施性能的设备能调整和保持在这样的状态,即使误差达到 3.1.3.6.1 和 3.1.3.6.2 条


中所规定的极限情况很少会发生,还是希望 ILS 全部地面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要具有足够的完好性以达到这一目
标。

注 2:希望新的Ⅱ类设备能满足 3.1.3.6.2 条的要求。

注 3:关于测量航向信标校直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3 条款中。

3.1.3.7 位移灵敏度

3.1.3.7.1 半航道扇区内 ILS 基准线数据点处的标称位移灵敏度为 0.00145DDM/m(0.0004DDM/ft),在Ⅰ类


航向信标不能满足规定的标称位移灵敏度的场合例外,但应调整地尽可能接近该值。对于跑道代码 1 和 2 的跑
道使用的Ⅰ类设施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B”点处应达到额定位移灵敏度。最大航道扇区角应不超过 6°。

注:跑道代码 1 和 2 定义见附件 14。

3.1.3.7.2 横向位移灵敏度应调整和保持在下列限度以内(±)

a)对于Ⅰ类和Ⅱ类设备为标称值的 17%;

b)对于Ⅲ类设备为标称值的 10%。

3.1.3.7.3 建议 对于Ⅱ类性能的 ILS,如果可行,其位移灵敏度应调整和保持在±10%的限度内。

注 1:3.1.3.7.1 条、3.1.3.7.2 条和 3.1.3.7.3 条中所给出的数值是以在适当的地点(即跑道代码 1 和 2 的“B”


点处,在其它跑道为基准数据点处)的额定扇区宽度为 210m(700ft)为依据的。

注 2:关于使用双射频载波的航向信标的校直和位移灵敏度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7 条中。

注 3:关于测量航向信标的位移灵敏度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9 条中。

3.1.3.7.4 从前向航道线(DDM 为 0)直至航道线两边 DDM 为 0.180 的范围内,相对于角位移,DDM 应线


性增加。从该角到±10°,DDM 不应小于 0.180。从±10°到±35°,DDM 不应小于 0.155。如果需要超出±
35°的覆盖,则在该覆盖区内的 DDM,除背航道扇区外,不应小于 0.155。

注 1:DDM 相对于角位移变化的线性度在航道线附近特别重要。

注 2:上述 10 到 35°扇区内的 DDM 是按利用 ILS 作为一个着陆设备的最低要求考虑的,如果可行,在满


足 3.1.3.5.3.6 的调制度容限要求时,达到较高的 DDM,例如 0.180,这将有助于高速飞机在理想距离上完成大
角度的切入。

注 3:只要情况允许,为了避免捕获到错误的航向信号,可以将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航向捕获等级设为

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0.175DDM 或者更低。

3.1.3.8 话音

3.1.3.8.1Ⅰ类和Ⅱ类设施性能的航向信标可以提供一个地对空无线电话通信波道,与导航和识别信号同时
工作,所提供的这种功能不应干扰航向信标的基本功能。

3.1.3.8.2Ⅲ类的航向信标不应提供这种话音波道,除非在设备的设计和运行中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确保其
不会干扰导航引导信号。

3.1.3.8.3 如提供这种话音波道,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3.1.3.8.3.1 该波道必须是用于航向信标功能的同样的射频载波,其辐射应为水平极化波,如双载波都有话
音调制,应使两个载波上的调制相位关系,避免在航向信标的覆盖区内出现零信号点。

3.1.3.8.3.2 一个或两个载波的无线电话通信的调制度峰值不应超过 50%并应调整成:

a)由无线电话通信调制的调制度峰值对由识别信号调制的调制度之比大约为 9∶1;

b)由于使用无线电话波道,导航信号和识别信号的调制成分的总和不应超过 95%。

3.1.3.8.3.3 无线电话波道的音频特性,在 300Hz 到 3000Hz 范围内,相对于 1000Hz 处的电平应是平直的,


其变化在 3dB 以内。

3.1.3.9 识别

3.1.3.9.1 航向信标应在用于航向信标功能的同一射频载波或双载波上同时发射一个为特定跑道和进近方向
所规定的识别信号。识别信号的发射不应干扰航向信标的基本功能。

3.1.3.9.2 识别信号必须用 1020Hz±50Hz 单音的 A2A 类调制的射频载波产生。调制度应在 5%至 15%限度


之间,除非提供无线电话通信波道,此时应将无线电话通信调制峰值对识别信号调制的调制度之比调整到大约
为 9∶1(见 3.1.3.8.3.2 条)。载有识别信号的发射必须是水平极化波。若两个载波均有识别信号调制,则其调
制的相位关系应避免在航向信标的覆盖区内出现零信号点。

3.1.3.9.3 识别信号必须采用国际莫尔斯电码,并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在那些需要的地方,可将国际莫
尔斯电码信号的字母“I”放在最前面,随后为一短的间隙,以便从附近地区的其它导航设备中分辨 ILS 设备。

3.1.3.9.4 识别信号由点和划组成,在航向台提供运行使用期间,以相当于每分钟大约 7 组识别信号的速率


和每分钟不小于 6 次(接近等间距的)发射识别信号。当航向台不能提供运行使用期间,例如更换导航部件或
维护、测试发射期间,应停止发射识别信号。点的长度应是 0.1 到 0.16 秒,典型的划长是点长的 3 倍。点划间
隔是点长时间的±10%,每个字母的间隔不小于 3 个点的持续时间。

3.1.3.10 选址

3-1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3.10.1 对于Ⅱ类和Ⅲ类设备,航向信标的天线系统应位于跑道终端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设备应调整到
使航道线在包含所服务的跑道的中线的垂直面内。天线高度和位置应该符合安全净空案例的要求。

3.1.3.10.2 对于Ⅰ类设备,航向信标天线系统的选址和调整应按照 3.1.3.10.1 的要求,除非由于场地限制,


要求将天线进行偏置。

3.1.3.10.2.1 偏置航向信标系统应按照《导航服务规程——航空器运行(PANS-OPS)
》(8168 文件)第Ⅱ卷
进行选址和调整。并且航向信标的标准应参考虚拟入口点。

3.1.3.11 监控

3.1.3.11.1 当在 3.1.3.11.3.1 条规定的时间内发生 3.1.3.11.2 条所述的任何一种情况并持续下去时,自动监控


系统应向指定的控制点提供告警,并采取下述动作之一:

a)发射停止;

b)将导航和识别成分从载波中去除。

3.1.3.11.2 要求监控器动作的启动条件必须如下:

a)对于Ⅰ类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 基准数据点处,平均航道线从跑道中线的位移大于 10.5m(35ft)


,或
线性等于 0.015DDM(以小者为准);

b)对于Ⅱ类设备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 基准数据点处,平均航道线从跑道中线的位移大于 7.5m(25ft)


c)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航向信标,在 ILS 基准数据点处,平均航道线从跑道中线的位移大于 6m(20ft);

d)使用单频系统提供基本功能的航向信标,输出功率降低到额定值的 50%,或者降低到设备无法满足
3.1.3.3 条、3.1.3.4 条和 3.1.3.5 条中的要求;

e)使用双频系统提供基本功能的航向信标,任一载波的输出功率降低到额定值的 80%(除了允许降低到
额定值的 80%到 50%之间的以外),设备仍能满足 3.1.3.3 条、3.1.3.4 条和 3.1.3.5 条的要求;

注:应认识到由于频率变化失去 3.1.3.2.1 条中规定的频差将可引起危险。对于Ⅱ类和Ⅲ类设备问题将更加


严重,必要时可通过特殊的监控措施或可靠的电路来处理这一问题。

f)位移灵敏度的变化超过航向信标设备额定值的 17%。

注:当采用双载波时,在运用上述 3.1.3.11.2 条 e)款中规定的监控条款选择功率减小值时应特别注意混合


发射系统的垂直和水平波瓣结构(垂直波瓣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天线高度),两个载波之间功率比有大的变化
可能在航道区以外直到 3.1.3.3.1 条中规定的垂直覆盖的边缘以内,形成低余隙区和假航道。

3.1.3.11.2.1 建议 对于使用双频系统的航向信标,监控器的启动应该包括在前航道±10°外,DDM 降低
到 0.155 以下,不包括背航道。

3-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3.11.3 超出 3.1.3.11.2 之 a)
、b)
、c)
、d)
、e)
、f)各款中规定的性能限度的发射总时间,包括不发射的
时间,应尽可能的短,以避免航向信标提供的服务中断。

3.1.3.11.3.1 上述 3.1.3.11.3 条所述的总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超过:

对于Ⅰ类的航向信标台为 10 秒;

对于Ⅱ类的航向信标台为 5 秒;

对于Ⅲ类的航向信标台为 2 秒。

注 1: 总的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的限制,这是为了保证航空器在最后进近阶段,避免航向信标的引导超过监
控器门限的拖延或重复周期。为此,总时间不仅包括超过门限工作的起始时间,还应包括在恢复服务期间不发
射的时间在内的任何或全部超过门限辐射的总时间,例如在连续的监控器发生作用和随之引起的转换航向信标
设备或其他单元的过程。

注 2:从使用的角度出发,希望在规定的时限以后不再发射超过监控器限度的引导,并且在经过 20 秒钟后
再试图恢复服务。

3.1.3.11.3.2 建议 如果可行,应减少 3.1.3.11.3.1 条中规定的总时间,以使Ⅱ类航向信标不超过 2 秒,Ⅲ类


航向信标不超过 1 秒。

3.1.3.11.4 监控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必须符合如下要求,即当监控器本身发生故障时,要去掉导航引导和识
别信号,并向指定的远距离控制点发出告警。

注:关于监控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7 条。

3.1.3.12 服务所需的完好性和连续性

3.1.3.12.1 对于Ⅱ类和Ⅲ类航向信标,对任一次着陆,不发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概率不低于 1-0.5×10-9。

3.1.3.12.2 建议 对于Ⅰ类航向信标,对任一次着陆,不发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概率不低于 1-1.0×10-7。

3.1.3.12.3 不丢失发射的引导信号的概率应大于:

a)对于Ⅱ类或旨在用作ⅢA 类的航向信标,在任意 15 秒内 1-2×10-6(等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2000 小时)


b)对于旨在执行全程Ⅲ类运行的Ⅲ类设施性能的航向信标,在任意 30 秒内 1-2×10-6(等于平均故障间隔
时间 4000 小时)。

3.1.3.12.4建议对于Ⅰ类航向信标,不丢失发射的引导信号的概率在任意15秒内超过1-4×10-6(等于平均故
障间隔时间1000小时)。

注:连续性和完好性的指导材料,见附篇C的2.8条中。

3-1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4ILS 航向信标接收系统抗干扰度性能

3.1.4.1ILS 航向信标接收系统必须提供对来自具有下列电平的甚高频调频(FM)广播信号引起的两个信号
的三阶互调产物的干扰有足够的抗干扰度。

2 N1 + N 2 + 72 ≤ 0

对应于 107.7-108.0MHz 内的 VHF 调频声音广播信号;

∆f
2 N1 + N 2 + (
3 24 - 20 log )≤0
0.4

对应于低于 107.7MHz 的 VHF 调频声音广播信号;

在接收机内,两个 VHF 调频广播信号频率会产生一个由两个信号形成的三阶互调产物落在 ILS 航向信标所用


的频率上。

N1 和 N2 是两个 VHF 调频声音广播信号在 ILS 航向信标接收机输入端的电平(dBm)。两个电平中任何一个电


平均不应超过 3.1.4.2 条中给出的降低灵敏度的标准。

∆f =108.1-f1,f1 为 N1 的频率,VHF 调频声音广播信号靠近 108.1MHz。

3.1.4.2ILS 航向信标接收系统在出现具有下列电平的 VHF 调频广播信号的时侯,不应降低灵敏度。

频率(MHz) 在接收机输入端无用信号的最高电平(dBm)

88-102 +15

104 +10

106 +5

107.9 -10

注 1:上述指定相邻频点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注 2:在上面的 3.1.4.1 和 3.1.4.引入的抗干扰标准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2.2.2 条。

3.1.5 特高频(UHF)下滑信标设备及其监控器

注:在本节中使用的 θ 表示额定下滑角

3.1.5.1 通则

3.1.5.1.1UHF 下滑信标天线系统的发射应产生一个由 90Hz 单音和 150Hz 单音幅度调制的合成场型。该场

3-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型应设计在包含跑道中线的垂直面中提供一条直线的下滑道,在下滑道的下面,150Hz 单音占优势,在下滑道
的上面到至少等于 1.75θ 的角度,90Hz 单音占优势。

3.1.5.1.2 建议 ILS 下滑角应为 3°。除了某些采取措施也难以满足障碍物净空要求的外,不应使用超过 3°


的下滑角。

3.1.5.1.2.1 下滑角必须调整和保持在下列范围内:

a)对于Ⅰ类Ⅱ类性能的 ILS 下滑道,为从 θ 到 0.075θ;

b)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道,为从 θ 到 0.04θ。

注 1:关于下滑角调整和保持工作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4 条中。

注 2:ILS 下滑道弯曲,校直和选址以及有关选择 ILS 基准数据点高度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4 条和图


C-5 中。

3.1.5.1.3 ILS 下滑道向下延伸的直线部分必须在能保证安全引导飞越障碍物的高度上通过 ILS 基准数据点,


并且还能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所服务的跑道。

3.1.5.1.4Ⅱ类和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基准数据点的高度应为 15m(50ft),允许有正 3m(10ft)的容差。

3.1.5.1.5 建议 Ⅰ类设备性能的 ILS 基准数据点的高度应为 15m(50ft),允许有正 3m(10ft)的容差。

注 1:在得出上述 ILS 基准数据点的高度值时,是假定在跑道入口处航空器的下滑信标天线航迹与飞机起


落轮胎最低部分的航迹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为 5.8m(19ft),对于超过这一标准的航空器,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
或者在跑道入口处保持足够的间隙,或者调整容许的飞行下限。

注 2:相关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4 条。

3.1.5.1.6 建议 用于短精密进近的跑道(编号 1 和 2)的Ⅰ类设备性能的 ILS 基准数据点的高度应为 12m


(40ft),允许有正 6m(20ft)的容差。

3.1.5.2 射频

3.1.5.2.1 下滑信标设备必须工作在 328.6MHz 到 335.4MHz 频段内。使用单一射频载波的下滑信标。其频率


容差不应超过 0.005%;使用双载波的下滑信标系统,其频率容差不应超过 0.002%,并且载波所占用的额定频
段应对称于指配的频率。加上所有的容差,两载波的频率间隔应既不小于 4kHz 不大于 32kHz。

3.1.5.2.2 下滑信标发射的电磁波必须是水平极化波。

3.1.5.2.3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设备,从发射机发射的信号不应含有在 0.01Hz 到 10Hz 频段内


能引起峰峰值大于 0.02DDM 的明显的下滑道波动的成分。

3-1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5.3 覆盖

3.1.5.3.1 下滑信标设备应提供足以使典型的航空器设备在 ILS 下滑道中心线两边各 8°方位、距离至少


18.5km(10NM)、上至地平面以上 1.75θ、下至地平面以上 0.45θ(或者为保证下滑道截获程序的需要,也可下
至地平面以上 0.3θ)的扇区内工作。

3.1.5.3.2 为了提供 3.1.5.3.1 条中所规定的下滑道覆盖, (-95dBW/m2)。


在覆盖区内最低信号场强应为 400µV/m
对于Ⅰ类设备性能的下滑信标,应在低到包含跑道入口的水平面以上 30m(100ft)高度提供这一场强。对于Ⅱ
类和Ⅲ类设备性能的下滑信标,应在低到包含跑道入口的水平面以上 15m(50ft)的高度提供这一场强。

注 1:上述各段落的要求是建立在假定航空器直接朝向下滑信标。

注 2:关于机载接收机重要参数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2 条。

注 3:有关减少 ILS 下滑道中心线两边 8°以外的覆盖的材料见附篇 C 的 2.4 条。

3.1.5.4ILS 下滑道结构

3.1.5.4.1 对于Ⅰ类设备性能的下滑信标,下滑道的弯曲不应超过下列幅度:

区域 幅度(DDM)
(95%概率)

覆盖区边缘到ILS“C”点 0.035

3.1.5.4.2 对于 ILSⅡ类Ⅲ类设备性能的下滑信标,下滑道的弯曲不应超过下列幅度:

区域 幅度(DDM)
(95%概率)

覆盖区边缘到ILS“A”点 0.0035

ILS“A”点到ILS“B”点 ILS“A”点0.035线性下降到ILS“B”点0.023

ILS“B”点到ILS基准数据点 0.023

注 1:3.1.5.4.1 条和 3.1.5.4.2 条中所涉及的幅度是当设备准确调整后,


在平均下滑道上的弯曲呈现的 DDM。

注 2:在下滑道弯曲显著的进近区域,弯曲幅度是按平均下滑道计算的,而不是按向下延伸的直线部分计
算的。

注 3:关于下滑道结构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4 条。

3.1.5.5 载波调制

3.1.5.5.1 由 90Hz 和 150Hz 单音调制的射频载波的额定调制度,沿 ILS 下滑道应各为 40%。其调制度不应

3-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偏出 37.5%至 42.5%的限度。

3.1.5.5.2 调制单音的频率应采用下列容限:

a)对于Ⅰ类设备性能 ILS,调制单音必须是 90Hz 和 150Hz±2.5%以内;

b)对于Ⅱ类设备性能 ILS,调制单音必须是 90Hz 和 150Hz±1.5%以内;

c)对于Ⅲ类设备性能 ILS,调制单音必须是 90Hz 和 150Hz±1%以内;

d)90Hz 单音的总谐波成分不应超过 10%;此外,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设备,90Hz 单音的二次谐波应不


超过 5%;

e)150Hz 单音的总谐波成分应不超过 10%。

3.1.5.5.2.1 建议 如果可行,对于Ⅰ类设备性能 ILS,调制单音应为 90Hz 和 150Hz±1.5%以内。

3.1.5.5.2.2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设备,在电源频率或其谐波,或其它噪音频率对射频载波的


调制度应不超过 1%。

3.1.5.5.3 调制单音必须锁相,以使在 ILS 的半下滑道扇区内,解调的 90Hz 和 150Hz 波形以相同的方向通


过零点:

a)对于Ⅰ类和Ⅱ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为 20°;

b)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为 10°。

注 1:以这种方式定义的相位关系,不是要求在半下滑道扇区内测量相位。

注 2:关于这种测量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图 C-6 中。

3.1.5.5.3.1 对于双频下滑信标系统,每一载波均应采用 3.1.5.5.3 条的规定。此外,一个载波的 90Hz 调制单


音必须与另一载波的 90Hz 调制单音锁相以使解调的波形在同一方向相对于 90Hz 的下列相位以内通过零点:

a)对于Ⅰ类和Ⅱ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20°;

b)对于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10°。

同样地,两个载波的 150Hz 单音也必须锁相,以使解调的波形在同一方向相对于 150Hz 的下列相位以内通


过零点:

1)对于Ⅰ类和Ⅱ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20°;

2)对于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10°。

3-1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5.5.3.2 应允许一些双频下滑信标系统采用不同于上述 3.1.5.5.3.1 条中所说明的同相条件下的音频锁相。


在这些替换的系统中,应将 90Hz 对 90Hz 的锁相和 150Hz 对 150Hz 的锁相调整到相当于 3.1.5.5.3.1 条中规定限
度内的额定值。

注:这是为了保证机载接收机在两个载波信号强度大致相等的下滑道扇区内能正确工作。

3.1.5.5.4 建议 在 ILS 下滑载频上不合要求的频率和相位调制,会影响下滑接收机的 DDM 显示值,应尽


可能地减小。

注:有关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5 条中。

3.1.5.6 位移灵敏度

3.1.5.6.1 对于Ⅰ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在下滑道上,上、下角位移为 0.07θ 到 0.14θ 之间的标称角位


移灵敏度,应相当于 0.0875DDM。

注 1:上述并不是要排除固有的上扇区和下扇区不对称的下滑信标系统

3.1.5.6.2 建议 对于Ⅰ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在下滑道下方 0.12θ±0.02θ 处的标称角位移应相当于


0.0875DDM。在上述 3.1.5.6.1 条规定的范围内上下扇区应尽量对称。

3.1.5.6.3 对于Ⅱ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角位移灵敏度应尽可能地对称。额定角位移灵敏度在下列角


位移处应相当于 0.0875DDM:

a)下滑道下方 0.12θ,容差±0.02θ;

b)下滑道上方 0.12θ,容差+0.02θ、-0.05θ。

3.1.5.6.4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在下滑道上下各 0.12θ±0.02θ 的角位移,


应相当于 0.0875DDM。

3.1.5.6.5ILS 下滑道下方的 DDM 应随角度的减小平滑地增加,直至达到 0.22DDM。此值应在地平面上不小


于 0.30θ 的角度上达到。然而,如果在 0.45θ 以上的角度上达到此值,则在至少低至 0.45θ,或为保证能够截获
下滑道的需要 0.30θ,DDM 值不应小于 0.22。

注:下滑信标设备调整限度,以图形方式见附篇 C 的图 C-11。

3.1.5.6.6 对于Ⅰ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角位移灵敏度应调整和保持在额定值±25%以内。

3.1.5.6.7 对于Ⅱ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角位移灵敏度应调整和保持在额定值±20%以内。

3.1.5.6.8 对于Ⅲ类设备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角位移灵敏度应调整和保持在额定值±15%以内。

注:关于 ILS 下滑信标设备调整和保持值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5 条中。

3-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5.7 监控

3.1.5.7.1 如果下列任何情况持续存在,自动监控系统应向指定的控制点发出告警,并在 3.1.5.7.3.1 条中规


定的时间内停止发射:

a)平均 ILS 下滑角相当于从 θ 偏离到大于-0.075θ 到+0.10θ;

b)使用单频系统提供基本功能的 ILS 下滑信标,输出功率降低到小于 50%,设备仍能满足上述 3.1.5.3、


3.1.5.4 和 3.1.5.5 条的要求;

c)使用双频系统提供基本功能的 ILS 下滑信标,除了允许降低到额定值的 80%和 50%之间的以外,任何


一个载波的输出功率降到额定值的 80%,设备仍能满足上述 3.1.5.3、3.1.5.4 和 3.1.5.5 条的要求。

注:应认识到由于频率变化失去 3.5.2.1 条中规定的频率差可引起危险情况。这个问题对于Ⅱ类和Ⅲ类的设


备具有更大的使用意义,必要时,可以通过特殊的监控措施或高可靠的电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d)对于Ⅰ类性能的 ILS 下滑信标,其下滑道和下滑道下方(150Hz 占优势)DDM 为 0.0875 的线之间的角


度的变化大于

i)±0.0375θ;

ii)相当于位移灵敏度与额定值之差超过了 25%;

e)对于Ⅱ类和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位移灵敏度变化到与额定值之差超过 25%;

f)在下滑道下方的 DDM 为 0.0875 的线降低到离地平面小于 0.7475θ;

g)低于下滑道扇区的覆盖区,DDM 降低到小于 0.175。

注 1:离地平面 0.7475θ 的值是为了要保证障碍物净空。该值是从下滑道的其它参数的监控器规范导出的。


由于并不要求四位有效数的测量精度,作为这种用途的监控器门限,可以使用 0.75θ 值。关于障碍物净空标准
的指导材料,见 PANS:OPS(8168 文件)。

注 2:f)和 g)款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监控器来防止半下滑道扇区的下限偏离到低于离地
平面 0.7475θ 的要求。

注 3:某些下滑信标,其选定的额定角位移灵敏度相当于 ILS 下滑道下方的一个角度,其值接近或达到 3.1.5.6


条规定的最大限度,则需要调整监控器的工作门限,以防止扇区偏离至水平面 0.7475θ 以下。

注 4:有关 g)款中说明的情况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4.13 条中。

3.1.5.7.2 建议 在可能导致其它使用困难的情况下,对 ILS 下滑道参数监视的容限应设置得更小些。

3.1.5.7.3 超出上述 3.1.5.7.1 中规定的性能限度的发射总时间,包括不发射的时间,应尽可能地短,以与防

3-1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止 ILS 下滑信标导航服务中断的要求相适应。

3.1.5.7.3.1 上述 3.1.5.7.3 条所指的总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超过:

对于Ⅰ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6 秒;

对于Ⅱ类和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为 2 秒。

注 1:所规定的总时间绝不能超过,这是为了保证在最后进场阶段航空器不受 ILS 下滑信标超过监控器容


限时间以外的拖延或重复的时间影响。基于这一原因,总时间不仅包括超过容限工作的起始时间,还应包括在
恢复服务期间不发射的时间在内的任何或全部超过容限辐射的总时间,例如在连续监控发生作用和随之引起的
转换下滑信标设备或其它单元的过程。

注 2:从使用的观点出发,目的是在给定的时限外不发射超出监控器门限的引导,并且在 20 秒钟的时间以
内不再试图恢复服务。

3.1.5.7.3.2 建议 如果可行,对于Ⅱ类和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3.1.5.7.3.1 条所规定的总时间应不超过 1 秒


钟。

3.1.5.7.4 监控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必须符合这样的要求,即当监控器本身发生故障时,发射应停止,并向
指定的远距离控制点发出告警。

注:关于监控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1.7 条中。

3.1.5.8 服务要求的完好性和连续性

3.1.5.8.1 对于Ⅱ类和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在任一着陆期间,不发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概率,不低于 1-0.5×10-9。

3.1.5.8.2 建议 对于Ⅰ类的 ILS 下滑信标,在任一着陆期间,不发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概率,不低于 1-1.0×10-7。

3.1.5.8.3 对于Ⅱ类和Ⅲ类的 ILS 下滑信标,在 15 秒期间,不丢失发射的引导信号的概率应大于 1-2×10-6(等


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2000 小时)

3.1.5.8.4 建议 对于Ⅰ类的 ILS 下滑信标,在 15 秒期间,不丢失发射的引导信号的概率超过 1-4×10-6(等


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1000 小时)

注:服务的完好性和连续性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2.8 条中。

3.1.6 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的频率配对

3.1.6.1 一套 ILS 的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发射机频率的配对,必须依照附件 5 第 4 章 4.2 条的规定,从下列


表中选择:

3-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航向信标 下滑信标 航向信标 下滑信标


(MHz) (MHz) (MHz) (MHz)
108.1 334.7 110.1 334.4
108.15 334.55 110.15 334.25
108.3 334.1 110.3 335.0
108.35 333.95 110.35 334.85
108.5 329.9 110.5 329.6
108.55 329.75 110.55 329.45
108.7 330.5 110.7 330.2
108.75 330.35 110.75 330.05
108.9 329.3 110.9 330.8
108.95 329.15 110.95 330.65
109.1 331.4 111.1 331.7
109.15 331.25 111.15 331.55
109.3 332.0 111.3 332.3
109.35 331.85 111.35 332.15
109.5 332.6 111.5 332.9
109.55 332.45 111.55 332.75
109.7 333.2 111.7 333.5
109.75 333.05 111.75 333.35
109.9 333.8 111.9 331.1
109.95 333.65 111.95 330.95

3.1.6.1.1 在有些区域,ILS 的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不需要多于 20 对频率,必要时,应从下列表中顺序选取:

序号 航向信标下滑信标

(MHz)(MHz)

1 110.3 335.0
2 109.9 333.8
3 109.5 332.6
4 110.1 334.4
5 109.7 333.2
6 109.3 332.0
7 109.1 331.4
8 110.9 330.8
9 110.7 330.2

3-2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10 110.5 329.6
11 108.1 334.7
12 108.3 334.1
13 108.5 329.9
14 108.7 330.5
15 108.9 329.3
16 111.1 331.7
17 111.3 332.3
18 111.5 332.9
19 111.7 333.5
20 111.9 331.1
3.1.6.2 某些符合本国要求的现有航向信标,如其工作频率(以 MHz 为单位)的小数点后第一位数为偶数
的频率,则应尽早重新指配符合于 3.1.6.1 条和 3.1.6.1.1 条中的频率。只有在重新指配生效之前,方可继续在现
用频率上工作。

3.1.6.3 在国际业务中,在以 MHz 为单位的现有航向信标频率中,不选择频率数值小数点后第一位数为奇


数、且第二位数为 5 的频率。除非是根据地区协议,上述 3.1.6.1 条中列出的任何波道都可通用(见第Ⅴ卷第 4
章 4.2 条)的例外。

3.1.7 甚高频(VHF)指点信标

3.1.7.1 通则

a)除了如 3.1.7.6.5 条中规定的外,每个系统必须设有两个指点信标,有关当局认为因飞行程序在某一特定


地点需要增设一个指点信标时,则可设第三个指点信标;

b)指点信标必须符合 3.1.7 条中说明的要求。当只有两个指点信标时,则必须符合中指点信标和外指点信


标的要求;

c)指点信标必须产生一个辐射场型以指示沿下滑道距跑道入口的预定距离。

3.1.7.1.1 当一指点信标与航向信标背航道结合使用时,它必须符合 3.1.7 条中所规定的指点信标特性。

3.1.7.1.2 与航向信标背航道结合使用的指点信标的识别信号,必须与 3.1.7.5.1 条中说明的内、中、外指点


信标的识别信号有明显的区别。

3.1.7.2 射频

3.1.7.2.1 指点信标必须工作在 75MHz,应具有±0.005%的频率容限;并应采用水平极化波。

3.1.7.3 覆盖

3-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7.3.1 指点信标系统应调整得使在 ILS 下滑道和航向信标航道线上测量时达到下列距离覆盖:

a)内指点信标(如有装设):150m±50m(500ft±160ft);


b)中指点信标:300m±100m(1000ft±325ft)


c)外指点信标:600m±200m(2000ft±650ft)

3.1.7.3.2 在 3.1.7.3.1 条中规定的覆盖极限上的场强应为 1.5mV/m(-82dBW/m2)。此外,在覆盖区内的场


强应至少上升到 3.0mV/m(-76 dBW/m2)。

注 1:在地面天线的设计中,最好能保证在覆盖区边缘提供足够的场强变化率。同时,最好也能保证航空
器在航向信标扇区内收到目视指示。

注 2:标准的机载指点信标设备,如果灵敏度能调整成当场强为 1.5mV/m(-82dBW/m2)时获得目视指示,
则会提供满意的工作。

3.1.7.4 调制

3.1.7.4.1 调制频率应该如下:

a) 内指点信标 (如有安装): 3000 Hz;

b) 中指点信标: 1300 Hz;

c) 外指点信标: 400 Hz。

上述频率的频率容限应为加或减 2.5%,且每个频率的总谐波含量不应超过 15%。

3.1.7.4.2 指点信标的调制度应为 95%±4%。

3.1.7.5 识别

3.1.7.5.1 载波不应该中断。音频调制的键控应该如下设置:

a) 内指点信标 (如有安装): 连续拍发每秒 6 点;

b) 中指点信标:连续交替拍发点和划,划的键控率为每秒 2 划,点的键控率为每秒 6 点;

c)外指点信标:连续拍发每秒 2 划。

键控率应该保持在±15%以内。

3.1.7.6 选址

3-2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7.6.1 当设置内指点信标时,其位置应选在使之能在低能见度的情况下指示已迫近跑道入口处。

3.1.7.6.1.1 建议 当安装内指点信标时,如果辐射场型是垂直的,其位置应选在距跑道入口 75m(250ft)


至 450m(1500ft)之间,偏离跑道中线延长线不大于 30m(100ft)。

注 1:希望内指点信标的场型能在适用于Ⅱ类工作的最低决断高度上截取标称 ILS 下滑道向下延伸的直线


部分。

注 2:在内指点信标的选址中,必须注意避免内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之间相互干扰。关于指点信标选址
的详细说明,见附篇 C 的 2.10 条中。

3.1.7.6.1.2 建议 如果辐射场型不是垂直的,设备的设置应使其在 ILS 航向道扇区和下滑道扇区内产生一


个设在 3.1.7.6.1.1 条所述位置上并辐射垂直场型的天线所产生的辐射场基本上相似的场型。

3.1.7.6.2 中指点信标的位置应选在使其能在低能见度的情况下指示己迫近目视进场引导。

3.1.7.6.2.1 建议 如果辐射场型是垂直的,中指点信标应设置在跑道进场端距着陆入口 1050m(3500ft)±


,偏离跑道中线延长线不大于 75m(250ft)。
150m(500ft)

注:关于近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的选址,见附篇 C 的 2.10 条中。

3.1.7.6.2.2建议 如果辐射场型不是垂直的,就要将设备安装在一个能产生符合3.1.7.6.2.1中所述要求并且
辐射垂直场型的位置,以使其产生的场型位于航向和下滑扇区内。

3.1.7.6.1.2 外指点信标的设置应使其在中间和最后进场时,向航空器提供高度、距离和设备功能检查的标
志。

3.1.7.6.3.1 建议 外指点信标应设置在距跑道入口 7.2km(3.9NM)。如果这一距离由于地势或飞行原因不


能实现时,外指点信标可以设置在距跑道入口 6.5km(3.5NM)和 11.1km(6NM)之间。

3.1.7.6.4 建议 如果辐射场型是垂直的,外指点信标偏离跑道中线延长线应不大于 75m(250ft)。如果辐射


场型不是垂直的,设备的设置应使其在航向道扇区的 ILS 下滑道扇区内产生一个与辐射垂直场型的天线所产生
的辐射场基本上相似的场型。

3.1.7.6.5 各指点信标的位置,或由测距设备(DME)代替 ILS 组成中的部分或全部指点信标时相对应的指


示距离,必须按附件 15 的规定予以公布。

3.1.7.6.5.1 当使用 DME 时,DME 提供的实际距离信息必须与各指点信标提供的信息相对应。

3.1.7.6.5.2 当使用 DME 代替中指点信标时,DME 应与 ILS 航向信标频率配对并选择合适的位置以使距离


误差减至最小。

3.1.7.6.5.3 上述 3.1.7.6.5 条中的 DME 应符合下面 3.5 条中的规范。

3-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7.7 监控

3.1.7.7.1 应有相应的设备为自动监控器的工作提供信号。如果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监控器应向控制点发出
告警:

a)调制或键控故障;

b)输出功率减少到小于额定值的 50%。

3.1.7.7.2 建议 应对每一个指点信标提供相应的监控设备,此设备能在适当的地方显示出调制度降低
到 50%以上。

3.2 精密进近雷达系统规范

注:本规范一律使用斜距。

3.2.1 精密进近雷达系统应包括下列单元

3.2.1.1 精密进近雷达单元(PAR)。

3.2.1.2 监视雷达单元(SRE)。

3.2.2 如只使用 PAR,该设备名称应为 PAR 或精密进近雷达,而不得称为“精密进近雷达系统”。

注:雷达数据记录和保管的规定,见附篇 11 第 6 章。

3.2.3 精密进近雷达单元(PAR)

3.2.3.1 覆盖

3.2.3.1.1 精密进近雷达应能在 20°方位扇区,7°仰角扇区和离其天线至少 16.7km(9NM)的空间范围内


检测和指示一架反射面为 15m2 或更大的航空器的位置。

注:确定航空器有效反射面的指导材料如下:

私人飞机(单发动机):5-10m2;

小型双发动机飞机:15m2以上;

中型双发动机飞机:25m2以上;

四发动机飞机:50-100m2。

3.2.3.2 台址

3-2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2.3.2.1PAR 设置和调整应使其完全覆盖住下述的扇区:该扇区的顶点距接地点(朝跑道终端方向)150m
(500ft)处,方位在跑道中线两侧±5°,仰角为-1°到+6°。

注 1:当设备位于跑到中心线±10°范围内时,其设备安装位置可以选在落地点沿跑道终端方向后撤 915m
(3000ft)或以上,并偏离跑道中心线 120m(400ft)出,或者后撤 1200m(4000ft)以上并偏离跑道中心线 185m
(600ft)处。
另一方案,如设备位于跑道中线一边 15°到另一边 5°范围内,则最小后移距离可降为 685m
(2250ft)
和 915m(3000ft),分别偏离 120m(400ft)和 185m(600ft)。

注 2:PAR 台址示意图,见附篇 C(图 C-14 至图 C-17)。

3.2.3.3 精确度

3.2.3.3.1 方位精确度。方位信息的显示方式应该能很容易观察到偏离航道线左右的位移。偏离航道线位移
的最大容许误差应该为离 PAR 天线的距离的 0.6%加偏离航道线位移的 10%或者为 9 米(30ft)
,以较大者为准。
设备的台址设置设置应该校正和调整使其在接地点的显示误差为最小,并不得超过离 PAR 天线距离的 0.3%或
4.5 米(15ft)
,以较大者为准。设备应能分辨出方位上相差 1.2°的两架航空器的位置。

3.2.3.3.2 仰角精确度。仰角信息的显示方式应能很容易观察到偏离设备设定的下滑道的上下位移。偏离下
滑道线位移的最大容许误差应为离 PAR 天线距离的 0.4%加偏离选定的下滑道的实际线性位移的 10%或 6m
(20ft),以较大者为准。应该将设备选址于使得接地点误差不大于 6m(20ft)的地方。设备必须校正和调整得
使其在接地点的显示误差为最小,并不得超过离 PAR 天线距离的 0.2%或 3m(10ft),以较大者为准。设备应能
分辨出在仰角上相差 0.6°的两架航空器的位置。

3.2.3.3.3 距离精确度。所指示的离接地点距离的误差不得超过 30m(100ft)加离接地点距离的 3%。设备应


能分辨出在同一方位上相距 120m(400ft)的两架航空器的位置。

3.2.3.4 所获得的信息应能有效地确定被管制的航空器相对于其它航空器和障碍物的位置。显示还应能鉴别
出地速和偏离或接近应飞航道的速率。

3.2.3.5 信息必须至少每秒钟全部更新一次。

3.2.4 监视雷达单元(SRE)

3.2.4.1 一部用作精密进近雷达系统的监视雷达(SRE)
,必须满足下列性能要求。

3.2.4.2 覆盖

3.2.4.2.1SRE 必须能在天线视线范围的下述空间发现反射面为 15m2(165 平方 ft)或更大的航空器:

以天线为中心旋转 360°,从天线至与天线水平面成 1.5°仰角的直线和距天线水平距离 37km(20NM)处


垂直的交点,及从此点上升至离天线水平面 2400m(8000ft)
,沿 2400m(8000ft)等高线返回至与天线水平面
成 20°仰角线的交点,并从此点沿 20°仰角返回到天线。

3.2.4.2.2 建议 我们应努力开发对于反射面积为 15m2 飞行器的覆盖,至少应用下列替代值来改善 3.2.4.2.1


3-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中的覆盖:

— 1.5°改为 0.5°;

— 37km(20NM),改为 46.3km(25NM);

— 2400m(8000ft),改为 3000m(10000ft);

— 20°改为 30°。

注:SRE 垂直覆盖示意图见附篇 C(图 C-18)中。

3.2.4.3 精确度

3.2.4.3.1 方位精确度。位置的方位显示应在真实位置±2°以内,并应能分辨出方位相差 4°的两架航空器


的位置。

3.2.4.3.2 距离精确度。距离显示误差应不超过真实距离的 5%或 150m(500ft)


,以较大者为准。应能分辨出
两架间隔距离为离观察点的真实距离的 1%或 230m(730ft)的航空器的位置,以较大者为准。

3.2.4.3.2.1 建议 距离显示误差应不超过真实距离的 3%或 150m(500ft),以较大者为准。

3.2.4.4 设备应能将其覆盖区内的任何航空器的方位和距离信息,至少每 4 秒种完全更新一次。

3.2.4.5 建议 应尽可能地努力减少地面回波或云和降水回波的干扰。

3.3 甚高频全向信标(VOR)规范

3.3.1 通则

3.3.1.1 通过设计和调整,得使飞机上的仪表指示表示从 VOR 处测得的相对于磁北的顺时针方向计算的角


位移(方位)

3.3.1.2VOR 必须辐射带有两个独立的 30Hz 调制的射频载波,其中一个调制的相位必须与观察点的方位角


无关(基准相位)
,另一个调制的相位在观察点处应与基准相位不同(可变相位)
,两个相位相差的角度即等于
观察点相对于 VOR 的方位。

3.3.1.3 基准相位和可变相位调制,在通过电台子午线方向上应为同相。

注:载波和可变相位调制边带波能量总和的最大值与可变相位调制的最高瞬时频率在同一时间达到时,基
准相位和可变相位调制为同相。

3.3.2 射频

3.3.2.1 除了根据第Ⅴ卷第 4 章 4.2.1 和 4.2.3.1 条规定,VOR 可以允许使用 108MHz 至 111.975MHz 频段中

3-2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的频率外,其必须工作在 111.975MHz 至 117.975MHz 频段内,最高指配频率应为 111.950MHz。波道间隔以最


高可指配频率为准,必须是 50kHz。在通用 100kHz 或 200kHz 波道间隔的地区,射频载波的频率容差应为±
0.005%。

3.3.2.2 在使用 50kHz 波道间隔的地区,对于 1974 年 5 月 23 日以后开放的所有新设备,其射频载波的频率


容差为±0.002%。

3.3.2.3 在开放新的 VOR 设备的地区内,其指配频率同该地区现有 VOR 的频率间隔为 50KHz 时,应优先


保证将现有的 VOR 射频载波频率容差减小到±0.002%。

3.3.3 极化和场型精确度

3.3.3.1VOR 的辐射必须为水平极化波,辐射的垂直极化成分应尽可能地小。

注:目前尚不能定量地说明 VOR 辐射垂直极化成分的最大容许量,


《无线电导航设备测试手册》
(Doc 8071)
中提供了通过飞行校验能够确定垂直极化对方位精确度影响的资料。

3.3.3.2 以 VOR 天线系统为中心,在 0°到 40°仰角范围内,由地面站造成的 VOR 辐射的水平极化波传播


的方位信息精确度误差应在±2°以内。

3.3.4 覆盖

3.3.4.1VOR 提供的信号必须在 40°仰角以下,使一部标准的机载设备能在飞行区域所要求的高度和距离上


理想地工作。

3.3.4.2 建议 为使一部标准的机载设备在最大规定服务半径上、以最低的服务电平理想地工作,要求 VOR


信号的空间场强或功率密度应为 90µV/m 或-107dBW/m2。

注:达到规定距离所需要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见附篇 C 的 3.1 条中。EIRP 的定义见 3.5.1。

3.3.5 导航信号的调制

3.3.5.1 在空间任何点上观察,射频载波必须由下列两个信号调幅:

a)一个等幅的 9960Hz 副载波,此副载波由 30Hz 调频:

1)对于常规 VOR,调频副载波的 30Hz 成分的相位是固定的,与方位无关,称为“基准相位”,调频指数


为 16±1(即 15—17);

2)对于多普勒 VOR,调频 30Hz 成分的相位随方位变化,称为“可变相位”并且当从 5°的仰角内的任何


角度上观察时,误差率为 1,调频指数为 16±1(即 15—17);从 5°至 40°仰角观察时,最小误差
率是 11。

b)一个 30Hz 的调幅成分:

3-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对于常规 VOR,该成分是由一旋转场型形成,其相位随方位变化,称为“可变相位”;

2)对于多普勒 VOR,该成分在各方位上的相位不变且为等幅,全方向性发射,称为“基准相位”。

3.3.5.230Hz 信号和 9960Hz 副载波的对射频载波的额定调制度应在 28%和 32%的限度之内。

注:此要求适用于不受多路径干扰的发射机信号。

3.3.5.330Hz 信号对射频载波的调制度在 5°以内任何仰角上观察,都应在 25%到 35%的限度之内。9960Hz


信号对射频载波的调制度在 5°以内任何仰角上观察,在没有音频调制的情况下,都应在 20%到 35%的限度之
内,在有音频调制的情况下,在 20%到 55%的限度之内。

注:在飞行校验时出现严重的多路径干扰情况,可能会导致接收到的调制度出现变化,短期内超门限的变
化属于正常现象。关于机载调制度容差的其他信息见《无线电导航设备测试手册》
(Doc 8071)。

3.3.5.4 可变和基准相位的调制频率应为 30Hz±1%以内。

3.3.5.5 副载波调制的中心频率应为 9960Hz±1%以内。

3.3.5.6

a)对于常规 VOR,9960Hz 副载波的调幅百分比不应超过 5%;

b)对于多普勒 VOR,9960Hz 幅载波的调幅百分比,在离 VOR 至少 300m(1000ft)处的地点上测量,不


应超过 40%。

3.3.5.7 在采用 50KHzVOR 波道间隔的地方,辐射信号中 9960Hz 成分的谐波的边带电平,不应超过以 9960Hz


边带电平为基准的下列电平:

副载波 电平
9960Hz 0dB基准
二次谐波 -30dB
三次谐波 -50dB
四次谐波以上 -60dB

3.3.6 话音和识别

3.3.6.1 如果 VOR 同时提供一地空通信波道,则它必须与导航功能在同一射频载波上工作;该波道的辐射


必须为水平极化波。

3.3.6.2 在通信波道上载波的最大调制度不应大于 30%。

3.3.6.3 话音波道的音频特性,在 300Hz 至 3000Hz 范围内相对于 1000Hz 的电平必须在 3dB 以内。

3-2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3.6.4 在 VOR 射频载波上必须同时发送一个识别信号,识别信号的辐射必须为水平极化波。

3.3.6.5 识别信号应采用国际莫尔斯电码,由 2 或 3 个字母组成识别信号;发送速率应为每分钟发送大约 7


组识别信号,识别信号每 30 秒应至少发射一次;调制单音应为 1020Hz±50Hz。

3.3.6.5.1 建议 识别信号应每 30 秒钟至少等间隔地发送 3 次,其中之一可采用话音作为识别信号的一种。

注:根据 3.5.2.5 条规定设置的 VOR 与 DME 合装的台站,3.5.3.6.4 条的识别规定会影响 VOR 识别。

3.3.6.6 编码的识别信号对射频载波的调制度必须接近但不得超过 10%。如不提供通信波道,允许编码识别


信号的调制度增加到不超过 20%。

3.3.6.6.1 建议 如果 VOR 同时提供一地空通信通道,编码识别信号的调制度应为 5%±1%,以便提供满


意的话音质量。

3.3.6.7 话音信号的发送绝对不能干扰基本导航功能;当发送话音时,不能抑制编码识别信号。

3.3.6.8 在规定的覆盖区内所遇到的信号条件和具有上述 3.3.6.5 条、3.3.6.6 条和 3.3.6.7 条规定的调制参数


的情况下,VOR 接收功能应能对有用信号正确识别。

3.3.7 监控

3.3.7.1 设在辐射场地的适当安装设备为自动监控工作提供信号。当从规定状态发生下列偏差的任何一种或
全部时,监控器应向控制点发出告警,并从载波中去掉识别和导航成分,或者停止发射信号:

a)在监控器安装地点处 VOR 发射的方位信息的变化超过 1°;

b)在监控器处副载波或者 30Hz 调幅信号,或两者的射频信号电压的调制成分减小 15%。

3.3.7.2 监控器本身失效时,应向控制点发出告警,同时:

a)去掉载波中的识别和导航成分;

b)停止辐射。

注:供指导安装和操作 VOR 的技术材料,见附篇 C 的第 3 条和附篇 E。

3.3.8VOR 接收系统抗干扰度性能

3.3.8.1VOR 接收系统对由符合下列电平的 VHF 调频广播信号引起的两个信号的三阶互调产物干扰,应提


供足够的抗扰度:

2 N1 + N 2 + 72 ≤ 0

对应于 107.7-108.0MHz 内的 VHF 调频广播信号;

3-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f
2 N1 + N 2 + (
3 24 - 20 log )≤0
0.4

对应于频率低于 107.7MHz 的 VHF 调频广播信号。

这里,两个 VHF 调频广播信号在接收机内产生的两个信号的三阶互调产物的频率会落在 VOR 工作频率上。

N1和N2是两个VHF调频广播信号在VOR接收机输入端上的电平(dBm),两个电平均不应超过3.3.8.2条中所
规定的降低灵敏度的标准。

△f=108.1-f1,这里f1为N1的频率,VHF调频广播信号接近108.1MHz。

3.3.8.2VOR 接收系统处在 VHF 调频广播信号符合下列电平的情况下,不应出现灵敏度降低:

频率(MHz) 接收机输入点干扰信号最大电平(dBm)
88—102 +15
104 +10
106 +5
107.9 -10
注 1:上述指定的相邻频率点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注 2:关于运用上述 3.3.8.1 条和 3.3.8.2 条中抗干扰度标准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3.6.5 条。

3.4 无方向信标(NDB)规范

3.4.1 定义

注:在附篇 C 中,给出了有关 NDB 的额定覆盖、平均覆盖和有效覆盖的含义和应用的指导。

额定覆盖的平均半径。与额定覆盖面积相同的一个圆的半径。

有效覆盖。环绕一个 NDB 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所提供的方位精确度能满足有关的使用要求。

定位台。一个用作最后进近的低频/中频 NDB。

注:定位台额定覆盖平均半径通常为 18.5 至 46.3km(10 至 25NM)之间。

额定覆盖。环绕着一个 NDB 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波的垂直场的场强超过该无线电信标所在


地区域规定的最低值。

注:上述定义是旨在没有 NDB 天波传播和(或)异常传播或无其它低频/中频设施干扰,而只考虑有关地


理区域大气噪声的条件下,建立一种评定 NDB 额定覆盖的方法。

3.4.2 覆盖

3-3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4.2.1 建议 一个 NDB 在额定覆盖内的最低场强值应为 70µV/m。

注 1:关于北纬 30°和南纬 30°之间对场强的具体要求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6.1 节中,国际电联(ITU)


的有关规定见无线电规则第 8 章 35 条第 4 节 B 部分中。

注 2:为了在有关地区避免出现不正常的测量结果,选择测量场强的地点和时间是很重要的,在飞行上最
为重要的是这些测量地点要位于 NDB 周围区域内的航路上。

3.4.2.2 所有 NDB 的通告或发布,必须以额定覆盖的平均半径为依据。

注 1:在额定覆盖内可以出现显著的昼间性和季节性变化的区域,划分 NDB 等级时,应考虑这些变化。

注 2:额定覆盖平均半径为 46.3—278km(25—150NM)之间的 NDB,用最接近 46.3km(25NM)的倍数


来标明其额定覆盖的平均半径;额定覆盖超过 278km(150NM)的 NDB,则用最接近 92.7km(50NM)的倍数
标明。

3.4.2.3 建议 若一个 NDB 的额定覆盖在不同的重要飞行扇区内有显著不同,划分等级则应以额定覆盖的


平均半径和下列的每一扇区的角度界限来表示:

扇区的覆盖半径/扇区的角度门限以 NDB 磁方位顺时针所表示的扇区界限角;

如以这种方法划分 NDB 的等级,扇区的数目应保持最少,最好不超过两个。

注:一个给定的扇区的额定覆盖平均半径等于相同区域的相应圆扇区的半径。例如:

150/210°—30°;

100/30°—210°。

3.4.3 辐射功率的限制

由 NDB 辐射的功率不应超过协议的额定覆盖所需功率 2dB,除非经地区协议可以增加功率或对其它设施


不致造成有害干扰。

3.4.4 射频频率

3.4.4.1 指配给 NDB 的射频频率,必须从 190kHz 至 1750kHz 之间的频谱中的可用部分选择。

3.4.4.2 除了天线功率超过 200W,其使用频率在 1606.5kHz 以上(含 1606.5kHz)的 NDB 的频率容差应为


0.005%以外,应用于 NDB 的频率容差必须为 0.01%。

3.4.4.3 建议 如果使用两个定位台作为一套 ILS 的补充,则两台的载波之间的频率间隔应不小于 15kHz,


以保证无线电罗盘准确地工作。为了使只装有一套无线电罗盘的航空器能够迅速地改变频率,两频率间隔最好
不超过 25kHz。

3-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4.4.4 对配合 ILS 使用的保证一条跑道相反两端的定位台,在指配通用的频率时,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不提


供飞行服务的设备不能辐射信号。

注:关于定位台在通用频率上工作的附加的指导材料,见第Ⅴ卷第 3 章 3.2.2 节。

3.4.5 识别

3.4.5.1 每个 NDB 必须分别用 2 个或 3 个字母的国际莫尔斯电码组成识别信号,并以相当于大约每分钟 7


组识别信号的速率发射。

3.4.5.2 必须每 30 秒钟至少发送一次完整的识别,除非用键控载波的通断发送识别。在后一种情况下,识


别应为大约一分钟的间隔,除非在个别的 NDB 台根据飞行需要而可以使用较短的间隔。

3.4.5.2.1 建议 除了那些用键控载波的通/断发送识别的 NDB 外,识别信号应每 30 秒钟至少等间隔地发送


3 次。

3.4.5.3 对于额定覆盖平均半径等于或小于 92.7km(50NM)、主要用作机场附进近近和等待用的 NDB,识


别应每 30 秒钟至少等间隔地发送 3 次。

3.4.5.4 用作识别的单音调制频率应为 1020Hz±50Hz 或者 400Hz±25Hz。

注:根据附篇 C 的 6.5 节中考虑的意见,按地区性地确定使用的单音频数值。

3.4.6 发射特性

注:下列规定并不排除在规定的识别上附加一些在 NDB 中可以利用的调制或调制类型的业务,包括识别


和话音同时发送所提供的这些附加调制应不明显地影响 NDB 和机载无线电罗盘的工作性能;并不致对其它
NDB 业务造成有害干扰。

3.4.6.1 除 3.4.6.1.1 条中提供的外,所有 NDB 应辐射一个不间断的载波并通过键控调幅单音(NON/A2A)


的通断发送识别。

3.4.6.1.1 凡不是全部或部分地作为等待、进近和着陆设备的 NDB,或者其额定覆盖平均半径小于 92.7km


(50NM)的,如果它们是处在 NDB 高密度区域和(或)所要求的额定覆盖实际由于下列原因而不能达到时,
可以通过键控不调制的载波(NON/A1A)的通断发送识别:

a)来自无线电台的无线电干扰;

b)高的大气噪声;

c)本地条件。

注:在选择发射类型时必须记住,从一个 NON/A2A 设备转换到一个 NON/A1A 设备时,航空器上的无线


电罗盘没有从调幅波(MCW)变到等福波(CW)会产生混乱的可能性。

3-3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4.6.2 通过键控一个调制单音的通断发送识别的 NDB,调制度应尽可能保持在接近 95%。

3.4.6.3 通过键控一个调制单音的通断发送识别的 NDB,在拍发识别期间的发射特性必须保证在其额定覆盖


的边界上获得理想的识别。

注 1:上述要求需要有尽可能高的调制百分比,同时要在拍发识别期间保持足够的载波辐射功率。

注 2:如果无线电罗盘的通频带为载波频率±3kHz,在额定覆盖的边界上信噪比为 6dB,通常可满足上述
要求。

注 3:关于调制度的某些考虑,见附篇 C 的 6.4 节中。

3.4.6.4 建议 采用 NON/A2A 发射的 NDB,在发射识别信号时载波功率不应下降,除非是对于额定覆盖平


均半径超过 92.7km(50NM)的 NDB,其下降不超过 1.5dB 也是可以接受的。

3.4.6.5 无用的音频调制总共不得超过载波幅度的 5%。

注:如果 NDB 的辐射中包含有等于或接近环形天线转换频率或其二次谐波的音频调制成分,则机载无线


电罗盘的可靠性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现用设备的环形天线转换频率为 30Hz 至 120Hz。

3.4.6.6 发射的带宽和杂散辐射电平,必须保持在技术条件和服务性质所允许的最低值。

注:国际电联(ITU)无线电规则的 S3 文献载有关于设备技术特性和发射的一般规定,无线电规则包含有
关杂散辐射的容限,所需带宽的指导性材料(见附录 APS1,APS2 和 APS3)。

3.4.7 定位台的选址

3.4.7.1 建议 当利用定位台作为 ILS 系统的补充时,应设于外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的位置上。如果只设


一个定位台作为 ILS 系统的补充,则应优先设在外指点信标的位置上。在没有 ILS 系统时,利用定位台来做最
后进近设备使用,其安装位置应与使用 ILS 系统时的相同,并考虑到“空中航行服务程序:航空器使用”(8168
文件)中有关障碍物净空的规定。

3.4.7.2 建议 当外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均安装定位台时,应尽可能地将它们架设在跑道中线延长线的同
一侧,以保证两个定位台之间的航迹更好地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相平行。

3.4.8 监控

3.4.8.1 对每个 NDB 均应提供能在某一适当地点监测到下述情况的合适手段:

a)所辐射的载波功率下降到低于额定覆盖所需值的 50%以下;

b)识别信号发射缺失;

c)监控手段本身失效。

3-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4.8.2 建议 当某一 NDB 的电源频率与机载无线电罗盘的环形天线转换频率相靠近,并且该 NDB 的设计,


使得电源频率有可能成为调制成分而被发射时,监控手段应能在该调制成分超过 5%时把它监测出来。

3.4.8.3 在定位台工作期间,应提供一种监控手段,以便连续检查定位台的功能,按照 3.4.8.1 条 a)、b)


、c)
各款所述。

3.4.8.4 建议 非用作定位台的 NDB,在其工作期间,应提供一种监控手段,以便连续检查 NDB 的功能,


按照 3.4.8.1 条 a)、b)、c)各款所述。

注:有关 NDB 测试方面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6.6 节。

3.5 测距仪(DME)规范

注 1:下面各节对两种 DME 设施做出了规定:即一般应用的 DME/N 和 3.11.3 节描述的 DME/P。

3.5.1 定义

控制抖动噪声(CMN)
:引导信号误差的一部分,当与自动驾驶仪关联时,该误差会造成控制面和驾驶
杆抖动,影响飞机姿态角,但不会使航空器偏离开预定的航向道和(或)下滑道(见 3.11 节)。

DME 寂静时间:紧接着有效询问译码之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所收到的询问不产生回答。

注:寂静时间的目的是防止应答器对多路径效应引起的回波产生应答。

DME/N:主要用于航路或终端区导航的测距设备,“N”表示窄频谱特性。

DME/P:微波着陆系统的测距设备,“P”表示精密测距的意思,其频谱特性与 DME/N 相近似。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馈送到天线上的功率与天线在给定方向上的增益的乘积,该增益是天线
在给定方向上相对于全向天线的增益(绝对增益或全向增益)

最终进近模式(FA)
:DME/P 的一种工作条件,用以支持在最终进近和跑道区域的飞行。

初始进近模式(IA)
:DME/P 的一种工作条件,用以支持在最终进近区域之外飞行,它可与 DME/N 互通。

发键时间:传输莫尔斯码的一个点或一个划所用的时间。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位于最低下滑道上和跑道入口上空某一规定高度的一个点(见 3.11 节)。

MLS 数据点:位于跑道中线上、距离仰角台天线相位中心最近的一点(见 3.11 节)


W,X,Y,Z 模式:用脉冲对的时间间隔来进行 DME 发射编码的一种方法,以便一个频率可以重复使用


多次。

部分上升时间:脉冲包络前沿的 5%振幅点到 3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即图 3-1 和图 3-2 中 h 点和 i

3-3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点之间的时间。

航道跟随误差(PFE)
:引导信号误差的一部分,它可使航空器偏离预定的航向道和(或)下滑道(见
3.11 节)。

脉冲幅度:脉冲包络的最大电压值,例如图 3-1 中的 A。

脉冲下降时间:脉冲包络后沿的 90%振幅点至 1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例如图 3-1 中 e 和 g 点之间


的时间。

脉冲编码:区分 W、X、Y、Z 模式以及 FA 和 IA 模式的一种方法。

脉冲宽度:脉冲包络前、后沿上 5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图 3-1 中 b 和 f 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脉冲上升时间:脉冲包络前沿 10%振幅点至 9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例如图 3-1 中 a 和 c 点之间的


时间。

应答效率:应答器所发射的应答数与其所收到的有效询问总数的比值。

搜索:DME 机载询问器试图捕获和锁定所选应答器对其询问的应答时所处的状态。

系统效率:机载询问器处理的有效应答数对其本身所发的总询问数的比值。

跟踪:DME 机载询问器已经锁定所选应答器对其询问的应答信号,并持续进行测距时的状态。

发射率:应答器每秒发射的脉冲对的平均数。

虚拟原点:脉冲前沿 30%振幅点至 5%振幅点的连线与 0 振幅的坐标轴相交的一点(见图 3-2)。

3.5.2 通则

3.5.2.1DME 系统必须能为装有 DME 机载设备的航空器,在驾驶舱内提供连续且准确的到地面基准点的斜


距信息。

3.5.2.2 系统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安装在航空器上,另一个设置在地面上。机载设备叫做询问器,地
面设备叫做应答器。

3.5.2.3 实际运行中,询问器向应答器发出询问,随之应答器向询问器发送与询问信号同步的应答信号,从
而实现精确测距。

3-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3-1

图3-2

3.5.2.4DME/P必须有两种工作模式,即IA模式和FA模式。

3.5.2.5 当 DME 与 ILS、MLS 或 VOR 组合在一起而构成一个设施时,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a)工作于 3.5.3.3.4 所述的标准频率配对;

3-3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b)同址安装符合下述 3.5.2.6 所述关于合装距离的限制范围;

c)符合下述 3.5.3.6.4 所述关于识别信号的规定。

3.5.2.6 与 ILS、MLS 或 VOR 合装的 DME 设备的同址安装限制

3.5.2.6.1VOR 和 DME 合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终端区用于进近或其它程序的设施,要求系统能提供最高的定位精度,VOR 和 DME 天线的相隔距


离不得超过 80m(260ft)

b)除上述情况外,VOR 和 DME 天线的间隔距离不应超过 600m(2000ft)。

3.5.2.6.2DME 与 ILS 合装

注:附篇 C 的 2.11 节给出了有关 DME 与 ILS 合装的指导材料。

3.5.2.6.3DME 与 MLS 合装

3.5.2.6.3.1 建议 如 DME/P 设备用于提供作用距离信息,DME/P 设备应尽可能靠近 MLS 的方位设备安装。

注:附篇 G,第 5 节和附篇 C,7.1.6 节对 DME 与 MLS 合装的选址给出了指导。该指导特别列出了当 DME/P


与 MLS 合装以及 DME/N 与 ILS 合装同时为一条跑道提供距离信息时避免不同的零距离指示的适当措施。

3.5.2.7 在 3.5.3 节、3.5.4 节和 3.5.5 节中以“”标注的规定仅适用于 1989 年 1 月以后初装的 DME 设备。

3.5.3 系统特性

3.5.3.1 性能

3.5.3.1.1 作用距离。在选用的应答器所规定的覆盖范围内,系统应提供航空器到应答器的斜距信息。

3.5.3.1.2 覆盖范围

3.5.3.1.2.1 与 VOR 合装的 DME/N 的覆盖区至少应与 VOR 的覆盖区相等。

3.5.3.1.2.2 当与 ILS 或 MLS 合装时,DME/N 的覆盖区至少应与 ILS 或 MLS 方位引导扇区的覆盖相等。

3.5.3.1.2.3DME/P 的覆盖区至少应与 MLS 方位引导扇区的覆盖相等。

注:本规定并不是旨在确定出系统的作用距离和覆盖区,因为在某些区域已经安装的设施之间的相互间隔
可能会限制作用距离。

3.5.3.1.3 精确度

3-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3.1.3.1 系统精确度。3.5.3.1.4、3.5.4.5 及 3.5.5.4 节中所述的精确度标准是按照 95%概率提出的。

3.5.3.1.4 DME/P 精确度

注 1:下面根据对 DME/P 的不同应用规定了两种精确度标准,即标准 1 和标准 2。

注 2:有关精确度标准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7.3.2 条.

3.5.3.1.3.4.1 误差的组成。航道跟随误差(PFE)由询问器输出端的低于 1.5 弧度/秒的频率成分的 DME/P


误差所构成。控制抖动噪声(CMN)误差由询问器输出端的介于 0.5 弧度/秒和 10 弧度/秒之间的频率成分的
DME/P 误差所构成。

注:某一点上所规定的误差容限适用于包括该点的一条飞行路径。有关 DME/P 误差的解释以及飞行校验


时某一航段误差测量,见附篇 C 的 7.3.6.1 条。

3.5.3.1.3.4.2 在跑道中线延长线上的误差,应不得超过本章末表 B 中的规定值。

3.5.3.1.3.4.3 在进近扇区内,偏离跑道中线延长线以外,对标准 1 和标准 2,都允许航道跟随误差成线性地


增加(以偏离角 0°至±40°)
,位于 MLS 方位±40°处的误差可比同等距离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的误差大 1.5
倍。控制抖动噪声误差不允许随偏离角增大,航道跟随误差和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均不得随仰角变化而变坏。

3.5.3.2 频率和极化。系统必须在 960MHz 至 1215MHz 频段内工作,采用垂直极化。各波道间的询问和应


答频率必须以 1MHz 的间隔来指配。

3.5.3.3 波道划分

3.5.3.3.1DME 的波道必须按照配对的询问和应答频率来划分,在配对频率上采用脉冲编码。

3.5.3.3.2 脉冲编码。DME/P 的波道必须有两种不同的询问脉冲编码,如 3.5.4.4.1 表所列。其中一个用于初


始进近模式(IA);另一个用于最终进近模式(FA)。

3.5.3.3.3DME 的工作波道必须从本章末表 A 中选用,表中列举了 352 个波道的波道号、频率和脉冲编码。

3.5.3.3.4 波道配对。当一个 DME 设备要与一个工作在 108MHz 至 117.95MHz 频段的甚高频导航设备或工


作在 5031.0MHz 至 5090.7MHz 的 MLS 角引导设备配合使用时,DME 的工作波道必须与甚高频波道和(或)
MLS 角引导频率相配对,如表 A 所列。

注:在 ILS/MLS 的过渡期间,可能存在一个 DME 同时与 ILS 频率和 MLS 波道相配对的情况(见第 V 卷


4.4.3 节)。

3.5.3.4 询问脉冲的重复频率

注:如果询问器在 1 秒钟内工作在一个以上的波道,所有波道上询问次数的总和应满足下述规定。

3-3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3.4.1DME/N。询问器的脉冲重复频率的平均值不应超过 30 个脉冲对/秒,此系以跟踪时间至少占 95%


作为假设条件。

3.5.3.4.2DME/N。若希望减少搜索时间,可在搜索时提高脉冲重复频率,但不得超过 150 脉冲对/秒。

3.5.3.4.3DME/N。建议 当发射出 15000 个脉冲对后仍未获得距离显示,此后脉冲重复频率则不应超过 60


脉冲对/秒,直到改变工作波道或搜索成功为止。

3.5.3.4.4DME/N。当经过 30 秒钟的周期后,还未建立跟踪,则此后脉冲重复频率不应超过 30 脉冲对/秒。

3.5.3.4.5DME/P 询问器的脉冲重复频率不得超过下述的数值(脉冲对/秒):

a)搜索 40

b)航空器在地面上 5

c)初始进近模式跟踪 16

d)最终进近模式跟踪 40

注 1:若航空器要求得到精确的距离信息,在地面上可以超过 5 脉冲对/秒的脉冲重复频率。

注 2:以上要求的脉冲重复频率的变换,希望能自动地来实现。

3.5.3.5 系统对航空器的处理容量

3.5.3.5.1 在一个区域内,应答器对航空器的处理容量必须满足该地区峰值交通量的需要或 100 架航空器,


以小者为准。

3.5.3.5.2 建议 当某一地区的峰值交通量超过 100 架航空器时,应答器应具有对该峰值交通量进行处理的


能力。

注:有关航空器处理容量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7.1.5 条。

3.5.3.6 应答器的识别

3.5.3.6.1 所有的应答器均应按照下述 3.5.3.6.5 条的要求,以下列形式之一发送一个识别信号:

a)由编码的(国际莫尔斯码)识别脉冲所构成的“独立”识别信号,它适用于所有的应答器;

b)用于与甚高频导航设备或 MLS 角引导设备配合使用的应答器的“联合”识别信号(甚高频导航设备或


MLS 角引导设备自身也要发送识别信号)。

注:MLS 角引导设备用一数字字符作为其识别,并通过数据波道发射到进近和反方位覆盖区域。见下述
3.11.4.6.2.1 条中的规定。

3-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3.6.2 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识别信号均应发送一段时间的脉冲对,该脉冲对的重复频率为 1350 脉冲对/秒;


在此期间,除下述 3.5.3.6.2.2 所述的情况以外,识别信号都将取代应答脉冲。这些脉冲的特性与应答脉冲相似。

3.5.3.6.2.1DME/N。应答脉冲必须在发键时间之间发射。

3.5.3.6.2.2DME/N。建议 若希望保持恒定的占空比,则应在每一识别脉冲对后 100±10μs 处应发射一个具


有识别脉冲同样性能的补偿脉冲对。

3.5.3.6.2.3DME/P。应答脉冲必须在发键时间之间发射。

3.5.3.6.2.4DME/P。应答器对有效 FA 模式询问的应答也应在发键时间内发射,并对识别脉冲对具有优先权。

3.5.3.6.2.5DME/P。应答器不得使用上面 3.5.3.6.2.2 条所述的补偿脉冲对。

3.5.3.6.3 独立识别信号的特性如下:

a)识别信号由点、划形式(国际莫尔斯码)组成,以每分钟至少 6 组识别信号的速率发射,每 40 秒钟至


少发射一次;

b)DME 应答器的识别信号特性和字速率必须符合下述要求,以保证每组识别信号触发按键的总时间不超
过 5 秒。点的按键持续时间必须为 0.1-0.160 秒,划的按键持续时间一般为点的持续时间的三倍。点
和(或)划之间的间隔等于一个点的持续时间(误差±10%)。字母之间的间隔应不少于三个点的持续
时间。发射一个识别信号总的时间不得超过 10 秒钟。

注:音频识别信号以 1350 脉冲对/秒的重复频率发射。这一频率可以直接用于机载设备的声音输出供飞行


员使用,也可以由询问器的设计者选择产生其它不同的频率(见 3.5.3.6.2 节)。

3.5.3.6.4 联合识别信号的特性如下:

a)当与甚高频导航设施或 MLS 的角引导设施配合使用时,识别信号应以点划形式(国际莫尔斯码)发射,


如上述 3.5.3.6.3 所述。同时必须与甚高频导航设施或 MLS 角引导设施的识别信号相同步。

b)每个 40 秒间隔应分成四个(或更多)相等的周期,应答器的识别信号仅在其中一个周期内发射,在其
余周期内则由联合工作的甚高频导航设施或 MLS 角引导设施发射识别信号。

c)与 MLS 联合工作的 DME 应答器,其识别信号即为 3.11.4.6.2.1 条规定的 MLS 角引导设施识别信号的


后三个字符。

3.5.3.6.5 识别的实现

3.5.3.6.5.1 当某一应答器不是专门与某一甚高频导航设施或 MLS 角引导设施配合使用时,必须采用独立识


别码。

3.5.3.6.5.2 当某一应答器专门与某一甚高频导航设施或 MLS 角引导设施配合使用时,必须采用联合识别信

3-4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号。

3.5.3.6.5.3 当与 DME 应答器配合使用的甚高频导航设施发送话音通信时,应答器的联合识别信号不能被抑


制。

3.5.3.7DME/P 模式的转换

3.5.3.7.1 用于精度标准 1 的 DME/P,当向应答器进近中达到 13km(7NM)或者无论是什么情况位于 13km


(7NM)范围之内时,DME/P 的询问器必须由 IA 模式跟踪转换到 FA 模式跟踪。

3.5.3.7.2 对于精度标准 1,询问器可以在距应答器 14.8km(8NM)以内开始由初始进近模式转为最终进近


模式。在 14.8km(8NM)以外,询问器不得以最终进近模式进行询问。

注:上述 3.5.3.7.1 条不适用于 DME/N 应答器以及 FA 模式不可用的 DME/P 应答器。

3.5.3.8 系统效率。当系统效率达到 50%或更高时,上述 3.5.3.1.3.4 条规定的系统精确度必须达到。

3.5.4 应答器及其监控器详细技术特性

3.5.4.1 发射机

3.5.4.1.1 工作频率。应答器必须在指配的 DME 波道的应答频率上发射(见 3.5.3.3.3 节)。

3.5.4.1.2 频率稳定度。工作频率相对指配频率的偏差不得超过±0.002%。

3.5.4.1.3 脉冲波形和频谱。所有的发射脉冲均应符合下述规定:

a)脉冲上升时间

1)DME/N。脉冲上升时间不得超过 3μs。

2)DME/P。脉冲上升时间不得超过 1.6μs。对于 FA 模式,脉冲应有一个 0.25±0.05μs 的部分上升时间。


对于 FA 模式和精度标准 1,部分上升时间的斜率变化不得超过 20%。对于精度标准 2,上述斜率的
变化不得超过 10%。

3)DME/P。建议 脉冲上升时间不应超过 1.2μs。

b)脉冲宽度应为 3.5±0.5μs。

c)脉冲下降时间一般为 2.5μs,不得超过 3.5μs。

d)脉冲前沿 95%的最大振幅点至脉冲后沿 95%的最大振幅点之间的任何瞬时的脉冲振幅均不得低于脉冲


最大电压幅度的 95%。

e)对于 DME/N 和 DME/P。脉冲调制信号的频谱应满足:在脉冲期间包含在标称波道频率±0.8MHz 为中

3-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心的 0.5MHz 频带内的有效全向辐射的功率均不得超过 200mW;在标称波道频率的±2MHz 为中心的


0.5MHz 频带内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均不得超过 2mW。任何 0.5MHz 频带内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都随远
离中心频率的方向呈单调递减。

注:有关脉冲频谱测量的指导性材料见 EUROCAEED-57 文件(包括 1 号修正案)。

f)为确保门限技术正常运行,虚拟原点之前发生的任何造成脉冲打开的瞬时过程的振幅应小于脉冲峰值
振幅的1%。脉冲打开开始时间不应早于虚拟原点1μs以上。

注:“脉冲期间”是指脉冲发射开始和结束的整个时间段,基于实际应用的原因,这一时间段可在脉冲包络
前、后沿的 5%振幅点之间测得。

注 2:包含在上述的 3.5.4.1.3 条 e)中所指频带内的功率是指在脉冲期间的平均功率,给定频带内的平均功


率是该频带内所包含的能量除以注 1 所述的脉冲时间所得的值。

3.5.4.1.4 脉冲间隔

3.5.4.1.4.1 构成脉冲对的两个脉冲的间隔,必须符合表 3.5.4.4.1 所列数值。

3.5.4.1.4.2DME/N。脉冲间隔的容限为±0.25μs。

3.5.4.1.4.3 DME/N。建议 DME/N 脉冲间隔的容限为±0.10μs。

3.5.4.1.4.4DME/P。脉冲间隔的容限为±0.10μs。

3.5.4.1.4.5 脉冲间隔应在一个脉冲对的两个脉冲前沿的半电压振幅点之间测得。

3.5.4.1.5 峰值输出功率

3.5.4.1.5.1DME/N。建议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峰值应能保证在最大服务区的边缘处的峰值脉冲功率密度达
2
到约-83dBW/m 。

3.5.4.1.5.2DME/N。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峰值应能保证在所有的可运行的气象条件下,在 3.5.3.1.2 所规定的


覆盖区内的任一点的峰值脉冲功率密度达到-89dBW/m2。

注:虽然 3.5.4.1.5.2 中的标准意味着机载询问器具有更好的接收机灵敏度,但仍倾向于采用 3.5.4.1.5.1 中


所规定的在最大服务距离和高度上的功率密度标准。

3.5.4.1.5.3DME/P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峰值应能保证在所有可运行的气象条件下,峰值脉冲功率密度能达
到如下要求:

a)在 3.5.3.1.2 所规定的覆盖区内,距离应答器天线 13km(7NM)以上的任意一点,峰值功率密度达到


-89dBW/m2;

3-4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b)在 3.5.3.1.2 所规定的覆盖区内,距离应答器天线不到 13km(7NM)的任意一点,峰值功率密度达到


-75dBW/m2;

c)在 MLS 的进近基准数据点处为-70dBW/m2;

d)在跑道道面上方 2.5m(8ft)、在 MLS 数据点、或者在 DME 应答器天线视线内跑道中线上最远的一点


处为-79dBW/m2。

注:有关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7.2.1 节和 7.3.8 节。

3.5.4.1.5.4 构成脉冲对的各脉冲的峰值功率之差不得大于 1dB。

3.5.4.1.5.5 建议 发射的应答能力应满足:当发射速率为 2700±90 脉冲对/秒时(假定所服务的航空器为


100 架)
,应答器仍能连续地工作。

注:关于航空器数目与发射速率的关系详见附篇 C 的 7.1.5 节。

3.5.4.1.5.6 发射机工作的发射速率,包括随机分布的脉冲对和测距应答脉冲对在内,不得少于 700 脉冲对/


秒,发射识别信号时除外。最低发射速率应尽可能地接近 700 脉冲对/秒。对 DME/P,任何时候均不得超过 1200
脉冲对/秒。

注:DME 应答器工作在 700 脉冲对/秒的发射速率能使其对诸如 GNSS 等其他航空服务的脉冲干扰最小化。

3.5.4.1.6 杂散辐射。在脉冲发射的时间间隔内,与应答器接收机具有同样性能且调谐在 DME 的任一询间或


应答频率上的接收机所接收到的杂散功率,应比在该脉冲发射时以应答频率测得的峰值脉冲功率低 50dB 以上。
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的杂散辐射,包括调制干扰和电气干扰。

3.5.4.1.6.1DME/N。3.5.4.1.6 所述的杂散功率应比峰值脉冲功率低 80dB 以上。

3.5.4.1.6.2DME/P。3.5.4.1.6 所述的杂散功率应比峰值脉冲功率低 80dB 以上。

3.5.4.1.6.3 带外杂散辐射。在 10-1800MHz 范围内的所有频率上,除 960-1215MHz 的频段以外,DME 应答


器发射机的杂散输出在任何一个 kHz 的接收机带宽内均不得超过-40dBm。

3.5.4.1.6.4 在 DME 任一工作波道上,其载频的任何连续波谐波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均不得超过-10dBm。

3.5.4.2 接收机

3.5.4.2.1 工作频率。接收机的中心频率必须是与指配的 DME 工作波道相适应的询问频率(见 3.5.3.3.3 节)


3.5.4.2.2 频率稳定度。接收机中心频率的频偏不得超过±0.002%。

3.5.4.2.3 应答器的灵敏度

3-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4.2.3.1 除用于测试应答器灵敏度的询问脉冲以外,当没有询问脉冲对时,应答器天线接收到的功率密
度至少为下列数值,且具有正确间隔和标称频率的询问脉冲对应触发应答器:

a)对覆盖范围超过 56km(30NM)的 DME/N 为-103dBW/m2;

b)对覆盖范围小于 56km(30NM)的 DME/N 为-93dBW/m2;

b)对 DME/P 的 IA 模式为-86dBW/m2;

c)对 DME/P 的 FA 模式为-75dBW/m2。

3.5.4.2.3.2 在 3.5.4.2.3.1 节中所述的最低功率密度,应使应答器至少以下述的效率进行应答:

a)对于 DME/N 为 70%;

b)对于 DME/P 的 IA 模式为 70%;

c)对于 DME/P 的 FA 模式为 80%。

3.5.4.2.3.3DME/N 的动态范围。当与 ILS 或 MLS 合装时,应答器应在天线接收到的询问信号功率密度在


3.5.4.2.3.1 所述的最小值至-22dBW/m2 的最大值之间时保持其原有性能。与其它设备合装时最高值为
–35dBW/m2。

3.5.4.2.3.4DME/P 的动态范围。当应答器天线接收到的询问信号功率密度在 3.5.4.3.1 所述的最小值至


-22dBW/m2 的最大值之前时,应答器应保持其原有性能。

3.5.4.2.3.5 当应答器负荷在其最大发射速率的 0%至 90%时,应答器灵敏度的变化不得大于 1dB。

3.5.4.2.3.6DME/N。当询问器的脉冲间隔偏离标称值±1μs 时,接收机灵敏度下降不得超过 1dB。

3.5.4.2.3.7DME/P。当询问器的脉冲间隔偏离标称值±1μs 时,接收机灵敏度下降不得超过 1dB。

3.5.4.2.4 负荷限制

3.5.4.2.4.1DME/N。建议 当应答器的负荷超过其最大发射速率的 90%时,接收机的灵敏度应自动降低以


限制应答器的应答,从而保证其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发射速率。
(灵敏度可降低的范围至少应为 50dB)。

3.5.4.2.4.2DME/P。为防止应答器过载,应答器应自动限制应答,保证不超过最大发射率。接收机灵敏度降
低的规定适用于 IA 模式,但不适用于 FA 模式。

3.5.4.2.5 噪声。当接收机接收到具有 3.5.4.2.3.1 所规定的功率密度的询问,并使其发射速率达到最大值的


90%时,由于噪声引起的应答不得超过最大发射速率的 5%。

3.5.4.2.6 带宽

3-4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4.2.6.1 接收机的最小允许带宽应为:当输入的询问信号频偏达±100kHz 时,接收机总的飘移使应答器


灵敏度降低不得超过 3dB。

3.5.4.2.6.2DME/N。当输入信号满足 3.5.5.1.3 所述的规定时,接收机的带宽应足以满足上述 3.5.3.1.3 所述


的规定。

3.5.4.2.6.3DME/PIA 模式。当输入信号满足 3.5.5.1.3 所述的规定时,接收机的带宽应足以满足上述 3.5.3.1.3


所述的规定。12dB 带宽不得超过 2MHz,60dB 带宽不得超过 10MHz。

3.5.4.2.6.4DME/PFA 模式。当输入信号满足 3.5.5.1.3 所述的规定时,接收机的带宽应足以满足上述 3.5.3.1.3


所述的规定。12dB 带宽不得超过 6MHz,60dB 带宽不得超过 20MHz。

3.5.4.2.6.5 当信号频偏超过 900KHz 以上,且功率密度达到 3.5.4.2.3.3 节对 DME/N 的规定及 3.5.4.2.3.4 节


对 DME/P 的规定时,应答器不应被触发。接收到的中频信号应至少被抑制 80dB。所有的其它杂散应答或
960-1215MHz 频带内的其它信号和镜频应至少被抑制 75dB。

3.5.4.2.7 恢复时间。在接收到一个比最低灵敏度高 0 至 60dB 的信号的 8μs 时间内,应答器的对所需信号的


最低灵敏度与不存在上述信号时相比的变化应在 3dB 以内。此项要求应在回波抑制电路不工作的情况下达到。
8μs 应在两信号前沿的半电压振幅点之间测得,信号的波形应满足 3.5.1.3 的规定。

3.5.4.2.8 杂散辐射。接收机任何一部分或有关电路的辐射均应满足 3.5.4.1.6 的规定。

3.5.4.2.9 连续波和回波抑制

建议 连续波和回波抑制应适合于应答器的安装场地。

注:这里所指的回波是由多路径传播所造成的无用信号(如反射等)

3.5.4.2.10 防干扰

建议 防止 DME 频带以外的干扰应适合于应答器的安装场地。

3.5.4.3 译码

3.5.4.3.1 应答器应包含一个译码电路,该译码电路能确保仅当接收到符合 3.5.5.1.3 及 3.5.5.1.4 节规定的脉


冲宽度以及脉冲间隔的询问信号才能触发应答器应答。

3.5.4.3.2 译码电路应保证不受那些处于正常的编码脉冲间隔之前、之中或之后的脉冲所影响。

3.5.4.3.3DME/N 译码器抑制能力。对于一个脉冲间隔超过标称值±2μs 以上且信号强度达到 3.5.4.2.3.3 规定


值的询问脉冲对,译码器应不予应答,从而使发射速率不会超过没有询问信号时的数值。

3.5.4.3.4DME/P 译码器抑制能力。对于一个脉冲间隔超过标称值±2μs 以上且信号电平达到 3.5.4.2.3.4 规定


值的询问脉冲对,译码器应不予应答,从而使发射速率不会超过没有询问信号时的数值。

3-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4.4 系统延时

3.5.4.4.1 当 DME 仅与甚高频设备配合使用时,系统延时是指询问脉冲对的第二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和应答


脉冲对的第二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当要求机载询问器指示到应答器台址的距离时,该延时应
符合下列数值。

脉冲对间隔(μs)延时(μs)

信道后缀运行模式 询问应答 第 1 脉冲定时第 2 脉冲定时

X DME/N 1212 50 50

DME/PIAM 1212 50 -

DME/PFAM 1812 56 -

Y DME/N 3630 56 50

DME/PIAM 3630 56 -

DME/PFAM 4230 62 -

W DME/N -- - -

DME/PIAM 2424 50 -

DME/PFAM 3024 56 -

Z DME/N - - - -

DME/PIAM 2115 56 -

DME/PFAM 2715 62 -

注 1:W 和 X 系在同频上复用。

注 2:Z 和 Y 系在同频上复用。

3.5.4.4.2 当 DME 与 MLS 的角引导设施配合使用时,系统延时是指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前沿半电压


点与应答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当要求机载询问器指示到应答器台址的距离时,
延时必须是 50μs(对 X 模式的波道)或 56μs(对 Y 模式的波道)。

3.5.4.4.2.1 对于 DME/P 应答器,不允许调整延时。

3.5.4.4.3 建议 对于 DME/N,应答器延时应能在延时标称值减 15μs 至延时标称值之间调整在一适当的数


值上,使航空器的询问器能指示出至某一特定点(偏出应答器台址)的零距离。

3-4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对于不允许在 15μs 范围内进行调整的工作模式,应答器的延时只能在应答器电路延时和恢复时间的限


度内进行调整。

3.5.4.4.3.1DME/N。系统延时是指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至应答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前
沿半电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3.5.4.4.3.2DME/P-IA 模式。系统延时是指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至应答脉冲对的第一个
脉冲的前沿半电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3.5.4.4.3.3DME/P-FA 模式。系统延时是指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虚拟原点至应答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
的虚拟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到达测量点的时间必须在上述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的部分上升时间之内。

3.5.4.4.4DME/N。建议 应答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地靠近需要提供零距离指示的那一点上。

注 1:希望零距离指示面的球面半径应尽可能小,以使模糊区最小化。

注 2:DME 与 MLS 合装时选址问题指导材料见附篇 C 的 7.1.6 节和附篇 G 的 5 节。该指导特别列出了当


DME/P 与 MLS 合装以及 DME/N 与 ILS 合装共同用于同一条跑道时为了避免不同的零距离指示所应采取的措
施。

3.5.4.5 精确度

3.5.4.5.1 DME/N。应答器引起的总系统误差不应超过±1μs(150m 或 500ft)。

3.5.4.5.1.1DME/N。建议 由应答器误差、应答器位置坐标误差、传播效应以及随机脉冲干扰效应引起的总
系统误差不应超过测量距离的 1.25%±340m(0.183NM)。

注:这里包括了除机载设备之外的所有误差致因,且假设机载设备测量时间延迟是基于脉冲对的第一个脉
冲。

3.5.4.5.1.2DME/N。由应答器误差、应答器位置坐标误差、传播效应以及随机脉冲干扰效应引起的总系统误
差不应超过±185m(0.1NM)。

注:这里包括了除机载设备之外的所有误差致因,且假设机载设备测量时间延迟是基于脉冲对的第一个脉
冲。

3.5.4.5.2DME/N。当与着陆设备配合使用时,应答器引起的总系统误差不应超过±0.5μs(75m 或 250ft)。

3.5.4.5.3DME/P—FA 模式

3.5.4.5.3.1 精确度标准 1。应答器引起的总系统误差为:不大于±10m(±33ft)的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大于±8m


(±26ft)的控制抖动噪声。

3.5.4.5.3.2 精确度标准 2。应答器引起的总系统误差为:不大于±5m(±16ft)的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大于±5m

3-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6ft)的控制抖动噪声。

3.5.4.5.4DME/P—IA 模式。应答器引起的总系统误差为:不大于±15m(±50ft)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大于±
10m(±33ft)的控制抖动噪声。

3.5.4.5.5 建议 当 DME 与 MLS 的角引导设备配合使用时,上述的精确度应包括由脉冲间隔容差引起的第


一脉冲检测误差。

3.5.4.6 效率

3.5.4.6.1 当应答器的负荷达到 3.5.3.5 所规定的数值且最低灵敏度电平达到 3.5.4.2.3.1 和 3.5.4.2.3.5 节的规


定时,DME/N 和 DME/P(IA 模式)应答器的应答效率至少应为 DME/N 和 DME/P(IA 模式)70%,DME/P
(FA 模式)应答器的应答效率至少应为 80%。

注:当考虑应答器应答效率时,应计入接收机的寂静时间和监控功能引入的负荷量。

3.5.4.6.2 应答器寂静时间。当出现一个有效的询问译码后,应答器的接收机应在不超过 60μs 的时间内转为


不工作状态。在极端情况下,当应答器的选址产生了不希望的反射问题时,寂静时间就可能要增加,对于 DME/N
和 DME/PIA 模式来说,该增加量应为抑制回波所需的最低限度。

3.5.4.6.2.1 对于 DME/PIA 模式的寂静时间不得封锁 FA 模式的波道,反之亦然。

3.5.4.7 监视和控制

3.5.4.7.1 每一应答器所在的位置都应提供对使用中的应答器进行自动监视和控制的手段。

3.5.4.7.2DME/N 的监视动作

3.5.4.7.2.1 当 3.5.4.7.2.2 节所述的任一情况发生时,监控器应采取下列动作:

a)向控制地点提供适当的提示信息;

b)工作中的应答器自动关机;

c)备用应答器(如果有的话)自动进入工作状态。

3.5.4.7.2.2 若产生以下情况,监控器应采取 3.5.4.7.2.1 所述的动作:

a)应答器的延时超出规定值 1μs(150m 或 500ft)或更多;

b)在 DME/N 与着陆设备配合使用的情况下,应答器延时超出规定值 0.5μs(75m 或 250ft)或更多。

3.5.4.7.2.3 建议 当应答器脉冲对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之间的间隔与 3.5.4.4.1 条表格规定的正常值之差


超过 1μs 或更多时,监控器应采取 3.5.4.7.2.1 所述的动作。

3-4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4.7.2.4 建议 如果下列任一情况发生时,监控器也应向控制点提供适当的提示信息:

a)应答器的输出功率下降 3dB 或更多;

b)最低的应答器接收灵敏度下降了 6dB 或更多(并非由接收机的自动增益衰减电路引起);

c)应答器应答脉冲对第一脉冲与第二脉冲的间隔与 3.5.4.1.4 的规定值相差大于 1μs 或更多;

d)应答器接收机和发射机的频率变化超出了参考电路的控制范围(假定工作频率并非直接由晶体控制)。

3.5.4.7.2.5 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当 3.5.4.7.2.2、3.5.4.7.2.3 和 3.5.4.7.2.4 节所列的条件或故障已被监测到并持续


一定周期之后监控器才采取动作。此周期不得超过 10 秒钟,应尽可能短以免因过渡效应而中断该应答器的服
务。

3.5.4.7.2.6 不管是为了监测还是为了自动频率控制的目的,或者两者都有,应答器被触发的次数均不得超
过 120 次/秒。

3.5.4.7.3DME/P 的监视动作

3.5.4.7.3.1 当发生下列条件且持续时间超过规定时,监视系统应使应答器停止应答并向控制点提供预警信
号:

a)应答器的航道跟随误差超过 3.5.4.5.3 或 3.5.4.5.4 规定的限度且持续 1 秒钟以上。如果只超过 FA 模式的


限度,而仍保持在 IA 模式的限度内,IA 模式仍可维持工作;

b)等效全向辐射功率降低到 3.5.4.1.5.3 所要求的值以下且持续 1 秒钟以上;

c)应答器灵敏度降低 3dB 或更多,从而不满足 3.5.4.2.3 所规定的要求,并在 FA 模式中维持至少 5 秒,在


IA 模式下维持至少 10 秒(并非由接收机的自动灵敏度衰减电路引起);

d)应答器应答脉冲对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的间隔与 3.5.4.4.1 所列表中的规定相差超过 0.25μs,且持续时


间超过 1 秒钟。

3.5.4.7.3.2 建议 若应答脉冲部份上升时间增加超过 0.3μs 或减少超过 0.2μs,并持续 1 秒以上时,监视系


统应向控制点提供适当的指示。

3.5.4.7.3.3 错误引导信息的发射时间不得超过 3.5.4.7.3.1 的规定。试图通过重启主用设备来消除错误,或者


切换到备用设备(如果配有的话),也要在该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错误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消除,就应停止
发射。关机后要经过 20 秒钟才能去恢复其服务。

3.5.4.7.3.4 为了监测的目的而触发应答器,在 IA 模式不得超过 120 次/秒,在 FA 模式不得超过 150 次/秒。

3.5.4.7.3.5DME/N 和 DME/P 监控器失效。当监控器本身的任一部分失效时,应与所监视的单元故障一样,


自动产生相同的结果。

3-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5 询问器的技术特性

注:下述条款仅对符合以下要求的询问器的参数做出规定,该询问器必须保证:

a)不危害DME系统的有效工作,例如不使应答器的负荷增大到不正常状态;

b)能够给出准确的距离读数。

3.5.5.1 发射机

3.5.5.1.1 工作频率。询问器必须以与指配的 DME 波道相适应的询问频率(见 3.5.3.3.3 节)来发射。

注:这一规定并不排除采用实际波道数比总波道数少的机载询问器。

3.5.5.1.2 频率稳定度。工作频率的变化不得超过规定值±100kHz。

3.5.5.1.3 脉冲波形和频谱。所有辐射的脉冲均应符合以下要求:

a)脉冲上升时间:

l)DME/N。脉冲上升时间不得超过 3μs;

2)DME/P。脉冲上升时间不得超过 1.6μs。对于 FA 模式,脉冲应有一个 0.25±0.05μs 的部分上升时


间。相对于 FA 模式和精确度标准 1,部分上升时间的斜率变化不得超过±20%。对精确度标准 2,
斜率变化不得超过 10%;

3)DME/P。建议 脉冲上升时间不应超过 1.2μs。

b)脉冲宽度应为 3.5±0.5μs;

c)脉冲下降时间一般应为 2.5μs,不得超过 3.5μs;

d)脉冲的瞬时幅度(在脉冲前沿 95%最大振幅点和脉冲后沿 95%最大振幅点之间的任何瞬间),不得低


于脉冲最大电压幅度的 95%;

e)脉冲调制信号的频谱应为:在每一个脉冲内,至少有 90%的能量集中在以标称波道频率为中心的 0.5MHz


的带宽内;

f)为确保阈值技术正常工作,任何在虚拟原点之前发生的打开瞬时过程的脉冲瞬时振幅应小于脉冲峰值振
幅的 1%。打开过程开始时间不应早于虚拟原点 1μs 以上。

注 1:脉冲上升时间(见 3.5.5.1.3a)和脉冲下降时间(见 3.5.5.1.3c)的下限,取决于 3.5.5.1.3e 对信号频


谱的要求。

注 2:尽管 3.5.5.1.3e 规定了实际可达到的频谱,仍希望争取达到下述的频谱控制特性。脉冲调制信号的频

3-5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谱应为:在任何情况下,以标称波道频率上、下各 0.8MHz 为中心的 0.5MHz 带宽内的能量,比以标称波通频


率为中心的 0.5MHz 带宽内的能量至少要低 23dB;以标称波道频率上、下各 2MHz 为中心的 0.5MHz 带宽内的
能量,比以标称波道频率为中心的 0.5MHz 带宽内的能量至少要低 38dB。频谱的任何附加的波瓣都要比紧邻标
称波道频率的波瓣小。

3.5.5.1.4 脉冲间隔

3.5.5.1.4.1 组成发射脉冲对的两个脉冲的间隔必须符合 3.5.4.4.1 中表格的要求。

3.5.5.1.4.2DME/N。脉冲间隔的容差为±0.5μs。

3.5.5.1.4.3DME/N。建议 脉冲间隔的容差为±0.25μs。

3.5.5.1.4.4DME/P。脉冲间隔的容差为±0.25μs。

3.5.5.1.4.5 脉冲间隔应在脉冲前沿的半电压之间进行测量。

3.5.5.1.5 脉冲重复频率

3.5.5.1.5.1 脉冲重复频率应符合 3.5.3.4 的规定。

3.5.5.1.5.2 连续的询问脉冲对之间的时间变化要足以防止假锁定。

3.5.5.1.5.3DME/P。为了实现 3.5.3.1.3.4 规定的系统精确度要求,连续的询问脉冲对之间的时间变化要有足


够的随机性,使其与高频的多路径误差无关。

注:有关 DME/P 的多路径效应参见附篇 C 的 7.3.7 节。

3.5.5.1.6 杂散辐射。在各个脉冲发射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用一个与 DME 应答器接收机具有同样性能且调谐


在 DME 的任何其他询问或应答频率上的接收机所收测到的杂散脉冲功率,与该接收机调谐在该脉冲相应的询
问频率上所收到的峰值功率相比,至少要低 50dB 以上。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的杂散脉冲辐射。由询问器所辐
射的杂散连续波功率(在任一询问或应答频率上)不得超过 20μW(-47dBW)。

注:虽然对杂散连续波辐射限定为不超过-47dBW,各成员国仍应注意,如果 DME 询问器与二次监视雷达


的应答器是用在同一个航空器上仍有必要在 1015-1045MHz 频段对二次雷达的机载设备提供防护,例如将连续
波的传导和辐射限定为-77dBW。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调整二次雷达和 DME 机载天线的相对位置也可以获
得一定程度的防护,请注意在 VHF/DME 频率配对表中很少使用上述的频率。

3.5.5.1.7 建议 在 3.5.5.1.6 所述的条件下,接收到的杂散脉冲功率应比收到的有用峰值脉冲功率低 80dB。

注:参照 3.5.5.1.6 和 3.5.5.1.7 节,虽然建议将杂散连续波辐射限定在脉冲峰值功率以下 80dB,各成员国仍


应注意,如果在同一航空器上还使用二次监视雷达的应答器,仍有必要在 1015—1045MHz 频段内将直接辐射
的杂散连续波限定在不超过 0.02μW。请注意,在 VHF/DME 频率配对表中很少使用上述的频率。

3-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5.1.8DME/P。峰值有效辐射功率(ERP)不得小于为达到上述 3.5.4.2.3.1 条所规定的功率密度(在所有


可运行的气象条件下)而需要的数值。

3.5.5.2 延时

3.5.5.2.1 延时必须符合 3.5.4.4.1 中附表的规定。

3.5.5.2.2DME/N。延时应为组成询问脉冲对的第二个脉冲前沿半电压点的时间与测距电路达到零距离指示
状况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3.5.5.2.3DME/N。延时应为组成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前沿半电压点的时间与测距电路达到零距离指示
状况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3.5.5.2.4DME/P—IA 模式。延时应为组成询问脉冲对的第一个脉冲前沿半电压点的时间与测距电路达到零
距离指示状况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3.5.5.2.5DME/P—FA 模式。延时必须是询问脉冲对的第一脉冲前沿虚拟原点和测距电路达到零距离指示状
况之间的时间。到达时间必须在脉冲的部分上升时间内测得。

3.5.5.3 接收机

3.5.5.3.1 工作频率。接收机的中心频率必须是与指配的 DME 工作波道相应的应答器频率(见 3.5.3.3.3 节)


3.5.5.3.2 接收机灵敏度

3.5.5.3.2.1DME/N。当信号功率密度满足 3.5.4.1.5.2 规定时,机载接收机的灵敏度必须足以捕获信号并提供


满足 3.5.5.4 规定的精确度要求的距离信息。

注:虽然 3.5.5.3.2.1 规定了 DME/N 询问器的标准,其接收机灵敏度相对于 3.3.4.1.5.1 规定的 DME/N 应答


器所提供的功率密度来说是高了一些,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其与 DME/P 应答器的 IA 模式能兼容工作。

3.5.5.3.2.2DME/P。当信号功率密度满足 3.5.4.1.5.3 规定时,机载接收机的灵敏度必须足以捕获信号并提供


满足 3.5.5.4.2 和 3.5.5.4.3 规定的精确度要求的距离信息。

3.5.5.3.2.3DME/N。当在询问器天线处应答器信号的功率密度在 3.5.4.1.5 规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18dBW/m2


之间时,询问器的性能应保持不变。

3.5.5.3.2.4DME/P 。当在询问器 天线处的应 答器信号的 功率密度 在 3.5.4.1.5 规 定的最小值 和最大值


-18dBW/m2 之间时,询问器的性能应保持不变。

3.5.5.3.3 带宽

3.5.5.3.3.1DME/N。当输入信号符合 3.5.4.1.3 规定时,接收机带宽应足以满足 3.5.3.1.3 的要求。

3-5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5.3.3.2DME/P—IA 模式。当输人信号符合 3.5.4.1.3 规定时,接收机带宽应足以满足 3.5.3.1.3 的要求。


12dB 带宽不得超过 2MHz,60dB 带宽不得超过 10MHz。

3.5.5.3.3.3DME/P—FA 模式。当输入信号符合 3.5.5.1.3 规定时,接收机带宽应足以满足 3.5.1.3 的要求。12dB


带宽应不超过 6MHz,60dB 带宽应不超过 20MHz。

3.5.5.3.4 抗干扰能力

3.5.5.3.4.1 当在机载接收机的输入端同波道 DME 有用信号与无用信号之比至少是 8dB 时,询问器应能显示


距离信息,并可对较强的信号提供清楚的识别。

注:同波道信号系指采用同一频率和相同脉冲对间隔的信号。

3.5.5.3.4.2DME/N。与指定波道的标称频率偏差 900kHz 以上的 DME 信号,当其幅度比门限灵敏度大 42dB


以上时,应能够拒绝接收。

3.5.5.3.4.3DME/P。与指定波道的标称频率相差 900KHz 以上的 DME 信号,当其幅度比门限灵敏度大 42dB


以上时,应能够拒绝接收。

3.5.5.3.5 译码

3.5.5.3.5.1 询问器应具备一个译码电路,使接收机只能被那些符合 3.5.4.1.4 关于应答器信号规定,并具有


规定脉冲间隔和脉冲宽度的脉冲对所触发。

3.5.5.3.5.2DME/N-译码器抗拒能力。脉冲间隔比规定值差±2μs 以上的应答脉冲,当其幅度高于接收机灵敏
度 42dB 以上时,应能够拒绝接收。

3.5.5.3.5.3DME/P-译码器抗拒能力。脉冲间隔与规定值相差±2μs 以上的应答脉冲,当幅度高于接收机灵敏
度 42dB 以上时,应能够拒绝接收。

3.5.5.4 精确度

3.5.5.4.1DME/N。询问器造成的总系统误差不得大于±315m(±0.17NM)或距离指示的 0.25%,以较大者
为准。

3.5.5.4.2DME/P—IA 模式。询问器造成的误差为:系统总航道跟随误差不大于±30m(±100ft)
,系统总控
制抖动噪声不大于±15m(±50ft)

3.5.5.4.3DME/P—FA 模式

3.5.5.4.3.1 精确度标准 1:询问器所造成的误差为系统总航道跟随误差为不大于±15m(±50ft)


,系统总控
制抖动噪声不大于±10m(±33ft)。

3.5.5.4.3.2 精确度标准 2:询问器所造成的误差为系统总航道跟随误差为不超过±7m(±23ft)


,系统总控

3-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制抖动噪声不大于±7m(±23ft)。

注:为实现上述精确度要求所需的滤波器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7.3.4 节。

3.5.5.4.4DME/P。当系统效率为 50%或更大时,询问器应达到 3.5.3.1.3.4 规定的精确度要求。

注:有关系统效率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C 的 7.1.1 节。

3.6 甚高频指点信标(75MHz)规范

3.6.1 设备

3.6.1.1 频率。航路甚高频指点信标所辐射的射频频率必须为 75MHz±0.005%。

3.6.1.2 辐射特性

3.6.1.2.1 指点信标必须发射一个不间断的载波,其调制度不能小于 95%也不能大于 100%。调制的总谐波


成分不得超过 15%。

3.6.1.2.2 调制单音的频率必须为 3000Hz±75Hz。

3.6.1.2.3 辐射信号必须为水平极化。

3.6.1.2.4 识别信号。如果一个指点信标需要编码的识别信号,其调制单音必须以适当序列键控发送点或划
或点划组合。键控方式必须使点和划的长度与间隔合适,以对应于每分钟 6 至 10 个单字的速率发送。在发送
识别信号期间,载波不得间断。

3.6.1.2.5 覆盖区和辐射场型

注:指点信标的覆盖区和辐射场型通常由缔约国考虑地区会议的建议根据工作要求规定。

最理想的辐射场型如下:

a)扇形指点信标。使飞机仅能在一个长方形平行六面体之内点亮信号灯,该平行六面体对称于通过指点信
标的垂直线,按照所服务的航道调整长轴和短轴。

b)Z 形指点信标。使飞机仅能在一个圆柱体范围内点亮信号灯,圆柱体的轴即为通过指点标的垂直线。

在实践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场型而必须采用一种折衷的辐射场型。附篇 C 中载有现用的并已证明比较满意的天
线系统的指导材料。这种设计和为得到更接近于上述理想辐射场型的任何新设计通常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6.1.2.6 覆盖区的测定。指点信标覆盖区的边界应在 3.1.7.3.2 所规定的场强基础上测定。

3.6.1.2.7 辐射场型。建议 指点信标的辐射场型通常应满足如下要求:极坐标轴是垂直的,在指点信标服


务的各航道的平面内,场型中的场强对称于极坐标轴。

3-5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某些指点信标因选址困难,可能需要采用非垂直的极坐标轴。

3.6.1.3 监控.建议 每个指点信标应配备合适的监控设备,使在适当的位置指示出下列情况:

a)发射的载波功率减少到低于正常值的 50%;

b)调幅度减少到低于 70%;

c)键控失效。

3.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要求

3.7.1 定义

空基增强系统(ABAS)
:利用航行器已有的信息对 GNSS 的信息进行增强和(或)组合的一种增强系统。
(也
译作机载增强系统)

告警:当导航系统的参数超出允许误差时,给其他航空器系统提供指示信息或给飞行员告警提示。

告警门限:一个给定参数测量值的误差容限,当测量值误差未超过容限时不需发出告警。

标准准确性信道(CSA)
:对全球范围内、连续使用的 GLONASS 用户,其所能获得的定位,测速和授时准确
性等级。

核心卫星星座:核心卫星星座是 GPS 和 GLONAS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一个全球定位和定时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卫星星座、机载接收机和系统完
好性监视,以及为支持预定的运行的所需导航性能所必要的增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由俄罗斯联邦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由美国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GNSS 定位误差:真实位置和由 GNSS 接收机确定的位置之间的差。

地基增强系统(GBAS)
:用户直接从地基发射机接收增强信息的增强系统。

地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用户直接从覆盖某一区域的一组地基发射机中的一个接收增强信息的增强系
统。

完好性:由全系统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的可信度的度量值。完好性包括系统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警告的
能力。

伪距:卫星发射时间与 GNSS 接收机接收时间的差乘以真空中的光速,包括由 GNSS 接收机和卫星的参考时


间之差导致的偏差。

3-5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星基增强系统(SBAS)
:用户从星基发射机接收增强信息的广域覆盖增强系统。

标准定位服务(SPS):对全球范围内、连续使用的 GPS 用户,其所能获得的定位,测速和授时准确性等级。

警告时间:从导航系统超出容限开始,直到设备发出警告的最大允许时间。

3.7.2 概述

3.7.2.1 功能

3.7.2.1.1GNSS 应为航空器提供位置及时间数据。

注:这些数据源于机载 GNSS 接收机和卫星或地上的各种信号源之间的伪距测量值。

3.7.2.2GNSS 元素

3.7.2.2.1GNSS 导航服务应由如下安装在地面、卫星或者在航空器上的元素的各种组合提供:

,提供如 3.7.3.1 所定义的标准定位服务(SPS);


a)全球定位系统(GPS)

,提供如 3.7.3.2 所定义的标准精确度信道(CSS)导航信号;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c)空基增强系统(ABAS),如 3.7.3.3 所定义;

,如 3.7.3.4 所定义;
d)星基增强系统(SBAS)

e)地基增强系统(GBAS),如 3.7.3.5 所定义;

,如 3.7.3.5 所定义;
f)地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

g)机载 GNSS 接收器,如 3.7.3.6 所定义。

3.7.2.3 空间与时间基准。

3.7.2.3.1 空间基准。GNSS 向用户提供的位置信息应表示为世界测地系统-1984(WGS-84)测地参考数据。

注 1:WGS-84 的 SARPs 见在附件 4 第 2 章、附件 11 第 2 章、附件 14 卷Ⅰ和Ⅱ第 2 章和附件 15 第 3 章。

注 2:如果 GNSS 单元使用了 WGS-84 之外的坐标,则提供适当的转换参数。

3.7.2.3.2 时间基准。GNSS 向提用户供到的时间数据应表示为以世界协调时(UTC)为参考的时间。

3.7.2.4 空间信号的性能。

3.7.2.4.1GNSS 元素与一个无故障 GNSS 接收机的组合应满足定义在表 3.7.2.4-1(位于 3.7 节最后部分)中

3-5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的空间信号要求。

注:无故障接收机的概念仅用于定义不同 GNSS 元素的组合性能的方法。无差错接收机是假定一个有一般


准确性和告警时间性能的接收机。假定该接收机没有影响完好性,可用性和连续性性能的故障。

3.7.3GNSS 元素规范。

3.7.3.1GPS 标准定位服务(SPS)(L1)。

3.7.3.1.1 空间和控制段精确度。

注:下列精度标准不包括附篇 D 第 4.1.2 节中所述的大气传播或接收机误差。

3.7.3.1.1.1 定位精确度。GPSSPS 定位误差不应该超过如下界限:

全球平均 最差站址

95%时间 95%时间

水平位置误差 13m(43ft) 36m(118ft)

垂直位置误差 22m(72ft) 77m(253ft)

3.7.3.1.1.2 时间传输精度。GPSSPS 时间传输误差在 95%的时间内不应该超过 40ns。

3.7.3.1.1.3 距离域精度。距离域错误不应该超过如下界限:

a)任一卫星的距离误差,取较大者;

—30m(100ft);或

—4.42 倍广播用户距离精度(URA),不超过 150m(490ft)


b)任一卫星的距离率误差,0.02m(0.07ft)每秒;

c)任一卫星的距离加速度误差,0.007m(0.02ft)每秒平方;

d)所有卫星的均方根距离误差,6m(20ft)。

3.7.3.1.2 可用性。GPSSPS 可用性应如下:

水平服务可用性≥99%,平均位置(36m,95%阈值)

垂直服务可用性≥99%,平均位置(77m,95%阈值)

3-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水平服务可用性≥90%,最差位置(36m,95%阈值)

垂直服务可用性≥90%,最差位置(77m,95%阈值)

3.7.3.1.3 可靠性。GPSSPS 可靠性应符合如下限值:


a)重大服务故障频率:对星座而言,每年不多于三次(全球平均)


b)可靠性:至少 99.94%(全球平均)


c)可靠性:至少 99.79%(单点平均)

3.7.3.1.4 覆盖范围。GPSSPS 将覆盖地球的表面到 3000km 的高度。

注:GPS 的准确性、可用性、可靠性和覆盖的指导性材料见附件 D 第 4.1 节。

3.7.3.1.5 射频(RF)特性

注:详细的 RF 特性定义在附件 B 第 3.1.1.1 节。

3.7.3.1.5.1 载波频率。每个 GPS 卫星将用 1575.42MHz(GPSL1)的载波频率,使用码分多址(CDMA)


方式广播 SPS 信号。

注:GPS 卫星将增加新的民用频率,由美国向关键生命安全应用提供。此信号的 SARPs 将稍后制定。

3.7.3.1.5.2 信号频谱。GPSSPS 信号功率应包含在以 L1 频率为中心的±12MHz 带宽(1563.42-1587.42MHz)


内。

3.7.3.1.5.3 极化。发送的 RF 信号应为右旋的(顺时针)圆极化。

3.7.3.1.5.4 信号功率。每个 GPS 卫星应广播有足够功率的 SPS 导航信号。在所有近地面无遮挡的,与卫星


之间处于 5°仰角或者更高位置,
以 3dBi 增益的线极化天线接收到的 RF 信号应在-158.5dBW 到-153dBW 范围内,
天线都指向传播方向的正交方向。

3.7.3.1.5.5 调制。SPSL1 信号应与伪随机噪音(PRN)1.023MHz(C/A)码的进行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


调制。C/A 码序列是每毫秒重复的。发送的 PRN 代码序列应是每秒 50 比特导航信息和 C/A 代码的模 2 加。

3.7.3.1.6 GPS 时间。GPS 时间应参考 UTC 时间(由美国海军天文台维护)


3.7.3.1.7 坐标系统。GPS 坐标系统应是 WGS-84。

3.7.3.1.8 导航信息。由卫星发送的导航数据应包括必要的信息以确定:

a)卫星的传输时间;

3-5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b)卫星位置;

c)卫星健康;

d)卫星时钟校正;

e)传播延时效应;

f)UTC 时间转换;

g)星座状态。

注:数据的结构和内容分别在附录 B 第 3.1.1.2 和 3.1.1.3 节中定义。

3.7.3.2 GLONASS 准确性信道精度(CSA)(L1)

注:本节中,术语 GLONASS 指星座中的所有卫星。仅与 GLONASS-M 卫星相关的标准可据此描述。

3.7.3.2.1 空间和控制部分精度

注:以下精度标准不包括附件 D 中 4.2.2 节所描述的大气传播或接收机误差。

3.7.3.2.1.1 定位精度。GLONASSCSA 位置误差不应超过如下限值:

全球平均 最差位置

95%时间 95%时间

水平位置误差 5m(17ft) 12m(40ft)

垂直位置误差 9m(29ft) 25m(97ft)

3.7.3.2.1.2 时间传输精度。GLONASSCSA 时间传输误差在 95%时间内不应该超过 700ns。

3.7.3.2.1.3 距离域精度。距离域误差不应超过如下限值:

a)任一卫星距离误差:18m(59.7ft);

b)任一卫星距离率误差:0.02m(0.07ft)每秒;

c)任一卫星距离加速度误差:0.007m(0.023ft)每秒平方;

d)所有卫星平方根距离误差:6m(19.9ft)。

3.7.3.2.2 可用性。GLONASSCSA 可用性如下:

3-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水平服务可用性≥99%,平均位置(12m,95%阈值);

b)垂直服务可用性≥99%,平均位置(25m,95%阈值);

c)水平服务可用性≥99%,最差位置(12m,95%阈值);

d)垂直服务可用性≥99%,最差位置(25m,95%阈值)。

3.7.3.2.3 可靠性。GLONASSCSA 可靠性应在如下限值内:

a)重大服务故障频率:对星座而言,每年不超过 3 次(全球平均)


b)可靠性:不低于 99.7%(全年平均)

3.7.3.2.4 覆盖范围。GLONASSCSA 覆盖范围应从地球表面到 2000km 高度。

注:有关 GLONASS 准确性、可用性、可靠性和覆盖的指导材料见附件 D 第 4.2 节。

3.7.3.2.5 RF 特性

注:详细 RF 特征定义在附录 B 第 3.2.1.1 节中。

3.7.3.2.5.1 载波频率。每个 GLONASS 卫星应在自己的载波频率 L1(1.6GHz)频带内使用频分多址方式


(FDMA)广播 CSA 导航信号。

注 1:GLONASS 卫星可以有同样的载波频率,但是在这个情况中,他们在同样的轨道平面的相反位置。

注 2:GLONASS-M 卫星将在载波频率 L2(1.2GHz)上使用 FDMA 调制广播一附加测距码。

3.7.3.2.5.2 信号频谱。GLONASSCSA 的信号功率应包含在以 GLONASS 载波频率为中心±5.75MHz 的带宽


内。

3.7.3.2.5.3 极化。发射的 RF 信号为右旋圆极化。

3.7.3.2.5.4信号功率等级。每个GLONASS卫星应广播带有足够功率的CSA导航信号。在所有近地面无遮挡
的,与卫星之间处于5°仰角或者更高位置,以3dBi增益的天线接收到的RF信号应在-161dBW到-155.2dBW范围
内,天线都指向传播方向的正交方向。

注 1:155.2dBW 的功率限制是建立在用户天线的预定特性,大气传播损耗 0.5dB,卫星天线的角位置误差


不超过 1°的基础上(该方向使信号的电平增加)。

注 2:GLONASS-M 卫星在 L2 用足够的功率也广播一射程密码,在所有靠近地面不被阻塞的位置,所有 5°


或高于 5°的观察仰角,用 3dBi 线极化天线接收 RF 信号的输出为不少于–167dBW。天线方向与传播方向正交。

3.7.3.2.5.5 调制

3-6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7.3.2.5.5.1每个GLONASS卫星将在其载波频率上,使用BPSK调制的二进制字符串来传送导航RF信号。载
波应执行最大值误差±0.2弧度的相移键控。伪随机码序列应每毫秒重复。

3.7.3.2.5.5.2调制的导航信号,应由如下三种二进制信号的模2加产生:

a)以 511kbits/s 传送测距码;

b)以 50bits/s 传送导航信息;

c)100Hz 辅助漫游序列。

3.7.3.2.6 GLONASS 时间。GLONASS 时间应为 UTC(SU)的时间。(由俄罗斯国家时间服务机构维护)。

3.7.3.2.7 坐标系统。GLONASS 坐标系统应是 PZ-90。

注:GLONASS 的 PZ-90 坐标系转换成 WGS-84 坐标的定义请见附录 B 的 3.2.5.2 节。

3.7.3.2.8 导航信息。由卫星发送的导航数据将包括必需的信息以确定:

a)卫星传输时间;

b)卫星位置;

c)卫星健康;

d)卫星时钟校正;

e)UTC 时间转换;

f)星座状态。

注:数据的结构和内容分别定义在附录 B 第 3.2.1.2 节和 3.2.1.3 节。

3.7.3.3 空基增强系统(ABAS)*

3.7.3.3.1 性能。ABAS 功能由一个或多个其他 GNSS 元素以及无故障 GNSS 接收机和无故障机载系统组成。


ABAS 功能将满足 3.7.2.4 所规定的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的要求。
(*也译作“机
载增强系统”

3.7.3.4 星基增强系统(SBAS)

3.7.3.4.1 性能。SBAS 与一个或多个其他 GNSS 元素以及无故障接收机组合,将满足第 3.7.2.4 节中所规定


的系统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注:SBAS 在服务区内,通过增加提供导航的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来辅助

3-6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核心卫星座,特别是多个机场区域。

3.7.3.4.2 功能。SBAS 将执行如下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

a)测距:由一颗 SBAS 卫星(3.7.3.4.2.1 和附录 B 的 3.5.7.2 节)提供一个附加的具有精度指示的伪距信号;

b)GNSS 卫星状态:确定和传送 GNSS 卫星健康状态(附录 B 的 3.5.7.3 节)


c)基本差分校正:将卫星提供的 GNSS 卫星星历和时钟校正(快速和长期的)信息用于伪距测量(附录 B


的 3.5.7.4 节)

d)精确差分校正:确定和传送电离层校正(附录 B 的 3.5.7.5 节)

注:如果所有的功能都能提供,SBAS 和核心卫星座结合能支持离港、航路、终端区和进近运行,包含Ⅰ
类精密进近。地理条件差的地区,性能能达到的等级取决于在 SBAS 的基础建设以及当地电离层状况。

3.7.3.4.2.1 测距

3.7.3.4.2.1.1 除大气的影响外,SBAS 卫星的测距误差范围不应该超过 25m(82ft)


(95%)。

3.7.3.4.2.1.2 任意小时内距离误差超过 150m(490ft)的概率不应该超过 10-5。

3.7.3.4.2.1.3 任意小时内 SBAS 卫星非计划中断测距的概率不应该超过 10-3。

3.7.3.4.2.1.4 距离率误差不应该超过每秒 2m(6.6ft)


3.7.3.4.2.1.5 距离加速误差不应该超过 0.019m(0.06ft)每秒 2。

3.7.3.4.3 服务区域。SBAS 服务区域应是 SBAS 覆盖范围内满足 3.7.2.4 节要求且支持相应经核准的操作的


区域。

注 1:覆盖区域是能收到 SBAS 广播的区域(例如与地球同步卫星航迹)


注 2:SBAS 覆盖范围和服务区的讨论请见附件 D 的 6.2 节。

3.7.3.4.4 RF 特性

注:详细的 RF 特性请见附录 B 的 3.5.2 节。

3.7.3.4.4.1 载波频率。载波频率应是 1575.42MHz。

注:2005 年以后,当较高的 GLONASS 频率被让出的时候,另一类型的 SBAS 可以使用这些频率中的一部


分。

3.7.3.4.4.2 信号频谱。至少 95%的广播功率应包含在以 L1 频率为中心的±12MHz 带宽内。SBAS 卫星传送

3-6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的信号带宽应至少为 2.2MHz。

3.7.3.4.4.3 信号功率等级

3.7.3.4.4.3.1 每个 SBAS 卫星应广播带有足够功率的导航信号。在所有近地面无遮挡的,与卫星之间处于 5°


仰角或者更高位置,以 3dBi 增益的天线接收到的 RF 信号应在-161dBW 到-153dBW 范围内,天线都指向传播
方向的正交方向。

3.7.3.4.4.3.2 每个 2013 年 12 月 31 日以后在轨的 SBAS 卫星应广播带有足够功率的导航信号。在所有近地


面无遮挡的,与卫星之间处于最小仰角或更高,需要一个可跟踪的 GEO 信号,附篇 B 中表 B-87 所规定的天线
的输出端 RF 信号强度应不小于-164.0dBW。

3.7.3.4.4.3.2.1 最小仰角。最小仰角用于确定 GEO 的覆盖范围,对于近地的用户,仰角应不小于 5°。

3.7.3.4.4.3.2.2 以 0dBic 的天线在近地位置接收到 SBAS 的 RF 信号强度应不超过-152.5dBW。

3.7.3.4.4.4 极化。广播信号应为右旋圆极化。

3.7.3.4.4.5 调制。发送的序列应为每秒 500 符号的导航信息和 1023bit 的伪随机噪音代码的模 2 加。它是以


BPSK 调制方式、每秒 1.023megachips 的比率,调制到载波上的。

3.7.3.4.5 SBAS 网络时间(SNT)。在 SNT 和 GPS 时间之间的差别不应该超过 50ns。

3.7.3.4.6 导航信息。由卫星传送的导航数据将包括必需的信息以确定:

a)SBAS 卫星传输时间;

b)SBAS 卫星位置;

c)所有卫星的校正卫星时间;

d)所有卫星的校正卫星位置;

e)电离层传播延时影响;

f)用户位置完好性;

g)UTC 时间转换;

h)服务等级状态。

注:数据的结构和内容请分别见附录 B 的 3.5.3 和 3.5.4 节。

3.7.3.5 地基增强系统(GBAS)和地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

3-6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1:除非特别指出,GBAS 标准和建议措施适用于 GBAS 和 GRAS。

注 2:除非特别指出,垂直引导进近(APV)指是 APV-Ⅰ和 APV-Ⅱ。

3.7.3.5.1 性能。GBAS 由一个或多个其他 GNSS 元素以及一个无故障 GNSS 接收机组成,其功能应满足


3.7.2.4 所规定的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要求。

注:GBAS 将支持所有类型的进近,着陆,离场和场面运行并有可能支持航路和终端运行。GRAS 能够支


持航路、终端、非精密进近、离场和垂直指导进近。所制定的下述的 SARPs 支持Ⅰ类精密进近、垂直引导进近
和 GBAS 定位服务。为了实现互用性和有效的频谱使用,数据广播对所有运行是相同的。

3.7.3.5.2 功能。GBAS 应提供下列功能:

a)提供本地相关的伪距校正;

b)提供 GBAS 相关数据;

c)支持精密进近时提供最终进近航段数据;

d)提供预测的测距源有效数据;

e)提供 GNSS 测距源的完好性监视。

3.7.3.5.3 覆盖

3.7.3.5.3.1 Ⅰ类精密进近和垂直引导进近。除了在地形特征限值和运作需求允许的地点,支持Ⅰ类精密进
近和垂直引导进近的 GBAS 覆盖应满足下列要求:

a)侧向。在着陆入口点/假想的入口点(LTP/FTP)两侧 140m(450ft)开始,最后的进近路径两侧±35°到
28km(15NM)以及最后的进近路径两侧±10°到 37km(20NM);

b)垂向,在侧面区内直到仰角 7°或者发布的下滑角(GPA)的 1.75 倍,带有下滑路径交差点(GPIP)的


平面和水平以上 0.45GPA,或者向下到 0.30GPA 的低角度,以保护发布的下滑路径拦截程序。这一覆
盖范围适用在高出入口点 30m(100ft)至 3000m(10000ft)之间。

注:LTP/TP 和 GPIP 定义请见附录 B 的 3.6.4.5.1 节。

3.7.3.5.3.1.1 建议 对于Ⅰ类精密进近,3.7.3.5.4 节规定的数据广播应该延伸到跑道面以上 3.7m(12ft)。

3.7.3.5.3.1.2 建议 数据广播应为全向,以支持预期的应用。

注:与Ⅰ类精密进近和 APV 的 GBAS 覆盖有关的指导材料见附件 D 的 7.3 节。

3.7.3.5.3.2 GBAS 定位服务。GBAS 定位服务适用于能接收数据广播的区域,定位服务满足 3.7.2.4 规定的

3-6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要求并且支持相关许可运行的地区。

注:定位服务覆盖范围指导材料见附件 D 的 7.3 节。

3.7.3.5.4 数据广播特征

注:详细的 RF 特性定义在附录 B 第 3.6.2 节。

3.7.3.5.4.1 载波频率。使用的数据广播无线电频率,应从 108 到 117.975MHz 频段内选定。可分配的最小


频率应为 108.025MHz,可分配的最高频率应为 117.950MHz。可分配的频率间隔(信道间隔)应为 25kHz。

注 1:有关 VOR/GBAS 频率分配和地理间隔标准的指导材料见附件 D 的 7.2.1 节。

注 2:ILS/GBAS 地理分开对的标准和地理间隔标准,GBAS 和在 118–137MHz 的 VHF 通讯服务的标准在


开发中,直到这些标准确定并归入 SARPs 中之前,112.05–117.9MHz 频率将被使用。

3.7.3.5.4.2 接入技术。使用带有固定帧结构的时分多路接入(TDMA)技术。数据广播应指定 1-8 个时隙。

注:一般指派两个时隙。一些 GBAS 设施使用多重 VHF 数据广播(VDB)发射天线以改进 VDB 覆盖范围


时要求超过两个广播时隙有关多重天线使用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D 的 7.12.3 节。

3.7.3.5.4.3 调制。GBAS 数据应以 3-bit 符号传输,使用 D8PSK 调制数据广播频率,速率为 10500 符号每


秒。

3.7.3.5.4.4 数据广播的 RF 场强和极化

注:GBAS 提供水平(GBAS/H)或者椭圆(GBAS/E)极化的 VHF 数据广播,其同时包含水平极化(HPOL)


和垂直极化(VPOL)成分,飞机仅使用一个 VPOL 组件就不能用 GBAS/H 设备管理运行,有关指导材料请见
附件 D 的 7.1 节。

3.7.3.5.4.4.1GBAS/H

3.7.3.5.4.4.1.1 应广播水平极化信号。

3.7.3.5.4.4.1.2 有效辐射功率(ERP),在 GBAS 覆盖的范围内,应提供最小场强为 215µV/m(-99dBW/平


方米)和最大场强 0.350 伏特/m(-35dBW/平方米)的水平极化信号。场强的测量应在同步期和分辨率不明确
的时域内取平均。在 HPOL 和 VPOL 组件之间的 RF 相位偏移,应使覆盖范围内的 HPOL 用户达到附录 B 的
3.6.8.2.2.3 节所定义的最小信号功率。

3.7.3.5.4.4.2 GBAS/E

3.7.3.5.4.4.2.1 建议 条件允许下应广播椭圆极化信号。

3.7.3.5.4.4.2.2 当发射一个椭圆极化信号时,水平极化分量将满足 3.7.3.5.4.4.1.2 节的要求。在 GBAS 覆盖

3-6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的范围内,有效辐射功率(ERP)将提供一垂直极化信号,它具有最小的场强 136µV/m(-103dBW/m2)和一最
大场强 0.221V/m(-39dBW/m2)。场强的测量应在同步期和分辨率不明确的时域内取平均。在 HPOL 和 VPOL
组件之间的 RF 相位偏移,应使覆盖范围内的 HPOL 用户达到附录 B 的 3.6.8.2.2.3 所定义的最小信号功率。

注:在 3.7.3.5.4.4.1.2 和 3.7.3.5.4.4.2.2 中最小场强和最大场强与-87dBm 的最低接收机灵敏度以及距离发射


天线最低距离 200m(660ft)覆盖范围 43km(23NM)的距离一致。

3.7.3.5.4.5 相邻信道的功率传送。传输的期间,以相邻的 ith 信道为中心,超过 25kHz 带宽测量时,所有运


行条件下测得的功率都不应该超过表 3.7.3.5-1(位于 3.7 部分最后)所列的值。

3.7.3.5.4.6 不必要的辐射。不必要的辐射,包括假信号和带外辐射,应符合表 3.7.3.5-2(位于 3.7 部分最后)


所列的值。任何 VDB 谐波或离散信号的总功率不应该大于-53dBm。

3.7.3.5.5 导航信息。GBAS 传送的导航数据,将包括如下信息:

a)伪距校正,基准时间和完好性数据;

b)GBAS 相关数据;

c)提供精密进近时的最后进近段数据;

d)测距源有效性数据。

注:数据的结构和内容定义在附录 B 的 3.6.3 节。

3.7.3.6 机载 GNSS 接收机

3.7.3.6.1 机载 GNSS 接收机应处理拟使用的其它 GNSS 元素的信号,详见附录 B 的 3.1 节(GPS)


,附录 B
的 3.2 节(GLONASS)
,附录 B 的 3.3 节(GPS 和 GLONASS 合用)
,附录 B 的 3.5 节(SBAS)以及附录 B 的
3.6 节(GBAS 和 GRAS)

3.7.4 抗干扰

3.7.4.1 在附录 B 的 3.7 节定义的干扰环境下,GNSS 应满足 3.7.2.4 和附录 B 的 3.7 节规定的性能要求。

注:由 ITU 分类,GPS 和 GLONASS 在频带 1559-1610MHz 中运作,尤如无线电导航卫星服务(RNSS)



和航空无线电导航服务(ARNS),对 RNSS 提供特殊频谱保护状况,为了达到精密进近的性能目标,由 GNSS
和它的增强支持,RNSS/ARNS 仍仅在 1559-1610MHz 频带全球分配,并由这个系统发射,邻近的频带被国家
和/或国际规则严格控制。

3.7.5 数据库

注:适用于航空数据的 SARPs 详见附件 4,附件 11,附件 14 和附件 15。

3-6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7.5.1 使用数据库的机载 GNSS 设备应提供一种方法来:

a)更新电子的导航数据库;

b)确定航空情报规则和管制(AIRAC)航空数据库的有效日期。

注:航空器 GNSS 设备当前导航数据库需求的指导材料请见附件 D 的 11 节。

表 3.7.2.4-1 空间信号性能需求

准确性 准确性

水平 垂直
告警时
95% 95% 完好性 间 连续性 可用性

典型运行 (注 1 和 3) (注 1 和 3) (注 2) (注 3) (注 4) (注 5)

1-1×10-4
3.7km /小时至 0.99-
1-1×10-7 1-1×10-8
航路 (2.0NM) 不适用 /小时 5分 /小时 0.99999

1-1×10-4
0.74km /h 至 0.999-
1-1×10-7 1-1×10-8
航路,终端 (0.4NM) 不适用 /小时 15 秒 /h 0.99999

初始进近

中间进近

非精密进近 1-1×10-4
(NPA) 220m /小时至 0.99-
1-1×10-7 1-1×10-8
离场 (720ft) 不适用 /小时 10 秒 /小时 0.99999

220m 20m 0.99-


垂直引导进近 1-2×10-7 1-8×10-6
(APV-I) (720ft) (66ft) /进近 10 秒 每 15 秒 0.99999

16.0m 8.0m 0.99-


垂直引导进近 1-2×10-7 1-8×10-6
(APV-II) (52ft) (26ft) /进近 6秒 每 15 秒 0.99999

3-6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6.0m 6.56m-4.0m 0.99-


Ⅰ类精密进近 (20ft-13ft) 1-2×10-7 1-8×10-6
(注 7) (52ft) (注 6) /进近 6秒 每 15 秒 0.99999

注 1:95%的 GNSS 位置误差是针对计划以入口以上最低高度(HAT)运行提出的要求。如果适用,附录 B 规


定了详细要求,同时附篇 D 的 3.2 节给出了指导材料。

注 2:完好性要求的定义包括能对要求进行评价的告警限。这些告警限为:

典型运行 水平告警限 垂直告警限

航路 7.4km(4NM) 无

航路 3.7km(2NM) 无

航路、终端 1.85km(1NM) 无

NPA 556m(0.3NM) 无

APV-I 40m(0.3NM) 50m(164ft)

APV-II 40.0m(130ft) 20.0m(66ft)

Ⅰ类精密进近 40.0m(130ft) 35.0m-10.0m


(115ft-33ft)

注 3:精度和告警时间要求包括无故障接收机的正常性能。

注 4:航路、终端、初始进近、NPA 和离场运行连续性要求的是数值范围主要由以下几项决定,计划运行、交
通密度、交通流量,空域复杂性、替代导航设备的可用性等若干因素。较小数值对应于低交通密度区域和
不太复杂空域的最低要求。较大数值适用于高交通密度区域和复杂空域(见附篇 D 的 3..4.2 节)。APV 的
连续性要求和Ⅰ类运行丢失服务的平均风险,规定为 15 秒(见附篇 D,3.4.3)。

注 5:可用性的要求提供的是数值范围,因为该要求取决于包括运行频度、气象环境、中断的广度和持续时间、
替代导航设备的可用性、雷达覆盖、交通密度和恢复运行程序等若干因素决定的运行要求。较小数值对应
于系统尚可使用但不适合替代非 GNSS 导航设备的最低可用性要求。对于航路导航,较高数值适用于 GNSS
是唯一导航设备的地区。对于进近和离场,较高数值是在假设有大量交通在多跑道上起降,但是恢复运行
程序保证了运行的安全(参见附篇 D 的 3.5 节)情况下,根据机场的可用性要求确定的。

注 6:为Ⅰ类精密进近规定的数值范围。4.0m(13ft)是根据 ILS 规范确定的,相对这些规范存在保守性偏差(参


见附篇 D 的 3.2.7 节)

注 7:GNSS 关于Ⅱ类和Ⅲ类精密进近的性能要求正在酝酿中,以后会包括进来。

3-6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8:APV-I 和 APV-II 术语是指具备垂直引导的 GNSS 进近和着陆运行(APV)的两个不同类别,不一定使用。

表 3.7.3.5-1 相邻信道发射的 GBAS 广播功率

信道 相对功率 最大功率

第 1 相邻 -40dBc 12dBm

第 2 相邻 -65dBc -13dBm

第 4 相邻 -74dBc -22dBm

第 8 相邻 -88.5dBc -36.5dBm

第 16 相邻 -101.5dBc -49.5dBm

第 32 相邻 -105dBc -53dBm

第 64 相邻 -113dBc -61dBm

第 76 相邻 -115dBc -63dBm

注 1:如果许可的发射功率超过 150W,使用最大功率。

注 2:上述相邻信道指定的个别相邻点之间关系是线性的。

表 3.7.3.5-2GBAS 广播无用发射

频率 相对无用发射电平(注 2) 最大无用发射电平(注 1)

9kHz:150kHz -93dBc(注 3) -55dBm/1kHz(注 3)

150kHz:30MHz -103dBc(注 3) -55dBm/10kHz(注 3)

30MHz:106.125MHz -115dBc -57dBm/100kHz

106.425MHz -113dBc -55dBm/100kHz

107.225MHz -105dBc -47dBm/100kHz

107.625MHz -101.5dBc -53.5dBm/10kHz

107.825MHz -88.5dBc -40.5dBm/10kHz

107.925MHz -74dBc -36dBm/1kHz

3-6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07.9625MHz -71dBc -33dBm/1kHz

107.975MHz -65dBc -27dBm/1kHz

118.000MHz -65dBc -27dBm/1kHz

118.0125MHz -71dBc -36dBm/1kHz

118.050MHz -74dBc -36dBm/1kHz

118.150MHz -88.5dBc -40.5dBm/10kHz

118.350MHz -101.5dBc -53.5dBm/10kHz

118.750MHz -105dBc -47dBm/100kHz

119.550MHz -113dBc -55dBm/100kHz

119.850MHz:1GHz -115dBc -57dBm/100kHz

1GHz:1.7GHz -115dBc -47dBm/1MHz

注 1:如果许可的发射功率超过 150W,使用最大无用发射(绝对功率)。

注 2:利用相同带宽对想要的和无用信号的相对无用发射电平进行计算。要求使用表中最大无用发射建议的带宽对无用信号
进行测量转换。

注 3:该数值受到测量限制的控制。实际性能比预计的好。

3.8(保留)

3.9 机载 ADF 接收机的系统特性

3.9.1 方向指示的精度

3.9.1.1 当任意方向上来自一个中/长波 NDB 辐射的场强为 70µV/m 或以上的无线电信号时,由 ADF 系统给


出的方向误差不应大于±5°。定位器应工作在本附件允许误差范围内,当出现一个与所需信号呈 90°夹角的不
必要的信号辐射时,且该信号:

a)在相同的频率上且强度弱 15dB;

b)偏离±2kHz 且强度弱 4dB;

c)偏离±6kHz 且强度超出 55dB。

注:上述方位误差不包括飞机磁罗盘误差。

3-7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0(保留)

3.11 微波着陆系统(MLS)特性

3.11.1 定义

辅助数据:对基本数据的补充数据,提供地面设备位置信息用于优化飞机位置计算和其它补充信息。

基本数据:由地面设备传送的数据,它们与着陆引导系统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关联。

波束中心:扫描波束主波瓣的中点,在上升沿和下降沿的两个-3dB 点之间。

波束宽度:扫描波束主波瓣的宽度,定义为在-3dB 点之间的射线夹角的数值,方位功能波束宽度在水平面
上测量,仰角功能波束宽度在垂直面上测量。

余隙引导扇区:位于覆盖区内的一个空间,在该空间内所提供的方位引导信息与飞机的角位移不成比例关
系,但可以提供飞机相对于比例引导扇区的偏左或偏右的稳定指示。

控制抖动噪声(CMN)
:引导信号误差的一部分,当与自动驾驶仪关联工作时,此种误差可引起舵面、驾驶
杆,控制轮抖动并影响飞机的姿态角,但不会引起飞机偏离开所需的航向道和/或下滑道(见 3.5 条)。

坐标系-锥形:当解调后的引导角与含有接收天线的锥面和垂直于锥轴并通过锥顶的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成正比变化时,称为锥形坐标系功能。锥顶就是天线的相位中心。对于进近方位功能或反方位功能来说,该平
面就是含有跑道中线的一个垂直面;对于仰角功能来说,该平面就是水平面。

坐标系-平面形:当解调后的引导角与含有接收天线平面和基准平面之间的夹角成正比变化时,称为平面
形坐标系功能。对于方位功能来说,基准平面就是含有跑道中线的垂直平面,含有接收天线的平面是通过地面
天线相位中心的那个垂直平面。

覆盖扇区:可提供服务的空间范围,范围内的信号功率密度大于或等于最低规定值。

精密测距器(DME/P)
:微波着陆系统的测距单元,DME/P 词中的“P”表示精密测距的意思,其频谱特性与
常规测距仪(DME/N)相同。

功能:微波着陆系统所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例如;进近方位引导、反方位引导以及基本数据等。

平均航向道误差:沿跑道中心延长线的方位误差的平均值。

平均下滑道误差:沿仰角功能的下滑道的仰角误差的平均值。

最低下滑道:根据公布的进近程序和障碍物净空规范而确定的沿零度方位的最低的下滑角。

注:这是经核准并颁布的仪表飞行跑道的最低仰角。

3-7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微波着陆系统天线孔径:通过天线相位中心垂直线的平面到天线阵平面内的水平轴。

注:在方位情况下,通常天线孔径和零度方位是对准的,技术文本里的首选名称是天线孔径而在运行文本
里是指零度方位(见下面定义)。

微波着陆系统方位角:在任意水平平面内解算得到的引导角是一个常量的点迹。

微波着陆系统进近基准数据点:位于跑道入口和跑道中线的交叉点上方,规定高度处的一个点。

微波着陆系统反方位基准数据点:位于跑道中心线上方的规定高度处,跑道中点上的一个点。

微波着陆系统基准数据点:紧靠进近仰角天线相位中心的跑道中线上的一个点。

微波着陆系统的仰角:在任意垂直平面内解算得到的引导角是一个常量的点迹。

微波着陆系统的零度方位:微波着陆系统在译码得到的引导角为零度的方位。

覆盖区外指示信号:规定的覆盖扇区以外的一些区域辐射的另一种信号,是面对在该区域存在可能引起误
引导信号,防止机载设备告警指示异常而采取的措施。

航道跟随误差(PFE)
:可能引起飞机偏离预定的航向道和/或下滑道的引导信号误差分量。

航道跟随噪音(PFN)
:可能引起飞机偏离相应的平均航向道线或平均下滑道线的引导信号误差分量。

比例引导扇区:角度引导信息直接与以零角度为基准的机载天线角位移成比例的一个空间区域。

3.11.2 概述

3.11.2.1 微波着陆系统是一种精密的进近和着陆引导系统,它可以提供位置信息以及各种地对空的数据;可
在一广阔的覆盖区内提供位置信息,并以方位角、仰角和距离进行度量。

注:除非特别指出是微波着陆系统的机载设备,在 3.11 节中均指微波着陆系统的地面设备。

3.11.3 微波着陆系统的配置

3.11.3.1 基本型微波着陆系统。基本型微波着陆系统包括:

a)进近方位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b)进近仰角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c)核心数据字的编码与发送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注:此核心数据是指 3.11.5.4 规定的那些基本数据字和辅助数据字。

3-7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d)DME/N 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3.11.3.2 建议 如果在整个方位覆盖扇区内需要提供精密的距离信息,则测距仪应采用符合第 3 章 3.5 节规


定的 DME/P。

注:DME 是微波着陆系统的测距单元,应该尽早安装。当微波着陆系统与维持服务的 ILS 共同服务于同一


条跑道时,可以暂时使用 ILS 中所安装的指点信标。

3.11.3.3 扩展型微波着陆系统。扩展型微波着陆系统可允许在基本型微波着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下述功能中
的一项或多项,或对其特性进行提升:

a)反方位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b)拉平仰角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c)DME/P 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d)辅助数据字的编码与发送设备及其配套的监控器、遥控和显示设备;

e)比 3.11.5 节规定的最小值更广的比例引导扇区。

注 1:尽管提供拉平仰角功能的标准已经开发,但没有执行,将来也不打算执行。

注 2:微波着陆系统的信号格式允许系统的进一步拓展,包括增加新的功能,例如 360 度方位引导。

3.11.3.4 简易型 MLS 配置:允许在基本型 MLS(3.11.3.1)的基础上,依下列各项特性放宽为简易型配置:


a)只提供进近区方位覆盖(3.11.5.2.2.1.1)

b)提供进近方位和仰角覆盖的范围(3.11.5.2.2 节和 3.11.5.3.2 节)
,但不扩展到高于入口 30m(100ft)以
下;

c)PFE 和 PFN 的精度容限扩展至不大于 3.11.4.9.4 规定的进近方位引导值和 3.11.4.9.6 规定的仰角引导值


的 1.5 倍;

d)由地面设备造成的 3.11.5.2.5 规定的平均航道误差值和 3.11.5.3.5 规定的平均下滑道误差值相应地扩展


1.5 倍;

e)控制抖动噪声(CMN)不作为硬性要求(3.11.4.9.4 和 3.11.4.9.6);

f)监视和控制的动作时间(3.11.5.2.3 和 3.11.5.3.3)扩展至 6s。

注:简易型 MLS 配置的使用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G 的 15 节。

3.11.4 空间信号特性-角度和数据功能

3-7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4.1 波道划分

3.11.4.1.1 波道编排。微波着陆系统的角度和数据功能应能工作于 5031.0MHz:5090.7MHz 范围内如表 A


所列的 200 个波道中的任何一个波道上。

3.11.4.1.1.1 除 了 3.11.4.1.1 分 配 的 波 道 外 , 为 了 满 足 未 来 航 空 导 航 的 需 求 , 波 道 分 配 将 安 排 在
5030.4MHz-5150.0MHz 内的频段。

3.11.4.1.2 与 DME 的波道配对。角度及数据功能波道与测距波道之间的波道配对应符合表 A 的规定。

3.11.4.1.3 频率容限。地面设备工作的射频频率应不超过指配频率的±10KHz。频率稳定度应达到在 1 秒的
时间间隔内不偏离正常频率±50Hz。

3.11.4.1.4 射频信号的频谱

3.11.4.1.4.1 发送的信号在传输期间,在 600m(2000ft)高度上测得的平均功率密度,以偏离正常频率 840kHz


或更大的一点为中心,150kHz 带宽的范围内测量,对角度引导信号或数据信号不应低于-94.5dBW/m2。

3.11.4.1.4.2 发送的信号在传输期间,在 4800m(2.6NM)以外,600m(2000ft)高度以下测得的平均功率


密度,以偏离正常频率 840kHz 或更大的一点为中心、150KHz 带宽范围内测量,对角度引导信号或对数据信号
不应超过-94.5dBW/m2。

注 1:当另外一个 MLS 地面站的信号覆盖与所考虑的地面站的无线电水平面重叠时,3.11.4.1.4.2 的规定是


适用的。

注 2:MLS 频率规划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的 9.3 节.

3.11.4.2 极化。地面设备所发射的射频通常应为垂直极化波。当机载天线从垂直位置旋转到 30°时,任何水


平极化成分的影响所造成的引导信息的变化都不得超过该地所允许的航道跟随误差(PFE)的 40%,或者造成
航道跟随误差(PFE)超限。

3.11.4.3 时分多路(TDM)机制

3.11.4.3.1 角度信息和数据在单一射频频道上按时分多路(TDM)的方式进行发送。

3.11.4.3.2 同步。服务于某一特定跑道的各种角度和数据地面设备的发播,在时间上应保持同步,以确保工
作在共用发射频道上的设备互不干扰。

3.11.4.3.3 功能速率。每一功能的发播应按下表的速率进行重复:

功能 任何 10 秒期间测量的平均速率(Hz)

进近方位引导 13±0.5

3-7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高速率进近方位引导 39±1.5

反方位引导 6.5±0.25

进近仰角引导 39±1.5

拉平仰角引导 39±1.5

基本数据 见附篇 A,表 A-7

辅助数据 见附篇 A,表 A-10 和 A-12

3.11.4.3.3.1 建议 当比例引导扇区不超过±40°,且该设备也不准备使用拉平仰角及其它拓展功能时,则应
采用高速率的进近方位引导。

注:相关应用材料见附篇 G 的 2.3.3 节。

3.11.4.3.4 功能定时。各个角度和数据功能的时间标准在附篇 A 的表 A-1 至表 A-6 以及表 A-8 中规定,表


中所列各项地面设备内部时间精度(包括抖动)应为规定值±2μs。时间的抖动误差应小于 1μs 均方根值(RMS)

注 1:表中所列各项目的时间是指该项目时隙的起点和前一项目时隙的终点之间的时间。具体的特性和实
际发播的时间在相应条款中规定。

注 2:有关时间精度测量方面的材料见附篇 G 的 2.2.2 节。

3.11.4.3.5 功能序列。每一功能的重复发播时间间隔应有所变化,以免造成同步干扰。

注 1:每一功能的发播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在时分多路的序列中,它可以在任一位置发生(但反方位必
须是基本数据字 2)。

注 2:经过验证可免除同步干扰的某些序列已列入附篇 G 的 2.1.4 节。

3.11.4.4 前导码

3.11.4.4.1 前导码信号应在整个可用的覆盖扇区的范围内发播,以便识别其后跟随的信号是哪一种功能,前
导码应包括射频载波捕获周期、接收机基准时间码和功能识别码。前导码发播的时间应按附篇 A 的表 A-1 的规
定执行。

3.11.4.4.2 载波捕获:前导码的发播应从附篇 A 中表 A-1 规定的一段未加调制的射频载波开始。

3.11.4.4.3 调制和编码

3.11.4.4.3.1 差分相移键控(DPSK):前导码以及 3.11.4.8 规定的基本数据和辅助数据信号应以差分相移键


控的调制方式来发播。一个“0”码以 0°±10°的相移表示,一个“1”码以 180°±10°的相移表示。调制速率为 15625

3-7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波特。DPSK 变换的内部时间精度应符合 3.11.4.3.4 的规定。相位变换时应无调幅,变换时间不得超过 10μs,在


整个变换区域,相位应提前或推后。

3.11.4.4.3.2 接收机基准时间:所有的前导码中均应包括接收机的基准时间码 11101(I1~I5 比特位)。该码


的最后一个相位变换中点时刻就是接收机基准时间。当解调出一个紧随接收机基准时间码的有效的功能识别码
后,接收机基准时间码立即确认生效。

3.11.4.4.3.3 功能识别。功能识别码应紧跟在接收机基准时间码的后面。该码由 5 个比特组成(I6~I10),


可识别 31 种不同功能,加上两个奇偶校验位(I11~I12)
,如下表所示:

编码

功能 I6 I7 I8 I9 I10 I11 I12


进近方位 0 0 1 1 0 0 1
高速率进近方位 0 0 1 0 1 0 0
进近仰角 1 1 0 0 0 0 1
拉平仰角 0 1 1 0 0 0 1
反方位 1 0 0 1 0 0 1
360°方位 0 1 0 0 1 0 1
基本数据1 0 1 0 1 0 0 0
基本数据2 0 1 1 1 1 0 0
基本数据3 1 0 1 0 0 0 0
基本数据4 1 0 0 0 1 0 0
基本数据5 1 1 0 1 1 0 0
基本数据6 0 0 0 1 1 0 1
辅助数据A 1 1 1 0 0 1 0
辅助数据B 1 0 1 0 1 1 1
辅助数据C 1 1 1 1 0 0 0

注:功能识别码按奇偶校验,比特位 I11 和 I12 满足下列等式:

I6+I7+I8+I9+I10+I11=(EVEN)偶数

I6+I8+I10+I12=(EVEN)偶数

3.11.4.5 角度引导参数:角度引导信息按照所接收到的往(TO)、返(FRO)扫描波束主瓣中心点之间的时
间间隔进行编码,此编码经机载设备解码之后变为时间的线性函数;

3-7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θ=(T0-t)V/2

式中:

θ = 方向或仰角引导角(°);

t = 往、返波束中心点之间的时间间隔(μs);

T0= 相应于零度的往、返波束中心点之间的时间间隔(μs)

V = 扫描速度定标常数(°/μs)

3.11.4.5.1 角度引导参数值如下表所示:

功能 最大扫描角(°) 最大扫描角t值(μs) T0(μs) V(°/μs)

进近方位 -62到+62 13000 6800 0.020

高速率进近方位 -42到+42 9000 4800 0.020

反方位 -42到+42 9000 4800 -0.020

进近仰角 -1.5到+29.5 3500 3350 0.020

拉平仰角 -2到+10 3200 2800 0.010

注 1:在往扫(TO)结束和返扫(FRO)开始之间有一段暂停发送的时间,详细资料参见附篇 G 的 2.2.1
节。

注 2:扫描角度最大值必须超过比例引导扇区扫描检测波束宽度(相应的角度)的一半,以便保证解码成
功。

3.11.4.5.2 地面设备的波束扫描速度以及相对于零度的往、返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容限,应符合 3.11.4.9 规定


的精度要求。

3.11.4.5.3 往、返扫描的发播相对于扫描中点(参见附篇 A 的表 A-2 至 A-5 所列)为对称分布,扫描中点


应与往、返扫描时间间隔的中心点相重合,误差不得大于±10μs。

3.11.4.6 方位引导功能

3.11.4.6.1 引导角度的每次发播需包括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往扫(TO)和跟随的一个逆时针方向的返扫(FRO)
(从天线上方往下观察)。对于进近方位功能,沿往扫 TO 方向为角度值的增加方向;对于反方位功能,沿返扫
FRO 方向为角度值的增加方向。

注:关于 TO 扫描约定的图解,参见附篇 G 的 2.3.1 节。

3.11.4.6.2 扇区信号。每一方位功能的发播格式中均应有时隙用于机载天线选择、覆盖区外指示以及测试脉

3-7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冲,如附篇 A 的表 A-2 和表 A-3 中的规定。扇区信号内部的时间精度应符合 3.11.4.3.4 规定的 DPSK 变换的内


部时间精度。

3.11.4.6.2.1 地面设备识别。为特定跑道服务的微波着陆系统,应以“M”开头的四个字母标识符来识别,第
一个字母后面的码应按附篇 A 中的表 A-7 所列的数据字发播。

注:MLS 地面设备不需要播发识别到角引导覆盖扇区外。如 MLS 在应用中需要播发识别到角引导覆盖扇


区外,它可以利用从合用的全向性的 DME 发播(见 3.11.5.5.2 和附篇 G 的 8.2 节)。

3.11.4.6.2.1.1 该信号应在数据波道上发送到进近和反方位覆盖区。

3.11.4.6.2.1.2 跟随方位前导码用于交替(莫尔斯码)地面设备识别所分配的时隙码位应固定在“零”状态。

3.11.4.6.2.2 机载天线选择信号。机载天线选择信号以 DPSK 的“0”信号开始,持续周期为 6 个比特位的莫斯


码为依据,该信号在进近方位和反方位的整个覆盖扇区内应为可用的。

注:此种信号可为安装有多个天线的机载设备提供一个选择最佳天线的机会。

3.11.4.6.2.3 方位覆盖区外指示脉冲。使用覆盖区外指示脉冲时,它必须满足:

a)在覆盖区外的扇区内大于任何引导信号;

b)在左飞、右飞的余隙扇区内,它比左飞、右飞的余隙信号至少低 5dB;

c)在比例引导扇区内,它比扫描波束信号电平至少低 5dB。

每个脉冲的宽度,在半振幅点测量应至少 100μs,脉冲沿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小于 10μs。

3.11.4.6.2.3.1 必要时,允许在每一覆盖区外指示时隙内依次发送两个脉冲。当采用此种脉冲对时,每一脉
冲的宽度至少应为 50μs,前后沿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小于 10μs。

3.11.4.6.2.3.2 从天线辐射的具有重叠波瓣图的覆盖区外指示脉冲的发射至少应有 10μs 的间隔。

3.11.4.6.2.4 地面发射的测试信号

注:在方位的角度引导信号格式中预留了时间以便将来用于地面发送测试信号。

3.11.4.6.2.5 余隙引导。当所提供的比例引导扇区小于 3.11.5.2.2.1.1a)和 3.11.5.2.2.2a)所规定的最小覆盖


范围时,就应在进近方位、高速率进近方位和反方位功能的信号格式中发送左飞或右飞的余隙脉冲来提供余隙
引导,以补充覆盖扇区的不足。当然,当解码得出的角度超出规定的比例引导扇区的极限时,利用扫描波束在
比例引导扇区之外的扫描来提供左飞或右飞的余隙信息,从而完成余隙引导功能也是允许的。

3.11.4.6.2.5.1 余隙引导信息应在角度扫描的时隙内以发射脉冲对的方式来提供。其中的一个脉冲对应含有
紧靠"往扫"扫描波束起始时间的一个脉冲和紧靠“返扫”起始时间的一个脉冲。右飞余隙脉冲代表正角度,左

3-7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飞余隙脉冲代表负角度。每一余隙脉冲的宽度为 50±5μs。发射机由发射余隙脉冲转换到发射扫描波束的时间
不超过 10μs。不靠近扫描波束的每个余隙脉冲的前沿上升时间应小于 10μs。

3.11.4.6.2.5.2 余隙引导脉冲的空间信号特性应如下:

a)在右飞的余隙引导扇区内,该右飞余隙引导信号应超过扫描波束的旁瓣信号以及所有其它引导和覆盖区
外指示信号至少 5dB;

b)在左飞的余隙引导扇区内,该左飞余隙引导信号应超过扫描波束的旁瓣信号以及所有其它引导和覆盖
区外指示信号至少 5dB;

c)在比例引导扇区内,余隙引导信号至少应低于扫描波束主波瓣 5dB。

3.11.4.6.2.5.3 余隙信号的功率密度应符合 3.11.4.10.1 的规定。

注 1:附篇 G 的 2.3.4 节有下述指导材料

a)余隙和扫描波束的时间安排;

b)余隙信号和扫描波束信号过渡区的脉冲包络;

c)余隙信号(左、右飞)的变换约定。

注 2:比例覆盖区的极限值转换成 3.11.4.8.2 规定的基本数据字发播。

3.11.4.7 仰角引导功能

3.11.4.7.1 扫描约定。在进近仰角和拉平仰角功能中,上扫方向约定为仰角引导角度增加。零仰角与通过地
面天线相位中心点的水平面相重合。每一角度引导信号包括一个“往扫”TO 和一个跟随的“返扫”FRO。沿增大
角度的方向为“往扫”TO。

3.11.4.7.2 扇区信号。在进近引导功能中规定了发播覆盖区外指示脉冲的信号格式。当使用覆盖区外指示脉
冲时,它必须:
(1)在覆盖区外指示扇区的信号大于任何引导信号;
(2)在引导扇区内它比引导信号至少低 5dB。
仰角覆盖区外指示脉冲的时间在半振幅点测量脉冲宽度至少为 100μs,见附篇 A 的表 A-4。脉冲沿的上升和下
降时间应小于 10μs。

3.11.4.7.2.1 必要时,在每个障碍物净空显示的时隙内可依次发送两个脉冲,组成脉冲对,每一脉冲的宽度
至少为 50μs,前后沿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小于 10μs。

3.11.4.8 数据功能。在微波着陆系统的信号格式中对基本数据和辅助数据的发播需做出规定。

注:地面设备数据的覆盖与监视要求参见 3.11.5.4 中规定。

3.11.4.8.1 数据发播:数据应按照 3.11.4.4.3.1 的规定进行发播。

3-7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4.8.2 基本数据的结构和定时:基本数据用 32 比特的字进行编码,包括了 3.11.4.4 规定的功能前导码(12


比特)和数据内容(见附篇 A 的表 A-7)。基本数据字的时间规划在附篇 A 的表 A-6 中规定。数据内容、相同
字发送的最大间隔以及字的结构列于附篇 A 的表 A-7。以数字化信息发射的数据,先发射最小有效值的比特位,
其最小的二进制数就代表了该数据的下限值,并按照二进制步进,直至数据的上限值,如附篇 A 的表 A-7 所示。

3.11.4.8.2.1 基本数据的内容:第一部分附篇 A 的表 A-7 所列的数据项目,其定义如下:

a)进近方位设备至跑道入口的距离表示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至正交于包含跑道入口的跑道中线的垂直面
的最小距离。

b)进近方位的比例覆盖区界限应表示发播比例进近方位引导信号的扇区界限。

c)余隙信号类型指出提供方位余隙信号的方法。

d)最小下滑道表示 3.11.1 定义的沿零度方位的最低下滑角。

e)反方位状态表示反方位设备的工作状态。

f)DME 状态表示 DME 设备的工作状态。

g)进近方位状态表示进近方位设备的工作状态。

h)进近仰角状态表示进近仰角设备的工作状态。

i)波束宽度对于某特定功能表示 3.11.1 定义的天线波束宽度。

j)DME 距离表示 DME 天线相位中心与垂直于包括 MLS 数据点的跑道中线的垂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k)进近方位磁方向表示在水平面内测量的从磁北顺时针到零度进近方位引导位置线之间的夹角。该引导
线始于进近方位天线。该测量角的顶点是进近方位天线的相位中心。

l)反方位磁方向表示水平面内测量的从磁北顺时针到零度反方位引导线之间的夹角。该引导线始于反方位
天线。该测量角的顶点是反方位天线的相位中心。

m)反方位比例覆盖区界限表示拓展的反方位比例引导扇区的边界。

n)MLS 地面设备识别表示 3.11.4.6.2.1 规定的系统识别码的最后 3 个字母,字母应按国际字符表 No.5 的


B1~B6 进行编码。

注 1:国际字符表 No.5(IA-5)定义在附件 10 第Ⅲ卷

注 2:该码的 B7 位可通过 B6 的补码在飞机接收机中重建。

3.11.4.8.3 辅助数据的结构和时间。辅助数据由 76 比特位的字构成,


包括 3.11.4.4 规定的功能前导码(12bits)、

3-8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规定在附篇 A 表 A-9 的地址码(8bits)


、规定在附篇 A 表 A-1O、A-11、A-12、A-13 和 A-15 的数据内容和奇偶
校验位(56bits)
。三个功能标识码保留以指示传输辅助数据 A,辅助数据 B 和辅助数据 C。辅助数据功能的定
时,规定在附篇 A,表 A-8 内。辅助数据字的格式将提供数字数据和字母字符数据,数字数据在发送时首先发
最小有效位,数据字 B1 到 B39 应按照国际字符表 No.5(IA-5)译码,使用 b1 到 b5 信息位,先发 b1,其他数
字数据按照 IA-5 使用七信息位编码,并在每个字母之后加一个奇偶校验位。字母字符数据应按照阅读它们的顺
序进行发送。字母的发送顺序应是先发较低的指令位,最后发奇偶校验位。

注 1:国际字母表 No.5(IA-5)定义在附件 10 第Ⅲ卷

注 2:辅助数据 A 的内容按 3.11.4.8.3.1 条的规定,辅助数据 B 的内容按 3.11.4.8.3.2 条的规定。辅助数据 C


的内容留给本国使用。

3.11.4.8.3.1 辅助数据 A 内容。附篇 A,包含在表 A1 到 A4,表 A-10 规定数据项按下述定义:

a)进近方位天线偏置:表示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和包含跑道中线垂直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b)进近方位天线到 MLS 数据点的距离:表示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与含 MLS 数据点的跑道中心垂直的


垂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c)相对跑道中线的进近方位线。表示零度进近方位引导线与跑道中线之间的最小角度。


d)进近方位天线坐标系统。表示由进近方位天线所发射的角度数据的坐标系统(平面或锥面)

注:上述标准已开发提供坐标系统的变换,平面坐标系统已不执行,将来也不准备执行。

e)进近方位天线高。表示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 MLS 数据点的垂直位置。

f)进近仰角天线偏置。表示仰角天线相位中心与含跑道中线的垂直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g)MLS 数据点到入口的距离。表示 MLS 数据点到跑道入口的距离(沿跑道中线测量)


h)进近仰角天线高度。表示仰角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 MLS 数据点的高度。

i)MLS 数据点海拔高度。表示相对于平均海平面(msl)的数据点的高度。

j)跑道入口高度。表示跑道入口与跑道中线的交叉点相对于 MLS 数据点垂直距离。

k)DME 偏置。表示 DME 天线相位中心至包含跑道中线的垂直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l)DME 到 MLS 数据点的距离。表示 DME 天线相位中心与垂直于含 MLS 数据点的跑道中线的垂直面之


间的最小距离。

m)DME 天线高度。表示 DME 天线相位中心与 MLS 数据点的垂直距离。

3-8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n)跑道停止端距离。表示 MLS 数据点和跑道停止端之间沿跑道中线的距离。

o)反方位天线偏置。表示反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到包含跑道中线垂直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p)反方位到 MLS 数据点的距离。表示反方位天线垂直于跑道中线并包含 MLS 数据点的垂直面之间的最


小距离。

q)与跑道中线的反方位对齐。表示反方位零度线与跑道中线之间的最小角。


r)反方位天线坐标系统。表示反方位天线传送的角数据坐标系统(平面的或者圆锥的)

注:上述标准已开发提供坐标系统的变换,平面坐标系统已不执行,将来也不准备执行。

s)反方位天线高。表示反天线相位中心与 MLS 数据点的垂直位置。

注:辅助数据 A 部分内容有待定义。

3.11.4.8.3.2 辅助数据 B 内容:辅助数据 B 的定义在附篇 A 表 A-11 和 A-13 内规定。

3.11.4.8.3.2.1 微波着陆系统/区域导航(MLS/RNAV)程序数据。辅助数据 B1 到 B39 用于传送 MLS/RNAV


程序数据。该程序数据可分开成两个分隔的数据库;一个用于传输进近方位扇区,另外一个用于传输反方位扇
区。每一程序数据应在程序开始,传送覆盖范围的扇区资料库。复飞程序数据应包括在相关的进近程序资料库
内。

3.11.4.8.3.2.2 程序数据库结构:每一使用的程序数据库构造如下:

a)映射/循环冗余校验字组应包括:数据库大小、飞行程序的编号、验证数据库的循环冗余校验码;

b)程序描述符字须识别数据库内全部命名的进/离场程序;

c)交接点数据须定义本程序交接点的位置和顺序。

注:辅助的 B 字 B1 到 B39 的编码和结构的定义见附篇 A 表 A-14 到 A-17。MLS/RNAV 编码的有关指导材


料见附篇 G。

3.11.4.9 系统精度。此处所说的系统精度除另有说明外,均指 95%的概率。

注 1:总误差包括机载设备、地面设备以及传播效应等误差。

注 2:预期误差限定适用于含有进近基准数据点或反方位基准数据点的一段航道。有关 MLS 误差及其飞行


校验的测试方法见附篇 G 的 2.5.2 节。

注 3:基准数据点以外的其它点上的允许误差的确定,可将基准数据点上的线性误差转换为相应的角误差
(以天线为原点)后导出。

3-8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1.4.9.1 微波着陆系统进近基准数据点:微波着陆系统进近基准数据点的高度为 15m(50ft),允许的误差


为+3m(10ft)。

注 1:规定微波着陆系统进近方位数据点高度的目的是确保障碍物上空的安全引导,安全而有效地使用跑
道。3.11.4.9.1 中所注的高度是假设附件 14 所定义的码 3 和码 4 跑道。

注 2:同时,该基准数据还提供一个参考点,在该点处可规定精度和其它参数。

注 3:高于 MLS 基准数据点高度值的到达是以飞机的 MLS 天线(最后进近选择的天线)与飞机轮胎的间


距为 5.8m(19ft)为假定条件的,超出这一标准的飞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在入口处保持适当的净空或调整
最小运行许可。

3.11.4.9.2 微波着陆系统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微波着陆系统反方位基准数据点的高度应为 15m(50ft)


,允许
误差为+3m(10ft)。

注:规定微波着陆系统反方位基准数据点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方便的参考点,在该点处可规定功能的精度和
其它参数。

3.11.4.9.3 航道跟随误差由在机载接收机输出端的引导信号误差的频率成分所构成:方位引导信息 0.5 弧度/


秒以下,仰角引导信息 1.5 弧度/秒以下。控制抖动噪声误差由在机载接收机输出端的引导信号误差的下述频率
成分所构成:方位引导信息 0.3 弧度/秒以上,仰角引导信息 0.5 弧度/秒以上。测量用的接收机输出滤波器的角
频率为 10 弧度/秒。

3.11.4.9.4 进近方位引导功能:在进近方位基准数据点处,进近方位功能提供如下特性:


a)航道跟随误差应不大于±6m(20ft)


b)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应不大于±3.5m(11.5ft)

c)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应不大于±3.2m(10.5ft)或 0.1°(以小者为准)。

3.11.4.9.4.1 建议 在进近方位基准数据点处,航道跟随误差应不大于±4m(13.5ft)。

3.11.4.9.4.2 在基准数据点处所规定的线性精度,在整个跑道覆盖区内应保持不变(见 3.11.5.2.2.1.2 节)


,但
3.11.4.9.4.3 所述的情况可以降低要求。

3.11.4.9.4.3 降低允许值:进近方位的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和控制抖动噪声误差的角度误差,
以下列覆盖范围允许按线性降级到下列极限值:

a)距离: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音误差,在沿跑道中线延长线达到离跑道入口 37km
(20NM)的地方,可为进近基准数据点处误差的二倍。在最小下滑角从进近基准数据点沿跑道中线延
长线距进近基准数据点 37km(20NM)处,以角度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 CMN 为 0.1°。

b)方位角: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音误差,在方位角为±40°的地方,可为同样距离(距

3-8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进近基准数据点)的跑道中线延长线处误差的 1.5 倍。以角度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方位角为±


40°的地方,可为同样距离(距进近基准数据点)的跑道中线延长线处误差的 1.3 倍。

c)仰角: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音误差,在 9°仰角以内不准降低要求。在以进近方位
天线相位中心为原点的 15°仰角处,可为同样距离(距进近基准数据点)和同样方位角处的 9°仰角以内
的误差的 2 倍。控制抖动噪声误差不允许随仰角的增减而降级。

d)CMN 最大值: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内,CMN 限制不应该超过 0.2°。

3.11.4.9.4.3.1 建议 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内,CMN 不应该超过 0.1°。

3.11.4.9.4.4PFE 和 PFN 的最大角。在覆盖范围内任何区,角的误差限制如下:

a)PFE 不应该超过±0.25°;

b)PFN 不应该超过±0.15°。

3.11.4.9.5 反方位引导功能:在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处,反方位功能应具有以下的特性:

a)航道跟随误差不大于±6m(20ft);

b)航道跟随噪声误差不大于±3.5m(11.5ft);

c)控制抖动噪声误差不大于±3.2m(10.5ft)或 0.10(以小者为准)。

3.11.4.9.5.1 允许降低值。反方位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和控制抖动噪声误差的角度误差,在下
列覆盖范围允许按线性降级到下列极限值:

a)距离: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在沿跑道中线的覆盖区的边缘处,可为反方位
基准数据点处的 2 倍。以角度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沿跑道中线距跑道终端 18.5km(10NM)处,
可为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处的 1.3 倍。

b)方位角: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在±20°方位角处,可为沿跑道中线延长线
上同样距离(距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处的 1.5 倍。以角度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20°方位角处,
可为沿跑道中线延长线上同样距离(距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处的 1.3 倍。

c)仰角: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在 9°仰角以内不准降级。在仰角 15°处(距反


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可为 9°以下的同样距离(距反方位基准数据点)和同样方位角上的 2 倍。控制抖
动误差不允许随仰角增减而降级。

d)CMN 最大值: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内,CMN 限制不应该超过 0.2°。

3.11.4.9.5.2PFE 和 PFN 的最大角。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内,角误差如下:

3-8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a)PFE 不应该超过±0.50°;

b)PFN 不应该超过±0.30°。

3.11.4.9.6 仰角引导功能:通常提供最小为 3°下滑道(或更小些)的设备,在进近方位基准数据点处,进近


仰角功能应具备以下的特性:


a)航道跟随误差应不大于±0.6m(2ft)

b)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应不大于±0.4m(1.3ft);

c)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应不大于±0.3m(1ft)。

3.11.4.9.6.1 降级允许值:进近仰角的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和控制抖动噪声误差的角度误差,
在下列覆盖区内允许按线性降级到下列极限值:

a)距离: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声,在距跑道入口 37km(20NM)处的最低下滑道上
为 0.2°。以角度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从进近基准数据点沿着跑道中线直至 37km(20NM)
,CMN
限制应为 0.1°。

b)方位角: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声误差,在±40°方位角处,可为同样距离(距进近
基准数据点)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的 1.3 倍。以角表示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40°方位角处,可为
同样距离的(距进近基准数据点)跑道中线延长线上的 1.3 倍。

c)仰角:以 3°或最低下滑道为准(以小者为准)。往上一直到比例引导扇区的边缘,以及进近基准数据点
正上方的各个点的轨迹上,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以及控制抖动噪声误差,
在 15°仰角处允许降级为基准数据点处的 2 倍。在任何情况下,基准数据点正上方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
均不得超过±0.07°。在仰角覆盖区内的其它空间(从最低下滑角至比例覆盖区的最大角度)随距离和
方位角变化所允许的降级,适用于本条 a)和 b)款的规定。

d)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以及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最小下滑道和 60%最小下滑道之间不应降
级。对最低下滑道 60%以下的仰角直到 3.11.5.3.2.1.2 规定的覆盖区边缘为止,以及在进近基准数据点
正下方各点的轨迹上,以角度表示的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噪声误差、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允许按
线性降级为进近基准数据点处的 6 倍。在覆盖区的其它区域内,从相当于 60%最低下滑角以下直至覆
盖区边缘的按距离和方位降级的要求,适用本条 a)和 b)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航道跟随误差均不
得超过 0.8°,控制运动噪音误差不得超过 0.4°。

e)CMN 最大值:仰角在最小下滑道的 60%以上,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域,CMN 限制不应该超过 0.2°。

3.11.4.9.6.2 最大角航道跟随误差和航道跟随噪音误差。在覆盖的范围内的任何区域,60%最小下滑道以上
的仰角误差的限制如下:

a)航道跟随误差(PFE)不应该超过±0.25°;

3-8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航道跟随噪声误差(PFN)不应该超过±0.15°。

3.11.4.9.6.3 建议 以角度形式的 PFE 线性下滑角的限制,60%最小下滑道和向下到覆盖区的边缘,PFN 限


制和 CMN 限制应是在进近数据点处允许值的 3 倍。

注:在角度扇区里的其它区域从仰角相当于最小下滑角的 60%下降到覆盖区边缘,距离和方位角的降级适
用于 3.11.4.9.6.1a)和 b)的规定。

3.11.4.9.6.4 建议 CMN 最大值.最小下滑道 60%以上的仰角,在覆盖范围的任何区,CMN 限制不应该超


过 0.1°。

3.11.4.9.6.5 建议 PFE 不应该超过 0.35°,CMN 不应该超过 0.2°。

3.11.4.9.6.6 所提供的最低下滑道高于 3°的进近仰角设备,在其覆盖区内的角精度应不低于最低下滑道为 3°


的仰角设备的那些规定。

3.11.4.10 功率强度

3.11.4.10.1DPSK 信号功率密度、余隙信号和角度引导信号的功率密度,在所有气象条件下,在覆盖区内的
任何一点上,均不得小于下表所列数值(但 3.11.4.10.2 的规定例外)

角度信号(天线波束)(dBW ㎡)
DPSK 信号 余隙信号
功能
(dBW/㎡) 1° 2° 3° (dBW/㎡)
(天线波束宽)
进近方位引导 -89.5 -85.7 -79.7 -76.2 -88.0
高速率进近方位引导 -89.5 -88.0 -84.5 -81.0 -88.0
反方位引导 -89.5 -88.0 -82.7 -79.2 -88.0
进近仰角引导 -89.5 -88.0 -84.5 N/A N/A
N/A=不可用

注: 上表规定的为余隙信号和扫描波束信号的最低功率密度,两信号功率的相对值,已在前面 的
3.11.4.6.2.5.2 条中规定。

3.11.4.10.2 在下述地点的进近方位角引导信号的功率密度与 3.11.4.10.1 规定的值相比,至少应大于下述要


求:

a)在进近基准数据点处为 15dB;

b)在跑道平面上方 2.5m(8ft)、在 MLS 数据点或者在方位天线视线范围的跑道中线最远点处为 5dB(1°


波束宽天线)或 9dB(2°以上波束宽天线)。

注 1:在接近跑道平面处进近方位引导设备所提供的角度信号的功率密度,通常高于 3.11.4.10.1 规定的值,

3-8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以保证自动着陆。附篇 G 中提供了天线波束宽度和功率估算的指导性材料。

注 2:在 3.11.5.2.2 和 3.11.5.3.2 关于覆盖区的规定中,对因恶劣场地条件而达不到上述 3.11.4.10.2 规定功


率密度要求的情况,做了另外的规定。

3.11.4.10.3 多路径相关功率密度

3.11.4.10.3.1 在 MLS 的方位角覆盖在跑道上方 60 米(200 英尺)或更高处,一个在进近方位角引导下功率


密度高于 4dB 的反射扫描波束信号的持续时间,或高速率方位角引导扫描波束信号的功率密度,应小于 1 秒,
正如一架使用公共进近程序的航空器所看到的那样。

3.11.4.10.3.2 在 MLS 方位角比例引导扇区,低于跑道入口 60 米(200 英尺)处,任何反射进近方位角引导


或者高速率进近方位角引导的扫描波束信号的功率密度,应该比在进近方位角引导或者高速率进近方位角引导
扫描波束信号的功率密度,小 10dB 以上。在跑道中心线,反射信号应该不降低方位角扫描波束的形状和造成
接收机误差超出 3.11.4.9 节中描述的公差。

3.11.4.10.3.3 在 MLS 的仰角范围内,一个低于进近仰角引导扫描波束信号功率密度的、功率密度高于 4dB


的反射进近仰角引导扫描波束信号,持续时间应该小于一秒,正如一架使用公共进近程序的航空器所看到的那
样。

3.11.5 地面设备性能

3.11.5.1 同步和监视:时分多路复用的角度引导和数据发送的同步应加以监视(如 3.11.4.3.3 条所述)。

注:对各种 MLS 功能的监视要求,详列在 3.11.5.2.3 和 3.11.5.3.3 节。

3.11.5.1.1MLS 功能的杂散辐射:微波着陆系统的某一功能在其非辐射期间的杂散辐射应小于 70dB。

注:对特殊功能杂散辐射的可接受等级,是对其它功能接收没有不利的影响,它依赖于设备设置和飞机位
置。

3.11.5.2 方位引导设备

3.11.5.2.1 扫描波束的性能:方位地面设备的天线应产生一扇形波束,该波束在水平面上窄,在垂直面上宽,
并在比例引导扇区的范围内进行水平扫描。

3.11.5.2.1.1 坐标系:方位引导信息应使用锥形坐标系或平面坐标系进行发播。

3.11.5.2.1.2 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宽度不应超过 4°。

注:预期在整个覆盖区内所检测出来的扫描波束包络不应超过 250μs(相当于 5°波束宽度),以保证机载设


备能进行正确的角度解码。

3.11.5.2.1.3 扫描波束的形状:波束包络的-10dB 点离开波束中心点应至少为 0.76 倍波束宽度,但不得大于

3-8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0.96 倍波束宽度。

注:上述的波束形状应在波束的视轴方向,在无多路径干扰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滤波器测定有关波束形
状及其旁瓣的材料,见附篇 G3.1 和 3.2 节。

3.11.5.2.2 覆盖

注:按本条规定所绘出的覆盖区图,列入第一部分附篇 G,见图 G-5A,G-5B 和 G-6。

3.11.5.2.2.1 进近方位:进近方位的地面设备至少应在下述的空间范围内提供引导信息:

3.11.5.2.2.1.1 进近区

(通常在天线视轴方向±40°)源于进近天线相位中心。
a)在横向上,在 80°的扇区里,


b)在纵向上,从进近方位天线到 41.7km(22.5NM)

c)在垂直面上,位于下述的两面之间:

1)源于进近方位天线的相位中心的一较低的圆锥面,直至纵向覆盖区边缘、相对于进近方位天线
的相位中心高度的 600m(2000ft)高度的面。

2)源于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的一较高的圆锥面,直至向上 15°,高度 6000m(20000ft)处的面。

注 1:如果有障碍物突出到较低的面以上,在低于视线高度以下,可预期不提供引导。

注 2:一旦在公布的覆盖区外存在错误引导信息,而且通过使用适当的程序也无法合适地解决,则应采取
技术措施减小影响,包括调整比例覆盖区或者使用覆盖区外指示信号。使用这些技术的指导性材料,见附篇 G
的第 8 节。

注 3:提供的比例引导扇区小于 3.11.5.2.2.1.1a)条指定的最小横向覆盖,则需要 3.11.4.6.2.5 条规定的余隙


引导信号。

3.11.5.2.2.1.2 跑道区域

a)在水平面上,从跑道末端开始,在跑道中线两侧各 45m(150ft)以内,从停止端开始,与跑道中线平
行一直延伸到与 3.11.5.2.2.1.3 规定的进近最小运行覆盖区相衔接。

b)在垂直面上,位于下述二面之间:

1)在方位天线视线范围内最远处的跑道中线上的一点,通过该点上方 2.5m(8ft)处的水平面;

2)以方位地面设备天线为原点,水平面以上仰角 20°,向上延伸到 600m(2000ft)的一个锥面。

注 1:上述 b)条 1)所确定的那个确定点的材料,见附篇 G 的 2.3.6 节。

3-8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2:期望低于视线的引导,在信号质量满足 3.11.4.9.4 规定的精度需要时可以允许。

3.11.5.2.2.1.2.1 建议 在跑道地带覆盖区的下缘应为跑道中线上方 2.5m(8ft)。

3.11.5.2.2.1.2.2 在保障自动着陆、滑跑或起飞场合,跑道地带覆盖区的下缘在跑道中线上方不应超过 2.5m


(8ft)。

注:2.5m(8ft)的低覆盖限制旨在服务于整个跑道。3.11.4.10.2 条规定的 2.5m(8ft)所需功率密度的放宽


可能性信息在附篇 G 的第 2.3.6 条提供。

3.11.5.2.2.1.3 最低运行覆盖区

a)横向,源自 MLS 数据点,跑道中线±10°的扇区内。

b)纵向,自跑道入口,在进近的方向,到 3.11.5.2.2.1.1b)规定的纵向覆盖区的边缘。

c)在垂直面上,位于下述的两个面之间:

1 ) 包 含 跑 道入 口 上 方 的 2.5m( 8ft ) 线 的 一 个 低 平 面 和 在 覆 盖 区 纵 向 边 缘 向 上 达 到 规 定 在
3.11.5.2.2.1.1C)1)条规定高度的面;

2)上平面规定见 3.11.5.2.2.1.1c)2)条。

3.11.5.2.2.1.4 建议 进近方位地面设备应提供水平面到仰角 30°垂直引导。

3.11.5.2.2.1.5 最小的比例引导扇区应如下所列:

进近方位天线到入口距离(AAT) 最小比例覆盖

AAT﹤500m ±80

500m﹤AAT﹤3100m ±60

3100m﹤AAT ±40

3.11.5.2.2.2 反方位。反方位地面设备至少能在下述的空间提供引导信息:

a)水平面上,以反方位地面设备天线为原点,跑道中线两侧±20°的扇区内从跑道末端向复飞方向一直延
伸至少 18.5km(10NM)

b)在跑道区的垂直面上,在下述二个面之间:

1)在反方位天线视线范围内,跑道中线上最远的一点上方 2.5m(8ft)处的一个水平面;

2)以反方位地面设备天线为原点、仰角为 20°的一个锥面,向上延伸至水平面以上 600m(2000ft)。

3-8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c)在反方位区的垂直面上,在下述二个面之间:

1)以跑道末端上方 2.5m(8ft)外为原点仰角为 0.9°的锥面;

2)以反方位地面设备天线为原点、仰角为 15°的斜面,向上延伸到水平面以上 3000m(10000ft)。

注 1:有关确定 b)条 1)款的材料,见附篇 G 第 2.3.6 条。

注 2:如果由于跑道的物理特性或障碍物的影响而达不到上述 b)和 c)款的要求,则可预期只在视线高度


以上提供引导。

3.11.5.2.2.2.1 建议 反方位设备将提供水平面以上到 30°的引导信息。

3.11.5.2.2.2.2 最小的比例引导扇区应为跑道中线两侧±10°。

注:应用信息提供在附篇 G 第 7.5 节。

3.11.5.2.3 监视和控制

3.11.5.2.3.1 当下述情况出现,且持续时间超过规定的限时,进近方位和反方位的监视系统应使信号停止辐
射,并向指定的控制地点发出告警信号:

a)由于地面设备的变化而产生的平均航道误差成分使进近基准数据点处或任何径向方位上的航道跟随误差
超过 3.11.4.9.4 和 3.11.4.9.5 所规定的极限值,
(对简化配置 MLS 见 3.11.3.4 条)持续时间超过 1 秒钟以
上;或(对简化配置 MLS)持续时间超过 6 秒钟以上;

b)辐射功率降低到小于 3.11.4.10.1 和 3.11.4.6.2.5.2 所规定的必需值,持续时间超过 1 秒钟以上;

c)在任何一个 1 秒钟的周期内,前导码的 DPSK 发送产生一次以上的错误;

d)3.11.4.3.2 规定的某一仰角功能的时分多路同步中有误差,且此状态持续时间超过 1 秒以上。

注: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第 6 节。

3.11.5.2.3.2 监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保证当监视系统本身发生故障时,能使着陆系统停止辐射信号,并
向指定的控制地点发出告警信号。

3.11.5.2.3.3 错误引导信息的辐射周期(包括零辐射周期)应不超过 3.11.5.2.3.1 条所规定的周期值,尝试重


置地面主用机以清除故障或者转换到地面备用机上工作的时间包括在内。如果在允许的期间内排除不了故障,
则应停止辐射。在关机后的 20 秒钟之内不得试图恢复工作。

3.11.5.2.4MLS 方位服务要求的完好性和连续性

3.11.5.2.4.1 不辐射错误的引导信号的可能性。当 MLS 方位用于Ⅱ类和Ⅲ类运行时,在任何一次着陆中错

3-9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误的引导信号不应该小于 1-0.5×10-9。

3.11.5.2.4.2 建议 不辐射错误的引导信号的可能性。当 MLS 方位用于Ⅰ类操作时,在任何一次着陆中错


误的引导信号不应该小于 1–1.0×10-7。

3.11.5.2.4.3 辐射引导信号不丢失的可能性,应大于:

a)MLS 方位用于Ⅱ类或ⅢA 类,在任何 15 秒钟时期内,1-2×10-6(相当于故障间隔 2000 小时)


b)MLS 方位用于Ⅲ类,在任何 30 秒钟时期内,1-2×10-6(相当于故障间隔 4000 小时)


3.11.5.2.4.4 建议 MLS 方位用于Ⅰ类,在任何 15 秒钟时期内,1-4×10-6(相当于故障间隔 1000 小时);

注:服务要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第 11 节。

3.11.5.2.5 地面设备的精度

3.11.5.2.5.1 由于地面设备所造成的平均航道误差,在微波着陆系统进近基准数据点处不得超过±3m(10ft)

3.11.5.2.5.2 建议 在基准数据点处,由地面设备所造成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其 95%的概率不应超过 1m


(3.3ft)或 0.03°(以小者为准)

注 1:这是设备误差,不包含传播影响。

注 2:有关这些参数的测量方法,见第一部分附篇 G 第 2.5.2 条。

3.11.5.2.6 选址

注 1:当方位地面设备不能安装在跑道中线延长线上时,并不企图对 MLS 的安装加以限制。

注 2:方位天线的临界和灵敏区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G 中 4.2 条提供。

3.11.5.2.6.1 进近方位地面设备的天线通常应装在跑道末端以外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调整天线,使含有零
度航道线的垂直面能通过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天线的定位应符合障碍物净空(SARPs)的标准(参见国际民
航公约的附件 14)。

3.11.5.2.6.2 反方位地面设备的天线通常应安装在跑道入口端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调整天线,使含有零度
航道线的垂直面通过反方位基准数据点。

3.11.5.3 仰角引导设备

3.11.5.3.1 扫描波束的性能:仰角地面设备的天线应能产生一扇形波束,该波束在垂直面上窄,在水平面上
宽,并在比例引导扇区范围内进行扫描。

3.11.5.3.1.1 坐标系:进近仰角引导信息,应采用锥形坐标系进行发射。

3-9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5.3.1.2 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宽度不得超过 2.5°;

3.11.5.3.1.3 扫描波束形状:波束包络的-10dB 点偏离波束中心线最少应为 0.76 倍波束宽度,但不得超过 0.96


倍波束宽度。

注:上述的波束形状系指在波束的视轴线方向无多路径干扰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波滤器测得的。有关波
束形状和旁瓣的材料,见附篇 G 的 3.1 和 3.2 条。

3.11.5.3.2 覆盖

注:本条所规定的覆盖区要求,见附篇 G 的第 G-10A 图。

3.11.5.3.2.1 进近仰角。进近仰角的地面设备至少应在下述的空间范围内提供比例引导信息:

3.11.5.3.2.1.1 进近区

a)水平面。在发自仰角天线相位中心的一个扇区内,以纵向覆盖范围为限,由进近方位地面设备提供的角
度范围,至少相等于比例引导扇区。

b)纵向。从进近方向仰角天线的跑道入口到 37km(20NM)。

c)垂直面。在以下面之间:

1)以仰角天线相位中心为原点的一个低圆锥面和倾斜的向上到达纵向覆盖区的边缘,高于包含天线相位
中心的水平面 600M(2000ft)的高度;

2)发自仰角天线相位中心的高圆锥面,向上倾斜 7.5°,直到高于包含天线相位中心的水平面上面的 6000m


(20000ft)的高度。

注:当进近区的物理特性不能达到 a),b)和 c)1)的标准,不期望提供低于视线的引导。

3.11.5.3.2.1.1.1 建议 当运行需要时,进近仰角地面设备应提供比例引导到角度高于水平面 7.5°以上。

3.11.5.3.2.1.2 最小运行覆盖区

a)水平面。以 MLS 数据点为原点,跑道中线±10°的一个扇区;

b)纵向。从 MLS 数据点向入口方向 75M(250ft),到 3.11.5.3.2.1.1B)规定的远覆盖区边缘;

c)垂直面。在 3.11.5.3.2.1.1C)2)规定的面与以下更高的面之间:

1)跑道上面高 2.5M(8ft)点的轨迹面;

2)以 MLS 数据点为原点倾斜向上达到纵向覆盖区边缘的一个面。面的高度规定在 3.11.5.3.2.1.1C)


1)节。

3-9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有关进近仰角水平辐射场型的信息,在附篇 G 的第 3.3 节。

3.11.5.3.3 监视和控制

3.11.5.3.3.1 进近仰角监视系统,如果任何如下状态持续比规定时间更久,监视系统将停止相应功能的发射
并向指定控制点提供告警:

a)由于地面设备的变化所引起的平均下滑道误差成分使进近基准数据点处的航道跟随误差或符合公布的进
近程序的任一下滑道上的航道跟随误差超过 3.11.4.9.6 和 3.11.3.4 条所规定的极限值,持续时间超过 1
秒钟;或(对简化配置 MLS)持续时间超过 6 秒钟;

b)辐射功率减小至 3.11.4.10.1 条所规定的最低要求,持续时间超过 1 秒钟;

c)前导码的 DPSK 发送中,在任何一个 1 秒钟周期内,出现的差错超过一次以上;

d)某一仰角功能产生的时分多路同步误差,不能满足 3.11.4.3.2 条的规定,持续时间超过 1 秒钟以上。

注:指导材料见附篇 G 中第 6 节。

3.11.5.3.3.2 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应保证当监视系统本身故障时,能使着陆系统中止发送,并向指定的
控制点提供告警信息。

3.11.5.3.3.3 错误引导信息的发射周期(包括零发射周期)不得超过 3.11.5.3.3.1 条的规定。通过重置主用机


清除故障或者转换到备用机工作,均应在这一时间内完成。如果在允许的时间内故障不能排除,则应中止发送。
设备关机后,在 20 秒钟之内不得恢复工作。

3.11.5.3.4MLS 进近仰角服务要求的完好性和连续性

3.11.5.3.4.1MLS 进近仰角用于Ⅱ类和Ⅲ类业务时,在任何一次着陆中,辐射错误的引导信号不小于
1-0.5×10-9。

3.11.5.3.4.2 建议 MLS 进近仰角用于Ⅰ类业务时,在任何一次着陆中,辐射错误的引导信号小于 1-0.5×10-7。

3.11.5.3.4.3MLS 进近仰角用于Ⅱ类和Ⅲ类业务时,在任何 15 秒钟的时期内,丢失辐射引导信号的可能性


不应大于 1-2×10-6,(相当于故障间隔时间 2000 小时)

3.11.5.3.4.4 建议 MLS 进近仰角用于Ⅰ类业务时,在任何 15 秒钟的时期内,丢失辐射引导信号的可能性


-6
不应大于 1-4×10 ,(相当于故障间隔时间 1000 小时)

注:服务的连续性和完好性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的第 11 节。

3.11.5.3.5 地面设备的精度

3.11.5.3.5.1 由地面设备所引起的航道跟随误差的平均下滑道误差成分,在进近基准数据点处不得超过±

3-9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0.3m(1ft)。

3.11.5.3.5.2 建议 由地面设备所引起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在基准数据点处应不超过 0.15m(0.5ft)(95%


概率)

注 1:设备误差不包含传播影响。

注 2:这一参数的测量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的 2.5.2 条。

3.11.5.3.6 台址

注:仰角天线临界区域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G 的 4.2 条。

3.11.5.3.6.1 进近仰角地面设备的天线应装在跑道的一侧,天线的定点应符合国际民航公约附件 14 中有关障


碍物净空标准的要求。

3.11.5.3.6.2 进近仰角地面设备天线的安装,应保证最低下滑道能在跑道入口上方的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


处穿过。

3.11.5.3.6.2.1 建议 最低下滑角通常为 3°,除非是由于无法满足净空要求时,才可考虑大于 3°。

注:最低下滑角高于 3°的选择取决于运行因素而非技术因素。

3.11.5.3.6.2.2 建议进近仰角地面设备天线应位于使它符合解码引导信号高度的点,对应于最小的下滑道在
入口上面不超过 18M(60ft)。

注:仰角天线相对跑道中线的偏置会引起最小的下滑道仰角引导高于进近基准数据点。

3.11.5.3.6.3 建议 当 ILS 和微波着陆系统同时服务于同一条跑道时,ILS 基准数据点和微波着陆系统进近


基准数据点应当重合,其容限不大于 1m(3ft)。

注 1:这一建议仅用于当 ILS 基准数据点满足 3.1.5.1.4 和 3.1.5.1.5 规定的高度。

注 2:关于 MLS/ILS 合装的信息见附篇 G,4.1 节。

3.11.5.4:数据覆盖范围和监视

注 1:与数据应用有关的指导材料,见附篇 G,2.7 节

注 2:核心数据是基本数据和核心的辅助数据,由辅助数据字 A1、A2、A3、和 A4 发射。

3.11.5.4.1 基本数据

3.11.5.4.1.1 基本数据字 1、2、3、4、和 6 通过进近方位覆盖扇区发送。

3-9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基本数据字的组成见附篇 A,表 A-7

3.11.5.4.1.2 在提供反方位功能的地方,基本数据字 4、5 和 6 应通过进近方位和反方位覆盖区发射。

3.11.5.4.2 辅助数据

3.11.5.4.2.1 辅助数据字 A1、A2 和 A3 通过进近方位覆盖扇区发送。

3.11.5.4.2.2 在提供反方位功能的地方,辅助数字 A3 和 A4 通过进近方位和反方位覆盖区发射。

注:辅助数据字 B42 和 B43 分别由 A1 和 A4 发送,以支持方位天线旋转在 A1 和 A4 校准范围外使用。

3.11.5.4.2.3 当提供辅助的数据字 B 时,应通过进近方位扇区发送,应通过反方位扇区发射的包含反方位程


序资料库除外。

3.11.5.4.2.4 建议 如果提供反方位功能,合适的辅助数据字 B 应进行发送。

注:辅助数据字的组成在附篇 A,表 A-10,A-12 和 A-15。

3.11.5.4.3 监视和控制

3.11.5.4.3.1 如果辐射功率不足以满足 3.11.4.10.1 条 DPSK 要求的规定,监视系统将提供一个告警到指定控


制点。

3.11.5.4.3.2 如果在进近方位覆盖范围辐射的基本数据出现至少两次连续取样检测出错误,进近方位和仰角
功能应停止。

3.11.5.4.3.3 如果在反方位覆盖范围辐射的基本数据出现至少两次连续取样检测出错误,反方位和仰角功能
应停止。

3.11.5.5 测距设备

3.11.5.5.1 测距设备的信息至少应在进近方位引导和反方位引导整个有效覆盖范围内提供。

3.11.5.5.2 建议 如果运行是必需的,DME 信息应在 360°方位所有各处提供。

注:测距地面设备的场地依跑道长度,跑道剖面和地形条件而定。有关 DME 场地定点的指导材料,见附


篇 C 的 7.1.6 和附篇 G 的 5 节。

3.11.6 机载设备性能

3.11.6.1 角度和数据功能

3.11.6.1.1 精度

3-9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6.1.1.1 当 DPSK 和扫描波束信号的功率密度符合 3.11.4.10.1 条规定的最低要求时,机载设备应能捕获


到信号,任何解码后的角度信号所产生的控制运动噪音误差不得超过 0.10。反方位引导功能的控制抖动噪声误
差不得超过 0.2°。

注 1:含有工作必须信息的基本和辅助数据字应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解码,并具有适合于应用的完好性。

注 2:与角度引导的捕获和确认以及数据功能有关的信息见附篇 G 的 7.3 节。

3.11.6.1.1.2 当辐射信号的功率密度足够大,接收机的噪音成分变得可忽略时,机载设备对任何解调后的角
度引导信号的精度的降低不得超过±0.017°(航道跟随误差)以及±0.015°(方位误差)、±0.01°(仰角误差)
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

3.11.6.1.1.3 为了在跑道面上方 2.5m(8ft)获得精确的引导,当功率密度符合 3.11.4.10.2 条 b)款的规定时,


机载设备所产生的控制抖动噪声误差应小于 0.04°。

3.11.6.1.2 动态范围

3.11.6.1.2.1 当辐射信号的功率密度在 3.11.4.10.1 条所规定的最低值向上至最大值-14.5dBW/m2 时,机载设


备应能捕获信号,且其性能符合第 3.11.6.1.1.2 条所规定的要求。

3.11.6.1.2.2 当各功能的信号功率密度最大的电平差满足 3.11.6.1.2.1 规定的数值时,接收机性能的降低不得


超过规定的限度。

3.11.6.1.3 接收机角数据输出滤波器的性能

3.11.6.1.3.1 对正弦波的输入频率信号,接收机输出滤波器在角度数据上所产生的振幅变化和相位延迟,与
使用一个角频率为 10 弧度/秒的单极滤波器所获得的值相比,不得超过 20%。

注:接收机输出只提供目视显示器时,尚可借助进一步滤波获得优化,关于输出数据滤波的更多详细资料,
见附篇 G 第 7.4.2 条。

3.11.6.1.4 对邻波道寄生辐射的响应.在所需频率的 150KHz 的带宽上,当接收机所跟踪的有用信号与邻近波


道产生的噪声信号强度的比率相等或信噪比(SNR)更大时,接收机应仍能达到 3.11.6 规定的有关接收机性能
的指标:

a)如表 X1 规定的当从地面站接收的功率密度等于或高于表 Y 的规定值,或

b)如表 X2 规定的当从地面站接收的功率密度在 3.11.4.10.1 规定的最小功率密度值与表 Y 的规定值


之间。

3-96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Y

波束宽度(注 2)
功能 1° 2° 3°
2 2
进近方位角引导 -69.8dBW/ m -63.8dBW/ m -60.2dBW/ m2
高速进近方位角引导 -74.6dBW/ m2 -69.5dBW/ m2 -65dBW/ m2
进近仰角引导 -71dBW/ m2 -65dBW/ m2 无
反方位角 无(注 4) 无(注 4) 无(注 4)

表 X1

SNR(注 1)
波束宽度(注 2)
功能 数据 1° 2° 3°
进近方位角引导 5dB 24.7dB 30.7dB 34.4dB
高速进近方位角引导 5dB 19.9dB 26dB 29.5dB
进近仰角引导 5dB 23.5dB 29.5dB 无
反方位角(注 4) 5dB 5.2dB 11.2dB 14.8dB

表 X2

SNR(注 1)
波束宽度(注 2)
功能 数据 1° 2° 3°
进近方位角引导 5dB 8.2dB 14.3dB 17.8dB
高速进近方位角引导 5dB 3.5dB 9.5dB 13dB
进近仰角引导 5dB 3.5dB 9.5dB 无
反方位角(注 4) 5dB 5.2dB 11.2dB 14.8dB

注 1:当发射所需信号功率密度足够高以至于机载接收机噪声可忽略时,机载控制运动噪声对仰角与方位
角引导(不适用于反航道)的影响是需要按照 3.11.6.1.1 降低的,这是相对于所需信号功率密度是在如 3.11.4.10.1
规定的最小值来说的,因此最小 SNR 会更高。

注 2:波束宽度的指定相邻点的关系是线性的。

注 3:这些 SNR 值是通过在附篇 G 的 9.3 节解释的频率间隔标准的应用来保护的。

注 4:当机载接收机噪声可以考虑忽略时,由于反方位引导精度无变化,相同的 SNR 值可用于反方位角。

3-9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A:DME/MLS 角度,DME/VOR 和 DME/ILS/MLS 信道配对(Pulse codes—脉冲编码)

3-98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9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00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0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02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0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04
第3章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0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B:DME/P允许误差

位置 标准 模式 PFE CMN

MLS 进 近 参 考 数 据 从 37km 1和2 IA ±250m(±820ft) ±68m(±223ft)


(20NM)到 9.3km(5NM)
线性下降到 线性下降到

±85m(±279ft) ±34m(±111ft)

从 9.3km(5NM)到 MLS 进近 1 FA ±85m(±279ft) ±18m(±60ft)


参考数据
线性下降到

±30m(±100ft)

2 FA ±85m(±279ft) ±12m(±40ft)

线性下降到

±12m(±40ft)

见注 IA ±±100m(±328ft) ±68m(±223ft)

在 MLS 进近参考数据和通过跑 1 FA ±30m(±100ft) ±18m(±60ft)


到覆盖范围之内

2 FA ±12m(±40ft) ±12m(±40ft)

贯穿反方位角覆盖范围 1和2 FA ±100m(±328ft) ±68m(±223ft)

见注 IA ±100m(±328ft) ±68m(±223ft)

注:距离从 9.3km(5NM)到 MLS 进近参考数据和贯穿反方位角覆盖范围,如果模式 FA 不


能使用,则使用模式 IA。

3-106
附录 A 微波着陆系统(MLS)特性

表 A-1 前导码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载波获取(连续波发射) 0 0
接收机参考时间码
I1=1 13 0.832
I2=1 1 0.896
I3=1 15 0.960
I4=0 16 1.024
I5=1 17 1.088**
功能识别
I6 18 1.152
I7 19 1.216
I8 20 1.280
I9(见 3.11.4.4.3.3) 21 1.344
I10 22 1.408
I11 23 1.472
I12 24 1.536
结束前导码 25 1.600
*应用到所有参考发射功能
**对于所有功能时间的接收机同步参考时间

APPA-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A-2. 进近方位角功能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摩斯码(见 3.11.4.6.2.1.2) 25 1.600
天线选择码 26 1.664
后方 OCI 32 2.048
左方 OCI 34 2.176
右方 OCI 36 2.304
TO 测试 38 2.432
TO 扫描* 40 2.560
脉冲 8.760
扫描中心点 9.060
FRO 扫描* 9.360
FRO 测试 5.560
功能结束(飞机) 15.688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15.900
*TO 的和 FRO 扫描发送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根据提供的引导扇区的比例大小而定。所提供的时隙应
适用于正负 62°的最大扫描区,扫描的时序应与精确度要求一致。

表 A-3. 高速率进近方位角和反方位角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摩斯码(见 3.11.4.6.2.1.2) 25 1.600
天线选择码 26 1.664
后方 OCI 32 2.048
左方 OCI 34 2.176
右方 OCI 36 2.304
TO 测试 38 2.432
TO 扫描* 40 2.560
脉冲 6.760
扫描中心点 7.060
FRO 扫描* 7.360
FRO 测试 11.560
功能结束(飞机) 11.688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11.900
*TO 的和 FRO 扫描发送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根据提供的应道扇区的比例大小而定。所提供的时隙应
适用于正负 42°的最大扫描区,扫描的时序应与精确度要求一致。

APPA-2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A-4 进近仰角功能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处理机暂停 25 1.600
OCI 27 1.728
TO 扫描* 39 1.856
脉冲 3.406
扫描中心点 3.606
FRO 扫描* 3.806
功能结束(飞机) 5.356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5.600
*TO 的和 FRO 扫描发送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根据提供的应道扇区的比例大小而定。所提供的时隙应
适用于负 1.5°到正 29.5°的最大扫描区,扫描的时序应与精确度要求一致。

表 A-5. 闪耀功能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处理机暂停 25 1.600
TO 扫描* 29 1.856
脉冲 3.056
扫描中心点 3.456
FRO 扫描* 3.856
功能结束(飞机) 5.056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5.300
*TO 的和 FRO 扫描发送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根据提供的应道扇区的比例大小而定。所提供的时隙应
适用于负 2°到正 10°的最大扫描区,扫描的时序应与精确度要求一致。

APPA-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A-6. 基本数据功能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数据传输(I13、I30 比特) 24 1.600
奇偶校验传输(I31、I32 比特) 43 2.752
功能结束(飞机) 45 2.880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3.100

表 A-7. 基本数据

(见 3.11.4.8.2.1)

字组 数据内容 最大发送间隔 使用 数值范围 最低有 比特编


时间(秒) 比特 效比特 号

1 前导码 1.0 12 参见注 10 I1—I12
进近方位天线到入口距离 6 0m 到 6300m 100m I13—I18
与引导扇区成比例的进近方位 5 0 ° 到 60 ° 2° I19—I23
天线负门限 (参见注 11)
与引导扇区成比例的进近方位 5 0 ° 到 60 ° 2° I24—I28
天线正门限 (参见注 11)
清除信号类型 1 参见注 9 I29
备用 1 参见注 12 I30
奇偶校验码 2 参见注 1 I31—I32
2 前导码 0.16 12 参见注 10 I1—I12
最低下滑道范围 7 2°到 14.7° 0.1° I13—I19
反方位状态 1 参见注 2 I20
DME 状态 2 参见注 7 I21—I22
进近方位状态 1 参见注 2 I23
进近仰角状态 1 参见注 2 I24
备用 6 参见注 6 和 I25—I30
注 12
奇偶校验 2 参见注 1 I31—I32
3 前导码 1.0 12 参见注 10 I1—I12
进近方位波束宽度 3 0.5 ° 到 4 ° 0.5° I13—I15
(参见注 8)
进近仰角波束宽度 3 0.5 ° 到 0.5° I16—I18
2.5 ° ( 参 见

APP-A-4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8)
DME 距离 9 0m 到 12.5m I19—I27
6387.5m
备用 3 参见注 12 I28—I30
奇偶校验 2 参见注 1 I31—I32
4 前导码 1.0 12 参见注 4 和 I1—I12
10
进近方位磁极方向 9 0°到 359° 1° I13—I21
反方位磁极方向 9 0°到 359° 1° I22—I30
奇偶校验 2 参见注 1 I30—I32
5 前导码 1.0 12 参见注 5 和 I1—I12
注 10
与引导扇区成比例的进近反方 5 0 ° 到 40 ° 2° I13—I17
位天线负门限 (参见注 11)
与引导扇区成比例的进近反方 5 0 ° 到 40 ° 2° I18—I22
位天线正门限 (参见注 11)
反方位波束宽度 3 0 ° 到 40 ° 0.5° I23—I25
(参见注 8)
反方位状态 1 I26
备用 4 I27—I30
奇偶校验 2 I31—I32
6 前导码 1.0 12 参见注 4 到 I1—I12
注 10
MLS 地面设备识别码 字母 A 到 Z
字元 2 6 I13—I18
字元 3 6 I19—I24
字元 4 6 I25—I30
奇偶校验 2 参见注 1 I31—I32
注 1:选择奇偶校验位 I31 到 I32 以满足下方程式:

I13 + I14 ... + I29 + I30 + I31 = ODD

I14 + I16 + I18 ... + I28 + I30 + I32 = ODD.

注 2:状态位编码:

0=功能没有辐射,或在测试模式下辐射(对于导航不可靠);


1=功能辐射在正常模式(基本数据字 2,反方位的状态也预示着遵循反方位发射)

注 3:这几位是为将来的应用保留。可能应用定义反方位角偏差比例因子。

注 4:基本数据字 4 和 6 在这两个方法方位角和反方位角覆盖范围传输是否提供反方位引导,同时在每个
扇区的覆盖发射之间保持最大具体时间。

APP-A-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5:基本数字 5 在这两个进近方位角和反方位角覆盖范围传输是否提供反方位引导,同时

在每个扇区的覆盖发射之间保持最大具体时间。

注 6:.这些位是为需要高未来传输率应用保留。

注 7:编码 I21 and I22:

I21 I22

00 DME 应答器失效或不可用

10IA 模式或 DME/ N 可用

01 FA 模式,标准 1,可用

11 FA 模式,标准 2,可用

注 8:编码值是实际波束宽度(如第 3 章,3.11.1 定义)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 0.5°。

注 9:为 I29 代码:

0=脉冲余隙信号

1=扫描余隙信号。

注 10:序言的 12 个数据位前面有连续的 0.832 毫秒的时间间隔(13 个时钟脉冲)的载波捕获(见表 A-1)


注 11:扫描门限大于 3.11.4.5.1 中描述的基本数据 1 和 5 的比例导扇区门限。

注 12:所有备用位设置为零。

表 A-8 辅助数据功能时序

(见 3.11.4.3.4)
事件开始时间点
事件 15.625KHz 时钟脉冲(数量) 时间(毫秒)
前导码 0 0
地址传输(I13—I20 比特) 25 1.600
数据传输(I21—I69 比特) 33 2.112
奇偶校验码传输(I70—I76 比特) 82 5.248
功能结束(飞机) 89 5.696
保护时间结束;功能结束(地面) 5.900

APP-A-6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A-9. 辅助数据地址码

注:选择 I19 和 I20 的奇偶校验位满足以下等式:

I13 + I14 + I15 + I16 + I17 + I18 + I19 = EVEN

I14 + I16 + I18 + I20 = EVEN

APP-A-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A-10 辅助数据

(见 3.11.4.8.3.1)

字 数据内容 数据类 最大发 使用 数值范围 最 低 比特编号


组 型 送间隔 比特 有 效
时 间 数 比特
(秒)

A1 前导码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进近方位天线偏置距离 10 -511m 到+511m(参 1m I21—I30
见注 3)
进近方位天线到 MLS 13 0m 到 8191m 1m I31—I43
基准点距离
对准跑道中心线进近方 12 -20.47 ° 到 +20.47 ° 0.01° I44—I55
位 (参见注 3 和 7)
进近方位天线坐标系统 1 参见注 2 I56
进近方位天线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1m I57—I63
注 3)
备用 6 参见注 8 I64—I69
奇偶校验码 7 参见注 1 I70—I76
A2 前导码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进近仰角天线偏置距离 10 -511m 到+511m(参 1m I21—I30
见注 3)
MLS 基准点到跑道头 10 0m 到 1023m 1m I31—I40
距离
进近仰角天线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0.1m I41—I47
注 3)
MLS 基准点仰角 13 -4095m 到 +4095m 1m I48—I60
(参见注 3)
跑道入口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0.1m I61—I67
注 3)
备用 2 参见注 8 I68—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A3 前导码(注 4)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DME 偏置距离 12 -2047m 到 +2047m 1m I21—I32
(参见注 3)
DME 到 MLS 基准点距 14 -8191m 到 +8191m 1m I33—I46
离 (参见注 3)
DME 天线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1m I47—I53
注 3)
跑道终点距离 14 0m 到 16383m 1m I54—I67

APP-A-8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备用 2 参见注 8 I68—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A4 前导码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1
反方位天线偏置距离 10 -511m 到+511m(参 1m I21—I30
见注 3)
反方位到 MLS 基准点 11 0m 到 2047m 1m I31—I41
距离
对准跑道中心线的反方 12 -20.47 ° 到 +20.47 ° 0.01° I42—I53
位 (参见注 3 和 7)
反方位天线坐标系统 1 参见注 2 I54
反方位天线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1m I55—I61
注 3)
备用 8 参见注 8 I62—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注 1:选择奇偶校验位 I70 到 I76 以满足下方程式。.


对于 I70
偶 =(I13 + ... + I18) + I20 + I22 + I24 + I25 + I28 + I29 + I31 + I32 + I33 + I35 + I36
+ I38 + I41 + I44 + I45 + I46 + I50 + (I52 + ... + I55) + I58 + I60 + I64 + I65 + I70
对于 I71
偶 =(I14 + ... + I19) + I21 + I23 + I25 + I26 + I29 + I30 + I32 + I33 + I34 + I36 + I37
+ I39 + I42 + I45 + I46 + I47 + I51 + (I53 + ... + I56) + I59 + I61 + I65 + I66 + I71
对于 I72
偶=(I15 + ... + I20) + I22 + I24 + I26 + I27 + I30 + I31 + I33 + I34 + I35 + I37 + I38
+ I40 + I43 + I46 + I47 + I48 + I52 + (I54 + ... + I57) + I60 + I62 + I66 + I67 + I72
对于 I73
偶 =(I16 + ... + I21) + I23 + I25 + I27 + I28 + I31 + I32 + I34 + I35 + I36 + I38 + I39
+ I41 + I44 + I47 + I48 + I49 + I53 + (I55 + ... + I58) + I61 + I63 + I67 + I68 + I73
对于 I74
偶 =(I17 + ... + I22) + I24 + I26 + I28 + I29 + I32 + I33 + I35 + I36 + I37 I39 + I40
+ I42 + I45 + I48 + I49 + I50 + I54 + (I56 + ... + I59) + I62 + I64 + I68 + I69 + I74
对于 I75
偶 =(I13 + ... + I17) + I19 + I21 + I23 + I24 + I27 + I28 + I30 + I31 + I32 + I34 + I35 + I37
+ I40 + I43 + I44 + I45 + I49 + (I51 + ... + I54) + I57 + I59 + I63 + I64 + I69 + I75
对于 I76
偶 =I13 + I14 + ... + I75 + I76
注 2:天线坐标系统编码 0 = 圆锥

注 3:对于负数的约定编码如下 T:

APP-A-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MSB 为标记位:

0= 正

1= 负

其它位代表绝对值.

天线的约定位置如下:

从 MLS 进近参考数据点看向 MLS 数据点,正数代表位于跑道中线右边(横向偏置)或者在跑道上方(垂


直偏置),或者朝向跑道末端(纵向距离)。

约定校准如下:

从上往下看,正数代表从跑道中线顺时针旋转到相对 0°方位角。

注 4:如果允许反方位引导仍能保证在每个覆盖扇区发射具体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从进近方位或反方位覆
盖发射数据字 A3。

注 5:如果允许反方位引导仍能保证在每个覆盖扇区发射具体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从进近方位或反方位覆
盖发射数据字 A4。

注 6:序言的 12 个数据位前面有连续的 0.832 毫秒的时间间隔(13 个时钟脉冲)的顺时针方向行波的载波


捕获(见表 A-1)。

注 7:请参阅表 A-12 数据字 B42 和 B43,其定义为需要方位天线旋转大于 20.47°,通过数据项 A1,对


于方位角 A4,反方位。在进近方位旋转大于 20.47°的设备,B42 代替 A1 发射。在与反方位角旋转大于 20.47°
的设备,B43 代替 A4 发射。

注 8:所有空闲位设置为 0.

APP-A-10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A-11.辅助数据 B 项定义

(见 3.11.4.8.3.2)

注:支持 MLS / RNAV 程序的辅助数据 B 项的定义列于表 A- 13 。

a) MLS 基准点的纬度应是 MLS 基准点由世界大地测量定义的纬度坐标系统 - 1984( WGS-84 )的


参考椭球,坐标系统和相关数据。

b)该 MLS 基准点的经度应是 MLS 基准点的用相同的参考椭球定义经度坐标,坐标系,数据,记录


在 a)中。

c)垂直的 MLS 基准点的坐标应是 MLS 基准点的垂直坐标,通过相同的参考椭球定义,坐标系和数


据记录在

注:虽然 WGS-84 已被批准为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地理坐标表示的经度和纬度,引入垂直 WGS-84 坐标


还在待定中。直到这个介绍,参考平均海平面( MSL )的海拔可以继续使用。

d)进近方位正北方向应代表在水平面上顺时针从真北到零度进近方位,起源于进近方位天线测量的
角度。测得的角的顶点应是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

e)跑道视程(RVR)代表跑道视程仪在着陆区,中点和跑道末端伴随趋势指示(照附件 3,第 4 章)
进行测量。

,按照附件 3,第 4 章规定。


f)地面风代表风速和风向(磁)

g)进近方位天线偏移量代表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和含有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h)进近方位天线 MLS 基准点的距离代表进近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和垂直平面垂直于跑道中心线和包含


MLS 数据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i)进近方位对准跑道中心线应代表 0°进近方位和跑道中心线间的最小角度。

j)进近方位天线高度应代表天线相位中心相对 MLS 基准点的的垂直位置。

k)反方位天线偏移量应代表反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和含有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l)反方位天线 MLS 基准点的距离应代表背面天线方位角和垂直平面垂直于包含 MLS 基准点跑道中心


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m)跑道中心线反方位应代表 0°反方位角和跑道中心线间的最小角度。

n)反方位天线高度应代表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 MLS 基准点的垂直位置。

APP-A-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o)主跑道数量应代表如附件 14 第Ⅰ卷,第 5 章所定义的主跑道数量。

p)主跑道字母应代表如附件 14 第Ⅰ卷,第 5 章,其中使用平行跑道之间的区分定义的主跑字母。

q)第二跑道号码应代表在附件 14 中定义的二次跑道号码,第Ⅰ卷,第 5 章。

r)第二跑道字母代表应在附件 14 中定义的二次跑道信,第Ⅰ卷,第 5 章,其中使用平行跑道之间进


行区分。

s)第二跑道的仰角引导应注明仰角引导是否可用于第二跑道,如果可以,是否直接用作为原始角度,
或者需要计算下滑道。

t)第二跑道的最小下滑道代表沿第二跑道中心线下降的最低角度。

u)第二跑道中心线的进近方位应代表 0°进近方位和第二跑道中心线间的最小角度。

v)第二跑道入口 X 坐标代表第二跑道和垂直平面垂直于包含 MLS 基准点的主跑道中心线之间的最小


距离。

w)第二跑道 Y 坐标代表第二跑道和包含主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x)第二跑道 Z 坐标是指上文的 MLS 基准点的第二跑道的高度。

y)第二跑道入口穿越高度应高于代表在该计算的滑行路径跨越的门槛次要跑道的高度。

z)第二跑道的虚拟方位角距离代表从被认为是横向引导到跑道的起源点到第二跑道的距离。

注:该距离以类似的方式方位角天线到阈值距离的方式,可以使用由 MLS 接收机,建立横向偏差的比例


因子。

表 A-12. 辅助数据 B

(见 3.11.4.8.3)

字 数据内容 数据类 最大发 使用 数值范围 最 低 比特编号


组 型 送间隔 比特 有 效
时 间 数 比特
(秒)

字组 B1 到 B39:支持 MLS/RNAV 程序的与时间无关的数据项(参见表 A-5)


字组 B40 到 B54:其他固定的数据项
B40 前导码 数字 2.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MLS 基准点维度 23 -324000.0 弧度秒到 0.1 弧 I21—I43
+324000.0 弧 度 秒 度秒

APP-A-12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参见注 2)
MLS 基准点经度 24 -648000.0 弧度秒到 0.1 弧 I44—I67
+648000.0 弧 度 秒 度秒
(参见注 2)
备用 2 参见注 9 I68—I69
奇偶校验码 7 参见注 1 I70—I76
B41 前导码 数字 2.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MLS 基准垂直坐标 13 -4095m 到 +4095m 1m I21—I33
(参见注 2)
进近正北方位角 16 0°到 359.99° 0.01° I34—I45
备用 20 I50—I69
奇偶校验码 7 参见注 1 I70—I76
B42 前导码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进近方位角天线偏置 10 -511m 到+511m(参 1m I21—I30
距离 见注 3)
进近方位角天线到 10 0m 到 1023m 1m I31—I40
MLS 基准点距离
用跑道中心线对进近 7 -6.3m 到+6.3m(参见 0.1m I41—I47
方位角进行校准 注 3)
进近方位角天线高度 13 -4095m 到 +4095m 1m I48—I60
(参见注 3)
备用 2 参见注 8 I68—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B43 前导码(注 4 和 5) 数字 1.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反方位天线偏置距离 10 -511m 到+511m(参 1m I21—I30
见注 2)
反方位到 MLS 基准点 11 0m 到 2047m 1m I31—I41
距离
用跑道中心线对进近 4 -81.91°到+81.91° 0.01° I42—I55
反方位角进行校准 (参见注 2)
反方位天线高度 7 -63m 到+63m(参见 1m I56—I62
注 2)
备用 7 参见注 9 I63—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B44 前导码 数字 2.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主跑道数 6 0 到 36(参见注 10) I21—I26
主跑道编号 2 参见注 7 I27—I28
次跑道数 6 0 到 36(参见注 10) I29—I34
次跑道编号 2 参见注 7 I35—I36
次跑道升降引导 2 参见注 8 0.1° I37—I38

APP-A-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到次跑道的最小下降 7 2°到 14.7° I39—I45



用次跑道中心线对进 16 正负 180.00° 0.01° I46—I61
近方位角进行校准
备用 8 参见注 9 I62—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B45 前导码 数字 2.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次跑道跑道入口 X 坐 15 正负 6384m 1m° I21—I35

次跑道跑道入口 Y 坐 15 正负 6384m 1m I36—I50

次跑道跑道入口 Z 坐标 8 正负 127m 1m I51—I58
次跑道跑道入口交叉 5 0 到 31m 1m I59—I63
高度
到次跑道跑道入口的 6 0 到 6300m 100m I64—I69
垂直距离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字组 B55 到 B64:随时间改变的数据项。(注:只有字组 55 被定义)
B55 前导码 数字 10.0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RVR(落地范围) 11 0 到 2555m(参见注 5m I21—I31
3)
RVR(中点) 11 0 到 2555m(参见注 5m I32—I42
3)
RVR(终点) 11 0 到 2555m(参见注 5m I43—I53
3)
表面风速 7 0 到 127kt 1kt I54—I60
表面风向(磁极) 9 0 打牌 359° 1° I61—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 I70—I76

APP-A-14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1. 选择奇偶校验位 I70 到 I76 满足以下等式:


对于 I70
偶数= (I13 + ... + I18) + I20 + I22 + I24 + I25 + I28 + I29 + I31 + I32 + I33 + I35 + I36 +I38 + I41 + I44 + I45 +
I46 + I50 + (I52 + ... + I55) + I58 + I60 + I64 + I65 + I70
对于 I71
偶数 = (I14 + ... + I19) + I21 + I23 + I25 + I26 + I29 + I30 + I32 + I33 + I34 + I36 + I37 +
I39 + I42 + I45 + I46 + I47 + I51 + (I53 + ... + I56) + I59 + I61 + I65 + I66 + I71
对于 I72
偶数 = (I15 + ... + I20) + I22 + I24 + I26 + I27 + I30 + I31 + I33 + I34 + I35 + I37 + I38 +I40 + I43 + I46 + I47
+ I48 + I52 + (I54 + ... + I57) + I60 + I62 + I66 + I67 + I72
对于 I73
偶数 = (I16 + ... + I21) + I23 + I25 + I27 + I28 + I31 + I32 + I34 + I35 + I36 + I38 + I39 +I41 + I44 + I47 + I48
+ I49 + I53 + (I55 + ... + I58) + I61 + I63 + I67 + I68 + I73
对于 I74
偶数 = (I17 + ... + I22) + I24 + I26 + I28 + I29 + I32 + I33 + I35 + I36 + I37 + I39 + I40 +I42 + I45 + I48 + I49
+ I50 + I54 + (I56 + ... + I59) + I62 + I64 + I68 + I69 + I74
对于 I75
偶数 = (I13 + ... + I17) + I19 + I21 + I23 + I24 + I27 + I28 + I30 + I31 + I32 + I34 + I35 +I37 + I40 + I43 + I44
+ I45 + I49 + (I51 + ... + I54) + I57 + I59 + I63 + I64 + I69 + I75
对于 I76
偶数 = I13 + I14 + ... + I75 + I76
2.对于负数约定编码如下:
MSB 是标记位:
0 = 正数
1 = 负数
其它位代表绝对值.
天线的约定位置如下:
从 MLS 进近参考数据点看向 MLS 数据点,正数代表位于跑道中线右边(横向偏置)或者在跑道上方(垂
直偏置),或者朝向跑道末端(纵向距离)。
约定校准如下:
从上往下看,正数代表从跑道中线顺时针旋转到相对 0°方位角。
大地坐标的约定如下:
正数表示北纬或东经。
负数代表南纬或西经。
3.每个跑道视程值发射的第十和第十一位是用来提供趋势信息。编码的约定如下:
第十位第十一位
关00
减少 1 0
等于 0 1
APP-A-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增加 1 1
4. 在使用时,如果允许反方位引导仍能保证在每个覆盖扇区发射具体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从进近方位或反
方位覆盖发射数据字 B43.
5 .数据字 B42 和 B43 被定义为需要方位角旋转天线大于由在 A1 中的数据项,对于方位角支持的 20.47 °
的应用和 A4 为反方位角。在与进近方位旋转大于 20.47 °的设施, B42 是到位的 A1 传送。在与反方位角旋
转大于 20.47 °的设施, B43 是到位的 A4 传输。
6.序言的 12 个数据位前面有连续的 0.832 毫秒的时间间隔(13 个时钟脉冲)的顺时针方向行波的载波捕获
(见表 A-1)

7.编码的约定如下:
0 =无字母
1 = R(右)
2 = C(中央)
3 = L(左)
8.编码的约定如下:
0 =不提供
1 =原始仰角引导
2 =计算的下滑道
3 =代码不允许
9.所有备用位设置为零。
10.跑道编号指定 0 是直升机场

表 A-13 有关 MLS/RNAV 程序数据库 B 项辅助数据定义

(见 3.11.4.8.3.2)

a)进近方位程序描述符的数量指所有命名的进近和离场程序的总数,在进近覆盖扇区发射程序描述符字。

注 –是不计算在内,因为它们不使用的程序描述符字。如果发射一个程序描述符,即使相关的航路点数据
没有以辅助字 B1 至 B39 发射,主跑道的计算中心线程序也会进行计数,
、。

b)反方位角程序描述符数量应指该程序描述符字在反方位角覆盖扇区发送名为进近和离场程序的总数。

注 -复飞是不计算在内,因为它们不使用的程序描述符字。

c)最后进近方位数据库字应代表的围 B1 至 B39 的最后辅助数据字地址码,在进近方位覆盖扇区发送,由


比特 I13 到该字的 I18 定义。

d)第一反方位角数据库字应代表范围 B1 至 B39 围的第一辅助数据字地址码,在进近方位覆盖扇区发送,


由比特 I13 到该字的 I18 定义。

APP-A-16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e)进近方位循环冗余校验(CRC)码代表的进近方位程序数据库中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系数。

f)反方位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应代表反方位程序数据库的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系数。

g)字 B42 传播应注明代替字 A1 的辅助数据字 B42 是否发送。

h)字 A4 传输应说明辅助数据字的 A4 是否发送。

i)传送字 B43 应当说明辅助数据字 B43 是否发送。

j)反方位地图/循环冗余校验(CRC)显示器须显示辅助数据字 B39 是否被用作反方位地图/ 循环冗余校


验字组或作为进近方位航路点数据字。

k)基本指示应代表在进近程序中首次试飞航路点的名称,或离场程序的最后飞行航路点的名称。名称由
五个字母组成编码符合国际字母表 NO.5,从比特 b1 到 b5。

l)有效性指标应代表进场或离场程序的修订级别。有效性指标应是一个数字,从 1 到 9。

m)线路指示应代有基本指示器命名的从或者到航路点的路径。这条路径的指示应是一个 b1 到 b5 的单一
字母字符编码,符合国际字母表 NO.5。字母“I”和“O”不得使用。每 24 可用路径指标应当在进近方位和反
方位程序描述符字的组合内分配不超过一次。

注 - 对路线指标 MLS/ RNAV 运行的唯一的分配的限制是从正常路劲分配实践出发,以提高程序的选择的


完整性,减少了飞行员的工作量。

n)跑道号应代表如附件 14 第Ⅰ卷,第 5 章所定义的跑道号码。

O)跑道字母代表应按照附件 14 第Ⅰ卷,第 5 章,其中使用平行跑道之间的区分定义的跑道字母。

p)程序类型应注明该程序是否是一种进近程序离场程序。

q)第一航路点索引应代表程序第一编码航路点的航路点定义数据连续位置,其进近方位角数据库面或反
方位角数据库内。

r)X 坐标应代表一个给定的路点的定义的坐标系中的 X 坐标。

s)Y 坐标如下应注明是否 Y 坐标发射一个给定的航路点。如果 Y 坐标不被发射,Y 坐标被假定为零。

t)Y 坐标应代表一个给定航路点所定义的坐标系中的 Y 坐标。

U)Z 坐标如下应注明是否 Z 坐标发射一个给定的航路点。

V)Z 坐标应代表给定航路点定义的坐标系中的 Z 坐标。 W)下段/场标识符表示一个给定程序的下段是否


是直的或弯曲的,并指出哪些数据字段遵循航路点坐标。

APP-A-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x)航路点入口高度应表示主跑道上高于跑道入口的入口航路点高度。

y)虚拟方位角航路点表示为从一点到航路点的距离,这一点被认为是源于不是引导到主跑道入口的进近
程序的侧向引导。

注 –该距离可能使用 MLS 接收机,以进近方位角天线到入口方位距离相似的方法,以建立横向偏差比例


因子。

z)下一个航路点索引应代表航路点定义为数据在程序中的下一个航路点的顺序位置,进近方位数据库或反
方位数据库内。

注 - 下一个航路点索引可被用来允许共享已明确地定义为另一进近的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航路点。共享航
路点是最后的进近程序和初始复飞和离场程序。

aa)复飞索引应代表航路点定义数据的第一编码相关联的复飞程序(最后飞行)航路点的顺序位置,进近
方位数据库或反方位数据库内。

表 A-14MLS/RNAV 程序数据库结构

(见 3.11.4.8.3.2)

数据库 字组 数据内容
进近方位角 B1 进近角方位地图/循环冗余校验字组
B2 程序 1 描述符字
… …
… …
B(M+1) 程序”M”描述符字(见注 1)
B(M+2) to B(a) 航路点数据字
B(a+1)到 B(b-1) 未使用
反方位角(见注 2) B(b) 程序 1 描述符字
… …
… …
B(b+N-1) 程序”N”描述符字(见注 1)
B(b+N)到 B(38) 航路点数据字组
B39 反方位地图/循环冗余校验字组
注.--
1. 参数”M”表示在进近方位角覆盖开始部分的进近和离场程序数量。参数”N”表示在反方位角
覆盖开始部分的进近和离场程序数量。
2. 没有反方位数据库的设备可为进近方位角数据库采用直到 B39 为止的所有字段。

APP-A-18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A-15 辅助数据 B,从 B1 到 B39

字 数据内容 数据类 最大发 使用 数值范围 比特编号


组 型 送间隔 比特
时 间 数
(秒)

进近方位角地图/循环冗余校验(CRC)字组
B40 前导码 数字 2.5 12 参见注 6 I1—I12
地址 8 I13—I20
进近方位程序描述编 4 0 到 15 I23—I24

上一次进近方位资料 6 参见注 2 I25—I30
进近方位 CRC 码 32 参见注 3 I33—I62
发送字组 B42 1 参见注 4 I63
发送字组 A4 1 参见注 4 I64
发送字组 B43 1 参见注 4 I65
备用 4 参见注 12 I66—I69
奇偶校验码 7 参见注 13 I70—I76
程序描述符字组
B2 到 B(M+1)(进近方位数据库)(参见注 1)
B(b)到 B(b+N-1)(反方位数据库)
前导码 数字 2.5 12 I1—I12
地址 8 I13—I20
基本指示 25 参见注 5 I21—I45
有效指示 4 1 到 9(参见注 14) I45—I49
路径指示 5 参见注 5 I50—I54
跑道数 6 0 到 36(参见注 15) I55—I60
跑道字母 2 参见注 6 I61—I62
程序类别 1 参见注 7 I63
第一航路点索引 6 0 到 63(参见注 8 和 I64—I69
9)
奇偶校验码 7 参见注 13 I70—I76
航路点数据字组(参见表 A-16)
B(M+2)到 B(a)(进近方位角数据库)(参见注 1 到 11)
B(b+N)到 B(38)(反方位角数据库)
前导码 数字 2.5 12 I1—I12
地址 8 I13—I20
航路点定义数据项 49 参见注 10 和 11 I23—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3 I70—I76
反方位角地图/循环冗余校验(CRC)字组(参见注 1 和 11)

APP-A-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39 前导码 数字 2.5 12 I1—I12


地址 8 I13—I20
反方位程序描述编号 4 0到5 I21—I24
第一反方位数据库字 6 参见注 2 I25—I30

反方位 CRC 码 32 参见注 3 I31—I62
发送字组 B43 1 参见注 4 I63
备用 5 参见注 12 I64—I68
反方位地图/CRC 指示 1 参见注 11 I69
奇偶校验 7 参见注 13 I70—I76

注 1:在字编号的变量对应于表 A-14 使用。

注 2:此字段编码按照表 A-9,通过使用 I13 到 I18。在此表中, I25 携带 I13 表 A-9 的信息,首先发送。

注 3:循环冗余校验(CRC)码中包含的剩余部分,R(X),模 2 除法的两个多项式:

M(x)是信息字段,它由进近方位角或如下定义的反方位数据库组成,但不包括前同步码,地址,奇
偶校验位和循环冗余校验(CRC)码。用于辅助数据字,从 I21 到 I69,以及对于基本的数据字位,I13 到 I30。
该数据库包括的下列数据字列出的顺序:

进近方位角数据库反方位数据库

B1 (bits I21 to I30, I63 to I69) B(b) to B38

B2 to B(a) B39 (bits I21 to I30, I63 to I69)

B40, B41 B40, B41, A3

A1 or B42, A2, A3 A4 or B43 (如果传输)

A4 or B43 (如果发射)

基础数据字位 6

M(x)被 x32 乘,附加 32 个 0 位到被除数的结尾。


G(x)是生成器多项式,定义如下:
G(x) = x32 + x31 + x14 + x13 + x9 + x8 + x4 + x3 + x + 1。
Q(x)是除法的商数。
循环冗余校验(CRC)编码, R(x),是由作为 I31 的 x31 系数和作为 I62 的 x0 系数发射的。
注 4:编码的约定如下:

APP-A-20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0=不
1=是

注 5:阿尔法字符的编码方式,在 3.11.4.8.3 节中为数据字位 B1 到 B39 定义了。

注 6:编码的约定如下:0 =不信
1 =R(右)
2 =C(中心)
3 =L(左)

注 7:编码的约定如下:
0 =进近程序
1 =离场程序

注 8:航路点索引数是在进近方位角或背方位角数据库中按顺序编号的所有航路点的分配。如果一个航路
点在主要跑道入口被编码使用唯一一个入口穿越高度,它将从航路点索引序列中被省略。

注 9:这些字段中的一个 0 值表明,该程序是一个计算中心线的程序,基于包括了辅助数据字位 A1(或


B42),A2,A3 和 A4(或 B43)的这些数据。

注 10:航路点定义是指具有可变长度和没有确认字位分界线的多序列编码。零位不允许用于航路点的定义。
任何在最后航路点数据字位末尾的零位都被设置为零。为一个进近程序定义的航路点是以航空器飞过该飞行程
序的顺序编码。为一个复飞程序或离场程序定义的航路点是以相反的顺序编码。没有和进近航路点共用的复飞
程序或离场程序航路点,是在数据库中最后进近航路点之后编码的。

注 11:一个没有反方位角数据库的设施可联合辅助字位 B39 作为一个航路点数据字位为进近方位角数据库


使用。字位 B39 的 I69 被用来表示这个字位的应用。编码的约定如下:
0 = B39 字位是一个航路点数据字位
1 =B39 字位是背方位角图/ 循环冗余校验字组

注 12:所有的零位被设置为零。

注 13:奇偶校验位 i70 到 i76 被选择用来满足注 1 表 A-12 给出的方程式。

注 14:编码值 0000 是不被允许的。

注 15:跑道编号 0 分配给直升机场运行使用。

表 A-16 数据项路径定义

数据内容 使用比 数值范围 最低比特


特数
X 坐标 15 正负 41940m(参见注 1 和 2) 2.56m
Y 坐标跟随 1 参见注 3

APP-A-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Y 坐标 15 正负 41940m(参见注 1 和 2) 2.56m
Z 坐标跟随 1 参见注 3
Z 坐标 13 -100 到+8091m(参见注 1 和 4) 1m
下一段/场识 3 参见注 5

截止航路点 6 0 到 31.5m(参见注 5) 0.5m
高度
虚拟方位到 6 0 到 6300m(参见注 5) 100m
航路点距离
下一航路点 6 参见注 5 和 6
索引
丢失进近 6 参见注 5 和 6

注 1:该坐标系的原点是 MLS 基准点。X-轴是水平的,并且在于含有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正数代表


朝向进近基准点。 Y 轴是水平的并垂直于 X 轴,正数代表与跑到中心线左侧,从 MLS 基准点朝向进近参考基
准点。 Z 轴是垂直的,正数表示 MLS 基准点上方的位置的。当确定航路点的坐标值后地球曲率不考虑。注 2:
编码的约定如下:

最重要位为标记位:

0 =正

1=负

其它位表示绝对值。

注 3:编码的约定如下:

0 =不

1 =是

该“Y 坐标如下”位被设置为零(无)表示的 Y 坐标的航路点是零。在这种情况下,Y 坐标字段不


被使用。
“Z 坐标如下”位被设置为零(无)
,以表明无论该航路点是二维或在 Z 坐标发射的两个航路点常
数梯度上。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Z 坐标字段中不使用。

注 4:此字段编码为无符号值并偏移-100 m。因此,零在这个字段中的值将代表 Z 坐标的-100m。

注 5:而按照下一段/字段标识符数据字段仅用于某些情况下发射。随后的数据字段的下一段/字段标识符和
使用的编码如表 A-17 中定义。

注 6:航路点索引编号按顺序编号,在进近方位或反方位数据库中分配所有航路点。如果主跑道入口航路
点编码仅使用入口穿越高度,,它将从航路点索引序列中删去。下一个航路点索引字段的索引号通常比当前航
路点为低。复飞索引字段的索引号通常比当前航路点高。

APP-A-22
附录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A-17. 下一段/字段标识符

应用 下 符合识别的数据场
下 一 下一个 复飞连 段落型式 一 进近程序 复飞程序 离场程序
导 航 导航点 接 段/
点 位 分享(注 场
置 1) 识

任一 否 否 直线 0 下一导航点 X 坐标
弧形 1
是 直线 2 1. 下一航路点索引
弧形 3 2. 下一程序第一导航点的 X 坐标
主 跑 否 否 直线 4 1. 航路点高度入口 下一程序第一导航点的
道 入 2. 下一程序的第一航路点 X 坐标
口 的 X 坐标
是 5 1.航路点高度入口 不允许(注 3)
2.复飞索引
3.下一程序的第一航路点的
X 坐标
无 否 无(参见注 6 1. 虚拟方位到导航点的距 下一程序第一导航点的
2) 离 X 坐标
2. 下一程序第一导航点的
X 坐标
是 直飞第一复 7 1. 虚拟方位到导航点的距 不允许(注 3)
飞导航点 离
2. 复飞索引
3. 下一程序第一导航点的
X 坐标

注 1:共用航路点是只在当前航路点索引号程序中识别的航路点。航路点坐标被明确地定义为另一程序的一部
分。

注 2:这个航路点以外,引导信息从目前的航路点相对于直线的形式提供,切线延伸到进入航路点的路径。在
复飞程序的情况下,这条线相交的最后进近航路点。

注 3:下一段/字段标识符值 5 和 7 被保留,只用于进近程序。复飞和离场程序可以共享使用这些值的进近航路
点,忽略入口航路点高度数据字段,虚拟方位角到入口距离和复飞索引。

附件 10—第Ⅰ卷 APP-A-23 14/11/13


附录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详细技术规范

1.定义

GBAS/E 以椭球极化方式发射 VHF 数据广播的地基增强系统。

GBAS/H 以水平极化方式发射 VHF 数据广播的地基增强系统。

接收机 接收 GNSS 信号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传感器的子系统。

保留(比特/字/字段) 尚未分配的比特/字/字段,被保留用于特定的 GNSS 应用。

备用的(比特/字/字段)尚未分配或保留的比特/字/字段,可用于今后使用。

注:所有备用比特均设置为零。

2.概述

注:以下技术规范是对第 3 章 3.7 规定的补充。

3.GNSS 元素

3.1 全球定位系统(GPS)标准定位服务(SPS)(L1)

3.1.1 非机载元素

3.1.1.1 射频(RF)特性

3.1.1.1.1 载波相位噪声未调制载波相位噪声谱密度应使 10Hz 单边噪声带宽锁相环能够跟踪载波达到 0.1 弧


度(1σ) 的准确性。

3.1.1.1.2 伪发射在分配的信道带宽上,带内伪发射应低于未调制载波 L1 至少 40dB。

3.1.1.1.3 相关损失由于信号调制和波形变换中的缺陷,恢复信号过程中的功率损失不应超过 1 dB。

注:信号功率损失是指在 2.046 MHz 带宽内广播功率与利用无噪声、无损耗接收机恢复信号功率之间的偏


差, 无噪声、无损耗接收机具有 1 码元的相关间隔和 2.046 MHz 带宽。

3.1.1.1.4 粗/捕获(C/A)码产生和定时每个 C/A 码序列 Gi(t)应由两个 1 023 比特线性序列 G1 和 G2i 进行模二


和后形成的。通过把 G2 序列实际延迟整数个码元的方法形成 G2i 序列,以便产生表 B-1 规定的 36 个特定多项
式中的一个。采用 10 级具有下列多项式的移位寄存器产生 G1 和 G2 序列:

a) G1:X10 + X3+ 1

APP-B-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 G2:X10 + X9 +X8 + X6 + X3+ X2 + 1

G1 和 G2 序列的初始化数组应为“1111111111”。编码状态的规定如表 B-1 所示。


G1 和 G2 寄存器的时钟应为 1.023
MHz。与 C/A 码有关的定时关系如图 B-1.*所示。

3.1.1.2 数据结构帧长 1 500 比特分为 5 个子帧,每个子帧为 300 比特的基本格式。所有字都首先发送最高


有效位(MSB)。

3.1.1.2.1 子帧结构

每个子帧和/或子帧的每页都以遥测字(TLM)开始,接着的是转换字(HOW),HOW 码后面将是 8 个数据字。


每一帧中的每个字都含有 6 个奇偶校验位。图 B-3 和 B-4 分别表示了 TLM 字和 HOW 字。

3.1.1.2.2 周的结束/开始在周的结束/开始时刻:

a) 无论在周的结束/开始之前最后发射的是何子帧,1 至 5 子帧的循环翻页都应从子帧 1 重新开始;

b) 无论在周的结束/开始之前最后发射的是哪一页,4 和 5 子帧的 25 页循环都应从每个子帧的第 1 页重新


开始。所有数据传递和页的转换都在帧的边界上发生(即,相对星期的结束/开始都是模数 30 秒)。

注:子帧 4 和 5 中的新数据将与这些子帧的 25 页中任何一页一起开始发送。

3.1.1.2.3 数据奇偶性 1 至 5 子帧中 1 至 10 的每个字都包括 6 个奇偶校验位用作每个字的最低有效位(LSB)。


另外,字 2 和字 10 的第 23、24 位被规定为两个无信息意义位用于奇偶校验的计算。

3.1.1.2.4 遥测字(TLM)每个 TLM 字都是 30 比特,每 6 秒钟出现一次,并且是每个子帧的第一个字。TLM


格式如图 B-3 所示,每个 TLM 字都是由前导码开始,接着的是 16 比特保留位和 6 比特奇偶校验位。

3.1.1.2.5 转换字(HOW) HOW 字是 30 比特,是每个子帧/页紧跟 TLM 字的第二个字,HOW 字每 6 秒钟出


现一次。HOW 字的格式和内容如图 B-4 所示。完整的星期时间(TOW)计数由 29 比特 Z 计数(3.1.1.2.6)的
19 个最低有效位(LSB)组成。HOW 字从 TOW 计数的 17 个最高有效位(MSB)开始。这 17 个比特与 1.5 秒
的 TOW 计数相对应,都是从下个子帧开始(上升沿)时间计数。

3.1.1.2.5.1 第 18 比特在卫星上用 001 配置码进行了设定,第 18 比特充当“告警”旗标。当旗标升起来(第 18 比


特为“1”)
,向用户表明卫星用户测距精度(URA)可能比子帧 1 指示的精度更差,这时使用卫星将给用户带来
风险。

APP-B-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B-1.编码相位分配

卫星标识号码 GPS PRN 信号 G2 延迟(码元) 前 10 个码元八进制*


1 1 5 1440
2 2 6 1620
3 3 7 1710
4 4 8 1744
5 5 17 1133
6 6 18 1455
7 7 139 1131
8 8 140 1454
9 9 141 1626
10 10 251 1504
11 11 252 1642
12 12 254 1750
13 13 255 1764
14 14 256 1772
15 15 257 1775
16 16 258 1776
17 17 469 1156
18 18 470 1467
19 19 471 1633
20 20 472 1715
21 21 473 1746
22 22 474 1763
23 23 509 1063
24 24 512 1706
25 25 513 1743
26 26 514 1761
27 27 515 1770
28 28 516 1774
29 29 859 1127
30 30 860 1453
31 31 861 1625
32 32 862 1712
*** 33 863 1745
*** 34** 950 1713
*** 35 947 1134
*** 36 948 1456
*** 37** 950 1713

APP-B-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 本列表示了八进制符号中 C/A 码前 10 个码元,第一个数字 1 代表第一个码元,而最后三个数字是其


余 9 个码元的八进制常规描述(例如,C/A 码第一组 10 码元表示的伪随机噪声(PRN)信号为:1100100000)。
** 34 和 37 C/A 码为公共码。
*** 第 33-37 PRN 信号被保留用于他用(例如地面发射机)。

3.1.1.2.5.2 第 19 比特第 19 比特被保留。

3.1.1.2.5.3 第 20、21、22 比特 HOW 字的第 20、21、22 比特规定了子帧的标识,标识码的规定如下:

标识 码
1 001
2 010
3 011
4 100
5 101

3.1.1.2.6 卫星 Z 计数每颗卫星内部获得 1.5 秒周期时间,相当于一个方便计量单位用以精确地计数和通报


时间。用这一方式表示的时间被称为 Z 计数。Z 计数以 29 比特二进制数构成以下两个部分提供给用户。

3.1.1.2.6.1 周时间(TOW)计数用 Z 计数的 19 个最低有效位表示的二进制数被称为 TOW 计数,并规定等


于自前一周渡越以后开始的 1.5 秒周期时间的计数。该计数是短周期的计数,即在 1.5 秒周期时间(等于一个
星期)内,TOW 计数范围是 0 至 403 199,并在每周的结束就被置为零。TOW 计数的零状态应是 1.5 秒周期开
始的瞬间,与当前周开始时间相一致。由 17 个最高有效位组成的 TOW 计数的截短码形式被包含在 L1 下行链
路数据串的 HOW 字中。实际 TOW 计数与其截短的 HOW 形式之间的关系如图 B-5 所示。

注:上面提到的 1.5 秒周期开始的瞬间发生在(近似)星期六午夜/星期日凌晨,UTC 时间系统把午夜规定


为 0000 时,通常被称为格林威治正午时刻。

3.1.1.2.6.2 周计数 Z 计数的 10 个最高有效位应是指定当 GPS 周(模 1024)的连续数字的二进制表示。这


个计数范围是 0 至 1023。它的零状态对应(近似)UTC 零时刻点(3.1.4)与 1.5 秒周期同步的 GPS 周开始。
在 GPS 周 1023 数字终止时,GPS 周数将循环到零。从 GPS 时间转换到历法日期过程中,由用户解释先前的
1024 周。

3.1.1.3 数据内容

3.1.1.3.1:卫星时钟和健康数据第 1 子帧的字 3 至字 10 的内容包含如表 B-2 所示的时钟参数和其他数据。


在发射数据期间,一组数据的参数都应是有效的,同时对于发射下一组数据后新的时间周期开始情况也应保持
有效。

3.1.1.3.1.1 周数字 3 的 10 个最高有效位应包含 Z 计数的 10 个最高有效位,并在用全零表示周“零”开始发


射数据时提供当前 GPS 周数。GPS 周数在每个周结束/开始时刻进行累加。

APP-B-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1.3.1.2 用户测距精度(URA)字 3 的 13 至 16 比特将规定预报的卫星 URA 值,正如表 B-3 所示。

注 1:URA 不包含由单频电离层延迟模型误差引起的误差。

注 2:URA 是时钟和星历预报精度对用特定卫星历史数据得到的测距精度影响的统计指标。

表 B-2. 子帧 1 的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周数 10 1 星期
卫星精度 4
卫星健康 6 1 不连续的
TGD 8* 2-31 秒
IODC 10
toc 16 24 604 784 秒
af2 8* 2-55 秒/秒 2
af1 16* 2-43 秒/秒
af0 22* 2-31 秒
* 如此显示的参数是 2 的补数,用符号位(+或-)占用 MSB。
** 参见图 B-6 关于全部比特的配置。
*** 除非有别的显示,有效范围指最大范围。

表 B-3. 用户测距精度

用户测距精度 精度
0 2米
1 2.8 米
2 4米
3 5.7 米
4 8米
5 11.3 米
6 16 米
7 32 米
8 64 米
9 128 米
10 256 米
11 512 米
12 1 024 米
13 2 048 米
14 4 096 米
15 未使用

APP-B-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3.1.3 健康用字 3 的 17 至 22 比特提供卫星健康标志的发射。其中,MSB 指示导航数据健康状况:

a) 0 表示所有导航数据都有效;

b) 1 表示有些导航数据无效。

根据 3.1.1.3.3.4 的规定,5 个最低有效位将表示信号成分的健康信息。按照 3.1.1.3.3.5 指定的配置编码,提供相


对于每颗卫星性能的健康显示。如果性能欠缺是设计上固有的或根据接收机观点已经被设定成正常模式,而不
是要求的性能,任何不具备确定性能的卫星都被显示为“健康”。

注:子帧 1 给定的数据可能与其他卫星子帧 4 和/或 5 表示的数据有所不同,因为后者在不同时间可能有过


校正。

3.1.1.3.1.4 时钟数据龄期(IODC)子帧 1 中字 3 的 23 和 24 比特应是 10 比特 IODC 期限的两个 MSB。子


帧 1 中字 8 的 1 至 8 比特包含 IODC 的 8 个 LSB。IODC 将表示数据组的关键数。发射的 IODC 应不同于前 7
天卫星发射的任何数值。

注:在 3.1.1.3.2.2.中详细说明了 IODC 与星历数据龄期的关系。

3.1.1.3.1.5 估计的群时延差字 7 的 17 至 24 比特包含校正数据项 TGD,用来估计卫星座时延差的影响。

注:TGD 不包含任何 C/A 比 P(Y)码的相对群时延误差。

3.1.1.3.1.6 卫星时钟校正参数字 8 的 9 至 24 比特、字 9 的 1 至 24 比特和字 10 的 1 至 22

比特将包含由用户解释卫星时钟校正要求的参数(toc、af2、af1、af0)。

3.1.1.3.1.7 保留的数据字段表 B-4 表示了将被保留的数据字段。所有保留的数据字段应在其字内支持有效


的奇偶性。

3.1.1.3.2 子帧 2 和 3:卫星星历数据子帧 2 和 3 包含发射卫星的星历说明。

3.1.1.3.2.1 星历参数星历参数正如表 B-5 所示。对于子帧 2 和 3 中的每个参数、比特数、LSB 的比例因子、


范围和单位正如表 B-6 所示。

3.1.1.3.2.2 星历数据龄期(IODE) IODE 的 8 比特数字与 10 比特 IODC 数据组的 8 个 LSB 相同。为了与


子帧 1 的 IODC 8 个 LSB 进行比较,子帧 2 和 3 都提供 IODE。只要这三个数据项不匹配,就截短数据,采集
新的数据。发射的 IODE 应不同于前 6 个小时(注 1)期间卫星发射的数值。实现子帧 2 和 3 数据的任何变更
都应与 IODE 字的变化相呼应。除了新上传的第一个数据组以外,只在时间边界上发生新数据组的变更。另外,
尽管上传后卫星至少发射了第一个数据组,toe 数值应与变化之前发射的数据不相同(注 2)。

表 B-4. 子帧 1 保留的数据字段
字 比特
3 11-12

APP-B-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4 1-24
5 1-24
6 1-24
7 1-16

表 B-5. 星历数据

M0 在参考时刻的平近点角
Δn 平近地点角速度的校正数
e 卫星轨道扁心率
√A 卫星轨道长半轴的平方根
OMEGA0 在参考时刻的升交点赤经
io 在参考时刻的轨道倾角
ω 近地点角距
OMEGADOT 升交点赤经的变化率
iDOT 轨道倾角的变化率
Cuc 升交角距的余弦调和校正振幅
Cus 升交角距的正弦调和校正振幅
Crc 轨道半轴的余弦调和校正振幅
Crs 轨道半轴的正弦调和校正振幅
Cic 轨道倾角的余弦调和校正振幅
Cis 轨道倾角的正弦调和校正振幅
toe 参考时间,星历
IODE 星历数据龄期

表 B-6. 星历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IODE 8
Crs 16* 2-5 米
Δn 16* 2 -43
半圆周/秒
M0 32* 2 -31
半圆周
Cuc 16* 2 -29
弧度
e 32 2 -33
无量纲
Cus 16* 2 -29
弧度
√A 32 2 -19
米 1/2
toe 16 24 604 784 秒
Cic 16* 2 -29
弧度
OMEGA0 32* 2 -31
半圆周
Cis 16* 2 -29
弧度
io 32* 2 -31
半圆周

APP-B-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Crc 16* 2-5 米


ω 32* 2-31 半圆周
OMEGADOT 24* 2-43 半圆周/秒
iDOT 14* 2-43 半圆周/秒
* 如此显示的参数是 2 的补数,用符号位(+或-)占用 MSB。
** 参见图 B-6 关于全部比特的配置。
*** 除非有别的显示,有效范围指最大范围。
注 1:IODE/IODC 数据项为接收机提供了检测星历/时钟参数发生变化的手段。

注 2:在一段时间内的任何时间第一个数据组都可能改变(3.1.1.2.2)
,因此卫星发射不到 1 小时。

3.1.1.3.2.3 保留的数据字段子帧 2 的字 10 中的 17 至 22 比特将被保留。保留的数据字段应在其字内支持有


效的奇偶性。

3.1.1.3.3 子帧 4 和 5:维持数据子帧 4 和 5 每个都变换 25 次。除“保留的”页面和明确的重复以外,每个页


面的字 3 至字 10 将包含不同的数据。正如图 B-6 所示,子帧 4 的页码将使用六种不同的数据,而子帧 5 的页
码使用两种不同的数据。

子帧 4 各页码的数据如下:

a) 第 2、3、4、5、7、8、9、10 页:第 25 至 32 颗卫星的星历数据。如果第 25 页的 6 比特健康状态字被


设置为 6 个“1”(3.1.1.3.3.4),该页标识 25 至 32 卫星的导航数据将无效;

注:这些页码可能被计划用于其他功能。利用卫星 ID 规定每页的格式和内容。

b) 第 17 页:专用电文;

c) 第 18 页:电离层和 UTC 数据;

d) 第 25 页:32 颗卫星的卫星配置信息;

e) 第 1、6、11、12、13、14、15、16、19、20、21、22、23、24 页:保留的页码。

子帧 5 各页码的数据如下:

a) 第 1 至 24 页:第 1 至 24 颗卫星的历书;

b) 第 25 页:第 1 至 24 颗卫星的健康数据,历书参考时间和历书参考星期数字。

3.1.1.3.3.1 数据 ID 每个页面中的字 3 的两个 MSB 包含着数据 ID,数据 ID 详细规定了可应用的 GPS 导航


数据结构。表 B-7 表示的数据 ID 符合下列规定:

a) 对于规定包含特定卫星历书数据的那些页面,数据 ID 将规定相应卫星使用的数据结构;

APP-B-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b) 对于其他页面,数据 ID 将表示正在发射卫星的数据结构;

c) 数据 ID 将不使用“1”(用二进制状态 00 表示的)

3.1.1.3.3.2 卫星 ID 每个页面中字 3 的第 3 至 8 比特提供卫星 ID。卫星 ID 被用于两个方面:

a) 对于包含指定卫星历书数据的页面,卫星 ID 与分派给卫星的 PRN 编码相同,正如表 B-1 所示;

b) 对于根据表 B-7 指派卫星 ID 的其他所有页面将使用“页面 ID”。指派 ID 1 至 32 表示那些包含特定卫星


历书数据的页面(子帧 5 的第 1 至 24 页和子帧 4 的第 7 至 10 页)
。 “0”ID(二进制全零)被指派表示
伪卫星,而 ID 51 至 63 将由包含其他卫星历书数据的页面使用(注 1 和 2)。注 1:为子帧 4 和 5 的每
个页面保留了特定 ID;然而,子帧 4 的第 2、3、4、5、7、8、9、10 页的卫星 ID 可能因为每个页面反
映交替的内容而有所改变。

注 2:剩余的 ID(33 至 50)未被指派。

表 B-7. 子帧 4 和 5 的数据 ID 和卫星 ID

页面 子帧 4 子帧 5
数据 ID 卫星 ID* 数据 ID 卫星 ID*
1 *** 57 ** 1
2**** ** 25 ** 2
3**** ** 26 ** 3
4**** ** 27 ** 4
5**** ** 28 ** 5
6 *** 57 ** 6
7**** ** 29 ** 7
8**** ** 30 ** 8
9**** ** 31 ** 9
10**** ** 32 ** 10
11 *** 57 ** 11
12 *** 62 ** 12
13 *** 52 ** 13
14 *** 53 ** 14
15 *** 54 ** 15
16 *** 57 ** 16
17 *** 55 ** 17
18 *** 56 ** 18
19 *** 58***** ** 19
20 *** 59***** ** 20
21 *** 57 ** 21
22 *** 60***** ** 22

APP-B-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3 *** 61***** ** 23
24 *** 62 ** 24
25 *** 63 *** 51
* “0”表示“伪”卫星。用“0”表示伪卫星时,正在发射的卫星使用数据 ID。
** 卫星 ID 出现在相应页面的数据 ID。
*** 正在发射卫星的数据 ID。
**** 子帧 4 的第 2、3、4、5、7、8、9、10 页可能分别包含第 25 至 32 颗卫星的历书数
据,或者是本列表示的不同卫星 ID 确定的其他功能数据。
***** 卫星 ID 可能会改变。

3.1.1.3.3.3 历书子帧 5 的第 1 至 24 页,以及子帧 4 的第 2 至 5 和第 7 至 10 页将包含 32 颗卫星的历书数据


和卫星健康状态字(3.1.1.3.3.4)
。历书数据是时钟和星历参数的简化精度子集。除字码 3 中 8 个 MSB、字码 5
的第 17 至 24 比特(卫星健康)和专用于奇偶校验的 50 比特以外,该数据将占用每个页面的第 3 至 10 字码的
全部比特。比特数字、比例因子(LSB)
、历书参数的范围和单位如表 B-8 所示。任何伪卫星的历书数据将与奇
偶校验一起包含交替变换的“1”和“0”。

3.1.1.3.3.3.1 历书参考时间历书参考时间 toa 将是该历书数据组的第一个有效发射时间之后的 212 秒的倍数,


大约是 70 小时。应该不断地更新历书,以便在发射期间,足以保证 GPS 时间 t 与 toa 的偏差小于 3.5 天。正常
工作期间,应至少每隔六天就使历书参数更新一次。

3.1.1.3.3.3.2 历书时间参数历书时间参数应由 11 比特的常数据项(afo)和 11 比特的一阶数据项(af1)组


成。

3.1.1.3.3.3.3 历书参考星期对应于参考的历书参考时间(toa)
,子帧 5 的 25 页中字码 3 的第 17 至 24 比特
将表示星期数(WNa)
。WNa 数据项将由完整星期数的 8 个 LSB 组成。子帧 5 的 25 页中字码 3 的第 9 至 16
比特将包含供 WNa 参考的 toa 值。

3.1.1.3.3.3.4 健康汇总子帧 4 和 5 将包含两类卫星健康数据:

a) 包含关于历书数据时钟/星历的 32 页的每一页为携带历书数据卫星提供 8 比特的卫星健康状态字。

b) 子帧 4 和 5 的第 25 页共同包含 32 颗卫星的 6 比特健康数据。

3.1.1.3.3.4.1 8 比特的健康状态字将占用 32 页中字码 5 的第 17 至 24 比特,包含了单独卫星的历书数据。


6 比特的健康状态字将占用子帧 5 里 25 页中第 4 至 9 字码的 24 个 MSB,还占用子帧里 25 页中字码 8 的第 19
至 24 比特、字码 9 的 24 个 MSB,以及字码 10 的 18 个 MSB。

表 B-8. 历书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21
e 16 2 无量纲
toa 8 212 602 112 秒

APP-B-1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δi**** 16* 2-19 半圆周


-38
OMEGADOT 16* 2 半圆周/秒
√A 24* 2 -11
米 1/2
OMEGA0 24* 2-23 半圆周
ω 24* 2 -23
半圆周
-23
M0 24* 2 半圆周
-20
af0 11* 2 秒
-38
af1 11* 2 弧度/秒
* 如此显示的参数是 2 的补数,用符号位(+或-)占用 MSB。
** 参见图 B-6 关于子帧中全部比特的配置。
*** 除非有别的显示,有效范围指显示的比特分派和比例因子可达到的最大范围。
**** 相对于 i0 = 0.30 弧度。

3.1.1.3.3.4.2 8 比特健康状态字的 3 个 MSB 将根据表 B-9 给定的编码表示导航数据的健康情况。根据 3.1.1.3.1.3,


6 比特的字码将在 MSB 位置上提供 1 比特的导航数据健康状态汇总,8 比特和 6 比特的健康状态字码的 5 个 LSB
将根据表 B-10 给定编码提供卫星信号成分的健康状态。

表 B-9. 导航数据健康说明

在页面里的比特位置 说明
137 138 139
0 0 0 全部数据是好的
0 0 1 奇偶校验错误:部分或全部校验错误
0 1 0 TLM/HOW 格式问题:正如 HOW 公布的,除了 Z 计数不正确以
外,任何标准格式的偏差(例如,引导错位和/或不正确)。
0 1 1 HOW 中 Z 计数错误:Z 计数数值上的任何问题不影响实际的编码
状态。
1 0 0 子帧 1、2、3:一个或更多子帧的字码 3 至 10 中一个或更多数据
错误。
1 0 1 子帧 4、5:一个或更多子帧的字码 3 至 10 中一个或更多数据错误。
全部上传数据错误:任何一个(或更多)子帧的字码 3 至 10 中一
1 1 0 个或更多数据错误。
全部数据错误:任何一个(或更多)子帧中 TLM 字码和/或 HOW,
1 1 1 以及一个或更多数据错误。

表 B-10. 关于卫星信号成分健康的编码

MSB LSB 说明
0 0 0 0 0 全部信号是好的
1 1 1 0 0 卫星临时出错:当前不使用这颗卫星

APP-B-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 1 1 0 1 卫星将要临时出错:在关注中使用
1 1 1 1 0 备用的
1 1 1 1 1 除了注明的以外,需要一个以上信号进行组合,以便描述异常情
况。

所有其他组合状态 卫星遭受到编码调制和/或信号功率电平发射问题。如果卫星被捕
获,用户可能要遭受间歇性跟踪问题。

3.1.1.3.3.4.3 对于子帧 4 和 5 的 25 页中 6 比特健康状态字的 6 个“1”的组合状态将被指定专门的意义;用来


说明“具有某个 ID 的卫星不可用,并且在子帧 4 或 5 页面中指派包含历书数据的相应卫星可能没有数据”。

注:专门的意义仅适用于子帧 4 和 5 的第 25 页。按照 1.1.3.3.3 的规定在历书页面中还可能有关于其他卫


星的数据。

3.1.1.3.3.4.4 根据 3.1.1.3.3.5 指定的编码,健康状态显示将提供每颗卫星的相关性能。因此,如果设计中缺


乏特定能力,或已经相对接收机站点被设定成正常模式而无需性能要求的话,任何即便不具备所需能力的卫星
都被显示为“健康”。预计在上传的时间上对健康数据进行更新。

注 1:发射的健康数据可能与正在发射卫星或星座中其他卫星的实际健康不相对应。

注 2:其他卫星子帧 1、4 和 5 给定的数据可能与子帧 4 和/或 5 显示的数据不相同,因为后者是在不同时


间上进行更新。

3.1.1.3.3.4.5 卫星配置汇总。为了说明每颗卫星的编码配置,子帧 4 的 25 页针对 32 颗卫星的每一颗都包


含一个 4 比特的数据项。这些 4 比特数据项在子帧 4 全部 25 页中将占用字码 3 的第 9 至 24 比特,字码 4 至 7
的 24 MSB,字码 8 的 16 MSB。每个子段的第一个 MSB 将作为备用。3 个 LSB 利用下列编码表示每颗卫星的
配置:

编码 卫星配置
001 Block II/ IIA/ IIR 卫星
010 Block IIR-M 卫星
011 Block IIF 卫星

3.1.1.3.3.6 UTC 参数。子帧 4 第 18 页将包括:

a)联系 GPS 时与 UTC 时间要求的参数;

,连同星期
b)在跳秒结束并生效时,通知用户计划的未来或过去(相对于导航电文上传)由于跳秒(tLSF)
数(WNLSF)和天数(DN)一起产生的时间增量。“Day 1”相对星期的结束/开始的第一天,WNLSF
值由全部星期数的 8 个 LSB 组成。未截短的 WN 与 WNLSF 值之间偏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 127。

注:除由于全部星期数的翻转(3.1.1.2.6.2)引起的 WN、WN1 和 WNLSF 的截短以外,还希望用户解释该


APP-B-1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参数的截短特性。

3.1.1.3.3.6.1 子帧 4 第 18 页中字码 6 至 9 的 24 个 MSB、字码 10 的 8 个 MSB 将包含 UTC 时与 GPS 时相


关的参数。表 B-11 详细规定了这些参数的比特长度、比例因子、范围和单位。

3.1.1.3.3.7 电离层参数如表 B-12 的规定,允许 GPS SPS 用户利用电离层模型计算电离层延迟的电离层参


数将包含在子帧 4 的第 18 页。

3.1.1.3.3.8 专用电文子帧 4 的第 17 页为专用电文保留。

表 B-11. UTC 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30
A0 32* 2 秒
-50
A1 24* 2 秒
ΔtLS 8* 1 秒
12
tot 8 2 602 112 秒
WNt 8 1 星期
WNLSF 8 1 星期
DN 8**** 1 7 天
ΔtLSF 8* 1 秒
* 如此显示的参数是 2 的补数,用符号位(+或-)占用 MSB。
** 参见图 B-6 关于子帧中全部比特的配置。
*** 除非有别的显示,有效范围指显示的比特分派和比例因子可达到的最大范围。
**** 证明是对的。

表 B-12. 电离层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α0 8* 2 -30

α1 8* 2 -27
秒/半圆周
α2 8* 2 -24
秒/半圆周 2
α3 8* 2-24 秒/半圆周 3
β0 8* 211 秒
β1 8* 2 14
秒/半圆周
β2 8* 2 16
秒/半圆周 2
β3 8* 216 秒/半圆周 3
* 如此显示的参数是 2 的补数,用符号位(+或-)占用 MSB。
** 参见图 B-6 关于子帧中全部比特的配置。
*** 除非有别的显示,有效范围指显示的比特分派和比例因子可达到的最大范围。

APP-B-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1.3.3.9 备用的数据字段除用于数据 ID、卫星(页面)ID、奇偶校验(每个字码 6 个 LSB)


、子帧 4 第 1、
6、11、12、13、14、15、16、19、20、21、22、23 和 24 页的奇偶校验计算(字码 10 的第 23 和 24 比特)
、为
零卫星 ID 指派的那些星历页面的 58 比特以外,字码 3 至 10 的所有比特都指定为备用。子帧 4 和 5 其他备用
比特如表 B-13 所示。每个字码的备用比特位都将包含带有效奇偶校验字的 0 和 1 变换图表。

3.1.2 数据应用协议的定义

注:这里详细说明了数据广播电文参数的内在关系。由此规定了一些虽不发射,却被非航空器和航空器组
件使用的参数,还规定了用来确定导航解算及其完好性的条款。

表 B-13. 子帧 4 和 5 的备用比特

子帧 页面 字码 在字码中的备用位
4 17 10 17-22
4 18 10 9-22
4 25 8 17-18
4 25 10 19-22
5 25 10 4-22

表 B-14. 奇偶校验编码算法

D1 = d1⊕D*30
D1 = d2⊕D*30
D1 = d3⊕D*30
● ●

● ●

● ●

● ●
D24 = d24⊕D*30
D25 = D*29⊕d1⊕d2⊕d3⊕d5⊕d6⊕d10⊕d11⊕d12⊕d13⊕d14⊕d17⊕d18⊕d20⊕d23
D26 = D*30⊕d2⊕d3⊕d4⊕d6⊕d7⊕d11⊕d12⊕d13⊕d14⊕d15⊕d18⊕d19⊕d21⊕d24
D27 = D*29⊕d1⊕d3⊕d4⊕d5⊕d7⊕d8⊕d12⊕d13⊕d14⊕d15⊕d16⊕d19⊕d20⊕d22
D28 = D*30⊕d2⊕d4⊕d5⊕d6⊕d8⊕d9⊕d13⊕d14⊕d15⊕d16⊕d17⊕d20⊕d21⊕d23
D29 = D*30⊕d1⊕d3⊕d5⊕d6⊕d7⊕d9⊕d10⊕d14⊕d15⊕d16⊕d17⊕d18⊕d21⊕d23⊕d24
D30 = D*29⊕d3⊕d5⊕d6⊕d8⊕d9⊕d10⊕d11⊕d13⊕d15⊕d19⊕d22⊕d23⊕d24
其中:
D1、D2、D3…D29、D30 为卫星发射的比特;
D29…D30 为计算奇偶校验比特;
D1、d2….d24 为源数据比特;
⊕为模二或“异或”运算;
* 用于确定子帧前一个字码的最后两比特。

APP-B-1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2.1 奇偶校验算法 GPS 奇偶校验算法如表 B-14 显示所规定。

3.1.2.2 卫星时钟校正参数 GPS 系统时间 t 被定义为:

t = t SV − (∆t SV ) L1

其中

t = 为 GPS 系统时间(用于星期开始和结束交换时的校正);

tSV= 为电文发射时的卫星时间;

(△tSV)L1=为卫星 PRN 码相位偏置;

(△tSV)L1=af0+af1(t-toc)和 af2(t-toc)2+△tr-TGD

其中

af0、af1、af2、toc 被包含在子帧 1 里;

∆tr = 为相对校正值(秒);
∆t r = Fe A sin E K

其中

e 和 A 被包含在子帧 2 和 3 里;

EK 如表 B-15 的规定;

1
− 2( µ ) 2 1
F= = −4.442807633(10) −10 s / m 2
c2

其中

μ = 为 WGS-84 地球引力常数(3.986005×1014m3/s2)

c = 为真空时光速(2.99792458×108m/s)

注:把 t 值解释为星期开始和结束交换的时间。也就是,如果 t-toc 大于 302 400 秒,就从 t 中减 604 800


秒。如果 t-toc 小于-302 400 秒,就在 t 上加 604 800 秒。

APP-B-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1.2.3 卫星位置表 B-15 规定了当前卫星的位置(XK,YK,ZK)。

3.1.2.4 电离层校正电离层校正(Tiono)被定义为:

   x 2 x 4  
 × ×
F 5 . 0 10 −9
+ AMP 
 1 − +   , x < 1 . 57 
Tiono =   2 24   (秒)
 −9 
 F × (5.0 × 10 ), x ≥ 1.57 

其中

 3 
∑ a nφ m ,AMP ≥ 0
n

AMP =  n =0  (秒)
若AMP < 0, AMP = 0
 
2π (t − 50400)
x= , (弧度)
PER

3 
∑ β nφ m ,PER ≥ 72000
n

PER =  n =0  (秒)
若PER < 72000, PER = 72000
 

F = 1.0 + 16.0[0.53 − E ]
3

a n 和β n 为 n=0,1,2,3 时卫星发射的数据字

φ m = φi + 0.064con(λi − 1.617) (半圆周)

ψ sin A
λi = λu + (半圆周)
cos φi

φi = φu + ψ cos A (半圆周)

φi = φi , 若 φi ≤ 0.416 

 

φi = φi = +0.416, 若φi > 0.416  (半圆周)

φ = −0.416, 若φi > −0.416
 i 

0.0137
ψ = − 0.022 (半圆周)
E + 0.11

APP-B-1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t = 4.32 × 10 4 λi + GPS 时间(秒),其中 0 ≤ t < 86400 ,因此:如果 t ≥ 86400 ,就减 86 400 秒,如果
t < 86400 ,就加上 86 400 秒。

E = 卫星仰角

3.1.2.4.1 计算电离层延迟的项如下:

a) 卫星发射项

an = 表示垂向延迟幅度立方方程的系数(4 个系数,每个 8 比特)

βn = 表示模型周期立方方程的系数(4 个系数,每个 8 比特)

b) 接收机产生项

E = 用户与卫星之间仰角(半圆周)

A = 用户与卫星间的方位角,其测量从真北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为正(半圆周)

φu = 用户地理纬度(半圆周)WGS-84

λu = 用户地理经度(半圆周)WGS-84

GPS 时间 = 接收机计算的系统时间

c) 计算项

x =相位(弧度)

F = 倾斜度因子(无量纲)

t = 本地时间(秒)

φm = 电离层交叉点地球投影的纬度(假设平均电离层高度为 350 公里)(半圆周)

λi = 电离层交叉点地球投影的经度(半圆周)

φi = 电离层交叉点地球投影的纬度(半圆周)

ψ =用户位置与电离层交叉点地球投影之间地球中心角度(半圆周)

表 B-15. 坐标系元素
A = ( A ) 半长轴
2

APP-B-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µ
n0 = 计算的平均角速度
A3
t K = t − t oe 相对历书参考历元的时间*
n = n0 + ∆n 校正的平均角速度
M K = M 0 + nt K 平近点角
M K = E K − e sin E K 偏近点角的开普勒方程(利用迭代法解算)
 sin v K 
−1

−1  1 − e sin E K /(1 − e cos E K ) 
2 
v K = tan   = tan   真近点角
 cos v K   (cos E K − e) /(1 − e cos E K ) 
 e + cos v K 
E K = cos −1   偏近点角
1 + e cos v K 
φ K = v K + ω 升交距角
二次谐波摄动
δu K = Cus sin 2φ K + Cuc con2φ K 升交距角校正
δrK = C rc sin 2φ K + C rs con2φ K 轨道半径校正
δi K = C ic sin 2φ K + Cis con2φ K 轨道倾角校正
u K = φ K + δu K 校正的升交距角
rK = A(1 − econE K ) + δrK 校正的轨道半径
i K = i0 + δi K + (i)t K 校正的轨道倾角
x ′K = rK cos u K
} 地心地固坐标
y ′K = rK sin u K
Ω = Ω + (Ω  − Ω )t − Ω  t 校正的升交点经度
K 0 e K e oe

x K = x ′K cos Ω K − y ′K cos i K sin Ω K


y K = x ′K sin Ω K − y ′K cos i K xconΩ K } 地心地固坐标
z K = y ′K sin i K
* t 是发射时的 GPS 系统时间,即,GPS 时间对经过时间的校正(范围/光速)
。因此,tK 是时间
t 和历元时间 toe 之间实际总的时间差,并且必须解释为星期开始和结束交换的时间。也就是,
如果 tK 大于 302 400 秒,就从 tK 中减 604 800 秒。如果 tK 小于-302 400 秒,就在 tK 上加 604 800
秒。

3.1.3 航空器元素

3.1.3.1 GNSS(GPS)接收机

3.1.3.1.1 卫星排除接收机将排除 GPS 卫星星历健康旗标指示的任何不健康卫星。

3.1.3.1.2 卫星跟踪接收机将提供连续跟踪最少四颗卫星并基于四星测量进行位置解算的能力。
APP-B-1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1.3.1.3 多普勒频移接收机应能够对额定的 SPS 信号载波相位和 C/A 码测量动态多普勒频移效应进行补偿。


接收机应补偿所期望运行的特定的多普勒频移。

3.1.3.1.4 抗干扰接收机应满足第 3 章 3.7 中规定的抗干扰要求。

3.1.3.1.5 时钟和星历数据的应用接收机应保证提供任何位置解算之前使用正确的星历和时钟数据。接收机
应监测 IODC 和 IODE 数值,并根据检测到的这两个或一个数值上的变化更新星历和时钟数据。GPS 接收机将
使用与给定卫星 IODC 和 IODE 数值相应的时钟和星历数据。

3.1.4 时间

GPS 时间应以 UTC(由美国海军天文台维持)为参考,UTC 把 1980 年 1 月 5 日夜晚/1980 年 1 月 6 日凌晨交


换时的午夜规定为零时间点。在 GPS 时间系统中最大的时间单位时 1 星期,规定为 604 800 秒。对跳秒偏差进
行整数校正后,将保持 GPS 时间尺度在 UTC 的 1 毫秒以内(以 1 秒为模)。导航数据将包含关联 GPS 时与 UTC
必备的数据。

3.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标准准确性通道(CSA)(L1)

注:本节中术语 GLONASS 指星座中的全部卫星。

3.2.1 非航空器元素

3.2.1.1RF 特性载频

3.2.1.1.1 载波频率 L1 载频的额定值由下列公式规定:

f K 1 = f 01 + k∆f1

其中

k = -7,…,0,1,…,13 为 GLONASS 卫星在 L1 频带发射的信号载波数字(频道);

f 01 = 1 602MHz;

∆f 1 = 0.5625MHz。

载频将由公共机载定时/频标相干获得。根据地面观测,频率额定值应等于 5.0MHz。GLONASS 卫星载波频率


应处于相对其额定值 fK 的±2×10-11 以内。

注 1:表 B-16 给出了关于载波数字 k 的载波频率额定值。

注 2:对于 GLONASS 卫星,根据下列公式规定的标准精度通道(CSA)L2 的导航信号将占用 1 242.9375-1


251.6875MHz ±0.511MHz 带宽。

APP-B-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f k 2 = f 02 + k∆f 2
f02 = 1246MHz; ∆f 2 = 0.4375MHz
对于任何给定的 k 值,L1 和 L2 载波频率的比值将等于:

fk2 7
=
f k1 9

表 B-16. L1 载波频率

载波数字 HAn(参见 3.2.1.3.4) 在 L1 的频率额定值(MHz)


13* 13 1 609.3125
12** 12 1 608.7500
11** 11 1 608.1875
10** 10 1 607.6250
09** 9 1 607.0625
08** 8 1 606.5000
07** 7 1 605.9375
06** 6 1 605.3750
05** 5 1 604.8125
4 4 1 604.2500
3 3 1 603.6875
2 2 1 603.1250
1 1 1 602.5625
0 0 1 602.0000
–1 31 1 601.4375
–2 30 1 600.8750
–3 29 1 600.3125
–4 28 1 599.7500
–5 27 1 599.1875
–6 26 1 598.6250
–7 25 1 598.0625

* 该频率在 2006 年之前可能用于俄联邦的技术用途,并计划 2005 年以后腾出。


** 这些频率计划 2005 年以后腾出。
*** 这些频率计划 2005 年以后可能用于俄联邦的技术用途。
载波数字 HAn(参见 3.2.1.3.4) 在 L1 的频率额定值(MHz)
06** 6 1 605.3750
05** 5 1 604.8125
4 4 1 604.2500
3 3 1 603.6875
APP-B-2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2 2 1 603.1250
1 1 1 602.5625
0 0 1 602.0000
–1 31 1 601.4375
–2 30 1 600.8750
–3 29 1 600.3125
–4 28 1 599.7500
–5 27 1 599.1875
–6 26 1 598.6250
–7 25 1 598.0625

3.2.1.1.2 载波相位噪声未调制载波的相位噪声频谱密度应该是 10Hz 单边噪声带宽的锁相环路规定的载波


相位跟踪精度不比 0.1 弧度(1σ)更坏。

3.2.1.1.3GLONASS 伪随机码的产生伪随机测距码应是一个在 9 级移位寄存器的第 7 级输出取样的 511 比特


脉冲序列。产生该序列的初始矢量应为“111111111”。相对 9 级移位寄存器的生成多项式应是:

G ( x) = 1 + x 5 + x 9

3.2.1.1.4 伪发射发射超出 GLONASS 指定带宽的 RF 信号功率相对未调制载波功率不应大于–40dB。

注 1:在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建议书 769 中对于 1 660-1 670MHz 频带包含的有害干扰限制,1998


至 2005 年期间及其以后发射的 GLONASS 卫星将采用滤波器限制带外发射。

注 2:在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建议书 769 中对于 1 610.6-1 613.8MHz 和 1 660-1 670MHz 频带发


有害干扰限制,2005 年以后发射的 GLONASS 卫星将采用滤波器限制带外发射。

3.2.1.1.5 相关损失由于信号调制和波形上的不理想造成恢复信号功率的损失不应超过 0.8dB。

注:信号功率损失是 1.022MHz 带宽上广播功率与利用无噪无损接收机在 1 码元相关间隔和 1.022MHz 带


宽情况下恢复的信号功率之间的差。

3.2.1.2 数据结构

3.2.1.2.1 概述按照用汉明码编码并转换成相关码的数字数据模式发射导航电文。在结构上,以连续重复超
帧方法产生数据模式。超帧将由帧群组成,帧群由脉冲序列组成。来自不同 GLONASS 卫星导航电文的脉冲序
列、帧群和超帧的边界将在 2 毫秒内获得同步。

3.2.1.2.2 超帧结构超帧具有 2.5 分持续时间,并由 5 个帧组成。在每个超帧里将发射全部间接的信息内容


(24 颗 GLONASS 卫星历书)。

APP-B-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表 B-7 表示了超帧里带帧号码标志的超帧结构和帧结构里脉冲序列号码。

3.2.1.2.3 帧结构每一帧都有 30 秒持续时间,由 15 个序列组成。在每一帧里将发射指定卫星的全部直接信


息内容(星历和时间参数)和部分间接信息(历书)。1 至 4 帧将包含 20 颗卫星的部分历书(每帧 5 颗卫星),
帧 5 将包含其余 4 颗卫星的星历。一颗卫星的星历将占用 2 个序列。

注:帧结构如图 B-8 和 B-9 所示。

3.2.1.2.4 序列结构每个序列都有 2 秒持续时间,包含二进制的数据码元和时间标志。在 2 秒持续时间内的


最后 0.3 秒期间(在每个序列的最后)发射时间标志。时间标志(截短的伪随机序列)在持续时间里由 30 个码
元组成,每个码元持续时间为 10 毫秒,如下所示:

111110001101110101000010010110

在 2 秒持续时间的第一个 1.7 秒期间(每个序列的开始),将以双极性二进制格式发射 85 比特数据(每个数据


比特 20 毫秒的持续时间)
。序列里的比特数将从右到左增加。随同信息比特(9 至 84 比特)汉明码的检验位(KX)
(1 至 8 比特)一起被发射。汉明码的长度为 4。一个序列的数据通过时间标志(MB)与相邻数据分开。数据
的字码将通过 MSB 提前提示。在每个序列比特位中,第 85 位为空闲位(“0”)首先被发射。

3.2.1.2.4.1 序列 1 至 4 每帧 1 至 4 序列包含的信息将来自相应被发射卫星。在超帧内,
这些信息不会改变。

3.2.1.2.4.2 序列 5 至 15 每帧 1 至 4 序列包含 4 或 5 颗 GLONASS 卫星的历书。第 5 序列包含的信息在超


帧的每一帧里都将重复。

注:图 B-10 给出了序列结构。

3.2.1.3 数据内容

3.2.1.3.1 星历和时间参数星历和时间参数如下:

m = 在帧内的序列号

t K = 在当天内涉及到的帧开始时间,根据卫星时间尺度进行计算。用 5 个 MSB 记录从当天开始计算流逝


时间小时的整数,用接下来的 6 比特记录从当前小时开始计算流逝时间分钟的整数,用 1 个 LSB
记录从当前分钟开始计算流逝时间 30 秒间隔数。根据卫星时间尺度开始的一天与循环超帧的开
始一致;

tb = t
按照 UTC(SU)+03 小时 00 分的规定,当天的时间间隔。在一帧内立刻发射的数据被认为是 b 的

t
正中。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和 b 的最大值取决于请旗标 P1 的数值;

γ n (t b ) t
= 在 b 时刻,预计卫星 n 的载波频率相对额定值的偏差,即:

APP-B-2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f n (t b ) − f Hn
γ n (t b ) =
f Hn

其中

γ n (t b ) = t
在 b 时刻卫星 n 的预测频率;

f Hn = 卫星 n 时钟频率的额定值;

τ n (t b ) = 在 t b 时刻相对 GLONASS 时间,对卫星 n 时间 tn 的校正,即:


τ n (t b ) = t c (t b ) − t n (t b );

x n (t b ), y n (t b ), z n (t b ) = t b 时刻在 PZ-90 坐标系卫星 n 的坐标;

x n (t b ), y n (t b ), z n (t b ) = t b 时刻在 PZ-90 坐标系卫星 n 的速度矢量;

xn (tb ), yn (tb ), zn (tb ) = t b 时刻在 PZ-90 坐标系卫星 n 的加速度,起因于日月效应;

En = t
最近信息的“龄期”显示,即:对于卫星 n 从开始计算(向上加负载)时刻直到 b 时刻流逝的时间间
隔;

Bn = 健康旗标,数值大于 3 表示指定卫星出现故障;

P1 = t b 参数的当前与先前数值之间时间间隔的标记显示,以分钟为单位,如下所示:

P1 相邻 tb 之间的时间间隔(分钟)
0 0
1 30
10 45
11 60

P2 =
t b 值奇偶的标记显示。值为“1”表示发射信息的间隔是 t
30 分( b =1,3,5…),值为“0”表示发射信
t
息的间隔是 60 分( b =2,6,10…);

APP-B-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P3 = 在给定帧里历书被发射的卫星编号的标记显示。值为“1”对应 5 颗卫星,“0”对应 4 颗卫星;

∆τ n = 对于指定卫星,在 L2 频段发射的 RF 信号与在 L1 频段发射的 RF 信号时间之间的偏差:


∆τ n = t f 2 − t f 1

其中, t f 1,t f 2 分别是 L1 和 L2 频段的设备延迟,用时间单位表示。

3.2.1.3.2 星历和时间参数星历和时间参数如表 B-17 所示。由于表示字码的数值可正可负,所以 MSB 就是


符号位,为“0”相应于“+”符号,为“1”相应于“–”符号。

3.2.1.3.3 星历和时间参数的排列在一帧内星历和时间参数的排列如表 B-18 所示。

3.2.1.3.4 历书参数历书参数如下:

A =表示该参数与历书关系的指数;

M A
n = nA 卫星的变更指数:“00”表示 GLONASS 卫星,“01”表示 GLONASS-M 卫星;

τc τ
=GLONASS 时间尺度校正到 UTC(SU)时间。在 NA 天时刻给定 c 校正值;

τ
=从跳年开始 4 年期间日历天数。 c 校正值和其他历书数据(轨道历书和状态历书)与该天数有关;
NA

nA =卫星 n 占用的位置号;

H A
n = nA 卫星载波频率的信道号(表 B-16);

λAn = nA 卫星第一个(在 NA 天以内)升交点在 PZ-90 坐标系的经度;

tλ A n = 在 NA 天以内 nA 卫星第一个升交点的时间;

表 B-17. 星历和时间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m 4 1 无量纲
5 1 0-23 小时
tK 6 1 0-59 分钟
1 30 0 或 30 秒
tb 7 15 15…1 425 分钟

γ n (t b ) 11 2-40 ±2-30 无量纲

τ n (t b ) 22 2-30 ±2-9 秒

APP-B-2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x n (t b ), y n (t b ), z n (t b ) 27 2-11 ±2.7×104 公里

xn (tb ), y n (tb ), zn (tb ) 24 2-20 ±4.3 公里/秒

xn (tb ), yn (tb ), zn (tb ) 5 2-30 ±6.2×10-9 公里/秒 2

En 5 1 0-30 天

Bn 3 1 0-7 无量纲

P1 2 如 3.2.1.3.1 祥述
P2 1 1 0;1 无量纲
P3 1 1 0;1 无量纲
∆τ n 5 2 -30
±13.97×10 -9

表 B-18. 帧内星历和时间参数的排列

参数 比特数 帧内序列数 帧内比特数


m 4 1…15 81-84
tK 12 1 65-76
tb 7 2 70-76

γ n (t b ) 11 3 69-79

τ n (t b ) 22 4 59-80

xn (t b ) 27 1 9-35

y n (t b ) 27 2 9-35

z n (t b ) 27 3 9-35

x n (t b ) 24 1 41-64

y n (t b ) 24 2 41-64

z n (t b ) 24 3 41-64

xn (t b ) 5 1 36-40

yn (t b ) 5 2 36-40

zn (t b ) 5 3 36-40

En 5 4 49-53

Bn 3 2 78-80

P1 2 1 77-78
P2 1 2 77
P3 1 3 80

APP-B-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τ n 5 4 54-58

∆i A n = 在 tλ
A
n 时刻对 nA 卫星轨道倾角平均值的校正(轨道倾角平均值等于 63 度);

∆T A n = 在 tλ
A
n 时刻对 nA 卫星严格(Draconian)周期平均值的校正(严格周期 T 平均值等于 43 200 秒)

∆T A n = nA 卫星严格(Draconian)周期的变化率;

= 在 tλ
A
ε An n 时刻对 nA 卫星的扁心率;

= 在 tλ
A
ω An n 时刻对 nA 卫星近地点角距;

= 在 tλ
A
τ A
n n 时刻 nA 卫星时间校正到 GLONASS 时间的捕获值;

C A n = 在上传轨道和状态历书时刻出现 nA 卫星的“不健康”标记。当 Cn=0 时,表示卫星 n 不工作,当 Cn=1 时,


表示卫星 n 工作。

3.2.1.3.5 历书参数的分割和编码如表 B-19 所示在超帧内发射的 GLONASS 历书将在超帧上进行分割。历


书参数的数字可能为正或者为负,把 MSB 当作符号位,为“0”相应于“+”符号,为“1”相应于“–”符号。按照表
B-20 指示对历书参数进行编码。

3.2.1.3.6 历书参数的排列帧内历书字码的排列应按照表 B-21 的建议。

3.2.1.4 GLONASS-M 卫星发射的附加数据的内容和结构

3.2.1.4.1 附加数据的字母指定除了 GLONASS 数据,GLONASS-M 卫星将发射如表 B-17-A 提出的下列附


加数据:

n — 发射指定导航信号卫星的指数:相应于 GLONASS 星座内的位置号;

1n — 关于第 n 颗卫星的健康标志:“0”表示第 n 颗卫星是健康的,“1”表示第 n 颗卫星是不健康的;

B1 — 确定 ΔUT1 的系数:等于在天(NA)开始时 UT1 与 UTC 之间的差值,用秒表示;

B2 — 确定 ΔUT1 的系数:等于不同 ΔUT1 的日变化(用秒表示平太阳日)。

这些系数用于 UTC(SU)和 UT1 之间的转换:

ΔUT1 = UTC(SU)―UT1

其中

UT1 ― 以平均格林威治子午线(考虑了地球极的运动)为参考的世界时;

APP-B-2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UTC(SU)―俄联邦国家标准的世界协调时,

ΔUT1 = B1+ B2×(NT―NA)

KP ― UTC 即将跳秒校正(±1 秒)的通告,如下所示:

KP UTC 秒校正数据
00 在当前季度结束时无 UTC 校正
01 在当前季度结束时 UTC 加 1 秒校正
11 在当前季度结束时 UTC 减 1 秒校正

注:根据一个季度结束时国际时间局(BIH/BIPM)早先的通告,只要一年处于午夜 00 小时 00 分 00 秒时,
通常就完成了 GLONASS 系统时间尺度的校正:

从 12 月 31 日到 1 月 1 日 — 第一个季度,
从 3 月 31 日到 4 月 1 日 — 第二个季度,
从 6 月 30 日到 7 月 1 日 — 第三个季度,
从 9 月 30 日到 10 月 1 日 — 第四个季度。
NT— 当前日期,在一个跳年里从 1 月 1 日开始的 4 年间隔时间内日历天数;

注:在附篇 D,4.2.7.1 中介绍了 NT 转换成当前数据信息的通用格式(日/月/年)的实例。

N4— 从 1996 年开始的 4 年间隔数;

FT — 在 Tb 时刻提供预计的卫星用户测距精度的参数,表 B-17-B 给出了编码;

M — 发射导航信号的卫星类型,“00”表示是 GLONASS 卫星,“01”表示是 GLONASS-M 卫星;

P4 — 表示更新的星历参数是当前的标记,“1”说明更新的星历或频率/时间参数已经由控制段更新;注:在当
前时间间隔 tb 结束后的下一个间隔时间发射更新的星历或频率/时间信息。

P — 控制段表示关于时间参数卫星运行方式的技术参数:

00 — 从控制段传送的 τc 参数,从控制段传送的 τGPS 参数;

01 — 从控制段传送的 τc 参数,在 GLONASS-M 卫星上计算的 τGPS 参数;

10 — 在 GLONASS-M 卫星上计算的 τc 参数,从控制段传送的 τGPS 参数;

11 — 在 GLONASS-M 卫星上计算的 τc 参数,在 GLONASS-M 卫星上计算的 τGPS 参数;

τGPS— 相对 GLONASS 时间对 GPS 时间的校正;

APP-B-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TGPS —TGL = △T
GPS +τ

其中

△T 是用秒表示的系统时间尺度之间的整数部分,而 τGPS 是小数部分。

注:整数部分△T 是通过用户接收机根据 GPS 导航电文决定的。

MAn — 卫星 nA 的类型。编码“00”表示是 GLONASS 卫星,“01”表示是 GLONASS-M 卫星。

3.2.1.4.2 附加数据参数表 B-17-A 至 B-18-A 规定了附加数据参数。

3.2.1.4.3 在 GLONASS-M 导航电文内附加数据字的位置表 B-18-A 规定了要求的 GLONASS-M 导航电文内


的附加数据字的位置。

表 B-17-A. 附加数据参数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n 5 1 0-30 无量纲
1n 1 1 0;1 无量纲
B1 11 2-10 ±0.9 秒
表 B2 19 2-16 (-4.5-3.5)×10-3 秒/平太阳日
KP 2 1 0-3 无量纲
NT 11 1 0-1 461 天
N4 5 1 0-31 4 年间隔
FT 4 参见表 B-17B
M 2 1 0-3 无量纲
P4 1 1 0;1 无量纲
P 2 1 00,01,10,11 无量纲
τGPS 22 2-30 ±1.9×10-3 秒
MAn 2 1 0-3 无量纲

B-17-B. FT 字编码

FT 值 伪距精度(1σ)(米)
0 1
1 2
2 2.5
3 4
4 5
5 7
6 10

APP-B-2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7 12
8 14
9 16
10 32
11 64
12 128
13 256
14 512
15 未用

表 B-18-A. GLONASS-M 导航电文内附加数据字的位置

字 比特数 超帧内的序列数 序列内的比特数


n 5 4,19,34,49,64 11-15
1n 1 5,7,9,11,13,15,20 9
22,24,26,28,30,35
37,39,41,43,45,50
52,54,56,58,60
65,67,69,71,73,75
3,18,33,48,63 65
B1 11 74( 在超帧内) 70-80
B2 10 74( 在超帧内) 60-69
KP 2 74( 在超帧内) 58-59
NT 11 4,19,34,49,64 16-26
N4 5 5,20,35,50,65 32-36
FT 4 4,19,34,49,64 30-33
M 2 4,19,34,49,64 9-10
P4 1 4,19,34,49,64 34
P 2 3,18,33,48,63 66-67
τGPS 22 5,20,35,50,65 10-31
MAn 2 6,8,10,12,14 78-79

表 B-19. 超帧内历书分割

超帧内帧号 卫星编号,给定帧内历书被发射
1 1-5
2 6-10
3 11-15
4 16-20
5 21-24

APP-B-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B-20. 历书参数编码

参数 比特数 比例因子(LSB) 有效范围 单位


MAn 2 1 0-3 无量纲
Τc 28 2-27 ±1 秒
NA 11 1 461 天
nA 5 1 1-24 无量纲
HAn 5 1 1-31 无量纲
λAn 21 2-20 ±1 半圆周
tλAn 21 2-5 0-44 100 秒
△iAn 18 2-20 ±0.067 半圆周
△TAn 22 2-9 ±3.6×103 秒/旋转
△TAn 7 2-14 ±2-8 秒/旋转 2
εAn 15 2-20 0-0.03 无量纲
ωAn 16 2-15 ±1 半圆周
tτAn 10 2-18 ±1.9×10-3 秒
CAn 1 1 0-1 无量纲

表 B-21. 帧内历书参数的排列

参数 比特数 帧内的序列数 序列内的比特数


MAn 2 6,8,10,12,14 78-79
Τc 28 5 42-69
A
N 11 5 70-80
A
n 5 6,8,10,12,14 73-77
A
H n 5 7,9,11,13,15 10-14
λ n
A
21 6,8,10,12,14 42-62
A
tλ n 21 7,9,11,13,15 44-64
△iAn 18 6,8,10,12,14 24-41
△T n A
22 7,9,11,13,15 22-43
△T n A
7 7,9,11,13,15 15-21
ε n
A
15 6,8,10,12,14 9-23
ω n
A
16 7,9,11,13,15 65-80
A
tτ n 10 6,8,10,12,14 63-72
A
C n 1 6,8,10,12,14 80
注:超帧前 4 帧的序列号被给定。在第 5 帧的第 14 和 15 序列里没有历书参数。

3.2.2 关于数据应用协议的定义

注:这里详细说明了数据广播电文参数的内在关系。由此规定了一些虽不发射,却被非航空器和航空器组件使

APP-B-3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用的参数,还规定了用来确定导航解算及其完好性的条款。

表 B-22. 奇偶检查算法

b85,b84,…,b10,b9 是数据比特(在序列里的 9 至 85 的位置)



β1,β2,…,β7,β8 是汉明码的检查比特(在序列里的 1 至 8 的位置)

c1,c2,…,c7, c ∑ 是利用下列方法生成的校验和:

c1=β⊕[Σibi]mod2
i = 9,10,12,13,15,17,19,20,22,24,26,28,30,32,34,35,37,39,41,43,45,49,51,53,55,57,
59,61,63,65,66,68,70,72,74,76,78,80,82,84.
C2=β2⊕[Σjbj]mod2
j = 9,11,12,14,15,18,19,21,22,25,26,29,30,33,34,36,37,40,41,44,45,48,49,52,53,56,57,
60,61,64,65,67,68,71,72,75,76,79,80,83,84.
C3=β3⊕[Σkbk]mod2
k = 10,11,12,16,17,18,19,23,24,25,26, 31,32,33,34,38,39,40,41,46,47,48,49,54,55,56,57,
62,63,64,65,69,70,71,72,77,78,79,80,85.
C4=β4⊕[Σlbl]mod2
l = 13,14,15,16,17,18,19,27,28,29,30,31,32,33,34,42,43,44,45,46,47,48,49,58,59,60,61,
62,63,64,65, 73,74,75,76,77,78,79,80.
C5=β5⊕[Σmbm]mod2
m =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50,51,52,53,54,55,56,57,58,59,60,61,
62,63,64,65,81,82,83,84,85.
C6=β6⊕[Σnbn]mod2
n = 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
62,63,64,65.
C7=β7⊕[Σpbp]mod2
p = 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
cΣ=[Σbq]mod2⊕[Σbr]mod2
q = 1,2,3,4,5,6,7,8
r =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
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

3.2.2.1.关于数据确认的奇偶检查算法 表 B-22 出示了算法,下列详细说明用于检测和校正序列内 1 个比特


的误差,用来检测序列内序列内 2 个或更多比特的误差。

APP-B-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2.2.1.1 每个序列包括 85 个数据比特,其中 77 个 MSB 是数据码元(b85,b84,…,b10,b9),8 个 LSB 是汉明


码长度 4 的检查比特(β8, β7,…, β2, β1)。

3.2.2.1.2 为校正序列里 1 个比特误差,生成下列校验和(c1,c2,…,c7)


,为检测 2 个比特误差(或更多偶数
,如表 B-22 所示生成校验和 c ∑ 。以下是有关校正单个误差和检测多个误差的说明。
的比特误差)

a) 如果全部校验和(c1,c2,…,c7, c ∑ )等于“0”,或者如果只有一个校验和(c1,c2,…,c7)等于“1”,而 c ∑ 等
于“1”,认为序列是正确的。

c
b) 如果两个或更多校验和(c1,c2,…,c7)等于“1”,同时 ∑ 等于“1”,在下列比特下列里将字符 bicor 校正成
相反的字符:

“icor”=c7c6c5c4c3c2c1+8-K, 设“icor”≤85,

其中“c7c6c5c4c3c2c1”是根据校验和(c1,c2,…,c7)在 c1 是 LSB,c7 是 MSB 情况下产生的二进制数。K 是


不为“0”的最高有效校验和的序数。

如果 icor>85,意味多个奇数位有误差,该数据将被拒绝。

c) 如果至少一个校验和(c1,c2,…,c7)等于“1”,同时 c ∑ 等于“0”,或者如果全部校验和(c1,c2,…,c7)等于

“0”,并且 c ∑ 等于“1”,意味有多个误差,该数据将被拒绝。

3.2.2.2 卫星时钟校正参数

3.2.2.2.1 GLONASS 系统时间决定如下:

t GLONASS = t k + τ n (t b ) − γ n (t b )(t k − t b )

其中 t k , τ n (t b ) , γ n (t b ) 是在 3.2.1.3.1 中描述的参数。

3.2.2.2.2 GLONASS 时间与俄罗斯国家时间局时间有关,按以下表示:

tUTC ( SU ) = t GLONASS + τ c − 03小 时 00分

其中

τ c 是在 3.2.1.3.4 中描述的参数。
03 小时 00 分是由莫斯科时间与格林威治时间之间偏差引起的连续时间转换。

3.2.2.3 卫星位置

APP-B-3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2.2.3.1 利用 GLONASS 导航电文中星历确定当前卫星位置,正如表 B-17 的表示。

3.2.2.3.2 重新计算从 tb 时刻至 ti 时刻的时间间隔(|τi| = |ti―tb|≤15 分钟)内的星历使用了对描述卫星运动的


差分等式进行数字积分的技术。在这些方程的右边利用重力常数 μ 和重力势的二次带谐函数 J20 确定因日月扰
动而产生的加速度,J20 规定了地球两极扁平率。运用 4 阶朗格-库塔技术在 PZ-90(3.2.5)坐标系对方程进行
积分,如下所示:

dx
= Vx
dt

dy
= Vy
dt

dz
= Vz
dt

dVx µ 3 µa 2 5z 2
= − 3 x − J 02 5e x(1 − 2 ) + ω 2 x + 2ωV y + x
dt r 2 r r

dVy µ 3 µa 2 5z 2
= − 3 y − J 02 5e y (1 − 2 ) + ω 2 y + 2ωV y + y
dt r 2 r r

dVz µ 3 2 µae2 5z 2
= − 3 z − J 0 5 z (1 − 2 ) + z
dt r 2 r r

其中

r= x2 + y2 + z2 ;

μ=地球引力常数(398 600.44×109m3/s2);

ae = 长半轴(6 378 136 米)


J20 = 重力势的二次带谐函数(1 082 625.7×10-9);

ω = 地球旋转速率(7.292115×10-5 弧度/秒)。

坐标 x n (t b ), y n (t b ), z n (t b ) ,速度矢量成分 x n (t b ) = Vx, y n (t b ) = V y , z n (t b ) = V z 是积分的初始条件。因日月


扰动而产生的加速度 xn (t b ) , yn (t b ) , zn (t b ) 在±15 分钟积分时间里是常数。

3.2.3 航空器元素

APP-B-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2.3.1GNSS(GLONASS)接收机

3.2.3.1.1 卫星排除 接收机将排除在 GLONASS 导航电文中指定出不健康的任何卫星。

3.2.3.1.2 卫星跟踪接收机将提供连续跟踪最少四颗卫星并基于这些卫星测量产生位置解算结果。

3.2.3.1.3 多普勒频移接收机应能够对额定的 GLONASS 信号载波相位和标准码测量动态多普勒频移效应进


行补偿。接收机补偿多普勒频移对于预期的应用是独特的。

3.2.3.1.4 抗干扰接收机应满足 3.7 中规定的抗干扰要求。

3.2.3.1.4.1 系统内的干扰 接收频道 k = n 的导航信号时,如果卫星发射这些信号同时位于用户的可视区域,


由 k = n-1 或 k = n +1 频道导航信号产生的干扰不应大于-48dB,即地球表面规定的最低卫星功率。

注:系统内的干扰是频分多址伪随机信号测距的互相关特性。

3.2.3.1.5 时钟和星历数据的应用 接收机应确保提供任何位置解算结果之前使用正确的星历和时钟数据。

3.2.3.1.6 跳秒校正根据 GLONASS 时间跳秒校正(参见 3.2.1.3.1,tb)


,GLONASS 接收机应能够:

a) 产生平滑和有效的伪距测量脉冲序列;

b) 在信号跟踪不中断情况下重新同步数据序列的时间标志。

3.2.3.1.6.1 GLONASS 时间跳秒校正后,GLONASS 接收机应按如下方式使用 UTC 时间:

a) 与旧的星历(00 小时 00 分 00 秒 UTC 时间发射之前的)一起利用旧的(校正之前的)UTC 时间;

b) 与新的星历(00 小时 00 分 00 秒 UTC 时间发射之后的)一起利用更新的 UTC 时间。

3.2.4 时间

3.2.4.1 对于 GLONASS-M 卫星,导航电文应包含使 UTC(SU)与 UT1 关联的必要数据。由 GLONASS 控制段特


性所决定在校正小时的整数以后,GLONASS 应被保持在 1 毫秒的 UTC(SU)时间以内:

| tGLONASS-(UTC + 03 小时 00 分) | < 1 毫秒

导航数据应包含使 GLONASS 时间与 UTC 时间(根据俄罗斯国家时间局的维护,UTC(SU))在 1 毫秒内关联


的必要数据。

注 1:GLONASS 卫星的时间尺度定期与同步时间进行比较。GLONASS 时间与 UTC(SU)时间有关联的 GLONASS


卫星时间尺度的校正在 GLONASS 地面复杂系统进行计算,并每天两次上传到卫星。
注 2:GLONASS 时间与 UTC 时间之间没有整秒的偏差。根据国际时间局的通告(跳秒校正),GLONASS 的时

APP-B-3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间尺度定期地与 UTC 校正同步地被校正到整数秒。这些校正在每年一个季度结束时午夜 UTC 的 00 小时 00 分 00


秒完成。根据 GLONASS 跳秒校正,导航电文中时间标志位置(在连续的时间尺度里)转变成与改后 UTC 时间尺
度的 2 秒历元相互同步。执行这些计划了的校正之前都通知 GLONASS 用户。对于 GLONASS-M 卫星,通过导航文
KP 参数提供这些校正的通告。

3.2.4.2 共同的卫星时间尺度同步精度对于 GLONASS 卫星应为 20 纳秒(1σ),对于 GLONASS-M 卫星应为


8 纳秒(1σ)

3.2.4.3 通过 GLONASS-M 卫星广播的 GPS 时间与 GLONASS 时间的校正(或时两者之间的偏差)τGPS 不


应超过 30 纳秒(1σ)

注:τGPS(30 纳秒)的精度是根据 GPS SPS 粗捕获信号确定的,并根据 GLONASS 系统使用 GLONASS-M 卫星


试验的完成得到精确。

3.2.5 坐标系

3.2.5.1 PZ-90(1990 年地球椭圆地貌和重力场通用参数) GLONASS 广播星历应描述指定卫星发射天线相位


中心在 PZ-90 地心地固基准框架中的位置。

3.2.5.2 PZ-90 与 WGS-84 之间的转换 利用下列转换参数将从 PZ-90 坐标位置得到 WGS-84 坐标位置:

X  − 1.1   1 − 0.82 × 10 −6 0  X 
−6  
Y 
 
 
= − 0.3 + (1 − 0.12 × 10 ) + 0.82 × 10 −6 1 0 Y 
 Z  WGS −84 − 0.9 
 0 0 1  Z  PZ −90

注:用米表示 X,Y 和 Z。

3.2.5.2.1 每个坐标轴方向上的转换误差不应超过 1.5 米(1σ)。

3.3GPS 与 GLONASS 的组合

3.3.1 航空器元素

3.3.1.1 组合 GNSS 接收机 根据 3.1.3.1 GPS(GNSS)接收机和 3.2.3.1 GLONASS(GNSS)接收机的规定要


求,组合 GNSS 接收机应处理来自 GPS 和 GLONASS 的信号。

3.3.1.1.1 抗干扰 组合 GNSS 接收机应满足 3.7 中针对 GPS 和 GLONASS 说明的特殊要求。

3.3.1.2 天线应通过一个或更多天线接收 GPS 和 GLONASS 信号。

注:3.8 中规定了 GNSS 接收机天线的特性和性能。

APP-B-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3.1.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由组合 GPS 和 GLONASS 接收机提供的位置信息应采用 WGS-84 坐标系表示。


按照 3.2.5.2 的说明,考虑到 WGS-84 和 PZ-90 之间的偏差,应对在 PZ-90 坐标框架得到的 GLONASS 卫星位置
进行转换。

3.3.1.4 GPS/GLONASS 时间 利用 GLONASS 和 GPS 组合测量时,应考虑 GLONASS 时间和 GPS 时间之间的


偏差。

3.4 空基增强系统(ABAS)

注-ABAS 指导材料在附篇 D 第 5 节给出。

3.5 星基增强系统 (SBAS)

3.5.1 概述

注:本节中的参数定义在 WGS-84 内。

3.5.2 射频特性

3.5.2.1 载波频率稳定度 在卫星发射天线输出的短期载频稳定度(阿伦方差的平方根)应优于 5 ×


10–11/1s-10s。

3.5.2.2 载波相位噪声 未调制载波相位噪声谱密度应使 10Hz 单边噪声带宽锁相环能够跟踪载波达到 0.1 弧


度(1σ) 的精度。

3.5.2.3 伪发射在所有频带范围内,伪发射功率应至少比未调制载波低 40dB。

3.5.2.4 码/载波频率一致性 码相位速率和载波频率之间的短期(小于 10 秒)分频差异应小 5 × 10–11(标


准偏差)。在长期内(小于 100 秒)
,广播码相位通过乘以码元数量 1540 转换为载波周期的变化与广播的载波
相位变化之间的差异应在一个载波周期内(标准偏差)

注:这适用于卫星发射天线的输出,并不包含由于下行链路电离层折射产生的码/载波分离。

3.5.2.5 相关损失由于信号调制和波形变换中的缺陷,恢复信号过程中的功率损失不应超过 1 dB。

注:信号功率损失是指在 2.046 MHz 带宽内广播功率与利用无噪声、无损耗接收机恢复信号功率之间的偏


差, 无噪声、无损耗接收机具有 1 码元的相关间隔和 2.046 MHz 带宽。

3.5.2.6 最大码相位偏差 广播信号最大未校正码相位不应偏离度等效 SBAS 网络时(SNT)±2–20 秒以上。

3.5.2.7 编码/数据一致性 每 2 毫秒符号应与所有其他码历元同步。

3.5.2.8 消息同步 第一符号的上升沿,取决于当前消息的第一个比特,应与 1 秒 SNT 时间戳从 SBAS 卫星


同步播出。

APP-B-3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2.9 卷积编码每秒 250 位的数据流应以 2 符号每比特的速率编码,使用约束长度为 7 的卷积码产生每秒


500 符号的编码。卷积编码器的逻辑安排与每 4 毫秒的数据位周期上班周期选择的 G3 输出如图 B-11 所示。

3.5.2.10 伪随机噪声码(PRN) 每个 PRN 码应为 1023 位的 Gold 代码,其本身为两个 1023 位线性序列 G1


和 G2i 的模 2 和。G2i 序列由 G2 延迟相关整数码元形成,如表 B-23 所示。G1 和 G2 序列皆定义为输出为 10
阶的 10 阶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输入为如下所示阶段的模 2 和:

a) G1:阶 3 和 5;

b) G2:阶 2,3,6,8,9 和 10。

G1 和 G2 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为“1111111111”。

表 B-23. SBAS PRN 码

前 10 SBAS 码元
G2 延迟
PRN 码号 (最左侧位代表最先
(码元)
发射码元, 二进制)
120 145 110111001
121 175 101011110
122 52 1101001000
123 21 1101100101
124 237 1110000
125 235 111000001
126 886 1011
127 657 1000110000
128 634 10100101
129 762 101010111
130 355 1100011110
131 1 012 1010010110
132 176 1010101111
133 603 100110
134 130 1000111001
135 359 101110001
136 595 1000011111
137 68 111111000
138 386 1011010111

3.5.3 数据结构

3.5.3.1 格式概述 所有报文由报文类型标识符、同步头、数据字段和循环冗余校验组成,如图 B-12 所示。

APP-B-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3.2 同步头每隔一块包括一个 8 比特的同步头。24 比特的“01010011 10011010 11000110”位序列,分布在


3 个连续块中。所有其他的 24 位头部开始应与 6 秒 GPS 子帧时间戳同步。

3.5.3.3 报文类型标识符报文类型标识符是一个 6 位的值,确定报文类型(类型 0 到 63)如表 B-24 所示。


报文类型标识符应首先发送 MSB。

3.5.3..4 数据字段 数据字段包含 212 位,如 3.5.6 中所定义。每一个数据字段均最先发送 MSB。

3.5.3..5 循环冗余校验(CRC)SBAS 报文的 CRC 码根据 3.9 计算。

3.5.3.5.1 CRC 码长度 k=24 比特

3.5.3.5.2 CRC 生成器多项式为:

G(x) = x24 + x23 + x18 + x17 + x14 + x11 + x10 + x7 + x6 + x5 + x4 + x3 + x + 1

表 B-24. 广播报文类型

报文类型 内容
0 “不使用” (SBAS 测试模式)
1 PRN 码掩码
2 至 5 快速校正值
6 完好性信息
7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
8 备用
9 GEO 测距参数
10 衰退参数
11 备用
12 SBAS 网络时间/UTC 偏移参数
13 to 16 备用
17 GEO 卫星历书
18 电离层网格点掩码
19 to 23 备用
24 混合快速/长期卫星误差校正
25 长期卫星误差校正
26 电离层误差校正
27 SBAS 服务报文
28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
29 to 61 备用
62 保留
63 空报文

APP-B-3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3.5.3 CRC 信息字段 M(x)

226
=
M(x) ∑ mi x 226=
−i
m1x 225 + m 2 x 224 +  + m 226 x 0
i =1

3.5.3.5.4 M(x)由 8 位 SBAS 报文头部、6 位报文类型标识符和 21 位数据字段产生。比特按照 SBAS 卫星发


射顺序安排,即 m1 对应头部的首位,m226 对应数据字段的第 212 位。

3.5.3.5.5 循环冗余校验(CRC)码 r 比特按照顺序发送,即 r1 第一位发送 r24 最后一位发送。

3.5.4 数据内容

3.5.4.1PRN 掩码参数 PRN 码掩码参数如下:

PRN 码号:一个唯一标识卫星 PRN 码的号码,相关分配见表 B-25.

PRN 掩码:210 位 PRN 码掩码值对应卫星 PRN 码号。掩码应设置 210 位 PRN 码掩码值中的 51 位。

注:PRN 掩码位的首个发射比特对应于 PRN 码号 1.

表 B-25. PRN 码号分配

PRN 码号 分配
1 – 37 GPS
38 – 61 GLONASS 位置号加 37
62 – 119 备用
120 – 138 SBAS
139 – 210 备用

PRN 掩码值:PRN 掩码中的 1 个比特,表明数据是否提供给相关卫星 PRN 码号的位(1 至 210)


编码:0 = 未提供数据
1 = 提供数据
PRN 掩码号:PRN 掩码中设置的码值序列号(1 至 51)。

注:PRN 掩码值为“1”的最低卫星 PRN 码号的 PRN 码掩码号设置为“1”。

PRN 数据期号(IODP):关联校正数据与 PRN 码掩码的指示符。

APP-B-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参数在如下报文中广播。

a)PRN 掩码(包含 210 个 PRN 码掩码值)在类型 1 报文中;

b)PRN 掩码号在类型 24,25 和 28 报文中;

c)PRN 码号在类型 17 报文中;

d)IODP 在类型 1 至 5,7,24,25 和 28 报文中。

3.5.4.2 地球同步卫星(GEO)测距功能参数 GEO 测距功能参数如下:

t0,GEO: GEO 测距功能数据参考时间, 表示为当日午夜后时间。

[ X GYG ZG ] : GEO 在 t0,GEO 时刻的位置。


 X GYG ZG  :GEO 在 t0,GEO 时刻的速率。
 XGYG ZG  : GEO 在 t0,GEO 时刻的加速度。
aGf0:定义在 t0,GEO 时刻的 GEO 时钟有关于 SNT 的偏移时间。

aGf1: GEO 时钟有关于 SNT 的漂移速率。

用户测距精度(URA): 测距误差的均方根标识,不包含大气影响因素,如表 B-26 所描述。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9 报文中广播。

表 B-26. 用户测距精度
URA 精度 (rms)
0 2m
1 2.8 m
2 4m
3 5.7 m
4 8m
5 11.3 m
6 16 m
7 32 m
8 64 m
9 128 m
10 256 m
11 512 m
12 1 024 m
13 2 048 m

APP-B-4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14 4 096 m
15 “不使用”

3.5.4.3GEO 历书参数 GEO 历书参数如下:

PRN 码号:见 3.5.4.1。

健康状态:SBAS 所提供功能的指示。服务提供者标识如表 B-27 所示。

编码: 位 0 (LSB) 测距 开 (0) 关 (1)

位1 精度校正 开 (0) 关 (1)

位 2 卫星状态和基本校正 开 (0) 关 (1)

位 3 备用

位4 至7 服务提供者标识

注:服务提供者标识 14 使用于 GBAS,未应用于 SBAS。

 X G,AYG,A ZG,A  : GEO 在 talmanac 时刻的位置。

 X G,AYG,A ZG,A  : GEO 在 talmanac 时刻的速率。

talmanac: GEO 历书数据参考时间, 表示为当日午夜后时间。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17 报文中广播。

3.5.4.4 卫星校正广播参数

3.5.4.4.1 长期校正参数如下:

数据期号(IODi):关联卫星 i 的长期校正与其广播的星历数据的一个标识符。

注 1:对于 GPS,IODi 与 IODE 和 IODC 的 8 位 LSB 相匹配(3.1.1.3.1.4 和 3.1.1.3.2.2)。

注 2:对于 GLONASS, IODi 表示 GLONASS 数据与 SBAS 数据同时使用的时间阶段。它包含两个字段,如表 B-28


所示。

δxi:卫星 i 的 x 轴星历校正。

δyi:卫星 i 的 y 轴星历校正。

APP-B-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δzi:卫星 i 的 z 轴星历校正。

δai,f0:卫星 i 的星历时间校正。

δxi :卫星 i 的 x 轴星历速率校正。

δyi :卫星 i 的 y 轴星历速率校正。

δzi :卫星 i 的 z 轴星历速率校正。

δai,f1:卫星 i 的星历时间校正变化率。

ti,LT:参数 δxi, δyi, δzi, δai,f0, δx i , δy i , δz i 和 δai,f1 的实用时间, 表示为当日午夜后时间。

速率码:报文格式广播指示符(表 B-48 和表 B-49)

编码: 0 = 未广播 δx i , δy i , δz i 和 δai,f1

1 = 广播 δx i , δy i , δz i 和 δai,f1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24 和 25 报文中广播。

表 B-27. SBAS 服务提供者标识

标识 服务提供者

0 WAAS

1 EGNOS

2 MSAS

3 至 13 备用

14, 15 保留

表 B-28. GLONASS 卫星 IODi

MSB LSB

有效间隔 (5 比特) 延迟时间 (3 比特)

3.5.4.4.2 快速校正参数如下:
APP-B-4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快速校正(FCi):对于卫星 i,为了校正快速变化误差而不是对流层或电离层误差在伪距应用长期校正后而加
上的伪距校正。

注:用户接收机应用分离的电离层校正(3.5.8.4.2 和 3.5.8.4.3)。

快速校正类型标识:类型 24 报文是否包含快速校正和与分别来自类型 2,3,4,或 5 报文 PRN 掩码号相关联


的完好性信息的指示符(0,1,2,3).

快速校正数据期号(IODFj):关联 UDREIis 与快速校正的指示符。索引 j 指向 IODFj(快速校正类型标识+2)


所应用的报文类型(j = 2 至 5).

注:快速校正类型标识在类型 24 报文中广播。FCi 在类型 2 至 5 和 24 报文中广播。IODFj 在类型 2 至 6


和 24 报文中广播。

3.5.4.5 快速和长期校正完好性参数快速和长期校正完好性参数如下:

UDREIi:定义卫星 i 的 σ2i,UDRE 指示符,如表 B-29 所描述。

残余时钟和星历误差模方差(σ2i,UDRE):卫星 i 在应用快速和长期校正后用户差分测距误差相关的正态分布方差,
不包括大气影响,使用在水平/垂直保护级的计算中。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2 至 6 和类型 24 报文中广播。

3.5.4.6 电离层校正参数电离层校正参数如下:

IGP 掩码:一组 11 电离层网格点(IGP)带掩码,在表 B-30 中定义。

IGP 带掩码:一组与定义在表 B-30 的 11IGP 带中 IGP 位置相对应的 IGP 掩码值。

表 B-29. UDREIi 赋值
UDREIi σ2i,UDRE
0 0.0520 m2
1 0.0924 m2
2 0.1444 m2
3 0.2830 m2
4 0.4678 m2
5 0.8315 m2
6 1.2992 m2
7 1.8709 m2
8 2.5465 m2
9 3.3260 m2
10 5.1968 m2
11 20.7870 m2

APP-B-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2 230.9661 m2
13 2 078.695 m2
14 “未被监控”
15 “不使用”

IGP 掩码值:指示 IGP 带中是否给相关联 IGP 提供数据的一个比特。

编码:0 = 未提供数据

1 = 提供数据

IGP 带号:IGP 带掩码被广播的编号。

IGP 带标识:定义在表 B-30 中标识电离层带的号码。

IGP 块标识:IGP 块的标识。IGP 块定义为 IGP 掩码值为“1”的 IGP 带掩码被划分为数量为 15 的 IGP 组。IGP
块按 IGP 掩码值传输顺序从“0”开始编号。

有效间隔(V):GLONASS 星历数据应用的时间间隔(编码偏移时间 30 秒)如表 B-31 描述。

延迟时间(L)
:地面站上一个 GLONASS 星历接收时间与 GEO(tltc)长期校正报文第一比特传输时间之间的时
间间隔,如表 B-32 所描述。

IODIk:第 k 个 IGP 带掩码更改的标志。

IGP 频率为 1575.42MHz 的一个信号垂直穿越电离层在 IGP 所引发的延迟估计。

编码:位组合“111111111”表明“不使用”。

GIVEIi:规定 σ2i,GIVE 的指示符,如表 B-33 描述。

残余电离层误差模方差(σ2i,GIVE):L1 信号在 IGP 内的残余电离层垂直误差的正态分布方差。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18 和类型 26 报文中广播。

表 B-30. IGP 位置和带号


IGP 带掩码中
位置
的传输顺序

带 0

18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85N 1 – 28

APP-B-4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IGP 带掩码中
位置
的传输顺序

17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9 – 51

17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2 – 78

16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9 – 101

16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2 – 128

15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15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14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1

140 W 85S,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8

13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9 – 51

13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2 – 78

12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9 – 101

12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2 – 128

11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11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10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2

10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9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9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85N 51 – 78

8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9 – 101

8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2 – 128

7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7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6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3

6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5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50 W 85S,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8
4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9 – 101

APP-B-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IGP 带掩码中
位置
的传输顺序

4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2 – 128
3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3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2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4

2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15 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10 W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7
5W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8 – 100
0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85N 101 – 128
5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1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1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5

2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2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3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7
3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8 – 100
40 E 85S,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1 – 128
4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9 – 151
5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2 – 178
5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6

6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6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7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7
7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8 – 100
8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1 – 127
8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8 – 150
9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85N 151 – 178

APP-B-4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IGP 带掩码中
位置
的传输顺序

9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7
10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10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11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7
11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8 – 100
12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1 – 127
12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8 – 150
130 E 85S,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1 – 178
13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9 – 201
带 8
14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 – 27
14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28 – 50
15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51 – 77
15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78 – 100
16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01 – 127
16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28 – 150
170 E 75S, 65S,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65N, 75N 151 – 177
175 E 55S, 50S, 45S, ..., 45N, 50N, 55N 178 – 200
带 9
60 N 180W, 175W, 170W, …, 165E, 170E, 175E 1 – 72
65 N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73 – 108
70 N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109 – 144
75 N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145 – 180
85 N 180W, 150W, 120W, …, 90E, 120E, 150E 181 – 192
带 10
60 S 180W, 175W, 170W, …, 165E, 170E, 175E 1 – 72
65 S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73 – 108
70 S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109 – 144
75 S 180W, 170W, 160W, …, 150E, 160E, 170E 145 – 180

APP-B-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IGP 带掩码中
位置
的传输顺序

85 S 170W, 140W, 110W, …, 100E, 130E, 160E 181 – 192

表 B-31. 有效间隔

数据 使用比特数 值域 分辨率
有效间隔 (V) 5 30 s to 960 s 30 s

表 B-32. 延迟时间

数据 使用比特数 值域 分辨率
延迟时间 (L) 3 0 s to 120 s 30 s

表 B-33. GIVEIi 赋值

GIVEIi σ2i,GIVE
0 0.0084 m2
1 0.0333 m2
2 0.0749 m2
3 0.1331 m2
4 0.2079 m2
5 0.2994 m2
6 0.4075 m2
7 0.5322 m2
8 0.6735 m2
9 0.8315 m2
10 1.1974 m2
11 1.8709 m2
12 3.3260 m2
13 20.787 m2
14 187.0826 m2
15 “未被监控”

3.5.4.7 衰落参数任意时间使用的衰退参数如下: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指示符(aii):第 i 个卫星的快速校正衰退因子(aii)指示符,如表 B-34 所描述。

注:aii 也被用于定义快速校正的超时间隔,如 3.5.8.1.1 所描述。

APP-B-4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系统延迟时间(tlat):快速校正衰退起始时间与用户差分测距估计指示参考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

Brrc:解算距离变化率校正衰退因子时限制噪声和舍入误差的参数,见 3.5.5.6.2.2。

Cltc_lsb: 由于轨道和时钟信息分辨率导致的最大舍入误差。

Cltc_v1: 限定在最大距离率差范围内,由于始终和轨道率差导致的丢失报文的速率误差。

Iltc_v1: 速率码为 1 时,长期校正的更新间隔 (3.5.4.4.1)。

Cltc_v0: 速率码为 0 时限定卫星两个连续长期校正差异的参数。

Iltc_v0: 速率码为 0 时,长期校正的最小更新间隔 (3.5.4.4.1)。

CGEO_lsb: 由于轨道和时钟信息导致的最大舍入误差。

CGEO_v: 限定在最大距离率差范围内,由于始终和轨道率差导致的丢失报文的速率误差。

IGEO: GEO 测距功能报文的更新间隔。

表 B-34. 快速校正衰落因子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指示符(aii)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ai)
0 0.0 mm/s2
1 0.05 mm/s2
2 0.09 mm/s2
3 0.12 mm/s2
4 0.15 mm/s2
5 0.20 mm/s2
6 0.30 mm/s2
7 0.45 mm/s2
8 0.60 mm/s2
9 0.90 mm/s2
10 1.50 mm/s2
11 2.10 mm/s2
12 2.70 mm/s2
13 3.30 mm/s2
14 4.60 mm/s2
15 5.80 mm/s2

Cer: 使用超出精确到达/垂直指导超时到达数据时残余误差的限定范围。

APP-B-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Ciono_step: 连续电离层网格延迟值的差异限定范围。

Iiono: 电离层校正报文的最小更新间隔。

Ciono ramp: 电离层校正变化率

RSSUDRE: 快速和长期校正残差的方根标志位。

编码:0=校正残差线性和

1=校正残差方根

RSSiono: 电离层残差的方根标志位。

编码:0=校正残差线性和

1=校正残差方根

Ccovariance: 使用类型 28 报文时,用于补偿量化效应的选项。

注 1:参数 ai 和 tlat 在类型 7 报文中广播。所有其他参数均在类型 10 报文中广播。

注 2:如果类型 28 报文未被广播,则 Ccovariance 不可用。

3.5.4.8 时间参数任意时刻使用的时间参数如下:

UTC 标准标识:定义在表 B-35 中的 UTC 参考源的标识符。

GPS 星期时间计数:自前一 GPS 星期传输过后的秒数(与 3.1.1.2.6 中的 GPS 参数相似,不过拥有 1 秒分辨率)。

表 B-35. UTC 标准标识

UTC 标准标识 UTC 标准


0 东京日本通信研究实验室执行的 UTC 标准
1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执行的 UTC 标准
2 美国海军气象天文台执行的 UTC 标准
3 国际度量衡局执行的 UTC 标准
4 为欧洲实验室执行的 UTC 标准保留
5 至 6 备用
7 未提供 UTC 标准

GPS 周数(周计数)
:见 3.1.1.2.6.2。

APP-B-5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GLONASS 指示符:是否提供 GLONASS 时间参数的指示标志。

编码:0=不提供 GLONASS 时间参数

1=提供 GLONASS 时间参数

GLONASS 时间偏移(δai,GLONASS):代表 GLONASS 时间与 SBAS 网络时间之间稳定偏移的参数。

注:若 SBAS 不支持 GLONASS,则 δai,GLONASS 不可用。

UTC 参数:A1SNT、 A0SNT、t0t、WNt、ΔtLS、WNLSF、DN 和 ΔtLSF 如 3.1.1.3.3.6 中所描述,除了涉及 SNT


的 UTC 时间而不是 GPS 时间的 SBAS 参数。

注:所有参数均在类型 12 报文中广播。

3.5.4.9 服务区域参数服务区域参数如下:

服务数据期号(IODS):区域提供服务更改指示。

服务报文数量:不同的类型 27 SBAS 服务报文被广播的数量(值以偏移量 1 编码)。

服务报文号:标识报文在一组当前广播类型 27 报文位置的顺序号(从 1 到服务报文数量,以偏移量 1 编码)。

区域数量:报文中广播坐标所在服务区域数量。

优先级码:当两个报文有区域重叠时报文优先级的指示。拥有较高优先级码值的报文拥有较高优先级。如果优
先级码值想更,则拥有较低 δUDRE 的报文优先级高。

内部 δUDRE 指示符:依据表 B-36,应用于所有报文所定义区域内的区域 UDRE 衰退因子(δUDRE)的指示。

外部 δUDRE 指示符:依据表 B-36,应用于类型 27 报文所定义区域外的区域 UDRE 衰退因子(δUDRE)的指示。

坐标纬度:区域拐角处纬度。

坐标经度:区域拐角处经度。

区域形状:区域是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指示。

编码:0=三角形

1=四边形

注 1:坐标 3 拥有坐标 1 的纬度和坐标 2 的经度。如果区域形状为四边形,则坐标 4 拥有坐标 2 的维度和


坐标 1 的经度。按照 1-2-3-1(三角形)或 1-3-2-4-1(四边形)顺序连接坐标定点形成区域边界。边界分段不具
有固定的维度、固定的经度和固定的斜率按维度/经度。两的坐标定点之间沿任意边界分段,纬度或经度的变化

APP-B-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小于±180 度。

注 2:所有参数在类型 27 报文中广播。

表 B-36. δUDRE 指示符赋值

δUDRE 指示符 δUDRE


0 1
1 1.1
2 1.25
3 1.5
4 2
5 3
6 4
7 5
8 6
9 8
10 10
11 20
12 30
13 40
14 50
15 100

3.5.4.10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参数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参数如下:

PRN 码掩码号:见 3.5.4.1。

比例指数:计算用于编码 Cholesky 分解元素比例因子的选项。

Cholesky 分解元素(Ei,j):压缩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信息的上三角矩阵元素。这些元素用于计算用户差分测距估计
(URDE)衰退因子(δUDRE)用于用户定位功能。

3.5.5 数据应用协议定义

注:本部分提供用于非航空器或航空器非发送参数的定义。这些确保 SBAS 互操作性而必要的参数用于确


定导航解算和完好性(保护级)。

3.5.5.1 GEO 位置和时钟

3.5.5.1.1 GEO 位置估计任意时刻 tk GEO 的估计位置为:

APP-B-5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 X̂ G   X   X   X 
   G  G 
G
 (t − t
 ŶG  = YG  +  Y ) +
1   (t − t
Y 2
G 0,GEO  G 0,GEO )
 ˆ   Z   Z  2
  
 ZG   G   G   ZG 

3.5.5.1.2 GEO 时钟校正 SBAS GEO 卫星的时钟校正值的计算按如下方程:

t = tG – ∆tG

其中

t =SBAS 网络时间;

tG =报文传输中 GEO 码相位时间;

ΔtG= GEO 码相位偏移。

3.5.5.1.2.1 任意时刻 t 的 GEO 码相位偏移(∆tG)为:

ΔtG = aGf0 + aGf1 (t – t0,GEO)

其中(t – t0,GEO)是为了校正一天结束时的交接。

3.5.5.2 长期校正

3.5.5.2.1 GPS 时钟校正 GPS 卫星 i 的时钟校正按如下方程应用:

t = tSV,i – [(ΔtSV,i)L1 + δΔtSV,i]

其中

t =SBAS 网络时间;

tSV,I=报文传输中 GPS 卫星时间;

(ΔtSV,i)L1=定义在 3.1.2.2 中的卫星 PRN 码相位偏移;

δΔtSV,I=码相位偏移校正。

3.5.5.2.1.1 在某天任意时刻 tk,GPS 或 SBAS 卫星 i 的时钟时间误差估计(δΔtSV,i)为:

δΔtSV,i = δai,f0 + δai,f1 (tk – ti,LT)

3.5.5.2.2 GLONASS 时钟校正 GLONASS 卫星 i 的时钟校正按如下方程应用:

APP-B-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t = tSV,i + τn(tb) – γn(tb)(tSV,i – tb)– δΔtSV,i

其中

t =SBAS 网络;

tSV,I=报文传输中 GlONASS 卫星时间;

tb, τn(tb), γn(tb)=定义在 3.2.2.2 中的 GlONASS 时间参数;

δΔtSV,I=码相位偏移校正。

GLONASS 卫星 i 的码相位偏移校正 δΔtSV,i 为:

δΔtSV,i = δai,f0 + δai,f1(t – ti,LT) + δai,GLONASS

其中(t – ti,LT) 是为了校正一天结束的交叉。若速率码=0,则 δai,f1 = 0。

3.5.5.2.3 卫星位置校正在 t 时刻,核心卫星星座或 SBAS 卫星 i 的 SBAS 校正向量为:

x i   x i  δx i  δx i 
y  =  y  +  δy  +  δy  (t − t )
 i  i  i  i i,LT

 zi  corrected  zi   δzi   δz i 

其中

(t – ti,LT) 是为了校正一天结束的交叉;

[xi yi zi]T= 定义在 3.1.2.3、3.2.2.3 和 3.5.5.1.1 中的核心卫星星座或 SBAS 卫星位置向量。

若速率码=0,那么 [ δx i δy i δz i ] =


[ 0 0 0] 。
T T

3.5.5.3 伪距校正在 t 时刻卫星 i 的校正伪距为:

PRi,corrected = PRi + FCi + RRCi (t – ti,0f) + ICi + TCi

其中

PRi=应用卫星时钟校正后测量的伪距;

FCi=快速校正;

RRCi=距离变化率校正;

ICi=电离层校正;
APP-B-5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TCi=对流层校正 (负值表示对流层延迟);

ti,0f=最近应用快速校正的时间,同时也是 SBAS 卫星报文块传输的第一个符号一致的 SNT 秒时间戳的起始


点。

3.5.5.4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卫星 i 的距离变化率校正为:

FCi,current − FCi,previous
RRCi =
t i,0f − t i,0f _ previous

其中

FCi,current=最近的快速校正;

FCi,previous=前一次快速校正;

ti,0f =FCi,current 的应用时间;

ti,0f_previous =FCi,previous 的应用时间。

3.5.5.5 广播电离层校正

3.5.5.5.1 电离层穿越点(IPP)位置 IPP 位置定义为接收机和卫星之间的连线与 WGS-84 椭球面上 35km 固


定高度上的椭球面的交点。该位置定义在 WGS-84 纬度(φpp) 和经度 (λpp)中。

3.5.5.5.2 电离层校正卫星 i 的电离层校正为:

ICi = – Fpp τvpp

其中

1

  R cos θ 2  2
1 −  e i
 
  R e + h1  
Fpp =倾斜因子 = ;

τvpp=内插垂直电离层延迟估计 (3.5.5.5.3);

Re=6 378.1363 km;

θi=卫星 i 仰角;

hI=350 km。

注:对于 GLONASS 卫星,电离层校正(ICi)要乘以 GLONASS 与 GPS 频率比值的平方(fGLONASS/fGPS)2。

APP-B-5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5.5.3 内插垂直电离层延迟估计当用四点插值时,在纬度φpp 和经度 λpp 的内插垂直电离层延迟估计为:

4
τvpp
= ∑ Wk τvk
k =1

其中

τvk: 在 IGP 网格第 k 个顶点的广播格点垂直延迟值,如图 B-13 所示。

W1 = xpp ypp;

W2 =(1–xpp)ypp;

W3 = (1–xpp)(1 – ypp);

W4 = xpp (1– ypp)。

3.5.5.5.3.1 北纬 85°和南纬 85°间的 IPPs

λ pp − λ1
x pp =
λ 2 − λ1

φpp − φ1
y pp =
φ2 − φ1

其中

λ1 = IPP 以西的 IGPs 的经度;

λ2 = IPP 以东的 IGPs 的经度;

φ1 = IPP 以南的 IGPs 的纬度;

φ2 = IPP 以北的 IGPs 的纬度。

注:如果 λ 1 和 λ 2 跨东经 180 度,xpp 的计算必须考虑经度值的连续性。

3.5.5.5.3.1 北纬 85°以北和南纬 85°以南的 IPPs

φpp − φ1
y pp =
10°

λ pp − λ3
=
x pp × (1 − 2 y pp ) + y pp
90°

其中

λ 1 = IPP 以东第二个 IGP 的经度;

APP-B-5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λ 2 = IPP 以西第二个 IGP 的经度;

λ 3 = IPP 以东最近 IGP 的经度;

λ 4 = IPP 以西最近 IGP 的经度。

当用三点插值时,内插垂直电离层延迟估计为:

3.5.5.5.3.3 南纬 75°和北纬 75°间的点

3
τvpp
= ∑ Wk τvk
k =1

其中

W1 = ypp;

W2 = 1 – xpp – ypp;

W3 = xpp。

3.5.5.5.3.4 xpp 和 ypp 为四点插值计算,除了总为 IGP2 的经纬度 λ 1 和φ1 以及其它 IGP 的经纬度 λ2 和φ2。IGP2
总是三点定义的直三角形斜边对应的顶点,IGP1 与 IGP2 拥有相同的经度,IGP3 与 IGP2 拥有相同的纬度(如
图 B-14 中例子所示)。

3.5.5.5.3.5 北纬 75°以北和南纬 75°以南的点不支持三点插值计算。

3.5.5.5.4 电离层网格点(IGPs)的选择 IGPs 的选择协议为:

a)北纬 60°和南纬 60°间的 IPP

1)若四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5 度乘 5 度单元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否则,

2)若任意三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5 度乘 5 度三角形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否


则,

3)若任意四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10 度乘 10 度单元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否


则,

4)若任意三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10 度乘 10 度三角形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


否则,

5)电离层校正不可用。

b)北纬 60°和北纬 75°间以及南纬 60°和南纬 75°的 IPP

APP-B-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若四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5 纬度乘 10 经度单元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否


则,

2)若任意三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5 纬度乘 10 经度三角形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


择;否则,

若任意四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10 纬度乘 10 经度单元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择;


3)
否则,

4)若任意三个围绕 IPP 成为一个 10 纬度乘 10 经度三角形的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那么它们被选


择;否则,

5)电离层校正不可用。

c)北纬 75°和北纬 85°间以及南纬 75°和南纬 85°的 IPP

1)如果两个在 75°最近的 IGP 和两个在 85°最近的 IGP(若使用带 9 或 10 则以 30°经度分割,其它以 90°


分割)的 IGP 掩码值设为“1”,一个由 85°和 75°之间经度值相等的获取虚拟 IGP 的 IGP 线性插值形
成的 10 度乘 10 度的单元;否则,

2)电离层校正不可用。

d)北纬 85°以北的 IPP

如果在纬度为北纬 85°、
1) 经度分别为西经 180°、
西经 90°、
0°和东经 90°的四个 IGP 的 IGP 掩码被设为“1”,
则它们被选择;否则,

2)电离层校正不可用。

e)南纬 85°以南的 IPP

1)如果在纬度为南纬 85°、经度分别为西经 140°、西经 50°、东经 40°和东经 130°的四个 IGP 的 IGP 掩


码被设为“1”,则它们被选择;否则,

2)电离层校正不可用。

注:该选择仅基于掩码提供的信息,未考虑被选中的 IGP 是否被监控、“未被监控”或者“不使用”。如果任


意被选中的 IGP 定义为“不使用”,那么电离层校正不可用。如果四个被选中的 IGP 中有一个为“未被监控”,那
么如果 IPP 在其他三个所提供校正覆盖范围内的三角形 s 区域则使用三点插值。

3.5.5.6 保护级水平保护级(HPL)和垂直保护级(VPL)为:

 K H,NPA × d major 航路非精确进近(NPA)模式


HPLSBAS = 
 K H,PA × d major 精确进近(PA)模式和垂直导引进近(APV)模式

APP-B-5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VPLSBAS = KV,PA × dV

其中

N
=
d 2V ∑ s2v,i σ2i = 超出垂直轴真实误差分布的模型分布方差;
i =1

2
d 2x + d 2y  d 2x − d 2y 
d major = +   + d 2xy ;
2  2 
 

其中

N
=
d 2x ∑ s2x,i σ2i =超出 x 轴真实误差分布的模型分布方差;
i =1

N
=
d 2y ∑ s2y,i σ2i =超出 y 轴真实误差分布的模型分布方差;
i =1

N
=d xy ∑ sx,i sy,i σ2i =x 轴和 y 轴上的模型分布协方差;
i =1

其中

sx,i=第 i 个卫星的 x 轴方向位置误差对伪距误差的偏导数;

sy,i=第 i 个卫星的 y 轴方向位置误差对伪距误差的偏导数;

sV,i=第 i 个卫星的垂直方向位置误差对伪距误差的偏导数;

σsi=σ2i,flt + σ2i,UIRE + σ2i,air + σ2i,tropo.

方差(σ2i,flt 和 σ2i,UIRE)在 3.5.5.6.2 和 3.5.5.6.3.1 中定义。


参数(σ2i,air 和 σ2i,tropo)由航空器组成部件决定(3.5.8.4.2 和
3.5.8.4.3)。

x 和 y 轴被定义在当地水平面上,垂直轴代表当地垂直。

对于最小二乘位置解算,投影矩阵 S 为:

Sx,1 Sx,2  Sx,N 


S Sy,2  Sy,N 
S≡  = (GT × W × G)−1 × GT × W
y,1
Sv,1 Sv,2  Sv,N 
 
 St,1 St,2  St,N 

其中

Gi=[–cos Eli cos Azi –cos Eli sin Azi –sin Eli 1] = G 的第 i 行;

APP-B-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 w1 0  0
0 w2  0 
W −1 =  ;
     
 
0  wi 

Eli=第 i 个测距源的仰角 (单位度);

Azi=第 i 个测距源的方位角(从 x 轴起按逆时针方向,单位度);

wi=卫星 i 的逆重。

注 1:为了提高可读性,下标 i 从保护矩阵方程被省略。

注 2:对于非加权最小二乘解,加权矩阵是单位矩阵(wi = 1)。

3.5.5.6.1 K 值定义 K 值为:

KH,NPA = 6.18;

KH,PA= 6.0; and

KV,PA = 5.33.

3.5.5.6.2 快速和长期校正误差模型的定义若快速校正和长期校正/GEO 测距参数被应用,衰退参数也被应


用,则:


[(σi,UDRE ) (δ UDRE ) + εfc + ε rrc + εltc + εer ] ,
2
若 RSSUDRE = 0 (报文类型 10)
σi,flt
2
=

[(σi,UDRE ) (δ UDRE )] + ε fc + ε rrc + ε ltc + ε er , 若 RSSUDRE = 1 (报文类型 10)
2 2 2 2 2

其中

若使用类型 27 报文,则 δUDRE 为 3.5.4.9 节中定义的区域性选项;

若使用类型 28 报文,则 δUDRE 为 3.5.5.6.2.5 节中定义的卫星选项;

若不使用任何类型报文,则 δUDRE = 1。

若快速校正和长期校正/GEO 测距参数应用于卫星,但衰退参数尚未应用,则:

σ2i,flt = [(σi,UDRE) (δUDRE) + 8m]2

3.5.5.6.2.1 快速校正衰落快速校正的衰落参数为:

a(t − t u + t lat )2
εfc =
2

APP-B-6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其中

t=当前时间;

tu=(UDREIi 参考时间): 若 IODFj 不等于 3, SNT1 秒时间戳的开始时间,其同包含与所使用快速校正 IODFj


匹配的最近 UDREIi 数据(类型 2 至 6 或类型 24 报文)的报文块的开始传输时间一致。若 IODFj 等于 3, SNT1
秒时间戳的开始时间,其同包含第 i 个卫星快速校正报文的开始传输时间一致。

tlat=(定义在 3.5.4.7 节中)。

注:对于在类型 2 至 5 和类型 24 报文中广播的 UDREs,由于在同一报文中,tu 等于快速校正的应用时间。


对于在类型 6 报文中广播的 UDREs,如果 IODF=3,那么 tu 同样等于快速校正的应用时间(t0f)。对于在类型 6
报文中广播的 UDREs,如果 IODF≠ 3,那么 tu 定义为 GEO 内类型 6 报文第一比特的传输时间。

3.5.5.6.2.2 距离变化率校正衰退

3.5.5.6.2.2.1 若 RRC = 0, 那么 εrrc = 0。

3.5.5.6.2.2.2 如果 RRC ≠ 0 并且 IODF ≠ 3,那么快速校正数据的衰退参数为:

 0, 若 (IODFcurrent − IODFprevious )MOD3 = 1



ε rrc =
 aI fc Brrc 
 4 + ∆t  (t − t 0f ), 若(IODFcurrent − IODFprevious )MOD3 ≠ 1
 

3.5.5.6.2.2.3 如果 RRC ≠ 0 并且 IODF = 3,那么距离变化率数据的衰退参数为:

 I
 0, 若 ∆t − fc =0
2

 I 
ε rrc =
 a ∆t − fc
 2 Brrc  I
+  (t − t 0f ), 若 ∆t − fc ≠ 0
 2 ∆t  2
 
 

其中

t=当前时间;

IODFcurrent=与最近快速校正相关联的 IODF;

IODFprevious=与前一次快速校正相关联的 IODF;

Δt=ti,0f– ti,0f_previous;

Ifc=快速校正的用户超时间隔。

3.5.5.6.2.3 长期校正衰退

3.5.5.6.2.3.1 核心卫星星座

APP-B-6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5.6.2.3.1.1 速率码等于 1 时,卫星 i 的长期校正衰退参数为:

3.5.5.6.2.3.1.2 速率码等于 0 时,长期校正衰退参数为:

t − t 
εltc =
Cltc _ v0  ltc 
 I lt − v0 

其中

t=当前时间;

tltc=GEO 中快速校正报文第一比特的传输时间;

[x]=小于 x 的最大整数。

3.5.5.6.2.3.2 GEO 卫星长期校正的衰退参数为:

εltc = Cgeo_lsb + Cgeo_v max (0,t0,GEO – t,t – t0,GEO – Igeo)

其中 t=当前时间。

注----当长期校正应用于一颗GEO卫星时,长期校正衰退得到应用,且GEO导航信息衰退未应用。

3.5.5.6.2.4 非精密进近航路的衰退

0, 对于精确进近,若快速和长期校正均未超时
εer = 
Cer, 对于精确进近,若快速或长期校正超时

3.5.5.6.2.5 使用类型 28 报文数据计算的 UDRE 衰退因子 δUDRE 为:

δ UDRE
= I T ⋅ C ⋅ I + εc

其中

i x 
i 
I=  y  ,
iz 
 
 1 

APP-B-6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i x 
 i  =在 WGS-84 ECEF 坐标系中,用户到卫星的单位矩阵
 y
 i z 

C=RT ∙ R

εC=Ccovariance ∙ SF

SF=2scale exponent–5

R=E ∙ SF

 E1,1 E1,2 E1,3 E1,4 


 0 E E 2,3 E 2,4 
E=  
2,2
 0 0 E3,3 E3,4 
 
 0 0 0 E 4,4 

3.5.5.6.3 电离层校正误差模型的定义

3.5.5.6.3.1 广播电离层误差若基于 SBAS 的电离层校正被应用,则 σ2UIRE 为:

σ2UIRE = F2pp × σ2UIVE

其中

Fpp=(定义在 3.5.5.5.2 节中);


4 3
σ2UIVE= ∑ Wn ⋅ σn,ionogrid
2
or σ2UIVE= ∑ Wn ⋅ σn,ionogrid
2

=n 1=n 1

使用相同的电离层穿越点重量(Wn)和电离层校正选择的网格点(3.5.5.5)。对与每一网格点:

(σGIVE + εiono ) , 若 RSSiono = 0 (类型10报文)


2
σi,ionogrid
2
= 2
σGIVE + εiono ,
2
若 RSSiono = 1 (类型10报文)

其中

 t − t iono 
εiono= Ciono_step   + Ciono_ramp (t – tiono);
 Iiono 

t=当前时间;

tiono=GEO 电离层校正报文第一比特的传输时间;

[x]=小于 x 的最大整数。

APP-B-6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对于 GLONASS 卫星,参数 σGIVE 和 σIONO 均乘以 GLONASS 与 GPS 频率比的平方(fGLONASS/fGPS)2。

3.5.5.6.3.2 电离层校正若基于 SBAS 的电离层校正为应用,则 σ2UIRE 为:

 T 2 
=σ2UIRE MAX  iono  ,(Fpp ⋅ τvert )2 
 5  

其中

Tiono=所选模型的电离层延迟估计 (GPS 校正或其他模型);

Fpp=(定义在 3.5.5.5.2 节中);


9 m, 0 ≤ φpp ≤ 20


τ vert =  4.5 m, 20 < φpp ≤ 55

6 m, 55 < φpp

φpp=电离层穿越点的纬度。

3.5.5.6.3.3 GLONASS 时钟 GLONASS 时钟的衰退参数为:

εGLONASS_CLOCK = CGLONASS_CLOCK • [t - tGLONASS_CLOCK]

其中

t= 当前时间

t GLONASS_CLOCK= GEO 内授时报文(MT12) 的第一比特传输时间

[sc] = 小于 sc 的最大整数。

注 1:对于非 GLONASS 卫星 εGLONASS_CLOCK = 0。

注 2:CGLONASS_CLOCK = 0.00833 cm/s。

3.5.6 报文表

每一 SBAS 报文均应按照定义在表 B-37 至 B-53 中所对应的报文格式编码。所有有符合参数代表 2 的补数,符


号位占用 MSB。

注:有符合参数的范围比指示参数小,最大正值限制为比指示参数少一个值(指示值减分辨率)

表 B-37.类型 0 “不使用” 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备用 212 — —

APP-B-6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B-38.类型 1 PRN 码掩码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每一个 210PRN 码号
掩码值 1 0 或 1 1
IODP 2 0 至 3 1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1 节中。

表 B-39.类型 2 至 5 快速校正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IODFj 2 0 至 3 1
IODP 2 0 至 3 1
对于 13 个位置
快速校正(FCi) 12 ±256.000 m 0.125 m
对于 13 个位置
UDREIi 4 (见表 B-29) (见表 B-29)
注:

1.参数 IODFj 和 FCi 定义在 3.5.4.4.2 节中。

2.参数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3.参数 UDREIi 定义在 3.5.4.5 节中。

类型 B-40.类型 6 完好性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IODF2 2 0 至 3 1
IODF3 2 0 至 3 1
IODF4 2 0 至 3 1
IODF5 2 0 至 3 1
51 颗卫星 (按 PRN 码掩码号排序)
UDREIi 4 (见表 B-29) (见表 B-29)
注:
1. 参数 IODFj 定义在 3.5.4.4.2 节中。
2. 参数 UDREIi 定义在 3.5.4.5 节中。

表 B-41.类型 7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系统延迟 (tlat) 4 0 至 15 s 1s

APP-B-6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IODP 2 0 至 3 1s
备用 2 — —
51 颗卫星 (按 PRN 码掩码号排序)
衰退因子指示符 (aii) 4 (见表 B-34) (见表 B-34)
注:1. 参数 tlat 和 aii 定义在 3.5.4.7 节中。
2. 参数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表 B-42.类型 9 测距功能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备用 8 — —
t0,GEO 13 0 to 86 384 s 16 s
URA 4 (见表 B-26) (见表 B-26)
XG 30 ±42 949 673 m 0.08 m
YG 30 ±42 949 673 m 0.08 m
ZG 25 ±6 710 886.4 m 0.4 m
X G 17 ±40.96 m/s 0.000625 m/s
Y G 17 ±40.96 m/s 0.000625 m/s
Z G 18 ±524.288 m/s 0.004 m/s
 G
X 10 ±0.0064 m/s 2
0.0000125 m/s2
 G
Y 10 ±0.0064 m/s2 0.0000125 m/s2

ZG 10 ±0.032 m/s2 0.0000625 m/s2
aGf0 12 ±0.9537 × 10–6 s 2–31 s
aGf1 8 ±1.1642 × 10–10 s/s 2–40 s/s
注:所有参数定义子 3.5.4.2 节中。

表 B-43.类型 10 衰退参数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Brrc 10 0 to 2.046 m 0.002 m
Cltc lsb 10 0 to 2.046 m 0.002 m
Cltc v1 10 0 to 0.05115 m/s 0.00005 m/s
Iltc v1 9 0 to 511 s 1s
Cltc v0 10 0 to 2.046 m 0.002 m
Iltc v0 9 0 to 511 s 1s
Cgeo lsb 10 0 to 0.5115 m 0.0005 m
Cgeo v 10 0 to 0.05115 m/s 0.00005 m/s
Igeo 9 0 to 511 s 1s
Cer 6 0 to 31.5 m 0.5 m
Ciono step 10 0 to 1.023 m 0.001 m
APP-B-6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Iiono 9 0 to 511 s 1s
Ciono ramp 10 0 至 0.005115 m/s 0.000005 m/s
RSSUDRE 1 0 or 1 1
RSSiono 1 0 or 1 1
Ccovariance 7 0 to 12.7 0.1
Spare 81 — —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7 节中。

表 B-44.类型 12 SBAS 网络时间/UTC 报文

数据内容 使用比特数量 值域 分辨率


A1SNT 24 ±7.45 × 10–9 s/s 2–50 s/s
A0SNT 32 ±1 s 2–30 s
t0t 8 0 至 602 112 s 4 096 s
WNt 8 0 至 255 周 1 周
∆tLS 8 ±128 s 1s
WNLSF 8 0 至 255 周 1 周
DN 8 1 至 7 天 1 天
∆tLSF 8 ±128 s 1s
UTC 标准标识 3 (见表 B-35) (见表 B-35)
GPS 星期时间 (TOW) 20 0 至 604 799 s 1s
GPS 星期数 (WN) 10 0 至 1 023 周 1 周
GLONASS 标识符 1 0 或 1 1
δai, GLONASS (Note 2) 24 ±2.0 ⋅ 10 s –8
2.0 ⋅ 10–31 s
备用 50 — —
注:1.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8 节中。
2.仅在 SBAS 在类型 12 报文中发送 GLONASS 授时信息时应用(见 3.5.7.4.4 节,
授时数据)。

表 B-45.类型 17 GEO 历书报文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对于 3 颗卫星的每一个
备用 e 2 — —
PRN 码号 8 0 to 210 1
健康状态 8 — —
XG,A 15 ±42 598 400 m 2 600 m
APP-B-6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YG,A 15 ±42 598 400 m 2 600 m


ZG,A 9 ±6 656 000 m 26 000 m
 G,A
X 3 ±40 m/s 10 m/s
 G,A
Y 3 ±40 m/s 10 m/s
 G,A
Z 4 ±480 m/s 60 m/s
talmanac (应用与所有 3 颗卫星) 11 0 至 86 336 s 64 s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3 节中。

表 B-46.类型 18 IGP 掩码报文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IGP 带数量 4 0 至 11 1
IGP 带标识 4 0 至 10 1
电离层数据期号(IODIk) 2 0 至 3 1
对于 201 个 IGP
IGP 掩码值 1 0 或1 1
备用 1 — —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6 节中。

表 B-47.类型 24 混合快速/长期卫星误差校正报文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对于 6 个位置
快速校正 (FCi) 12 ±256.000 m 0.125 m
对于 6 个位置
UDREIi 4 (见表 B-31) (见表 B-31)
IODP 2 0 至 3 1
快速校正类型标识 2 0 至 3 1
IODFj 2 0 至 3 1
备用 4 — —
Type 25 半报文 106 — —
注:
1.参数快速校正类型标识、IODFj 和 FCi 定义在 3.5.4.4.2 节中。
2.参数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3.参数 UDREIi 定义在 3.5.4.5 节中。
4.长期卫星误差校正报文分割为两个半报文。速率码为 0 的半报文定义在表 B-48 中。
速率码为 1 的半报文定义在表 B-49 中。

APP-B-6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B-48.类型 25 长期卫星误差校正报文
(速率码 = 0)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速率码 = 0 1 0 1
对于 2 颗卫星
PRN 码掩码号 6 0 至 51 1
数据期号 (IODi) 8 0 至 255 1
δxi 9 ±32 m 0.125 m
δyi 9 ±32 m 0.125 m
δzi 9 ±32 m 0.125 m
δai,f0 10 ±2 –22
s 2–31 s
IODP 2 0 至 3 1
备用 1 — —
注:
1. 参数 PRN 码掩码号和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2. 所有其他参数定义在 3.5.4.4.1 节中。

表 B-49.类型 25 长期卫星误差校正报文
(速率码 = 1)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对于 1 颗卫星
速率码 = 1 1 1 1
PRN 码掩码号 6 0 至 51 1
数据期号 (IODi) 8 0 至 255 1
δxi 11 ±128 m 0.125 m
δyi 11 ±128 m 0.125 m
δzi 11 ±128 m 0.125 m
δai,f0 11 ±2 –21
s 2–31 s
δx i 8 ±0.0625 m/s 2–11 m/s
δy i 8 ±0.0625 m/s 2–11 m/s
δz i 8 ±0.0625 m/s 2–11 m/s
δai,f1 8 ±2–32 s/s 2–39 s/s
适用时间 (ti,LT) 13 0 至 86 384 s 16 s
IODP 2 0 至 3 1
注:

APP-B-6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1. 参数 PRN 码掩码号和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2. 所有其他参数定义在 3.5.4.4.1 节中。

表 B-50.类型 26 电离层延迟报文

使 用 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IGP 带标识 4 0 至 10 1
IGP 块标识 4 0 至 13 1
对于 15 个网格点的每一个
IGP 垂直延迟估计 9 0 至 63.875 m 0.125 m
网格电离层垂直 4 (见表 B-33) (见表 B-33)
误差指示符(GIVEIi)
IODIk 2 0 至 3 1
备用 7 — —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6 节中。

表 B-51.类型 27 SBAS 服务报文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服务数据期号 (IODS) 3 0 至 7 1
服务报文数量 3 1 至 8 1
服务报文号 3 1 至 8 1
区域数量 3 0 至 5 1
优先级码 2 0 至 3 1
内部δUDRE 指示符 4 0 至 15 1
外部δUDRE 指示符 4 0 至 15 1
对于 5 个区域中的每一个
坐标 1 纬度 8 ±90° 1°
坐标 1 经度 9 ±180° 1°
坐标 2 纬度 8 ±90° 1°
坐标 2 经度 9 ±180° 1°
区域形状 1 — —
备用 15 — —
注:所有参数定义在 3.5.4.9 节中。

表 B-52.类型 63 空报文
APP-B-7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使用比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特数量
备用 212 — —

表 B-53.类型 28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

使用比特
数据内容 值域 分辨率
数量
IODP 2 0 至 3 1
对于 2 颗卫星
PRN 码掩码号 6 0 至 51 1
比例指数 3 0至7 1
E1,1 9 0 至 511 1
E2,2 9 0 至 511 1
E3,3 9 0 至 511 1
E4,4 9 0 至 511 1
E1,2 10 ±512 1
E1,3 10 ±512 1
E1,4 10 ±512 1
E2,3 10 ±512 1
E2,4 10 ±512 1
E3,4 10 ±512 1
注:
1. 参数 PRN 码掩码号和 IODP 定义在 3.5.4.1 节中。
2. 所有其他参数定义在 3.5.4.10 节中。

3.5.7 非航空组成部件

注 1:基于特定 SBAS 提供的服务级别,可以按照第 3 章 3.7.3.4.2 节实施不同的功能。

注 2:本部分所引用的参数在 3.5.4 节中定义。

3.5.7.1 概述

3.5.7.1.1 所需数据和广播间隔 SBAS 应广播其支持功能所需数据,如表 B-54 所示。如果 SBAS 广播数据


并非特定功能所需,那么数据需应用具备支持其他功能的要求。每一种数据类型的所有数据间最大时间间隔如
表 B-54 所定义。

3.5.7.1.2 SBAS 射频监控 SBAS 应监控表 B-55 所示 SBAS 卫星参数,并采取相应的指示措施。

APP-B-7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SBAS 可能会在未发送任何其他数据的时隙发送空报文(类型 63 报文)


3.5.7.1.3 “不使用” 当有必要通知用户不要使用 SBAS 卫星的测距功能和其他广播数据时,SBAS 卫星应广


播“不使用”报文(类型 0 报文)。

3.5.7.1.4 历书数据当真实卫星位置误差小于 150km(81 NM)时,SBAS 应为 SBAS 卫星广播历书数据(定


义在 3.5.4.3 节中)
。类型 17 报文中未使用的历书位置,PRN 码号应编码为“0”。健康状态应指示卫星的状态和
服务提供者,如 3.5.4.3 节中所定义。

3.5.7.1.5 建议 SBAS 应为所有的卫星广播历书,而不考虑服务的提供者。

3.5.7.2 测距功能若 SBAS 提供测距功能,除了满足 3.5.7.1 节的要求,也应当遵守本部分所载要求。

3.5.7.2.1 性能要求

注:见第 3 章 3.7.3.4.2.1 节。

3.5.7.2.2 测距功能数据 SBAS 应广播测距功能数据,以致卫星覆盖范围内的视距用户 SBAS 卫星位置误差


小于 256 米。每一个 SBAS 卫星都应广播 URA,其代表测距误差相对 SNT 的变准差估计。

3.5.7.3.GNSS 卫星状态功能如果 SBAS 提供卫星状态功能,那么它也遵守本部分所载要求。

3.5.7.3.1 卫星状态功能的性能鉴于活跃数据的任意有效组合,假设用户零延迟,在任意一小时内,水平误
差超过 HPLSBAS(定义在 3.5.5.6 中)连续长达 8 秒以上的概率应小于 10–7。

注:未超时的数据定义为活跃数据(3.5.8.1.1)。该要求包含核心卫星星座和 SBAS 故障。

3.5.7.3.2 PRN 码掩码和 PRN 数据期号(IODP)SBAS 应广播一个 PRN 码掩码和 IODP(类型 1 报文)
。PRN
码掩码值应表明数据是否提供给每一个 GNSS 卫星。当 PRN 码掩码发生变化时,IODP 也应该发生变化。类型
1 报文中的 IODP 的变化应发生在其他类型报文 IODp 的变化之前。类型 2 至 5、7、24 和类型 25 报文中的 IODP
英语 PRN 码掩码(类型 1 报文)中广播的 IODP 相等,以用于指定报文中数据所提供的目标卫星。

表 B-54.数据广播间隔和所支持功能

最大广播间 GNSS 基本差分 精 确 差 关联报文类


数据类型 测距
隔 卫星状态 校正 分校正 型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 120 s 28
SBAS 测试模式 6s 0
PRN 码掩码 120 s R R R 1
UDREI 6s R* R R 2 至 6, 24
快速校正 60 s R* R R 2 至 5, 24
长期校正 120 s R* R R 24, 25
GEO 测距功能数据 120 s R 9

APP-B-7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快速校正衰退 120 s R* R R 7
衰退参数 120 s R 10
电离层网格掩码 300 s R 18
电离层校正, GIVEI 300 s R 26
授时数据 300 s R R R R 12
(见注 3) (见注 3) (见注 3) (见注 3)
历书数据 300 s R R R R 17
服务等级 300 s 27
注:
1. “R” 表明为支持该功能必须广播的数据。
2. “R*” 表明为定义在 3.5.7.3.3 节中的特殊编码。
3. 如果是提供给 GLONASS 卫星的数据,则仅需要类型 12 报文。

表 B-55.SBAS 射频监控

参数 引用 报警限 所需措施
第 3 章 最小 = –161 dBW
最小: 停止测距功能 (注 1).
信号功率等级 3.7.3.4.4.3 最大 = –153 dBW
最大: 停止广播
节 (注 2)
第 3 章
调制 3.7.3.4.4.5 监测波形失真 停止测距功能 (注 1)

SNT 转 GPS 第 3 章 N/A
停止停止测距功能,除非 URA 反映出错误。
时间 3.7.3.4.5 节 (注 3)
N/A 停止停止测距功能,除非 σ 2UDRE 和 URA 反映出
载频稳定度 3.5.2.1 节
(注 3) 错误。
N/A 停止停止测距功能,除非 σ 2UDRE 和 URA 反映出
编码/频率一致性 3.5.2.4 节
(注 3) 错误。
N/A 停止停止测距功能,除非 σ 2UDRE 和 URA 反映出
最大码相位偏差 3.5.2.6 节
(注 2 和 3) 错误。
所有传输报文都是
卷积编码 3.5.2.9 节 停止广播
错误的
注:
1.停止测距功能通过向 SBAS 卫星广播“不使用”的 URA 和 σ 2UDRE 方式完成。
2.这些参数可通过对接受信号的质量的影响进行监控(C/N0 影响),因为那也是对用户的影响。
3.由于引入误差是可接受的,未指定报警限,只要反映在参数 σ 2
UDRE 和 URA 中即可。若错误不能够反
映,则必须停止测距功能。

3.5.7.3.2.1 建议 当 PRN 码掩码改变时,SBAS 应该在确定其在其他报文中位置之前重复类型 1 报文若干

APP-B-7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次,以保证用户已接收到新的掩码。

3.5.7.3.3 完好性数据 SBAS 不提供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时,它将会为在 PRN 码掩码中指示的所有可视卫星


发射编码为零的快速校正、长期校正和快速校正衰退参数。

3.5.7.3.3.1 SBAS 不提供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时,若伪距误差超过 150 米,SBAS 将会指明该卫星为不健康(“不


使用”)

3.5.7.3.3.2 SBAS 不提供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时,若伪距误差不能确定,SBAS 将会指明该卫星为“未监控”状


态。

3.5.7.3.3.3 SBAS 不提供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时,若卫星不是“不使用”或“未被监控”状态,SBAS 将会发射一


个值为 13 的 UDREIi。

3.5.7.3.3.4 类型 2 至 5、类型 6 和类型 24 报文中的参数 IODFj 等于 3.

3.5.7.4 基本差分校正功能 SBAS 提供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时,除了遵守 3.5.7.3 节中定义的 GNSS 卫星状态功


能要求之外,它还应该遵守本部分所载要求。

3.5.7.4.1 基本差分校正功能的性能鉴于活跃数据的任意有效组合,假设用户零延迟,在任意一小时内,水
平误差超过 HPLSBAS(定义在 3.5.5.6 中)连续长达 8 秒以上的概率应小于 10–7。

注:未超时的数据定义为活跃数据(3.5.8.1.1)。该要求包含核心卫星星座和 SBAS 故障。

3.5.7.4.2 长期校正除了来自同一服务提供者的 SBAS 卫星,SBAS 应确定并为 PRN 码掩码(PRN 码掩码值


等于 1)中指明的每一个可视 GNSS 卫星(见注)广播长期校正。在应用长期校正后,以致卫星覆盖范围内的
视距用户核心卫星星座卫星位置误差小于 256 米。对于每一个 GLONASS 卫星,SBAS 应在确定长期校正之前,
优先按照 3.5.5.2 节中的定义发射卫星在 WGS-84 坐标系中的坐标。对于每一个 GPS 卫星,IOD 广播应该与 GPS
IODE 和 IODC 的 8 个 LSB 均相匹配,与用于计算校正(3.1.1.3.1.4 和 3.1.1.3.2.2)的时钟和星历数据关联。GPS
卫星发射新的星历之前,SBAS 应继续使用旧的星历确定快速和长期误差校正至少 2 分钟而不超过 4 分钟。对
于每一个 GLONASS 卫星,SBAS 应计算并广播定义在 3.5.4.4.1 节中的包含延迟和有效间隔的 IOD。

注:卫星可见性标准包含参考站位置及其存档的掩码角。

3.5.7.4.2.1 建议 为保证精确的距离变化率校正,SBAS 应尽量减小应用长期校正后卫星星历的不连续性。

3.5.7.4.3 快速校正 SBAS 应确定 PRN 码掩码中指明的所有可视 GNSS 卫星的快速校正(PRN 码掩码值等


。除非 IODF=3,每一次类型 j(j=2、3、4 或 5)中快速校正数据发生变化,IODFj 都应按“0, 1, 2, 0, ...”重
于 1)
新排序。

注:如果有一个报警条件,IODFj 可能等于 3(见 3.5.7.4.5 节)


3.5.7.4.4 授时数据如果数据提供给 GLONASS,SBAS 应广播包含 GLONASS 时间偏移的授时报文(类型


12 报文),如表 B-44 中定义。
APP-B-7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7.4.5 完好性数据对于提供了校正的每一个卫星,为满足 3.5.7.4.1 节中的完好性要求,SBAS 应广播完


好性数据(UDREIi 和按情况选择类型 27 或 28 报文计算 δUDRE)
。如果快速校正或长期校正超出可它们的编码
。若不能确定 σ2i,UDRE,SBAS 应指明卫星为“未被监控”。
范围,SBAS 应指明卫星为不健康(“不使用”)

如果类型 6 报文用于广播 σ2i,UDRE,那么:

a)IODFj 应与应用 σ 2i,UDRE 接收快速校正的类型 j 报文的 IODFj 相匹配;或者

b)若 σ 2i,UDRE 应用于所有未超时的类型 j 报文介接收的有效快速校正,则 IODFj 等于 3。

3.5.7.4.6 衰退数据 SBAS 应广播衰退参数(类型 7 报文)以表明快速校正的适用超时间隔,并应保证满足


3.5.7.4.1 中的完好性要求。

3.5.7.5 精确差分校正功能若 SBAS 提供精确差分校正功能,除了满足 3.5.7.4 节中的精确差分校正功能要求


之外,它也应当遵守本部分所载要求。

3.5.7.5.1 精确差分校正功能的性能鉴于活跃数据的任意有效组合,假设用户零延迟,在任何进近中,长于
相关警报时间而超出公差条件的概率应小于 2 × 10–7。支持精密进近或 APV-II 运行的 SBAS,其警报时间为 5.2
秒;支持 APV-I 运行的 SBAS 的警报时间为 8 秒。超出公差条件定义为水平误差超过 HPLSBAS 或者垂直误差超
过 VPLSBAS(定义在 3.5.5.6 节中)。当检测到超出公差条件,由此产生的警报报文(类型 2 至 5 和类型 6、24、
26 或 27 报文)应在首次通知警报条件后重复三次,在 4 秒内总共 4 次。

注 1:未超时的数据定义为活跃数据(3.5.8.1.1)。该要求包含核心卫星星座和 SBAS 故障。

注 2:后续报文可按照正常更新率发送。

3.5.7.5.2 电离层网格点(IGP)掩码 SBAS 应广播 IGP 掩码和 IODIk(对应 11 个 IGP 带总共有 11 个类型
18 报文)。IGP 掩码值应标明是否为每一个 IGP 提供数据。如果 IGP 带 9 被使用,那么北纬 55°以北带 0 至 8
的 IGP 的 IGP 掩码值将被设置为 0。当第 k 带内的 IGP 掩码值发生变化时,IODIk 也会改变。新 IGP 掩码值将
会在其被相关的类型 26 报文引用前,在一个类型 18 的报文中广播。类型 26 报文中的 IODIk 应等于在 IGP 掩
码报文(类型 18 报文)中广播的用于指定提供数据的 IGP 的 IODIk。

3.5.7.5.2.1 建议 当 IGP 掩码被改变时,SBAS 应该在类型 26 报文引用之前重复类型 18 报文若干次,以保


证用户已接收到新的掩码。所有 IGP 带使用相同 IODIk。

3.5.7.5.3 电离层校正 SBAS 应为 IGP 掩码(IGP 掩码值等于 1)中指定的 IGP 广播电离层校正。

3.5.7.5.4 电离层完好性数据对于提供校正的每一个 IGP,SBAS 应广播 GIVEI 数据以满足 3.5.7.5.1 节中的


完好性要求。如果电离层校正或 σ 2
i,GIVE 超出编码范围,SBAS 应指定 IGP 为不健康(在校正数据中指定)
。如
果 σ 2i,GIVE 不能被确定,SBAS 应指定 IGP 为“未被监控”状态(在 GIVEI 编码中指定)

3.5.7.5.5 衰退数据 SBAS 应广播衰退参数(类型 10 报文),以满足 3.5.7.5.1 节中的完好性要求。

3.5.7.6 可选功能
APP-B-7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7.6.1 授时数据如果广播 UTC 时间参数,它们应按照 3.5.4.8 节中定义(类型 12 报文)。

3.5.7.6.2 服务指示如果广播服务指示数据,它们应按照 3.5.4.9 节中定义(类型 12 报文),并且不应广播类


型 28 报文。每当类型 27 报文中数据发生变化时,所有类型 27 报文中的 IODS 均增加。

3.5.7.6.3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如果广播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数据,它们应按照 3.5.4.10 节中定义(类型 28


报文)为所有健康的卫星广播,并且不应广播类型 27 报文。

3.5.7.7 监控

3.5.7.7.1 SBAS 射频监控 SBAS 应监控表 B-55 中所示 SBAS 卫星参数,并采取指示措施。

注:除了在本节中射频监控要求外,同样有必要对以下监控做出特别规定:第 3 章 3.7.3.4.2.1.5 节中规定


的对伪距加速度、3.5.2.2 节中规定的载波相位误差和 3.5.2.5 节中规定的校正损失,除非分析和测试表明这些参
数均为超出规定的限制。

3.5.7.7.2 数据监控 SBAS 应监控卫星信号以检测导致具备附录 D 8.11 节中定义跟踪性能的记载接收机产


生不恰当差分处理操作的条件。

3.5.7.7.2.1 地面子系统应使用所有生成伪距校正的接收机的最强相关峰值。

3.5.7.7.2.2 地面子系统也应检测导致附录 D 8.11 节中定义的使用早晚检测功能机载接收机产生多个零点交


叉的条件。

3.5.7.7.2.3 监控措施将设置卫星的 URDE 为“不使用”。

3.5.7.7.2.4 SBAS 将会监控服务区域内所有用户使用的所有活跃数据。

3.5.7.7.2.5 如果任何活跃数据与空间 GNSS 信号的任意组合导致精密进近或 APV II 超出公差条件,SBAS


将会在 5.2 秒内发出警报。

3.5.7.7.2.6 如果任何活跃数据与空间 GNSS 信号的任意组合导致航路 APV I 超出公差条件,SBAS 将会在 8


秒内发出警报。

注:监控应用与所有失败情形,包括核心星座卫星或者 SBAS 的失败。该监控假定航空器组成部件满足


RTCA/DO-229C 的要求,3.5.8 节和附录 D8.11 节取代要求除外。

3.5.7.8 核心卫星星座失败的鲁棒性核心卫星星座发生后,SBAS 应可以利用现有的可跟踪健康卫星信号继


续正常工作。

3.5.8 航空器元素

注 1:本节所引用参数在 3.5.4 节中定义。

APP-B-7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2:本节中的一些要求可能并不适用于集成了额外导航传感器的设备,例如,集成了惯性导航传感器的
SBAS。

3.5.8.1 具备 SBAS 功能的 GNSS 接收机除非特别注明, 具备 SBAS 功能的 GNSS 接收机应处理 SBAS 信号,
并满足 3.1.3.1 节(GPS 接收机)和/或 3.2.3.1 节(GLONASS 接收机)中规定的要求。每颗卫星的伪距测量应
平滑使用载波测量和平滑滤波器,该滤波器初始化后的 200 秒内相对定义在 3.6.5.1 节中的稳态响小于 0.1 米,
码相位和集成载波相位之间的漂移达 0.01 米每秒。

3.5.8.1.1 数据应用条件接收机应只有在报文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得到验证之后才使用来自 SBAS 报文


的数据。接收到来自 SBAS 卫星的类型 0 报文后,接收机将取消选择该卫星并丢弃来自该卫星的所有数据至少
1 分钟。对于 GPS 卫星,接收机只有在 IOD 与 IODE 和 IODC 的 8 个 LSB 均相匹配时才应用长期校正。对于
GLONASS 卫星,接收机只有在 GLONASS 星历接收时间处在如下 IOD 有效间隔内时才会应用长期校正,定义
在 2.5.4.4.1 节中:

tLT – L – V ≤ tr ≤ tLT – L

注:对于 SBAS 卫星,没有联合 GEO 测距功能数据(类型 9 报文)和长期校正的机制。

注:该要求并不意味着接收机停止跟踪 SBAS 卫星。

3.5.8.1.1.1 接收机只有在数据相关联的 IODP 与 PRN 码掩码相关联的 IODP 匹配时才会应用完好性数据或


校正数据。

3.5.8.1.1.2 接收机只有在类型 26 报文关联的 IODIk 与类型 18 报文中发射的相关 IGP 带掩码关联的 IODIk


匹配时才应用 SBAS 提供的星历数据(IGP 垂直延迟估计和 GIVEIi)。

3.5.8.1.1.3 接收机应使用最近接收到的完好性数据,其 IODFj 等于 3 或同被应用的快速校正数据关联的


IODFj 匹配(若提供校正)

3.5.8.1.1.4 接收机应按照类型 27 服务报文中的定义对 σ2i,UDRE 应用区域衰退。如果具有新 IODS 的类型 27


报文表明用户位置有较高的 δUDRE,那么该较高的 δUDRE 应立即应用。类型 27 报文内较低的 δUDRE 应在整
个报文组接收到新 IODS 后再应用。

3.5.8.1.1.5 接收机应按照类型 28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报文中定义对 σi,UDRE2 应用卫星具体衰退。由类型 28


报文推导出的 δUDRE 应被立即应用。

3.5.8.1.1.6 在四个连续 SBAS 报文丢失的事件后,接收机将不再支持基于 SBAS 精密进近或 APV 运行。

3.5.8.1.1.7 广播数据参数超时后,接收机将不再使用,如表 B-56 所定义。

表 B-56.数据超时间隔

数据 关联报文类型 航路、终端 精密进近、

APP-B-7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NPA 超时 APV 超时
时钟星历协方差矩阵 28 360 240
SBAS 测试模式 0 N/A N/A
PRN 码掩码 1 600 s 600 s
UDREI 2 至 6, 24 18 s 12 s
快速校正 2 至 5, 24 (见表 B-57) (见表 B-57)
长期校正 24, 25 360 s 240 s
GEO 测距功能数据 9 360 s 240 s
快速校正衰退 7 360 s 240 s
衰退参数 10 360 s 240 s
电离层网格掩码 18 1 200 s 1 200 s
电离层校正, GIVEI 26 600 s 600 s
授时数据 12 86 400 s 86 400 s
GLONASS 时间偏移 12 600 s 600 s
历书数据 17 无 无
服务等级 27 86 400 s 86 400 s
注:超时间隔在接收报文结束定义。

表 B-57.快速校正超时间隔赋值

快速校正衰退因子 快速校正 NPA 超 快速校正 PA 超时


指示符(aii) 时间隔(Ifc) 间隔(Ifc)
0 180 s 120 s
1 180 s 120 s
2 153 s 102 s
3 135 s 90 s
4 135 s 90 s
5 117 s 78 s
6 99 s 66 s
7 81 s 54 s
8 63 s 42 s
9 45 s 30 s
10 45 s 30 s
11 27 s 18 s
12 27 s 18 s
13 27 s 18 s
14 18 s 12 s
15 18 s 12 s

APP-B-7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5.8.1.1.8 如果与 RRC 关联的 Δt 超出快速校正的超时间隔或者 RRC 的年龄超出 8Δt,接收机将不能使用


快速校正。

3.5.8.1.1.9 如果接收信息表明卫星为“不使用”或“未被监控”状态,则 RRC 的计算应重新初始化。

3.5.8.1.1.10 对于基于 SBAS 的精密进近或 APV 运行,接收机仅使用仰角为 5 度或以上的卫星。

3.5.8.1.1.11 如果接收到的 UDREIi 大于或等于 12,接收机将不再使用该卫星支持基于 SBAS 的精密进近或


APV 运行。

3.5.8.2 测距功能

3.5.8.2.1 精密进近和 APV 运行在最小接收信号功率等级(第 3 章 3.7.3.4.4.3 节)和最坏干扰环境(定义在


3.7 节中)下,影响 SBAS 卫星伪距校正的总机载误差的均方根(1 σ)应小于或等于 1.8 米,不包括多径效应、
对流层和电离层残余误差。

注:航空器组成部件将限定由于多径和对流层引起的误差(3.5.8.4.1 节)。为了预测服务,多径误差假定为
小于 0.6 米(1 σ)。

3.5.8.2.2 离场、航路、终端和非精密进近运行在最小接收信号功率等级(第 3 章 3.7.3.4.4.3 节)和最坏干


扰环境(定义在 3.7 节中)下,影响 SBAS 卫星伪距校正的总机载误差的均方根(1 σ)应小于或等于 5 米,不
包括多径效应、对流层和电离层残余误差。

3.5.8.2.3 SBAS 卫星位置

3.5.8.2.3.1 位置计算接收机解码类型 9 报文,并确定码相位偏移和 SBAS 卫星的位置(XG, YG, ZG)。

3.5.8.2.3.2 SBAS 卫星识别接收机将区别不同的 SBAS 卫星。

注:该要求应用于由于互相关导致的卫星误捕获。

3.5.8.2.4 历书数据

3.5.8.2.4.1 建议 SBAS 提供的历书数据用于捕获。

注:健康状态信息在 GEO 历书数据中提供以支持卫星捕获,但并不是使用该卫星的必要条件。

3.5.8.3 GNSS 卫星状态功能如果卫星被 SBAS 标记为“不使用”状态,接收机应从位置解算中排出该卫星。


如果使用基于 SBAS 的完好性,
接收机不必排除基于 3.1.3.1.1 节要求的 GPS 提供的星历健康标志的 GPS 卫星,
也不必排除基于 3.1.3.1.2 节要求的 GLONASS 提供的星历健康标志的 GLONASS 卫星。

注 1:在卫星被核心卫星星座健康标志指定为不健康的情况下,SBAS 可能会通过广播星历和时钟校正使
用户继续使用该卫星。

APP-B-7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2:如果被 SBAS 标记为“未被监控”状态的卫星用于位置解算,那么 SBAS 不提供完好性。如果可以,


ABAS 或 GBAS 将提供完好性。

3.5.8.4 基本和精确差分功能

3.5.8.4.1 核心卫星星座测距精度在最小接收信号功率等级(第 3 章 3.7.3.1.5.4 节)和最坏干扰环境(定义


在 3.7 节中)下,影响 GPS 卫星伪距校正的总机载误差的均方根(1 σ)应小于或等于 0.4 米,不包括多径效应、
对流层和电离层残余误差。在最小接收信号功率等级(第 3 章 3.2.5.4 节)和最坏干扰环境(定义在 3.7 节中)
下,影响 GLONASS 卫星伪距校正的总机载误差的均方根(1 σ)应小于或等于 0.8 米,不包括多径效应、对流
层和电离层残余误差。

3.5.8.4.2 精密进近和 APV 运行

3.5.8.4.2.1 接收机应计算并应用长期校正、快速校正、距离变化率校正和广播电离层校正。对于 GLONASS


卫星,从 SBAS 接收的电离层校正应乘以 GLONASS 与 GPS 频率比的平方(fGLONASS/fGPS)2。

3.5.8.4.2.2 接收机使用最小二乘位置解算方案。

3.5.8.4.2.3 接收机使用对流层模型,以使残余伪距误差的平均值(µ)小于 0.15 米、1 σ 偏差小于 0.07 米。

注:开发的模型满足该要求。附录 D 6.7.3 节提供指导。

3.5.8.4.2.4 接收机应计算并使用定义在 3.5.5.6 节中的垂直和水平保护级。在该计算中,σtropo 应为:

1
× 0.12 m
0.002 + sin 2 ( θi )

其中 θi 为第 i 颗卫星的仰角。

此外,为限制残余航空器伪距误差分布为拥有零均值和 σair 标准差的正态分布,σair 应满足如下条件:


y y
∫ f n (x)dx ≤ Q  σ  对所有 σ ≥ 0
y

−y
y y
∫ f n (x)dx ≤ Q  σ  对所有 σ ≥ 0
−∞

其中

fn(x)=残余航空器伪距误差概率密度函数

∞ t2
1 −
Q(x)=

∫e 2 dt

APP-B-8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航空器多径的标准限额定义在 3.6.5.5.1 节中,可用于限制多径误差。

3.5.8.4.2.5 对于精密进近和 APV 运行,广播类型 17 报文的服务提供者 ID 应与 FAS 数据块中的服务提供


者 ID 完全一致,除非 FAS 数据块中的 ID 等于 15。

注:对于 SBAS,FAS 数据块存储在机载数据库中。循环冗余校验的验证数据格式如附录 D 6.6 节中所示。


它不同于 3.6.4.5 节中的 GBAS FAS 数据块,它包含特定进近程序的 SBAS HAL 和 VAL。对于使用 SBAS 伪距
校正的进近,FAS 数据块中的服务提供者 ID 与类型 17 报文中健康状态信息中的服务提供者 ID 相同。如果 FAS
数据块中的服务提供者 ID 等于 15,那么可以使用任何服务提供者。如果 FAS 数据块中的服务提供者 ID 等于
14,那么该进近不能使用 SBAS 精确差分校正。

3.5.8.4.3 离场、航路、终端和非紧密进近运行

3.5.8.4.3.1 接收机将不计算和应用长期校正、快速校正和距离变化率校正。

3.5.8.4.3.2 接收机将计算和音乐电离层校正。

注:3.1.2.4 节和 3.5.5.5.2 节提供了两种计算电离层校正的的方法。

3.5.8.4.3.3 接收机使用对流层模型,以使残余伪距误差的平均值(µ)小于 0.15 米、1 σ 偏差小于 0.07 米。

注:开发的模型满足该要求。附录 D 6.7.3 节提供指导。

3.5.8.4.3.4 接收机将计算和应用 3.5.5.6 节中定义的水平和垂直保护级。在该计算中,stropo 应为:

1
× 0.12 m
0.002 + sin 2 ( θi )

其中 θi 为第 i 颗卫星的仰角。

此外,为限制残余航空器伪距误差分布为拥有零均值和 σair 标准差的正态分布,σair 应满足如下条件:


y y
∫ f n (x)dx ≤ Q  σ  对所有 σ ≥ 0
y

−y
y y
∫ f n (x)dx ≤ Q  σ  对所有 σ ≥ 0
−∞

其中

fn(x)=残余航空器伪距误差概率密度函数

APP-B-8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 t2
1 −
Q(x)=

∫e 2 dt

注:航空器多径的标准限额定义在 3.6.5.5.1 节中,可用于限制多径误差。

3.5.8.4.4 建议 对与离场、航路、终端和非精密进近运行,接收机使用广播电离层校正(如果可用)和具
有 3.5.8.4.3 节规定性能的对流层模型。

3.5.9 SBAS 间的接口

注:不同 SBAS 服务提供者之间接口的指导材料在附录 D 6.3 节中提供。

3.6 地基增强系统(GBAS)和地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

注:除非特别指定,本节中垂直引导进近指 APV-I 和 APV-II。

3.6.1 概述

GBAS 应由地面子系统和机载子系统构成,地面子系统应该通过 VDB 数据链向机载用户提供 GNSS 测距信号


的数据及校正值。GRAS 的地面子系统应该有一个或者多个 GBAS 地面子系统构成。

注:相应的指导材料在附件 D.7.1 中给出。

3.6.2 射频信号特点

3.6.2.1 载波频率稳定性广播数据载波频率的波动范围应该维持在指定中心频点上下 0.0002%内。

3.6.2.2 Bit-to-phase-change 编码 GBAS 消息应该被组合成符号发送,每个符号由三个连续的消息比特组成。


如果消息最后不满足三个连续消息比特的要求则应该用 1~2 个比特补足。符号应该被转化为 D8PSK 的载波相
位状态播发,符号和载波相位状态的对应关系如表 B-58 所示。

注:第 k 个符号的载波相位设定方法为:φk=φk-1+Δφk。D8PSK 信号应该按照图 B-19 所示流程产生,信号发生


器组合了两组正交的射频信号,这两组信号通过载波抑制调幅的方法调制在基带频率的脉冲上。Δφk 为正表示
相位在复平面 I-Q 内的顺时针增加,如图 B-19 所示。

3.6.2.3 调制波形的结构和脉冲成形滤波差分相位编码的输出应该通过脉冲成形滤波器,滤波器输入输出表
达式为:

这里s(t) = ∑+∞
𝑘𝑘=−∞ 𝑒𝑒
𝑗𝑗 𝜙𝜙 𝑘𝑘
ℎ(𝑡𝑡 − 𝑘𝑘𝑘𝑘)

h = 升余弦滤波器的冲击响应。

φk= 定义于 3.6.2.2

APP-B-8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t = 时间

T = 每个符号的历元周期,这里为 1/10500 秒

这个脉冲成形滤波器的标准复频响应应该为参数 α=0.6 的升余弦。基带信号滤波器的冲击响应函数 h(t)和频率


响应函数 H(f)应该为:

πt πat
sin � � cos � �
T T
h(t) =
πt 2𝛼𝛼𝛼𝛼 2
�1 − � � �
T 𝑇𝑇
1 − 𝛼𝛼
⎧ 1 (0 ≤ 𝑓𝑓 ≤ )
⎪ 2𝑇𝑇
⎪ 𝜋𝜋
1 − sin � (2𝑓𝑓𝑓𝑓 − 1)� 1 − 𝛼𝛼 1 + 𝛼𝛼
H(f) = 2𝛼𝛼
⎨ ( ≤ 𝑓𝑓 ≤ )
2 2𝑇𝑇 2𝑇𝑇

⎪ 1 + 𝛼𝛼
⎩ 0 (𝑓𝑓 > )
2𝑇𝑇

脉冲成形滤波器的输出 s(t)应该调制在载波上。

3.6.2.4 误差向量的量级所发射信号的误差向量的均方值应该小于 6.5%

3.6.2.5 射频数据消息率符号率应该为 10500 symbols/s,波动范围应该在正负 0.005%,由此得出信号的标准


比特率为 31500bps。

表 B-58. 数据解码

消息比特 符号的相位偏移 t

I3k-2 I3k-1 I3k Δφk

0 0 0 0π/4

0 0 1 1π/4

0 1 1 2π/4

0 1 0 3π/4

1 1 0 4π/4

1 1 1 5π/4

1 0 1 6π/4

1 0 0 7π/4

APP-B-8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Ij 为即将发送的帧节点数据的第 j 个比特,其中 I1 是


序列中第一个被发送的比特

3.6.2.6 未分配的时隙播发的内容对于未分配的时隙,以中心频点为中心的 25kHz 带宽内的信号功率最大不


能超过-105dBc。

注:如果非目标发射机的授权传输功率高于 150W 而且非目标发射机在接收机 200m 范围内,那么-105dBc


可能不能保证目标发射台发射的分配时隙内的信号被接收到。

3.6.3 数据结构

3.6.3.1 发射机计时

3.6.3.1.1 数据广播的时间结构时分复用(TDMA)时间结构应该基于帧结构和时隙结构。每帧数据的时长
应该为 500 毫秒。每个 1 秒的 UTC 历元内应该有两个这样的帧。历元内的第一帧应该位于 UTC 历元的起始时
刻,第二帧应该在 UTC 历元开始后的 0.5 秒时刻。帧数据应该时分复用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 62.5 毫秒内
能传输 8 个独立时隙(A 到 H)。

3.6.3.1.2 帧节点。每个被分配的时隙至少应该包含一个帧节点,为了初始化时隙,GBAS 应该在五个连续


帧的该时隙播发一个帧节点。对于使用中的时隙,地面子系统应该在连续五个帧内至少播发一个帧节点。

注 1:帧节点包含一个或者更多的消息,而且其长度可能是变化的,这取决于 3.6.3.2 内规定的最大允许帧


节点长度。

注 2:在时隙初始化期间,机载接收机可能不接受头四个帧节点。

3.6.3.1.3 帧节点的时间预算

3.6.3.1.3.1 帧节点应该包含在 62.5 毫秒长的时隙内。

3.6.3.1.3.2 帧节点的起始点应该位于时隙起点后至时隙起点后 95.2*2 微秒的这段时段内。

3.6.3.1.3.3 对于 GBAS/E 设备来说,同步的开始、帧节点模糊度解算以及水平极化(HPOL)的发送应该在


垂直极化(VPOL)发送的帧节点开始后的 10 微秒内进行。

注:表 B-59 描述了帧节点的时间结构。

3.6.3.1.4 上升沿和发射机功率稳定性发射机电平应该在帧节点开始后的 190.5 微秒(两个字符时间)内上


升到稳定高电平状态的 90%。发射机应该在帧节点开始后的 476.2 微秒(五个字符时间)内稳定在稳定功率状

注:发射机功率稳定阶段可能会被机载接收机用来调整它的自动增益控制系统。

APP-B-8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3.1.5 下降沿当所分配时隙内的最后一个信息字符传输完毕之后,
发射机输出功率水平至少应该在 285.7
微秒(三个字符时间)内降至稳态功率值以下 30dB。

3.6.3.2 帧节点的组成和编码每个帧节点应该由表 B-60 中的数据元素组成。


消息编码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
应用数据的格式码、训练序列的前向纠错码、应用 FEC 码和位扰码。

3.6.3.2.1 同步和模糊度解算同步和模糊度解算域应该发送下边给出的 48 比特的二进制序列,序列发送规


则为最右边的比特最先发送(RSBF)

010 001 111 101 111 110 001 100 011 101 100 000 011 110 010 000

表 B-59. 帧节点相关的时间参数

正常情况下达到稳态
时候的功率百分比
事件 正常情况下的时间

上升沿时间 190.5 µs 0% to 90%

发射机功率稳定时间 285.7 µs 90% to 100%

信号同步和模糊度解算 1 523.8 µs 100%

扰码数据的发送时间 58 761.9 µs 100%

下降沿时间 285.7 µs (Note 1) 100% to 0%

注:

1. 扰码数据发射的持续时间所适用的数据的最大长度为 1776 比特,不包含两个比特的填充为和正常的符号占用时


间。

2.这些时间要求综合起来得到的信号传播的总时长应该为 1259 微秒,单工传输允许的空间范围为 370km

3.当 GBAS 广播天线能在大于 370 km (200 NM)范围内的地方接收到,且间隔大于与另一个广播天线之间的时


隙,为了避免同时丢失两个帧节点所需要的保护时间会更长。为了避免更长的保护时间,此时有必要限制第
一个帧节点应用数据的长度至 1744 比特。这也就使得信号传输范围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增加值 692km

表 B-60.帧节点数据内容

项目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帧节点的开头的功率稳定信号 全0 15

同步和模糊度解算 3.6.3.2.1 48
扰码数据 3.6.3.3
APP-B-8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站点时隙标示符 (SSID) 3.6.3.3.1 3


传输长度 3.6.3.3.2 17
训练序列 FEC 3.6.3.3.3 5
应用数据 3.6.3.3.4 最多 1 776
应用数据 FEC 3.6.3.3.5 48
填充位 (注) 3.6.2.2 0 to 2
注.— 填充位数据的扰码计算是可选的(3.6.3.3.6).

3.6.3.3 扰码数据的内容

3.6.3.3.1 站隙标示符(SSID)SSID 应该是一个与设计的时隙字母(A~H)对应的数值,它表示的是分配


给该 GBAS 站的第一个时隙对应的时隙代号。
时隙代号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A 用 0 表示,B 用 1 表示 …
H 用 7 表示。SSID 遵循最左边的比特最先发送的准则(LSBF)。

3.6.3.3.2 传输长度传输长度应该标明应用数据和应用数据 FEC 的总比特数,传输长度遵循 LSBF 原则。

3.6.3.3.3 训练序列 FEC 训练序列的前向纠错码应该在 SSID 和传输长度域内使用(25,20)的码阵列进行


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P1, . . . , P5] = [SSID1, … , SSID3, TL1, … , TL17]H T [P1, . . . , P5] = [SSID1, … , SSID3, TL1, … , TL17]H T

这里,

Pn = 训练序列 FEC 的第 n 个比特(P1 最先传输)

SSIDn = 站点时隙标示符的第 n 个比特(SSID1 = LSB);

TLn = 传输长度数据的第 n 个比特 (TL1 = LSB);

HT = 奇偶校验矩阵的转置,定义如下:

T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HT = 1 1 0 0 0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0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1 0 0 1 1
0 1 1 0 1 0 0 1 1 1 1 0 0 1 0 1 0 1 0 1

注:这个码能够纠正所有的单比特错误并且能够探测出 300 中可能的双比特错误中的 75 种。


APP-B-8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3.3.4 应用数据应用数据应该包含一个或者给更多的消息块(定义于 3.6.3.4)。消息块应该不需要额外


的消息头或者中介信息直接映射到应用数据。

3.6.3.3.5 应用数据 FEC 应用数据 FEC 应该使用步骤化的、固定长度、Reed-Solomonm(255,249)码来计算。

3.6.3.3.5.1 R-S 码的字段原始定义:

p(x) = x8 + x7+ x2 + x + 1p(x) = x8 + x7 + x2 + x + 1

3.6.3.3.5.2 R-S 码的多项式发生器应该为:

𝑔𝑔(𝑥𝑥) = ∏125
𝑖𝑖=120 �x– αi� = x + α x + α x + α x + α x + α x + α
6 176 5 186 4 244 3 176 2 156 225

这里的 α 是 p(x)的根,它用来构造大小为 28,Galois Field,GF(256),而且 αi 是 GF(256)的第 i 个主元素。

3.6.3.3.5.3 在产生应用数据 FEC 的过程中,被编码的数据 m(x)应该按 8 比特一组进行预先分组,组成 R-S


字符。消息块中所有定义了应用数据的数据域应该按照表 B-61、表 B-62 和 3.6.6 中的表格中的规定编排。但是,
由于 R-S 码是一个码阵列,少于 249byte 的应用数据块应该被拓展成 249byte 的数据块,拓展方法就是在应用
数据末尾填充二进制 0。这些填充的数据不允许传递给位扰码器,被编码的序列定义如下:

m(x) = a248x248 + a247x247 + .... + a248-length+1x248-length+1 + a248-length x248-length + .... +


a1x+a0m(x) = a248 x 248 + a247 x 247 + . . . . + a248−length+1 x 248−length+1 + a248−length x 248 −length + . . . . + a1 x + a0

这里

长度代表的是应用数据块的 byte 数

248 a248 表示的是消息块的标示符右起第一个比特(消息块标示符按照 LSB 规则传输)


,他是第一个传递给位
扰码器的数据比特

a248−length +1 表示的是消息块 CRC 的左起第一个比特(消息块 CRC 按照 MSB 规则传输),同时特也是传递给位


扰码器的最后一个数据比特

a248−length , … , a1 , a0 是填充的比特

3.6.3.3.5.4 六个 R-S 校验符(bi)应该定义为:

= [SSID1, … , SSID3, TL1, … , TL17]H T b(x)


5

= � bi x i + b5x 5 + b4x 4 + b3x 3 + b2x 2 + b1x1 + b0 = [x 6 m(x)]mod g(x)


𝑖𝑖=0

APP-B-8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6.3.3.5.5 八位 R-S 校验码应该被添加到应用数据后边,每个八位的 R-S 校验码都应该按照 MSB 规则传输,


及从 b0 到 b5 的顺序。例子:应用数据 FEC 传给位扰码器的第一个比特应该是 b0 的 MSB,应用数据 FEC 传
给位扰码器的最后一个比特应该是 b5 的 LSB。

注 1:这个 R-S 码能够处理和纠正三个字符错误同时的情况

注 2:附加在应用数据 FEC 后边的 8 为 R-S 校验码的顺序于 VHF 数据链(VDL)模式 2 的不一样。此外,


对于 VDL 模式 2,每个 R-S 校验码都是按照 LSB 规则传输的。

注 3:附件 D 的 7.15 中给出了应用数据 FEC 的示例结果。

APP-B-8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B-61. GBAS 报文块格式

报文块 比特数

报文块头 48
报文内容至多 1 696
CRC 32

表 B-62. 报文块头的格式

数据域 比特数
报文块标示符
8
GBAS ID 24
报文类型标示符 8
报文长度 8

3.6.3.3.6 位扰码器

3.6.3.3.6.1 拥有 15 个状态发生寄存器的伪距噪声扰码器的输出应该与帧节点数据进行异或操作。填充位的
位扰码过程可做可不做,填充位的值也是可不设。

注:填充位不会被接收机使用,而且填充位的值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

3.6.3.3.6.2 扰码器的寄存器触发多项式应该为 1+x+x15,该循环状态寄存器每输入一比特数据移动一次,寄


存器在 SSID 第一个比特输入前的初始状态应该为 1101 00101011 001,最左边的比特存储在第一个寄存器。扰
码器输出的第一个比特应该在循环状态第一次移位之前输出。

注:附件 D 中的 7.4 节给出了位扰码器的功能图。

消息块格式消息块应该由消息块头、消息和 32 位的 CRC 组成,表 B-61 展示了消息块的结构。所有的带


符号参数都应该是 2 的补码值,所有的无符号数都应该是无符号定点数。数据的数量级应该如 3.6.6 的表中所
给出的示例标注。所有的数据域应该按照消息列表中给定的顺序传输,各数据域遵循 LSB 首发原则。

注:二进制序列由左至右的读取顺序即为从 MSB 到 LSB。

3.6.3.4.1 消息块头消息块头应该有消息块标示符、GBAS 标示符、消息类型标示符和消息长度组成,如表


B-62。

消息块标示符:GBAS 消息块操作模式的 8 位消息块标示符编码对应关系如下:

编码:1010 1010 = GBAS 正常消息

APP-B-8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111 1111 = GBAS 测试消息

其他编码值保留.

GBAS ID:四个字符表示的 GBAS 标示符是用来区分不同的 GBAS 地面子系统的。其编码规则如下:

编码:每个字符用 b1 至 b6 六个比特的第五国际字母表(IA-5)编码表示,每个字符对应的编码中 b1 是最先传


输的。GBAS 标示符只允许由大写字母、数字和 IA-5 的空格字符组成,最右边的字符最先传输,对于
只有三个字符的 GBAS ID,最右边的字符自动补足为 IA-5 的空格字符。

注:GBAS ID 通常都是与最近的机场位置标示符相一致,GBAS ID 的分配应该相互协调以避免标示符冲突。

报文类型标示符:用以表示报文内容类型的数值标示符,具体内容的对应关系见表 B-63.

报文长度:以 byte 数计算的报文长度,此长度包含 6byte 的报文块头、报文和 4byte 的报文 CRC。

3.6.3.4.2 循环冗余校验(CRC) GBAS 报文的 CRC 应该按照 3.9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

3.6.3.4.2.1 CRC 码的长度应该为 32 比特(4byte)。

3.6.3.4.2.2 CRC 码发生器的多项式表示为:G(x) = x 32 + x 31 + x 24 + x 22 + x16 + x14 + x 8 + x 7 +


x5 + x3 + x + 1

G(x) = x32+ x31+ x24+ x22+ x16 + x14 + x8+ x7 + x5 + x3+ x + 1

3.6.3.4.2.3 CRC 信息域 M(x)应该表示为:

𝑛𝑛 𝑛𝑛

M (x) = � mi x n
–i + m 1x n–1
+ m 2x n–2
. .. mnx M (x) = � mi x n – i + m1x n–1 + m2x n–2 . .. mnx 0
0

𝑖𝑖=1 𝑖𝑖=1

3.6.3.4.2.4 M(x)应该由 28 比特的 GBAS 报文块头以及所有长度可变的报文域比特(CRC 除外)计算而来,


这些生成的 M(x)比特应该发送时要求的顺序排列,即 m1 表示 ide 是最先传输的报文块头比特。

3.6.3.4.2.5 CRC 的顺序应该按照最先传输的比特排在第一个的规则,即 r1 表示的是最先传输的比特。

3.6.4 数据内容

3.6.4.1 报文类型 GBAS 可播发的报文类型如表 B-63 所示。

APP-B-9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4.2 类型 1 报文:伪距校正值

3.6.4.2.1 类型 1 报文应该提供每个 GNSS 测距源的差分校正数据(表 B-70)


,报文应该包含三个部分:

a)报文相关的信息。包括有效时间、附加报文状态、测量数和测量类型;

b)低频相关的信息,包括星历去相关参数、卫星星历 CRC 卫星可用性信息;

c)卫星测量数据块。

注:SBAS 的低频数据的发送功能是可选的。

3.6.4.2.2 每个类型 1 电文应该包含星历去相关参数。星历 CRC 测距源可用性区间参数。星历去相关参数、


星历 CRC 以及测距源的可用性区间应该应用到报文中第一个测距源数据上。

3.6.4.2.3 伪距校正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校正 Z 计数:用来判断所播发的报文是否适用于当前时刻的时间参数。

编码:校正 Z 计数在每个小时的内的一下时刻重置:XX:00、XX:20、XX:40.这里的时间是参考的 GPS 时。

附加报文状态:用来表示指定测量类型的测量数据块是在单帧类型 1 报文中内传送完毕还是在类型 1 报文链中


传送完毕的。

编码:0=指定测量类型的所有测量信息块包含在一个类型一的电文报文中。

1 =这是指定测量类型的所有测量信息块对应的类型 1 报文链中第一帧电文报文。

2 = 闲置

3 =这是指定测量类型的所有测量信息块对应的类型 1 报文链中第二帧电文报文。

注:当传输特定测量类型的测量信息块是在一个类型 1 报文链中播发的时候,测量数和低频数据在两个电
文报文中是分别计算的。

测量数:报文中的测量块数目。

测量类型:测距校正值所对应的测距源信号的类型。其编码规则如下:

APP-B-9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B-63. GBAS VHF 广播数据报文

报文类型
标示符 报文名称

0 闲置
1 伪距校正只
2 GBAS 相关的数据
3 空报文
4 最终进近段数据(FAS)
5 预测的测距源可用时间
6 保留
7 为国家的其他应用保留
8 为测试应用保留
9 to 100 闲置
101 GRAS 伪距校正值
102 to 255 闲置
注:关于报文类型格式详见 3.6.6.

编码:0= C/A 码或者 CSA 码 L1

1 = 保留

2 = 保留

3 = 保留

4 to 7 = 闲置

历去相关参数(P):这是用来表示第一个测量块的去相关操作导致的星历误差残差的大小。

对于 SBAS 的 GEO 卫星,星历的去相关参数应该设置为全 0.

对于不在类型 2 报文中播发附加电文块的 GBAS 地面子系统,星历去相关参数也应设置为全 0.

星历 CRC:使用星历数据计算的 CRC 被用来判断第一个测量块信息的正确性。关键星座的测距源(卫星)星


历 CRC 应该依照 3.9 的规定进行计算。CRC 码的长度应该为 16 比特,CRC 码的多项式表达式为:

G(x) = x16 + x12+ x5 + 1G(x) = x16 + x12 + x 5 + 1

APP-B-9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给定卫星的 CRC 信息域 M(x)定义如下:


n

M (x) = � mi x n–1 + m1x n–1 + m2x n–2 . . . +mnx 0


i=1

对于一个 GPS 卫星,M(x)的长度应该为 576 比特,而且它应该使用卫星电文中子帧 1、2、3 的字段 3 到 S10


部分的头 24 比特与 GPS 卫星星历掩码(表 B-64)做与运算得到。M(x)应该按照 GPS 卫星传输的 byte 顺序来
排列,但是每个 byte 都遵循 LSB 先发的规则,也就是说 m1 对应的是子帧 1 的第 64 比特,m576 对应的是子帧
3 的 287 比特。

注:GPS 卫星的 M(x)并不包含字段 1(TLM)和字段 2(HOW)


,这两个字段位于每个子帧的开头。此外
每个字段最后的 6 位奇偶校验码也不包括在内。

对于 GLONASS 卫星来说,M(x)共有 340 比特。GLONASS 的 M(x)需要利用卫星发送的报文串 1、2、3、4 来


计算,具体计算方法是用 GLONASS 卫星发送的星历掩码来和这些串数据做与操作,GLONASS 的卫星星历掩
码见表 B-65。比特值的排列应该按照如下规则:m1 表示的是串 1 的第 85 个比特值,m340 对应的是串 4 的第
1 个比特值。

对于 SBAS 的 GEO 卫星来说,其星历 CRC 应该全部置 0.

CRC 应该按照如下顺序传输:r9,r10,r11,…,r16,r1,r2,r3,…,r8. 这里 r1 是 3.9 中定义的余子式 R(x)的第 i 个系数。

测距源可用区间:这个参数是用来预测测距源校正值保持可用的时间区间,它与第一个测量块的 Z 计数相关。
其编码规则如下:

编码:1111 1110 = 可用区间大于或等于 2540 秒。

1111 1111 = 地面没有提供该校正值的可用时间区间。

3.6.4.2.4 测量块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测距源 ID:它表示的是随后的测量数据适用的测距源编号。其编码规则如下:

APP-B-9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B-64.GPS 卫星星历掩码

Subframe 1: Byte 1 Byte 2 Byte 3 Byte 1 Byte 2 Byte 3

Word 3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Word 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Word 5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Word 6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Word 7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Word 8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9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1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00
Subframe 2: Byte 1 Byte 2 Byte 3 Byte 1 Byte 2 Byte 3

Word 3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4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5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6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7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8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9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10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Subframe 3: Byte 1 Byte 2 Byte 3 Byte 1 Byte 2 Byte 3

Word 3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4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5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6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7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8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9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Word 1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00

表 B-65. GLONASS 卫星星历掩码

String 1:
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String 2:
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String 3:
0 0000 0111 1111 1111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String 4:
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编码:1~36= 表示 GPS 卫星 ID(PRN)

37 = 保留

38~61 = GLONASS 卫星的 ID 号(时隙编号+37)

APP-B-9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62~119 = 闲置

120~138 = SBAS 卫星 ID 号(PRN)

139~225= 闲置

数据期号(IOD):用以计算伪距校正值和伪距校正值变化率的星历数据的期号。

编码:对于 GPS 卫星,IOD=GPS 星历的 IODE 参数(见 3.1.1.3.2.2)

对于 GLONASS 卫星,IOD=GLONASS 的 tb 参数(见 3.2.1.3.1)

对于 SBAS 卫星,IOD=1111 1111

注:对于 GLONASS 卫星的 IOD,位数不足的将在 MSB 位置添加 0 补足。

伪距校正值:测距源伪距测量值的校正值。

伪距校正值变化率:伪距校正值的变化率。

Sigma_pr_gnd:校正后的伪距残差中与空间信号(SIS)相关的误差的标准差,这里假设这一部分残差服从正态
分布。
(见 3.6.5.5.1、3.6.5.5.2 和 3.6.7.2.2.4)

编码:1111 1111= 表示测距源的校正值无效

B1~B4:与所提供的伪距校正值相关的完好性参数,对于第 i 个测距源,这些参数对应着 Bi,1~Bi,4(3.6.5.5.1.2、


3.6.5.5.2.2 和 3.6.7.2.2.4)
。这里的角标 1~4 对应着地面相应的参考接收机(RR)
。其编码规则如下:

编码:1000 0000= 表示该参考接收机没有用于计算伪距校正值

注:一些机载接收机可能希望哪些在短时间内失效的参考接收机的编号是静态不变的,但是 B 值的角标可
能在地面子系统失效一段时间之后被打乱(和以前的参考接收机编号不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的方
便。

3.6.4.3 类型 2 电文:GBAS 相关的数据。类型 2 电文应该注明 GBAS 参考点的位置,此外还应给出其他与


GBAS 相关的数据(表 B-71 中列出)。GBAS 相关的数据参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注:附加数据块可能包含在类型 2 的电文中。现在已经定有的有附加数据块 1 和附加数据块 2,将来还会


定义其他的附加数据块。数据块 2 到数据块 255 都是长度可变的,而且他们有可能不是按照顺序排列发送的。

GBAS 基准接收机数目:安装在 GBAS 地面站的 GNSS 基准接收机数目。

编码:0 = 表示 GBAS 安装了 2 个基准接收机

1 = 表示 GBAS 安装了 3 个基准接收机

2 = 表示 GBAS 安装了 4 个基准接收机

3 = 表示 GNSS 基准接收机的数目未知,不可用

APP-B-9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地面精度标示符:这是一个字母表示的精度指标,它代表了 GBAS 所提供的空间信号(SIS)的精度性能(见



3.6.7.1.1)

编码:0 = 精度指标为 A

1 = 精度指标为 B

2 = 精度指标为 C

3 = 闲置

GBAS 连续性完好性指标(GCID)
:表示 GBAS 运行状态的数值化指标。

编码:0= 闲置

1= GCID 1

2 = GCID 2

3= GCID 3

4 = GCID 4

5 = 闲置

6= 闲置

7= 不正常

注 1:GCID 2、3、4 被规范化后用来保证未来 GBAS 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注 2:GCID 7 表示精密进近或者 APV 服务为进行初始化,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本地磁偏:GBAS 地面系统发布的 GBAS 参考点出的磁偏参数。

编码:正数表示的是东偏(北起顺时针)
,负数表示的是西偏(北起逆时针)。

100 0000 0000 = GBAS 支持的精密进近是基于实际触发发布的。

注:本地磁偏是根据相应的操作流程设计确定的,它会随着地磁历元年更新。

Sigma_vert_iono_gradient:由于空间的去相关性导致的电离层残差的不确定度被假设为是正态分布的,而这个
值则是此分布的标准差(3.6.5.4)

折射率指数(Nr):用来校正对流层延迟误差的对流层折射指数参数,不同的 GBAS 地面系统所对应的 Nr 参数


不同(3.6.5.3)。

编码:这个数据域的数值被编码为 2 的补码,数值设有一个固定偏移量+400,如果这个域的数值为 0 的话则表


示相应的折射率指数为 400.

均质大气高度(h0):用来校正对流层延迟以及计算对流层延迟校正残差不确定度的参数,不同 GBAS 站的 h0

APP-B-9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参数不一样(3.6.5.3)

折射不确定度(sigma_n):电离层残差不确定度被假设为是正态分布的,这个值表示的是这个正态分布的标准
差(3.6.5.3)

纬度:GBAS 参考点的纬度,单位为弧度。

编码:正数表示北纬,

负数表示南纬。

精度:GBAS 参考点的精度,单位为弧度。

编码:正数表示动静,

负数表示西经。

参考点高度:GBAS 参考点在 WGS-84 坐标系统下的椭球高。

3.6.4.3.1 附加数据块 1 的参数。附加数据块 1 的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参考站数据选择器(RSDS)
:用来选择 GBAS 地面站的数值标示符。

注:RSDS 是互不相同的,此外,它与 GBAS 在同一频点上播发的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RPDS)也是不重


复的。

编码:1111 1111 = GBAS 未提供定位服务。

最大使用距离(Dmax):在给定完好性要求下,系统能够覆盖的范围,这里的最大距离指的是用户距离 GBAS
参考点的直线距离。

注:这个参数并不指出 VHF 数据链数据的覆盖范围。

编码:0 = 表示没有距离限制。

GPS 星历漏检参数,GPS 定位服务(K_md_e_POS,GPS):GBAS 定位服务用来计算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因子,这


个参数由 GPS 星历误差的漏检率决定。

对于 GBAS 地面系统而言,如果系统不播发 GPS 测距源的校正值或者不提供 GBAS 定位服务那么这个值应该


被设置为全 0.

GPS 星历漏检参数,CAT I 和 APV(K_md_e,GPS):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服务中用来计算星历误差位置包络


的因子,它由 GPS 星历误差的漏检率决定。

对于不播发 GPS 测距源校正值的 GBAS 地面系统,这个参数应该被设置为全 0.

APP-B-9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GLONASS 星历漏检参数,GBAS 定位服务(K_md_e_POS,GLONASS):GBAS 定位服务用来计算星历误差位


置包络因子,这个参数由 GLONASS 星历误差的漏检率决定。

对于 GBAS 地面系统而言,如果系统不播发 GLONASS 测距源的校正值或者不提供 GBAS 定位服务那么这个值


应该被设置为全 0.

GLONASS 星历漏检参数,CAT I 和 APV(K_md_e,GPS)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服务中用来计算星历误差位
置包络的因子,它由 GLONASS 星历误差的漏检率决定。

对于不播发 GLONASS 测距源校正值的 GBAS 地面系统,这个参数应该被设置为全 0.

3.6.4.3.2 附加数据块对于附加数据块 1 之外的附加数据块这个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附加数据块长度:居家数据块内容的 byte 数,包括附加数据块长度域和附加数据块类型编号域。

附加数据块类型编号:用以表示附加数据块类型的数值标示符,

编码:0、1= 保留

2 = 附加数据块 2,GRAS 广播站

3 = 为将来支持 CAT II/III 服务保留

4 = 附加数据块 4,VDB 授权参数

5~255= 闲置

附加后素具参数:这个数据集根据数据块类型编号的不同而不同。

3.6.4.3.2.1 GRAS 广播站

附加数据块 2 的参数应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广播站的数据(见表 B-65A):

通道编号:3.6.5.7 中定义的通道编号,与 GBAS 广播站有关。

注:这个数据域的通道编号指的是频率和 RSDS。

Δ 纬度:GBAS 广播站的纬度偏移量,这个偏移量是相对于类型 2 报文中播发的参考点纬度定义的。正数表示


编码:纬度偏移量偏北;

负数表示纬度偏移量偏南。

Δ 精度:GBAS 广播站的精度偏移量,这个偏移量是相对于类型 2 报文中播发的参考点精度定义的。

编码:正数表示精度偏移量偏东;

负数表示精度偏移量偏西。

APP-B-9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关于附加 2 的参考资料在附件 D 的 7.17 中有提供。

表 B-65A. GRAS 广播站数据

数据内容 比特数 数值范围 精度

通道编号 16 20001 to 39999 1


Δ 纬度 8 ±25.4° 0.2°
Δ 精度 8 ±25.4° 0.2°

3.6.4.3.2.2 VDB 授权参数

附加数据块 4 包含支持 VDB 授权协议服务的信息(见表 B-65B)。

时隙群标示符:这个 8 位的数据域表示的是 8 个时隙中的那些时隙是被分配使用的,这个数据域内的数据遵循


LSB 先发的原则。LSB 对应的是时隙 A,下一比特对应的是时隙 B,依次类推。如果某一时隙对应的比特
值为 1,则表示该时隙配,如果该时隙对应的比特值为 0,则表示该时隙没有被分配。

表 B-65B. VDB 授权相关的参数

数据内容 比特数 数值范围 精度

时隙群标示符 8 — —

3.6.4.4 类型 3 电文:空报文

3.6.4.4.1 类型 3 电文是长度可变的空报文,它旨在用来使地面系统能够支持授权协议(见 3.6.7.4)


3.6.4.4.2 类型 3 电文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填充序列:一串由 0 和 1 组成的序列,它的长度比报文头中指定的报文长度少 10byte。

3.6.4.5 类型 4 电文:最终进近段(FAS)类型 4 报文应该包含一个或者更多的 FAS 数据。每个 FAS 数据都


定义了一条精密进近的路线(见表 B-72)
,类型 4 报文数据集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数据集长度:指的是数据集的 byte 数。数据集包括数据集长度域、相关的 FAS 数据域、FAS 垂直报警限或进


近状态、FAS 横向报警限或进近状态。

FAS 数据域:是一系列用来定义一条精密进近或者 APV 路线的参数集。其编码规则见 3.6.4.5.1 和表 B-66

注:关于 FAS 路径定义的信息参见附件 D 的 7.11

APP-B-9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FAS 垂直报警限/进近状态:FAS 垂直保护级参数定义在 3.6.5.6.

编码:1111 1111 = 不使用垂直偏差。

注:FAS 垂直报警限的变动范围以及最小步长都是根据 FAS 数据块中定义的进近性能指标来确定的。

FAS 横向报警限/进近状态:FAS 横向报警限参数值定义于 3.6.5.6.

编码:1111 1111 = 不使用进近服务。

3.6.4.5.1 FAS 数据块。FAS 数据块应该包含单个精密进近或者 APV 操作所需要的参数信息。FAS 路径是三


维空间中定义的一条直线,直线的位置有 LTP/FTP 点、FPAP 点、TCH 高度和 GPA 角度确定。进近路径中的本
地水平面垂直于本地竖直方向矢量,本地竖直方向矢量是起始于 LTP/FTP 点,与该点处的 WGS-84 椭球面垂直
的方向向量。GPIP 点是最终进近路径穿过本地水平面的点,FAS 数据块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操作类型:直入式进进近程或者其他操作类型。

编码:0 = 直入式进进近程。

1~15 = 闲置

SBAS 服务供应者 ID:与 FAS 数据块相关的服务信息的提供者的标示符。

编码:表 B-27 中的字符表

14 = FAS 数据块仅配合 GBAS 使用

15 = FAS 数据块可配合任何 SBAS 服务供应者使用

注:在使用 GBAS 和 GRAS 伪距校正信息进行进近的操作中,这个参数并不会被使用。

表 B-66 最终进近段(FAS)数据块

数据内容 比特数 数值范围 精度

操作类型 4 0 to 15 1
SBAS 供应商 ID 4 0 to 15 1
机场 ID 32 — —
跑道编号 6 1 to 36 1
跑道字母 2 — —
进近性能指标 3 0 to 7 1
航路指示符 5 — —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 8 0 to 48 1
参考路径标示符 32 — —
LTP/FTP 纬度 32 ±90.0° 0.0005 arcsec

APP-B-10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LTP/FTP 经度 32 ±180.0° 0.0005 arcsec


LTP/FTP 高度 16 –512.0 to 6 041.5 m 0.1 m
ΔFPAP 纬度 24 ±1.0° 0.0005 arcsec
ΔFPAP 精度 24 ±1.0° 0.0005 arcsec
进近 TCH (注) 15 0 to 1 638.35 m or 0 to 3 0.05 m or
276.7 ft 0.1 ft
进近 TC 单位选择器 1 — —
下滑角(GPA) 16 0 to 90.0° 0.01°
航路宽度 8 80 to 143.75 m 0.25 m
Δ 长度偏移 8 0 to 2 032 m 8m
最终进近段 CRC 32 — —

注:进近 TCH 单位选择器要么是以英尺为单位要么就是以米为单位。

机场 ID:三个或者四个字母表示的机场标示符。

编码:每个字母都是使用 IA-5 的 6 比特数值表示的,对于用来表示字符的 6 比特数值,b1 最先传输,在 b6 传


输完毕之后需要在后边添加两个二进制 0 补足为 8 位。这里用到的符号包括大写字母、数字和 IA-5 的空
格符。最右边的字符最先传输,对于只有三个字符的标识符,最右边的(第四位)字符为 IA-5 空格符。

跑道编号:进近跑道的编号。

编码:1~36 = 跑道编号。

注:对于直升机的停机坪和 point-in-space 操作,跑道编号值为接近于最后进近航向的 1/10 的整数,除非


该整数为 0,此时该编号为 36。

跑道字母:一个字母表示的标示符,用来区分不同的平行跑道。

编码:0 = 没有字母

1 = R(右边)

2 = C(中间)

3 = L(左边)

进近性能指标:进近信息的概况。

编码:0 = APV

1 = CAT I

2 = 为 CAT II 保留

APP-B-10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 = 为 CAT III 保留

4~7 = 闲置

注:一些满足 CAT I 的机载设备指标对 APD 的值不敏感,这样做是为了让其至少能够与 APD 值为 1~4 的


情况兼容,这样便于在日后使用同样的 FAS 数据将系统扩展至更高的性能类型

路线指示器:一个字母表示的标示符,它用来区分同一跑道上的多个进近路线。

编码:字母使用 IA-5 中的 b1 至 b5 进行编码,b1 最先传输,仅可使用除 I、O 和空格之外的大写字母表示。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RPDS):数字表示的标示符,用来选择 FAS 数据块。

注:对于给定 FAS 数据块,其 RPDS 与其他 FAS 数据块的 RPDS 是不一样的,它同每个参考站在同一频


点上广播的的数据选择器(RSDS)标示符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路径标示符(RPI):三个或者四个字符唯一表示的参考路径标示符。

编码:每个字符都是使用 b1 至 b6 六个 IA-5 比特编码的,b1 最先传输,b6 后边附加两个二进制 0 进而将每个


字符编码的长度补足为 8 比特(1byte)。字符集仅包括:大写字母、数字和 IA-5 空格符。最右边的字符
最先传输,标示符仅由三个字符组成时,最右边的字符为 IA-5 空格符。

注:LTP/FTP 是 FAS 的路径参考点,其垂直上方 TCH 高度处的点是 FAS 路径点。LTP 通常位于跑道中心


线所在的竖直横截面上。

LTP/FTP 纬度:LTP/FTP 点的维度,单位为弧度。

编码:正数表示北纬;

负数表示南纬。

LTP/FTP 经度:LTP/FTP 点的精度,单位为弧度。

编码:正数表示东经;

负数表示西经。

LTP/FTP 高度,LTP/FTP 点在 WGS-84 坐标系统下的椭球高度。

编码:这个域的数据被编码成一个无符号的定点数,该数值设有一个大小为 512m 的固定偏移量,也就是说当


该数值域的数为 0 的时候表示的 LTP/FTP 高度实际为椭球高度的-512m。

注:FPAP 点与 LTP/FTP 点位于同一椭球高度,这个点通常用来定义进近准线,横向角度偏差的原点位于


沿 FAS 路径水平方向上 FPAP 前方 305m 处。对于以跑道为基准的进近路线而言,FPAP 通常位于跑道终点或者
在跑道终点之后。

ΔFPAP 纬度:跑道 FPAP 点相对 LTP/FTP 的精度偏差,单位为弧度。其编码规则如下:

APP-B-10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正数表示 FPAP 在 LTP/FTP 北边偏移的纬度数;负数表示 FPAP 在 LTP/FTP 南边偏移的纬度数。

ΔFPAP 经度:跑道 FPAP 相对 LTP/FTP 的经度偏差,单位为弧度。

编码:正数表示 FPAP 在 LTP/FTP 东边的偏移量;

负数表示 FPAP 在 LTP/FTP 西边的偏移量。

进近 TCH:定义 FAS 路径的高度差,这个高度值的单位有进近 TCH 单位选择器决定。LTP/FTP 上方 TCH 处的


点为 FAS 路径点之一。

进近 TCH 单位选择器:TCH 值的单位。

编码:0 = 单位为英尺

1 = 单位为米

下滑角(GPA):FAS 路径与本地水平面的夹角,本地水平面定义为 WGS-84 椭球面在 FTP/LTP 处的切面。

航路宽度:FAS 中定义的 FTP/LTP 处路径的水平移位,航路偏差的满偏值即在 FTP/LTP 处获得。

编码:这个数据域被编码为无符号定点数,它的固定偏移量为 80m,也就是说当该值为 0 的时候,其代表的


LTP/FTP 处的航路宽度为 80m。

Δ 长度偏移量:跑道停止点距离 FPAP 的距离。

编码:1111 1111 = 未提供该数值

最终进近段 CRC:这是一段附加在 FAS 数据块后的长度为 32 比特的 CRC 码,它是用来保证进近数据的完好


性的。这 32 比特的数据应该根据 3.9 节中的方法来计算。

CRC 码发生器的多项式表达式为:

G(x) = x32+ x31 + x24+ x22+ x16+ x14 + x8 + x7 + x5 + x3 + x + 1

G(x) = x 32 + x 31 + x 24 + x 22 + x16 + x14 + x 8 + x 7 + x 5 + x 3 + x + 1

CRC 信息域 M(x)的表达式为:

272

M (x) = � mi x 272–1 + m1x 272–1 + m2x 272–2 . . . +m272x 0


i=1

M(x)应该由所有与 FAS 数据块相关的比特值组成,但是 CRC 除外。这些比特值序列应该按照发送顺序排列,


也就是说 m1 应该对应着操作类型域数据的 LSB,m272 应该对应着 Δ 长度偏移量数据域的 MSB。CRC 应该按
照 r1 在 LSB 位置,r32 在 MSB 位置的书序排列。

3.6.4.6 类型 5 电文:预测的测距源可用性当类型五电文被使用时,它应该包含当前视野下即将升起或者即

APP-B-10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将落下的卫星的信息,预测测距源可用性的参数主要包括:

校正 Z 计数:标明此报文内数据的可用时间参考点。

编码:与类型 1 报文中的校正 Z 计数编码方式一致(3.6.4.2)


测距源可用性信息数目:此报文提供的测距源可用性区间信息的条数,即提供了多少测距源的可用性区间信息。

编码:0 = 表示仅有特定的拥塞的进近路径有限制。

1~31 = 包含的可用性信息数目。

测距源 ID:与类型 1 报文(3.6.4.2)一致。

测距源可用性状态:标明测距源即将变为可见或者即将变为不可见的状态变化信息。

编码:0 = 与该测距源相关的差分校正数据将停止提供。

1 = 与该测距源相关的差分校正数据即将提供。

测距源可用区间:以校正 Z 计数为参考点预测出的该测距源的最小可用区间。

编码:1111 1111 = 该区间参数大于或者等于 1270 秒。

拥塞进近路径的数目:由于进近时所设置的唯一星座遮蔽角将导致所播发的校正值将会减少进近路径的条数。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用于指出可用性信息所适用的 FAS 数据块(3.6.4.5.1)。

本进近路径可用测距源的数目:可用区间信息可用于本进近路径的数目。

3.6.4.7 类型 6 电文

注:类型 6 电文保留作为未来提供与 CAT II/III 精密进近相关信息使用。

3.6.4.8 类型 7 电文

注:类型 7 电文保留作为 national application 使用。

3.6.4.9 类型 8 电文

注:类型 8 为本地与区域测试应用预留

3.6.4.10 类型 101 报文:GRAS 伪距校正值

3.6.3.10.1 类型 101 报文应该提供来自单个 GNSS 测距源(B-70A)的伪距差分校正信息,电文应该包含三


个部分:

a)电文信息(有效时间、附加报文标志、测量数和测量类型)

APP-B-10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b) 低频信息(星历去相关参数、卫星星历 CRC 和卫星可用性信息)

c) 卫星数据测量块。

3.6.4.10.2 每个类型 101 报文应该包含卫星的星历去相关参数、星历 CRC 和测距源可用性区间。星历去相


关参数、星历 CRC 和卫星可用性区间应该运用到电文中的第一个测距源上。

3.6.4.10.3 伪距校正参数应该包括:

校正 Z 计数:定义于 3.6.4.2.3。

附加电文标记:定义于 3.6.4.2.3

测量数:定义于 3.6.4.2.3

测量类型:定义于 3.6.4.2.3

星历去相关参数(P):定义于 3.6.4.2.3

星历 CRC:定义于 3.6.4.2.3

测距源可用性区间:定义于 3.6.4.2.3

B 值个数:用以表示测距源的 B 值是否包含在测量块信息中。

编码:0 = B 值参数没有包含在测量块信息中

1 = 每个测量块信息内包含四个 B 值参数

3.6.4.10.4 测量块参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测距源 ID:定义于 3.6.4.2.4

数据期号(IOD):定义于 3.6.4.2.4

伪距校正值(PRC):定义于 3.6.4.2.4

伪距校正值变化率(RRC):定义于 3.6.4.2.4

Sigma_pr_gnd:定义于 3.6.4.2.4

B1~B4:定义于 3.6.4.2.4

注:包含 B 值参数在 101 电文中是可选功能。

APP-B-10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6.5 数据应用协议的定义

注:这个部分定义了所播发的参数它们内部之间的关系,它提供了那些没有播发但是会在机载端或非机载
端用到的参数的定义,此外这里还定义了那些用来决定导航方案及其完好性的相关术语。

3.6.5.1 伪距测量值和伪距平滑值播发的校正值应该用于载波相位平滑后的伪距测量值,且这里的载波相位
平滑后的伪距测量值不应做电离层或者对流层延迟的误差校正。载波相位平滑过程定义如下:

PCSCn = αP + ( 1 – α ) �PCSCn ‐1 + &(ϕn – ϕn‐1 )�

这里

PCSCn=PCSCn 平滑后的伪距值;

PCSCn −1 PCSCn– 1PCSCn-1=前一时刻的平滑后的伪距值;

P =原始伪距测量值,这个测量值是通过载波驱动码循环的方法得到的,一阶或者更高的等于或者
大于 0.125Hz 的单边噪声带宽。

λ= L1 载波波长

φnϕn = 载波相位值

φn–1ϕn−1 = 前一时刻的载波相位值

α=滤波的权重参数,它等于样本间隔除以 100 秒的滤波常数,机载设备的滤波权重参数定义于 3.6.8.3.5.1


3.6.5.2 校正后的伪距值 T 时刻给定卫星校正后的伪距值表达如下:

PRcorrected = PCSC + PRC + RRC × (t – tz-count) + TC + c × (Δtsv)L1

其中:

PCSC= 平滑后的伪距值(定义于 3.6.5.1)

PRC= 伪距校正值(定义于 3.6.4.2)

RRC = 伪距校正值变化率(定义于 3.6.4.2)

t = 当前时刻值

tz_count = 此处所有数值所依据的电文信息的校正 Z 计数值(定义于 3.6.4.2)

TC= 对流层校正值(定义于 3.6.5.3)

C 和(Δtsv)L1 定义于 3.1.2.2(GPS 卫星的定义)

3.6.5.3 对流层延迟

3.6.5.3.1 给定卫星的对流层延迟校正值为:

APP-B-10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10−6 Δℎ

TC = Nr ℎ0 �1 − 𝑒𝑒 ℎ0 �
�0.002 + sin2 (𝐸𝐸𝑙𝑙𝑖𝑖 )

其中

Nt= 来自于类型 2 报文的折射率指数(3.6.4.3)

Δh= 机载端相对 GBAS 参考点的高度

Eli= 第 i 个卫星的仰角

h0= 来自于类型 2 报文的均质对流层厚度参数

3.6.5.3.2 残留的对流层不确定度为:

10−6 Δℎ

σtropo = 𝜎𝜎𝑛𝑛 ℎ0 �1 − 𝑒𝑒 ℎ0 �
�0.002 + sin2 (𝐸𝐸𝑙𝑙𝑖𝑖 )

其中σn =来自类型 2 报文的折射率不确定度(3.6.4.3)

3.6.5.4 电离层残差的不确定度对于给定卫星,电离层残差的不确定度为:

σiono
= Fpp × σvert_iono_gradient × (xair + 2 × τ × vair)

其中

Fpp= 给定卫星的倾斜因子(3.5.5.5.2);

σvert_iono_gradient= 定义于 3.6.4.3

x air=当前机载端位置距离 GBAS 参考点的水平距离,GBAS 参考点位置来源于类型 2 报文中。

τ= 100 秒(3.6.5.1 中所用到的时间常数)

v air = 飞机水平进近速度(单位为 m/s)

3.6.5.5 保护级

3.6.5.5.1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空间信号相对于 GBAS 参考点的的垂直和横向保护级(VPL 和 LPL)定义


为定位域误差的置信包络。

APP-B-10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VPL = MAX{VPLH0,VPLH1}

LPL = MAX{LPLH0,LPLH1}

3.6.5.5.1.1 正常测量条件

3.6.5.5.1.1.1 正常测量情况下(无故障情况)的垂直保护级(VPLH0)和横向保护级(LPLH0)按照如下方法计
算:

其中

Kffmd= 由无故障漏检率推导而来的因子;

svert ,i = sv,i + sx,i × tan (GPA);

s_latislat ,i = sy,i;

sy,i =sx,i 第 i 个卫星的伪距域误差在定位域 x 方向上的投影的方向向量。

sy,i =第 i 个卫星的伪距域误差在定位域 y 方向上的投影的方向向量。

APP-B-10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sv,i =第 i 个卫星的伪距域误差在定位域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的方向向量。

GPA = 下滑角 (3.6.4.5.1);

N = 定位过程中所用到的测距源数目;

i = 测距源的编号。

注:这里的坐标系统定义是这样的,x 正方向为沿路径方向,y 正方向为本地水平面内垂直于 x 方向向左


(面向 x 正方向),v 方向为垂直向上并与本地水平面垂直的方向。

3.6.5.5.1.1.2 对于广义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而言,投影矩阵 S 定义如下:

Sx, 1 Sx, 2 … Sx, N


Sy, 1 Sy, 2 … Sy, 1N
S≡� � = (GT 𝑊𝑊𝑊𝑊)−1 𝐺𝐺 𝑇𝑇 𝑊𝑊
Sv, 1 Sv, 2 … Sv, N
St, 1 St, 2 … St, N

其中

Gi = [–cos Eli cos Azi –cos Eli sin Azi –sin Eli 1] = G 矩阵的第 i 行;

−1
σ12 0  0 
 
0 σ22  0 
W= ;
    
 
 0 0  σ2N 

其中σ2i = σ 2pr_gnd,i + σ 2tropo,i + σ 2pr_air,i + σ 2iono,i;

其中σ2i = σ2prgnd , i + σ2tropo ,i + σ2prair ,i + σ2iono ,i ;


σpr_gnd,I= σprgnd ,i = 第 i 个测距源的σprgnd (3.6.4.2)

σtropo,i= 第 i 个测距源残留的对流层不确定度(3.6.5.3);

σiono,i = 第 i 个测距源残留的电离层延迟不确定度(由于空间上的不相关性导致的(3.6.5.4);

σpr_air,i= σ2receiver (Eli ) + σ2multipath (Eli ) 机载导致的第 i 个测距源校正后伪距残差值的标准差,包含机载接收


机热噪声和机载多径噪声 (3.6.8.2.1)

其中σ2i = σ2prgnd , i + σ2tropo ,i + σ2prair ,i + σ2iono ,i ;


σmultipath(Eli)= 0.13 + 0.53e–Eli/10 deg,机载多径噪声的标准化模型(单位为 m)

Eli= 第 i 个测距源的仰角(单位为度);

Azi= 第 i 个测距源的方位角(从 X 轴起逆时针为正,单位为度)

APP-B-10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为了增加可读性,这里的脚标 i 从投影矩阵的方程中被省略了。

3.6.5.5.1.2 单接收机故障测量情况当类型 101 报文不广播 B 值参数的时候,VPLH1 和 LPLH1 都被定义为


0。如果播发了 B 值参数的话,那么单接收机故障情况下的保护级计算公式为:

VPLH1 = max [VPLj]

LPLH1 = max [LPLj]

其中 VPLj 和 LPLj(j = 1 ~ 4)指的是:

VPLj= |B_vertj| + Kmd σvert,H1和

LPLj= |B_latj| + Kmd σlat,H1


B_vertj = ΣNi=1(s_verti×Bi,j);
B_latj = ΣNi=1(s_lati×Bi,j);VPLj = |Bvert ,j | + K md σvert ,H1

Bi,j =Bi,j 广播的第 i 个测距源的伪距差分校正值在去除第 j 个参考接收机前后的差。

Kmd=由给定地面故障率时的漏检率计算出来的因子

N
σ2vert,H1 = ∑ (s_vert2i×σ_H12i);
i =1

N
σ2lat,H1 = ∑ (s_lat2i×σ_H12i);
i =1

 Mi  2
σ_H12i =   σ pr_gnd,i+ σ pr_air,i+ σ tropo,i+ σ iono,i;
2 2 2

 i
U
Mi = 用以计算第 i 个测距源伪距校正值所用参考接收机的数据

Ui=排除第 j 个参考接收机之后用以计算第 i 个测距源伪距校正值所用参考接收机数目

注:这里的故障指的是那些不能被地面站立即检测出来的错误的测量值,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播发的信息才
有了故障,才会导致机载端用来定位时会产生一个定位域的系统误差。

3.6.5.5.1.3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的 K 因子的定义这个因子定义在表 B-67 内:

表 B-67.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的 K-因子

Mi
因子 1(注) 2 3 4

Kffmd 6.86 5.762 5.81 5.847

APP-B-11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Kmd 未使用 2.935 2.898 2.878

注:由类型 101 报文支持的 APV I 进近可能不播发 B 值参数。

3.6.5.5.2 GBAS 定位服务空间信号的水平保护级是水平方向上定位误差的置信包络:

HPL = MAX{HPLH0,HPLH1}

3.6.5.5.2.1 正常测量情况正常测量情况下的接收机的水平保护级的计算公式如下:

HPLH0 = Kffmd, POSdmajorHPLH0 = Kffmd, POS ∗ dmajor

其中

2
d 2x + d 2y  d 2x − d 2y 
d major = +   + d 2xy
2  2 
 

N
=
d 2x ∑ s2x,i σ2i
i =1

N
=
d 2y ∑ s2y,i σ2i
i =1

N
=d xy ∑ sx,i sy,i σ2i
i =1

sx,i = 第 i 颗卫星的伪距误差在定位域 X 方向上的投影分量

sy,i = 第 i 颗卫星的伪距误差在定位域 Y 方向上的投影分量

Kffmd,POS = 由无故障漏检率推导来的因子

N = 定位过程中用到的测距源的数量

i = 测距源标号

σi = 3.6.5.5.1.1 中定义的伪距误差项

注:对于 GBAS 定位服务而言,x 和 y 轴所在的平面即定义为水平面。

3.6.5.5.2.2 单接收机故障情况当类型 101 报文不播发 B 值信息的时候,水平保护级定义为 0.播发了 B 值得


时候,单接收机故障的水平保护级计算公式如下:

APP-B-1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HPLH1 = max [HPLj ]

这里的 HPLj(j = 1 to 4)指的是:

HPLj= |B_horzj| + Kmd_POSdmajor,H1

2 2
 N   N 
=
B_horz j  ∑ Sx,i Bi, j  +  ∑ Sy,i Bi, j 
= i 1=  i 1 

Bi,j = 指的是排除第 j 个参考接收机前后,第 i 个测距源卫星的 B 值的差。

K md ,POS =给定接收机故障概率及漏检率推导出来的因子

2
d_H12x + d_H12y  d_H12x − d_H12y 
d major,H1 = +   + d_H12xy
2  2 
 

N
=
d_H12
x ∑ s2x,i σ_H12i
i =1

N
=
d_H12
y ∑ s2y,i σ_H1i2
i =1

N
=
d_H1xy ∑ sx,i sy,i σ_H1i2
i =1

注:对于 GBAS 定位服务而言,x 和 y 轴所在的平面定义为水平面

 Mi  2
σ_H1
= 2
i   σ pr_gnd,i + σ pr_air,i + σ tropo,i + σiono,i
2 2 2

 Ui 

Mi= 用以计算第 i 个测距源伪距校正值所用参考接收机的数据

Ui=排除第 j 个参考接收机之后用以计算第 i 个测距源伪距校正值所用参考接收机数目

注:这里的故障指的是那些不能被地面站立即检测出来的错误的测量值,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播发的信息才
有了故障,才会导致机载端用来定位时会产生一个定位域的系统误差。

3.6.5.5.2.3 GBAS 定位服务的 K 因子 Kffmd_POS=10,Kmd_POS=5.3

3.6.5.6 告警限

APP-B-11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关于告警限的推导过程在附录 D 的 7.13 节中有介绍。

3.6.5.6.1 CAT I 精密进近告警限告警限的的定义在表 B-68 和 B-69 中有介绍。对于机载定位结果,当横向偏


差超过航路横向满偏偏差的两倍的时候或者垂直偏差超过航路垂直满偏偏差两倍的时候,横向和垂直告警限都
将设置为表中的最大值:

表 B-68. CAT I 侧向告警限

飞机沿着最终进近路径距离 LTP/FTP 的水 横向告警限


平距离 (单位:m)

291 < D ≤ 873 FASLAL

873 < D ≤ 7 500 0.0044D (m) + FASLAL – 3.85

D > 7 500 FASLAL + 29.15

表 B-69. CAT I 垂直告警限

飞机距离 LTP/FTP 的高度差(单位:英尺) 垂直告警限(单位:m)

100 < H ≤ 200 FASVAL

200 < H ≤ 1 340 0.02925H (ft) + FASVAL – 5.85

H > 1 340 FASVAL + 33.35

3.6.5.6.2 APV 告警限如果进近通道编号在 20001 至 39999 范围内,则告警限等于 FASLAL 和 FASVAL;如果进


近通道编号在 40000 至 99999 范围内,则告警限为存储在机载数据库中的值。

3.6.5.7 通道编号地面播发的每个 GBAS 进近信息都与一个取值范围为 20001 至 39999 通道编号有关。地面


系统如果提供了定位服务,则定位服务也相应的会有一个范围为 20001 至 39999 的通道号。通道号的计算方法
如下:

Channel number = 20 000 + 40(F – 108.0) + 411(S)

其中

F =数据广播频率

S= RPDS 或者 RSDS

APP-B-1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RPDS = FAS 数据块的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定义于 3.6.4.5.1)

RSDS = GBAS 地面站参考站数据选择器(定义于 3.6.4.3.1)

对于在类型 2 报文的附加电文数据块 2 中播发了通道编号情况,将只用到 RSDS 信息

注 1:当不播发 APV 的 FAS 数据时,GBAS 进近与范围为 40000 至 99999 的一个通道编号相对应。

注 2:有关通道编号选择的说明材料详见附录 D7.7

3.6.5.8 星历误差位置包络

注: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只针对定位所用到的核心星座的卫星计算,对于 SBAS 卫星和伪卫星是不需要计算


星历误差位置包络的,因为它们的星历故障时可检测的。但是定位所有的所有测距源都将在计算位置包络的过
程中使用。

3.6.5.8.1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垂直和横向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定义如下:

VEB = MAX{VEBj}
j

LEB = MAX{LEBj}
j
定位算法中用到的第 j 颗核心星座卫星的垂直和横向星历误差位置包络计算过程如下:

N
=
VEB j s_vert j x air Pj + K md_e,j ∑ s_vert i2 ×σi2
i =1

N
=
LEB j s_lat j x air Pj + K md_e,j ∑ s_lat 2i ×σ2i
i =1

其中

svert ,i s_verti or j 定义于 3.6.5.5.1.1

s_lati or jslat ,i 定义于 3.6.5.5.1.1

xairxair 定义于 3.6.5.4

N 定位算法中所用到的测距源的数目。

σiσi 定义于 3.6.5.5.1.1

PjPj 第 i 个测距源的星历去相关参数。

Kmd_e,jK md ,e,j 广播的 CAT I 精密进近或 APV 操作中第 j 个测距源的星历漏检率因子

APP-B-11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5.8.2 GBAS 定位服务水平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定义如下:

HEB = MAX{HEBj}
j

定位算法中用到的第 j 颗核心星座卫星的垂直和水平星历误差位置包络计算过程如下:

=
HEB j s horz,j x air Pj + K md_e_POSd major

其中

Shorz,j2= Sxj2+ Syj2


sx,jsx,j 定义于 3.6.5.5.2.1

sy,jsy,j 定义于 3.6.5.5.2.1

xair 定义于 3.6.5.4

PjPj 第 i 个测距源的星历去相关参数。

Kmd_e_POS 广播的 CAT I 精密进近或 APV 操作中第 j 个测距源的星历漏检率因子

dmajor 定义于 3.6.5.5.2.1

3.6.6 报文表

每个 GBAS 报文应该根据表 B-70 至表 B-73 中定义的相应的报文格式被编码。

注:报文类型结构定义于 3.6.4.1

表 B-70.类型 1 伪距校正信息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校正 Z 计数 0.1 s
14 0 to 1 199.9 s
附加电文标记 2 0 to 3 1
测量数 (N) 5 0 to 18 1
测量类型 3 0 to 7 1
星历去相关参数 (P) 8 –3
0 to 1.275 × 10 m/m 5 × 10–6 m/m
星历 CRC 16 — —
测距源可用性时间 8 0 to 2 540 s 10 s
N 个测量块的数据

APP-B-1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测距源 ID 8 1 to 255 1
数据期号 (IOD) 8 0 to 255 1
伪距校正值(PRC) 16 ±327.67 m 0.01 m
伪距校正值变化率 (RRC) 16 ±32.767 m/s 0.001 m/s
σpr gnd 8 0 to 5.08 m 0.02 m
B1 8 ±6.35 m 0.05 m
B2 8 ±6.35 m 0.05 m
B3 8 ±6.35 m 0.05 m
B4 8 ±6.35 m 0.05 m

表 B-70A. 类型 101 GRAS 伪距校正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校正 Z 计数
14 0 to 1 199.9 s 0.1 s
附加电文标记 2 0 to 3 1
测量数 (N) 5 0 to 18 1
测量类型 3 0 to 7 1
–3
星历去相关参数 (P) 8 0 to 1.275 × 10 m/m 5 × 10–6 m/m
星历 CRC 16 — —
测距源可用性时间 8 0 to 2540 s 10 s
B 值个数 1 0 or 4 —
闲置 7 — —
N 个测量块的数据
测距源 ID 8 1 to 255 1
数据期号 (IOD) 8 0 to 255 1
伪距校正值(PRC) 16 ±327.67 m 0.01 m
伪距校正值变化率 (RRC) 16 ±32.767 m/s 0.001 m/s
σpr gnd 8 0 to 50.8 m 0.2 m
B 参数块 (如果提供了)
B1 8 ±25.4 m 0.2 m
B2 8 ±25.4 m 0.2 m
B3 8 ±25.4 m 0.2 m
B4 8 ±25.4 m 0.2 m

表 B-71A. 类型 2 GBAS 相关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APP-B-11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GBAS 参考接收机数目
2 2 to 4 —
地面精度标示符 2 — —
闲置 1 — —
GBAS 连续性完好性标示符 3 0 to 7 1
本地磁偏 11 ±180° 0.25°
闲置 5 — —
–6
σvert iono gradient 8 0 to 25.5 × 10 m/m 0.1 × 10–6 m/m
折射率指数 8 16 to 781 3
均质大气层厚度 8 0 to 25 500 m 100 m
折射率不确定度 8 0 to 255 1
纬度 32 ±90.0° 0.0005 arcsec
精度 32 ±180.0° 0.0005 arcsec
GBAS 参考点高度 24 ±83 886.07 m 0.01 m
附加报文数据块 1 (如果提供了)
参考站数据选择器 8 0 to 48 1
最大使用距离 (Dmax) 8 2 to 510 km 2 km
Kmd e POS,GPS 8 0 to 12.75 0.05
Kmd e,GPS 8 0 to 12.75 0.05
Kmd e POS,GLONASS 8 0 to 12.75 0.05
Kmd e,GLONASS 8 0 to 12.75 0.05
附加报文数据块 2 (如果提供了)
附加报文数据块长度 8 2 to 255 1
附加报文数据块数目 8 2 to 255 1
附加数据参数 Variable — —

表 B-71B. 类型 3 空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填充 可变 (Note) N/A N/A

注:填充域中所需要填充的 byte 数为报文头中定义的报文长度(3.6.3.4)减去 10.

APP-B-1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B-72. 类型 4 FAS 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N 个数据集

数据集长度 8 2 to 212 1 byte


FAS 数据块 304 — —
FAS 垂直告警限/进近状态 8
(1) 当 APD 为 0 时 0 to 50.8 m 0.2 m

(2) 当 APD 不为 0 时 0 to 25.4 m 0.1 m

FAS 横向告警限/进近状态 8 0 to 50.8 m 0.2 m

表 B-73. 类型 5 预测的测距源可用性报文

数据内容 比特数 取值范围 精度


校正 Z 计数 0.1 s
14 0 to 1 199.9 s
闲置 2 — —
打包的测距源数目 (N) 8 0 to 31 1
N 个打包的测距源信息
测距源 ID 8 1 to 255 1
测距源可用性感知 1 — —
测距源可用性区间 7 0 to 1 270 s 10 s
拥塞的进近路线数(A) 8 0 to 255 1
A 个拥塞的进近路线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器 8 0 to 48 —
该进近打包的测距源数目 (NA) 8 1 to 31 1
NA 该进近打包的测距源信息

测距源 ID 8 1 to 255 1
测距源可用性感知 1 — —
测距源可用性区间 7 0 to 1 270 s 10 s

3.6.7 非机载元素

3.6.7.1 性能

3.6.7.1.1 精度

APP-B-11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7.1.1.1 地面系统导致的校正伪距残差的均方根计算公式如下:

𝜃𝜃 2
− 𝑛𝑛
��𝑎𝑎0 + 𝑎𝑎1 𝑒𝑒 �
𝜃𝜃 0

RMSprgnd ≤ + 𝑎𝑎22
𝑀𝑀

这里,

M = 3.6.4.3 中定义的参考接收机的数目,当这个参数被编码为不可用的时候,M 的值取 1.

n = 第 n 个测距源

𝜃𝜃𝑛𝑛 = 第 n 个卫星的仰角

𝑎𝑎0 , 𝑎𝑎1 , 𝑎𝑎2 , 𝜃𝜃0 = 表 B-74 和表 B-75 中所定义的参数

注 1:GBAS 地面系统精度要求决定于 GAD 指标以及地面安装的参考接收机数目。

注 2:地面系统导致的校正后伪距残差由表 B-74 和表 B-75 中所描述的参数确定;地面系统导致的 SBAS


卫星校正后的伪距残差中不包括机载接收机热噪声和机载多径噪声。

表 B-74. GBAS — GPS 精度要求参数

地面精度标示符 θn a0 a1 θ0 a2
(degrees) (metres) (metres) (degrees) ( metres )

A ≥ 5 0.5 1.65 14.3 0.08


B ≥ 5 0.16 1.07 15.5 0.08
C > 35 0.15 0.84 15.5 0.04
5 to 35 0.24 0 — 0.04

表 B-75. GBAS — GLONASS 精度要求参数

地面精度标示符 θn a0 a1 θ0 a2
(degrees) (metres) (metres) (degrees) ( metres )

A ≥ 5 1.58 5.18 14.3 0.078


B ≥ 5 0.3 2.12 15.5 0.078
C > 35 0.3 1.68 15.5 0.042
5 to 35 0.48 0 — 0.042

3.6.7.1.1.2 地面系统导致的 SBAS 校正伪距残差的均方根估计如下:

APP-B-1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8
RMSprgnd ≤ (单位: m)
√𝑀𝑀

这里的 M 的定义见 3.6.7.1.1.1

注:SBAS 的 GAD 分类指标还有待研究。

3.6.7.1.2 完好性

3.6.7.1.2.1 GBAS 地面系统的完好性风险

3.6.7.1.2.1.1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对于 GBAS 地面站而言,提供 CAT I 精密进近或者 APV 服务时的单次
进近完好性风险值应该小于 1.5e-7。

注 1:分配给 GBAS 地面系统的完好性风险是 GBAS 空间信号完好性风险的一部分,因为地面完好性风险中


不包含保护级完好性风险(3.6.7.1.2.2.1),它包含的只是其他的 GBAS、SBAS 以及核心星座的故障风险。GBAS
地面系统完好性风险包括卫星信号监测的完好性风险(要求见 3.6.7.2.6)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监测算法的完
好性风险(要求见 3.6.7.3)

注 2:GBAS 空间信号完好性风险定义为地面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被无故障理想接收机接受并并处理之后导致
横向或者垂直误差超限而且在规定时延内不能给出告警的概率。横向或者垂直定位误差超限事件定义为定位误
差超过 CAT I 或者 APV 保护级的事件,如果播发了附加电文数据块 1,那么误差超过星历误差位置包络时也为
误差超限事件。

3.6.7.1.2.1.1.1 当播发类型 1 报文数据时,GBAS 地面系统的告警时间应该小于或者等于 3 秒。

注:上述告警时间指的是从超限事件发生开始到包含完好性信息的数据的最后一个比特被发送出去为止所花费
的时间。

3.6.7.1.2.1.1.2 当播发类型 101 报文数据时,GBAS 地面系统的告警时间应该小于或者等于 5.5 秒。

3.6.7.1.2.1.1.3 对于 CAT I 精密进近,


类型 4 报文中定义的 FASLAL 不应超过 40 米,
电文中定义的 FASVAL
则不应该超过 10m。

3.6.7.1.2.1.1.4 对于 APV,FASLAL 和 FASVAL 都不应大于 Annex 10, Volume I, 3.7.2.4 中规定的横向


或者垂直告警限

3.6.7.1.2.1.2 GBAS 定位服务。对于提供了定位服务的 GBAS 地面系统而言完好性风险应该小于 9.9e-8 每


小时。

注 1:分配给 GBAS 地面系统的完好性风险是 GBAS 空间信号完好性风险的一部分,因为地面完好性风险中


不包含保护级完好性风险(3.6.7.1.2.2.2),它包含的只是其他的 GBAS、SBAS 以及核心星座的故障风险。GBAS
地面系统完好性风险包括卫星信号监测的完好性风险(要求见 3.6.7.2.6)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监测算法的完
好性风险(要求见 3.6.7.3)

APP-B-12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2:GBAS 空间信号完好性风险定义为地面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被无故障理想接收机接受并并处理之后导致
水平误差超限而且在规定时延内不能给出告警的概率。水平定位误差超限事件定义为定位误差超过水平保护级
或者水平星历误差位置包络的事件。

3.6.7.1.2.1.2.1 当播发类型 1 报文数据时,GBAS 地面系统的告警时间应该小于或者等于 3 秒。当播发类


型 101 报文数据时,GBAS 地面系统的告警时间应该小于或者等于 5.5 秒。

注:上述告警时间指的是从超限事件发生开始到包含完好性信息的数据的最后一个比特被发送出去为止所
花费的时间。

3.6.7.1.2.2 保护级完好性风险

3.6.7.1.2.2.1 对于提供 CAT I 精密进近服务或者 APV 服务的 GBAS 地面系统而言,保护级完好性风险应该小


于单次进近 5e-8.

注: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保护级完好性风险是指由未检测出来的定位误差超过相应保护级所导致的风险,


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a) 3.6.5.5.1.1 定义的正常测量情况

b) 3.6.5.5.1.2.定义的单接收机故障情况

3.6.7.1.2.2.2 对于提供定位服务的 GBAS 地面子系统,保护级完好性风险应该小于 1e-9 每小时。

注:GBAS 定位服务保护级风险指的是由于未检测出的水平定位误差大于定位保护级所导致的风险,主要包
含以下两种情况:

a) 3.6.5.5.2.1 定义的正常测量情况

b) 3.6.5.5.2.2 定义的单接收机故障情况

3.6.7.1.3 连续性

3.6.7.1.3.1 CAT I 精密进近服务和 APV 服务的连续性。GABS 地面系统的连续性应该不小于 1-8e-6 每 15


秒。

注:GBAS 地面系统连续性指的是每 15 秒内 VHF 数据能正常广播且 VHF 广播数据的长度在规定范围内且保


护级低于相应的告警限的概率。这里需要考虑空间段位置变化导致的配置改变。这个连续性要求是整个空间信
号的连续性要求(见第三章表 3.7.2.4-1),因此所有的连续性风险都应该考虑在地面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中。

3.6.7.1.3.2 定位服务的连续性

注:对于提供定位服务的 GBAS 地面系统,可能还会有针对特定操作的连续性要求。

APP-B-1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6.7.2 功能性要求

3.6.7.2.1 概述

3.6.7.2.1.1 数据播发速率

3.6.7.2.1.1.1 支持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II 服务的 GBAS 地面系统应该播发类型 1 报文。不支持 CAT I


精密进近或者 APV-II 服务的 GBAS 地面系统应该播发类型 1 或者类型 101 报文。GBAS 地面系统不应该同时播发
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

注:有关类型 101 报文的材料详见附录 D 的 7.18 节。

3.6.7.2.1.1.2 每个 GBAS 地面子系统都应该播发类型 2 报文。

3.6.7.2.1.1.3 每个支持 CAT I 精密进近的 GBAS 地面系统都应该播发类型 4 的 FAS 数据块。如果地面系


统支持 APV 但是不播发相应进近路径的 FAS 数据块,那么就应该播发类型 2 报文中的附加报文数据块 1。

注:APV 进程的 FAS 数据块信息可能存储于机载数据库中。播发附加报文数据块 1 允许及在接收机选择数


据库中支持进近操作的 GBAS 地面系统。FAS 也可能被播发用来支持缺乏机载数据库的飞机。这些进程使用不同
的通道编号(附件 D 的 7.7 节)。

3.6.7.2.1.1.4 当使用类型 5 报文的时候,地面系统应该按照表 B-76 规定的速率来播发数据。

注:当在特定进近过程中,5°仰角的阈值条件不足以描述地面站或者机载端卫星可见状态的时候,类型 5
报文将会被用来向机载端播发附加信息。

3.6.7.2.1.1.5 数据广播率对于所有类型的报文而言,报文域的长度满足第三章 3.7.3.5.4.4.1.2 和

注:关于多天线系统使用的材料详见附件 D7.12.4

表 B-76. GBAS VHF 数据广播速率

报文类型 最小广播速率 最大广播速率

1 or 101 对于每个测量类型: 对于每个测量类型:


每一帧中都应包含所有测量块 (注) 每个时隙中都应包含所有测量块

2 每连续 20 帧中播发一个完整报文 每一帧播发一个完整报文

4 每连续 20 帧中播发一个完整报文 每一帧播发一个完整报文

5 每连续 20 帧播发所有打包的数据 每连续 5 帧播发所有打包的数据

APP-B-12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一个类型 1、类型 101 报文组成链或者两个类型一、类型 101 报文组成链的方式的附加报文标记的设置在


3.6.4.2 中有具体讲解
3.6.7.2.1.2 报文块标示符
(MBI)MBI 根据 3.6.3.4.1 中的信息要么被设置为正常状态要么被设置为测试状态。

3.6.7.2.1.3 VDB 授权

注:这个部分为将来更进一步的授权功能的互操作性而保留

3.6.7.2.2 伪距校正

3.6.7.2.2.1 电文延迟校正 Z 计数标明的时间与类型一或者类型 101 报文最后一比特被广播出去的时间之


间的间隔不能超过 0.5 秒。

3.6.7.2.2.2 低频数据。电文中的第一个测距源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以方便星历去相关参数、星历 CRC


以及源的可用性区间能够在 10 秒内至少传输一次,但是当星历发生变化的时候除外。在星历发生变化的时候,
第一个测距源应该按一定顺序排列以方便星历去相关参数、星历 CRC 以及源的可用性区间能够在 27 秒内至少
传输一次。当新的星历数据接收到的时候,地面系统更应该使用先前的星历数据知道性的星历数据被连续接受
达两分钟,但是应该在第三分钟之前将新的星历数据更新到播发电文中。当星历更新到电文中之后,地面系统
应该在接下来三个连续帧内的类型 1 报文和类型 101 报文中播发更新后星历的 CRC。在新的星历的 CRC 未被加
载到类型一和类型 101 报文中之前,地面系统应该继续播发原先的旧星历相关数据。如果星历 CRC 改变了但是
IOD 没有变化,则地面系统应该考虑将该测距源设置为无效状态。

注:在机载接收机接收到新的星历数据之前,星历传输的延迟时间可以足够长。

3.6.7.2.2.2.1 建议 核心星座测距源的星历去相关参数以及星历 CRC 的播发频率应该尽可能的高。

3.6.7.2.2.3 广播伪距校正值每个广播伪距校正值都应该综合所有地面参考接收机的伪距校正值的估计
值得出,单个卫星的测量值校正量必须是由同一星历数据计算出的,而且校正值应该给予平滑后的码伪距测量
值计算(3.6.5.1)

3.6.7.2.2.4 广播的空间信号完好性参数 地面系统应该在类型 1 报文中提供每个伪距校正值对应的σ


pr_gnd 和 B 值参数以此来保证能够满足 3.6.7.1.1.2 中的保护级完好性要求。如果必要的话在类型 101 报文
中也应该提供每个伪距校正量对应的σpr_gnd 和 B 值参数来保证满足 3.6.7.1.2.2 中的保护级完好性要求。

注:广播的 B 值参数对于类型 101 报文是可选内容,关于 B 值参数的参考材料详见附件 D 的 7.5.11

3.6.7.2.2.5 建议 应该监测参考接收机的测量值。故障情况下的测量值或者故障情况下的参考接收机不
应该用于计算伪距校正值。

3.6.7.2.2.6 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的重复播发。对于给定帧内的测量类型,同一 GBAS 站播发的所有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块或者报文块链都应该保持内容上的一致性。

APP-B-1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6.7.2.2.7 数据期号(IOD)GBAS 地面站应该为每个测距源数据块设置 IOD 数据域,它对应于用来计算


伪距校正值的星历数据。

3.6.7.2.2.8 信号误差模型的应用伪距校正所用的伪距值不应该做电离层和对流层的校正。

3.6.7.2.2.9 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的报文块链如果类型 1 或类型 101 的报文是以数据块链的形式播发的,


那么:

a) 链中两个报文块应该有相同的校正 Z 计数

b) 每个报文块中至少应该有一个伪距校正值信息

c) 对于给定卫星的测量信息块至多只能在报文块链中出现一次

d) 两个报文块应该在不同的时隙中播发

e) 两个报文块中 B 值的顺序应该保持一致

3.6.7.2.2.10 校正 Z 计数的更新 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的校正 Z 计数应该在每一帧中都进行更新。

3.6.7.2.2.11 星历去相关参数

3.6.7.2.2.11.1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对于播发类型 1 中附加信息块 1 信息的 GBAS 地面系统应该播发核心


星座测距源的星历去相关参数以保证地面系统完好性能够满足 3.6.7.1.2.1.1 中的要求。

3.6.7.2.2.11.2 GBAS 定位服务对于提供定位服务的 GBAS 系统,地面应该播发核心星座测距源的星历去相


关参数来保证地面系统完好性满足 3.6.7.1.2.1.2 中的要求。

3.6.7.2.3 GBAS 相关的数据

3.6.7.2.3.1 对流层延迟参数地面系统应该在类型 2 报文中播发折射率指数、均值对流层厚度和折射率不


确定度参数来使得保护级完好性能够满足 3.6.7.1.2.2 中的要求

3.6.7.2.3.2 GCID 指示符如果地面子系统满足 3.6.7.1.2.1.1、3.6.7.1.2.2.1 以及 3.6.7.1.3.1 中的要


求则 GCID 应该被设置为 1,否则则设置为 7。

3.6.7.2.3.3GBAS 参考天线相位中心位置的精度对于每个 GBAS 参考接收机,考考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必


须小于 8 厘米。

3.6.7.2.3.4 建议 GBAS 参考点测量精度。


GBAS 参考点在 WGS-84 坐标系统下的垂向测量误差应该小于 0.25
米、水平测量误差应该小于 1m。

注:相关的参考资料见附录 D 的 7.16 小结。

APP-B-12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7.2.3.5 电离层不确定度估计的参数 地面系统应该在类型 2 报文中播发电离层延迟梯度参数以保证


3.6.7.1.2.2 中的保护级完好性要求能够被满足。

3.6.7.2.3.6 对于提供定位服务的 GBAS 系统,地面站应该在类型 2 附加数据块 1 中播发星历误差位置包


络参数。

3.6.7.2.3.7 建议 所有的地面系统应该在类型 2 附加报文块 1 中播发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参数。

3.6.7.2.3.8 播发类型 2 附加数据块 1 的地面系统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3.6.7.2.3.8.1 最大使用距离地面站应该提供给定完好性风险系数下系统能够正常提供服务的最大范围
(即距离 GBAS 参考点的最大使用距离所定义的空间范围)参考值,这里的正常服务指的是同时满足 3.6.7.1.2.1
以及 3.6.7.1.2.2 的完好性要求。

3.6.7.2.3.8.2 星历漏检参数地面系统应该播发核心星座测距源的星历漏检参数来保证地面站的完好性
满足 3.6.7.1.2 中的要求。

3.6.7.2.3.8.3 GBAS 定位服务指示符入股哦地面系统不满足 3.6.7.1.2.1.2 和 3.6.7.1.2.2.2 中的要求,


则地面系统应该用 RSDS 指示符指明 GBAS 定位服务未提供。

3.6.7.2.3.9 如果 GRAS 服务范围内的 VHF 数据广播频点多于一个,则每一个 GRAS 覆盖区域内的 GBAS 地


面站都应该播发附加电文数据块 1 和附加电文数据块 2

3.6.7.2.3.9.1 建议 VHF 数据广播应该包含附加电文数据块 2 来确定附近 GBAS 广播站的通道编号。

注:这样做使得飞机从一个 GBAS 广播站服务向另一个 GRAS 覆盖范围内的 GBAS 广播站服务过渡的变得方


便。

3.6.7.2.4 最终进近段数据

3.6.7.2.4.1FAS 参考点数据精度 FAS 数据域 GBAS 参考点之间的相对测量误差垂直方向应该小于 0.25 米,


水平方向应该小于 0.4 米。

3.6.7.2.4.2 SBAS FAS 参考点数据精度对于使用 SBAS 的用户而言,FAS 参考点数据基于 WGS-84 坐标系统


下的测量误差水平方向应该小于 0.25 米,垂直方向应该小于 1 米。

2.6.7.2.4.3 建议 最终进近段 CRC 应该在进进近程规划的时候就进行计算和分配,并从此与 FAS 数据块


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后续处理。

2.6.7.2.4.4 建议 GBAS 应该允许将 FASVAL 和 FASLAL 设置为“1111 1111”来限制横向的进近操作或者


指明某条进近路线不可用。

3.6.7.2.5 预测测距源可用性的数据

APP-B-1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测距源可用性对于 CAT I 和 APV 应用而言是可选的信息,但是在将来的某些操作中可能是必须的。

3.6.7.2.6 GNSS 测距源的完好性监测地面系统应该监测卫星信号来及时发现那些会导致正常的机载接收机


(满足附录 D 中 8.11 节要求)产生错误差分处理结果的故障。监测器的告警时间应该满足 3.6.7.1.2 中的要
求。监测器监测到某个测距源发生故障的时候要么将对应的σpr_gnd 设置为“1111 1111”状态要么将对应测
距源从类型一和类型 101 报文中排除。地面系统还应用 Early-Late 鉴频器(附录 D 的 8.11 节)检测哪些可能
导致机载接收机出现多个过零点的情况。

3.6.7.3 监测

3.6.7.3.1 射频监测

3.6.7.3.1.1 VHF 数据广播监测数据广播发射应该受到监测。当发射机发射出的电文与存储在监测设备中


的导航电文在连续 3 秒时间内不一致时,则发射机应该在 0.5s 内停止。

3.6.7.3.1.2 TDMA 时隙监测在任意一个 30 秒的时间段内,地面系统在一个未分配时隙内发射信号且在 1


秒(3.6.2.6)内没有被检测出来的概率应该小于 1e-7。如果时隙外发射的信号被检测出来,则地面系统应该
0.5 秒内终止所有数据的发送。

3.6.7.3.1.3 VDB 发射机功率监测在任意一个 30 秒的时间段内,水平极化或者椭圆极化信号的传输功率相


对正常情况增加 3dB 并持续时间超过 1 秒的概率应该小于 2e-7。

注:垂直极化成分仅在 GBAS/E 设备中受到监测。

3.6.7.3.2 数据监测

3.6.7.3.2.1 广播质量监测地面系统监测应该满足 3.6.7.1.2.1 中的告警时间要求。监测到故障情况时,


监测器应该执行以下操作之一:

a) 播发没有测量信息块的类型 1、类型 101 报文

b) 将类型 1 和类型 101 报文中的σpr_gnd,i 数据域设为无效状态

c) 终止数据的广播。

注:监测器最好执行的操作 a)和 b)而不是 c),因为 a)和 b)空间信号告警时间更短。

3.6.7.4 授权协议的功能性要求

3.6.7.4.1 支持授权协议的地面站的功能性要求

3.6.7.4.1.1 地面系统应该播发类型 2 的附加报文数据块 4,时隙群数据域内应该标明地面站所用的时隙

APP-B-12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群。

3.6.7.4.1.2 地面站应该每个与地面站 SSID 编码相对应的时隙内播发类型 2 报文。时隙 A 用 SSID 表示为


0,B 为 1,C 为 2,… ,H 为 7

3.6.7.4.1.3 分配时隙的占用地面站应该保证在所分配时隙内播发电文的时间大于时隙长度的 87%。类型


3 报文将会被用来填充未使用的时隙时间。

3.6.7.4.1.4 参考路径标示符的编码地面站播发的最终进近段数据(类型 4 报文)中的参考路径标示符的


第一个字符应该按照如下编码规则来标明地面站的 SSID:

A = SSID 为 0

X = SSID 为 1

Z = SSID 为 2

J = SSID 为 3

C = SSID 为 4

V = SSID 为 5

P = SSID 为 6

T = SSID 为 7

3.6.7.4.2 不支持授权协议的地面站的功能性要求

3.6.7.4.2.1 参考路径标示符参考路径标示符的不可使用{A X Z J C V P T}中的任意一个字符作为其第


一个字符。

3.6.8 机载元素

3.6.8.1GNSS 接收机支持 GBAS 功能的 GNSS 接收机应该根据本节规范中的要求以及 3.1.3.1、3.2.3.1 和


3.5.8.1 中的要求处理 GBAS 信号。

3.6.8.2 性能要求

3.6.8.2.1 GBAS 机载接收机精度

3.6.8.2.1.1 机载接收机导致的 GPS 或者 GLONASS 测距误差的均方根满足:

𝜃𝜃
−� 𝑛𝑛 �
RMSprair (𝜃𝜃𝑛𝑛 ) ≤ 𝑎𝑎0 + 𝑎𝑎1 ∗ 𝑒𝑒 𝜃𝜃0

APP-B-1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这里,

n = 第 n 个测距源

𝜃𝜃𝑛𝑛 = 第 n 个测距源的仰角

𝑎𝑎0 , 𝑎𝑎1 , 𝜃𝜃0 = 表 B-77 和表 B-78 中定义的参数。

3.6.8.2.1.2 机载接收机导致的 SBAS 测距误差的均方根满足 3.5.8.2.1 中机载精度指标的规定。

注:这里机载接收机导致的误差并不包含机载多径误差。

表 B-77. 机载 GPS 接收机精度要求参数

Aircraft accuracy θn a0 a1 θ0
designator (degrees) (metres) (metres) (degrees)

A ≥5 0.15 0.43 6.9


B ≥5 0.11 0.13 4

表 B-78. 机载 GLONASS 接收机精度要求参数

Aircraft accuracy θn a0 a1 θ0
designator (degrees) (metres) (metres) (degrees)

A ≥5 0.39 0.9 5.7


B ≥5 0.105 0.25 5.5

3.6.8.2.2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性能

3.6.8.2.2.1 VHF 数 据 广 播 的 调 谐 范 围 VHF 数 据 广 播 接 收 机 应 该 能 够 以 25KHz 为 步 长 调 谐 到


108.000~117.975MHz 范围内的频率。

3.6.8.2.2.2 VHF 数据广播的捕获范围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能够捕获并锁定中心频点周围±418 Hz 范


围内的信号。

注:GBAS 地面站频率稳定性以及由于飞机运动导致的最坏情况的多普勒频移均包含在上述要求中。自动频
率控制的动态范围应该考虑预分配的机载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频率稳定性误差。

3.6.8.2.2.3 VHF 数据广播的敏感度、范围和报文故障率 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在-87dB~-1dB 之间且给定时


隙内相邻帧节点时段信号的平均功率变动值不超过 40dB 时,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报文故障率小于或者
等于 1 个每 1000 全长应用数据报文(即 1000*222)的要求。故障的报文包括未能被 VHF 接收机捕获的数据以
及未能通过 CRC 校验的数据。

APP-B-12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机载 VHF 数据广播接收天线可以是水平极化或者垂直极化的。由于水平极化信号与垂直极化信号强度


的不同,水平极化接收天线总的损失为 15dB,垂直极化接收天线总的损失为 11dB。

3.6.8.2.2.4VHF 数据播发时隙的解码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对类型 1、2、4 电文的


要求,这些要求应该在其他 GBAS 发射的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仍然满足(3.6.8.2.2.5.1b))

注:其他 GBAS 发射的信号包括:a)除了类型 1、2、4 之外的具有相同 SSID 的电文报文;b)具有不同 SSID


的电文报文。

3.6.8.2.2.4.1 类型 101 报文的解码 具有接受类型 101 报文的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求。这些要求即便有其他 GBAS 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也应该得到满足(3.6.8.2.2.5.1 b))

3.6.8.2.2.5 同信道信号的抗干扰

3.6.8.2.2.5.1 VHF 数据广播为非目标信号源即便存才同信道的 VHF 数据广播信号,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


仍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求。这里同信道的 VHF 数据广播信号指的是以下两种之一:

a) 分配到同一时隙的信号功率小于目标 VHF 数据广播信号功率 26dB 的信号

b) 分配到不同时隙的接收机输入端功率大至 15dB 的 VHF 数据广播信号。

3.6.8.2.2.5.2 非目标 VOR 信号当 VOR 信号为非目标同信道信号且其功率小于目标 VHF 信号功率 26dB 时,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规定。

3.6.8.2.2.6 相邻信道的抗干扰

3.6.8.2.2.6.1 第一个相邻的 25kHz 信道(±25 kHz)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
求,即便在距离目标信道 25kHz 处存在非目标信号。这里的非目标信号包括:

a) 非目标信号是分配在同一时隙的另一个 VHF 数据广播信号,且其信号功率比目标信号功率大 18dB

b) 功率与目标信号相同的 VOR 信号。

3.6.8.2.2.6.2 第二个相邻的 25kHz 信道(±50 kHz).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


求,即便在距离目标信道 50kHz 处存在非目标信号。这里的非目标信号包括:

a) 非目标信号是分配在同一时隙的另一个 VHF 数据广播信号,且其信号功率比目标信号功率大 43dB

b) 功率比目标信号大 34dB 的 VOR 信号。

3.6.8.2.2.6.3 第三个相邻的 25kHz 信道(±75 kHz).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


求,即便在距离目标信道 75kHz 处存在非目标信号。这里的非目标信号包括:

a) 非目标信号是分配在同一时隙的另一个 VHF 数据广播信号,且其信号功率比目标信号功率大 46dB

APP-B-1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 功率比目标信号大 46dB 的 VOR 信号。

3.6.8.2.2.7 对调谐范围内其他信道信号的抗干扰。当目标信道上没有信号时,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不应


该有任何输出。

3.6.8.2.2.8 对调谐范围外信号的抗干扰

3.6.8.2.2.8.1 VHF 数据广播的抗干扰。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求,即便存在


一个或者多个表 B-79 中所列的干扰源信号。

3.6.8.2.2.8.2 脱敏性。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规定,即便存才表 B-80 和 B-81


中所列的 VHF FM 干扰信号。

表 B-79. 非目标信号的最大功率约束

输入信号的心率 非目标信号的最大功率
(dBm)
50 kHz up to 88 MHz –13
88 MHz – 107.900 MHz (见 3.6.8.2.2.8.2)
108.000 MHz – 117.975 MHz 不包含
118.000 MHz –44
118.025 MHz –41
118.050 MHz up to 1 660.5 MHz –13
注.
1. 上述相邻频点之间信号的功率约束是线性的。
2. 这些抗干扰的要求可能不能保证 VHF 接收机或者 VHF 设备系统之间的
兼容性,尤其是对使用垂直极化天线的机载接收机。没有 COM 和 NAV
频率分配之间的协调或者 112 – 117.975 MHz 带宽的顶端设计保证,
在 VDB 接收机输入端,最小 COM VHF 信道(118.000, 118.00833,
118.01666, 118.025, 118.03333, 118.04166, 118.05)的最大值将会
被超过。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一些方法放大通信信号的功率了(例
如隔离的增益器)
。在所有的这些设备都安装在飞机上之后还需要进行
最终的兼容性测试。

表 B-80. 108.025 至 111.975 MHz 频带间的脱敏频率及其功率要求

接收机输入端频率 非目标信号的最大功率值(dBm)
88 MHz ≤ f ≤ 102 MHz 15
104 MHz 10
106 MHz 5
107.9 MHz –10

APP-B-13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
1. 上述相邻频点之间的功率分配是线性的。
2. 本需求文件并不适用于频率超过 107.7MHz 的 FM 载波信号以及频率位于 108.025 至
108.050 MHz 之间的 VDB 信号信道。详见附件 D,7.2.1.2.2

表 B-81. 适用于 112.000 至 117.975 MHz VDB 信号目标频率和功率要求

非目标信号的最大功率值
频率

88 MHz ≤ f ≤ 104 MHz 15


106 MHz 10
107 MHz 5
107.9 MHz 0

注.上述相邻频点之间的功率要求是线性分配的。

3.6.8.2.2.8.3 VHF 数据广播 FM 互调干扰。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应该满足 3.6.8.2.2.3 中的要求,即便存


在满足如下关系的双信号、两个 VHF FM 信号的三阶互调乘积信号。

2N1 + N2 + 72 ≤ 0

上式适用于调谐范围内的 VHF FM 信号

Δf
2N1 + N2 + 3 ∗ �24 − 20 log � �� ≤ 0
0.4

上式适用于频率低于 107.7MHz 的 VHF FM 信号。

其中,在接收机中,VHF FM 频点的广播信号在 VDB 频点产生两个信号,和三阶互调制产品。

N1 和 N2 标志,在 VHF 数据广播接收机输入端的两个 VHF FM 广播信号的等级(dBm),这两个等级都不能超过


设计的标准值,详见 3.6.8.2.2.8.2 节的第 4 部分。

Δf = 108.1 – f1, 其中 f1 为 N1 的频率,VHF FM 音频广播信号接近于 108.1 MHz.

注. The FM 互调抗干扰需求不应用于低于 108.1 MHz 的 VHF 数据广播通道运行,因此低于 108.1 MHz 的


频率不用于常用的分配。附加的信息在附件 D 的 7.2.1.2 节中提供。

3.6.8.3 机载功能性要求

APP-B-1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6.8.3.1 数据的使用条件

3.6.8.3.1.1 接收机只有在确认 CRC 是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使用来自 GBAS 报文的数据。

3.6.8.3.1.2 接收机只有在报文块标示符被设置为“1010 1010”时才能使用报文数据。

3.6.8.3.1.2.1 GBAS 报文处理能力。GBAS 接收机至少应该能够处理表 B-82 中列出的报文类型。

表 B-82. 机载设备电文类型的处理

机载设备性能 电文处理能力的最小要求

APV-I
MT 1 or 101, MT 2 (including ADB 1 and 2 if provided)
APV-II MT 1, MT 2 (including ADB 1 and 2 if provided), MT 4
Category I MT 1, MT 2 (including ADB 1 if provided), MT 4

3.6.8.3.1.2.2 前向兼容的机载处理过程

注:为了将 GBAS 标准拓展以支持新的功能要求,这里指定了一些预定规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能会


定义新的报文类型、新的类型 2 附加报文信息块以及新的路径定义方式,而且所有的设备都应该适当的忽略哪
些未经识别的报文类型。

3.6.8.3.1.2.2.1 未知类型报文的处理 当存在未知类型报文的时候,机载接收机也应保证所需的报文类


型的处理不受影响。

3.6.8.3.1.2.2.2 未知的类型 2 附加报文数据块的处理当存在未知的类型 2 附加报文数据块的时候,机载


接收机也应保证所需的报文类型的处理不受影响。

3.6.8.3.1.2.2.3 未知的类型 4 报文的处理当存在未知的类型 4 报文数据的时候,机载接收机也应保证所


需的报文类型的处理不受影响。

注:虽然当前 SARP 中值定义了一种类型 4 报文数据格式(FAS 数据块格式)


,但是未来的 GBAS 标准将会包
含更多其他类型的参考路径定义格式。

3.6.8.3.1.3 机载接收机只能使用与相应校正 Z 计数匹配的测距源测量数据块信息。

3.6.8.3.1.4 如果地面播发了 Dmax 参数,那么接收机只应在规定空间范围内使用接收到的信息去做伪距


校正。

3.6.8.3.1.5 对于给定的测量类型,接收机只能使用最新接收到的伪距校正信息(前提是要满足使用条件)

如果最新接收到的类型 1 或类型 101 报文中的测量数指出没有测量块数据,那么接收机不应该再使用 GBAS 校
正信息来校正相应测量类型的测量数据。

APP-B-13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8.3.1.6 那些σpr_gnd 数据域被设置为“1111 1111”的测距源应该被排除而不再定位过程中使用它。

3.6.8.3.1.7 能够用于差分定位的测距源必须满足所用类型一或类型 101 报文中的校正 Z 计数指明的时间


距离数据使用时可的时间差不超过 120 秒。

3.6.8.3.1.8 数据可用于 CAT I 精密进近的条件

3.6.8.3.1.8.1 在 CAT I 或者 APV 进近的最后阶段,机载 GBAS 接收机只能使用最近 3.5 秒内接受到的类


型一或类型 101 报文数据。

3.6.8.3.1.8.2 接收机只有在进近阶段初始化之前 GCID 示数为 1、2、3 或 4 的时候才能使用 GBAS 电文数


据用于 CAT I 或 APV 进近引导。

3.6.8.3.1.8.3 在进近阶段过程中,机载 GBAS 接收机应该忽略任何 GCID 数值的变化。

3.6.8.3.1.8.4 如果进近初始化阶段开始之前类型 4 报文中的 FASVAL 参数为“1111 1111”,则机载 GBAS


接收机不应该再基于 FAS 数据提供进近垂直引导服务。

3.6.8.3.1.8.5 如果进近初始化阶段开始之前类型 4 报文中的 FASLAL 参数为“1111 1111”,则机载 GBAS


接收机不应该再基于 FAS 数据提供进近引导服务。

3.6.8.3.1.8.6 在进近阶段过程中,机载 GBAS 接收机应该忽略任何 FASLAL 或者 FASVAL 数值的变化。

3.6.8.3.1.8.7 机载 GBAS 接收机只有当 FAS 的 CRC 数据被验证为正确之后才能是有 FAS 数据。

3.6.8.3.1.8.8 在使用 GBAS 数据之前应该先确认所使用数据对应 GBAS ID(在报文块头中)与类型 4 报文


块头中的 GBAS ID 以及类型 2 报文中的 GBAS ID(RSDS 为选定状态)相一致。

3.6.8.3.1.8.9 FAS 数据的使用

3.6.8.3.1.8.9.1 接收机应该使用类型 4 报文中的信息来确定精密进近的 FAS 路径。

3.6.8.3.1.8.9.2 接收机应该在信道编号介于 20001 和 39999 之间的时候使用类型 4 报文中的信息来确定


APV 精密进近的 FAS 路径。

3.6.8.3.1.8.9.3 接收机应该在信道编号介于 40000 和 99999 之间的时候将接收到的 FAS 数据存储在机载


数据库中而不是直接使用它。

3.6.8.3.1.8.10 当 GBAS 不播发类型 4 报文且所选的 FAS 数据在机载数据库中存在的时候,接收机应该使


用存储在机载数据库中的目标 GBAS 地面站的 FAS 数据。

3.6.8.3.1.9 使用 GBAS 数据提供定位服务的条件

3.6.8.3.1.9.1 接收机所使用的类型 1 报文数据是在最近 7.5 秒内接收到的的时候才能将测量块数据用于

APP-B-1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提供定位服务。

3.6.8.3.1.9.2 接收机所使用的类型 101 报文数据是在最近 5 秒内接收到的的时候才能将测量块数据用于


提供定位服务。

3.6.8.3.1.9.3 接收机只有在类型 2 报文中包含附件电文数据块 1 且该数据块中的 RSDS 参数表明 GBAS 定


位服务是开启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该数据用于定位。

3.6.8.3.1.9.4 接收机只有在 GBAS ID(报文块头中)与类型 2 报文(RSDS 为选定状态)报文头中的 GBAS


ID 相一致的时候才能使用相应的 GBAS 数据定位。

3.6.8.3.2 完好性

3.6.8.3.2.1 机载误差包络对于导航定位中用到的卫星,接收机都应该计算其所对应的σreceiver 以保证标准


差为σreceiver 的零均值高斯分布能够包络住接收机导致的校正后伪距残差的分布,即:

𝑦𝑦 y
� 𝑓𝑓(𝑥𝑥)𝑑𝑑𝑑𝑑 ≤ 𝑄𝑄 � � ,for ≥ 0
𝑦𝑦 𝜎𝜎 σ

−𝑦𝑦
𝑦𝑦 y
� 𝑓𝑓(𝑥𝑥)𝑑𝑑𝑑𝑑 ≤ 𝑄𝑄 � � ,for ≥ 0
−∞ 𝜎𝜎 σ

这里,

𝑓𝑓(𝑥𝑥)= 机载伪距残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1 𝑡𝑡 2
𝑄𝑄(𝑥𝑥) = � 𝑒𝑒 − 2 𝑑𝑑𝑑𝑑
√2𝜋𝜋 𝑥𝑥

3.6.8.3.2.2 GBAS 完 好 性 参 数 的 使 用 机 载 设 备 应 该 使 用 GBAS 广 播 的 σ pr_gnd 、 σ N 、 h0 、 σ


vert_iono_gradient、B 值以及σpr_air 参数来计算 3.6.5.5 中描述垂直、横向和水平保护级。如果 B 值参数
设置为“1000 0000”则表明对应的测量值不可用,机载设备应该认为该 B 值为 0.对于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而言,机载设备应该验证所计算的垂直和横向保护级是否小于 3.6.5.6 中定义的相应的垂直和横向告警限。

3.6.8.3.3 卫星星历数据的使用

3.6.8.3.3.1 IOD 校验只有当 GBAS 播发的该测距源的类型 1 或者类型 101 报文中的 IOD 与核心星座该测距
源星历中给出的 IOD 数值一致时才能使用该测距源。

3.6.8.3.3.2 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接收机应该计算定位用到的核心星座测距源的卫星星历的 CRC。


计算出来的 CRC 应该与类型一和类型 101 报文中的星历 CRC 数据在接收到 CRC 后 1 秒内完成验证。如果接收到
的 CRC 与计算出的 CRC 不一致,那么接收机应该立即停止使用相应的测距源卫星来定位。

注:在 VHF 广播数据的初始化捕获期间,接收机可能会再接收到 GBAS 广播的某测距源卫星的 CRC 之前将


该卫星用到位置解算过程中。

APP-B-13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6.8.3.3.3 星历误差位置包络

3.6.8.3.3.3.1 CAT I 精密进近和 APV 的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如果地面系统提供了类型 2 报文的附加电文数


据块 2 信息,那么机载设备就应该在接收到相应附加电文数据信息后的 1 秒内按照 3.6.5.8.1 的规定计算定位
用到的核心星座测距源卫星的星历误差位置包络。如果计算的垂直或横向星历误差位置包络超出了 3.6.5.6 中
定义的相应的垂直和横向告警限,则接收机应该将该测距源卫星排除在定位所用测距源集合之外。

注:在 VHF 广播数据的初始化捕获期间,接收机可能会在接收到计算星历误差位置包络所需的 GBAS 电文


参数解析出来之前将该卫星添加到定位所需的测距源集合中。

3.6.8.3.3.3.2 GBAS 定位服务的星历误差位置包络机载设备应该针对定位用到的核心星座测距源卫星计算


并使用 3.6.5.8.2 中定义的水平星历误差位置包络。

3.6.8.3.4 报文丢失

3.6.8.3.4.1 对于 CAT I 精密进近,如果没有在最近 3.5 秒内接收到类型一或类型 101 报文,则接收机应


该给出相应的告警。

3.6.8.3.4.2 对于 APV,如果没有在最近 3.5 秒内接收到类型一或类型 101 报文,则接收机应该给出相应


的告警。

3.6.8.3.4.3 对于使用类型 1 报文的 GBAS 定位服务,如果没有在最近 7.5 秒内接收到类型 1 报文,则接收


机应该给出相应的告警。

3.6.8.3.4.4 对于使用类型 101 报文的 GBAS 定位服务,如果没有在最近 5.5 秒内接收到类型 101 报文,则
接收机应该给出相应的告警。

3.6.8.3.5 机载伪距测量值

3.6.8.3.5.1 机载设备的载波相位平滑。机载设备应该实现标准的 100 秒载波相位平滑滤波来得到平滑后


的码伪距(平滑算法见 3.6.5.1)
。在滤波开启后的 100 秒时间内,滤波权重参数α应该被设置为以下两种值之
一:

A) 数据样本间隔时间除以 100 后得到的常数;

B)数据样本间隔时间除以滤波器开启时间后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参数;

3.7 抗干扰

3.7.1 性能目标

注 1:对于未增强的 GPS 和 GLONASS 接收机,利用以下性能参数度量抗干扰能力:

GPS GLONASS

APP-B-1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跟踪误差 (1 倍标准差) 0.4 m 0.8 m

注 2:上述跟踪误差既不包含如多径、电离层和对流层影响等信号传播的因素,也不包含 GPS 和 GLONASS


卫星的星历和星钟误差。

注 3:对于 SBAS 接收机,通过 3.5.8.2.1 和 3.5.8.4.1 中指定的参数来度量抗干扰能力。

注 4:对于 GBAS 接收机,通过 3.6.7.1.1 和 3.6.8.2.1 中指定的参数来度量抗干扰能力。

注 5:本节的信号级别在天线端口定义。假设飞行器天线下半球最大增益为–10 dBic。

注 6:性能需求在下述针对不同飞行阶段定义的干扰环境中被满足。

3.7.2 连续波干扰

3.7.2.1GPS 和 SBAS 接收机

3.7.2.1.1 用在精密进近飞行阶段或机载卫星通信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必须在存在和表 B-83 和图 B-15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相当的天线端口功率级别并且天线端口信号级别为–164.5dBW 的连续波干扰信号条件下的
满足性能目标。

3.7.2.1.2 用于非精密进近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必须满足表 B-83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小 3dB 条件下的性能


目标。对于终端区和航路稳态导航运行以及在稳态导航之前 GPS 和 SBAS 信号初始需求,应比表 B-83 中指定的
干扰阈值小 6dB。

表 B-83 GPS 和 SBAS 接收机连续波干扰阈值

干扰信号频率范围 用于精密进近飞行阶段的接收机干扰阈值
fi≤ 1 315MHz –4.5 dBW

1 315 MHz < fi≤ 1 525 MHz 从–4.5 dBW 线性增长到–42dBW

1 525 MHz < fi≤ 1 565.42MHz 从–42 dBW 线性增长到–150.5dBW

1 565.42 MHz < fi≤ 1 585.42 MHz –150.5dBW

1 585.42 MHz < fi≤ 1 610 MHz 从–150.5 dBW 线性增长到–60dBW

1 610 MHz < fi≤ 1 618 MHz 从–60 dBW 线性增长到–42dBW*

APP-B-13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1 618 MHz < fi≤ 2 000 MHz 从–42 dBW 线性增长到–8.5dBW*

1 610 MHz < fi≤ 1 626.5 MHz 从–60 dBW 线性增长到–22dBW**

1 626.5 MHz < fi≤ 2 000 MHz 从–22 dBW 线性增长到–8.5dBW**

fi > 2 000 MHz –8.5 dBW

* 用于无机载卫星通信的飞机安装

** 用于有机载卫星通信的飞机安装

3.7.2.2GLONASS 接收机

3.7.2.2.1 用在精密进近飞行阶段或机载卫星通信的 GLONASS 接收机必须在存在和表 B-84 和图 B-16 中指


定的干扰阈值相当的天线端口功率级别并且天线端口信号级别为–164.5dBW 的连续波干扰信号条件下的满足
性能目标。

表 B-84 GLONASS 接收机连续波干扰阈值

干扰信号频率范围 用于精密进近飞行阶段的接收机干扰阈值

fi≤ 1 315MHz –4.5 dBW

1 315 MHz < fi≤ 1 562.15625 MHz 从–4.5 dBW 线性增长到-42dBW

1 562.15625 MHz < fi≤ 1 583.65625 MHz 从-42dBW 线性增长到-80dBW

1 583.65625 MHz < fi≤ 1 592.9525MHz 从-80dBW 线性增长到-149dBW

1 592.9525 MHz < fi≤ 1 609.36MHz -149dBW

1 609.36 MHz < fi≤ 1 613.65625MHz 从-149dBW 线性增长到-80dBW

1 613.65625 MHz < fi≤ 1 635.15625 MHz 从-80dBW 线性增长到-42dBW

1 613.65625 MHz < fi≤ 1 626.15625MHz 从-80dBW 线性增长到-22dBW

1 635.15625MHz < fi≤ 2 000 MHz 从-42dBW 线性增长到-8.5dBW

1 626.15625MHz < fi≤ 2 000 MHz 从-22dBW 线性增长到-8.5dBW

APP-B-1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fi > 2 000MHz -8.5dBW

* 用于无机载卫星通信的飞机安装

** 用于有机载卫星通信的飞机安装

3.7.2.2.2 用于非精密进近的 GLONASS 接收机必须满足表 B-84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小 3dB 条件下的性能目标。


对于终端区和航路稳态导航运行以及在稳态导航之前 GLONASS 信号初始需求,应比表 B-84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
小 6dB。

3.7.3 有限带宽类噪声干扰

3.7.3.1GPS 和 SBAS 接收机

3.7.3.1.1 在稳态导航建立之后,用于精密进近飞行阶段或机载卫星通信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必须满足


在 1 575.42 MHz ±Bwi/2 频率范围内存在和表 B-85 和图 B-17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相当的天线端口功率级别并
且天线端口信号级别为–164.5dBW 的类噪声干扰信号条件下的性能目标。

注:Bwi 指代干扰信号的等价带宽

3.7.3.1.2 用于非精密进近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必须满足比表 B-85 中指定的有限带宽类噪声干扰阈值小


3dB 条件下的性能目标。对于终端区和航路稳态导航运行以及在稳态导航之前 GPS 和 SBAS 信号初始需求,应比
表 B-85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小 6dB。

3.7.3.2GLONASS 接收机

3.7.3.2.1 在建立稳态导航之后,用在精密进近飞行阶段或机载卫星通信的 GLONASS 接收机必须满足在 fk


±Bwi/2 频率范围内存在和表 B-86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相当的天线端口功率级别并且天线端口信号级别为
–165.5dBW 的连续波干扰信号条件下的满足性能目标。

注:fk = 1 602 MHz + k × 0.6525 MHz 是 GLONASS 通道的中心频率,其中 k = –7 to +13;Bwi 指代干


扰信号的等价带宽。

3.7.3.2.2 用于非精密进近的 GLONASS 接收机必须满足比表 B-85 中指定的有限带宽类噪声干扰阈值小 3dB


条件下的性能目标。对于终端区和航路稳态导航运行以及在稳态导航之前 GPS 和 SBAS 信号初始需求,应比表
B-86 中指定的干扰阈值小 6dB。

注:对于进近飞行阶段,假设接收机工作在跟踪模式并且不需要新的卫星。

3.7.3.3 脉冲干扰在建立稳态导航之后,接收机需满足接收到表 B-87 中所示特点的脉冲干扰并且干扰阈值


定义在天线端口情况下的性能目标。

APP-B-13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3.7.3.4 SBAS 和 GBAS 接收机在存在 3.7 中指定级别的干扰情况下不需要输出误警信息。

注:该需求的引导材料在 10.6 附件 D 中指定

3.8 GNSS 飞机卫星接收天线

3.8.1 天线覆盖 GNSS 天线必须满足飞机水平飞行时接收相对水平面从 0°至 360°方位角以及 0°至 90°


仰角的 GNSS 卫星信号的性能需求。

3.8.2 天线增益最小天线增益不能小于表 B-88 中针对水平面以上仰角指定的需求。对于岛屿 5°的仰角,


最大天线增益不能超过+4 dBic。

3.8.3 天线极化 GNSS 天线必须右手圆极化(传播方向顺时针)。

3.9 循环冗余校验(CRC)

利用 2 个二元多项式的模二除的余数 R(x)来计算 CRC:

 [x k M(x)]  R(x)
  = Q(x) +
 G(x) mod 2 G(x)

其中:

k – CRC 比特数;

M(x) – 信息域,多项式形式的数据项;

G(x) – CRC 生成多项式

Q(x) – 除法的商

R(x) – 除法的余数,包括 CRC

k
=
R(x) ∑ ri x k=
−i
r1x k −1 + r2 x k − 2 +  + rk x 0
i =1

表 B-85 用于精密进近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有限带宽类噪声干扰阈值

干扰带宽 干扰阈值

0 Hz < Bwi ≤ 700 Hz –150.5 dBW


700 Hz < Bwi ≤ 10 kHz –150.5 + 6 log10(BW/700) dBW
10 kHz < Bwi ≤ 100 kHz –143.5 + 3 log10(BW/10000) dBW

APP-B-1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00 kHz < Bwi ≤ 1 MHz –140.5 dBW


1 MHz < Bwi ≤ 20 MHz 从–140.5dBW 线性增长到-127.5dBW*
20 MHz < Bwi ≤ 30 MHz 从–127.5dBW 线性增长到-121.1dBW*
30 MHz < Bwi ≤ 40 MHz 从–121.1dBW 线性增长到-119.5dBW*
40 MHz < Bwi –119.5 dBW*

* 在频率范围 1575.42±10MHz 内干扰阈值不超过–140.5dBW/MHz

表 B-86 用于精密进近的 GLONASS 接收机有限带宽类噪声干扰阈值

干扰带宽 干扰阈值

0 Hz < Bwi ≤ 1 kHz –149 dBW


1 kHz < Bwi ≤ 10 kHz 从-149dBW 线性增长到-143dBW
10 kHz < Bwi ≤ 0.5 MHz –143 dBW
0.5 MHz < Bwi ≤ 10 MHz 从-143dBW 线性增长到-130dBW
10 MHz < Bwi –130 dBW

表 B-87 脉冲干扰的阈值

GPS 和 SBAS GLONASS

频率范围 1 575.42MHz ±10 MHz 1 592.9525MHzto 1 609.36 MHz


干扰阈值(脉冲峰功率) –20 dBW –20 dBW
脉冲宽度 ≤125µs ≤250µs
占空比 ≤1% ≤1%

表 B-88 GPS、GLONASS 和 SBAS 最小天线增益

仰角(°) 最小增益(dBic)

0 -7
5 -5.5
10 -4
15 至 90 -2.5

注:5°仰角的-5.5dBic 增益适用于 L1 天线,未来 GNSS 信号 L5/E5 频段可能需要更高的增益。

APP-B-14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1 C/A 码时间关系

子帧 1 TLM HOW GPS 周计数,卫星精度和健康


子帧 2 TLM HOW 星历参数
子帧 3 TLM HOW 星历参数
子帧 4 TLM HOW 卫星 25-32 的历书和健康,特别报文,卫星配置,标志位,电离层和
UTC
子帧 5 TLM HOW 卫星 1-24 的历书和历书参考时间以及 GPS 周计数

图 B-2 帧结构

图 B-3 TLM 字格式

APP-B-1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4 HOW 格式

图 B-5 HOW 时间线

APP-B-14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1/11)

APP-B-1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6 数据格式(2/11)

APP-B-144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3/11)

APP-B-1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6 数据格式(4/11)

APP-B-146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5/11)

APP-B-1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6 数据格式(6/11)

APP-B-14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7/11)

APP-B-1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6 数据格式(8/11)

APP-B-15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9/11)

APP-B-1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6 数据格式(10/11)

APP-B-152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6 数据格式(11/11)

APP-B-1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7 超帧结构

APP-B-154
附录 B

APP-B-155
* 帧中保留的比特

注:参数的数据内容、定义和解释在 3.2.1.3 和 3.2.1.4 中给出,图中深色标注的是 GLONASS-M 发送的附加信息。

图 B-8 帧结构(帧 1 至帧 4)
附件 10—航空电信


附件 10—航空电信

APP-B-156
* 帧中保留的比特

注:参数的数据内容、定义和解释在 3.2.1.3 和 3.2.1.4 中给出,图中深色标注的是 GLONASS-M 发送的附加信息。

图 B-9 帧结构(帧 5)
第I卷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10 数据字符串结构

图 B-11 卷积编码

图 B-12 数据块格式

APP-B-1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13 IGP 编号约定(4 个 IGP)

图 B-14 IGP 编号约定(3 个 IGP)

APP-B-158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15 用于精密进近的 GPS 和 SBAS 接收机连续波干扰阈值

图 B-16 用于精密进近的 GLONASS 接收机连续波干扰阈值

APP-B-1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B-17 干扰阈值 vs.带宽(GPS 和 SBAS 接收机)

图 B-18 干扰阈值 vs.带宽(GLONASS 接收机)

APP-B-160
附录 B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B-19 示例数据调制

APP-B-161
附篇 A 利用风险树评估服务目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 风险树是一种用于表明特定故障情况与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之间逻辑关系的图形方法。它是航空工业
中故障树分析法的一种应用。

1.1 这种方法利用一系列逻辑符号来表示各种导致故障的原因之间的关系。以下符号用于此指导材料中。

:“AND”与门描述的逻辑操作是指,必须所有输入事件共存以产生输出事件。

:“OR”或门定义一种情形,如一个或更多的输入事件存在,输出就存在。

:方形符号定义了一种由输入的故障共同作用而造成的事件。

:圆形用于描述不能继续发展的重要故障事件。故障发生的频率和方式则通过经验数据获得。

1.2 此方法为导致最终故障事件发生的起因事件的顺序和组合提供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若已知或能估计
独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则这种方法也可用来确定最终故障事件发生的概率。在简单故障树的情形下概率能直
接计算,但必须注意主要故障事件是非独立的情况,即多条路径有相同故障事件的情况。

1.3 在这份指导材料中发生最高等级事件可接受的概率是由风险分配决定的。而故障树则用于将风险进一
步划分为服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此处使用术语“风险树”而不是“故障树”。

2. 飞机着陆操作的一般风险树在图 A-1 中给出。此树的最终故障事件是由于非航空器引导系统的错误而


导致飞机损失。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非航空器引导设备的完整性错误或非航空器引导系统服务的连续性(COS)
错误(即用于支持非连续进近/复飞的主系统和任何次级系统)。
主要的非飞机引导系统需考虑 1 到 N 多个因素,
例如方位角、仰角和 MLS 情况下的 DME/P。次级引导系统可以是可选的非航空器引导系统或如惯导系统之类的
航空器导航系统。

2.1 下列概率可定义为:

Pa = 由于非飞机引导系统故障造成飞机损失的概率;

Pb = 由于主引导系统完整性故障造成飞机损失的概率;

Pc = 由于 COS 故障导致飞机损失的概率;

Px = 飞行员不能察觉主引导系统完整性故障并成功处理的概率。此风险的减低因素仅与引导系统完整性
故障发生时,飞行员能及时察觉有关,例如 ILS I 类进近的决断高度。

ATT-A-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A-1 属性风险树

ATT-A-2
附篇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PP = 主引导系统 COS 故障的概率;

Pd = 在非连续性进近/复飞过程中飞机损失的概率;

Pi = 主引导系统完整性故障的概率;

PiN = 由导航因素 N 造成主引导系统完整性故障的概率;

Ppn = 由导航因素 N 造成 COS 故障的概率;

Ps = 在具有次级引导系统的飞机在非连续性进近/复飞过程中损失的概率;

Ps1 = 次级引导系统 COS 故障的概率;

Ps2 = 次级引导系统完整性故障的概率;

Pu=飞行员在无次级引导系统可用的情况下不能成功处理主引导系统 COS 故障概率;

这里:

Pa=Pb+Pc

Pb=Pi+Px

Pi=Pi1+Pi2+…PiN

Pc=Pp×Pd

Pp=PP1+PP2+…PPN

Pd=Ps×Pu

Ps=Ps1+PS2

2.2 最终事件可接受的发生概率 Pa 可通过将进近和着陆操作的全部风险因素分解为各种事故等级来确定。


用此方法已经确定了 Pa 的可接受值为 3×10-9。这与可分配给每个地面导航设备的最小概率为 1×10-9 是一致的。
(通常完整性故障和 COS 故障是平均分配的)。

2.3 上述的风险分析均假设不存在设备设计误差。

3.使用风险树的例子——MLS-III 类基本操作(图 A-2)。

3.1 在这个情况中仅涉及两种导航因素(即方位和仰角)。假设主引导系统发生 COS 故障后没有可用的次


级引导系统。正常程序是保持方向并爬升。

ATT-A -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A-2 MLSⅢ类着陆风险树

ATT-A-4
附篇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Pi1=Pi2=0.5×10-9

Pp1=Pp2=2×10-6

注:这些图来自附篇 G,表 G-15,等级 4,假设条件为暴露 30 次及 15 秒,方位角和仰角的 MTBO 分别为


4000 小时和 2000 小时。

Ps=1.0

注:由于没有非连续性进近/复飞程序使用次级引导系统,因此该情况下事故概率是 1。

Px=1.0

注:由于此处假定 III 类运行时,飞行员没有能力干预地面引导系统的完整性故障,因此风险降低因素等


于 1。

Pu=2.5×10-4

注:基于一项对飞机利用地面导航系统进近并着陆时发生事故的研究,飞行员风险降低因素评估为 1/4000。
这一风险降低因素是在假定飞行员能干预导航系统连续性服务错误的情况下得出的。

于是:

Pi=1×10-9

Pp=4×10-6

Pd=2.5×10-4

Pc=4×10-6×2.5×10-4=1×10-9

Pb=1×10-9×1

从而有:

经计算得 Pa=2×10-9

3.2 因此一般要求的极限是 1×10-9。

4. 在障碍物较多的环境下实施 MLS/RNAV 进近的风险树应用(图 A-3)

4.1 此情况下有三种导航因素(即方位,仰角和 DME/P)。假定这些因素都符合第 4 级方位设备的完整性和


COS 要求,即完整性=1-0.5×10-5 且 MTBO=4000 小时。

Pi1=Pi2=Pi3=0.5×10-9

ATT-A -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Px=1.0

注:假定飞行员不能干预地面导航系统的完整性故障。

Pp1=PP2=PP3=4×10-6

注:假定障碍物暴露时间(OET)为 60 秒且所有地面单位的 MTBO 值为 4000。

Pu=1.0

注:假设非连续进近/复飞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该情况下事故概率为 1。

4.2 在障碍物较多的环境下实施 MLS/RNAV 程序时,通常假定在障碍物暴露期间必须执行安全的非连续进


近/复飞程序作为次级引导系统。

Ps1=7.5×10-5

注:这是次级引导系统地面设备的 COS 故障概率。这里假定次级引导系统的 MTBO 为 1000 小时且暴露时间


是 270 秒。次级引导系统故障暴露时间取决于次级引导系统的可用性何时能够确定。假定早于 MLS/RNAV 程序
的实施,则飞行员无需在开始障碍物程序之前再次确认次级引导系统的可用性,暴露时间可以为数分钟。

Ps2=5×10-5

注:这是次级引导系统所要求的完整性。

于是:

Pi=1.5×10-9

Pb=1.5×10-9

Pp=12×10-6

Ps=7.5×10-5+5×10-5=1.25×10-4

Pd=1.25×10-4

Pc=12×10-6×1.25×10-4=1.5×10-9

从而有:

经计算得 Pa=3×10-9,满足要求。

ATT-A-6
附篇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A-3 MLS/RNAV 障碍物风险树

注:对障碍物暴露时间大于 60 秒的情况,有必要增加主引导系统的 MTBOs 时间或增大次级引导系统的风


险降低因素。例如,若暴露时间增加到 90 秒,则主引导系统的 MTBOs 时间必需增加到 6000 小时或将次级引导
系统的 MTBO 时间增加到 2250 小时。主引导系统的可靠性、暴露时间及次级引导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之间有
明显的权衡关系。风险树方法能用于检验某个 MLS/RNAV 程序并为主引导系统及次级引导系统确定适当的可靠
性与完整性要求。

ATT-A -7
附篇 B 在进近和着陆阶段引入并应用非目视导航的策略

(见第 2 章 2.1 条)

1. 引言

1.1 多种因素都能对全天候运行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包括安全、效率和灵活性。新技术的革新要求以灵
活的方式处理全天候运行概念,从而获得技术发展带来的益处。这一灵活策略的创造需要充分认识目标及其策
略思想并将新技术发展整合到策略思想中。这一策略的提出并不是要求快速过渡到建立单一全球性系统或者多
个系统来支持进近和降落的运行。

1.2 这一策略强调了在进近和着陆阶段通过垂直引导(APV)实现非目视导航和精密进近及降落。

2. 策略目标

此策略必须:

a)至少维持目前全天侯运行的安全水平;

b)至少保持现有服务水平或计划提高;

c)维持全球互操作性;

d)基于区域协作计划提供区域灵活性;

e)至少在 2020 年前能使用;

f)考虑经济、运行和技术方面因素。

3. 涉及问题

3.1 综述

以下的考虑基于运行要求和所需承诺可行并且所需努力已经付诸实践的假设。

3.2 ILS 相关问题

a)在特殊地区,Ⅱ类或Ⅲ类 ILS 运行有一定风险;


ATT-B-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附件 10 第Ⅰ卷第 3 章 3.1.4 条包含 ILS 接收机抗干扰性能标准;

c)ILS 的扩展受可用信道的限制(40 个信道);

d)许多老旧 ILS 地面设备需要更换;

e)在世界大部分地区,ILS 在可见的未来还能维持使用。

3.3 MLS 相关问题

a)Ⅰ类 MLS 目前可使用;

b)Ⅱ类合格地面设备已经获得许可。目前正在取得地面和机载ⅢB 类设备许可,预计在 2004-2005 年之内


完成;

c)计划在特定位置实施 MLS 来提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的跑道利用率。

3.4 GNSS 相关问题

a)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同样适用于 GNSS,作为 APV 和Ⅰ类精密进近的支持;

b)APV 地基区域增强系统(GRAS)的 SARPs 的应用目前正在开发中;

c)APV 运行的 GNSS 星基增强系统(SBAS)在世界部分地区可运行;

d)Ⅰ类精密进近 GNSS 地基增强系统(GBAS)预计在 2006 年可以实施;

e)在 2010 到 2015 年期间,国际公认的适用于Ⅱ类和Ⅲ类运行的 GNSS 增强不一定能完成;

f)GNSS 相关技术问题,着陆和起飞运行必须按时间表严格执行解决;

g)GNSS 进近、着陆和起飞运行的常规问题必须按时间表严格执行解决。

3.5 多模式机载方式和着陆能力相关问题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策略,多模式机载的进近和着陆能力是必备和被认为可用的。

3.6 其他问题

a)对Ⅱ类和Ⅲ类运行的需求越来越大;

b)GNSS 能够为低能见度运行提供特别运行优势,包括新的程序、灵活选址要求和提供机场场面引导;

c)只有三种标准系统(ILS、MLS 和 GNSS 增强)才能在支持全天候运行中发挥主要作用。有增强和/或合


成视觉系统的平视式显示器有可能提供运行优势;

ATT-B-2
附篇 A 附件 10—航空电信

d)这一全球策略实施的结果不会带来 ILS 向新系统如 GNSS 或 MLS 的快速过渡。所有系统使用的无线电频


谱必须受到良好保护,这对策略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e)从 ILS 到 GNSS 的过渡对扩展应用有帮助。在一些国家,这一过渡可能会使当前Ⅱ类或Ⅲ类运行水平降


低;

f)只要一些用户继续依赖 ILS,引入新的着陆系统的潜在优势将受到混合系统运行的限制;

g)APV 运行可以通过使用按要求配置的增强型 GNSS 或气压垂直引导系统以及配有 ABAS 或 DME/DME RNAV


水平引导的 GNSS 来实现;

h)跟非精密进近相比,APV 运行提高了安全并且降低了运行的最低限度。

4. 策略

基于以上所有考虑,需要咨询飞机运营商或国际组织,以确保所建立解决方案的安全、效率和成本,全球策略
应如下:

a)只要运行有效并且具有经济效益,就应继续提供最高服务水平的 ILS 运行,保障服务对只装备 ILS 的


飞机也同样有效;

b)在运行有效和具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行 MLS;

c)为 APV 和Ⅰ类有效运行和经济效益实施增强型 GNSS(如 ABAS、SBAS、GBAS)


,同时保障在赤道附近电
离层传播相关问题能够适当地解决;

d)推广研发和使用多模式雷达进近和着陆;

e)推广 APV 运行的使用,特别是针对使用 GNSS 进行垂直引导,来提高安全和可用性;

f)鉴别和解决地基增强型 GNSS 系统(GBAS)运行和技术可行性问题来支持Ⅱ类和Ⅲ类运行。在保障运行


可行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Ⅱ类和Ⅲ类运行实施 GNSS;

g)在各个地区配合全球策略开展实施策略。

ATT-B-3
附篇 C 有关 ILS、VOR、PAR、MB、NDB 和 DME 在实际应用中的

标准及建议措施的指导信息和材料

1. 引言

本附篇的材料是为了用于指导和解释,并不考虑作为第Ⅰ卷中所包含的规范或各项标准和建议措施的组成
部分。

为了清晰理解下列条文,统一概念,便于交流,列出下列定义

有关仪表着陆系统(ILS)的定义

注:这里给出的术语,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使用无前置词或者使用带有“标称”和“标示”的前置词,这
种用法表达下列意义:

无前置词:一个单元或概念达到的特性。

前置词“标示”:例如一部接收机所标示出来的一个单元或概念达到的特性(即包含接收装置的误差)

航向信标系统 ILS 下滑信标系统

标示的航道线:在任何水平面内接收机指示器偏移为
零的各点轨迹连线。

标示的航道扇区:包含标示的航道线的任意平面内的
一个扇区。在这个扇区内接收机指示器便宜保持在满
刻度内。

航向信标航道弯曲:航道弯曲是指航向信标的航道线 ILS 下滑道弯曲:下滑道弯曲是 ILS 下滑道相对于其


相对于其标称位置的偏差。 标称位置的偏差。

2. 有关 ILS 的指导材料

2.1 设备性能类别的运行目标,设计和维护目标以及航道结构的定义

2.1.1 第 3 章 3.1.1 条中规定的设备性能类别的运行目标如下:

Ⅰ类运行:在决断高度不低于 60m(200ft),能见距离不小于 800m 或跑道视程指示不小于 550m 的条件下,

ATT-C-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进行精密仪表进近和着陆。

Ⅱ类运行:在决断高度低于 60m(200ft)不低于 30m(100ft),跑道视程指示不小于 350m 的条件下,进


行精密仪表进近和着陆。

ⅢA 类运行:在决断高度低于 30m(100ft)或没有决断高度,跑道视程指示不小于 200m,进行精密仪表进


近和着陆。

ⅢB 类运行:在决断高度低于 15m(50ft)或没有决断高度,跑道视程指示小于 200m 但不小于 50m 的条件


下,进行精密仪表进近和着陆。

ⅢC 类运行:没有决断高度和跑道视程指示限制,进行精密仪表进近和着陆。

2.1.2 性能。这些指标与使用 ILS 的航空器以及航空器的飞行引导系统的性能有关,是以安装有相应设计


设备的现代化航空器为对象而设定这些指标的。然而,实际运行能力可以超过上述 2.1.1 条中所给出的规定指
标。

2.1.2.1 附加指标。在飞行引导系统性能降低或无法运行,而 ILS 地面系统可提供连续完好的引导服务的


情况下,可准许使用与上述 2.l.1 条描述不一致的运行指标。

2.1.2.2 高级运行。对于装有自动进近和着陆系统的现代航空器,飞行主管部门鼓励在常规飞行的进近过
程中,机组在目视监视的情况下使用这种系统。例如,在Ⅰ类运行——ILS 的引导质量和覆盖范围超过第 3 章
3.1.3.4.1 条规定的基本要求并直至跑道的情况下,可使用该系统。

2.1.2.3 ILS 分类方法。为了充分利用现代航空器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潜力,相对于只参考设备性能类


别而言,则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来阐述 ILS 的地面系统。本文给出的 ILS 分类系统通过运用三种指定的运
行性能对 ILS 进行分类便能达到该目的,它从运行的角度对这些性能进行阐述,以便判定某个特定 ILS 设备所
能支持的运行类别。

2.1.2.4 在 ILS 分类表中阐述了除第 3 章 3.1.1 条中所定义的那些设备外的某一个特定 ILS 地面设备所具


备的附加能力。开发这些附加能力,以便按上述 2.1.2.1 条和 2.1.2.2 条的飞行使用获得批准,从而达到上述
2.1 条所描述的运行指标,甚至低于 2.1 条所规定的数值。

2.1.2.5 关于分类方法的一个例子见下文 2.14.3 条。

注:下列指导材料可帮助各国用于鉴定 ILS 航道和下滑道弯曲的可接受性。虽然根据定义,航道弯曲和下


滑道弯曲分别是以航道和下滑道的标称位置为基准的。但在 2.1.6 条和图 C-2 中,关于弯曲的实际评估是以偏
离航道和下滑道的平均位置为基准的,这是因为飞行记录通常是这种形式。

2.1.3 航道弯曲:航向信标的航道弯曲应依据第 3 章 3.1.3.4 条中规定的航道结构要求来评估。对于Ⅲ类


条件下的着陆和滑行,航道结构要求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沿跑道能为人工驾驶和(或)自动驾驶提供可靠的引导。
对于 I 类性能的进近阶段,航道结构要求在 30m(100ft)高度上,由航道弯曲(95%概率)引起的航空器的横
向位移偏差量须小于 10m(30ft)。对于Ⅱ类和Ⅲ类性能的进近阶段,航道结构要求在 ILS B 点和基准数据点(Ⅱ

ATT-C-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类设备)或 D 点(Ⅲ类设备)间的区域内,由航道弯曲(95%概率)引起的航空器横滚和俯仰姿态偏差量须小
于 2°,横向位移偏差量须小于 5m(15ft)

注 1:当航道弯曲妨碍航空器在正常条件下以稳定的姿态到达决断高度和到达偏离航道线的允许限度内的
一个位置(从这个位置能实现安全着陆),那么这样的航道弯曲就是不能接受的。当出现弯曲时,自动和半自
动交连比人工交连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更大。当航空器已调定在进近以后,过度的操纵动作可能妨碍它完成高质
量的进近和着陆。此外,当使用自动交连时,可能要在低于决断高度的情况下继续作进近飞行,如果航道结构
满足第 3 章 3.1.3.4 条中的要求,那么航空器就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引导。

注 2:弯曲或其他不能容许的不规则形状,通常是用精密的飞行检查技术在稳定的气流条件下通过飞行检
验来确定的。

2.1.4ILS 下滑道弯曲:下滑道弯曲应依据第 3 章 3.1.5.4 条中规定的 ILS 下滑道结构要求来评估。对于Ⅰ


类性能,下滑道结构要求在 30m(100ft)的高度上,由下滑道弯曲所引起的航空器的垂直位移偏差量(95%概
率)须小于 3m(10ft)
。对于Ⅱ类和Ⅲ类性能,下滑道结构要求在 15m(50ft)的高度上,由下滑道弯曲所引
起的航空器的横滚和俯仰姿态偏差量(95%概率)须小于 2°,垂直位移偏差量(95%概率)须小于 1.2m(4ft)

注 1:当下滑道弯曲妨碍航空器在正常条件下以稳定的姿态到达决断高度和到达偏离下滑道的允许限度内
的一个位置(从这个位置能实现安全着陆),那么这样的下滑道弯曲就是不能接受的。当出现弯曲时,自动和
半自动交连比人工交连所受的影响程度更大。此外,当使用自动交连时,可能要求在低于决断高度的情况下继
续作进近飞行。如果下滑道结构满足第 3 章 3.1.4.4 条的规定,那么航空器就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引导。

注 2:弯曲或其他不能接受的不规则状,通常是用精密的飞行测试并辅之以必要的专用地面测量设施来确
定的。

2.1.5 航道/下滑道弯曲度标准的应用:
在应用航道结构(第 3 章 3.1.3.4 条)和下滑道结构(第 3 章 3.1.4.4
条)的技术要求时,应采用下述准则:

——图 C-1 表示Ⅰ类、Ⅱ类和Ⅲ类性能规定的航道/下滑道弯曲的最大幅度(95%概率)与离跑道入口的距


离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进近的任意区域评估弯曲幅度时,应对已校正航空器角度位置误差的飞行记录,在要评估区域
的中点的±20 秒时间间隔的范围内进行分析,上述范围是航空器以 195km/小时(l05 节)±9km/小时(5 节)
的地速为基础的。

进近 95%最大幅度规范是在所评估的区域内,航道和下滑道弯曲的幅度必须小于图 C-l 中规定值的总时间


间隔范围内可允许的百分比。图 C-2 表示对一具体设备的航道/下滑道弯曲幅度进行计算时所采用的方法举例。
如果超过规范要求的 t1、t2、t3 时间段的总和等于或小于总时间 T 的 5%,被评估的这段区域就为合格。所以,

T − [(t1 + t 2 + ⋅ ⋅ ⋅)]
100 ≥ 95%
T

ATT-C-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C-1 航向信标航道和下滑道弯曲幅度范围

图 C-2 航道/下滑道弯曲幅度评估

ATT-C-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对 ILS 下滑道弯曲进行分析时,应采用平均下滑道作为基准,而不采用下滑道向下延伸的直线作基准。弯
曲部分的延伸取决于地面设备下滑天线系统的偏置距离、天线系统离跑道入口的距离、以及最后进近段地面和
下滑信标址的相对高度(见下文 2.4 条)

2.1.6 参数过滤。由于 ILS 波束弯曲结构中具有复杂的频率成分,因此所测得的波束弯曲值取决于机载接


收和记录设备的频率响应。
波束弯曲度可通过使用用于接收机 DDM 输出电路的低通滤波器的角频率(弧度每秒)
来测得,并和记录设备的 V/92.6 相关联,这里的 V 是航空器或地面车辆的速率,单位为千米/小时。

2.1.7 监视系统。事实表明将性能稳定在第 3 章 3.1.3.6、3.1.3.7 和 3.1.5.6 条中所规定的门限范围内,


即优于监视器门限,是很容易实现的。

2.1.7.1 监控器门限的主要是根据类别运行的安全要求来设定的。然而,这种监控门限的设定方法并不考
虑由于设备的固有误差和性能漂移而引起的正常的逐日性能变化现象。如果逐日性能偏移量经常超出第 3 章
3.1.3.6、3.1.3.7 和 3.1.5.6 条中所规定的门限,就必须研究并采取纠正措施。应清除产生这种偏移的原因,
以便:

a)减少在规定的监控限门限附近飘移不定的临界信号参数;

b)保证 ILS 服务的高度连续性。

2.1.7.2 下列各条指导意见阐述了监视系统如何在设计,运行和维护上符合第 3 章 3.1.3.11 和 3.1.5.7 条


的规定。

1)确保在利用 ILS 进近期间,一旦地面设备产生对机载设备工作产生有害影响的变化时,监控系统便会


做出响应。

2)确保对导航信号无影响的本地情况,监控系统不会做出响应。

3)对监视设备的性能漂移,不应明显地减少或增大所规定的监控门限。

4)在监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必须特别注意,当监视系统自身发生故障时,确保地面设备会停止发射
导航信号。

5)某些监视器依赖发射天线系统附近的装置来采样信号。经验表明,这种监视系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

a)在使用宽孔径天线系统的台站,通常不会将监控传感器设在与远场航道传感点观测的相应相位关系的
位置上。即便如此,监控系统仍应检测到天线及附属馈电系统对远场航道有明显影响的变化;

b)由于下雪和积水等引起的有效地平面变化,会对下滑道监控系统、空间的实际航道造成不同的影响,
尤其是对需要依赖地平面来形成的下滑道场型。

c)应注意可能干扰监控器对辐射信号进行监控传感器的其它原因,如冰、鸟等。

ATT-C-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d)在一个采用监控信号在反馈环路中校正相应设备偏差的系统中,应特别注意不要因监控器本身受外来
的影响和变化,而造成航道或下滑道变化超出规定门限也不发出告警。

6)监控器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整体监控器,它对天线系统中形成远场航道信号的每个发射天线单元进行测
量。经验表明,这种专门设计的监控系统,能够将监控器指示和远场辐射信号紧密关联。这种形式的监视器在
某些情况下可以克服上述 5)点 a)、b)、c)中指出的问题。

2.1.7.3 应认识到,在空间任一点测得的调制度差,是关于位移灵敏度和航道或下滑道位置的函数,这在
监视系统的设计和运用中应予以考虑。

2.1.8 不使用 ILS 航向信标的辐射信号:在装备有供双向进近的航向信标的跑道,当飞机进近飞行至低高


度时,使用中的 ILS 航向信标信号将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反方向航向信标辐射信号的影响,当飞机飞跃其天线
时,会产生交叉调制干扰。这种干扰在低高度飞行时将严重影响进近或着陆,甚至危及安全。第 3 章 3.1.2.7、
3.1.2.7.1 和 3.1.2.7.2 条规定了在飞行中不使用航向信标辐射信号的条件。

2.1.9ILS 多路径干扰

注:这份指导材料不考虑新的大型航空器如何对临界区和敏感区的大小产生影响,而是考虑了自这份材料
修订初始,这些航空器、机场改造和运行环境的变化在临界区和敏感区中所产生的效果。各国应谨慎应用下列
例子,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影响空间信号质量的一些因素。

2.1.9.1 是否会产生 ILS 信号干扰,取决于 ILS 天线周围的整体环境和天线特性。任何大的反射物体,包


括车辆或者固定物体,例如辐射信号覆盖区内的建筑物,都会对 ILS 航道和下滑道结构造成多路径干扰。无论
Ⅰ类、Ⅱ类或Ⅲ类,固定反射物体、建筑物的位置及尺寸和定向天线的特性,都可决定航道或下滑道的静态结
构质量。移动物体同样会造成航道或下滑道结构变坏,甚至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对这种会产生信号干扰的区域,
需进行定义和认证。为了制定保护区标准,将该区域分成两类,即临界区和敏感区:

a)ILS 临界区是航向天线和下滑天线周围的一个有规定边界的区域。在 ILS 设备运行期间,任何车辆(包


括飞行器)不得进入该区域。保护临界区是为防止任何出现在临界区内的车辆或航空器对 ILS 的空间信号造成
严重干扰。

b)ILS 敏感区是临界区的延伸区域。在 ILS 设备运行期间,任何在区域内停放或移动的车辆(包括航空器)


都要受到控制。保护敏感区是为防止任何在临界区外,但仍在机场边界内的大型运动物体对 ILS 的空间信号造
成干扰。

注 1:定义临界区和敏感区的目的,是为了对 ILS 提供充分保护。此术语的使用在各个国家都可以不同。


在有些国家.术语“临界区”也用于描述此处的敏感区。

注 2:在一些需要同时安装 ILS 和 MLS 的场地,依据附篇 G 中 4.1 条的指导材料,可将 MLS 安装在 ILS 临


界区内。

2.1.9.2 临界区保护和敏感区保护的典型例子,如图 C-3A、C-3B、C-4A 和 C-4B 所示。为了保护临界区,


在 ILS 设备运行期间,必须禁止任何车辆进入该区域,禁止任何航空器在该区域内滑行或停留。每个航向设备

ATT-C-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和下滑设备的临界区应当明确指定。在穿越临界区的滑行道和车道上,应当设置适当的信号装置,用以管束车
辆和航空器进入。对于敏感区,按照干扰的潜在可能以及类别运行的不同禁止部分或所有移动交通工具进入。
建议将所有敏感区设置在机场边界以内,这样便能对所有移动交通工具进行控制,防止对 ILS 信号造成严重干
扰。如果敏感区处于机场边界外,为了确保对该区域的充分控制,与有关当局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对保护敏
感区的运行程序,需要进一步开发。

2.1.9.3 敏感区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 ILS 天线的型号、地形以及人造物体的大小和方位(包括大


型航空器和车辆)。现代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天线的设计,能有效地减小发生干扰的可能性,从而缩小敏感区
的范围。由于大型航空器对 ILS 信号产生干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敏感区不得不为此延伸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地面上交通密度的增加,也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2.1.9.3.1 对于航向信标,任何处于天线主要辐射方向的大型目标,包括在跑道上和在滑行道上的航空器,
都视作可能产生严重信号干扰的干扰源。敏感区的保护范围,对于Ⅰ类、Ⅱ类和Ⅲ类是不一样的,Ⅲ类要求的
保护范围最大。由于Ⅲ类允许的干扰是最小的,所以对沿跑道表面的超限航道不会对Ⅰ类或Ⅱ类运行产生影响。
如果航道结构由于固定的多因素干扰已经处于门限边缘,那么再有任何的外加干扰,都将对信号生产严重影响
使其超限。在此情况下,必须考虑扩大敏感区的面积。

2.1.9.3.2 对于下滑信标,经验表明,任何位于下滑信号反射面以上或在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物体,都视作
信号的干扰源。天线水平面之上的这个面的角度与所用下滑信标天线阵种类有关。当大型航空器在下滑信标天
线和进近航道之间,距下滑标天线几千英尺范围内停留或滑行,通常会对下滑信号造成严重干扰。相对而言,
处于距下滑天线几百英尺以外的小型航空器,其影响可以忽略。

2.1.9.3.3 经验表明,影响 ILS 信号反射和衍射而产生多路径干扰的主要因素是航空器和车辆垂直面的高


度和朝向。必须结合最坏情况下的朝向来确定可能会遇到的垂直面最大高度。这是因为,相比平行或垂直的朝
向,某一特定朝向更容易引起航道或下滑道的偏差,从而超出门限。

2.1.9.4 使用电脑或者建模技术能计算出由物体对 ILS 引起干扰的大概位置、大小和持续时间。这里物体


是指建筑物或是在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尺寸和朝向的航空器。有关技术如下:

a)电脑化数学模型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在特定的多路径环境中使用这种模型时,需对工程的评
估有适当的假设和限制。与此项目有关的 ILS 性能信息通常由 ILS 设备制造商提供;

b)当 ILS 正确安装后,利用电脑和仿真技术能够模拟将要建造的新建筑可能对 ILS 信号的干扰程度。但


无论结果如何,电脑-辅助仿真的结果都应与对新建筑进行飞行测量的真实结果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到验证;

c)在考虑了地面上的航空器可能会造成的在允许范围内最大多路径信号干扰后,才能确定相应的敏感区
最小范围。在图 C-3A,C-3B,C-4A 和 C-4B 中,考虑了地面上的航空器可能会造成的在允许范围内最大多路径
信号干扰后,通过模型确定了临界区和敏感区。影响临界区和敏感区的大小和形状的因素包含:可能造成干扰
的飞机类型,天线孔径和类型(对数周期偶极子等),余隙信号类型(单/双频),建议的运行类型,跑道长度
以及由现存建筑造成的静态弯曲。模型的使用应当包含批复,包括在检查点停放航空器对 ILS 信号的干扰和真
实场地数据的比较。

ATT-C-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1.9.5 机场中对于临界区的控制和敏感区的选定,可能仍不足以防止由于大型地面建筑物造成的 ILS 多


路径干扰,特别是当遇到为新的大型航空器或其他目的而建立新建筑物时,该情况尤为明显。在机场边界以外
的建筑物,即使符合关于障碍物的高度限制,也可能会影响 ILS 航道质量。

2.1.9.5.1 如果机场周围有大型固定物体,如高建筑物,影响航道或下滑道结构使其接近运行类别的允许
容限时,则必须建立更大的敏感区。这是因为移动物体会增强由固定物体所引起的静态波束弯曲。然而,将其
和最大弯曲幅度直接相加是不合适的,相比之下平方和开根更加妥当。举例如下:

a)由固定物体引起的航道弯曲为±l.5 微安,门限为±5 微安。因此,允许移动物体限定的航向敏感区为:

5 2 − 1.5 2 = 4.7 µA

b)由固定物体引起的航道弯曲为±4 微安,门限为±5 微安时。因此,允许移动物体限定的航向敏感区为:

5 2 − 4 2 = 3µA

在 b)情况下敏感区应当更大,使得干扰物体更加远离跑道,保证对航道波束的影响小于 3 微安。对下滑
道敏感区可使用同样的原则。

ATT-C-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TT-C-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TT-C-1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2.1.10 降低航道弯曲度和调制度差信号不足的区域

2.1.10.1 引言。由于某些台址地点特殊,无法按照普通的 ILS 标准来建立一条没有弯曲和不规则形状的


航道。在这种情况下,极力推荐使用双频载波来保证标准的覆盖范围和信号成份。关于双频载波覆盖的附加指
导材料见 2.7 条。如果覆盖范围依旧无法达标,可采用的方法为降低有物体存在的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并在第
3 章 3.1.3.3.1 条规定范围内,增大较低的垂直面覆盖边界。

2.1.10.2 降低标准的航道覆盖。当根据第 3 章 3.1.3.3.1 条规定减小了覆盖范围时,需保证降低的覆盖


范围值应与已公布的仪表进近程序中的最低高度值一致。另外,在公布的覆盖范围内,要保证无线电引导信号
和用于截获航道的余隙信号正常。这有时候会关系到运行服务容量。

2.1.10.2.1 来自空中交通管制方面的运行观点。在设计仪表进近程序时,应当在第 3 章 3.1.3.3.1 条标准


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航道覆盖。可通过保证程序处于航道覆盖范围内或者提供其它导航方式的办法来
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在程序开始的重要部分(最小 3.7km(2NM))范围内,必须有航道覆盖。在飞行员准备
进场的区域内,或者在截获余隙后可以校对识别信号的区域内,需提供足够的航道覆盖。

2.1.10.2.2 来自飞行员方面的运行观点。因为航空器装备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FCS)
,航道覆盖需要可
以优先激活 AFCS 系统的截获模式(手动飞行或者自动飞行),并且在飞行员准备进场的区域内,或者在截获余
隙后可以校对识别信号的区域内,提供足够的航道覆盖。当处于手动飞行模式或者使用 AFCS 时,飞行员一般
会先检查 ILS 设备的识别信号,然后保持等待状态,直到接收到进近或者截获余隙信号时,开始初始转弯和航
道捕获。如果能提供附加帮助(如果包括在进近程序内),使飞行员能够确定航空器和航向正面航道间的位置
关系将会是完美的。

2.2 ILS 机载接收设备

2.2.1 为保证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运行指标,符合性能标准的机载接收设备是很重要的。

注:关于 ILS 接收机的最低运行性能标准见 RTCA DO-195(1986)


,关于航向信标的见 EUROCAE ED-46B(包
括修正案 Nos.1 和 Nos.2),关于指点信标的见 RTCA DO-143(1970)和 EUROCAE 1/WG 7/70,关于下滑信标接
收机的见 RCTA DO-192(1986)和 EUROCAE ED-47B(包括修正案 No.1)。

2.2.2ILS 航向信标接收机对 VHF FM 广播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2.2.2.1 参考第 3 章 3.1.4.2 条 Note2 定义,对于抗干扰性能的测量必须在接收机系统的性能衰减处于可


接受的范围内,在接收机的前方,并且在接收机输入信号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可以确保接收机测试平台始
终可以得到相同的情况和结果,并且使得之后的测试结果更容易得到认可。从测试中可以看出,FM 干扰信号可
以影响航路引导和旗信号电流,影响的程度与所需信号的 DDM 有关。附加信息见 ITU Recommendation ITU-R
(关于接收机在 87-108MHz 范围内的无线电广播服务和在 108-118MHz 范围内的航空服务间的通用性
SM.1140。
特征测试程序。)

注:ITU Recommendation ITU-R SM.1140 可在《无线电导航设备测试手册》(Doc 8071),卷Ⅰ中找到。

ATT-C-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2.2.2 公认的方法和公式应当用于评估符合第 3 章 3.1.4 条中定义的普通抗干扰标准的接收机的潜在不


兼容性。公式提供了对于伪发射干扰(A1 类)
,带外信道干扰(A2 类)
,双信号和三信号三阶干扰(B1 类)
,以
及超负荷/脱敏干扰(B2 类)的抗干扰性能说明。附加信息见 ITU-R IS.1009-1。(关于 87-108MHz 调频广播与
108-118MHz 航空服务的兼容性。)

注:ITU Recommendation ITU-R SM.1009 可在 Doc 8071,第Ⅰ卷中找到。

2.2.3 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天线的极化

2.2.3.1 在航向和下滑频带中,所接收到的来自航向和下滑天线正前方的垂直极化信号强度应当至少比在
同方向接收到的水平极化信号强度低 10dB。

2.3 关于 ILS 机载设备的告警情况

2.3.1 理论上,接收机告警系统,如机械旗告警,应在地面或机载设备发生任何严重故障时,向驾驶员发
出告警。告警系统在理论上应达到的效果规定如下。

2.3.2 告警系统是由信号的调制度和来触发的,因此,从 ILS 信号中去除调制信号成份后,应产生告警。

2.3.3 告警系统应在下列情况发生时,向驾驶员或任何利用航向和下滑信标数据的其他机载设备发出指示:

a)射频信号或 90Hz、150Hz 调制信号缺失。

b)对航向和下滑信标,90Hz 或 150Hz 调制度降到 0%,而另一个却保持在正常水平(航向和下滑信标正常


的调制度分别为 20%和 40%)

注:建议当航向信标的 90Hz 或 150Hz 调制度降到 10%,而另一个保持在正常的 20%时,应出现告警。下滑


信标的 90Hz 或 150Hz 降到 20%,而另一个保持在正常的 40%时,应出现告警。

2.3.3.1 在正常飞行情况下,告警指示应保证容易辨别观察。如果使用警旗,应按显示比例尽量放大。

2.4 关于下滑信标选址、设置高度、校准和覆盖的指导材料

2.4.1 偏置。下滑天线距跑道中心线的偏置距离正常情况下应不低于 120m(400ft)。在决定下滑天线偏置


距离时,应考虑附件 14 中有相关障碍物净空面和跑道飞行带目标物的相关规定。

2.4.2ILS 下滑道弯曲率。在大多情况下,ILS 下滑道是一个以下滑信标天线为顶点的圆锥面。由于该圆锥


面的顶点是在跑道中心线的横向位置上,因此,沿跑道中心线的垂直面内的下滑道轨迹是一个双曲线。在跑道
入口区域的下滑道是弯曲的,曲率逐渐增加直至触地点。为了限制弯曲程度,下滑信标的天线距跑道中心线的
偏置距离不得过大。

ATT-C-1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2.4.3 程序设计。关于下滑角和 ILS 基础数据点高度的标准和建议见第 3 章 3.1.5.1 条。下滑信标天线距


跑道入口的纵向距离应根据下滑角以及用于该跑道的精密进近程序所要求的 ILS 基础数据点高度来设定。精密
进近程序的设计应当考虑障碍物净空要求或者下滑信标天线的选址限制(如滑行道和巡场道)。程序的设计也
需要考虑下滑角的可接受度、入口高度和跑道长度,因为这些关系到使用该精密进近程序的航空器种类。

2.4.4 后撤距离。假设下滑信号的反射面是一个有适当的横坡和纵坡的平坦表面,下滑信标天线的后撤距
离是一个与跑道入口 ILS 基础数据点和下滑反射面沿跑道中心线投影有关的函数。详见图 C-5。图中,下滑道
反射面与跑道中心线所在的垂直面相交于 OP,O 点距跑道入口的纵向距离与距下滑天线的纵向距离相等。O 点
可能高于或者低于跑道所在平面,这取决于反射面的高度和方向。

图 C-5 坡面跑道的下滑信标位置

在反射面平坦的条件下,下滑天线的后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H +Y
D=
tan(θ ) + tan(α )

ATT-C-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式中:

D= O 点和 P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下滑天线和跑道入口的纵向距离);
H= 跑道入口处 ILS 基础数据点高度的标称值;
Y= 跑道入口相对 P′点的垂直高度;
θ=ILS 下滑角的标称值;
α=下滑道反射面的纵坡。

注:在上述公式中,如果天线朝跑道入口方向为下坡,则α取正值;如果跑道入口高于反射面截线,则Y
取正值。

2.4.5 上述指导材料建立在一个适当的参考平坦表面面的近似反射面上。实际的台站特征,如明显的侧向
斜坡或者一个不规则的反射面,都会需要通过更严密的方法来使得 ILS 基础数据点的高度能够符合设计要求。
在一些疑难案例中,可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台站的情况。

2.4.6 通常,下滑道是很不规则的。ILS 平均下滑角只能通过飞行校验才能确定;将下滑道 ILS A 点和 B


点之间的平均观测位置用直线表示,则这条直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即为下滑角。

2.4.7 如果下滑道在中指点信标到跑道入口之间的区域内不规则,会导致实际形成的基准数据点与 ILS 基


准数据点不同,这点很重要。这个基准数据点是否能达到标准 ILS 基准数据点,对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
ILS 基准数据点只能通过飞行试验才能确定。例如,将距跑道入口 300m(1000ft)到 1830m(6000ft)之间的
下滑道部分的平均观察位置用直线表示并延伸到触地点,此直线延伸线与跑道中心线在跑道入口处的垂直线相
交的点即为标准 ILS 基准数据点。

注:关于下滑角和标准 ILS 基本数据点测量的详细指导材料见 Doc 8071。

2.4.8 为减小Ⅲ类 ILS 下滑信标的多径干扰,降低台址选择条件并减小其敏感区的大小,希望Ⅲ类 ILS 下


滑信标天线系统形成水平辐射场型的信号,在满足第 3 章 3.1.5.3 条所规定的方位覆盖限制条件下,尽量减小。
另一种可采用的方法为,往多径干扰源的反方向旋转下滑天线的角度,在维持覆盖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些
特殊角度上的信号辐射强度。

2.4.9 第 3 章 3.1.5.3.1 条阐述了能使典型机载设备正常工作的下滑道覆盖范围。一套设备所公布的运行


程序必须与这个覆盖的下限兼容。通常航空器是先下降到切入高度,并在收到下降信号之前保持在此高度继续
进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对这一点的位置进行检查。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一般总是在上升信号低于 10 微安
时,便控制航空器开始下降。

2.4.10 因此,目的是要在切入下滑道之前提供上升信号。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在 0.45θ以下或距跑道


18.5km(10NM)以外的情况下使用下滑道信号来完成进近程序,但是,仍希望在这个区域内不要发射错误的引
导信号。如果进近程序需要使用低于 0.45θ的下滑道引导信号,则在正常情况和故障的情况下,都要在低于
0.45θ的区域内对发射错误引导信号的情况采取防护措施,以避免在进近时从不正确的点开始最后的下降。针
对错误的引导信号有若干种预防措施,包括第 3 章 3.1.5.2.l 条所提出的发射一个辅助的余隙信号,专门安装
余隙监控器以及适当的地面观察和调整程序等。

ATT-C-1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2.4.11 为了对下滑道以下的 DDM 超过门限的情况进行正常的监控和防护,根据所用天线系统的不同,第 3


章 3.1.5.7.1 条 e)所要求的那种位移灵敏度监控器可能无法充分完成余隙监控器的作用。有些天线系统,例
如那些没有余隙补充的多单元天线阵,某些天线信号的微小变坏即会引起余隙信号质量的严重下降,而在下滑
道扇区内,从偏移灵敏度监控器上看,信号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因此,当天线和发射信号中任何一个变
坏或全部变坏,导致下滑道以下的余隙覆盖区内 DDM 降到或低于 0.175 的情况下,保证监控器会发出告警是非
常重要的。

2.5 示意图(C-6 至图 C-12 说明了第 3 章所阐述的标准的确切含义)

ATT-C-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TT-C-1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TT-C-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TT-C-1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TT-C-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6 ILS 频率的部署

2.6.1 必须注意,在使用表 C-1 中所列数据时,应保证在 ILS 正向波束方向上,处于保护高度上的信号,


以及在 ILS 服务距离范围内的信号免受干扰。如果要求使用后向波束,则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后向波束方向上的
类似的点。因此,在规划频率时要考虑航向信标的朝向。需要注意,对每个航向信标设备都必须实施这个准则,
就是说当有两个航向信标时,第一个可能不会对第二个的使用造成干扰,但第二个却可能对第一个的使用造成
干扰。

2.6.2 表 C-1 中所列数据是建立在提供的环境能使机载接收机正常工作的基础上的。

2.6.2.1 ILS 航向信标接收机

2.6.2.1.1 为了保护设计用于 50kHz 信道间隔的接收机,选择最小间隔,以便在服务区内提供下列最小信


号比:

a)同频道,有用信号超过无用信号 20dB 或更大;

b)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50kHz,超过有用信号 34dB;

c)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100kHz,超过有用信号 46dB;

d)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l50kHz 或更远,超过有用信号 50dB。

2.6.2.1.2 为了保护设计用于 100kHz 信道间隔的接收机,选择最小间隔,以便在服务区内提供下列最小


信号比:

a)同频道,有用信号超过无用信号 20dB 或更大;

b)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50kHz,超过有用信号 7dB;

c)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100kHz,超过有用信号 46dB;

d)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150kHz 或更大,超过有用信号 50dB。

2.6.2.2 ILS 下滑信标接收机

2.6.2.2.1 为了保护设计用于 150kHz 信道间隔的接收机,选择最小间隔,以便在服务区内提供下列最小


信号比:

a)同频道,有用信号超过无用信号 20dB 或更多;

b)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150kHz,超过有用信号 20dB;

c)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300kHz 或更多,超过有用信号 40dB。

ATT-C-2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C-1 距离间隔要求

第一设施保护点和第二设施间的最小间隔 km(NM)
频率间隔
系列 A 系列 B 系列 C

航向台 共用信道 148(80) 148(80) 148(80)


50 kHz - 37(20) 9(5)
100 kHz 65(35) 9(5) 0
150 kHz - 0 0
200 kHz 11(6) 0 0
下滑台 共用信道 93(50) 93(50) 93(50)
150 kHz - 20(11) 2(1)
300 kHz 46(25) 2(1) 0
450 kHz - 0 0
600 kHz 9(5) 0 0
系列 A 引用的航向接收机设计为 200kHz 信道间隔,配套的下滑接收机设计为 600kHz 信道间隔,仅用
于设施密度低的地区。

系列 B 引用的航向接收机设计为 100kHz 信道间隔,配套的下滑接收机设计为 300kHz 信道间隔。

系列 C 引用的航向接收机设计为 50kHz 信道间隔,配套的下滑接收机设计为 150kHz 信道间隔。

注 1:上述数据基于设想对航向台的保护点距离 46km(25NM)
,高 1900m(6250ft),对 ILS 下滑台为距
离 18.5km(10NM),高 760m(2500ft)。

注 2:许多国家使用表中的间隔设置 ILS 和 VOR 设备时,认识到,当飞机在开始和最后进近阶段时,排


除由于有害高强度干扰信号使机载接机过载导致产生误差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注 3:许多国家使用表中的间隔设置 ILS 下滑设备时,认识到,当飞机在最后进近阶段,排除由于所需


信号因某些原因停止发射,同时接收到邻道信号,导致产生错误下滑道指示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2.6.2.2.2 为了保护设计用于 300kHz 信道间隔的接收机,选择最小间隔,以便在服务区内提供下列最小


信号比:

a)同频道,有用信号超过无用信号 20dB 或更多;

b)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150kHz,不超过有用信号(0dB 信号比);

c)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300kHz,超过有用信号 20dB;

d)无用信号偏离有用信号 450kHz 或更多,超过有用信号 40dB。

2.6.3 上述的计算是基于假定 20dB 的差距能够防止无用信号干扰有用信号。这相当于在 ILS 服务距离内的


干扰不超过 15 微安。

ATT-C-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6.4 对于有用载波和无用载波可能产生外差效果的情况,这个保护率能保证仪表指示不受影响。然而,
在使用语音设备时,外差效果可能干扰这种设备。

2.6.5 一般说来,当国际通用的 ILS 系统符合第 3 章 3.1.6.1.1 条中所列出的配对频率时,只要提供的标


准符合航向信标单元,则必定符合下滑信标单元。在某些布台拥挤的地方,需要在前 10 个和后 10 个顺序配对
中分配的频率,则可能需要选择某些不按顺序的配对频率,以便满足下列 2.6.6 条中最低地理间隔。

举例:参照第 3 章 3.1.6.1.1 条,可以看到序列 2 是航向信标频率 109.9MHz 和下滑信标频率 333.8MHz 的


配对。然而,序列 12 和序列 19 虽然对序列 2 的航向信标信道提供了的较宽的频率间隔,但对下滑信标分配的
频率却分别为 334.1MHz 和 333.5MHz,两者均为序列 2 下滑信标信道的第一相邻频道(300kHz 的间隔)
。如果
ILS 频道的选择限制在前 10 个或者后 10 个配对频率,那么最小下滑信标频率间隔将为 600kHz。

2.6.6 距离间隔要求表(见表 C-1)

2.6.7 表 C-1 中所列数据的应用只有在所假定条件内才是正确的,这些假定条件包括设备基本上是无方向


性的,它们有同样的辐射功率,在 10 度以下其场强与仰角大致成正比,以及飞机天线基本上是全方向性的。
如果要求在频率拥挤的地区更精确地确定距离间隔,可再根据每个设备具体的方向因素、辐射的功率特性以及
运行覆盖要求,来确定相应的传播曲线。在那些根据方向因素等来确定减少距离间隔的地方,应在 ILS 保护点
和进近航道所有点上进行飞行测量,确保任何点在实际中都能够达到至少 20dB 的保护率。

2.7 用双射频载波达到覆盖要求的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

2.7.1 航向信标可以通过使用其频道内的不同载波频率合成两个辐射场型来达到覆盖要求。一个场型在前
向航道扇区内提供准确的航道和位移指示;另一个场型提供前向航道扇区以外的 ILS 指示,以满足第 3 章
3.1.3.3 和 3.1.3.7 条中的覆盖要求。机载接收机通过接收机所捕获的信号强弱程度来辨别两种信号。捕获效
率依赖于检波器的种类,但是一般说来,只要两种信号强度之比达到大约 10dB 或更大,则较小的信号在解调
输出时就不会造成显著的大误差。为保证前向航道扇区内的最佳性能,在双载频航向信标系统的运行中,应当
应用下列指导材料。

2.7.2 航向信标的设计和维护,应保证航向信标发射的两种信号比值,在前向航道扇区的覆盖范围内符合
第 3 章要求不低于 10dB。应特别注意的是由高度不同、有距离间隔的两种天线系统所产生的垂直波瓣结构会在
进近期间造成信号强度比的变化。

2.7.3 由于接收机带通滤波器有 6dB 容差,航向接收机响应会从航道频率改变为余隙频率。为了将这一影


响降到最低,特别是Ⅲ类运行,需将航道余隙信号比从 10dB 增加到 16dB。

2.7.4 为进一步将误差风险降到最低,如果前向航道扇区内的两种信号比降到低于 l0dB 时,则两信号辐射


场型校直的差应尽可能小。

2.7.5 使用双频载波的下滑信标,会在同一频道上形成复合辐射场型。天线的特殊配置,天线电流和相位
的分配,可允许将下滑设备放置在那些会对单频系统造成困难的特殊地形条件下。在这样的场地中,减少低角

ATT-C-2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度辐射会带来信号的改善。第二载波用于提供下滑道以下区域的信号覆盖。

2.7.6 双频系统的监控。第 3 章 3.1.3.11.2 条 e)和 3.1.5.7.1 条 c)中关于双频监控的要求指出了,当


输出功率低于正常输出功率的 80%时,监控器需采取的行动。下列情况除外,在某些运行要求下,输出功率可
低于正常输出功率的 50%。

2.7.6.1 当受到环境和其他因素影响时,如台站所在地温度发生大幅变化,监控航道和余隙发射机 20%的


功率下降情况是有困难的。例如,温度变化会导致发射机功率偏离正常值,同轴电缆输入损耗发生变化。甚至,
假设发射系统不存在问题,告警门限偶尔也会被触及,导致连续性被中断。

2.7.6.2 当功率下降到 50%时监控器告警,是一种选择,但请慎用。如果发生无关联的问题,在独立监控


的情况下,如果每部发射机功率下降 50%,会使得两部发射机的功率比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会中断接收机的捕
获效应,从而使得结构变差,余隙指示降低。

2.7.6.3 一种解决办法,是使用一种监控方法,限制两部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差小于 1dB(即 80%)


,而当两
部发射机一起变化时,允许降低 3dB(即 50%)。这种方法为正常情况,如同轴电缆损耗因温度发生变化提供了
更好的容限,从而增加了服务的连续性。

2.8 完好性和服务的连续性——ILS 地面设备

2.8.1 引言

2.8.1.1 本材料是对 ILS 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服务目标完好性和连续性的说明,并为设备的工程设计和系


统特性提供指导。完好性可确保进近中的航空器只有很低机率接收到错误的引导;服务的连续性可确保在进近
最后阶段的航空器只有很低机率失去引导信号。在进近和着陆的关键阶段,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都是关键的安
全因素。为判定 ILS 可提供的运行能力,从运行角度出发,了解其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是非常必要的。

2.8.1.2 普遍认为,在不考虑运行目标的情况下,在着陆期间,由整个系统(包括地面设备、航空器和驾
驶员)的故障或缺陷造成的致命事故率平均不应超过 1×10-7。这个标准常被作为综合危险因素。

2.8.1.3 在Ⅰ类运行情况下,保证不超出上述目标的职责全部归于驾驶员。但是Ⅲ类运行情况下,所要求
的目标是相同的,但职责归于整个系统。由于这个原因,使地面设备达到完好、连续的高质量服务是极其重要
的。

2.8.1.4 完好性和服务的连续性需要设备非常可靠,从而降低会对空间信号特征产生影响的故障发生的概
率。建议各国在合理的技术和经济分配上,尽力做到最可靠。设备的基础建设和运行环境决定了它的可靠性。
设备的设计应当采用最合适的工程技术、材料和零件,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执行严密的检查。设备的运行环境应
符合制造商的设计标准。

2.8.2 服务完好性等级的达成和保持

ATT-C-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8.2.1 如果超出门限规定的信号辐射,即未被监视器所辨认,控制电路又未能将此错误信号去除,则完
好性将被破坏。此种故障如果构成,就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

2.8.2.2 显然,完好性遭到破坏将会给将会给整个进近阶段带来危害。例如,在进近的关键性阶段,虽然
调制度的变化,航向信标余隙、下滑信标余隙的丢失,以及航向信标识别的丢失未必会产生十分危险的情况,
但是如果航道宽度或航道线漂移产生严重的误差,且未能及时发现,是极端危险的。对于失效模型的评估标准
必须包括那些对自动飞行系统或驾驶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有害故障情况。

2.8.2.3 监控系统或相关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但未被察觉是最危险的,对此应采取最高等级的防御措施。谨
慎的设计、根据第 3 章 3.1.3.11.4 条和 3.1.5.7.4 条标准提供故障安全操作流程,以及根据设计要求定期对
设备监控器性能做维护检查都能达到该目的。

2.8.2.4 在任何一次着陆过程中都可以通过一种设计分析方法计算系统的完好性等级。下列方程用于特定
的 ILS 型号,并举例如何通过计算未被发现的错误信号的发射概率 P 来确定系统完好性 I:

(1) I = 1− P

T1T2
P= , 当T1 < T2
α1α 2 M 1M 2

式中,

I =完好性;

P =由于监视器和发射机同时故障,而造成错误信号的发射但未被发现的概率;

M1=发射机平均故障间隔(MTBF);

M2=监视器及相关控制系统的 MTBF;

1
= 发射机发射错误信号的故障率与发射机所有故障率之比;
α1
1
=监视器和相关控制器未能检测出错误信号概率与整个监视器和相关控制器的故障率之比;
α2

T1= 发射机检查周期(小时);

T2=监视器和相关控制系统检查周期(小时);

当T1≥T2,监视系统检查也可以看作是发射机检查。在这种情况下,T1=T2,上式将变为:

2
T2
(2) P =
α1α 2 M 1M 2

ATT-C-2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2.8.2.5 由于在监控器或控制设备中发生不安全失效的概率是极低的,为了评估有高信用度的完好性等级,
其评估周期数倍于评估设备 MTBF 的周期是必要的。这样长的周期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所要求的完好性等级
只能通过严密的设计分析来预测。

2.8.2.6 由于 ILS 频带范围内的外部无线电干扰或者 ILS 信号反射所导致的空间信号完好性降低的情况必


须引起注意。针对后面一种情况,相关的临界区和敏感区保护条款见 2.1.9 条。对于无线电干扰,必须进行周
期性的检测,来确认干扰等级没有构成危险。

2.8.2.7 一般而言,按照设计的原则,监控系统需能够在覆盖范围内的某一指定位置对空间信号进行连续
性的监控,以保证信号符合第 3 章 3.1.3.11 条所规定的标准。尽管这种监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指示出在
覆盖范围内其他点的空间信号近似处于容限内,但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推断。因此,执行进行严密的周期性
校飞以及地面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确保覆盖范围内空间信号的完好性。

2.8.3 服务连续性等级的达成和保持

2.8.3.1 设计分析应当对 MTBF 和 ILS 设备的服务连续性进行预测。在做服务连续性等级定义并决定用于


Ⅱ类或者Ⅲ类服务前,应当在运行环境中评估并确认 ILS 的平均中断间隔时间(MTBO)
。在这个评估中,中断
的定义是指空间信号不可预期的中断。这个评估考虑了各种运行因素造成的影响,如机场环境,恶劣的天气情
况,能源的可利用性和质量以及维护的频率等。MTBO 和 MTBF 有关,但不相等,因为一些设备故障不会造成中
断,如单发射机故障导致设备切换到备机工作的情况。对于服务连续性 2 级、3 级和 4 级,需要有足够长的评
估阶段来决定是否能达到该等级的要求。逐次测定方法可以证明服务的连续性是否达标。如果使用了这个方法,
应当考虑下述情况:

a)能接受的最低可信度为 60%。为达到 60%的可信度,评估周期应当比表 C-2 中要求的 MTBO 小时数更长,


对于新安装设备或者后续安装的设备,其评估周期 2 级最少为 1600 小时,3 级最少为 3200 小时,4 级最
少为 6400 小时。为了能够评估季节性的影响,通常对于一中新设备在特定环境中的评估周期至少为一年。
如果运作环境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且与其他已评估设备类似,那么评估周期可以缩短。对于往后的相同
类型设备,在类似的运行环境下,可以以整个系统的积累评估运行时间作为基础进行评估;这样便可缩
短评估周期。某个型号的设备一旦获得更高级的可信度,之后在类似运行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安装的相同
型号的设备可缩短评估周期;

b)在评估期间,对每次由于设计问题导致故障,或者由于元件使用寿命导致故障,都视为评估中断;设计
问题,例如运行组件超过规格(过热,过电流或过电压等),应通过调整组件至正常工作状态,或替换更
适合的组件来解决。如果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了设计问题,在假设该问题很大概率上不会再次发生,那么
评估可以继续并且中断不列入计算范围。这同样适用于对于通过对运行条件进行永久改变来减轻问题的
情况。

2.8.3.2 服务连续性等级在确定后不得频繁改变。对于某一特定设备适当的评估方式是保留运行记录,并
根据最新的 5 到 8 次故障来计算平均 MTBO 值。相比计算设备整个服役周期的 MTBO,这种方式使得 MTBO 对于下
一次进近的服务完好性更加确切。如果服务完好性开始恶化,将会进行降级处理直到改进措施产生效果。

2.8.3.3 额外的细节指导。一些国家已经公布了服务连续性政策和程序。下面的一些文件可提供额外的参

ATT-C-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考和细节:

a)欧洲 EUR DOC 012,ILS&MLS 地面系统鉴定书,关于服务连续性指导材料,;

b)美国 FAA Order 6750.57,关于仪表着陆系统服务连续性的要求和程序。

2.8.4 下文介绍了一个通过布置冗余设备来达到 3 级和 4 级服务完好性和连续性的例子。航向和下滑设备


各自都包含两部连续运行的发射机,一部与天线连接,一部与假负载连接。一个监控系统与这两部发射机相连,
其功能如下:

a)通过多监控器投票决定的方法来确认主要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是否工作在指定门限内;

b)确认备用设备的运行情况。

2.8.4.1 监控系统一旦发觉其中一部发射机产生故障并切换至备机,那么由于备机发生故障从而导致信号
中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因此,设备的服务连续性等级会降低。

2.8.4.2 航向和下滑设备采用相同的监控器布置方法。

2.8.4.3 为减少主机和备机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天线系统测得的备机载波信号强度至少应比主机载波信
号强度低 50dB。

2.8.4.4 在上述例子中,根据制造商或者设计分析的设定要求,需对设备监控系统进行周期性的检查,来
确保达到完好性等级的要求。这些检查,包括人工检查或者自动检查,可以核实监控系统(包括控制电路和切
换系统)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监控器完好性自动测试的优点是,可以在不中断航向或者下滑设备运行的
情况下进行。当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确保检查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第 3 章 3.1.3.11.3 条或者 3.1.5.7.3
条规定的时间。

2.8.4.5 通过增加备用电源,如电瓶或者“无中断”发电机,可以避免因为主电故障导致设备运行中断的
情况。在这个情况下,由于某架航空器可能刚开始进近,因此设备可提供连续运行的时间应当大于一次进近过
程所需的时间。因此,备用电源应当有足够能力来提供至少两分钟的服务。

2.8.4.6 系统关键部分的故障预警,如主电故障,必须立即送至设定的控制点。

2.8.4.7 为了降低设备运行参数靠近监控门限,然后产生故障的情况,为设备设定预警门限并能将预警信
号送至设定控制点是很有用的,预警门限为告警门限的 75%。

2.8.4.8 符合 2.8.4 条,但没有冗余发射机的设备,服务连续性等级为 2 级。

2.8.5 关于航向远场监控的相关指导材料见下文。

2.8.5.1 远场监视器可用于监视航道校准和航道灵敏度。远场监视器与整体以及近场监视器间相互独立工
作,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航向信标设定错误、近场信号错误或整体监视器产生错误。此外,远场监视器还可加强
综合监视系统的能力,从而对发射单元的物理变化或地面反射特性的变化做出响应。再者,未被近场监控和整

ATT-C-2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体监视器发现的多路径效应和跑道区域的干扰,以及一些无线电干扰可通过远场监控器进行监控,远场监控系
统可安装在进近航道上适当的接收器周围。

2.8.5.2 对于Ⅲ类运行,一般认为远场监控器是必须的。对于Ⅰ类设备,将远场监控器监控系统作为补充
手段也是有价值的。

2.8.5.3 远场监视器接收到的信号,会由于在跑道上或其附近的航空器运动,而受到短时的干扰。因此,
实际中一般不会将远场监视器作为一种执行监视器使用。当作为被动监控器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暂时性
干扰的影响,并减少扰乱提示的发生;关于这一要求的实现办法,见下文 2.8.5.4 条。当航向信标的信号受到
临时干扰时,远场监视器应对干扰做出响应,并能够向空中交通管制点提供显示。然而,经验表明,由于航空
器沿跑道方向移动(包括着陆区)而引起的干扰,远场监视器未必总能发现。因此,无法假设远场监视器能提
供对在跑道上及其附近的航空器移动的综合监视。

2.8.5.3.1 有关远场监视器的其他应用如下:

a)代替便携式远场监视器用于验证航道和(或)航道位移灵敏度,供维护使用;

b)可连续记录远场信号,以显示远场信号的质量和信号的干扰范围。

2.8.5.4 防止无用指示扰乱监控服务的可能办法如下:

a)将系统延时调整至 30—240 秒;

b)采用确认的技术,以保证只有那些不是由于瞬时扰动而造成的指示,才能发送给控制系统;

c)采用低通滤波技术。

2.8.5.5 典型的远场监视器包括:一副天线,VHF 接收机以及可以提供 DDM、调制度和、射频信号电平显


示的监视单元。接收天线应具有方向性的,可将无用信号的干扰减至最低程度,并且在净空允许范围内尽量架
高。为了监视航道线,天线通常应沿跑道中心延长线架设。如果希望监视偏移灵敏度的话,还应在跑道中心延
长线一侧的适当位置架设一个接收机和监视器。有些系统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空间分立式天线。

2.9 航道和下滑道位移灵敏度

2.9.1 虽然航道和下滑道校准和位移灵敏度是按 ILS 基准数据点来确定的,但并不要求这些参数必须在基


准数据点测量。

2.9.2 第 3 章 3.1.3.7 条和 3.1.3.11 条中所给出的航向信标监控系统门限、调整和维护门限是以位移灵敏


度变化的百分比来表示的。这个概念代替了以前版本中角度宽度的表示方法。这样做是因为航空器引导系统的
响应是与位移灵敏度直接有关的。角度宽度是与位移灵敏度成反比的。

ATT-C-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10 ILS 指点信标的选址

2.10.1 考虑到内指点信标和中指点信标之间的干扰,以及内指点信标与中指点信标在运行上可接受的最小
灯光指示时间间隔,根据附件 10 中规定的指点信标设置门限,内指点信标在下滑道上所标示的最大高度限制
在高于跑道入口处大约 37m(120ft)
。当航空器以每小时 140NM 的速度在中指点信标与内指点信标间飞行时,
标准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可接受的最小时间间隔为 3s,并根据对特定台站的研究,便可确定可标识的最高高度。

2.10.2 当 ILS 设备服务于两条相距很近的平行跑道时,例如相距 500m(1650ft)


,则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
保证指点信标正常工作。有些国家已证实,两套 ILS 设备共用一个外指点信标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要避免中
指点信标相互干扰,则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例如修正场型,对于两个跑道入口的纵向位置不同的地方尤其要这
样。

2.11 使用 DME 代替 ILS 指点信标

2.11.1 当使用 DME 代替 ILS 指点信标时,DME 应设置在机场内,使零距离指示成为接近跑道的一点。如果


DME 使用零距离补偿时,则这套设备将不再属于 RNAV 方案。

2.11.2 为减少三角测量误差,DME 安装地点应保证使进近路线与 DME 距离信息点所形成方位线之间的夹角


为一小角度(即小于 20°)

2.11.3 使用 DME 代替中指点信标,应采用精确度为 0.37km(0.2NM)或更高的 DME 系统,并且机载设备的


指示分辨力也要达到这种程度。

2.11.4 当使用 DME 代替远指点信标时,虽不特别要求其频率必须与航向信标配对,但为简化驾驶员操作,


并保证装有两部 ILS 接收机的航空器能使用两部接收机,DME 最好优先选用配对频率。

2.11.5 当 DME 与航向信标频率配对时,DME 应答器识别信号应从频率配对的航向信标的“关联”信号中取


得。

2.12 配合 ILS 使用的方位引导辅助设备

2.12.1 航空器开始 ILS 进近时,


可利用其他的地面基准设备如 VOR、监视雷达等提供的引导信息作为辅助。
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时,可用定位信标。

2.12.2 当现有的终端和航路设备不能提供时,设置在适当地点的 VOR 可为 ILS 提供有效的过渡。为达到此


目的,该 VOR 可设置在航道上,或离开航向信标航道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该位置的信号辐射场型与航道的交角
需使得在自动交连的情况下能够平滑过渡。当确定切入的准确性和为跟踪误差提供的可利用空域时,必须了解
VOR 台址和所要求的切入点之间的距离。

2.12.3 在不可能提供设置在适当位置的 VOR 时,罗盘定位器或无方向信标(NDB)能够帮助过渡到 ILS。


ATT-C-2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这种设备应设置在航向信标航道上离跑道人口适当的距离上,以便提供最佳的过渡。

2.12.3 在无法提供 VOR 服务的地方,可利用罗盘定位器或 NDB 为 ILS 提供过渡。设备应设置在距跑道入口


一定距离的航道上,以便提供最佳的过渡。

2.13 允许驾驶员对飞行进行目视监控的能见度条件下利用Ⅰ类设备性能 ILS 进行自动进近和着陆

2.13.1 在允许驾驶员对飞行进行目视监控的能见度条件下进行自动进近和着陆时可结合引导信息不单靠
来自 ILS 传感器的飞行控制系统,使用合适于 I 类运行的 ILS 设备。

2.13.2 为帮助航空器运行机构对各个 ILS 设备作上述运行时的适用性做出初始鉴定,


鼓励设备所属国公布:

a)任何与第 3 章 3.1 条不同的地方;

b)与第 3 章 3.1.3.4 条和 3.1.5.4 条中关于航向信标和下滑信标的波束结构有关规定相一致的程度;

c)基准数据点在跑道入口上方的高度。

2.13.3 为避免可能妨碍完成自动进近和着陆的干扰,
应在当地的可行限度内尽力保护 ILS 临界区和敏感区。

2.14 ILS 的分类——ILS 的补充描述方法,便于运行使用

2.14.1 结合现用的设备性能类型,给出如下的分类系统,希望能提供一个更为综合的描述 ILS 的方法。

2.14.2 采用下面三种字符确定 ILS 的分类:

a)Ⅰ、Ⅱ或Ⅲ:这种字符表示符合第 3 章 3.1.3 和 3.1.4 条中的设备类型;

b)A,B,C,T,D 或 E:这些字符,除 T 以外,规定航向信标的 ILS 各点符合第 3 章 3.1.3.4.2 条给出的


航道结构标准。T 点表示跑道入口,此点规定见第 3 章 3.1.1 条;

c)1,2,3 或 4:这种编号表示表 C-2 中给出的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等级。

注:对于特定的 ILS 运行,其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等级通常与下述各点是相互关联的:

1)2 级是指,在着陆阶段 ILS 引导信息需要借助目视作为补充的低能见度情况下,需提供保障服务的 ILS


设备的性能目标。对于Ⅰ类运行,这是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

2)3 级 ILS 设备,适用于高度依赖 ILS 引导来实现定位和触地的运行目标。这个等级对应于Ⅱ类运行和Ⅲ


A 类运行;

ATT-C-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4 级 ILS 设备,适用于高度依赖 ILS 引导来实现接地和滑跑的 ILS 设备。这个等级对应于所有Ⅲ类运行。

2.14.3 例如:某一Ⅱ类 ILS 设备,其航向信标的航道结构满足Ⅲ类设备的规范(一直到 ILS“D”点)


,并
符合 3 级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则可标明为Ⅱ/D/3。

2.14.4 ILS 的分类只适用于 ILS 的地面设备。在考虑运行分类时,还必须包括诸如操纵者的能力、临界区


和敏感区保护、程序标准以及辅助设备,如视距测量机、灯光设备等。

表 C-2 完好性和服务连续性的目标

航向信标或下滑信标
等级
完好性 服务连续性 MTBO(小时)

1. 没有说明,或低于 2 级需求
2. 任一次着陆 1-10 任一 15 秒期间 1-4×10-6
-7
1000
-9 -6
3. 任一次着陆 1-0.5×10 任一 15 秒期间 1-2×10 2000
4. 任一次着陆 1-0.5×10-9 任一 30 秒期间(航向) 4000(航向)
任一 15 秒期间(下滑)1-2×10-6 2000(下滑)
注:对当前已安装的系统,2 级完好值不是现有的,也不易计算,至少需对完好性进行详细分析保证监
视器自动防故障装置运行。

2.15 ILS 载波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2.15.1 除 90Hz 和 150Hz 对 ILS 载波调幅外,还有无用的调频(FM)和/或调相(PM)存在。因为 ILS 接收


机的中频(IF)带通滤波器为斜率检波,所以这些无用的调制信号会导致中心误差。

2.15.2 因此,需使用具有高斜率的带通滤波器转换载波,使其频率落到中频上,并使无用的 90Hz 和 150Hz


成分转变成有相同载波的调幅信号。类似的,在调频部份,为接收机设置偏执,将 90Hz 和 150 Hz 的调频差转
换成 DDM。可用同样的方法把相位调制转换成频率调制,因为调相改变的频率等于调频改变的相位。

2.15.3 无用的调频和/或调相信号会影响有用的 AM 调幅信号。检测到的调频信号与调幅信号是同相还是反


相,取决于载波中频带通滤波器的斜率是正或负。检测到的调相信号与调幅信号正交,正负同样取决于带通滤
波器的斜率。

2.15.4 通过滤波器的其他频率的无用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依然可以转化成有用的 90Hz 和 150Hz 调幅信


号,但这会使接收机产生 DDM 偏置误差。因此,当测量无用的调频和调相信号强度时,音频带通滤波器使用和
ILS 接收机一样宽的带通是很重要的。通常在调制计量测试设备中,这些滤波器会嵌入其解调和计量电路,以
保证只有 ILS 应用需要的成分能被测得。为使测量标准化,建议的滤波器特性如下:

ATT-C-3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频率(Hz) 90Hz 带通滤波器衰减(dB) 150Hz 带通滤波器衰减(dB)

≤45 -10 -16


85 -0.5 (无规定)
90 0 -14
95 -0.5 (无规定)
142 (无规定) -0.5
150 -14 0
158 (无规定) -0.5
≥300 -16 -10

2.15.5 根据 EUROCAE 文件 ED-46B 和 ED-47B 中对 ILS 接收机中心误差门限的规定,基于最坏情况下无用调


制信号强度与中心误差的关系,首选的最大门限如下:

设备类型 90Hz 峰值偏离 150Hz 峰值偏离 偏离差 Hz


FM Hz/PM 弧度(注 1) FM Hz/PM 弧度(注 2) Hz(注 3)

航向信标Ⅰ类 135/1.5 135/0.9 45


航向信标Ⅱ类 60/0.66 60/0.4 20
航向信标Ⅲ类 45/0.5 45/0.3 15
下滑信标Ⅰ类 150/1.66 150/1.0 50
下滑信标Ⅱ或Ⅲ类 90/1.0 90/0.6 30

注 1:此列为使用 2.15.4 条中规定的 90Hz 滤波器测量的峰值频率或相位偏离;

注 2:此列为使用 2.15.4 条中规定的 150Hz 滤波器测量的峰值频率或相位偏离。

注 3:此列为使用 2.15.4 条中规定的滤波器测量的无用 90Hz 调频(或相当的调相)和 150Hz 调频(或相


当的调相)间的峰值频率偏离差。测得的调相值计算方式为,用每一个峰值调相参数乘以其相应的频率调制,
单位为 Hz。

3. 有关 VOR/DVOR 的指导材料

3.1 关于 VOR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覆盖的指导材料

注:以下所有指导材料均针对 VOR 和 DVOR 信号,除非有特别注明。

3.1.1 下文以第 3 章 3.3.4.2 条规定的场强为根据:

ATT-C-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机载接收机灵敏度 -117dBW

传输线损耗、不匹配损耗、各向同性天线场型的变化 +7dBW

天线规定功率 -110dBW

在 118MHz 使用-107dBW/m2 功率密度,就可获得所需要的-110dBW 功率;-107dBW/m2 相当于 90µV/m,如+39dB 等


于 lµV/m。

注:各向同性天线的功率密度可用下述方法计算:

λ2
Pd = Pa − 10 log

式中

Pd= 以 dBW/ m2 为单位的功率密度;

Pa = 在接收点以 dBW 为单位的功率;

λ = 波长,以 m 为单位。

3.1.2 为达到 90µV/m(-107dBW/m2)的场强,必须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如图 C-13。场强与天线辐射场型仰


角剖面图成比例。天线的实际辐射场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天线相位中心与地面间的高度(AGL)
,地面和地网
的表面粗糙度、地形以及电导率。然而,所给出的一个恒定值,导致了在真实的天线辐射场型仰角剖面图中,
边缘缺口处 EIRP 最低。一旦有了更精确的系统数据,那么便能得到更精确的估计范围。进一步的指导材料见
民用航空无线电频谱要求手册,ICAO(Doc 9718)。

3.2 有关 VOR 台选址的指导材科

3.2.1VOR 容易受到来自周边环境、建筑物、树木以及能源传输线的多路径干扰。因此,在选择新设备台址
以及考虑临近已建台的开发可接受性时,应当考虑这些影响。相比 CVOR,DVOR 有着更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
能在收多径干扰影响较大的台址提供可接受的服务性能。

注:VOR 选址指导材料见文件 EUROCAE ED-52(包括修正案 No.1),美国 FAA Order6820.10 和 ICAO EUR DOC
015(第一版)

3.2.2 由于替代能源的发展,在许多国家,风力发电对 VOR 的影响正在增加。风力发电对 VOR 的影响是很


难接受的,原因如下:

a)即使每一个涡轮机的影响能单独被接受,但是一组涡轮机所产生的累计影响是无法接受的;

b)最坏情况会发生在当涡轮机叶片静止时(受风速高低的影响)。实际误差是关于涡轮机朝向以及叶片位
置的函数;
ATT-C-3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c)最坏情况发生在覆盖边缘以及低仰角处;

d)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最坏情况下是不太可能通过飞行校验的。

3.2.3 可通过电脑模型来评估上述最坏情况中,风力发电对 VOR 的影响。

3.3 [预留]

3.4 VOR 设备的地理间隔标准

3.4.1 在使用下述表 C-3 所列数据时,必须注意这些数据是通过特定海拔高度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到的。在


使用该数据时,区域性会议只对所要求的海拔高度和距离范围内提供保护,并通过公式计算出对任何距离或海
拔高度的标准。

图 C-13 为了达到场强 90µV/m(-107dBW/m2),必需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与 VOR/DVOR 高度及距离关系


ATT-C-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1:曲线建立在 IF-77 传播模型上,使用 4/3 地球半径。

注 2:本指导材料假设的 VOR/DVOR 辐射场型是以高于地面 3 米的地网所在平面(AGL)为基准来考虑的。


地面屏蔽会降低覆盖范围。

注 3:图中为达到 EIRP 所需的发射功率取决于发射天线的增益和电缆的损耗。列入,25dBW 的 EIRP 需要


VOR 输出功率为 100W,电缆损耗为 1dB,天线增益为 6dBi。3.4.2 所列数据是假定机载接收机对相邻指配信道
的衰减大于 60dB 来计算的。

3.4.3 计算是根据假定有用信号对无用信号干扰保护为 20dB,


相当于由无用信号引起的方位误差小于 1°。

3.4.4 要认识到,在相邻信道工作的情况下,在 VOR 设备附近的小区域中,可能对使用另一个 VOR 设备的


航空器造成干扰。但是,这一区域的宽度很小,可忽略掉这期间的干扰,并且在任何情况下,航空器可能从使
用这个台改为使用另一个台。

3.4.5 计算地理间隔的公认公式如下(可用 NM 代替 km):

A:最小地理间隔(同频信道):

或者 20 − K
2 D1 +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20 + K
或者 2 D2 +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B:地理间隔(相邻信道)

合装时 40 − K
<
S

非合装时 > 2 D1 − 40 + K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或者 40 − K
> 2 D2 −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C:地理间隔(相邻信道)

(在 50kHz 信道间隔环境中使用为 100kHz 信道间隔设计的接收机)

ATT-C-3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如果使用的接收机有效相邻信道抑制不大于 26dB(例如 100kHz 间隔的接收机在 50kHz 间隔的环境中使用)



在上述相邻信道公式中要用 6 代替 40。在这种情况下,不应使用地理上同地点公式,因为提供的保护已很勉强
了。

这就引出下述公式:

6+ K
> 2 D1 −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或者 6−K
2 D2 − km
S

式中 K
D1 < D2 +
S
在上述公式中:

D1,D2 =两套设备所需的服务距离(km)

K =D1 覆盖超过D2 覆盖的设备有效发射功率的比率(dB);

注:如D2 的有效辐射功率较高,
“K”将是负值。

S = 曲线斜率,表示固定海拔高度上场强(dB/km)

3.4.6 表 C-3 中所列数据是基于提供一个可使机载接收机能正常工作的环境。

3.4.6.1 为对设计用于 50kHz 信道间隔的 VOR 接收机提供保护,在服务区内选择最小间隔来保证最低信号


比:

a)有用信号超过同信道的无用信号 20dB 以上;

b)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50kHz,超过有用信号 34dB;

c)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00kHz,超过有用信号 46dB;

d)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50kHz 以上,超过有用信号 50dB。

3.4.6.2 为对设计用于 100kHz 信道间隔的 VOR 接收机提供保护,在服务区内选择最小间隔来保证最低信


号比:

a)有用信号超过同信道的无用信号 20dB 以上;

b)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50kHz,超过有用信号 7dB;

c)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00kHz,超过有用信号 46dB;

ATT-C-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d)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50kHz 以上,超过有用信号 50dB。

3.4.7 使用 3.4.6 条的数据或适用于其他服务距离和海拔高度的数据时,要了解替代这种计算间隔的近似


方法的基本假设,并且这些数据的应用只有在那些假设的限度内才是正确的,这些假定包括在不同的海拔高度
上场强随距离的变化(因子“S”)只对 VOR 台在无线电视线以上直至约 5°仰角是有效的。如在频率拥挤地区
需要更精确地确定间隔距离,可按适当的传播曲线确定每个设备的距离。

3.4.850kHz 信道间隔部署需符合第 3 章 3.3.2.2 条、3.3.5.7 条和附件 10 第Ⅴ卷第 4 章 4.2.4 条的规定。


在 100kHz 信道间隔改换成 50kHz 信道间隔的开始阶段,由于特殊情况,要考虑附近不符合第 3 章 3.3.2.2 条、
3.3.5.7 条和附件 10 第Ⅰ卷第 4 章 4.2.4 条标准的 VOR 设备,这些设备和利用 50kHz 信道间隔的新设备之间需
要更大的地理间隔,以保证无用信号造成的方位误差不大于 1°。假设这种设备发射信号的 9960Hz 谐波的边带
功率不超过下列功率:

9960Hz 0dB 基准
二次谐波 -20dB
三次谐波 -30dB
四次谐波和以上 -40dB

3.4.5 条的间隔公式应按如下条件应用:

ATT-C-3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如需保护频道间隔为 50kHz 的接收机,在公式 B 中用 20 代替 40;

b)如需保护频道间隔为 100kHz 的接收机,在同信道情况下,对于在所要求保护的海拔高度上,应当用同


信道公式 A。

3.4.9 根据第 3 章 3.5.3.3.5 条,当 DME/N 设备和 VOR 设备联合工作且服务区域相同时,DME 要求的同信


道和相邻信道的地理间隔距离应满足本节中所计算的 VOR 间隔距离,
VOR 和 DME 的距离需不超过 600m(2000ft)。
DME“Y”信道的使用可能产生潜在的干扰,因为当发射和接收是同频时,两个 DME 台间隔可能会间隔 63MHz(例
如,17Y 信道的发射会干扰 80X 和 80Y 信道的接收)
。为避免由于这种干扰而使任何地面接收机灵敏度降低,两
台设备之间的最小地理间隔需要 18.5km(10NM)。

3.5 VOR 和 ILS 系统的地理间隔标准

3.5.1 在使用 3.5.3.1 条和 3.5.3.2 条的数据时,需注意下列假设:

a)航向接收机特性如 2.6.2 条中所述,VOR 接收机特性如 3.4.2 条中所述;

b)ILS 系统和 VOR 系统的保护率如 2.6.3 条和 3.4.3 条所述,分别为 20dB;

c)ILS 系统保护点为沿使用线测量 46.25km(25NM)


,海拔高度 1900m(6250ft)处。

注:由于 ILS 航向信标天线阵的强方向性,最关键的保护点不在跑道中心延长线上,而是在偏离跑道中心


线两侧±10°或±35°的最大距离的保护点上。在指配频率时应对这些点的保护加以考核。

3.5.2 虽然国际通用的 VOR 和 ILS 系统不会使用相同频率,但 VOR 可能暂时分配在国内仪表着陆系统的相


同频率或比较接近的频率上。因此,这里提供关于间隔为 50kHz 或 100kHz,以及同信道使用的 VOR 和 ILS 系统
的地理间隔指导材料。

3.5.3 因为两种设备特性不同,为防止有害干扰的 VOR/ILS 的最小地理间隔标准应按设备分别阐述。

3.5.3.1 同信道情况

a)对 ILS 系统的保护,要求一台有效发射功率为 17dBW(50W)的 VOR 与 ILS 系统保护点相距至少 148km


(80NM)。

b)假设一台有效发射功率为 17dBW(50W)的 VOR 在距离 46.25km(25NM)和海拔高度 3000m(10000ft)


范围内需要得到保护,那么要求 ILS 系统与 VOR 相距至少 148km(80NM)。

c)如果 VOR 的保护要求为 92.5km(50NM)和海拔 6000m(20000ft),那么 ILS 系统与 VOR 相距至少 250km
(135NM)

3.5.3.2 邻信道情况。VOR 系统与 ILS 设备之间没有地理间隔便获得有效保护。但是,在下述情况下:

ATT-C-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为 100kHz 信道间隔设计的航向接收机,并且在导航设备按 100kHz 间隔进行分配的地区使用,那么对


ILS 系统的保护要求为一台有效发射功率为 17dBW(50W)的 VOR 与 ILS 系统保护点至少相距 9.3km(5NM);

b)为 100kHz 信道间隔设计的航向接收机,并且在导航设备按 50kHz 间隔进行分配的地区使用,那么对 ILS


系统的保护要求为一台有效发射功率为 l7dBW(50W)的 VOR 与 ILS 系统保护点至少相距 79.6km(43NM)

3.5.4 使用上述 3.5.3 条中所给数据,或使用适用于其他服务距离和海拔高度的其他数据,要了解提到这


种计算间隔的近似方法的基本假设,并且这些数据的应用只有在那些假设的限度内才是正确的。如在频率拥挤
地区需要更精确地确定间隔距离,这可按适当的传播曲线对每个设备做出决定。

3.5.5 当 VOR 安装在 ILS 系统进近航道附近时,必须保护 ILS 系统不受 VOR 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为避


免由于可能的交叉调制干扰 ILS 系统接收机的输出,应在 ILS 系统和 VOR 信道频率之间使用合适的频率间隔。
此频率间隔要根据 VOR 和 ILS 系统的场强密度比值和机载设备的特性来决定。

3.6 接收功能

3.6.l 灵敏度。除了已允许的航空器上传输不匹配、衰减损耗和天线极性变化外,要求接收灵敏度在信号
场强为 90µV /m 或-107dBW/m2 时,能高概率地提供 3.6.2 条中所规定的输出精确度。

3.6.2 精确度。机载设备造成的误差在 95%概率情况下不应超过±3°。

注 1:评估接收机误差应考虑:

1)第 3 章 3.3.5 条所规定的 VOR 地面设备调制成分的门限;

2)VOR 地面设备的信号强度和载波频率的变化;

3)VOR 和 ILS 无用信号的影响。

注 2:对于某些可用来在航空器上处理 VOR 信息而其本身可能引入误差(例如无线电磁指示器—RMI)的元


件,不应包括在机载 VOR 设备内。

3.6.3 旗告警。旗告警应向驾驶员警告任何地面设备或机载设备所引起的不能接受的故障情况。按下列规
定可满足这种要求。

3.6.3.1 旗告警是由两种电流的和来驱动的,这两种电流是从 VOR 方位信号的 30Hz 成份和 9960Hz 成份采


集而来的,所以从发射的载波去掉这些成份就会产生旗告警。因为当地面出现任何不可接受的情况时,VOR 监
控器会中断与方位有关的信号成份,然后系统不能使用情况将会立即在航空器内指示。

3.6.3.2 旗告警电流还与机载设备的自动增益控制,以及接收机二级检波器的任何增益有关。因此,如果
一台经正确调整的机载接收机接收到符合第 3 章 3.3.5 条规定的调制特性的 VOR 信号时无旗告警显示,那么当
接收机的总增益下降时,旗告警将会再次出现。

ATT-C-3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某些型号的接收机,采用了不同于机械式旗告警的其他告警指示来完成这里所述的功能。

3.6.4VOR 接收机对 VOR 和航向信标信号的敏感度

3.6.4.1 所设计的接收机在下述情况下应能正常运行:

a)有用信号超过同信道的无用信号 20dB 以上;

b)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50kHz,超过有用信号达 34dB。


(在测试台测试接收机时,在第一相邻信道,
无用信号的频率变化应在地面台和接收机频率门限总和范围内,地面台的频率门限为±9kHz);

c)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00kHz,超过有用信号达 46dB;

d)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相差 150kHz 以上,超过有用信号达 50dB。

注 1:应当认识到,当前不是所有的接收机都能满足 b)的要求;但是今后设计的接收机都应当满足这一
要求。

注 2:在有些国家,地面台使用较小的门限。

3.6.5VOR 接收系统对甚高频调频广播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3.6.5.1 参照第 3 章 3.3.8 条,此处所定义的抗干扰性能,必须在接收机输入端输入标准的有用信号时,


根据接收系统性能的下降情况来测定。为了便于在测试后能获得批准,保证接收测试环境能产生可重复的条件
和测试结果,是很有必要的。ITU-R IS.1140 中的附加信息,原文为测量接收机特性可决定在 87-108MHz 频段
的声音广播服务和在 108-118MHz 频段的航空服务之间的兼容性。

注:接收机测试程序见 VOR 接收机 MOPS(RTCA DO-196 和 EUROCAE ED-22B)。

3.6.5.2 公式应用于评估符合第 3 章 3.3.8 条抗干扰标准的接收机的潜在不兼容性。公式提供了伪发射


(A1
型)干扰、带外信道(A2 型)干扰、双信号和三信号三阶互调(B1 型)干扰和超负荷/降低灵敏度(B2 型)干
扰的抗干扰性能。ITU-R IS.1009-1 中的附加信息,原文为 87-108MHz 频段的声音广播服务和 108-118MHz 频段
的航空服务之间的兼容性。

3.7 VOR 系统精确度

注:附件 11 附篇 A 中也有关确定 VOR 性能数据的指导材料。

3.7.1 目的。下述指导材料是想对 VOR 系统的使用有所帮助。这些资料不是想提出关于横向间隔标准或最


低障碍物净空的意见,尽管可能会提出确定它们的出发点。确定间隔标准或最低障碍物净空需要考虑下述资料
中没有提到的很多因素。

ATT-C-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7.1.1 然而,为计划装备 VOR 系统的各国提供系统使用精确度的数据是有必要的。

3.7.2 术语的解释。下列术语含义为:

a)
VOR 径向信号误差。从 VOR 地面台测量到一点的标称方位和在同一点由 VOR 信号指示的方位之间的差值。
VOR 径向信号误差是某些稳定因素引起的,例如航道位移误差、大部分台址和地形效果误差以及某些随机可变
误差。VOR 径向误差只与地面电台有关,不包括其他误差因素,例如机载设备误差和驾驶因素。

b)VOR 径向可变误差。VOR 径向误差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误差在可预期范围内一直处于变动状态。径向可


变误差是各可变误差的和。

c)VOR 径向位移误差。VOR 径向误差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误差是稳定的并可视为长期不变的。

d)VOR 机载设备误差。该误差归因于航空器上的设备无法准确地转变出 VOR 信号中所包含的方位信息。这


种误差包括机载接收机误差和向驾驶员指示信息用的仪表误差。

e)VOR 总误差。从 VOR 地面台测量一点的方位和指明精确度的机载 VOR 设备所指示的方位之间的差。更简


单地说,这是向驾驶员指示信息的误差,它不仅包括地面台和传播路径的误差,还包括机载 VOR 接收机和仪表
指示的误差。全部的 VOR 信号误差,固定的和可变的都包括在内。

f)VOR 驾驶因素。在使用 VOR 导航时的误差,这种误差归因于驾驶员不能精确保持飞机在 VOR 辐射信号中


心或对他指示的方位上。

g)VOR 系统使用误差。VOR 总误差和驾驶因素平方和的平方根(RSS)


。当使用 VOR 时,这个合成量可以用
以确定一架航空器保持在规定限度内的概率。

3.7.3VOR 系统使用精确度的计算

3.7.3.1 关于 VOR 精确度需考虑下述误差因素:

a)VOR 径向信号误差(Eg)。这因素包括径向位移误差和径向可变误差。根据如固定径向位移、监控、极
化效应、地形影响和环境变化等因素来确定的。

b)VOR 机载设备误差(Ea)。这因素包括机载会引入误差的 VOR 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不包括在有些 VOR 显


示中使用罗盘信息所造成的误差)

c)VOR 驾驶因素(Ep)
。这因素采用的是在空中航行服务程序——PANS-OPS(8168 号文件)对驾驶门限所
适用的数值。

注:测量也存在着误差,但在误差讨论中可以考虑将其包含到其他误差中。

3.7.3.2 因为 a)
、b)和 c)中的误差在系统基础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径向)都是独立的变量,当各种因
素所给定的概率值相同,那它们可以用平方和取平方根的方法(RSS)组合。对于本资料来说,每种因素的概
率都为 95%。

ATT-C-4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因此,可得出下列公式:

=
VOR 总误差 Eg 2 + Ea 2

VOR 系统使用误差= Eg 2 + Ea 2 + E p 2

3.7.3.3 下述例子只得出 VOR 系统使用误差,但如需要,相同计算也能得出 VOR 总误差。使用这些公式,


就能够评估一种或几种误差因素对系统改善或降级的影响情况。

注:关于 VOR 径向信号误差的各种数值是指公布为没有限制的径向上的数值。

3.7.3.4 根据上述 3.7.1 条的要求,各国在规划 VOR 系统的运行时,VOR 系统使用精确度以 95%的概率达


到±5°是一个合适的数值(但要看下述 3.7.3.5 条)。这个数值相当于下述误差成份:

VOR 径向信号误差:±3°(概率 95%)


,在实际运行中容易达到。

VOR 机载设备误差:±3°(概率 95%)


,系统特性值(见 3.6.2 条)。

VOR 驾驶因素:±2.5°(概率 95%),与 PANS-OPS 一致(见 3.7.3.8 条)。

3.7.3.5 虽然根据广泛的实践证明以 95%的概率达到±5°的数值是有用的,并被很多国家使用着,但必


须注意到只有组成这个数值的各误差因素保持在某些门限以内才能达到。很清楚,如果 VOR 系统的各因素误差
大于所指出的数值,VOR 系统使用误差也将较大。反之,如果任何或所有 VOR 系统误差因素小于上述计算中所
使用的那些数值,那么 VOR 系统使用误差也将较小。

3.7.3.6 下列例子,同样是从实践经验中得出,供各国作为规划指导的附加资料:

A.— VOR 径向信号误差:

±3.5°(概率 95%),有些国家用作地面系统总误差。

VOR 机载设备误差:

±4.2°(概率 95%),在有些国家中作为某些运行等级的最低性能数据。

VOR 驾驶因素:

±2.5°(概率 95%),与 PANS-OPS 一致(见下述 3.7.3.8 条)


计算出的 VOR 系统使用精确度:

±6°(概率 95%)

B.— VOR 径向信号误差:

ATT-C-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7°(概率 95%),根据某一国家对很多 VOR 台进行大量飞行测量的结果。

VOR 机载设备误差:

±2.7°(概率 95%),很多航空运行能达到的。

VOR 驾驶因素:

±4°(概率 95%)
,与 PANS-OPS 一致(见下述 3.7.3.8 条)。

计算出的 VOR 系统使用精确度:

±4°(概率 95%)

3.7.3.7 相比使用各种因素的概括而导致对情况过分乐观或者悲观,评估特定事件中存在的误差更能使
VOR 系统得到更多实际应用。在个别应用中,如果一个或多个误差因素小于计算出±5°所用的数值,那么系统
精确度可以小于±5°。反之,如果由于径向信号质量差、明显的台址误差或因其他原因导致计算出±5°的数
值变大,那么有必要用大于±5°的系统使用精确度。除此之外,因系统个别原因采用较小的误差值(例如径
向信号误差)而推测系统总精度会得到改善是需要十分慎重的。某些情况下,在没有充分证据前不要采用较小
的误差值,或者在通过其他方式确定(例如用雷达观测)系统总性能得到改进之前,不要采用低精确度。

3.7.3.8 要注意到在角度测量系统如 VOR 中,以角度表示的驾驶因素误差,会随航空器与台站距离减小而


增大。因此,以角度表示,当地面系统和机载误差在所有距离上保持不变时,在考虑系统使用精确度数值时有
必要考虑当航空器接近 VOR 台时其驾驶因素误差会增大。但是,当接近设备时,这些较大的驾驶因素误差并不
会造成较大的航道横向偏离。

3.8 VOR 转换点

3.8.1 关于通过 VOR 建立 ATS 路径转换点的指导材料见附件 11 附篇 A。

4. 精密进近雷达系统

图 C-14 到 C-18 阐明了本附件第 3 章 3.2 条规定的某些标准。

ATT-C-4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TT-C-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TT-C-4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5. 75MHz 指点信标规范(航路)

5.1 指点信标天线阵

5.1.1 概述:下述类型的指点信标天线阵是现在经常使用的,下面所列的是最简单的能够满足正常要求的
类型。在特殊条件下,可能要求使用性能更好的天线阵(见 5.1.4 条的注)

5.1.2“Z”形指点信标

a)辐射系统:一套辐射系统包括两个互成直角交叉的水平偶极子天线阵,每个天线阵由两个在一条直线
上的半波辐射单元组成,两个单元中心相距约半个波长,并高出地网四分之一波长。偶极子和它们各自的单元
中的电流要调整为:

1)一组偶极子天线阵中的电流与另一组偶极子天线阵中的电流相等,但时间相位相差 90°;

2)每个偶极子天线阵的各辐射单元中的电流相等,并且时间相位相同。

b)地网:方形地网的最小尺寸为 9m×9m(30ft×30ft)
,通常架得高于地面约 1.8m(6ft);如是金属丝
网,则网眼尺寸不得超过 7.5 厘米×7.5 厘米。

5.1.3 仅适用于低飞行高度的扇形指点信标(低功率扇形指点信标):其辐射系统要能够提供第 3 章
3.1.7.3.2 条所规定的场强。

5.1.4 通用扇形指点信标(高功率扇形指点信标)

a)辐射系统:一个辐射系统包括四个安装在高出地网约四分之一波长(大概值)的水平共线半波辐射单
元,每个天线单元中的电流应同相,电流值比应为 1∶3∶3∶1。

注:通过改变单元之间的电流分布和高出地网的高度,可以提供特定应用要求的场型。为满足某种应用需
求而改进的垂直场型,可通过把整个偶极子天线阵调整到高于地网四分之一波长或以上得到,但要小于半个波
长。

b)地网:长方形地网的最小尺寸为 6m×12m(20ft×40ft),通常架得高于地面约 1.8m(6ft)


;如是金属
丝网,网眼尺寸不得超过 7.5 厘米×7.5 厘米。

5.2 与四航道无线电信标联用的扇形指点信标的识别信号

5.2.1 装在四航道无线电信标航道上的指点信标通常不需要对其具体地点有识别信号,只需有一个信号来
指明它所联用的是哪一条航道即可。

5.2.2 如果四航道无线电信标的各航道上只有一个指点信标,现行办法是对位于正北方位航道上或沿顺时
针方向靠近真北(即东侧)的指点信标,用一划来识别;按从真北顺时针的次序,依此用两划、三划、四划作

ATT-C-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为其它航道指点信标的识别。如果在四航道无线电信标的某一航道上有一个以上的扇形指点信标时,最靠近台
站的一个指点信标用划识别;次之在划前加二个点;第三个则在划前加三个点,依此类推。

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上述的识别系统可能由于两个装在不同航道上的指点信标的作用范围在地理上相
互覆盖而引起混淆。在此情况下,希望其中一个指点信标使用特定的识别信号。

6. 有关 NDB 的指导材料

6.l 有关 NDB 在北纬 30°与南纬 30°之间的场强要求值的指导材料

6.1.1 为了在北纬 30°与南纬 30°之间的 NDB 额定覆盖区内获得满意的服务,要求的最低场强值为


120µV/m(除非是经过数年的实际经验,证明 70µV/m 的最低场强值足以满足各种使用要求的)
。在某些特定地
区可能还要求场强超过 120µV/m,这些地区是:

a)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缅甸、马来半岛、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澳大利亚北部;

b)加勒比和南美洲的北部;

c)中非和中南非。

6.1.2 120µV/m 的场强是基于当前的实践经验确定的,它是在技术要求和经济可能性之间的折衷。

6.2 关于额定覆盖区和有效覆盖区的含义和应用的指导材料

6.2.1 额定覆盖区

6.2.1.1 第 3 章 3.4.1 条所定义的额定覆盖区,是借助测量手段来表明 NDB 实际性能的一种办法,它与 NDB


的工作频率、辐射功率、导航台与覆盖区边界点(在该点处场强达到规定的最低值)之间的大地电导率等有关。

6.2.1.2 额定覆盖区主要用于进行区域性导航规定,有时也用于进行有效覆盖区的推导。

6.2.1.3 使用额定覆盖区进行频率规划时应注意遵守以下标准:

6.2.1.3.1 必须根据 NDB 的额定覆盖区来进行频率分配,位于额定覆盖区边缘处的场强值与该处所收到的


同频道及邻频道 NDB 的总场强值之比(根据机载接收机的选择性做适当修正)在白天不得小于 15dB。

6.2.1.3.2 对相邻频道信号适用的衰减量,应采用附件 10 第Ⅴ卷的附篇 B 中所列的数据。

6.2.1.4 当使用额定覆盖区进行频率规划时,如无其他规定,在 NDB 额定覆盖区内防止有害干扰的唯一措


施就是,调整相邻 NDB 的辐射功率,使其在额定覆盖区边缘处的场强值尽可能接近规定限度。在 NDB 密度较高

ATT-C-4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的地区,任何一个 NDB 的信号在其额定覆盖区边缘处超出规定值,都将会在同频或邻频 NDB 的额定覆盖区内造


成干扰,从而也就限制了区域内设置的 NDB 的数量。由此可见,把导航台的辐射功率增大到超出额定覆盖区所
需的程度,特别是在夜间有天波影响时,就可能造成大范围内的干扰,在和有关电台的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之前,
应避免这样做。(参见第 3 章 3.4.3 条)

6.2.1.5 如果在预定的覆盖区内,统一规定一个最小场强值,将会使频率划分工作大为方便。

6.2.1.6 经验表明,在噪声电平较低的一些地区,例如欧洲地区,70µV/m 的场强值,就相当足够了。

6.2.1.6.l 经验也表明,在噪声电平较高的地区,120µV/m 的场强值,一般也能令人满意,但在噪声电平


特高的地区则除外。在这些地区,本文 6.3 部分所给的数据可供参考。

6.2.2 与和有效覆盖区的关系

6.2.2.1 额定覆盖区与有效覆盖区在下述情况下是密切相关的:

a)当额定覆盖区内的最低场强值在多数时间内超过大气或其他噪声所产生的场强,致使后者对机上导航
信息的损害尚达不到不能使用的程度时;

b)当在额定覆盖区内的任一点处,有用信号强度与干扰信号强度的比值超过最低要求值,从而保证干扰
信号对机上导航信息的损害达不到不能使用的程度时。

6.2.2.2 由于最低信号通常总是存在于覆盖区的边缘处,这就意味着在覆盖区边缘处有用信号对噪声的比
值在多数时间内是可以保证机上罗盘的正常指示的。因此,在划分导航台的频率时,就要保证在覆盖区边缘处
的信号强度与干扰信号强度之比,在多数时间内应超过要求值。

6.2.2.3 虽然在欧洲地区(北纬 30º 以上)己经发现使用 70µV/m 的数据来划分频率,所给出的覆盖区在


多数时间内是接近有效覆盖区的,但经验也表明,在高噪声地区,则必须采用 120µV/m 的数据才能适应。在高
噪声地区,采用 120µV/m 的边缘值所定出的额定覆盖区是可以大于实际达到的有效覆盖区的。在这些地区,为
了保证额定覆盖区与实际可达到的平均有效覆盖区相一致,建议边缘值的选择应以该地区的噪声与已经确定了
边缘值的地区(如欧洲)的噪声的比例值为基础,或者对于已知性能的 NDB,可以在该区域内进行试验统计之
后来确定一个数值。

6.2.2.4 应当指出,采用把不同地区的噪声电平进行简单的对比而确定出最低场强值的办法是不完备的,
因为诸如噪声所产生的频度、噪声的特性及其对机载接收机的影响以及飞行操作的性质等因素,都对这一比值
都有影响。

6.2.2.5 世界不同地区的昼夜和四季噪声值详见国际无线电通信咨询委员会(CCIR)的第 322 号报告。

6.2.2.5.1 实际上,由于本地区的条件和所需信噪比的推导对自动定向设备(ADF)有效运用的影响,上
述数据的相互关系仍不能完全确定。

6.2.3 有效覆盖区

ATT-C-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6.2.3.1 按照第 3 章 3.4.1 条定义,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围绕着 NDB 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可在特定的有效


时间内获得有用的导航信息。因此,这是在现行条件下对 NDB 运作的一种估量。

6.2.3.2 有效覆盖区取决于,无线电罗盘接收机从 NDB 所接收的稳定信号(无衰落)的强度与所截获的全


部干扰信号强度的比值,当此比值下降到某一极限值之下时,就不能获得有用的方位信息了。还应指出,在有
些情况下,NDB 的有效覆盖区还要受到识别信号的可收听距离的限制。

6.2.3.3 从 NDB 接收的信号强度取决于:

a)馈送给 NDB 天线的功率;

b)天线的辐射效率(随天线高度、辐射系统特性而定);

c)NDB 与接收机之间的大地电导率(随地点不同而变,陆上要比海上低)

d)工作频率。

6.2.3.4 接收机接收到的噪声取决于:

a)接收机的带宽;

b)大气噪声电平(随地区、昼夜时间、季节而变,雷雨时可达到很高的数值);

c)由同频或邻频无线电辐射所造成的干扰电平(取决于 NDB 的分布密度及区域规划的有效性)


d)当 NDB 覆盖区涵盖工业区时,飞机上的电气噪声或工业噪声所引起的噪声电平(由电动马达等引起)。

6.2.3.4.1 还应指出,噪声的影响还与 ADF 接收机的性能、其它相关设备、以及噪声的性质(稳定噪声、


脉冲噪声等)有关。

6.2.3.5 影响 NDB 有效覆盖区的另一个因素出现在夜间,即分别由地平面传播(地波传播)与电离层反射


(天波传播)的信号产生相互作用。此时,天波和地波到达 ADF 接收机时有相位差存在,从而导致方位误差(夜
间效应)。

6.2.3.6 可见,NDB 的有效覆盖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还是变化不定的。因此,不可能用简单


的办法来确定出 NDB 的有效覆盖区,任一导航台的有效覆盖区都是随着昼夜时间和一年四季而变化着的。

6.2.3.6.1 要想确定出适用于任何时间或任何季节的有效覆盖区,结果可能得到一个较小的覆盖区范围
(因为这是在最恶劣的大气噪声等条件下得到)
,这就会对 NDB 的有效性产生错误认识,就会得出要加大功率
和安装费用高昂的天线系统的结论(要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提供所要求的覆盖区),而这在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在额定覆盖区和期望的有效覆盖区之间也没有特殊的转换公式,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能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估
算。

6.2.3.7 在实际工作中,对 NDB 的覆盖区都以“期望的工作覆盖区”一词来提出要求。在进行区域规划时,

ATT-C-4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通常使用额定覆盖区这一术语来阐明使用要求,从而推导出 NDB 的基本性能,确定出对有害干扰的保护区域。


额定覆盖区和“期望的工作覆盖区”之间也无现成的转换公式,也只能根据当地情况加以估计。

6.2.3.8 有些国家对 NDB 及其有效覆盖区的数据做了记录,并搜集了类似的资料,这对在给定地区内如何


用额定覆盖区来估算有效覆盖区,是一个现实的解决途径。这些资料对于将来的区域规划也是很有用的。为了
减少用来估算有效覆盖区的因素的数量,最好能制定出以方位指示器的反应动作来确定出有效覆盖区边界的规
范,连同前述的数据以及对 NDB 覆盖区内实际场强值的测量,就能确定现有设施的有效性,从而为改进有效覆
盖区的估算提供指导。

6.3 NDB 的覆盖区

6.3.1 引言

6.3.1.1 下面有关覆盖区的研究,是以国际电联(ITU)最新的电波传播和噪声数据为基础的,可作为进
行 NDB 规划的指导性材料使用,但要注意这里所设定的条件。

6.3.1.2 在使用本材料时,对所设定的具体条件的确定性,必须慎重审查,特别是所要求的信噪比,在其
被接受作为一种限用的有代表性的比值之前,需要进一步研究。

6.3.2 设定条件

1.工作频率:300KHz,对于 200KHz 和 400KHz 的适用情况,文中作了说明。

2. a)平均土壤电导率:

(σ = 10-13 e.m.u. ) e.m.u. − −电磁单位

b)平均海水电导率:

(σ = 4.10-11 e.m.u.)

3. 大气噪声电平(均方根值):通常按陆地带的上方(在前面提到的纬度带内)的白天、夜间列出。[期
望的噪声值来自 ITU-RP.372-6 建议,并作为春分秋分期间昼、夜平均噪音值,即超过全年的 20-25%时间内的
平均噪音值。]

4. 输入到 NDB 天线的功率:

a)5kW
b)1kW
c)500W
d)100W
e)50W
f)10W

ATT-C-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5. 天线辐射效率的平均值:即

辐射的功率
输入到天线的功率

输入到天线的功率 天线的辐射效率
a) 5kW 20%(-7dB)
b) 5kW 10%(-10dB)
c) 1kW 8% (-11dB)
d) 500W 5% (-13dB)
e) 100W 3% (-15dB)
f) 50W 2% (-17dB)
g) 10W 1% (-20dB)
h) 10W 0.3%(-25dB)

i)使用精心设计的天线,而不是采用普通的天线,a)项所列的数据是可能实现的。

ii)许多低功率 NDB 使用效率极低的天线,故有 h)项数据。

6. ADF(无线电罗盘接收机)的输入带宽为 6KHz。

7. 要求的信噪比(均方根值);

a)白天 15dB;

b)夜间 15dB。

6.3.3 研究结果

A:在额定覆盖区边缘处所要求的最低场强值:

白天 夜间
纬度 15dB 信噪比 15dB 信噪比

北纬 5°~南纬 5° 320 µV/m (+50 dB) 900 µV/m (+59 dB)

南北纬 5°~15° 385 µV/m (+39 dB) 700 µV/m (+57 dB)

南北纬 15°~25° 340 µV/m (+32 dB) 320 µV/m (+50 dB)

南北纬 25°~35° 18µV/m (+25 dB) 120 µV/m (+42 dB)

南北纬> 35° 18µV/m (+25 dB) 150 µV/m (+35 dB)

表示,当飞机噪声和(或)工业噪声很高时,需要较高的场强值,有可能是上面显示值的 2 到 3 倍(+6
到+10dB)

ATT-C-5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B:在设定的条件下,NDB 的覆盖范围为(以 NDB 位置为圆心,以千米为单位的半径):

1)白天、陆上,在覆盖区边缘处信噪比为 15dB:

输入天线的功率
(a) (b) (c) (d)
纬度 5 kW 5 kW 1 kW 500 W

北纬 5°~南纬 5° 320 300 170 120

南北纬 5°~15° 510 470 320 250

南北纬 15°~25° >600 600 450 350

南北纬 25°~35° >600 >600 600 500

南北纬> 35° >600 >600 >600 500

输入天线的功率
(e) (f) (g) (h)
纬度 100 W 50 W 10 W 10 W

北纬 5°~南纬 5° 50 30 10 <10

南北纬 5°~15° 150 90 40 10

南北纬 15°~25° 220 160 70 45

南北纬 25°~35° 330 250 130 80

南北纬> 35° 330 250 130 100

2)夜晚、陆上,在覆盖区边缘处信噪比为 15dB:

输入天线的功率
(a) (b) (c) (d)
纬度 5 kW 5 kW 1 kW 500 W

北纬 5°~南纬 5° 190 150 185 150

南北纬 5°~15° 210 180 110 170

南北纬 15°~25° 320 300 170 120

南北纬 25°~35° 390 390 280 200

南北纬> 35° 390 390 390 310

ATT-C-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输入天线的功率
(e) (f) (g) (h)
纬度 100 W 50 W 10 W 10 W

北纬 5°~南纬 5° 20 <10 <10 <10

南北纬 5°~15° 25 15 <10 <10

南北纬 15°~25° 50 30 10 <10

南北纬 25°~35° 100 70 25 15

南北纬> 35° 180 120 50 30

6.3.3.1 在所有上述表格中,应注意:

a)根据国际电联的惯例,所有距离数值皆为千米;

b)在表格的最后一列(10W)是假定低功率 NDB 使用的是低效率天线(参见 6.3.2 设定条件中的 5h);

c)标有星号的数字表明,该覆盖区要受飞机和工业噪声的影响。

6.3.3.2 还应注意:

a)如果工作频率由 300kHz 改为 200kHz,则对作用距离近的 NDB 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对大功率、远程导航


台(例如作用距离≥150km)
,则其作用距离将比表中给出的数值大约增加 20%左右。

b)如果工作频率由 300kHz 改为 400kHz,则对作用距离近的 NDB 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大功率、远程导


航台(例如作用距离≥150km)
,则其作用距离将比表中给出的数值减小 25%左右。

c)当使用频带较窄的无线电罗盘接收机时(其它条件不变),对于同样功率的,将获得较大的覆盖区;或
者说,对于同样的覆盖区,将会改善有效信噪比。

例如用 1kHz 带宽的接收机替换下 6kHz 带宽的接收机,对于同一功率的导航台,覆盖区最大可增加 30%;或者


说,信噪比最大可增加 8dB。

d)如果 NDB 覆盖区的一部分位于海上,则在该区域内的覆盖将会增加,这是因为:

1)地波在海上传播要比地陆上好;

2)噪声电平(在陆上可达到最大值)随距陆地距离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表中所列的距离数值,
如果是在海上,白天将增加 30%,夜间将增加 20%。

e)如果导航台架设在一个远离陆地的岛上(例如,在中太平洋或中大西洋,而不是在加勒比海),特别是
在热带纬度地区,其覆盖区范围将比表中所列数据大大增加;此外,表中所列南北纬度 35°以上的数
据,适用于所有的高纬度地区,这是由于大洋中的大气噪声比大陆上低。

ATT-C-5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6.3.4“夜间效应”对导航台夜间覆盖区的影响。

a)夜间,天波成分和地波成分场强相等处,距导航台的距离为:

频率 陆上 海上

200kHz 500km 550km


300kHz 390km 520km
400kHz 310km 500km

b)夜间,地波成分超过天波成分 10dB 处,距导航台的距离为:

频率 陆上 海上

200kHz 300km 320km


300kHz 230km 300km
400kHz 200km 280km

c)因此,在夜间,由于接收到的场强中天波和地波的相互作用,可靠定向的距离不会超过 6.3.4b)所列
的数值。且这些距离与 NDB 的功率无关。

d)还应注意,在陆地,在大地电导率好的地区,夜间效应只在远距离时才会变得严重;而在大地电导率
较差的地区,在较近的距离时,夜间效应就相当显著。这一情况,也与导航台辐射系统的性能有关。

6.4 对 NDB 的工作有影响的其它因素

6.4.1 调制度

6.4.1.1 当规定 NDB 的调制度必须尽可能地达到 95%时,必须注意:在 NDB 使用的频段,通常都采用较小


的天线,由于边带信号的衰减,NDB 系统的有效调制度会受到影响。

6.4.1.2 在这一频段,天线长度通常仅为波长的一小部分,因而呈现高电抗性,并具有较高的 Q 值。

6.4.1.3 这一效应如图 C-19 所示,它是由某国经实测后所绘制的;在这些测量中,调制频率为 1020Hz。


如果使用较低的调制频率,则影响程度会小些。

6.4.1.4 为了降低衰减量,应设法降低天线的 Q 值,这可通过增加电容或电阻来实现。

6.4.1.5 在天线中增加电阻,将会损耗功率,而增大电容则不会。此外,增加电容还可以降低天线上的电
压,从而减少了绝缘的问题。

ATT-C-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6.4.1.6 鉴于上述理由,通常都利用顶负荷来增加天线的电容,例如伞形顶负荷等。

6.4.2 接地系统

当进行频率规划时,电场强度是假定保持在合理的数值上,如果接地电阻太大(即接地系统不良),不仅
会使辐射效率降低,而且也会使发射功率随季节和其它条件(与接地系统有关的)的变化而改变。无论怎样,
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情况,使接地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ATT-C-5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6.5 为 NON/A2A 型 NDB 选择调制频率时应考虑的问题

现代的窄带 ADF 接收机的选择性已有了改善,这就要注意这样的事实:由于音频的边带波被这种窄带 ADF


接收机所衰减,信号的有效调制度降低,则可进行满意识别的距离也会相应减小。在某些情况下,选用 400Hz
要比选用 1020Hz 好些。然而在高大气噪声的条件下,1020Hz 的较高频率信号更易于识别。

7. 有关 DME 的指导材料

7.1 适用于 DME/N 和 DME/P 的指导材料

7.1.1 系统效率

7.1.1.1 系统效率是下行链路窜扰、地面应答器寂静时间、上行链路窜扰以及询问器的信号处理器效率等
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各因素之间在统计上具有独立性,故可分别对它们进行计算,然后综合得出系统
效率。各个单一因素的效应定义为:假定其余因素均不存在时,询问器所处理的有效应答数与其发出的询问数
的百分比。各因素之和即为系统效率。

7.1.1.2 在计算系统效率时,应当考虑丢失的应答数量,以及所收到的应答的距离测量精度。应答的丢失
有可能是由于窜扰而带来的信号干扰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在应答器的寂静时间内收到询问所致。在计算效率的
组成因素时,对于那些有明显错误而被询问器的信号处理所抑制掉的应答,也应以丢失应答来计算。

7.1.1.3 由窜扰而引起的干扰率与波道指配计划、交通量负荷、应答器以及询问器的接收机带宽有关。因
为 FA 模式比 IA 模式具有更宽的接收机带宽,因此它对干扰就更为敏感。这些因素都是 DME/P 系统定义时考虑
到的,因此通常不需要用户给予特殊考虑。

7.1.2 下行链路窜扰

当地面应答器的有效询问受到来自其它飞机同时发出的询问的干扰,造成信号丢失或信号到达时间的测量
误差,这即是下行链路窜扰。这些非期望的空对地负荷是由正在服务的应答器附近的询问飞机的数量,相应的
询问频率分配,以及由应答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决定的。

注:应答器对应答器的窜扰由波道的指配部门来加以控制。

7.1.3 上行链路窜扰

当询问器上的有效应答信号受到其他应答器的干扰,造成信号丢失或脉冲到达时间的测量错误,这即是上
行链路窜扰。这种窜扰可以由任一的频率在询问器带宽之内、以及频率相同但脉冲编码不同的应答器所致。这
些非期望的地对空负荷是由询问器附近的应答器数量,相应的应答频率的分配,以及询问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
决定的。

7.1.4 询问器信号处理器效率

ATT-C-5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询问器信号处理器的效率为被询问器所处理的应答数与询问数(不存在窜扰和应答器寂静时间的影响)的
比值。此效率由应答脉冲的门限电平和接收机的噪声电平决定。

7.1.5 所服务的飞机与发射率之间的关系

7.1.5.1 所规定的应答器的最大发射率决定了发射机的最大平均功率电平。第 3 章 3.5.4.1.5.5 条建议,


如果所服务的飞机数为 100 架,应答器就应有 2700 脉冲对/秒的发射率,这代表了由 100 架飞机所引起的典型
的应答器负荷。为了确定在交通量的峰值条件下某一设施可容纳的实际发射率,就需要确定询问器的最大数量。
在计算询问器对应答器的负荷时,应考虑以下各点:

a)构成交通量峰值的飞机数;

b)每一飞机使用的询问数;

c)所使用的询问器的工作模式的分配情况(即搜索、起始进近、最后进近、地面试验等等);

d)第 3 章 3.5.3.4 条规定的相应脉冲重复率。

7.1.5.2 给出峰值交通量的询问负荷以及在处于这一负荷时的应答器的应答效率,就可以算出应答率,从
而确定所需的发射机能力。应答率是指一个电平值,当其被超过时,将使接收机的灵敏度降低(参见第 3 章
3.5.4.2.4 条),以保持应答率等于或低于这个最大电平值。

7.1.6 与 ILS 或 MLS 合装的 DME 的选址

7.1.6.1 为了满足目前的使用要求,如有可能,DME 应在接地点处向飞行员提供零距离显示。

7.1.6.2 DME 应答器的最佳位置取决于一些技术和使用因素。在使用要求能得到满足的地点,DME/N 可以


与 ILS 或 MLS 合装。而 DME/P 在整个跑道区域可以提供更高的精度和覆盖,就要求它能够支持更为灵活和更为
先进的 MLS 设备。

7.1.6.3 对于 DME/N,有关零距离指示的要求可以通过将应答器安装在尽可能靠近需要零距离显示的那一
地点来达到。另一种方法就是调整应答器的时延,以便机载询问器在离开 DME 天线的规定距离上显示零距离。
当所指示的 DME 零距离不是以 DME 天线作基准时,应将此情况予以公布。

7.1.6.4 对于 DME/P,尤其是为了满足跑道区域的精度和覆盖要求,在符合障碍物净空要求的情况下,建
议将 DME/P 尽可能靠近 MLS 的方位台安装。对于装有完善的 MLS 设备的飞机,所需的零距离显示可利用 MLS 的
基本数据来获得。注意,不得为此目的而调整 DME/P 应答器的延时。

7.1.6.5 最好是所有用户不管其配置何种机载设备,均可在接地点处获得零距离显示;这就可能要求把
DME/P 架设在正对接地点的跑道侧方。在这种情况下,在跑道上就不能满足 DME/P 的精度要求。必须注意,MLS
的“基本数据字 3”仅允许 DME/P 的坐标值在有限范围内编码。

7.1.6.6 如果一个 MLS/DME/P 和一个 ILS/DME/N 为同一条跑道服务,一架装备最低 MLS 能力的飞机,在运


用 MLS 时,在 MLS 进近方位处可以得到零距离显示;在运用 ILS 时,在接地点可以得到零距离显示。这种运用,
ATT-C-5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尤其是从 ATC 角度,被认为不能接受的,以及假如使 ILS/MLS/DME 的频率增加至三倍,DME/N 还是必须重新选


址,则在 DME/N 撤出前,必须推迟 DME/P 的安装使用。

7.1.6.7 提供的零距离显示的 DME/N 询问器的标称位置应予以公布。

7.1.6.8 在考虑 DME 的位置时,也必须考虑某些技术因素,诸如跑道长度、跑道剖面、当地地形以及应答


器天线高度等,以保证在跑道入口附近和沿跑道方向有足够的信号电平和覆盖面积(圆形或者扇形)。还应注
意,在跑道区域需要距离信息的地方,所选位置不应由于过大的速率变化而使询问器失去跟踪(比如说 DME 天
线的侧位移要谨慎选择)。

7.1.7 地理间隔标准

7.1.7.1 考虑到实际的天线设计、设备性能、服务空间,下面的 7.1.8、7.1.9、7.1.10 条给出了确保工


作于 DME 波道的各种设备的抗干扰工作所需的信号比值。根据这些比值,再考虑到传播途中的功率损耗,各设
备之间的地理间隔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7.1.8 机载接收机上有用信号与无用信号(D/U)的比值

7.1.8.1 表 C-4 列出了在一个机载接收机上,保护有用的应答器的应答信号免受各种同频/邻频、同编码/


不同编码、以及可能存在的无用的应答器应答信号所需的 D/U 信号比。使用给出的比值进行任何计算之前,必
须考虑所需 DME 的最小功率密度必须满足已发布的覆盖面积的要求。在初始指配波道时,使用的 D/U 比必须能
够保护具有 6μs 的译码器抑制的机载设备。在指配时,每一设施都应视作是一个有用源而将其它视作是无用
源。如果两者都能满足它们各自的 D/U 比要求,就可以算完成了波道的指配。

表 C-4 D/U 保护比(dB)

指配类型 A B
同频:
相同脉冲编码 8 8
不同脉冲编码 8 -42
第一邻频:
相同脉冲编码 -(PU - 1) -42
不同脉冲编码 -(PU + 7) -75
第二邻频:
相同脉冲编码 -(PU + 19) -75
不同脉冲编码 -(PU + 27) -75

ATT-C-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注 1:A 行所列 D/U 比,适用于工作在 X 或 Y 波道的 DME/N 询问器,其译码器抑制为 6


μs。

注 2:B 行所列 D/U 比,适用于保护识别力符合第 3 章 3.5.5.3.4.2、3.5.5.3.4.3 条,


译码器抑制符合第 3 章 3.5.5.3.5 条的 DME/N 或 DME/P 询问器。

注 3:Pu 为无用信号的峰值有效辐射功率,单位为 dBW。

注 4:频率保护要求取决于有用和无用设备的天线场型,以及无用设备的有效辐射功
率 EIRP。

注 5:在估算邻波道防护时,A 列中的 D/U 比的数值应不超过 B 列中的数值。

7.1.8.2 DME 波道的指配还取决于:

a)同波道指配:这种情况出现于有用和无用信号工作在同一波道(W、X、Y,或 Z)即同频、同编码的场
合。D/U 信号比在整个服务区内至少应为 8dB。

b)同频、不同编码指配:这种情况出现于一个设备工作在 X 波道上,而另一设备工作在 W 波道上。同样,


也适用于 Y 波道和 Z 波道的组合。

c)第一邻频、同编码指配:此种情况出现于有用和无用设备均工作在 W,X,Y 或 Z 模式时。

d)第一邻频、不同编码指配:此种情况出现于一个设备工作在 X 波道上,而另一个设备工作在 W 波道上,


但应答器的应答频率相差 1MHz 时。同样,也适用于 Y 波道和 Z 波道的组合。

e)第二邻频、相同或不同编码指配:第二邻频的组合,一般不需要频率保护。然而,尤其是当无用设备
是 DME/P 应答器时,对表 C-4 中的注 4 应特别加以注意。

7.1.9 对 DME 的 Y 和 Z 波道指配的特殊考虑

DME 的波道指配是为了使每个 Y 或者 Z 波道的应答频率与其他的 DME 波道的询问频率相同。此时一个 DME


的应答频率与另外一个 DME 的询问频率相同,这两个应答器应该通过距离来区分,而这个距离应该比它们之间
的电波水平线距离大。电波水平线距离的计算应该考虑两个应答器天线的高度差。

7.1.10 对 DME/P 和 ILS 合装的特殊考虑

7.1.10.1 对那些 DME 与 ILS 合装的跑道,以及早期计划 MLS/RNAV 运行的跑道,安装 DME/P 是首选。

7.1.10.2 当在终端区使用 DME/P 的距离信息时,当应答器天线上的峰值功率密度至少为-93dBW/m2 时,具


有正确间隔和标称频率的询问脉冲对必须触发应答器。这个灵敏度电平是以第 3 章 3.5.4.2.3.1 条所含的数值
为基础的。达到此电平时,DME/P—IA 模式将满足 DME/N 的应答效率,并至少达到 DME/N 的精度。

ATT-C-58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7.1.11 对通用访问收发信机(UAT)的考虑

7.1.11.1 为保证 DME 与 UAT 之间的兼容性,频率规划标准请见“通用访问收发信机(UAT)手册”


(9861
文件)的第二部分。

7.2 只适用于 DME/N 的指导材料

7.2.1DME/N 的覆盖

7.2.1.1 无论一个指定的安装能否提供所需要的频率,受到保护的覆盖区范围总能够根据图 C-20 决定。


在没有障碍物的时候,路径上的传播损耗使用的是 IF-77 传播模型。

7.2.1.2 一个 DME 无论使用定向或者双向 DME 天线来提供覆盖,必须考虑天线的相位和幅度模式,满足在


天线主波瓣外降低间距的要求。天线实际的辐射模式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天线相位中心的高度,DME 地网离
地(AGL)的高度,地形表面的粗糙程度,地形,安装地点相对于平均海拔(MSL)的高度和地面与地网的导电
性。对于在地形和位置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的覆盖,增大有效辐射功率(EIRP)可能是有必要的。相反,实践表
明,对于在地形和位置条件很好的情况下的覆盖,在比较低的辐射功率(EIRP)下就可以到达很好的覆盖。然
而,在考虑天线仰角场型的两个波瓣间的凹槽处的 EIRP 最小值时,要参考图 C-20 的数值。

注:进一步的指导在民航无线电频率范围要求的手册中,其中包括通过审核的国际民航组织政策(Doc9718)。

7.2.2DME/N 设备的有效辐射功率(EIRP)

7.2.2.1 第 3 章 3.5.4.1.5.2 条规定的功率密度数值是基于以下假定条件:

机载接收机灵敏度 -120dBW

机上传输线损耗,失配损耗,各向同性天线的极化模式的不同 +9dB

天线处所需功率 -111dBW

在天线处-111dBW 相当于-89dBW/m2 (以频段的中间频率为准)。

7.2.2.2 达到-83dBW/m2 的功率密度所需的 EIRP 标称值列于图 C-20,为了满足复杂地形或场地条件下的覆


盖要求,可能需要增加 EIRP。反之,在良好的场地条件下,以较小的 EIRP 就可获得上述的功率密度。

ATT-C-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C-20 为了达到功率密度-89dBW/m2,必需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与 DME 高度及距离关系

注 1:曲线是基于已经被确认的基于 4/3 地球半径的 IF-77 传播模型。

注 2:图 C-20 中的无线电地平线是根据于在平坦地形上的高于地平面(AGL)5m 的 DME 天线确定的。地形


阴影将减小可达到的范围。

注 3:如果天线位置比假定的参考天线的位置高出很多,无线电地平线和功率密度都将增加。

7.2.3DME-DME 区域导航(RNAV)

7.2.3.1 为了支持区域导航(RNAV),DME 的使用逐渐增多。尽管使用 DME 来支持区域导航操作对 DME 系统


不需要额外的技术要求,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支持常规操作的与 VOR 一起使用的 DME 而言,还是需要一些额外的
条件。这些条件将在下面简述一下。

7.2.3.2 DME/DME 定位是基于飞机区域导航系统,根据来自于飞机数据库中的 DME 设施位置的多个 DME 范


围来进行三角定位。得到的位置的精确度是由 DME 的范围和各自的几何位置来决定的。一些额外的方法必须确
保有充足的 DME 基础设施来支持区域导航操作,比如说要有足够数量的 DME,同时 DME 的位置能够提供足够的
几何上的支持来满足精确性的要求。对于进近和离场程序,有必要确认信号强度足够并且没有由于多路径引起
的误锁或者解锁。当确认有足够数量的 DME 时,识别出关键的 DME(那些对于保障必要操作所必须的 DME)也
是很重要的。

ATT-C-60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7.2.3.3 已发布的 DME 设备位置的错误将导致区域导航的定位误差。因此,正确测量 DME 的位置是很重要


的,并且要有足够的程序来保证位置数据的正确发布。对于与 VOR 一起使用的 DME,如果两者的距离超过 30m
(100 英尺)
,DME 的位置必须分开测量和发表。

注:DME 位置信息数据的质量和发布的标准详见附件 15——航空信息服务

7.2.3.4 当使用 DME 来支持区域导航时,机载接收机扫描 DME 通常不会检查 DME 识别信号。因此,在测试


和维修操作的时候不发射识别信号并不能保证信号在操作上面不被使用。维修操作将可能导致的误导信息应当
被最小化。

注 1:对于 DME-DME 区域导航程序的飞行校验的进一步指导详见 Doc 8071。

注 2:支持区域导航程序的航空基础设施评定的进一步的指导详见 EUROCONTROL-GUID-0114(网址为 http:


//www.eurocontrol.int/eatm/public/standard_page/gr_lib.html)
)和国际民航组织的基于性能导航的有关
规定(http://www.icao.int/pbn)。

7.3 只适用于 DME/P 的指导材料

7.3.1DME/P 系统简介

7.3.1.1 DME/P 是第 3 章 3.11 节所述的微波着陆系统的一个组合单元。DME/P 的信号格式,定义为起始进


近(IA)和最终进近(FA)两种工作模式。IA 模式与 DME/N 是可以互相兼容和共同使用的,并为进近和着陆的
起始阶段提供更高的精度。
FA 模式则为终端进近区域提供极大的精确性。这两种模式都整合在一个单一的 DME/P
地面设备中,这样其系统特性就能使 DME/N 和 DME/P 的功能也整合到一个单一的询问器中。IA 和 FA 模式通过
第 3 章 3.5.4.4 条规定的脉冲编码来识别。在 MLS 进近扇区,DME/P 地面应答器的覆盖距离至少为 41km(22NM)。
在 FA 模式中,虽然从 IA 模式的过渡可能在距应答器 15km(8NM)的距离上,但当距离超过 13km(7NM)时,
仍希望询问器不工作。这些数据的选择,是基于假设应答器安装在跑道停止端(即距跑道入口约 3600m(2NM)
处)之外的条件下。

7.3.1.2 在进近和着陆的最后阶段造成精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多路径(信号反射)干扰。而 DME/P 的 FA


模式通过对具有快速上升沿的脉冲采用宽带信号处理,并通过测量接收到的没有受到多径干扰的脉冲的低点到
达时间来降低这些影响。这与 DME/N 使用的较慢上升沿的脉冲及高达 50%的电平门限是有差异的。

7.3.1.3 由于 FA 模式只用于小于 13km(7NM)的距离,发射机可以提供一个适当的信号电平以满足所需的


精度,而且快速上升沿的脉冲也不违反应答器的脉冲频谱要求。采用 50%的门限和窄接收机带宽的 IA 模式,允
许有一个合适的、但要求较低的覆盖范围。应答器可以根据询问编码来确定询问模式,从而按照相应的测量基
精确定应答延时。IA 模式可与 DME/N 联合工作,用一个 DME/P 应答器来回答 DME/N 的询问,并得到与 DME/N 应
答器相当的精度。同样,一个 DME/P 询问器也可以和一个 DME/N 应答器一起使用。

7.3.2DME/P 系统精度要求

ATT-C-6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7.3.2.1 DME/P 精度要求

7.3.2.1.1 当考虑 DME/P 精确度要求时,最好先把最后进近模式服务区域内的飞行使用情况分别纳入以下


两组。从而对最后进近模式就需提出两种不同的精确度标准:

a)精度标准 1:这是最低要求,适用于大多数的 CTOL(常规起落)运作;

b)精度标准 2:提供改进过的精度,适用于 VTOL(垂直起落)和 STOL(短距起落)运作,采用 MLS 拉平


仰角引导的 CTOL 的拉平操纵,以及 CTOL 的快速脱离。

7.3.2.1.2 表 C-5 列出了 DME 的应用及典型的精度要求,这有助于根据运行要求选择适合的精度标准,这


是在 DME 天线和跑道入口间的距离为 1768m(5800ft)的条件下计算的。下列各条应参照表 C-5。

7.3.2.1.3 沿跑道延长中心线 40°方位角的 MLS 参考基准算起,距离 37km(20NM)内,DME/P 精确性和方


位角函数 PFE 大致相关。同样,
在 MLS 覆盖范围内 DME/N 错误与第 3 章第 3.5.3.1.3.3 条中规定的 0.37km(0.2NM)
系统精确度一致。CMN 指的是方位角函数±0.1°CMN 的等效线性。

7.3.2.1.4 PFE 相当于方位角误差,CMN 指的是方位角函数±0.1°CMN 的等效线性值。

7.3.2.1.5 ±30m 的 PFE 相当于 3 度仰角的±1.5m 垂直误差。

ATT-C-62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7.3.2.1.6 初始拉平起始于 MLS 进近基准点附近,当跑道入口前方地形不平坦时,MLS 的仰角系统和 DME/P


可为自动降落提供垂直引导。

7.3.2.1.7 灵敏度改善或自动驾驶增益得要求,完全不取决于精度。

7.3.2.1.8 当垂直引导和自动着陆下降速率采集自 MLS 拉升和 DME/P 时应用此规范。

注:虽然标准提供给 MLS 的拉平仰角功能已开发,但此功能没有实施、将来也不希望实施。

7.3.2.1.9 如果飞机在接地点区域外着陆,应向飞行员提供显示。

7.3.2.1.10 对滑行时的精确度要求反映了系统的潜在成长力。在这一运用中,滑行时的 PFE 将取决于获得


最佳的减速滑行的需要以及为缩短对跑道的占用时间而尽快起飞跑道的需要。

7.3.2.1.11 在下降前,应保证使飞行员知道飞机已处于着陆场的上空。

7.3.2.1.12 当天线未按照第 3 章 3.11.5.2.6 或 3.11.5.3.5 条规定架设时,希望能对 MLS 坐标原点进行


转化。表中的数字是 VTOL(垂直起落)飞行使用的典型数据,实际值将取决于安装点的几何位置。

7.3.3 DME/P 误差估算

对 DME/P 精度标准 1 和 2 的误差估算的例子如表 C-6 所示。如果在实际运用中都不超过规定的误差成分,


则总的系统性能就可望达到要求(见 3.5.3.1.3.4 条)
。由窜扰造成的系统误差可按下法算出:取在特定的环
境条件下的下行链路的误差值和上行链路的误差值的平方和的平方根(RSS),然后减去在没有窜扰条件时的误
差(RSS 值)

7.3.4 系统的实现

7.3.4.1 DME/P 可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以上所假定的仪器和传播误差都是基于如下的设计所可能获得的


典型数值。设备内对延时飘移可加以补偿,在脉冲对的第一脉冲的前沿处以一定门限来建立时间基准点,并采
用以下技术:

ATT-C-6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IA 模式:采用常规技术,门限为 50%的幅度值;

b)FA 模式:采用延时-衰减-比较技术(DAC),门限在 5%~30%的幅度值之间。

7.3.4.2 精度标准 1 可采用 1×10-8s 延时和 5-6dB 的衰减来获得。这也要求把门限点定在延时脉冲和衰减


脉冲的上升时间部分的区间。

7.3.4.3 上述的例子并不排除除了 DAC 之外的其它到达时间测量技术,但不论是何种情况,其测量门限均


应位于脉冲的上升时间部分内。

7.3.5DME/P 询问器的信号处理

7.3.5.1 在捕获期间

a)即使在间隙振荡器工作和邻波道随机脉冲对出现的情况下,询问器在 2 秒钟的时间内就能获取和证实
应答应号,随后转为跟踪模式,可得到 50%的系统效率。

b)无论是 IA 模式还是 FA 模式,当捕获到的信号丢失后,询问器在 1 秒钟以内就会给出一个预警输出,


在此期间引导信息仍将继续显示。当丢失信号后,询问器将转入搜索状态(IA 模式)
,以便重新建立跟
踪。

7.3.5.2 在跟踪期间

当跟踪状态建立时,在去掉预警信号前,接收机的输出由有效引导信息构成。确认有效的处理过程应一直
延续到询问器处于跟踪状态为止,只要系统效率等于或大于 50%,询问器就可以保持跟踪状态。在跟踪状态下,
接收机可对短时、大幅度的错误信号提供防护。

7.3.5.3 距离数据滤波器

在第 3 章 3.5.3.1..4 条规定的精度规范以及本附篇 7.3.3 条所讨论的误差估算,都是假定高频噪音分量


由图 C-21 中所示的一角频率为 qw 的低通滤波器加以滤除。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还可以附加滤波器以减小噪
音,只要由此而引起的相位延迟和幅度变化对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没有不良影响就行。下面条款所
建议的附加特性也应并入数据滤波器这一条的内容中。

7.3.5.4 速度存储

当系统效率为 50%时,为了达到第 3 章 3.5.3.1.4 条所规定的精度,数据滤波器就可能要求有速度存储。


必须注意,在 IA 模式,当发射识别信号时,就会出现低系统效率的情况。

7.3.5.5 对外来数据的抑制

当距离的估算与前次已经滤波过的距离估算有明显差异时,由于它不可能是由飞机运动造成的,就应假定
为错误数据。应拒绝此种数据加到数据滤波器的输入端。

ATT-C-64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7.3.6DME/P 误差的测量方法

7.3.6.1 系统误差

7.3.6.1.1 在第 3 章 3.5.4.1.4 条中,对 DME/P 的系统误差分别以“航道跟随误差”


(PFE)和“控制运动
噪音”
(CMN)这两个术语来表示。这些参数是直接用与飞机位置误差和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有关联的术语来描
述 DME/P 引导信号与飞机之间的相互作用。

7.3.6.1.2 为了与确定精度的标准取得一致,PFE 和 CMN 误差成分均以飞行误差记录(在 DME/P 的覆盖范


围内)上的一个 T 秒钟的时间段(IA 模式:T=40 秒,FA 模式:T=10 秒)来进行评定。如果 PFE 误差和 CMN 误
差成分在整个的评定时间段内,其超出误差容限的总时间不大于 5%,
则认为满足了 95%的概率要求,
详见图 C-21。
为了评定 DME/P 引导数据的 PFE 和 CMN 误差,要用一适当的位置基准来确定出飞机的真实位置,从而从引导数
据中形成一个误差信号。该误差信号再经 PFE 和 CMN 滤波器滤波后,即可分别给出 PFE 和 CMN 的估算量。滤波
器的定义见图 C-21。

7.3.6.1.3 这些滤波器可以用来确定第 3 章 3.5.4.5.3 和 3.5.4.5.4 条所规定的应答器的仪器误差。同样,


第 3 章 3.5.5.4 条所规定的询问器的仪器误差成分,也可以确定出来。

7.3.7 多路径影响

7.3.7.1 在可能存在的多路径条件下,DME/P 规定的精度是假定其性能的降级不超过某一限度,此种降级


对询问器和应答器的接收机同等适用。

7.3.7.2 为了保证设备的工作符合规范,以下适用于系统的 FA 工作模式:

a)如果有一个强度足够,能够使接收机的热噪音变为不甚明显的信号加到了接收机上,而另一个延迟了 0~
350×10-10s、幅度比第一个信号低 3dB 以下、扇摆频率为 0.05-200Hz 的信号也加到了接收机上,两者在接收机
输出所形成的误差不得大于±100×10-10s(15m)。

b)对于延迟超过 350×10-10s 的信号,其所造成的误差应大为减小,典型值为±7×10-10s(1m)。

7.3.7.3 机载 DME 天线的安装位置应装在飞机着陆方向的前方,以保证天线增益不会降低。当要求 DME 提


供极高的精度时,上述增益的衰减,就可能导致在航空器进近着陆阶段的多路径误差成分的增大。

7.3.8DME/P 功率估算

7.3.8.1 表 C-7 和表 C-8 是常规起落的空/地和地/空功率估算,所允许的峰值有效辐射功率值是基于符合


第 3 章 3.5.4.1.3e)条所规定的频谱限制的脉冲波形。

7.3.8.2 进行功率估算时,应假定机载天线未被飞机的外部结构,包括伸出来的起落架所遮挡。

7.3.8.3 视频功率信噪比与中频功率信噪比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ATT-C-6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TT-C-66
附篇 C 附件 10—航空电信

ATT-C-6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中频噪音带宽
S/N(视频) = S/N(中频) + 10log
视频噪音带宽
注 1:所测距离从应答器天线起算;

注 2:与频率有关的参数以 1088MHz 计算。

7.3.9DME/P 监视器的延时测量

所需的延时测量可从 PFE 滤波器的输出端测得,并在 l 秒钟内做出控制判决。然而,由于应答器的 PFE 是


一个慢变化的误差成分,一种等值测量法是在 1 秒钟的时间内对未经滤波的延时采样加以平均。

8. 有关电源转换时间的指导材料

8.1 在机场附近使用的地面无线电设施的电源转换时间

无线电导航设施和通信系统的地面设备的电源转换时间与跑道类型及其所服务的飞机的运行情况有关。表 C-9
列出了符合当前使用的电源系统的典型转换时间。

ATT-C-68
附篇 D GNSS 标准和建议措施使用的指导材料和信息

1.定义

双极性二进制:双二进制为我们所熟知的“曼彻斯特编码”
。它有时被称为“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使用这
个系统,用边沿的翻转决定比特位。

码元:指一组伪随机比特序列的一个单数字比特位。

Gold 码:全球定位系统所应用的一类独特的编码,具有有界互相关和呈峰值衰减的自相关特性。

选择可用性(SA):一项针对标准定位服务用户技术,它降低了服务精度,可以有选择地降低 GPS 的定位,


测速与授时准确性的等级。

注:全球定位系统的 SA 在 2000 年 5 月 1 日午夜被停用了。

2.概述

本标准和建议措施提供针对第 3 章 3.7.2.2 节的的内容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其他的实施指导,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手册(文件 9849)中提供。

注:除非特别注明,GBAS(地基增强系统)的指导材料适用于 GRAS(地基区域增强系统)。

3.导航系统性能要求

3.1.介绍

3.1.1 针对单架飞机和系统(包括空间信号,机载设备和飞机在期望航路的飞行能力)的导航性能需求在
基于性能的导航手册(文件 9613)中定义。根据系统的导航需求确定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信号性能的要求。
在应用中必须考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性能降级对多架飞机的影响。因此,考虑到多架飞机使用该系统,空间信
号性能要求更加严格。

3.1.2 两种垂直引导的进近和着陆的运行方式,APV-I 和 APV-II,它们使用相对于下滑道的垂直引导,


但该方式或导航系统可能无法满足精密进近的所有要求。这些运行将与一类进近 ILS 航向台性能相近的水平引
导和不同等级的垂直引导结合起来。APV-I 和 APV-II 两者的所提供的引导性能优于非精确进近需求,并且所
提供的服务依赖于运行需求和 SBAS 的基础设施。APV-I 和 APV-II 的性能已经超过了目前采用气压高度的区域
导航(RNAV)进近的性能要求(水平和垂向),并且相关的机载设备将因此适用于气压高度引导 VNAV APV 和
RNAV 非精密进近。

ATT-D-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2 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3.2.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误差是估计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异。针对某一位置的估计,其
位置误差落在准确性要求范围内的概率应至少满足 95%。

3.2.2 像 VOR 和 ILS 固定式的陆基导航系统,其准确性具有相对的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在很短的一段时


间内,准确性性能就可以测量得到(如在飞行校验中),并可以认为系统准确性在测试后不改变。然而,全球
导航卫星系统误差随时间变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在轨道运行和误差的特性会导致位置误差在几个小时
内就会变化。此外,准确性本身(百分之九十五的概率的误差限)会随着不同的卫星几何分布而变化。因为不
可能连续不断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需要增加系统分析和误差描述。基于一段时间滑动
窗口的测量评估并不适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3.2.3 由于增强系统和用户接收机的滤波算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架构的误差随时间缓慢变化。这导致了
在几分钟时间内会很少出现的独立样本,这个特点在精密进近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有百分之五
的可能性位置误差超过整个进近的所需准确性要求。然而,由于 3.2.2 所描述述准确性的变化,该概率通常更
低。

3.2.4 百分之九十五的准确性要求定义为了确保飞行员的接受,因为它描述了典型情况下的误差。在系统
可用时,在最差几何结构情况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准确性的需求必须满足。统计或概率学的可信度是不能视
作特定测距信号几何构型的基本概率。

3.2.5 因此,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准确性是针对每个样本的发生概率的规定,而不是在特定的测量时间间
隔内样本的百分比。对于大容量独立样本来说,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样本应满足第 3 章中表 3.7.2.4-1 的准
确性要求。按照最坏几何分布对误差数据放大,以消除由于在轨卫星几何构型造成的系统准确性变化。

3.2.6 如何实施这一概念的例子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支持非精密进近的性能需求。假设在水平精
度几何因子(HDOP 值)小于或等于 6 时,该系统可支持非精密进近。为了验证该性能,应在一段长的时间内(例
如 24 小时)
获得样本。每个样本 i 的测量位置误差 g 用 gi 表示。
误差数据根据最差几何进行放大即 6xgi/HDOP。
为了满足最差几何分布条件下非精密进近准确性要求,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大后的误差必须小于 220 米。考虑到
误差样本时间相关性,样本总数的收集必须足够充分以保证结果的统计代表性。

3.2.7 为 I 类精密进近运行指定了垂直准确性的范围,其中包含不同数值,这些数值可以支持等效的 ILS


运行。根据对 ILS 标准的不同解释,不同机构确定了许多数值。采用其中的最小值作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一
个保守值;这是给定范围的最低值。因为这个值是保守的,而且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误差特性与 ILS 不同,使
用该范围内较大的准确性值也有可能实现 I 类运行。使用较大的值可以增加运行的可用性。其中的最大值已经
被提议作为一个合适的数值,但有待验证。

3.2.8 GPS SPS 定位误差(第 3 章,3.7.3.1.1.1)只考虑空间和控制段对定位误差的影响(卫星时钟和


星历误差),它不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模型的误差、多径效应造成的误差和接收机测量噪声误差(附件 D,
4.1.2)。这些误差是在接收机标准中解释。在支持 ABAS 的设备中,用户定位误差主要是取决于所使用的全球
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

ATT-D-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3.2.8.1 对于基本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接收机合格标准要求在干扰和选择可用性(SA)存在的情
况下,用户定位准确性水平低于 100 米(95%的时间)和垂直低于 156 米(95%的时间)。接收机的标准不要求
基本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采用附录 B,3.1.2.4 中描述的电离层校正。

注:术语“基本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指,至少满足了 GPS 接收机要求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航空电


子设备。这些要求包含在附件 10 第一卷和经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TSO- C129A,或欧洲民用航空设备
-72A(或同类文件) 修订的 RTCA/DO-208 规范中。

3.2.8.2 自从 SA 被停用以来,典型的用户 GPS 定位准确性保守估计值如表 D - 0 所示。这些数值基于这


样的假设:全球定位系统 24 颗卫星星座中最坏的两颗卫星失效。此外,还假设电离层延迟模型误差为 7 米(1
σ)
,残留对流层延迟误差为 0.25 米(1σ)
,以及接收机噪声误差为 0.80 米(1σ)
。SA 被停用以后(附件 D,
1.),对于 GPS 标准定位服务用户来说,伪距误差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校正后残余的电离层误差。此误差的变
化很大,取决于很多条件,例如用户的地磁纬度,太阳活动水平(即太阳活动周期),电离层活动水平(即是
否有磁暴),伪距测量的仰角,不同季节和具体的时间。反映在表 D – 0 中的电离层延迟模型误差假设一般是
保守的;但是在太阳活动最频繁时,所假定的 7 m (1 σ)误差是不够的。

表格 D-0. GPS 用户定位准确性

全球平均 GPS 用户定位准确性


(95%的时间),

水平位置误差 33 m (108 ft)

垂直位置误差 73 m (240 ft)

3.2.9 星基增强系统(SBAS)和地基增强系统(GBAS)的接收机将更加精确。并且如第 3 章,3.5 (SBAS)


和第 3 章,3.6(GBAS)所述,他们的准确性由接收机使用标准误差模型实时描述。

注 1 .-术语“星基增强系统的接收机” 是指至少满足了 SBAS 接收机要求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航空电子设


备。这些要求包含在附件 10 第一卷和经美国联邦航空局( FAA)TSO- C145A/TSO-C146A(或同类文件) 修订的
RTCA/DO-229C 规范中。
注 2 .-术语“地基增强系统的接收机” 是指至少满足了 GBAS 接收机要求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航空电子设备。
这些要求包含在附件 10 第一卷和经美国联邦航空局( FAA)TSO- C161 和 TSO-C162(或同类文件) 修订的
RTCA/DO-253A 规范中。

3.3 完好性

3.3.1 完好性是一种可信性的衡量,用来衡量整个系统所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完好性指系统在不能用于所
预期的运行(或飞行阶段)时,向用户提供及时和有效告警的能力。

ATT-D-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3.2 为保证位置误差是可接受的,定义了一个告警门限来表示安全运行所允许的最大位置误差。定位误
差在没有警示的情况下,不允许超过此告警限制。这类似于 ILS,该系统性能可能降低,其误差大于百分之九
十五分位数,但仍在监测门限之内。

3.3.3 在航路,终端,进近方法,非精密进近和起飞阶段,对于单架飞机,导航系统的完好性假设为每小
时 1 -1 × 10-5。

3.3.4 对于星基导航系统,空间信号在航路环境的大范围内同时服务于大量的飞机,系统完好性失效对空
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影响将远大于传统的导航设备。因此在第 3 章表 3.7.2.4-1 的性能要求更加严格。

3.3.5 对于 APV 和精密进近运行,第 3 章,表 3.7.2.4-1 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信号完好性的要求,与


ILS 的要求一致。

3.3.6 表 3.7.2.4-1 注 2 中给出了典型运行的告警限。每种进近运行规定了一个保护级范围,系统根据运


行可调整设计。ILS 的对关键信号参数的监测门限是标准值,并且监测参数的噪声很小。对差分 GNSS 而言,测
量噪声更大,必须考虑这种不同的影响。任何情况下,告警限的作用是将对定位域性能有影响的卫星-用户几
何进行限制。

3.3.7 最小的垂直告警限为 10 米(33 英尺)是基于 ILS 的监测门限确定的,因为该门限影响跑道上方 60


米(200 英尺)决断高度的下滑角。使用该门限,故障情况下 GNSS 误差可与 ILS 误差进行直接比较,从而确定
GNSS 误差是否小于或等于 ILS 误差。通常故障情况下,GNSS 受到较大测量噪声影响,监测门限比 ILS 更加严
格。

3.3.8 垂直告警限最大值为 35 米(115 英尺)


,这是为了保证等同于 ILS 的超障要求,这是考虑了飞机决
断高度独立地从气压高度获得,因而最后进近时误差可模型为偏差。对潜在的大到 35 米告警限的水平偏差的
最差影响进行了评估,结论是超障保护在进近和复飞可以满足(考虑到利用气压高度及决断高度或早或迟达到)。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评估只考虑了超障和那些符合偏差模型的误差条件。针对飞行导航服务程序-飞机操作
(PAPS-OPS,Doc8168)中的进近速度类型(类型 A 到 D)分析,表明 35 米是合适的,并不违反 ILS 的超障面。

3.3.9 根据 35 米(115 英尺)垂直告警限的分析范围是有限的,所以系统设计使用任何超过 10 米(33 英


尺)的值时都要进行系统级的安全分析。分析时必须考虑超障和由于导航误差的碰撞风险,以及不安全着陆风
险,该分析要考虑系统设计特征和运行环境(例如进行进近的飞机类型和机场基础设施)。对碰撞风险而言,
必须充分确认 3.3.8 的假设是有效的。对不安全着陆,主要的应对措施是飞行员依靠目视进行干预。根据有限
的运行尝试和运行经验,表明采用 15 米(50 英尺)以下的值,接地性能可以接受。对于超过 15 米的值,飞行
机组的负担迅速增加,安全冗余快速降低,特别是对飞机决断高度接近跑道入口时,机组可能以较大下降率着
陆。这种事件被归为主要风险(参考安全管理手册(SMM)DOC9859)。一种可行的用于控制目视阶段风险的方
法,系统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

a) 无故障精度与 ILS 等同。这包括 95%的垂直导航系统误差(NSE)小于 4 米(13 英尺),垂直 NSE 大于


10 米(33 英尺)的概率小于 1E-7,这是针对运行被批准的任何一个位置。评估必须依据环境和运行条件,
在服务范围内进行。

ATT-D-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b) 在系统故障情况,系统设计必须满足超过 15 米(50 英尺)的概率小于 1E-5,也就是发生可能非常小。


要考虑的故障情况包括核心星座和 GNSS 增强部分。概率是故障发生概率和监测器检测概率的组合值。典
型地,如果单个故障概率足够高,监测器就要进行监测。

3.3.10 GBAS 需要将告警限播发给飞机。GBAS 标准要求告警限为 10 米(33 英尺)。SBAS 标准要求告警限


通过可更新数据库提供给飞机(参考附篇 C)。

3.3.11 进近完好性的要求适用于每一个着陆,并需要一个故障安全设计。如果在一次给定的进近中已知特
定风险超过该标准时,则不应该执行运行。这个设计过程的目标之一是要找出可能产生误导性信息的风险,并
通过冗余或监控来降低这些风险,以实现安全设计。例如,地面系统可能需要冗余校正处理器,并且在由处理
器故障导致的冗余不可用时能够自动关闭该处理器。

3.1.1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一个独特之处是由核心卫星的几何结构变化造成的性能随时间变化。SBAS 和
GBAS 协议中包含一种通过保护级来处理这种变化的方法,当完好性风险太高时,保护级提供了一种方式来停止
系统的使用。

3.1.1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性能也可以随着服务量和可见核心卫星星座的几何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当地
面系统由于系统组件(如监测站或通信链路)的故障而工作在降级模式时,系统性能变化性进一步加大。由系
统性能的变化产生的的风险应体现在保护级方程上,也就是通过广播更正值的方式。

3.1.1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增强系统也受到一些大气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电离层。电离层中的空间和时间变
化可能会导致当地或地区的电离层延迟误差,由于报文协议定义这种误差在 SBAS 或 GBAS 架构中无法得到校正。
尽管这样的情况是罕见的,它们的可能性因地区而异,但不可忽略。由此产生的误差可以大到足以产生误导信
息,在系统设计中应通过广播参数(如 GBAS 中的σiono_vert)来减轻,和当广播参数不足以应对时应监测这
种极端情况的产生。在开发任何系统监控时都应考虑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1.15 地面系统设计应考虑的另外一个环境因素是由地面参考接收机产生的多径效应,它取决于监测站
天线的物理环境,卫星仰角和时间。

3.4 服务的连续性

3.4.1 系统服务的连续性是在预计的运行过程中,系统在没有预期外中断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的能力。

3.4.2 航路

ATT-D-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本页有意留下空白

ATT-D-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3.4.2.1 对于航路运行,服务连续性与导航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按照指定准确性和完好性输出导航信息的能力
有关,这种能力是假设在运行一开始就可用的。无论是由于性能无故障的情况很少还是故障使导航系统发生告
警,都构成连续性故障。由于这些运行的持续时间不同,连续性要求按照每一个小时的概率进行规定。

3.4.2.2 对于单个飞机,导航系统的连续性要求是每小时 1-1×10-4。然而,对于星基系统,空间信号可能


同时为很大范围内的大量飞机服务。在第 3 章,表 3.7.2.4-1 中的连续性要求,反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信
号的可靠性需求,亦即他们决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组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O)需求。

3.4.2.3 在第 3 章,表 3.7.2.4-1 给出了航路运行中的空间信号连续性要求的范围。最小值意味着最低的


连续性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系统认为是可行的。它适用于交通密度低,空域复杂性低的区域。在这些地区,
一个导航系统故障的影响是仅限于少量的飞机,因此,没有必要超出了单架飞机的需求(1 - 1 × 10-4 每小时)
而大大增加连续性要求。给定的最高值(即 1 - 1 × 10-8 每小时)
,适用于交通密度大和空域复杂性高的区域,
在这些地方一个故障会影响大量的飞机。此值适用于对导航依赖程度很高的和可能有相关监视的导航系统。在
系统的寿命周期中和在系统故障概率低的情况下,该值是足够的。连续性的中间值(如 1 -1 × 10-6 每小时)
被认为适用于交通密度大,空域复杂性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对导航系统有高度的依赖性,但具有能够减轻导
航系统故障影响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使用其它备用导航手段或使用空管监视和干预手段保持标准间隔来
实现。连续性性能的值由所在空域的导航需要决定,在这些空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导航可以取代现有的助航设
施或者在这些空域以前没有基础设施。

3.4.3 进近和着陆

3.4.3.1 对于进近和着陆运行,服务的连续性指:如果运行一开始就是可用的,导航系统满足指定的精度
和完好性并提供导航输出的能力。特别地,这意味着在评估特定系统设计是否和 SARPs 连续性需求一致性时,
连续性丧失事件要剔除可以预测的情况,以及发出了 NOTAM 报文的情况。无论是由于性能无故障的情况很少还
是故障使导航系统发生告警,都构成连续性故障。在这种情况下,连续性需求是指短时间内的发生概率。

3.4.3.2 进近和着陆运行的连续性要求,仅代表飞机接收机和系统中非飞机的组件之间的连续性要求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多个飞机同时使用系统,但不必要提高指标需求。因为连续性数值通常只与复飞中的风险
有关,而且每架飞机都认为是独立。然而,提高系统连续性的值有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两条跑道
之间的系统故障是相关的。
(例如,在两个相近的平行跑道上使用同一套进近着陆系统)

3.4.3.3 对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为基础的 APV 和 I 类进近,复飞是常规操作,它经常发生在飞机下降到了


进近的决断高度和飞行员无法利用继续目视参考点时。这些运行的连续性要求适用于服务丢失的平均风险,规
一化为 15 秒的时间间隔。因此,对于某次具体进近丧失连续性的风险,可能会超过平均要求,但这不一定影
响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或进近的安全性。针对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的结论是:在这次评估所指定的环境中,连续
提供服务比停止服务更安全。

3.4.3.4 在系统设计不满足 SARP 规定的平均连续性风险的区域,仍可能发布程序。

然而,必须有特定的处理措施以应对预期的连续性下降。例如,在平均连续性风险很高的情况下,基于全
球导航卫星系统导航的飞行计划将无法获得授权。

ATT-D-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3.5 可用性

3.5.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可用性是以系统用于导航的时间比例描述的,在导航期间系统需要向机组人员,
自动驾驶仪,或其他管理飞机飞行的系统提供可靠的导航信息。

3.5.2 在确定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时,应考虑所需要的服务水平。如果卫星导航服务计划替代
现有的航路导航辅助设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可用性应该与现有设施所提供的可用性相当。服务降级对运行
的影响也应评估。

3.5.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用性较低的地方,通过规定导航工作的时间(根据预测的可用时段),仍有可
能在这些地区使用卫星导航服务。对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这种方式是可能实现的,因为由于卫星几何布局不
足引起的不可用是重复的。在这样的限制下,仍然存在连续性风险,这个连续性风险与必需系统组件的故障有
关。这个故障发生在做出预测的时间和引导运行的时间之间。

3.5.4 航路

3.5.4.1 一个地区或运行的具体可用性要求应基于以下因素:

1)交通密度和复杂性;

2)其他助航设备;

3)首要/次要监视范围;

4)空中交通和飞行程序;

5)故障持续时间。

3.5.4.2 由于这个原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指定了可用性要求的取值范围。在不
同程度的交通和复杂性下,这些要求支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具有多种交通密度和复杂度的空域中作为唯一导
航方式。该范围的下限只足够满足在低的交通密度和复杂性空域提供主用导航服务。

3.5.4.3 虽然增强系统可减少 GNSS 对特定核心组件的依赖,但是在没有核心组件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提供


可用的服务。在一个地区的具体增强系统的可用性要求,应考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核心组件潜在的性能降级
(即核心组件的最低星座(卫星的数量和多样性))
。应制定处理程序应对发生此类性能降级的状况。

3.5.5 进近

3.5.5.1 一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应基于:

a)交通密度和复杂性;

b)提出和引导进近到备用机场的程序;

c)用于备用机场的导航系统;

ATT-D-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d)空中交通和飞行程序;

e)故障持续时间;

f)故障的地理范围。

3.5.5.2 在开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进近系统的运行程序时,在故障的持续时间及其对备降机场影响应予以
考虑。虽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发生故障会影响许多进近,因为卫星轨道的特点,进近服务可在没有任何维护的
情况下恢复。

3.5.6 确定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用性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用性由于考虑卫星相对于一个覆盖区域的运动以及故障情况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恢
复卫星而变得复杂。准确地测出可用性需要许多年,以便测量时间远超平均无故障时间和维修时间。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的可用性应该通过设计、分析和建模决定,而不是测量。可用性模型考虑电离层,对流层和接收机误
差,这些误差用来验证完好性(HPL, LPL and VPL 的计算)
。在第 3 章 3.7.2.4 规定的可用性适用于设计的可
用性。

注:其他与无线电通信和辅助导航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有关指导资料包含在附件 F 中。

4.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要素

4.1 GPS

注:与 GPS 有关的更多信息可在 GPS 标准定位服务-性能标准(2001 年 10 月版)


,和接口控制文件(ICD)
-GPS - 200C 中找到。

4.1.1 性能标准是基于使用具有典型标准定位服务(SPS)接收机这样一种假设的。一个典型接收机具有以
下特点:依据 ICD-GPS-200C 设计;使用 5 度掩蔽角;在基于最新 1984 年世界大地测量系统(WGS - 84 坐标)
椭球模型的地心地固坐标系(ECEF)中,完成卫星定位和几何距离计算;由所有可视卫星广播数据解算得到位
置和时间;补偿一般 SPS 信号载波相位和 C / A 码测量中动态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从定位解算中排除不健康的
GPS 卫星;在定位解算中所有卫星都采用最新的,内容一致的星历和时钟数据;并在 GPS 卫星停止传输 C / A 码
时放弃跟踪。放置在测绘点的固定接收机使用传输时间精度数据。一个 12 通道的接收机应符合在第 3 章
3.7.3.1.1.1 和 3.7.3.1.2 规定的性能要求。一个只能够跟踪 4 个卫星的接收机(附录 B,3.1.3.1.2)将无法
完全满足精度和可用性性能。

4.1.2 精度。精度通过一个典型接收机在覆盖区内任意点 24 小时的测量得到。定位和定时精度只针对空间


信号(SIS),不包括以下误差源:电离层,对流层,干扰,接收机噪声和多径。精度值的获取基于以下条件:
从 24 颗卫星中移除最严重的两颗卫星;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URE)为 6 米(RMS)。

4.1.3 距离域准确性。距离域准确性是有条件的,卫星要健康并且发射 C/A 码,另外不考虑正常运行以外


的卫星故障。在卫星故障或异常期间,上传数据时,距离域准确性会超过限定的范围。超过限定范围的误差构
成如 4.1.6 所述的主要服务故障。测距变化率误差限值是在覆盖范围内任意点,以 3 秒为间隔,测量的任何卫
ATT-D-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星距离变化率误差最大值。测距加速度误差限值是在覆盖范围内任意点,以 3 秒为周期,测量的任何卫星距离
加速度误差最大值。均方根测距误差精度是在覆盖区域内任何点的,任意 24 小时所有卫星 RMS URE 的平均值。
在一般条件下,所有卫星都维持在相同的标准,所以为了方便可用性的建模,可以假设所有的卫星有一个 6 米
的 RMS SIS URE。这个标准仅限于空间和控制段的测距域误差。

4.1.4 可用性。可用性是对于覆盖范围内任意点,任意 24 小时内所预测 95%定位误差(由于空间和控制部


分误差导致)低于其门限值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可用性是以 36 米(95%)为水平门限,77 米(95%)为垂直
门限,使用典型接收机和在覆盖范围内进行任意 24 小时运行获得的。服务可用性以最坏情况为假设,亦即出
现两颗卫星失效的最坏组合。

4.1.4.1 和增强可用性的关系。ABAS、GBAS 和 SBAS 的可用性并不直接与第 3 章 3.7.3.1.2 定义的 GPS 可


用性有关。国家和管理者必须通过比较系统的增强性能和需求,评估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可用性分析是以假设
卫星星座拥有给定数目卫星的概率为基础的。 任何一天,有 24 颗可运行卫星在轨的平均概率为 0.95。可运行
卫星的定义是能够但并非必须发射一个可用的测距信号。24 个轨道位置中至少有 21 颗卫星是健康的,并且可
以发射导航信号(年平均概率为 0.98)

4.1.5 可靠性。可靠性是对所有健康的卫星,在覆盖范围内任意给定点,在一段时间内,瞬时 SPS SIS URE


保持在距离误差限制内的时间百分比。可靠性标准是以覆盖范围内,一年的测量周期和每日测量的平均值为基
础的。单点平均可靠性假定为在特定点,总共服务失效为 18 小时(3 次故障每次持续 6 小时)

4.1.6 主要服务故障。一个主要服务故障定义为一段时间内,健康 GPS 卫星的测距信号误差(不包括大气


和接收误差)超出距离误差限制。
(在第 3 章规定,3.7.3.1.1.3 1)
,测距误差限制是指下列值中较大的:
a)30 米;
b)4.42 倍的 URA,不超过 150 米

4.1.7 覆盖。SPS 支持陆地覆盖区域,这个区域包括从地球表面到 3000 公里的高度。

4.2 GLONASS

注:更多有关 GLONASS 的信息可在 GLONASS 接口控制文件中找到,此文件由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联邦国防


部科学协调信息中心发布。

4.2.1 假设。性能标准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使用典型标准准确性通道(CSA)接收机。一个典型的接收
机具有以下特点:按照 GLONASS ICD 设计;采用了 5 度掩蔽角;使用最新的实际 PZ – 90 模型,完成卫星位
置和几何距离计算,并采用附录 B,3.2.5.2 所示的 PZ - 90 和 WGS – 84 模型转换参数;通过所有可视卫星
的广播数据,生成一个位置和时钟解;补偿动态多普勒频移对 CSA 测距信号载波相位和信号测量的影响;从位
置解算中排除不健康的 GLONASS 卫星;在位置计算中,所有卫星都使用最新的和一致的星历及时钟数据;当一
颗 GLONASS 卫星停止传输标准精度测距码时,放弃对其跟踪。时间传输精度应用于放置在测绘点的固定接收机
中。

4.2.2 准确性。准确性是覆盖范围内任何一点上,使用典型接收机进行 24 小时的测量得到的。定位和定时

ATT-D-1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准确性只针对空间信号(SIS)
,不包括以下误差源:电离层,对流层,干扰,接收机噪声和多径。准确性是基
于以下情况得到的:从 24 颗卫星中移除最严重的两颗,卫星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为 7 米(RMS)

4.2.3 距离域准确性。距离域准确性是有条件的,卫星要健康并且发射标准精度测距码,另外不考虑正常
运行以外的卫星故障。在卫星故障或异常距期间,向其上传数据时,距离域准确性可能会超出限值。超出距离
域准确性限值会导致如 4.2.6 所述的主要服务故障。测距加速度误差限值是在覆盖范围内任意点,以 3 秒为周
期,测量的任何卫星测距加速度误差最大值。均方根测距误差精度是在覆盖区域内任何点的,任意 24 小时所
有卫星 URE(RMS)的平均值。在一般条件下,所有卫星都维持在相同的标准,所以为了方便可用性建模,可以
假设所有的卫星有一个 6 米的 SIS URE(RMS)。这个标准受近限于空间和控制部分的测距域误差。

4.2.4 可用性。可用性是对于覆盖范围内任意点,任意 24 小时内所预测 95%定位误差(由于空间和控制部


分误差导致)低于其门限值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可用性是以 12 米(95%)为水平门限,25 米(95%)为垂直
门限,使用典型接收机和在覆盖范围内进行任意 24 小时运行获得的。服务可用性以最坏情况为假设,亦即出
现两颗卫星失效的最坏组合。

4.2.4.1 和增强可用性的关系。ABAS,GBAS 和 SBAS 的可用性并不直接与第 3 章 3.7.3.2.2 定义的 GLONASS


可用性有关。可用性分析是以假设卫星星座拥有给定数目卫星的概率为基础的。 任何一天,有 24 颗可运行卫
星在轨的平均概率为 0.95。可运行卫星的定义是能够但并非必须发射一个可用的测距信号。24 个轨道位置中
至少有 21 颗卫星是健康的,并且可以发射导航信号(年平均概率为 0.98)。

4.2.5 可靠性。可靠性是对所有健康的 GLONASS 卫星,在覆盖范围内任意给定点,在一段时间内,瞬时 SPS


SIS URE 保持在距离误差限制内的时间百分比。可靠性标准是以覆盖范围内,一年的测量周期和每日测量的平
均值为基础的。单点平均可靠性假定为在特定点,总共服务失效为 18 小时(3 次故障每次持续 6 小时)。

4.2.6 主要服务故障。一个主要服务故障定义为一段时间内,GLONASS 卫星的测距信号误差(不包括大气


和接收误差)超出 18 米的距离误差限制(在第 3, 3.7.3.2.1.3 a 定义)和/或 CSA 测距信号无线电频率特性
故障,导航电文结构或内容,使 CSA 接收机测距信号接收或处理能力恶化。

4.2.7 覆盖。GLONASS CSA 支持陆地覆盖区域,这个区域从地球表面到 2000 公里的高度。

4.2.8 GLONASS 时间。GLONASS 时间是在 GLONASS 中央同步时间基础上产生的。中央同步氢钟的日不稳定


度不差于 5 × 10-14。GLONASS 和 UTC(SU)之间的差在 1 毫秒内。导航电文包含必要的数据使 GLONASS 时间与 UTC
(SU)之间的转换差值控制在 0.7 微秒内。

4.2.8.1 GLONASS - M 现有数据信息转换为常见形式。卫星导航电文包含当前 NT 参数的现有数据信息。它


可以以下算法转换为常见形式如下:

a) 4 年周期内,当前年份的编号 J 计算如下:

If 1 ≤ NT ≤ 366; J = 1;
If 367 ≤ NT ≤ 731; J = 2;
If 732 ≤ NT ≤ 1096; J = 3;
If 1097 ≤ NT ≤ 1461; J = 4.

ATT-D-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b) 当前年份的常见形式,以下列公式计算:

Y = 1996 + 4 (N4 – 1) + (J – 1).

c)目前的日期和月份(日/月)是从存储在用户设备 ROM 中的引用表中提取。该表关联了 NT 参数和常见形


式的日期。

4.2.9GLONASS 坐标系统。GLONASS 坐标系是 PZ-90,具体在 1990 年(PZ - 90)地球模型参数中描述。该


文档由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地形服务部门发布。
4.2.9.1 PZ - 90 参数包括基本的大地常数,公共地形椭球尺寸数据,地球重力场特性以及 Krasovsky 椭球(坐
标系统 1942)相对于普通地面椭球方向的元素。

4.2.9.2 根据定义,PZ - 90 坐标系是一种地心笛卡儿空间系统,其原点位于地球中心。 Z 轴指向国际地


球自转服务指出的地北极。 X 轴指向地球赤道平面和零的交点,Y 轴符合右手旋转坐标系统。

4.3 精度衰减

精度衰减(DOP)因子描述了几何布局因素如何对测距精度进行放大从而产生位置精度。4 颗卫星的最佳几何构型
(即最低 DOP 值)是当 3 个卫星以最低的仰角在水平面上等距离,另一颗卫星位于正头顶。几何布局通过 DOP
因子“衰减”了测距域的精度。

4.4 GNSS 接收机

4.4.1 由接收机而导致的故障对导航系统性能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中断向用户提供信息或输出误导信息。
空间信号的需求均不考虑这两种后果。

4.4.2 飞机上 GNSS 设备的标称误差由接收机噪声、干扰、多径和对流层模型残差决定。具体 SBAS 机载接


收机和 GBAS 机载接收机噪声要求包括了附录 B 3.7 规定的保护阈值下的任何干扰。应用了窄相关间距或码平
滑技术的接收机已经证实所需要的性能可以得到满足。

5.空基增强系统(ABAS)

5.1 空基增强系统(ABAS,也译作“机载增强系统”)利用其他可用机载设备信息增强从 GNSS 元素获得的


信息,和/或与 GNSS 元素信息综合,以确保(飞机)按照第 3 章 3.7.2.4 规定的数值运行。

5.2 ABAS 包括(数据)处理方案。方案中提供:

a) 用冗余信息(如多个测距测量值)监测定位的解完好性。完好性监测一般包括两个功能:故障检测和
故障排除。故障检测目的是检测存在的定位故障。经检测,故障排除确定和排除故障源(不必识别导致
此问题具体源头),从而使 GNSS 导航继续进行,而不间断。通常有两类完好性监测方法:接收机自主完
好性监测(RAIM)
,它只使用 GNSS 的信息,和飞机自主进行完好性监测(AAIM)
,使用其他机载传感器信
息(如气压高度计,时钟和惯性导航系统(INS));

ATT-D-1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b)使用其他可选资源来辅助定位解算的连续性,如 INS,气压高度表和外部时钟;

c)用与连续性类似的方法辅助定位解算的可用性;

d)通过估计测距残余误差辅助精度;

5.3 非 GNSS 信息可以用两方式与 GNSS 信息集成:

a) 与 GNSS 定位解算算法集成(比如把高度表数据建模作为额外的卫星观测量);

b) 在基本 GNSS 定位解算之外(比如比较测高数据和 GNSS 垂向解算数据的一致性,当不一致时,则发出


信号)

5.4 每种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以具体数值来描述所有集成方法可以达到的性能。通过所取
得性能的具体数值不可能提出所有的描述潜在整合方案。对于多个 GNSS 元素组合时也是这样。

6.星基增强系统(SBAS)

6.1SBAS 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a)地面基础设施;
b)SBAS 卫星;
c)SBAS 机载接收机。

6.1.1 地面基础设施包括监测和处理站。它们从导航卫星接收数据并计算完好性、校正和测距数据,从而
构成了星基增强系统空间信号。SBAS 卫星向机载 SBAS 接收机转发从地面基础设施发送的数据。机载 SBAS 接收
机用核心卫星星座和星基增强系统卫星确定位置和时间。SBAS 机载接收机接收测距和校正数据,利用这些数据
确定完好性并改善定位精度。

6.1.2SBAS 地面网络测量测距源(卫星)和 SBAS 接收机(位置已知)之间的伪距,并且分别提供星历误差、


时钟误差和电离层的校正值。用户采用一种对流层延迟模型。

6.1.3 测距源的星历误差和缓慢漂移的时钟误差是长期校正项的首要基础。因为长期校正项和对流层误差,
测距源时钟误差进行调整。它是快速校正的主要基础。在预先确定的电离层网格点,许多测距源的电离层误差
合并成垂直电离层误差。这些误差是电离层校正的主要基础。

6.2 星基增强系统的覆盖区域和服务区域

6.2.1 区分星基增强系统的覆盖区域和服务区域是很重要的。覆盖区域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区域组成,每个
服务区域都能支持在第 3 章,3.7.3.4.2 规定的部分或所有 SBAS 功能。这些功能支持以下操作:

a)测距:SBAS 为应用其他增强方式提供了一个测距源(ABAS,GBAS 或者其他 SBAS);

b)卫星的状态和基本差分校正:SBAS 提供航路,终端和非精密进近服务。在不同的服务区域支持不同的运

ATT-D-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行(如基于性能导航运行)

c)精密差分校正:SBAS 提供 APV 和精密进近服务(亦即可在不同的服务区域支持 APV-I、APV-II 和精密进


近)。

6.2.2 星基增强系统的服务包括:广域增强系统(WAAS)
(北美)
,欧洲地球静止导航重叠服务(EGNOS)
(欧
洲和非洲)和多功能传输卫星(MTSAT)星基增强系统(MSAS)
(日本)
。GPS 辅助地基增强导航(GAGAN)
(印度)
和差分监测系统(SDCM)(俄罗斯)正在开发中,未来将要提供服务。

6.2.3 一个星基增强系统可在所定义的服务区域以外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服务。在整个覆盖范围内测距、卫
星状况和基本差分校正功能是可用的。通过为核心星座和/或 SBAS 卫星提供监测和数据完好性,技术上,这些
功能的性能可支持航路、终端和非精确进近运行。唯一潜在的风险是如果有一个没有被卫星增强系统地面网络
观测到卫星星历误差,在服务领域以外生成一个不可接受的误差(超出告警限),这样会降低完好性。对于非
精密进近中的 0.3NM 告警门限和更大的告警限,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6.2.4 每个国家在自己空域内定义星基增强系统的服务范围和批准基于 SBAS 的运行。在某些情况下,此国


家将部署与现有 SBAS 连接的地面基础设施。这是实现 APV 或精密进近的性能必需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各国
可能只是简单地批准服务领域和基于 SBAS 信号的运行。这些运行使用可用的 SBAS 信号。在任何情况下,每个
国家有责任确保在其空域 SBAS 满足第三章 3.7.2.4 的要求,并且报告运行状态,以及提供领域内的 NOTAM 报
文。

6.2.5 在批准基于 SBAS 运行之前,国家必须确定有一个或多个 SBAS 充分支持被提议的运行。这种确定过


程应集中在使用 SBAS 信号的实际可行性,同时考虑 SBAS 地面网络的相对位置。这可能涉及与负责 SBAS 运行
的国家或组织协同工作的问题。对于相对 SBAS 地面网络较远的空域,SBAS 可提供状态和基本校正的可见卫星
数量将减少。由于 SBAS 接收机能同时使用来自两个 SBAS 的数据,并且在必要时可使用自主故障检测和排除,
其可用性可能仍然足以使运行得到批准。

6.2.6 在发布基于 SBAS 信号的程序之前,国家应应提供一个状态监测和 NOTAM 系统。一个服务量数学模型


用于确定一个系统组成部分故障在服务方面的影响。国家可从 SBAS 操作人员处得到此模型或开发自己的模型。
使用基本系统组成的当前和预测状态数据,以及国家批准运行的位置数据,此模型将识别预期会有服务间断的
空域和机场,它可以用来产生 NOTAM。该模型所需的系统组成状态数据(目前和预测)可以通过与 SBAS 服务供
应商通过双边商谈获得,或通过连接到实时“广播”的数据(如果 SBAS 的服务供应商选择以这种方式选择提
供数据)。

6.2.7 参与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民航组织的协调确保 SBAS 提供无缝的全球覆盖。这是考虑到飞机配备使用


这种信号的设备后,仍然可能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准在其空域内使用一个或更多的 SBAS 信号,而造成飞机
运行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可能必须取消全部 GNSS,因为飞机装备可能不允许取消所有 SBAS 或某
一特定 SBAS。

6.2.8 由于 SBAS 的 GEO 卫星覆盖范围(星下点)重叠,SBAS 之间将存在衔接问题。作为最低限度,SBAS


机载接收机必须能够在任意 SBAS 的覆盖范围内使用。SBAS 供应商是可能为属于另一个 SBAS 服务商的地球静止
轨道卫星监测和传送完好性及校正数据的。增加测距源提高了可用性。这种改进并不需要星基增强系统之间的

ATT-D-1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的内部链接,并且应由所有 SBAS 服务供应商共同完成。

6.2.9 通过 SBAS 网络间的特有连接(如单独的卫星通信)可以实现其他级别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SBAS


可以交换来自一个或多个参考站的原始卫星测量数据或经它们主站处理过的数据(校正或完好性的数据)。这
些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平均来提高系统稳健性和准确性,通过交叉检查机制提高系统完好性。服务区域内的可用
性也将应得以改善,并且在整个覆盖区域内,技术性能将满足 GNSS SARPs 的要求(即卫星星历监测能力将会
有所改善)。最后,交换 SBAS 控制和状态数据可以提高系统维护性。

6.3 完好性

6.3.1 对于完好性的规定比较复杂,因为有些属性是由 SBAS 地面网络决定和在空间信号中传输,而其他属


性是由机载 SBAS 设备决定的。对于卫星的状态和基本校正功能,星历和时钟校正的不确定性是由该 SBAS 地面
网络决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建模为零均值方差,正态分布。它用于描述每个测距源的用户差分测距误差(UDRE)

此测距源已进行了快速和长期校正,并且不包括大气效应和接收误差。

6.3.2 对于精密差分功能来说,可以确定电离层校正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建模为零均值,正态分布。
它用于描述使用电离层校正后每个测距源 L1 剩余用户电离层测距误差(UIRE)
。方差由一个采用了广播网格电
离层垂直误差(GIVE)的电离层模型决定。

6.3.3 SBAS 接收机不接收 SBAS 电文的概率是有限的。为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导航,SBAS 会在空间信号中


广播衰减(降级)参数。这些参数用在一些数学模型中。这些数学模型描述额外残余误差。这些额外残余误差
是使用旧的但活动的数据进行基本和精密差分校正后产生的。
这些模型用来以合适的方式校正 UDRE 方差和 UIRE
方差。

6.3.4 上述误差不确定被接收机用于计算导航解的误差模型。这是通过把伪距误差模型投影到位置域实现
的。水平保护级(HPL)以一定的概率(源自完好性需求)提供一种对水平位置误差的约束。同样,垂直保护
级(VPL)提供了一个垂直位置误差的约束。如果计算的 HPL 超出某一特定运行的水平告警限制(HAL)
,SBAS
完好性就不足以支持这种运行。对于精密进近和 APV 运行,如果 VPL 超过垂直告警限(VAL)也是如此。

6.3.5 SBAS 的供应商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是确定 UDRE 和 GIVE 的方差,从而使保护级完好性需求得到满


足,同时没有不影响可用性。单个 SBAS 的性能取决于网络配置、地理范围和密度、使用的测量类型和质量以
及用来处理数据的算法。第 14 章描述了确定模型方差的一般方法。

σ
6.3.6 残余时钟和星历误差( UDRE )。因为很多接收机造成这种误差,残余时钟误差描述为零均值正态分
布。残余星历误差取决于用户的位置。对于精密差分功能,SBAS 供应商将确保所定义服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残
差反映在 σ UDRE 中。对于基本的差分功能,残余星历误差应被评估和可能确定可为忽略不计的量。

σ
6.3.7 垂直电离层误差( GIVE )
。因为很多接收机对电离层估计有影响,残余电离层误差描述为零均值正
态分布。误差来自测量噪声、电离层模型和电离层的空间不相关性。电离层误差导致的定位误差因电离层本身
的正相关性而减小。此外,残留电离层误差分布有截尾,即电离层不能产生一个负延迟,而且有一个最大的延
迟。

ATT-D-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6.3.8 航空器元素的误差。第 14 章描述多径和接收机的共同影响。如附录 B,3.6.5.5.1 定义,此误差可


以分为多径和接收机影响,可使用标准多径模型。接收机影响可从精度需求(附录 B,3.5.8.2 和 3.5.8.4.1)
=
中提取并外推到典型的信号条件。特别的,可以假设飞机的 σ air 2
σ 2 receiver + σ 2 multipath ,其中假设 σ receiver 是
由 GBAS 机载精度指示器 A 设备规定的 RMS pr _ air 定义的, σ multipath 在附录 B,3.6.5.5.1 中定义。飞机对多径
的影响包括了飞机本身的反射。其他物体反射产生的多径误差不包括在内。如果经验表明,这些错误是不可忽
略的,则必须考虑对他们进行处理。

6.3.9 对流层的误差。接收机必须使用模型校正对流层的影响。模型的残差受附录 B,3.5.8.4.2 和


3.5.8.4.3 定义的最大偏差和方差的限制。地面子系统必须考虑这种方式的影响。机载用户针对对流层的残差
(σtropo)使用具体模型。

6.4 射频特性

6.4.1 最低 GEO 信号功率电平。机载设备必须满足的最低条件是:当无 RNSS 干扰(附录 B,3.7)和总体


RNSS 噪声密度为-173dBm/Hz,能接收最小信号强度为-164dBW 的信号。当存在干扰时,接收机可能不能跟踪信
号低于-164dBW 的信号(例如 2014 年前在轨的 GEO 卫星)。GEO 卫星传输的信号在 5 度仰角接收机接收时达到
-164dBW,能保证所有高于 5 度仰角地区都能接收到信号。这是根据 GEO 信号功能和服务区域范围权衡之后得
到的。
当计划引进基于 SBAS 的新运行方式时,
国家要引导进行信号功率电平估计和来自无线电导航卫星
(RNSS)
或非无线电导航卫星信号源的干扰电平进行对比。当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电平不至于干扰运行,方可批准基于
SBAS 的运行。
6.4.2SBAS 网络时间。SBAS 网络时间是 SBAS 为了定义校正项而保持的时间基准。当使用校正时,用户的时间
解算是相对于 SBAS 网络时间,而不是核心卫星星座系统时间。如果没有使用校正项,位置解算将和混合的核
心卫星星座/SBAS 网络时间有关,这取决于使用的卫星并且位置解算结果的精度会受到它们之间不同的影响。

6.4.3 SBAS 卷积编码。SBAS 电文卷积编码和解码信息可以在 RTCA/DO-229C,附录 A 中找到。

6.4.4 电文的时间。用户的卷积解码器将引进固定延迟,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算法(通常为 5 个约束长度,


或 35 位)
,为此,他们必须补偿这个延迟以确定接收到信号的 SBAS 网络时间(SNT)

6.4.5SBAS 信号特征。与 GPS 信号相比,SBAS 信号相对相位和群延迟之间的差异,可能在接收机跟踪算法


中产生一个相对距离偏差。服务供应商要考虑到这个误差,因为它会影响接收机的跟踪特性。这些特性要满足
附件 D,8.11 中的跟踪约束。对于 RTCA/DO229D, 附录 T 中给出 RF 滤波器特性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SBAS 服
务供应商要确保 UDRE 限定了残差,包括 RTCA/DO229D 中规定的最大距离偏差误差。对于其他地球同步轨道卫
星,SBAS 服务提供商要和设备制造商合作,通过分析,确定最大距离偏差误差。这些误差可以在现有接收机处
理这些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从中得到。确保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通带有一个很宽的带宽和小的群延迟,可使
这种影响最小化。

6.4.6SBAS 伪随机噪声(PRN)码。 RTCA/DO-229D,附录 A,提供了两种 SBAS PRN 码生成的方法。

6.5 SBAS 的数据特点

ATT-D-1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6.5.1SBAS 报文。由于带宽限制,SBAS 数据被编码在报文里,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少所需的数据吞吐量。


RTCA/DO-229D,附录 A,提供了 SBAS 电文的详细规范。

6.5.2 数据广播间隔。附录 B,表 B - 54 中定义了 SBAS 报文之间的最大广播间隔。这些间隔可以使进入


SBAS 服务广播区域的用户,在合理时间内输出校正的位置,同时具有 SBAS 提供的完好性信息。对于航路来说,
终端和 NPA 运行,所有需要的数据将在 2 分钟内接收,但对于精密进近运行,将耗时最高 5 分钟。广播之间的
最大间隔不会保证第 3 章,表 3.7.2.4-1 所定义特定级别的精度性能。为了确保给定的精度性能,考虑到诸如
星座类型(如有 SA 的全球定位系统,无 SA 的全球定位系统)或电离层活动参数的差异,每个服务供应商将采
用一套广播时间间隔。

6.5.3 告警时间。图 D - 2 给出了第 3 章,表 3.7.2.4-1 中定义的全部告警时间分配的解释性材料。附录


B,3.5.7.3.1,3.5.7.4.1 和 3.5.7.5.1 中的告警时间需求(分别对应 GNSS 卫星状态,基本差分校正和精密差
分校正功能)包含了图 D-2 所示的地面和空间分配值。

6.5.4 对流层功能。由于对流层折射是一个局部现象,用户将计算自己的对流层延迟校正。RTCA/DO-229C
描述了一种精密进近对流层延迟估计模型,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模型。

6.5.5 多径的考虑。多径是 SBAS 定位误差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它影响地面和机载的组成部分。对于 SBAS


地面的组成部分,重点应放在尽可能减少或减轻多径的影响使空间信号的不确定性很小。人们从理论和实验方
面对许多减弱多径影响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最小的多径误差实施 SBAS 参考站的最佳方法是:
a)确保选择具备减小多径效应功能的天线;
b)考虑应用接地平面技术;
c)确保天线在一个多径效应小的位置上;
d)使用减少多径的接收机硬件和处理技术。

6.5.6GLONASS 数据问题。由于现有 GLONASS 的设计并没有为星历和时钟数据定义一个单独的标识符,SBAS


将使用一个特定的机制以避免任何校正项广播的混淆。图 D - 3 解释了这一机制。等待时间和有效性间隔的定
义以及相关的编码要求,可在附录 B,3.5.4 找到。只要当机上使用的 GLONASS 星历和时钟数据设置在有效间
隔内时,用户可以使用接收到的长期校正。

6.6 SBAS 最终进近航段(FAS)数据块

6.6.1 表 D – 1 列出了针对特定进近程序的 SBAS 最终进近航段(FAS)数据块。和在附录 B,第 3.6.4.5


中定义的 GBAS FAS 数据块一样,
不同的是 SBAS FAS 数据块还包括用于如 6.3.4 中所述进近程序的 HAL 和 VAL。

6.6.2 SBAS 和一些 GBAS 进近的 FAS 数据块存储在支撑 SBAS 和 GBAS 的共用机上数据库中。在这个数据库
中,频道分配对每一种方法必须是唯一并且和民事当局是协调的。国家负责为编入数据库提供 FAS 数据。附录
B,3.6.4.5.1 和表 B - 66 描述了特定进近程序的 FAS 块。

表 D-1. SBAS FAS 数据块

数据内容 所用比特数 取值范围 分辨率

ATT-D-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处理类型 4 0 到 15 1
SBAS 提供商 ID 4 0 到 15 1
机场 ID 32 ---------- ----------
跑道编号 6 0 到 36 1
跑道标志 2 ---------- ----------
进近性能指示器 3 0到7 1
航路指示 5 ---------- ----------
参考跑道数据选择器 8 0 到 48 1
参考跑道标示符 32 ---------- ----------
LTP/FTP 纬度 32 ± 90.0° 0.0005 弧秒
LTP/FTP 经度 32 ± 180.0° 0.0005 弧秒
LTP/FTP 高度 16 –512.0 到 6 041.5 米 0.1 米
ΔFPAP 纬度 24 ± 1.0° 0.0005 弧秒
ΔFPAP 经度 24 ± 1.0° 0.0005 弧秒
穿越高度的进近门限 15 0 到 1 638.35 米 0.05 米
(TCH) (注 1) (0 到 3 276.7 英尺) (0.1 英尺)
进近 TCH 单元选择器 1 ---------- ----------
滑道倾角 16 0 到 90.0° 0.01°
门限处航线宽度(注 1) 8 80.0 到 143.75 米 0.25 m
ΔLength 偏移 8 0 到 2 032 米 8 m
水平告警线(HAL) 8 0 to 50.8 m 0.2 m
垂直告警线(VAL)(注 2) 8 0 to 50.8 m 0.2 m
最终进近阶段 CRC 32 ---------- ----------
注 1 .-如进近 TCH 单位区指示,信息可以以英尺或米为单位提供。
注 2 .- VAL 为 0 表示不使用垂直偏差(即只能横向引导的进近)

7.地基增强系统(GBAS)和地基局域增强系统(GRAS)

注:在本章节中,除特别注明,所提及的垂直导航(APV)方法是指 APV-Ⅰ和 APV-Ⅱ。

7.1 系统组成

7.1.1 GBAS 由地面和空间两部分组成。典型的 GBAS 地面子系统由单个有源 VDB 发射机、广播天线,和多


个参考接收机组成,其中 VDB 发射机和广播天线用作广播电台。此子系统也可以包含多个 VDB 发射机和广播天
线,共享一个的共同的 GBAS 地址(GBAS ID)和频率,用于广播相同的数据。GBAS 地面子系统可支持范围以内的
所有航空子系统,为其提供航空进近数据,以及 GNSS 可视卫星的校正值和完好性信息。所有支持 APV 的国际
航空飞机应该将进近数据保存在飞机数据库中。当地面子系统支持Ⅰ类精密进近,或者数据不是国家规定必须
保持在飞机数据库中时,必须播报类型 4 报文。当地面子系统支持 APV 进近,但国家并不要求机载数据库存有
该进近数据时,必须播报类型 4 报文。

注:GBAS 子系统之间的性能要求的分配及分配方法可以在全球定位系统/局域增强系统(GPS/LAAS)的最低

ATT-D-1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航空系统标准 RTCA/DO-245 中找到,GBAS 机载设备最低运行性能标准由 RTCA 正在制定中。

7.1.2GBAS 地面子系统提供两种服务:进近和定位服务。进近服务在Ⅰ类精近、APV 和 NPA 的有效区域内


提供偏离引导;定位服务提供水平位置信息,以支持服务区内的区域 RNAV 运行。不同的实际运行对这两项服
务有不同的性能要求(见表 3.7.2.4-1),在 7.5.1 讨论了的不同的完好性要求。

7.1.3GBAS 地面子系统配置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广播附加的星历定位误差门限参数。此功能对定位服务必
需的,但对进近服务是可选的。如果附加的星历定位误差门限参数没有广播,地面子系统必须保证在不依赖飞
机精确计算和应用星历定位误差门限参数的情况下源星历数据的完好性。星历数据的完好性在 7.5.9 中讨论。

7.1.4 GBAS。遵照 GNSS 标准,GBAS 地面子系统可以有多种配置:

a)只支持 I 类精密进近;

b)支持 I 类精密进近和 APV,还广播附加的星历定位误差门限参数;

c)支持 I 类精密进近,APV 和 GBAS 定位服务,同时广播 2)中提到的星历定位误差门限参数;

d)支持在 GRAS 使用区域内的 APV 和 GBAS 定位服务。

7.1.5 从用户角度,每个 GRAS 地面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 GBAS 地面子系统(在 7.1.1 到 7.1.4 中描述)组


成,持有专属的 GBAS 标识,提供定位服务和必需的 APV 服务。通过使用多个 GBAS 广播站来广播类型 101 报文,
可在大于一般 GBAS 系统的覆盖区域内,通过 GBAS 的定位服务提供航线运营业务,同时还支持终端、起飞和 APV
业务。在一些 GRAS 应用中,利用覆盖范围内的成网络分布的参考接收机中获得的数据,计算类型 101 报文广
播的校正数据。这样可以检测和减小测量误差和接收机故障。

7.1.6 所有 GBAS 广播站在一个共同频率上广播同一 GBAS 标识的数据。机载接收机不需要也不能区分所接


收的信息是 GBAS 地面系统中那个发射机发射的。当在有两个这样广播站的交叉覆盖区域时,接收机会在不同
的 TDMA 时隙中,处理两个相同副本信息。

7.1.7 GBAS 地面和飞机子系统与 RTCA/DO-253A 的兼容交互性问题见附录 B,3.6.8.1. RTCA/DO-253A 标准


的 GBAS 接收机,不能与广播类型 101 报文的 GBAS 地面子系统兼容。但是 RATC GRAS MOPS 标准的 GBAS 和 GRAS
接收机,与地面子系统兼容。符合 SARPs 的 GBAS 接收机可能不能正确解析从 GBAS 地面子系统传输到 APV 的 FAS
数据,如果在Ⅰ类精进导航的情况下,接收机将应用 FASLAL 和 FASVAL。必须应用相关操作的规章以确保运行
安全。

7.1.8 GBAS VDB 可发射水平或椭圆极化信号(GBAS/H 或 GBAS/E),这样服务商可调整广播方式以适应他们


的业务需要和用户群。

7.1.9 大部分飞机将配备水平极化 VDB 接收天线,可以接收来自 GBAS/H 和 GBAS/E 设备的 VDB 信号。


,个
别飞机出于天线安装限制或经济上的考虑,配备了垂直极化天线,因此不兼容 GBAS/H 设备,这些飞机仅限于
支持 GBAS/E 的 GBAS 基本操作。

7.1.10 GBAS 服务供应商必须为每个 GBAS 设备在航空信息刊物上公布信号极化方式(GBAS/H 或 GBAS/E)。

ATT-D-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使用垂直极化接收天线的飞机运营商在管理飞机运行时将考虑这一信息,包括飞行计划和应急程序。

7.2 射频特性

7.2.1 频率协调

7.2.1.1 性能因素

7.2.1.1.1 在候选的 GBAS 站和潜在/现有的 VOR 或 GBAS 设备之间的地理间隔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a)覆盖范围,如果提供定位服务,在候选 GBAS 的覆盖范围内最小场强和有效发射射功率(ERP)。覆盖范


围和场强的最低要求分别在第 3 章 3.7.3.5.3 和 3.7.3.5.4.4 中,EPR 由这些要求决定。

b)覆盖范围,如果提供定位服务,在 GBAS 站和周围 VOR 的覆盖范围内最小场强和有效辐射功率(ERP)。


覆盖范围和场强的详细介绍在第 3 章 3.3 中,各自的指导材料由附件 C 提供。

c)VDB 接收机的性能,包括共道和邻道抑制、不受 FM 广播信号脱敏和互调的影响。这些需求见附录 B


3.6.8.2.2 节。

d)VOR 接收机的性能,包括 VDB 信号共同信道和相邻信道的抑制。因为现有的 VOR 接收机并非专门设计来


抑制 VDB 的传输信号,同信道的信干比以及相邻信道抑制由经验决定。表 D-2 总结了假设的信干比,
这些信干比是以 50kHZ 信道间隔设计,是以许多 VOR 接收机的实验性能为依据的。

e)为频率拥塞的区域/地区,需要使用适当标准精确确定间隔。

表 D-2 保护 VOR 不被 GBAS VDB 干扰的假定[D/U]所需信号比

信干比
频率偏移 (dB)

相同信道 26
| fVOR – fVDB | = 25 kHz 0
| fVOR – fVDB | = 50 kHz –34
| fVOR – fVDB | = 75 kHz –46
| fVOR – fVDB | = 100 kHz –65

f ) 在 GBAS 装置 RPDS 和 RSDS 之间,数值只在一个特定的 GBAS 地面子系统的无线电范围内一个给定的频


率上分配一次。这种需求出现在附录 B,3.6.4.3.1 中;

g) 一个特定的 GBAS 地面子系统的参考路径标识符被指定为唯一的无线电范围内的 GBAS 装置之间。这种


需求出现在附录 B,3.6.4.5.1 中;

h)四字符的 GBAS ID 来区分不同的 GBAS 地面子系统。GBAS ID 对最近机场的指示器来说通常都是相同的。


这种需求出现在附录 B,3.6.3.4.1 中;

7.2.1.1.2 VDB 的标称链路预算指标在表 D-3 中显示。表中数据的第一个例子假设一个高度为 3000 米(10

ATT-D-2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000 英尺)的接收机,和一根抑制了地面方向发射信号的传输天线,以限制最大覆盖边缘衰减损失小于 10dB。


在 GBAS/E 设备的情况下,这 10dB 还包括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干扰造成的信号损失。第二个例子提供了更远距离
定位服务的标称链路预算。该示例采用一台利用抑制多路径天线,可以维持无线电连接接收机。没有考虑衰减,
因为接收机仰角很低,不受表中距离的影响(大于 50 海里)

7.2.1.2 调频抗性

7.2.1.2.1 一旦确定的候选频率完全符合 GBAS 和 VOR 的间隔标准,必须确定与调频传输兼容性。FM 和 VOR


的兼容性通过专门的方法来测试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调频广播违反了这一标准,则考虑另一候选频率。

7.2.1.2.2 接收机有用输出的减小指标不能适应于在 FM 载波频率大于 107.7MHz 并且 VDB 通道频率为


108.050MHz 的情况下。因为高于 107.7MHz 载波频率的 FM 发射台通道外干扰,将妨碍 GBAS VDB 在 108.025MHz
和 108.050MHz 频率上的运行。因此一般情况下将不进行上述的频率分配。除非在特殊的地理区域,并且 FM 广
播站运行的数目小,这样就不太可能对 VDB 接收机造成干扰。

7.2.1.2.3 调频抑制不适应于 VDB 通道频率低于 108.1MHz 的情况,因此频率低于 108.1MHz 的频率分配将


被排除,除非在特殊的地理区域,并且 FM 广播站运行的数目小,这样就不太可能对 VDB 接收机造成干扰。

7.2.1.3 地理间隔方法

7.2.1.3.1 以下的方法可以用来确定 GBAS 到 GBAS 和 GBAS 到 VOR 所需的地理间隔。他们依赖于保持最低


的 信 干 比 。 [ D / U ]required 被 定 义 为 某 通 道 有 用 信 号 和 同 一 通 道 以 及 相 邻 通 道 的 无 用 信 号 的 功 率 比 值 。

[ D / U ]required 值必须估计,以保证 GBAS 接收机不被 GBAS 或 VOR 信号干扰,这些信号在附录 B 中 3.6.8.2.2.5


在表 D-2 中显示的 [ D / U ]required 值是为保证 GBAS 接收机不被无用的 GBAS 干扰做准备,
和 3.6.8.2.2.6 中定义。
这些值没有在 SARPs 中定义,代表了假定对测试结果的基础值。

[ D / U ]required
7.2.1.3.2 地理间隔受制于在所需信号覆盖范围边缘保持 的指标,所需信号功率从第 3 章的最
低磁场强度要求中获得。所需的信号水平,转换为 dBm 时,以 PD ,min 表示。对无用信号的允许信号功率 PUallowed
是:

=
PUallowed (dBm) ( PD ,min (dBm) − [ D / U ]required (dB))

无用信号功率转换成 dBm 是

=
PU (dBm) (TxU (dBm) − L(dB))

这里

TxU 是无用发射器的有效辐射功率;L 是无用发射器传输损耗,包括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大气和地面的影


响。这一损失取决于无用发射器和有用信号覆盖边缘的距离。

ATT-D-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为了确保满足 [ D / U ]required , PU ≤ PUallowed 。信道分配因此被限制于以下等式:

L(dB) ≥ ([ D / U ]required (dB) + TxU (dBm) − PD ,min (dBm))

7.2.1.3.3 传输损耗可以从 ITU 公布的 ITU-R 建议中 P.528-2 的标准传播模式中得到,或从自由空间衰减


直至无线电地平线,直到一个恒定的 0.5dB/NM 的衰减因子。这两方法会得到同信道和第一相邻信道微小的地
理间隔偏差,以及作为第二个相邻通道隔离很快被认为是相同的。在自由空间传播近似适用指导参考。

7.2.1.4 GBAS/GBAS 地理分隔标准示例

7.2.1.4.1 对于分配到同一时隙上的 GBAS VDB 同通道传输,水平极化参数为:

D/U = 26 dB (附录 B, 3.6.8.2.2.5.1)

PD ,min = –72 dBm (相当于 215 µV/m,第 3 章 3.7.3.5.4.4)

TxU = 47 dBm (链路预算示例, 表 D-3)

因此

L ≥ (47 + 26 − ( −72)) =145dB

7.2.1.4.2 同通道同时隙的 GBAS VDB 的地理间隔,可以通过测试以下距离来获得。这个距离,假设接收


机高于 GBAS VDB 发射天线 3000m,发射信号到接收机的传输损耗为 145dB。忽略发射天线高度,通过自由空间
衰落估计,可得到此距离为 318Km。因此地理间隔距离等于以上衰减距离加上覆盖边缘和 GBAS 发射机之间的
43Km 距离。得到同信道同时隙的可用距离为 361Km。

7.2.1.5GBAS/GBAS 地理间隔标准的指导 。使用上述方法,典型的地理间隔标准可用于 GBAS-GBAS 和


GBAS-VOR。由此得到的 GBAS/GBAS 的最低所需地理间隔标准概述见表 D - 4。

注:提供 GBAS 定位服务的 GBAS 发射机之间的地理间标准正在制定中。相当于无线电水平线的一个恒定值


可作为相同频率相邻时段发射机之间的临时隔离值,以确保不重叠。

7.2.1.6 GBAS/VOR 地理间隔标准的指导方针。GBAS/VOR 最低地理间隔标准在表 D-5 中总结,这是基于附


件 C 中相同的方法和标称 VOR 覆盖量。

表 D-3 标称 VDB 链路预算指标

VDB 链路参数 垂直分量的边缘覆盖链路预 水平分量的边缘覆盖链路预算


算指标 指标

ATT-D-2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接收机灵敏度(dBm) -87 -87


最大飞机运行损失(dB) 11 15
飞机天线后向功率级(dBm) -76 -72
运行裕度(dB) 3 3
衰减裕度(dB) 10 10
43km(23NM)自由空间路径损耗(dB) 106 106
标称有效发射功率(dBm) 43 47

对于距离更远辐射角更小的定位服务 垂直分量 水平分量

接收机灵敏度(dBm) -87 -87

最大飞机运行损失(dB) 11 15

飞机天线后向功率级(dBm) -76 -72

运行裕度(dB) 3 3

衰减裕度(dB) 0 0

标称有效发射功率(dBm)

测距值 自由空间损失 ERP ERP ERP ERP


(km(NM)) (dB) (dBm) (w) (dBm) (W)
93(50) 113 39.9 10 43.9 25
185(100) 119 45.9 39 49.9 98
278(150) 122 49.4 87 53.4 219
390(200) 125 51.9 155 55.9 389

注:
1.表中 ERP 是参考了一个各向同性天线模型。
2.以适当选址多径限制带 ERP 的 VDB 发射天线足以进近服务的场强要求,同时考虑当地地形的限
制,满足这样的定位服务的场强的要求也是可能的,这些可以在此表范围中得到支持。
3.实际飞机运行损失(包括天线增益,失配损耗,电缆损耗等)和实际接收灵敏度可平衡以达到
预期的链路预算。例如,如果飞机运行损失的水平分量为 19 dB 时,接收机灵敏度必须超过最
低要求实现-91 dBm 来满足标称链路预算。
注 1:当确定 VOR 和 GBAS 之间的地理间隔,VOR 作为期望的信号,一般情况下,取决于更多的 VOR 覆
盖范围的保护高度。

注 2:减少地理间隔的要求,可使用 IYU-R 建议中 P.528-2 的标准传播模式。

7.2.2 对于 GBAS/ILS 和 GBAS/VHF 通信的地理间隔标准正在制定中。

7.2.3 与 ILS 的兼容性。VDB 不能分配低于 112.025MHz 的信道。如果一个高指定频率的 ILS 和 112MHz 载


波频率的 VDB 在同一个机场,必须考虑 ILS 和 VDB 的兼容性。对 VDB 的信道分配考虑包括 VDB 与 ILS 的频率隔
离,VDB 覆盖范围与 ILS 的覆盖范围之间的隔离,VDB 和 ILS 的场强,以及灵敏度。对于发射功率 150W 的 GBAS

ATT-D-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设备(GBAS/ E,水平分量 100W 和垂直分量 50 W)或 100 瓦(GBAS/H)


,在离 VDB 发射机 200 米距离上,第 16
通道(及以后)将低-106 dBm,其中包括允许的 a+5dB 的积极影响(including allowing for a +5 dB positive
reflection)
。这-106 dBm 参数,假设 ILS 接收机输入的信号为-86 dBm 以及最低信噪比为 20dB。

7.2.4VHF 通信的兼容性。对于 GBAS VDB 大于 116.400 MHz 频率的分配,有必要考虑 VHF 通信和 GBAS VDB
的兼容性。对这些 VDB 通道分配考虑的因素包括 VHF 通信和 VDB 之间频率分离,发射器和覆盖范围之间的距离
隔离,场强,VDB 信号的极化及 VDB 和 VHF 的灵敏度。考虑飞机和 VHF 通信设备。对于 GBAS/E 最大功率高达
150W 的发射机设备(100W 的水平分量和 50W 的垂直分量)
,在离 VDB 发射器 200 米处,第 16 信道(及以上信
道)将低于-120 dBm,其中包括允许的 a+5dB 的积极影响(a +5 dB positive reflection)。对于 GBAS/H 最
大功率为 100W 的发射机,在离 VDB 发射器 200 米距离第 32 通道(及以后)将低于-120 dBm,其中包括允许的
a+5dB 的积极影响,和 10dB 的极化隔离。必须指出,由于 VDB 和 VDL 发射口径的差异,必须执行不同的分析,
以确保 VDL 不会干扰 VDB。

表 D-4 典型 GBAS/GBAS 频率分配标准

地理分离的最小要求 km(NM)
同一时段不期望的 VDB 通道 路径损耗(dB) TxU =47dBm 和 PD ,min =-72dBm
共同通道 145 361(195)
第 1 相邻通道(±25kHz) 101 67(36)
第 2 相邻通道(±50kHz) 76 44(24)
第 3 相邻通道(±75kHz) 73 无限制
第 4 相邻通道(±100kHz) 73 无限制

注:无地理发射限制是指在不期望的 VDB 发射天线提供的同一频率,不同时隙之间,而且这些天


线安装在离期望信号最低磁场强度至少 200m 处。

表 D-5 VOR 覆盖区域最低地理间隔要求(12000m(40000ft)水平)

不期望的 GBAS VDB 通道 路径损耗(dB) VOR 覆盖半径


342km(158NM) 300km(162NM) 167km(90NM)

共同信道 152 824km(481NM) 850km(458NM) 717km(386NM)


| fDesired – fUndesired | = 25 kHz 126 774km(418NM) 732km(395NM) 599km(323NM)
| fDesired – fUndesired | = 25 kHz 92 351km(189NM) 309km(166NM) 176km(94NM)
| fDesired – fUndesired | = 25 kHz 80 344km(186NM) 302km(163NM) 169km(91NM)
| fDesired – fUndesired | = 25 kHz 61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注:计算基于采用 GBAS
TxU =47dBm 和 PD ,min =-79dBm 时涉及的频率。

7.2.5 对于只发射水平极化信号的 GBAS 地面子系统,达到场强指标要求就能直接满足最小灵敏度的功率


需求。对于发射椭圆极化信号的 GBAS 地面子系统,
,HPOL 和 VPOL 元件之间理想的相位偏移为 90 度。为了维持
ATT-D-2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GBAS 的覆盖范围内正常的飞机运行所需的接收功率,传输设备应该发射相位差 90 度的 HPOL 和 VPOL 信号。相


位偏移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系统设计和链路预算中必须考虑并指明通常的相位偏
移误差,以保证由于极化损失而引起的衰减不会危及到接收机的灵敏度。系统保障程序和飞行资格检测程序将
考虑一定的相位偏移变化,以在 GBAS 覆盖范围内保持一个适当的信号电平。为确保水平和垂直磁场强度,可
使用一个单一的 VDB 天线来传输一个椭圆极化信号,并且通过飞行校验,来检测覆盖范围内垂直和水平信号的
有效磁场。

7.3 覆盖

7.3.1 GBAS 支持进近服务的覆盖的描述如图 D-4。当广播附加的星历误差位置约束参数时,差分校正信息


只能使用在类型 2 报文定义的最大距离上(Dmax)。实际应用时,这是业务优势,能提供有效的视觉导航。

7.3.2 支持 GBAS 定位服务所需的覆盖范围的需求,是基于具体行动情况设计的。


。对这项服务的最佳方案
是全方位覆盖。以在精近覆盖范围以外,使用基于 GBAS 定位服务支持的业务。每个国家负责制定 GBAS 定位服
务的服务范围,并确保满足第 3 章 3.7.2.4 的要求。在进行这项设计时,应考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故障接收
机的功能指标,其中包括当 GBAS 定位服务失效时恢复 ABAS 基本完好性。

7.3.3 对 GBAS 定位服务,给出了最大可用距离(Dmax),无论是定位服务或精确进近,Dmax 定义的距离


都用以确保所要求的完好性和差分校正的有效性。而对于这个 Dmax 距离范围内的场强性能能否满足或匹配第 3
章 3.7.3.5.4.4 中的要求,并没有说明。因此,基于 GBAS 定位服务的业务仅由覆盖区域(满足场强要求)的
最大距离 Dmax 确定。

7.3.4 用单个 GBAS 广播站,可能无法满足所要求的 GBAS 定位服务的覆盖范围,需要使用多个 GBAS 广播站


组网来满足覆盖范围的要求。为了避免站间干扰,这些站可以在同一频率的不同时隙上(8 个可用)进行广播,
或者直接在不同频率上进行广播。图 D - 4A 详细介绍如何在同一频率的不同时段进行无干扰广播,服从表 B-59
考虑的要求。对于以不同的 VHF 频率为基础的 GBAS 网络, 应考虑 7.17 节介绍的内容。

7.4 数据结构

图 D-5 显示一个二进制的加扰器/解扰器。

注:RTCA/DO-2468 给出了 VHF 数据播报数据结构的附加信息,RTCA/DO-2468 为 GNSS 基本精密进近局


域增强系统(LAAS)—信号空间接口控制文件(ICD)。

7.5 完好性

7.5.1 精密进近运行和 GBAS 定位服务要求不同等级的完好性。Ⅰ类精密进近空间信号的完好性风险为 2


×10-7。GBAS 地面子系统,为了通过 GBAS 定位服务来支持其他运行,必须同时满足终端区空间信号的完好性风
险要求,为每小时 1×10-7(第 3 章,表 3.7.2.4-1)
。因此,有必要采取额外措施以支持定位服务这些更严格的
要求。空间信号的完好性风险可分为地面子系统完好性和完好性保护级。地面子系统的完好性风险包括地面子
系统故障、核心星座和 SBAS 故障,如信号质量问题,星历故障。完好性保护级包括无故障性能风险和其中一
个参考接收机故障。在这两种情况下,为确保卫星几何分布的有效性,应考虑飞机接收机保护级方程。在以下
段落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ATT-D-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7.5.2 GBAS 地面子系统定义了相对于 GBAS 参考点误差的校正伪距误差不确定性,以及((σpr_gnd)和垂直


(σtropo)和水平(σiono)空间去相关误差。这些不确定性以零均值正态分布为模型,描述每个距离源的误差。

7.5.3 接收机利用上述独立的误差不确定性来计算一个导航解误差模型。这通过将伪距误差模型投影到定
位域来实现。一般的确定方法模型足以保证在第 14 条描述的保护级的完整性风险。侧向保护级(LPL)提供了
一个包络的侧向位置误差,该误差可能来源于完好性要求。同样,垂直保护级(VPL)提供了一个包络的垂直
位置误差。对于 I 类精密进近和 APV,如果计算的 LPL 超过了水平告警限(LAL)或 VPL 超过了垂直告警限(VAL),
完好性不足以支持正常运行。对于定位服务告警限没有标准的定义,只有水平保护级和星历误差位置容限,这
些是计算和应用必需的。告警限的确定是基于正在进行的运行。飞机将应用计算的保护级和星历容限来验证它
们是否小于告警限。定义两个保护级,一个应用的条件是所有参考接收机无故障(H0 - 普通测量条件),另一
个条件是其中一个参考接收机包含故障测量值(H1 –故障测量条件)。另外星历误差位置容限提供一个由于星
历源故障产生的位置误差容限。对于 I 类精密进近和 APV,定义了侧向误差容限(LEB)和垂直误差容限(VEB)

对于定位服务,定义了水平星历误差容限(HEB)。

7.5.4 地面系统的校正伪距误差(σpr_gnd)。造成这种误差的误差源包括接收机噪声,多径,及天线相位中
心的校准误差。接收机噪声是一个零均值正态分布的误差,而多径和天线相位中心的校准是小的非零均值误差。

7.5.5 残留对流层误差。当飞机在 GBAS 参考点的不同高度时,类型 2 报文播报的对流层参数能模拟对流


层的影响。此误差可以很好地由一个零均值的正态分布描述。

7.5.6 残留电离层误差。类型 2 报文播报的电离层参数能模拟 GBAS 参考点和飞机之间电离层的影响。此


误差可以很好地由一个零均值的正态分布描述。

7.5.7 飞机接收机的校正伪距误差。接收机的功能在第 14 章描述。最大误差来源可由准确性要求得到,


此时,假设σreceiver 等于 GBAS 机载精度指示符 A 设备的 RMSpr_air。

7.5.8 机身多径误差。机身多径误差在附录 B,3.6.5.5.1 中定义,从其他物体反射产生的多路径误差不


包括在内。经验表明,这些误差不能忽略,在应用中必须考虑这些误差,并通过地面广播数据的扩充来进行播
发(如σpr_gnd)。

7.5.9 星历误差的不确定性。由星历误差(定义为卫星的真实位置和由广播数据确定的卫星位置的差值)
造成的伪距误差在空间上相关,因此在不同地点接收机的伪距误差不同。当用户比较接近 GBAS 参考点时,取
决于星历误差的残留差分误差非常小,并且由地面子系统发送的校正和不确定性参数 σpr_gnd 可有效校正原
始测量值和计算保护级。对于远离 GBAS 参考点的用户,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确保对星历故障保护:

a)地面子系统不传输附加的星历误差位置容限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地面子系统负责确保卫星星历故障时
完好性不依赖飞机上星历容限的计算和应用。这可能限制 GBAS 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地面子系统故
障源检测手段的决定高度距离/高度。检测手段之一是使用 SBAS 广播的卫星完好性;

b)在地面子系统传输的附加星历误差位置容限参数,能使机载接收机计算星历误差界限。这些参数是等价
星历误差位置容限系数(Kmd_e_()
,其中()可指的“GPS”,“GNSS”,“POS,GPS”或“POS,GNSS”),
差分校正的最大使用距离(Dmax)
,和星历去相关参数(P)。在类型 1 和 101 报文中 P 为残留误差作为

ATT-D-2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GBAS 参考点和飞机之间的距离。P 值用米/米表示,由每颗卫星的地面子系统决定。影响 P 值的一个主要


因素是地面子系统监测站的设计。地面检测站由能被检测的最小星历误差(或最小检测误差(MDE)
)描
述。对特定的卫星 P 参数和 MDE 的关系能由 Pi = MDEi/Ri 近似,其中 Ri 是指在 Pi 有效期间地面参考接
收机天线的最小预测距离。P 参数随着卫星的几何分布缓慢变化,但是并不要求地面子系统不断改变 P。
如果他们适当地确保完好性,可以传送静态 p 参数。在后一种情况下,有效性会略有下降。一般来说,
当 MDE 变小,整体 GBAS 的有效性提高。

7.5.10 星历误差/故障监测。检测星历误差/故障有几种监测方法。包括:

a)长基线。这需要地面子系统的接收机的间距大,以检测不是由单一接收机观测的星历误差。长基线越
长,MDE 的性能越好;

b)SBAS。由于 SBAS 的增强提供了卫星性能的监测,包括星历数据和 SBAS 广播的完好性信息,可以用来


作为星历的有效性指标。SBAS 的地面子系统安装长基线的参考接收机,因此,这提供了星历监测的最佳性能,
从而达到小 MDEs;

c)星历数据监控。这种方法是比较连续卫星轨道的广播星历。假设失败的唯一可能,是由于从星座地面
控制网络上传星历失败。由于未知卫星运动的影响,不确保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所需的完好性。

7.5.10.1 检测器(如检测 MDE),要根据完好性风险要求和检测的错误模型来设计。关于 GPS 的星历失效


率可以由第 3 章,3.7.3.1.3 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来确定,因为星历误差将是一个主要的故障类型。

7.5.10.2 GLONASS 控制段实时检测星历和时间参数,并且在任何异常情况下,它将重新对卫星上传正确的


导航信息。星历和时间参数故障不会造成 70 米以上的距离误差。 GLONASS 卫星的故障率包括时间和参数故障,
故障率不超过 4 × 10-5 每颗卫星每小时。

7.5.11 典型的 GBAS 地面子系统处理来自 2 到 4 个参考接收机的测量数据,参考接收机是安装在已知参考


点上的。避免单个参考接收机的情况下,机载接收机计算出现的重大误差或故障,这个过程是通过计算和使用
类型 1 或 101 报文的 B 参数,来比较不同的参考接收机数据完成的。另外一种系统结构,是对参考接收机大量
的冗余测量值,进行处理算法,确定其中一个接收机的大的失误或故障。这需要参考接收机具有大范围 GBAS
网络分布,并且需要高密度的电离层穿透点,用于从电离层效应中分离出接收机误差。这样当 Kffmd 和σpr_gnd
为适当的值时,只使用正常测量条件(VPLH0 and LPLH0)的保护级就能达到要求的完好性。这可以通过使用
不包括 B 参数在内的类型 101 报文来完成。

7.6 服务的连续性

7.6.1 地面连续性和完好性指示。地面连续性和完好性标示(GCID)用于分类 GBAS 的地面子系统。当 GCID


设置为 1 时,地面子系统满足Ⅰ类精近和 APV 的要求。GCID 2,3 和 4 用来标示将来比Ⅰ类操作更严格的运行
服务。当飞机选择一种方法时,GCID 作为地面子系统状态指示。它不取代或补充 1 类或类型 101 报文通信时的
完好性,不提供任何地面子系统支持 GBAS 定位服务的标识。

7.6.2 地面子系统服务的连续性。GBAS 的地面子系统,必须符合附录 B 第 3 章,3.6.7.1.3 规定的连续性


要求,以支持 I 类精密进近和 APV。即为了通过 GBAS 的定位服务支持其他运行,应支持终端区的最低连续性要

ATT-D-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求,为 1-10-4 每小时(第 3 章,表 3.7.2.4-1)


。当Ⅰ类精进和 AVP 要求的连续性(1-3.3 × 10-6 每 15 秒)转
换为每小时值时不符合 1-10-4 每小时的最低连续性要求。因此,必须采取额外措施,以满足其他操作所需的连
续性。一种符合要求的方法是假设机载设备同时使用 GBAS 和 ABAS,以提供冗余,并且 ABAS 为所预期的运行提
供了足够的精度。

7.7 GBAS 频道选择

7.7.1 GBAS 使用频道号码,以便飞机设备和信号空间接口与 ILS 和 MLS 接口一致。GBAS 的驾驶舱一体化


和飞行员接口,使用 5 位数字频道号码。类似于 ILS 现在的做法,也可使用基于通过飞行管理功能的方法。GBAS
频道的数目可能被保存在一个机载导航数据库中,作为不同命名进近的一部分。通过名称来选择不同的进近方
式,相应的频道号会被自动的提供给机载设备,机载设备必须从广播数据中选择出所需的 GBAS 进近数据。同
样,GBAS 定位服务的使用,也可根据 5 位数字频道号码选择。这比 FAS 数据定义的其他办法更利于管理运行。
为方便频率调制,邻近支持定位服务的 GBAS 的地面子系统的频道数,可由另外的数据块 2 的类型 2 报文提供。

7.7.2 当 FAS 数据在 4 类信息中广播时,分配频道号是从 20001 到 39999。当 FAS 数据来自机载数据库的


APV 时,分配给频道号是 40000 到 99999。

7.8 参考路径数据和参考站数据选择器

映射方案为每个 GBAS 进近提供了一个独有的频道编号。该频道编号由 5 个数字字符组成,范围是从 20001 到


39999。这个频道编号能使 GBAS 机载子系统以正确的频率选择最终进近段(FAS)数据段,来确定进近方式。
作为 4 类信息 FAS 定义数据的一部分,正确的 FAS 数据段可根据参考路径选择器(RPDS)来选择。表 D - 6 显
示的是频道数量,频率和 RPDS 之间关系。基于参考站数据选择器(RSDS)的布局方案同样适用于定位服务的
选择。RSDS 在类型 2 报文中广播,并允许选择一个特有的 GBAS 的地面子系统提供定位服务。对于不提供定位
服务和广播额外的星历数据的 GBAS 地面子系统,RSDS 用 255 进行编码。所有由地面子系统广播的 RPDS 和 RSDS,
必须在信号范围内有唯一的无线信号频率。RSDS 值不能与任意一个广播的 RPDS 值相同。

7.9 服务提供商的 RPDS 和 RSDS 分配

RPDS 和 RSDS 的分配要加以控制,以避免在数据广播频率的保护区域内的频道数重复使用。因此,对于某一 GBAS


的地面子系统,一个给定的无线电频率范围内,GBAS 服务提供商必须确保 RPDS 和 RSDS 只分配一次。RPDS 和
RSDS 的分配与 VHF 数据广播频率和时段的分配要同时进行。

7.10 GBAS 标识

GBAS 标识(ID)用于唯一地识别 GBAS 地面子系统,并由一个给定的频率在 GBAS 的覆盖范围内广播。飞机将使


用 GBAS 的地面子系统(由特定的 GBAS 标识识别)中一个或多个广播站广播的数据进行导航。

7.11 最后进近段(FAS)路径

7.11.1 最后进近段(FAS)路径是空间的一条线。这条线由着陆入口点/虚拟入口点(LTP/FTP)
,飞行路径对
齐点(FPAP)
,穿越入口高度(TCH)和下滑道角度(GPA)定义。这些参数由 4 类信息的 FAS 数据块或机载数
据库提供的数据决定。这些参数和 FAS 路径的关系在图 D-6 中加以说明。

ATT-D-2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D-6 频道分配示例

频道编码 频率(F) 参考通道数据选择器(RPDS)


(N) (MHz) 或参考站数据选择器(RSDS)
20001 108.025 0
20002 108.05 0
20003 108.075 0
…… …… ……
20397 117.925 0
20398 117.95 0
20412(注) 108.025 1
20413 108.05 1
…… …… ……
注:20398 和 20412 之间的频道是不能分配的,因为频道算法映射到了 108.025MHz
和 117.950MHz 频率范围以外。类似的频道分配“缺口”也发生在每个 RPDS 转换中。

7.11.1.1 SBAS 和一些 GBAS 进近的 FAS 数据块存放在支持一个 SBAS 和 GBAS 的共用机载数据库中。当 4 类
信息不能广播时,国家负责提供 FAS 数据以支持 APV 程序。这些数据由包含在 FAS 数据块的参数、RSDS 和相关
的广播频率组成。对特定的进近程序,FAS 数据块在附录 B,3.6.4.5.1 和表 B-66 中描述。

7.11.2FAS 路径定义

7.11.2.1 侧向方向。LTP/ FTP 一般在或接近跑道入口。但是,为了满足运行要求或物理条件限制,LTP/ FTP


可能不在跑道入口上。FPAP 用于与 LTP/ FTP 一起确定进近的侧向参考平面。对于与跑道在一条线上的直线进
近,FPAP 将处于或超出跑道的终点。FPAP 不设置在跑道终点之前。

7.11.2.2 ΔLength 偏移。ΔLength 偏移定义为从跑道终点到 FPAP 的距离。提供此参数,可以使飞机设


备计算到跑道末端的距离。如果没有设置 ΔLength 偏移来正确指示相对于 FPAP 的跑道终点,服务供应商应该
确保此参数编码为“没有提供”。

7.11.2.3 垂直方向。在 LTP/FTP,进近中的本地垂向通常定义为垂直于 WGS-84 椭球坐标,可能会与本地


的重力矢量有显著不同。进近的当地水平面定义为通过 LTP/FTP 垂直本地垂直面的平面(即与在 LTP/FTP 的椭
球相切)。该基准交叉点(DCP)是在 LTP/FTP 之上一点。此点的高度由 TCH 定义。FAS 航线被定义为一条线。
该线相对于通过 DCP 的本地水平面有一定的角度(由 GPA 定义)。GPIP 点定义为最终进近通道与当地水平面的
交叉点。GPIP 实际上可能高于或低于跑道平面,这取决于跑道的曲率。

7.11.3“ILS 相似”偏差计算。为了兼容现有飞机的设计,飞机设备可以以相对于期望飞行航线(由 FAS


航线定义)偏差的形式输出引导信息。4 类信息包含支持偏差计算的参数。这些偏差与 ILS 需求一致。

7.11.3.1 侧向偏差的定义。图 D - 6 说明了 FPAP 和侧角偏差来源之间的关系。航线宽度参数和 FPAP 用于


定义侧向偏差的来源和敏感度。通过调整 FPAP 位置和航线宽度值,
航线宽度和 GBAS 的灵敏度可设定为所需值。

ATT-D-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他们可能被设置以匹配航路宽度和现有 ILS 的灵敏度。这可能是必要的,例如,为了兼容现有视觉着陆辅助设


备。

7.11.3.1.1 侧向偏差参考。侧向偏差参考平面包括 LPT/ FTP,FPAP,以及在 LPT/ FTP 处垂直于 WGS - 84


椭球的矢量。直线侧向偏差是从侧向偏离参考平面到所计算飞机位置的距离。侧向角偏差是一个对应于 GBAS
方位参考点(GARP)的角度位移。GARP 定义为沿程序中心线超出 FPAF 的一个 305 米(1000 英尺)固定偏差。

7.11.3.1.2 侧向位移敏感度。侧向位移敏感度由飞机设备 FAS 数据块提供的航路宽度决定。服务提供商


要负责考虑到任何操作上的限制来设置航路宽度参数值,这个值使全尺度偏转处于一个合适的角度(即 0.155
DDM 或 150μA)。

7.11.3.2 垂直偏差。对于 GBAS 的高程基准点(GERP),垂直偏差由飞机设备计算。该 GERP 可在 GPIP 或


与 GPIP 间有固定的 150 米横向偏移。偏移 GERP 的使用允许下滑道偏差产生与 ILS 和 MLS(低于 2 00 英尺)正
常特性相同的双曲线效应。是否偏移 GERP 的决定由飞机设备依照现有飞机系统兼容性需求做出。与否是根据
飞机设备是否已经与现有飞机系统的兼容性驱动要求一致。服务供应商应该意识到,用户可以使用放置在任何
位置的 GERP 计算垂直偏差。垂直偏差灵敏度作为 GPA 的一个功能能在飞机设备上自动设置。GPA 和垂直偏差灵
敏度之间的关系,相当于 ILS 提供的下滑道位移灵敏度。

7.11.4 进近与跑道不成一条线。有些操作可能要求 FAS 航线的定义不和图 D-7 所示的跑道中心线在一条线


上。对于和跑道不成一条线的进近,LTP/FTP 可能或不可能位于跑道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对于这种进近,ΔLength
补偿没有意义,应该设置为“没有提供”

7.11.5SBAS 服务供应商。GBAS 和 SBAS 中的 FAS 数据块使用共同的格式。SBAS 服务供应商 ID 字段标识在


进近中采用 FAS 数据的飞机所用的 SBAS。GBAS 服务供应商可以在与任何 SBAS 服务的联合使用中限制 FAS 的应
用。对于基于 GBAS 的精密进近,该字段不被使用,并且可能被飞机 GBAS 设备忽略。

7.11.6 进近标识符。服务供应商负责给每种进近分配标识符。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内,标识符应该是唯一
的。在给定机场,应选择多跑道进近识别以降低混淆和误识别的可能。识别方法应出现在公布的描述进近的图
表中。进近标识符的第一个字母用于 GBAS 认证协议。如果地面站支持认证协议,就必须从{A X Z J C V P T}(附
录 B)中选择作为所有进近标识符的首字母。这样,支持认证协议的机载设备可以确定该地面站使用的时隙,忽
略接收地面站未分配的时隙的数据。如果地面站不支持认证协议,进近标识符首字母只能从{A X Z J C V P T}
之外选择。

7.12 机场选址的考虑

7.12.1 GBAS 的地面子系统的安装需要特别考虑参考接收机天线和 VDB 天线的选址。天线的选址规划必须


满足附件 14 的障碍限制要求。

7.12.2 参考接收机天线的设置。位置应选择在一个没有障碍物的空旷地区,以便允许在尽可能低的仰角接
收卫星信号。一般来说,对大于 5 度仰角 GNSS 卫星的任何遮挡都将减低系统的可用性。

7.12.2.1 参考接收机天线的设计和选址应限制多径信号对有用信号的干扰。接近地平面安装天线降低从
天线下面反射造成的长延迟多径效应。安装高度应足够以防止天线被大雪覆盖,或受到维修人员或地面交通的

ATT-D-3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干扰。天线选址使任何金属结构,如气孔,管道和其他天线,处于天线近场效应以外。

7.12.2.2 除了每个参考接收天线位置各自的多径误差,也必须考虑它们的相关程度。参考接收天线应设
置在提供独立多径环境的位置。

7.12.2.3 每个天线装置应包括在风中或在雪的负荷下不会弯曲的装备。参考接收天线应设置在一个接触
受控的地区。由于多径或其他天线对卫星视线的阻挡,都可能会导致误差。

7.12.3 VDB 天线的设置。VDB 天线放置的位置应该使从天线到支持 FAS 的覆盖区域内任意点都有通畅的视


线。还应考虑发射机到接收机最小间隔,保证磁场强度不超过最大值。为了提供某一机场多个 FAS 所需的覆盖
范围,和 VBD 天线选址灵活性,发射天线周围的实际覆盖范围需要比单一的 FAS 大很多。提供这种覆盖范围的
能力取决于跑道上 VDB 天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来说,天线高度增加,可能需要为处于低处的用户提供足够的
信号强度,但也可能在所希望的覆盖范围内产生不能接受的多径失效区。一个合适的天线高度取舍必须通过认
真分析,以确保整个覆盖范围内信号强度要求得到满足。还应考虑多径环境内地形特征和建筑物的影响。

7.12.4 使用多发射天线改善 VDB 覆盖范围。对于一些 GBAS 的安装,天线位置、当地地形或障碍物的限制


可能导致地面多径和/或信号堵塞,从而难以为覆盖范围内所有地点提供指定的场强。有些 GBAS 的地面设施可
能使用一个或多个额外的天线系统,天线所选的位置便于提供多样化信号传播路径,使它们全都符合覆盖范围
的要求。

7.12.4.1 当使用多天线系统时,必须安排天线次序和信息时序,以便为覆盖范围内所有点的提供广播。
广播要遵循指定的最大和最小数据广播速率和磁场强度,不超过接收机的能力,以适应在特定时段内传输时信
号强度的变化。为了避免接收机处理过程中出现丢失或重复信息的问题,所有 1 类或类型 101 报文,或成对连
接的 1 类信息,或一个单帧内针对给定测量类型的类型 101 报文,需要提供相同内容的数据。

7.12.4.2 多天线使用的一个例子是一个设施在同一地点安装了两个天线,但两个天线位于水平面的不同
高度。天线高度的选择应保证一个天线的方向图填充了另一个天线方向图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是地面反射导致
的。GBAS 的地面子系统在两个天线之间交替广播,通过使用分配给每个天线每帧的一个或两个时段。 每个天
线每帧播放一次 1 类或类型 101 报文。这使每帧可接收一个或两个 1 类或类型 101 报文,取决于用户是否是在
其中一个天线方向图的空白位置。在一帧中,第一个天线广播 2 类或 4 类信息,然后从第二个天线广播下一帧。
根据用户的位置,这使每一帧或两帧可接收每个 2 类或 4 类信息。

7.13 水平和垂直告警限的定义

7.13.1Ⅰ类精近的水平和垂直告警限在附录 B,表 B - 68 和 B – 69 中定义时已经计算。计算中参数 D 和


H 的含义如表 D-8 所示。

7.13.2Ⅰ类精近垂直告警限界定在离 LPT/FTP60 米(200 英尺)的高度。对于决断高度超过 60 米(200 英


尺)的程序,在这个决断高度的 VAL 将大于广播的 FASVAL。

7.13.3 与通道数为 40001 到 99999 相关的 APV 程序的水平和垂直告警限计算方法与通过 SBAS 的 APV 的方


法相同,该方法在附录 D,3.2.8 中给出。

ATT-D-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7.14 监测与维护活动

7.14.1 具体的监测要求或内置的测试可能是必要的,应该由每个国家决定。由于对 GBAS 的广播站的操作


来说,VDB 信号是至关重要的,在分配的时段和整体覆盖地区,未能成功发射一个有用信号的任何失误都必须
尽快纠正。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条件作为 VDB 监视器使用指南:

a)电力。功率明显下降要在 3 秒内检测到;

b)报文类型丢失。未能如期传输任何报文类型(S)。这可能是基于不连续传送单独的报文类型,或不同
的报文类型的组合;

c)所有类型报文丢失。等于或大于 3 秒不能传输任何报文类型将被检测到。

7.14.2 在发生故障,并缺乏备份发射器的情况下,应考虑终止 VDB 服务,如果信号不能用于覆盖范围内


飞机运行。在运行程序应考虑适当的行为,将信号被从服务中移除。这些行为将包括派遣维修专家检修 GBAS VDB
或专门的 ATC 程序。此外,当所有内置的测试失败时应采取维修行动,防止 GBAS 服务的丧失。

7.15 VDB 报文示例

7.15.1VDB 报文编码的实例见表 D- 7 至 D - 10。这些例子说明了各种应用参数编码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


和前向纠错(FEC)的参数,以及位扰和 D8PSK 符号的编码。在这些表中报文参数的设计值说明报文编码过程,
但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值。

7.15.2 表 D - 7 提供了一个类型 1 报文示例。这些额外报文标志字段的编码,表明两个类型 1 报文是第一


次在同一帧中广播。这样做是为了说明目的,类型 1 报文通常不要求第二次广播,除非允许广播比单一报文能
容纳的更多的测距源校正。

7.15.3 表 D - 7A 条提供了一个类型 101 报文的示例。这些附加报文标志字段的编码,表明两个类型 101


报文是第一次在同一帧中广播。这样做是为了说明目的,类型 101 报文通常不要求第二次广播,除非允许广播
比单一报文能容纳更多的测距源校正。

7.15.4 表 D - 8 提供了一个类型 1 报文和一个类型 2 报文突发编码的示例(即两类报文在一个单一时段广


播)。类型 1 报文额外的报文标志字段的编码,表明两个类型 1 报文是第二次在同一帧中广播。类型 2 报文包
括额外的数据块 1.表 D-8A 提供一个包括数据块 1 和 2 的类型 1 和 2 报文的示例。

7.15.4.1 表 D - 8 提供了包含额外报文数据块 1 和 4 的一个类型 2 报文和用来填补剩余时间槽的类型 3 报


文突发编码的示例。

7.15.5 表 D-9 提供了一个包含两个 FAS 数据块的类型 4 报文的示例。

7.15.6 表 D-10 提供了一个类型 5 报文的示例。在这个例子中,所有进近共同的源可用性工期被提供给两


个变化源。此外,两种进近的源可用性工期单独被提供:第一种进近有两种影响广泛的来源;第二种有一种影
响广泛的来源。类型 2 报文包括额外的数据块 1。

ATT-D-3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7.16 GBAS 测绘准确性(*原译为“精度”)

NAVAID 测绘准确性的标准包含于附录 14 - 机场中。此外,1984 年世界大地测量系统手册(WGS - 84)(文


件 9674)提供了关于在每个机场建立测绘控制站网络和如何使用该网络建立 WGS - 84 坐标的指导。除非建立
了 GBAS 的特殊需求,附件 14 对位于机场的 NAVAID 测绘准确性的要求适用于 GBAS。附录 B 第 3 章,3.6.7.2.3.4
节中包含的关于 GBAS 测绘参考点的测绘准确性的建议,其目的是将 GBAS 定位服务的机场用户所计算的 WGS –
84 位置误差进一步降低,使其小于依据 GBAS 标准附件 B 第 3 章,3.6.7.2.4.1 和 3.6.7.2.4.2 中的需求所建
立的 WGS – 84 位置误差,并与附录 14 相比提升测绘准确性。用于 GBAS 的所有航空数据的完好性将于第 3 章
表 3.7.2.4-1 中的完好性要求一致。

7.17 类型 2 报文额外的数据块

7.17.1 类型 2 报文包含 GBAS 设施相关的数据,如 GBAS 参考点位置,GBAS 连续性和完好性指示符以及其


他相关的配置信息。一种向类型 2 报文中添加新数据的方法已经被设计出来,从而使得 GBAS 得以发展以支持
额外的服务类型。该方法是通过附加到类型 2 报文中的新的额外数据块的定义。在将来,更多的额外数据块可
能被定义。数据块 2 到 255 长度可变,可能会以任意的顺序被附加到额外数据块 1 之后的信息中。

7.17.2 类型 2 报文额外数据块 1 包含误差空间去相关的相关信息和用于选择 GBAS 定位服务(由一个特定


的地面站提供)所需的信息。

7.17.3 类型 2 报文额外数据块 2 中的数据可能被用到 GBAS 中以使 GBAS 机载子系统可以在 GBAS 广播电台


之间转换,特别是如果 GBAS 广播电台利用不同的频率。额外的数据块 2 识别当前收到的和其他临近或者附近
的广播电台的频道数目和位置。

7.17.4 类型 2 报文额外数据块 3 被预留出来以备将来使用。

7.17.5 类型 2 报文额外数据块 4 包含支持认证协议的地面站所必需的信息。它包含一个参数用来表明被分


配到地面站以进行 VDB 传输的时隙。支持认证协议的机载设备不使用数据,除非是在由时隙组定义字段 MT 2 ADB
4.所指示的时隙中传输。

表 D-7.类型 1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1100 0111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100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E
000 0000 1000 0110 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536
0000 1
训练顺序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1 类信息)

ATT-D-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 1000 0101 0011 0000 1100
GBAS ID 24 - - 鸣钟
0000 000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1
0011 1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61
信息(1 类示例)
00 0011 1110 1000
校正 z 计数 14 0 到 199.9s 0.1s 100s
01
额外信息标识 2 0到3 1 每副中第一个
0 0100
测量值数目 5 0 到 18 1 4
000
测量值类型 3 0到7 1 C/A L1
0001 0100
星历校正参数(P) 8 0 t 到 1.275× 5 × 1 × 10–4
10–3m/m 10–6m/m
0000 0000 0000 0000
星历 CRC 16 - - -
1111 1111
信源可用时间 8 0 到 2 540 s 10s 没有提供
测量块 1
0000 001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2
1111 1111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55
0000 0000 0110 0100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1.0 m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m/s -0.2 m/s
0011 000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0.98 m
0000 0010
B1 8 ±6.35 m 0.05 m +0.10 m
0000 0011
B2 8 ±6.35 m 0.05 m +0.15 m
1111 1011
B3 8 ±6.35 m 0.05 m –0.25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测量块 2
0000 010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4
0111 111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126
1111 1111 1001 1100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1.0 m
0000 0000 1100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m/s +0.2 m/s
0001 000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0.34 m
0000 0100
B1 8 ±6.35 m 0.05 m +0.20 m
0000 0110
B2 8 ±6.35 m 0.05 m +0.30 m
1111 0110
B3 8 ±6.35 m 0.05 m –0.50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测量块 3
0000 110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12
1101 111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22
0000 0000 0110 1111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1.11 m

ATT-D-3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m/s –0.2m/s
0011 001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1.02 m
0000 0010
B1 8 ±6.35 m 0.05 m +0.10 m
0000 0101
B2 8 ±6.35 m 0.05 m +0.25 m
1111 1011
B3 8 ±6.35 m 0.05 m –0.25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测量块 4
0001 0111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23
0101 000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80
1111 1111 0000 1111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2.41 m
1111 1100 0100 0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m/s –0.96m/s
0000 1000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0.16 m
0000 0100
B1 8 ±6.35 m 0.05 m +0.20 m
0000 0110
B2 8 ±6.35 m 0.05 m +0.30 m
1111 0110
B3 8 ±6.35 m 0.05 m –0.50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1100 0010 1111 0011 0000 1011
信息块 CRC 32 - - - 1100 1010
0110 0011 1110 1001 1110 0000
应用 FEC 48 - - - 1110 1101 0010 1001 0111 0101
0 46 10 10 55 30 CA 10 80 BC 17 C2 20 28 00 00 FF 40 FF 26 00 1C FF 8C40 C0 DF 01 20 7E 39 FF 13 00 88 20
输入到位扰码(注 2) 60 6F 01 30 7B F6 00 1C FF CC 40 A0 DF 01 E8 0A F0 FF 02 3F 10 20 60 6F 01 53 D0 CF 43 AE 94 B7 07 97 C6
0 60 27 98 1F2F D2 3B 5F26 C2 1B 12 F4 46 D0 09 81 B6 25 1C 18 D0 7C2A7F B9 55 A8 B0 27 17 3A 60 EB 5F
位扰码输出(注 3) 1B 3B A5 FE 0A E1 43 D7 FA D7 B3 7A 65 D8 4E D7 79 D2 E1 AD 95 E6 6D 67 12 B3 EA 4F1A 51 B6 1C81 F2 31
填充位 0到2 - - 0
功率衰减 9 - - - 000 000 000
00000035 11204546 31650100 12707716 71645524 74035772 26234621 45311123 22460075 52232477 16617052
D8PSK 符号(注 4) 04750422 07724363 40733535 05120746 45741125 22545252 73171513 51047466 13171745 10622642 17157064
67345046 36541025
07135576 55745512 222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
顺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D-7A.类型 101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1100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100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E
000 0000 1000 0110 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416
0000 1
训练顺序 FEC 5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1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 1000 0101 0011 0000 1100
GBAS ID 24 - - ERWN
0000 000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101
0011 1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46
信息(1 类示例)
00 0011 1110 1000
校正 z 计数 14 0 到 199.9s 0.1s 100s
01
额外信息标识 2 0到3 1 每副中第一个
0 0100
测量值数目 5 0 到 18 1 4
000
测量值类型 3 0到7 1 C/A L1
0001 0100
星历校正参数(P) 8 0 t 到 1.275 5 0.115
×10–3m/m ×10–6m/m ×10–3m/m
0000 0000 0000 0000
星历 CRC 16 0
1111 1111
信源可用时间 8 0 到 2 540 s 10s 没有提供
0
B 参数数量 1 0到1 1 0
000 0000
余量 7 0
测量块 1
0000 001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2
1111 1111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55
0000 0000 0110 0100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3.56 m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m/s -0.011m/s
0011 000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9.8 m
测量块 2
0000 010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4
0111 111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126
1111 1111 1001 1100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1.0 m
0000 0000 1100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 m/s +0.002 m/s

ATT-D-3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0001 000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3.4 m
测量块 3
0000 110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12
1101 111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22
0000 0000 0110 1111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4.11 m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 m/s –0.029 m/s
0011 001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10.2 m
测量块 4
0001 0111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23
0101 0000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80
1111 1111 0000 1111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2.41 m
1111 1100 0100 0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 m/s –0.096 m/s
0000 1000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1.6 m
1000 1000 1001 1111 0111 1000
信息块 CRC 32 0000 0100
1100 1100 1110 0110 1111 0110
应用 FEC 48 1100 1110 1101 0110 0110 0010
0 41 60 1B 55 73 A4 A8 A6 74 17 C2 20 E8 00 00 FF 00 40 FF 26 80 AF FF 8C 20 7E 39 FF 40 00 88 30 7B D9 80
输入到位扰码(注释 2) C7 FF CC E8 0A F0 FF 05 FF 10 20 1E F9 11 46 6B 73 6F 67 33
0 67 57 93 1F6C BC 83 79 EE C2 1B 12 34 46 D0 09 C1 09 FC 3A 84 80 0F E6 9F 18 6D 77 8E 1E 60 19 1B BA FF
位扰码输出(注释 3) BC AB 68 26 7B E7 BC CE FA 0B D3 C4 43 C8 E0 B6 FA 42 84 A1
填充位 0到2 - - 0
000 000 000
功率衰减 9 - - -
00000035 11204546 31650105 06345463 57026113 51374661 15123376 12066670 44776307 04225000 02735027
D8PSK 符号(注释 4) 73373152 13230100 04706272 74137202 47724524 12715704 15442724 01101677 44571303 66447212 222
07135576 55745512 222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
顺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D-8. 一个突发数据中类型 1 和 2 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1100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100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E
000 0000 1000 0110 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544
0000 1
训练顺序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1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 1000 0101 0011 0000
GBAS ID 24 - - BELL 1100
0000 000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1
0011 1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28
信息(1 类示例)
00 0011 1110 1000
校正 z 计数 14 0 到 199.9s 0.1s 100s
01
额外信息标识 2 0到3 1 每副中第二个
0 0100
测量值数目 5 0 到 18 1 1
000
测量值类型 3 0到7 1 C/A L1
0001 0100
星历校正参数(P) 8 0 t 到 1.275 5 × 0(GBAS)
× 10–3m/m 10–6m/m
0000 0000 0000 0000
星历 CRC 16 - - 0
1111 1111
信源可用时间 8 0 到 2 540 s 10s 没有提供
测量块 1
0000 001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122
1111 1111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
0000 0000 0110 0100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1.0 m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RRC) 16 ±32.767 m 0.001 m/s -0.2 m/s
0011 0001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1.96 m
0000 0010
B1 8 ±6.35 m 0.05 m +0.10 m
0000 0011
B2 8 ±6.35 m 0.05 m +0.15 m
1111 1011
B3 8 ±6.35 m 0.05 m –0.25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信息块 1 CRC
信息块 2(类型 2 报文)

ATT-D-3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 1000 0101 0011 0000
GBAS ID 24 - - BELL 1100
0000 000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3
0011 1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34
信息(2 类示例)
01
GBAS 参考接收机 2 2到4 1 3
01
地面精度指示器 2 B
0
余量 1 0
001
GBAS 连续性完好性标识 3 0到7 1 1

000 1110 1000
当地磁场变化 11 ±180° 0.25° 58° E
0000 0
余量 5 0
0000 0000
σvert_iono_gradient 8 0 to 25.5 0.1 0
×10–6 m/m ×10–6
m/m
1111 1001
折射性指数 8 16 到 781 3 379m
0000 0001
标高 8 0 到 25 500 m 100m 100m
0001 0100
折射性不确定性 8 0 to 255 1 20
0001 0011 1001 1010 0001
纬度 32 ±90.0° 0.0005 度 45°40’32’’ 0001 0000 0000
N
1101 0111 1110 1000 1000
经度 32 ±180.0° 0.0005 度 93°25’13’’W 1010 1011 0000
0000 0001 0101 1100 1010
参考椭球高度 24 ±83 886.07 m 0.01 m 892.55 m 0111
附加数据块 1
0000 0101
参考站数据选择器 8 0倒8 1 5
0001 1001
最大使用距离 8 2 到 510km 2km 50km
0111 1000
Kmd_e_POS,GPS 8 0 到 12.75 0.05 6
0110 0100
Kmd_e,GPS 8 0 到 12.75 0.05 5
0000 0000
Kmd_e_POS,GLONASS 8 0 到 12.75 0.05 0
0000 0000
Kmd_e,GLONASS 8 0 到 12.75 0.05 0
1100 0010 1111 0011 0000
信息块 2 CRC 32 - - - 1011 1100 1010
0110 0011 1110 1001 1110
应用 FEC 48 - - - 0000 1110 1101 0010 1001
0111 0101
0 46 10 10 55 30 CA 10 80 BC 17 C2 20 28 00 00 FF 40 FF 26 00 1C FF 8C40 C0 DF 01 20 7E 39 FF 13 00 88 20
输入到位扰码(注释 2) 60 6F 01 30 7B F6 00 1C FF CC 40 A0 DF 01 E8 0A F0 FF 02 3F 10 20 60 6F 01 53 D0 CF 43 AE 94 B7 07 97 C6
0 60 27 98 1F2F D2 3B 5F26 C2 1B 12 F4 46 D0 09 81 B6 25 1C 18 D0 7C2A7F B9 55 A8 B0 27 17 3A 60 EB 5F
位扰码输出(注释 3) 1B 3B A5 FE 0A E1 43 D7 FA D7 B3 7A 65 D8 4E D7 79 D2 E1 AD 95 E6 6D 67 12 B3 EA 4F1A 51 B6 1C81 F2 31
填充位 0到2 - - 0
功率衰减 9 - - - 000 000 000

ATT-D-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00000035 11204546 31650100 12707716 71645524 74035772 26234621 45311123 22460075 52232477 16617052
D8PSK 符号(注释 4) 04750422 07724363 40733535 05120746 45741125 22545252 73171513 51047466 13171745 10622642
17157064 67345046 36541025
07135576 55745512 222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
顺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4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D-8A. 附有额外数据块 1 和 2 的类型 1 和 2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1100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100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E
000000010010100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592
10110
训练顺序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1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10101 00100101 11001110
GBAS ID 24 - - ERWN
0000 000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1
0011 1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28
信息(1 类示例)
00 0011 1110 1000
校正 z 计数 14 0 到 199.9s 0.1s 100s
11
额外信息标识 2 0到3 1 每副中第二个
0 0100
测量值数目 5 0 到 18 1 1
000
测量值类型 3 0到7 1 C/A L1
0001 0100
星历校正参数(P) 8 0 t 到 1.275× 5 × 0(GBAS)
10–3m/m 10–6m/m
0000 0000 0000 0000
星历 CRC 16 - - 0
1111 1111
信源可用时间 8 0 到 2 540 s 10s 没有提供
测量块 1
0000 0010
测距源 ID 8 1 到 255 1 122
1111 1111
数据发行(IOD) 8 0 到 255 1 2
0000 0000 1101 0001
伪距校正(PRC) 16 ±327.67 m 0.01 m +2.09 m
1111 1111 0011 1000
距离变化率校正 16 ±32.767 m 0.001m/s -0.2 m/s
(RRC)
0110 0010
σpr_gnd 8 0 到 5.08m 0.02m 1.96 m
0000 0010
B1 8 ±6.35 m 0.05 m +0.10 m
0000 0011
B2 8 ±6.35 m 0.05 m +0.15 m
1111 1011
B3 8 ±6.35 m 0.05 m –0.25 m
1000 0000
B4 8 ±6.35 m 0.05 m 未用到
信息块 1 CRC
信息块 2(类型 2

ATT-D-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报文)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10101 00100101 11001110
GBAS ID 24 - - ERWN
0000 0010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2
0010 1000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40
信息(2 类示例)
01
GBAS 参考接收机 2 2到4 1 3
01
地面精度指示器 2 B
0
余量 1 0
001
GBAS 连续性完好性 3 0到7 1 1
标识符
000 1110 1000
当地磁场变化 11 ±180° 0.25° 58° E
0000 0
余量 5 0
0000 0000
σ 8 0 to 25.5 0.1 0
vert_iono_gradient ×10–6 m/m ×10–6
m/m
1111 1001
折射性指数 8 16 到 781 3 379m
0000 0001
标高 8 0 到 25 500 m 100m 100m
0001 0100
折射性不确定性 8 0 to 255 1 20
0001 0011 1001 1010 0001
纬度 32 ±90.0° 0.0005 度 45°40’32’’ N 0001 0000 0000
1101 0111 1110 1000 1000
经度 32 ±180.0° 0.0005 度 93°25’13’’W 1010 1011 0000
0000 0001 0101 1100 1010
参考椭球高度 24 ±83 886.07 m 0.01 m 892.55 m 0111
附加数据块 1
0000 0101
参考站数据选择器 8 0倒8 1 5
0001 1001
最大使用距离 8 2 到 510km 2km 50km
0111 1000
Kmd_e_POS,GPS 8 0 到 12.75 0.05 6
0110 0100
Kmd_e,GPS 8 0 到 12.75 0.05 5
0000 0000
Kmd_e_POS,GLONAS 8 0 到 12.75 0.05 0
S
0000 0000
Kmd_e,GLONASS 8 0 到 12.75 0.05 0
附加数据块
0000 0110
附加数据块长度 8 2 到 255 1 6
0000 0010
附加数据块数目 8 2 到 255 1 2
附加数据块 2
0110 0001 1010 1001
频道数 16 20001 到 39999 1 25001
0001 1010
纬度变化量 8 ±25.4° 0.2° 5.2
1110 1111
经度变化量 8 ±25.4° 0.2° -3.4

ATT-D-4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1100 0010 1111 0011 0000
信息块 2 CRC 32 - - - 1011 1100 1010
0110 0011 1110 1001 1110
应用 FEC 48 - - - 0000 1110 1101 0010 1001
0111 0101
0 42 90 0D 55 73 A4 A8 80 38 17 C3 80 00 00 00 FF 5E 40 8B 00 1C FF 46 40 C0 DF 01 0C D3 25 4C 55 73 A4 A8 40
输入到位扰码(注 14 A4 17 00 00 9F 80 28 00 88 59 C8 0D 51 17 EB E5 3A80 A0 98 1E 26 00 00 60 40 95 86 58 F7 24 B8 4E 07 02 2C
释 2) D5 F0 3A 47
0 64 A7 85 1F6C BC 83 5F A2 C2 1A B2 DC 46 D0 09 9F 09 88 1C 18 D0 B6 2A7F B9 55 84 1D 3B A4 7C13 C7 D7
位扰码输出(注释 3B 40 00 D9 71 17 DC 4B 2D 1B 7B 83 72 D4 F7 CA 62 C8 D9 12 25 5E 13 2E 13 E0 5A C0 CC 79 7A5C A2 DD B9
3) 75 B6 95 64 52 78 3F

填充位 0到2 - - 1 0
功率衰减 9 - - - 000 000 000
00000035 11204546 31650107 56336574 60137224 74145772 26467132 56422234 30443700 05565722 06506741
D8PSK 符号(注释 73647332 27242654 63345227 31575333 33421734 42751235 60342057 66270254 17431214 03421036 70316613
4) 46567433 62077121 37275607 55315167 17135031 34423411 274444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顺
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D-8B. 包含数据块 1 和 4 的类型 2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1100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100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E
0 0000 0110 1010 10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1704
01000
训练顺序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1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10 000101 001100 001100
GBAS ID 24 - - BELL
0000 0010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2
0010 0101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37
信息(2 类示例)
01
GBAS 参考接收机 2 2到4 1 3
01
地面精度指示器 2 B
0
余量 1
010
GBAS 连续性完好性 3 0到7 1 2
标识符
000 1110 1000
当地磁场变化 11 ±180° 0.25° 58° E
0000 0
余量 5 0
0010 1000
σ 8 0 to 25.5 × 0.1 × 4 x 10–6
vert_iono_gradient 10–6 m/m 10–6 m/m
1111 1001
折射性指数 8 16 到 781 3 379
0000 0001
标高 8 0 到 25 500 m 100m 100m
0001 0100
折射性不确定性 8 0 to 255 1 20
0001 0011 1001 1010 0001
纬度 32 ±90.0° 0.0005 度 N45°40’32” 0001 0000 0000
(+164432”)
1101 0111 1110 1000 1000 1010
经度 32 ±180.0° 0.0005 度 W93°25’13” 1011 0000
(-336313”)
0000 0001 0101 1100 1010 0111
参考椭球高度 24 ±83 886.07 m 0.01 m 892.55 m

附加数据块 1
0000 0101
参考站数据选择器 8 0倒8 1 5
0001 1001
最大使用距离 8 2 到 510km 2km 50km
0111 1000
Kmd_e_POS,GPS 8 0 到 12.75 0.05 6

ATT-D-4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0110 0100
Kmd_e,GPS 8 0 到 12.75 0.05 5
0000 0000
Kmd_e_POS,GLONASS 8 0 到 12.75 0.05 0
0000 0000
Kmd_e,GLONASS 8 0 到 12.75 0.05 0
附加数据块 4
0000 0011
附加数据块长度 8 3 1 字节 3
0000 0100
附加数据块数目 8 4 1 4
0011 0000
槽组定义 8 E
1100 0101 1110 0000 0010 0110
信息块 1CRC 32 1100 1011
信息块 2
(3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10 000101 001100 001100
GBAS ID 24 - - BELL
0000 0011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 到 101 1 3
1010 1010
信息长度 8 N/A 1 字节 170
信息(3l 类示例)
1010 1010 …... 1010 1010
填充符 1280
1100 0010 1111 0011 0000 1011
信息块 2 CRC 32 - - - 1100 1010
0110 0011 1110 1001 1110 0000
应用 FEC 48 - - - 1110 1101 0010 1001 0111 0101
0 45 58 02 55 30 CA 10 40 A4 A2 17 00 14 9F 80 28 00 88 59 C8 0D 51 17 EB E5 3A80 A0 98 1E 26 00 00 C0 20 0C
输入到位扰码(注释 D3 64 07 A3 55 30 CA 10 C0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2)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5 5D 9B 37 09 AD 6B 0B D3 C4 10
0 63 6F8A1F2F D2 3B 9F 3E 77 CE 32 C8 D9 50 DE C1 C1 5A D4 09 7E E7 81 5A5C D4 28 56 00 CE 29 60 A3 5F
位扰码输出(注释 77 87 C0 C9 D2 42 73 01 15 DB A6 8F EF 8C F3 88 DC 78 B6 C7 D0 93 58 5D 46 B5 6F D5 0C AA 77 FE D3 30 A2
3) 27 E1 EC E4 F7 17 2D AD F4 0B 29 82 04 61 96 E4 50 E9 58 FA B8 C0 38 99 C7 BB 6C 3D 09 CA 7B 7E C2 CF 60
8D 18 75 B9 2B C5 FC 94 C8 57 79 52 C5 5F6A B2 FF DF 33 4D DD 74 B5 28 2A 06 01 91 9B A4 43 E9 63 05 1D 95
B4 54 29 56 05 51 95 5B AA BC 00 36 66 2E EE 0F 0E 72 71 21 25 E5 EB 14 FD A8 CB F8 83 38 62 39 1E 3A 4E 3E
8E 30 71 D9 24 BA 17 C1 AC 9B F7 BC D3 C8 A3 78 1D 39 B5 C4 2B 69 FD 04 CA 68 81 07 9A 64 8F 6B 39 7D 2A
34 D0 6F EA
00
填充位 0到2 - - 2
000 000 000
功率衰减 9 - - -
00000035 11204546 31650102 46331130 13067746 52605627 35467122 62533573 77100603 75554273 01666461
D8PSK 符号 ( 注 释 41203311 42111340 14733657 27302663 77076361 44301001 17175104 35263707 43007132 40135774 07012022
4) 52546153 57425454
25413051 54022547 01622754 12302141 24615265 50476225 56622615 23311312 51275055 11132570 45242065
63665236 04052447 35155017 73303745 61650521 06765616 04756006 16264736 30530735 02426407 53610061
12111501 04147002
72512117 74672621 42254251 12533720 37475054 44460104 57516674 46523401 22503075 25125742 03431633
22607072 37230050 35463673 43300570 12353363 77140357 42715724 03470633 30354042 67720645 27225703
50111005 40736127
14021742 36572477 13042222 2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顺
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ATT-D-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4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D-9. 类型 4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突发数据被容
000 0000 0000 0000
功率增长和设置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1100
同步和歧义结论 48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扰频数据
011
站槽识别器(SSID) 3 - - D
000 0000 1100 0100 00
传输长度(位) 17 0 到 1824 比特 1 比特 784
00000
训练顺序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信息块(4 类信息)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标示符 8 - - 正常
0000 1100 1101 0010 1010 0000
GBAS ID 24 - - CMJ
0000 0100
信息类型标示符 8 1到8 1 4
0101 1100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92
信息(4 类示例)
FAS 数据设置 1
0010 1001
数据设置长度 8 2 到 212 1 字节 41
FAS 数据块 1
0000
操作类型 4 0 到 15 1 0
1111
SBAS 服务提供者 4 0 到 15 1 15
0000 1100 0000 0110 0000 0010
机场 ID 32 LFBO 0000 1111
00 1111
跑道编号 6 1 到 36 1 15
01
跑道字符 2 R
001
进近性能指示器 3 0到7 1 CAT 1
00011
航路指示器 5 C
0000 0011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 8 0 到 48 1 3

0000 0111 0001 0100 0000 0010
参考路径识别器 32 GTBS 0001 0011
0001 0010 1011 1010 1110 0010
LTP/FTP 纬度 32 ±90.0° 0.0005 度 43.6441075° 1000 0110
N
0000 0000 1001 0011 1101 1110
LTP/FTP 经度 32 ±180.0° 0.0005 度 1.345940°E 1001 0000
0001 1011 1011 0101
LTP/FTP 高度 16 –512.0 到 0.1m 197.3
6 041.5 m
1111 1101 0011 1100 1100 1100
ΔFPAP 纬度 24 ±1° 0.0005 度 –0.0251
45°

ATT-D-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0000 0010 1110 0000 0010 1100
ΔFPAP 经度 24 ±1° 0.0005 度 0.026175°
000 0001 0101 0101
进近阈值跨度高度 15 0 到 1 638.35 0.05 m 17.05m
(TCH) m (0.1 ft)
(0 到 3 276.7
ft)
1
进近 TCH 单元选择 1 0 = ft; 1 = m 米

0000 0001 0010 1100
下滑道角(GPA) 16 0 到 90° 0.01° 3°
0110 0100
航道宽度 8 80.0 到 0.25 m 105
143.75 m
0000 0000
长度偏移 8 0 到 2.032m 8m 0
1010 0010 1010 0101 1010 1000
FAS 数据块 1 CRC 32 0100 1101
0110 0100
FASVAL/进近状态 8 0 到 25.4 0.1m 10
1100 1000
FASLAL/进近状态 8 0 到 50.8 0.2m 40
FAS 数据设置 2
0010 1001
数据设置长度 8 2 到 212 1 字节 41
FAS 数据块 2
0000
操作类型 4 0 到 15 1 0
0001
SBAS 服务提供者 4 0 到 15 1 01
0000 1100 0000 0110 0000 0010
机场 ID 32 LFBO 0000 1111
10 0001
跑道编号 6 1 到 36 1 33
01
跑道字符 2 R
001
进近性能指示器 3 0到7 1 CAT 1
0000 1
航路指示器 5 A
0001 0101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 8 0 到 48 1 21

0000 0111 0001 0100 0000 1110
参考路径识别器 32 GTN 0010 0000
0001 0010 1011 1010 1110 0010
LTP/FTP 纬度 32 ±90.0° 0.0005 度 43.6441075° 1000 0110
N
0000 0000 1001 0011 1101 1110
LTP/FTP 经度 32 ±180.0° 0.0005 度 1.345940°E 1001 0000
0001 1011 1101 0010
LTP/FTP 高度 16 –512.0 到 0.1m 200.2 m
6 041.5 m
0000 0010 0110 0010 1111 1011
ΔFPAP 纬度 24 ±1° 0.0005 度 0.02172375°
1111 1101 1000 0100 0011 1100
ΔFPAP 经度 24 ±1° 0.0005 度 –0.0226
050°
000 0001 0011 0001
进近阈值跨度高度 15 0 到 1 638.35 0.05 m 15.25 m
(TCH) m (0.1 ft)
(0 到 3 276.7

ATT-D-4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据范围 分辨率 值 二进制表示(注释 1)


ft)
1
进近 TCH 单元选择 1 0 = ft; 1 = m 米

0000 0001 0010 1101
下滑道角(GPA) 16 0 到 90° 0.01° 3.01°
0110 0100
航道宽度 8 80.0 到 0.25 m 105
143.75 m
0000 0000
长度偏移 8 0 到 2.032m 8m 0
1010 0010 1010 0101 1010 1000
FAS 数据块 1 CRC 32 0100 1101
0110 0100
FASVAL/进近状态 8 0 到 25.4 0.1m 10
1100 1000
FASLAL/进近状态 8 0 到 50.8 0.2m 40
0101 0111 0000 0011 1111 1110
信息块 2 CRC 32 - - - 1001 1011
0001 1011 1001 0001 0010 1010
应用 FEC 48 - - - 1011 1100 0010
0101 1000 0101
1 82 30 00 55 05 4B 30 20 3A 94 0F F0 40 60 30 F2 98 C0 C8 40 28 E0 61 47 5D 48 09 7B
输入到位扰码(注释 C9 00 AD D8 33 3C BF 34 07 40 AA 81 34 80 26 00 B2 15 A5 45 26 13 94 08 F0 40 60 30
2) 86 90 A8 04 70 28 E0 3D 83 ED 48 38 C5 E9 00 4B D8 DF 46 40 3C 21 BF 8C 81 B4 80 26
00 EB 05 B2 F5 26 13 D9 7F C0 EA A1 A4 3D 54 89 D8
1 A4 07 88 1F1A 53 1B FF A0 41 D6 C2 9C 26 E0 04 59 89 CB 5C2C CF 91 2D E2 2E 5D
位扰码输出(注释 F3 07 1E 45 F1 53 5F C0 4F 53 E4 64 F0 23 C3 ED 05 A9 E6 7F FF FF B5 49 81 DD A3 F2
3) B5 40 9D A0 17 90 12 60 64 7C CF E3 BE A0 1E 72 FF 61 6E E4 02 44 D9 1E D2 FD 63 D1
12 C3 5A 00 0E F8 89 FE 4C 12 0C 78 4F 9D 55 08 16 F6
0
填充位 0到2 - - 1
000 000 000
功率衰减 9 - - -
000000351120454631650432230077166217071305255667317672434537777
D8PSK 符 号 ( 注 释 6157763461661570543615214576405133401677
4) 521423130444306130115026677434175560327624163052753654001524705
1420322575333462555437707605652760631444 62431631013537222501207604075264351034577
14077770415665273600122324007402031443362754444
注:
1.最右边的比特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发送或传送给位扰码的第一位。所有数据字段按照表中指定的顺
序发送。
2.这个字段被编码为十六进制的第一个位被发送到比特扰码作为它的 MSB。第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位。
3.此示例中填充位没有被扰码。
4.这个字段表示相位,在π/ 4 单位(例如一个值 5 表示 5π/ 4 弧度的相),对应于所述第一码元的相位。

ATT-D-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D-10 类型 5 报文示例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值范围 分辨率 数值 二进制表示


突发数据内容
000 0000 0000
功率上升和设定 15
0100 0111 1101 1111 1000 1100
同步和模糊解 48 0111 0110 0000 0111 1001 0000
加扰数据
01 1
站 时 隙 标 识 号 3 - - D
(SSID)
000 0000 0100 0100 00
传输长度(bits) 17 0 到 1bit 272
1824bitsy
0001 1
训练序列 FEC 5 - - -
应用数据信息块
数据块(类型 5)
信息块头
1010 1010
信息块识别符 8 - - 正常
0000 1100 1101 0010 1010 0000
GBASID 24 - - CMJ
0000 0101
信息类型标识符 8 1到8 1 5
0001 1100
信息长度 8 10 到 222 字节 1 字节 28
信息(例如类型 5)
00 0011 1110 1000
校正 Z-count 14 0 到 1199.9s 0.1s 100s
00
空闲 2 - - -
0000 0010
受影响源数目(N) 8 0 到 31 1 2
第一影响源
0000 0100
变化源 ID 8 1 到 255 1 4
0
可用源感应 1 - - 将要终止
0000 101
可用源持续时间 7 0 到 10s 50s
1270s
第二影响源
0000 0011
变化源 ID 8 1 到 255 1 3
1
可用源感应 1 - - 将要终止
0010 100
可用源持续时间 7 0 到 1270s 10s 200s
0000 0010
障碍进近数目(A) 8 0 到 255 1 2
第一障碍源
0001 0101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 8 0 到 48 1 21

(RPDS)
0000 0010
第一障碍进近的影 8 1 到 31 1 2
响源个数(NA)

ATT-D-5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数据内容描述 比特数 数值范围 分辨率 数值 二进制表示


第一障碍进近的第一大范围影响源
0000 1100
变化源 ID 8 1 到 255 1 12
0
可用源感应 1 - - 将终止
0011 001
可用源持续时间 7 0 到 1270s 10s 250s
第一障碍进近的第二大范围影响源
0000 1110
变化源 ID 8 1 到 255 1 14
0
可用源感应 1 - - 将终止
0000 1110
可用源持续时间 7 0 到 1270s 10s 1000s
第二障碍进近
0000 1110
参考路径数据选择 8 0 到 48 1 14

(RPDS)
0000 0001
第二障碍进近的影 8 1 到 31 1 1
响源个数(NA)
第二障碍进近的第一大范围影响源
0000 1100
变化源 ID 8 1 到 255 1 12
0
可用源感应 1 - - 将终止
0010 110
可用源持续时间 7 0 到 1270s 10s 220s
1101 1011 0010 1111 0001 0010
信息块 CRC 32 - - - 0000 1001
0011 1110 1011 1010 0001 1110
应用 FEC 48 - - - 0101 0110 1100 1011 0101 1011
1 82 20 18 55 05 4B 30 A0 38 17 C0 40 20 50 C0 94 40 A8 40 30 4C 70 13 70 80 30 34 90 48 F4 DB DA D3 6A 78
位扰输入(注 2) 5D 7C
1 A4 17 90 1F1A 53 1B 7F A2 C2 19 72 FC 16 10 62 81 E1 43 2C 48 5F E3 1A3F 56 60 18 86 EA 33 F3 B3 09 07 26
位扰输出 28
填充位 0到2 - - 0
功率降 9 000 000 000
D8PSK 符号(注 3) 000000351120454631650432205666055106760241612447736346322070010322400660
1332124166231163643777110173115
注:
1.最右边位是二进制参数值的 LSB,并且是第一个传输位或传给比特扰码。所有的数据字段以该表指定顺序发
送。
2.以十六进制编码该字段,并且第一位设置为 MSB 的干扰位。首字符表示一个比特。
3.符号以Π/4 为单位被表示成相对于该信息首个符号的不同相位。

ATT-D-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7.18 类型 101 报文

类型 101 报文是相对于类型 1 报文的另一种选择,针对于 GRAS 系统特定需求设定的。这两种信息类型在内容


和应用上主要的不同是以下两个方面:(a)类型 101 信息的具有σpr_gnd 值具有更大的可用范围(b)对于一个系
统播发类型 101 信息,地面子系统时间告警具有更大的范围。第一种情况一般发生于具有大区域覆盖的播发站
的系统,这样去相关误差将会增大伪距相关误差的上限。第二种情况可能一般发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其中心控
制站处理来自分散在大面积区域上的多个接收站的数据。

8.信号质量监控(SQM)设计

8.1 信号质量监控的目标是侦测出异常卫星信号,以此来防止飞行器接收误导信息(MI)
。MI 是飞行器未
被检测出的超过最大可容忍误差的伪距差分误差。这些大的伪距误差是由于卫星有效载荷的失败导致的 C/A 码
相关峰的失真,如果用于产生差分校正的参考接收机和航空器接收机具有不同的测量机制(即接收机带宽和跟
踪环路相关间距)
,信号失真对它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当测量机制不相似的时候,SQM 应对航空器接收机给予保
护。SQM 性能由侦测出卫星错误的概率和侦测出错概率进一步定义。

8.2 造成 GBAS 或 SBAS 输出 MI 的信号影响可以被分类成三类:

a) 盲区:如果相关器失去峰值,那么接收机的识别器将会包含一个平点或盲区。如果参考接收机和飞行
器接收器处在盲区不同的位置,MI 将会出现。

b) 错误峰值:如果参考接收机和和飞行器接收机锁定不同的峰值,MI 可能会存在。

c) 失真:如果相关峰变形,不使用参考接收机使用的相关间距的飞行器可能会受到 MI 的影响。

8.3 SQM 评估中所使用的威胁模型含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产生上述所列举的三个相关峰错误。

8.4 威胁模型 A 包含正常的 C/A 码信号,除了那些具有超前或滞后于码片正确结束时间的下降沿的正码片。


该威胁模型与导航数据单元的错误有关,它是 GPS 或是 GLONASS 卫星的数字分区。

8.4.1 GPS 的威胁模型 A 具有一个参数Δ,表示码片的超前或是滞后。该参数取值范围是–0.12 ≤ Δ ≤


0.12。GLONASS 的威胁模型 A 的参数Δ的取值范围是–0.11 ≤ Δ ≤ 0.11。

8.4.2 在该范围内,威胁模型 A 将产生上述的盲区。


(不需要测试码片超前的波形,因为其相关函数只是滞
后码片的相关函数的前移。因此,MI 威胁是相同的。

8.5 威胁模型 B 在 GPS 或 GLONASS 卫星模拟部分引入了幅度调制和模型退化。更特别的是,当正常 C/A 码


基带信号作为输入时,它包含了第二级系统的输出。威胁模型 B 假设退化的卫星子系统可以被描述成一个具有
一对复共轭极点的线性系统。这些极点处于σ ± j2πfd 处,σ是 106 每秒的阻尼因数,fd 是单位为每秒 106 周
的谐振频率。

8.5.1 第二级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

ATT-D-5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 0 t ≤ 0
 
e(t) =   σ  
1 − exp( −σt) cos ωd t + ω sin ωd t  t ≥ 0 
  d  

其中 ωd = 2π f d 。

8.5.2 相对于第二级异常的 GPS 威胁模型 B 的参数范围如下:

∆ 0;4 ≤ f d ≤ 17;0.8 ≤ σ ≤ 8.8


=

相对于第二级异常的 GPS 威胁模型 B 的参数范围如下:

Δ = 0; 10 ≤ fd≤ 20; and 2 ≤σ≤ 8.

8.5.3 在这些参数范围内,威胁模型 B 产生了相关峰失真、出错。

8.6 威胁模型 C 同时引入了超前滞后码片和幅度调制。特别的,它包含了当作为输出的 C/A 码信号出现超


前或滞后的情况时第二级系统的输出。该波形是上述两种影响的组合结果。

8.6.1 GPS 的威胁模型 C 的参数范围如下:

−0.12 ≤ ∆ ≤ 0.12;7.3 ≤ f d ≤ 13;0.8 ≤ σ ≤ 8.8

GLONASS 威胁模型 C 包括参数 Δ,fd、σ 和下列范围:

–0.11 ≤ Δ ≤ 0.11; 10 ≤ fd ≤ 20; and 2 ≤ σ ≤ 8.

8.6.2 在这些参数范围内,威胁模型 C 产生盲区、相关峰失真和错误峰值。

8.7 不同于 GPS 和 GLONASS,SBAS 信号是由服务提供商启用和控制,并且服务提供商也监控 SBAS 信号的


质量。服务提供商会为每一颗 SBAS 卫星建立并发布威胁模型。SBAS SQM 将会按照表格 D-12 保护所有的航电设
备。当服务提供商选择允许来自临近服务提供商的 SBAS 变化信号用于 SBAS 或 GBAS 的精密进近时,需要发布
威胁模型。

在这些情况下,服务提供商将监控来自邻近卫星的 SBAS 变化信号。

8.8 为了分析某个特定监控设计的性能,应该定义监控界限并用地面子系统完好性风险分配的方式设置单
个卫星的伪距误差保护级。在 GBAS 中,每个变化源 i 的最大可容忍误差(MERR)可定义为:

ATT-D-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MERR = K ffmd σ pr _ gnd ,i 和


MERR KV , PA σ i2,UDRE + min{σ i2,UIRE }
=

对于 SBAS APV 和精密进近而言, min{σ i2,UIRE } 是任意用户的最小可能性。MERR 是依据无错误的用户接收机


的输出进行评定的,并且评定结果随卫星仰角和地面子系统性能的不同而改变。

8.9 SQM 限制 UDRE 取值,使其低于卫星异常中的 MERR。典型地,SQM 测量不同的相关峰值并产生表征相


关峰失真的间距和比例指标。图 D-9 给出了在无错误、无滤波的相关峰上的典型点。

8.9.1 一组相关器对用于跟踪。所有其他的相关值用于测量该跟踪对。

8.9.2 如下,有两种测试指标:早减晚指标(early-minus-late metrics)


(D)
,用来表征相关峰失真引起
的跟踪错误;调制比例指标(R),用来测量斜率并表征峰值平整度或是近距离多峰。

8.9.3 SQM 必须拥有足够宽的预相关带宽来测量窄间距度量,防止造成显著的相关峰失真和掩盖卫星错误


引起的异常。典型地,GPS 的 SQM 接收机必须有至少 16MHz 的预相关带宽,GLONASS 则是 15MHz 的带宽。

8.9.4 可用低通数字滤波器平滑测试指标。这些滤波器的时间常量比参考接收机和飞行器接收机联合使用
的时间常数短,后者用于参考接收机差分校正的推导和飞行器接收机的伪距测量平滑(使用载波平滑)。平滑
测量值将与门限进行比较。如果其中任一门限被超过,将会产生该卫星的告警。

8.9.5 用于计算性能的门限定义为最小可测误差(MDEs)和最小可测比例(MDRs)
。无故障无检测概率和漏
检概率用来计算 MDEs 和 MDRs。用 σ D ,test 和 σ R ,test 分别表征度量(D)和(R)中的噪声,该噪声主要由多径误

差造成。注意到,该测试包含由接收机滤波失真产生的均值( µtest )。门限测试必须考虑该均值。

8.9.6 SQM 性能仿真中的 MDE 和 MDR 值基于以下公式来计算:

= ( K ffd + K md )σ D ,test 和
MED
= ( K ffd + K md )σ R ,test
MDR

其中

K ffd = 5.26 典型的无故障检测因子,表征每次测试 1.5×10 -7


的误检测概率;

K md = 3.09 典型的漏检因子,表征每次测试 10 -3
的漏检概率;

σ D ,test 测试度量 D 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σ R ,test 比例测试度量 R 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ATT-D-5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8.9.7 如果使用多个独立的 SQM 接收机检测故障,可以通过独立监控器数目的平方根减小σ值。

8.9.8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故障被检测出:

D, test − µ D ,test ≥ MDE或


R, test − µ R ,test ≥ MDR

其中, µ X ,test 是考虑无故障 SQM 接收机滤波失真的测试 X 的均值,类似于特定 C/A 码 PRN 对应的相关峰失


真(并非所有的 C/A 码相关峰有相同的斜率。然而在仿真环境中,除了仿真滤波失真,可忽略 PRN 失真,可使
用完好的相关峰)。

8.10 检验统计量、 σ D ,test 、 σ R ,test 的标准偏差可以通过收集运行在期望环境中的多相关器的数据来确定。


数据收集接收机利用一对相关器跟踪对和服从该跟踪对的附加相关函数测量点,如图 D-9 所示。为了解算度量
值,对收集后的数据在所有可用测量点上进行平滑处理。这些度量值的标准偏差定义 σ D ,test 。如果安装环境的
多径模型可用的话,也有可能计算这些 σ 检验统计量。
8.10.1 这样得到的 σ D ,test 非常依赖数据收集的多径环境。即使在最小信噪比情况下,多径引起的偏差仍然
比由噪声引起的偏差大多个数量级。这表明了天线设计以及设定决定多径级别中主要因素的标准的重要性。减
小多径影响将显著地降低 MEDs,进一步提升 SQM 性能。

8.10.2 另一方面,均值 µ X ,test 和 µ R ,test 在相对无故障环境下确定,例如使用 GPS 和 GLONASS 信号模拟器作


为输入。这些均值对标准 SQM 接收机的字相关峰的滤波失真进行建模,包括了相邻次自相关峰的失真影响。这
些均值随 PRNs 不同而不同。

8.10.3 正常信号的形变误差的存在导致监控侦测器具有非零均值的概率分布。这些误差可以通过真实数据
的收集的平均测量观察到。注意到,这些偏差可能依赖于仰角,并且一般随时间变化缓慢。

8.11 为了使地面监控器可以保护用户免受上述不同的威胁模型的影响,有必要假设飞行器接收机有明确
的特征。如果不做这些限制的假设,地面监控器的的高复杂度就显得没必要了。技术的革新可能会提升飞行器
接收机的侦测能力并减弱目前的限制。

8.11.1 对于双 delta 相关器,飞行器接收机在每一个变化源的全部码序列中跟踪最强的相关峰。

8.11.2 对于双 delta 相关器,预相关滤波器在过渡频带中至少每倍频程滚降 30dB。对于 GBAS 接收机,阻


带中的衰减要求大于等于 50dB(相对于通带峰值)。

8.11.3 下列参数用来描述对于每种类型卫星的跟踪性能:

瞬时相关间隔定义为相关函数的超前和延迟的特定采样集合之间的间隔。

平均相关间隔定义为瞬时相关间隔的一秒平均值,应用于任一秒时间框架。

ATT-D-5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鉴别因子Δ依赖于指定范围间隔内迟早采样点的平均值,或是有以下公式得出:

∆ = 2∆ d 1 − ∆ d 2 ,其中 d 、d 都在指定范围内。使用相干或非相干鉴别器。
1 2

差分群延迟优先于相关器应用于整个飞行器系统,包括天线。差分群延迟定义如下:

dΦ dΦ
( fc ) − ( f ) ,其中
dω dω

fc 预相关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

f 预相关滤波器 3dB 带宽内的任意频率;

φ 预相关带通滤波器和天线的混合相位响应;

ω 等于 2πf。

8.11.4 对于飞行器接收机使用迟早相关器跟踪 GPS 卫星,装置的预相关带宽、相关间隔和差分群延迟在表


D-11 定义的范围内。

8.11.5 对于飞行器接收机使用迟早相关器跟踪 GPS 卫星,装置的预相关带宽、相关间隔和差分群延迟在表


D-12 定义的范围内。

8.11.6 对于飞行器接收机使用双阶跃相关器跟踪 GPS 卫星,装置的预相关带宽、相关间隔和差分群延迟在


表 D-13A 和 D-13B 定义的范围内。

8.11.7 对于飞行器接收机使用迟早或者双阶跃相关器跟踪 SBAS 卫星,装置的预相关带宽、相关间隔和差


分群延迟在表 D-14 定义的范围内。

9.状态监测和 NOTAM

9.1 系统状态

9.1.1 GBAS 的降级通常具有局部影响和主要影响进近运行。GBAS 系统降级通常作为影响进近级别的信息


发布。

9.1.2 核心卫星星座或 SBAS 的降级通常不仅仅影响局部,而是对广域的影响,并可能直接影响航路运行。


这些系统的降级通常作为区域级别的信息进行发布。卫星故障就是一个例子。

9.1.3 GRAS 的降级可能有局部影响和/或广域影响。因此,如果降级只有局部影响,GRAS 系统降级信息将


按照 9.1.1 发布。如果有广域影响,GBRS 系统降级信息要将按照 9.1.2 发布。

9.1.4 发布的信息是要表明 GNSS 不能支持定义的运行。例如,GPS/SBAS 可能不支持特定进近中的精密进

ATT-D-5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近。根据系统性能模型,这些信息可以自动或手动生成。

表 D-11 GPS 迟早相关器的跟踪参数

平均相关器间隔 瞬时相关器间隔
范围 3dB 预相关带宽 BW (码片) (码片) 差分群延迟

1 2 < BW ≤ 7 MHz 0.045 – 1.1 0.04 – 1.2 ≤ 600 ns


2 7 < BW ≤ 16 MHz 0.045 – 0.21 0.04 – 0.235 ≤ 150 ns
3 16 < BW ≤ 20 MHz 0.045 – 0.12 0.04 – 0.15 ≤ 150 ns
4 20 < BW ≤ 24 MHz 0.08 – 0.12 0.07 – 0.13 ≤ 150 ns

表 D-12 GLONASS 迟早相关器的跟踪参数

平均相关器间隔 瞬时相关器间隔
范围 3dB 预相关带宽 BW (码片) (码片) 差分群延迟

1 7 < BW ≤ 9 MHz 0.05 – 1.0 0.045 – 1.1 ≤100 ns


2 9 < BW ≤ 15 MHz 0.05 – 0.2 0.045 – 0.22 ≤ 100 ns
3 15 < BW ≤ 18 MHz 0.05 – 0.1 0.045 – 0.11 ≤ 100 ns

表 D-13A GRAS 和 SBAS 双 delta 相关器机载接收机的 GPS 跟踪限制

平均相关器间隔 瞬时相关器间隔
范围 3dB 预相关带宽 BW (码片) (码片) 差分群延迟

1 (-50 × X) + 12 < BW < 7 MHz 0.1 – 0.2 0.09 – 0.22


≤ 600 ns
2 < BW ≤ 7 MHz 0.2 – 0.6 0.18 – 0.65

2 (-50 × X) + 12 < BW < (40 × X) + 11.2MHz 0.045 – 0.07 0.04 – 0.077


(-50 × X) + 12 < BW < 14 MHz 0.07 – 0.1 0.062 – 0.11 ≤ 150 ns
7 < BW ≤ 14 MHz 0.1 – 0.24 0.09 – 0.26

3 14 < BW ≤ 16 MHz 0.07 – 0.24 0.06 – 0.26 ≤ 150 ns

表 D_13B GBAS 双 delta 相关器机载接收机的 GPS 跟踪限制

平均相关器间隔 瞬时相关器间隔
范围 3dB 预相关带宽 BW (码片) (码片) 差分群延迟

1 (-50 × X) + 12 < BW < 7 MHz 0.1 – 0.2 0.09 – 0.22


≤ 600 ns
2 < BW ≤ 7 MHz 0.2 – 0.6 0.18 – 0.65

ATT-D-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 (-50×X)+12<BW≤(133.33×X) 0.07-0.085 0.063-0.094


+2.667MHz
(-50×X)+12<BW≤14MHz 0.085-0.1 0.077-0.11 ≤ 150 ns

7<BW≤14MHz 0.1-0.24 0.09-0.26

3 14 < BW ≤ 16 MHz 0.1-0.24 0.09-0.26 ≤ 150 ns


(133.33×X)+2.667<BW≤16MHz 0.085-0.1 0.077-0.11

Table D-14. SBAS ranging function tracking constraints

平均相关器间隔 瞬时相关器间隔
范围 3dB 预相关带宽 BW (码片) (码片) 差分群延迟

1 2 < BW ≤ 7 MHz 0.045 – 1.1 0.04 – 1.2 ≤ 600 ns


2 7 < BW ≤ 20 MHz 0.045 – 1.1 0.04 – 1.2 ≤ 150 ns

9.2 关于退化类型的信息

发布下列信息:

a) 服务不可用;

b) 服务降级(若适用)

c) 退化时刻及预期持续时间。

9.3 通知的及时性

对预期事件,必须在事件发生 72 小时之前通知负责 NOTAM 当局。对预期外时间,必须 15 分钟内通知 NOTAM 当


局。任何超过 15 分钟的时间均应该通知 NOTAM 当局。

10.干扰

10.1 潜在干扰

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如 GPS 和 GLONASS 的接收信号功率相对较弱,意味着干扰信号会造成服务中止。为了


维持服务,有必要确保 SARPs 中的最大干扰水平不被超过。

10.2 天线端口的干扰阈值规范

干扰阈值水平的标志以天线端口为参考。这里的“天线端口”是指天线和 GNSS 接收机的交互界面,卫星


信号功率对最小额定应接收功率的 164.5dBW(GPS)或 165.5dBW(GLONASS)。由于与潜在干扰源的距离的缩短,

ATT-D-5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用于飞行进近阶段的 GNSS 接收机必须有比只用于航路导航接收机的更高的干扰阈值。

10.3 带内干扰源

一种潜在的带内有害干扰源是某些国家中的固定服务运行。在一些国家里,在 GPS 和 GLONASS 使用的频段


内存在用于点对点微波连接的固定业务。

10.4 带外干扰源

潜在的带外干扰源包括谐波和航空 VHF 和 UHF 发射机杂散发射。带外噪声、离散杂散产物和无线电广播、


电视广播的互调产物都能造成干扰问题。

10.5 飞行器产生的干扰源

10.5.1 GPS 和 GLONASS 潜在的关于飞行器的有害干扰依赖于飞行器的类型、尺寸和安装的传输装置。GNSS


的天线位置应考虑机载干扰的可能性(主要是 SATCOM)

10.5.2 用在装备 SATCOM 的飞行器的 GNSS 接收机必须在 1610MHz 和 1625.5MHz 频段内有比没有装备 SATCOM
飞行器更高的干扰阈值。因此干扰阈值规范的设定需要针对这两种情况有所区别。

注:卫星通信地球站的限制在附件 10 中的第三卷第 I 部分的第 4 章 4.2.3.5 节中给出。

10.5.3 主要的机载干扰抑制技术包括屏蔽、滤波、接收器设计技术,以及尤其是针对大飞机的天线、发射
器和电缆的物理分离。接收器的设计技术包括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和抑制窄频带内的干扰的干扰消除技术。天线
设计技术包括自适应空转向天线,该技术降低天线在干扰源的方向的增益,而无需降低卫星信号功率。

10.6 干扰存在的完好性

SBAS 和 GBAS 不能输出存在干扰的误导信息的要求是为了防止在以外干扰源下的错误信息的输出。它的目的并


不是解决故意干扰。虽然不能可能通过测试完全验证这种要求,但 RTCA 和 EUROCAE 发布的合适的接收机最小
运行性能标准给出了一种可接受的验证方法。

11.GNSS 参数记录

11.1 为了能够进行事故时候调查(第二章的 2.1.4.2 和 2.1.4.3 节),有必要针对于增强系统和用于该


运行的合适的 GNSS 核心星座进行 GNSS 信息记录。
记录的参数依赖于运行的类型、增强系统的类型和核心元素。
应该在服务区域代表性的位置记录服务区域内的所有用户可用参数。

11.2 记录目的并不是提供一种关于 GNSS 正确运行的独立保证,也不是提供一种针对 NOTAM 过程异常情况


或输入数据的系统监控。记录系统并不需要独立于 GNSS 服务,可代表其他国家或实体。为了使未来的由特定
的 GNSS 设定提供的位置、速度和时间指标的重建成为可能,建议以 1Hz 频率连续记录数据。

11.3 对于 GNSS 核心系统,视图中所有卫星的监控指标必须记录下来,指标如下:

ATT-D-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a) 观测到的卫星载噪比密度(C/N0);

b) 观测到的卫星原始伪距和载波相位;

c) 向视图中的所有卫星播发卫星导航信息;

d) 有关记录接收器的状态信息。

11.4 对于 GBAS,除了上述的 GNSS 核心系统监控指标之外,视图中所有对地静止卫星的监控指标必须记录


下来,指标如下:

a) 观测到的对地静止卫星的载噪比密度(C/N0);

b) 观测到的对地静止卫星原始伪距和载波相位;

c) 播发 SBAS 数据信息;

d) 相关的接收器状态信息。

11.5 对于 GBAS,除上述的 GNSS 核心系统和 SBAS 监控指标之外,下列监控指标应被记录:

a) VDB 功率级别;

b) VDB 状态信息;

c) 播发 GBAS 数据信息。

12.GNSS 性能评估

第 11 部分中的数据也可以支持服务区内 GNSS 性能的定期确认。

13.GNSS 和数据库

注:相关的航空数据在附件 11 中的第 2 章和附件 15 中的第 3 章中给出。

13.1 数据库与有效的 AIRAC 周期有关,这意味着目前系统的数据下载周期是 28 天。日期外的对于导航数


据库的操作应被避免。

13.2 在特定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过程或步骤可保证操作到期的数据库的安全,以此确保数据的准确。这
些过程或步骤需要预先取得相关国家的同意。

13.2.1 这些步骤应该基于下列方法之一:

a) 在进行操作前,需要工作人员针对目前公布的信息检查关键的数据库信息(这种方法增加工作量,并
不对所有应用适用)

ATT-D-60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b) 免除当前数据库的操作要求和工作人员对数据可信息频繁的检查。这种免除仅适用于非常特定的情况
中,包括飞行器运行在地形限制严格的区域和由单一监管机构控制或多个监管机构协调控制的区域。

c) 使用另一种允许的确保相同安全级别的方法。

14.残差模型

14.1 SBAS 和 GBAS 应用的完好性需求需要一个可以刻画伪距误差特征的模型分布。HPL/LPL 和 VPL 模型的


建立是基于独立、零均值的正态分布的单个误差成分模型。该模型和真实误差分布的关系必须被定义。

14.2 确保满足保护级风险要求的一种方法是定义模型的方差,这样累积误差分布满足条件:

∞ y y
∫ y
f ( x)dx ≤ Q ( ) 对于所有的 ( ) ≥ 0 都成立
σ σ
−y y y
∫−∞
f ( x)dx ≤ Q( ) 对于所有的 ( ) ≥ 0 都成立
σ σ

其中,

f ( x) = 飞行器伪距残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t2
1 ∞ −
Q( x) =
2π ∫
x
e 2
dt

14.3 当误差成分具有零均值、对称和单峰的概率密度函数时,该方法可被直接使用。这是用于接收机矫
正伪距误差,因为飞行器的误差并不限于低频残余多径误差。

11.4 该方法可被推广到解决非零均值残差,通过增大模型方差来补偿平均值在位置区域内可能带来的影
响。

14.5 伪距误差模型必须考虑很多因素:

误差成分的自身特性;

数据收集的可靠的样本量和其分布的估计

误差的相关时间

每个分布对地形位置、时间的敏感程度

ATT-D-6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D-1 保留

ATT-D-62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D-2 SBAS 告警过程

ATT-D-6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D-3 GLONASS 时间

ATT-D-64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D-4 最小 GBAS 覆盖

ATT-D-6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D-4A 多时隙的单一频率的 GRAS 甚高频网络

ATT-D-66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D-5 比特加扰器/解扰器

图 D-6 FAS 路径定义

ATT-D-6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D-7 为对齐跑道进近的 FAS 路径定义

ATT-D-68
附篇 D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D-8 告警限计算中的 H 和 D 参数的定义

ATT-D-6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D-9 “Close-in”相关峰值和实测相关值

ATT-D-70
附篇 E 有关 VOR 机载设备飞行前检查的指导材料

1. VOR 机载设备测试设施(VOT)的规范

1.1 引言

这里给出了 VOR 机载设备测试设施(VOT)的性能建议,以便为各国提供有关 VOR 机载设备飞行前检查所用的


测试信号的指导。

1.2 概述

1.2.1VOT 的设计必须保证为处于机场区域中的典型的 VOR 机载设备提供测试信号,使其能完好地运行。必


须在该机场区域进行飞行前检查且该区域应便于进行检查。

l.2.2 VOT 的制造和调整应保证 VOR 机载接收机处于校准状态时,方位指示器应指示“背台”方位零度。


不论飞机与 VOT 的相对角度位置如何,这一方位指示在特定的作用范围内都应保持不变。

1.2.3 根据 VOT 的使用方法,在任何一个站点,它都不是必须有备份设备。

1.2.4 VOT 要能发射一个带有两个独立的 30Hz 调制的射频载波。这些调制的特性必须与 VOR 的基准相位和


可变相位的信号完全相同。这些调制的相位必须与方位角无关,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一致。

1.3 射频频率

VOT 必须工作在 108-117.975MHz 频段内,这个选择出的 VOR 频段不会对任何甚高频导航或通信业务造成干扰的


VOR 波道。最高可指配频率为 117.95MHz。除非如第 3 章第 3.3.2.2 条和第 3.3.23 条所规定的外,射频载波的
频率误差容限为±0.005%。

1.4 极化和精确度

1.4.1 VOT 的辐射应为水平极化波。

1.4.2 VOT 辐射所传达的“方位”信息精度必须为±1°。

注:因为射频载波上两种调制的相位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同的,残余的垂直极化能量对设备精度不会产生影
响。

1.5 覆盖范围

1.5.l 覆盖范围也即为满足覆盖要求所需辐射的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对于有些装
备,几分之一瓦就可以满足覆盖要求。而在其他情况下,特别是一套试验设备要保证两个或几个相邻的机场使
用时,其发射的载波功率可能需要几瓦。

ATT-E-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5.2 如果需要保护相同波道的 VOR、VOT 和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信标不受 VOT 的干扰,其无线电辐射功率


必须进行限制,确保在正常运行的同时保证不发出干扰其他同波道的干扰。

1.6 调制

1.6.1 在空间任何点上观察的射频载波应由下列两种信号所调幅

a)一个等幅的 9960Hz 副载波,此副载波被 30Hz 信号调频,其调频指数为 16±1(即 l5 到 l7);

b)30Hz 信号。

1.6.2 9960Hz 信号和 30Hz 信号的调幅度应分别被限制在 28%以内。

1.6.3 9960Hz 副载波的 30Hz 调频信号与射频载波的 30Hz 调幅信号的频率都必须保持在 30Hz±1%以内。

1.6.4 9960Hz 副载波的频率必须保持在 9960Hz±1%以内。

1.6.5 发射机输出的调制在 9960Hz 副载波上的调幅指数不得大于 5%。

1.7 识别信号

1.7.1 VOT 必须发射一个 1020Hz 的识别信号。VOT 的识别信号必须由主管部门选定,使之能对其测试功能


及安装地点(必要时)明确地加以辨认。

注:在某一国家内,如果 VOT 的覆盖范围仅限于某一个单独的机扬,识别信号可由连续的点信号组成。

1.7.2 射频载波上识别信号的调制度应为 10%左右。

1.8 监控

1.8.1 如果调幅和调频的 30Hz 信号的相位关系是机械锁定的,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能对 VOT 的工作状


态进行远程监视,则不需要对 VOT 进行连续自动监控。

1.8.2 提供自动监控会成倍地增加 VOT 的安装成本,所以许多主管部门只在控制地点进行远程监视。如果


某一国家根据 VOT 的使用要求决定实施自动监控,则当出现下述任意一种偏离规定要求的情况时,监控器应能
向控制地点发出告警并使发射机停止工作:

a)监控器上 VOT 发射的方位信息变化超过 1%;

b)监控器上 9960Hz 和 30Hz 信号强度减少 50%。

监控器本身故障时,发射机也应停止工作。

ATT-E-2
附篇 E 附件 10—航空电信

2. VOR 机场检查点的选择和使用

2.1 概述

2.1.1 当 VOR 台已恰当地安装在相对机场的一定位置上,则可在机场内方便的地方确定一些合适的检查点,


经校准并标明其位置后作为对航空器的机载 VOR 设备进行飞行前检查之用。

2.1.2 考虑到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对 VOR 机场检查点的选址不可能规定出任何标准要求或规范。然而,若


想要实施此项工程,在选择检查点位置时要考虑下述的指导原则。

2.2 检查点的选址要求

2.2.1 检查点附近的 VOR 信号场强要能保证机载 VOR 设备能够正常地工作,特别是必须保证完全的旗告警


动作(不出现旗告警)。

2.2.2 检查点的选址在便于操作的前提下应远离可能影响 VOR 信号精确度和稳定性的房屋或其他反射物体


(固定的或移动的)

2.2.3 在任何一个选定的点处所观测到的 VOR 方位,


与实测的或从图上画出的正确方位的差值,应在±l.5°
以内。

注:±1.5°的数值对于将实际运行没有直接的意义。但是,如果观察到的方位与公布的实际方位差值较
大,则设备的稳定性变差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2.2.4 在某一选定的检查点观察到的方位与公布的实际方位差值始终保持在±2°以内时,该检查点的 VOR


信息才能加以使用。应对所选地址的 VOR 信息的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查,其方法是用一个校正好的接收机,不论
VOR 接收天线朝向哪个方向,都能保证满足±2°的误差要求。

注:±2°的误差容限与所选地址的信息一致性有关,并包含检查该点时所使用的校正好的接收机的很小
的误差容限。2°的数值与机载 VOR 设备是否合格无关,而是在主管当局和使用部门决定是否实施此项工程时
需要考虑。

2.2.5 应与有关使用部门商量决定是否在满足上述要求的位置设置检查点。通常建议在停机坪内、跑道入
口及维护、装卸区设置检查点。

2.3 VOR 检查点的标志

每个 VOR 检查点都必须有明确的标识。这一标识必须包括 VOR 的方位读数,如果机载 VOR 设备工作正常,


驾驶员在他的仪表上将会看到这个方位读数。

2.4 VOR 检查点的使用

驾驶员将航空器停放在检查点的精确度要求与检查点离开 VOR 台的距离有关。如果 VOR 台比较靠近该检查


点,必须特别注意将机载 VOR 接收机的天线准确地置于检查点的正上方。

AT- E-3
附篇 F 有关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材料

1. 引言和基本概念

本附篇作为一个指导性材料,为国际民航组织各成员国在评定通信导航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否满足使用要
求时提供帮助。

本材料只限于指导和说明目的,并不作为标准和建议措施的组成部分。

1.1 定义

设备有效性: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相对于规定运行时间的比值。

设备故障:任何使设备不能提供满足规定误差要求服务的运行时间增加的非预期事件。

设备可靠性:地面设备的运行符合规定误差要求的概率。

注:本定义所指的概率是对设备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的运行而言。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在时间周期内,设备实际运行时间除以发生的故障总数所得的值。

注:运行时间的选取应足够长,在其间至少应有 5 次或更多的故障,这样求得的数值才有足够的可信度。

信号可靠性:符合规定特性的空间信号对飞机可用的概率。

注:本定义所指的概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所存在的信号。

1.2 设备可靠度

l.2.1 可靠性是通过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实现的。这些因素是可变的,可以根据特定环境的条件和需求分
别进行调整,以得到一个最优化综合方案。例如,可以通过增配维护人员或者增大设备冗余度的办法来补偿可
靠性较低的设备。同样,当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时,可以采用可靠性高的设备来加以补偿。

l.2.2 下面的公式是以百分数表示的设备可靠性:

R=100e-t/m

其中:

R=可靠性(即在 t 时间段内设备运行符合规定误差要求的概率,有时也称作生存概率 Ps);

e=自然对数的底;

ATT-F-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t=所规定的时间段;

m=设施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可以看出,可靠度随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HBF)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可靠性高且运行时间 t 很长的设备来
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就必须较长。所以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可靠性的另一种常用表达方式。

1.2.3 实验表明,对故障服从泊松分布的大多数电子设备来说,上述公式是正确的。但它却不适用于设备
的早期使用阶段,因为在该阶段,单个部件的早期故障数相对较多。同样,它也不适用于接近设备使用寿命的
阶段。

1.2.4 对于许多采用常规设备的通信导航设施来说,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均可达 l000 小时以上。当平均故


障间隔为 1000 小时时,对应的 24 小时设备可靠性大约是 97.5%。
(即在 24 小时的运行时间内,设备故障的可
能性大概是 2.5%)。

l.2.5 图 F-1 给出了不同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情况下,设备存在概率 Ps 随运行时间 t 变化的曲线。

注:当运行时间等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时,其存在概率只有 37%。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就是不发生故障的时间。

1.2.6 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就可获得所需的设备可靠性。影响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进
而影响到设备的可靠性的因素如下:

a)设备固有的可靠性;

b)冗余度和冗余方式;

c)电源、电话或控制线路等辅助性设备的可靠性:

d)维护的程度和质量;

e)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1.3 设备有效性

1.3.1 以百分数来表示的有效性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规定的运行时间除以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
即:

实际工作时间(100)
A=
规定工作时间

图如下:

ATT-F-2
附篇 F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F-1 Ps=100e–t/m

举例来说,如果在一个月 720 小时运行时间内,某一设备的正常运行总时间为 700 小时,则对该月的有效性就


是 97.2%。

1.3.2 与高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a)设施可靠度;

b)维修人员对故障所做出的快速反应;

c)维修人员经过充分的训练;

d)设备的部件具有良好的可接入性和可维护性;

e)有效的后勤支援;

ATT-F-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f)足够的测试设备;

g)备用设备及/或工具。

2. 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实际应用

2.1 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测定

2.l.1 可靠性。实际运行中所求得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必定是一个估计值,这是因为人们只能在一个有限
的时间周期内对其进行测定。管理者可以根据在有限的时间周期内测定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确定设备可靠
性的变化情况。

2.1.2 有效性。有效性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它指示了某一个设备(或一组设施)能为用户所用的程度。有
效性与设备恢复正常工作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

2.1.3 基本数量及其度量方式如图 F-2 所式。该图并不代表某个典型情况,而是在规定运行时间中包含了


大量无效运行时间。可以发现,为了获得最具意义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数值,测量所用的设备运行时间应当尽可
能长。

图 F-2 设备有效性和可靠性估计

2.1.4 利用图 F-2 中的数值,其中包含一次计划关机时段和五次故障时段的数值,可计算出故障平均间隔

ATT-F-4
附篇 F 附件 10—航空电信

时间(MTBF)及有效性(A)的值如下:

另:

令:
a1 + a2 + a3 + a4 + a5 + a6 a7 = 5 ho
+ 54 ur
0 s
s1 = 20 ho
ur
s
f1 = 2 ½ ho
ur
s
f2 = 6 ¼ ho
ur
s
f3 = 3 ¾ ho
ur
s
f4 = 5 ho
ur
s
f5 = 2 ½ ho
ur
s
规定运行时间 = 5 ho
58 ur
0 s

实际工作时间
MTBF =
故障次数

= ∑ a1
i =1
5

540
= = 1 108 小时
5
实际工作时间× 100
A =
规定操作时间

7
∑ a i ×100
i =1
= 7 5
∑ a i + s1 + ∑ f i
=i 1 =i 1

ATT-F-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540
= × 100 = 99.3%
580

ATT-F-6
附篇 G 有关 MLS 应用的标准及建议的指导材料和信息

1.定义

(可同时参照第 3 章第 3.11.1 条款)

动态旁瓣电平:在扫描天线远场发射场型不计算主波束在内超过 3%时间的那个电平,测量时,使用 26KHZ


的波瓣包络视频滤波器,天线以功能扫描速率进行扫描。3%电平系指超过规定电平的旁瓣的宽度与整个扫描宽
度之比。

有效旁瓣电平:在一特定的多路径环境中,扫描波束的旁瓣电平可导致一特殊的引导角度误差。

MLS D 点:跑道中心线上面 2.5 米(8 英尺)和以方位天线的方向并据跑道入口 900 米(3000 英尺)的一点。

MLS E 点:跑道中心线上面 2.5 米(8 英尺)和以方位天线的方向并据跑道入口 600 米(2000 英尺)的一点。

标准接收机:一种用于分析 MLS 误差值的机载接收机。其主要特点是: (1)基于测量波束中心进行的信号


处理,(2)定中心误差可忽略不计,(3)控制运动噪音(CMN)误差小于或等于 MLS 标准第 3 章第 3.ll.6.I.1.2 条
的规定, (4)带有 26KHZ 带宽的双极低通波束包络滤波器,(5)角度数据的输出使用角频率为 10 弧度/秒的单
极低通滤波器。

2.空间信号特性——角度和数据功能

2.1 信号格式结构

2.1.1 信号格式是以时分多路为基础的,各种角度引导功能按顺序进行发射,所有的发射都使用同一个频
率。角度信息是从测量两个具有强方向性的、未经调制的扇形波束之间的时差而获得的。各功能的发射可按任
意顺序进行,已经就有关进近方位角、进近仰角、拉平和反方位角功能所占用的时隙提出了建议。信号格式中
预留了为将来功能扩展所需的时间(例如 3600 方位)。在每次扫描波束和数据发射之前,在整个覆盖范围内先用
扇形波束天线发射前导码。前导码可指明其后随的扫描功能,同时也用作机载接收机信号处理电路和逻辑的同
步。

2.1.2 除了角扫描功能之外,还有基本数据和辅助数据功能,各带有它们自已的前导码,同样用扇形天线
发射,前导码可保证各功能的识别和单独进行处理;因此,各功能都可根据地面设备的配置进行增、删,而不
影响接收机的工作,前导码和数据均使用差分相移键控(DPSK)调制。

2.1.2.1 DPSK 数据信号特性。发射的 DPSK 数据是受不同相位调制的射频载波,其载波相位有 00 或 1800


的相对状态。DPSK 数据信号具有以下特性:

数据率——l5.625KHz
比特长度——64μS

ATT-G-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逻辑"0"——无相位转变
逻辑"1"——有相位转变

2.1.3 图 G—1 和图 G—2 给出了角功能信号结构和定时的例子,图中数据的定义,参见附件 10 第 3 章


3.11.4.8。

2.1.4 图 G—3A、G—3B、G—3C 所示的角引导和数据发射顺序证明其可避免同步干扰。

2.1.4.1 上述的顺序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可以防止螺旋桨旋转效应造成的同步干扰。

2.1.4.2 图 G—3A 所示的顺序配对适用于高速率进近方位功能。如某一功能不需要,则可取消,而其他功


能仍按原来的时间位置进行发射。

2.1.4.3 图 G—3B 所示的顺序配对适用于高速率进近方位功能。如某一功能不需要,则可取消,而其他


功能仍按原来时间位置进行发射。

2.1.4.4 图 G—3C 画出了整个时分多路的传输周期,它可由图 G—3A 或 G—3B 的顺序配对组成。

各顺序之间的空隙时间并用于发射辅助数据。基本数据也可以在任何空隙时间内发射。

2.1.4.5 传输周期内有充足的时间用于传输 A1—A4,B1—B39,B40—B45 及 B55 这些字中定义的基础数


据和辅助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也能在不使用的时隙或者序列中用于数据字的时隙中传输。

2.1.4.6 通过调节序列中的时间或序列间的间隔能得到更有效率的序列,这样能够传输额外的辅助数据
字。如图 G—3A,G—3B 及 G—3C 中所示的序列必须在同步干扰时提供相同的自由度。频域分析技术可以用来
验证可选序列具有充分的随机性。

2.2 角度引导参数

2.2.1 定义角度测量程序的角度引导参数规定在第 3 章 3.1.1.4.5。有关系统运行的另两个有用附加参数


是扫描中点时间(Tm)和停顿时间。它们源于第 3 章的规范,并参考下表:

扫描中点和停顿信号格式(见图 G—2)

扫描中点 停顿
时间,TM 时间
功能 Tm(μS) (μS)

进近方位角 7 972 600


高速率进近方位角 5 972 600
反方位角 5 972 600
进近仰角 2 518 400
拉平仰角 2 368 800

ATT-G-2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从接收机基准时刻量起(参见附录A,表A-1)

2.2.2 功能定时精度由于巴克码所定的基准时刻的不准确,以及由于发射机电路在 DFSK 调制的过程中对


相位或振幅的平滑作用,空间信号的定时精确度不会优于 2μs。因此,必须按照第 3 章 3.11.4.3.4 条的规定测
出地面设备的定时精确度,地面设备应有适当的测试点。

2.3 方位引导功能

2.3.1 常规扫描图 G—4 给出了进近方位和反方位的常规扫描。

2.3.2 覆盖区要求图 G—5 和 G—6 给出了按附件 10 第 3 章第 3.11.5.2.2 条规定的方位覆盖要求。2.3.2.1


当进近或反方位天线必须对跑道中心线进行偏置时,应当考虑下述的因素:

a) 跑道区域的覆盖要求;

b)可用的基准数据点处的精确度要求;

c)由进近方位向反方位的过渡;

d)移动中的地面车辆、飞机或机场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干扰。

2.3.2.2 通常希望将偏置的方位天线调整到使其 0°方位角与跑道中心线平行或者截获跑道延长线上的点,


0°方位角对于跑道中心线的校准用辅助数据发射。

2.3.3 高速率进近方位当进近的比例引导扇区的范围是±40°,则进近方位可能使用更高的扫描速率。高
速率进近方位可用于抵消因使用宽波束天线(即 3°波束)而增大的控制运动噪音误差。减小控制运动噪音误差
有两点好处:l)降低了对角度引导空间信号的功率密度要求,2)放宽了对动态旁瓣电平的要求。

2.3.3.1 一般来说,使用高速率进近方位与 13HZ 的基本扫描速率相比,对因宽频带、非相关干扰源(如漫


射多路径干扰,接收机热噪音)所造成的控制运动噪音对应于基频为 13HZ 的功能速率可以 1/ 3 的因子进行减小。
然而对于各种波束宽度的天线要想使整个功率密度也按 1/ 3 因子减小,则不易实现。因为信号的捕获是以单次
的扫描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必须注意到,在地面设备发射中采用更高的数据率,对于 DPSK
发射所需功率方面不会有经济性(见表 G—l)。

2.3.3.2 然而,对于控制运动噪音的性能来说,采用增高数据率则可获得所有好处。例如,从表 G—2 所


列出的最低信号电平可以看出,方位控制运动噪音误差,对于 1°和 2°波束天线能从 0.10°减少到 0.06°。

2.3.4 余隙

2.3.4.1 如果使用余隙技术,则应按照图 G—7 在扫描波束信号的附近发射余隙脉冲,比例覆盖区的边缘


离开波束起始和停止扫描的角度内侧约一个波束的宽度。这样,从扫描波束到余隙信号的过渡区间就安排到了
比例覆盖扇区之外。过渡的合成波形参见图 G—8。

ATT-G-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3.4.2 当余隙引导与窄波束天线例如(l°)一起使用时,扫描波束天线停止在起始和停止的角度上时应
发射 15 微秒。

2.3.4.3 在某些地点,由于余隙信号受到反射,而难以满足附件 l0 第 3 章 3.11.6.2.5.2 条所规定的幅度


要求。在这些地点上,扫描的扇区应扩大。

2.3.4.4 当飞机以相反方向飞向进近方位台时(即朝向反方位天线进近),必须注意到左/右飞余隙信号的
变化。

2.3.5 进近方位的监控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按公布的进近程序保证引导的完整性,不要求对所有的径向方位
都单独地加以监控。但至少应监控沿跑道中心的径向方位,并采取措施保证其他径向方位上的功能和完整性都
是良好的。

2.3.6 覆盖区下限的确定当跑道入口不在方位天线的视线以内时,进近方位在跑道区域的覆盖下限可以通过模
拟和/或场地测量来确定。方位覆盖下限为满足第 3 章 3.11.4.9.4 所规定的精确度要求的跑到面上。

2.3.6.1 如果工作需要覆盖区低于在上述 2.3.6 条要求的覆盖区限制时,则方位天线能够偏离跑道中心线,


且朝跑道人口方向移动,以覆盖着陆区域。机载设备安装必须使用方位引导、精密距离,以及地面设地面设备
的选址坐标,以计算进近中心线。

2.3.6.2 通过计算进近中心线,可获得着陆下限,其中包括 MLS 进近方位,DME/P 应答器和机载设备的功


能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4 仰角引导功能

2.4.1 常规扫描。图 G—7 给出了进近仰角和拉平引导的常规扫描。

2.4.2 覆盖区要求。图 G—8 和 G—9 给出了按照第 3 章第 3.11.5.3.2 条要求的仰角覆盖区。

2.4.3 仰角监控。进行监控的目的是:保证按公布的进近程序进行引导的完整性。并不要求分别监控所有
的下滑道,但至少要监控一个下滑道,通常是最低下滑道,对于其余的下滑道应有确保其性能和完整性的必要
措施。

2.5 精确度

2.5.1 概述

2.5.1.1 第 3 章以航道跟随误差(PEE)、航道跟随噪音(PFN)和控制运动噪音误差(CMN)表示了系统精确度。
使用这些参数是为了描述角引导信号和航空器之间相互的关系,它直接关系到航空器的引导误差和飞行控制系
统的设计。

2.5.1.2 航道跟随误差是航空器接收机所测得的角度数据与航空器真实位置角度之间的误差。引导信号
随地面和机载设备的误差、传播误差的影响而变差。为了对空间引导信号进行评估,此项误差是以有关的频域
来估算的。航道跟随误差包括平均航道误差和航道跟随噪音。
ATT-G-4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2.5.2MLS 的测试方法

2.5.2.1 航道跟随误差、航道跟随嗓音和控制运动噪音误差是利用按图 G—10 所定义的滤波器进行评估。


滤波器的特性是以现用的各种航空器的响应特性为其基础,同时也考虑到了未来的航空器设计要求。

2.5.2.2 航道跟随误差指明预定飞行航迹和实际飞行航迹(按引导信号飞行时)之间的偏差,在实际飞行中,
是指示校飞飞行员沿着理想 MLS 航道飞行,记下机载设备的输出指示(通过航道跟随误差滤波器)和当时相应的
飞行位置(使用适当的定位参数基准)之间的偏差值。确定控制运动噪音误差,使用同样的技术,但应使用控制
运动噪音误差滤波器。

2.5.2.3 误差的评定。航道跟随误差在航道跟随误差滤波器的输出端测得(图 G—10 中的测试点 A)。控制


运动噪音在控制运动噪音滤波器的输出端测得(G—10 中的测试点 B)。滤波器的角频率如图 G—10 所示。

2.5.2.3.1 对于进近方位和反方位的航道跟随误差和控制运动噪音,采用40秒钟的校飞误差记录间隔,在
整个覆盖范围以内进行评估(如图G一11中,T=40)。对于进近仰角和拉平仰角的航道跟随误差和控制运动噪音
的,采用10秒钟的校飞误差记录间隔,在整个覆盖区的范围内进行评估(如图G一11中,T=10)。

2.5.2.3.2 如果在误差记录段中(图G一11)航道跟随误差或控制运动噪音超过规定值不足5%者,则认为其
符合95%概率的要求。

2.5.2.3.3 另一种校飞方法是不使用绝对基准,只测量航道跟随误差滤波器输出端在校飞记录上所描绘出
的波动成分,然后与航道跟随噪音的标准相比较。在校飞期间,假定航道跟随误差的平均值是不超出所规定的
平均航道准线的。因此平均航道准线与航道跟随噪音相加之后,就可以与规定的航道跟随误差相比较了。控制
运动噪音可按同样方法测得,但不考虑平均航道校准线。

2.5.2.4 地面和机载仪器误差。由于地面和机载设备本身所引起的仪器误差,应在无反射信号或无其他传
播失常的环境中测定,以免波束包络受到扰动。

2.5.2.4.1 首先,使用测试台的仪器确定标准接收机的仪器误差,并将中心误差调到零.机载设备的误差
可按下述方法测出:利用标准测试台设备记下40秒钟的数据,将其分为4个10秒钟的间隔,这些间隔的平均值
即作为航道跟随误差,其波动部分平方根的二倍,即为控制运动噪音。

注:必要时,在接收机的转出端应加航道跟随误差和控制运动噪音滤波器。

2.5.2.4.2 其次,可用标准接收机来测定整个系统的仪器误差,但应在地面天线射程范围以内或无反射干
扰的条件下进行。因为接收机的定中心误差可忽略不计,所测得的航道跟随误差即可以认为是地面设备所引起
的。地面设备的控制运动噪音可从测得的控制运动噪音变动成分中减去已知的标准接收机的控制运动噪音的变
动成分后求得。10 秒钟测量段的平均值,即为航道跟随误差,其中差分变量的两倍平方根为控制运动操音。

2.6 功率密度

2.6.1 概述

ATT-G-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6.1.1 角功率估算按照下述三项标准:

a)使用波束包络滤波器,角功率一次扫描的捕获,需要 14dB 的信噪比(SNR);

b)角度的控制运动嗓音必须保持在规定限度以内;

c) DPSK 发射的检测概率在覆盖区的边沿至少为 72%。

2.6.1.2 在 37Km(20NM)外,控制运动噪音的来源主要是接收机的内部热噪音。此种噪音所引起的误差(d
θ)可按下式估算:

θ BW
dθ =
2 ( SNR g )
功能采样率
g=
2(滤波器噪声带宽)

式中,θBW 为天线波束宽度(度),g 为功能采样率与接收机输出滤波器噪音带宽之比。对于单极滤波器噪音带


宽是π/2 乘 3dB 带宽。该式反映了,控制运动噪音取决于地面天线的波束宽度和采样率。

2.6.2 系统功率估算

2.6.2.1 系统的功率估算如表 G—l 所示。第 3 章 3.11.4.10.1 条所规定的功率密度,与根据表 G—1 所规


定的在航空器天线处的信号功率有关。航空器天线处的信号功率,按下述关系确定:

输入到各向同性天线的功率(dBm) = 功率密度(dBW/m2)-5.5

2.6.2.2 角功能的测量是在 26KHZ 带宽的波束包络滤波器上测得。第 2.6.1 条中的视频信噪比(SNR)与中


频信噪比关系依下式而定:

SNR(视频) = SNR(中频) + 10 log


 中频噪声带宽 
 视频噪声带宽 
 

2.6.2.3 对于 DPSK 前导码功能分析假设:1)机载接收机采用了载波恢复锁相环;2)接收机的前导码译码


器对于不正确的前导码(不满足巴克码要求或由奇偶检验所识别出来)均有抑制作用。

2.6.2.4 表 G—1 中从 a)至 e)项为有关航空器位置和气象的影响,这些都假定为随机事件。因此,它们同


时出现最坏值的机会很少。这些损耗系看作随机变量,并以平方和的根值计算其损耗分量。

2.6.2.5 图 G—l2 绘出(用内插法)了地面天线波束宽度不同于附件 10 第 3 章第 3.11.4.10.1 条规定所需的


最低功率密度。用于保障自动着陆时进近方位角信号的功率密度在覆盖区下缘(跑道面上方)处要比
3.l1.4.10.1 条规定的为大,保证控制运动噪音限定在 0.04°以内。通常这一要求在使用同一部发射机提供方
位引导和 DPSK 数据时是可以达到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其他功率余量,诸如航空器天线增益、传播损耗、角度

ATT-G-6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覆盖损耗、降水损耗等,这些在跑道区域部分至少要降低(参见表 G—1)。

2.6.3 多路径相关功率密度

2.6.3.1 MLS 地面传输天线周围的固定或移动障碍物可能造成反射,即多路径反射。这些反射对 MLS 的所


有传输(DPSK,角度引导信号,超出覆盖范围的指示信号及余隙脉冲)都有影响。MLS 角度信号接收机通过比
较直达信号(形成正确的引导信号)与反射信号的相对幅度来获取并跟踪正确的信号。为了确保接收机正常工
作,两个信号的相对幅度必须在给定的门限范围内。如第 3 章所述,EUROCAE ED-36B 文件中 MLS 机载接收设备
的 MOPS 中规定了 MLS 接收机的最小信噪比,以确保多路径环境下能正常工作。

2.6.3.2 第 3 章 3.11.4.10.3.1 及 3.11.4.10.3.3 中规定的 4dB 最小比值能保证接收机有效地获得正确的


信号。比值更低时,信号获取的时间会延迟,而且可能获取并跟踪到错误的多路径反射信号。

2.6.3.3 第 3 章 3.11.4.10.3.1 及 3.11.4.10.3.3 中规定的 1 秒的最大持续时间能保证接收机持续无告警


地输出正确的引导信息从而不会失去引导服务。这一持续时间必须用航空器进近的最小地速来评定。

2.6.3.4 精确度要求对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限制使多路径干扰引起的方位角变化仅在中心线两侧很窄
的范围内(例如±4°)
,见第 3 章 3.11.5.2.1.3 中描述的波束形状。定期的地面检查及飞行校验能验证静态
的多路径干扰是否满足精确度要求。临界区和敏感区的保护程序能确保动态的多路径干扰不会使总精确度超出
规定的要求。

2.6.3.5 对于垂直引导,低高度处的多路径干扰对空间信号的影响不用考虑。

2.6.4 机载功率估算

2.6.4.1 表 G—2 提供了一个用于提高功率密度标准的机载功率估算的例子。

2.7 数据应用

2.7.1 基本数据。发射的基本数据定义在第 3 章 3.11.4.8.2.1 节,可向机载接收机提供处理由各种地面设


备配置提供的扫描波束信息,以及调整输出的信息使得基本数据对飞行员或机载系统是有意义的。数据功能也
可用于为飞行员或机载系统提供附加信息(例如:台站识别码和设备状态)。

2.7.2 辅助数据

2.7.2.1 发射的辅助数据定义在第 3 章,3.11.4.8.3.1 和 3.11.4.8.3.2 用来提供上行数据链,其具有下


面形式的信息:

a)描述地面设备的场地的数据。在字 A1—A4 中传送和在 B40—B54 中的一些传送。

b)数据支持 MLS/RNAV 运行。在字 B1—B39 中传送。

c)操作数据。在 B55—B64 中传送。

ATT-G-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7.2.2 辅助数据字传送率基于以下标准:

a)数据应该在 6 秒钟以内译码,在输入 MLS 覆盖范围时以最大时间 1 秒传送(见第 7 节 3.3.1.1.)。

b)不要求在 6 秒钟内译码,但准备用于运行的数据,应在最大转换时间 2 秒发送,这速率允许 6 秒钟内产


生数据丢失告警。

c) 信息数据运转应在最大转换时间 10 秒发送。允许 30 秒钟内产生数据丢失告警。

2.7.3MLS/RNAV 数据字 B1 到 B39 的使用

2.7.3.1 包含在辅助数据字 B1—B39 里的数据被设计成允许 MLS/RNAV 运行,仅支持包含在 MLS 数据字内的


使用。为了支持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第一和第二跑道、曲线进近和起飞、复飞,这数据包含程序型信息、(进
近或起飞)程序名、跑道和航路点。

2.7.3.2 进近方位和反方位发送的数据是隔开的.例如每个都有隔开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和由机载设备独
立译码。给定的 MLS/RNAV 程序数据在程序开始覆盖范围中发射。通常这意味着进近和复飞数据由进近方位发
射,起飞数据由反方位角装备发射,而属于进近、复飞或起飞的航路点由方位或反方位覆盖区内发送。例如在
进近方位覆盖范围内开始起飞,数据由进近方位发射。如程序在公共覆盖区内开始,除非有其他因运行要求的
规定,否则相关数据只能在一个范围内发射。

2.7.3.3 程序是由一系列的航路点定义的,航路点在直角坐标系里用 X、Y 和 Z 指定,原点是 MLS 的数据


点,坐标系在图 G—13 中说明。

2.7.3.4 航路点之间可以是直线或者曲线。曲线是包含两个航路点的圆弧,如图 G—14。这个圆弧总是正


切前后部分(无论直线或曲线)。最后进近部分、指向进近程序的最初航路点部分、从前次离场或复飞的航路
点延伸部分都是直线。这些直线部分在覆盖去边缘不一定需要航路点,所以可以节约航路点。

2.7.3.5 对于任何程序而言,从离跑道入口最远的航路点开始译码,在离跑道最近的航路点结束。进近程
序中所有航路点必须在复飞或离场航路点前开始译码。这个规则通过分离进近及其它航路点简化了译码。多个
程序可公用航路点。如果之前所述可行,则这个信息可只发射一次。对进近程序而言,共用的航路点必须是最
后航路点,对复飞和离场程序来说, 共用的航路点则必须是最初航路点。如果数据发射在相同覆盖范围内,
则进近、复飞和离场可共用这些数据。当航路点是与先前已在资料库中定义的程序共享,航路点索引会指出下
一航路点。航路点索引会提供资料库中第一个共享的航路点位置

2.7.3.6 航路点索引是在数据库里列出代表连续的航路次序。在译码中指示程序中航路点的位置,在程序
的说明中零航路点索引会之处没有航路点时所算出的中心线。

2.7.3.7 虽然航路点由未知数 X,Y 和 Z 坐标确定,但在不同情况下不是每个坐标轴都发射。位于跑道中


心线的路点 Y 坐标等于零,我们可以通过设定 Y 坐标跟随比特为零来忽略相对应的域。

2,7.3.8 无论何时当航道结构不需要 Z 轴,我们可以不发射 Z 轴数值以节省数据。通过设置“Z 坐标跟随”


比特为零指示。它用于起始点在最后进近决定在哪里引导之前,基于高度测量而不是 MLS 计算的垂直位置,也

ATT-G-8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用于 Z 值已定义且航路点间是恒定梯度位置的点,此时机载设备假定按恒定梯度计算 Z 坐标,在反方位覆盖区
内复飞和起飞点位置,由于垂直引导不可用,删除 Z 坐标为候选。对反方位应用 Z 坐标传送给机载设备以解决
飞机在水平面定位,允许减少横向误差,从倾斜范围和锥型反方位角传换为 X—Y 坐标。

2.7.3.9 跟随航路点坐标的 3 比特组包含下一个段/块识别器,数据条款指示程序的下一段是否直线或曲


线.是否当前的点是程序定义的最后一点,是否连接程序到错误进近或由错误进近索引或下一个点索引识别的
其他程序的共享段,它也指出跑道入口穿越高度或垂直方位到航路点距离的数据场是否要添加到航路点点的定
义内。

2.7.3.9.1 一些在附录 A 表 A—17 里识别符典型的使用列表如下,此表不是全都包含:

a) 识别符 0 和 1 用于当下一个点不是共享点或是第一次共享编码。

b) 识别符 2 和 3 用于在程序中查阅下一个航路点,它已编码并与另一个程序共享。这些路航路点编码不
重复,但索引允许程序连接到另一程序共享航路点。

c) 识别符 4 和 5 用于主跑道程序开始或终了的下一个航路点。最后一航路点是入口。此航路点仅在入口
交叉高是指定的,由于入口确切的位置在辅助 A 字里与 MLS 数据点有关联。识别符 4 用于当 MLS/RNAV
不需要错误进近引导,识别符 5 用于当“复飞”跟随。

d)识别符 6 和 7 用于当除上述 c)里任何程序的最后航路点,对重要跑道这些识别符需要全部指定最后航路


点的 X,Y 和 Z 坐标。这些识别符也用于第二跑道和直升机场。识别符 6 用于无复飞,识别符 7 是用于
其后有复飞时。

e) 识别符 5 和 7 不用于复飞和起飞。

2.7.3.10 跟随另一 MLS 基本和辅助性数据惯例,在数据库中所有的数字数据编码,首先传送最少的重要


比特,信号比特是传送的大部份重要比特,用 ONE 指示负值。已注明辅助性数据字地址用于指示最后进近方位
数据库字和第一反方位数据库字,与大部份重要比特首先传送。

2.7.4MLS/RNAV 数据字的应用例子

2.7.4.1 下列段落提供 MLS/RNAV 数据字包括辅助数据字 B1—B39 的数据分配处理的例子,提供进近和起


飞程序取样组,解释各航路点及其相关程序特性的处理过程,以及描述发射的格式。

2.7.4.2 表 G—3 说明了一组为两个假设跑道进近,复飞和起飞程序的例子。表 G—4 包含抽样程序航路点


数据指示在表 G—3 说明在图 G—15。

2.7.4.3 在插入程序数据至 B1—B39 之前,我们必须了解 MLS/RNAV 数据的特性,以便能更好的使用数据字。表


G—3 和 G—4 的数据设置以下特性可以注明:程序 KASEL 和 NELSO 共享点 No.l( WP1 ) 和 No.2( WP2 ),程序
KASEL 和 NELS0 链接到复飞程序,程序 SEMOR 是第二跑道进近;程序 LAWSO 是起飞程序并由反方位覆盖传送,
超出最后精密进近固定点(PFAF)的所有点不需要传送 Z 坐标,
Y 坐标在延伸的主跑道中心线上的一些点不发射。

ATT-G-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2.7.4.4 数据词 B1 定义在附录 A,表 A—15 中指定,MLS/RNAV 数据的结构定义在进近方位覆盖扇区里发


射,此字也包含进近方位 CRC 代码。程序号在进近方位覆盖扇区里传送是 3,可由表 G—3 决定。具有最后进近
方位 MLS/RNAV 数据字地址在完成设置后决定并输入格式。此情况下地址的最后字是 b11,RCR 码是计算的在注
3 表 A—15 中指定,字 B42 和 B43 不被传送相应的比特设为零 ZERO,字 A4 被传送有关比特设为 1 ONE,字 B 1
译码在表 G—5 表中展示。

2.7.4.5 附录 A 里指定的数据词 B39 表 A—15 中定义的 MLS/RNAV 数据结构由反方位覆盖扇区发射,此字


也包含反方位 CRC 码。程序号在反方位覆盖扇区传送是 1,第一反方位数据一字地址 MLS/RNAV 数据字由设置完
成后决定并输入格式。此时第一字地址是 B36,CRC 码是计算的,在注 3 表 A-15 说明。字 B43 不传送该比特设
为零 ZERO,反方位映射/循环冗余校验指示比特设为 1(ONE),表示这是 1 个映射/循环冗余校验字组。字 B39 的
编码见表 G—5。

2.7.4.6 在附录 A,表 A—15 中指定的程序描述词是对所有进近和起飞程序定义的。复飞程序在数据格式


里是链接到进近程序的,因此不需要程序描述词,抽样数据设置的程序描述词见表 G—6,它注有程序描述数据
词,由于“第一航路点索引”需要与每个程序相关,没有全部定义直至航路点数据完成实际分配。此条是为程
序序列的第一航路点。索引是由上面的 2.7.3.6 节产生的,它注有程序名“有效指示器”(见表 G—4)程序版本
号和值 1 到 9。

2.7.4.7 按附录 A,表 A—15、16 和 17 对航路点分配进行处理。表 G—7 显示抽样数据设置分配。此表并


没有前导码、地址和奇偶校验比特。进近程序描述符后立即启动己分配的数据字第一程序的第一点。抽掸数据
设置即数据字 B5 是航路数据点的第一字,下一步是输入数据到适当的格式。程序数据总是与启动点的 X 坐标
开始。数据库的结构允许在辅助数据之间个别条款交迭,例如字 B5 中传送的 KASEL 的 WP3 的 X 坐标的第一个
14 比特。启动比特在字 B6 中传送。

2.7.4.7.1 因为点坐标最小的重要比特权重,编码点坐标必须全面,尽可能达到实际坐标值。通常由增加
实际值达到。LSB 的半权重是对结果执行整除。例如 KASEL 程序的 WP2 的 X 坐标是 6556m(真实)。编码二进制
值是 2 561。由于

 2.56  
  6 556 + 2  
Integer     = 2 561
 2.56 
 
 

对负数符号位应通过计算确定

2.7.4.8 在坐标 X 之后是“Y 坐标跟随”比特,此比特设为零,Y 坐标不传送,如同在 G—7 表中为 KASEL WP2


和 WP1 展示那样,这些坐标需要在“Y 坐标跟随”比特后传送。

2.7.4.9 跟据“Y 坐标跟随”比特译码,


“Z 坐标跟随”比特在 Y 坐标信息之后编码。对 KASEL 程序,WP4
由于它在 PFAF 之前不要求 Z 坐标。
由于在 WP3 和 WP1 之间有一个恒定下滑道 WP2 也不要求 Z 坐标。
在 KASEL WP3
中展示在“Z 坐标跟随”比特之后需要传送 Z 坐标。

2.7.4.10 下一个段/场标识符按附录 A,表 A—17 分配,在程序 KASEL 中识符跟随 WP2,接着发射的值 5

ATT-G-10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代表跑道入口航路点高度是在复飞程序航路点索引发射。对程序 NELSO 而言,由于最后两点与程序 KASEL 是共


享的,跟随 WP3 的识别符值是 3,跟随下一点传送索引指示,此时索引是 3,指示程序 KASEL 指向 WP2。对错误
进近程序指示符设置 6 表示是程序的最后点。对第二跑道的程序 SEMOR 识别符也设为 6,此时指示实际方位跟
随到点距离。

2.7.4.11 表 G—8 显示离场程序点的分配。离场数据从字组 B36 开始。航路点数据从字 B37 开始。离场数


据分配使用与进近数据相同的方法。

2.7.4.12 在数据库完全分配后,CRC 值使用 B1—B39 和其他的需要数据项目计算。抽样数据设置计算辅助


A 字,基本字 B36,辅助字 B40—B41,表 G—9 显示计算结果。

2.8 邻波道干扰问题

2.8.1 在制定标准时已考虑到至少要允许有效辐射功率超出规定的最小功率密度达 5dB 的变化余地。干扰


问题的规范是基于:最差情况下的天线波束宽度、数据率和干扰信号的同步等情况。

3.地面设备

3.1 扫描波束的形状

3.1.1 使用标准接收机在高的信噪比和可忽略多路径干扰的条件下(即在天线射程范围内测试),在天线瞄
准线上测出的方位扫描波束的包络和在选定的下滑角上测出的仰角扫描波束的包络应符合图 G—16 的规定门限。
在设备设计时不必要预期对于性能精确度的-10dB 对称性。

3.2 扫描波束旁瓣

3.2.1 性能规范。天线旁瓣的设计应符合两个条件:1)动态旁瓣电平应不妨碍机载接收机去捕获和跟踪主
波束,如果动态旁瓣持续在-10dB 的电平上,就不能保证满意的性能;2)有效旁瓣电平应符合系统误差估算的
要求。

3.2.2 有效旁瓣电平(P 磅 L)与动态旁瓣电平(PESL)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PESL = K × PDYN

式中,K 为下降因数,它依天线实际情况而定,其与下列情况有关:

a) 带有方向性的天线单元的场型,它相对于覆盖区减小多路径信号电平;

b) 动态旁瓣的随机程度。

注:-如果测得的动态旁瓣电平比规定的有效旁瓣电平为小,则动态旁瓣可以不计。

3.2.3 来自方位天线旁瓣的横向多路径反射和来自仰角天线旁瓣的地面多路径反射,都将干扰主瓣而造成
角度误差。为保证天线旁瓣所产生的误差 dθ 不超过传播误差的估算值,所需的有效旁瓣电平可按下式算出:

ATT-G-1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公式 PESL =
θBW PR PMA

式中,PR 为障碍的反射系数;θBW 为地面天线的波束宽度;PMA 为运动的平均因数。

3.2.4 运动的平均因数依多路径的几何形状、航空器速度、数据速率和输出滤波器的带宽而定。综合多路
径几何形状和航空器速度后,如果多路径扇摆频率大于 l.6HZ,则运动因数为:

2(输出滤波器噪声带宽)
公式 PMA=
功能数据率

3.2.5 当多路径扇摆的频率更高时,这一因数还会进一步减小,因为多路径所产生的误差,在"往"、"返”,
扫描的时间间隔内是不相关的。

3.3 进近仰角天线场型

3.3.l 为了限制多路径效应,仰角和拉平天线的水平场型图,在偏离天线瞄准方向时应逐渐减小。典型的
例子是,进近仰角天线的水平场型图,在超出孔径方向 200 的地方应减小 3dB,在超出孔径方向 40°的地方要
减小 6dB。依照实际的多路径条件,水平辐射图可以要求,可以有所降低。

3.4 进近/反方位角信道

3.4.1 当一条跑道的 MLS 为两个进近方向安装时,设备不能作反方位进近使用,如果想给每个跑道方向分


配不同的信道,需要方位单元运行在不同的频率上,取决于运行方式是进近或是反方位进近。注意必须取得频
率分配以使两个频率尽可能靠近,以避免当进近方位反转时方位天线垂直场型需要机械调整。

3.4.2 频率间隔将限制反方位场型增益损失(从最适宜的进近值)由发射机功率限制能适应表 G—1 展示为反


方位角功能。

4.台址考虑

4.lMLS/ILS 共址安装

4.1.1MLS 仰角天线

4.1.1.1 概述

4.1.1.1.1 当 MLS 仰角天线与 ILS 下滑台一起配置时,要通过一些判断来确定仰角天线位置。选址标准是


基于 MLS 对于 ILS 下滑信号影响最小。这一标准和空间信号合成、设备运行、临界区、净空要求等因素将影响
仰角天线的最终位置。

4.1.1.1.2 仰角天线的选址目的是以通用区域开始,然后缩小到对于特定设备的优化区域。可通过一连
串因素和考虑来达成此目标。显示如图 G—17 的流程图。这个指导不是包含所有 MLS 选址的通用手册,只是对

ATT-G-12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于和 ILS 共址的 MLS 提供额外指导用。

4.1.1.1.3 见图 G—17,区域号码对应于三个几何选址之一。4.1.1.2 节“在下滑台与跑道之间设置仰角


天线”,即在每个数据块中的号码参照图 G—17 的相关段落,这个段落提供这一步要考虑因素的更详细说明。

4.1.1.1.4 图 G—18 是两个设置仰角天线的通用场地。这取决于下滑台位置,也有可能不存在这样两个区


域。此外,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考虑之前,必须已经满足空间信号合成。

4.1.1.2 在跑道和下滑台之间设置仰角天线

4.1.1.2.1 仰角天线后撤取决于 MLS 基准数据点(RAD)高度,MLSARD 必须满足第 3 章 3.11.4.9.1 的规定,


仰角天线后撤由等式(见图 G—19)确定:

ARDH − RPCH 15 − RPCH


=SB ≥
tan θ tan θ

式中:所有距离以米表示;

SB——仰角天线相位中心从跑道入口后撤的距离,平行于跑道中心线;

RPCH——在入口处仰角天线与跑道面相比相对相位中心高度(包含仰角天线相位中心高和仰角天线场地与
入口之间场地高差);

ARDH——MLS 进近参考数据点理想高度;

θ——最小下滑角。

4.1.1.2.2 仰角天线的圆锥形共用纵轴线系统和其从中心线的偏置引起最小下滑道仰角引导在进近基准
数据点上方的。第 3 章 3.11.5.3.5.2.2 建议偏置门限由下式决定:

 (18 − RPCH ) 
2

( OS ) + ( SB ) ≤ 
2 2

 tan θ 

式中:所有距离以米表示,OS——仰角天线相位中心与包含跑道中心线的垂直面之间的偏置距离(见图 G
—19)。

4.1.1.2.3 此外,MLS ARD 应符合 ILS 基准数据点一米以内,说明在第 3 章 3.11.5.3.5.3 节,由下式给出:

RDH − 1 − RPCH RDH + 1 − RPCH


≤ SB ≤
tan θ tan θ

式中:所有距离以米表示,RDH——ILS 基准数据点高。

4.1.1.2.4 在图 G—18 的 1 区里确定斜线部分边界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因素是仰角天线在进近期间


不要穿透 ILS 下滑信标的菲涅耳区。一般这个要求可以通过设置仰角天线在跑道入口处中心线和下滑天线杆之
ATT-G-1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间的斜线区域。图 G—18 中 φ 值取决于下滑天线杆相对于入口处跑道中心线的位置。第二个因素是最小化下


滑道天线场型的侧面穿透(见 4.1.1.3.2 节)。然而,能满足第二个条件是最好的,但也不是必须。

4.1.1.2.5 基于上述标准可接受的仰角天线位置区决定后,根据附件 14 第 4 章障碍物限制要求决定最小


仰角天线偏置。

4.1.1.2.6 在可能的情况下调整仰角天线位置最大程度减小在飞机运行时的天线临界区大小。此外,仰角
天线可设置于使仰角天线临界区及 ILS 下滑台临界区的联合部分最大的位置。由于需要设置仰角天线位于下滑
信标前面,仰角天线通常设在下滑信标临界区内。仰角天线临界区见 4.3 节,其描述见附篇 C 的 2.1.10 节。

4.1.1.2.7 一旦仰角天线位置确定,必须确定仰角天线监控器位置,应按照 2.4.3 所述来监视仰角信号。


仰角场地监控器的高度取决于最小下滑角和净空标准的整体监控。下列考虑有助于决定监控器位置:

a) 理想的场监控器要靠近远场使进场效应对监控器影响最小,但还是要限制此距离,以避免场地监控器
和天线之间因车辆及航空器所造成的错误告警。

b) 要最小化在最后进近区里监视仰角信号失真和故障,可使监控器位置从仰角天线视轴偏离 30°,且距
离从 40m(130 英尺)到 80m(260 英尺)取决于设备设计。

c) 我们要限制场地监控器对于天线视线的偏移量,以维持监控器对于机械稳定性的灵敏度。场地监控器
偏移仰角天线不应超过 30°。

d) 场地监控器位置应避免影响 ILS 下滑台监控器或被其影响。

4.1.1.3 比下滑道更大偏置的仰角天线设置

4.1.1.3.1 当从跑道心线偏置 130m(430ft)到 180m(590ft)设置仰角天线时,在到达进近基准数据点高度,


圆锥影响变得更显著。需要通过设备将仰角天线的后撤调整至标准范围内,见 4.1.1.2.1、4.1.1.2.2、和
4.1.1.2.3 节。

4.1.1.3.2 当仰角天线从跑道心线偏置大于下滑道设置仰角天线时,仰角天线应不穿透下滑道场型的侧面,
在图 G—18 中φ值取决于当前下滑道天线的型式和仰角设备的物理特性,一般在下滑道天线侧面场型里“φ”
表示-10dB 点。对于符合下滑信号要求的捕获效应下滑信标天线而言,-10dB 可放宽至-4dB。

4.1.1.3.3 仰角天线位置的可接受范围确定之后,应满足附件 14 里对障碍物限制的标准,特别是滑行道与


障碍物的间隔标准。

4.1.1.4 可选项

4.1.1.4.1 如果仰角天线与下滑信标合装不易达到,一个选择是将仰角天线装在跑道的另一端。

4.1.2MLS 方位角天线

4.1.2.1 简介

ATT-G-14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4.1.2.1.1 当 MLS 方位天线与 ILS 航向台合装时,要决确方位天线的位置。选址准则是基于最小化 MLS


方位天线设备对 ILS 航向信号的影响,反之亦是。标准随着空中信号、运行、临界区、和障碍物清除考虑等发
展将影响方位天线最后的位置。由于跑道凸起或进近灯系统要求方位天线中高(PCH)增加。当应用下列标准时
这些因素都将考虑。

4.1.2.1.2 方位天线的选址,目的是以通用区为开始,然后再逐渐减小此区域,使特定设备能有最佳位置。
可由一系列考量来达到这个目标,如图 G—20 所示逻辑流程图。

4.1.2.1.3 参阅图 G—20,区域号码对应于四种选址几何之一,(即 4.1.2.2 节对应于“方位天线设在航向


天线之前”等)。每个方块内的数码参阅图 G—20 中特定章节的说明文字,该节对这一步考虑提供更详细的描
述。4.1.2.1.4 设置方位天线通用区域见图 G—21。

4.1.2.2 方位角天线设在航向台天线的前面

4.1.2.2.1 方位角天线应在航道线上对称设置超前航向天线阵至少 30 米(100 英尺),最大距离限制(在图


G-21 中可变值 X)需满足附件 14 对障碍物限制的要求,此即方位天线的最佳位置。然而,有些因素如当前航向
近场监控器可能需要将方位天线位置移动,方位天线不能阻挡在航向天线和航向台场监控器监控器之间的视线。
由于方位台使 ILS 地面捡查点的视线阻断,ILS 地面捡查点又要再评估。

4.1.2.2.2 DME/P 的天线设置尽可能与方位天线在一起,如果由于障碍物限制要求不能合装,可以考虑


DME/P 天线偏置或另选一个合装的配置方案(见附篇 C,7.1.6 节和下面第 5 节)。

4.1.2.2.3 当可能的时候,方位天线位置调整到方位天线临界区对飞行的影响最小化,此外,尽量合并方
位和航向台临界区,由于需要合装的方位天线要尽可能靠近航向台天线,通常一个天线设在另一个天线的临界
区内,方位天线临界区见下面 4.3 节,航向台临界区见附篇 C,2.1.10 节。

4.1.2.2.4 确定方位角天线的合适地点后,必须确定方位角天线的场地监控器的位置,方位角天线的监视
说明在上面的 2.3.5 节。场地监控器的首选位置是在跑道中心线的延长线上。然而,监控器杆是方位信号降级
的原因。因此,如果此监控器位置会因灯杆结构、航向信标等而引起无法接受的信号降级,或无法得到令人满
意的监控结果的话,则场地监控器应尽量设置在其它位置上。上述第二条仅有在进近径向有整体监控器时使用。
在确定监控器位置时,下列的考虑可能会有所帮助:

a) 场地监控器靠近远场使近场对监控器影响最小,但是此距离还是应限制,以避免场地监控器及天线之
间因车辆及航空器所造成的错误告警;

b) 在最后进近区要使场地监控器使方位信号的失真和阻断最小,场地监控器设置要远且低于相位天线相
位中心;

c) 限制场地监控器偏移天线视线的偏移量,以维持监控器对机械稳定性的灵敏度;

d)方位天线场地监控器位置应避免影响 ILS 航向台监控器或被其影响。

4.1.2 3 方位天线设置在 ILS 航向台后

ATT-G-1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4.1.2.3.1 ILS 航向台和 MLS 方位角天线之间的距离将取决于障碍物限制要求,实际状况的可用性,航向


后航道的存在,方位天线与 DME/P 天线合装的要求。如果航向后航道己经使用,方位和航向天线之间距离至少
30m(100ft),且方位天线必须在航道中心线上对称设置。航向天线应具有高的前—后功率比,才有可能减少
30m(100ft)的间隔。一旦方位和航向天线间的距离己知,图 G—22,可用于决定方位天线相位中心相对航向天
线阵的高度。由于 ILS 航向残存使信号散射,为保证方位角引导误差是无关紧要的(≤0.03 度)贯穿方位覆盖
点“W”,(图 G—22)是“X”值的典型选定。如果此选择会造成方位天线位置违反障碍物清除要求,或不能安
装天线架时,必须考虑下列措施:

a) 了解有关航向台和方位设备,对方位天线相位中心的高度可进行分析。通常推荐的方位角天线相位中
选择,因使得航向台所信号散射引起的误差限制为 0.03 度。然而,从其他误差源如地面和机载设备误差、建
筑物引起的旁瓣反射、地面反射和飞机干扰、有可能使误差增加(见表 G—10)。

b)在 W—Wn 线(图 G—22)上的一点:可选择决定可变值“X”,首选点靠近“W”点是适用的,他对有关的


程序运行是可接受的。由于在这一标准的发展中使用了误差分配,总的传播误差会出现一小部分,方位信号会
符合所需精度甚至低于包含己选点的平面和方位天线相位中心,可以用飞行测量来确定位于最小下滑角上并且
可以接受的方位信号点。

4.1.2.3.2 如果航向近场监控器监控器出现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调整方位天线相位中心高(PCH)或航
向监控器高,使得航向台监控器杆对于方位信号的影响最小。然而,只要监控天线杆位于或低于航向天线高度,
就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4.1.2.4 集成方位角和航向台配置

4.1.2.4 1 在航向天线下的方位角天线

4.1.2.4.1.1 对于这个配置,第一考虑是要决定在航向天线阵处障碍物清除面的高度。在这点,地面和障
碍物清除面了间的垂直距离至少等于方位天线高,包括基座,加上方位天线和航向天线间需要的垂直间隔,如
此条件不能满足需考虑改变合装配置。

4.1.2.4.1.2 从 21 单元对数周期航向台实验结果可知,显示方位天线顶部和航向天线底部间的垂直间隔至
少 0.5m(1.6 英尺)首选是大于 0.7m(2.3 英尺)。对具有更高耦合单元的航向台,增加垂直间隔是首选。

4.1.2.4.2 方位角天线集成于航向天线阵

4.1.2.4.2.1 由于方位天线通常低于现有的航向天线,这一配置不需要考虑障碍物清除面高,当要集成方
位天线时,航向天线需要进行一些修正,他对航向的空中信号的影响取决于航向台的类型。

4.1.2.4.2.2 双频航向台用偶极天线实验的结果显示在航向台天线处修改监控器设置可以补偿这种影响,
这种综合配置的可行性对每种航向台都得到证实。

4.1.2.4.3 如果 ILS 近场监控器出现,需要决定增加方位天线高度或减小航向监控器高度,需要在方位信


号上最小化监控器杆的影响。通常由设置方位天相位中心高于监控器杆 0.3m(1 英尺)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此值
取决于航向监控器设计和位置。

ATT-G-16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4.1.2.5 方位台偏置

4.1.2.5.1 在一些场地 ILS 和 MLS 合装时,发现由于物理限制 MLS 方位天线在 ILS 航向天线的前或后或与


ILS 航向集成在一起。在这种场地,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对 MLS 和 DME/P 天线进行偏置。这种设置的信息包含在
辅助数据里,通过飞机的计算上得出 MLS 中心线进近。

4.1.2.5.2 对于这种合装的配置,首选设置是方位天线在航向太天线面内(图 G—21 的区域 1)。方位台设


备与航向天线阵(末端单元)间距离最小 3m(10 英尺)。

4.1.2.5.3 如果方位角天线无法横在航向台上,方位天线可设置在航向天线阵面的后方,(图 G—21 的 2


区)。方位天线偏置至少提供 3m(10ft)的距离,航向天线阵禁止穿透方位比例引导区。

4,1.2.5.4 如需要将方位角天线设在航向台天线阵前面,会使得航向信号降级。图 G—21 区域 3 为我们


预期方位台设备会对左右航向台影响最小的区域。可以利用方位台装备的模型来验证方位天线的位置。

4.2 MLS 设在进近照明系统以内

4.2.1 另一端进近的灯光会影响 MLS 方位天线设置。适当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覆盖要求(请参看 2.3.2)


避免光线阻隔、障碍物限制要求和由灯架造成的方位信号多路径反射。

4.2.2 这些标准对用于进近灯光高度或随跑道距离而增加的典型安装。

4.2.3 下列的指导是基于 MLS 设置在己有灯光系统结构以内的。如果能使用不影响空间信号的灯光架则更


好。

4.2.4 如果 MLS 方位角天线的位置不能在在跑道中心延长线上进近灯光系统远端前 60m(200ft)处,可以依


下列标准架设在灯光面边界内:

a) 在水平面中,天线设在跑道中心延长线上靠近停止末端大于 300 米和从最近的灯光位置向跑道停止端


尽可能远。(方位设备的背面与灯光位置相反)。

b) 方位台的设置在使进近灯光系统的遮蔽最小,特别是决断高度边界内。方位台对任何灯光都不应有遮
蔽,除非位于交错灯中心部分或条状灯中心线等位置(进一步的指导见附件 14,第Ⅰ卷,附篇 A,11.3 节)。

4.2.4.1 如果距邻近的灯光站间隔是 30m(100ft)或者以上,相位中心应至少高于跑道出口端灯光中心线


0.3m(lft)。如果没有严重的多路径问题,必要时可以放宽至 0.15m(0.5ft),这适用于抬高的方位站。

4.2.4.2 如果在邻近的灯光站之间的间隔小于 30m(100ft),相位中心应至少高于跑道出口端灯光中心线


0.6m(2ft)。

4.3 临界和敏感区

4.3.1MLS 信号干扰的发生取决于 MLS 天线和波束宽度,周围的环境是有反射和信号遮蔽。在接收机波束宽


度 1.7°以内的车辆和物体,都被视作在波束内,并会使 MLS 引导信号产生 的主波束多路径干扰。典型的,地

ATT-G-1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面设备波束选择是为了在沿最后进近航路波束内没有反射和沿下滑道波束没有多路径反射存在。然而,移动物
体可能会进入波束内多路径区域,并会使信号收到干扰、反射、遮蔽等无法接受的影响。对车辆引起性能下降
的区域需要定义并确认,为制定保护区标准,这些区分为两类,即:临界区和敏感区。

a) MLS 临界区是方位角和仰角天线已定义的区域,在所有的 MLS 运行期间车辆包括飞机都不能进入该区。


临界区被保护是因为车辆和/或飞机进入界内会引起对引导信号造成不可接受的干扰。

b) MLS 敏感区是临界区前的一个延伸区域,那里在所有的 MLS 运行期间车辆包括飞机停留和/或运动都是


受约束的,防止对 MLS 引导信号造成不可接受的干扰。对 MLS 敏感区对于临界区外大的障碍物,也会
提供保护防止受到干扰。

注 1: 只对地面上出现的引导信号受干扰,才使用术语”临界体”和”敏感体”。

注 2: 临界和敏感区定义的目的是对 MLS 引导信号提供足够的保护,该术语在国家间应用上有所不同,一


些国家使用临界区来描述本文的敏感区。

4.3.2 需要保护的临界和敏感区典型的例子展示在图 G—23 和 G—24 中。这些表中的值用于 3 度或更高角


度的进近程序。为保证信号质量在 MLS 运行期间禁止所有车辆、滑行和停止的飞机进入。方位天线和仰角天线
临界区应该清楚的标出。在穿越临界区滑行道及道路都应该有合适的信号装置,以限制车辆及航空器进入。

4.3.3 计算机模拟技术可用于在不同位置计算由于建筑,各种大小的飞机引起的各种各样大小和方向的信
号干扰。典形的,模拟运行所需的各种参数、天线波束宽度和尺寸、反射的位置和方向、遮蔽物体。在将地面
航空器所造成的多路径干扰最大允许量纳入计算后,便可以得到对应的临界区和敏感区。这些方法已用于图 G
—23 和 G—24 中。此模型包含将计算出来的某些点与停止的航空器对 MLS 引导信号的干扰所得到的实际机场和
飞行数据来进行比较。

4.3.4 在机场里对临界区域的控制和敏感区指定,一般地对由大的固定地面建筑引起的多径影响要有足够
的保护,尤为重要的是当考虑新建筑的大小时。一般机场围界外的建筑只要符合障碍物限制标准,对 MLS 信号
质量不会造成影响。

4.3.5保护区的边界(即组合的临界区和敏感区)巳定义为在此界限之外航空器和车辆所引起的干扰并不会
使信号传播发生错误而超过典型的门限。保护中心线和进近图形的容许量球阀(表G-10和G-11有关简单和复杂
传播环境)是如下进行的。在进近参考点,有关传播不规则即系统误差的门限减去设备误差容限(以均方根表
示),所得到的误差量。在简单和负载的场地,地面反射都需要考虑,而在复杂环境中,需要预留一些余量来
容纳额外的误差(如支撑结构震动、进近灯光散射、或其它更强烈的侧面反射等)
。最后,剩下的误差量的70%
就是保护区的界限。因此,剩下的误差量也可以用来定义非常简单的传播环境(只有地面反射),以及复杂的
环境(有多种严重的传播误差来源)等极端情况的保护区界限。

4.3.6MLS 的临界区比 ILS 的临界区更小。MLS 天线靠近 ILS 天线时,多数情况下 ILS 的临界区将保护 MLS
类似的进近通道。

注:-MLS 临界和敏感区域的减少是通过对其特殊环境的测量和分析获得的。建议其抽样至少每 15 米(50 ft)


一点。

ATT-G-18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4.3.7 方位角。对沿着零度范围支持直线进近的方位天线而言,方位角天线和跑道停止端之间区域设计为
临界区。图 G 一 23 的敏感区域当低能见度下运行着陆时提供附加信号保护。通常来说,方位台的敏感区会在
跑道界限内,这样才能管制所有移动的物体,防止对 MLS 信号造成不可接受的干扰。表 G—12A 的敏感区长度
是假设,在正在降落的航空器到达 90m 高度(B-747180M)之前,已降落的 B-727(B-747)类型的航空器已经脱
离跑道。会有此假设是基于下列因素:

a)在 B-747 大小飞机后 5.6 千米(3NM)间隔;

b) 在 B-727 大小飞机后 3.7 千米(2NM)间隔;

c) 着陆飞机跑道占据时间是 30 秒;

d) 进近飞机速度是大约 220Km/小时(2NM/分钟)。

4.3.7.1 对于为处于跑道上的飞行器提供引导的进近方位角设备,必须有额外的敏感保护区。由于接收天
线位置处在信号覆盖范围区域的下限,因此地面上的飞行器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密度低,因此进离场的飞行器尾
翼边缘对信号的折射将变得明显,并产生多路径效应。图 G—23B 中标示了典型的不应有飞行器尾翼进入的区
域。它是一个自方位角天线开始的,以跑道中心线为中心,半宽度为 1.7 个波束宽度的扇区。对于天线中心比
跑道面高 1.4m(4.6ft)的情况,扇区半宽度的限制值列在表 G—12E 中。当地面上接收到的功率密度与预期不同
时,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例如,已经确定如果跑道面以上 2.5mm(8ft)处的实际功率密度高出 6dB(例如方
位角天线的中心比正常值高 2 倍),则敏感区的半宽度可以减小 6m(20ft)
(如果实际功率密度低了 6dB,则增
加敏感区半宽度)。

4.3.7.2 方位天线支持偏置进近时,临界和敏感区将取决于方位天线位置和相对于零度方位的进近航迹方
向。在方位天线前区延伸至少 300m(1000ft),在着陆运行期间防止产生遮蔽,在敏感区要提供附加保护,表 G
—12B 给出了敏感区长度供方位偏置安装使用。当程序是沿着非零度方位飞行时设计观点要考虑波束撒布,图
G—25 展示了典型例子。

注:这一指导材料也用于方位天线提供反方位功能。

4.3.7.3 临界和敏感区为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图 G—26 对地面交通自由移动提供保护区域的一般说明。区


域实际的形状取决于方位天线的位置、方位到入口距离、决断高度、飞机操作设施的类型和多径环境。

4.3.7.3.1 在确定保护区时,下列步骤是适合的:

a) 决定 AG 线(图 G—26)的方向,其中 A 点为方位天线,G 点为跑道中心线上需要引导的最近点;

b) 将方位角与跑道入口的距离、地面最大型航空器的大小度、G 点在最小下滑角上高度等输入至边 G—12C


或 G—12D 后,求得与方位天线的位置,再在 AG 线上以此距离求得 C 点位置;

c)AB 线和 AC 线一样长,夹角要考虑波束内多路径干扰(波束宽度为 1.7°)以及与进近轨迹的偏差容限;

d)确定方位天线至 F 点(最小下滑角上方 300m(1000ft))的 AF 线方向;

ATT-G-1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e) 确定与 AF 线夹角为 1.7°波束宽度的 AD 线方向;

f)从表 G—12C 或 G—12D 的 F 点高度求得 AD 长度;

g) 保护区的范围是 ABCD 的多边形。

4.3.7.3.2 在图 G—26 中多边形 ABCD 的地区中方位天线的至少第一个 30Om(1000ft)或者 600m(2000ft)以


内被指定为 B-727 或者 B-747 大小的飞机临界区,其余部份为敏感区。可能的话,方位天线偏置到跑道边,远
离活动滑行道。如果方位天线少于 300m(1000ft)或位于跑道停止端前方,我们可能就需要详细分析和考虑机
场配置,并支持缩小保护区。

4.3.7.4MLS/RNAV 程序的敏感区和临界区。对于 MLS/RNAV 进近程序,要求扩大临界区和敏感区,在使用扇


区内保护和防止波束内多径干扰,这一扩展的保护进近程序不可能带 ILS,保护区的长度取决于从表 G—13 选
择的运行最小高度面。决定保护区的信息由图 G—27 给出,对大范围的剖面模拟显示,如保护区的第一个
300m(1000ft)为作为指定为临界区其余为敏感区,B—727 大小的飞机运行将提供足够的保护,对 B-747 大小的
飞机,相应的长度是 600m(2000ft)。对更高的进近剖面长度从表 G—13 取得或者小于此值时整个扩展区将指定
为临界区。增加灵活性可以通过分析,考虑特有进近侧面和机场环境得到。

4.3.8 仰角台。仰角台所要保护的临界区是由图 G—24 中的临界体得来。一般来说,仰角天线是没有敏感


区的。而临界体的较低面正常来说会在地面上,所以只要临界体的较低面没有被侵入,航空器就可以保持在靠
近仰角天线处。

4.3.8.1 对 1°波束宽度的仰角天线和平坦地面等正常位置而言,大部分航空器类型都能符合图 G—24 中


的临界体中的较低的一个面。

4.3.8.2 对 1.5°波束宽度的仰角而言,我们可将最小下滑角下方,1.5°至 1.7°波束宽度之间的临界体


较低部分定义成敏感区,以放宽机身不得入侵 G—24 图中临界体较低面的限制。在性能为超出容限时,航空器
在下列假设时可以保持在天线的前方:

a) 在下滑道和飞机机身的顶部之间分开角是至少 1.5 度;

b) 飞机尾鳍不穿透临界体的低表面;

c) 机身到中心线是直角。

4.3.8.3 对于 MLS/RNAV 进近程序,我们需要扩展仰角台临界区的平面图以确保沿着已公布的进近轨迹(图


G-28)中仰角信号的品质。此扩展的区域保护无 ILS 进近程序。图 G—28 的特性不会改变,但要注意较低的界
线处是参考已公布的进近轨迹。引导资料有包含大范围的轮廓图。所增加的弹性可通过分析特定的进近图及机
场环境而得。

5.DME 地面设备选址考虑

5.1 DME 设备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能够向飞行员提供其到降落点的距离,以满足现行的使用要求。

ATT-G-20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5.1.1 当 MLS 配有 DME/P 时,则参考 MLS 数据点的零距离可通过机载接收机设备从 MLS 提供的坐标数据中


获取。DME 的零距离应以 DME/P 的架设地点为基准。

6.地面设备监视和控制作用的内部关系

6.1 监控器和控制作用的内部关系,是需要保证航空器不接受危害飞行安全的不完善的引导信息。同时保
证当某种功能中断发射时,还能继续接收到有用的引导信息,以便对某些功能安全地加以利用。

注:-地面设备监视和控制作用的内部关系在 G—14 表中提出。

7.机载设备

7.l 概述

7.1.1 本节所述机载设备参数和公差,是对附件 10 第 3 章 3.11 条的标准加以解释,并允许:

a) 在 3.11 条所规定的标准以内,对地面设备的参数加以改变;

b) 适用于该覆盖区内所常见的航空器操作、速度和姿态。

注 I:-机载设备包括机上天线,机载接收机、驾驶接口设备和必须的内部连接设备;

注 2:-有关 MF 航空电子设备最低性能标准的详细材料由欧洲民用航空电子组织(EURO CAE)和航空无线电


技术委员会(RTCA)进行协调和编辑。国际民航组织将根据第七次航行会议的 3/18(a)和 6/7(a)号建议定期地向
各成员国提供有关出版物的资料目录。

7.1.2 解码功能

7.1.2.1 机载设备应能够对进近方位、高速率进近方位、反方位、进近仰角以及重要的基本数据进行解码。

7.1.2.2 此外,接收机通过自身技术防止出现基本、辅助数据字组以及扫描波束旁瓣内的功能前导码所
导致的功能处理。一种方法是解码所有前导功能。将前导码解码后,所有功能前导码的检波及解码在一段时间
内(对应于功能长度)是不能使用的。

7.1.2.3 距离信息则单独进行解码

7.1.3 机载接收机应能对各种角度功能的全部量程(信号格式所允许的范围)进行解码。角度引导信息由测
量往返扫描的时间间隔来确定,解码角度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依附件 10 第 3 章第 3.11.4.5 条的公式求得。

7.1.4 不管各功能在发射中的顺序如何,接收机对每一种发射的功能都应能进行正确的处理。

7.1.5 如果 MLS 进近方位和反方位信息出现在选择器或飞行指示器上,则显示的应该是磁航道。接收机在


自动模式下显示由地面站发送的基本数据字 4 的相关信息。

ATT-G-2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7.1.6 接收机应具有人工和自动选择进近方位和仰角的能力。当在自动方式,产生如下的选择:

7.1.6.1 进近方位——选择相应的进近磁方位角,用基本数据字 4。

7.1.6.2 仰角——选择最小下滑道,用基本数据字 2。

7.1.6.3 反方位——选择相应的后磁方位角,用基本数据字 4。

注:当背离时接收机显示反方位信号。

7.1.7MLS 机载接收机系统必须能与 MLS 所有完整性兼容,达到每次着陆至少 1—1×10-7。

7.1.8.用于 MLS/RNAV 运行的机载设备要提供明确显示己选程序。

7.2 射频响应

7.2.1 可接收的带宽

7.2.1.1 当信号频率偏离正常的波道频率±l2KHZ 时,接收机应仍符合捕获和功能的要求。这一指标系考


虑:地面发射机的频偏为±l0KHZ,多普勒频偏为±2KHZ。在各功能频率偏差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接收机对所
有功能也可单独地进行解码。

7.2.2 选择性

7.2.2.1 当接收机已调谐在一个未工作的波道上和一个不需要的 MLS 信号,其电平比第 3 章 3.11.4.10.1


条所规定的进近方位 DPSK 信号大 33dB。不管其在哪一波道上发射,接收机均不应收到信号。

7.2.3 波道内杂散信号响应

7.2.3.1 当在波道内接收到其电平不超过 3.11.4.1.4 条规定的干扰信号时,接收机的性能应仍满足第 3


章 3.11.6 条的标准。

7.2.4 频带外发射干扰

7.2.4.1 在第 3 章,3.11.6 里的接收机性能应符合,在 MLS 接收机天线处受到不希望信号干扰电平加起来


不超过-124.5dBW/m2。

7.3 信号处理

7.3.1 捕获

7.3.1.1 当符合 3.11.4 条要求的一个输入引导号出现时,在转入跟踪状态之前,接收机应在两秒钟之内


(沿进近的临界区)和在 6 秒钟之内(在覆盖区范围)对此输入信号进行捕获和证实。

7.3.1.2 进近或者高速率进近方位角引导不允许在低于 60 米(200 英尺)以下获得。

ATT-G-22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注:-在 60 米(200 英尺)获得可能导致虚假的引导信息,由于多路径信号的水平可能是高于直接信号水


平。飞机的功率损耗或是导向调谐是 60 米(200 英尺)以下可能获得的潜在原因。应采取技术或运行措施,以
防止这种情况。

7.3.2 跟踪

7.3.2.1 跟踪中接收机对短促的大幅度假信号应具有抑制能力。当建立起跟踪之后,在取消告警信号之前,
接收机就应输出经过证实的引导信息。在跟踪状态下,证实的处理过程就应该继续工作。

7.3.2.2 在跟踪的信号丢失大于 1 秒钟以后,接收机应产生一个告警信号。在 1 秒钟间隔内,引导信号应


保持最后的输出值。

注 l:-证实的引导信号应满足以下标准:

a) 对证实功能识别译码:

b) 对定时的前导码信号译码:

c) "往"、"返"扫描波束或左右余隙信号应与中点时间相对称:

d) 捡测的波束带宽为 25~250 微秒。

注 2:-信号证实要求接收机能重复证明所捕获和跟踪的信号是覆盖区范围内最强最稳定的信号。

7.3.2.3 飞行器应当在跑道中心线上或者位于 60m 处的选择方位角上并且接收机必须处于追踪模式。在这


个高度以下,当此信号编码角度是集中在跑道中心线或选择方位角的窄扇区内,即使其它信号比追踪信号大(最
多 10dB),接收机也应当保持追踪进近方位角或者高速进近方位角信号。

7.3.3 数据功能

7.3.3.1 数据获取(基本数据和辅助数据功能)分成两项:一项为允许捕获数据的时间,另一项为捕获数据
中未被发现的错误概率。

7.3.3.1.1 当信号功率密度最小时,为捕获以 6.25Hz 速率发射的基本数据字 2 的时间不能超过 2 秒(95%


概率),为了捕获以 1Hz 速率发射的基本数据的时间不能超过 6 秒钟(95%概率)。

7.3.3.1.2 在捕获过程中接收机应对数据字进行译码以及进行某些检验,以保证末被检测错误的概率在这
-6
些数据所需要的所有电平的最小信号功率密度处不超过 1×10 。除简单译码外,建议对未被检测错误需要规定
额外机载数据处理。例如对相同数据字进行多次采样获得这些数据。

7.3.3.1.3 如接收机没有获得运行所需数据,将产生告警。

7.3.3.1.4 在最小信号功率密度时,捕获所有支持 MLS/RNAV 运行的数据字组[辅助数据字 B1—B41、


A1/B42、
A2、A3、A4/B43 和基本数据字组 6]所需的时间不超过 20 秒或概率 95%。MLS/RNAV 设备保证对这数据块的未被

ATT-G-2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9
发现误差概率不超过 0.5×10 ,这个性能假定信号对噪声改善 2dB。这可以通过减少电缆损耗,提高接收机灵
敏度[见机载功率计算在 G—2 表中给出]。此外,信号电平超过此值,获得时间将少于 20 秒。

7.3.3.2 数据确认。在数据获得以后,接收机反复确认收到数据与获得数据是否一致。接收机在接收新解
码数据前,将会对连续且相同的数据进行解码,从己获得码中识别数据差。

7.3.3.2.1 为支持 MLS/RNAV 运行所需数据,机载设备对数据应用循环冗余校验(CRC),以保证足够的完整


性,数据继续接收并继续验证。MLS/RNAV 设备不接受使用新数据块,直到 CRC 验证完。

7.3.3.3 数据丢失。在基本数据或者辅助性数据用最大间隔 2 秒传送或丢失以后 6 秒内,接收机提供适当


告警并移交现有数据。如果不是上述情况,在辅助数据丢失 30 秒内,接收机也会产生告警。

7.3.3.3.1 为支持 MLS/RNAV 运行所需数据,机载设备不会将经过确认后的现存数据清除,除非是 7.3.3.2.1


所描述的情况。经过循环冗余校验(CRC)确认后的 MLS/RNAV 数据块直到下列情况下接收新的数据块后才被
清除:基本数据字组 6 有不同的地面设备识别、选择新的 MLS 波道、功率被停止。另外,当转移至反方位覆盖
时,数据块不会被清除。

7.3.4 多路径性能

7.3.4.1 只要辐射信号的功率密度大到足以超过接收机的噪音,对于 0.05Hz 和 999Hz 之间的扇摆频率均


可使用下述规范。

7.3.4.1.1 波束内多路径所检测到多路径信号与直达信号间的夹角小于两倍的波束宽度,其振辐比直达信
号低 3dB 以上,则角度引导精度的下降不能超过±0.5 倍波束宽度(峰值误差)。

7.3.4.1.2 波束外多路径所检测到的多路径信号与直达信号之间的夹角大于两倍波束宽度,其振幅比直达
信号低 3dB 以上,则角度引导精度的下降不能超过±0.02 倍波束宽度。

7.3.5 余隙

7.3.5.1 只要天线位于经过证实的余隙信号之中,机载设备均能输出余隙引导信息。

7.3.5.2 当所收到的角度指示超出第 3 章表 A—7 所确定的比例引导扇区时,MLS 的引导信号即可作为余隙


信来解释。

7.3.5.3 当发射余隙脉冲时,接收机应能对余隙和扫描波束之间的过渡区内的脉冲包络量程进行处理。特
定的脉冲包络依接收机所处的位置、扫描天线波束的宽度以及余隙信号和扫描波束信号相互间的相位和幅度比
值而定,详见图 G—8。接收机还应具有对比例扇区之外的指示角度以 l.5°(峰值)量级进行快速变化的处理能
力。

7.3.5.4 能够选择和显示±l0°以上的角引导信息的接收机,应对基本数据中的比例区界限进行译码,以
防止使用错误的引导信息。

7.4 控制和输出
ATT-G-24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7.4.1 进近方位和进近仰角偏航刻度因素

7.4.1.1 进近方位 当进近方位的偏航信息使用具有与 ILS 相同的灵敏度特性时,则方位偏航信息应是“方


位天线至跑道入口距离”的一个函数,并按照下表,由基本数据提供:

进近方位天线到入口距离(ATT) 一般航道宽度

0-400m ±3.60

500-1900m ±3.00

2000-4100m  105 
± arc tan  度(°)
 ATT 

2400-6300m ±1.50

7.4.1.2 进近仰角。偏航信息是一个连续函数,其会根据(θ/4=公布下滑道宽度一半)公式来手动或自
动选择仰角 θ,因此下滑道宽度通常根据以下例子:

己选仰角(度) 一般下滑道宽度(度)

3 ±0.75

7.5 ±1.875

注: 这些灵敏度持性可用于仰角至 7.5 度。

7.4.2 角数据输出滤波器的特性

7.4.2.1 相位滞后。为保证与自动驾驶仪的合适接口,接收机输出滤波器对正弦波输入所引起的相位滞后
不应超过:

a) 方位功能为 40 从 0.0—0.5 弧度/秒;

b) 仰角功能 6.50 从 0.0—1.0 弧度/秒和 l.5 弧度/秒为 100。

7.4.3 最小下滑道。当有可能选择进近仰角时,如果所选择的角度比在基本数据中提供的最小下滑道小时,
应发出一个合适的预警。

7.4.4 状态位。当捕获的基本数据中的功能状态位指出,没有发射个别功能或以测试模式发射时,应提供
一个适当的告警。

7.5. 复飞和起飞使用反方位引导

7.5.1 可使用反方位角

7.5.1.1 飞行测试显示从跑道中心线至±300 的反方位角能对复飞和起飞进行引导。加上适当的截获技术,


我们可以接受大角度的偏置(最多至反方位的可飞门限)。利用整个起飞和最初离场的中心线引导,可以通过

ATT-G-2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反方位角信号进行离场引导。我们可以在一可接受的高度开始转弯,以截获反方位信号,并根据障碍物清除准
则来保护规定的程序。

7.5.2 反方位角偏离刻度

7.5.2.1 反方位角偏离刻度必须充分支持反方位离场和与进近方位成一直线的复飞和离场轨迹。当拦截反
方位信号时,偏移刻度的效应就非常重要。若刻度非常灵敏,就会引起侧向滑出跑道以及限制信号的可飞性。
如果刻度非常不灵敏,则会大量消耗空域。当航道宽度灵敏度为±6°时,在复飞及离场期间可顺利拦截反方
位信号。

7.5.3 进近方位角到反方位角切换

7.5.3.1 在复飞后想使用反方位引导,引导必须从进近方位切换到反方位。从进近方位切换到反方位,无
论是手动或者自动,在复飞的序列期间都应提供连续可用的引导信号。切换要直到航空器接收到有效的反方位
信号后才会发生,因进近方位信号丢失时所发生的切换,会直到航空器太靠近进近方位天线,以至于引导信号
无法使用时才会发生。仅因为仰角信号丢失时所发生的切换会在航空器接收到有效的反方位信号前发生。然而
一旦确认反方位信号后,仰角引导信号丢失可能也会发生切换。在接近方位天线中点的自动切换会在转换期间
导致连续的引导信号。中点切换法可能需要使用 MLS 接收机提供的 DME 信息。我们要采取预防措施,使得进近
和反方位间切换会在复飞发生后才自动开始。

8.在公布的 MLS 覆盖区以外工作

8.1 方位角比例引导扇区的门限由基本数据字 1 和 5 传送。这些门限不显示最大适航的 MLS 进近和反方


位角,通常这些角度是在门限内的。例如,对进近方位倘若比例引导扇区是±40 度,有±3 度完整航道宽度的
MLS 进近方位角度大约为±37 度。对反方位角而言,具有完整航道宽度的反方位角度会在比例引导扇区的 6 度
内。

8.2 MLS 天线的设计,能防止在覆盖区以外辐射不必要的信号。在某些非常规的场地条件下,MLS 信号可


能被反射到覆盖区之外,并具有足够的强度,以致使接收机产生错误的引导信息。和现用的使用程序一样,有
关当局可规定使用程序,以便利用其他导航设备将飞机引导至着陆系统的覆盖区,不必转换飞行区域,也可以
向飞行人员发送有关的咨询信息。除此之外,在 MLS 的信号格式中还允许使用二种技术,来进一步减少警旗错
误的可能性。

8.2.1 如果 MLS 干扰信号是反射所造成的,且使用条件允许,则可调整覆盖扇区(增大或减小),使接收点


处的直接信号大于反射信号,或者使反射物根本不被反射到。这即所谓覆盖区控制技术。

8.2.2 当不必要的角度引导信号出现时,为确保旗告警的正常功能,我们可将覆盖区外指示信号发射至覆
盖区外扇区。这是通过向覆盖区外发射幅度大于错误引导信号的覆盖区指示信号来实现的。

8.3 如果根据运行要求,需要确认 MLS 覆盖扇区外所选的信道,这意味着这个确认是来自合装 DME 的识别


码。在覆盖扇区外没有 MLS 的状态信息。

ATT-G-26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9.有关信号比和传播损耗的间隔规范

9.1 地理间隔

9.1.1 下面的 9.2 和 9.3 条中提供了间隔规范,它以有用信号与无用信号之比值(D/U)为依据,并结合考虑


了传播损耗,用以评价微波着陆系统在 C 波段上频率指配的同波道干扰和邻波道干扰问题。当选择 MLS 着陆系
统设施的工作频率时,同时应考虑本部分附篇 c 中提供的有关配套工作的 DME/P 或 DME/N 设备间隔规范。

9.2 同频率要求

9.2.1 同频率 MLS 波道分配要求阻止捕获无用同波道设备的 DPSK 信号。无用信号的功率电平应小于-120dBm,


也就是低于灵敏的 MLS 机载系统的灵敏度 2dB。表示如下:

一一接收机灵敏度 = -112dBm

一一在上述为最小时,机载天线处的增益 = -6 dBm

———————
-118 dBm

考虑到表 G—l 的系统功率估算,说明在飞机处需要的最小信号电平至少为-95dBm,-12OdBm 要求的相应的有


用和无用信号比为 95dB。

注:DPSK 信号较扫描波束信号需要有更多的保护所以限制无用同被通信号为-120dBm,而对扫描波束的干扰
可忽略。

9.3 相邻频率需求

9.3.1考虑到缺少对于第一和第二相邻信道发射机频谱特性的要求,在这些频率上运行的地面基站应设置
在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地点,可以在所属设备公布的覆盖扇区内的任何一点超越无线电传播距离。

注:具体原因(例如,ILS/MLS/DME 配对信道)第一或第二相邻信道需要分配,不那么保守的方法来保证接
收机保护是为了保证最低信噪比,见 3.11.6.1.4,所属设备在公布的覆盖扇区内任何地点可用,即使非理想设
备正在发射信号。

9.3.2对于第三和随后的相邻波道,在这些频率运行的地面基站设置在地理隔离地点,保证最低信噪比。
引用第3章的3.11.6.1.4所属设备在公布的覆盖扇区内任何地点可用,即使不非理想的设备正在发射。

9.3.2.1如果在距MLS覆盖扇区内任一点4800m内没有不希望出现的MLS信号发射,第3章,3.11.4.1.4.2所
述的最大功率-94.5dBW/m²,与第3章,3.11.4.10.1所述的最小功率密度之比可以达到信噪比最小。并且没有
任何限制。

9.3.2.2如果在距MLS覆盖扇区内任一点4800m内出现了不理想的MLS信号,发射产生的最大功率,在发射期
间测量的角度和数据信号,以150Hz带宽集中在理想标称频率,对其评估时需要将频率间隔、频谱性能和发射

ATT-G-2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机天线场型和相应的传播损耗纳入考虑。这个最大功率然后和理想角度和数据等级作比较,检查是否符合
3.11.6.1.4定义的最小信噪比值。如果不是,分配另一个更大频率间隔以减小利用发射机频谱特性的最大非理
想功率。

9.4 频率规划标准发展

9.4.1 开发相邻信道频率规划标准的控制因素是来自 MLS 地面站的辐射频谱。当开发第三及以上的相邻信


道频率规划标准,理想情况下,单个 MLS 地面站的辐射频谱输出应该纳入考虑。但是有可能在一个地理区域使
用一个通用的 MLS 发射机,标志该发射机符合该地区的需求。

10.MLS 在特定地点安装的资料

10.1 在整个覆盖范围内 MLS 的设备性能

10.1.1 一些场地由于环境对信号的影响,覆盖区域不符合在第 3 章 3.11 中 MLS 的要求。对所有公布的仪


表程序点(其后没有使用 MLS 引导信号)而言,我们希望在这些位置,至少引导扇区内要符合第三章 3.11 所
规定的要求。为协助相关单位在最初评估此个别 MLS 安装的合适性,需要公布相关覆盖区的限制。

11.MLS 地面设备服务的连渎性和完好性

11.1 概述

11.1.1 此材料提供描述 MLS 地面设备服务的连续性和完好性,提供工程设计指导和设备的系统特性。此服


务的连续性和完好性需要从使用功能的观点来了解,以决定 MLS 可以支持的功能应用。

11.1.2 通常认为,不考虑操作目标,着陆期间由于整个系统中的故障或缺点,包含地面设备,飞机和驾驶
-7
员,重大事故的平均率不应超过 1×10 。此准则常被视作全球风险因素。

11.1.3 在Ⅰ类运行中,需要达到精确度和完好性的最低标准,确保上述目标的大部分责任落在飞行员身上。
在Ⅲ类运行中,我们还是要求相同的目标,但此要达到此目标系统本身必须是具备这样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
们要尽力达到地面设备服务连续性和完好性的最高程度。高完好性是指确保进近航空器收到的错误引导信号概
率非常低;高连续性是指确保进近最后阶段的航空器收不到引导信号的概率非常低。

11.1.4 针对连续性和完好性的各种目标有相对应的不同运行要求。表 G—15 确定和描述种可用在基本程序


(DME 非重要元素)中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程度。

11.2 服务等级连续性和完好性的达成和保持

11.2.1 若超出规定容许值或不正确的信号没有被监控器发现,或控制电路无法清除错误信号时,就会发生
完整性错误,若此错误有明显的误差,就可能会造成危险。如果辐射信号在规定的公差之外可发生完整性故障
或不正确(在数字数据情况下)两者都不被监控装备承认,或控制电路对移出不完善信号故障。这一失败结果可
以组成危险。

ATT-G-28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11.2.2 很明显,不是进近的所有阶段完好性故障都是危险的。例如,进近的临界阶段,由于未发现的故障
而路跟随误差(PFE)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而未发现的余隙或识别信号丢失却不一定产生危险情况。故障模式的
评定标准是包括所有明显地有害于自动飞行系统或飞行员的故障。

11.2.3 特别重要的是依据第 3 章 3.11.5.2.3 和 3.11.5.3.3.标准设计提供无故障运行的监控器。它经常


需要严格的设计分析。监控器故障则可能允许发射错误信号。在运行Ⅱ或Ⅲ类时一些可能造成危险的情况是:

a) 引起重要的 PFE 增长且被进近飞机发现,但未被检测出的故障;

b) 在最低下滑道,一些未被发现的错误在基本数据字 2 里传送;

c) 在 TDM 同步中却导致重叠,但未被检测出的错误;

d) 功率损失使 CMN 增加到无法接受的门限。

11.2.4 在监视和有关的控制系统里为防止未被发现故障的风险,需要最高等级是的保护。认真的设计可使
错误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并对监控系统性能实行定期捡查,其间隔决定于设计分析。分析可用计算任一次着
陆中系统的完好性等级下列公式可应用在某些 MLS 类型,我们例举,通过计算未被检测出来的错误发射概率(P),
来求出系统完好性(I)

I = 1-P

T2
P=
α1α 2 M 1 M 2

式中:

I = 完好性,

P = 发射机和监控系统同时故障,未捡测到的错误辐射的慨率,

M1 = 发射机故障间平均时间(MTBF),

M2 = 监控和控制系统的 MTBF,

1/α1= 所有发射机的故障率和错误信号辐射率的比率,

1/α2= 监控和控制系统未捡测到错误信号的故障率与监视控制系统故障率的比率,

T= 监控和有关控制系统捡查周期(小时)。

本例公式可用于非冗余监控器设计,T 的信号适用于监控器和有关控制系统的原理。

11.2.5 有关完好性,因为在监控和控制设备内发生不安全错误的概率非常低,要相当自信达到所需完整性
程度,需要很多次估算时间。我们无法接受如此长时间,故此完好性程度仅可使用严格的设备设计分析来预测。
然而,此分析的信心程度可通过发射机和监控器间的独立性来验证。发射机和监控器所预测性能可独立的估算
出来,也可导出更合理的估算时间。

ATT-G-2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1.2.6 可以通过基础结构特性和工作环境来控制设备的 MTBF 和服务连续性。基本建造特征包括设备组成


故障率和之间的关系。故障率(1/MTBF)和服务的连续性不是总是直接关连的,因为不是所有的设备故障将导致
中断,即,发射机突然故障会立即转到备用发射机上。制造商希望提供详细的设计,允许算出 MTBF 和服务的
连续性。设备设计己采用最合适的工程技术、材料、元件,并在制造期间严格捡验。从本质上保证了设备运行
在制造商规定的运行环境下。

11.2.7 我们期望设备设计的连续性能超过下列 12.4 规定,理由如下:

a)因为操作因素的影响,所以工作环境的 MTBF 会比设计的还要差;

b) 12.4 给出服务连续性的目标是在运行环境里达到的最低限度值。上述性能的任何改进都会增加着陆的
安全性;

c) 我们需要服务目标连续性及其已达成的程度之间的差值减小因统计的不确定性而错误的拒绝设备的适
当性(对特定服务程度)的改变。

注:第 3 和 4 级服务连续性的值包含一个因素,说明飞行员在丢失引导的情况下防止重大事故的能力。我
们可以通过达成服务的最佳连续性,来特别设计来降低此因素到最大实用程度。

11.2.8 经验表明计算的服务连续性与在运行环境中的经历的服务连续性之间经常有差异,因为设备的性能
计算有差异和运行因素的影响,即机场环境(包括气象条件)、电源可用性、维护的质量和周期等。因为这些
理由,建议设备的 MTBF 和服务连续性应在操作环境中评估证实。服务连续性用中断之间的平均时间的方法评
估,中断定义为空中信号任何未预期到的停止,由总工作时间除中断次数计算,对 2、3 和 4 级服务连续性和
完整性的评估周期应足够达到具有高度信心确定的等级。对决定是否对个别设备的性能记录分配到 2,3 或 4
级,:需要明智的考虑这些因素:

a) 经过一段适适当的期间来建立性能记录及系统经历;

b) 为这种设备已建立了平均达到的 MTBO;

c) 使用的故障率。

11.2.9 接受/拒绝的最低限度可接受信心等级是百分之 60。取决于 MLS 的服务水平,这可导至不同的评估


期。为了评估机场环境影响的,对于特殊机场的新型安装需要最短一年的最小评估期。当运行环境比较好的受
控并且对其它安装同样证明如此,那么可以缩短这段时间。后耒的相同型号设备的安装在类似的运行和环境条
件下也可跟随不同的评估期,典型的,对于后来安装这些最小的期限是 2 级 1600 小时、3 级 3200 小时、4 级
至少 6400 小时,几个相同系统是在相似情况下运行,也可基于全系统运行积累小时进行评估。这将导至减少
评估周期。

11.2.10 在评估期间将决定每次中断是否由于设计失败或元件正常故障率引起。设计失败,例如,元件超
过它的运行参数(过热、过流、过压等情况)。当出现设计失败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通过更换部件或维修使
得其恢复正常状态。如果对设计问题这样处理,评估就可以继续进行并且不会发生中断,并假设设计问题不再
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这个例子同样可以应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断,通过对运行状态的永久性改变。

ATT-G-30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11.2.11 评定特殊安装性能的适当方法是保持记录并计算设备最近的 5 到 8 次故障的平均 MTBO。这方法典


型的记录见图 G—35A 和 G—35B。

11.2.12 在设备评估期间到后来将其引入运行服务,需要保留所有设备故障和中断记录以确保理想的服务
连续性。

注:如设备需要冗余或备份单元,以达到服务的连续性。其安排在 11.3.4 中说明,以确保当需要时备用


设备可用。

11.3 关于服务的连续性和完好性的额外考虑

11.3.1 对于Ⅲ类运行而言,其必须的服务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最严格要求为避免错误的适当保证。地面设备
的可靠性必须要非常高,以确保在进近及降落的临界阶段期间的安全不会因地面设备的故障而降低(当航空器
正处于无法采取安全修正动作的高度时)
。我们必须确保性能有很高的概率在规定的门限内。很清楚地,以 MTBF
表示的设备可靠性必定与系统故障概率有关,而此故障会影响全部空间信号的任一特性。

11.3.2 我们举下列例子来说明符合服务程度 3 和 4 的完好性及连续性目标的多余设备结构。方位设备包含


执行下列功能的两台发射机和相关监控系统:

a) 在指定的主发射机和天线系统范围内,在冗余的监控器中采用多数表决的方法监视运行;

b) 监控备用设备。

11.3.2.1 只要监控系统否决一个设备,设施服务的连续性等级下降,因为其他设备的故障将增加,可能
使信号停止。性能改变必须自动的显示在遥控位置。

11.3.2.2 方位台的监控安排也可同样给仰角设备使用。

11.3.3 上述例子中,设备将包括由制造商指定的间隔时间对监视系统检查的规定,保证达到所需完整性级。
这种捡查可以是人工的或自动的,这些检查是用来证实监测系统(包含控制电路及换机系统)的修正工作。我
们可以设计在没有干扰下执行这些检查。这种自动监控器完整性捡查的执行优势是可以更频繁地执行,因此达
到较的高完整性等级。

11.3.4 由于电力故障使设施运行中断,需要提供备用电源来解决。如蓄电池或不间断电源。在这样条件下
当飞机处于进近临界阶段设备,设备可以维持工作一段时间。因此备用电源应有适当的容量支撑服务至少两分
钟。

11.3.5 系统的重要部份故障告警(如主电源故障),必须能显示在指定的控制点。

11.3.6 为降低接近监控器容限的设备故障,当监控器参数达到告警值 75%时,监控系统最好能在指定的控


制点产生预警信号。

11.3.7 我们必须保护空间信号的完好性避免因外来的电磁干扰(此干扰在 MLS 频带或因 MLS 再辐射)而使


信号退化。
ATT-G-3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1.3.8 场监控器能提供附加的保护,由于 MLS 天线的物理运动超过航道跟随误差限制提供告警保护,或通


过避免整体监控器发生错误而提供的额外保护。

11.3.9 通常,监控器设备设计是基于在覆盖区内的特定点连续监控空中辐射信号的原理,以确保符合第 3
章 3.11.5.2.3 和 3.11.5.3.3 规定的标准。虽然监控提供一些区域指示覆盖区内所有其他点的空间信号,但大
部分还属于推断。因此要定期对覆盖区执行严格捡查保证空中信号的完整性。

11.3.10 设备配置类似于上述 11.3.2 节,但没有冗余发射机,也没有上述 11.3.5、11.3.6、 11.3.7、11.3.8


和 11.3.9 所述的引导信号的应用。我们还是期望此配置能达到服务程度 2 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目标。

12.MLS 进近方位角、仰角和 DME 地面设备的分类

12.1 系统分类在下列的段落中描述,用简明的方法确定 MLS 安装详细性能的基本信息,供仪表程序设计


者,操作者和空中交通服务使用。信息在航行资料汇编(VIP)中出版。

12.2 有关 MLS 设备性能包含:

a) 方位比例引导扇区的门限;

b) 垂直引导门限;

c) 沿着跑道引导信号利用的可能性;

d) 引导信号的可靠性(方位,仰角和 DME)。

12.3 系统分类,包含 MLS 设施的详细信息,已定义使用格式如下:

a)MLS 方位比例引导扇区的门限。为 MLS 方位比例引导扇区门限的识别字段在基本数据字 1 里详细说明。


两值间用冒号隔开[XX:YY]指示扇区门限从进近方向看;第 1 个值是扇区门限零度方位的左,第 2 个值是扇区
门限零度方位的右。

b) 垂直引导门限。此字段,在方位界限后直接定位(格式:XX:YY/ZZ m (或 XX:YY/ZZ 英尺)),沿最低


下滑道(MGP)到系统符合第 3 章里 3.11 指定的信号特性,最后进近段入口上方出现最低高度(米或英尺)。

c) 跑道引导。字符 D 或者 E(在附篇 G 部份 1 里定义)代表点到沿跑道方位引导,信号特性符合第 3 章里


3.11 指定的(格式:XX:YY/ZZ/E)。如果沿跑道引导信号不符合上述特性,在格式中用一破折号(—)。

d) 引导信号的可靠性。字符 l、2、3 或者 4 表明引导信号服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等级(表 G—15)。字符 A,


放置在 3 或 4 级指示后面,
表示仰角和 DME/P 目标等于在表 G—15 注 6 中的方位角目标(格式:XX:YY ZZ/E/4.)。

注 1: 在 MLS 运行中 DME 不是必需的,在 MLS 分类中不需要包含 DME/P 可靠性。

注 2: 根椐表 G—15 的注 6 对 MLS/RNAV 运行,


需要改进的仰角和/或 DME/P 可靠性是要包含在 MLS 分类里。

ATT-G-32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12.3.1 任何信号低于附件 10 标准或低于以前公布的性能,都应由相应的权力机构公布(第 2 章 2.1—2 和


上面第 10 部分)。

12.4 表 G—15 给出了 MLS 基本或 MLS/RNAV 运行连续性和完整性目标。

注:有关 MLS 运行的细节,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级代表性的关联如下:

1)2 级执行目标是 MLS 设备常用于支持低能见度运行,用作在降落阶段,当位置信息的引导信号用作目视


助航信号时,支持低能见度运行。此级推荐目标为支持 I 类运行设备;

2)3 级执行目标是 MLS 设备常用于支持需要高度依靠位置引导信息的情况(在接地过程中进行定位),此


此级推荐目标为支持Ⅱ或ⅢA 类运行设备;

3) 4 级执行目标是 MLS 设备常用于支持需要高度依靠位置引导信号的情况(在接地和滑出跑道过程中进行


定位)
。此级基本上关系到全部Ⅲ类运行需求。

12.5 下列是 MLS 设施分类的例子:

40:30/50 ft/E/4A

表示系统具有:

a) 零度方位角 40 度左和 30 度右的比例引导扇区;

b) 垂直引导向下到 50 英尺入口上方;

c) 滑出引导到 MLS 的 E 点;

d) 服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 4 级,且仰角和 DME/P 的目标与方位台相同。

13.计算的中心线进近

13.1 概述

13.1.1 下面考虑计算中心线进近,因为那里方位天线没有设置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而进近是以沿着跑
道中心线计算出的航道为基础。其最简单的形式是一条与零度方位线平行的名义上的航迹,为了引导 MLS/RNAV
运行,需要比基本 MLS 接收机更大的容量。

13.1.2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 MLS 第一跑道有关的 MLS 地面设备在辅助数据字里决定。

13.1.3 当最后段包含在 MLS 覆盖范围内的时候,计算的中心线进近能引导沿着下降坡度最后直线段降至决


断高度(DH)。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在决断高度上面引导完成与 MLS 进近校直。

13.2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误差预算

ATT-G-3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3.2.1 RTCA(RTCA/D0—198)为 MLS 区域导航(RNAV)设备描绘了一个总系统误差预算,此误差预算归因于:

a) 地系统性能;

b) 机载传感器性能;

c) 地面系统几何效应;

d) MLS/RNAV 电脑计算的误差;

e) 飞行技术错误(FTE)。

13.2.2 除去 FTE 上述错误的合成归类为总位置误差。在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 3.7km(2 NM)内,可允许的侧


面位置误差对于 MLS/RNAV 设备(在 MLS 基准数据点上方位置 60m(200ft),3 度仰角,跑道长 3000m(l0000ft))
是 15m(50 ft)(见下面注)。同样,可以允许的总垂直位置误差在同样的位置是 3.7m(12 英尺)。总位置误差预
算的部分已经留给 MLS/RNAV 电脑(计算的误差),在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 3.7km(2 NM)内,剩余的计算误差垂直
和侧向距离都是±0.6m(2ft)。而在 13.5 表示的结果是依据是否符合此计算精确度要求而定。

13.2.3 使用均方根方法求可允许总侧面位置误差允许量(不包括 MLS/RNAV 电脑性能)


略微小于±15m(50ft)。
同样,总垂直位置误差允许量(除了计算误差)略微小于±3.7m(1 2 英尺)。因此,由于地面系统性能,机载
传感器性能和地面系统几何效应等组合误差在描述点侧向不超过±15m(50 英尺)和垂直 3.7m(12ft)。使用有关
地面及航空器感应器新能的信息和假设,我们可以求出方位和仰角天线离跑道中心线的最大允许偏移量(几何
效应)

13.2.4 CMN 侧面不超过±7.3m(24ft)和垂直±1.9m(6.3ft),或线性的相当于±0.1 度(取更小的那个)。


线性值基于名义上的天线设置[方位天线到入口距离 3300m(11000 英尺)和数椐点到入口距离 230m(760 英尺)],
仰角 3 度而定。在 MLS 进近基准数据点 3.7 千米(2NM)内,
为 CMN 预算保留部份计算误差是侧面不能超过 1.lm(3.5
英尺)和垂直 0.6m(2.0 英尺)。

注:所有误差代表 95%的误差。

13.3 场地和精确度考虑

13.3.1 理论上和操作上的分析展示几个因素将影响方位角天线侧向偏置,但在 13.2 中仍可得到确定的允


许侧向和垂直位置精度。

13.3.2 方位角和仰角天线之间的距离

13.3.2.1 对已知方位天线偏移量而言,方位台至仰角台间的距离太短会导致靠近进近参考点的位置会有相
对较大的方位角。因此,DME 所造成的误差较大,而且侧面精确度会降低至无法接受的程度。在方位天线偏移
量大、
方位台至仰角台间的距离短的跑道,我们可能需要使用 DME/P 而不是 DME/N 来达到所要求的侧面精确度。

13.3.3 方位角精确度

ATT-G-34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13.3.3.1 方位天线偏置限制在 13.5 中表示,是基于±6m 的基础上方位航道跟随误差精度规范(见第 3 章


3.11.4.9.4)。推荐的±4m (13.5ft)方位精度规定将允许较大的方位天线偏置和在决断高度 DH 处仍可获得所
需的计算位置精度。我们假设方位角精确度根据第 3 章 3.11.4.9 来降低。

13.3.4 DME 精确度

13.3.4.1 当我们使用 DME/P 设备,而且最后进近部分包含于 MLS 进近参考点 9.3km 内时,在决定位置时


会有较小的误差。此区域有两种 DME/P 最后进近模式精确度标准。当使用 13.5 出现 DME/P 时,所得到的方位
天线偏移量是根据最后进近模式标准 1 精确度为基础。如果 DME/P 装备能符合最后进近模式标准 2 精确度,则
我们允许有较大的天线偏移值。我们假设 DME/P 最后进近模式标准 1 精确度是依据第 3 章 3.5.3.1.3.4 及表 B
降低;而 DME/N 是依据第 3 章 3.5.3.1.3.2 来降低的。

13.3.5 在侧面位置计算中仰角信息的使用

13.3.5.1 通常,对主要跑道的侧面位置计算,除仰角信息外,对计算中心线进近是足够的。如仰角信息在
侧面的计算中不用,侧面误差会增加。此误差会随方位角,高度和范围缩小而增加。如仰角信息在侧面的计算
中没有使用,
在 13.5 中提出的可允许方位角天线偏置是减小。我们假设仰角精度根据第 3 章 3.11.4.9 降低级。

13.4 设备考虑

13.4.1 机载传感器的性能,MLS 地面设备和 MLS/RNAV 电子装备的性能会影响计算中心线进近的应用范围。


13.5 表现的信息是以下列设备考虑为基础。

13.4.2 机载传感器

13.4.2.1 假定接收机为 MLS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近将解码所有需要的辅助数据字,除非信息包含在数据字组


的信息能从其它航电资料中得到,并与辅助数据一样有相同的精确度和完整性。我们需要数位的 MLS 角度数据
和距离数据来计算侧面和垂直位置。角度量化是 0.01 度,距离数据量化为 2.0 米(0.001NM)。

13.4.3 RNAV 计算

13.4.3.1 我们在计算 RNAV 位置时,是没有任何假设的。计算中心线进近的部分误差已为计算误差保留,


这允许我们实施更有弹性的演算法。

13.4.4 可以允许的方位角天线偏置计算技术

13.4.4.1 RTCA(RTCA/D0—198,附录 D)已辨认出几种不同的位置确定算法。不同的算法能处理不同的地


面设备配置。算法己设计的处理任何地面设备几何结构学是 RTCA 案例 12 算法。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可以获
得允许的天线偏置值。结果也可以用直接分析法得到。分析法使用几何转换最大 MLS 角和范围误差来决定系统
性能。蒙特卡洛技术通过 MLS/RNAV 系统竞争统计法用于决定系统性能。

13.4.4.2 位置决定中可能的限制。根据一个区域地面设备的几何配置,对位置决定的算法可能巳存在多
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方案的地区取决于仰角天线的位置和 DME 应答器相关的跑道和计算的进近航道。当 DME

ATT-G-3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应答器位于进近航路 DH 点和仰角天线之间区域,多数明显的影响会发生。从进近方向观察,DME 应答器位于仰


角天线后面时位置含糊不清能解决。当 DME 应答器位于仰角天线前面时位置含糊不清不可能解决。

13.4.5 地面设备的几何结构

13.4.5.1 在条款里地面设备的几何结构即地面组成的位置关系在图 G—29 中被描绘。DME/P 应答器假定与


进近方位天线合装。当 DME/P 地面设备不可用时,DME/N 应答器假定位于 MLS 进近方位和仰角天线之间。

13.4.5.2 因为 DME/N 引起相对说来较大的误差,DME/N 应答器的位置对计算出的可允许方位天线偏置没有


大的影响。这允许 DME/N 地点在方位和仰角之间覆盖一个大的面积。同样,仰角天线的偏置有很少的影响。

13.5 对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主跑道可允许进近方位天线偏置位置

13.5.1DME 结果

13.5.1.1 对一已知情况来说,最大方位偏置代表不超过 13.2 所述的计算中心线进近误差量的最大偏移。


DME/P 结果是以方位台至仰角台的距离函数表示。图 G—30 显示有 DME/P 的方位天线允许偏移量。

13.5.1.2 对已知方位台至仰角台的距离来说,方位天线可设置在阴影区内任何地方,计算的中心线进近
符合 13.2 的要求。

13.5.1.3 当使用 DME/N 的距离精确度时,得到如图 G—31 中的结果。

13.6 低能见度进近

13.6.1 可能的应用

13.6.1.1 我们可能会限制在主要仪表跑道的低能见度计算中心线应用的可能性,因为达到适当精确度有关
的几何考虑。主要仪表跑道的应用(再次应用中,计算中心线功能非常有用)是因为严重的选址限制,而方位
台必须对跑道中心线偏置。在这些方位偏置应用中,低能见度工作被认为非常有利。

13.6.1.2 对这些低能见度计算中心线来说,我们期待航空器使用非计算的仰角引导(假设仰角台地面天
线正常架设)和侧面引导和距离(来自 DME/P 应答器)的结合。

13.6.2 机载系统性能

13.6.2.1 非计算的低能见度进近引导功能相关的安全临界软件主要涉及 MLS 接收机。对计算的中心线进


近来说我们必须考虑 DME 讯问器和导航计算。对这些功能安全软件要有设计、开发、文件和评估。

13.6.2.2 必需的演算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不会引起任何认证的困难。然而,具有飞行管理系统电脑
的经验显示,要保证安全临界的功能(于 FMS 内实施)是有困难的。现在的 FMS 结构不会分割成不同临界程度,
而 FMS 的大小和复杂性会妨碍全部 FMS 电脑的安全临界认证。因此,对于低能见度应用的计算中心线能力而言
可以考虑实施 FMS 替代方案(例如在自动驾驶或在 MLS 接收内集成)。此替代方案会提供与正常直线进近的输
出特性相同的输出引导。

ATT-G-36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13.6.3 地面系统性能

13.6.3.1 基于上述 13.3.5 所假设的实施法,仰角引导会与基本 MLS 进近一样有相同的方法。。因此,仰


角地面设备的完整性和服务目标的连续性未改变,已经在 G—15 表中给出。对侧面引导来说,在表 G—15 中的
完整性和服务目标的连续性可应用于对方位和 DME 的结合,比对基本 MLS 运行的要求更严格。可是,我们通过
使用符合程度 4 目标(包含在表 G—15)的地面设备,来达到低能见度计算中心线作业至 30m。

13.6.4 精确度

13.6.4.1 对场地限制符合图 G—30 的主跑道来说,MLS/RNAV 会支持计算的航道至第一类决断高度点。此


外,在某些情况下,MLS/RNAV 可提供足够的精确度来支持Ⅱ类,Ⅲ类进近,为完成此目标,航空器的设备如图
13.6.1.2 所述。

13.6.4.2 下列为Ⅱ和Ⅲ类程序的误差。
对Ⅲ类,侧面精度需求与 MLS 进近方位在基准数据点的精度相同。
要求为 PFE±6m(20ft)和 CMN±3.2 米(10.5 英尺)[第 3 章 3.11.4.9.4.]。对Ⅱ类,侧面精度需求是从允许的Ⅲ
类值进近基准数据点外扩到Ⅱ类决断高度 30m(100ft)。用于计算这些数值的等式是:

( DAZ − ARD + R)
PFE= 6×
DAZ − ARD

( DAZ − ARD + R)
= 3.2 ×
CMN
DAZ − ARD

DH Cat II − DH Cat III


R=
tan θ

式中:

DAZ-ARD = 进近方位天线与进近基准数据点(入口)间距离

R = DHCatII 和 DHCatⅢ间的距离

θ = 仰角

例如,跑道长 3000 米(10000ft)、3°下滑角、进近方位后置 300 米(1000ft)、Ⅲ类决断高 15 米(50ft)、


Ⅱ类决断高 30 米(100ft),可以得到以下值:

DAZ-ARD=3300m

R=286m

PFEDHCatII=6.5m(21.3ft)

CMNDHCatII=3.5m(11.5ft)

13.6.4.3 若计算的中心线能力降至Ⅱ类决断高度点,则不一定能支持自动着陆,因引导信号不能提供至
跑道区域内。同时,第Ⅱ类和第Ⅲ类更严格的误差容许值会导致比Ⅰ类有更大的天线选址限制。而这些主要会

ATT-G-3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限制进近天线距离跑道中心线的侧面偏移量。

13.7 平行的第二跑道的计算中心线进近

13.7.1 这里定义的第二跑道是此跑道与包含在辅助数据 A 的几何关系不同的跑道。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平


行的第二跑道是沿着跑道中心延长线(不与 MLS 方位径向和仰角角度成一直线,但与主跑道中心线平行)上计
算的航道的进近。

13.7.2 本节资料对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允许的跑道上提供引导到平行的第二跑道决断高度 60m(200ft)。此


材料基于在 MLS 和 DME/P(标准 l)SARPs 的理论应用的基础上。所使用的误差预算是 13.2 所述的保守误差预算,
而 13.7.6.1 描述如何放宽这个误差预算。

13.7.3 跑道几何组合考虑

13.7.3.1 图 G—32 显示跑道和设备的几何组合。第二跑道的位置使用米表示侧面间隔。负值表示第二跑


道位置在主跑道左侧。第二跑道入口的纵向位置是参照主跑道相对的入口间隔,负值表示向主跑道头前方错开。

13.7.4 大跑道间隔考虑

13.7.4.1 对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宽间隔平行跑道的需要额外考虑。这些考虑包括:

a) 对一些平行跑道几何关系,足够的信号覆盖至 DH 需要使用水平覆盖范围比±40 度更大的仰角天线;

b) 环绕 MLS 天线的临界区需要增加;

c) 这些运行需要用主跑道最小下滑角以下的仰角引导。

13.7.5 跑道几何组合

13.7.5.1 图 G—33 显示主跑道与第二跑道的间隔和入口间隔。它表示 3000m(10000ft)主跑道。阴影区是


使用现有的 MLS 和 DME/P(标准 1)SARPs 和 13.2 中规定误差预算得到的结果。使用图 G—33,输入第二跑道间
隔和入口间隔,如结果点落在阴影区,在 3 度仰角上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就有可能达到 60m 的决断高度点。

注:圆形区=区域靠近 1200m 跑道,入口间隔是由于仰角引导使用了上限制,我们不希望这区域有任何实


际运行的限制。

13.7.6 跑道几何扩展

13.7.6.1 飞行和地面测量显示阴暗区在以下条件可以扩展:

a) 角度扩展,在现有最小规定方位比例引导扇区外使用仰角引导是可能的。但我们必须要去验证扩展角
度的仰角引导;

b)垂直误差预算略微放宽到 4.9m(16ft)来扩展径向。这种扩展仍很保守,等同于 66%的相当 ILS 误差预算

ATT-G-38
附篇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7 米(24.l 英尺)]。

13.7.6.2 图 G—33 的例子由点 A 表示。使用前述扩充,对于-1400 米跑道间隔和+200 跑道入口交错而言。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到第二跑道是可能的。

14.表 G—15 关于 MLS/RNAV 运行服务等级目标的应用

14.1 我们可用地面设备符合表 G—15 所述服务目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来引导下列所讨论的 MLS/RNAV 程序。


这些功能有很多仅能靠符合程度 2 目标的地面设备来完成。更进一步说,这些程序大部分在不连续的进近/复
飞程序可能不需要积极的引导。在沿着没有引导的不连续进近/复飞,程序无法提供所需的障碍物清除时,我
们需要第二引导。第二引导系统所需的精确度将由障碍物的环境来决定。

14.1.1 当 MLS/RNAV 程序在一个多障碍的环境里,计算得出的障碍暴露时间会导致[OET]需要比着陆要求更


高的设备。

14.1.2 临界部分的决定

14.1.2.1 下列术语用于决定 MLS/RNAV 程序临界段的长度,

多障碍物环境。在那里不可能建造非引导停止进近/复飞使用程序。需要第二引导来爬升至最小区域高度。

临界部分。指一区域,在此区域没有引导的不连续进近/复飞程序会将航空器暴露于障碍物中。

障碍暴露时间(OET)。飞越 MLS/RNAV 程序临界部分所需要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用于建立无航空器引导设


备服务必需的等级。

14.1.2.2 为了决定 OET,下列程序能遵循[见图 G—34]:

a) 可将没有引导的不连续进近/复飞面与任一可能在未有引导的不连续进近/复飞时间使用的指向排成一
直线,来决定是否有多障碍物的环境;

b) 决定是否有一程序上的方法避开障碍又不需要第二引导;

c) 如果没有程序方法避免障碍。则可通过 OET 时间段,在此期间障碍在非引导不连续进近/复飞面中。

14.2 计算的中心线运行

14.2.1 当引导到主跑道时,这些运行仅需要机载系统计算侧面引导,垂直引导直接由方位功能提供,机载
设备提供侧面引导必须有相同的完整性,如 MLS 接收机需要有基本 MLS 运行引导到相等的决断高度。计算的中
心线运行引导到低于Ⅰ类决断高度,需要有 DME 的精度、完整性和服务等级的连续性可适用于运行的类型。

14.2.2 当引导到平行的第二跑道时,这些运行需要机载系统计算侧面和垂直引导。决断高度可能由 MLS 信


号覆盖范围和计算的引导精确度来限制。

ATT-G-3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14.2.3 MLS 地面设备符合第 2 级服务目标,可以足够对计算的中心线运行,当:

a) 运行是引导到Ⅰ类决断高度或更高

b)涉及航道结构和计算的侧向和垂直引导按照机载设备符合 MLS 接收机对基本 MLS 运行完整性相同的等


级。

14.2.4 当计算的中心线运行在引导至低于Ⅰ类决断高度,MLS 地面设备的服务等级必须与使用的决断高度


相当。相应地机载设备提供计算的引导必须与基本接收机(引导 MLS 运行到相等的决断高度)有同样的完整性。

14.3 MLS 的曲线航道程序

14.3.1 这些程序必须仔细检查以决定地面设备所需服务等级。与 MLS 曲线航道运行迫切需要完整性和服务


的连续性,可基于飞行路线到决断高度的一部份,在此情形下,MLS 地面设备的服务目标完整性和连续性不能
仅靠着陆类型来预测。对于清障要求高度依赖引导精确度的运行来说,可以用附录 A 描述的风险树法来决定地
面设备服务目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下述需求也要考虑:

a) 机载设备必须具有建构参考航道及积极依序控制计算的垂直和侧面引导能力;

b) 参考航道结构和机载设备计算的侧面和垂直引导符合基本 MLS 运行的 MLS 接收机有相同的完整性。

15.简化 MLS 配置的应用

15.1 虽然 SARPs 对基本的和扩展的 MLS 配置规定了信号和在空中的信号标准,简化配置 MLS 定义在第 3


章 3.11.3.4 允许 MLS 用于支持 RNP 基本进近和起飞运行(笫 2 章 2.1.6)。

15.2 宽松的覆盖范围、精确度和监控器限制对设备执行Ⅰ类 ILS 不能超过第 3 章 3.1 的规定。这种简化


配置 MLS 能支持在方位和仰角天线缩小尺寸的Ⅰ类运行。在设备复杂性上进一步降低,放弃不要求自动驾驶仪
耦合的进近和着陆使用,可以达到 CMN 要求。

15.3 简化的 MLS 与基本的和扩展的 MLS 配置兼容。

ATT-G-4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1 系统功率估算[方位覆盖±400,垂直覆盖 00~200,距离 37 公里(20 海里)]

进近方位功能 仰角功能 反方位功能


功率估算项目
(注: 1) 角波束宽 仰角波束宽 角波束宽
0 0 0 0 0 0 0 0
DPSK 余隙 1 2 3 (注 2) DPSK 1 2 DPSK 1 2 3
飞机需要信号(dBm) -95.0 -93.5 -91.2 -85.2 -81.7 -95.0 -93.5 -90.0 -95.0 -93.5 -88.2 -84.7
传播损失(dB)(注 3,4) 139.0 139.0 139.0 139.0 139.0 138..1 138.1 138.1 133.9 133.9 133.9 133.9
随机损失(dB)
a)极化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b)降雨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1.3 1.3 1.3 1.3
c)大气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d)水平多路径 3.0 3.0 0.5 0.5 0.5 3.0 - - 3.0 0.5 0.5 0.5
e)垂直多路径 2.0 2.0 2.0 2.0 2.0 2.0 1.0 1.0 2.0 2.0 2.0 2.0
a) 到 e) 和 的 平 方 根 4.3 4.3 3.1 3.1 3.1 4.3 2.5 2.5 3.9 2.5 2.5 2.5
(RSS)(dB)
水平和垂直场型损失(dB) - 1.0 2.0 2.0 2.0 - 6.0 6.0 - 2.0 2.0 2.0
监控器余量(dB)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天线增益(dB)(注 5) - -13.3 -23.0 -20.0 -18.0 - -20.8 -17.8 - -23.0 -23.0 -23.0
覆盖区边沿的纯功率增益 -7.3 - --- -7.3 -- -7.3 - - -
(dB) 31.4 40.0 41.1
所需发射机功率(dBm) 42.5 39.0 43.0 43.0 43.0 41.6 33.8 40.3 37.1 23.4 31.7 37.2
例如 20 瓦发射机(dBm) 43.0 43.0 11.6 2.6 1.9 43.0 40.3 40.3 43.0 43.0 43.0 43.0
发射机功率余量(dB) 0.5 4.0 1.4 9.2 2.7 5.9 19.6 11.3 5.8

注:
1. 损失和天线增余均为代表值.
0
2. 对 3 方位波束宽,高数据率将降低所需发射机功率 4.8dB.
3. 到方位天线的距离采用 41.7km(22.5NM).
4. 到反方位天线的距离采用 23.1km(12.5NM).
5. 用高效率天线可降低所需发射机功率.

ATT-G-4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2 机上功率估算
进近方位功能 仰角功能 反方位功能
角波束宽 角波束宽 角波束宽
0 0 0 0 0 0 0 0 0
功率估算项目 DPSK 余隙 1 2 3 3 (注 1) 1 2 1 2 3
IF 中频 SNR 信噪比(dB):
a) 72%译码率 5.0 — — — — — — — — — —
0
b) 0.1 CMN(注 2) — — 8.8 14.8 18.3 13.5 — 10.0 — 11.8 15.3
c) 扑获 — 6.5 — — — — 6.5 — 6.5 — —
150kHz 噪声功率
IF 中频带宽(dBm)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IF 中频信号所需功率(dBm) -117,0 -115.5 -113.2 -107.2 -103.7 -108.5 -115.5 -112.0 -115.5 -110.2 -106.7
噪声系数(dB)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电缆损耗(注 3)(dB) 5 5 5 5 5 5 5 5 5 5 5
机载天线增益(dBi) 0 0 0 0 0 0 0 0 0 0 0
余量(dB) 6 6 6 6 6 6 6 6 6 6 6
机上所需信号(dBm) -95.0 -93.5 -91.2 -85.2 -81.7 -86.5 -93.5 -90.0 -93.5 -88.2 -84.7
注:
1. 高速率进近方位功能.
2. 0.20CMN 反方位功能.
3. 3. 在典型安装中提供前或后天线电缆损失,附加损失(到 11dB).以适应载波等级.

表 G—3 MLS 安装在 23R 跑道 RNAV 程序采样


(见图 G—15)

程序名 程序类型 跑道 复飞 路点号 AAZ 或 BAZ


KASEL-1-A 进近 23R Yes 4 AAZ
NELSO-1-B 进近 23R Yes 3 AAZ
N/A 复飞 23R N/A 2 AAZ
SEMOR-1-C 进近 26(注) No 2 AAZ
LAWSO-6-D 起飞 23R N/A 3 BAZ

注:跑道 26 是第 2 跑道,真方位到路点距离是 3000 米.

ATT-G-4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4 MLS/RNAV 程序路点信息取样

基本指示器 有效指示器 航路指示器 路点号 X(米) Y(米) Z(米) 注

KASEL 1 A 4 8 200 –9 094 N/A No Z

3 9 954 –5 336 789 PFAF

2 6 556 0 344 No Z, No Y

1 259 0 16.8 (Note) Threshold

NELSO 1 B 3 9 742 6 499 819 PFAF

2 6 556 0 344 Shared with


KASEL
1 259 0 16.8 (Note) Shared with
KASEL
N/A (missed N/A N/A 2 –7 408 0 N/A No Z, No Y
approach)
1 0 0 N/A No Z, No Y

SEMOR 1 C 2 5 567 –5 276 346 PFAF

1 159 –2 401 16 Threshold

LAWSO 6 D 3 –8 018 3 057 N/A No Z

2 –4 964 0 N/A No Z, No Y

1 0 0 N/A No Z, No Y

注:此值是相对地面的入口交叉高度,有关 MLS 数据点入口高在辅助字 A2 中给出.

ATT-G-4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5 数据字 B1 到 B39 分配举例

数据字名称 数据字 比特号 数据项 值 编码


进近方位 映射/循 B1 I21-24 程序叙述号 3 1100
环 冗 余 校 验 I25-30 最后进近方位数据基本字 11 001011(注 2)
(CRC) I31-62 CRC 代码 见表 G-9 见表 G-9
I63 传送字 B42 No 0
I64 传送字 A4 Yes 1
I65 传送字 B43 No 0
I66-69 备用 零点 0000
反方位 映射/循环 B39 I21-24 程序叙述号 1 1000
冗余校验(CRC) I25-30 第一反方位数据基本字 36 100100(注 2)
(注 3) I31-62 CRC 代码 见表 G-9 见表 G-9
I63 传送字 B43 No 0
I64-68 备用 零点 00000
I69 反方位 映射/循环冗余校验 指 映射/循环 1
示器 冗余校验

注.
1 在比特号左下方指示的是码位.
2.数据字地址定义在附篇 A 表 A-9 中优先位.
3.没有反方位角数据库设施可以用所有字到 B39 为进近方位角数据库.

ATT-G-4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6 程序描述字符分配的例子
程序描述数据字
KASEL NELSO SEMOR LAWSO
B2 B3 B4 B36
数据项 比特号 值编码 值编码 值编码 值编码
基本指示器(第一字符) I21-I25 K 11010 N 01110 S 11001 L 00110
第二字符 I26-I30 A 10000 E 10100 E 10100 A 10000
第三字符 I31-I35 S 11001 L 00110 M 10110 W 11101
第四字符 I36-I40 E 10100 S 11001 O 11110 S 11001
第五字符 I41-I45 L 00110 O 11110 R 01001 O 11110
有效字符 I46-I49 I 1000 I 1000 I 1000 6 0110
航路字符 I50-I54 A 10000 B 01000 C 11000 D 00100
跑道号 I55-I60 23 111010 23 111010 26 010110 23 111010
跑道字母 I61-I62 R 10 R 10 - 00 R 10
程序类型 I63 APP 0 APP 0 APP 0 DEP 1
第一航路点索引 I64-I69 1 100000 4 001000 5 101000 1 100000

注.在比特号左下方指示的是码位.

ATT-G-4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7 MLS/RNAV 进近程序航路点分配的例子

程序名 数据字 比特号 数据项 值 编码 WP 索引


KASEL B5 I21-35 WP4—X 坐标 8200m 110000010011000 1
Yes 1
I36 Y 坐标跟随
-9094m 000001111011001
I37-51 WP4—Y 坐标 No 0
I52 Z 坐标跟随 直线=0 000
I53-55 下一航路段/数据段标识 9954m 00001100111100 2
I56-69 符
WP3—X 坐标(前 14 位)
B6 I21 WP3—X 坐标(最后位) 0
Yes 1
I22 Y 坐标跟随
-5336m 001001000001001
I23-37 WP3—Y 坐标 Yes 1
I38 Z 坐标跟随 789m 1001111011000
I39-51 WP3—Z 坐标 弯曲=1 100
I52-54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6556m 10000000010100 3
I55-69 WP2—X 坐标
B7 I21 Y 坐标跟随 No 0
Yes 1
I22 Z 坐标跟随
344m 0011110110000
I23-35 WP2—Z 坐标 5 101
I36-38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16.8m 010001
I39-44 入口路点高 7 111000
NELSO I45-50 复飞索引 9742m 101110110111000 4
Yes 1
I51-65 WP3—X 坐标
6499m 110
I66 Y 坐标跟随
I67-69 WP3—Y 坐标(前 3 比特)
B8 I21-32 WP3—Y 坐标(最后 12 比 101111001000
Yes 1
I33 特)
819m 1110100111000
I34-46 Z 坐标跟随 共享=3 110
I47-49 WP3—Z 坐标 3 110000
SEMOR I50-55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5567m 11111110000100 5
I56-69 下一路点索引
WP2—X 坐标(前 14 比特)
B9 I21 WP2—X 坐标(最后比特) 0
Yes 1
I22 Y 坐标跟随
-5276m 101100000001001
I23-37 WP2—Y 坐标 Yes 1
I38 Z 坐标跟随 346m 0111110110000
I39-51 WP2—Z 坐标 直线=0 000
I52-54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159m 011111000000000 6
I55-59 WP1—X 坐标

ATT-G-46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程序名 数据字 比特号 数据项 值 编码 WP 索引


B10 I21 Y 坐标跟随 Yes 1
WP1—Y 坐标 -2401m 010101011100001
I22-36 Yes 1
Z 坐标跟随
I37 WP1—Z 坐标 16m 0010111000000
I38-50 6 011
下一航路段/数据段标识
3000m 011110
I51-53 符 -7408m 0111001011 7
I54-59 有效方位距离
复飞 I60-69 WP2—X 坐标(前 10 位)
B11 I21-25 WP2—X 坐标(最后 5 位) 01001
Y 坐标跟随 No 0
I26
Z 坐标跟随 No 0
I27 直线=0 000
I28-30 下一航路段/数据段标识
0 00000000000000 8

I31-45 No 0
WP1—X 坐标 No 0
I46
Y 坐标跟随 6 011
I47 Z 坐标跟随 零 000……000
I48-50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I51-69 备用

注.在比特号左下方指示的是码位.

表 G—8 MLS/RNAV 起飞航路点分配例子

程序名 数据字 比特号 数据项 值 编码 WP 索引


LAWSO B37 I21-35 WP3—X 坐标 -8018m 001111000011001 1
I36 Y 坐标跟随 Yes 1
I37-51 WP3—Y 坐标 3057m 010101010010000
I52 Z 坐标跟随 No 0
I53-55 下一航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弯曲=1 100
I56-69 WP2—X 坐标(前 14 位) -4964m 11001001111000 2
B38 I21 WP2—X 坐标(最后位) 1
I22 Y 坐标跟随 No 0
I23 Z 坐标跟随 No 0
I24-26 下一航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直线=0 000
I27-41 WP1—X 坐标 0 0000000000000 3
I42 Y 坐标跟随 No 0
I43 Z 坐标跟随 No 0
I44-46 下一路段/数据段/标识符 最后 WP=6 0
I47-69 备用 零 011
000……000
注.—在比特号左下方指示的是码位.

ATT-G-4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9 完整的 MLS/RNAV 数据库示例

Bit position
1 2 3 4 5 6 7
Word 3456 7890 1234 5678 9012 3456 7890 1234 5678 9012 3456 7890 1234 5678 9012 3456

A1 0000 0111 0011 0010 0101 1101 1001 1000 0010 0110 0010 0100 0000 0000 0000 0100
A2 0000 1010 0011 0010 0111 0000 0010 0111 1001 1000 0000 0000 0110 0000 0001 1010
A3 0000 1101 0011 0010 0001 0111 0110 0110 0011 0000 0100 0110 0111 0000 0111 1101
A4 0001 0011 0011 0010 0111 0000 0010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0110 1000

B1 0000 0111 1100 0010 1100 0111 0100 0011 1111 0000 0001 1001 0001 0000 0010 0111
B2 0000 1010 1101 0100 0011 0011 0100 0011 0100 0100 0011 1010 1001 0000 0111 1001
B3 0000 1101 0111 0101 0000 1101 1001 1111 0100 0010 0011 1010 1000 0100 0000 1101
B4 0001 0011 1100 1101 0010 1101 1110 0100 1100 0110 0001 0110 0001 0100 0011 1110
B5 0001 0100 1100 0001 0011 0001 0000 0111 1011 0010 0000 0001 1001 1110 0000 0001
B6 0001 1001 0100 1001 0000 0100 1110 0111 1011 0001 0010 0000 0001 0100 0011 0000
B7 0001 1110 0100 1111 0110 0001 0101 0001 1110 0010 1110 1101 1100 0111 0110 1001
B8 0010 0010 1011 1100 1000 1111 0100 1110 0011 0110 0001 1111 1100 0010 0000 0011
B9 0010 0101 0110 1100 0000 0100 1101 1111 0110 0000 0001 1111 0000 0000 0101 0110
B10 0010 1000 1010 1010 1110 0001 1001 0111 0000 0001 1011 1100 1110 0101 1110 0100
B11 0010 1111 0100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10 0100

B36 1001 0001 0011 0100 0011 1011 1001 1111 0011 0001 0011 1010 1011 0000 0010 0101
B37 1001 0110 0011 1100 0011 0011 0101 0101 0010 0000 1001 1001 0011 1100 0100 0000
B38 1001 1011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1101
B39 1001 1100 1000 1001 0010 1011 0010 0001 1000 1011 1111 0010 0000 0000 1010 1001

B40 1010 0000 0111 0011 0110 0110 0110 1000 0101 0110 0101 0010 0010 1010 0110 1001
B41 1010 0111 1100 0000 0000 0110 1101 1001 0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1111

B44 1011 0011 1110 1010 0101 1000 0100 1010 0000 1110 1110 1000 1000 0000 0001 1011
B45 1011 0100 1111 1001 0000 0000 0000 1101 0010 0100 0000 0000 0010 1111 0000 0011

BDW6 0011 0011 1000 1000 0011

Note.— Preamble bits I1 to I12 are not shown.

ATT-G-48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10 MLS 方位临界区和敏感区扩展的误差分配


[距离是米(英尺);误差值是度]

方位到入口距离
米(英尺)
1 830 2 140 2 440 2 750 3 050 3 360 3 660 3 960
(6 000) (7 000) (8 000) (9 000) (10 000) (11 000) (12 000) (13 000)

天线波束宽 2° 2° 2° 2° 2° 1° 1° 1°

a) PFN=3.5m(11.5ft)的系统预算 0.1098 0.0941 0.0824 0.0732 0.0659 0.0599 0.0549 0.0507


b) 地面设备允许误差 0.0120 0.0120 0.0120 0.0120 0.0120 0.0120 0.0120 0.0120
c) 地面反射允许 0.0400 0.0400 0.0400 0.0400 0.0400 0.0200 0.0200 0.0200
d) 简单场地误差分配 0.1016 0.0844 0.0710 0.0601 0.0510 0.0552 0.0497 0.0450
d = a − b − c 
2 2 2
 
e) ALS/监控器杆允许 0.0300 0.0300 0.0300 0.0300 0.0300 0.0150 0.0150 0.0150
f) 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970 0.0788 0.0643 0.0521 0.0412 0.0531 0.0474 0.0424
f
= d − e 
2 2
 

g) 70%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679 0.0552 0.0450 0.0365 0.0288 0.0372 0.0332 0.0297

a) CMN=3.2m(10.5ft) 的 系 统 预0.1003 0.0859 0.0752 0.0668 0.0602 0.0547 0.0501 0.0463



b) 地面设备允许误差 0.0315 0.0270 0.0236 0.0210 0.0189 0.0172 0.0158 0.0145
c) 机载设备允许误差 0.0150 0.0150 0.0150 0.0150 0.0150 0.0150 0.0150 0.0150
d) 结构摆动允许 0.0320 0.0320 0.0320 0.0320 0.0320 0.0320 0.0320 0.0320
e) 简单/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884 0.0735 0.0620 0.0527 0.0449 0.0380 0.0319 0.0261
e= a − b − c − d 
2 2 2 2
 

f) 70%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619 0.0515 0.0434 0.0369 0.0314 0.0266 0.0223 0.0183

ATT-G-4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11 MLS 仰角临界区发展的误差分配

(所有分配值是度 )天线波束宽 1.5° 1.0°

a) PFN = 0.4 m (1.3 ft) 的系统预算 0.083 0.083

b) 地面设备允许误差 0.010 0.010

c) 旁瓣反射允许 0.055 0.037

d) 洁净场地误差分配
0.061 0.073
d = a 2 − b 2 − c 2 
 

e) 垂直衍射(场监示器 0.030 0.030

f) 侧反射允许 0.031 0.043

g) 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43 0.051
 g= d 2 − e2 − f 2 
 

h) 70%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30 0.036

a) CMN=0.3m(1.0ft)的系统预算 0.064 0.064

b) 地面设备允许误差 0.032 0.032

c) 机载设备允许误差 0.010 0.010

d) 旁瓣反射允许 0.015 0.010

e) 结构摆动允许 0.010 0.010

f) 干净/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52 0.053
f= a 2 − b 2 − c 2 − d 2 − e2 
 

g) 70%复杂场地误差分配 0.036 0.037

ATT-G-5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12A 典型方位灵敏区长
(沿零度方位校直的进近,见 4.3.7)
[距离为米(英尺);两种单位均已四舍五入]

0
2.0 波束宽 1.00 波束宽
方位到入口距离 1830 2140 2440 2750 3050 3350 3660 396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B-747,洁净场地 490 520 580 610 640 670 700 700
(1600) (17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300)
B-727,洁净场地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460 49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500) (1600)
B-747,复杂场地 490 550 580 640 730 730 760 820
(1600) (1800) (1900) (2100) (2400) (2400) (2500) (2700)
B-727,复杂场地 300 300 300 460 460 460 490 550
(1000) (1000) (1000) (1500) (1500) (1500) (1600) (1800)

表 G—12B 典型方位灵敏区长
(偏置进近,见 4.3.7.1)
[距离为米(英尺);两种单位均已四舍五入]

2.00 波束宽 1.00 波束宽


方位到入口距离 1830 2140 2440 2750 3050 3350 3660 396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B-747,洁净场地 640 730 790 880 880 920 940 1010
(2100) (2400) (2600) (2900) (2900) (3000) (3100) (3300)
B-727,洁净场地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490 55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600) (1800)
B-747,复杂场地 670 760 820 880 1010 980 1070 1130
(2200) (2500) (2700) (2900) (3300) (3200) (3500) (3700)
B-727,复杂场地 300 300 330 460 550 490 520 550
(1000) (1000) (1100) (1500) (1800) (1600) (1700) (1800)

ATT-G-5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12C 典型方位灵敏区长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见 4.3.7.2 洁净场地)
[距离为米(英尺);两种单位均已四舍五入]

2.00 波束宽 1.00 波束宽


方位到入口距离 1830 2140 2440 2750 3050 3350 3660 396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B-727,洁净场地
高度: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5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490 550
(25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600) (1800)
60 300 300 300 460 490 610 610 670
(200) (1000) (1000) (1000) (1500) (1600) (2000) (2000) (2200)
45 300 300 490 550 610 670 670 820
(150) (1000) (1000) (1600) (1800) (2000) (2200) (2200) (2700)
30 300 520 610 700 820 920 920 1100
(100) (1000) (1700) (2000) (2300) (2700) (3000) (3000) (3600)
15 610 730 880 1010 1070 1100 1100 1190
(50) (2000) (2400) (2900) (3300) (3500) (3600) (3600) (3900)
B-747,洁净场地
300 430 460 490 520 520 550 580 610
(1000) (1400) (1500) (1600) (1700) (1700) (1800) (1900) (2000)
75 640 730 790 850 880 920 940 1010
(250) (2100) (2400) (2600) (2800) (2900) (3000) (3100) (3300)
60 700 790 820 920 940 940 1010 1010
(200) (2300) (2600) (2700) (3000) (3100) (3100) (3300) (3300)
45 760 820 920 1010 1070 1070 1190 1400
(150) (2500) (2700) (2000) (3300) (3500) (3500) (3900) (4600)
30 850 960 1100 1350 1400 1400 1710 1890
(100) (2800) (3100) (3600) (4100) (4600) (4600) (5600) (6200)
15 1070 1340 1580 1830 1980 1980 2070 2070
(50) (3500) (4400) (5200) (6000) (6500) (6500) (6800) (6800)

ATT-G-5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12D 典型方位灵敏区长
(计算的中心线进近,见 4.3,7.2 复杂场地)
[距离为米(英尺);两种单位均已四舍五入]

2.00 波束宽 1.00 波束宽


方位到入口距离 1830 2140 2440 2750 3050 3350 3660 396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B-727,洁净场地
高度: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300 300 330 460 550 490 520 550
75 (1000) (1000) (1100) (1500) (1800) (1600) (1700) (1800)
(250) 300 330 330 490 550 580 610 730
60 (1000) (1100) (1100) (1600) (1800) (1900) (2000) (2400)
(200) 330 330 490 550 670 700 790 880
45 (1100) (1100) (1600) (1800) (2200) (2300) (2600) (2900)
(150) 330 550 640 730 1010 940 1040 1160
30 (1100) (1800) (2100) (2400) (3300) (3100) (3400) (3800)
(100) 640 790 940 1070 1250 1250 1280 1430
15 (2100) (2600) (3100) (3500) (4100) (4100) (4200) (4700)
(50)
B-747,洁净场地
300 430 460 490 520 520 550 580 610
(1000) (1400) (1500) (1600) (1700) (1700) (1800) (1900) (2000)
75 670 760 820 880
(250) (2200) (2500) (2700) (2900)
60 730 820 920 1010
(200) (2400) (2700) (3300) (3700) (3400) (3500) (4000)
45 820 880 1100 1220 1100 1190 1430
(150) (2700) (2900) (3600) (4000) (3600) (3900) (4700)
30 920 1010 1280 1430 1580 1770 1959
(100) (3000) (3300) (4200) (4700) (5200) (5800) (6400)
15 1100 1370 1830 2130 2230 2350 2380
(50) (3600) (4500) (6000) (7000) (7300) (7700) (7800)

表 G-12E 保护延伸区域引导的典型方位敏感区半宽度 (见 4.3.7)


[距离为米(英尺)]

2.0°波束宽 1.0°波束宽
1 830 2 140 2 440 2 750 3 050 3 350 3 660 3 960
方位角到跑道入口距离 (6 000) (7 000) (8 000) (9 000) (10 000) (11 000) (12 000) (13 000)
38 48 59 70 83 54 62 69
洁净/复杂场地 (123) (157) (193) (230) (271) (177) (202) (227)

ATT-G-5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表 G—13 MLS/RNAV 进近程序最低高度面角和覆盖值保护长度

覆盖值保护长度 L[m(ft)]最低高度面角(度), θ
PCH=2.0m B-727 B-747
300(1000) 1.81 3.49
450(1500) 1.23 2.36
600(2000) 0.95 1.79
750(2500) 0.77 1.44
900(3000) N/A 1.21
下式用于在方位天线相位中心里,对仍意覆盖值保护长度“L”.决定最低高度面角(θ)
 λ (L ) 
 TFH + − PCH 
θ = tan −1  4 
 L 
 
 

这里:
TFH = 垂直安定面高;
PCH = MLS 天线的相位中心高;
λ = MLS 的波长;
注.— B-727 的 TFH = 10.4m; B-747 的 TFH = 19.3m; λ 是 0.06m. 如 TFH 和 λ 是米,PCH 和 L 必
需是米.

ATT-G-5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表 G—14 地面设备监控器和控制行动的相互关系

组合行动

基本数据辐 基本数据辐
DME/N 或
反方位 射到进近方 射到进近反
DME/P
子系统故障 进近方位 进近仰角 位覆盖 方位覆盖 辅助数据

进近方位 * * + +
进近仰角 *
反方位 * +
基本数据辐射到进近方位覆盖 * * * +
基本数据辐射到进近反方位覆盖 * *
辅助数据 + + + *
DME/N 或 DME/P *
* 指示辐射将终止
+指示运行需要时辐射继续

表 G—15 MLS 基本型和 MLS/RNAV 运行目标的完整性和服务的连续性

方位或仰角 DME/P(注 6)
等级 任一着陆的完整性 服务的连续性 MTBO( 小 任 一 着 陆 的 服务的连 MTBO(小时)
时) 完整性(注 4) 续性
1 没有证明,但设计符合 2 级需要(注 3)
2 1—1x10-7 1—4x10-6 1000 1—1x10-7 1—4x10-61000
(15S) (15S)
3 1—0.5x10-9 1—2x10-6 2000 1—1x10-7 1—4x10-6 1000
(15S) (15S)
4 1—0.5x10-9 1—2x10-6 1—1x10-7 1—4x10-6 1000
(注 5) (15S)
(30S AZ) 4000 AZ
(15S EI) 2000 EI
(注 6) (注 6)
注.
1 数据词服务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服务的每一等级,包含在角功能的指定值内.
2 基本运行不要求反面方位角.
3 希望所有的装备符合至少第 2 级要求.
4 如果 DME/N 用于 MLS,数字可能下降到 l 一 1x 10-5
5.第 4 级暴露(选定)的时间是建立在 ILS 的经验的基础上,和现存的运作能力一致的. 经验由 MLS 提高操作能力上获得
和被建议的,也许需要调整这些等级.
6.MLS/RNAV 程序要求第 3 和 4 级完整性,服务的连贯性和仰角, DME/P,反方位角的 MTBO 目标,与进近方位角设备相
当.

ATT-G-5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 角功能的组成

ATT-G-56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 角度扫描定时参数

ATT-G-5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3A 适用于所有 MLS 角引导功能的发送序列对

ATT-G-58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3B 适用于 MLS 高速率进场方位角引导功能的发送序列对

ATT-G-5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3C 开放时间间隙期间传输数据字组的完整多路传输循环

ATT-G-6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4 方位引导功能的扫描规定

ATT-G-6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5A 进近方位覆盖区域

ATT-G-6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5B 方位跑道覆盖区和最小工作覆盖区

ATT-G-6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6 反方位区域覆盖

ATT-G-6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7 有关方位功能的余隙脉冲规定

ATT-G-6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8 时间变为 0.5 和 10 微秒之后的 SB/余隙波形的改变

ATT-G-66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9 进近仰角扫描规定

ATT-G-6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0A 仰角进近覆盖区域

ATT-G-68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10B 仰角最小运行覆盖

ATT-G-6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1 滤波器的配置与角频率

ATT-G-7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12MLS 测量方法

ATT-G-7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3MLS/RNAV 航路点坐标系统

ATT-G-7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14 曲线部分的定义

ATT-G-7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5MLS/RNAV 程序取样图

ATT-G-7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16 远场动态空间信号

ATT-G-7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7 仰角/下滑道逻辑流程图

ATT-G-76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18 与 ILS 合装的仰角天线区 (3°最小下滑角)

ATT-G-7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19 仰角台选址参数

ATT-G-78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0 方位台/定位台逻辑流程图

ATT-G-7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21 与 ILS 共置的方位天线区域

ATT-G-8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2 当方位天线安装在 ILS 航向后面时的方位相位中心高度要求

ATT-G-8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23A 典型的方位临界区和敏感区

ATT-G-8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3B 典型的保护滑跑引导的典型方位敏感区

ATT-G-8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24 典型的仰角天线的临界区和敏感区

ATT-G-8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5 偏置安装的典型临界区和敏感区

ATT-G-85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26 计算中心线程序的典型临界区和敏感区

ATT-G-86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7 对于分段和弧形进近的典型方位临界区和敏感区延伸

ATT-G-87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28 典型的仰角临界区延伸

ATT-G-88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29 计算中心线进近的地面装备配置

ATT-G-89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30 DME/P 范围计算中心线进近的允许方位角偏置

ATT-G-90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31 DME/N 范围计算中心线进近的允许方位角偏置

ATT-G-91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32 对于平行第二跑道的计算中心线进近的跑道和设备几何布局

ATT-G-92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图 G—33 计算中心线进近到平行第二跑道的跑道几何结构

ATT-G-93
附件 10—航空电信 第I卷

图 G—34 确定障碍物暴露时间(OET)

ATT-G-94
附录 G 附件 10—航空电信

Az 01R SPL
MTBF
MTBO

10 000

4 000
2 000
1 000

100
30-06-92 29-12-92 30-06-93 30-12-93 30-06-94 30-12-94 1-07-95 30-12-95 30-06-96 30-12-96 1-07-97
Outage Single No Effect

8
6
4
2
0

apr-96
apr-93

oct-93

apr-94

jul-94

apr-95
oct-94

jul-95

oct-95
jan-96

oct-96
jan-93

jan-94

jan-95
jul-93

jul-96

jan-97
jul-92

oct-92

图 G—35A MLS 方位设备的运行中断记录举例

EI 01R SPL
MTBF
MTBO

10 000

2 000
1 000

100
30-06-92 29-12-92 30-06-93 30-12-93 30-06-94 30-12-94 1-07-95 30-12-95 30-06-96 30-12-96 1-07-97
Outage Single No Effect

8
6
4
2
0
apr-95

apr-96
apr-93

oct-93

apr-94

jul-94

oct-94

oct-95

oct-96
jan-96
jan-93

jan-94

jan-95
jul-93

jul-95

jul-96

jan-97
jul-92

oct-92

图 G—35BMLS 仰角设备的运行中断记录举例

ATT-G-95
翻译说明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是国际民用航空的基本法,除公约本身规定了政策原则以外,它还

以公约附件的形式制定了各种国际标准,要求各缔约国遵照执行,同时也制定了若干建议措施

希望各缔约国予以执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 10《航空电信》是国际民航组织对民用航空通

信、导航、监视系统有关国际标准和建议措施的指导材料,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指引我国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依据。附件 10《航空电信》分为五卷:卷Ⅰ

无线电导航设备、卷Ⅱ通信程序-包括具有 PANS 地位的程序、卷Ⅲ通信系统(第一部分数字数

据通信系统第二部分语音通信系统)
、卷Ⅳ监视和防撞系统以及卷Ⅴ航空无线电频谱的利用。

由于附件 10《航空电信》涉及的专业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每年都会

审议并颁布附件 10 各卷新的修订提案,但多年以来未发布中文版本。为便于中国民航通信导航

监视从业人员更好地掌握国际民航组织技术标准和建议措施,民航局空管局组织对附件 10《航

空电信》开展了翻译工作。该项工作由民航局空管局通信导航监视部组织开展,民航局空管办、

各地区空管局、民航局空管局技术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电集团、民航

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管科技有限公司、民航空管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天航信民航通

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校对、

排版和印刷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期间还获得了民航局空管局李其国副局长的重要指导及

民航局空管局国际合作部的大力支持。

该项工作任务重、历时长,各卷翻译人员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翻

译、提炼、修改和整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初稿成稿后,民航局空管局通信导航监视部又组

织了多轮统稿和校对工作,最终于 2015 年底通过了翻译评审。本翻译稿是参与此项工作的各位

领导、专家和同事们共同协作和努力的成果,在此对大家付出的大量时间和努力表示感谢!

卷Ⅰ无线电导航设备部分初稿由陈锦燊翻译,之后由金辽、王世有、薛瑞、董晨宇、李子

冀、周忻、李铭佳、施先贵、王志鹏、余俊、王巍、蔡晶等根据本卷 2013 年 2 月以前理事会通

过的所有修订内容(截止到第 88-A 次修订)进行了翻译、校对以及最终的统稿。

由于所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限于经验和水平,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意

见和建议。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