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13-20231214

朝鮮時代的女性
1、《仁祖實錄》仁祖十六年(1638)3月11日的紀事
○新豐府院君*張維呈狀子於禮曹曰:“有獨子善澂,在丙子胡亂時,其妻被擄掠。贖還,目
前居住在其父母家,而不可回到夫家仍為夫婦,同奉先祀,請朝廷允許改娶。”(*府院君:
王妃之父的正一品封爵。)
○前承旨韓履謙以其女被擄贖還,而其婿將欲改娶,使其僕人擊錚*訟冤。(*擊錚:朝鮮政府
在宮城門外挂錚,以便遭遇不平者,前來敲擊,將其冤情直接訴諸國王。)
○禮曹啓曰:“士族婦女之被擄而還者,非止一二,朝廷必須十分斟酌,明白定奪,然後可無
彼此難處之患,而人之為夫婦者,事係重大,請議于大臣。”
○左議政崔鳴吉獻議曰:“關於被擄婦女事,去年掌管機構既有報告,詳細的陳述難以斷絕夫
婦關係之意,上也另下相同的敎旨。新豐府院君張維非不聞知,而呈狀所陳如此,亦必自有所
見而發也。臣聞之於故老,宣祖時壬辰變後也有傳敎,與去年的敎旨,實為相符云,而未能詳
記其語。不過,以閭巷所傳言之,當時有一宗室,上疏請離異,宣祖不許。有一文官旣已改娶,
到其妻刷還,宣祖命以後娶者為妾,其原配旣死,始得升為正室。此外宰相、朝官,仍照顧被
擄之妻,生子、生孫,為名族者往往有之。禮本來出於情,隨時異宜,不可拘於一例故也。
臣以前前往瀋陽時,士族之為贖還隨往者甚多。夫妻相逢,抱持痛哭,如見九泉之下的人,道
路觀者無不悲涕。其父母、其夫錢財不足者,將接續往贖,若有允許離異之命,必無願贖之人,
是使許多婦女,永為異域之鬼也。一夫遂願,百家抱冤,豈不足以感傷和氣?臣反覆思量,終
不知離異之為可。臣之往瀋陽也,聞淸兵回還時,有一處女,姿色頗美,淸人誘脅萬端,而終
不聽,及至沙河堡,不食而死,淸人亦感歎,為之埋葬而去。臣在瀋陽館時,亦有一處女,約
價將贖,而淸人後乃背約,以求增價,其女自知不得還,引刃自刎而死。因此最後買其屍以歸。
假使二女者,幸而贖還,則必不至於死,雖有貞潔之操,誰復知之?以此推之,則兵塵驅迫之
中,因為混亂而她的名聲被遭到連累,而不能自白者非常多。被擄婦女,不可槪論以失身者如
此。”
○上答曰:“依議。”然是後,士家子弟皆改娶,無復合者。
○史臣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此節義之所以有關於國家,而棟梁乎宇宙者也。
被擄之女,雖曰非其本心,臨變而不能死,則其可謂之不失其節哉?旣失其節,則與夫家,義
已絶,決不可勒令復合,以汚士大夫之家風也。”

2、反省與思考
○對於「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之傳統價值觀:士大夫堅持忠臣不事二君之信念,女

1
13-20231214

子堅持烈女不更二夫之信念,可以説是他(她)們的崇高價值。不過,因為你確信這個價值而
要守護它,堅持它,以致殘害無辜的生命的話,這樣的價值觀是否需要反省與重新思考?
○信念與暴力:信仰者堅持信念時,它就成為一個崇高價值,但用它來强迫別人一同信仰,會
不會變成一種價值觀的暴力?
○當爆發戰爭、國難時,社會成員常遭遇不平,尤其是弱者更屬委屈,只能苟延殘喘。
假如因爆發戰爭而導致很多女子遭到擄掠強暴,其中有的餓死,有的為了一碗飯失貞,有的自
盡。最後,歷盡千辛萬苦,活著回到故鄉。
對此,後世史家應如何記錄才算妥當?
①在戰爭時,許多婦女遭强迫擄掠,歷盡艱辛。
②在戰爭時,雖然有婦女被擄掠,或許其中有一二人疑似自願,所以不能說是強迫。
○在朝鮮時代,因政治黨派之間的鬥爭,造成某些官員或領導者遭到賜死,或被流放。這些人
為了守護自己的信念而遭難。大多數的遭難者,經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平反而恢復名譽。例如,
朝鮮開創時的鄭夢周,因堅持忠臣不事二君之信念,而於1392年遭處死,但到了1401年因平反
而受到追崇,成為朝鮮道學之祖。如果他本人堅持信念甚於生命的話,他不會後悔他的選擇。
朝鮮時代的女子,若他確信烈女不更二夫之價值而選擇自盡,雖然這是遺憾之事,但對照當時
的時代價值觀,或許我們應該尊重她的選擇。但,若以其父母的信念來强迫她自盡的話,這是
違背生命可貴的普世價值。
在我們反思「歷史」的時候,需要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其價值觀來觀察,才能獲得正確的解答。
但是,我們也可以同時從中找到與其傳統價值觀完全相反的「人類普世價值觀」或今日的「時
代價值觀」。

3、擁有品級的女性
○外命婦:朝鮮時代,政府給予的女性品級。王族、文官、武官之母或妻子按照其子、夫的品
級而受。
○内命婦:後宮及宮女
○但,王妃因超越品級的存在,所以不屬於内、外命婦。

道與人
我們在觀察對立現場時,常常發現大部分都為實現自我相信之道,因為「衛道」所以和對方對
立。有時兩邊的想法都不能完全否定。有時這邊比那邊好一點。不過道德乃是為了實現人之幸
福而往前推進。如果為了實現理想或衛道,而犧牲他人的話,這種決定是否本末倒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