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老舍《骆驼祥子》

CHIN 481 OCT 17 2023


老舍 (1899-1966)

• 1899 原名舒庆春, 后改名舒舍予,笔名老舍,北京


人,满族正红旗
• 1918-24 小学、中学教员,五四运动
• 1922 受洗成为基督徒
• 1923 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 1924 赴英国教汉语
• 1926 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小说月报)
• • 《赵子曰》《二马》
• 1929 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
• 《猫城记》、《月牙儿》、《离婚》

• 1936 全职写作
• 《骆驼祥子》(宇宙风)

• 1938 重庆 “文艺界抗敌协会”主任
• 1946 赴美讲学
• 1949 归国
• 1950 北京文联主席
• 1957 《茶馆》
• 1961-62 《正红旗下》
• 1966 文革、自沉太平湖
• 《骆驼祥子》讲了什么故事

• 三起三落:战乱、政治、性压迫/婚姻
• 祥子、虎妞、刘四爷、曹先生、小福子、
老马、孙侦探
• 旧北京
京味小說創始人?

• 什麼是京味小說?
• 北京人、北京事、北京話、以及北京的風土習俗。
• 北京象徵中國
• 北京象徵家鄉/鄉土
• 北京的變化反應著中國社會的變動
老舍的京味

• 平民味
• 集注笔墨于这块土地上蠕动着的普通平民百姓,包括城市小生产者及贫民。
• 北京老百姓的日常口语为主要的创作语言
•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
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 “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 屋里见”

“一座城池,一种文化,可以把人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是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文化”
“车夫”作为一种
文学手段的作用
• 弱势群体:引起同情

• 移动:透过车夫的眼睛去看

• 近距离:贴近城市街道和底
层生活
不同的城市景观

• 大概有九点钟了,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过了西单牌楼那一段热闹街市,往
东入了长安街,人马渐渐稀少起来。坦平的柏油马路上铺着一层薄雪,被街灯照得
有点闪眼。偶尔过来辆汽车,灯光远射,小雪粒在灯光里带着点黄亮,象洒着万颗
金砂。快到新华门那一带,路本来极宽,加上薄雪,更教人眼宽神爽,而且一切都
仿佛更严肃了些。“长安牌楼”,新华门的门楼,南海的红墙,都戴上了素冠,配
着朱柱红墙,静静的在灯光下展示着故都的尊严。此时此地,令人感到北平仿佛并
没有居民,直是一片琼宫玉宇,只有些老松默默的接着雪花。祥子没工夫看这些美
景,一看眼前的“玉路”,他只想一步便跑到家中;那直,白,冷静的大路似乎使
他的心眼中一直的看到家门。
车夫与北平

• 为什么用“车夫”作为主角?
• 看与被看(移动和观看/作为城市的符 号)
• “现代”景观
• 新的交通技术(轮胎)
• 日本引进(1886),东洋车
• 社会问题
• 有向上流动的可能吗?
• 另一种方式的奴役?
- “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有
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
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者成为事实”

- “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 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 那撇着脚,像一对


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 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
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 那经验十足而没
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
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忙着“作派”去维
持自己的尊严。 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 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
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 说站住,
不论在跑得多麽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
的各部分。 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
很快,快而没有危险。”
• 趙園:「小說家的老舍對於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市民階層、市民性
格的藝術表現,和對於中國現代小說民族化的獨特道路的探索。」
• “你们”根本没有准备好!
• 祥子及其命运的演示所形成的民间话语终于具有了跟知识分子话语分庭抗礼的资格——
从这个人物身上最能体现老 舍民间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情感特征,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放
在民众的对立面。
命运

• “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
陀螺;他没有自己”
• “......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 了自己的
将来...... 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老者的车是自己的呀!”
• “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
•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 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
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
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
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
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
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地令人害怕。 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
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
的味儿。 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
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
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
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
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连成一片,横着竖
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
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
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
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上面的水过了脚
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 他不能抬头,不能
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
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麽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地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
一步地往前曳。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车夫在小说中的意义

• 同时代表个人与集体的特性
• 社会小说的特点

• 象征着人与社会的困境
• 北平(中国)根深蒂固的模式和现代化的问题

• 同时作为具有感情与思想的主体,以及被检视、分析、诊断的客体
• 叙事视角与人称?
多层次的叙事声音

• 叙事者的声音
•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0)

• 祥子内心的声音
• 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
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
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

• • 人物间的对话
骆驼与祥子

• 载重
• 交通
• “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 腿一完,
全完!”

• 沉默驯顺
• “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
• 外形
• 命运
• 北京民间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命运
骆驼与祥子

•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 条眉
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 一边儿粗;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看着那高等的 车夫,他计划着
怎样杀进他的腰(把腰部勒得细一些)去,好更显出他的铁 扇面似的胸,与直硬
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 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
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
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与祥子

•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 条眉
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
样杀进他的腰(把腰部勒得细一些)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 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
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
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与祥子

• 他找到了骆驼——几块土岗似的在黑暗中爬伏着,除了粗大的呼吸,一点动静也没
有,似乎天下都很太平。这个,教他壮起点胆子来。他伏在骆驼旁边,象兵丁藏在
沙口袋后面那样。极快的他想出个道理来:炮声是由南边来的,即使不是真心作战,
至少也是个“此路不通”的警告。那么,这些兵还得逃回山中去。真要是上山,他
们不能带着骆驼。这样,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他们要是不放弃这几个牲口
呢,他也跟着完事;他们忘记了骆驼,他就可以逃走。把耳朵贴在地上,他听着有
没有脚步声儿来,心跳得极快。
骆驼与祥子

• 设若骆驼们要是象骡马那样不老实,也许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们,而骆驼偏
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他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
在他的背后,教他吓一跳;他似乎很相信这几个大牲口会轻轻的钻入黑暗的岔路中
去,而他一点也不晓得,象拉着块冰那样能渐渐的化尽。
骆驼事件之后,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上辆新车,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一天到晚他任劳任怨
的去干,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
想到,要强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
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觉得过去的事象
个噩梦,使他几乎不敢再希望将来。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
一点羡慕。要强既是没用,何不乐乐眼前呢?他们是对的。他,即使先不跑土窑子,
也该喝两盅酒,自在自在。烟,酒,现在仿佛对他有种特别的诱力,他觉得这两样
东西是花钱不多,而必定足以安慰他;使他依然能往前苦奔,而同时能忘了过去的
苦痛。
骆驼事件之后,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
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儿?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
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
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
车的希望。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
《骆驼祥子》的转折意义

• 战争前夕

• 五四启蒙主义(个人)转向集体的革命

• 老舍的思想转变
打着那麽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
蹭。 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 他
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做着个梦,又
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
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 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
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一下。 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
烟头儿。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
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
人主义的末路鬼!
• 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 骆驼和祥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 如何理解《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