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电子线路 CAD》
课内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刘斯
所在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所在专业:电子信息类
姓 名:周桢 学 号:202111250520

实验三 单面 PCB 设计
1. 实验目的
完成直流稳压电源及两级三极管放大电路的 PCB 设计

2. 实验内容
掌握网络表
掌握 Altium Designer 的 PCB 设计环境设置
掌握 Altium Designer 的 PCB 设计流程
利用层次原理图完成以下设计:
完成 2 级三极管放大电路

3. 实验原理
a. 网络表
网表的格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件的定义,另一部分是网络的定义。
1 .组件的定义
网络表第一部分是对所使用的组件进行定义,一个典型的组件定义如下:
[ ;组件定义开始
C1 ;组件标志名称
RAD -0. 3;组件的封装
10n ;组件注释
] ;组件定义结束
每一个组件的定义都以符号 “ [ ”开始,以符号 “ ] ”结束。第一行是组件的
名称,即 Designator 信息;第二行为组件的封装,即 Footprint 信息;第三行
为组件的注释。
2 .网络的定义
网络表的后半部分为电路图中所使用的网络定义。每一个网络意义就是对应电
路中有电气连接关系的一个点。一个典型的网络定义如下:
(;网络定义开始
NetC2_2 ;网络的名称
C2_2;连接到此网络的所有组件的标志和引脚号
X1_1;连接到此网络的组件标志和引脚号
);网络定义结束
每一个网络定义的部分从符号 “(”开始,以符号 “)”结束。“(”符号
下第一行为网络的名称。以下几行都是连接到该网络点的所有组件的组件标识
和引脚号。如 C2 一 2 表示电容 C2 的第 2 脚连接到网络 NetC2_2 上;X1
— 1 表示还有晶振 X1 的第 1 脚也连接到该网络点上。
b. PCB 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加大导线间的距离可以达到抑制干扰和串扰的问题。当间距无法增加时可
以采用隔离走线的方式。
(2)布线应使走线尽可能的短,采用双面布线时,应使两面走线垂直交叉。
(3)对于容易受干扰的信号线,不应与易产生干扰的线路平行铺设。平行走线
的最大长度小于 3cm。
(4)高电压或大电流线路与低电压或小电流信号线分开。交流与直流电路分开、
输入阻抗高输入线与临近线分开、输入与输出线分开。
(5)电源和地线走向要一致,尽量沿直流走线,避免沿交流地线走线。最好的
办法是电源线走电路板的一面,而地线走另一面的重合部分,这将导致电源阻
抗最低;同时还有利于减小差模发射的环路面积,从而减小电路之间的相互干
扰。
(6)尽量减少电源线走线的有效包围面积。地线和电源输出线应尽可能采用较
宽的线。
(7)走线不要有分支或缠结,不要在 PCB 上留空白铜箔。
(8)在易受干扰的敏感节点采用抗干扰保护。
(9)在多块板之间搭接线时,应使搭接信号越短越好。
(10)强电与弱电走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0.8cm。拐角处应以圆弧形为好或成
45°角。
(11)易发热的元器件,易产生干扰的元器件尽量靠近电路板的上方边缘。
(12)信号传送元器件应尽量远离大电流、高电压,避免对信号电流的影响。
(13)高频元器件应远离输入、输出组件,高频电路周围的元器件要紧靠高频
元器件。
(14)带有高电位的元器件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元器件放电发生意外短
路。
(15)各个功能回路的元器件应按原理图的信号流向布局。
(16)对于比较笨重的元器件和工作时易发热的元器件,在布局是应考虑固定
支架和需要接地的焊盘。
(17)PCB 导线的宽窄是由流过元器件间的电流大小决定的。当铜箔厚度为
0.5mm、线宽 1.5mm 时,通过 1.5A 的电流,电路板表面温度不会高出周围环
境 2°C。开关电源输入线的相线与中线间应有 3.5mm 的蠕动距离。
(18)在 PCB 的电源线入口对地处应布置 10~100uF 或更大的去耦电容。

4. 实验设备及平台
Altium Designer18

5.实验步骤
(1)在项目中创建 PCB 文档
(2)PCB 电路板编辑环境设置
(3)电路板的规划和环境参数设置绘制导线
(4)定义布线板层和非电层
(5)设置布线板层
(6)图纸颜色设置
(7)使用环境设置和格点设置
(8)组件库的加载和组件放置
(9)加载网络表
(10)组件布局
(11)自动及手动布线
(12)布线规则设置
(13)手动布线

(14)检查电气错误
(15)生成报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