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5 541~54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乔建中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 210097

摘 要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 尽管情绪活动的产生基础于一个或多个行为生物系统之上 但是情绪的


功能性意义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获得的 情绪存在于社会所创设 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 情
绪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其本质只有在社会水平上加以分析才能得以完全充分的理解
关键词 情绪 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角色 文化
分类号 B844.6

尽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由来已久 但是作为心理学研究特别是情绪研究中的一


种独特的理论观点 其形成相对较晚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随着两本重要的学术著作 R. Harre 的
情绪的社会建构 与 K. Gergen 和 K. Davis 的 人的社会建构 的出版 这一理论才基本形成[1,2] 然而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一经确立 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情绪的本质与功能 体验与表达等基础理论问题
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 以致近 10 年来的众多情绪研究成果都
或多或少地带有社会建构的色彩 其理论观点主要如下

1 情绪本质与社会角色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对情绪本质的阐述主要是从情绪的多元性或 症候群 的角度展开的 其代表
人物 Averill 和 Cornelius 等指出 尽管情绪具有一系列一起发生的成分 如主观体验 外显行为 生理反应
模式和应对行为等 而且大部分典型的情绪都包含以上几种成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情绪活动并
[3,4]
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包括上述所有的成分 例如愤怒 有时人们并不总是满脸怒容 或采取一定的动机
行为 这些事实可以揭示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缺少了我们在定义情绪时所认为的典型成分 情绪也会产生
在他们看来 尽管典型的情绪包含多种成分 而且有些成分比另一些成分与情绪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但是
并非每一个成分在日常情绪活动中都是完全必要的 尽管有时特定的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 外显反应和应
对行为足可以来定义某一特定的情绪 但是并非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 我们的感受 身体反应和所
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情绪的本质 因此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普遍强调 尽管情绪的种系发生基础于一
定的进化-遗传特质之上 但是情绪的体验内容和表达方式并不是遗传性习惯的遗迹 而是在社会文化系统
中获得的 是与人当时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有用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情绪活动中的多种成分及其
选择性表现 表征的是一种 暂存的社会角色 即在特定情境中个人所遵循的 社会所规定的行为反应方
式 包括如何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则以恰当的方式对某一情境进行评价 采取行为以及解释自己的主观体验
[5] ⋅
和生理反应等

2 情绪评价与特定文化
由于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情绪的认知理论中派生出来的 因此它很强调认知评价在

收稿日期 2002-09-16 
本文得到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基金资助  

541
-542-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年

情绪产生中的重要性 认为人们对环境的情绪反应依赖于特定的认知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可以将个人与环


境联系起来 而且可以促成个人对环境的情绪反应的分化 同时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又对此加以发展
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是在社会学习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由某一特定社会的
[6,7]
文化信念 价值观和道德观系统所决定的 关于这一点 他们强调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情绪社会化
的过程 即个体在社会化于某一特定社会文化体系的同时 也形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体系 这种态度体
系决定着个体对自身与各种环境刺激之间关系的评价 进而决定着个体的情绪生活 而且 他们进一步强
调 由于评价本身带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色彩并涉及人与环境或他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由评价所决定的情绪
反应具有社会伦理意义 是个体价值观念和道德立场的表达 例如 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故意当众讲了侮
辱你的话 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话 你一般会感到愤怒并采取维护尊严的情
[8]
绪反应 否则人们就会觉得你是个任人侮辱的傻瓜

3 情绪反应与策略行为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情绪反应常常被描述为主体无法控制的激情式的被动活动 如爱得发狂 气得
发疯 怕得发抖 伤心得痛哭等 好像情绪是控制个体的外来力量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对此非常反感
他们认为 情绪反应不是碰巧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无法控制的活动 而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
有着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目标的行为 尽管在有些情况下 特别是冲突情境中 我们的情绪反应会表现出激
情式的冲动 而且会表现出某些不得体的举动 但是我们这么做依然有某种个人和社会的原因 或为了控
[9,10]
制对方 或为了拒绝承担行为的责任等
为了论证情绪反应的目的性和策略性 他们专门研究了愤怒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愤怒常常与攻击
相混淆 然而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发现 愤怒有众多反应方式 攻击仅仅是其中表现较少的一种 尽管
愤怒确实可以激起人们的攻击性 如许多被试报告在愤怒时确实想到了某些形式的人身攻击 但是只有少
数人确实这样做了 多数人更可能选择较为平和的反应方式 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和社会
的目标 即使在表现出明显攻击行为的愤怒情境中 个体的情绪反应也绝不是仅仅为了宣泄 同时也常常
包含改变被错误地对待 寻求正当地报复 给对方行为以消极强化等策略性意图 [11] 在此基础上 情绪的
社会建构理论者指出 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 情绪反应是策略性的 它有助于我们调节自己与他人
之间的关系 并有助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和影响 有些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甚至提出
如果把政治定义为策略和计谋 那么可以认为 情绪是日常生活政治的组成部分[12]

4 情绪功能与社会工具
关于情绪在种族进化和个体生存中的功能 现代情绪心理学已有众多论述 但是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者对之并不满足 他们认为情绪的功能不仅是在以往的生存进化中的获得 而且主要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
中获得的 因此 他们更多地关注情绪 现在 所具有的功能 特别是情绪参与和部分形成某一社会文化
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方式 以及致力于维持这一文化和秩序的方式[13] 就前者而言 情绪体验的内容和目
标是与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相关联的 以害怕为例 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害怕是现代社会才有的
如对爱滋病 环境污染 恐怖主义 克隆人 肥胖等 这些害怕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内容和道德价值取
向 并且有着近期的起因 对后者来说 情绪体验的内容和目标具有维护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
[14]
的工具性作用 例如 成人经常教育孩子害怕一些具有明显社会目标的事情 像对学习成绩不佳的恐惧
对偷窃 吸毒 早恋的恐惧 因为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偏离社会标准或不受控制的行为 与害怕一样 其
他情绪也常常被社会以赞美什么 贬低什么 忧虑什么或自责什么等方式 用作 激励 社会成员参与并
第 11 卷第 5 期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543-

维持社会文化及其道德秩序的工具

5 基本情绪与 新 情绪
大部分现代情绪研究者都认为 从种族进化和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 情绪在发生上有若干原型的形式
这些原型各有其进化渊源 并各有其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而且其他情绪是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演
变 发展起来的 这些原型情绪就是基本情绪 但是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在他们看
来 尽管有些情绪可能比其他情绪显示出更多的生物性反应 或者比其他情绪与生存问题关联的更加紧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情绪比其他的情绪更加基本 在人类情绪的建构中 文化特性的影响明显强于生物特
性的影响 社会功能的作用明显高于生物功能的作用 所以没有必要单单通过与生物系统的关联来判定哪
[15]
些情绪比另一些情绪更加基本 与之相应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认为 个体情绪的演变 发展并非主
要建立在原型情绪的生物基础上 而是建构在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上 例如 他们考察了二战后到今天美
国人情绪体验与表达的社会内容和文化模式 发现 就像一个人首次坠入爱河或体验到信仰变化时一样
随着社会实践领域和文化信息基础的变化 个体情绪体验的内容和情绪表达的方式都随之发生相应的演变
发展 他们甚至预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将会体验到 新 的情绪 任何人此前均未体验过的
情绪[16]

6 简要评价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是人文 社会学科内声势浩大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它的目的不仅在
于探寻情绪的社会特性 而且在于探究情绪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中的形成与表现方式 特别是情绪参与
和形成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方式 以及致力于维持这一文化和秩序的方式 而这正是以往情
绪研究尚显薄弱的领域 也是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的价值所在
当然 由于偏重社会特性而不是生物特性在情绪建构中的作用 强调习得因素而不是遗传因素在情绪
发展中的影响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带有明显的 激进 色彩 因而其在侧重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探究情绪
的本质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理解上的局限 以致其某些观点或见解失之轻率甚至偏颇 例如
其在尚未触及现行情绪理论的立论根据及缺乏必要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仅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质疑情绪存
在基本成分 否认存在基本情绪以及轻视生物特性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 难以让人信服
不过 考虑到情绪研究的整体现况尚未完全摆脱 盲人摸象 的阶段 我们就不必苛求它在某些理论
观点上的激进或片面 而应该更多地从它对我们的启发上考虑以往情绪研究中重视不足或尚未重视的问题
这也正是我们介绍它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Gergen K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5, 40: 266~275

[2] Harre J 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1~14

[3] Averill J R. Studies in anger and aggression: Implication for theories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3,38: 1145~1180

[4] Cornelius R. The Science of Emotion.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99.152~154

[5] Cornelius R. The Science of Emotion.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99. 149~170

[6] Frijda N H, Mesquita B. The social role and functions of emotion. In Kitayama S, Markus H R. Emotion and cultur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4. 51~87

[7] Heelas P. Emotion talk across cultures. In: Harre R, Parrott W G ed. The emotion. London: Sage, 1996. 29~49
-544-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年

[8] Mesquita B, Frijda N H. Cultural variation in emotion: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122: 179~204

[9] Frijda N H, Manstead A R, Ben S. Emotion and Belief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0. 4~77

[10] Parkinson B, Totterdell P. Classifying affect-regulation strategies .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9, 13: 277~298

[11] Lutz C, Abu-Lughod L. Language and the politics of emo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1990. 1~23

[12] Walden T A, 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7, 21: 7~22

[13] Bagozzi R P , Wong N, Yi Y. The roles of culture and gend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9, 13 (6): 641~672

[14] Boswa H R, Kunnen E S. Identity and Emotion. Cambrid 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1. 177~198

[15] Underwood M K. Top ten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7, 21:

127~143

[16] Cornelius R. The Science of Emotion.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99. 17~182.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Emotion

Qiao Jianzhong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gjing 210097

Abstract: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emotion argues that although emotion is built upon one or more
biological systems of behavior,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is to be found primarily within the
sociocultural system. Emotions are among the roles society creates and individuals enact. Emotions are social
constructions, and they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only upon a social level analysis.
Key words: emotion,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social role, cultur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