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M2 tutorial:

阅读江秀玲《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轨迹》,
然后分组讨论,理清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轨
迹。
朱诗竣
李淳恩
翁嘉蔚
郑婉绮
黄家育
“小说”最初见于《庄子》一节,与“大达”对举,
认为它是不同于经邦治世之道的琐细言语。在文字产
生之前早已萌生和发展。
小说的演变时期

魏晋南北朝
先秦(诸子散文) (志怪、志人小说)
汉代(史传小说) 唐代
(“传奇”兴起)
明代
宋代(“话本”小说) (神魔、世情小说)
元蒙(元杂剧, 清王朝
开创古代白话 (文言小说)
小说一体)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先秦时期 • 小说尚属混沌 • 叙事明快,虚拟幻 • 《山海经》开启


草创,附丽于 化,以神话、寓言 后世“志怪”小
诸子散文中。 称之。 说,《穆天子传》
乃历史小说之祖,
显露“志人”小
说之端倪。
汉代 • 连年战乱,兵 • 内容涵盖少数人间 • 野史杂传,如西
戈方息,文虽 琐事,广谈神仙。 汉后期刘向的
尊儒而“不语 • 尚有野史杂传,想 《诗苑》、《新
怪力乱神”, 象和虚构成分多, 序》、《列女
小说创作暂有 文体介乎历史和小 传》。
消歇。 说之间,可看作史 • 东汉赵晔yè的
传小说之始。 《吴越春秋》等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 • 国土分裂,战乱频 • 佛经中文故事导 • “志怪”篇,


仍,小乘教传入中 其先路,续成汉 如干宝的《搜
土,宗教迷信迅速 代神仙巫风,记 神记》
传播,世风尚佛, 写仙术鬼魅。 • “志人”小说,
鬼怪灵异之说骤起,• 语言运用在清谈 如刘义庆的
续成汉代神仙巫风, 与品藻中日渐提 《世说新语》
出现大量殊方灵异 高,虽为“短
的志怪篇。 书”,但能通过
• 汉魏之际,政局多 人物的片言只语
变,士大夫为远离 或行事生动表现
朝政祸害,变清议 出人物的性格特
为清谈,崇尚虚无。 征--“志人”小
说。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唐代 • 封建社会鼎 • “传奇”意寓人奇事奇,可 • 《离魂记》、


盛时期, 以传之于世。 《任氏传》、
“传奇”兴 • 写神鬼,题材多取自于社会 《柳毅传》
起,与诗文 现实生活,含有想象和虚幻 等。
鼎足而三, 成分,与六朝志怪一脉相承。
独立文苑。 • 再发展至《女娃传》、《霍
小玉传》,故事直接或间接
涉及到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
与价值准则。
• 主题带有新时代特点,人物
的典型化和艺术概括受到重
视。同时创作主体意识已很
明确,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宋代 • 都市经济发展, • 南宋后期,出现了文学 • 如《碾玉观


文化更贴近民 市场,逐渐产生文人根 音》、《闹樊
俗,通俗文学 据伎艺人讲话内容加工 楼多情周胜
兴盛。 整理的书面文学--“话 仙》、《错斩
• “说话”艺术 本”。 崔宁》等。
在唐代讲唱文 • (“话本”小说,取材于
学的基础上迅 都市社会生活,表现平
速发展。 民思想感情及世态风俗,
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
叙事中心,运用活泼生
动的口语,叙事状物。)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元蒙统 • 民族灾难深重,废 • 戏剧、史话的创作,• 如三国剧目


治 科举,绝仕途,知 其故事情节与历史 《单刀会》、
识分子蜷曲于社会 事实已拉开距离, 《西蜀梦》。
下层。 有浓厚的民间传说 • 《三国志通俗
• 元人承接宋代话本 色彩。 演义》等。
艺术,发展了“说 • 宋元话本两大贡献:
话”中的“讲史”, 一是开古代白话小
出现了以“三 说之一体;二是由
国”“水浒”故事 短篇到长制,开创
为题材的元杂剧。 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明代 • “讲史”继承宋元 • 小说取材越来越贴近 • 神魔小说如


的话本传统,历史 现实,神魔因素出现, 《西游记》、
小说有所发展。 分孽为神魔小说。 《封神榜》。
• 此时期佛、道日炽,• 艺术的发展使小说取 • 世情小说如
政治黑暗,人情龌 材面向社会生活,十 《金瓶梅》
龊,故使历史小说 七世纪开始,世情小
起了变化。 说大昌,如《金瓶
梅》,对以后黑暗腐
朽的现实予以暴露和
抨击,为文人独立创
作。
朝代 时局 小说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

清王朝 • 受到统治者的政治 • 小说创作从文体语言、• 现实主义巨著


与文化禁锢,出现 篇制结构到思想内容 《红楼梦》、
了诗、词、文回光 都开创了新天地,对 文言小说《聊
返照及小说、戏剧 生活认识更深刻,对 斋志异》
兴盛发展的局面。 现实概括更高强,艺
术表现手法更丰富多
彩,文言更熟练。
中国古代小说的特征
(一)

创作题材为“三多”

重大题材多 因袭继承多

历史题材多
重大题材多

选择重大题材的作家自觉地把他们的视线集中在关系国家命
运、世风世德等重大社会问题上。

重大题材多, 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 儒家思想是以伦理化、政治化为特征的, 注重封建社会
的秩序, 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 关心人伦关系的规范。

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
如:
谴责讽刺小说等
历史题材多

与注重编纂历史的传统有关。

中国有着编写史书的传统, 前后共有二十五史, 为小说


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而《史记》等历史著作, 在
中国有着与儒家经典同样崇高的地位。

“ 史贯于文” 的价值观念使古代小说出现了把历
史通俗化的历史演义小说。
如:
 《东周列国志》、《西汉通俗演义》出现了取材于历史的英雄传奇
 《隋唐演义》借历史演义之名, 叙英雄传奇之事
 《杨家府演义》歌颂反抗侵略的壮举和英雄主义气概
因袭继承多

 有的同一题材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重复出现
 有的题材由戏曲传递给小说, 又由小说输送给戏曲, 互
相交织消长
 有的同一题材, 在同类作品中不断重复, 出现相似模式
的作品和无穷尽的续书
特别是在“ 四大奇书” 之后, 小说题材开始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受《金瓶梅》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三类作品
 即才子佳人小说
 风月淫秽小说
 《金瓶梅》式的小说
三 叙事模式由单线进向多头并行网状结构发展
中国古代史传统文学传统结构方式
编年体 纪传体
偏重以事件发生的 以人物与事件之间
先后次序来编排 的逻辑关系来记叙
《春秋》、《左传》 《战国策》
融会
编年体为主 《三国志通俗演义》 代表了章回小
纪传体为主 《水浒传》 说体式的成熟
 大多采用单线组合结构形式
章回小说  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
 故事较长的则组成情节单元,常以“三”而成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史记·律书》“数……成于三”
 体现至“三”而成的规律
 “三而成一”乃中国人文律度,只有“三”才是人为的最
恰当的度数
 尤其以小说表现为突出,成为一些小说叙事的情节模式。
 常出现“三复”的情节,即为说明某一事理,一件事常常
重复做三次方能成功。
此种形式溯源可至

《周易》“ 王三锡命, 昼日三接” 等语


《左传·庄公十年》亦有《曹刿(guì)论战》时的“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
而竭” 的记载

《三国演义》中所写“ 刘玄德三顾茅庐” 、“ 诸葛亮三气周瑜” 等

《水浒传》中已有回目标明的这类情节, 如“ 三打祝家庄” 、“ 三败高太


尉” 等等
• 如果说《三国演义》标志“ 三复” 情节结构这一小说艺术传统的真正
确立, 那么《水浒传》大量而变化多端的运用则是这一传统的进一步成
熟和发展。
• 在后来的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 乃至《儒林外史》《红楼梦》
等书中得以继承并有了新的发展。
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说书艺术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单线组合的  小说家集中力量经营好每一回书(即一个相对独立的
结构形式 小故事)
 大多采用单线组合的结构形式,人物、故事大都沿着
一条线索向前发展。
 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基
本都是这种结构。

 《金瓶梅》
网状结构  即叙述个人遭遇,一个故事的发展进程时,多选若干
个人物活动的纽结,构成全篇。
形式  其中每个片断, 又各自相对独立, 自成一个小段落,
每个小段落里, 也有铺垫, 有说明, 有重点, 从而形
成了一环套一环的连缀式网状结构。
 这种结构并为《红楼梦》继承、发展并达到前所未
有的高度
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故事或情节都是作为整体的
复杂组成部分而交错存在着。
 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多面的、立体的、
网状结构 同时展现生活的各个场面, 其中几乎没有什么可以
形式 单独抽出来而不损伤周围筋络的情节故事。
 它首尾相联, 面面贯通, 有如生活本身一样浑然一
体。
 这种体大思精的结构, 展现出一幅气象万千、变化
多端的封建社会的生动历史画卷, 显示出作者对封
建社会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遂成为千古绝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