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第四章 

汉语的词类

黄子陵编 1
形态

•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 吕叔湘( 2005 : 27 )指出给汉语的词语分类(首先是词,
其次是词组 / 短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语句的结构分析,因
为不同类的词或词组在语句结构里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 有人说,区分词类不是为了讲语句结构,而是因为词本身的
特点值得分类,需要分类。
• 这种看法也许适用于有发达形态的语言,例如英语,但这种
看法放到汉语上是不适合的,因为“词本身的特点”实际上
指的就是形态变化。
• 有发达的形态语言,不同词类有不同的形态变化,甚至同一
词类的形态变化还分类型,但汉语的词或词组没有这种形态
上的分类。
黄子陵编 2
•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就必须依
靠句法功能。
• 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词性的转变或活
用是在形态上表示出来,而汉语则没有这
种标志,因而在处理词性转变问题上常常
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 吕叔湘( 2005 : 27 )又说要给词分类,
首先要辨别一种语言单位的分类有“向下
看”和“往下看”两个角度。
黄子陵编 3
• “ 向下看”的意思是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
的,例如把词分成简单词和复合词,又把复合词分成并列
式、主谓式、述宾式、动补式等,这叫做按结构分类。
• “ 向上看”则相反,是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
角色。例如有一些词经常在句子里做谓语,算是一个类,
称为动词;另有一些词经常跟动词发生施事、受事以及别
种关系,算是另一个类,称为名词。
• 这叫做按功能分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分词类。词和词组
是中间单位,都可以有两种分类法。语素是最低一级的单
位,只能按功能分类。句子一般说是最高一级的单位,只
能按结构分类,其实也还可以按功能分类。

黄子陵编 4
意义

• 根据词的语法意义进行词的语法分类,从理论上来说,是
可以行的。但是由于语法意义极为复杂,具体划分时难于
操作。
• 例如,名词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
个词是否表示事物来确定这个词是不是名词。然而实际操
作起来是很难做到的,那是因为汉语的词类即使就语法意
义来说也还有不同层次的“事物”。
• 除名词的语法意义表示事物外,“什么”用来询问事
物,“怎么样”用来询问非事物,这里所说的“事物”也
是一种语法意义。然而这里所说的“事物”跟上面所说
的“名词表示事物”里的“事物”二者外延不同。例如以
下的例子:
黄子陵编 5
• 1. 你在看什么?
• 回答:我在看漫画。漫画:名词
• 回答:我在看比赛 / 下棋 / 游泳。比赛 / 下
棋 / 游泳 / 跳舞 / 唱歌:动词
• 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比赛、下棋、游泳、
跳舞、唱歌”看作名词?如果采取这种看
法,那么相当数量的动词同时就兼有名词
了。
黄子陵编 6
• 汉语句子的主语是话题,表示事物,可是
这里所说的“事物”,跟“什么”询问事
物这说法里的事物又不一样,因为汉语事
实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主语,“怎
么样”也可以作主语。例如:
• 1. 什么才算是达到及格的标准?
• 2. 怎么样才算是达到及格的标准?

黄子陵编 7
• 显然,这里所说的“事物”,其外延比前面说的
还大。
• 有人认为动词、形容词一作主语就转成名词了,
就“名物化”了。
• 这种看法正式混淆了不同层次的“事物”意义,
误把“主语表示事物”里的事物当作“名词表示
事物”里的事物了。
• 因此,按词类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给词分类,虽
然理论上说似乎是可行的,但是事实上是难于做
到的。
黄子陵编 8
功能

• 按照形态和词的语法意义不能给汉语的词进行分类,看
来,我们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词分类。然而必
须指出的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给词分类,这决不是无可
奈何的做法,而是完全科学的。
• 第一,从划分词类的目的看。划分词类是为了研究和讲解
语句的组织,而每个语句组织实际上都是一种词类序列,
因此划分词类依据词的语法功能,那是理所当然的。
• 第二,从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看。任何语言,词和词
之间都存在着两种关系——和关系和聚合关系。
• 词和词按一定的句法规则构成词组,这体现了词的组合关
系;将同一组合关系的若干实例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归
为一类,这体现了词的聚合关系。例如:
黄子陵编 9
组合关系

• 吃 三 碟 炒饭
•聚 喝 两 碗 稀饭
•合 看 两 部 小说
•关 洗 两 条 裤子
•系 买 四 双 袜子
• 采 一 把 蔬菜
• 动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黄子陵编 10
• 横行“喝两碗稀饭”、“买四双袜子”等都是由词
和词组组合成的词组;竖行①,②,③,④里的词
分别是“动词”、“数词”、“量词”、“名
词”。
• 表中所示,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总是聚合成类,
供词组合时选择,而词的聚合关系又总是以词的组
合关系为前提的。
• 可以这么说,词组就是词的组合关系的产物,词类
就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产物。
• 可见,划分词类依据词的语法功能,那是最符合汉
语句法结构的依据。 黄子陵编 11
• 第三,根据词的形态进行词的分类,实质上是根据词的语
法功能进行词的分类,词的形态只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
表现,如同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毛发颜色来判断它是白
猫、黑猫、花猫等,毛发的颜色只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猫外
在的表现。
• 第四,事实告诉我们,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每一
类词,其各个词都能表示某种相同的语法意义。
• 如通常我们说“名词”表示事物,“形容词”表示性
质,“动词”表示行为动作。那“表示事物”就是名词都
具有的语法意义,“表示性质”就是形容词都具有的语法
意义,“表示行为动作”就是动词都具有的语法意义。

黄子陵编 12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意义
• 现代汉语的词类是否能够根据词的意义分类呢?
• 到底什么是“词的意义”?
• 根据吕叔湘( 2002 : 249 )的看法,所谓“词的意义”指的
是词所代表的概念的类别。吕叔湘认为在理论上,是可以根据
词所代表的概念的类别来划分词类。
• 高明凯( 1954 : 19 )说“山、水、鱼、人当然都有意义,但
这些意义也只限于说明它们是“山”,是“水”,是“鱼”,
是“人”,并没有说明它们是名词,就是不承认这几个词在意
义上有什么共同之点。吕叔湘认为这些词实际上在意义上有共
同之点的,因为它们都代表同一类的概念——物件。
• 陆宗达( 1953 , 13–14 )指出:“词是干什么的呢?是代表
或者发映客观存在的事物跟这些事物间的关系的。反映的对象
能分类不能?能。那么反映他们的词也就必然能分类。”
黄子陵编 13
• 陆志韦( 1951 : 33 )又说:“根据意义,也可以分
类。随便举出一些单音词来,比如走、黄、马、好、笔、
看…,凭意义把他们分为三类,大概也不会分错。马、笔
是 1 ,走、看是 2 ,黄、好是 3” 。
• 吕叔湘( 2002 : 250 )认为陆宗达和陆志韦对汉语词
类的划分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根据意义。
• 因为凭意义分类,第一,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包括( 1 )词类的数目不同,( 2 )具体的词归类不同。
• 第二,有些词难于决断,在同一个人手上也会有时候归
• 在这一类,有时候归在那一类。

黄子陵编 14
• 尽管现代汉语的词类在理论上是可以依据
词的意义划分词类,在实际的操作上词类
的划分还是得利用结构关系来帮忙。
• 词的意义跟词的语法特点有关,因此必须
定出一些比意义更具体的标准来划分词
类。用结构格式来划分词类,怎么知道这
个格式和那个格式是相同的还是差异的呢 ?
这得从意义上辨别。

黄子陵编 15
• 1. 他没有产业。
• 2. 他没有说谎。
• ( 1 )和( 2 )的“他没有…”不是同一
格式,因为去掉“没有”后,“他说
谎”有意义(跟“他没有说谎”的意义相
反);“他产业”没有意义。

黄子陵编 16
• 3. 狗叫
• 4. 狗的叫
• 5. 狗的尾巴
• “ 狗叫”本身可以成句,“狗的叫”本身不能
成句;“狗的尾巴”成句,但是去
掉“的”字“狗尾巴”不成句。这里所说这个
格式有意义,这个格式无意义;这个格式成
句,这个格式不成句,离开意义就没法子决
定。
黄子陵编 17
• 6. 新车
• 7. 骑车
• “ 新车”和“骑车”不同,“新的
车”和“骑的车”基本上相同,“新买的
车”和“骑新的车”完全不同,为什么?
因为“买车”和“骑新的车”属于一种结
构关系(支配关系),而“骑的
车”、“新买的车”则属于另一种结构关
系(限制关系)。分别“支配”和“限
制”,离不了意义。
黄子陵编 18
• 用鉴定字,也不能脱离意义。
• 比如“终止”、“停止”不跟“着”结合,“绝对”、“相
对”不能跟“很”结合。
• 因为“着”和“很”的意义,是不能与这些词匹配的。
• 又如“持续”、“继续”不能和“了”结合,“狂热”、“极
端”不和“大概”结合,因为这些词的意义是不能搭配在一块
的。
• 语言是形式(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没有法子撇
开意义,单讲形式。
• 吕叔湘( 2002 : 251 )说:“如果说不能凭意义划分词类,那
是说不能直接从意义出发,不是说可以从头到尾不理会意义”。
• 从意义的角度划分汉语的词类,只要认清这种方法的缺点,提高
警惕,就可以适当地利用它,因为它比别的办法简便。总之,无
论用什么方法划分词类,词义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
黄子陵编 19
功能

• 现代汉语的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
类。例如:
•甲乙丙
•一把伞
•两张床
•三本书
•五条鱼
• 这三类词彼此结合的能力显然不同。

黄子陵编 20
• 甲和乙可以直接组合(如:一把、两张、三本、
五条);乙和丙,甲和丙都不能组成合法的格
式,如我们不说“把伞”、“张床”、“本
书”、“条鱼”,或“一伞”、“两床”、“三
书”、“五鱼”。
• 在现代汉语里,甲要跟丙结合,当中非有乙类词
不可,如“一伞”之间必须加入“把”;“两
床”之间必须插入“张”等。
• 假定我们已经根据别的标准把甲类词(数词)和
丙类词(名词)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上述
组合特点来规定乙类词(量词)的范围。
黄子陵编 21
•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
室, 2002 : 278 )所说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
能分出来的类,但是从意义上看,每一类词也都
有他共同之处。
• 例如上面举的甲类词都表示数目,乙类词都表示
事物的单位,丙类词都表示事物的名称。
• 划分词类的时候,根据的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
意义只能作为参考,但是对于学习汉语语法的学
习者来说,词的意义往往能帮助我们辨认词类。

黄子陵编 22
实词

•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实在意义
的词称为“实词”,而意义比较抽象,它们在句中表示一
定的语法意义,则是虚词。如下表所示:
• 实词 例子 虚词 例子
• 1 名词 笔、火、草、椅子、衣服、人民、社会、国家
• 副词 很、也、不、都、就、简直、忽然、刚刚、渐渐、
索性
• 2 动词 跑、拿、调查、比赛、希望、旅游、辩论、耕种
• 介词 被、连(连我也被训了一顿)、把、关于、对于、
往、从

黄子陵编 23
• 3 形容词 好、黑、弱、干净、美丽、健
壮、快速、缓慢、强盛、衰微
• 连词 或、和、并、而且、不但、因为、可
是、否则、所以
• 4 状态词 红扑扑、白皑皑、绿油油、清清
楚楚、慢条斯理、认认真真
• 助词 动态助词:着、过、了
•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黄子陵编 24
• 5 区别词 雄、雌、男、女、单、公、
母、任何、唯一、公共
• 语气词啊(真美啊)、吗、呢、呗、
吧、嘛、了(他去美国了)
• 6 数词 十、百、千、万、兆、两、
廿、第九
• 感叹词啊、唉、哟、喂、哗
黄子陵编 25
• 7 量词
• 名量词:公斤、公尺、公顷;
• 动量词:下(看一下)、会儿(等一会儿)、阵子
(吹了一阵子)
• 拟声词
• 兵乓、轰隆隆、噼里啪啦、丁零当啷
• 8 代词
•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 指示代词:这、那、这样、那样、这里、那里
•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样、怎么、哪儿
黄子陵编 26
• 实词和虚词性质不一样,在汉语中的作用也不相
同。
• 实词的意义一般说都比较实在,易于捉摸、体
会,比如:鱼、水、跑、健康、发达、两个、你
们等,这些词的意思都比较实在,易于了解;虚
词则主要起语法上的组合作用,难于捉摸其具体
的意义。
• 试比较名词“气质”和助词“的”,“气质”的
意思虽然比较抽象,但我们还能体会到它指的
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
爽、沉静、浮躁等。 黄子陵编 27
• 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而虚词“的”表
示什么意思,实在说不出来,知道“的”语法性质如用在
定语的后面,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
(如“坚定的意识”、“善良的女孩”),或表示定语和
中心语之间是领属关系(如“我的书包”、爸爸的眼
镜”)。
• 有的虚词起表示某种语气的作用,例如“放下吧”和“放
下”意思显然不同,前者带有商量或祈使的口气,这种语
气就是由语气词“吧”表示的。
• 就语法功能说,实词能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充任主要成分
如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虚词则不能。

黄子陵编 28
哈哈,
快快乐乐又一天了!
再见咯!

黄子陵编 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