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M2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

分享组员:
邹嘉莹
导师:
俞嘉莹
许清云讲师
傅诗芳
曾静宜
班级: PISMP SEM 3 PEM 1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培
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方净
土。新课程标准提倡写作教学要让学
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感。在新课标的这一指导思想
下,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
束缚,扮演好自己在写作教学中的角
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
中来,自由、个性、创新地表达出自
己的观点。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 知识的传递者
• 重视教师的权威作用,
忽视了学生内在主动性的发挥
• 教师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
学生作文
• 语法规范布局谋篇的修正者,分数等级优
劣高低的评判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 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
动接受者
• 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
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
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写
作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作文指导,被动地
去完成作文任务,被动地接受教师对作文的
评判,学习的主体得不到尊重与肯定。
重视教师的权威,忽视了学生内在主动性

• 以教师为主
• 重视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内在主动性的
发挥
• 教师的思想,需求成为作文的核心
• 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
• 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个性差异、学生
的兴趣和需求,只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统一作文教学,因此学生处处显示出被动性。
教师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学生作文

• 独裁者
• 教师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
学生作文
• 学生不能写自己所思所想,只能遵从教师
的意愿
• 作文是为老师写,不是为自己写
• 学生不能依照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创作,而
必须根据教师所给的框架去写作。
语法规范布局谋篇的修正者,分数等级优
劣高低的评判者
• 传统语文教师只是矫正学生的作文语病,如错别
字语病。
•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是为表达某种
思想,但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学生写作文的心情,
学生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学生写起作文来就
没有信心和激情,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会对作文
产生畏惧,学生害怕写作文,是因为心中难得感
动、笔下难觅文字,而不知写什么怎么写。
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学改变成师生的交互影响过程
2. 鼓励学生以真诚触发表达欲望
3. 尊重学生写作,使自己成为期待读者
4. 淡化分数等级,认真写好读后感受
1. 教学改变成师生的交互影响过程

师生交互影响而并不是师对生的单向影响
核心在于双边交流
其基础是平等自由
通过作文教学这个交往活动达到对文字、生活更真
实深刻的领悟
进行分享式作文教学,把写作课堂当成一个自由的
平台,教师变成师生交流中的一方
2. 鼓励学生以真诚触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
,这种失语现象其实不是因为缺乏生活
,而是缺乏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对现实
生活的梳理,以及把身边的感动表现出
来的欲望
作文教学也必须创设一种源于生活又高
于生活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写作。教师
应亲身示范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关注、梳
理、表现自己的生活
3. 尊重学生写作,
使自己成为期待读者

每一篇作文,即使多么稚嫩、多么生涩,也是学生一段时间的
劳动成果,更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段人生。因此,教师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阅读,而不是评判;要发现,而不是挑

教师不仅仅应该把作文当成一次教学任务内的作业,更要当成
是一次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机会

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尊重的态度、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的每一段文字,那么慢慢的,教师就能成为学生作文的期待读
者,师生之间也才能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分享关系。
4. 淡化分数等级,
认真写好读后感受

传统的作文批改最后总是会落到分数
和等级的判定上,然而冰冷的分数和
等级却如一道墙,将师生的情感纽带
生生隔断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
任务
1. 培养观察力
2. 培养驾驭语言能力
3. 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
•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
•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去观察大自然的美。
• 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也能使人产
生冲动
• 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社会生活,
调查了解社会,
•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树立辩证的观点,加
强思维的逻辑性,这样不仅对学生人格完善、
心理成熟很有好处,还可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怎样观
察人物,洞察事理,并要求他们认真思考,用
语言及时准确地描述下来,这样才能逐渐提高
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驾驭语言能力
• 作文的语言要求基本上有三点,即规范、连贯、得
体。能达到这三条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
•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文章,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这就达到了作文的要求。
• 在作文时,老师不仅要学生把意思表达明白,而且在
运用语言上能挥洒自如,去感知语言的细微差别,以
力图准确生动的描述生活。
• 比如汉语中的近义词,相同的字,组合不同,语意
可能天壤之别。
• 例如:“老了”可能是岁数大,可能是火候大,可
能是农作物熟透了,语境不同,词意变化丰富多
彩。
• 作为老师,在学生作文时就要合理引导,让学生学
会“推敲”,养成炼字的好习惯,努力提高学生驾
驭语言的能力。
培养想象力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
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 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
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
征意义,就需要展开较丰富的联想。
• 作文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
间,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即使是不合理
的想象,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调整角度让学生去
分析、去认识。从而实现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
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想象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只有积极投入
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
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 作文训练是集能力、个性和文字的综合训练于一体
的。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的作文教学,应以人
为本,加以教师的科学引导,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
各项任务。
作文教学策略

激发 注重
写作动 读写结
机 合

鼓励
培养写
自由表
作习惯

1. 激发写作动机

• 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力,激励人去达到目的的内
在原因
• 因此,教师须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适
合学生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美国学者克莱认为教师应创设鼓励学生自由表
达的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三个重点
如下:
1. 让儿童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
2. 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
3. 应当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吴立岗也对激发儿童学习动机提出了三大策略:

1.教学中,不能离开书面语言的整体结构,而只
培养语言表达的各别技能
2.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语言创作活动,让儿童
写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文章
3.学习书面语言不要放在复现型的情境中,而应
当放在创造型的教学情境中

创设“玩玩说说课”,
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动机
、激活孩子观察、思维 游戏
和表达的潜能
2. 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对于习作能力培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形成思想

因此,教师可从下述两方面入手:
1. 努力扩大阅读量 -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
、读好书
2.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方法——
模仿
丁有宽按照记叙文训练的知识规律与学生的认识
规律编排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重视读与写之间
的相互转化:
读写四素俱全
读写四素俱全
(时、地、人
的一段话
、事)的句子

读写四素俱全
的文章开头

读写六素俱全(时
读写四素俱全 、地、人、起因、
的文章 经过、结果)的文

3. 鼓励自由表达

重视“放题”
• 提倡无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
• 设计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新
题”

 关注“放体”
• “ 放体” - 不过分拘泥于文体知识,应
指导学生说清自身的想法
• 淡化文体知识(例:记叙文的要素),重
视“童真”和“灵性”
 实施“放法”
• 在作文指导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
• 关注作文内容的真实与丰富
• 不过分重视章法技巧、起承转合、铺陈渲
染,让学生多一些自由
4. 培养写作习惯

仔细
观察

主动
积累

认真
表达

自主
修改
仔细观察

 教师应根据学生爱好与兴趣,经常性地布置
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记录观察所得
 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
抓住重点观察、按顺序观察

主动积累

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参与有益活

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籍,摘录好句、好段
 训练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引
导学生观看电视新闻、报纸、杂志
认真表达
 认真表达—— 动笔时做到认真、仔细,正确、通顺
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方法:
o 明确要求
o 做好示范(构词造句,字迹端正、美观)

自主修改
 让学生理解修改是作文的一部分,知道好文章是修改
出来的
 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提出修改的要求
 教师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能用规范
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文章
谢谢聆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