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八章 课堂调控技能

组员:陈盈洁
冯欣昀
理论总述
一、课堂调控的意涵
教师为了得到自己预想的最佳效果,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而采取一系列有
意识、有目的的调节和控制活动。
教师对课堂的因势力导,是对课堂的驾驭技巧和驾驭艺术的直接反映,也
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
三项最难把握的课堂教学调节控制能力
1. 设计能力
2. 调控能力
3. 评估能力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各种调控的具体技巧,反复揣摩,训练,先各
个击破,再综合运用
二,课堂调控的价值
课堂调控是教学预设与生
成相得益彰的重要手段

课堂调控是顺利实施教学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
要手段

课堂调控是优化语文课堂
教学的重要保证
理论总述
二、课堂调控的价值
传统语文课堂是侧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强调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
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要关注活动中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
与方法,及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强化了调控的必要性,加大了调控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需要真正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势利导
不仅要约束,控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
习效果。
(一)课堂调控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相得益
彰的重要手段
• “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但又相互依存
• 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无效的
预设
• 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
教学变得机械化
•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而课堂调控能够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协调
统一。
(二)课堂调控是顺利实施教学,实现语
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 教学过程中信息及时调控、及时反馈,一方面能激励学生的求知
欲,另一方面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漏或改进使得
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三)课堂调控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
要保证

• 教师通过调控课堂教学的氛围、节奏、行为、情感、突发事件
等,促使课堂顺利展开,进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技能概观

一、 (一)调适好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课堂
氛围 (二)活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按照
预定的方向和基调进行
调控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
技能 间的关系,使课堂笼罩在和谐的氛围中
(一)调适好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I. 教师教学的语气,语调应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一致
• 教师既能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调适自己的口语
风格,使语气、语调与课文的格调相一致
• 首先要对作品有个理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不断学习教
学口语的各种技巧,不断地训练调适
II. 借助诵读,准确传达课文的情感基调
• 诵读就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有效的诵读不但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教学内容的手段,还能将课堂笼罩在
郎朗书声的语文氛围中,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活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按照预
定的方向和基调进行
I. 相机创设情境,转变不利气氛
• 在学生听课情绪不佳或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
发学生的内驱力,激起探索的欲望,
• 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渐入佳境
• 可设置疑问,举出生活例子和讲故事都有助于消除消极的课堂气氛。

II. 变化教学节奏,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 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快慢适中的对话节奏,有利于调适学生的学习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III. 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理等的变化,灵活选择方式、方法,使学生尽量地愉
悦并充满活力
• 对于教学重点:可采用激疑诱导的方式,讲练结合,灵活反馈,不断将学习导向富有挑战性的境地,不断满
足学生的成就感
• 对于教学难点,可借助直观的手段,使之深入浅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
的关系,使课堂笼罩在和谐的氛围中
1. 不同的角色要定好位
•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学服务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是师生对话的凭借
• 学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也有拒绝他人观点的权利
• 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使争论的对话驶入和谐的境地,使课堂氛围笼罩在平等、民主和
友好的氛围中
3. 教师要能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不同
• 使班内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利益共同体,为滋养智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教师的衣着、姿态、表情、目光、手势、条理、风趣、生动、优美的语言、适中的语速和
起伏变化的音量,是调控课堂的气氛的“催化剂”也对教学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 (一)教学信息输出的疏密程度与
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之间的关系
课堂
节奏 (二)教师的教学言语节奏变化与
的调 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控技
(三)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与学生
能 生理、心理节律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信息输出的疏密程度与教学对
象的接受心理之间的关系
• 教学信息量输出的疏密程度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
心理感受的变化。
• 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给人急促、紧张的感觉
• 密而不疏,会给人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
• 疏而不密,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
• 只有疏密相间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张一弛的心理节奏
• 重点和难度密度较大,学习速度宜缓,缓而不松,让学生有时间去理
解、感悟、表达。
• 非重点内容,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节奏宜快不拖
(二)教师的教学言语节奏变化与不同性
质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1. 言语节奏的变化与教学内容难易之间的关系
深奥抽象的内容,语速应慢,力度应重
浅近易懂的内容,言语速度应快,力度应轻
2. 言语节奏的变化与课文描绘内容的不同之间的关系
课文描绘的内容欢快、诙谐和幽默时教学语言节奏轻快,即速度较快,声清不着
力,有时有些跳跃感
课文描绘的内容庄重、肃穆、悲痛、沉重,感情色彩偏暗时教学言语节奏便会变得
沉稳,即语速较缓,声音强而有力
课文描绘的内容抒情或异常幽静时言语节奏又会变得舒缓,语速缓慢,声清不着力
课文描绘的内容激动、紧张急迫并难以控制时言语节奏就会变得强疾,语速较快,
声音强而有力
(三)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与学生生理、
心理节律之间的关系
o 教学方法:讲读法、讲练法、导学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o 讲练法、讨论法等 会使教学节奏缓慢,舒松一些
o 讲读法、质疑法等 可使教学节奏快速急促一些
o 替换教学的方式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其保持注意力,
强化学习动机
o 教师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间隔变换,合理搭配,使教学
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的进行
讲与议 - 技能概观
三、偶发事件的调控技能
偶发事件又称为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以
外情况。
• 从教学事件性质的角度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
在课堂时,教师突然被学生提问教师难以回答的认知问题。
(二)非认知范围外的偶发事件
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总是揭发其他学生不认真听讲。

偶发事件的调控是教师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洞悉学生的变化,迅
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巧妙处理。
环节 1 :(一)要注意关注和迅速判断出
所发生事件是否是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所具有的五个条件:
1. 必须是在精心的预设和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产生的事件
2. 是在教师个人意料之外的
3. 这个事件应该关系到课堂上每一个人的
4. 这个事件应该是可叙述或描述的
5. 其中应隐含着可开发的教育教学价值的
环节 2 :(二)迅速衡量处理与否的利弊关系

• 偶发事件的发生常常会影响教师预想的思路计划。如果教师进行
处理,便会打断原来的思路,耗一部分时间在上面。
• 因此,教师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利弊权衡。
• 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先要考虑这个时间与主要教学内容或教学秩序的关系有多大,
处理或不处理,如果处理要处理到什么程度。
2. 要思考这个事件和谁有关系。如果大多数同学应认真对待,仅
仅是与极少数人就应慎重。
环节 3 :(三)怎样处理才能凸显更高的教育学
价值
1. 对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的处理
a )对症下药
面对问题要抓住问题的纠结所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
不节外生枝,不可过多扰乱概定的教学计划。

b )因势利导
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突发事件可沿着学生思维加以引导。教师要正确把
握学生想的是什么,继而帮学生消除障碍,引导学生想明白。这样不仅能
解决问题,还能使教学顺畅自然地进行,收获好结果。
c )见仁见智
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的思考可能超出许多人的意料之
外,教师不可轻率处理,须给予解释时间。教师应明确表
达自己的看法。
2. 对非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的处理
a) 风趣幽默
教师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能使课堂氛围和谐。

b) 暗示纠正
教师可以不用故意耗费时间、精力化课堂行为于无声中。
• 空白暗示法:教师突然停止讲课,引起学生注意。
• 体态语言暗示法:就是不要停止讲课,而是用眼神,手势对学生进行暗
示。
• 语音暗示法:通过改变讲课的音调、音量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学生注意
力。
• 迫近暗示法:教师慢慢向学生走进,对他们产生一种”威胁“。
c) 借机转移
不直接处理,转移学生注意力。

d) 认真对待
指处理一些不得不处理的突发事件,教师处理得好便
会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深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注意事项:
(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
教师必须判断出哪些地方需要调控。判断力的形成除了依靠
理性认知以外,还需要在调控的实践中不断训练、反思与总
结。

(二)要把握好调控的原则和分寸
太过或不足都会违背调控的初衷。因此,课堂调控要及时,
适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发挥调控作用。
(三)要善于把握调控时机,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预设为基础,能机智地
将教学导向理想的境地。
教师也要注意渗透给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自我调控的策
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