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生命價值與哲學思惟

核心通識
109-2
自由
上週部分摘要
上週我們更直接討論什麼是哲學,提及了概念分析、先
驗與經驗的區分,以及更多哲學問題的例子。

我們提到有些哲學問題需要思想實驗幫助我們回答;它
們與能夠被經驗所驗證的科學實驗不同,因此也帶來了
不同的問題。

最後我們簡介了哲學的基本領域,包括形上學、知識
論、倫理與政治哲學等等。但其實哲學領域還有很多,
比如語言哲學、心靈 / 心智哲學、物理哲學、生物哲
學、現象學、詮釋學等等。
2
教材介紹
本週開始,有一段時間我們會採用哲學家 Thomas
Nagel 的一本小書 What Does It All Mean? (1987) 的一些
篇章來做討論。雖然本書已有年份,但哲學問題通常都
是一些老問題;做研究的話需要跟到最新的發展,但思
考這些千古基本問題則不需要。雖然是用這本書,但有
時它過於簡單,所以我們會增加其他材料。

這本書的書名其實就有值得推敲之處:它問道意義的問
題,就跟我們前兩週介紹的概念分析很有關係;要去了
解這些抽象的概念與議題 ( 比如自由與對錯 ) ,就特別
需要先弄明白我們到底在談什麼。
3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作者要我們想像如下場景:當你在自助餐廳裡,走過琳
瑯滿目的食品台;來到甜點冰櫃前面時,你思考著是該
選一些水果呢,還是一大塊帶著糖霜的巧克力蛋糕呢?
蛋糕看起來很誘人,但大家都知道它熱量很高。在掙扎
一番之後,最後你還是選擇了蛋糕,並很開心地把它吃
了。第二天穿褲子時感覺有點緊,你想著:「果然還是
不該吃那塊蛋糕;我本來可以吃一些水果的。」

「我本來可以做其他選擇」在這樣的脈絡下是什麼意
思?對應來說,英文的“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是
什麼意思?我們真的本來可以做其他選擇嗎?
4
進一步的刻畫
當駐足冰櫃前面時,你當然可以拿一些水果:你有機
會去拿水果,而非蛋糕。但這似乎沒有掌握到上述的
意思;你的意思是:你本來可以拿水果,而非蛋糕。
你本來可以做某些與你實際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在
你下決定之前,是拿水果還是蛋糕,兩者皆有可能。
你的選擇決定了究竟最後在盤裡的是水果還是蛋糕。

你的意思並不是說,如果身邊的親友提醒你一下,你
就會棄蛋糕而選水果了。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在你選
擇蛋糕的那個當下,在一模一樣的情況下,你能夠做
其他選擇。
5
開放的可能性?
我們一般都認為人有基本的自由:人在外在條件一模一樣
的情況下,並不需要發生任何不同的事情做前提,就能夠
做某些他們實際上並沒有做的事情。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 即便是人在極度不自由的情況下,比如被關在監牢裡全身被
綁緊,似乎還是可以決定咳個嗽或是動一下眉毛。如果連那
樣也不行,似乎還是可以決定心裡現在要想什麼。

這可能意味著,在你最終決定自己的選擇是什麼的那一刻
之前,有很多開放的可能性。直到做決定的那一刻,你選
擇了蛋糕,而這個選擇並未事先被任何因素決定。
 根據最新的物理學,時間沒有流動,也沒有開放的未來分
支。如果這個看法是對的,就直接威脅到有自由這件事。

6
決定論
當我們說人有自由時,指的是說在你選擇蛋糕之前,並沒
有什麼作用或力量使得你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是因為如果你選擇蛋糕這一點是被事先決定的話 ( 無論什
麼因素 ) ,似乎你就不能說自己能夠選擇水果了。

有些人認為,嚴格來說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事先被決定好
的,永遠也不可能做實際上沒有做的事。雖然日常生活中
我們都說自己有選擇,但其實我們行動的各種先行條件決
定了我們的行為,並使它們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人的經
驗、慾望、知識、遺傳因子、社會環境、各種選擇的性質
等等,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個在具體情境下的行為
成為必然。
7
預測與被決定
這類的觀點被稱為「決定論」 (determinism) ;它並不主張
我們能夠知道宇宙的一切法則,並且用這些法則來預言未
來會發生什麼事。首先,我們不可能知道影響人類行為的
一切複雜條件;再者,即使我們知道了若干條件,並嘗試
做出預言,這一預言本身就會導致條件的變化,使得被預
言的結果產生改變。

預言問題不是決定論的重點;它設想的是,世界上所發生
的一切事情都是被自然法則所主宰的,就好像行星的運動
被自然法則所主宰一樣。一個行為的諸多條件正是通過這
些自然法則的規約,才能夠決定這個行為,並且排除掉其
他一切的可能性。
8
被決定的因果鎖鏈
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當你在左思右想吃什麼甜點好的時
候,已經有許多因素作用在你身上,決定了你會選擇蛋糕
而非水果。雖然你認為自己“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但其實你不能。所謂你下決定的過程,只不
過是事先被決定的結果在意識中出現的過程而已。

如果說一切事物都是被先前的條件所決定的,那麼即便在
你出生之前,你在這餐的那個時間點會選擇蛋糕而非水果
這一點就已經被決定了。你的選擇是直接被前一刻的情境
所決定的,而前一刻的情境又是被再往前一刻的情境所決
定的;而這可以被一直追溯下去,直到宇宙的開始。

9
道德責任
如果我們同意自己和其他人的選擇的確是事先被決定的
話,這很可能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比如說,你該責備
自己抵抗不住誘惑去吃了蛋糕嗎?如果說你本來就不能在
那個時間點上選擇去吃水果,那麼說「我本來可以吃水果
而非蛋糕」這句話還有意義嗎?

這可能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你不僅不能責備自己在那
個時間點上吃了蛋糕,也不能責備任何其他的人事物,或
是誇獎任何好人好事:如果說他們做這些事都是事先被決
定的,那麼這些事情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當時的條件下他
們 / 我們不可能做別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沒有理由主張任何
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10
道德評價
這世上常有人做了十惡不赦的事,為大眾所唾棄。但
如果我們相信他的邪惡行為是被他的本性與當時的情
況所事先決定的,並且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
塑造他人格的幼年行為,都是被更早的條件所事先決
定的,那麼我們還能認為他應該對他的惡行負責嗎?

有人認為如果決定論是對的,那麼因為某人的行為而
去責備或是誇獎他,就是毫無理由的;就像是下雨時
我們去責備天氣或雨水一樣荒謬。另一些人認為,即
使人的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去揚善斥惡的做法仍是很
正常的,因為我們也是被決定去評價事情。
11
非決定論
上面是用一個稍微冗長的方式去形塑決定論,以及它可能
帶來的問題。但或許決定論並不是正確的;根據新的物理
學,決定論不適用於基本粒子,比如說在給定的條件下,
電子的運動是不確定的。而既然人的身體與大腦也是基本
粒子所構成的,那麼也許決定論對於人的行為也是不適用
的;這似乎給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留下了一點餘地。

但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當你說「我本來可以吃水果而
非蛋糕」時,你的意思並不只是說這個動作並未被事先決
定。你應該還認為這是你自己的決定。若是如此,那量子
力學的非決定論又如何與自由意志相容呢?

12
自由意志的三難
也就是說,如果新的物理學是正確的,有些事情的發生真的沒有
原因,這難道沒有威脅到自由意志嗎?我們覺得根據自己的信
念、慾望等等,做了許多決定,但如果構成我們身體與大腦的基
本粒子有許多隨機的成分,那「自己做決定」又是什麼意思呢?

另外一些人認為,自由意志是世界上的一種基本特性,不能被分
析;然而在哲學上當有人宣稱某個現象存在卻不能被解釋或理
解,那總是會令人覺得十分可疑或不滿。如此我們似乎面臨了一
個三難式:要不牛頓式的決定論是對的、要不量子力學式的非決
定論是對的,而兩者都威脅到我們「自由」的概念。而若主張自
由就是世界的基本面向,且人類擁有這種自由,則似乎就是對這
個智性的難題投降。

13
另一個觀點
從道德責任的觀點來看,如果決定論是對的,則先前的條
件需要為我們的行為負責;若非決定論是對的,則沒有任
何事情需要負責。如此看來道德責任似乎是虛無的。

在文獻中有一個與上述思路很不同的看法,它主張有意義
地談論行為的責任反而必須要求我們的行為是被決定的。
理由在於如果一個行為是你所做的,那麼它就是被你身上
的某些因素所引起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不是被任何因
素所決定的,那它就是個無法被解釋的事件,也沒有任何
責任可言。因此,道德責任的可能性預設決定論;只有非
決定論威脅到道德責任。

14
Nagel 的看法
根據這種觀點,因果決定本身並不對「自由」這個概念構成
威脅,只有某些特定種類的原因才與自由相悖。比如你拿了
蛋糕而非水果是因為有人拿槍逼著你這麼做,那麼這當然不
會是一個自由的選擇。自由的行為並不需要排除掉一切決定
性的原因,只要這種原因是一種心理上的自願就可以了。

作者 Nagel 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一想到我的一切


作為都是被周圍環境和心理條件所決定的,就感到自己像是
掉入了陷阱之中。而如果想到別人的行為也是被事先決定
的,又會覺得他們像是一群傀儡。要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
責,就好像要一個單細胞生物或是電梯為其活動負責一樣,
毫無意義。
15
小結
此外,如果我們的行為不是被決定的, Nagel 也不太清楚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概念究竟意義何在。如果說
我身上沒有任何東西決定我的選擇,那麼說「我決定了我
的選擇」又是什麼意思呢?因此,「我本來可以選擇吃水
果而非蛋糕」的這種感覺嚴格來說只是一種幻覺罷了。

如果要避免這種結論的話,就至少需要解釋以下兩點:
 1) 當你說自己能夠做某些與實際所做的不同的事情的時
候,你的意思是什麼?
 2) 如果你的確有這種能力,那麼這種能力在這個因果聯繫
的世界中又處於什麼位置呢?

16
17
其他自由概念
以上是 Nagel 對自由的形上學問題的論述;方式比較平鋪
直敘,沒有提及一些其他考慮。以下我們補充一些討論自
由問題時會遇到的概念。

哲學家以薩・柏林區分了兩種自由概念 (1958) :
 1) 消極自由:從外部約束中解放出來的自由。
 2) 積極自由:擁有能滿足一個人自身潛力的能力與資源。

以上的區分在文獻上有許多不同的刻畫,但無論如何,這
兩種都是倫理與社會脈絡下的自由,與剛剛一直討論的形
上學的自由不同。
18
各種決定論
Nagel 提到決定論時,只簡單提到物理學的考慮。其實文獻上
的決定論至少有三種:
 1) 因果決定論:就物理上來說,每件事情都有原因。
 2) 宿命論:人類不了解的命運決定了會發生什麼事情。
 3) 神學決定論: ( 某宗教的 ) 神決定了事情的發生 / 不發生。

無論如何,只要我下決定的瞬間,先前的因素共同決定了我會
做什麼,那自由意志就會受到威脅;至於這個決定論是什麼版
本,是另一個問題。

相容論: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相容;這與 Nagel 上面提到的另一


種觀點接近。
19
自由 vs. 自由的感覺
非相容論則主張,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不相容。在此觀點
下,可以主張決定論是對的並消除自由意志,或者自由
意志存在而決定論是錯的 ( 或說非決定論是對的 ) 。

在認知神經科學中,有時科學家也會宣稱他們在研究自
由意志,比如 Libet (1983) 的實驗似乎證明了人在下決定
的好幾百毫秒前,大腦就已經有相關的生理反應了。

但大腦若沒有先行反應,反而才是令人費解的。認知神
經科學中所謂的自由意志,比較像是哲學家說的“ sense
of agency” ,也就是對自己下決定的感覺。
20
自由意志的三大條件
自由意志的問題直到今日都還沒有大家同意的答案;
哲學家 Christian List (2019) 年的 Why Free Will is Real
這本書,指出自由意志至少要求三個條件:
 1) Intentional agency
 2)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 3) Mental causation

Nagel 以及許多其他的哲學家討論自由意志的問題
時,多半只談到第二點,也就是“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這件事,但其實這樣的討論是不足的。除
了時間哲學的考慮外,另外兩點也十分重要。
21
自由意志如何可能
首先,我們覺得自己是行動者 (agent) ,也就是根據自己的信
念、慾望與意圖等等,是行動的理由。理由的關係與純粹的因
果關係也不一樣,因此在物理的世界觀內如何能容得下任何理
由,也是個困難的問題。

此外心理因果的問題在於,我們覺得上述的信念、慾望與意圖
都能因果地推動自己的身體行動,但科學似乎告訴我們物理的
層面可以完整說明身體的任何動作。

這些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 List 自己的解決方式是主


張自由意志是一種高階的現象,與低階的物理現象不同,但這
在存有論上是個很大的宣稱,他在書中並沒有完整的答案。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