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1

第 6 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


目 录 01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contents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03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了解土的抗剪强度的实验方法;

课程要求
熟悉库仑定律,浅基础的破坏模式,地基临塑
荷载、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的概念;

掌握土的极限平衡条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
特点,

地基承载力公式的基本组成和影响地基承载力
的因素。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01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土的抗剪强度

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将产生剪应力和剪切
变形;
当某点由外力产生的剪应力达到土的抗剪强度
时,颗粒之间的联结被破坏;
土就沿着剪应力作用方向产生相对滑移,该点
便发生剪切破坏。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土的强度问题实质是土的抗剪强度问题。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为了保证土木工程建设中建 ( 构 ) 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就必须详 研究抗剪强度的重要性


细研究土的抗剪强度和土的极限平衡等问题。

( a )土坝 ( b )基槽 ( c )建筑物地基

图 6.1 土坝、基槽和建筑物地基失稳示意图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土体发生剪切破坏时,将沿着其内部某一曲面(滑动 6.1.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面)产生相对滑动,而该滑动面上的剪应力就等于土的抗剪
强度。
法国学者库仑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所以也称为库仑定律。抗剪强度和滑动面上
的压应力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砂土 f    tan 
黏性土: f  c    tan 

式中:
f—— 土的抗剪强度 (kPa) ;
—— 作用在剪切面上的法向应力
( kPa ); 图 6.2 土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之间的关系
—— 土的内摩擦角( ° );
c—— 土的黏聚力( kPa )。 抗剪强度指标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6.1.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抗剪强度来源

内摩阻力包括:土粒之间的表面摩擦力
土粒之间的嵌固作用而产生的咬合力。
黏聚力则包括:原始黏聚力、固化黏聚力和毛细黏聚力。
原始黏聚力:主要是由于土粒间水膜受到相邻土粒之间的电
分子引力而形成的,
当土被压密时,土粒间的距离减小,原始黏聚力随之增大,
当土的天然结构被
破坏时,原始黏聚力将丧失一些,但会随着时间而恢复其中
的一部分或全部。
固化黏聚力:由于土中化合物的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当土的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6.1.2 有效应力表示的库仑定律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真正引起土体剪切破坏的是有效应力,
工程实践中常常应用有效应力表达的库仑抗剪强度定律:

砂土:  f    tan   ( 6.3


黏性土  f    tan    c  ( 6.4


: )
式中:
f—— 有效抗剪强度( kPa );
 —— 作用在剪切面上的法向有效应力( kPa );
 —— 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 );
c —— 土的有效内聚力( kPa )。
01 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6.1.2 有效应力表示的库仑定律

抗剪强度影响因素

土的性质 排水条件

剪切速率 应力历史等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02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室内试验
直剪试验 无侧限压缩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

现场
原位试验
十字板试验 大型直剪试验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直接剪切试验简称直剪试验,是一种快速有效求抗 6.2.1.1 直接剪切试验


剪强度指标的方法,在一般工程中普遍使用。

( 1 )试验原理
直接剪切试验的主要仪器为直剪仪 .

01 应变控制式
等速推动试样产生位移,测定相应的剪应力

图 6.3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02 应力控制式 1- 轮轴, 2- 底座, 3- 透水石,
4- 测微表, 5- 活塞,
对试件分级施加水平剪应力测定相应的位移 6- 上盒, 7- 土样, 8- 测微
表, 9- 量力环, 10- 下盒
,我国普遍采用的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直接剪切试验简称直剪试验,是一种快速有效求抗 6.2.1.1 直接剪切试验


剪强度指标的方法,在一般工程中普遍使用。

( 1 )试验原理
① 该仪器的主要部件由固定的上盒和活动的下盒组成,土样放
在盒内上下两块透水石之间。
② 试验时,由杠杆系统通过加压活塞和透水石对土样施加某一
垂直压力 p ;
③ 然后等速转动手轮对下盒施加水平推力,使试样在上下盒的 图 6.3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1- 轮轴, 2- 底座, 3- 透水石,
水平接触面上产生剪切变形,直至破坏 4- 测微表, 5- 活塞,
6- 上盒, 7- 土样, 8- 测微
④ 剪应力的大小可借助与上盒接触的量力环的变形值计算确定 表, 9- 量力环, 10- 下盒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直接剪切试验简称直剪试验,是一种快速有效求抗 6.2.1.1 直接剪切试验


剪强度指标的方法,在一般工程中普遍使用。

⑤ 试验中通常对同一种土取 3 ~ 4 个试样,分别在不同的法向应力下剪切破坏;
⑥ 可将试验结果绘制成抗剪强度 τf 与法向应力 σ 之间的关系。

(a (b)
) 图 6.4 直接剪切试验结果
(a) 剪应力与剪切位移之间关系 (b) 黏性土试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大量试验和工程实践表明,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与土体受 6.2.1.1 直接剪切试验


力后的排水固结状况关系密切。

直剪试验方法分类

快剪 固结快剪 慢剪

快剪试验是在对试样施加竖向压 固结快剪是在对试样施加竖向压 慢剪是在对试样施加竖向压力后,


力后,立即以 0.8mm/min 的剪 力后,让试样充分排水固结,待 让试样充分排水固结,待沉降稳定
切速率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使试 沉降稳定后,再以 0.8mm/min 后,以小于 0.02mm/min 的剪切
样剪切破坏。一般从加荷到土样 的剪切速率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 速率施加水平剪应力直至土样剪切
剪坏只用 3~5min 。得到的抗剪 使试样剪切破坏。得到的抗剪强 破坏。试样在受剪过程中一直充分
强度指标用 c q 、 q 表示。 度指标用 c c q 、 c q 表示。 排水和产生体积变形,得到的抗剪
强度指标用 c s 、 s 表示。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1 直接剪切试验
优点:直接剪切仪具有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等;

( 3 )直接剪切试验的
缺点
 剪切面限定在上下盒之间的平面  剪切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土
,而不是沿土样最薄弱的面剪切 样剪切破坏时先从边缘开始,在
破坏; 边缘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1 2

3 4
 试验时不能严格控制排水条件,不
 在剪切过程中,土样剪切面逐渐 能量测孔隙水压力,在进行不排水
缩小,而在计算抗剪强度时却是 剪切时,试件仍有可能排水,特别
按土样的原截面积计算的; 是对于饱和黏性土,由于它的抗剪
强度显著受排水条件的影响。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2 三轴压缩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是测定土抗剪强度的—种较为完善的方法。

压力室

轴向加荷系统

施加周围压力系统

孔隙水压力量测系统等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2 三轴压缩试验
压力室是三轴压缩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有
金属上盖、底座和透明有机玻璃圆筒组成的密闭容器。

1 -调压筒; 2 -周围压力表;
3 -周围压力筏; 4 -排水筏;
5 -体变管; 6 -排水管;
7 -变形量表; 8 -量力环;
9 -排气孔; 10 -轴向加压设备;
11 -压力室; 12 -量管筏;
13— 零位指示器; 14 -孔隙压力表;
15 -量管; 16 -孔隙压力筏;
17 -离合器; 18 -手轮;
19 -马达; 20 -变速箱

图 6.5 三轴压缩仪的组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2 三轴压缩试验
三轴剪切试验所用土样是圆柱
形。

( 1 )试验原理
试验时,先对试样施加均布的周围压力 3 ,此时土内无剪应
力。
然后施加轴压增量,水平向 2=3 保持不变。

在偏应力 1-3=1 作用下试样中产生剪应力,当 1 增加


时,剪应力也随之增加,当增大到一定数值时,试样被剪坏。
由土样破坏时的 1 和 3 所作的应力圆是极限应力圆。

同一组土的 3~4 个试样在不同的 3 条件下进行试验,同理可


作出 3~4 极限应力圆,作极限应力圆的公切线,则为该土样的抗
剪强度包线,由此便可求得土样的抗剪强度指标 c 、 的值。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2 三轴压缩试验

三轴试验方法分类
不固结
试样在施加周围压力和随后施加偏应力直至剪坏的整个试验过程中都不允许排水。 UU
不排水剪
试验得到的抗剪强度指标用 cu 、 u 表示,这种试验方法所对应的实际工程条件相当
( UU 试
于饱和软黏土中快速加荷时的应力状况。
验)

在施加周围应力 3 时将排水阀门打开,允许试样充分排水,待固结稳定后关闭阀门,然后 固结
再施加偏应力,使试样在不排水的条件下剪切破坏。 CU 试验得到的抗剪强度指标用 ccu 、 不排水剪
 cu 表示, 其适用的实际工程条件为一般正常固结土层在工程竣工或在使用阶段受到大量 ( CU 试
、快速的活荷载或新增荷载作用下所对应的受力情况。 验)

固结排水剪 在施加周围应力及随后施加偏应力直至剪切破坏的整个过程中都将排水阀门打开,并给
( CD 试 予充分的时间让试样中的孔隙水压力能够完全消散。 CD 试验得到的抗剪强度指标用
验) ccd 、 cd 表示。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2 三轴压缩试验

常规三轴剪切试验中的试样所
试验操作比较复杂,对试验人 三轴剪切试验 受的力是轴对称的,与工程实
员的操作技术要求比较高。 缺点 际中土体的受力情况不太相符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三轴试验时,如果对土样不施加周围压力,而只施
加轴向压力,则土样剪切破坏的最小主应力 3f =

0,最大主应力 1f=qu 。

此时绘出的莫尔极限应力圆如图 6.6 所示。 qu 称为

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图 6.6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极限应力圆
本试验只适用于饱和黏性土= 0 。由于没有施加
周围压力,因而根据试验结果只能作出一个极限应力 qu
图。其抗剪强度包线为一水平线,抗剪强度指标为: cu  u
2 ( 6.5 )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1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6.2.1.4 十字板剪切试验

01
现场试验时,先钻孔至需要试验的土层
深度以上 750mm 处;
02
然后将装有十字板的钻杆放入钻孔底部
,并插入土中 750mm ;
03
图 6.7 十字板剪切仪示意图
施加扭矩使钻杆旋转直至土体剪切破坏
1— 转盘; 2— 摇柄; 3— 滑轮; 4— 弹簧
。 秤;
5— 槽钢; 6— 套管; 7— 钻杆; 8— 十字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6.2.1.4 十字板剪切试验

土的抗剪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 f  k c ( pc  f c ) ( 6.6 )
2R
kc 
D
式中: kc —— 十字板常数 D 2 H (1 
3H
)

pc —— 土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总作用力,由弹簧
秤读数求得 (N) ;
fc —— 钻轴杆及设备的机械阻力,在空载时由
弹簧秤事先测得 (N) ;
图 6.7 十字板剪切仪示意图
H 、 D—— 分别为十字板的高度和直径 1— 转盘; 2— 摇柄; 3— 滑轮; 4— 弹簧
秤;
(mm) ; 5— 槽钢; 6— 套管; 7— 钻杆; 8— 十字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6.2.1.4 十字板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的优点是不需钻取原状土
样,对土的结构扰动较小。它适用于软塑状
态的黏性土。

图 6.7 十字板剪切仪示意图
1— 转盘; 2— 摇柄; 3— 滑轮; 4— 弹簧
秤;
5— 槽钢; 6— 套管; 7— 钻杆; 8— 十字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 试验表明,土的固结程度与土中孔隙水的排水条件有关。

 在试验时必须考虑实际工程地基土中孔隙水排出的可能性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根据实际工程地基的排水条件,室内抗剪强度试验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不固结不排水剪 固结不排水剪 固结排水剪


(快剪) (固结快剪) (慢剪)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不排水剪切试验 (UU)

对于饱和黏土,不排水剪切试验 (UU) 所得出的抗剪强度包线基本上是一


条水平线 ( 图 6.8) , u=0 , cu=(1-3)/2 。

图 6.8 饱和黏土不固结不排水剪 (UU) 抗剪强度包


线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 (CU)

可以测得剪切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的数值,由此可求得有效应力。土样剪坏时
的有效最大主应力  1f 和最小主应力  3f 分别为

 1f   1f  u f 

 3f   3f  u f  (6.8)
式中: uf —— 土样剪坏时的孔隙水压力。

用有效应力可绘制出有效莫尔应力圆和土的有效抗剪强度包线,如图 6.9 所示,其中虚线


为有效应力强度包线,实线为总应力强度包线。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 (CU)

用有效应力可绘制出有效莫尔应力圆和土的有效抗剪强度包线,如图 6.9
所示,其中虚线为有效应力强度包线,实线为总应力强度包线。

图 6.9 固结不排水剪 (CU) 强度包线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 (CU)

显然,有效莫尔应力圆与
总莫尔应力圆的大小一样,
只是土样剪坏时的孔隙水压
力 uf> 0时,前者在后者的

左侧距离为 uf 的地方;而

当 uf<0 时,则在右侧。
图 6.9 固结不排水剪 (CU) 强度包线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固结排水剪 (CD) 试验

在试验的全过程中都让土样充分排水 ( 将排水阀门开启 ) ,使土样


中不产生孔隙水压力。

图 6.10 固结排水剪 (CD) 强度包线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在实际工程中应当具体采用上述哪种试验方法,要根据地基土的实际受力
情况和排水条件而定。

鉴于近年来国内房屋建筑施工周期缩短,结构荷载增长速率较快,因此验
算施工结束时的地基短期承载力时,建议采用不排水剪,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结构荷载增长速率较慢的工程,宜根据建筑物的荷载
及预压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固结程度,采用固结不排水剪。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表 6.1 试验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 u 及含水量 w 的变化

说明:此处所用符号是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
U—— 不固结或不排水 (unconsolidation or undrained)
C—— 固结 (consolidation)
D—— 排水 (drained) 。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2 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比较

在实际工程中,地基条件与加荷情况不一定非常明确,如加荷速度的快慢
、土层的厚薄、荷载大小以及加荷过程等都没有定量的界限值;
常规的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是在理想化的室内试验条件下进行,与实际工
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选用强度指标:

认真分析实际工程的地基条件与加荷条件;

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加以判断

选用合适的试验方法与强度指标。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3 抗剪强度指标选择

( 1 )试验方

直剪试验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比较
普遍。但,直剪试验中只是用剪切速率的“快”与“慢”
来模拟试验中的“不排水”和“排水”,对试验排水条件
的控制是很不严格。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三轴试验方法。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3 抗剪强度指标选择

( 2 )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用有效应力法及相应指标进行计算,概念明确,指标稳
定,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分析方法。

当土中的孔隙水压力能通过实验、计算或或其它方法加
以确定时,宜采用有效应力法。

有效应力强度指标可用三轴排水剪、三轴固结不排水剪
(测孔隙水压力)测定。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3 抗剪强度指标选择

( 3 )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土样进行不固结不排水剪切时,所施加的外力将全部由
孔隙水压力承担,土样完全保持初始的有效应力状况,
所测得的强度即为土的天然强度。

在对可能发生快速加荷的正常固结黏性土上的路堤进行
短期稳定分析时,可采用不固结不排水的强度指标 ;

对于土层较厚、渗透性较小、施工速度较快工程的施工
期或竣工时,分析也可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的强度指标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3 抗剪强度指标选择

( 4 )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土样进行固结不排水剪试验时,周围固结压力将全
部转化为有效应力,而施加的偏应力将产生孔隙水
压力。

在对土层较薄、渗透性较大、施工速度较慢的工程
进行分析时,可采用固结不排水剪的强度指标。
0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6.2.3 抗剪强度指标选择

① 土 的抗 剪 强度 指 标的 工 程数 值 范围 大 致为 :
中砂 、粗 砂 、砾 砂 一般 为 3 2 ° ~ 4 0 ° ;
粉砂 、 细砂 一 般 为 2 8 ° ~3 6 ° 。
② 黏 性土 的 抗剪 强 度指 标 变化 范 围很 大 :
内 摩擦 角 的变 化 范围 大 致为 0 - 3 0 ° ;
黏 聚 力 则 可以 由 小于 1 0 k P a 变 化 到 2 0 0 k P a 以 上。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03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内任一点都将产生应力。根据土体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
当土中任意点在某一方向的平面上所受的剪应力达到土体的抗剪强度,即

 f
(6.9)

此时就称该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式 (6.9) 称为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是指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土的应力状态(大、小主应
力)和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式,即 1 、 3 与内摩擦角和黏聚力 c 之间的
数学表达式。

STEP1 STEP2 STEP3

通过某点的剪切面 土体的抗剪强度以 代入公式 (6.9) ,


上的剪应力用该点 剪切面上的法向应 经过化简后就可得
的主平面上的主应 力和土体的抗剪强 到实用的土体的极
力表示 度指标来表示 限平衡条件。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 1 ) 单元体
在地基中任意深度 z 处,任取一点 M 为研究对象,设作用在该点土单元体上的大主应
力、小主应力分别为 1 和 3 ,如图 6.11(a )所示。以主应力状态确定的单元体,称为
主单元体。

(a) (b)
图 6.11 土中任一点的应力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 2 )任意斜面上的应力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可得:
Fx 0 ds  sin  - ds  cos    3 ds  sin   0
Fz 0 ds  cos   ds  sin    1ds  cos   0
斜截面 mn 上的法向应力  和剪应力 
为:
1   3 1   3
  cos 2 ( 6.10 )
2 2
1   3
 sin 2 ( 6.
2 11 )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 3 )用摩尔应力圆表示斜面上的应力
由以上两式可知,在 1 和 3 已知的情况下,斜截面 mn 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仅
与斜截面倾角有关。由式( 6.10 )和( 6.11 )得

1   3 2 2 1   3 2
(  )   ( ) ( 6.12 )
2 2

1   3
若以正应力为横坐标轴,剪应力为纵坐标轴则式 (6.12) 表示圆心为2 (
1   3
, 0)2,半径为 的一个应力圆,该圆称为莫尔应力圆或莫尔圆(见

图 6.12 )。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取—直角坐标系。在横坐标 O 上,按一定的应力比例尺,确定 1 和 3 的

位置,以 1-3 为直径作圆,即为摩尔应力圆,如图 6.12 所示。

取摩尔应力圆的圆心为 O1 ,自 O1 逆时针转 2 角,得半径 O1a 。 a 点为摩尔圆圆

周上一点。此 a 点的坐标、,即为 M 点处与最大主应面成角的斜面 mn 上的法向


应力和剪应力值。证明如下:

图 6.12 摩尔应力圆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由图 6.12 可知
1 1
OB  BO1  O1 A cos 2   3  ( 1   3 )  ( 1   3 ) cos 2
2 2
1 1 ( 6.13
 ( 1   3 )  ( 1   3 ) cos 2   )
2 2
1
O1 A sin 2  ( 1   3 ) sin 2  
2 ( 6.14

用摩尔应力圆可表示任意斜面上的法向应力与剪应力,简单明了。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将作用在平面 mn 上的剪应力,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f 进行比较:

( 1 )地基中任意平面 mn 上的应力状态
在地基中取任意平面 mn ,此平面上作用着总应力  0 0
。此总应力 ,可分解为两个

分力:垂直于 mn 面的法向应力 和平行于 mn 面的剪应力  ,如图 6.13 所示。

当  <f 时 , 平 面 m n 为 稳 定 状 态 ;

当  <f 时 , 平 面 m n 发 生 剪 切 破 坏 ;

当  < f 时 , 平 面 m n 处 于 极 限 平 衡 状 态 。
图 6.13 任意面上的应力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图 6.14
黏性土莫尔圆与抗剪强度之
间的关系
圆 II 称为极限应力
圆。

( 2 )黏性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01 整个莫尔圆位于抗剪强度包线的下方 ( 圆 I) ,  < ,不会发生剪切破


f

02 坏;
抗剪强度包线是莫尔圆的一条割线 ( 圆 III) , > ,土体发生剪切
f
03 破坏;
莫尔圆与抗剪强度包线相切 ( 圆 II) ,切点为 A , = f ,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黏性土极限平衡状态的应力图,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

AD ( 1   3 ) / 2
sin   
RD 1 ( 6.15
c  cot   ( 1   3 )
2

整理得到极限平衡条件
 1   3 tan 2 (45   / 2)  2c tan( 45   / 2)
黏性土
 3   1 tan 2 (45   / 2)  2c tan( 45   / 2)
 1   3 tan 2 (45   / 2)
无黏性土
 3   1 tan 2 (45   / 2)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例 6.1 】 地基中某一单元土体上的大主应力  1=400 kPa ,小主应力 3=180 kPa 。通


过试验测得该土样的抗剪强度指标 c=16 kPa , =18 。试问:( 1 )该单元土体处于何
种状态?
【解】
( 2 )是否会沿剪应力最大的面发生破坏?
( 1 )单元土体所处状态的判别
设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所需小主应力为 3f ,则由式( 6.17 )得
 3f   1 tan (45   / 2)  2c tan( 45   / 2)
2

 400  tan (45  18 / 2)  2  16  tan( 45  18 / 2)  187.9


2
kPa

因为 3f
大于该单元土体的实际小主应力 3
,所以极限应力圆半径将小于实际应力圆半

径,该单元土体处于剪切破坏状态。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若设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大主应力为  1f
,则由式( 6.16 )得
 1f   3 tan 2 (45   / 2)  2c tan( 45   / 2) kPa
 180  tan 2 (45  18 / 2)  2  16  tan( 45  18 / 2)  385.0

按照将极限应力圆半径与实际应力圆半径相比较的判别方式同样可得出上述结论

( 2 )是否沿剪应力最大的面发生剪切破坏在剪应力最大面处, 角应该等
于 45° 。最大剪应力为 1 1
 max  ( 1   3 )   (400  180)  110 kPa
2 2
1 1
  ( 1   3 )  ( 1   3 ) cos 2
2 2
1 1
  (400  180)   (400  180) cos 90  290 kPa
2 2
02 土的极限平衡理论
6.3.2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剪应力最大面上的正应力为
1 1
  ( 1   3 )  ( 1   3 ) cos 2
2 2
1 1
  (400  180)   (400  180) cos 90 kPa
2 2

该面上的抗剪强度
 f  c   tan   16  290  tan 18  110 .2 kPa
因为在剪应力最大面上的剪应力满足 max<f 的条件,所以不会沿该面发生剪切破坏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
和临界荷载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地基,从开始承受荷载到破坏,经历了一个变形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明显地区分为三个阶段:

1 直线变形阶段

2 局部塑性变形阶段

3 破坏阶段
图 6.16 地基变形三阶段与 p-s 曲线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临界荷载( p 1 / 3 、 p 1 / 4 ):工程经验表明,地基中塑性变形
区的深度达 1/3~1/4 的基础宽度时,地基仍是安全的,此时所对
应的荷载,它可作为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极限荷载:地基刚要发生整体剪切破坏时所承受的荷载,可由
理论推求或由现场试验确定。将极限荷载除以安全系数,即为地基
的承载力特征值。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1 定义

临塑荷载是指地基中刚要出现塑性区的荷载,相应于 p-s 曲线的第一阶段(线性变形


阶段)与第二阶段(塑性变形阶段)之分界点 a 点对应的荷载,用 pcr 表示。

p cr  N q  m d  N c c
式中: m — 基底标高以上土的加权重, kN/m3 ;
d — 基础埋深, m ;
c — 基底下土的内聚力, kPa ;
 — 基底下土的内摩擦角,弧度;
Nq 、 Nc — 承载力系数。计算公式为:
cot      / 2  cot 
Nq  Nc 
cot      / 2 cot      / 2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1 定义

图 6.17 条形基础下地基中的主应力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2 计算公式

( 1 )均布条形荷载下地基中的应力
设有一条形基础,传到基底上的基底压力为 p ,基础埋深为 d ,埋深 d 范围内土层平均重度为

m ,地基持力层的重度为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 c 、。


在未修建建筑物及基础之前,地基中的 M 点存在自重应力,其值为:
 cz   m d  z
竖向自重应力
水平自重应力
 cx   cy  K 0   m d  z 
式中 K0 为土的侧压力系数。 
K0   1.0
当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塑性状态时),   0.5 ,
1 
,则有:
 1   cz   cx
2
  cz   cx 
       cxz
2
  m d  z
3 2  2 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2 计算公式

上式中 1 和 3 是未修建建筑物及基础之前的自重应力,当修建建筑物及基

础以后,在地基中要引起附加应力,由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p0=p-md 在 M 点产生的附加


应力为:   p p   md
1

0
   sin       sin  
 3  

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叠加,可得地基中 M 点的应力状态为
1  p   md
:     sin     m d  z
3 

式中: —任意点 M 的视角。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2 计算公式
( 2 )塑性区边界方程
当 M 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则必然满足极限平衡条件。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6.15 )
可重新写成: 1   3  1   3 
  c. cot    sin 
2  2 
( 6.29

将式 (6.28) 代入式( 6.29 ),有:
p   md  p   md 
sin   c. cot      m d  z  sin  ( 6.30 )
   

p   m d  sin   c  d
z       m ( 6.31
  sin    tan  

上式即为塑性区边界方程,凡坐标 z 与满足方程式( 6.31 )的点,都处于极限
平衡状态。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2 计算公式
( 3 )临塑荷载 pcr 的计算公式

当基础埋深 d 及土的指标 m 、、 c 、 均一定时, z 随 p 、而变化,而当荷载 p

一定时,塑性区深度只与有关。塑性区的最大深度 zmax 可用求极值的办法得到。由极值


dz p   m d  cos  
条件    1  0
d   sin  

得到 ,    / 2 
cos   sin 

将值代入塑性区边界方程( 6.31 )可得:
p   md    c  md
z max   cot       
 .  2   tan  
( 6.32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2 地基的临塑荷载

6.4.2.2 计算公式

上式表明:塑性区的最大深度随 p 值的增加而加大,在控制塑性区的开展深度时,
根据上式可求得相应的荷载,即:

  z max  c. cot    m d 
p   md
cot    / 2   ( 6.33 )
临塑荷载是指地基中刚要出现塑性区的荷载,即 zmax=0 时的基底压力,则有:

 cot  cot    / 2  
p cr  c  md
cot    / 2   cot    / 2  

考虑到式( 6.22 )和( 6.23 ),则得到临塑荷载的计算公式式( 6.21 )。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3 地基的临界荷载

工程实践证明,即使地基中存在塑性区,但只要塑性区的开展范围不超
过某一限度,仍不至于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
如果用 p c r 作为地基的承载力,偏于保守和不经济。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3 地基的临界荷载

( 1 )中心垂直荷载作用下
一般认为,在中心垂直荷载作用下,塑性区的最大深度 zmax 可以控制在基础宽度

的 1/4 ,相应的荷载用 p1/4 表示。因此,在式 (6.33) 中,令 zmax=b/4 得出 p1/4 荷载公


 ( m d  c  cot   b / 4) 
式为: p1 / 4    m d  N c c  N q  m d  N 1 / 4 b N 1/ 4 
4(cot    / 2   )
cot    / 2  

( 2 )偏心荷载作用下
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塑性区的最大深度 zmax 可以控制在基础宽度 b 的 1/3 ,相
 ( m d  c  cot   b / 3) 

p1 / 3    m d  N c c  N q  m d  N 1 / 3b N 1/ 3
3(cot    / 2   )
应的荷载用 pcot 1/3  /2 
表示,即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3 地基的临界荷载

01

pcr 、 p1/4 、 p1/3 的计算公式是在均布条形荷载的情况下导出


的,通常对于矩形和圆形基础也借用这个公式计算,其结果偏于
安全;
02

○ 临塑荷载 pcr 、临界荷载 p1/4 、 p1/3 公式的推导中采用弹性



意 力学的解答,对于已出现塑性区的塑性变形阶段,公式的推导
03
是不够严格的;

○ 临塑荷载 pcr 与基础宽度 b 无关,而临界荷载 p1/4 、 p1/3 与 b


有关;
04

○ pcr 、 p1/4 、 p1/3 都随埋深 d 的增大而加


大。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3 地基的临界荷载

【例 6.2 】 已知地基土的重度 =18 kN/m3 ,黏聚力 c=16 kPa ,内摩擦角 =18 。


若条形基础宽度 b=2.1 m ,埋置深度 d=1.5 m ,试求该地基的 pcr 、 p1/4 和 p1/3 值。

【解】
( 1 )根据内摩擦角确定承载力系数

  18   18  0.314 rad
180
cot      / 2 cot 18  0.314  1.57
Nq    2.72
cot      / 2 cot 18  0.314  1.57
04 地基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6.4.3 地基的临界荷载

 cot    cot 18


Nc    5.31
cot      / 2 cot 18  0.314  1.57
 
N 1/4    0.43
4(cot      / 2) 4(cot 18  0.314  1.57)
 
N 1/3    0.57
3(cot      / 2) 3(cot 18  0.314  1.57)

( 2 )计算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p cr  N q  m d  N c c  2.72  18  1.5  5.31  16  158.4 kPa
N1 / 4  p cr  N 1/4b  158.4  0.43  18  2.1  174.7 kPa
N 1 / 3  p cr  N 1/3b  158.4  0.57  18  2.1  179.9 kPa
地基的极限荷载 05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工程经验和试验都表明,地基土差异很大,施加荷载的条件又不尽相同,因
而地基破坏的形式亦不同。

局部剪切
破坏

01 02 03

整体剪切
冲剪破坏
破坏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 1 )地基整体剪切破坏时 [ 图
6.18(a)] :
出现与地面贯通的滑动面,地基土沿此滑
动面向两侧挤出。基础下沉,基础两侧地面显
著隆起。
荷载与下沉量关系线即 p - s 关系线的开
始段接近于直线;当荷载强度增加至接近极限

图 6.18 载荷试验地基破坏形式 值时,沉降量急剧增加,并有明显的破坏点。


一般发生在较硬的土层中。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 2 )局部剪切破坏如图 6.18(b) 所示:


破坏面只在地基中的局部区域出现,其
余为压缩变形区。基础两侧地面稍有隆起。
压力位移 p-s 关系曲线的开始段为直线,
随着荷载增大,沉降量亦明显增加。
一般土层中发生局部剪切破坏的情况较

图 6.18 载荷试验地基破坏形式 多。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 3 )冲剪破坏时 [ 图 6.18(c)]
地基土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但没有明
显的滑动面,基础两侧亦无隆起现象。
相应的 p - s 曲线,多具非线性关系,而
且无明显破坏点。
软土中常常发生冲剪破坏。

图 6.18 载荷试验地基破坏形式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魏西克公式

对于地基土破坏形式的定量判别,魏西克( Vesic, A. B )提出用刚度指标


Ir 的方法。地基土的刚度指标,可用下式表示:
E
Ir  ( 6.39
2(1   )(c  q tan  ) )
式中: E—— 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 地基土的泊松比;
c—— 地基土的黏聚力;
—— 地基土的内摩擦角;
  q—— 基础的侧面荷载, q= md 。

由上式可知,土愈硬,基础埋深愈小,刚度指标愈高。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魏西克公式

魏西克提出判别整体剪切破坏和局部剪切破坏的临界值,称为临界刚度指标 Ir(cr) 。

1 b
I r ( cr )  exp[(3.30  0.45 ) cot( 45   / 2)] ( 6.40 )
2 l

式中: b—— 基础的宽度;


l—— 基础的长度;
Ir > Ir(cr) 时,地基将发生整体剪切破坏,反之则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1 地基的破坏模式

【例 6.3 】 条形基础宽度 1.5m ,埋置深度 1.2m 地基为均匀粉质黏土, r=


17.6kN/m3 , c=15kPa ,= 24° ,E = 10MPa , = 0.3 试判断地基失稳形式。
解:( 1 )用式( 6.39 )求地基的刚度指标 Ir :
E 10000
Ir    157.6
2(1   )(c  q tan  ) 2(1  0.3)(15  17.6  1.2  tan 24)

( 2 )用式( 6.40 )求临界刚度指标


Ir(cr) : 1 b
I r ( cr )  exp[(3.30  0.45 ) cot( 45   / 2)]
2 l
因为是条形基础 b/l=0 ,代入得:
1
I r ( cr )  exp[(3.30  0)  cot 33]  80.5
2
I r (cr )
( 3 )判断: Ir > ,故地基将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普朗特尔首先提出:受铅直均布荷载作用的、无限长的、底面光滑的条形刚性板置
于无重量土的表面上,当刚性荷载板下的土体处于塑性平衡状态时的破坏图式。

图 6.19 条形刚性板下的塑性平衡区       图 6.20  对数螺线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塑性区由五个部分组成,即一个 I 区,左右对称的两个 II 和两个 III 区。


由于基底是光滑的,因此 I 区中的最大主应力  1 是垂直向的,破坏面与水平面成
(45+/2) 角,称为主动朗肯区。
III 区大主应力方向是水平向的,破裂面与水平面成 (45-/2) ,称为被动朗肯区。
II 区称为过渡区,滑移线有两组,一组是以和为起点的辐射线,另一组是对数
螺线(图 6.20 ),其方程为
 tan 
r  r0 e
( 6.41 )
ab
式中 r0 称起始径距,在图 6.19 中就是 b
a、 。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图 6.20 中 o 点称极点, r 是从极点 o


到螺线上任一点 m 的距离。螺线上任一点 m
的法线与该点到极点连线之间的夹角成 
角。
图 6.20  对数螺线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对以上情况,普朗特尔得出极限承载力解析解为

p u  cN c ( 6.4
2)
 
N c  e  tan   tan 2  45   / 2  1 cot ( 6.43

Nc 称承载力系数,是仅与 φ 有关的无量纲系数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实际基础总有一定的埋深,瑞斯纳( Reissner )( 1924 )假定不考虑基底以上两侧


土的强度,将其重量以均布超载 q=d 代替,得到了超载引起的极限承载力为

p u  qN q ( 6.44 )

N q  e  tan   tan 2  45   / 2  ( 6.45



Nq 为另一个仅与 φ 有关的承载力系数。

图 6.21  考虑基础有埋深时极限承载力计算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将式( 6.42 )与式( 6.44 )合并,得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如下



p u  cN c  qN q ( 6.46

承载力系数 Nc 和 Nq 有如下关系
N c  ( N q  1) cot  ( 6.4
7)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2 普朗特尔——瑞斯纳公式

索科洛夫斯基假设 c=0 , q = 0 ,考虑土的重量对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土的重度引


起的极限承载力为 1
p u  bN γ ( 6.48
2

式中 Nγ 为无量纲的承载力系
数。
魏锡克( Vesic , 1970 )建议近似地用如下分析式表达:
N γ  2( N q  1) tan  ( 6.49

其误差在 5 %- 10 %,且偏于安
全。
对于 c 、 q 、 γ 都不为零的种种情况,将式( 6.48 )与式( 6.46 )合并,即可得到极限承
载力的一般计算公式 1
p u  bN γ  qN q  cN c ( 6.5
2
0)
式中承载力系数 Nγ 、 Nq 、 Nc 可根据 φ 值查表 6.2 。
φ(°) Nc Nq Ng φ(°) Nc Nq Ng
0 5.14 1 0 26 22.25 11.85 12.54
1 5.38 1.09 0.07 27 23.94 13.2 14.47
2 5.63 1.2 0.15 28 25.8 14.72 16.72
3 5.9 1.31 0.24 29 27.86 16.44 19.34
4 6.19 1.43 0.34 30 30.14 18.4 22.4
5 6.49 1.57 0.45 31 32.67 20.63 25.99
6 6.81 1.72 0.57 32 35.49 23.18 30.22
7 7.16 1.88 0.71 33 38.64 26.09 35.19
8 7.53 2.06 0.86
34 42.16 29.44 41.06
9 7.92 2.25 1.03
35 46.12 33.3 48.03
10 8.35 2.47 1.22
36 50.59 37.75 56.31
11 8.8 2.71 1.44
37 55.63 42.92 66.19
12 9.28 2.97 1.69
38 61.35 48.93 78.03
13 9.81 3.26 1.97
39 67.87 55.96 92.25
14 10.37 3.59 2.29
40 75.31 64.2 109.41
15 10.98 3.94 2.65
41 83.86 73.9 130.22
16 11.63 4.34 3.06
42 93.71 85.38 155.55
17 12.34 4.77 3.53
18 13.1 5.26 4.07 43 105.11 99.02 186.54

19 13.93 5.8 4.68 44 108.37 115.31 224.64

20 14.83 6.4 5.39 45 133.88 134.88 271.76


21 15.82 7.07 6.2 46 152.1 158.51 330.35
22 16.88 7.82 7.13 47 173.64 187.21 403.67
23 18.05 8.66 8.2 48 199.26 222.31 496.01
24 19.32 9.6 9.44 49 229.93 265.51 613.16
25 20.72 10.66 10.88 50 266.89 319.07 762.86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太沙基在 1943 年提出了确定条形基础的极限荷载公式,提出基础的长宽比 l/b5 及


基础埋深 db 时,就可视为条形浅基础;
基底以上土体看作是作用在基础两侧底面以上的均布荷载。
太沙基公式适用于基础底面粗糙的条形基础,并推广应用于方形基础与圆形基础。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 1 )基本假定
太沙基假定地基中滑动面的形状如图 6.22 所示。滑动土体的分区如下:

图 6.22   太沙基公式假设的滑动面

Ⅰ 区 — 基础下的楔形压密区。由于土与粗糙基底的摩阻力作用,该区的土不进入剪切状态而处于压密
状态,形成“弹性核”,弹性核边界与基底所成角度为。
Ⅱ 区 — 过渡区。滑动面按对数螺旋线变化。 b 点处螺线的切线垂直于地面, c 点处螺线的切线与水平
线成 45-/2 角。
Ⅲ 区 — 被动土压力区。即土体处于被动极限平衡状态,滑动面是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45-/2 。
沙基公式不考虑基底以上基础两侧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以均布超载 q=md 来代替埋深范围内的土体自重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 2 )极限承载力公式
由以上假定可将地基滑动土体分成五个区,除弹性核(Ⅰ区)外,尚有两个对称的被
动应力状态区(Ⅲ区)和过渡区(Ⅱ区)。由脱离体的极限平衡得到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形式同式( 6.50 ),只是各承载力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3 / 4  / 2  tan  2
1 e 
Nq   ( 6.51

2  cos 45   / 2  

N c  cot  ( N q  1) ( 6.52

N   1.8( N q  1) tan  ( 6.5
3)
地基承载力系数 N 、 Nc 、 Nq 的值只决定于土的内摩擦角。太沙基将其绘制成
曲线如图 6.23 ,可供直接查用。查曲线时应注意,纵坐标为()。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 2 )极限承载力公式

地基承载力系数 N 、 Nc 、 Nq 的值只决定于土的内摩擦角。太沙基将其绘制成
曲线如图 6.23 ,可供直接查用。查曲线时应注意,纵坐标为()。

图 6.23  太沙基地基承载力系数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对局部剪切破坏情况,太沙基建议用经验方法调整抗剪强度指标,即取

2  2 
c  c   arctan  tan  
3 3 
代替式( 6.50 )中的 c 和。对这种情况,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1 2
p u  bN γ  qN q  cN c ( 6-
2 3 54 )
式中 N c N q、 N γ 、 是相应于局部剪切破坏情况的承载力系数,可由图 6.23 中的虚线
查得。
05 地基的极限荷载 6.5.3 太沙基极限荷载公式
【例 6.4 】 某条形基础,基础宽度 b=2.4m ,埋深 d=1.6m 。地基土的重度

 =18.5kN/m3 ,黏聚力 c=18kPa ,内摩擦角 =20 ,试按太沙基公式确定地基的极

限承载力。

【解】 由 =20 ,查图 6.23 得 Nc=15 , Nq=6.5 , N=3.5 ,极限承载力由式

( 6.50 )得
1
p u  bN γ  qN q  cN c
2
1
  18.5  2.4  3.5  18.5  1.6  6.5  18  15  540 kPa
2
【本章小结】

1. 土的抗剪强度由与正应力有关的摩擦力和正应力无关的内聚力这两部分组成。
对于砂土: f = tan ,对于黏性土: f =c + tan 。不同的土, c 、值是不同的

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c 、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与土的受力方式、排水条件等
有关,因此有多种方式测定 c 、值。常用试验方有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十
字板剪切试验等。具体应根据土质条件,工程条件以及分析计算方法而定。
3.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是指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土的应力状态和土的抗剪
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式,即 1 、 3 与内摩擦角和黏聚力 c 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本章小结】

4. 地基变形破坏的三种形式是整体剪切破坏,冲剪破坏和局部剪切破坏。土的
抗剪强度理论应用于计算临塑荷载、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
5. 地基极限承载力有几种计算理论公式,如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普朗德尔
地基承载力公式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基础埋置深度,基础设计
尺寸等。
课后思考题

6.1 土的抗剪强度是如何构成的?
6.2 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方法哪些?同一种土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测试的
抗剪强度值为什么是不同的?
6.3 简述土的极限平衡状态及其应用。
6.4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表示土的抗剪强度各有什么优缺点?
6.5 地基破坏的模式有几种?阐述发生整体破坏时的曲线特征?
6.6 何谓临塑荷载、临界荷载、极限荷载?
课后思考题

6.7 已知某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 c=10kPa , =30° ,作用在地基上的


最大主应力  1=400kPa ,而最小主应力  3 为多少时,该处会发生剪切破
坏?
6.8 已知某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 c=20kPa ,  =22° ,作用在地基上某
一平面的应力 =100kPa ,  =60.4 kPa ,试问该应力状态下能否发生剪
切破坏?
6.9 某土样进行直剪试验,在法向压力为 100 、 200 、 300 、 400kPa 时
,测得抗剪强度 f 分别为 52 、 83 、 115 、 145kPa ,试求:( a )用作
图法确定土样的抗剪强度指标 c 和;( b )如果在土中的某一平面上作
用的法向应力为 260kPa ,剪应力为 92 kPa ,该平面是否会剪切破坏?为
课后思考题

6.10 某黏土试样在三轴仪中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为
uf ,两个土样的试验结果为:
土样Ⅰ: 1=350kPa , 3=200kPa , uf=140kPa
土样Ⅱ: 1=750kPa , 3=400kPa , uf=280kPa
试求:( a )用作图法确定该黏土试样的 ccu 、 cu 和 c 、;( b )土样
Ⅱ破坏面上的法向有效应力和剪应力。
6.11 某饱和黏性土在三轴仪中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到 c=0 、 =28 ,
如果这个试样受到应力为 1=200kPa , 3=150kPa , uf=100kPa ,问该试样是否
会破坏?为什么?
课后思考题

6.12 已知某条型基础 b=10 m ,基础埋深 d=2.0 m ,地基的天然重度


 =16.5kN/m3 ,黏聚力 c=15 kPa ,内摩擦角 =15 ,试计算( 1 )地基的临塑
荷载 pcr 和临界荷载 p1/4 ;( 2 )按太沙基公式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值 pu ;

( 3 )如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处( =8.7kN/m3 ),求此时地基的临塑荷载 pcr

和临界荷载 p1/4 。

6.13 已知某条型基础 b=2.25 m ,基础埋深 d=1.5 m ,地基的天然重度


 =18.5kN/m3 ,黏聚力 c=0 kPa ,内摩擦角 =38 ,试用太沙基公式计算地基的
极限承载值。
谢谢观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