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阿富汗地理与民族构成

演讲者: 侯屹川
阿富汗地貌简介

• 阿富汗以崎岖多山的地形为主。巨大的兴都库什山脉在北部省份和该国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这条山脉将阿富汗分为三个不同的
地理区域:中部高地、北部平原和西南高原(“ Land and Resources”2001 )。

左图为阿富汗地貌图
中部高地
• 中部高地约占阿富汗的 70% 。该地区主要由兴都库什组成,兴都库什位于该国的中心。这是一个崎岖不平、
积雪覆盖的高地,是世界上最难以穿越的地区之一( English 1984 )。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南方向延伸约
1000 公里,从东北部的瓦汗走廊一直延伸到西部与伊朗的边界。从兴都库什,其他较低的范围向各个方向
辐射。小冰川和终年雪原很常见( Lonely Planet 2001 )。兴都库什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西端。

• 阿富汗境内的其他主要山脉包括瓦汗走廊东北上部的帕米尔山脉、东北部的巴达赫尚山脉、北部的帕拉帕米
苏斯山脉以及构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一部分的萨菲德 · 科赫山脉。

左图是中部平原的典型代表,巴米拉省
南部高原
• 阿富汗的这个地区由高原和沙漠组成。它基本上是阿富汗的低地地区。这里的土壤非常贫瘠,除了西南部的
河流。这个地区的平均海拔约为 900 米。沙尘暴在该地区的沙漠和干旱平原很常见。 ("Land and
resources," Microsoft@ Encarta ⑧ Onl ine Encyclopedia 2001).

阿富汗南部平原城市坎大哈
北部平原
• 该地区是阿富汗最肥沃的地区,约占全国的 15% 。它由山麓和平原组成,阿姆河流经这些山麓和平原。平
均海拔约 600 米。 ("Land and resources,"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1)

• 由于阿富汗有许多高山,因此穿越这些高山的通道在该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阿富汗北部城市潘杰希尔。著名的将军艾哈迈德就因盘踞在此被称
为潘杰希尔之鹰
• 地震
• 阿富汗东北部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就板块构造而言,这是欧亚板块和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之间
存在转换边界的区域。就板块构造而言,这是欧亚板块和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之间存在转换边界的区域。在
过去的 6500 万年中,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一直在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会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这两个板块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相互滑动,这两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 (Hudson and Espenshade
2000) 。

• 河流
• 阿富汗的许多主要河流都是由山间溪流补给的。因此,最大的河流流量发生在春季末和夏季初,随着山上融
雪的到来,带来了洪水的危险。它被广泛用于灌溉和农业,尽管近年来它的水经历了矿物盐的逐渐积累,这
降低了它的效用。大多数河流的尽头是内海、沼 泽或盐滩
总结

• 阿富汗最好被描述为一个崎岖不平的地形,巨大的 垂直起伏覆盖了该国的大部分地区。 潜在的过程继续塑造


该地区的地 球表面,并对自然景观产 生不可预测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变化。这些内部和 外部进程继续助长该
国居民之间的区域孤立,并对任何试图在该国境内长途旅行的人构成巨大障 碍。

• 阿富汗境内多山, 领土的 4/5 均为高原和山地,全国 耕地不足 10% 。

• 境内最大山脉为东北 - 西南走向的兴都库什山,山脉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小 面积平原,而东南部 则是大范围的


沙漠地带。

• 复杂的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阿富汗地区与地区之间 交流沟通受阻,难以形成核心地缘板块,加上地理位
置的特殊性和敏感度,使得阿富汗境内割据一方,内战不断。
阿富汗主要民族及地理位置分布
• 阿富汗人被分成几个民族语言群体。普什图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占 39% (亚洲基金会 2019 年社会学研
究数据),其次是塔吉克人(或法尔西万人),占 37% 。这个国家的人口。一般来说,其他三个主要 民族
是塔吉克人、哈扎拉人和乌兹别克人 。另外还有 10 个其他族裔群体得到承认,每一个都在阿富汗国 歌中得
到体现。
• 普什图人
• 普什图人所在地区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包括在阿富汗中部的阿尔 卑斯 - 喜马拉雅山系带的一部分和在巴基斯坦的苏莱曼山脉。其中也有少数
普什图人居住在印度河平原与伊朗高原。

• 他们居住在阿富汗的西部普什图人生活于半干旱气候,有寒冷的冬天和干旱的夏天。居住在巴基斯坦的东部普什图人则受到印度西南季风
的影响,为亚热带干燥和半干燥气候

• 法尔西万人(塔吉克人)
• 阿富汗境内约有 150 万法尔西万人,主要分布在赫拉特、法拉 · 古尔和马扎里沙里夫省。他们也是赫拉特市的主要居民。喀布尔、坎大哈
和加兹尼的人口较少。由于来自阿富汗的大量难民,伊朗(主要在马什哈德和德黑兰)现在也存在着大量的法尔西湾社区。

• 哈扎拉人
• 哈扎拉人主要居住在阿富汗斯坦的哈扎拉贾特山区,此外,在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楠格哈尔、巴达赫尚等省,也散居着一些哈扎拉
人。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

• 乌兹别克斯坦人
• 他们主要是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定居人口,原本应划为“塔吉克人”,但因经济和政治原因被划入乌兹别克族。这导致在苏联和乌兹别克
斯坦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将许多不使用乌兹别克语的人口识别为乌兹别克族。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如今仍然是塔吉克语城市
阿富汗民族构成,相互关系和造成的影响
• 阿富汗地区 自古以来是以居民的多民族、多语言为显著特点的。总的来说,阿富汗社会的基本结构以部落为
主体,部落首领在地方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统一一切事务。各部落各自为政。历来中央政府除任免行政
官员负责征收税款 和维持社会治安外,无力驾驭部落,更不干涉内部事务。行政区划方面,全国分 29 省,
187 县、新瓦尔和霍斯特两个特色大县(即专区)。早在 16 世纪初,喀布尔省就居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
乌兹别克人 、亚马吉人、帕沙伊 人、帕拉契人、塔吉克人 、巴拉克人、哈扎尔人、尼库德里人以及阿富汗人。
当时在喀布尔省,也并用着多种语言,如阿拉伯语、法尔斯语、突厥语、蒙古语,印度语、普什图语、希伯
来语、巴拉克语、帕沙依语、帕拉契语、拉姆加尼语,等等。到了现代,阿富汗仍是多语种的国家。阿富汗
的国语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的古名)。

• 阿富汗的地理位 置及千百年形成的历史过 程构成了社会多样性的特点。阿富汗位于中亚和伊朗之间,因此成


为西方和北方通 往印度的交通要道。阿富汗曾经是世界许多 民族和部族迁移的通道。许多 征服者的大军越过
此地。来到这里的 民族和民族集团之中的一部分 人早就滞留并定居 在这里了。

• 阿富汗民族之间关系并不和睦,独立的语言和分离的栖息地让他们没有过多地亲近感,古代王朝也都是建立
在民族之上。阿富汗近 几年政权的不断变更跟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以及历史原因无不关系。
文本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1. P134 ;
• 事实上,莱拉喜欢在塔里克家吃饭的程度,就跟她讨厌在自己家吃饭的程度一样。在塔里克家,没有人会单独吃饭;他
们总是等齐了一起吃。莱拉喜欢他们家用的紫罗兰色塑料杯,也喜欢他们家的水罐里面总是漂着几片柠檬。他们每次吃
饭,总是先喝一碗新鲜的酸奶;他们在所有的饭菜上,甚至在酸奶上,都滴上一些酸橙汁;吃饭的时候还相互开一些无
伤大雅的小玩笑。所有这些都是莱拉喜欢的。

• 吃完饭后,他们总是会谈谈心。虽然塔里克和他的父母都是普什图人,但莱拉在场的时候,为了照顾她,他们用法尔西
语交 谈,尽管莱拉在学校学过普什图语,多少能听懂他们的母语。爸爸说他们这两类人——少数族裔的塔吉克人,还有
普什图人,阿富汗的主要民族——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塔吉克人总是觉得低人一等,爸爸曾经说,普什图血统的国王统
治了这个国家将近两百五十年,莱拉,可是塔吉克人的统治加起来总共才九个月,而且还是 1929 年的陈年旧事了。

• “ 你呢?”莱拉问,“你觉得低人一等吗,爸爸?”

• 爸爸用衬衣的一角擦了擦眼镜。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而且是非常危险的无稽之谈——所有这些诸如我是塔
吉克人、你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她是乌兹别克人之类的话。我们都是阿富汗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当一个种
族统治了其他种族这么长时间……那肯定会存在一些轻蔑和敌对。肯定的。一直以来都存在。

• 或许是这样吧。但在塔里克家里,从来没人提起这些话题,莱拉也从来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莱拉觉得她和塔里克的家
人相处总是那么自然,那么毫不费劲,丝毫没有因为种族或者语言的差异而变得复杂,而且跟她自己的家不同,他们家
的气氛没有受到个人的好恶和争执的影响。
2. P141
•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爸爸会指导莱拉解答题目,也给她布置一些他自己安排的作业。这只是为了让莱拉比他们班的同学多
学一点东西,而不是由于他对学校安排的作业不满——尽管那只是一些洗脑式的教育。实际上,在爸爸看来,阿富汗的人有一件
事做对了,那就是他们办的教育,而讽刺的是,他正是从这个职业中被他们开除掉的。更为确切地说,爸爸认为他们让妇女接受
教育是对的。这个政府为妇女办了一些扫盲班。爸爸说,现在喀布尔大学里面,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女生了,她们学习 法律、
医学和工程学。

• 在这个国家,女人的日子总是过得很辛苦,莱拉,但现在,在的统治下,她们也许更自由 了,比以前拥有更多的权利,爸爸说,
说的时候总是压低嗓音,他知道就算对做出最为无关紧要的正面评价,也会惹得妈妈暴跳如雷。但这是真的,爸爸说,现在是阿
富汗妇女的好年代。你可以利用这个大环境,莱拉。当然了,妇女的自由 ——说到这儿,他悲伤地摇摇头——也是促使那儿的人
们拿起武器的首要原因之一。

• 他说的“那儿”并不是喀布尔,这个城市向来是相对自由 和进步的地方。在喀布尔这里,女人可以在大学里教书,当中小学校长,
在政府中拥有一官半职。不,爸爸说的是那些种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南部或者东部毗邻巴基斯塔国界的普什图人聚居地。那些
地方的街道上很少能看到妇女,上街的妇女都穿着布卡,有男人陪同。在他指的那些地区,男人信奉祖先传下的古老民俗,这些
人反抗人和他们的信条——解放妇女,废除强迫婚姻,把女孩的最低结婚年龄提高到十六岁。爸爸说,政府——而且是一个不信
真主的政府——教导人们要放女人离开家门,上学接受教育,和男人一起工作,但那儿的男人认为这亵渎了他们祖国的古老传统。

• 爸爸喜欢讽刺地说:真主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然后他会叹气说,莱拉,我的孩子,阿富汗人惟一不能打败的敌人就是他自
己。

• 爸爸在桌子旁边坐下,拿面包皮去蘸他那碗面汤。

• 莱拉决定吃过饭之后、开始学习 分数之前,把塔里克教训卡迪姆的事告诉爸爸。但她没有机会说出来。因为,就在那时,有人在
敲门,门外有个陌生人带来了一条消息。
3. P151
• 他们——莱拉,爸爸和塔里克——在这一天外出旅游。哈西娜本来也想去,求了她父亲,但他不肯答应。是爸爸提议出来玩的。尽管他薪水微薄,出来玩又需要很多钱,
但他还是在这一天请了个司机。至于他们要去哪里,他半点都没跟莱拉透露,只说要去的那个地方很有教育意义。那天早上,他们五点就出发了。莱拉坐在窗边,看着车
外的景色从峰顶覆盖着白雪的山脉变成沙漠、峡谷,再变成被太陽烤得干裂的、盘踞在地面上的大岩石。一路上,他们经过一些用茅草搭成屋顶的泥屋和散落着一捆捆小
麦的田地。莱拉时不时还能见到游牧部落的黑色帐篷,安扎在尘土飞扬的泥地上。更为常见的是被烧毁的苏联坦克和坠毁的直升飞机的残骸。她心里想,这就是艾哈迈德
和努尔的阿富汗了。原来真的发生过一场战争,就在这儿,在这些乡下地方。喀布尔没有战争。喀布尔大体上平安无事。在喀布尔,如果不是那些时不时爆发的槍声,如
果不是人行道上总是有苏联的士兵在吸烟,街道上总是能见到苏联的吉普摇摇晃晃地前进,战争可能也只是一段传闻而已。他们又通过两个关卡,来到一座峡谷,这时早
晨已经过半。爸爸让莱拉从座位上趴过来,指着远处几堵看上去年代久远的红砖墙。“那个叫红城。原来是一座堡垒。九百年前,人们盖了它,用来保护峡谷免遭外来的
侵略。 13 世纪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孙子向它发起进攻,但他阵亡了。然后成吉思汗亲自出马,把它给毁了。”“两位小朋友,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啦,络绎不绝的侵略
者,”司机把烟灰弹出窗外,说,“马其顿人。萨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现在是苏联人。不过我们就像那边耸立的城墙。伤痕累累,看上去一点都不漂亮,但依然屹
立着。我说的没错吧,老兄?”“确实没错。”爸爸说。半个小时后,司机让车停了下来。“走吧,你们两个,”爸爸说,“到外面来看看。他们下了车。爸爸指着远处,
“在那边。快看。”塔里克张大了嘴巴。莱拉也一样。当时她觉得自己就算再活一百岁,也不可能再看到这么壮观的东西了。她见过这两尊大佛的照片,但它们极其庞大,
高高耸起,规模之宏伟远远超出她先前的想像。大佛是在一片被陽光晒得发白的石壁上被开凿出来的,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他们;莱拉想像将近两千年之前,它们也是这样
俯视着路过这座峡谷的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两尊大佛的两旁,峭壁上还有无数个洞穴。“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塔里克说。“你们想爬上去吗?”爸爸说。“爬上那两尊
佛像?”莱拉问,“我们可以爬上去吗?”爸爸笑了起来,伸出他的手。“走吧。”塔里克爬得很吃力,他只能一边扶着莱拉,一边扶着爸爸,三个人沿着蜿蜒而狭窄的
昏暗楼梯一点点向上爬。一路上,他们看到很多陰影憧憧的洞穴,还有向四面八方伸出的隧道,蜂巢似的分布在峭壁上。“当心你们的脚下,”爸爸说。他的声音产生了
很大的回声。“地面很崎岖。”在有些地方,这条楼梯通向大佛藏身的洞穴。“别往下看,孩子们。一直往前看就好了。”向上爬的时候,爸爸告诉他们,巴米扬曾经是
昌盛繁荣的佛教中心,后来在九世纪的时候,它落进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手里。这儿的砂岩峭壁过去是很多和尚的家园,他们在峭壁上凿开洞穴,当成自己的住所,
也供过往的香客暂住。爸爸说,这些和尚在洞穴的墙壁和洞顶上绘了很多美丽的画。“有一段时间,”他说,“有五千个和尚在这些洞穴中隐居修行。”他们登顶的时候,
塔里克几乎喘不过气来。爸爸也在喘息。但他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站在他的头顶,”他边说,边用手帕擦额头。“那边有一个神龛,我们可以站在那边瞭
望。”他们沿着那条崎岖的悬道走过去,并排站着,爸爸在中间,俯视着下方的峡谷。“快看这个!”莱拉说。爸爸笑了起来。下方的巴米扬峡谷遍布着长势繁茂的农田。
爸爸说它们是绿色的冬小麦和紫花苜蓿,也有一些是土豆。田地四周是高耸的白杨树,中间纵横交 错的是溪流和沟渠,几个细小的女性身影蹲在岸边洗衣服。爸爸指着一
片水稻田和几乎没有种植什么作物的山坡。已是入秋天气,莱拉能够看见一些人穿着颜色鲜艳的束腰外衣,站在泥砖屋的屋顶上晾晒谷物。通往城里的大路两旁也种着白
杨树。路的两边有小店铺、茶馆和在路边给人剪头发的理发师。莱拉的眼光越过小山村,越过河流和沟渠,看到一片低矮的褐色土丘,光秃秃的;而在这片土丘之外,在
阿富汗的一切之外,是白雪覆顶的兴都库什山脉。所有这一切上方,是一碧如洗、万里无云的天空。“真安静。”莱拉吸着气说。她看得见细小的绵羊和马匹,但听不到
它们的咩咩声和哞哞声。“在我的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这样的,”爸爸说,“寂静。祥和。我希望你们来感受一下。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
它丰富的过去。你们知道的,有些东西我可以教你们。有些东西你们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但有些东西,怎么说呢,得你们亲自去见识和体会。”“看。”塔里克说。

• 他们看见一只老鹰在村庄上空翱翔。
文本分析 1&2
• 环境决定论(英语: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也称为地理决定论(英语: geographical
determinism )或气候决定论,是对自然环境如何使社会和国家倾向于不同的发展轨迹的研究。贾德 · 戴蒙
在其获得普利策奖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 该理论后来发展到地理环境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发生影响。只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降低
地理对社会所产生的风险。

• 地理环境或许正是早就民族之间不同性格的原因之一。阿富汗的三 种地形区别较大,且科技并不发达,如果
从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来说,或许就能合理的接受民族之间的分歧。

• 历史原因同 样也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塔吉克人总是觉得低人一等,爸爸曾经说,普什图血统的国王统治
了这个国家将近两百五十年”。双方在各自政权交替时都残害另一方民族,足以看出阿富汗最大的两个 民族
之间的分歧之深。
文本细读
• 在第三个文本中,“莱拉坐在窗前,看着车外的景色从峰顶覆盖着白雪的山脉变成,再变成被太阳烤的干裂
的、盘踞在地面上的大岩石。”,以及之后“下方的巴米 扬峡谷遍布着长势繁茂的农田。爸爸说它们是绿色
的冬小麦和紫花苜蓿,也有一些是土 豆。田地四周是高耸的白杨树,中间纵横交错的是溪流和沟渠 .” ,这
几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好的展现了阿富汗地形的几种形式。如前文所说,阿富汗有三 种典型的地形,中部
高地,南部平原和北部平原。“ 峰顶覆盖着白雪的山脉”是中部高原的 典型特点,这里是一个崎岖不平、积
雪覆盖的高地,兴都库什山脉 也位于这个地带。 莱拉从首都喀布尔,位于中部高原的 首都,往位于南、北部
平原的潘杰希尔前进。

• PS: 原文”她心里想,这就是 艾哈迈德和努尔的阿富汗了“,从这里 可以看出莱拉的路线途经潘杰希尔


(艾哈迈德以占据潘杰希尔而著称)。

• 在北部平原的潘杰希尔,莱拉看见“一路上,他们经过一些用茅草搭成屋顶的泥屋和散落着一捆捆小麦的田
地。莱拉时不时还能看见游牧部落的黑色帐篷,安扎在尘土飞扬的泥地里”,这完全符合之前提到的北部平
原的特征。该地区是阿富汗最肥沃的地区,约占全国的 15% 。它由山麓和平原组成,阿姆河流经这些山麓
和平原,这里以 游牧民族为主。

• 最后来到巴米扬,巴米扬还是位于中部平原,在这里山区覆盖了该省 90% 的面积,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持续


了六个月,气温在零度以下三到二十摄氏度(很明显莱拉来的时候是春季)。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大麦、木
松和八曲里,春季种植。
全球性问题探究
• 迁移(乡村至城市,或国际性移民)

• 阿富汗内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 民族分歧有关

• 《台北人》中大量大陆移民来到台湾当地,不同民族对于台湾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如桂林,上海

• 由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民族迁徙会对社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
《台北人》中逃难者的民族迁徙分析
• 引用自“复旦青年”对林志鹏的采访。

• 青年:从三国时期东吴将军卫温远航台湾开始,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始终不断,海峡两岸的移民活动进行到现在已有数千年之久,请老师为我们解读一下这段历史。

• 林志鹏:一般我们认为三国时期大陆和台湾已有联系,但早期相关史料较少,所以当时早期移民的规模应该不会很大。明清时期,尤其清代之后,才开始有大量汉
人到台湾开垦移民。十七世纪明末清初之际,由于社会动乱以及天灾,原本多山的福建、广东地带经济情况较为恶劣,迫使当地人口大量向海外移动。而台湾比较
近且地广人稀,所以就成为当时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清代赴台湾的汉人中,以泉州最多、漳州次之,还有广东的客家人和潮州人,这些族群构成台湾汉人社会
的主体。清初的移民大多在自然环境较佳的平原和盆地开垦,像我的祖先就是康熙年间从漳州平和县到台湾北部的淡水垦殖。清代前期的闽南、客家移民相处比较
融洽,往往混居或合作开垦,但到了清中期乾、嘉之后,移民渐渐增加,能够开垦的平地减少,闽、客抢夺资源而造成的冲突转为频繁。由于客家人数较少,处于
弱势,所以被迫迁徙到靠近山边的桃园、苗栗、南投等地。部分留在闽南移民较多的彰化、云林等地的客家人产生了微妙的族群融合,一些客家人改以闽南话作为
主要语言,成为“福佬客”(福佬是闽南民系别称)。这种情况与客家人明清时期在广东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客家人在宋元之际迁入广东东部,明清时期在广
东山区有较大的势力,后来一些零散迁入山区的南方移民为了站住脚,接受了客家人的语言和风俗,被同化后自称客家人,从而使客家队伍日趋扩大。可以看出,
一个族群在势力强大时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周边弱势族群同化;当这个族群再度迁徙时,势力变弱,为了适应环境,只得选择与当地的强势文化融合。

• 除了文化的交汇外,不同族群在台湾的相遇也产生了血缘的融合。汉人进入台湾后,自然会侵夺在平地的原住民,也就是平埔族的土地,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
汉人不断垦殖的情况下,为求生存的平埔族开始学习汉语和汉人的耕作技术,逐渐汉化。同时,由于清朝渡台禁令规定只有单身男子才有资格申请赴台,汉人来台
者绝大多数为男性,汉人族群中男女比例悬殊。为繁衍后代,这些来台的“罗汉脚”(没有妻室的成年男子)有不少与原住民女性通婚,形成“有唐山公,无唐山
妈”的现象。

• 而有些学者依据族谱资料,对于这句谚语所反映的台湾移民的现象有所质疑。不过,族谱中所记女性先祖的信息总是附加的,如果唐山公娶了原住民,很可能不会
在族谱上记上一笔,仍是写上大陆原配,晚一点的情况则是平埔族已经汉化,姓名改为汉姓,亦无从判断其真正的族属。

•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后期( 1930 年代)推行皇民化政策,推行日语,改从日姓、推进宗教、历


史观的改造,尽管无法动摇中华文化的根,然而台湾的地方建设、人文风俗难以避免地沾染了日本文化的色彩,在台湾原先的汉人、原住民文化上又添上浓重的一
笔。

• 1945 年台湾光复后,少数大陆移民来台发展。 1949 年后,国民党政府迁台,以中国大陆为主的各地移民陆续来台。这次移民属于政治、军事的移民,迁移的人数


达到一百多万,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数一数二的大规模移民。这次的移民潮使台湾的人口结构出现剧烈的变化,本省人、外省人的称呼随之而起,来自大陆各地的军
人、公务员聚居在眷村,形成当时台湾社会的特殊面貌。白先勇《台北人》和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时期,前者抒发了大陆移民
对于今昔之比的慨叹,后者也表达了这种失落的情绪,并反映出了不同族群的冲突。
阿富汗(《灿烂千阳》中引出)民族迁移分析
• 阿富汗地区 自古以来是以居民的多民族、多语言为显著特点的。总的来说,阿富汗社会的基本结构以部落为
主体,部落首领在地方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统一一切事务。各部落各自为政。历来中央政府除任免行政
官员负责征收税款 和维持社会治安外,无力驾驭部落,更不干涉内部事务。行政区划方面,全国分 29 省,
187 县、新瓦尔和霍斯特两个特色大县(即专区)。早在 16 世纪初,喀布尔省就居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
乌兹别克人 、亚马吉人、帕沙伊 人、帕拉契人、塔吉克人 、巴拉克人、哈扎尔人、尼库德里人以及阿富汗人。
当时在喀布尔省,也并用着多种语言,如阿拉伯语、法尔斯语、突厥语、蒙古语,印度语、普什图语、希伯
来语、巴拉克语、帕沙依语、帕拉契语、拉姆加尼语,等等。到了现代,阿富汗仍是多语种的国家。阿富汗
的国语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的古名)。

• 阿富汗的地理位 置及千百年形成的历史过 程构成了社会多样性的特点。阿富汗位于中亚和伊朗之间,因此成


为西方和北方通 往印度的交通要道。阿富汗曾经是世界许多 民族和部族迁移的通道。许多 征服者的大军越过
此地。来到这里的 民族和民族集团之中的一部分 人早就滞留并定居 在这里了。

• 阿富汗民族之间关系并不和睦,独立的语言和分离的栖息地让他们没有过多地亲近感,古代王朝也都是建立
在民族之上。阿富汗近 几年政权的不断变更跟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以及历史原因无不关系。
Reference
• 维基百科

• 百度百科

• 文章“ A Regional Geograohy” : AUTHOR Palka, Eugene J., Ed. INSTITUTION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 NY. Dept.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UB DATE
2001-00-00

• 谷歌地图

• 复旦青年采访: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 _forward_4849791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