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 互感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10-4 变压器原理
§10-5 理想变压器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理解耦合电感的定义;掌握判断同名端的方
法;掌握运用去耦法分析计算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了解含有空心变压器电路的阻抗折算;掌握理想变压
器的 VCR 和阻抗变换关系。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理想变压器的 V
CR 和阻抗变换关系。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

讲课 3 学时,习题 1 学时。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感

一、基本概念
⒈ 磁耦合:载流线圈之间通过彼此的磁场相互联系的
物理现象。  11  12  21  22
i1 、 i2 为施感电流。 1 i1 i2 2
N1 、 N2 为线圈的匝数。 N1 N2
ψ11 、 ψ22 为自感磁通链。
1' 2'
ψ12 、 ψ21 为互感磁通链。
磁通链符号中双下标的含义:第 1 个下标表示该磁通
链所在线圈的编号,第 2 个下标表示产生该磁通链的施感电流所
在线圈的编号。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⒉ 耦合电感: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
耦合电感中的磁通链 1 i1 i2 2
M
等于自感磁通链和互感磁通链 + +
的代数和。 u1 L1 L2 u2
 1   11  12  L1i1  M 12i2
- -
 2   21  22   M 21i1  L2i2 1' 2'

L1 、 L2 为自感系数 ( 自感 ) 。
M12 、 M21 为互感系数 ( 互感 ) ,且 M12 = M21 = M
“±” 号说明磁耦合中互感作用的两种可能性。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 号说明互感磁通链与自感磁通链方向一致,
自感方向的磁场得到加强,称为同向耦合。
“-” 号说明互感磁通链与自感磁通链方向相反,自
感方向的磁场得到削弱,称为反向耦合。
同向耦合状态下的一对施感电流的入端或出
端定义为耦合电感的同名端,并用同一符号标出这对端
子。 1 , 2 1' , 2' 1 i1 i2 2
或 为同 M
+ +
1 , 2'或 1' , 2
名端 为异
u1 L1 L2 u2
名端
 1  L1i1  Mi2
 2  Mi1  L2i2
- -
1' 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当有两个以上电感彼此之间存在耦合时,同
名端应当一对一对地加以标记,每一对宜用不同符号标
记。每一个电感中的磁通链等于自感磁通链与所有互感
磁通链的代数和。同向耦合时互感磁通链求和时取
“ +” 号,反向耦合时取“ -” 号。
i1  1A , i2  5 cos10t A , L1  2H , L2  3H , M  1H ,
例 10-1 图中

1 i1 i2 2
求耦合电感中的磁通链。
解: 1  L1i1  Mi2  2 1  1 5 cos10t  M
+ +
 2  5 cos10t Wb u1 L1 L2 u2
 2  Mi1  L2i2  1 1  3  5 cos10t 
- -
 1  15 cos10t Wb 1' 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⒊ 耦合因数
k 工程上为了定量地描述两个耦合线圈的耦合
紧疏程度,把两线圈的互感磁通链与自感磁通链的比值
的几何平均值定义为耦合因数。

 12  21
def def M
k  k 1
 11  22 L1 L2

k 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结构、相互位置及周围磁介
质有关。改变或调整它们的相互位置有可能改变耦合因
数的大小;当 L1 、 L2 一定时,也就相应地改变了互

的大小。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二、伏安关系
d 1 di di d 2 di1 di2
u1   L1 1  M 2 u2   M  L2
dt dt dt dt dt dt

u11 、 u22 为自感电压。 u12 、 u21 为互感电压。


互感电压前的“ +” 或“ -” 号的选取原则:
方法一:当耦合电感同向耦合时,则互感电
压在 KVL 方程中与自感电压同号,反向耦合时与自
感电压异号。
方法二:如果互感电压的 “ +” 极性端
( 设定 ) 与产生它的施感电流流进的端为一对同名端,
则互感电压前取 “ +” 号,反之取“ -” 号。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1 互

例 10-2 图中i1  1A , i2  5 cos10t A , L1  2H , L2  3H , M  1H ,

1 i1 i2 2
求耦合电感的端电压 M
di1 di2 u1 、 u2 。
解:u1  L1  M  50 sin 10t V + +
dt dt
u1 L1 L2 u2
di1 di2
u2  M  L2  150 sin 10t V - -
dt dt
1' 2'

直流产生自感和互感磁通链,但不产生自感
和互感电压。
U 1  jL1 I1  jMI2
正弦稳态情况下 互感抗:M
U 2  jMI1  jL2 I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R1 L1
一、反向串联 i
+ u1 +
di di + -
u1  R1i  L1 M M R2
dt dt
di
u u2
 R1i  L1  M  L2
dt
R L1- M - -
i 1

+ u1 + di di
+ - u2  R2i  L2  M
dt dt
R2
u u2 di
 R2i  L2  M 
L2- M dt
去耦等效电路
-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di di di di
u  u1  u2  R1i  L1  M  R2i  L2  M
dt dt dt dt
di
 R1  R2 i  L1  L2  2 M 
dt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表示
U 1  R1  j L1  M I  Z1 I U 2  R2  j L2  M I  Z 2 I

U  R1  R2  j L1  L2  2M I  ZI

显然,反向串联时,每一条耦合电感支路阻抗
和输入阻抗都比无互感时的阻抗小,这是由于互感的
反向耦合作用,它类似于串联电容的作用,常称为互
感的“容性”效应。注意:整个电路仍呈感性。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U  50V , R1  3 , L1  7.5 ,
例 10-3 图中,正弦电压的
R2  5 , L2  12.5 , M  8 ,
S1 S2
M
求该耦合电感的耦合因数和该电路中各支路吸收的M 8
解: k    0.826
L1 L2 L1  L2 7.5  12.5
复功率 和 。 R L1
Z1  R1  j L1  M   3  j0.5 i 1

+ u1 +
Z 2  R2  j L2  M   5  j4.5
+ -
M R2
Z  Z1  Z 2  8  j4  u u2
U 50 L2
I   5.59 A
Z 2
8 4 2
- -
S1  I 2 Z1  5.59 2  3  j0.5  93.75  j15.63V  A
S 2  I 2 Z 2  5.592  5  j4.5  156.25  j140.63V  A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二、同向串联
R1 L1
i
di
u1  R1i  L1  M  + + u1 - +
dt R2
di M
u2  R2i  L2  M  u u2
dt L2

u  R1  R2 i  L1  L2  2 M 
di - -
dt

U 1  R1  j L1  M I  Z1 I U 2  R2  j L2  M I  Z 2 I

U  R1  R2  j L1  L2  2M I  ZI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三、同侧并联 I3
j M

同名端连接在同一结点上。 + I1 I2


jL1 jL2
U  R1  jL1 I1  jMI2  Z1 I1  Z M I2
U
U  jMI1  R2  jL2 I2  Z M I1  Z 2 I2 R1 R2
-
I3  I1  I2
I3 ① jM
+ I1 I2
U  jMI3  R1  j L1  M I1
j L1  M  j L2  M 
U  jMI3  R2  j L2  M I2 U
R1 R2
去耦等效电路。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四、异侧并联 I3
j M

异名端连接在同一结点上。 + I1 I2


jL1 jL2
U  R1  jL1 I1  jMI2  Z1 I1  Z M I2
U
U   jMI1  R2  jL2 I2   Z M I1  Z 2 I2 R1 R2
-
I3  I1  I2
I3 ①  jM
+ I1 I2
U   jMI3  R1  j L1  M I1
j L1  M  j L2  M 
U   jMI3  R2  j L2  M I2 U
R1 R2
去耦等效电路。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去耦方法
如果耦合电感的两条支路各有一端与第 3 支路形
成一个仅含 3 条支路的共同结点,则可用 3 条无耦合
的电感支路等效替代, 3 条支路的等效电感分别为:
(支路 3 )L3   M (同侧取“ +” ,异侧取
“ -” )
(支路 1 )L1'  L1 M
M 前所取符号与 L3 中的相
(支路 2 )L2  L2 M
'

等效电感与电流参考方向无关,这 3 条支路中的
其他元件不变,注意去耦等效电路中的结点与原电路
的结点的位置不同。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U s  12V , R1  R2  6 , L1  L2  10 ,
例 10-4 图示电路,
M  5 令U s  120V
U s
,求 ZL 最佳匹配时获得的功率 P。
解:U oc   jM  R2   60V
j L1  M   R1  jM  R2

 j L1  M   R1  jM  R2 
法 Z eq  j L2  M    3  j7.5
j L1  M   R1  jM  R2

R1 j L1  M  j L2  M  j M
R1 I1 jL1 jL2
I1 a
jM I
+ I
ZL +
U s a ZL
- U s R2
R2 -
去耦等效电路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U oc2 62
当 Z L  Z eq*  3  j7.5 时 有 Pmax    3W
4 Req 4  3
注意:不是所有含耦合电感的电路都有去耦等
效电路。
j M
方法二 j M
R1 I1 jL1 a
jL2 R1 I1 jL1 a
jL2

I Io
+ + +
ZL 1 2
U s R2 U s R2 U o
- - -

R1  jL1  R2 I1  R2  jM Io  U s U o  6  3  j7.5Io

 R2  jM I1  R2  jL2 Io  U o U oc  60V


Z eq  3  j7.5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例 10-5 图示电路,已知两个线圈的参数为: M  5H ,
R1  R2  100 , L1  3H , L2  10H , 正弦电源的电压U  220V ,
  100rad / s 。
⑴ 试求两个线圈端电压,并作出电路的相量图;
⑵ 证明两个耦合电感反向串联时不可能有L1  L2  2M  0 ;
⑶ 电路中串联多大的电容可使 U 、I 同相?
⑷ 画出该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
解: ⑴ 令 U  2200V I R1
jL1 R2 jL2
U +
I  jM
R1  R2  jL1  jL2  2 jM U
 0.61  56.31A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

U 1  R1  jL1  jM I  136.4  119 .74V


相量图略
U 2  R2  jL2  jM I  311.0422.38V

⑵   L1  L2   0
2
即 L1  L2  2 L1L2  0
又 L1 L2  M  L1  L2  2 M  0
1
⑶ Z eq  R1  R2  jL1  jL2  2 jM  ⑷ 去耦等效电路
j C
依题意, Zeq 虚部为零 I R1 R2
1 + j L1  M  j L2  M 
即 L1  L2  2M  0
C U
C  33.3F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当耦合电感中的施感电流变化时,将出现变化
的磁场,从而产生互感电压,耦合电感通过变化的电
磁场进行电磁能的转换和传输,电磁能从耦合电感一
边传输到另一边。
i1 R1 L1
例:
+
di di
R1i1  L1 1  M 2  uS M
dt dt L2
uS i2
di1 di2 S
M  R2i2  L2 0 R2
dt dt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i1 R1 L1
瞬时功率方程为
+
2 di1 di2 M
R i  i1 L1
11  i1M  uSi1 L2
dt dt uS i2
S
di1 di R2
i2 M  R2i22  i2 L2 2  0
dt dt -
di2 di
i1M i2 M 和1
为一对通过互感电压耦
dt dt
合的功率(吸收),通过它们与两个耦合的线圈实现
电磁能的转换和传输。
两个线圈 S1  U S I1*  R1  jL1 I12  jMI2 I1*
的复功率分别为 S 2  0  jMI1 I2*  R2  jL2 I 2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两个互感电压 jMI2 I1* 线圈 1

耦合的复功率分别 jMI1 I2* 中 线圈 2


为  * 中
jMI 2 I1 I1 I2*
jM和 虚部同号,实部异
号。虚部同号表明两个互感电压耦合功率中的无
功功率对两个耦合线圈的影响、性质是相同的。
实部异号表明有功功率从一个端口进入 ( 吸
收,正号 ) ,必须从另一个端口输出 ( 发出,负号 ) ,
即互感 M 非耗能特性的体现,有功功率是通过耦合
电感的电磁场传播的。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例 10-6 求图示电路中两个线圈的复功率,并说明互
感在功率转换和传输中的作用。已知 U s  50V , R1  3 ,
L1  7.5 , R2  5 , L2  12.5 , M  8
i1 R1 L1
解:令U s  500V
+
U S  R1  jL1 I1 。jMI2
M L2
jMI1  R2  jL2 I2  0 uS i2
S
解得 I1  8.81  32.93A R2
-
I2  5.24168.87A
S1  U S I1*  232.85  j582.12   137.15  j342.91V  A
 
S 2  U 2 I2*  jMI1  R2  jL2 I2 I2*
  137.15  j342.91  137.15  j342.91V  A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S1  232.85  j582.12  137.15  j342.91V  A

S 2   137.15  j342.91  137.15  j342.91V  A

意味着互感电压发出无功功率
分别补偿 L1 中的无功功率
补偿 L2 中的无功功
率 线圈 1 中的互感电压吸收的 137.15W 有功功
率,由线圈 2 中的互感电压发出,供给支路 2 中的
电阻 R2 消耗。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例 10-7 对课本例 10-4 中的复功率的转换和传输作进


一步分析。
解:S1  U I1*  58.08  j142.5  54.78  j43.65V  A

S 2  U I2*   54.78  j43.65  19.80  j49.50V  A

互感 M 起同向耦合作用,即耦合电感中的无功
功率都增加了同一个值。 I
j M
① 3

线圈 1 吸收的 54.78W 有功功 + I1 I2


率,由线圈 2 中的互感电压发出,供 jL1 jL2
U
给电阻 R2 消耗。
R1 R2
尚有 34.98W 的有功功率,返
-
回电源,出现“过冲”现象。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4 变压器原理
一、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一次回路 ( 一次侧、原边回路、初级回路 ) :线圈作为
输入端口与电源相连形成的回路。
二次回路 ( 二次侧、副边回路、次级回路 ) :线圈作为
输出端口与负载相连形成的回路。 I1 1 2 I2

变压器的心子由线性 +
R1 R2
磁性材料制成。 +
U 2
U 1 ZL
变压器通过耦合作用,- jL1 jL2
将输入一次侧中的部分能量 -
传递到二次侧输出。 1' jM 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4 变压器原

R1  jL1 I1  jMI2  U 1 I1 1 2 I2


+
jMI1  R2  jL2  Z L I2  0 R1 R2
+
U 1 U 2 ZL
一次回路阻抗:Z11  R1  jL1 - jL1 jL2
二次回路阻抗:Z 22  R2  jL2  Z L -
1' jM 2'
互感抗:Z M  jM
U U U
I1  1
 1
 1

Z11 I1  Z M I2  U 1 Z11  Z M2 Y22 Z11  M 2 Y22 Z i

Z M I1  Z 22 I2  0 Z M Y11U 1 U oc


I2   
Z 22  M  Y11
2
Zeq  Z L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4 变压器原

二、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1 I1 Z11
⒈ 原边等效电
路 +
从原边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 U 1 M 2 Y22
-
U 1
 Z11  M  Y22
2
Zi 
I1 1'

 2
引入阻抗 ( 反映阻抗 ) : Y22 ,它是二次回路阻
M
抗和互感抗通过互感反映到一次侧的等效阻抗,其
性质与 Z22 相反,即感性 ( 容性 ) 变为容性 ( 感性 )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4 变压器原

⒉ 副边等效电
Zeq I 2
路 Z M Y11U 1 U oc
2

I2   
Z 22  M  Y11
2
Zeq  Z L +
jMY11U 1 ZL
U oc  jMY11U 1 -
Zeq  R2  jL2  M  Y11
2
2'
I1 1 2 I2
R1  R2  0 ,
例 10-8 图示电路,
+
u1  100 cos10t V , Z L  RL  jX L  10 R1 R2
+
L1  5H , L2  3.2H , M  4H U 1 U 2 ZL
- jL1 jL2
-
1' jM 2'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4 变压器原

M 4
解: k   1 显然变压器为全耦合电感
L1 L2 5  3.2

jMU 1
Z Y U R1  jL1
I2   M 11 1
  4 2A
Z 22  M  Y11 M 
2 2
R2  jL2  Z L 
R1  jL1

Z 
I  4 2  R2  jL2  Z L  6.7
I1   22 2
    17.35A
ZM jM 2

i1  6.7 cos10t  17.35A i2  8 cos10t A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5 理想变压器

理想变压器理想化的条件
⑴ 无损耗
⑵ 全耦合,即 k = 1
L1
⑶ 保持 为定值
L2

工程实际中只能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
N
磁导率较高的磁性材料作变压器的芯子,在N 保持不 1

变的条件下,尽可能增加变压器绕组的匝数,接近于理
想的极限状态,使电流比方程近似成立。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5 理想变压器

一、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u1  nu 2
原副边电压、电流应满足: 1
i1   i2
n
N1 L1
理想变压器的变比: n   u1i1  u2i2  0
N2 L2

N1 、 N2 和 L1 、 L2 无限大,但比值为任意设定的
常数。 i1 i2
输入理想变压器的瞬时功率为零, n∶1
+ +
它既不耗能也不储能,它将能量由原边
u1 N1 N2 u2
全部传输到副边输出,传输过程中,仅
将电压、电流按变比作比值变换。 - -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5 理想变压器

i1 i2
+ + +
用受控源表示的 1
u1 1 u1 u2
n
理想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 i2
-
- n -
例 10-9 图示理想变压器,变比为 1∶10 ,已知
R1  1 ,
R2  100 , uS  10 cos10t V
解: 端子 i 1 R1 1 i2 2
1 1' 右侧电路 1∶10
+ +
的输入电阻为 + ,求 u2 。
1 uS u1 u2 R2
 u2
u1 -
Req   10  0.01R2  1
i1 10i2 - -
1' 2'
RequS
u1   0.5uS u 2  10u1  5uS
R1  Req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5 理想变压器

二、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
当理想变压器二次侧终端
2  2' 接入阻抗 ZL
1 1'
时,则变压器一次侧 Z11'
的输入阻抗 为
U 1 nU 2 2
Z11'    n ZL
I 1
1  I2
n
n2ZL
即为二次侧折合到一次侧的等效阻抗,如
2 2
n
二次侧分别接入 R 、 L 、 C 时,折合到一次侧将为 R n L
C
、2 ,也就是变换了元件的参数。

n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10-5 理想变压器

例 10-10 图示正弦稳态电路, U s  100V Z L  1  j,


I1 I2 ZL ,

解: 求电流
Z  n2Z 、  4  j和
4  消耗的功率。
I  j4Ω I
i L 1 4Ω 2
2∶1
U
I1  s
 1.250A +
U s ZL
4  j4  Z i
-
I2   nI1  2.5A

PL  RL I 22  1 2.52  6.25W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作业与思考

P276 10-14 P275 10-12


10-17 P277 10-18
P277 10-21 10-19
主 页 总目录 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