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入行论》第 1 品内容回顾

菩提心利益
顶礼 顶礼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文殊智慧勇识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丙一、上师讲法:
佛陀 ( 三神变 ) 、阿罗汉 ( 三清净 ) 、班智达 ( 两种决定、五种圆满、五条
轨则 )
丙二、弟子闻法;
1 、三种发心: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 ( 下等、中等、上
等)。
2 、应断行为:器之三过、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3 、应取行为 :依止四想 ( 病人 , 妙药 , 医王 , 疗病 ) 、具足六度、依余威
仪。
乙二、 ( 如何讲闻法圆满 )--- 上师讲解与弟子听闻之间沟通的桥梁。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一、论名 ---> 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 渣呀 阿巴达绕】 汉语:【入菩萨行论】
〖菩提〗正觉,正确了悟万法实相。〖萨埵〗勇识,勇猛无畏的心识。
〖渣呀〗行为,六度和四摄。〖阿巴达绕〗趋入,也有行持的意义
〖论〗改造和救护,将贪嗔痴改造为戒定慧;救护脱离轮回获得解脱。
取名的方式:以所说之义 ( 意义 ) 来取名。
取名的必要:利根者 ( 通达全论 ) 、中根者 ( 基本明白 ) 、下根者 ( 能找到
法本 )
用梵文的目的:播下梵语的解脱种子、论典来源清净、忆念译师恩德。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一、论名 ---> 丙二、 ( 旁述译礼 ) :
译礼句:【敬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的目的:获得加持,遣除违缘,使翻译圆满;
科判含义:说明造论的原因,寂天菩萨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菩提心精华
教义,造了这部论典,使得后学者依靠这一部论就能修学、生起菩提心。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二、 ( 论体 ) ---> 丙一、著论之因 ---> 丁一、
礼供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颂词注释:对于圆满断证一切功德的佛陀、教法及证法、一切佛子等所应
恭敬顶礼之对境,作者寂天菩萨在此都恭敬的进行顶礼。
关键字解释: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教法和证法, 身为聚合, 佛子
是僧众,指一地以上菩萨,伴是一切、所有。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二、 ( 论体 ) ---> 丙一、著论之因 ---> 丁二、
( 誓愿 )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颂词注释:
我 ( 寂天论师 ) 如今依靠诸佛菩萨的经典、高僧大德的论典,以归摄性的
方式宣说趋入大乘菩萨律仪的方法。
立宗句:简明陈述了造论的宗旨 --- 宣说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
立誓句的目的: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
“ 菩萨律仪”: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大乘佛子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二、 ( 论体 ) ---> 丙一、著论之因 ---> 丁三、
( 谦虚 )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
论】
颂词注释:从意义上讲,这些内容并非前所未有;从词句上讲,我对诗学、
声律学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敢说造论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他众。
只为了修持自己的心,熟练菩提心,才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 依教略宣说”和“此论未宣昔所无”的含义:
教诫我们后学者:造任何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自己著书辩
甲二 ( 所讲真论 ) ---> 乙二 ( 论体 ) ---> 丙一、著论之因 ---> 丁四、 ( 使
生欢喜 )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
益】
颂词注释:如果遵照这部论典的次第修习善法,我相信自己对佛法三宝的
信心会暂时得以增长,与我具有同等善缘的人,以后如果见到此论,也可
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循 ( 按照 ) 、此 ( 本论 ) 、善法 ( 菩提心善法 ) 、善缘等我 ( 想修
学大乘菩萨行、根基意乐与我相同的学人 ) 。

二、


二、




总体的内容,包含了生起菩提心的三个阶段:
第 1-3 品:未生者当生
第 1 品:菩提心的利益,凡夫的心会趋向有好处有利益的事物,宣说菩提
心的利益会使我们生欢喜心而趋入;
第 2 品:忏悔业障、积累资粮,菩提心生不起来的原因是业障和缺乏福德;
第 3 品:真实受持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 4-6 品:已生者不退
第 4 品:不放逸品,忘失菩提心的原因就是放逸散乱;
第 5 品:正念品,不忘失而增上的顺缘就是正知正念;
第 6 品:安忍品,菩提心最大的违品就是嗔恨心,以此品调伏嗔心;
第 7-9 品:不退而增上
第七品:精进品,精进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增上之因;
第八品:禅定品,是世俗菩提心增上之因;
第九品:智慧品,胜义菩提心增上的方便;
第 10 品:回向品,把所有的善根进行的回向一切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
本论圆满包含一切菩萨行,归摄为六度:
布施度:第十品回向; 持戒度: 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正念;
安忍度:第六品安忍; 精进度: 第七品精进;
静虑度:第八品静虑; 智慧度:第九品智慧;
圆满含摄二资
福德资粮:前五度,以足够的福报可以有能力了知胜义空性;
智慧资粮:第六度,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含摄菩萨一切行止学处(立誓句: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佛子律仪包括如下三大类:
严禁恶性戒:如 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
摄集善法戒:如 忏悔品、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
饶益有情戒:如 受持菩提心品、回向品

胜义菩提心:第 9 品智慧品 世俗菩提心:其余 9 品


第一品属于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本品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
益,通过这种方式令人生起向往之心,进而引发相续中菩提心的生起。不
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了利他的菩提心,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是个好人,
在大小乘的所有佛教团体中,这种修行人也是至高无上的。
科判含义:我们都想拥有菩提心,那么,生起菩提心需要什么条件呢?一
是“身体”的条件方面,需要“瑕满人身”,二是“内心”的条件方面,
需要一颗“向善之心”。没有这两个条件,菩提心不可能生起。
辛一、(说身依):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
满】
颂词注释:闲暇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
会,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
菩提心要依靠暇满人身才能生起:
远离八无暇 ( 地狱、饿鬼、旁生、边鄙、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喑
哑 ) ;五自圆满 ( 为人、根具、中土、业际无颠倒、信仰佛法 ) ;五他圆
满 ( 佛陀出世、佛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 。。菩提心是
瑕满人身的因:前世清净戒律为因,十善六度为缘,往昔的殊胜善愿。
比喻 : 盲龟值木轭 , 光壁撒豆。数目 : 晚上星星与白天星星,大地土与爪
上尘。
既得能办人生利 --- 以暇满的人身可以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万万不可虚
度。
辛二、(说心依):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
意】
颂词注释: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
因佛陀威德力感召,许多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
关键词比喻:黑夜比喻内心 ( 没有智慧阳光 ) ,乌云比喻烦恼恶业层层密
布,闪电比喻善念 ( 极其短暂 ) ,闪电的明亮比喻善念可以利益自他。
理解善念如闪电:依靠前世发愿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才有了修持善法
的念头。好好观察内心,普通人一天到晚充满各种烦恼,恶念多善念少;
佛教徒学法的时间特别短暂,经常是一种形象,善念也少,力度也很弱。
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 真实宣说菩提心的利益。
辛一、总说发心之利益; ----- 总体宣说发世俗菩提心的利益 ( 没有分愿和
行)。
科判:从“胜于其他善业、名义转变、比喻”的角度说明发菩提心的利益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一 ( 胜于余善
之利益 )
科判的意思:菩提心超胜于其他善法的利益。参考无著菩萨科判,可以细
分为从“消除重罪、成办利乐、满足愿望”三个角度来体现“胜于余善”
消除重罪(菩提心可以消除严重的罪业):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
彼】
颂词注释: 凡夫人造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造恶业的力量却极为强大难以
抵挡,除了依靠圆满的菩提心以外,没有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
(1) 凡夫人的现状:善行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抵挡。
(2) 其他善法不能遣除多生累劫的弥天大罪:比如大圆满、大手印、参禅、
念佛,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这些善事是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
(3) 只有菩提心才能胜伏一切罪业:比喻 : 《华严经》云:无上菩提心一旦
出现,相续中的烦恼恶业,犹如老鼠见到猫,马上就被遣除无余。遮止恶
成办利乐(菩提心可以成办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
乐】
颂词注释: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维、观察,发现唯有菩
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依靠它,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佛果。
思维者是谁:圆满照见万法实相、宣说真实语的佛陀。
思维的时间: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维。
思维的方式:深深思维、再三观察。
思维的结果:菩提心最能饶益众生,从轮回中救度出来,获得永乐的佛果。
无量例证:二千五百多年来,依靠菩提心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可
以说根本数不清。那么,没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绝对没有。
满足愿望(三士道的愿望依靠菩提心都能够满足实现):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
心】
颂词注释:如果想灭除三界轮回的百千万种痛苦,遣除有情众生的种种不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二 ( 名义转变之
利益 )
科判含义: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是名称,还是意义上,都已经转变了。
名称上,由凡夫变为了菩萨,意义上,堪为人天的顶礼和供养处。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
敬】
颂词注释: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
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
在实际意义上,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功德,成为人、天人、梵天、帝释、龙
王等无量众生的顶礼处、应供处,他完全承受得起。
为什么凡夫有了菩提心也值得人天顶礼呢?
《迦叶请问经》和《宝积经》:转轮王的儿子生下来后,虽然还不能做国
王的事业,但大臣民众都应该向他顶礼。因为他生于王族,未来必定会真
正继承王位。同样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然这个人现在还不能
科判:通过“六种比喻”来说明发菩提心的利益。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一 ( 冶金喻说明能得
佛果 )
科判分析:通过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可以获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
心】
颂词注释:如同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就能使巨大的铁块或其他金属全部
变成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物
组成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所以,我们应该全力以赴的
坚持修持菩提心。
点金剂:古代印度和初劫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点金剂,少量的这种点金剂,
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
有了菩提心,垢身等同佛身:《金刚经》中说: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
这个身体就像佛塔一样成了众生的应供处,与堪为礼敬的佛身没有差别。
按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观点,如果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
提心,则说明已经步入了小资粮道,从小资粮道开始,就算真正入了大乘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二 ( 珍宝喻说明意义
之大 )
科判含义:通过如意宝的比喻,说明菩提心非常珍贵、意义重大。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
心】
颂词注释:众生导师 ( 佛陀 ) 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就像如
意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
心。
为什么说菩提心极其珍贵?
( 1 )菩提心的作用:
依靠菩提心可以直接或间接消除众生的各种痛苦。能使有缘众生获得佛果。
( 2 )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
佛陀于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主的显密教法,在这所有的
教法当中,犹如醍醐般的精华就是菩提心。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三 ( 具果树喻说明善
根不灭而增上 )
科判含义:通过如意树的比喻,说明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断增长 , 取之不
尽。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
茂】
颂词注释: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
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
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不断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为什么菩提心的善根,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弥勒请问经》教证:“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
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又譬如,肥
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
上。”
理证分析:菩提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无尽的,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四(勇士护送喻说
明胜伏决定罪)
科判含义:通过勇士护送者的比喻,说明菩提心可以压伏定业 ( 如无间
罪)。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
依】
颂词注释: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
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
的人为什么不去依止呢?
( 1 )上师如意宝:“如果我们以前犯过戒、造过五无间罪、诽谤过三宝,
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即便是暂时堕入了,也会如篮球
拍地般非常短暂,到了地狱马上就能获得解脱。”
( 2 )公案:以前未生怨王造过三个五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的力量,
他堕地狱的时间相当短暂。
( 3 )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 这里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五 ( 劫末火喻说明消
尽不定罪 )
科判含义:通过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可以彻底摧毁不定业。按照无
著菩萨的科判,则是护送者比喻可以压伏定业,末劫火比喻可以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颂词注释: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
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
《入菩萨行论大疏》: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即使你
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
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
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
《华严经》教证: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同样,
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
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辛一 ( 总说发心之利益 )-> 壬三 ( 比喻说明利益 )--> 癸五 ( 此未说者余经细
释)
科判含义:菩提心利益的比喻有许许多多,在此论中无法一一道尽 ,在其
他经典中有详细的解释。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
颂词注释: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一一道尽,为了补充说明,论中
又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智者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利益
无法限量!
弥勒菩萨以比喻的方式,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
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
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
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
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 真实宣说菩提心的利益。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分别宣说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各自的利益。
科判含义:分别宣说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各自的利益。子科判包括菩提心
的分类,利益差别,通过教证理证来证明菩提心的利益之大是非常合理的。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一、(分类)
科判含义: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颂词注释:归纳而言,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一是愿求菩提的愿菩提心,一
是趣入六度万行的行菩提心。
菩提心定义:《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就
是为利益他众而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
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
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可
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以大悲心来缘众生,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
条件的前提下,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行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
科判说明: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 ( 庚二、本体之差别 ) ,此颂讲的愿菩提
心、行菩提心的本体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颂词注释: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
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
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
还没有具体去行持。
行菩提心: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
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
二者的次第关系、关联:
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不算行菩提心,因为它离
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
壬二、(利益差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利益方面会有差别。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二、(利益差
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颂词注释: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
能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颂词注释: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真正去受持行菩
提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
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愿菩提心的功德与行菩提心的有什么不同呢?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
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如同银行里的定
期存款,在没有到期之前,这笔钱一直都放在那里,不会消失。但与行菩
提心比起来,愿菩提心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
壬三、(教理成立)分二:癸一、以教成立;
以佛经教证、理证来成立,菩提有广大的利益,非常合理。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三、(教理成
立) ---> 癸一、以教成立;
名词解释:教证 理证
1 )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
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
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2 )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
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颂词注释: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
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
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
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科判含义:愿菩提心的利益,通过理证来成立。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三、(教理成
立) ---> 癸二、(以理成立) --->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科判说明: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这两颂说明 “意意乐之所缘广大”,就
是菩提心的动机相当殊胜,所缘的众生和功德也是广大无边。
【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颂词注释: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
以此善良的饶益之心,所获的功德是无法穷尽的。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
生身心的不安乐、进一步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功德更无量无边。
科判说明: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下面的前三颂说明 “宣说意乐超胜世
间”,就是世间上任何众生所发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颂词注释:在世间中,谁有这种殊胜的菩提心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
养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颂词注释:这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要发菩提
心,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实的饶益心了。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颂词注释: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
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
颂词注释:珍贵菩提心,是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它的广
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科判含义:行菩提心的利益,通过理证来成立。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三、(教理成
立) ---> 癸二、(以理成立) ---> 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科判说明: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这一颂说明 “加行所缘广大”,就是菩
提心的语言、行为等非常殊胜,所缘的众生和功德也是广大无边的。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颂词注释: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
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步骤 1 、我乳轮王公案 ( 供品 : 四粒豌豆,对境 : 一位如来,时间 : 几分
钟):
我乳轮王以四粒豌豆落入德护如来钵中,做转轮王,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
步骤 2 、无边供品无量时间供无量佛的功德:如果在无数恒河沙劫中,于
无数佛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进行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当然非常大。
步骤 3 、愿菩提心的功德: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
功德也超过了(步骤 2 )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
步骤 4 、行菩提心的功德:不仅是心里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修持,
庚二 ( 真实菩提心利益 ) --->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 壬三、(教理成
立) ---> 癸二、(以理成立) ---> 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科判说明: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这两颂说明 “其他无有如此加行”,就
是菩提心的语言、行为等非常殊胜,在整个世间中,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
的利他行为了。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颂词注释: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
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
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颂词注释:对那些缺乏安乐,充满苦难之众生,行菩提心能给他们无量安
乐,断除一切痛苦,更能除尽他们无明痴暗,哪有与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
哪里还有善知识能像行菩提心一样帮助他们呢?哪里再有比此心(彻断众
生多苦乏乐之根因——无明愚痴)更广大之福德呢?
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科判含义:具有菩提心的人,他的功德相当大。按照无著菩萨的科判,可
以细分为从五个方面来赞颂具有菩提心的人: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
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自行利益(菩萨未受任何人托付,自愿去利益众生):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颂词注释: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世人尚且应去称赞,更何况不待劝请而
自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
殊胜施主(三界当中的所有施主,没有一个比得上发菩提心的菩萨):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何况恒施予,无
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颂词注释: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口味不好的食物,以轻蔑态度施给
少数众生,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仅是这样,世人恭敬地称他为“善士”。
何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
得到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
殊胜福田(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真正的殊胜福田,特别严厉的对境):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若人生净信,得
果较前胜。】
颂词注释: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恶心,佛说这
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
劫恶报。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
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
不为痛苦所害(菩萨不会被痛苦所妨害,反而会善法增上、罪业不生):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颂词注释: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
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
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颂词注释: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
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
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内容要点:
1 、整体上去理解整部论的科判、第一品的科判及内容含义、科判的脉络。
2 、菩提心生起的所依:暇满人身、向善之心
3 、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断除罪业、成办利乐、满足愿望、名义转移、以
比喻赞颂功德)、
4 、菩提心定义、分类(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功德差别。
5 、以《妙臂请问经》教证说明菩提心功德合理性;
6 、以比较推理证成的方法说明菩提心功德合理性。
7 、从五个方面赞颂具有菩提心的人:自行利益、殊胜施主、殊胜福田、
不为痛苦所害、应礼处与皈依处。
8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产生定解、生起向往之心。
回向文:
喇荣课诵第 75 页《普贤行愿品》。
成就所愿誓言: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成就所愿咒: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莲师心咒(三遍):
嗡啊吽,班杂格热班玛色德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