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 1919 年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交涉的失敗,中國最終

沒有在對德和約上簽字除此之外,中國在巴黎和會
上還是有很多外交成就
• 中國簽署了對奧和約、對匈牙利和約、對保加利亞
和約,第一次以戰勝國姿態出現於國際社會,並得
以加入國聯。
• 加入國聯是中國加入形成中的國際社會的開端,入
選國聯行政院意味著中國具有處理世界問題的資格
,王寵惠還成為入選國際法院法官的第一個中國人
• 顧維鈞代表中國還簽署了國際航空專約,使中國與
其他國家具有同樣的領空權。
華盛頓會議 (1921, 11/11 至 1922, 2/6)
• 1919 年巴黎和會所建立的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
戰勝國在西方的相互關係。
• 但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它們之間的矛盾仍很尖銳。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有利條件,積極在
該地區進一步擴展勢力。
• 美國一方面對巴黎和會的結果不滿,另一方面對日
本擴張不安,急欲拆散英日同盟,從而導致美日矛
盾迅速發展。
• 同時,列強的爭奪也導致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加劇
• 在此背景下,由美國總統哈定( Narren G.
Harding )倡議,召開了這次會議
• 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
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
行國際會議。
• 中國北京政府時值顏惠慶內閣,派出施肇基、
顧維鈞、王寵惠三人為全權代表,余日章、蔣
夢麟為國民代表,共 130 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
團出席。
• 原計劃還有廣州政府外交次長伍朝樞為代表,
但是孫中山不承認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代表不
遂,伍朝樞未赴。
•  中國軍閥割據分裂中 , 自己亦不團結
• 華盛頓會議的議程主要有兩項:一是限制
海軍軍備問題;二是太平洋和遠東問題。
• 為此組成兩個委員會:「限制軍備委員
會」由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大國
參加;「太平洋及遠東問題委員會」則有
九國代表參加,兩個委員會分別進行討論
• 該會議的主要成果包括三個重要條約:四
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九國公約。
這三個公約統稱「華盛頓條約」。
華盛頓海軍條約
• 1922 年 2 月 6 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
義大利簽訂的關於限制海軍主力艦噸位的華盛
頓海軍條約。條約規定各簽約國戰艦、戰鬥巡
洋艦總噸位比率為 10 : 10 : 6 : 3.5 : 3.5 。
同時對主力艦的建造、輪替、噸位和武器都作
出了嚴格的限制。
• 條約同時還規定各簽約國在西太平洋島嶼的防
禦區和海軍基地維持現狀。該五國還另外簽訂
了一項條約,對潛艇和毒氣的使用作出了規定。
四國公約 ( 取代《英日同盟條約》 )
• 1921 年 12 月 13 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
(所有列強了)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太平洋
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公約。該
公約規定,簽約的四國中任意兩國在太平洋地
區的任何問題上發生爭執,則全體簽字國應當
舉行共同會議協商解決。條約的附件規定,簽
約國將互相尊重其他簽約國在有關太平洋島嶼
和委任統治地區上的權利。
• 此約的主要意義是終止了 1902 年以來的英日
同盟,結束了日本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合作
狀態
九國公約
• 1922 年 2 月 6 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
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簽署
《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簡稱九國公約。
• 主要內容有:締約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
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第 1 次以書面條約確
認);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工商業機會均等的
原則;各國不得在中國謀取特殊權利而損害友
邦人民的權利,不得鼓勵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
除中國外,各國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
求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專利或優越權。
• 為保證第一條的實施,第二條規定,締約各
國「不得彼此間及單獨或聯合與任何一國或
多國,訂立條約或協定或協議或諒解」,侵
犯或妨礙第一條所述的各項原則。
• 第三條則進一步貫徹了「門戶開放」和「機
會均等」原則,規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
人民謀求「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關
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和「任
何專利或優越權」。一切國家與中國的貿易
機會均等。
• 有關條文規定,九國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
專門研究中國的關稅政策。
中國再次成為列強共同支配的對象
• 關於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軍警、關稅
自主、取消租借地和勢力範圍等合理要求均
遭列強拒絕。
• 該條約的實質是第 1 次以書面條約確認列強
在中國實行的門戶開放原則,
• 它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在中國
佔有的優勢地位,
• 但是,使中國再次成為列強共同支配的對象
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
• 此外, 1922 年 2 月 4 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
盛頓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
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
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並尊重日本在該區
域內的既得利益;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
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
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前屬德國人的煤礦
由中日合辦等。
• 山東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日本在山東
仍繼續保持相當大的勢力。
• 具體成就上,各國只承認撤廢在華客郵,撤退駐
華外國軍警,及廢除特殊勢力權利;英國允許歸
還威海衛,法國承諾交還廣州灣。至於關稅,決
定召開修改稅則委員會,值百抽五,再召開關稅
特別會議,討論裁釐加稅。
• 其他如收回租界,撤銷領事裁判權等,尚未獲得
徹底的解決。收回膠州灣一案,中國主張大會解
決,後由英、美調停,中日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
約,至十二月十日,中國正式收回了青島
• 山東問題總算有了解決辦法,關稅亦稍有改進,
中國暫免被瓜分之禍,九國公約不失為均勢之下
的一種保障。
•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一次大戰後國際集
體安全原則的再一次表現。華盛頓會議所
形成的華盛頓體系,是凡爾賽體系的繼續
和補充。
• 它暫時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
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係,確立了
列強在東方實力對比的新格局,
• 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
• 而且使中國回歸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
支配的局面。
• 華盛頓會議標舉了建立遠東新秩序的理想,倡導
的協調合作精神,
• 但因列強無法合作、中國內部動亂,使華會條約
無法實行,事後被中國人民譏為「口惠而實不
至」。
• 一方面是因為列強見中國之分裂,不願放棄其在
華特權,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的混亂 , 給列強分
化之機會 , 亦須負擔部份責任。
• 因此,中國在華會所得的有利機會,未能好好利
用。中國在歐戰結束後,均與其他國家簽訂平等
新約,卻無法對華盛頓會議列強提出全面修約之
要求,華會列強反而成為最不願放棄在華特權的
集團。
• 此約不足之處,如無現在聯合國對違約國的處
罰方式 ( 用武力維繫和平 ) ,其道德規勸之意
義遠大於其實質意義;
• 另外,排除蘇聯角色亦使其集體安全效力受限。
• 不過,在當時此約對列強產生約束力,使東亞
重新回到均勢,維持遠東及太平洋之和平達十
年之久,因而不能完全抹殺其貢獻
• 但是,到了 1930 年代 , 日本屢犯中國時,九
國公約國只開一次會,缺乏經常性的運作,條
約中亦無制裁辦法,以致中國向國際社會訴諸
正義公理時,往往需仍須求助於國聯。
• 北京外交部意識到以集體交涉方式,常因
列強的利益不同遭受列強的否決。於是改
採個別的方式,來達到修約的效果。這種
方式後來亦被南京政府所採用。
• 北京政府繼承清末以來中國主張修改不平
等條約的精神
• 但是國民政府主張以「革命外交」
第一次國共合作
• 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集中力量領導工
人運動,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
佩孚鎮壓,造成「二七慘案」。中共從中認識
到,沒有強大同盟,不可能戰勝北洋軍閥。
• 1922 年 7 月,提出實行「黨外合作」(即所
有合作均不涉及黨內事務),駐華代表馬林卻
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中共黨員以個人身
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為各革命階級
聯盟。當時得到中共接受。
《孫文越飛宣言》
• 簡稱《孫越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
越飛( Adolf A.Joffe ) 1923 年 1 月 16 日於上海見
面後,於 1923 年 1 月 26 日所共同發表的宣言。宣
言共四條。首條稱,要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的統一,
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在當時尚不適用於中
國。次條,越飛重申,蘇聯準備及願意放棄沙俄時
代對中國一切不平等條約,另行商議訂立新約。第
三條,關於當時中東鐵路管理問題。第四條,越飛
重申,蘇聯無意令外蒙古獨立於中國之外。
• 此發表宣言之後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 發表孫越宣言後,開始聯俄容共。 2 月,
派廖仲愷與蘇聯談判, 8 月又派蔣中正到
蘇聯考察軍事。 10 月,聘請共產國際鮑羅
廷為顧問,負責改組國民黨,使之成為類
似布爾什維克式政黨、實行以黨領政,建
立黨政領導軍隊的體制、黨國體制。
• 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確定了全體中國共產
黨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
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1924 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通過聯俄容共方針。
• 軍事部分在蘇聯援助下, 1924 年 5 月在廣
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蔣中正任校長,廖
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
• 黃埔軍校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
注重培養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
紅軍樣式。黃埔軍校之成立,為國民革命
軍奠定基礎
北伐時期的革命外交
• 「革命外交」就是想以「革命」的方法與
手段來解決中外之間不平等的外交關係;
也就是要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的。
• 惟在實際運作上,「革命外交」實有「激
烈型」與「溫和型」的不同。
• 1926 年 7 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勢如
破竹,國民政府外交部亦同時實施「革命
外交」,以期收回外人在華的租界和租借
地。
• 所謂「革命外交」,卽是在革命的浪潮下,發
動群眾的力量形成對外人在華地位的威脅,壓
迫外人採取妥協態度,放棄其特權並撤退其勢
力。
• 這是一種非常的外交手段,亦是一種強硬的對
外政策,實亦有挑起列強武力干涉的危險存在。

• 北伐時期「革命外交」的主要成就,為漢口、
九江、鎮江三地英國租界的收回。
• 南京政府延續溫和型革命外交,亦有不少成果,
• 但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須依頼列強解決問
題,遂中止革命外交的努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