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2

日本在東亞的擴張與英俄日互動

• 1868 年明治維新始
• 脫亞入歐,大陸政策,征韓論
• 1875 年江華島事件
• 1876 年日朝「江華條約」 :朝鮮被迫開國
• 1879 年併琉球
• 1882 年朝鮮「壬午事變」 ,日朝「濟物浦
條約」
• 1885 年中日天津條約:使朝鮮成為「兩屬」
• 1885 年朝俄密約被揭密:閔后想引入俄國力
量入朝抗日
• 1885 年俄國租借永興灣,英國強佔巨文島迫
使俄國撤離,此事件‌對日、俄政策影響大
• 日本看到俄國野心,但在日本實力尚差時,
決定先改採守勢,暫時不再堅持排除中國在
朝鮮的影響力
• 俄國則重新檢討東亞局勢,深覺須強化俄國
在東亞的實力(軍力) 1887 年籌劃興建西
伯利亞大鐵路, 1891 年動工
俄國新遠東政策的出現 ---1890 年代至
1905 年日俄戰爭,遠東成俄國外交之主

• 俄國重新檢討東亞局勢,深覺須強化俄國
在東亞的實力
• 財政大臣維特推出俄國新遠東政策
• 1886 年建議, 1887 年沙皇接受興建西
伯利亞大鐵路, 1891 年動工
• 一旦完工,俄國從歐俄調動‌‌兵力到‌‌東亞,
將從 1 年半,縮短至 1 個半月
日本對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擔憂及「開戰外交」
--- 甲午戰爭的爆發
• 1889 年任首相的山縣有朋: 「西伯利亞大鐵
路完工之日 ( 約 1905 年 ) ,將使遠東發生劇
烈的變動」 「即朝鮮多事之時」 「俄國必然
侵吞蒙古,進而延及中國內地亦有可能」則中
國將難以抵抗列强之瓜分, 「東洋之禍患不
出今後十年」 ,日本應「預作準備」
• 1891 年大津事件 ( 俄皇太子訪日遇刺小傷 ) 引
發更大討論
• 從此日本改採積極備戰政策並尋求開戰之機
會 ---1894 年朝鮮的‌‌東學黨之亂
甲午戰爭過程 (1894-95 年 ) 中列强的態

• 1882 年德,意、奧三國同盟, 1892 年法俄同盟,
英國「光榮孤立」
• 日本利用英、俄矛盾,尋求英、俄之中立
• 向俄國承諾:不會併吞朝鮮,只在尋求朝鮮的獨立。
• 向英國承諾:不會併吞朝鮮,只為了防範俄國入侵
朝鮮
• 俄駐日公使:只要日本承諾不會併吞朝鮮,不應將
日本推向英國那邊,甚至評估中、日若兩敗俱傷,
俄可收漁翁之利
• 英國同情日本,且不望見日本和俄、法合作,何況
日本勢力入朝鮮,可牽制俄國南下
1895 年馬關條約
1, 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
立;中國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
2, 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
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3,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 2 億兩(二萬萬兩);
4, 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5, 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
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6, 彼此的最惠國待遇;
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坦言「這場戰爭是我們修
築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結果」
三國干涉還遼及其影響 ---
象徵著英國在東亞主導力的勢微及孤立
• 戰爭後期英國一度想主導談和,但無何列强
理採英國 ( 英國當時佔中國 8 成對外貿易額 )
• 俄國無法接受日本占遼東半島,強迫日本還
遼,並獲德、法支持,英國不介入
• 德國第一個跳出來支持俄國干涉還遼,望將
俄國推向亞洲發展,減少在歐洲「法俄同
盟」對德國的壓力
• 法國陷入兩難,最後一刻才勉強加入,以維
護法俄同盟之團結
• 俄國集兵於海參威,日本無力再戰,須先休
息而妥協,
• 1895 年 5 月 5 日 , 日本宣布放棄遼東半島,
三國成功干涉還遼
• 但日本從此視俄國為最大潛在敵人,
• 在休養生息時期( 1895-1902 ),「聯盟英
國」或「日俄協商」二路線 , 成日本政策之
爭論點
• 日本在朝鮮亦受俄國牽制,暫時採保守政策‌
• 三國干涉還遼成功,改變了東亞權力平衡及列强
互動關係
• 象徵俄、德、法集團在東亞的可能出現,英國面
臨孤立,亦可能難以再主導東亞局勢,
• 英國開始重估其東亞政策,對中國失望,逐漸轉
而和日本合作 ( 有其所缺的陸軍,可抗俄 ) ,逐漸
使日本取代中國成為維繫英國東亞利益的支柱
• 「列强協商」成功之例一出,為何列强不能協商
瓜分中國?像非洲那樣 ? (不久前, 1884 至
1885 年列强在柏林舉行的會議—歐洲強國商討如
何瓜分非洲,建立殖民地)
日本在朝鮮亦受俄國牽制,暫時採保守
政策‌,朝鮮處於「日俄共管」狀態‌
• 三國成功干涉還遼之後,俄國擴大了在朝
鮮的影響
• 朝鮮的閔妃集團㝷求俄國駐朝公使韋伯的
支持而重新掌權,取代了親日的金弘集丶
朴泳孝內閣
• 這引起日本公使不满, 1895 年 10 月 8 日
日本公使指揮一些日本浪人闖入王宮,砍
死閔妃,重新建立親日的金弘集內閣,並
掃除俄國勢力,此即「乙未政變」。
• 「乙未政變」和日本中央政府無關,但卻使東京
陷入困境。俄國立即要求日本撤出在朝鮮的軍隊
• 1896 年 2 月 10 日俄軍百餘人進入漢城,將朝鮮
國王帶進俄國公使館,直到 1897 年 2 月。
• 在此期間,日本訓練的朝鮮軍隊被解散,親日派
大臣先後被誅或驅逐,原本給日本的鐵路修築及
租借權被轉給美丶法商人。
• 1896 年 5 月 14 日二國簽署「日俄兩國關於朝鮮
問題備忘錄」,日本承認朝鮮國王遷居俄國公使
館是正當的,俄國承認日本有權在朝鮮派駐 1000
名軍隊,日本也承認俄國有權在朝鮮派駐同樣數
量的軍隊。
• 這從而剝奪了日本單獨控制朝鮮的可能性
• 「乙未政變」後,日丶俄在朝鮮的矛盾及競爭持續
• 此後至 1901 年底,日本在英日同盟路線和日俄協
商路線搖擺爭論,但「日俄協商」卻是此時期指導
著日本實際對外政策的主要路線,
• 到 1901 年底才改為英日同盟路線主導。
• 1901 年底之前 , 日本希望藉由「日俄協商」來促
使「滿朝交換」,
• 但俄國只想日本承認俄國在滿州的地位,閃躲交換
承認日本支配朝鮮的話題,。 ( 也不明白拒絕 , 在
等大鐡路 1905 年蓋好 )
中國改採聯俄制日政策
• 甲午戰爭中,中國對英國失望而疏英
• 俄國貨款一億兩給中國
• 1895 年西伯利亞大鐵路已修至貝加爾湖,
須決定未來路線
中俄密約 (1896 年 )
• 俄國以共同防禦日本在亞洲的霸權為名,誘迫清廷
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 主要內容: 1 .如日本入侵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
土地,中俄兩國應以陸海軍及軍火、糧食互相援助,
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 2 .
中國允許華俄道勝銀行接造一條由黑龍江、吉林至
海參威的鐵路,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
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
• 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實際上把中國東北變成了俄
國的勢力範圍
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
• 到 19 世紀末全球大概只剩中國尚可殖民擴張 (1884
至 1885 柏林西非會議—歐洲強國已商討瓜分非洲,
建立殖民地 )
• 1897 年 11 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德國以此藉
口强佔膠州灣 ( 山東半島 ) ,此乃德國 1897 年改採
「世界政策」後的第一動作,德國亦望在東亞佔一
角色,並尋求和俄國合作,將俄國注意力推向東亞
,以減緩法俄同盟對德國在歐洲的壓力
• 中國愚蠢的向俄國求援,俄國反而背叛中國, 1897
年 12 月俄國佔旅順、大連,强迫清廷於 1898 年 3
月簽「旅、大租地條約」
• 中國向俄國求援, 1897 年 12 月佔旅順、大連
,俄國反而背叛中國强迫清廷於 1898 年 3 月
簽「旅、大租地條約」
• 俄國 1898 年 3 月 27 日,佯稱助清抗德而將軍
艦駛入旅順,事後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旅大
租地條約》,把軍港旅順、商港大連灣租借給
沙俄 25 年。 5 月 7 日,再次迫使清政府簽訂
《旅大租地續約》,取得東清鐵路南滿線的修
築經營權。
• 法國 1898 年 3 月,要求清政府不得將雲南、
廣東、廣西、海南島讓與他國,並承建法屬越
南至雲南昆明的鐵路。 1899 年 11 月 6 日,法
國與清政府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廣州
灣劃為法國租界,租期 99 年
英國東亞政策的重估 --- 「修正後的門戶開放
政策」 ( 願容許勢力範圍 )
• 英國强烈反彈俄國佔旅順、大連,但找不
到列强支持他 ( 美國 1898 年亦陷美西戰爭
中 ) ,英國又無力及無意願單獨干涉及開
戰,只能採取向中國「尋求對抗補償以維
持均勢」的政策
• 修正過去的自由貿易政策,願容許勢力範
圍的出現 「修正後的門戶開放政策」
•  中國的瓜分危機
• 英國 1898 年 6 月 9 日,英國與清政府簽訂《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取得新界 99 年租約。 7
月 1 日,沙俄強租旅順和大連後,藉口抵制俄
國再與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
海衛及附近沿岸 10 英里內的地方租給英國,
租期與俄國租借旅大期限相同為 25 年。亦要
求清政府長江流域等不得讓予他國,並請建多
條至長江流域的鐵路。
• 日本 1898 年亦要求福建不得讓予他國。
• 此時東三省、山東省、長江流域各省、福建省
、廣桂滇瓊四省,分別成為俄、德、英、日、
法勢力範圍,中國面臨領土被瓜分的局勢。
• 柏林西非會議: 1884 至 1885 年在柏林舉
行的會議—歐洲強國商討如何瓜分非洲,
建立殖民地。
• 為何不可有另一次在中國的聯手瓜分呢 ?
門戶開放政策 (Open door Policy )
• 1898 年 4-8 月美國美西戰爭獲勝,取得夏威夷及菲
律賓群島,勢力進入東亞,真正成為亞太國家。
• 1898 年 10 月,煙台美領福勒( J.Fow-ler )向國務
院建議佔領中國的一個港口。他主張占領煙台,並
提出舟山群島、台州、登州、廟島等地作為其他可
供選擇的地點。
• 康格任駐華公使後不久於 1898 年 10 月建議國務院
,在渤海灣佔領一處海軍基地,並在天津常駐一艘
軍艦。美國陸軍部和海軍部也積極策劃在中國沿海
佔領港口。海軍部企圖佔領三沙灣或舟山群島,陸
軍部主張在渤海灣建立一處基地。
• 但美西戰爭結束後,中國已被列強劃分勢力
範圍,沒剩下什麼好地方了‌,使美國政府感
到在中國利益受到了威脅,
• 於是美國放棄‌劃分勢力範圍,改而由‌國務卿
海約翰( John Milton Hay )向各國發布照會
,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
• 門戶開放政策是外交事務中的一個概念,最
早來自英國的商務慣例
• 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指出 : 原則上所有
的國家在中國享有平等的貿易權,但承認存
在勢力範圍之事實。
• 主要內容
• 1899 年 9 月 6 日,美國國務卿分別向英、俄
、德、日、意、法等國,提出「門戶開放宣言
」,主要內容如下 :
• 1) 互不干涉 : 各國互不干涉在劃分勢力範圍
內的既得利益 ;
• 2) 稅項均一 : 在勢力範圍內,各國貨物均一
律由中國政府按現行稅率徵收關稅 ;
• 3) 收費平等 : 各國在其勢力範圍內,對於他
國船舶及貨物的進港稅及運費,不得徵收高於
本國船貨的費用。
• 各大國對美國照會的態度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保留,
均以他國接受為前提才願接受。只有義大利表示無
條件接受
• 1900 年 1 月 7 日,義大利政府表示欣然贊成美國的
建議。義大利在中國沒有租借地和勢力範圍,美國
提出的要求對它有利無損。
•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阻止中國被瓜分?
• 中國當時未被瓜分 , 主因仍是各列強在中國的相互
制衡,及最有領土野心的俄、日想再等幾年之後更
瓜分
• 「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對中國的善意?當時中美
關係正因華工問題而關係不佳
美國眾議院為排華法案道歉
2015 年 11 月 17 日‌(全票通過

• 2014 年 10 月 6 日,美國參議院也以全票通
過為排華法案道歉的法案
• 美國國會於 1882 年通過臭名昭著的排華法
案。這一法案將華裔定居者的移民和入籍
程序凍結 10 年。美國國會此後數次擴大這
一法案的適用人群,將所有華裔包括在內
,每次都對華裔作出愈加嚴格的限制,其
中包括禁止華裔的配偶子女移民美國等。
這一系列排華法案直至 1943 年才被廢除。
戊戌變法失敗與慈禧日益仇外
• 戊戌維新:清朝光緒 24 年間( 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
法由光緒皇帝領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
政治、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
主立憲
• 變法僅經歷 103 天而告終,維新派被捕殺,光
緒帝被軟禁,慈禧太后重新當政,保守、仇外
的滿人當權,滿漢日益對立。
• 1900 年 1 月 24 日,溥儁受詔入宮,封為大阿
哥 ( 太子 ) ,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戊戌政變
後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對西方反對她廢黜光
緒,感到十分不滿,中外關係趨於緊張。
義和團運動(或稱庚子事變)
• 義和團運動,原本在山東被袁世凱鎮壓,
轉往直隸發展
• 1898 年由梅花拳拳師趙三多首次提出「扶
清滅洋」的口號
• 1900 年 1 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
議,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
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
和團。
• 1900 年 6 月 11 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在永
定門內被殺
• 6 月 20 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總
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由於克林德曾
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
戰爭的導火線。
• 6 月 21 日,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清政府以光緒
皇帝的名義,向「彼等」同時「宣戰」(並未列出
「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
等十一國」)。實際上皇室只曾向清室臣下下達一
份譴責洋人和表達決心的詔書,而該詔書未曾按現
代外交慣例,交予外國使節
• 事件最終演變為國際軍事衝突,在事件平
息之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的八國
聯軍與義和團拳民對戰。
• 1900 年 7 至 8 月進軍北京
• 俄國之後又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
分六路陸續進佔滿洲,至 1905 年方撤兵
• 1900 年 8 月 16 日晚,八國聯軍已基本佔領
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後逃到
西安
辛丑條約
• 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為全權特使,與
各國和談。 1900 年 10 月,李鴻章抵達北京,
向八個佔領國展開談判。
• 李鴻章從國際法上,提出義和團為叛逆,皇室
之前的宣戰詔令是被挾持之下發出,不承認中
國與十一國交戰,事件是外國派兵來華助剿叛
亂所引起。
• 因此各國無割地的理據,而中國則只有賠償軍
費的義務。最後達成的《辛丑條約》的正式名
稱,亦只是一個中國與十一國之間的賠償協定
,而並非交戰國之間的正式和約。
• 1901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
條約》。中國雖然免於領土被瓜分 (Why?)
,但需要向各國給予總計 4.5 億兩白銀的戰
爭賠款,分 39 年償還,史稱「庚子賠款」
,由關稅及鹽稅中扣付。
• 若包括利息支付則高達 8 億 5 千萬兩,但
當時清朝政府 1 年預算不到 1 億兩,導致
海關稅收也被作為賠償的來源。平均當時
中國人每人須賠償一兩
• 第一款,中國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向德皇
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
處建碑紀念。
•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懲罰;反
戰大臣、反對利用義和團的大臣加以復職
或受嘉獎。
• 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
員被殺事道歉。
• 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污瀆的外國
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
• 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
• 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
,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
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 第七款,北京大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
派兵保護。
• 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
律拆毀。
• 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
•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
• 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第二份門戶開放政策宣示
• 1900 年 7 月 3 日,當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
,八國聯軍準備進攻京、津之際,海約翰
又向參戰的 7 國及荷、葡、西等國提出第
二次門戶開放政策。
• 其要點是在維護列強「受條約與國際法所
保障的一切權利並維護各國在中國各地平
等公正貿易之原則」的前提下, 「保持中
國的領土與行政完整,保護在中國各地美
國人的生命財產」 ( 新提出 ) 。
1900 年 7-10 月俄國調兵單獨進佔滿

• 八國聯軍時,俄國 1900 年 7-10 月又單獨調
兵十七萬,分六路進佔滿洲,並造成「 ( 黑
龍江 ) 江東六十四屯大屠殺」
• 辛丑和約簽約後仍不撤軍,至 1905 年日俄
戰爭戰敗後方撤兵東北
日本出兵廈門的失敗及影響
• 八國聯軍時, 1900 年 8 月 28 日,日本趁
機出兵廈門,採「北守南進」政策,欲將
浙江、江西之一部份劃入其勢力範圍
• 但引起英、德、美聯合抗議,英國派軍登
陸廈門,美國亦說將派軍登陸廈門,日本
被迫撤軍,改採「北進南守」 以因應俄占
東北之情勢
• 日本學到之教訓:日本若無某一西方列强
的支持,難以獨力向中國擴張
• 1900 年 6/21 慈禧宣戰
• 7/3 美國第 2 份門戶開放宣言
• 8/14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 俄國 1900 年 7-10 月調兵十七萬進佔滿洲
• 1900 年 10/16 英德協定
• 1901 年 9/7 辛丑和約
• 1900 年 12 月强迫盛天 ( 奉天 ) 將軍增祺簽
訂「暫且章程」 ,欲獨占在滿洲的權利
1900 年 10/16 英德協定
• 英國尋求盟友,以對抗俄國之強佔滿州,一開始
找德國
• 德國對長江流域之貿易利益亦有興趣,望英國加
入歐洲之三國同盟以抗法,且德國無意抗俄
• 英國則只望「英德協定」效力只及於東亞,且共
同抗俄 ( 俄國 1900 年 7-10 月調兵十七萬進佔滿
洲)
• 妥協後: 1900 年 10/16 英德協定:「在他們影響
所及之全部中國領土內,執行門戶開放原則」
( 有助美國第二份門戶開放政策宣示被默許 )
東北危機與英德協定之失敗
• 俄國 1900 年 7-10 月調兵十七萬進佔滿洲
• 1900 年 12 月强迫盛天 ( 奉天 ) 將軍增祺簽訂「暫
且章程」 ,欲獨占在滿洲的權利
• 1901 年 1 月 3 日滿洲「暫且章程」被披露,日本
警告中國不可簽約,否則將引起中國被瓜分,但
日本自覺無力獨自抗俄,一度先向俄國提「滿朝
交換」 ,但未獲同意,日本轉向「英日同盟」
• 英國原先期望聯德壓俄,但德國 1901 年 3 月宣稱
英德協定和滿州無關,英國轉向和日本同盟(可
提供在東亞的陸軍助英抗俄)
英日同盟條約 (1902 年 1 月 30
日)
• 經 1901 年下半年之談判 , 1902 年 1 月 30 日簽

• 主要內容是:締約國雙方相互承認有權保護自
己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 , 如英國在中國、日本
在中國和朝鮮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國威脅,或因
中朝內部發生騷亂而受到侵害,兩國有權進行
干預;締約國一方為保護上述利益而與第三國
作戰時,另一方應嚴守中立;如締約國一方遭
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進攻時 ( 法國 ) ,另一
方應予以軍事援助,共同作戰。條約有效期為
5 年。在秘密條款中還規定 : 兩國海軍應配合
行動 , 在遠東海域保持優勢。
英日同盟的影響
• 代表東亞列强之競爭集團化
• 日本有英國支持,決定以戰爭方式抗俄 ( 須
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可全線通車前( 1905
年),至 1904 年只剩貝加爾湖之橋未通 )
• 英國或許樂見日、俄一戰,不論勝敗均可
削弱俄國實力,日本亦被削弱,則英國可
維持其東亞獨霸地位
• 1902 年 2 月美國宣示反對俄獨占東北
• 俄國最受傷害, 1902 年 3/16, 俄、法聯合
聲明兩國將磋商東亞事務,且一度同意撤
軍東北
• 法國亦受傷害,一旦日丶俄開戰,可能‌導
致英丶‌法開戰,則‌法國將被英丶德相夾,
德國漁翁得利。
• 因此反而促使法國積極和英國和解, 1904
年 2 月在日俄戰爭爆發後,英丶法却反而
在 2 個月後的 1904 年 4 月簽訂「英法協
約」
1904 年 2 月 -1905 年 5 月日俄戰

• 1902 年俄國恐尚無力守往滿州,自然願意消
極面對中國被瓜分之可能,再等 1 至 3 年西伯
利亞大鐵路便可全線通車,到時再瓜分中國,
俄國較有實力獲更大領土
• 因此,俄國 1902 年 4 月一度同意分三期撤軍
東北, 10 月第一期如期撤兵
• 但俄國內部「別佐布拉佐夫集國」為保障其東
亞伐木利益,成功說服俄皇改採强硬政策停止
撤軍,並於 1903 年 8 月在旅順設遠東大總督
府, 8 月主張撤軍的財政大臣維特下臺
• 日本已決定一戰, 1904 年 2 月 8 日偷襲旅順,
2 月 10 日相互宣戰
• 1904 年 4 月 8 日簽訂英法協約 ( 開戰 2 個月後 )
• 日本接連戰勝,但一年多的戰爭也力竭了
• 俄國歐俄軍力仍強,但 1, 財政惡化 , 2, 國內革命
聲浪日益高漲 (1905 年 1 月的流血暴動 ), 3, 1905
年 3 月德、法摩洛哥危機爆發,法國極望俄國重
返歐洲而施壓
• 1905 年 5 月 31 日,日本請求美國調停, 9 月 5
日簽樸茨茅斯條約 (Treaty of Portsmouth)
• 英丶美均不望俄國在東亞瓦解
• 美國樂見日丶俄均勢相抗
• 樸茨茅斯條約正文十五條,附約二條,主要內容是:
• 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政治軍事經濟利益,如指導、
保護、監理」的權利。凡是日本認為必要的措置,俄
國「不得阻礙干涉」。
• 「俄國政府以中國政府之允」,將俄國從中國攫取的
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權益均轉讓給日本。
• 俄國政府將從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 ( 南滿鐵
路 ) 及其所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均移讓
給日本(北滿仍屬俄國利益範圍)
• 日、俄兩國可在各自霸佔的鐵路沿線駐軍。
• 俄國宣布取消在東北的一切有違機會均等主義的權益。
• 俄國將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庫頁島及其附近一切島嶼並
該處一切公共營造物及財產之主權,永遠讓與日本
日俄戰爭日本獲勝的影響
• 日本獲勝但已力竭 ( 反而不望中國在當時被瓜分 ) ,
寧可讓東北交回中國控制,反對「滿州國際中立
化」, 1907 年中國在滿州設省,滿州反而重回中
國控制,瓜分中國之勢反而暫緩 ( 假設是俄國獲
勝呢?俄國勢必割據滿州丶蒙古丶新疆丶朝鮮,
他國跟進下,中國可能就被瓜分了 ? )
• 俄國重回歐洲事務, 1907 年日俄協約簽訂後 , 只
求維持 1905 年之東亞勢力 ( 靠和日本合作 ) ( 如果
俄國戰勝呢?三國協約便難以形成,第一次世界
大戰可能‌便不會爆發? )
俄國東亞政策的改變
與日俄協商體系的出現 (1907)
• 俄國因國內革命情勢日益惡化,及法國的
強力遊說及牽線 ( 以財援利誘 ) ,
• 1907 年改變俄國東亞政策,轉為較保守些,
並和日本、英國和解,集中於巴爾幹半島
和奧國之競爭 ( 不足以兩面競逐,只能選擇
一面 )
• 1907 年 6/10 法日協約
• 1907 年 7 月簽訂第一次日俄協約及密約,
畫分南北滿勢力範圍,互不侵犯對方權益,
承認日本在朝鮮,俄國對外蒙的利益
• 1907 年 8/31 英俄協約 ( 俄實力大減,德國
威脅日增,英國主要對手改為德國 )
日俄協商體系出現的影響
• 英日俄法在東亞成一集團,德國在東亞孤立,美
國呢?美、日在東亞競爭日增
• 中國一度尋求中、美、德結盟,但未成(美國無
意)
• 日本成為英、俄二列强維護其東亞利益的重要在
地國家,
• 日本有英、俄支持,强化對朝鮮及中國的侵略
• 俄國重回歐洲和奧國爭巴爾幹半島,和英、法合
作抗德 ( 奧國的靠山 ) ,在東亞只打算維持 1905
年之勢力 ( 北滿 ) ,並轉向外蒙、新疆擴張
1907 年 7/24 朝鮮國王被迫下臺
• 李氏朝鮮甲午戰爭後, 1897 年獨立為大韓帝國。
• 1904 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
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財政及外交顧問。
• 1905 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
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 2 次日
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
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
• 1907 年 7/24 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
權並解散韓國軍隊, ( 第 1 次日俄協約之後 )
• 並於 1910 年遭日本合併 ( 第 2 次日俄協約之後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