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年份 月 事件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45

1949 2 國共內戰後期:毛澤東表示毋須急於解決香港問題,對香港採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

政策,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維持與各國的經濟聯繫,以促進內地建設,幫助內地發展海外
關係和進出口貿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0 月 1 日成立
• 成立後不久就獲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承認
•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卻大多持敵對態度
• 美國仍然支持遷往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中美關係中斷
—> 中國採取「一面倒」親蘇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蘇聯學習

1950 2 中國與蘇聯在蘇聯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 代表人物:毛澤東、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蘇聯領袖史太林
• 結成軍事同盟
• 中國接受蘇聯在經濟、技術等各方面的協助

6 背景:二次大戰後,朝鮮半島分為南、北兩部分,後來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南韓)和朝鮮

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兩個政權

北韓發動戰爭,意圖統一全國,觸法了朝鮮戰爭(「韓戰」)
• 「抗美援朝」:中國支持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派出人民志願軍進入朝
鮮半島,與北韓軍隊共同對抗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隊
• 美國調派海軍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支持台灣當局
—> 中美關係惡劣,兩國處於對立狀態

聯合國對支持北韓的中國實施禁運
• 香港不能繼續對內地的轉口貿易,經濟大受打擊
• 香港憑藉內地來港人士帶來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轉而發展輕工業
• 內地向香港穩定地供應廉價的工業原材料,使香港的紡織業、製衣業、電子
業、塑膠業等得以發展,香港製造的產品遠銷至歐美地區
• 部分港商藉著與內地官員建立聯繫,持續為國家的需要提供支援
• 商人霍英東在聯合國對華禁運的情況下,冒險把軍用和醫療物資輸往內地,補
充了中國對戰爭物資的需求

1951 2 內地開始加強邊境管制,人們必須持有公安部簽發的《出入境通行證》方可進出邊境

6 香港政府頒佈《邊境禁區令》,規定只有持港府簽證的通行證,才可進入或逗留在新界北部

的邊境禁區

1953 蘇聯領導人史太林去世,赫魯曉夫當權

1954 6 周恩來先後訪問印度(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緬甸總理吳努)

1955 4 周恩來出席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 提出與各國「求同存異」
• 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與各國發展外交關係的基本原則,得到與會各國代表
認同
—> 中國積極與多個亞非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陸續建立外交關係
• 以友好協商的方式,先後跟亞洲多個鄰國(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簽訂條
約,解決邊界糾紛

11 背景:二次大戰後,越南逐漸分為南、北兩部分,分別建立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和越南民

主共和國(北越)兩個政權
越南戰爭(「越戰」)爆發
• 中國支援北越
• 美國支援南越
—> 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

1956 赫魯曉夫發表報告否定史太林,又提出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引起毛澤東不滿

中國向多個亞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包括輸出糧食、援助興建設施等
中國鼓勵各國進行反帝國主義侵略的運動

1959 赫魯曉夫批評中國「大躍進」運動,使中蘇關係惡化

1960 蘇聯終止對中國的援助
• 召回 1390 名在華的專家顧問
• 撕毀 343 份與中國簽訂的合同及合同補充書
• 取消 257 個科技合作項目
• 廢棄 12 項兩國政府協定
• 撕毀 1 份科學院議定書
—> 兩國邊境多次發生軍事衝突

1963 香港發生旱災,須限制食水供應 —> 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購買食水協議

1964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1 毛澤東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

• 第一個中間地帶: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
• 第二個中間地帶:歐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以及加拿大和日本

1965 3 內地開始香港供應食水,並持續至今

11 毛澤東授意姚文元發表文章 <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 聲稱《海瑞罷官》借古諷今,影射前國防部長彭德懷因在廬山會議上批評毛澤東「三
面紅旗」而被罷免一事
• 批評《海瑞罷官》傳達反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反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表現,意圖藉文藝
批評打倒北京市委
• 藉此打擊其後台劉少奇、鄧小平等人
《海瑞罷官》(京劇)
• 寫於 1960 年
• 作者:北京市副市長吳晗
• 講述明朝大臣海瑞為民請命,開罪權貴,被面官下獄的故事
• 本響應毛澤東於 1959 年號召學習明朝官員海瑞敢講真話的精神而創作

1966 2 北京市市長彭真成立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主張把《海瑞罷官》的問題局限於學術討論

範圍,被毛澤東主持的中共中央否決

5 16 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正式展開(第一階段)

• 目標:整肅主張實行資本主義的黨內幹部和學術權威
• 毛澤東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並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
通知》),取消「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並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康生、陳伯
達、江青、張春橋等組成)

6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率先組織以學生為主的「紅衛兵」,獲毛澤東支持後,全國學生爭相

效法 → 全國陷入混亂
• 旗號:「破四舊、立四新」(思想、文化、風俗、習慣)和「造反有理」
• 到處抄家、破壞文物古跡
• 批鬥「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
• 衝擊政府機關
• 進行武鬥

8 毛澤東在報章發表《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張大字報》

• 不點名地批評劉少奇阻撓「文革」進行
• 指劉少奇是黨內「走資派」的「司令」
• 鼓勵民眾向劉少奇、鄧小平等人奪權
1967 5 「六七暴動」(「反英抗暴」)

• 過百名工人在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門外集結,抗議資方大規模解僱工人,要求與資方
談判不果,工人和在場的警察發生武裝衝突
—> 事件演變為反對「港英政府」的運動
—> 部分激進的民眾仿效內地「文革」的手段,以毛澤東思想為號召,呼喊革命口號,
到處張貼譴責「港英政府」的大字報,並進行武力抗爭
—> 最少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死傷者包括警員和市民

1968 1 「六七暴動」混亂的局面大致平息

10 劉少奇被撤銷一切職務,並開除出黨(罪名:「叛徒、內奸、工賊」)

12 毛澤東號召城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批學生前往農村、邊疆地區進行勞動工作 —> 紅

衛兵運動漸告平息

1969 劉少奇被開除出黨後,全國繼續向他猛烈批判

3 「珍寶島事件」—> 中蘇關係全面破裂

• 蘇聯入侵中國黑龍江省的一個小島珍寶島,中國進行自衛還擊

4 第一階段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展開第二階段

國防部長林彪由於大肆鼓吹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而獲得重用,權勢漸大
—> 中共黨章明文確定林彪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11 劉少奇去世

—> 毛澤東主張廢除國家主席一職,但林彪反對,反而建議毛澤東重新擔任國家主席
—> 毛澤東質疑是林彪自己想當國家主席,因此對他失去信任

1970 7 中國援助興建的坦贊鐵路動工,連接非洲國家坦桑尼亞和贊比亞

10 中國與加拿大正式建交

1971 香港大學學生會組織第一個回國觀光團(北京)
• 香港大專學生多次舉辦「認識中國」的活動,通過回國觀光、舉辦「中國周」等,加
深香港市民對國家的認識和情感

4 「乒乓外交」: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中美關係破冰

1. 日本名古屋舉行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國和美國均派出運動員參加
2. 美國運動員科恩無意中登上了中國運動員的專車
3. 中美兩國關係欠佳 —> 中國運動員與科恩幾乎沒有交流,車廂氣氛凝重
4. 中國運動員莊則棟打破沉默,透過翻譯員,主動與科恩寒暄
5. 莊則棟送了一幅織錦給科恩作紀念
6. 各國記者發現有美國運動員乘坐了中國隊的專車,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
7. 毛澤東知道了這次事件,並得悉美國乒乓球隊希望訪華,十分驚喜 —> 批示邀請美國
乒乓球隊訪華
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祕密訪華,為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鋪路

9 林彪密謀發動政變奪權,因事泄而失敗,乘飛機外逃,結果在蒙古墜機身亡

—> 中央日常工作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

第二階段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展開第三階段

10 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舉行

• 二十三個與中國友好的國家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
的議案 —> 76 贊成、35 反對、17 棄權
• 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 中國成為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

11 新中國代表首次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

1972 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通過撤銷香港殖民地地位的題案
→ 香港雖然繼續受英國管治,但不再被視為其殖民地

2 尼克遜正式訪問中國,與毛澤東和周恩來會面,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

3 中國與英國正式建交

9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兩國發表了《中日聯合聲明》,正式建交

10 中國與西德正式建交

1973 3 鄧小平獲周恩來支持而復出

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的「四人幫」在毛澤東支持下,肆意抨擊周恩來、鄧小平等
老幹部

9 中國與法國正式建交

1974 1 江青等人發起「批林批孔」運動

• 表面是批評已死的林彪和古聖人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實際是影射及針對周
恩來(「現代大儒」、「黨內大儒」),以清除他們奪取中央權力的障礙
• 後來更有「批周公」的說法,表面批評儒家推崇的古人周公旦,其實是批評周恩來
2 毛澤東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期間,提出「三個世界」理論

• 把全球劃分為三個世界
• 第一世界:美國和蘇聯
• 第二世界:西方發達國家、東歐國家、日本
• 第三世界:中國與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
→ 中國進一步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對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維護世
界和平

11 香港政府宣佈實施「抵壘政策」(6 年)

• 從內地來港的非法入境者若能抵達市區,便可以申請成為合法居民
• 如果在抵達市區前被執法人員截獲,則會被遣返內地
—> 為非法來港的內地人提供合法居留的機會,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

1975 北越軍隊攻佔南越首都西貢(胡志明市),結束越戰

1976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越南統一
中國援助興建的坦贊鐵路建成通車

1 周恩來病逝

4 四五天安門事件(5/4)

• 清明節,北京民眾到天安門廣場自發悼念周恩來,並抨擊「四人幫」,結果遭到鎮壓
• 鄧小平被指是民眾運動的幕後指揮,遭毛澤東罷免一切職務
—> 毛澤東提拔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務院總理

9 毛澤東病逝,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主席

10 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

「四人幫」企圖奪權,但華國鋒獲掌控軍隊的黨內元老支持,先發制人逮捕「四人幫」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1. 政治方面:「文革」期間,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受衝擊,不少官員被視為「走資派」而
遭批鬥、迫害,當中包括了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開國元勳,導致國家組織無法正
常運作和發展。
2. 經濟方面:受毛澤東等領導人號召,全國民眾將大部分時間及精力花費在「造反」和
批鬥上,導致工廠經常停工,農民也無法專注耕作,造成物資短缺,民眾生活水平下
降。
3. 社會方面: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四處破壞和抓人批鬥,不同派系的紅衛兵甚至互相毆
鬥,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此外,在鼓吹「造反有理」的風氣下,子女批鬥父母、學生
批鬥老師時有發生,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關係備受破壞。
4. 文教方面:「文革」期間,紅衛兵四出破壞文物古跡,造成不可彌補的文化災難。當
時社會更盛行「讀書無用論」,不少專家學者遭受迫害,導致文化活動和學術活動研
究停濟。同時,大批學生停課鬧革命,或參加「上山下鄉」運動,以致錯過接受正規
教育的機會。中國的文化、科技、教育發展深受影響。

1978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 1 – 農村改革


1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將人民公社集體所有的土地,交由農戶以承包的形式自主經營
• 農戶上繳一定數量的收成後,剩餘的可保留自用或出售
• 背景
1. 位於安徽省鳳陽縣的貧窮村落小崗村遇上旱災,糧食短缺,村民都捱餓
2. 有 18 位農民決定不按公社集體生產的規定,私下分開生產 → 違反當時的國家
政策,所以要保密行事,更簽下一張「生死狀」
3. 結果農產量大增,不但有足夠的糧食上繳,更有餘糧留予自用、拿到市場出售
4. 小崗村的做法獲領導人(安徽省領導人萬里)肯定,中央更把這個經驗推廣至
其他地區,成為日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制)
• 將人民公社集體所有的土地,交由農戶以承包的形式自主經營
• 農戶上繳一定數量的收成後,剩餘的可保留自用或出售
2 - 鄉鎮企業
• 中央政府還鼓勵農民在鄉鎮辦企業,由集體或個體經營,從事農業以外的經濟活動
(食品加工、製衣、電子、交通運輸等),不受政府直接管理
→ 吸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 2 - 工商業改革
1 - 改革國有企業
1. 在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國企)只按政府指令生產,效率低、成本高
2. 中央政府透過「放權讓利」,下放部分經營權予企業管理層,容許企業自行指定生產
和盈利目標,並把部分利潤留作投資和發展,以刺激企業的生產動力
3. 國企持續改革,採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並引入股份制(企業以投資入股或認購股票
的方式籌集資金),在各地股票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
2 - 鼓勵民營企業
• 中央政府不再限制民間的商業活動,更承認私人企業的地位 → 不少人由個體戶起家,
擴張為民營企業(民企),以個人資金投資和經營,累積財富
• 這些民營企業主要從事輕工業和服務業,為社會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所佔經濟比例亦
愈來愈高
改革開放的影響
•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
• 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產量因而大幅增加 --> 溫飽問題基本上已解決 →
愈來愈多人擺脫貧困,生活質素提高,步向小康生活 → 中央政府逐步廢除人民
公社
• 釋放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生產力,加上對外開放經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經濟
活動愈趨頻繁,國民收入大增
• 衍生通貨膨脹、「官倒」(政府官員利用他們可以調撥物資的職權,進行倒買
倒賣的行為,以不法方式低價買進物資,然後轉到市場高價出售,以謀取私
利)、貪污腐敗等問題激發社會矛盾
• 深圳從香港等地引進大量資金和技術,積極發展工商業,經濟迅速增長 → 有
「一夜城」之稱

8 中日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交往漸趨頻繁

10 「抵壘政策」廢止(1974)

12 中美發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

• 宣佈中美從 1979 年起正式建交
• 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 美國政府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 前夕: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指出「如果現在
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 開啟了改革開放
的實踐試驗
• 華國鋒為了維持「文革」後毛澤東的權威,提出了「兩個凡是」方針(「凡是毛主席
作出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知識,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但
備受批評 → 華國鋒失勢,實權掌握在鄧小平主持改革開放的「務實派」手上
• 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治國方針,不再透過發起政治運動來改變社會
• 實行改革開放,力求把中國建設成富強的國家
• 將「實現四個現代化」定位中共中央和人民往後的主要目標

1979 1 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歡迎首位訪問美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正式建交

1980 對外開放
中央政府以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為對外開放的試點,成立經濟特區
• 透過向外商提供稅務、土地使用等優惠,配合國內龐大的勞動力,吸引外商到經濟特
區設廠投資,開辦「三資企業」(三類有包括香港商人和企業的外商參與、但經營方
式不同的企業,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的影響
• 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效
• 基本民生改善: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產量因而大幅增加 --> 溫飽問題
基本上已解決 → 愈來愈多人擺脫貧困,生活質素提高,步向小康生活
• 經濟收入增加:釋放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生產力,加上對外開放經濟,創造大量
就業機會,經濟活動愈趨頻繁,國民收入大增
• 與世界經濟接軌:成功吸引外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中國擴大貿易,
增加國內就業,令經濟活動更為活躍,中國工業迅速發展,產品種類多元化
(成衣、電子產品、日用品等)--> 產品外銷全球,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
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一員
• 綜合國力提升:帶動了中國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整體發展,綜合
國力顯著提醒--> 與各國的交往增加,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對世界的影響力有
所提到
• 深圳從香港等地引進大量資金和技術,積極發展工商業,經濟迅速增長 → 有
「一夜城」之稱
• 改革開放面對的難題
• 貧富懸殊:優先開放的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中西部內陸地區受到政策和地
理等因素限制,發展相對緩慢,與沿海地區的差距擴大,城市居民更易致富,
貧富更為不均
• 三農問題:農村水平與建設落後;農業規模小、利潤微薄;農民難考務農為
生,湧入城市打工(農民工),但待遇差,難以改善生活
• 環境污染:工商業急速發展,造成污染、過度開採資源和破壞生態等環境問
題,地方政府和企業為追求經濟增長,默許「先污染,後治理」,危害人民的
居住環境和健康
• 貪腐問題:滋長唯利是圖的不良風氣,部分官員以權謀私,利用他們可以調撥
物資的職權,進行倒買倒賣的行為,以不法方式低價買進物資,然後轉到市場
高價出售,以謀取私利,不但損害人民利益,更打擊政府管治威信,官民關係
轉差 → 衍生通貨膨脹、「官倒」(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等問題,激發社會矛

• 涉及官員收受巨額賄款、濫用職權等罪行:1995 年北京的「陳希同
案」、1999 年廈門的「遠華走私案」、2006 年上海的「陳良宇案」

中央政府面對各種問題
• 改革行政管理措施,提高施政透明度,不但懲處失職的官員,而且把反貪腐列為首要
工作,絕不姑息
• 改變「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頒布了多項關於改善污染和環境保育的法律,
加強污染防治
• 投入大量資源,致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民生,均取得了不少成效

→ 中央政府繼續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與各國交往
→ 中國不但實行「全方位外交」(中國自二十一世紀初形成的外交理念,強調外交並非單
向,而是全面地參與國際事務,具體而言是從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等多
方面,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更強調「和平發展」,一方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
國力;另一方面以自身的發展貢獻國際社會,促進世界和平

1982 中國開始承擔聯合國的維和費用
1984 中央政府開始先後開放上海、天津、廣州等十四個沿海城市,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等劃為沿海經濟特區,加快沿海地區發展

1988 海南島成為經濟特區

1989 6 「六四事件」

• 北京學生及市民自發悼念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的活動,觸發了反腐敗、反
「官倒」的民眾運動
• 中央政府出動解放軍,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把運動平息
結果 / 影響
• 中央政府的處理手法引來國際社會猛烈迴響,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指處理事件不
當而遭撤職,由江澤民接任
• 中國經濟放緩,並被部分西方國家制裁
•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告解體
• 內外環境變化,領導層對改革開放的路向出現分歧
• 姓「社」、姓「資」的爭論:有人擔心引進外資、使用市場機制等是發展資本主義,
違背社會主義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
• 標誌:以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為圖案
• 成員: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澳洲等國家和地區

1990 中央政府進一步開放內陸地區,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1991 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與各成員工商亞太地區的經濟事務

1992 鄧小平南下深圳、珠海及上海等地視察,並發表講話,強調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不變
→ 肯定了過去改革的成果,結束了國內對改革路向的爭論
→ 中央政府確定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並深化農工商業改革、對外開放等措
施,加快改革步伐
中國首支維和部隊到柬埔寨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協助當地搶修公路橋

2001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區域合作組織,由中國、俄羅斯和四個中亞國
家共同創立
中國經過十五年談判後,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成為世貿組織第 143 個成員
國,加快開放市場,進一步融入國際貿易體系

2003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 14 圈,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


行任務

2004 中國累積提供的國際人道援助已超過三百次

2005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開展太空實驗之旅

2007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出席安理會會議,就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戰爭問題參與表決
前香港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出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直到 2017 年

2008 神舟七號升空,進行了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 展示了中國在資源和技術上的雄厚實力
→ 今年民營航天事業也蓬勃起來,為各地客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
因應非洲東岸的索馬里海盜為患,中國根據聯合國決議,派遣軍艦到索馬里海域展開反海盜
巡邏任務
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

2010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僅次於美國,人均收入打倒中等國家的水平

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2013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構想
由「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組成
透過與沿線國家合作,開拓能源、物流運輸、金融貿易等領域的發展,推進世界經貿交流

中國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協助各國規劃及籌建基礎設施 →
得到五十多個國家響應

2016 深圳的經濟收入已超越廣州,成為中國經濟總量第三大城市
→ 以創新科技為發展重點,很多著名企業(騰訊、華為、百度和阿里巴巴)都在深圳設立研
發基地

2019 中央政府把深圳的發展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繁

You might also like